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08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畜牧兽医科学
不同加工处理大豆对瘤胃干物质消化率及活体外瘤胃发酵参数的动态影响研究1-7

摘要:【研究目的】笔者旨在研究不同加工处理大豆对瘤胃干物质消化率及活体外瘤胃发酵参数的动态影响。【方法】以豆粕、膨化全脂大豆和焙烤大豆为试验材料,利用活体外人工瘤胃产气量法,模拟奶牛TMR(DM)条件下研究不同添加水平(0、5%、10%、15%、20%)对反刍动物活体外产气量、活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1)同一原料不同梯度之间,膨化全脂大豆24h产气量在10%添加量最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2)10%、20%豆粕添加组乙酸含量、乙:丙比例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3)豆粕与焙烤大豆24hDMD呈逐步增加的趋势,10%添加组与0添加组、5%添加组差异显著,膨化全脂大豆DMD呈倒抛物线,在15%添加量时最低,与对照组及5%添加组差异显著;(4)膨化全脂大豆理论最大产气量10%添加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继续增加添加量差异不显著,产气速度在10%添加组最低,与对照组及其它试验组相比差异显著。(5)不同原料相同梯度之间,当添加量达到10%后,乙:丙比例发生显著变化(P〈0.05),豆粕与膨化全脂大豆、焙烤大豆间乙:丙比例呈相反的变化趋势。15%添加组乙:丙比例最低,【结论】说明膨化全脂大豆与焙烤大豆以15%添加比较合适。

日粮蛋白质和淀粉水平对肉牛日粮淀粉瘤胃发酵和小肠表观消化的影响8-12

摘要:为了研究日粮蛋白质和淀粉水平对肉牛日粮淀粉瘤胃发酵和小肠消化的影响,试验选择体重650kg左右,安装有瘤胃、真胃瘘管的荷斯坦(Holstein)公牛4头,按4×4拉丁方实验设计分别饲喂精粗比和进食量相同的4种蛋白质和淀粉水平日粮,以三氧化二铬(Cr2O3)作真胃食糜标记物,全收粪法收集粪样,测定真胃食糜和粪便中的淀粉流量及在瘤胃内、真胃后段消化道(简称肠道)内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日粮蛋白质和淀粉水平对瘤胃淀粉发酵率和全消化道的淀粉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瘤胃淀粉发酵率和全消化道淀粉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83.5%和97.4%,日粮淀粉水平明显影响瘤胃发酵和小肠消化的淀粉量(p〈0.05),并随淀粉进食量减少而下降(p〈0.05)。

猪瘟病毒河南野毒株E2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13-16

摘要:旨在了解猪瘟病毒流行毒株的变异情况,为防制猪瘟提供科学依据。根据GenBank上已发表的猪瘟石门株E2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特异引物,应用RT-PCR技术对河南省一猪场采集的疑是猪瘟病料的猪瘟野毒E2基因进行扩增,将扩增的E2基因克隆于pGEM-TEasy载体,对其进行了序列测定及氨基酸序列推导,同时将其与HCLV株、C株、Alfort株和Brecsia株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及遗传进化分析,并构建了CSFV的遗传发生树。通过PCR扩增得到与预期大小相符的产物,克隆测序验证是E2基因;所扩增的流行野毒与HCLV株、C株、Shimen株、Alfort株和Brecsia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0%,96.5%,93.5%,94.4%和89.9%;氨基酸同源性分别97.8%,94.0%,92.6%,92.0%和91.0%;所绘制的遗传发生树显示所测得流行野毒与C株、HCLV株关系较近。所测的流行株与与中国使用的C株疫苗毒核苷酸同源性很高,说明现行的猪瘟疫苗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兔CCR10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17-21

摘要:克隆并分析兔CCR10基因。基于电子延伸序列,设计1对克隆引物,兔盲肠黏膜组织提取总RNA,进行RT-PCR,将PCR产物与pMD19-T载体连接后转化E.coli JM109感受态细胞、检测阳性克隆、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克隆的兔CCR10基因长为723bp,编码由24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CCR10前体蛋白,三级结构预测表明CCR10具有一个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区(PIG-X)。克隆的兔CCR10基因与绵羊、人的同源性分别为89.6%、89.9%,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绵羊、人的同源性分别为94.2%、93.8%,结构特征与绵羊、人的相一致。克隆了兔CCR10基因并注册GenBank(登录号:EU348829)。

鸡SIgM λ轻链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鉴定22-25

摘要:应用RT-PCR技术从鸡法氏囊B细胞总RNA中克隆出SIgM λ轻链基因,并将其进一步克隆于pET-28a载体T7启动子的下游,构建了pET-SIgM λ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宿主菌BL21(DE3),经IPTG诱导,成功表达了25.5kD的鸡SIgM λ轻链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且能与His-Taq单抗特异性反应,为进一步研究SIgM的免疫学功能及其他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基因多态性与牛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26-30

摘要:基因多态性是指基因组序列上的变异,它是决定家畜对疾病易感性与抵抗力、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性以及不同个体对药物反应性的重要因素。研究基因多态性有利于定位和鉴定致病基因和疾病易感基因,使得从遗传学的角度控制疾病成为可能,从而达到减少家畜疾病防治的成本,改良家畜品种,为人类提供健康的动物产品的目的。笔者主要从抗病育种的角度综述了近年来基因多态性与牛疾病易感性和抗性的相关研究,并结合遗传信息学和表观遗传学,阐述家畜疾病控制的新进展。

RT-PCR技术检测猪流感病毒31-34

摘要:根据猪流感病毒(SIV)的M基因的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引物,建立了检测猪流感的RT-PCR方法。应用该方法对H1、H3、H9亚型的猪流感病毒进行基因扩增,均获得了分子量为460bp的特异性目的片段,而对PRRSV、PCV2、PRV、CSFV进行同条件检测,结果均为阴性;SIV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与SIV其他毒株序列同源性达99%-100%。敏感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可检测到103 EID50的SIV;可直接从猪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组织样品中检测到病毒。

麻杏石甘汤中抗新城疫病毒有效成分的研究35-38

摘要: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禽传染性疾病。麻杏石甘汤方剂对目前生产中常发的呼吸道疾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也有抗病毒和抑菌作用。通过对麻杏石甘汤中4味药物的不同剂量比例组方,采用煎煮的方法提取药物有效成分。测定提取液对鸡胚的最大致死浓度和对红细胞的凝集作用;以药液的不同浓度直接作用于病毒,接种鸡胚检验病毒滴度的变化,观察发现8种配方都有抑制病毒的作用,其中麻黄是发挥抗病毒作用的主要成分。药物对病毒的抵抗作用与药物本身对红细胞的凝集作用没有直接的联系。

猪脂肪特异性蛋白27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39-42

摘要:基于电子延伸序列,克隆并分析了猪脂肪特异性蛋白27基因。各种组织提取总RNA,利用设计的引物进行RT-PCR,PCR产物与pMD19-T连接后转化E.coliJM109,检测阳性克隆并测序。猪FSP27基因的cDNA序列,其全长为745bp,开放阅读框为11-727bp,编码有238个氨基酸。同源分析结果表明,猪FSP27的核酸序列与人、小鼠和牛的同源性分别为86%、77.6%、82.3%,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3.2%、74.4%、79.3%。组织分布结果显示:猪FSP27基因在多种组织均有分布。克隆的猪FSP27基因并注册GenBank(Accession.EU395789)。

PCR及核酸探针检测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ecA基因的研究43-46

摘要:为了解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在畜禽间的存在情况,试验建立针对mecA基因的PCR方法及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技术,分别用两种方法对75株葡萄球菌分离株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经PCR方法检出42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占分离株的56.0%;经核酸探针方法检出47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占分离株的62.7%,两种方法的总符合率为93.3%。通过研究证实,在畜禽的体表及体内能够分离到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且有较高的分离率,应该引起兽医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业生物技术科学
棉花GhRGL基因克隆及其原核表达研究47-50

摘要:GA信号转导途径是通过DELLA蛋白来抑止的。通过对Genbank进行Blast比较,首次克隆了棉花DELLA蛋白基因,长度为1644bp,分离的棉花DELLA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蛋白具有与拟南芥中的DELLA蛋白一样的保守结构域,对克隆的基因进行原核表达研究,将克隆的基因转化原核表达载体pET22b,在E.coli BL21(DE3)菌株中成功表达了与标签蛋白融合的GhRGL蛋白,大小约为64kDa。首次实现了棉花DELLA蛋白基因在原核系统中的表达,为棉花DELLA蛋白的抗体制备及其表达定位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氟沙星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其免疫学特性的鉴定51-56

摘要:采用改进的碳二亚胺法,将半抗原二氟沙星(DIF)与载体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白蛋白(O-VA)偶联,制备得到二氟沙星全抗原DIF-BSA和DIF-OVA。采用紫外(UV),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鉴定;用BSA-DIF免疫BALB/C小鼠,间接ELISA和阻断ELISA选择细胞融合备用鼠;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二氟沙星单克隆抗体(DIF mAb),并对其效价、亲和力和特异性等进行鉴定。结果表明,BSA与DIF偶联成功,分子结合比为1:4.7,筛选出1H10、2F12、4D8共3株敏感特异的杂交瘤细胞,间接ELISA效价细胞培养上清分别为1:5.12×10^2、1:3.2×10^1、1:2.56×10^2,腹水效价分别为1:2.56×10^5、1:1.28×10^5、1:6.4×10^4。同种亚型分别为IgG1、IgG1、IgG2a,亲和常数(Ka)分别为2.94×10^10L/mol、1.72×10^10L/mol和1.35×10^10L/mol。亲和力最高的1H10对DIF的IC50为2.2ng/ml,单抗与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和磺胺类药物无交叉反应。通过试验获得高效价、敏感、特异的mAb,适用于动物性食品中DIF的残留检测的免疫学试验。

鹰嘴豆抗氧化多肽与其它抗氧化剂的协同作用57-60

摘要:【研究目的】以还原能力和超氧阴离子抑制率为抗氧化指标,确定鹰嘴豆抗氧化多肽与其它抗氧化剂(VE、VC及BHT)的协同抗氧化作用。【方法】以酶解法制备鹰嘴豆抗氧化多肽,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鹰嘴豆抗氧化多肽及其它抗氧化剂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协同效应。【结果】VE、VC在低浓度时与鹰嘴豆抗氧化多肽具有协同的还原能力,BHT与鹰嘴豆抗氧化多肽未表现出协同还原能力;VC、VE与鹰嘴豆抗氧化多肽未显示出显著抑制超氧阴离子的协同效应,但BHT与鹰嘴豆抗氧化多肽表现出明显的抑制超氧阴离子的协同效应;且所有的协同作用随添加量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强。【结论】VE和VC对鹰嘴豆抗氧化多肽的还原能力有显著的增效作用,且VC与鹰嘴豆抗氧化多肽的协同作用较VE与之更强;BHT与鹰嘴豆抗氧化多肽表现出明显的抑制超氧阴离子的协同效应。

大白菜胞质雄性不育线粒体基因特异分子RAPD标记及克隆61-65

摘要:用随机引物对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线粒体DNA的RAPD分析,在不育系与保持系的线粒体基因组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用引物S259在不育系中扩增并克隆得到特异片断(mt)S259-600bp,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断与油菜线粒体基因NADH脱氢酶第四亚基序列有部分相似性,片段与雄性不育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混制1号机械化混播制种生产技术66-69

摘要:混播制种是指将杂交水稻的父、母本亲本种子混合播种,扬花授粉后再通过化学方法去除父本,收获杂交种的一种机械化制种方式,是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发展方向。文中从机械旱直播、机械水直播和机械插秧等3个方面阐述了杂交水稻混播制种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

静电场处理酵母菌生物学效应的初步研究70-73

摘要:用静电场(0、20、40、60、80、100、120s)处理的酵母菌经培养后,取一部分用同样的方法继续处理,连续进行了4轮,然后测定所有的后代,研究处理后的生物学效应。结果显示,在静电场中处理80s内,可促进酵母细胞的生长和繁殖,细胞内可溶性糖、蛋白质、核酸等的含量也有不同程度地增加;若处理时间超过100s,则可抑制细胞的繁殖。在用同样的方法多轮处理后,酵母细胞逐渐适应了这种环境。

芝麻SRAP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74-77

摘要:通过对芝麻SRAP反应体系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建立最佳反应体系。以芝麻幼叶提取的DNA为实验材料,对影响SRAP扩增结果的重要反应因素dNTPs、Mg2+、Taq酶、随机引物及模板DNA设置不同梯度实验,得到了芝麻扩增多态性高、稳定性强、带型清晰的SRAP最佳反应体系为:dNTPs(10mmol/L)0.30μl,Mg2+(25mmol/L)1.20μl,Taq酶1.00U,正反引物各50ng,DNA模板80ng,10×Buffer1.5μl,总体积15μl,为SRAP标记技术在芝麻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聚乙二醇胁迫下茶树咖啡碱合成酶基因的差异表达78-82

摘要:应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茶树咖啡碱合成酶基因在PEG胁迫下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PEG胁迫下咖啡碱合成酶基因表达量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特点,胁迫的12h内表达量明显上调,胁迫6h表达量最大,之后明显下降,相对表达量变化范围为0.13-1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