中国现代中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现代中药杂志 统计源期刊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 11-5442/R 国内刊号
  • 1673-4890 国际刊号
  • 1.0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现代中药是中国中药协会;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药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9年创刊,目前已被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现代中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论、中药资源、基础研究、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文化、综述

中国现代中药 2017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现代中药杂志专论
中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1207-1210

摘要:中国众多的药用植物迁地保护机构已经收集和保存了大量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本研究在分析各类保存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库和网络信息技术,设计开发中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信息管理系统,用于管理具有凭证信息的全国药用植物迁地保护信息,同时实现不同迁地保护单位独立管理、多途径访问查询、数据统计等功能,可为各单位合理布局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工作,以及各级管理相关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中国现代中药杂志基础研究
滇重楼GAox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1211-1220

摘要:目的:克隆编码滇重楼赤霉素合成代谢途径中关键酶GA氧化酶(Gibberellic oxidase,GAox)的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根据滇重楼转录组测序序列,设计特异性PCR引物,利用RT-PCR技术扩增目标基因编码区的全长序列连接至pMD18-T载体上,进行序列测定及序列同源性比较分子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构域搜索及蛋白质三维结构预测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成功克隆了滇重楼的的6条GAox基因,大小在1000bp左右,分别命名为PpGA2oxl、PpGA2ox2、PpGA2ox3、PpGA2ox4、epGA20oxl和印GA3oxl。6条基因分别属于GA氧化酶三个不同的亚家族。滇重楼GAox蛋白氨基酸数量均在300—400,理论等电点在4~7左右,带正电荷。PpGA2oxl、PpGA2ox2和PpGA2ox4为不稳定蛋白,PpGA20x3、PpGA200xl和PpGA30xl为稳定蛋白,均为没有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的亲水蛋白。除了PpGA20xl亚细胞定位在叶绿体,其他蛋白均定位在细胞质。滇重楼GAox蛋白与不同物种同源序列的序列相似性较高,保守性比较强。结论:首次从滇重楼中克隆了6条GAox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柬埔寨民间习用灵芝与伴生真菌拮抗特性评价1221-1227

摘要:目的:分离并鉴定柬埔寨野生灵芝菌株及伴生菌,通过拮抗试验初步评价伴生真菌对灵芝的影响。方法:对64个分离自柬埔寨灵芝的真菌样品进行了ITS序列鉴定,对检出的灵芝菌株与相同子实体中分离到的伴生真菌进行了拮抗试验。结果:检出22株灵芝,占比34.4%,全部鉴定为Ganoderma lingzhi;在非灵芝菌株中最常见的是炭角菌属(Xylaria)及炭团菌属(Hypoxylon),分别占比35.9%及15.6%,另检出灵芝病原真菌1株,鉴定为灵芝腐败木生红曲霉Xylogone ganodermophthora;检出药用真菌1株,鉴定为白囊耙齿菌却船lacteus。实验证明灵芝菌株间的拮抗作用更为突出,而灵芝与伴生真菌之间能交织生长,这影响到灵芝的品质。结论:柬埔寨民间习用灵芝的药用特性尚需专业而系统的研究,方可确立为药用灵芝种质与资源的一个新自然分布区与产地;当地炭角菌属真菌以及采后储藏方式是影响柬埔寨灵芝品质或用药道地性的重要因素。

隐孔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的研究1228-1232

摘要:目的:对隐孔菌Cryptoporus volvatus子实体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不同的色谱分离纯化手段分离单体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隐孔菌子实体的90%乙醇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2’-二羧基隐孔酸B(1)、豆甾醇(2)、豆甾-7-烯-3β-醇(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腺苷(5)、鸟苷(6)、尿苷(7)、尿嘧啶(8)、1-核糖醇基-2,3-二酮-1,2,3,4-四氢_6,7-二甲基-喹喔啉(9)、D-阿拉伯糖醇(10)、D-半乳糖醇(11)、D-山梨糖醇(12)、二十四烷酸(13)。结论:除化合物1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臭参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学成分研究1233-1239

摘要:目的:对臭参正丁醇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反相、凝胶和高效液相等色谱法结合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分离和鉴定臭参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为7R,8R-苏式-4,7,9,9-四羟基-3-甲氧基-8-O-4’-新木脂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儿茶素-7—O-β-D-葡萄糖苷(2),紫丁香酚苷(3),松柏苷(4),党参苷II(5),(Z)-4-羟基肉桂醇-4-0-β-D-吡喃葡萄糖苷(6),2-羟甲基苯基-1—O-β-D-葡萄糖苷(7),苄基-6-O-β-D-吡喃木糖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8),(2E)-2-(β-D-吡喃葡萄糖氧基)-3-苯基-2-丙烯酸(9),(2Z)-2-(β-D-吡喃葡萄糖氧基)-3-苯基-2-丙烯酸(10),2-苯乙基-6-O-β-D-吡喃木糖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党参苷I(12),3-羟基-2-{4-[(1E)-3-羟基丙-1-烯-1-基]-2-甲氧基苯氧基}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3),(2E)-4-羟基-2-己烯酸(14),(2E)-3-甲基-2-戊二酸(15),5-乙酰莽草酸(16),色氨酸(17),腺苷(18),烟酸(19),咖啡因(20),5-(甲氧羰基)-2-吡咯烷酮(21)。结论:21个化合物均为已知化合物,其中化合物8、9、11、13和21为首次从臭参中分离得到。

条叶龙胆中环烯醚萜类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活性研究1240-1244

摘要:目的:利用植物化学和现代谱学分析相结合的手段,针对性地开展条叶龙胆中特征性成分——环烯醚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并对所分离得到的环烯醚萜类单体成分进行细胞毒活性试验,为新的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物质基础。方法:运用现代植物化学的研究手段对条叶龙胆进行针对性的提取、分离,并利用包括核磁共振(1D,2DNMR)、质谱等多种谱学手段对其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F方法测定各单体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条叶龙胆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9个环烯醚萜类成分,分别鉴定为天目地黄苷A(1),天目地黄苷E(2),6-酮基-8-乙酰钩果草苷(3),6,7-去氢-8-乙酰钩果草苷(4),齿叶玄参苷A(5),大花木巴戟苷C(morinlongoside C,6),3’-O-β-D-吡喃葡萄糖基獐牙菜苷(7),地黄新苷B(8)和地黄新苷C(9)。采用MTF方法对化合物1—9进行细胞毒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1、4、5、8对人源肝癌细胞HepG2增殖具有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13.6、12.0、7.5、9.0μmol·L^-1。结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1—9均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且发现了对人源肝癌细胞HepG2增殖有一定抑制活性的环烯醚萜类成分。

靶细胞萃取联用UPLC/Q—TOF—MS方法分析川芎中的药效成分1245-1248

摘要:目的:,建立靶细胞萃取联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川芎中药效成分的方法。方法:选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作为靶细胞,萃取川芎中的药效成分。在细胞对数生长期加入川芎供试品溶液,孵育2h收集细胞并用液氮迅速冷冻,反复冻融使细胞破碎,离心得到萃取药物后的细胞样品。采用UPLC/Q—TOF—MS对其进行检测,分析川芎化学成分中与细胞结合的物质,即川芎中与细胞结合进一步发挥药效的可能有效成分。结果:从川芎中筛选到2个可能的药效成分,分别为阿魏酸和藁本内酯。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以通过化合物与细胞中靶点(受体、通道、酶等)之间的特异性结合作用,筛选出川芎中药效活性成分,从而为药物活性成分的筛选以及药物机制的研究提供思路,同时推动了中药安全性的快速发展。

华蟾酥毒基对U2OS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1249-1253

摘要:目的:观察华蟾酥毒基对人骨肉瘤细胞系U2O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从而探讨华蟾酥毒基诱导骨肉瘤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骨肉瘤细胞系U2OS,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华蟾酥毒基对骨肉瘤细胞系U2OS增殖的抑制作用,Annexin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Hoechst33258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应用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华蟾酥毒基对凋亡通路相关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CCK-8检测显示华蟾酥毒基可抑制人骨肉瘤U2OS细胞增殖,并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在华蟾酥毒基浓度为20nmol·L^-1时,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华蟾酥毒基可明显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Hoechst33258染色可见凋亡小体;逆转录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经华蟾酥毒基处理后的骨肉瘤细胞系U20S表达Caspase-3,8,9较用药前明显增高。结论:华蟾酥毒基对骨肉瘤细胞系U2OS的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可诱导其发生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Caspase依赖的凋亡途径有关。

何首乌及其主要成分二苯乙烯苷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肠道短链脂肪酸产生量的影响1254-1261

摘要:目的:探讨何首乌及其主要成分二苯乙烯苷(TSG)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肠道内微生物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短链脂肪酸量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饮食组和高脂饮食给药组(分别给予何首乌水提物和TSG)。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各组大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以乙酸、丙酸、丁酸为代表)含量。COD—PAP法测定血液和肝脏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鲎试验法检测肝门静脉血内毒素。结果:何首乌总提物及TSG各剂量都能不同程度的降低高脂饮食大鼠肠道内的总短链脂肪酸(SCFA)含量,但其凋节作用可能存在性别差异。生何首乌及TSG能够显著降低高脂饮食雄性大鼠肠道内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同时降低实验动物肝脏脂质含量和内毒素水平。生何首乌下捌高脂饮食雌性大鼠肠道内丙酸含量,降低肝脏脂质水平;而TSG低剂量能够升高乙酸含量,同时降低血脂和内毒素含量。然而制何首乌对雌、雄鼠肠道内SCFA含量的调节作用均不最著。结论:何首乌及其活性成分TSG能够调节肠道微生物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含量,这种调节活性可能与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有关。

基于微量量热法的不同来源黄芩抑菌活性对比研究1262-1269

摘要:目的:构建基于生物热技术的不同来源黄芩抑菌活性区分方法,基于生物热技术考察不同来源黄芩的抑菌活性差异。方法:采用微量量热技术,研究不同来源黄芩对大肠杆菌生长代谢的热动力学参数的影响,考察栽培区域、采收期、生长年限和种质等的差异对黄芩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不同产地黄芩热动力学参数特征差异较大,其抑制率在24.3%~129.5%,其中河北承德和内蒙古武川黄芩抑菌活性显著高于山东莒县和山西运城;随着药材采收月份的变化(7—11月),黄芩的抑菌活性出现了先下降后急剧增加的现象,且在11月份抑菌活性达到最强;对比不同生长年限的黄芩(2~5年),总体上黄芩药材的抑菌活性随着药材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强;多点试验考察不同种质黄芩药材抑菌活性发现,不同种质黄芩抑菌活性差异较大,其表现出来的抑菌活性与纬度跨越有关。结论:不同产地黄芩抑菌活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药材的采收时间、生长年限以及种质等的差异均能对黄芩抑菌率产生影响。基于生物热技术的微量量热技术用于不同来源药材的区分,较传统的药理、化学和形态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和快速性,可作为进一步区分不同来源药材药效差异的依据之一。

橙皮苷对TGF-β1诱导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活化的影响1270-1272

摘要:目的:探讨橙皮苷对TGF-β1诱导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影响。方法:12.5~200μmol·L^-1的橙皮苷作用于MRC-5细胞,得出不影响细胞增殖的剂量用于后续实验。5ng·mL^-1的TGF-β1作用于MRC-5细胞,诱导细胞大量合成或分泌细胞外基质成分,同时用橙皮苷干预。结果:12.5—50μmol·L^-1橙皮苷未发现显著影响MRC-5细胞的增殖(P〉0.05)。受到TGF-β1刺激后,MRC-5细胞的Col—1分泌量和α—SMA及FN的合成量均显著增加(P〈0.05)。12.5~50μmol·L^-1橙皮苷显著减少上述分子的分泌量或合成量(P〈0.05)。结论:橙皮苷抑制TGF-β1诱导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合成或分泌细胞外基质成分。

中国现代中药杂志中药农业
西藏加查县濒危药材桃儿七真叶分化研究1273-1275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促进野生桃儿七真叶分化的一种方法。方法:以采自西藏加查县经过自然休眠的野生桃儿七种子为试材,首先分别用0、25、50、100、150、200mg·L^-1的GA进行处理,筛选出最适合真叶分化浓度;用0、25、50、100、150、200mg·L^-1的6-BA进行处理,筛选出最适合真叶分化的浓度;再用100mg·L^-1GA与不同质量浓度6.BA配比对桃儿七真叶分化的影响。结果:100mg·L^-1质量浓度GA处理下真叶的分化率最高,分别为84.1%;同时真叶畸形率仅为3.3%,是比较理想的处理浓度。结论:在桃儿七种子萌发过程中添加适量的GA、6-BA,及二者的配比,能够有效的提高桃儿七真叶的分化率,但过高的激素含量会造成较高的真叶畸形率,畸形苗不能够存活。

不同居群野罂粟个体形态特征及访花昆虫行为观察1276-1281

摘要:目的:野罂粟作为“咳欣康”与“咳喘宁”等中成药的主要成分被大量开发,野生资源数量急剧减少。本研究探讨不同地区野罂粟个体形态学差异及访花昆虫的类别与行为。方法:在野罂粟盛花期,选择不同生境的10个野生居群,采用经典的样方法与样带法结合定位观测研究花期野罂粟的株高、分埠数、莛数和叶片性状等7个生物学指标和访花昆虫的类别与行为特征的差异。结果:(1)在个体水平上,野罂粟生物学指标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株高、分埠数、莛数和叶面积在不同居群问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2)访花昆虫有7目18科23种,其中鞘翅目(4科6种,占26.1%)、半翅目(4科5种,占21.7%)、双翅日(3科4种,占17.4%)、鳞翅目(3科4种,占17.4%)。结论:为了更科学的阐明药用植物的繁育机制、遗传背景、活性物质等关键问题,建议下一步开展野外定位观测结合环境控制试验,系统研究中草药的繁殖生物学过程和规律,预期成果将为优良中药品种繁育与栽培及其资源的科学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不同发育期菘蓝和毛状根中直铁线莲宁B的含量变化规律研究1282-1286

摘要:目的:测定不同生长时期菘蓝及不同悬浮培养时间毛状根中抗流感病毒活性成分直铁线莲宁B的含量,研究其累积变化规律,为菘蓝的采收和菘蓝毛状根体系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菘蓝叶片、根及毛状根中直铁线莲宁B的含量。结果:菘蓝叶片中未检测到直铁线莲宁B;在整个生育期内,菘蓝根中直铁线莲宁B动态累积变化曲线为“单峰型”,含量在生长100d左右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毛状根中直铁线莲宁B含量随悬浮培养时间持续增加,在20d达到5.40mg·g^-1,超过根中最大含量。结论:整个生长周期内,菘蓝和毛状根中直铁线莲宁B累积变化呈一定规律性,原植物中直铁线莲宁B在九月下旬产量达到最大;毛状根在10~20d期间直铁线莲宁B含量增长处于生长对数期,20d后即超过原植物的最大含量,说明菘蓝毛状根体系是研究直铁线莲宁B生物合成的理想体系,也可为后续利用菘蓝毛状根体系大量制备直铁线莲宁B提供参考。

不同处理对甘草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的影响1287-1290

摘要:目的:探索甘草种子萌发和出苗最适宜的处理方式,为甘草育苗和大田播种提供技术依据。方法:通过对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种子进行不同处理,比较其发芽率和出苗率变化情况。结果:不同处理方法对甘草种子发芽率有显著性影响,其中机械研磨处理的甘草种子发芽率最高,其次为浓硫酸处理3h的甘草种子;浓硫酸处理、机械研磨与高温浸种处理的出苗率显著高于对照的出苗率,其中随着浓硫酸处理时间的延长,甘草种子的出苗率呈明显增高而后又下降的趋势。结论:和其他处理相比,机械研磨和硫酸浸种3h的处理发芽率和出苗率有明显提高,适宜于大面积种植甘草时进行种子处理。

中国现代中药杂志中药工业
响应面法优化何首乌二苯乙烯苷类化合物提取工艺1291-1295

摘要:目的: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何首乌二苯乙烯苷类化合物提取工艺。方法:根据中心组合设计的方法,选取温度、液料比、乙醇体积分数为自变量,二苯乙烯苷提取率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得到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并确定二苯乙烯苷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结果:何首乌二苯乙烯苷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为温度54℃、液料比18:1(mL·g^-1)、乙醇体积分数72%。在此条件下,提取率达到2.75%。结论:该工艺条件可为何首乌二苯乙烯苷的提取提供参考。

超声波协同复合酶提取菟丝子总黄酮工艺优化1296-1300

摘要:目的:将酶解法和超声波法联用,通过工艺优化提高菟丝子总黄酮的含量。方法: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提取率,选取酶解pH、酶解温度和超声时间3个指标为影响因素,菟丝子总黄酮提取率为响应值,Design—Expert8.0统计分析软件的响应面分析法安排试验后获得最适合工艺参数。结果:最适合的工艺参数是PH为4.0,酶解温度为52.6℃,超声时间为20.3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总黄酮质量分数为23.39mg·g^-1。结论:此工艺操作简单、稳定性好、总黄酮提取率高,可为菟丝子总黄酮的相关工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WH706-CLL树脂对白及多糖脱色工艺的研究1301-1304

摘要:目的:考察WH706-CLL树脂对白及多糖提取液的脱色效果,建立最佳脱色工艺。方法:以提取液浓度、温度、pH值、流速为观察因素,以脱色率、多糖保留率作为考察指标。结果:在提取液质量浓度为1mg·mL^-1、温度为50℃、pH值为6、流速为1mL·min。的条件下,WH706-CLL树脂对白及多糖的脱色率为93.7%,多糖保留率为87.3%。结论:在设定工艺条件下WH706-CLL树脂对白及多糖的脱色效果良好,适用于白及多糖的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