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08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畜牧兽医科学
Caffeoyl Glycoside对小鼠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1-5

摘要:本实验室从胡黄连根茎分离到1,6-di-O-caffeoyl-β-D-glucopyranoside单体Caffeoyl Glycoside(CG),体外试验测定其对小鼠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通过MTT法检测CG对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NK细胞对K562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以及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MΦ)能量代谢水平;CG对PMΦ吞噬中性红能力的影响。CG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单独或者协同非特异性丝裂原(Con A或LPS)作用均能够显著增强小鼠脾淋巴细胞、PMΦ的增殖能力(P〈0.05或P〈0.01),CG单独作用就能显著提高NK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P〈0.05或P〈0.01)。CG在体外对小鼠主要免疫细胞的增值和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或P〈0.01)。研究结果显示CG具有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的免疫增强作用。

福建黄兔的遗传多态性及分类6-10

摘要: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福建黄兔的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1)8个微卫星标记在所检测的福建黄兔群体中都表现出较丰富的多态性,在6个群体微卫星标记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622(0.5723~0.7222),各群体的PIC差异不显著;全部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6857(0.5904~0.7267)。这显示黄兔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等指标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福建黄兔品种内在微卫星位点上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根据奈氏标准遗传距离,并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6个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不大。福建黄兔地方品种在微卫星位点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从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群体黄兔属于同一个地方品种。

长春地区鹿源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11-15

摘要:调查吉林省长春市周边地区(榆树、农安、九台、双阳和德惠)腹泻梅花鹿源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分布和耐药性。对梅花鹿源大肠杆菌进行分离、培养和生化反应鉴定;并对所得菌株进行玻片凝集法确定血清型;用平板扩散法或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其对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利用PCR方法检测9种耐药基因。共得到127株大肠杆菌,84株大肠杆菌属于36种不同的血清型,其中47株属于11种血清型,即O2,O7,O9,O21,O26,O87,O126,O128,O138,O142和O154;所得菌株对15种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耐药基因strB、strA、aadA、tetA和sul2在被检菌株中最为流行。菌株对磺胺类和四环素耐药性最严重,而且大多数菌株呈多重耐药性;对阿莫西林、卡那霉素较为敏感。对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

细菌溶血素的分类及代表性溶血素研究进展16-22

摘要:【研究目的】溶血素作为细菌致病的重要毒力因子,在动物细菌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不容轻视的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尚未见到关于细菌溶血素的系统介绍。另外,细菌溶血素的英文命名并不统一,检索时容易造成漏检或误检;【方法】通过查阅大量英文文献资料,归纳汇总近20年报道的溶血素研究进程;【结果】该文详细列出了细菌溶血素名称、分类以及各溶血素家族列表。并且分别介绍了其中三种典型的穿孔毒素:葡萄球菌α-毒素、链球菌溶血素-O(胆固醇结合家族代表)、埃希氏大肠杆菌溶血素HlyA(RTX家族成员代表)。【结论】最近十几年,溶血素的家族成员、分子结构、分类、作用机理日趋明朗。这无疑是寻找代替抗生素治疗细菌性疾病方法的一条新路。

β-激动剂多组分残留的酶免疫分析方法23-27

摘要:制备并筛选能和多种β-激动剂反应的簇特异性抗体,建立能同时检测多种药物的酶免疫分析方法,为研制多组分残留检测试剂盒奠定基础。选取沙丁胺醇、克伦特罗和多巴胺3种代表性β-受体激动剂,分别与钥孔血蓝蛋白(KLH)偶联作为免疫抗原,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作为检测抗原,免疫家兔获取抗血清,ELISA检测抗血清交叉反应率,筛选交叉反应性最大的抗体作为簇特异性抗体,用于建立ELISA方法并制作标准曲线。经测定获得的3种抗血清,其中的抗沙丁胺醇抗血清除对沙丁胺醇具有100%的反应之外,还对克伦特罗具有128%的交叉反应性,具有部分簇特异性。用沙丁胺醇抗血清建立了同时适用于沙丁胺醇和克伦特罗的ELISA分析方法,为多组分残留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运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确定猪繁殖性状的选育指标28-31

摘要:测定了长白猪的11个繁殖性状,并计算各性状的表型参数和性状间的相关系数,探讨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确定长白母猪繁殖性状选育指标。结果表明:11个繁殖性状被综合为4个主成份,且这4个主成分可保留88.312%的信息量,基本反映了长白母猪繁殖性状指标所含的信息。2种分析结果提示:在长白母猪繁殖性状的选育和性能测定的选育指标中,至少应包括断奶窝重、初生个体重、育成率和乳头数4个性状指标。研究结果为长白猪繁殖性状的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青海野生马蔺驯化栽培试验32-35

摘要:为掌握青海野生马蔺的生态习性、生长发育规律及物候现象,探讨其生产繁育技术和栽培管理措施。采用不同种子处理方法和不同海拔种植,观测其发芽特性、生物学特征、物候指数及生长量和分蘖分株情况。雪藏催芽处理种子,是高海拔地区进行马蔺种子处理较为理想的方式;温度、土壤状况等因子是影响马蔺萌芽及分蘖的主要因子;不同海拔栽培地马蔺的物候期及其各阶段的时间具有明显差异,为229~269d。马蔺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很强,节水抗旱,栽培容易,管理粗放,是干旱地区城市园林绿化中颇有推广应用前景的地被植物。

猪血清免疫球蛋白对新生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36-38

摘要:为了考察在仔猪出生24h内外补免疫球蛋白对其生产性能的影响,对不同试验组的仔猪在出生24h内分别灌服0.5g、0.8g、1.0g,观察14d内猪只的发病与日增重的情况,结果表明,在仔猪出生24h内补喂0.8g的免疫球蛋白,14d后日增重效果最明显;外补免疫球蛋白1.0g试验组的在预防仔猪腹泻发病率效果最好。

牛旁检测诊断产后初期奶牛亚临床酮病研究39-42

摘要:酮病是奶牛的一种重要的营养代谢病。采用酮粉法、尿液分析试纸条、乳汁分析试纸条、试剂盒法分别对乳酮、尿酮和血酮含量进行检测,以血清β-羟丁酸含量1200μmol/L作为健康奶牛和亚临床酮病奶牛的诊断标准。乳汁检测试纸条和尿液分析试纸条的诊断标准分别为200μmol/L和15mg/dl(1470μmol/L)。酮病牛血清β-羟丁酸和葡萄糖的浓度分别为726±43μmol/L、3.42±0.05mmol/L,健康牛血清β-羟丁酸和葡萄糖的浓度分别为2563±238μmol/L、2.78±0.07mmol/L,差异显著(P〈0.05)。乳汁分析试纸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和92%,尿液分析试纸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7%和85%,酮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0%和94%。使用乳汁分析试纸条牛旁检测是一种有效的奶牛亚临床酮病诊断方法。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业生物技术科学
果树基因转化技术的选用和转基因植株的鉴定与性状分析43-49

摘要:植物基因工程为果树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在果树重要性状遗传改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果树转基因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作,包括从对外源基因功能的全面认识、高效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转化、以及转基因植株的鉴定与性状观测等多个重要环节。应该说,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实验步骤都需严格把握。迄今,鉴于已经有大量果树再生体系成功建立的报道,笔者在总结实际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的报道,有针对性地对果树基因转化技术和转基因植株的鉴定与性状分析进行简要介绍,为果树基因转化技术的选用,以及进行高效转基因植株的鉴定与性状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五种冬青科苦丁茶的酯酶同工酶分析50-56

摘要: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5种冬青科苦丁茶[即苦丁茶冬青(Ilex kudingcha C.J.Tseng),大叶冬青(I.latifalia Thunb.),枸骨(I.cornuta Lindl.),五棱苦丁茶(I.pentagona S.K.Chen,Y.X.Feng et C.F.Liang)以及霍山冬青(I.houshanensis Y.H.He)]共25份种质材料进行了酯酶同工酶的分析,计算了供试材料间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并运用UPGMA法构建了聚类分析图。研究结果表明,25份种质材料共显示出18条谱带;在所有的谱带中,某些是所有供试材料共有的谱带,一些是同一物种所有材料的共有谱带,其余的谱带则显示不同材料间的遗传差异。可以根据酯酶同工酶的酶谱差异在种间水平上将分别属于5个不同物种的25份供试种质材料明显地分开;同一物种不同种质材料的酶谱既显示丰富的多态性,又显示出较明显的相似性。基于酯酶酶谱的25份供试材料间的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1333~1.0000之间。UPGMA聚类分析结果可以把分别属于冬青科5个不同物种的25份苦丁茶种质清楚地分开,按不同物种分别聚类,并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同一物种内的不同种质材料其聚类关系基本上是按种质材料的地域来源进行,同时又与材料的形态特征有明显关系。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可以作为冬青科苦丁茶种质材料种级水平分类鉴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并可以用于判断冬青科苦丁茶不同种质材料的起源地域、遗传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水稻抗病基因聚合育种研究进展57-62

摘要: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水稻新基因被发现、定位与克隆以及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水稻分子育种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笔者主要就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和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基因聚合育种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并对一些使用转基因手段进行多基因抗病育种进行了总结。

植物pgip基因特性及表达调控研究进展63-68

摘要: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GIP)基因已成为植物抗真菌基因工程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内外已先后从25个属45种植物中克隆到了pgip基因或片段。截止于2008年3月1日,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GenBank中登记的pgip序列多达239条。本文从PGIPs的早期研究、自身特点以及表达调控方面综述了这种热点基因的研究进展,为更好的利用这一基因资源提供参考。

SRAP分子标记及其在蔬菜作物上的应用69-73

摘要: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是一种基于PCR技术的新型分子标记,具有简便、产率中等、稳定、测序方便等优点。它利用独特的引物设计对ORFs(open reading frames)进行扩增,其上游引物长17bp,下游引物长18bp,分别对外显子和内含子进行扩增,因个体不同及内含子、启动子与间隔长度不等而产生多态性。该文在介绍SRAP标记技术和特点的同时,还对其在蔬菜作物遗传图谱构建、遗传多样性分析、比较基因组学、分子标记与基因定位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六倍体小黑麦HMW-GS亚基分析74-79

摘要:为有效利用引自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175份六倍体小黑麦材料,采用SDS-PAGE电泳方法对其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材料的HMW-GS类型丰富,在Glu-A1,Glu-B1和Glu-Rx三个位点上分别检测到3种、4种和7种不同的亚基类型;在Glu-A1位点Null亚基出现的频率最高,为49.14%,其次为1和2^*频率分别为30.29%和20.57%;在Glu-B1位点13+16亚基出现的频率最高,为45.71%;黑麦染色体编码的亚基主要是21^*和22^*。共检测到27种HMW-GS组合类型,其中(N,21^*,13+16)、(N,21^*,14+15,22^*)、(1,21^*,13+16,22^*)、(N,21^*,7+8)和(1,21^*,13+16)出现的频率较高,分别为10.29%、9.14%、8.57%、6.29%和5.71%。

红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和不育基因的ISSR分子标记80-83

摘要:红麻不育系的选育为红麻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红麻雄性不育基因的分子标记,可用于优良不育系或保持系的选择。采用单株选择回交的方法进行不育系的选择,用BSA法进行ISSR引物的筛选。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红麻育种课题组在海南三亚发现的红麻不育株AT-1做母本分别与15-4,04K1做杂交,再用父本回交4次,选育出2个高度不育的不育系。用CTAB法提取红麻单株DNA,利用BSA法构建近等基因池—不育池和可育池,以近等基因池DNA为模板,进行ISSR引物的筛选,筛选出一条能在不育池和可育池间产生稳定差异带的ISSR引物U859。对不育系鉴定表明,不育系为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且不育性稳定。通过不育和可育单株对ISSR引物的鉴定表明,U859是与雄性不育基因连锁的ISSR分子标记。

一个水稻落粒性基因SH1的SSR标记定位84-87

摘要:以籼稻品种93-11为轮回亲本,与粳稻品种日本晴杂交并回交的高世代分离群体为研究材料,选用104个多态性的SSR标记对水稻的落粒性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表明,在BC4F2群体中,6个标记的基因型来自于日本晴;在BC4F3定位群体中,难落粒植株数与易落粒植株数的分离比例为3:1,落粒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命名为SH1;分子标记与落粒性共分离分析将SH1定位在SSR标记RM5389和RM1068、RM1387之间,与3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7cM、5.5cM和13.1cM,此结果为该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IAA分解代谢相关酶(IAAO、POD)的研究进展88-92

摘要:吲哚乙酸IAA参与植物体内诸多生理活动,其分解代谢相关酶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过氧化物酶(POD)在IAA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二者通过调控植物体内IAA的水平来调控复杂的植物生长,该文综合总结了IAAO和POD近年来研究的相关进展,尤其是结合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阐述了这两种酶在IAA代谢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