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杂志社
分享到:

山花杂志

《山花》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小说苑、文本内外、开端季、散文随笔、诗人自选、批评立场、视觉人文等。
  • 主管单位:贵州省文联
  • 主办单位:贵州省文联
  • 国际刊号:0559-7218
  • 国内刊号:52-1008/I
  • 出版地方:贵州
  • 邮发代号:66-1
  • 创刊时间:195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山花 2013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山花杂志小说苑

遗物,纪念品,或记忆碎片

摘要:刘小雅拎着一只空纸袋出门时,一般是黄昏。在每天晚餐过后直至晚自习之前的一段时间,很少有人知道她去哪儿了。这是她一直守口如瓶的秘密。事实上也很少有人注意她,这是一个往人群里一走就会迅速消失的身影。她仿佛独自穿行在自己的世界里。这几天天气热得出奇。她在街上走,眼睁睁地就看见有人走着走着突然中暑了,脑袋往前一栽就栽倒在地上了。刘小雅也感到了这座南方城市无与伦比的酷热,但还从来没有这样栽倒过,哪怕浑身流着汗,她看上去还是一脸的从容和平静,那是一张长满了粉刺的小脸,在闪烁的汗珠中带着天真无邪的笑容。
4-37

安魂曲

摘要:申之岳的曾祖父做过贵州提督,这在前清是一个很大的官,管辖几万里疆域,统领数十万兵马,他醉酒后说自己出生于显赫世家绝对不是吹牛的。可是祖上的功德并没有余荫到他身上,至他祖父始就家道中落,守着乾城万溶江边的一幢老宅靠变卖字画、玉石和田地过日子,等到申之岳的父亲去世前,这幢大宅院卖得只剩下偏屋的三问耳房了。申之岳一出生就是贫困之家,祖上的辉煌他连块镀金的门楣都没见到过,更甭说享受了,但这并不影响他内心的骄傲。十三岁那年父亲去世,申之岳初小刚毕业,母亲一人养不活全家五口,作为老大的申之岳必须分担养家的重任,于是他辍学了。先在乾城街巷里摆烟摊、卖馄饨,做些他这个年纪能做的小本生意,后跟一条街的黄麻子外出贩卖私盐,一年间足迹遍布湘鄂川黔四省边境。翌年五月,他们一干四人在沅陵县溪口镇贩盐时被官府逮捕,黄麻子等三人十日后即遭处决,县知事怜惜他还是一个孩子,网开一面,关押三月后放他回家。
38-46

牧羊山纪事

摘要:追山 雪米子是夜饭时开始下的。之前有风。风很硬,直往袖筒和裤裆里钻。大公穿得单薄,冻得瑟瑟的,还是站直了身子,拉了一泡热尿,之后看了看天,说,天要变脸。其他几个放牛娃子当没听见,趴在地上认真下着五子棋。大公走近看了一眼,没出声,就主动弄了些柴草,打燃火镰子,柴草就哔哔剥剥燃了起来。这样,放牛娃子们就热和一点。
47-60
山花杂志文本内外

大水

摘要:水悬挂空中,时奔腾,时静止。奔腾时它是一头大到无边的怪兽,翻滚,咆哮,疯狂撕咬着摇摇欲坠的大坝;静止时它是一块大到无边的黄玉,温润,柔软,仔细看,仿佛可以进入它无尽的深处。鱼跃出,飞向大坝,阳光里闪现一线银亮的肚腹。它滑至父亲近前,虔诚地亲吻了父亲湿漉漉的胸膛。父亲轻弹鱼鳃,鱼瞬间温顺老实,父亲提鱼回家,轻松得像在炕间拾起他的布鞋。父亲长着红色的眼睛、鱼鳞状的皮肤和剪刀似的两腿,父亲就像一条金红的鲤鱼。
61-83

绚烂与苍凉——周海亮近作印象

摘要:在“80后”作家风头正健乱花迷眼的当今,生为“70后”的山东作家周海亮虽稍显寂寞,但其小说却呈现出同代作家难得一见的“爆破力”,总体上虽迷乱怪异,但不拘一格之中自有其内在的韵致,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他的作品不算太多,风格却极为鲜明;其语言上的灿烂与繁复,和叙述上的魔幻色彩,很容易让人想起他的前辈同乡莫言,但又有明显不同。纵观周海亮的小说,其表面上的绚烂、华美与迷狂之辞,似乎直指浪漫主义的文学根源,但其文本的深处却弥漫着一股隐而不彰的苍凉之气,这种鲜明的对比似乎也一再表明,对于他的小说而言,任何明确的判断和程式化的解读都是注定失效的。由此,本文不得不选择其它的路径,对他的《大水》、《母亲》、《献祭》、《醉花阴》、《炒面八钱》、《灵魂监狱》、《充气娃娃》、《亲爱的杂种》和《喑哑之光》等小说近作做一大致探讨。
84-86
山花杂志开端季

简单任务

摘要:我的眼睛是蓝色的,确切地说,我怀疑是从瞳孔、角膜一直到最外层的虹膜,都被罩上了一股沉厚的钴蓝色。每当寒气灌进来,整个眼球更仿佛扎进一朵布满裂纹的冰花,撕扯着视神经,溅起的拔凉和生疼,特别钻心。我听说当年西亚的波斯人有个夸姆萨村,独产一种属低锰高铁类的钴料,被引进过来后叫苏麻离青,上釉在瓷瓶,娇艳青翠,基本和我的眼睛就是一回事儿。尤其细微处那些银黑色的晶状残斑,总令我心痒到发指。
87-99
山花杂志散文随笔

银色笔记

摘要:灵感是智慧的一个特写,它无法直面,唯有警惕的捕捉:恍若不期而遇的光的虚线,须臾一晃便可能永不再来。这个非凡属性令其变得珍贵无比,被灵感击中的人用笔或其它工具(譬如摄影机)手忙脚乱地将侥幸而获的神赐记录下来。灵感的降临正如上帝的礼物,融入作品之中,就成了玻璃中的水晶,看似同样透明,却质感迥异。
100-110

绝望的辩证法——关于克尔凯戈尔《致死的疾病》

摘要:耶稣听了,便说:“这疾病不是致死的,只是为了彰显天主的光荣,并为天主之子因此受到光荣。” 克尔凯戈尔曾在《非科学的最后附言》中这样谈到自己的使命,他对自己说:“你必须做点什么,但由于你有限的能力不可能使事物变得更为容易,你必须以相同的人道主义者的热忱,试图把问题弄得困难一些。”思想晦涩而不被人理解成了这位愤世哲人最为鲜明的特征,牟宗三先生就曾坦承他读不懂克尔凯戈尔,而导致克尔凯戈尔思想难以解读的关键,正是他那独树一帜的包蕴着深刻反讽和激情的辩证法。以辩证法作为自己思想的主要表述方式,一方面源于克尔凯戈尔对苏格拉底的崇敬,他相信“助产术”是达到信仰真理的唯一途径,另一方面则来自他对黑格尔的痛恨,他的厌恶达到了这样一种强度,以至于他认为自己必须用同样的方法击败他的对手。
111-114

倾听镜子的声音

摘要:早餐时间基本固定,然后开车去单位,或直接去城市的某个地方办事。堵车是肯定有的,这是城市的必修课,堵在路上,听着交通台的“一路畅通”栏目。每天都在不自觉地应酬着,见些不想见的人,说些不想说的话,做些不情愿做的事。激隋在层层叠叠的高楼下窒息着,暗暗咆哮着,似乎在等待某一个机会,冲天而出。我们每个人都惧怕这种席卷一切的海啸,但也在隐约之中期盼着发生点什么。
115-122
山花杂志诗人自选

玫瑰庄园(节选)

摘要:石头 夏日的雨水洗涮着石头内部的黑暗 圆形草地间环绕的高墙阴郁的石头 遍布玫瑰庄园它们宁静而痛切的面容 像雨后升起的星辰,干净地站在玫瑰的深处
123-131

玻璃心(组诗)

摘要:林中 ——回忆多么漫长。 椴树的意义被用得差不多时,剩下的 才适合制成音乐。
132-135
山花杂志大视野

当我们谈论新城市文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凭着气质和气味来感知新城市文学

摘要:在深圳这座城市展开对于“新城市文学”的讨论,无疑具有格外切题的意义。就我个人的认识,我觉得深圳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具有现代性城市特征的一座都市。但是这个话题,因为“新”,所以我们并无多少可以随手拈来的既往说辞可用,我个人也只能尽力说出些比较直观的观点。这些观点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梳理,可能会有些跳跃,但我想,这种“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的方式,也比较符合我们在谈论“新”问题时的精神状态。
136-137

城市文学是“现在进行时”

摘要: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非常峻急,这种一个死角都不留的地毯式推进,在世界范围内也很罕见,所以,不管是六朝古都,还是新兴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已成为“新城”。新城市的外在景观往往是雷同的,似乎有一套标准化的制作流程,我去成都、郑州或任何一个陌生的城市,均毫无新鲜感,目之所及尽是相同的服装品牌、相同的食肆酒店。我觉得现在的中国是一个“连锁的中国”,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大抵相似。从表面上看,新城市就是“同一的城市”,伤害和禁锢了诗意、个性、创造性,一描绘城市就是一堆概念的陈尸,浮光掠影又陈腐不堪。实际上,巨大而隐秘的变化正在发生。这对作家提出更高的要求,更需要天才的发现和表达,更需要深入而独到的思考,谁把握住深层的内核的城市特性,谁就抓住了写作的机遇。
137-138

流动性和虚拟性是新城市的重要特点

摘要:谈现在新城市的特点,我觉得需要注意那巨大的流动性和虚拟性。过去的城市是相对稳定的,没有那么大的虚拟空间。现在呢,你在这里生活,我也在这里生活,大家都在深圳,但几年都不见面。这时候,个人的空间是非常狭窄的。我们通过很多的虚拟技术,把时间、空间都缩短了。实际上生活本身,越来越像是一个虚拟的东西。
138-139

今天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城市文学

摘要:一、中国城市文学的道德局限和欲望困境。 我想先把“城市文学”放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费孝通先生就把中国称之为“乡土中国”。新中国的成立,走的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国家的政治重心落在农村上面,农业文化也因此而享有道德与审美上的合法性。而城市,则与“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想象性地联系在一起。萧也牧的小说《我们夫妇之间》,应该是中国当代文学史里最早受到批判的城市文学作品。在这部小说里,一对夫妻因为革命成功开始进城生活,原本就是城里人的李克,很适应城市的生活,而他的妻子张同志,原来是乡下人,是天然道德正确的一方,自然对城市生活非常厌恶,但这部作品的价值就在于遵循着生活的逻辑,最终的时候,张同志对城市厌恶性的言行渐趋消失。
139-141

新城市文学的实践与想象

摘要:谈新城市文学,我个人觉得有两种理解:新的城市文学,对应于旧的、已有的城市文学;新城市的文学,侧重点在于新城市,重视文学和城市的互动与建构。新城市这个概念,首先是针对传统的、古典的城市而言。在中国较早的时候,“城”与“市”是分开的。“城”的意思接近于“墙”——不是普通的墙,而是指那种非常高大的,围绕都邑而建的高墙。只要我们想想“万里长城”中的“城”,就能够很好理解这个字原有的意义。“市”,则是跟贸易、交易有关,指的交易场所,用作动词,则是指交易行为。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汉语里的“城市”,原来承担的主要是两种功能:
141-143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谈论新城市文学?

摘要:“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这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其《看不见的城市》中,关于城市记忆的描述。很大程度上,他的这种记忆可以看作是对当下中国社会现状的形象描绘。或许,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城市已达到密不可分的地步。21世纪的今天,已有至少7亿的中国人居住于城镇。而我自己,正是那庞大人群中的一个。我生活的城市叫深圳,一座新兴的移民之城。
143-144

新世纪中国先锋小说备忘录——读《守望先锋:世界的罅隙》

摘要:寓批评于编选,是中国文学批评的固有传统,是中国文学批评学的“正式祖范”。编选者通过作品遴选,既可穷源溯流,又可推求利病,其中的鉴别去取,无不显示出各人的见识和眼光。这实在是一种无言的批评,一种选择中渗透理想和标准的批评。可以说,自《诗经》以下,历代文学作品的编选辑录,都不同程度地遵循着这一传统。读何锐先生主编的“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让我们再次见证了这一批评传统的力量。何先生曾经主《山花》笔政多年,他居于边缘,却置身高处,对当下文坛格局,对新世纪文学特别是纯文学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由于缺乏经典意识、先锋意识和都市意识,新世纪文学虽延续着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但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而纯文学的生存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终极价值迷失,媚俗成为时尚,创新精神的匮乏使文学再度陷入困境。
14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