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3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畜牧·动物医学·蚕·蜂
胡麻饼的营养成分测定及其在陕北白绒山羊瘤胃内降解利用的研究1-4

摘要:为充分利用当地饲料资源,测定和分析胡麻饼常规营养成分,然后将其放入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陕北白绒山羊的瘤胃内,用尼龙袋法测定和分析了胡麻饼在6、12、24、48 h内干物质(DM)、粗蛋白(CP)、粗纤维(CF)的瘤胃消失率。结果表明:胡麻饼CP、CF、粗脂肪(EE)、粗灰分(CA)、Ca和P分别为36.2%、8.98%、7.82%、7.02%、0.47%、0.81%。在陕北白绒山羊瘤胃内6、12、24、48 h内,干物质消失率分别为55.11%、78.75%、78.77%、85.75%,CP消失率分别为52.82%、61.94%、72.4%、75.32%,CF消失率分别为23.9%、25.1%、26.2%、28.6%。因此认为,胡麻饼CP和EE含量较高,DM和CP消失率在24 h内可达78.77%和72.4%,消化利用效果较好。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水产·渔业
工厂化循环水鱼类养殖脱氮趋零排放系统研制5-9

摘要:为摆脱生物膜脱氮技术的制约,提高循环水脱氮处理效率,营造适合鱼类养殖的富氧环境,增加鱼类养殖经济效益;基于鱼菜共生生态及经济效益,提供一种设计合理、高效环保的工厂化循环水鱼类养殖脱氮趋零排放系统,重点解决种养殖水体营养浓度需求不一致的关键技术瓶颈。将养殖污水经过电迁移和膜浓缩工艺结构,得到能够满足植物营养需求的高氮水,同时得到能够用于鱼类养殖池的循环水,解决鱼菜营养物质浓度需求矛盾,大大提高植物和鱼类的产量,获取鱼菜共生效益。同时,为方便对工厂化循环水鱼类养殖脱氮趋零排放系统的操作,设置了总控制平台和分控制平台,具备24 h集中与分布控制性能。应用试验分析表明,经系统处理的养殖水体可以满足鱼菜生长需求,系统研制是成功的。

黄尾鲴6种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研究10-14

摘要:为了给黄尾鯝种质标准和种质鉴定提供生化遗传指标,以便合理保护和利用黄尾鯝种质资源。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凝胶电泳法对黄尾鲴的7种新鲜组织(肝脏、心脏、脑、肌肉、脾脏、头肾和鳃)中的苹果酸脱氢酶(MDH)、乳酸脱氢酶(LDH)、酯酶(EST)、苹果酸酶(ME)、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PGDH)、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共6种同工酶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同工酶位点及酶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尾鯝的6种同工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酯酶、苹果酸酶、苹果酸脱氢酶及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在肝脏中表达活性较强,乳酸脱氢酶在肝、脾以及头肾组织中表达活性强,超氧化物歧化酶在肝、脾脏组织中活性较强。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生物科学
利用PCR仪快速提取甜菜基因组DNA15-18

摘要:为了寻找一种快速提取甜菜基因组DNA的方法,以甜菜干种子、幼苗、种仁以及甜菜叶片干粉为原料,利用PCR仪结合碱裂解法快速提取甜菜基因组DNA,利用微量分光光度计检测取DNA的浓度,并用甜菜SSR引物对提取的DNA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在4种材料中均检测到了DNA,干种子、幼苗、种仁以及叶片干粉中提取的DNA平均浓度分别为432、197、158、448 ng/μL,无论是DNA原液还是稀释到20 ng/μL的工作液,均能在SSR-PCR反应中扩增出清晰的条带。该方法提取甜菜基因组DNA简单、快速,仅需要Na OH和HCl两种药品,提取的DNA完全可以用于SSR-PCR反应,为快速鉴定甜菜品种纯度和真实性提供了技术支持。

禾谷类作物原生质体培养研究进展19-23

摘要:植物原生质体在品种改良、基因遗传转化、远缘杂交的应用研究以及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为了给禾谷类作物原生质体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推动禾谷类作物品种遗传改良工作的开展,从原生质体制备、培养、再生、应用四个方面对禾谷类作物原生质体的培养研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了禾谷类作物原生质体制备和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了禾谷类作物原生质体再生的3种途径,对其在遗传改良和理论研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禾谷类作物原生质体培养、遗传转化、细胞融合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植物Prohibitins基因(PHBs)的研究进展24-29

摘要:Prohibitins(PHBs,抗增殖蛋白基因),又称抑制素基因。为了了解植物PHBs基因分类、结构与定位,从而进一步了解PHBs基因的功能。本研究从PHBs基因的分类与结构,PHB蛋白的结构与大小,亚细胞定位,以及从PHB蛋白控制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线粒体形成相关的功能,PHB蛋白与逆境相关的功能研究方面,对植物PHB,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的总结。从而得出植物PHBs基因不仅控制植物的生长发育,还是一类参与各种胁迫响应的重要基因。尽管国内外学者对PHB蛋白能提高生物对逆境的抗性等方面做了一些的工作,为抗性育种奠定了基础,但仍然有大量工作需要进一步开展。

车前属(Plantago L.)3种车前种子的生物学比较研究30-34

摘要:本研究对黑龙江省车前科(Plantaignaceae)车前属(Plantago L.)的3种野生车前种子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为黑龙江地产药材车前属植物的引种驯化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采用显微观察、生物学对比等方法,对种子形态和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车前的种子形态存在差异,平车前的种子不存在休眠现象,通过低温和赤霉素协同处理有利于大车前和车前种子的萌发。因此,大车前和车前的种子在引种驯化前需要经过低温处理。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药用菌研究中的应用35-39

摘要:食药用菌因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被认为是重要的食物,但其分子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为了促进食药用菌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总结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核酸、蛋白质以及核酸/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相关技术,分析了在食药用菌研究中的应用情况。目前食药用菌各类分子机制的研究还相对粗浅,相关的投入还相对不足,提出应加大投入、加强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药用菌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像基因组编辑这样的新技术。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食品·营养·检测·安全
不同包装材料对武夷水仙茶品质的影响40-45

摘要:研究旨在为武夷水仙茶进行长期贮藏选择适宜的包装材料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以武夷水仙茶为研究对象,选用瓷罐、锡罐、牛皮纸袋以及铝箔袋分别进行包装,并于室温下贮藏1年,隔3个月扦取茶样进行感官审评及内质理化成分的测定。在试验选定的4种包材中,综合感官审评及各理化成分的变化情况,对武夷水仙茶品质劣变的影响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牛皮纸袋〉铝箔袋〉瓷罐〉锡罐。为使武夷水仙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的感官品质和发生最小的理化改变,可采用锡罐、瓷罐及铝箔袋对其进行包装贮藏。

13种农药在乌龙茶中残留变化的研究46-50

摘要:为了探索乌龙茶中农药的残留变化和影响特征,笔者采取田间农药喷施的方式,获取了3个浓度梯度7类共13种农药呈阳性的茶青,再经传统乌龙茶加工工艺制备成乌龙茶。通过测定茶青和成茶的农药残留量,研究喷施浓度、农药背景浓度和属性对乌龙茶中农药残留量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农药喷施浓度的提高,茶青中残留的农药量随着增加,但残留量增加比例有所下降。乌龙茶成茶的农药残留量比茶青低,仅为茶青的76%,3种浓度农药残留茶青的损失率略有不同,不同种类农药残留量损失程度差异较大。其中,恶二嗪类农药、烟碱类农药损失较大,达47.95%、39.11%;噻二嗪酮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损失较小,为6.55%、11.05%;茚虫威损失率最高,噻嗪酮的损失率最低。研究表明农药喷施浓度、农药背景浓度和农药属性均是其农药残留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植物保护·农药
农产品与环境样品中氯虫苯甲酰胺的残留动态分析51-57

摘要:氯虫苯甲酰胺是以昆虫鱼尼丁受体为靶标的新型杀虫剂,具有超高的杀虫性能,尤其对鳞翅目害虫具有优异的防效,在水稻、蔬菜、瓜果等农产品生产上大量应用。随着氯虫苯甲酰多年大面积连续使用,其对农产品及环境的安全性日益受到关注。为了解氯虫苯甲酰胺的残留动态规律,笔者总结相关文献,简要概述了氯虫苯甲酰胺在不同样本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包括主要的样品提取、净化和检测技术及其优缺点,综述了近年来氯虫苯甲酰胺在蔬菜、水果、粮食作物、土壤等农产品与环境样品中的残留动态,以期为氯虫苯甲酰胺在农业生产上的科学安全使用和残留量的控制提供参考。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
1980—2015年柴达木盆地地表温度变化特征58-64

摘要:为分析柴达木盆地经济作物藜麦的种植区划,笔者运用气候统计方法,对柴达木盆地1981—2015年11个观测站地表(0 cm)温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35年整个盆地、西部、东部两分区年平均地表温度分别为6.9、7.8、5.8℃;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70℃/10 a、0.71℃/10 a、0.69℃/10a,均通过0.001以上水平的显著检验。整个盆地、西部、东部地表年平均最高温度分别为34.0、36.3、31.3℃,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63℃/10 a、0.85℃/10 a、0.36℃/10 a,西部为东部的2.36倍;地表年平均最低温度值基本相等。大柴旦和天峻为西部和东部两分区的低值区,分别为-8.4、-9.7℃。地表平均温度的增温幅度在整个盆地表现为春季最大,冬季最小;西部的夏季最大,冬季最小;东部的春季最大,夏季最小。虽然各区的增温幅度不同,但均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盆地及分区的地表温度变化呈单峰型,7月达到最高值,1月为全年最低值。地表温度的变化与气温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其他因子的相关性较小或呈负相关,故盆地地表温度的显著升高在很大程度受气温的明显影响。

耕地净初级生产力及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分异研究──以甘肃省白银区为例65-70

摘要: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为促进甘肃省白银区耕地的持续健康发展,对研究区耕地净初级生产力(NPP)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分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白银区耕地的NPP和生态服务单位面积价值量略有上升,且耕地的NPP和生态服务单位面积价值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可分成NPP和生态服务价值相对较低的北部区域和相对较高的南部区域。在北部区域,耕地生态服务单位面积价值为4.66万元/(hm~2·a),NPP为3.27 t/(hm~2·a);在南部区域,生态服务单位面积价值为5.46万元/(hm~2·a),NPP为5.38 t/(hm~2·a);白银区耕地的生态服务价值主要以土壤保持和大气调节价值为主,占总价值的76.87%。

陇南山区国土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以两当县为例71-79

摘要:为把握两当县国土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从而立足本地资源,拓宽发展思路,加快山区发展,笔者分别对两当县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1)利用综合指标法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承载力进行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结果为:高承载力主要分布在泰山、云屏、张家和兴化4个乡镇,中等承载力的乡镇有站儿巷、左家、西坡、鱼池、杨店、显龙和金洞;城关为低承载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结果为:高承载力主要分布在鱼池、云屏、泰山、金洞、站儿巷、显龙、杨店、兴化和左家这9个乡镇,中等承载力的有城关和西坡;张家为低承载区;(2)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矿产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得出两当县矿产资源高承载力主要分布在云屏、站儿巷、鱼池、显龙、西坡、金洞、泰山、兴化这8个乡镇,张家、城关和杨店为中等承载力,左家为低承载区;(3)利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两当县国土资源承载力评价。高承载力的乡镇为:泰山、云屏、张家和兴化,中等承载力的乡镇有鱼池、左家、杨店、显龙、站儿巷、西坡和金洞,城关属于低承载力区。

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形特征研究80-87

摘要:利用石羊河流域1980、1995、2000、2006、2012年5期遥感影像,应用分形理论和GIS方法研究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形特征,定量分析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复杂性、稳定性以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总体上流域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林地和水域呈现增加趋势,未利用地和草地呈现减少趋势,不同时段土地利用类型都具有空间分形结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复杂性和稳定性呈现波动变化趋势。1980、1995、2000年石羊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分维数排序均为:水域〉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土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2006、2012年分维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水域、耕地、草地、林地、未利用土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1980、1995、2000、2006、2012年石羊河流域总平均分维值分别为1.5296、1.5025、1.5445、1.5631、1.5676,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平均分形维排序为水域(1.8317)〉耕地(1.5678)〉林地(1.5351)〉草地(1.5315)〉未利用土地(1.4413)〉城乡工矿居民用地(1.3411)。总平均稳定性指数分别为0.1083、0.0997、0.1228、0.1167和0.1186,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平均稳定性排序为水域(0.3317)〉城乡工矿居民用地(0.1589)〉耕地(0.0635)〉未利用土地(0.0587)〉林地(0.0351)〉草地(0.0315)。通过对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复杂性、稳定性以及动态变化研究,为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决策依据。

石羊河下游河岸带的景观结构及变化88-93

摘要:应用景观生态学和空间对比分析方法,探讨石羊河下游流水和断流河段的河岸带景观,对其绿洲形成、分布及其结构调控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参考意义。结果表明:景观要素发生和分布受到河流地貌约束,顺直型河道区域的景观丰富度约为分汊型和漫流型的2倍,在漫流型河道区域以农田为优势斑块。流水和断流河段的景观结构分别呈带状水平结构和镶嵌结构,而斑块丰富度逐渐降低,均匀度增大。地下水位深度达7~8 m引发景观组成和结构变化,距离河床约200 m是河岸带景观发生转变的区域。石羊河下游河岸带景观变化时间与河流改道及水利改造时间相一致,因人类土地利用方式增减景观要素,区域水资源变化促进景观演变。河岸带景观结构是区域绿洲结构的基础。

贵州喀斯特区域农村面源污染研究进展94-98

摘要:研究旨在总结贵州喀斯特区域地理特征与农村面源污染情况及治理现状,为今后贵州面源污染的治理提供建议与参考。通过分析贵州喀斯特区域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现有技术,并逐一分析其在贵州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可行性,提出影响面源污染治理的关键因素。总结发现,贵州省喀斯特区域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正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紧关贵州农业生产发展、生态发展建设、环境卫生等及长江和珠江下游居民的用水安全。该研究得出,贵州受地理环境限制,天然耕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十分有限;现今工业化进程的稳步进行,城乡环保资源分布不均衡,以及人口的增加已成为影响贵州农村面源污染的关键因素。

胶园大通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99-104

摘要:为改善胶园土壤肥力状况,通过胶园行间挖大通沟(宽×深为100 cm×80 cm)施用有机肥(处理Ⅰ)、施用有机肥+薄膜覆盖(处理Ⅱ),以胶园常规管理为对照(CK),分析5年全量养分、速效养分以及有机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处理Ⅰ和处理Ⅱ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CK,每年的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基础含量;处理Ⅰ和处理Ⅱ中20~40 cm土层的养分含量高于0~20 cm土层的含量;经过薄膜覆盖的处理Ⅱ土壤养分含量高于处理Ⅰ。施用有机肥明显提高了土壤肥力,土壤养分含量趋势为施用有机肥+薄膜覆盖〉施用有机肥〉常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