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09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畜牧兽医科学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性天气对中国养蜂业影响的因素分析1-6

摘要:通过利用《中国蜂业》杂志社在2008年第3期《中国蜂业》中发放《2008年1—2月全国养蜂业雪灾损失调查表》所反馈的信息,与各省蜂业管理部门及蜂业合作组织的调查资料汇总,借助社会统计学工具,通过相关分析、多因素独立样本总体分布检验、Asymptotic双尾显著性检验等计量和统计学方法,科学的分析在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下各种因素对中国养蜂业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各种因素与养蜂业抵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性天气能力之间的关系。得出了转地能力强的养蜂户在抵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性天气的能力上强于转地能力差的定地养蜂户;经验丰富的专业养蜂户和经验相对差的业余养蜂户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中蜂在总体上抗逆性明显强于饲养西蜂;科学饲养蜜蜂的养蜂户明显强于传统饲养蜜蜂的养蜂户的结论,并且提出加大对蜂业基础性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提高“大转地”养蜂户的比例;大力培养蜂业科技人员等建议来减少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性天气对中国养蜂业造成的损失。

滔罗定的体外抑菌作用及对人工混合感染鸡的疗效试验观察7-11

摘要:研究了滔罗定的体外抑菌效果及对人工混合感染雏鸡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治疗效果。采用试管两倍稀释法测定滔罗定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标准菌株和临床分离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选择180只4日龄罗曼雏鸡随机分为健康组(Ⅰ),感染对照组(Ⅱ),氟苯尼考治疗对照组(Ⅲ)和滔罗定高、中、低剂量组(Ⅳ、Ⅴ、Ⅵ)等6个不同处理组,进行人工致病治疗试验。试验结果:滔罗定对受试菌株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256μg/ml。治疗试验中,与感染对照组相比,滔罗定高、中剂量组的死亡率分别降低了20.0%、16.7%,治愈率分别提高了23.3%、16.6%,差异均极显著(P〈0.01);滔罗定高、中剂量组的有效率和治愈率均高于氟苯尼考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滔罗定的体外抑菌效果较差,但对人工混合感染雏鸡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东北地区五个引进鸭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12-15

摘要:通过线粒体D-loop区测序对东北地区的五个引进鸭品种(樱桃谷鸭、长岛鸭、北北京鸭、康贝尔鸭、白冠鸭)2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结构的分析,通过对mtDNAD-loop部分序列进行扩增,对PCR产物经纯化后进行序列测定,得到了710bp的核苷酸序列。通过Mega软件对所得的序列进行比较,共检测出86个位点碱基存在变异,其中包括16个简约信息位点;利用Mega的“Pairwise distance”计算个体间的相对遗传距离。结果表明:其序列差异在0.000~0.082之间,得出20个个体有18种单倍型;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运用DNASP软件计算所得该群体核苷酸多样性(Pi)、单倍型多样度(Hd)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分别为0.01911、0.9842和13.3588。研究结果表明:鸭种群线粒体D-loop区序列个体变异程度很小,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高,适合于群体内及群体间不同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基于樱桃谷鸭细胞色素b基因的系统发育研究16-19

摘要:采用PCR技术对13个从国外引进的樱桃谷鸭的Cytb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结果基于Kimura 2-parameter模型进行遗传距离的计算,平均遗传距离0.004,通过DnaSP共检测出18个位点碱基存在变异,其中包括3个简约信息位点;可构成两种主要的单倍型,选取8个鸭品种并用构建了部分鸭科动物的系统发育树,发现樱桃谷鸭与棕颈鸭、太平洋黑鸭、麻斑鸭、野生黄嘴鸭归为一类,具有较高的亲缘性,利用简约信息位点可将8个鸭品种分为三个单倍型,因此研究的结论可以用于鸭科动物的遗传标记筛选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业生物技术科学
白菜种质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ISSR标记分析20-24

摘要:从分子水平用ISSR标记法对白菜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从100个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1个多态性明显、条带清晰、反应稳定的引物,对65个样品DNA共扩增出107条谱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9.72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102个(93.5%)。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遗传距离在0.40~0.65之间,表明白菜栽培种内品种间的遗传基础相对较宽,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性。利用UPGMA聚类分析表明:能将65个白菜地方品种划分为四大类。由ISSR标记聚类结果所表现出的大多种质之间的亲缘关系与其来源地有较大的相关性,但也有地理差别很大的白菜资源遗传关系较近的情况。研究还表明,ISSR标记比RAPD标记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在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或克隆研究中,可优先使用ISSR标记。

一种适用于拟南芥根系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无菌水培方法25-29

摘要:应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研究拟南芥根系响应环境因子做出的蛋白质差异表达时,需要提取根系的全部信息。过去拟南芥的培养方法不能满足蛋白质组学研究对根系样本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严格需求,个别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又因为价格昂贵难以推广。通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简单高效的拟南芥无菌水培系统。随机抽取这个系统培养的拟南芥根系分别进行双向电泳实验,通过蛋白质点匹配,等点聚焦和SDS-PAGE方向坐标偏差分析,以及相对含量变异系数分析,证明这个水培系统可以满足蛋白质组学对实验材料苛刻的要求。

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RAPD技术引物筛选30-33

摘要:【研究目的】RAPD技术已广泛用于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国梨属植物资源丰富,通过对RAPD多态性引物的筛选,为RAPD技术在梨属种质资源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梨属44个种和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RAPD扩增技术,筛选RAPD多态性引物;【结果】从5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8个多态性引物,所选出的多态性引物每个引物扩增出的条带数在4~11之间,扩增出的DN段分子量大多在450~2000bp之间,共扩增出118个条带,其中样品间相同的条带数有11条,呈现多态性的条带107条,所选引物的多态百分率达90.8%。【结论】所筛选的18个引物为梨属植物RAPD扩增多态性引物,可广泛用于梨属植物的RAPD扩增技术。

牡丹离体培养中褐化问题的研究进展34-37

摘要:褐化是植物组织培养中一种常见的不利现象,直接影响到组织培养能否取得成功。重点介绍牡丹组织培养中褐化现象,并对其产生的机理和影响褐化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以评述,同时提出了防止褐化的措施及对策。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食品科学
云南普洱茶感官品质与内含成份关系研究38-41

摘要:在云南不同地区选择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5家云南普洱茶生产企业,到厂现场进行普洱饼茶随机取样,共取样6个;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行感官审评,在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进行内含成份分析,研究云南普洱茶感官品质与内含成份的关系,为云南普洱茶的规范生产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水浸出物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普洱茶的品质,并与普洱茶的汤色、浓度、滋味密切相关;茶多酚含量相对较高的茶样其感官品质均高于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的茶样;咖啡碱含量和糖类物质含量对云南普洱茶的感官品质的影响不是主要因子,但可以适度增进云南普洱茶的内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业基础科学
东乡野生稻与普通栽培稻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等含量的对比研究42-45

摘要:为研究不同种类、不同生育时期水稻植株细胞壁化学组分变化规律,应用Van Soest法对普通栽培稻与东乡野生稻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NDF、ADF等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DF、ADF、ADL含量的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是55.63%~71.70%、31.98%~49.61%、2.68%~5.71%,其中以蜡熟期的东乡野生稻各含量为最高,以抽穗期的协青早B各含量为最低。在同一生育时期,不同种类水稻的NDF、ADF含量(除抽穗期的NDF)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东野的含量为最高,秀水110其次,以协青早B含量为最低。在同一种类水稻中,不同生育时期的水稻NDF、ADF含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以抽穗期的含量为最低,乳熟期其次,至蜡熟期含量达到最高峰。

黑龙江省大豆SMV的采集与分布研究46-49

摘要:根据2002年和2003年在黑龙江省各市县地区所采集的大豆花叶病毒病(SMV)样品所表现的症状,利用MVSP3.1.2版本的软件分别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大豆花叶病毒在黑龙江省各市县地区的症状表现规律以及分布规律。聚类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的各地区SMV表现的主要症状为皱缩型,其次为黄化型的,只有极少数表现为畸形。在2003年的223份样品中有一半的样品表现为皱缩,在2002年的126份样品中有80%的样品表现为皱缩。这些说明黑龙江省的大豆花叶病毒主要以1号株系为主。为进一步研究黑龙江省各地区的发病情况,将黑龙江省划分为东、西、南、北四大块。分别对各部分的病毒样品的症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也基本以皱缩型SMV为主,大致规律与黑龙江省的整体发病规律相吻合。

杂交水稻种子特征特性与播种品质关系的研究概述50-55

摘要:杂交水稻种子播种品质较常规种子低,表现在发芽率、成苗率较低,浸种催芽、播种育秧生产环节中技术难度较常规稻种子大。种子裂颖率、穗萌芽率、种子带菌率较高等是影响播种品质的主要因素。作者综述了杂交水稻种子裂颖的原因、裂颖种子的测定和分级方法、贮藏特性与种用价值;杂交水稻制种穗萌发芽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控制裂颖和穗萌动发芽的技术措施。

辽宁省各种作物对粮食总产量的不同影响方式56-59

摘要:以辽宁省近26年的粮食总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为源数据,研究播种面积和单产是如何影响粮食总产的,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更有效的理论指导。首先分析其分布变化趋势,并采用逐步回归对各种作物单产和播种面积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辽宁省近26年粮食总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粮食总产量和平均单产受气候条件影响呈波动式增加;粮食总播种面积和平均单产均显著影响着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并且粮食平均单产的变化对总产的影响要大于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各种作物的产量和播种面积变化都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变化,但各种作物对粮食总产量影响的方式不同,其中玉米、水稻、高粱和小麦主要是通过单产的变化影响粮食总产量,谷子、玉米和小麦则是通过播种面积的改变来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变化。

酶抑制法检测4种辛辣蔬菜农药残留假阳性消除的研究60-64

摘要:选用实际检测中易出现假阳性现象的韭菜、蒜苗、蒜黄、大蒜4种蔬菜为材料,利用酶抑制法检测农药残留,并对样品前处理步骤进行改进,增加了对样品提取液加热处理,达到消除假阳性的目的。结果表明,对样品提取液进行适当加热可以起到消除假阳性的作用,且不会造成残留农药的损失。蒜苗、蒜黄、大蒜、洋葱的最佳处理温度分别为110℃,100℃,120℃,80℃,在达到相应最佳消除温度后,假阳性影响消失,且加热时间对假阳性影响不显著。笔者认为,辛辣蔬菜中含有的某种特殊物质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其不能与底物充分结合,从而干扰检测结果,产生假阳性现象。经过加热处理后,可能使蔬菜样本内某种物质分解,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不再被抑制,假阳性现象得以消除。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业科学
秸秆还田和品种对土壤水盐运移及小麦产量的影响65-69

摘要:试验设置秸秆还田和不还田两种方式,选用抗盐小麦德抗961和普通小麦鲁麦10,以探明秸秆还田和品种选择对盐渍土水盐运移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减少水分散失,提高土壤含水量,同时减轻盐分在表层土壤的富集,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选用抗盐小麦品种不仅提高了小麦的抗盐能力,也降低了表层盐分的进一步富集。小麦产量的提高得益于产量构成因素的综合改善,其中每公顷穗数贡献较大。从减轻盐分表层富集和提高产量幅度来看,品种选择的效果优于秸秆还田。因此,选用抗盐品种,并结合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盐渍土小麦产量。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艺科学
K型新质源胞质不育系的发掘和利用70-74

摘要:K型胞质不育系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培育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通过“粳/籼//籼”复合杂交创制的粳稻不育胞质,它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即:高柱头外露率、高柱头生活力、高午前花累积率和低闭颖率,并且在提高组合的配合力、结实率、千粒重和异交习性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

土壤营养因子对杨树黄叶病影响的研究75-77

摘要:通过对修武、辉县、济源、临颖、长葛杨树黄叶病害重发区林地土壤化验分析,研究了土壤营养因子中的铁、锰、铜、锌以及磷含量对杨树黄叶病害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叶病病害发生林地土壤有效铁含量为12.26±1.60mg/kg,无黄叶病病害发生的健康林地土壤有效铁含量为34.83±4.55mg/kg,有效铁含量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361),土壤有效态铁含量相对低易发生杨树黄叶病病害;而土壤中有效磷、有效铜、锌含量过高时,也易发生杨树黄叶病病害。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植物生理科学
初步研究不同激素对海岛棉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78-83

摘要:以海岛棉GZZ488为试验材料,对海岛棉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对多种激素及其配比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效应进行研究,2,4-D和KT组合诱导的愈伤组织状态较好,质地疏松,为淡黄色,但后期持续使用不易分化。NAA和KT组合诱导的愈伤组织质地较硬,多为绿色及黄绿色,后期容易疯长。IBA和KT组合诱导的愈伤组织质地也较硬,后期易死亡。在进行海岛棉愈伤组织诱导时,2,4-D和KT的相对比值比两者的绝对浓度更为重要,海岛棉比陆地棉所需要的相对比值要高出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