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卫生研究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ofHygieneResearch

  • 11-2158/R 国内刊号
  • 1000-8020 国际刊号
  • 0.7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卫生研究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2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卫生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家述评、综述、论著、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方法与技术、调查报告

卫生研究 2018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卫生研究杂志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
2010—2012年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现况1-6

摘要:目的描述2010—2012年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和高血压患病率。方法数据来自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对象为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0个调查县(区)6-17岁儿童青少年35 657名。血压测量采用标准汞柱式血压计,高血压的判断依据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参照标准(2010年)。结果采用2009年国家统计局人口数据,经过加权处理。结果经加权调整后,2010—2012年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的平均收缩压为101 mmHg,其中男孩102mmHg,女孩99 mmHg;6-11、12-17岁组分别为94和105 mmHg。6-17岁儿童青少年的平均舒张压为65 mmHg,其中男孩66 mmHg,女孩65mmHg;6-11、12-17岁组分别为61和68 mmHg。6-17岁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为12.4%,其中男孩12.4%,女孩12.3%;6-11、12-17岁组分别为7.3%、15.6%。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和高血压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收缩压为男孩高于女孩,贫困农村最低;舒张压、高血压患病率没有性别和地区差异。结论应重视6-17岁儿童青少年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状况,加强监测,尽早发现和诊治至关重要。

卫生研究杂志其他信息
达能营养中心青年科学工作者论坛6-6

摘要:达能营养中心与《卫生研究》杂志编辑部合作在该杂志创办"达能营养中心青年科学工作者论坛"。自《卫生研究》1999年第3期到2018年第1期,已有113期,共有339篇文章被选用。创办这一论坛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在营养学研究领域里辛勤工作的青年工作者,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促进营养科学信息的交流,从而为促进中国营养健康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膳食质量和健康水平做贡献。

卫生研究杂志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
2010—2012年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基于汞柱式和转换电子血压值7-12

摘要:目的基于个体汞柱式血压值和转换电子血压值,描述2010—2012年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现况。方法数据来自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对象为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0个调查县(区)18岁及以上成人120 428名。血压测量采用标准汞柱式血压计,每名调查对象测量3次,取平均值;利用专项研究得到的公式转换成电子血压值。高血压定义为个体的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1 mmHg=0.133 k Pa),或近两周内服用降压药物。结果采用2009年国家统计局人口数据,经过复杂抽样加权处理。结果经加权调整后,由汞柱式血压值得到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2.8%(95%CI 21.3%-24.3%),其中男性为24.1%(95%CI 22.3%-26.0%),女性为21.4%(95%CI 20.0%-22.9%);18-44岁、45-59岁和60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9.7%(95%CI 8.6%-10.9%)、32.7%(95%CI 30.8%-34.5%)和52.6%(95%CI 51.0%-54.3%);城市为24.5%(95%CI 22.4%-26.7%),农村为21.1%(95%CI 19.0%-23.2%)。转换成电子血压值得到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5.2%(95%CI 23.6%-26.7%),其中男性26.2%(95%CI24.4%-27.9%),女性24.1%(95%CI 22.6%-25.6%);18-44岁、45-59岁和60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0.6%(95%CI 9.4%-11.8%)、35.7%(95%CI 34.0%-37.5%)和58.9%(95%CI 57.0%-60.7%);城市26.8%(95%CI24.7%-28.8%),农村23.5%(95%CI 21.2%-25.8%)。结论 2010—2012年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依然攀升。基于实测汞柱血压值的高血压患病率低于转换成电子血压值后的高血压患病率。两种血压值得到的结果均呈现男性高于女性的相似特征,并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增高,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贫困农村四类地区的高血压患病率依次递减。

卫生研究杂志达能营养中心青年科学工作者论坛
2010—2012年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膳食钠摄入状况13-17

摘要:目的了解2010—2012年中国成年居民年龄标化的平均每日膳食钠的摄入现况。方法数据来自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研究对象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0个调查县区中18岁及以上居民55 509人。居民膳食钠的摄入量计算依据膳食调查数据,膳食调查方法采用住户连续3天家庭食用油和调味品称重法和个人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结果采用2009年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数据进行复杂加权计算。结果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膳食钠的摄入量为(5335.7±95.3)mg/d,男性为(5744.9±117.8)mg/d,女性为(4918.9±79.4)mg/d。40-49岁、50-59岁、60-69岁组居民的膳食钠摄入量分别为(5602.3±152.7)、(5640.0±113.8)和(5363.5±100.8)mg/d,均高于其他年龄组。城乡成年居民膳食钠的摄入量差别不大,分别为(5319.5±145.9)mg/d和(5352.3±121.7)mg/d。大城市略低为(4993.8±150.3)mg/d,中小城市、普通农村和贫困农村居民的膳食钠摄入量基本持平,分别为(5378.4±170.3)、(5369.8±142.7)和(5335.9±231.6)mg/d。结论2010—2012年中国成年居民的膳食钠摄入量还处于较高水平,加强人群钠监测,采取措施控盐控钠非常重要。

卫生研究杂志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
2010—2012年中国居民蛋类食物摄入状况及其变化趋势18-21

摘要:目的分析中国居民蛋类食物的摄入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数据来自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个省份150个监测点开展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调查,采用食物频率询问法和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收集蛋类食物的摄入情况,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中国居民每标准人日蛋类食物的摄入量。结果31.3%的儿童少年和25.8%的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摄入频率达到每天1次及以上,中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蛋类食物摄入量为24.3 g。城市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蛋类食物摄入量高于农村居民,分别为29.5 g和19.4 g(t=47.86,P〈0.0001)。蛋类食物的摄入频率和摄入量均呈现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和贫困农村依次降低的趋势。从1982至2010—2012年30年变化来看,1982年至2002年中国居民蛋类食物的摄入量总体上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2010—2012年中国居民蛋类摄入量总体上缓慢增长,城市和农村居民蛋类食物摄入量却呈缓慢下降趋势。结论 2010—2012年中国居民的蛋类食物摄入频率和摄入量均偏低,且存在地区差异,需要科学引导居民合理的蛋类食物消费行为。

2010—2012年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含糖饮料消费状况22-26

摘要:目的分析2010—2012年中国成人含糖饮料消费状况。方法数据来自于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研究对象为中国内地31个省份150个监测点18岁及以上居民,共45 203名,计算其含糖饮料消费率、含糖饮料消费频率分布以及不同含糖饮料消费频次的百分比。结果 2010—2012年中国成人含糖饮料消费率为50.1%,其中男性为49.2%,女性为50.8%;18-44岁、45-59岁、≥60岁年龄组人群含糖饮料消费率分别为65.4%、47.0%和36.3%。城市为49.0%,农村为51.3%;中国成人含糖饮料的每周1次及以上消费率为15.3%,每天消费一次及以上的消费率为1.3%。随经济水平的降低,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贫困农村四类地区人群含糖饮料每周一次及以上、每天及以上的消费率呈下降趋势;碳酸饮料消费频次最高,占39.8%,最低的是乳酸菌饮料(10.8%),男性碳酸饮料的消费频次(44.8%)高于女性(35.3%),而女性的果蔬汁饮料、乳酸菌饮料、配置型乳饮料和咖啡则高于男性;随经济水平的降低,碳酸饮料和配置型乳饮料的消费呈上升趋势,而乳酸菌饮料和咖啡显著下降。结论 2010—2012年中国成人含糖饮料消费较高,需通过有针对性的营养健康教育,减少居民含糖饮料消费。

2010—2012年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和消瘦状况27-31

摘要:目的分析并描述2010—2012年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和消瘦状况。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6 058名6-17岁儿童青少年,测量身高体重,按照《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WS/T 456—2014)评价生长迟缓和消瘦情况。比较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和贫困农村四类地区及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和消瘦状况。采用2009年国家统计局标准人口数据,实施事后分层加权调整。结果 2010—2012年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的生长迟缓率为3.2%(95%CI 2.6%-3.8%),其中男孩为3.6%(95%CI2.9%-4.3%),女孩为2.8%(95%CI 2.2%-3.3%),城市和农村分别为1.5%(95%CI 1.0%-2.1%)和4.7%(95%CI 3.8%-5.6%),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和贫困农村依次上升。2010—2012年中国6-17儿童青少年的消瘦率为9.0%(95%CI8.0%-9.9%),其中男孩、女孩分别为10.4%(95%CI 9.3%-11.6%)和7.3%(95%CI 6.5%-8.1%),城市、农村的消瘦率分别为7.8%(95%CI 6.6%-9.0%)和10.0%(95%CI 8.6%-11.4%),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和贫困农村依次上升。结论2010—2012年中国6-17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总体较低,但农村地区儿童青少年中存在的生长迟缓和消瘦状况问题仍应予以重视。

卫生研究杂志其他信息
中英文摘要的书写要求31-31

摘要:(1)不应过简,但也不可过繁,篇幅以300-400字为宜,摘要内容与题目不要重复。(2)摘要应具有完整性和独立性。摘要中应包含目的、方法(须含材料)、结果、结论四要素,应准确地将论文的实验背景和经过告知读者,增加读者对结果和结论的认知度。摘要应包括全文的主要信息,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独立使用。(3)应将研究的创新点和理论成果写进摘要。

卫生研究杂志达能营养中心青年科学工作者论坛
2010—2012年中国普通农村45岁及以上居民低体重率及影响因素32-36

摘要:目的了解中国普通农村老年人低体重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普通农村中25 464名年龄在45岁及以上的人群为研究对象来探讨低体重率,对545名低体重者按照1∶2匹配体重正常者来探讨低体重的影响因素。调查内容包括膳食调查、体格检测、身体活动、生活方式及社会经济等因素。结果中国普通农村中老年人低体重率为5.27%,其中男性为5.52%,女性为5.05%。随着年龄的增加中老年人低体重率有增长趋势(P〈0.01)。低体重中老年人在能量、总蛋白质、优质蛋白质、脂肪以及水果的摄入量低于体重正常的中老年人(P〈0.05),而吸烟和饮酒的比例则高于体重正常者(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总蛋白质、水果、蔬菜的摄入是中国普通农村中年老年人低体重的保护因素,而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是中老年人低体重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国普通农村中老年人低体重率处于较高水平,提倡中老年人增加高蛋白质食物、蔬菜和水果的摄入,戒烟限酒,防止低体重的发生。

卫生研究杂志调查研究
2010—2012年浙江省不同经济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膳食结构状况分析37-40

摘要:目的了解浙江省不同经济地区老年人膳食结构、能量及宏量元素的摄入现状。方法利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项目把2010—2012年浙江省年龄60岁及以上的调查对象793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3 d 24 h膳食回顾法与称重法收集相关数据。结果老年人谷薯类、大豆及坚果、水产品的摄入量分别为300.27、30.26、54.07 g,在推荐范围内;畜禽肉类、盐、食用油的摄入量分别为92.69、9.14、33.60 g,超过推荐摄入量;蔬菜类、水果类、奶类、蛋类的摄入量分别为277.78、49.69、25.89、20.56 g,低于推荐摄入量。城市的膳食结构比农村稍好。蛋白质的供能比为14.17%,蛋白质的食物来源主要是谷物和动物性食物,分别占31.51%和37.48%。脂肪的供能比为34.46%,脂肪的食物来源主要是植物性食物占66.44%。结论浙江省老年人膳食结构、蛋白质的食物来源存在不合理,除共性问题外不同经济地区之间存在不同的饮食问题,应针对不同经济地区的具体问题展开营养教育,为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出合理建议。

2015年乌鲁木齐市7岁以下维吾尔族和汉族儿童体格发育及脂肪重聚年龄41-45

摘要: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7岁以下维吾尔族和汉族儿童体格发育情况,并计算脂肪重聚发生年龄。方法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6月抽取乌鲁木齐市7个区、1个县7岁以下9682名维汉(维吾尔族)儿童(男童5139人,女童4543人,汉族6152人,维族3530人),测量其身高、体重、坐高、头围、胸围,比较维汉民族男女童身高别体重(weight for height Z-score,WHZ)的差异,绘制维汉男女童WHZ曲线并通过双变量随机模型和自然增长模型推算维汉男女童脂肪重聚年龄并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年龄组的维汉男女童比较发现,低年龄组体格发育差异较为显著,并且在婴幼儿期各项体格发育指标均高于高年龄组儿童;在维、汉男童WHZ比较中,0月-(t=4.277,P〈0.001)、6月-(t=2.133,P=0.033)、5岁-(t=2.278,P=0.023)、6-7岁(t=2.503,P=0.013)及各段合计组(t=5.23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维、汉女童WHZ比较中,0月-(t=2.533,P=0.011)和1岁-组(t=-2.141,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岁以下维、汉男童超重和肥胖总体检出率高于女童(超重率:维族男童7.97%,女童5.46%,汉族男童12.55%,女童5.90%;肥胖率:维族男童5.58%,女童3.48%,汉族男童7.73%,女童3.92%),而维族女童超重-肥胖比(OOR=1.57)高于男童(OOR=1.43),汉族女童超重-肥胖比(OOR=1.50)低于男童(OOR=1.62)。经数学模型计算汉族男童脂肪重聚发生最早[3.94(95%CI 3.54-4.33)岁],其次为维族男童[4.17(95%CI 2.70-5.72)岁]和汉族女童[4.56(95%CI 4.14-4.99)岁],维族女童脂肪重聚发生最迟[5.57(95%CI 4.00-7.13)岁]。结论 2015年乌鲁木齐市7岁以下汉族儿童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均高于维族儿童,且汉族儿童脂肪重聚年龄早于维吾尔族儿童。

卫生研究杂志达能营养中心青年科学工作者论坛
2015年湖南省贫困农村地区6~8月龄婴儿辅食添加率相关因素46-50

摘要:目的研究贫困农村地区6-8月龄婴儿辅食添加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2015年8月在湖南省武陵山区和罗霄山区30个贫困县按乡级概率规模抽样(PPS)方法抽取1449名农村6-8月龄婴儿,采用问卷调查婴儿过去24 h喂养情况、基本信息和家庭情况等,按WHO《婴幼儿喂养评估指标》要求计算6-8月龄婴儿辅食添加率;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6-8月龄婴儿辅食添加的相关因素。结果 6-8月龄婴儿辅食添加率为95.4%(1382/1449)。多因素分析显示,婴儿民族为土家族(OR=2.32,95%CI 1.55-3.47)以及主要看护人喂养知识不合格(OR=1.39,95%CI 1.10-1.75)是影响6-8月龄婴儿辅食添加的危险因素。结论多数湖南贫困农村地区婴儿在6-8月龄时即添加了辅食;土家族、主要看护人辅食喂养知识不合格的婴儿是6-8月龄仍未添加辅食的高危人群。

卫生研究杂志调查研究
山东和江苏省城市成年人非定态食物消费形态及成分参数51-55

摘要:目的调查"非定态食物"的消费形态和成分参数状态分布,建立与相应形态对应的成分参数数据库。方法于2011年采用自制膳食频率法在山东济宁、淄博,江苏南京、常州地区多阶段抽样进行膳食调查;市场采集样品,按照GB 5009.3—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进行食物水分测定,推算食物原料成分;实验室模拟食物样本,拍摄视觉图谱。结果非定态食物在近1个月内的食用率较高,包子和豆浆类食物在外就餐比例分别高达55.6%和40.4%,粥和汤家庭自制食用比例超过50%,其中大米粥和豆浆每日摄入频率高达30.2%和22.2%。实验室分析大米粥100 g样品中含大米9.2 g;100 g豆浆中含大豆8.2 g;100 g猪肉包子中面皮含小麦粉42.3 g,熟肉馅重20.7 g。结论非定态食物在日常膳食中占有不小的份额,需要对其成分参数进行研究,建立与相应形态相对应的成分参数数据库和视觉判断体系,为膳食评价者和营养指导者提供帮助。

卫生研究杂志其他信息
参考文献类型和标志代码55-55

卫生研究杂志调查研究
甘肃省不同儿童碘营养水平地区哺乳期妇女碘营养及甲状腺功能状况56-61

摘要:目的评估甘肃省不同儿童碘营养水平地区哺乳期妇女碘营养和甲状腺功能状况。方法依据2009年甘肃省8-10岁儿童尿碘监测结果,分别选择尿碘中位数≥300μg/L的武威市凉州区、200-299μg/L的张掖市临泽县和100-199μg/L的平凉市华亭县作为研究地点,并结合2014年8-10岁儿童尿碘调查结果,华亭县为碘过量地区、凉州区为碘适宜1地区、临泽县为碘适宜2地区。2014年对每个点按东、南、西、北、中随机选择1个乡,每个乡选择哺乳期妇女10名,进行尿碘和甲状腺功能检测,采集家中食盐进行盐碘检测。选择其中3个乡的60名8-10岁儿童开展家庭食盐摄入量调查。采集集中式供水出厂水2份,在其覆盖内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采集末梢水各1份;分散式供水每个乡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各采集水样1份进行水碘检测。结果碘过量地区、碘适宜1地区和碘适宜2地区水碘中位数分别为2.32、0.70和6.18μg/L(P〈0.05);盐碘中位数分别为25.3、25.0和28.6 mg/kg(P〉0.05);人均日摄盐量分别为15.0、11.3和4.7 g,日摄盐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碘过量地区、碘适宜1地区和碘适宜2地区哺乳期妇女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81.8、143.1和104.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碘过量地区、碘适宜1地区和碘适宜2地区哺乳期妇女促甲状腺激素(TSH)中位数分别为2.3、2.2和1.9 mIU/L,游离甲状腺素(FT4)均数分别为15.0、13.9和14.6 p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均数分别为5.0、4.8和4.6 pmol/L;TSH、FT4和FT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碘过量地区、碘适宜1地区和碘适宜2地区哺乳期妇女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 Ab)阳性率分别为3.6%、11.3%和13.2%,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 Ab)阳性率分别为3.6%、11.3%和1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4.3%、21.0%和9.4%(P〉0.05),其中低FT4血症患病率分�

卫生研究杂志实验报告
丝氨酸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迁移及粘附功能的影响61-64

摘要:目的探讨丝氨酸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迁移及粘附功能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epG2细胞,采用不同浓度(0.01-100μmol/L)丝氨酸处理,CCK8法、划痕实验和体外基质粘附实验检测HepG2细胞的增殖、迁移及粘附功能;采用1μmol/L丝氨酸处理,Western blot检测pERK和pAKT。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细胞相比,1μmol/L丝氨酸处理组显著促进HepG2细胞的增殖,且在48 h和72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μmol/L丝氨酸处理组24 h的迁移促进率为6%(P〈0.05)。0.01和1μmol/L丝氨酸处理组对HepG2细胞粘附功能的促进率分别为15%(P〈0.05)和20%(P〈0.01)。1μmol/L丝氨酸处理组ERK和AKT活性(pERK和pAKT)明显升高。结论丝氨酸通过促进ERK和AKT磷酸化促进HepG2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粘附。

卫生研究杂志调查研究
2011年中国15个省母乳中真菌毒素的污染状况65-72

摘要:目的了解中国15个省份母乳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方法借助2011年第二次全国母乳调查,在全国15个省份采集的母乳样品,制成混合样品后,采用同位素稀释技术以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母乳混样中的10种主要真菌毒素的含量。结果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M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脱环氧-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伏马毒素B1、B2等6种真菌毒素在部分省份的母乳样品中有检出;玉米赤霉烯酮、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烯醇和赭曲霉毒素A在所有省份样品中均未检出。结论 2011年中国普通人群母乳中真菌毒素的人体负荷平均水平较低,但黄曲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伏马毒素对婴儿健康的影响需引起关注。

2013—2015年新疆油田工人职业紧张与心理障碍关系的队列研究73-77

摘要:目的探求油田工人职业紧张与心理障碍的关系。方法将2013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新疆某地区1485名心理正常的油田工人为基线,于2015年对其进行队列随访,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基线和随访调查时均采用职业紧张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其进行职业紧张和心理状况的调查。结果随访出现心理障碍结局的共556人,发生率为40.29%。职业紧张水平程度低-高(基线-随访)组(RR=2.689,95%CI 1.342-5.391)和中-高组(RR=2.878,95%CI 1.205-6.875)发生心理障碍的风险高于低-低组,个体紧张反应水平低-中组(RR=2.500,95%CI 1.700-3.763)和低-高组(RR=3.907,95%CI 1.955-7.651)、中-中组(RR=2.141,95%CI 1.016-4.512)发生心理障碍的风险高于低-低组,不饮酒(RR=0.779,95%CI 0.622-0.976)是心理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职业紧张、饮酒是心理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多次测量职业紧张暴露水平发现的心理障碍比单次测量更符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