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3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农业基础科学
不同氮肥施用水平对‘农香优676’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1-5

摘要:为探索水稻品种‘农香优676’高产栽培的最适氮肥施用水平,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按氮、磷、钾的施用比例为N:P_2O_5:K_2O=1:0.5:0.8,基肥比例为60%、100%和40%,设置施纯氮120、150、180 kg/hm^2 3种不同施用水平,对‘农香优676’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每公顷施纯氮150 kg时,分蘖盛期和乳熟期倒3叶的SPAD值和叶面积最大,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显著提高,此时‘农香优676’的产量最高。当施氮水平为150 kg/hm^2时,‘农香优676’综合性状表现最好,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因此,‘农香优676’的最适氮肥施用水平为150 kg/hm^2。

水稻两系不育系的育种应用分析6-10

摘要:水稻是重庆市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两系杂交水稻因育种效率高、种子生产成本低、品种稻米品质好等优势,近年来成为水稻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明确两系水稻杂交组合遗传特性,选择了渝优系列代表性恢复系11个,分别与两系不育系‘C815s’、‘深08s’配制两系杂交新组合,对新组合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组合实际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C815s’组合在株高、产量、稻瘟病抗性等性状上优于‘深08s’组合,而‘深08s’组合则在生育期、有效穗、稻米品质等方面优于‘C815s’组合。研究结果为两系亲本的创制及两系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抗稻瘟病杂交稻‘广优明118’的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结构分析11-16

摘要:为了明确抗稻瘟病杂交稻‘广优明118’的产量、抗性鉴定、稻米品质、农艺性状等生物学特性表现,以及产量结构特征。根据‘广优明118’参加福建省、安徽省区域试验和其他试验示范结果,分析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间相关分析,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表明,‘广优明118’高产、中抗稻瘟病,中抗稻曲病,感纹枯病,高感白叶枯病,适应性较广。产量结构分析表明,每公顷穗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43.05%,每穗粒数为30.59%,千粒重为12.50%,结实率为10.57%。每公顷穗数和每穗粒数对每公顷总粒数的贡献率分别为34.10%和64.09%。每公顷总粒数对库容量的贡献率为86.47%,千粒重的贡献率为13.31%。库容量对稻谷产量的贡献率86.94%,结实率的贡献率为10.23%。‘广优明118’高产的关键应培育足穗大穗,增加单位面积的总粒数,扩大库容量,并注重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树脂包膜肥的养分释放规律及对小麦水稻产量的影响17-23

摘要:为了研究自制的氯乙烯-醋酸乙烯型缓释氮肥的养分释放规律及其对小麦-水稻产量的影响,采用浸泡试验分析了2种包膜缓释氮肥(氯乙烯-醋酸乙烯型缓释氮肥、羟基改性的氯乙烯-醋酸乙烯型缓释氮肥)的养分释放规律,同时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水旱轮作条件下其对小麦-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氯乙烯-醋酸乙烯缓释氮肥的释放期为60天,羟基改性的缓释氮肥为50天,2种缓释氮肥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在30天时达到了最高峰,土壤硝态氮含量在60天时达到了最高峰。在小麦产量上,各处理间没有差异,但在后期的水稻产量上,氯乙烯-醋酸乙烯缓释氮肥显著高于羟基改性的缓释氮肥处理(P〈0.05),原因在于氯乙烯-醋酸乙烯聚合物与羟基改性的相比,表面平滑更加均匀,降解速率更慢,养分的释放时间更长,进而氮肥利用率高,产量高。本研究阐明了氯乙烯-醋酸乙烯型缓释氮肥的释放规律,得到了水旱轮作条件下氯乙烯-醋酸乙烯缓释氮肥比羟基改性的水稻产量高的结论,对开发氯乙烯-醋酸乙烯型缓释氮肥和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气候变暖下品种更新对河西地区春小麦生育期与产量的影响24-28

摘要:利用甘肃省张掖农业气象观测站1986—2014年春小麦的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采用相关分析、趋势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品种更新对河西地区春小麦生育期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9年来该地区气温显著升高,递增率为0.81℃/10 a;降水量减少,年递减率为2.09 mm/10 a,气候呈现变暖趋势。温度增加与品种更新均对生育期天数的减少有明显促进作用。通过分析产量与气象要素、产量要素及品种的关系,可以发现穗粒数和品种更新均导致了春小麦产量的显著提高。

稻秸还田与播种方式影响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大田试验研究29-33

摘要:为了研究水稻秸秆还田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籽粒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大区试验,分析了稻秸机械全量还田与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稻秸不还田条件下,机械条播的出苗率显著低于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机械条播、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的出苗率分别为51.84%、90.89%和88.87%;人工撒播的出苗均匀性差于机械条播和机械匀播,3种播种方式的出苗变异系数分别为0.49、0.26和0.23。稻秸机械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播种方式处理的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都有所降低,其中机械条播的下降幅度较大,出苗率降低了36.54%。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通过影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影响籽粒产量,无论稻秸是否还田,机械匀播的产量均高于其余两种播种方式,稻秸不还田和全量还田条件下的产量分别为6091.34 kg/hm2和6476.20 kg/hm2。因此,在稻秸还田小麦生产中,推荐采用机械匀播的播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小麦的田间出苗率,而且能保持较好的出苗均匀性,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冬小麦垄作交替隔沟灌溉的研究现状与展望34-38

摘要:垄作在作物基部培土,能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抗倒伏能力。垄作交替隔沟灌溉栽培技术因具有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增加光能截获量,抑制病害危害等优势被广泛运用于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在综述了大量理论的基础上,筛选出冬小麦合理的高产节水垄作灌溉模式,探讨垄作冬小麦交替沟灌的增产调优节水效应及其机理,研究在其与玉米连作的农田周年耗水特性及其节水机制等未来探索方向,并对其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垄作的目标是实现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条件,高效节水,提高作物产量。小麦垄作措施是一种结合秸秆免耕和传统耕作方式的可持续性的栽培技术。垄作交替隔沟灌溉栽培技术是适合河南省北部地区两年三作的长期农业地区的小麦-玉米垄作栽培技术。

腐植酸类肥料浸种及浇灌对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39-42

摘要:研究腐植酸类肥料浸种及浇灌对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燕麦种子为材料,在室内采取标准发芽试验法和生境地土壤培养法,测定腐殖酸类肥料浸种和浇灌后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指标。各腐植酸类肥料浸种对种子生活力无显著影响,腐植酸钾显著提高了种子出苗速度(P〈0.05),加速了种子萌发,黄腐酸、腐植钠、腐植酸钠降低了出苗速率和活力指数。从幼苗的生长情况来看,腐植酸钾对幼苗生长量,苗高、根长和种子根的发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虽黄腐酸、腐植酸钠、腐植钠对苗高根长有显著促长作用,但因抑制了种子根的发生,对幼苗的存活和抗逆不利。各腐植酸类肥料浇灌燕麦幼苗后,对幼苗鲜重、根数、根干重、根冠比有促进作用,同时增加了植株的成坨性。腐殖酸钾是燕麦种子播前浸种的最佳腐殖酸类肥料,各腐殖酸类肥料都适合燕麦幼苗田浇灌。

农艺措施和保水剂对夏玉米产量和根际生物活性的影响43-48

摘要:为进一步解决黄淮海免耕夏玉米栽培节水问题,于2011年和2012年进行大田种植和室内分析试验,测定微生物数量、根际酶活性及产量指标,研究了农艺措施(播后镇压、秸秆覆盖)和保水剂对夏玉米产量和根际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A(播后镇压)、处理B(播后镇压+秸秆覆盖)、处理C(播后镇压+保水剂)、比处理E(播种后只覆土)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夏玉米产量和增加土壤根际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及脲酶、蛋白酶活性,这种作用在夏玉米的生长前期更明显。处理D(播后镇压+秸秆平茬覆盖+保水剂)集成了镇压、秸秆覆盖、保水剂的作用,提高夏玉米产量和根际生物活性的效果最好。建议在黄淮海区夏玉米实行播后镇压结合秸秆覆盖等农艺措施,结合保水剂的使用可进一步提高应用效果。

遮阴对黄淮海玉米主栽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49-54

摘要:为分析遮阴对黄淮海玉米主栽品种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黄淮海种植面积最大的10个玉米品种为材料,种植在该地区4个省(市),并设抽雄前遮阴7天和全生育期不遮阴2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遮阴处理对黄淮海玉米主栽品种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产量均具有显著的影响,10个品种产量均显著的降低,6个品种抽雄吐丝间隔期延长,9个品种吐丝率下降;遮阴后产量降低与行粒数、穗长、穗粗、百粒重变小,秃尖变大有显著的相关性;‘伟科702’在10个品种中耐阴性最好,遮阴后4地点平均产量第一,吐丝率和产量降幅最低,其次为‘郑单958’、‘蠡玉16’和‘隆平206’。因此,生产上应选‘伟科702’等耐阴性较好的品种,耐阴育种方面应将行粒数、穗长、穗粗、百粒重、秃尖长度、吐丝率和抽雄吐丝间隔期等显著相关的性状作为耐阴性鉴定的指标。

干热河谷区紫色土玉米季协调农学、水体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容许施肥量55-63

摘要:选取玉米为紫色土区典型种植作物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常规施肥量(750 kg/hm^2)、常规施肥量的0.5倍、1.5倍、2.0倍和2.5倍6个施肥水平,通过野外坡耕地小区试验和试验室内分析试验,分析玉米典型生育期内不同施肥量对作物产量、生长特性、淋洗液和径流中氮、磷的流失特征的影响,并基于肥料施用量与肥料中氮素和磷素的去向的试验数据,构建干热河谷区紫色土玉米协调农学、水体环境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经济指标和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期内,施肥量为0~1870 kg/hm^2时,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表现为前期上升快、后期下降慢的趋势。玉米生育期株高和产量均随着施肥量从较低到适中的增加而递增,且达到较高施肥处理(常规施肥量2.5倍)时株高降低。不同施肥处理下径流和淋洗液中的总氮和总磷在整个玉米生育期内的变化呈现出同一趋势,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流出量增加。运用该模型,分别计算了玉米肥料的边际产量效应和富营养化效应,得到干旱河谷区紫色土玉米协调农学、水体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容许施肥量为1154~1176 kg/hm^2。

玉米自交系一年三代种植与选育技术研究64-69

摘要:为确立玉米自交系一年三代种植的新模式,采用了温室与大田试验等研究方法,对玉米自交系加代种植与选育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山东大棚春播、山东夏播、海南冬繁一年三代种植与选育模式可靠,可操作性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选育自交系扩大了选育范围。利用该加代模式,山东春季大棚2月25日左右播种,5月1日左右授粉,6月12日左右收获,灌浆期42天以上,籽粒基本饱满;夏季6月15日左右播种,10月5日左右收获,及时暴晒考种;海南冬季11月8日左右播种,2月20日左右收获暴晒3天及时运回山东大棚春播,完成一年三代。利用该模式选育出的自交系性状表现可靠,生产上可以利用。

麦茬直播夏玉米产量限制因素与高产技术研究进展70-74

摘要:为了探究麦茬直播夏玉米产量限制因素及高产技术,总结了黄淮海夏玉米生产情况、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夏玉米生产中耕层浅播土壤理化性状差、播种质量差缺苗断垄严重、水肥投入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灾害发生频繁玉米稳产性差、玉米收获偏早等高产限制因素。结合已有研究,提出了:(1)深耕改土与秸秆直接还田;(2)合理密植、提高播种质量;(3)因土壤养分和玉米需求平衡施肥;(4)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抗逆、综合防治病虫草害;(5)适时晚收。

高粱新技术育种的实践与探讨75-80

摘要:高粱育种新技术是指除传统的自然选择育种和人工杂交育种以外的育种技术,主要包括组培育种、航天育种、物理诱变育种、化学诱变育种和转基因育种以及其他一些具有较大潜力的育种技术。笔者曾对多种高粱育种新技术进行了长期研究应用,目前已建立了高粱育种新技术体系,筛选出了优良恢复系材料,育成了优良杂交种。以笔者的研究应用实践为基础并结合相关的研究报道,对不同育种新技术的特点、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潜力进行了探讨。着重指出,与常规育种相比,高粱育种新技术具有以下主要特点:适用于改变个别简单遗传性状;育种周期短,后代稳定快,田间试验规模小;变异量相对较小但能获得新的特异性状。

水分胁迫下高粱产量性状表达及复水后补偿效应的研究81-88

摘要:为实现高粱的调亏灌溉,达到节水但不减产的目的,有必要先了解和掌握高粱在不同生育阶段水分胁迫下产量性状的变化情况,笔者运用二因素四水平的随机区组设计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苗期长历时轻中度及短历时重度胁迫后复水补偿效应明显,节水效率可达50.7%,同CK比较,MMD15、MMD20和MSD10处理产量分别提高4.96%、5.98%、7.18%,差异达5%的显著性,MSD20处理的产量降低1.88%;在拔节期长历时轻中度及短历时重度胁迫后复水补偿效应存在,但不太明显,水分胁迫后的负效应大于补偿效应的正效应,节水效率达37.9%,同CK比较,BMD5~BSD5处理产量依次降低5.38%、7.44%、8.78%、5.4%;差异达5%的显著性,而BSD10和BSD15处理产量降低20.9%和22.45%,达1%的差异显著性;在灌浆期轻中度的胁迫处理,节水效率可达50.0%,千粒重差异不显著,重度胁迫处理,千粒重分别降低20.0%、20.8%和24.4%,其差异达1%显著,导致产量分别降低15.2%、15.7%和16.2%,重度胁迫处理与轻中度胁迫处理相比,千粒重也有1%的显著性。

烯效唑处理对高粱植株抗逆能力的影响89-93

摘要:为明确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烯效唑对提高高粱植物抗逆能力的影响,采用浸种、喷施2种处理及在高粱生长不同时期喷施不同浓度的烯效唑药剂,测定对高粱体内SOD、POD、CAT、MDA等酶活性的变化,探索烯效唑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浸种还是喷施,SOD、POD和CAT 3种酶的含量均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升高,浸种在浓度40 mg/L时效果最佳,喷施在浓度125 mg/L时效果最佳。MDA含量随着浓度的增加先减低后升高,浸种处理在浓度40 mg/L时出现最低值,喷施处理在浓度125 mg/L时出现最低值。说明烯效唑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或减缓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增强抗逆性。

不同灌溉处理对杂交谷子生长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94-101

摘要:旨在为‘张杂谷’的节水高效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于2014年在张家口农科院宣化试验站(115°3′N,40°63′E)进行,以‘张杂谷3号’为材料,设置4个灌水处理:1杂交谷子全生育期不灌水(T_0);2于拔节期灌水(T_1);3分别于拔节、抽穗期灌水(T2);4分别于拔节、抽穗、灌浆期灌水(T3),探讨了不同灌溉条件下‘张杂谷’生长、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灌溉使灌浆期叶片水势提高0.04~0.31 Mpa,株高及生物量分别提高21.1~34.05 cm、2675.07~4103.88 kg/hm^2。(2)与T0相比,灌溉下T_1、T_2、T_3产量分别增加了1256.36 kg/hm^2、2155.62 kg/hm^2、2105.93 kg/hm^2。(3)T_1、T_2、T_3处理产量水平水分利用效率(WUEy)分别比T0提高9.33%、19.2%、14.88%,且WUEy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在干旱年型,对‘张杂谷3号’而言,于拨节、抽穗期进行2次灌溉是获得高产与高WUEy的有效措施。(2)灌溉下产量与WUEy的提升主要是通过提升群体生物量与群体水分利用效率(WUEbm)实现的。

棉花化控调节剂‘棉太金’与‘全精控’作用效果比较研究102-108

摘要:为了鉴定新型棉花化控调节剂‘棉太金’与‘全精控’的作用效果,并确定其在辽河流域棉区适宜的应用方法,采用对比法,以棉花品种‘辽棉30号’为试验材料,利用‘棉太金’、‘全精控’、缩节胺(DPC)、矮壮素进行化控处理,比较分析了植株的发育进程、成铃分布、棉铃干物质分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纤维品质。研究结果表明:‘棉太金’和‘全精控’作为新型棉花生长调节剂,能够帮助棉花塑造合理株型、协调成铃分布、优化棉铃干物质分配、防止早衰、提高产量,同时对纤维品质无不良影响,可以在辽河流域棉区推广应用。但是其用法和用量应根据生产实际进行调整。一般建议不宜早控,前期(蕾期到初花期,6月中旬—7月上旬)轻控,中期(盛花期到铃花期,7月中旬—下旬)适控,后期(铃花期,7月下旬到8月上旬)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