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2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园艺
南方红豆杉人工林培育模式对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1-4

摘要:本研究通过了解南方红豆杉人工林生长、干形、生物量积累与分配格局的培育模式响应机制,为南方红豆杉人工林林下栽培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在福建明溪对林隙套种与纯林培育模式12年生南方红豆杉的生长、干形、生物量积累与分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培育模式对南方红豆杉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高径比和生物量有显著性影响,林隙套种显著促进南方红豆杉生长,改良干形品质,利于南方红豆杉构件生物量及总生物量积累;不同培育模式中南方红豆杉生物量分配比大小顺序均为干〉枝〉叶;培育模式对南方红豆杉生物量分配比与构件生物量比有着显著性影响,林隙套种南方红豆杉增加枝、叶、干等地上生物量分配比,降低根系生物量分配比;林隙套种的生物量更趋向地上部分、干和叶的分配;林隙套种较纯林培育模式促进南方红豆杉人工林生物量高效积累与有效分配。

洞庭湖区杨树人工林不同龄林土壤养分特征研究5-9

摘要:为揭示洞庭湖区杨树人工林土壤肥力特征,对不同龄林杨树林土壤养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龄林土壤p H无显著差异,呈碱性;除有机质含量较高外,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钾含量4年生林最低,与2年生林、8年生林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生长阶段杨树林土壤速效磷含量普遍较低;2年生林土壤中钙、镁和硫含量最高;土壤肥力由高到低依次为2年生林〉8年生林〉4年生林,施肥重点应该放在中龄林阶段。

‘新温185号’核桃疏散分层形树形冠层内透光率和叶面积指数时节变化分析10-15

摘要:对‘新温185号’疏散分层形树形冠层内光分布的研究,旨在深入全面地认识核桃树冠冠层内透光率(Tr)和叶面积指数(LAI)的相关关系。采用美国Li-COR公司所生产的LAI-2000冠层分析仪在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测定分割后的小立方体内树冠的叶面积指数(LAI)和透光率(Tr)。实验样株冠层内透光率随时节变化的垂直分布是中层〉上层〉下层,且3层之间的变化幅度也比较接近;水平分布是外部〉中部〉内膛,且内膛和中部的差别性很小。冠层内的消光系数随着时期的变化呈现出从无叶期到脂化期一直保持增大的趋势。展叶期到速生生长期和速生生长期到脂化期这2个样株生长阶段消光系数出现了增长幅度很大的变化,展叶期到脂化期是消光系数变化最大的阶段。通过叶面积指数的测定可以得出关于核桃冠层内的透光率,进而可以得到冠层消光系数,展叶期到脂化期也是种植者需要多加重视的阶段。

仁用杏林生物量研究16-21

摘要:为探究退耕还林树种仁用杏的固碳价值,进行仁用杏不同林龄生物量特征研究。采用标准木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草本层、枯落物层)分别获取6年(初产期)、12年(盛产期)、18年(盛产后期)生张家口小五台山地区仁用杏生物量,并分析其结构组成、分配规律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不同林龄仁用杏林的总生物量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6、12、18年仁用杏生态系统总生物量分别为17.70、31.43、50.53 t/hm2。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乔木层生物量占绝对优势,分配率高达85.45%~96.11%,按林龄从小到大分别为14.99、30.19、44.97 t/hm2,其次为草本层,占1.46%~9.68%,枯落物层所占比重最小,仅为2.43%~5.58%。不同林龄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不同,6年生为枝〉干〉根〉叶〉果实,12、18年均表现为枝〉根〉干〉果实〉叶。仁用杏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与用材林及其他经济林均有较大差异。

不同基质对3个忍冬品种扦插成活的影响22-26

摘要:为了解决忍冬种苗快速繁殖的问题,以3个新优忍冬品种为试材,研究了河沙、花泥、草炭土3种基质及是否使用生根粉对其扦插成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扦插条件对忍冬品种成活及根系生长的影响不一,具体表现为:(1)‘金火焰’与‘垂红’在河沙中的扦插成活率最高,分别为89.6%和81%,而‘格莱姆’在河沙中的扦插成活率最低,仅为14.4%,而在花泥中的成活率最高,达74%。(2)3个品种在河沙中的根系发育均明显好于草炭土。(3)3个品种的生根粉处理生根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成活率提高16.6%,根系数量提升25.4%。(4)在不同基质中,‘金火焰’的总体成活率最高,根系数量均多于另外2个品种,而‘格莱姆’的总体扦插成活率最低。因此,‘金火焰’是最易扦插成活的忍冬品种,在河沙基质中,生根粉处理的‘金火焰’生根率可达96.4%。

河南省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现状调查与分析27-33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河南省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发生和防治情况,笔者调查了河南省17个地市93个乡(镇)的96个合作社(园区、村)。结果表明,河南省设施蔬菜茬口安排及蔬菜种类呈现多样化,设施蔬菜连作年限大都在5年以上,最长连作年限达30年。设施蔬菜连作3年以上即开始表现连作障碍现象,而且连作障碍棚室的比例及严重程度随连作年限的延长而增加。设施蔬菜土传病害发生最为严重,其中大棚根结线虫病发病率达84.6%,日光温室达56.9%。除土传病害外,土壤养分失衡和土壤次生盐渍化也普遍发生,土壤自毒作用、板结和酸化等发生相对较轻。笔者总结了河南省各地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治的主要措施,并分析了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重要问题,提出了河南省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控的几点建议。

华南地区主要蔬菜氮肥肥料利用率研究34-39

摘要:为了解决华南地区蔬菜高效生产问题,以华南地区主要蔬菜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试验方法对主要蔬菜的氮肥肥料利用率进行了研究。总结近年来在华南地区蔬菜生产区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分析目前蔬菜生产条件下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生理效率以及肥料和地力对蔬菜产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叶菜氮肥偏生产力为173.1 kg/kg,农学效率为38.3 kg/kg,表观利用率为18.4%,生理利用率为291.5 kg/kg,肥料贡献率为38.6%,地力贡献率为61.4%;瓜类蔬菜氮肥偏生产力为145.5 kg/kg,农学效率为55.6 kg/kg,表观利用率为19.7%,生理利用率为315.3 kg/kg,肥料贡献率为36.6%,地力贡献率为63.4%;豆角氮肥偏生产力为204.5 kg/kg,农学效率为42.4 kg/kg,表观利用率为19.6%,生理利用率为228.4 kg/kg,肥料利用率为20.6%,地力贡献率为79.5%。从肥料利用率分布频率可以看出,叶菜氮肥表观利用率小于10%的试验样本有40个,占总数34%,处于10%~20%的样本有43个,占总数36%,处于20%~30%的试验样本有19个,占总数16%,大于30%的试验样本有16个,占总数14%;瓜类蔬菜氮肥利用率小于10%的样本有48个,占总数31%,处于10%~20%的样本有51个,占总数33%,处于20%~30%的样本有32个,占总数21%,大于30%的试验样本有25个,占总数15%;豆类蔬菜氮肥利用率小于10%的试验样本有54个,占总数39%,处于10%~20%的样本有36个,占总数26%,处于20%~30%的样本有23个,占总数17%,大于30%的试验样本有26个,占总数18%。氮肥利用率小于30%的试验样本占总样本的80%以上,表明在目前蔬菜生产条件下各类蔬菜的氮肥利用率较低。生产上需同时解决蔬菜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提高的问题。

基于隶属函数法的夏茬生菜品种比较分析40-43

摘要:为筛选出更适合北京北部山区高温季节种植的结球生菜品种,试验通过对5个新品种进行了栽培品比。在定植后第60天对5个品种生菜的产量、形态及抗性进行测定,测定数据应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5个品种中,‘射手101’的产量表现最好;‘北生1号’的株型最紧凑,最适合密植;‘铁人’的叶球最大,商品形态最佳;‘北生1号’的耐抽薹能力最强,最能抵抗高温;‘北生1号’的耐烧心烧边能力最强,商品外观最佳。参试的4个生菜新品种的综合表现均由于对照品种‘射手101’,均适合在北京北部山区的高温栽培季节进行推广。其中,‘铁人’的综合表现最佳。

沙漠绿洲隔沟交替灌溉辣椒的耗水特征及作物系数研究44-51

摘要:为研究交替灌溉条件下辣椒的作物系数及土壤水分变化,用水量平衡法测定辣椒各生育期耗水量及土壤水分动态,实测得到辣椒各生育期的作物系数,并将作物系数与辣椒叶面积指数回归分析,研究隔沟交替灌溉辣椒各生育期的耗水特征及作物系数。结果表明,辣椒结果盛期是耗水量最大的时期,在辣椒定植—坐果期和结果末期交替灌溉处理作物的总耗水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结果盛期交替灌溉的总耗水量显著减少。辣椒交替灌溉下0~60 cm土层是土壤含水量变化活跃层。交替灌溉对辣椒的作物系数有显著影响,且随亏水程度的增大作物系数减小,‘美国红’的作物系数小于‘陇椒2号’。辣椒叶面积指数与作物系数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

不同配方双孢蘑菇栽培期培养料理化性状和细菌群落分析52-58

摘要:为了对北京地区的秸秆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将其应用于双孢蘑菇栽培领域作为生产资源。在传统双孢蘑菇麦草配方的基础上,分别添加玉米秸、菇渣代替部分麦草,以干燥称重法、凯氏定氮法、灼烧重量法等对3个不同配方双孢蘑菇栽培期培养料的理化性状进行分析,以DGGE技术分析细菌群落特征。添加玉米秸、菇渣后,培养料的含水量、含碳量有所提高;培养料的含氮量越高其产量也越高,产量高低依次为传统麦草配方〉玉米秸配方〉菇渣配方。不同配方栽培时期共有的优势菌有高温单孢菌属(Thermomonospora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微小杆菌属(Microvirga sp.);一个不可培养细菌在原基形成时占有绝对优势,可能与原基形成有关;全麦草配方的细菌群落演替最慢。传统麦草配方具有良好的理化性状和稳定的细菌群落,玉米秸、菇渣代替部分麦草的配方仍需进一步优化。

牡丹试管苗生根过程中酚酸类物质变化差异的研究59-64

摘要:为探讨酚酸类物质与牡丹试管苗生根的关系,以生根率不同的牡丹品种‘太平红’、‘乌龙捧盛’和‘凤丹白’为材料,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方法对试管苗生根过程中6种酚类物质成分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其在牡丹试管苗生根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试管苗在生根过程中,3个品种体内的6种酚酸含量均发生了动态性变化,但不同品种变化规律不同。生根率越高的品种,其体内的芍药苷、苯甲酸、4-羟基苯甲酸含量越高,而没食子酸甲酯和莽草酸含量越低,没食子酸含量在3个品种中未能表现出类似的规律。本研究结果认为芍药苷、苯甲酸、4-羟基苯甲酸、没食子酸甲酯、莽草酸5种酚酸可能与牡丹试管苗生根密切相关,而没食子酸可能与牡丹试管苗生根关系不大。

鹤望兰黄色花萼色素成分分析65-68

摘要:通过鹤望兰黄色花萼色素成分分析,对研究其花色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鹤望兰黄色花萼进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花色表型测定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发现,黄色花萼含有类胡萝卜素和黄酮类化合物。在类胡萝卜素中,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达825.80μg/(g·FW),其次是β-隐黄质含量[322.28μg/(g·FW)],含量最少是叶黄素[3.87μg/(g·FW)]。该项研究为鹤望兰花色素成分的进一步分离和鉴定等工作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鹤望兰花色的分子育种提供帮助。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尔康地区暗紫贝母生长影响69-74

摘要:为给马尔康地区暗紫贝母的栽培提供依据,笔者研究了除草、施肥和整地、种植密度以及覆盖土厚度对暗紫贝母生长高度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土的厚度对暗紫贝母的生长和存活率无显著影响,而整地和种植密度对其影响显著,除草和施肥在一定的时间段影响暗紫贝母生长和存活率。综合来看,贝母的栽培需要较低的种植密度(60000株/hm2),在播种后第1个月,不适宜施肥和除草;第2个月适当的施肥有利于贝母的生长;到第3个月,除草和施肥对其生长无显著影响。

六出花的再生繁殖技术研究75-78

摘要:为提高六出花(Alstromeria aurantiaca)的繁殖效率,以其顶芽和叶片为外植体材料,比较不同试验时间外植体的筛选诱导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进行种子萌发及分株繁殖试验,初步建立六出花分株快繁技术体系。结果表明:顶芽初代培养以MS+6-BA 5.0 mg/L+NAA 1.0 mg/L培养基为最佳;生根培养以3/4MS+NAA 0.2 mg/L+IBA 0.5 mg/L为好;种子发芽试验基质选择以泥炭:沙:蛭石=1:1:1,(22±2)℃左右环境下3周,再放入5℃左右冰箱中处理3周最佳,分株繁殖最适合的基质配方为泥炭土:珍珠岩:蛭石=3:2:1。分株繁殖选取生长健壮、花色鲜艳、无病虫害的植株,分株时的温度应控制在(22±2)℃。

人工栽培铁皮石斛与其相似种的SRAP分子标记分析79-83

摘要: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搜集的35份资源(24份人工栽培铁皮石斛、9份石斛属植物、石斛伪品石豆兰和石仙桃各1份)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进行分析。从30对SRAP引物中筛选出10对多态性引物,共获得90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98.9%。SRAP标记检测结果显示,来源不同的人工栽培铁皮石斛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UPGMA聚类分析可将上述样品分为8类,其中24份铁皮石斛资源聚为一簇,而与其他石斛和石斛伪品明显分开,1份未知石斛经验证为铁皮石斛和滇桂石斛的杂交种。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84-90

摘要:对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从原生质体融合的步骤——原生质体制备、培养及融合入手,分别详细阐述了原生质体制备、培养和融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影响原生质体融合的相关因素,随后对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方式以及融合获得的杂种细胞的筛选、鉴定进行了概述,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综述了杂种细胞常用的筛选及鉴定方法,最后对这一技术在育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今后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为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植物保护·农药
樟子松梢小卷蛾触角感器超微结构观察91-95

摘要:为了明确樟子松梢小卷蛾Rhyacionia pinicolana(Doubleday)触角超微结构,从野外采集被害的樟子松侧枝,在室内培养出樟子松梢小卷蛾成虫,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触角外部形态及其感器。结果表明,成虫触角为丝状,自基部至端部逐渐变细;总长约为3.73~5.46 mm。柄节短小,呈长圆柱体形;梗节膨大,呈圆球状,表面覆盖着层叠相加的大量鳞片;鞭节由40~44个亚节组成。该虫触角上共发现5种感器类型,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B?hm氏鬃毛。雌雄触角感器分布特点相似,但触角长度和类型略有不同,有性二型现象。对各类型感器的功能进行推测。本研究将为深入了解其化学感受系统,揭示其寄主选择行为机制奠定基础。

光肩星天牛检疫检验技术96-101

摘要:光肩星天牛是中国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被列入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为了及时掌握害虫发生发展动态,明确其检验检疫配套技术最新进展,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除害措施,为光肩星天牛在中国的检疫检验工作提供参考,笔者主要从光肩星天牛的常规检疫技术、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检疫除害处理技术3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光肩星天牛现有除害处理主要采用溴甲烷熏蒸和热处理,需要将多种除害技术结合应用,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未来构建安全有效的光肩星天牛检疫检验技术体系有赖于多学科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