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杂志社
分享到:

山东医药杂志

《山东医药》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7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经验交流、适宜卫生技术推广、个案报告、医院管理、临床病例讨论等。
  • 主管单位: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山东省立医院
  • 国际刊号:1002-266X
  • 国内刊号:37-1156/R
  • 出版地方:山东
  • 邮发代号:24-8
  • 创刊时间:1957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98
  • 综合影响因子:1.03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山东医药 2014年第1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山东医药杂志论著

颞叶癫痫发作期患者过度放电起始区及脑电的传递方向

摘要:目的:研究颞叶癫痫发作期患者过度放电起始区及脑电的传递方向。方法收集8例颞叶癫痫发作(观察组)患者及8例查体健康者(对照组)16导头皮脑电图( EEG)数据,应用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计算频域定向传递函数( DTF)矩阵,判断因果关系;基于DTF计算因果流,确定起始区的位置,观察脑电信号从起始区向其他脑区的传递方向。结果观察组两个脑区的信号传递存在因果关系,过度放电起始区颞区的DTF值为0.06545±00.152,对照组左、右侧颞区的DTF值分别为0.042863±0.0064、0.038488±0.0143,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均<0.001。因果流值>0.5的区域(有效传出区):2例位于左前中颞区F7、T3;2例位于左中后颞区T3、T5;1例位于左后颞区T5;1例位于左前中后颞区F7、T3、T5;1例位于右中颞区T4;1例位于右中后颞区T4、T6。因果流值<-0.5的区域(有效传入区):左侧6例在前额区Fp1、Fp2或者额区F3、F4有分布;右侧2例不存在因果流值<-0.5的区域。对照组不存在因果流值>0.5或者<-0.5区域。结论颞叶癫痫发作期患者过度放电起始区位于颞区,脑电传递方向从颞区传递到其他脑区,主要集中传递到额区。
1-3

顺铂对 siRNA 抑制 ERCC1基因表达的A549细胞增殖、凋亡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顺铂(cDDP)对小分子干扰RNA(siRNA)抑制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基因表达的A549细胞增殖、凋亡影响,并探讨 cDDP对siRNA抑制ERCC1基因表达的A549细胞化疗敏感性。方法根据ERCC1基因序列,设计合成3对特异性的siRNA(分别命名为S1、S2、S3),同时合成阴性对照 siRNA(命名NC)。取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采用Lipofectamine2000脂质体转染法进行S1、S2、S3、S1+S2+S3及NC转染,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ERCC1 mRNA和蛋白。结果与NC相比, S1、S2、S3及S1+S2+S3均能下调ERCC1表达,但S1+S2+S3下降最为显著。用NC及S1+S2+S3转染A549细胞,24 h后加入0、0.5、1、2、4、8μg/mL的cDDP,采用 MTS法计算细胞生存率及cDDP对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 IC50)。 A549细胞转染后48 h加4μg/mL的cDDP,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加入0、0.5、1、2、4、8μgm/L 的cDDP,NC转染的 A549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00%±3.21%、94.86%±7.14%、89.79%±3.29%、66.67%±5.40%、33.31%±1.79%、19.12%±0.41%,S1+S2+S3转染的A549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0%±6.53%、71.63%±8.23%、59.33%±0.94%、37.42%±1.57%、19.41%±1.41%、12.75%±0.27%,相同cDDP浓度下A549细胞存活率比较,P均<0.05;S1+S2+S3、NC转染细胞的IC50分别为(1.25±0.11)、(3.09±0.36)μg/mL,二者比较,P<0.01。未加cDDP时,NC与S1+S2+S3转染A 549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06%±1.79%、14.96%±0.47%,加入cDDP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4.61%±1.98%、43.90%±3.01%,二者比较,P均<0.05。结论 cDDP能降低siRNA抑制ERCC1基因表达的A549细胞增殖能力及IC50,并诱导细胞凋亡;cDDP对siRNA抑制ERCC1基因表达的A549细胞化疗敏感性升高。
4-7

文献标志码的标识

摘要:为便于文献的统计和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每一篇文章或资料应根据其内容性质标识一个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共设置以下五种:
7-7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 ERCC1 mRNA、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l(ERCC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212例NSCLC患者,根治性手术且术后辅助铂类化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手术切除肿瘤组织中ERCC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和患者预后生存的关系。结果212例患者中79例(37.26%)患者ERCC1 mRNA低表达,133例(62.74%)高表达;70例(33.02%)患者ERCC1蛋白低表达,142例(66.98%)高表达。 ERCC1 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P<0.0001)、病理类型(P=0.005)、分化程度(P=0.028)、淋巴转移(P<0.0001)有关;ERCC1蛋白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P=0.015)、病理类型(P=0.016)、淋巴结转移(P=0.018)有关。 NSCLC患者ERCC1 mRNA低表达者的中位无疾病生存时间(DFS)明显长于高表达者(25.9νs 19.4个月,P<0.0001)。但NSCLC患者的ERCC1蛋白低表达者的中位DFS与高表达者比较无明显差异(21.5νs 21.0个月,P=0.282)。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素。 ERCC1 mRNA水平与ERCC1蛋白表达之间呈负相关(r=-0.230,P=0.001)。结论行手术切除且术后行铂类辅助化疗的NSCLC患者中,ERCC1 mRNA低表达者比高表达者的DFS延长,且可以从铂类化疗中获益,ERCC1 mRNA的表达水平比ERCC1蛋白表达水平更适合作为以铂类为基础化疗NSCLC患者预后和预测指标。
8-11

Fibro Test 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判断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Fibro Test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判断中的价值。方法留取1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检测α2巨球蛋白(α2M)、结合珠蛋白(HA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和载脂蛋白AⅠ(Apo AⅠ)五个指标,以Fibro Test模型计算FT值,FT=4.467×[lgα2M (g/L)〗-1.357×[lgHAP (g/L)]+1.017×[lgGGT (U/L)]+0.0281×年龄+1.737×[lgTBIL (mol/L)]-1.184×[Apo AⅠ(g/L)]+0.301×性别(男性=1,女性=0)-5.540。受试者均于同期进行肝穿刺活检。以肝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出FT值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 AUC),评价其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判断中的价值。结果肝脏病理纤维化分期为S0期4例,S1期59例,S2期41例,S3期31例,S4期13例。显著肝纤维化85例,严重肝纤维化44例,早期肝硬化13例。148例患者的 FT 值为0.616±1.152,其中病理纤维化分期为S0、S1、S2、S3、S4期的 FT值分别为-0.326±0.378、-0.167±1.145、0.906±0.834、1.308±0.516、1.894±0.544,S0、S1、S2、S3、S4期的FT值两两比较,P均<0.05。 FT值与肝脏病理分期呈正相关(r=0.629,P<0.01)。 FT值判断显著肝纤维化、严重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831、0.889、0.945,cut-off值分别为0.403、0.756、1.385,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1.6%、85.5%、91.4%。结论 Fibro Test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判断中有一定价值。
12-14

小白菊内酯对人肝癌细胞 HepG-2增殖、凋亡、迁移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摘要:目的:观察小白菊内酯对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增殖、凋亡、迁移的影响。方法实验组将2.5、5、10、20、40μg/mL的小白菊内酯分别作用于HepG-2细胞,对照组不加小白菊内酯干预,MTT比色法观察小白菊内酯对HepG-2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AO/EB及Hoechst33258染色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的改变;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小白菊内酯作用前后细胞周期的改变和细胞凋亡情况;用细胞划痕实验的方法检测小白菊内酯对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小白菊内酯作用HepG-2后细胞增殖被抑制,随着小白菊内酯浓度逐渐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HepG-2细胞生长抑制率上升(P均<0.05);5 mg/L的小白菊内酯作用48 h后可见细胞呈明显的细胞形态学改变,胞质减少、细胞核染色质固缩,出现凋亡小体;实验组与对照组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73.36%±9.13%、59.28%±8.37%,S期所占比例分别为18.34%±6.09%、27.36%±4.26%,G2/M期所占比例分别为9.36%±2.98%、14.30%±3.07%,凋亡率分别为27.45%±4.15%、0.56%±0.72%,两组比较,P<0.05。实验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弱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白菊内酯通过将细胞阻滞在G0/G1期而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小白菊内酯对HepG-2细胞有明显的抗迁移作用。
15-18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

摘要: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划》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论文题目后加文献类型及标识,如专著[M]、期刊文章[J]等。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作者必须认真核对参考文献原文,无误后将其按引用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排列于文末。
18-18

油菜籽粕生物碱对家兔离体回肠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摘要:目的:观察油菜籽粕生物碱对家兔离体肠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取禁食24 h家兔15只,槌击后枕部致死,迅速剖开腹腔,制备离体肠管,肠管上端接肌张力换能器,下端固定于金属钩上,调整肠管初负荷为2.0 g,蠕动平稳30 min。筛选13个舒缩频率、张力稳定的肠管,向13个麦氏浴槽中分别加入0、0.5、12、、4、6、8、10、20、40、60、80、100μg/μL油菜籽粕生物碱溶液,每个浓度的给药体积为5μL,以0μg/μL油菜籽粕生物碱作为空白对照,用Med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软件记录并分析肠管的的蠕动曲线,用周期测量法测定给药后蠕动波的频率,用区间测量法测量给药后的张力。采用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孵育肌条,观察油菜籽粕生物碱在M受体阻断剂存在下对兔肠管平滑肌收缩效应的变化。结果0、0.5、1、2、4、6、8、10、20、40、60、80、100μg/μL的油菜籽粕生物碱对家兔离体肠平滑肌的收缩频率均无明显影响。6~60μg/μL油菜籽粕生物碱作用后兔离体肠管的张力明显提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油菜籽粕生物碱浓度在0.5~40μg/μL范围内对家兔离体肠平滑肌收缩作用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对油菜籽粕生物碱引起的肌条收缩有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不完全。结论油菜籽粕生物碱对家兔离体肠管平滑肌具有兴奋作用,其兴奋肠管的作用与激动M受体有关。
19-21

间歇低氧状态下大鼠血管损伤及损伤后修复的机制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间歇低氧( IH)状态下大鼠血管损伤及损伤后修复的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氧对照组( IN组)和IH组各15只,两组在第13~16周分别予正常氧、IH处理。第16周末收集大鼠静脉血,Elisa法测定血浆TNF-α、IL-6,流式细胞计数仪计数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取颈动脉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使用Photoshop软件测量各个点在图形中的像素位置来计算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占全层厚度的比例( C-IMT%);采用Elisa法测定颈动脉内皮组织中TNF-α、IL-6,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颈动脉内皮细胞中RhoA mRNA。结果 IH组与IN组C-IMT%分别为(0.534±0.02)、(0.488±0.013),IH组血管弹性下降,硬度增加,血管发生炎性损伤。 IH组与IN组血浆TNF-α分别为(48.59±3.20)、(16.47±2.25) pg/mL,IL-6分别为(264.57±16.69)、(109.71±7.84)pg/mL,颈动脉内皮细胞中TNF-α分别为(112.90±13.91)、(37.60±3.98) pg/mL,IL-6分别为(675.30±15.01)、(434.60±16.05)pg/mL,两组比较,P均<0.05。 IH组与IN组血EPC分别为(5.85±0.43)、(8.89±0.59)个/μL,颈动脉内皮细胞中RhoA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6±0.05)、(1.00±0.00),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 IH状态下大鼠血管发生炎性损伤,其机制可能为IH激活RhoA通路,使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系统性炎症反应增强;同时IH状态下外周血EPC数量降低,归巢至血管损伤部位的EPC减少,血管内皮修复能力降低。
22-25

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摘要:区别:①资料要求不同:直线相关分析要求两个变量都是正态分布;回归分析要求因变量Y服从正态分布,而自变量X是能精确测量和严格控制的变量。②统计意义不同:直线相关分析反映两变量间的伴随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的、对等的,不一定有因果关系;回归则分析反映两变量间的依存关系,一般将“因”或较易测定、变异较小者定为自变量,这种依存关系可能是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
25-25
山东医药杂志基础研究

低剂量内毒素诱导构建子痫前期大鼠模型

摘要:目的:用低剂量内毒素诱导构建子痫前期大鼠模型。方法将12只妊娠大鼠随机分为观察组6只和对照组6只,于妊娠第14天,观察组尾静脉缓慢注射2 mL 内毒素(1 mg/kg),对照组注射2 mL生理盐水。测量两组大鼠妊娠第7、13、15、17、19天时的血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两组大鼠妊娠第12、15天的24 h尿蛋白。妊娠第20天大鼠均未分娩,对其进行剖宫取胎,观察仔鼠情况,并取胎盘组织做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妊娠第15、17、19天时观察组大鼠收缩压均明显升高(高于基础值30 mmHg),对照组血压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P均<0.05。妊娠第15天,观察组24 h尿蛋白(高于基础值2倍)为(6.07±0.75)mg/24 h,对照组为(1.90±0.43) mg/24 h,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基带炎性细胞浸润、迷路带组织核碎裂、纤维蛋白沉积等胎盘炎性改变。结论低剂量内毒素能诱导大鼠产生高血压、蛋白尿、胎盘炎性改变等子痫前期表现,子痫前期大鼠模型构建成功。
26-28

通心络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外周血氧化还原酶水平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通心络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外周血氧化还原酶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选取10只为正常组,不予处理;其余30只灌胃100%生大黄溶液(4 g/kg)7 d后,随机选取10只作为假手术组,行颈正中切开暴露左侧颈总动脉后缝合;其余20只大鼠利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后给药组大鼠灌胃通心络超微粉溶液,大鼠按照等体质量成人6倍给药,0.3 g/kg,1次/d,共治疗7 d;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于造模后第8天各组大鼠目内眦取血,检测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MDA)、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模型组脑缺血再灌注后SOD活性降低,MDA、iNOS、LDH含量增加,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P均<0.05;给药组较模型组SOD活性升高,MDA、iNOS、LDH含量降低(P均<0.05)。结论通心络能增加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外周血SOD活性,降低外周血MDA、iNOS、LDH水平,从而减轻脑组织缺血后的氧化损伤,达到脑保护作用。
29-30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最佳聚合条件

摘要: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最佳聚合条件。方法体外建立模拟循环模型,将30%丙烯酰胺贮存液分别配制成浓度为6%、7%、8%、9%的聚丙烯酰胺凝胶试验液,在37℃恒温环境下,寻找凝胶聚合最适浓度、四甲基乙二胺( TEMED)∶10%过硫酸铵( AP)值及最适推注速度。结果37℃条件下,TEMED∶AP分别为1∶5、1∶10、1∶15,凝胶浓度为6%时的聚合时间分别为(43.3±1.9)、(117.6±3.0)、(433.0±17.0)s,凝胶浓度为7%时的聚合时间分别为(30.2±1.4)、(33.8±1.9)、(47.0±2.0)s,凝胶浓度为8%时的聚合时间分别为(20.3±1.2)、(22.4±1.4)、(25.0±1.1)s,凝胶浓度为9%时的聚合时间分别为(18.3±1.2)、(26.1±1.3)、(29.5±1.3)s。凝胶聚合时间<45 s、45~50 s、>50 s时聚合有效率分别为6.67%、90%、10%,两两比较,P均<0.01。凝胶溶液最适推注速度为0.1 mL/s。结论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最佳聚合条件为37℃环境下,利用30%丙烯酰胺贮存液配制成7%丙烯酰胺凝胶溶液,取TEMED∶AP=1∶15,推注速度为0.1 mL/s。
31-33

《山东医药》对医学名词及术语的一般要求

摘要: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经穴部位、耳穴名称与部位等应遵循相应的国家标准。对于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在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
33-33
山东医药杂志临床研究

血清 AFP 与 GP73、SCCA-IgM IC 联合检测对 HBV 相关早期 HCC 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与高尔基糖蛋白73(GP73)、鳞状细胞癌抗原-IgM免疫复合物(SCCA-IgM IC)联合检测对HBV相关早期原发性肝癌( HC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7例HCC患者( HCC组,包括23例早期肝癌和34例晚期肝癌),HBsAg均为阳性。67例慢性HBV感染者(对照组),其中乙肝免疫耐受期患者21例,乙肝免疫清除期患者21例,乙肝肝硬化患者25例。健康对照组为15例健康献血员。三组受检者均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4 mL,采用免疫化学发光仪检测AFP,ELISA法检测GP73、SCCA-IgM IC。评价血清AFP、GP73及SC-CA-IgM IC对HCC的诊断价值。结果晚期HCC患者血清AFP、GP73、SCCA-IgM IC水平升高,但与早期HCC患者比较,P均>0.05。 HCC组血清AFP和GP73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早期肝癌患者血清SCCA-IgM IC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晚期肝癌患者血清SCCA-IgM I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ROC曲线分析SCCA-IgM IC的ROC曲线下面积(0.853)、特异性(87.8%)、敏感性(73.7%)最大,HCC阳性率最高(73.7%)。 GP73联合SCCA-IgM IC均为阳性达到了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1.40%和91.46%。结论AFP、GP73、SCCA-IgM IC 三者单一血清标志物在HBV 相关早期HCC 诊断中并无特殊性,而三者联合可能会提高HCC 的诊断率。
34-37

脉络丛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脉络丛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对24例脉络丛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及手术治疗方法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CT平扫检查结果显示21例肿瘤伴不同程度脑积水,2例可见较大囊性成分。肿瘤内出现出血、钙化者各1例。增强扫描强化多较明显。 MRI检查结果显示病灶13例位于侧脑室,8例位于第四脑室,2例位于桥小脑角区,1例位于腰椎椎管内。24例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肿瘤全部切除21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8例复查CT示脑积水改善不明显,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个月~7a。除1例脉络丛乳头状癌患者术后1a因复发死亡,余患者术后复查CT/MRI未见术区再出血及病情加重情况。结论脑积水和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是脉络丛乳头状瘤的突出表现;显微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肿瘤位于侧脑室者多采用经胼胝体前入路及经皮质入路;位于第四脑室者多采用正中孔-小脑蚓部入路及脉络膜下髓帆入路。
37-39

慢乙肝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HBV 标志物定量与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关系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慢乙肝患者血清的肝功能指标、HBV标志物定量水平,探讨其之间的关系。方法75例慢乙肝患者,分别按照肝脏炎症活动程度分为炎症较轻组( G1~G2)、炎症较重组( G3~G4);按照纤维化程度分为纤维化较轻组( S1~S2)、纤维化较重组( S3~S4)。所有患者行肝穿刺活检,并采集静脉血检测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胆碱酯酶(CHE)、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球蛋白(G)、前白蛋白、总胆汁酸( TBA)及HBV标志物HBsAg定量、HBV DNA。分析肝功能各项指标及HBsAg定量与肝脏炎症活动程度和纤维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炎症较轻组、炎症较重组肝功能指标ALT、ALP、GGT、LDH、CHE、TBIL、A/G、前白蛋白、TBA比较P<0.05或<0.01;HBsAg定量对数、HBV DNA载量对数两组比较P均>0.05。纤维化较轻组、纤维化较重组肝功能指标ALT、AST、ALP、GGT、CHE、TBIL、A/G、前白蛋白、TBA比较P<0.05或<0.01,AST/ALT、LDH比较P均>0.05;HBsAg定量、HBV DNA载量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慢乙肝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可以反映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HBsAg定量及HBV DNA载量的高低与肝脏组织学改变无关。
40-42

原发性膀胱肿瘤242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对原发性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期为膀胱肿瘤的预防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200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膀胱癌患者242例,2002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者为A组,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者为B组,对两组患者发病年龄、病理分级、病理类型、肿瘤T分期、肿瘤发病部位、治疗方式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A、B组发病年龄分别为(59.76±11.83)、(63.9±10.74)岁,70岁以上构成比A、B组分别占21.18%、35.67%,两组比较,P均<0.05。病理分级A组以G1为主,达39.7%,而B组仅为5.8%;A组G2构成比为29.5%,B组达64.9%,两组比较P均<0.05。尿路上皮肿瘤是主要的病理类型,占95.87%,其中以低级别尿路上皮癌最常见,A、B组尿路上皮乳头状瘤分别为1.20%、0.60%,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分别为6.00%、3.80%,低级别尿路上皮癌分别为58.30%、48.40%,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分别为26.20%、42.70%,尿路上皮癌伴鳞癌分化分别为1.20%、2.50%,鳞癌分别为2.40%、1.30%,腺癌分别为4.80%、0.60%,肉瘤分别为1.20%、0,两组高级别尿路上皮癌所占比例比较,P<0.05。 A、B组肿瘤T分期、发病部位、治疗方式、平均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原发性膀胱肿瘤多发于左、右两侧壁,多发肿瘤较常见;近年膀胱肿瘤的始发年龄升高,且肿瘤的恶性度增加;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膀胱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
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