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

  • 44-1213/R 国内刊号
  • 1002-0152 国际刊号
  • 1.7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是中山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病例报告、综述、罕见病专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 200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灵理论损伤的研究481-486

摘要:背景心灵理论(又称心理理论)是社会认知中最重要的认知成分之一,现在已经成为认知神经科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目前的研究均证实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心灵理论的损害,并且这种损害和其精神病性症状有一定的相关性。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慢性或是服过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尚不能完全排除药物的影响。因此本研究采用两种不同的心灵理论任务,并结合神经心理学背景测查对首发、未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测试。以了解这种心灵理论的损害是否可以在首发、未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得到重复。临床上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认知功能的损害,因此本研究还对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亚组)和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亚组)的心灵理论任务成绩及神经心理学背景测查成绩进行了比较。方法对52例首发、未服药、能合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4名健康被试进行了眼区任务和失言觉察任务的心灵理论能力测查,采用言语流畅性和数字广度(包括顺背数字和倒背数字)任务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了神经心理学背景测试。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进行了评定。5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PANSS量表的复合量表分(阳性症状总分减阴性症状总分)进行了分组(复合量表分〉0者为阳性亚组,〈0者为阴性亚组),其中27例为阳性亚组,25例为阴性亚组。结果在需要心灵理论认知成分加工的心理状态阅读任务和失言觉察问题得分上,以及言语流畅性成绩中精神分裂症组的成绩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亚组的心理状态阅读任务和言语流畅性成绩显著低于阳性亚组。心灵理论成绩和阴性症状总分呈显著负相关�

诱发电位监测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初步应用487-493

摘要:背景近年来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取得很大的进步,然而颅内动脉瘤手术仍然存在众多并发症。多种术中特定手术操作造成的大脑功能区缺血与术后神经系统功能损伤有关。为进一步提高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后脑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有必要在术中对相应脑血管供血区域的缺血性损伤进行实时的监测。我们在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中联合应用运动诱发电位(MEPs)、体感诱发电位(SSEPs)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s)监测,提高术中诱发电位(EPs)信号改变对特定手术步骤导致脑缺血的敏感性,并研究它们与术后神经功能结果之间的关联性。方法我们于2006年3月至2006年8月对我院25例采用显微手术的动脉瘤患者联合应用MEPs、SSEPs和BAEPs进行术中监测。对22例前循环动脉瘤手术,单纯行SSEPs监测4例,行MEPs及SSEPs监测18例,对3例后循环动脉瘤手术同时监测MEPs、SSEPs及BAEPs,将术中监测结果与术后神经功能作前瞻性观察研究。①SSEPs监测:记录及刺激电极均采用皮下针电极。监测上肢SSEPs时,按国际脑电学会制定(10~20)系统,参考电极放在Fz,记录电极放在C3′、C4′和双侧Erb点,分别记录双侧皮质电位和外周电位。刺激电极放在腕部左右正中神经,刺激强度为15—25mA,刺激间期0.2ms,刺激频率3.1Hz,波带通50—300Hz,分析时间50ms。监测下肢SSEPs时,记录电极置于Cz和双侧腘窝,分别记录双侧皮质电位和腘窝电位。刺激电极放在内踝部左右胫后神经,刺激强度为20—30mA,记录参数与上肢SSEPs监测相同。术中主要观察手术侧皮质电位(上肢为N20波,下肢为P37波)。所有波形均以麻醉后40min SSEPs的值为标准,警报标准为波幅降低大于基线的50%或潜伏期延长10%。②MEPs监测:采用外接电刺激器(Digitimer D 185 stimulator),刺激电极采用螺

药物依赖患者伏隔核毁损后行为选择变化的初步研究494-497

摘要:目的探讨伏隔核毁损对于阿片类药物成瘾患者行为选择缺陷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原因。方法对伏隔核毁损前后阿片药物依赖患者(15例)以及正常对照组(14例)进行爱荷华任务测验(IOWA gambling test,IGT),剑桥任务测验(Cambridge gambling test,CGT),go/nogo逆转学习/行为抑制测验以及数字记忆广度的测评,采用LSD-t检验、配对t检验以及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GT测试显示手术组术前较术后和正常组成绩均偏低,术前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7,P〈0.01),术后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6,P〉0.1)。CGT测试术前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4,P〉0.1)。go/no-go行为抑制测试术前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6,P〉0.1)。数字广度测评手术组成绩较正常对照组偏低,术前及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6,P〉0.1)。结论伏隔核毁损可以改善成瘾患者行为选择的缺陷,这种改善作用与冒险行为、工作记忆及逆转学习/行为抑制等神经心理机制无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短著述
脑出血患者外周血sIL-6R和sIL-2R水平及相关性分析497-497

摘要:脑出血(ICH)是神经科常见、多发病之一,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且预后不良。动物实验证实,ICH后存在炎症反应,且较非出血性脑损伤更为明显。许多学者对ICH患者IL-1,IL-6,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对脑出血病人外周血sIL-6R及sIL-2R水平进行检测,以期探讨两者在该疾病中的意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硫酸镁对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498-502

摘要:目的观察硫酸镁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和神经功能预后的治疗作用。方法3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发病48h内,随机分到生理盐水组(A组)、硫酸镁治疗1组(B组)、硫酸镁治疗2组(C组),B组首次静脉推注25%硫酸镁10mL后,继以每日25%硫酸镁40mL静脉滴注,C组首次静脉推注25%硫酸镁20mL后,继以每日25%硫酸镁80mL静脉滴注,A组输入等量生理盐水,均连续输入14d并每日检测血清Mg^2+浓度、血压及TCD检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6个月后随访并记录患者Glasgow Outcome Scall-Extended、Modified Rankin Scall用以评价患者神经功能预后情况。结果17例患者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A组7例,B组5例、C组5例;17例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的6个月GOSE评分,A组1/7例,B组3/5例、C组3/5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39例患者中硫酸镁治疗组患者6个月后GOSE、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神经功能预后有改善倾向。然而,这些疗效评分差异均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镁治疗安全且血清Mg^2+水平较容易维持,硫酸镁有减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趋势,但由于样本例数较少,其治疗作用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短著述
58例进展性脑出血的临床分析502-502

摘要:进展性脑出血是临床上比较严重的病理过程,使脑出血形成的血肿进一步扩大,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至死亡,是造成脑出血急性期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随着影像学的进一步发展,对进展性脑出血的了解更为直观,使动态观察成为可能,为临床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条件。本文自1994~2004年共收集了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延髓背侧血管母细胞瘤的显微外科治疗(10例报告)504-506

摘要:目的探讨延髓背侧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显微外科手术技巧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延髓背侧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和手术疗效。结果8例肿瘤全部切除,随访3~45个月,正常工作学习7例、生活自理1例,2例次全切除者于术后25d、半年因呼吸衰竭及顽固性消化道出血死亡。结论头部MR、DSA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正确的手术处理原则及娴熟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可提高本病的疗效,术前早期给予制酸剂、术后早期置胃管、气管切开对及时发现和治疗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短著述
双侧伏隔核毁损术围手术期联合药物治疗海洛因成瘾9例506-506

摘要:吸食海洛因(俗称吸毒)成瘾包括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两方面,前者的治疗方法较多,但后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我院于2004年9~10月,对9例吸毒患者施行立体定向双侧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毁损术及在围手术期合并药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苍白球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12例报告)507-510

摘要: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osteroventral pallidotomy,PVP)后再行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的可行性、术中电生理学特点和治疗结果。方法应用MR和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对12例单侧PVP术后症状再次加重的PD患者实施STN-DBS手术,其中4例行毁损灶对侧的STN-DBS,8例行双侧STN-DBS。结果STN-DBS对本组12例PD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双侧STN-DBS的效果尤为明显,术后3个月的UPDRS运动及ADL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或0.01),美多巴的用量明显减少(P〈0.01),无明显术后并发症。术中电生理记录显示毁损灶同侧的细胞放电明显低于正常情况。结论曾行单侧PVP的PD患者如面临二次手术,可以选择DBS手术,以双侧STN的DBS效果最好,可减少药物用量。

阿立哌唑与奎硫平治疗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的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研究511-517

摘要: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奎硫平治疗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的方法,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使用阿立哌唑(50例)和奎硫平(51例)治疗8周。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阿立哌唑组痊愈率为38.0%,显效率为66.0%;奎硫平组痊愈率为35.3%,显效率为66.7%。阿立哌唑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奎硫平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2%。结果显示,两组在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阿立哌唑组和奎硫平组均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是嗜睡(14.8%vs19.6%)、头昏和昏厥(11.1%vs12.9%);阿立哌唑组恶心呕吐、头痛的发生率比奎硫平组多(12.9%vs1.9%,P〈0.05;16.7%vs1.9%,P〈0.01),奎硫平组口干、食欲减退或厌食比阿立哌唑组多(均为14.8%vs1.9%,P〈0.05)。两组锥体外系反应均不明显,较少引起体重增加和月经紊乱,没有发现溢乳现象。结论阿立哌唑和奎硫平对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不良反应轻,且表现有异有同。两种药物均为疗效好、安全性高、对体重和月经影响较小、无溢乳的抗精神病药,有利于提高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CYP1A2基因C734A多态性和奥氮平临床效应的关联研究518-522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1A2酶基因C734A多态性和奥氮平临床效应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1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奥氮平足量治疗8周,治疗前后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测定治疗前后的血糖、血脂和体重,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患者的基因多态性。从3个角度分析C734A多态性与疗效的关系。结果以PANSS减分率50%为界将患者分为有效组(69例)和无效组(44例),两组间CYP1A2基因C734A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显著性(x^2=3.13,P〉0.05;x^2=0.48,P〉0.05);以基因型不同分组比较,各组间PANSS的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等指标的减分/减分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F值为0.14~1.74,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发现病程、治疗前PANSS总分、用药剂量等混杂因素对疗效具有明显的影响(P〉0.05),而PANSS的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的减分率等疗效指标与CYP1A2基因均不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各偏回归系数检验t值分别为-0.52,-0.04,-0.49,P〉0.05)。不同基因型组间治疗后的血糖、血脂升高和体重增加的差异也无显著性(F值为0.02—0.89,P〉0.05)。结论CYP1A2基因C734A多态性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无关,与其所致的糖脂改变和体重增加也无关联。

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巴胺D1受体基因-48A/G多态性与认知功能的关系523-526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巴胺D1受体基因-48A/G多态性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10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巴胺D1受体基因-48A/G多态性。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修订版(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RC,WAIS-RC)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其中分类数、错误应答数、持续应答数、非持续错误数、算术、数字广度(顺)、数字符号及木块图得分在AA基因型和AG+GG基因型两组患者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持续错误数(t=2.321,P〈0.05)和数字广度(逆)(t=3.042,P〈0.01)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AA基因型患者持续错误数和数字广度(逆)得分明显高于AG+GG基因型患者。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D1受体基因-48A/G多态性与持续性错误数及数字广度(逆)相关,AA基因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较AG+GG基因型患者工作记忆受损更严重,但短时记忆能力要强于后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短著述
综合医院121例自杀急诊住院患者调查分析526-526

摘要:自杀行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卫生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各国学者越来越重视自杀研究工作,以便系统监测自杀行为的特征。我国少数城市已经开始对综合医院急诊自杀的特征开展调查研究,并对急诊自杀未遂病人进行心理评估和干预。我们调查了上海部分综合医院急诊收治的自杀者情况,现报道如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Ⅰb α Kozak序列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的研究527-531

摘要:目的研究GP Ⅰb α Kozak序列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聚合链式反应对正常对照组228例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组232例进行研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GP Ⅰb α Kozak序列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Kozak序列C等位基因(TC33.4%,CC4.3%)的比例达到37.7%。对照组C等位基因(TC 21.2%,CC 21.8%)的比例为23%,经卡方检验,两组比较,x^2=17.378,df=1,P=0.03,具有显著性差异。Kozak序列C等位基因脑栓塞组21.6%;腔梗组28.1%;大面积梗塞组36.3%;对照组与脑栓塞组比较,x^2=3.086,df=1,P=0.079,没有显著性差异。与腔梗组比较x^2=1.854,df=1,P=0.173,没有显著性差异。与大面积梗塞组比较x^2=4.293,df=1,P=0.038,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Ⅰb α Kozak序列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明显相关。

MCP-1在难治性癫痫患者脑组织中的表达532-536

摘要:目的了解难治性癫痫患者脑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表达,探索其在难治性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在基因芯片扫描获阳性结果基础上,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加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脑组织中MCP-1的表达,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基因芯片扫描显示MCP-1 mRNA表达上调,免疫组化结果进一步证实MCP-1在难治性癫痫患者脑组织中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MCP-1在难治性癫痫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阻断MCP-1有可能改变难治性癫痫的预后。

肝豆状核变性^99mTc—TRODAT—1的SPECT脑DAT显像研究537-539

摘要:目的研究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99mTc—TRODAT—1 SPECT脑DAT显像特点及其与神经系统表现的关系。方法对18例有神经症状WD患者(脑型)、11例无神经症状WD患者(非脑型)和12例正常对照行^99mTc—TRODAT—1 SPECT脑DAT显像,利用计算机感兴趣技术(ROI)进行半定量分析(ST/CB比值作为半定量指标)。据WD神经症状改良评分表对18例脑型WD患者的神经症状进行评分。结果脑型WD患者ST/CB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脑型WD患者ST/CB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3)。脑型WD患者神经症状改良评分与其ST/CB比值呈高度负相关,r=-0.78(P=0.001)。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WD患者DA能黑质纹状体通路突触前膜功能下降,其下降越明显,WD的神经症状就越严重。无神经症状的WD患者脑DAT功能无此改变。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bHLH基因的表达和神经干细胞的定向分化540-542

摘要: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bHLH基因表达和神经于细胞(NSCs)定向分化的影响,探索NSCs分化的机制。方法取孕14d的胚胎大鼠脑组织,以无血清培养基培养获得NSCs,然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加入5%胎牛血清(FBS)和20ng/mL BDNF诱导其定向分化,而对照组仅加5% FBS,用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仪的方法来检测分化得到的神经元细胞及其比例,采用RT-PCR技术分析bHLH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实验组MAP-2阳性神经元的比例在分化培养后第3d达高峰,约为60%,而同期对照组仅为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后bHLH基因MASH-1、neuroD和neurogenin2表达均高于分化前,相同时间段实验组bHLH基因的表达强于对照组(P〈0.05)。结论BDNF促进了NSCs向神经元定向分化;bHLH基因参与了NSCs的定向分化过程,其高表达可能有利于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切除岩斜脑膜瘤(11例报告)543-545

摘要: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在岩斜脑膜瘤切除中的实用价值。方法自2000年5月至2005年10月,采用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切除主体在后颅窝、小部分经Meckel’s腔累及中颅底的岩斜脑膜瘤11例。结果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2例,并发症以脑神经损害为主,出院时Karnofsky预后评分为(75±18)分,随访结果满意。结论对于主体在后颅窝、小部分经Meckel’s腔累及中颅底的岩斜脑膜瘤,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是较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