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期刊

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 11-5257/R 国内刊号
  • 2096-4811 国际刊号
  • 1.8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健康心理学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3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健康心理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_精神卫生、论著_心身疾病、论著_疫情心理、论著_心理评估、论著_职业心理、论著_青少年心理、综述

中国健康心理学 2018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论著
抑郁症患者血清维生素D与C反应蛋白水平1281-1284

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血清维生素D与C反应蛋白水平与抑郁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49名抑郁症患者和173名健康体检者血清维生素D和C反应蛋白的浓度,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程度。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维生素D和C反应蛋白与CES-D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人群相比,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偏低(t=-16.54,P〈0.001),C反应蛋白的浓度偏高(t=8.63,P〈0.001)。抑郁症患者CES-D分与血清维生素D浓度呈负向相关(r=-0.568,P〈0.05),与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呈正向相关(r=0.477,P〈0.05);抑郁症患者血清维生素D浓度与C反应蛋白浓度呈负向相关(r=-0.377,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偏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偏高,均与抑郁症患者抑郁程度存在相关。

产后抑郁的心理因素调查及干预效果1285-1288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产后抑郁的心理因素,并探讨产后抑郁的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妇产科分娩,产后出现抑郁症状的患者6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调查分析两组患者产生抑郁的心理因素,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有针对性的心理疗法、心理咨询、家庭支持等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Scale,EPDS)评分情况。结果:通过调查分析,造成产后抑郁心理因素有本身身体体质、个性特点、产后适应能力等多方面原因,观察组患者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后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914,P〈0.05)结论:产后心理护理可改善产妇焦虑抑郁的情绪,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

脑瘫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1288-1291

摘要:目的:探讨脑瘫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6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就诊的78例脑瘫患儿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其进行调查。结果:脑瘫患儿父母PTGI总分为(59.68±9.83)分,处于中等水平;高分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及积极应对得分高于低分组(t=4.073~7.928,P〈0.05);高分组消极应对得分低于低分组(t=3.725,P〈0.05);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积极应对得分呈正相关(r=0.253~0.476,P〈0.05);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总分与消极应对得分呈负相关性(r=-0.208,P〈0.05)。结论:脑瘫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处于中等水平,应加强社会支持,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创伤后成长水平。

利培酮与阿立哌唑对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雌二醇水平影响1291-1295

摘要:目的:观察利培酮和阿立哌唑对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雌二醇(E2)水平和疗效影响。方法:收集138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利培酮组和阿立哌唑组,分别在基线时和治疗后1月、3月、6月末,检测血清E2水平,并评定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同时检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E2水平。结果:共入组利培酮组70例(治疗6月末脱落20例)、阿立哌唑组68例(治疗6月末脱落18例)、健康对照组30例。基线时,利培酮组和阿立哌唑组的E2水平且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2.804,-2.748;P〈0.01);治疗后,利培酮组E2水平进一步降低,患者的E2水平在治疗1月、3月、6月末均显著低于基线时(t=-7.617,-7.613,-5.262;P〈0.01),阿立哌唑组的E2水平逐渐升高,患者的E2水平在治疗1月、3月、6月末均显著高于基线时(t=6.309,4.963,4.967;P〈0.01);研究组患者的PANSS评分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下降(P〈0.01),同时TESS评分逐渐升高(P〈0.01)。研究组患者在基线时E2水平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279,P=0.028)。结论 :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E2水平异常;阴性症状可能与较低的E2水平有关;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而阿立哌唑可升高患者E2水平,且副作用小。

手工制作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1295-1298

摘要:目的:探讨手工制作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0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系统性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每天进行简单的手工制作4小时,持续时间为6周。对照组不进行手工制作项目。干预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一般健康问卷(GHQ-28)评价两组的康复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的ADL、HAMD-17、HAMA、GHQ-28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10.09,5.93,5.91,3.75;P〈0.01)。结论: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手工制作,能够对其情绪的缓解、功能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伦理干预对低龄女性意外妊娠及人工流产后心理状态和认知程度的影响1298-1302

摘要:目的:探讨伦理干预对低龄女性意外妊娠及人工流产后心理状态和认知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92例拟行人工流产术的低龄女性意外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常规干预+伦理干预的观察组(46例)和给予常规干预的对照组(46例),分别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和认知程度等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人际关系敏感(t=2.32,P〈0.05)、偏执(t=2.44,P〈0.05)、躯体化(t=2.15,P〈0.05)、敌对(t=2.56,P〈0.05)、强迫(t=2.63,P〈0.05)、焦虑(t=2.07,P〈0.05)、恐怖(t=2.11,P〈0.05)、抑郁(2.02,P〈0.05)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精神病性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P〉0.05);观察组干预前后Beck抑郁问卷(BDI)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t=3.50,P〈0.05);观察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χ2=9.91,P〈0.05);干预后,观察组意外妊娠原因知晓率(χ2=4.48,P〈0.05)、性相关生理知识知晓率(χ2=4.35,P〈0.05)、危险期和安全期知晓率(χ2=4.36,P〈0.05)、避孕方法知晓率(χ2=4.38,P〈0.05)均高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人工流产危害知晓率(χ2=5.47,P〈0.05)、人工流产方法知晓率(χ2=5.58,P〈0.05)、人工流产风险知晓率(χ2=4.38,P〈0.05)、人工流产注意事项知晓率(χ2=5.72,P〈0.05)均高于对照组。结论:伦理干预能有效改善低龄女性意外妊娠及人工流产后的心理状态和认知程度,还能引导患者建立正确的性观念,掌握避孕等相关知识,以防再次发生意外妊娠。

急性脑梗死患者CT均值与焦虑抑郁的关系1303-1306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CT均值与焦虑抑郁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进行头部CT横断面轴扫,记录额叶、颞叶、枕叶及顶叶CT值,2周后再进行1次扫描,以后每1个月复查1次,共计4次,各脑叶CT值取4次平均值。所有患者院内治疗后期进行焦虑、抑郁症状评估,出院后6个月进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重度焦虑程度患者额叶CT均值明显低于轻、中度患者、无焦虑症状患者,不同焦虑程度患者额叶CT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30,P〈0.01),颞叶、枕叶及顶叶CT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77,1.315,0.685;P〉0.05)。重度抑郁程度患者额叶、颞叶CT均值明显低于轻、中度患者、无抑郁症状患者,不同抑郁程度患者额叶、颞叶CT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381,4.522;P〈0.01),枕叶、顶叶CT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174,1.868;P〉0.05)。有焦虑或抑郁症状的患者出院6个月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中活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总体健康4个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无焦虑或抑郁症状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2,3.882,2.896,3.807;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CT均值与焦虑、抑郁关系密切,可据此预测患者治疗期间焦虑、抑郁程度及出院后生活质量。

青年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其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性1307-1310

摘要:目的:探讨青年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及其与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性。方法:以2013年1月-2015年8月新诊断的350例青年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出院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进行随访,统计复发情况,据此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收集两组基本信息、疾病史、心理社会因素等资料,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青年卒中复发危险因素。结果:随访24个月期间失访12例,获访率96.57%,其中复发68例(20.12%,68/338);高血压、脑卒中家族史、TIA史、情绪波动阳性、行为A型、焦虑及抑郁比例方面,复发组均显著大于未复发组(χ2=5.438,8.081,8.607,5.170,5.456,4.657,7.758;P〈0.05);负性生活事件、家庭生活事件、社交生活事件、工作生活事件紧张值及总紧张值方面,复发组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t=21.927,18.714,5.086,11.066,18.60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青年卒中复发独立因子包括高血压、脑卒中家族史、情绪波动、抑郁、负性生活事件、家庭生活事件(Or=2.385,3.070,2.126,2.645,3.780,3.257;P〈0.05)。结论:青年卒中复发危险因素除了与高血压、脑卒中家族史外,还与患者情绪波动、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肠内营养支持对晚期肺癌放疗患者癌因疲乏性、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1310-1314

摘要: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晚期肺癌放疗患者癌因疲乏(CRF)、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89例行放疗的晚期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普通饮食干预,观察组则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癌因性疲乏量表(CF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免疫功能变化及生活质量评分,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后CFS评分(躯体疲乏、认知疲乏、情感疲乏、总分)、SAS评分、SDS评分均显著下降(观察组t=10.265,9.048,10.374,11.469,24.682,20.880,对照组t=5.253,3.924,5.052,5.583,5.569,8.866;P〈0.05);观察组干预后CFS各项评分、总分、SAS评分、SDS评分、CD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D4+、CD4+/CD8+比值、生活质量各项(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及总体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780,4.940,3.481,4.990,13.863,6.600,2.585,2.759,3.680,3.475,2.615,3.446,2.767,2.733,4.224;P〈0.05);观察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6.8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44%(χ2=5.214,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能明显减轻晚期肺癌放疗患者CRF、焦虑及抑郁心理,显著改善其免疫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可有效减少放疗不良反应。

早期心理干预配合呼吸康复训练在严重呼吸机依赖患者脱机前治疗中的作用1314-1318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心理干预配合呼吸康复训练在严重呼吸机依赖患者脱机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80例严重呼吸机依赖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脱机治疗与呼吸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强化心理干预治疗。比较两组脱机情况,呼吸、血气及心理状态。结果:实验组1周、2周成功脱机率(70.00%、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47.50%、70.00%),脱机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5.00;t=4.04;P〈0.05)。两组干预后心率、呼吸频率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t(实验组)=11.23,9.92,11.33,-11.56;t(对照组)=8.22,7.75,10.40,-10.48;P〈0.01),但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心率、呼吸频率及PaCO2显著较低,PaO2明显较高(t=-8.79,-5.26,-8.18,3.11;P〈0.05)。两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t(实验组)=11.41,11.61;t(对照组)=9.98,10.82,P〈0.01),但实验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5.65,-4.59;P〈0.01)。结论:在严重呼吸机依赖患者脱机前治疗中,早期心理干预配合呼吸康复训练有助于缩短脱机时间、短期内提高脱机成功率,并对改善呼吸、血气及负面情绪状态有积极作用。

直肠癌造瘘患者负性心理状况调查及全程综合性干预效果1318-1321

摘要:目的:对直肠癌造瘘患者负性心理状况调查,了解其手术期间负性心理状况,并探究全程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直肠癌造瘘患者负性心理的影响。方法:本组观察对象选择2014年8月-2016年8月期间于我院行直肠癌造瘘手术的90例患者以及体检健康人员,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直肠癌造瘘患者负性心理状况。将9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进行全程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HAMD、SAS评分,并评价正常心理恢复、正常护理造口以及排便正常等护理效果。结果:直肠癌造瘘患者HAMD、SAS评分均显著高于体检健康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93,28.455;P〈0.001);两组患者护理后HAMD、SAS均显著低于护理前,且护理后观察组HAMD、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3.43±2.04)分、(44.56±5.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52,-7.843;P〈0.001);观察组正常心理恢复、正常护理造口以及排便正常人数比例分别为93.33%、91.11%、82.22%,显著高于对照组(71.11%、68.89%、6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1,6.944,4.486;P〈0.05)。结论:直肠癌造瘘患者具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经全程综合护理干预后能够显著改善负性心理状况,相较于常规护理效果更佳。

IKAP模式护理干预缓解围手术期胃癌患者焦虑、抑郁疗效分析1321-1325

摘要:目的:探讨IKAP模式护理干预缓解围手术期胃癌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20例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IKAP模式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抑郁程度、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干预后,干预组SAS评分(t=-9.620,P〈0.001)、SDS评分(t=-8.792,P〈0.001)显著低于对照组;无或轻度焦虑或抑郁患者人数比例(χ^2=4.596,7.350;P〈0.05)显著多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χ^2=8.292,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PF(t=18.315,P〈0.001)、RP(t=17.070,P〈0.001)、BP(t=15.766,P〈0.001)、SF(t=12.868,P〈0.001)、RE(t=17.404,P〈0.001)、MH(t=15.654,P〈0.001)、VT(t=15.600,P〈0.001)、GH(t=14.698,P〈0.001)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围手术期胃癌患者给予IKAP模式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居家护理模式对创伤性骨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髋关节功能、负性情绪和生存质量的影响1325-1328

摘要:目的:探讨居家护理模式对创伤性骨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髋关节功能、负性情绪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创伤性骨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资料中的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出院前健康教育,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居家护理干预方案,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1)研究组护理后其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间具有统计学意义(t=-4.464,-3.625;P〈0.001);(2)研究组护理后痛疼评分、功能评分、活动评分、畸形评分、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652,5.052,7.417,6.363,7.439;P〈0.001);研究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214,12.062,14.199,20.399,7.844,9.724;P〈0.001)。结论:居家护理模式可明显减轻创伤性骨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有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理疏导结合感知控制对鼻咽癌放疗患者癌因性疲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1329-1333

摘要:目的:研究心理疏导结合感知控制对鼻咽癌放疗患者癌因性疲劳(CRF)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70例鼻咽癌患者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放疗期间全程给予心理疏导结合感知控制,对照组仅给予感知控制干预。评估放疗近期疗效、心理状态、CRF程度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放疗近期疗效分布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38,P〉0.05)。两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t观察组=-10.29,-10.65,P〈0.001;t对照组=-9.51,-10.05,P〈0.001),而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较对照组大(t=-2.60,-2.47,P〈0.05)。观察组、对照组干预后CRF程度较干预前明显轻(U=21.14,5.69;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CRF程度明显较对照组轻(U=8.59,P〈0.05)。干预后观察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问卷调查表(QLQC30)评分中5项功能量表评分显著较对照组高,3项症状量表评分显著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功能量表评分=3.41,3.49,5.07,3.47,2.73;t症状量表评分=-5.02,-3.66,-2.36;P〈0.05)。结论:对严格筛选的鼻咽癌放疗患者实施心理疏导结合感知控制可有效改善心理状态,减轻CRF,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干预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1333-1337

摘要:目的:研究心理干预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13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9例。两组均接受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治疗期间给予患者常规康复措施,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观察两组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程度改善情况,并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64,8.043;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30%高于对照组的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9,P〈0.05);干预后,观察组情绪状态、情感职能、躯体功能及日常社交等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22,17.022,13.897,13.944;P〈0.05)。结论: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应用心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程度,增强临床治疗效果,提高病后生活质量。

心理弹性的心理支持方案用于面部深度烧伤美容患者的临床研究1337-1340

摘要:目的:构建基于心理弹性的心理支持方案,探讨该方案对面部深度烧伤美容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1例面部深度烧伤美容患者为对照组,总结护理经验并制定基于心理弹性的心理支持方案。以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同类患者68例为观察组,应用上述心理支持方案。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出院时测评心理弹性问卷(CD-RISC)、伤残接受度量表(AODS)、生活质量问卷(SF-36)得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创面均修复成功,两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出院时观察组坚韧与控制、力量、乐观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392,8.698,7.714;P〈0.05)。CD-RISC评分与AODS、SF-36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r=0.711,0.689;P〈0.05)。结论:构建基于心理弹性的心理支持方案能够显著提升面部深度烧伤患者心理弹性,这可能有助于进而提升患者对自身伤残的接受度及生活质量。

结构式心理护理对行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和预后的影响1341-1345

摘要:目的:观察结构式心理护理对行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行介入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结构式心理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评分、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及治疗依从性,同时比较干预后6个月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MUSI及各维度评分降低程度更加显著(t=-8.956,-4.685,-9.413,-6.894,-8.009;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显著降低(t=-4.117,-4.204;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71.05%)(χ2=4.290,P〈0.05)。干预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在PF、RP、BP、GH、VT、SF、RE、MH和SF-36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4.964,4.954,3.112,3.621,4.968,3.326,4.040,3.269,7.841;P〈0.05)。结论:结构式心理护理能够有效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对疾病不确定感,降低患者心中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临终关怀护理模式改善消化系统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的效果1346-1349

摘要:目的:探讨临终关怀护理模式改善消化系统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7年1月消化系统晚期癌症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模式将其分为常规组(42例)和关怀组(43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关怀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临终关怀护理,两组患者均干预1个月,干预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状况及疼痛的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后关怀组心理能力、躯体能力、物质生活及社会能力评分均高于常规组(t=14.659,11.398,7.424,5.945;P〈0.05);护理后关怀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t=6.035,5.945;P〈0.05);护理后关怀组VAS评分低于常规组(t=14.691,P〈0.05)。结论:临终关怀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消化系统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心理状况,缓解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