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09年第2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畜牧兽医科学
兔源抗动物腹泻益生菌Tu-1的分离、鉴定及耐受性研究1-6

摘要:该研究旨在从健康兔肠道内分离出一株对大肠杆菌有拮抗活性的菌株,并对其鉴定到属。选用平板抑菌圈法,从兔子盲肠中分离得到64株对大肠杆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对其中14株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进行了复筛,其中抑菌圈直径大于20mm的4株,抑菌圈直径在15mm~20mm的8株,另外2株拮抗作用较小,其中Tu-1对大肠杆菌的拮抗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达到21.4mm。在耐受性实验中,Tu-1对酸性环境、胆酸盐和高渗透压均表现出耐受性。对其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与芽孢杆菌相似,将所测得的16S rDNA序列用BLAST软件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比对,选取序列相似性高的菌株,用Clustal X(1.8)软件进行16S rDNA相似性分析,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Tu-1与Bacillus velezensis的相似性水平均达到99.77%,鉴定该菌为Bacillus velezensis。

饲用微生物评价研究进展7-12

摘要:随着饲用微生物产品的发展,饲用微生物评价方法相应而生。通过综述饲用微生物品种鉴定,耐酸性和耐胆盐一般特性评价,生产功效评价,粘附作用、抑菌作用和免疫刺激作用评价的研究进展,期望为建立完善的饲用微生物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鸡MOB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谱分析13-17

摘要:MOB家族是一个庞大的高度保守的蛋白家族,MOB蛋白参与调控细胞周期和细胞形态形成,而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关。该实验利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了鸡的MOB基因全长编码序列,并对鸡MOB基因的遗传进化性和蛋白功能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同时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对雏鸡的MOB基因进行组织表达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鸡MOB基因核酸和氨基酸序列与人和鼠的同源基因同源性在80%以上;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发现鸡MOB蛋白具有6个跨膜结构域和一个sAM结构域;组织表达谱分析表明鸡MOB基因在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脑、肠、脾、肺、骨骼肌和肝脏中表达量较高。含SAM结构域的多种蛋白在胚胎发育、神经形成和白血病等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该研究通过对鸡MOB基因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人类同源基因的深入研究和肿瘤发生机制的深人探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腹泻小鼠自愈过程中肠道黏膜形态的动态显微观察18-22

摘要:目的:观察小白鼠腹泻自愈过程中肠道粘膜形态学变化的规律,为研究开发治疗腹泻的药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试验小白鼠腹腔注射2.6亿大肠杆菌O101,建立小鼠腹泻模型。观察小鼠发病后的临床症状、大体剖检变化、病理组织学变化以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攻毒后小白鼠精神沉郁,排黄色稀便,十二指肠有散在出血点,肠壁变薄。光镜下小肠绒毛部分断裂,上皮细胞肿胀,肠粘膜下层有炎性细胞浸润。扫描电镜下肠道绒毛肿胀明显,微绒毛肿胀脱落,排列杂乱,杯状细胞数量增多。透射电镜观察上皮细胞线粒体空泡化、嵴和膜消失,粗面内质网扩张,杯状细胞内含有大量的粘原颗粒。从第4d开始临床症状开始好转,第6d小白鼠痊愈。结论:在大肠杆菌O101诱发小白鼠腹泻的自愈过程中,在临床症状、大体解剖、显微结构三方面的变化基本一致,表现为1-3d病理变化明显,第4d开始逐渐恢复,第6d基本恢复正常。

LJAMCE对猪生长性能与生化指标的影响23-26

摘要:该试验旨在研究金银花.黄芪复合提取物(LJAMCE)在猪中的应用效果。杜×长×大三元杂交肥育猪48头被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试验l组和试验2组。三组猪试验处理如下:在基础饲粮中加黄霉素20mg/kg后,喂对照组猪;在基础饲粮中加0.15%LJAMCE后,喂试验l组猪;在基础饲粮中加0.3%LJAMCE后,喂试验2组猪。饲养试验期为40天。饲养试验结果如下:①试验l、2组猪的日增重均在不同程度上快于对照组猪,分别提高了20.4%(P〈0.05)和10.0%(P〉0.05);(2)LJAMCE可提高饲料转化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9.8%(P〉0.05)和5.2%(P〉0.05);③饲粮中加O.15%LJAMCE对GPT活性、IgG、TG、vLDL等血液生化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4)LJAMCE在饲粮中适宜添加量为0.15%。由上述结果可推断:LJAMCE对猪促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和改善生化代谢的效果均优于黄霉素。

奶牛HSP70表达量与温湿指数的相关性研究27-30

摘要:利用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荷斯坦牛和娟-荷F1牛,在环境温湿指数(THI)影响下,血液淋巴细胞热应激蛋白70(HSP 70)的表达情况,旨在探索HSP 70表达量与THI相关性以及不同品种差异性。结果表明:(1)荷斯坦成乳牛在热应激和非热应激条件下均可表达HSP 70,严重热应激期(THI 93.5±2.1)HSP 70表达量分别是中度热应激期(THI 76.7±2.6)1.9倍(P〈0.01)和非热应激期(THI 56.5±1.7)6.9倍(P〈0.01),中度热应激期HSP 70表达量是非热应激期3.6倍(P〈0.05),HSP 70表达量与THI呈强度正相关(R=0.91)(P〈0.01),THI每上升1个单位,HSP 70表达量增加2172 OD/mm2;(2)在严重热应(THI 95.3)条件下,娟-荷F1成乳牛HSP 70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荷斯坦牛(P〈0.01)。

鸡粪便中氧氟沙星残留检测微生物法的建立31-33

摘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工作菌, 用杯碟法测定氧氟沙星(OFL)在畜禽粪便中的残留。结果表明:鸡粪便中氧氟沙星的最低检测限为0.156μg/g,标准曲线的工作范围为0.156~5.00μg/g,工作曲线的日内变异系数在2.4%~3.3%、日间变异系数为3.7%~5.2%,回收率分别为79.49%~87.92%。因此,建立的方法可以满足鸡粪尿混合物中氧氟沙星的残留检测要求。

脱氧核糖核酸酶Ⅱ(DNase Ⅱ)家族的性质及研究进展34-37

摘要:对DNaseⅡ(脱氧核糖核酸酶Ⅱ)家族主要成员的特点以及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归纳了DNaseⅡ的主要功能。了解DNaseⅡ的性质及功能对于进一步研究DNaseⅡ与细胞凋亡、疾病的发生、发展等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核糖开关的研究与应用38-40

摘要:核糖开关被定义为一类位于mRNA’-或5'-UTR上能够结合小分子代谢物以调控基因的转录和翻译的mRNA顺时作用元件。这个来源于RNA世界的分子化石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文章就核糖开关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做一综述。

半番鸭及其母本AFLP标记与羽色性状相关分析41-44

摘要:为分析AFLP标记与羽色性状的相关性,本研究在利用64对引物对黑、白羽半番鸭及其母本(闽农白鸭和莆田黒鸭)池DNA进行AFLP标记全面筛查,获得3个差异带(H1、H2和H3)的基础上,再次利用AFLP技术分别对上述4个群体的全部个体进行检测,进一步验证这3个AFLP标记是否为半番鸭白羽性状特有或与其相关。结果发现,H1、H2和H3这3个差异带在黑羽半番鸭和莆田黒鸭中均不表达;在白羽半番鸭中以H1的频率最高达89%,H3的频率最低只有52%;在闽农白鸭中H1的频率也达到81%。以此表明差异带H1可作为半番鸭白羽性状辅助选择的一个分子标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业生物技术科学
中国秸秆资源“5F”利用方式的效益对比探析45-51

摘要: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生物质资源的可再生利用已成为解决当前世界各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中国是世界上秸秆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秸秆的综合利用对于保护森林资源和人类环境,解决中国木材原料供应不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简述中国秸秆资源在“5F”利用方式(肥料、饲料、燃料、纤维、原料)的现状基础上,结合中国农村农业生产的特点,从生态、经济及社会三大效益方面对“5F”利用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饲料、肥料及农村生活用能的传统利用方式虽较适宜发展,但其“合理却并非有效(低效)”;而秸秆造纸又因污染问题正呈逐年下降趋势;唯有发展秸秆人造板这样的新型环保+效益的工业生态产业,才符合中国国情,不失为明智之举。

水稻腈水解酶蛋白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52-57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水稻腈水解酶家族的功能,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水稻中的腈水解酶进行了一系列分析,结果发现水稻中共有8个编码腈水解酶的基因,虽然基因结构很不相同,但其所编码的腈水解酶都具有典型的碳氮水解酶结构域和保守的Glu—Lys.Cys催化三联体。通过EST搜索发现这些基因在水稻不同组织和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对水稻和拟南芥腈水解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其分别处于5个不同的分支,表明它们的分化早于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分化。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类蛋白的分子和生物学功能奠定了良好基础。

麦冬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及分子指纹图谱构建58-63

摘要:为研究百合科植物麦冬及山麦冬不同自然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试验以福建莆田、泉州、福安等地及浙江崇寿、湖北襄樊、四川三台等地34个自然居群的麦冬类植物为试材,采用80条10碱基随机引物进行RAPD分析。试验筛选出15条有效引物,共扩增获得1566条DNA多态性带,多态性程度达82.07%通过聚类分析,构建DNA分子系统树图,确定了其居群及种间亲缘关系。表明不同自然种群间麦冬类植物遗传差异明显,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野生资源比栽培类型遗传多样性更大;不同自然居群间遗传差异与地理分布联系并不紧密,而与形态差异联系较密切。

灵芝原生质体单核化育种64-69

摘要:由于灵芝孢子难以在人工条件下萌发,因此灵芝无法通过常规的担孢子萌发的方法获得灵芝杂交育种所需的单核菌株,这使灵芝的育种进展缓慢。利用生物统计软件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选择遗传距离较远和农艺性状互补的G.10006、G.10012、G.10024、G.10030+2和G.10003+1作为亲本菌株。通过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获得了8l株灵芝单核菌株,对此单核菌株进行了交配型测定,获得了7种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株。从理论上说,双核菌丝体经原生质体单核化后2种交配型的比例应为l:l,但结果显示,灵芝原生质体单核菌丝的2类交配型的比例并非1:1,有的菌丝体经原生质体单核化后只找到1种交配型。根据灵芝单核菌丝的生长速度,选择8株单核菌株作为杂交育种材料,将筛选出的单核菌株进行两两配对,根据锁状联合的有无,共得到24株杂交菌株,通过拮抗反应验证,证实24株杂交菌株是真正的杂交菌株。结果表明:灵芝原生质体单核化杂交育种技术是可行的。

番茄WRKY转录因子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70-73

摘要:以番茄苗为实验材料,克隆出番茄WRKY转录因子的一个基因片段并对其核酸序列进行分析。根据笔者课题组已经克隆出的番茄特异的WRKY基因片段和番茄EST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利用RT-PCR技术获得番茄WRKY转录因子的一个基因片段并连接到pMDl9.T载体中,转化DH5a,筛选阳性克隆,用双酶切分析法对其进行鉴定并进一步对核酸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克隆获得的WRKY转录因子基因片段约为680bo,用GenBank中的Blastn程序分析表明,其与饧脚(AY789641.1)、WIZZ(wizzmRNA)(AB028022。1)的相似性分别为86%和84%。WRKY转录因子在番茄中同样受JA诱导,这为克隆番茄WRKY基因全长,进而为番茄抗病育种奠定基础。

大肠杆菌异质型ACCase亚基基因accB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和原核表达74-77

摘要: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biotincarboxylcarrierprotein,BCCP)负责将羧基从生物素羧化酶转移到羧基转移酶上,对于长链脂肪酸的从头合成与种子含油量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大肠杆菌E.co.1iDH5a的DNA为模板.根据大肠杆菌基因组的Genbank中的核苷酸序列,设计2条特异引物进行扩增,克隆了大肠杆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Carboxylase,ACCase)的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亚基基因0ccB,构建僦cB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4T-accB,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工程菌株,IPTG诱导进行融合表达,成功诱导表达了GST-accB融合蛋白,大小为43kDa,该基因的原核表达为蛋白的纯化和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及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拟南芥和烟草幼嫩种子RNA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78-81

摘要:拟南芥和烟草在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后续试验的顺利进行,欲探索适合提取拟南芥及烟草幼嫩种子总RNA的经济快捷的方法。采用4种方法分别对拟南芥和烟草幼嫩种子的总RNA进行了提取和分析,3种方法所提取的总RNA均能满足一般的下游操作。Trizol法提取的RNA质量低。CTAB-异丙醇法提取的总RNA产量最高,并具有提取步骤少,操作时间短,价格便宜等优点,可用于大量样品提取;百泰克试剂盒提取时间短,可在常温下操作;CTAB—LiCl法提取的总RNA基本无基因组DNA的污染,但是不利于小分子RNA的沉淀。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3种方法提取的总RNAOD260/OD230。均在1.80~1.97,表明蛋白质及其他有机溶剂的污染很少,OD260/OD230在2.03~2.37,表明盐类小分子的污染也较少;电泳检测28SrRNA和18SrRNA条带清晰,28SrRNA的亮度基本为18SrRNA的2倍。所提取的总RNA质量较高。将CTAB.异丙醇法提取的拟南芥总RNA用于反转录,可获得高质量的cDNA,dscDNA清晰的分布在100~3000bp之间。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82-85

摘要:对四川成都生态区甘蓝型油菜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对小孢子培养的影响因素作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小孢子形成阶段的温度及昼夜温差、花蕾消毒液、小孢子培养浓度及株龄都是影响小孢子胚产量的因素,小孢子形成阶段的温度以10~15℃,昼夜温差5℃左右胚产量最高达到300枚/蕾,温度低于5℃或高于20℃胚产量都较低甚至不出胚;花蕾消毒液以0.1%的HgCl2果较好,培养浓度以3~4蕾/皿较好;2009年成都生态环境下,株龄从125天到150天,胚产量随着株龄增加而增加,到141天达到最高,后逐渐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