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金融杂志 北大期刊

China Finance

  • 11-1267/F 国内刊号
  • 0578-1485 国际刊号
  • 0.7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金融是中国金融出版社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0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金融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稿、专题:金融系统LEI推广应用、专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金融、专家论坛、专题: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金融监管、绿色金融、金融市场、商业银行、视点、金融科技、评论、人物、全球瞭望、观察思考、史话、数据、基层声音、随笔

中国金融 2004年第18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金融杂志特稿
建立完善反洗钱协调合作机制 严厉打击一切形式的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4-6

摘要:洗钱是经济领域一种常见的犯罪行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洗钱活动也呈逐年上升、迅速蔓延的态势。洗钱活动不仅极大地危害金融体系的安全和信誉,而且,洗钱行为往往还被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走私犯罪以及恐怖主义犯罪活动所利用,孳生和加剧其他一系列刑事犯罪,对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安全乃至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建立、健全有效防范和打击洗钱

中国金融杂志专访
坚持审慎监管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统一——访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主席凯勒姆·麦卡锡7-9

摘要:8月29日,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主席凯勒姆·麦卡锡(Callum McCarthy)抵达北京,就金融监管等相关问题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四部门领导进行了交流。其间,麦卡锡主席接受了《中国金融》的独家专访。

中国金融杂志经济观察
宏观调控:消除经济增长中的不健康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主任张立群访谈10-11

摘要:8月初,总理指出,目前宏观调控还处在关键阶段,取得的成效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基础还不巩固。7月份宏观经济指标也反映出宏观经济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例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升、CPI涨幅较大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张立群研究员。

中国金融杂志专家论坛
“非理性”上市行为凸显资本市场法律制度缺陷12-14

摘要:7月份以来,中国证监会发审委股票发行的“过会率”大幅降低,首发过会率仅为43%,较上半年平均水平下降近四成。企业融资似乎正遭遇寒流。

我国宏观调控中的利率政策16-17

摘要:2004年年初以来关于中央银行升息的争论与预期始终存在。为什么要升息,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经济过热则需要升息来降温;持续上涨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已经使人民币存款实际利率成负数,需要通过升息来加以纠正。

中国金融杂志金融视点
中央银行征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18-19

摘要:市场经济是典型的信用经济,信用在市场经济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充分发挥市场灵活性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基本保证,缺少信用的市场则易于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造成市场失灵,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责。

上海市贷款企业资信评级的试点报告20-21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已成为金融业和社会的共识。从1997年开始,上海在贷款企业资信评级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积累了一些经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证管理办法》的规定,资信评估机构对企业进行评级,并在企业资信等级栏中记录后,可作为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贷款的参考依据。199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了《贷款通则》,其第二十六条规定:应当根据借款人的领导素质、经济实力,资金结构、履约情况、经营效益和发展前景等因素,评

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国大型资信评估机构24-25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信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及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我国继产权制度改革之后,改革的重点需要转向建立与国际信用环境相适应的信用制度与社会信用体系。而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种信用中介机构特别是大型资信评估机构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个关键环节。

中国金融杂志默认
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金银纪念币22-23

摘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政体。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标志着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制度全面确立。国家权利开始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合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政权组织形式。

第一套人民币的诞生过程71-71

摘要:1947年夏,解放战争进入人民解放军胜利反攻阶段,各解放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华北、西北、华东解放区逐步连成一片,各解放区之间的贸易联系和物资交流日益发展。但是各地货币不统一,货币比价不固定,成为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的重大障碍,给野战军的机动作战带来很大困难。因此,改变各解放区货币版别众多、种类繁杂、比价不同、相互折算不便的状况迫在眉睫,统一各解放区货币势在必行。

中国金融杂志专题报道
创新履责 有所作为——来自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报道26-28

摘要:最近,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作为中央银行大区行,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以下简称上海分行)如何在认真履行央行职责的同时,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对上海分行进行了采访,获得了许多鲜明的印象。

中国金融杂志观察思考
紧缩调控考验银企关系30-32

摘要:相对于前两年宽松信贷环境下的企业资金状况,资金吃紧自然是企业在目前形势下最强烈的感受。于是,银行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银企关系问题再度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从国际经验分析中国实施资本管制的目标演变34-35

摘要: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及相应的资本流动能促进经济增长,但同时也会提高不恰当的国内政策的潜在成本。一方面,大量的资本流入可能带来经济过热、实际汇率升值以及难以为继的经常项目赤字;另一方面,大量的资本流出可能导致投资下降和经济衰退。此外,大量的资本流动也可能使货币政策的实施复杂化资本流入可能带来货币和信贷扩张,与当局的通货膨胀目标相冲突;而资本流出则可能导致

中国金融杂志货币政策
关于当前经济金融运行和宏观调控的若干思考38-39

摘要:当前,我国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金融机构贷款增幅回落,经济金融运行保持良好增长态势。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经济金融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宏观调控的成效是阶段性的和初步的,中央银行应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积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开展前瞻性工作,提高调控效率,巩固调控成果,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

经济结构问题下金融宏观调控模式的优化40-41

摘要:1998年以来的货币供给和宏观调控模式转换,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为主体、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工具的单一的总量调控模式,有效解决了长期存住的信贷倒逼问题,总量调控效果显著。但同时由丁我国各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平衡,单一总量调控模式客观上加剧了货币信贷供给的区域差异,形成了基础货币的集中投放和货币资金的集中趋势,造成资金向东部发达地区、大城市、大企业、人机构的集中,导致了金融总量调控与经济结构问题之间的矛盾,进而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中国金融杂志银行业监管
积极利用附属资本工具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42-44

摘要:1988年资本协议规定合格的监管资本包括核心资本、附属资本和三级资本,其中核心资本由股本金和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开储备组成,是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的基础附属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普通准备/贷款损失普通准备、混合型资本债务工具和长期次级债务工具;三级资本指原始期限不低于2年且受锁定条款限制的次级债券工具,其只能用于抵御市场风险。

完善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是防治关联贷款的重要途径45-46

摘要: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最突出的问题是关联贷款问题,利用关联贷款逃废债务的现象日趋严重,城市商业银行面临巨大风险。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追根究底就是城市商业银行缺乏一个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创新银行监管理念的思考47-47

摘要:监管不是万能的,不能无限实施,只能有限使用,努力做到适度。这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方面银行业的发展有其固有规律和内在机理,外部监管或官方监管必须遵循和保护这些规律和机理,否则监管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另一方面监管者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包揽一切。因此,银行监管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科学界定监管边界,合理设置监管门槛,市场准入和审慎监管的标准要切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