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金融杂志 北大期刊

China Finance

  • 11-1267/F 国内刊号
  • 0578-1485 国际刊号
  • 0.7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金融是中国金融出版社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0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金融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稿、专题:金融系统LEI推广应用、专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金融、专家论坛、专题: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金融监管、绿色金融、金融市场、商业银行、视点、金融科技、评论、人物、全球瞭望、观察思考、史话、数据、基层声音、随笔

中国金融 2019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经济增长的定力3-3

摘要:1978年至2018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远高于同期全球平均不到3%的增速,GDP总量从3697亿元人民币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人民币,展现出强大的持续增长能力。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经济增速从过去的两位数下降到近年的6%-8%,是经济发展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更要看到,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有了空前提升。

要闻回顾8-8

摘要:5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续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旨在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以发展两国经济,为市场提供短期流动性以稳定金融市场。协议规模为3000亿元人民币/610亿新加坡元,协议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中国金融杂志特别报道
金融学科理论研究的"专业户"--记2019年度"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邱兆祥教授9-10

摘要:简介邱兆祥教授,1940年出生于湖北省利川市.1965年毕比于湖北大学(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借贷专业,毕也后从事教学工作,先后在中央财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暨南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或担任兼职教授。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觀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国金融杂志专家论坛
国际贸易动荡时期的应对之策11-13

摘要:历史回顾自由贸易在加拿大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是因为自由贸易,加拿大将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拥有现代多元化经济、3500多万人口的国家。早在19世纪60年代,当美国对加拿大地区的出口征收关税时,加拿大各省即以组成联邦来作出回应,并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和增加省际贸易来发展国民经济。

经济韧性是决定汇率走势的主要因素14-15

摘要:在中美贸易争端加剧的背景下,市场各方应该坚持财务中性理念,管理好货币敞口风险,把握大趋势,根据经济基本面因素来进行资产负债的币种摆布.人民币汇率大幅走低引发市场震动今年前4个月,在国内经济开局良好、中美重启贸易磋商、美元指数高位盘整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消退。

中国金融杂志专题: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开启零售业务发展新阶段16-18

摘要:近年来,金融与科技加速融合,数字化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到零售业务领域,众多银行已经实现渠道线上化、业务数据化,但距离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数字化重塑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本期专题约请多位业内专家,围绕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内涵、模式创新与路径选择等进行深入探讨。

新代时开放银行建设的思考19-20

摘要:当前各金融机构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建设,开放银行在增强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收入来源等方面有着众多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近些年,日新月异的技术冲击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驱使各家金融机构纷纷推出自己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开放银行以其“服务场景化、业务扁平化、参与多元化、能力综合化”的特点,成为了各金融机构此次战略转型的排头兵。

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的挑战21-23

摘要:在内外部重重压力之下,一些商业银行纷纷拥抱金融科技,谋求零售业务模式变革,推动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过去三十年,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中国银行业一直是科技应用的先锋。从上世纪80年代的ATM, 90年代的网上银行到十年前的手机银行,一些重要的科技创新都是率先在银行业实施落地,使商业银行在服务零售业务市场方面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随着金融科技的突飞猛进,一些非金融机构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借助平台流量、场景及数据优势,全面进入支付、理财、融资等领域,传统银行的资金中介、信息中介、信用中介、金融服务职能受到强烈冲击,商业银行原有客户群体悄然成为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目标客户和潜在客户。

开放银行国际范式与中国实践24-26

摘要:虽然国内金融业数据开放的基础设施与营运模式尚不成熟,但是开放银行终将是未来数年中国银行业转型发展的必然方向.数字化时代下银行业正在经历巨大的商业变革与战略升级,这种变革趋势可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银行通过直销手段实现渠道创新——直销银行;第二阶段,银行通过服务移动化实现场景创新--互联网银行;第三阶段,银行通过数据开放与共享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开放银行(O-banking)。

中国金融杂志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灵活调整与审慎应对27-29

摘要:货币政策面临的外部挑战和内部压力外部挑战一方面美联储加息和美元走强对我国货币政策造成冲击。美国属于典型的消费拉动型经济体,随着家庭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和资产价格回升,居民消费不断增长,就业指标开始好转和劳动力市场持续走强,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全年经济增速为2.9%,为三年来的最高,其中第二季度经济增速甚至高达4.1%,通货膨胀水平也整体上行,其中7月份美国CPI同比增长高达2.9%,核心CPI增长高达2.4%。

利率走廊制度的国际借鉴30-32

摘要:所谓利率走廊制度,是指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提供短期存贷款便利工具,将货币市场利率控制在目标利率附近,形成以存款便利利率为下限、以贷款便利利率为上限的市场利率区间。利率走廊具有稳定市场预期、降低政策操作成本、提高政策透明度和直接影响市场利率等优势,上世纪90年代后逐渐成为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经济体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制度。

中国金融杂志金融市场
资管新政引领竞争新趋势33-36

摘要:《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颁布实施以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下称“理财新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等有关配套政策接连颁布,银行理财业务直面政策规范。新办法鼓励商业银行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目前已有21家商业银行公布全资设立理财子公司的计划,已批筹5家,分别是工银理财、农银理财、建信理财、中国银行理财和交银资管。

深化银行卡清算市场开放36-38

摘要:2019年3月28日,国务院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表示,我国将持续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大幅放松银行卡清算和非银行支付的准人限制。银行卡清算市场开放进入到实质阶段,全面开放新格局正在形成。在新时代,扩大和深化银行卡清算市场开放,既是我国支付清算体系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也将推动银行卡产业进入更加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审视中国的债务风险39-41

摘要:2006-2018年,我国债务扩张速度超过名义GDP增速,国内各部门债务占GDP比重不断上升。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相关数据,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末,我国居民部门债务占GDP比重达到50%,政府部门达到48%,非金融企业部门达到15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部门的负债整体较低,但居民负债经历快速上涨过程,杠杆增速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领域。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则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增长速度远超名义GDP增速,是风险集聚部门。

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41-43

摘要:宏观审慎外汇管理内涵及国际经验宏观审慎外汇管理内涵 20世纪70年代末,针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国际信贷快速增加的情况,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早提出了“宏观审慎”的概念,关注防范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理念。1986年,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正式出现在BIS的公开报告中,宏观审慎监管是为了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系统对经济体系的负外部溢出,特别强调要通过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两方面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系统性危机事件及风险进行控制。

中国金融杂志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智能风控探索44-46

摘要:近年来,商业银行广泛使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开展智能获客、智能营销、智能风控等,以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其中,商业银行智能风控技术主要是运用机器学习等新兴算法,基于行内外大数据,进行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已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商业银行利用智能风控技术提升了风控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但同时在业务应用、技术掌控等方面仍面临一定挑战。

银行网点高质量转型路径47-48

摘要:营业网点是银行最基础的物理经营单位,是银行服务客户的前沿阵地,也是推广新业务、新产品,树立品牌形象的重要窗口,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和渗透的大背景下,如何去突破传统银行渠道管理和运营模式的限制,推动银行网点高质量转型发展,是各银行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金融杂志专题:资本市场双向开放
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不断升级49-51

摘要: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正在扎实推进中。原油期货顺利上市开启期货品种对外开放,首批234只A股正式纳入MSCI指数后,我国股票市场迎来最强有力和最持续的国际机构投资者的参与;"沪伦通"箭在弦上,即将迈出世界最大新兴市场与最悠久国际成熟市场对接的第一步;中日ETF互通,打开中日资本市场对接新通道。从产品、投资者、中介商、资金流等各个方面,中国资本市场全面开放雏形初现。本刊特别组织专题,围绕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及其所引发的跨境监管等问题进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