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林业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西部林业科学杂志

《西部林业科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2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林木育种、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生态、森林经理、森林工业等。
  • 主管单位:云南省林业厅
  • 主办单位: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省林学会
  • 国际刊号:1672-8246
  • 国内刊号:53-1194/S
  • 出版地方:云南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72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81
  • 综合影响因子:0.52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西部林业科学 2015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重楼资源现状评价及其种植业的发展对策

摘要:根据近年的研究成果和调查资料,对中国重楼资源现状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中国是重楼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重楼资源消费的大国,重楼消费量大于野生重楼储存量的总和,导致重楼资源濒临枯竭;国产30种重楼中,属于I级(濒危)9种,II级(稀有)1种,III级(渐危)20种。随着自然资源的匮乏,重楼种植业悄然兴起。面对需求递增、自然资源匮乏的现实,提出今后重楼种植业的发展对策:普及重楼科学知识,开展各种重楼植物的医学化学及其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以期为重楼种植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7

“三江并流”区生态系统供水服务的空间分布特征

摘要:水源供给是一项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本研究采用In VEST模型,对"三江并流"区的多年平均生态系统供水服务量进行空间分布模拟,揭示该服务在不同地形要素和县域上的分布特征,明晰不同生态系统供水功能。结果表明,本区生态系统多年平均供水总量达412.3×108m3/a,平均单位面积供水量为620.4 mm/hm2;供水服务量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高值地区集中在海拔2 000-4 000 m、地形陡峭的阴坡地区;单位面积供水量较高的县为泸水县〉兰坪县〉云龙县〉福贡县,较低的为鹤庆县和丽江市古城区。各类生态系统的供水功能:冰雪和冰川〉灌丛〉竹林〉草地〉草甸〉温性针叶林,较小的为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和硬叶常绿阔叶林。气候和特殊的地形是控制本地区生态系统供水服务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会影响局部地区的生态系统供水服务。
8-15

多代更新尾巨桉人工林对土壤特性及林木生长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明多代更新桉树人工林对土壤特性及林木生长的影响,在广西高峰林场对尾巨桉林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及林木生长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各更新代次的土壤(0-60 cm土层)容重为0.998-1.605g/cm3,显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规律;土壤总孔隙度为42.56%-61.03%,随更新代次的增加略降低;土壤通气度及持水量随更新代次的增大而递减。(2)土壤(0-40 cm土层)p H值为4.33-5.62,随更新代次的增加略递减;土壤有机质为9.03-49.98 g/kg,但各代次之间的差异微小;土壤全N、全P2O5和全K2O依次为0.54-1.58 g/kg、0.35-0.86 g/kg和9.03-19.93 g/kg,随更新代次的增加而降低;土壤速效N、P、K以及交换性Ca、Mg、Cu、Zn、B也随更新代次的增加而降低;(3)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5年生尾巨桉的平均胸径依次为14.8 cm、11.3 cm和10.2 cm,平均树高依次为18.9 m、15.4 m和14.1 m,平均蓄积量依次为204.6m3/hm2、127.7 m3/hm2和97.6 m3/hm2,这些生长量指标均随更新代次的增加而递减。研究发现多代更新尾巨桉人工林随着更新代次的增加,会程度不同地引起土壤板结、地力衰退以及林分蓄积量下降等格局。研究结果将为广西地区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16-25

海南降香黄檀种苗分级标准

摘要:随机抽取100株苗龄180天的海南降香黄檀种苗,测定其苗高、地径、冠幅、主根长以及株重,进行相关分析后确定苗高和地径作为种苗分级的质量指标;利用逐步聚类分析对种苗质量的分级标准进行研究,制定出海南降香黄檀种苗的分级标准为Ⅰ级苗:苗高≥60.2 cm,地径≥0.41 cm;Ⅱ级苗:60.2 cm〉苗高≥41.72 cm,0.41 cm〉地径≥0.19 cm;Ⅲ级苗:苗高〈41.72 cm,地径〈0.19 cm。研究成果将对海南降香黄檀的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提供参考。
26-30

唐古特白刺灌丛生物量相关分析及其预测模型

摘要:以新疆博斯腾湖周围分布的唐古特白刺纯林、唐古特白刺+红柳混交林、唐古特白刺+胡杨混交林等3种林型为对象,测定不同林型的唐古特白刺生物量,唐古特白刺灌丛沙包的长度、宽度、高度等指标,应用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对不同生境的唐古特白刺灌丛的地上生物量、沙包内生物量、粘土内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建立了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和硕县唐古特白刺灌丛沙包生物量总特征主要表现为:地上生物量、沙包内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防风固沙功能由高到低排序是唐古特白刺纯林〉唐古特白刺+红柳混交林〉唐古特白刺+胡杨混交林,粘土内生物量则相反。本研究所建立的回归预测模型,在唐古特白刺纯林,除了粘土内生物量以外,各回归方程的p值均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在唐古特白刺+红柳混交林,除了灌丛沙包的长度、宽度、高度等指标对沙包内生物量和粘土内生物量的作用分别是显著和不显著以外,其他3个回归方程的p值均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在唐古特白刺+胡杨混交林,各回归方程的p值均大于0.05的显著性水平;从整体上看,本项研究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是可用的。
31-36

云南榧树群落及其植物区系特征研究

摘要:对云南榧树所处的群落结构及生境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云南榧树群落分布海拔2 160-2 970 m,在16个样方累计6 400 m2的样方面积中有维管植物90科199属258种,其中被子植物74科173属225种,裸子植物3科8属9种,蕨类植物13科18属24种。云南榧树所处群落为针-阔混交林,组成群落的乔木层物种48种,灌木层物种68种,草本层物种116种,层间植物最少,有26种;群落中乔木层重要值最大的是云南榧树,为15.58%,青冈、华山松、光叶高山栎、云南铁杉的重要值依次减小。群落种子植物属、种分布区成分都以温带地理成分为主,分别有104属、217种,占总属数的63.80%,占总种数的84.11%。群落中高位芽植物有83种,占32.17%,其中以矮高位芽为主,有48种,占18.60%,地面芽有76种,占29.46%。说明云南榧树群落与温带区系联系更为紧密;2个中国特有属,83个特有种,说明该区域特有性较低;次生物种116种,群落次生度高达43.80%,可见该区域的云南榧树群落次生性很高。
37-44

昆明56个桂花品种ISSR分析

摘要:本研究基于ISSR分子标记,以华东木犀和云南木犀为对照种,研究昆明市区56个桂花品种(含10个待定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从102条引物中筛选出24条,共扩增出251个位点,多态性位点数243个,多态性比率达96.81%。根据聚类分析树状图,以遗传相似系数0.726为截值,可将材料分为4类,此时将桂花56个品种与木犀属两个对照种区分开。再以0.760和0.790为截值,可将剩下的品种划分为由1至7个品种组成的聚类小组,此时同一品种群内的品种、各品种群之间花色相近的品种大多聚类,但没有严格按照品种群聚类。10个待定品种根据其形态特征和聚类结果,可推测均为银桂品种群的品种。银桂品种群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0.188 5)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0.300 9)在4个品种群中最高。4个品种群群间遗传多样性比率为54.49%,桂花品种群之间的变异大于品种群之内的变异。遗传距离最远的在四季桂品种群与丹桂品种群之间(0.093 9);遗传距离最近的在银桂品种群与金桂品种群之间(0.014 0)。
45-52

6年生吉贝人工林结实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摘要:通过对元江干热河谷——红河州个旧市保和乡6年生吉贝人工林结实特征和果实性状进行调查,探讨地形与初值密度对吉贝生长、结实和果实性状特征的影响,以及土壤和叶片养分与结实的关系。结果表明:(1)6年生吉贝初果期树高和冠幅分别在3.5-6.5 m和2.5-6.0 m之间,胸径8.74-17.01 cm在之间;结实株平均结实量为17.09个,平均单果纤维产量11.03 g;(2)山沟内的吉贝树高、胸径和冠幅显著(P〈0.05)高于台地,植株结实量和单株最大结实量优于台地,并且结实量在山沟样方(4 m×4 m)中最高;地形对果实纵径、果重以及纤维产量变化的影响显著;(3)密度影响分枝数和轮生枝台数的产生,树高、胸径和冠幅与分枝数呈负相关关系;随初植密度增加,结实量没有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但是高密度定植时果实横径差异极显著,不利于纤维产量的增加。从地形与密度因子来看,山沟4 m×4 m、台地4 m×3 m定植时有利生长和结实,结实率分别为72.58%和22.45%;(4)结实植株土壤速效氮和叶片氮含量高于未结实植株,氮供应与结实存在一定关系,氮缺乏可能导致吉贝不能结实,并且结实对土壤中K的消耗比较明显,结实与未结实株土壤全K含量差值为4.834 9 g/kg,对P的消耗则相对较弱,其差值较小;(5)果实横径的增加有利纤维产量的增长,当果实长度超过20 cm则有减少的趋势,种子数量与纤维产量成反比关系。对单株而言果实平均纵径超过15.7 cm、平均单果重超过45.43 g的植株有利于提高纤维产量。单果纤维产量的影响因子中土壤全P〉速效P〉速效N〉胸径〉侧枝台数〉树高,并对单果纤维产量的增加具有正效应。
53-60

天然马尾松林细根生物量分布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研究

摘要:基于江西中部天然马尾松林不同生长阶段细根生物量及土壤性质的调查,分0~20 cm、20~40 cm土层探讨细根生物量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龄组土壤细根总生物量大小表现为:过熟林〉幼龄林〉成熟林〉中龄林〉近熟林,同一土层不同龄组生物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龄组细根生物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中。各土层不同龄组间土壤含水率均表现为成熟林显著大于幼龄林(P〈0.05),容重与土壤碳氮磷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且碳氮磷大部分都储存在0~20 cm土层中。0~20 cm土层中,活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含水率、容重、有机碳、全氮含量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P〈0.05),而死细根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细根总生物量与土壤含水率、容重相关性显著(P〈0.05),与全氮含量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20~40 cm土层中,活细根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但全氮含量与细根总生物量相关性显著(P〈0.05),与死细根生物量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活细根总生物量、死细根总生物量及细根总生物量与全磷含量相关性在两土层中均不显著(P〉0.05)。
61-67

广西合果木生长及光合特性

摘要:在正常供水CK(土壤水分含量为最大田间持水量的80%,下同),轻度干旱胁迫P1(65%)、中度干旱胁迫P2(35%)、重度干旱胁迫P3(15%)4种处理方式下研究了合果木抗旱能力,对其叶片光合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干旱强度的增强,合果木的光合作用能力不断降低,Pmax、Tr、Gs等光合指标不断下降。但Ci值在P2处理条件下达到最低,植物细胞获取CO2能力逐渐稳定,说明合果木的抗旱能力较弱;在对叶绿素荧光日变化值研究后发现,Fv/Fm、ΦPSII值会随着光照日变化自我恢复到一个稳定值,表明合果木在逆境条件下能够维持植物体内一定的光合作用,保证植物体自身的能量获取。
68-72

临安毛竹快速生长期耗水特性及其影响因子

摘要:林木耗水特性是森林生态学领域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本项研究是利用Li-6400光合测定仪测定不同年龄(Ⅰ度竹、Ⅱ度竹、Ⅲ度竹)的毛竹在其快速生长期(3-5月)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其影响因子(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大气CO2浓度、胞间CO2、气孔导度),对其水分利用动态及其相关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毛竹水分利用效率(WUE)在快速生长中期最高,前期其次,后期最小;Tr在快速生长中期最小,前期其次,后期最大。(2)在相同生长期内,WUEⅡ度竹最大,Ⅰ度竹其次,Ⅲ度竹最差;而Tr随着竹龄增加逐渐减小。(3)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因子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为胞间CO2浓度、光强、大气湿度、气孔导度、大气温度、大气CO2浓度;蒸腾速率影响因子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为气孔导度、光强、大气CO2浓度、胞间CO2浓度、大气温度、相对湿度。研究结果将对毛竹的固碳机制和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73-77

秃杉不同家系种子品质及1年生苗木生长变异分析

摘要:对90余个秃杉家系种子品质及1年生苗木生长的观测分析表明:秃杉家系种子千粒重平均为1.342 g,变异呈连续的数量性状,近似于对数正态分布曲线;家系的场圃发芽率平均为10.56%,变异呈连续的数量性状,近似于泊松分布曲线;千粒重、场圃发芽率和苗高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千粒重、场圃发芽率与地径相关不密切;1年生苗高和地径在家系间和家系内差异均显著或极显著,而在种源间则苗高差异极显著、地径差异不显著,苗高和地径均大于对照的有19个家系。
78-84

果胶酶预处理对工业大麻秆纤维分离影响初探

摘要:为了降低生物质材料纤维分离的难度、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研究了不同果胶酶预处理条件对工业大麻秆纤维分离程度和纤维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果胶酶预处理可以提高工业大麻秆纤维分离的程度,提高1~3根纤维的比例和优化纤维形态;当果胶酶预处理温度为50℃、果胶酶浓度为1.0%、处理时间为3 h时,用果胶酶预处理的工业大麻秆经高浓度盘磨机分离后,纤维形态得到优化,1~3根纤维比例增加。
85-89

深圳市经济林生物量与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

摘要:基于2013年深圳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更新数据,在样地调查和平均木生物量、含碳率、土壤有机碳含量测定基础上,对深圳市经济林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13年深圳市经济林生物量103.66×10^4t,其中植被生物量94.74×10^4t,枯落物生物量8.92×10^4t;总碳储量232.31×10^4t,其中土壤碳储量、植被碳储量和枯落物碳储量分别占总碳储量的78.25%、19.79%和1.96%;荔枝林碳储量占经济林总碳储量的92.26%。在空间分布上,宝安区的经济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最高,分别为41.54×10^4t和94.07×10^4t,其余依次为龙岗区(41.14×10^4t,91.68×10^4t)、南山区(16.49×10^4t,36.70×10^4t)、罗湖区(1.95×10^4t,4.34×10^4t)、福田区(1.59×10^4t,3.54×10^4t)和盐田区(0.94×10^4t,1.99×10^4t)。经济林生态系统碳密度104.17 t/hm2,其中植被碳密度20.62 t/hm2,枯落物碳密度2.03 t/hm2,土壤碳密度81.52 t/hm2。深圳市经济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较低,固碳潜力大。
90-96

不同时期弱光对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摘要:以河北桃品种‘燕红’为试材,采用遮光方法研究了桃果不同生长时期在40%相对光强的弱光条件下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幼果期和硬核期弱光处理对果实的单果质量、形状和色泽等外观品质影响不显著;而果实发育后期以及全期的弱光处理则显著影响了果实质量、形状和色泽。各时期的弱光处理均对果实的内在品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及果皮中花青苷含量显著下降,而可滴定酸含量升高。全期和果实发育后期的弱光对其影响程度最大,幼果期次之,硬核期对其影响最小。研究结果将为提高桃品质而采取适当的光照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97-101

昆明芦荟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摘要:芦荟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研究芦荟根腐病的病原菌有利于芦荟产业的发展。采用纯培养技术对芦荟根腐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利用离体根部接种法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从感染芦荟的根中分离得到一株根腐病病原菌;依据其形态结构特征和ITS测序初步鉴定为尖孢镰刀菌。致病性测定发现,利用分离出病原菌接种的芦荟根段均有病斑,其中刺伤和无刺伤的根段的病斑率分别高达94.4%和66.7%。
102-106

云南竹类植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含量比较

摘要: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是碳同化途径中最重要的酶之一,无论C3还是C4植物中都存在。本研究就竹类植物4属8个竹种的成熟叶和云南箭竹老、中、嫩3个叶龄阶段及温室内、外成熟叶片中PEPC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竹种间成熟叶片中的PEPC含量不同;云南箭竹叶片中的PEPC含量随着叶龄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温室外云南箭竹成熟叶片中PEPC含量变化明显大于温室内的。
107-111

2种云南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生长模型构建方法的比较

摘要:为更有效地经营管理云南松天然次生林,在云南省云南松主要分布区的昆明市、楚雄州设置55块云南松天然次生林标准地,从中随机抽取33块作为建模数据,剩余22块作为模型校验数据,采用逐步回归剔除法和BP神经网络建模法,建立林分生长模型。结果表明,使用逐步回归剔除法建立的平均胸径生长模型、平均树高生长模型、蓄积量生长模型总体拟合精度在89.22%-95.52%之间,校验精度在81.09%-94.15%之间;使用BP神经网络建立的各林分生长模型总体拟合精度在90.01%-98.62%之间,校验精度在92.63%-95.68%之间。可见BP神经网络所建立的林分生长模型精度较高,可为同类森林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