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

  • 44-1213/R 国内刊号
  • 1002-0152 国际刊号
  • 1.7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是中山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病例报告、综述、罕见病专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 2009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1986年至2006年间4个年份唐山市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变化趋势641-645

摘要:目的分析近20年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种类和剂量变化趋势。方法调查1986年、1996年、2001年和2006年4个年份在唐山市6所精神病院出院的27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3195份住院病历,用专门设计的调查表记录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特征以及患者出院时药物治疗信息。结果①治疗药物的变化:1986年、1996年、2001年和2006年最常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分别是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氯氮平、除氯氮平外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率分别为93.8%(396/422)、45%(285/634)、59.9%(557/930)、51.6%(623/1206)。2006年氯氮平使用率达35.7%(431/1206)。4个年份间患者出院时合并使用2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比例呈升高趋势(趋势z。=99.10,P〈0.001),从1986年的10.43%(44/422)渐升至2006年的26.29%(317/1209)。②药物剂量变化:4个年份出院时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氯丙嗪等效日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 X^2=43.32,P〈0.001),4个年份的出院患者日服药剂量随年份增长而呈下降趋势(Spearman R=-0.13,P〈0.001);抗精神病药的单一治疗日剂量低于合并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 X^2=14.23,P〈0.001)。③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出院时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氯丙嗪等效剂量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b=163.86,P〈0.001)、住院天数(b=25.76,P〈0.001)呈正相关;与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b=-114.92,P〈0.001)、发病年龄(b=-3.87,P〈0.001)呈负相关。结论近20年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已逐渐成为抗精神病治疗的主要用药,抗精神病药合并治疗的比例增加。临床实践中应考虑到氯氮平一直保持较高使用率的利弊和合并用药可能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短著述
利培酮与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P300影响的比较645-645

摘要: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接受利培酮或氯氮平治疗后症状均可得到满意控制,但二者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却有不同。有的研究显示氯氮平治疗后P1潜伏期延长、波幅升高,而有的研究却显示利培酮及氯氮平均对P3无影响。而P300(P3)可能更客观地反映认知功能。故本研究比较两药治疗前后P3变化,进一步了解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谷氨酸能低下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不同脑区核因子-κB表达分析646-649

摘要:目的了解地卓西平马来酸盐[Dizocilpine maleate,MK-801]所致谷氨酸能低下精神分裂症大鼠前额皮质、海马、纹状体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KB)基因的表达,探讨其参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方法12只雄性Spragus—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前者给予腹腔注射MK-80t(0.8mg/kg)建立精神分裂症模型,后者只注射生理盐水。采用小动物行为分析系统记录大鼠90min内自发活动,采用Trans AM技术检测大鼠前额皮质、海马、纹状体的NF—κB p65亚基蛋白活性,半定量PCR检测NF—κB p65亚基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自发活动增加(P〈0.05),并有典型的刻板行为和共济失调,表现出了类似精神分裂症的行为。②模型组前额皮质、海马、纹状体的NF—κB p65亚基蛋白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模型组前额皮质、海马、纹状体3个脑区NF-κB p65亚基mRNA表达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相应脑区,但只有在前额皮质和纹状体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谷氨酸能低下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前额皮质、海马、纹状体NF—κB的活性受到了抑制,而mRNA表达上调,提示NF—κB可能参与了精神分裂症的病理过程。

鲁北地区4—16岁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情况及其家庭环境调查650-654

摘要:目的了解鲁北地区低龄人群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流行情况,并分析其家庭环境特征。方法应用问卷调查和专科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采用自制的注意力及多动问题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调查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4~16岁学生8235名,ADHD的诊断依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家庭环境调查时选择550名与ADHD学生性别、年龄、班级、家庭经济状况相匹配的健康学生为对照组。结果①患病率:ADHD总患病率为6.3%(515/8235),其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8.1% vs 4.4%,P〈0.001);6~11岁组患病率高于4~5岁组(7.7%vs6.1%,P=0.02)和12~16岁(7.7%VS5.3%,P=0.002);②亚型分布:ADHD-I是4~16岁人群ADHD的主要类型,占56.3%;不同年龄组ADHD亚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年龄组ADHD-I比例增加;4~5岁组不同性别的亚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以ADHD-HI为主,女性以ADHD.1为主,6~11岁组、12~16岁组亚型分布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家庭环境:ADHD组FES-CV量表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分值低于正常组(P〈0.001),娱乐性和矛盾性分值高于正常组(P〈0.001)。结论6—11岁人群和男性的ADHD患病率较高,年龄和性别对亚型分布有影响,注意力缺陷是ADHD核心症状;ADHD患者的家庭环境差。

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S100B蛋白浓度变化655-658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S100B蛋白浓度与首发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理症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检测64例首发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6名正常对照的血清S100B蛋白浓度,比较2组间的差异;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病理症状,分析血清S100B蛋白浓度与PANSS评分、患者年龄、发病年龄、病程间的关系。结果①患者组血清S100B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7±0.13)ug/L vs (0.11±0.04)ug/L,t=10.89,P〈0.001];②患者组中偏执型、瓦解型、未分化型、残留型4个亚组间血清S100B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3,P=0.006),残留型组明显高于偏执型组(P=0.001)、瓦解型组(P=0.012);且各亚型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③患者组血清S100B浓度与年龄、总病程、PANSS总分及其阴性症状因子分相关(r为0.36、0.46、0.42、-0.38,P均小于0.005)。结论首发未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S100B浓度升高,并与某些病理症状尤其是阴性症状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疾病严重程度。

缺血性脑卒中后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659-662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CIND)的危险因素。方法以19~80岁汉族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起病后3个月采用简易智能量表和美国精神疾病统计和诊断手册第4版修订本进行认知测定,利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CIND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185例研究对象纳入统计分析,42例诊断为CIND,占2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大面积和中等面积梗死(OR:4.687,P〈0.05;OR:4.734,P〈0.05)、糖尿病(OR:2.887.P〈0.05)是缺血性卒中后CI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梗死面积是缺血性脑卒中后CIND的独立危险因素。

以脑干压迫症状为表现的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临床和影像学研究663-666

摘要: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2例典型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VBD具有时间顺序占位效应,面肌痉挛、低钾、三叉神经痛、眩晕发作、肢体偏瘫相继发生,VBD具有进展性。结论VBD症状多样,具有时间顺序,面肌痉挛可能是较早出现的症状。部分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症状可能仅仅是VBD脑干压迫的结果,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PCI。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思考题666-666

摘要:1.本期文章关于谷氨酸能低下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的研究提示,可能参与了精神分裂症的病理过程的是( ) A.NF—kB B.MK-801 C.CaMKⅡ D.LPS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43例临床分析667-669

摘要:目的探讨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CVT患者临床资料,总结cVT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诊断、治疗及转归。结果CVT多见于中青年,多为急性起病,大部分可找到相关病因,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头痛,MRI联合MRV能清晰地显示静脉系统形态及阻塞情况,DSA能清楚显示静脉系统血栓的部位及继发于CVT的动静脉瘘。早期诊断及应用抗凝治疗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结论CVT的病因多样,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MRI联合MRV检查是目前CVT诊断及随访的重要检查方法,对原因不明的颅内高压患者需行相应检查,一旦确诊,应予抗凝治疗。

皮层脑电图监测在致痫灶切除术中的应用(附96例报告)670-672

摘要:目的探讨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在癫痫手术中指导切除致痫灶的价值。方法2005年12月至2008年6月期间,96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在经过详细的术前评估后,进行了手术治疗。术中先切除癫痫病灶,再行描记EcoG,监测异常放电是否消失;若癫痫波仍大量存在,则进一步切除病灶周围的致痫灶,直至EcoG监测异常放电消失或明显减少。结果术后随访12~44个月。根据Engel疗效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价。Engel Ⅰ级45例,Ⅱ级22例,Ⅲ级17例,Ⅳ级12例。手术有效率达到87.50%。结论术中应用EcoG监测能大大提高致痫灶空间定位的准确性,有效地指导癫痫的手术。

侵袭性垂体腺瘤smac,XIAP,caspase-3的表达673-676

摘要:目的探讨凋亡基因XIAP,caspase-3,smac与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发生的关系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59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按侵袭性垂体腺瘤综合判定方法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XIAP,caspase-3和smac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XIAP,caspase-3和smacmRNA的表达,分析侵袭组和非侵袭组XIAP,caspase-3和smac表达水平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59例垂体瘤患者中,31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28例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的XIAP蛋白和mRNA表达均较非侵袭性腺瘤组增高,而caspase-3和smac蛋白和mRNA表达较非侵袭性腺瘤组降低。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侵袭性腺瘤组中caspase.3和smacmRNA的表达成正相关(r=0.50,P〈0.01);caspase-3与XIAPmRNA表达呈负相关(r=-0.69,P〈0.01);smac与XIAP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56,P〈0.01)。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中XIAP,caspase-3和smacmRNA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XIAP,caspase-3,smac三者相互协同作用,导致垂体腺瘤侵袭性增强,三者可以作为垂体腺瘤侵袭性的有效参考指标。

三氧化二砷体外抑制人星形细胞瘤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的研究677-679

摘要: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系LN444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用梯度浓度的As2O3处理LN444胶质瘤细胞,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Hoechst染色观察As2O3引起的核形态改变。流式细胞仪PI染色检测As2O3作用后的细胞凋亡率。结果As2O3对LN444胶质瘤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各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抑制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Hoechst染色显示用药后细胞出现细胞凋亡的典型变化。PI染色显示As2O3处理后细胞凋亡显著增加,各剂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2O3对人胶质瘤细胞具有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

影响新型抗抑郁药物疗效的相关因素680-682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新型抗抑郁药物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重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24t例,接受单一的帕罗西汀(121例,最大剂量40mg/d)或文拉法辛(120例,最大剂量225mg/d)治疗6周。以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减分率评定疗效,t〉50%为治疗有效。收集治疗前的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MMPI)、生活事件量表(LES)和自动思维量表(ATQ)等临床资料,比较治疗有效和无效两组的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有效组和无效组之间在精神障碍家族史、总病程、1年内未及时治疗、非单次发作、是否伴有焦虑症状、ATQ总分、HAMD迟滞因子分、BPRS焦虑忧郁因子分和总分、MMPI的疑病(Hs)分和抑郁(D)分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病程(b=0.02,OR=1.02,P=0.002)、1年内未及时治疗(b=1.09,OR=2.96,P=0.01)、精神障碍家族史(b=1.44,OR=4.22,P=0.03)、是否伴有焦虑症状(b=1.67,OR=5.30,P=0.02)对疗效影响显著。结论提示及时治疗和有效控制焦虑症状可能提高抗抑郁药物的疗效。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障碍与神经发育异常的关系682-684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功能与神经发育异常的关系。方法纳入76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标准的首发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0名正常儿童对照,治疗8周后用躯体异常量表(WS)进行微小躯体异常(MPA)评定,用CT测量脑室的哈氏值、三脑室宽度、脑室指数、侧脑室体部指数、侧脑室宽度指数、前角指数等,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用《修订韦氏记忆量表手册》(WMS)评定记忆功能,并进行记忆功能与WS和脑室值之问的相关分析。结果①患者组100—1、记图、再认、再生、触摸、理解、背数和记忆智商均低于对照组(t为2.05~6.80,P均小于0.05);②患者组哈氏值与再认、再生和记忆量表总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25、-0.24、-0.24,P均小于0.05),前角指数与100-1呈正相关(r=0.27;P〈0.05);③MPAs明显组(WS总分≥4)患者的累加、再认、理解和记忆量表总分低于MPAs不明显组(WS总分≤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为2.06、2.19、2.23和2.88,P均小于0.05)。患者组WS总分与累加和记忆量表总分呈负相关(r=-0.26,P〈0.05;r=-0.24,P〈0.05)。结论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功能与脑室扩大和微小躯体异常有关,提示该病的记忆损害与神经发育异常有关。

原发性面肌痉挛责任血管识别与微血管减压术疗效分析(附65例报告)685-687

摘要: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在原发性面肌痉挛治疗中的疗效,为指导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65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一般资料、责任血管和外科手术方法及效果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65例病例中,发病率右侧:左侧=1.2:1。总计70条责任血管,动脉接触45条,动脉压迫22条,静脉接触与压迫3条。2条责任血管者5例(7.7%),小脑前下动脉28例次,小脑后下动脉25例次,椎动脉压迫9例次,基底动脉压迫5例次,静脉压迫者3例次。59例术后1个月内症状完全消失(90.8%);症状改善,但需结合药物控制者6例(9.2%)。术后1个月未见严重并发症。1年以上随访53例,症状完全消失50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面肌痉挛理想的治疗手段,进行中长期随访对有效监控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作用。

伏隔核毁损戒毒术不同毁损方法对疗效的影响(附74例报告)687-689

摘要: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伏隔核毁损术戒除海洛因依赖不同毁损方法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海洛因依赖患者74例,伏隔核毁损灶初始靶点坐标值:x:(±5.0)-(±6.5)mm,y:17—22mm,z:(-6.0)-(-8.0)mm,随机采用A、B、C、D4种毁损方法中的一种制作毁损灶。A、B、C3组的毁损灶总体积相同,而位置不同,A组沿伏隔核内外方向扩大毁损灶,B组沿伏隔核前后方向扩大毁损灶,C组沿伏隔核内外及前后方向均扩大毁损灶;C、D两组的毁损灶位置相同,而体积不同,D组总体积大于C组。随访期4年,调查是否复吸,是否出现与毁损核团功能相关的特异性并发症。结果总体未复吸率56.8%。经X^2检验4组未复吸率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未复吸率(78.9%)大于A组(31.3%)及B组(31.6%),经X^2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而C、D组(80.0%)间未复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特异并发症发生率24.3%(18/74)。经X^2检验4组特异性并发症发生率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12.5%,2/16)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21.1%,4/19)、C组(26.3%,5/19)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35.0%,7/20)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立体定向伏隔核毁损术是戒除海洛因依赖的有效手段之一。毁损灶位于伏隔核中后1/3部,沿内外及前后方向均扩大毁损灶,疗效最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C组毁损方法最佳。

兔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建立及DSA和TCD对其的评价比较690-692

摘要:目的建立简便可靠的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模型,并运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对基底动脉痉挛进行评价比较。方法新西兰纯种家兔36只,随机分为第一次注血后3d,5d,7d,10d,14d组(n=6),经颈枕部切开行枕大池二次注血来制作SAH模型,另6只为假注血组,并用DSA及TCD对基底动脉的管径及血流速率进行检测。结果兔二次注血SAH模型很好地模拟了人类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病理过程,DSA和TCD的结果都显示基底动脉狭窄随时间逐渐加重,7d左右到达高峰,而后又逐渐减轻,两者显示了很好的一致性。结论经颈枕部切开枕大池二次注血兔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制作简便、易行、可靠,TCD对兔基底动脉痉挛程度的评价比DSA更简便易行。

欢迎参加本刊举办的刊授继续教育项目692-692

摘要:为有助于读者把握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精神心理科方面的最新动态,提高科研水平和临床技能,关注国内外研究前沿,《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年继续开设“继续教育园地”栏目,刊登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精神心理科方面的系列讲座,或者以当期文献为刊授资料。本栏目每期给出10道题目,回答正确8条题目及以上者为本期合格,6期均回答合格者授予继续教育Ⅱ类学分5分。凡复印、缺少、遗失者均视为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