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杂志社
分享到:

机械杂志

《机械》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2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产品开发与设计、机电一体化、工程材料应用、测量与检测技术等。
  • 主管单位: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 主办单位: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四川省机械科技情报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0316
  • 国内刊号:51-1131/TH
  • 出版地方:四川
  • 邮发代号:62-105
  • 创刊时间:1962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38
  • 综合影响因子:0.275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机械 2016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机械杂志设计与研究

刀具几何参数对铝合金车削性能的影响

摘要:根据刀具的主要几何参数设计了单因素实验,在Deform-3D中建立了铝合金7075的车削有限元模型,对车削过程进行仿真,通过数据处理,得出前角、主偏角、刃倾角、刀尖圆弧半径对切削力和切削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切削力随前角的增大而减小,随刀尖圆弧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主偏角和刃倾角对各方向上的力影响不同;切削温度随前角、刃倾角的增大而上升,随刀尖圆弧半径的增大而下降。
1-4

C型门机结构有限元静力学仿真分析

摘要:以C型门式起重机为例,分析静刚度计算和强度计算工况,给出门架载荷计算公式,并结合起重机实际工作特征,对门架结构进行工况分析,总结出8类工作状况。同时,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建模,分析各受载工况下结构静刚度和静强度值。最后,对结构静刚度和强度指标进行了校核。研究结果表明,主梁跨中和悬臂处结构静刚度满足使用要求;结构最大复合应力为156 MPa,未超过许用应力值,结构强度满足使用要求。
5-7

基于模流分析技术的塑件翘曲变形优化研究

摘要:为了优化塑件产品质量,运用模流分析技术进行模拟分析。以优化塑件翘曲变形为目标,通过分离引起翘曲变形的独立因素的方法,明确引起翘曲变形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优化模具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塑件总的翘曲变形值和平面度均符合预期要求,可以满足使用要求。将模流分析技术应用于塑件模具设计的实际生产中,可极大减少试模次数、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13-17

PCB数控钻床直线电机进给工作台的力学性能分析

摘要:PCB数控钻床直线电机进给工作台的力学特性是影响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机床的精度和效率有直接的影响。基于此,将直线电机和工作台作为一体化结构,利用有限元法对直线电机进给工作台进行静力学和动力学分析。得出工作台的最大变形量位置及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根据分析结果,为工作台结构进一步的改进提供了依据。
18-21
机械杂志新产品开发

基于隐喻的移动设备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摘要:隐喻的本质是"相似性"的视觉传达,以服务人的需求为核心,通过人性化、情感化的体验使产品使用自己的语言与用户交流,不仅降低了用户的认知负担,更提供了情感引导。通过引用银杉户外APP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的案例,分析了隐喻设计中拟物化设计、线索式引导与构筑隐喻环境这三种隐喻形态的使用原理和图形隐喻设计的三原则:符合设计的功能与目的、隐喻的一致性、跨文化认同性在设计中的具体运用,综合表现了隐喻设计在实际运用中所达到的引导认知效果。
22-25

基于工程训练的无碳小车“变距行走”的创新优化设计

摘要:江苏省第三届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的设计作品为无碳小车,并在往年的基础上提出了进行变距的要求,根据能量转换原理,利用重力势能驱动带动具有方向控制功能的小车行走规定的路径。依据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基本知识,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设计出一种完全依靠重力驱动行驶并可以变距的绿色环保型小车,通过MATLAB进行轨迹模拟和实车调试发现:设计的小车不仅结构简单,性能良好,并且适应行走不同间距的障碍物,符合了竞赛的要求。
26-28

便携式仪表巡检闪测系统的设计

摘要:针对传统人工仪表巡检的不便,设计了一种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的便携式仪表巡检闪测系统。系统以三星ARM920芯片S32440A为核心处理器,通过CMOS图像传感器采集仪表图像信息,以RI-R6C-001A射频读写器芯片为核心设计电路将仪表信息发送给处理器,处理器将获取的图像和仪表信息上传上位机,上位机采用MATLAB图像处理软件分别对数显式和指针式仪表的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和智能识别。结果表明,所述的便携式仪表巡检系统可以准确读取多个仪表的显示数据。
29-33

农村小水电站互联网集成远程监控开发与设计

摘要:利用日益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对农村小水电进行集成远程监控,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小水电运行管理水平,降低小水电站的运行成本。为此,研制了集小水电发电机组调速、励磁、控制保护及电量与非电量采集于一体的综合控制模块;开发了低成本的小水电站微机监控系统;并开发了基于Windows系统的水电站监控Web Service,利用互联网实现小水电站的远程集中监控和远程设备维护。通过实际运行,该系统性能稳定、实时性强、满足远程监控要求。
34-39

基于ARM的多通道光源控制器设计

摘要:在机器视觉检测中,获得稳定优质的图像是关键,因此照明系统稳定持久的工作至关重要。针对实际生产过程中需对多个光源进行控制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ARM的多通道高稳定光源控制器。整个控制器系统采用PI闭环控制,且实现了普通、频闪、外部触发三种照明方式,外部触发方式在实际工作中,既保证了光源足够的亮度和稳定性,又能极大延长LED寿命,且显著降低了功耗。
40-43
机械杂志交通工程技术

新型白车身焊接定位单元设计及力学分析

摘要:针对传统焊接定位单元占用车身输送系统空间,可能造成的空间干涉,提出一种基于SCARA机器人的新型焊接定位单元方案设计。该方案采用类似SCARA机器人的旋转结构和可以伸缩的滚珠丝杠升降机解决这一问题,并对旋转臂用Workbench进行力学分析,从而证明结构的合理性和方案的可行性。
44-47

基于MATLAB实现遗传算法的膜片弹簧优化设计

摘要:离合器膜片弹簧是根据汽车离合器的分离需要和结构布置进行设计。运用载荷特性曲线分析了多种约束条件的形变,在参考现存成熟的结构参数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利用MATLAB对该数学模型优化,稳定储备系数提高了离合器可靠性。通过遗传优化算法实例设计分析结果表明优化设计后的各项参数较优于原设计值。
48-52

基于拓扑优化的发动机支架的结构设计

摘要:在Hyper Mesh中建立了汽车发动机的安装支架有限元模型,利用Radioss求解器进行强度分析计算。运用Opti Struct优化分析软件对发动机支架在满足最危险工况的要求下进行了拓扑优化,根据拓扑优化的结果确定支架的材料合理布局方式,最终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成功确定了合理的设计方案。
53-55

基于Simpack的车辆侧风安全性仿真计算方法

摘要:考虑车辆在侧风条件下运行时所受到的侧向力、升力、侧滚力矩、点头力矩、摇头力矩五种侧风载荷,并基于多体动力学仿真计算软件Simpack,介绍了考虑侧风作用的车辆动力学仿真计算方法。通过此方法,分析了侧风载荷随着环境风速和车辆运行速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以及某动车组车辆在侧风工况下通过曲线线路时的安全性指标的变化规律。
56-59

某8×8越野车后悬架系统拆解方便性探讨

摘要:从技术性和环境性两方面,分解出拆解效率、紧固件比例、可达性不好的零件比例、标准化件数系数、拆解过程噪声系数、液体排放系数等6项具体参考指标,提出了拆解方便性的评价方法,可用于单个零部件总成的拆解方便性评价,也可用于评价系统总成或整车。以某8×8越野车后悬架系统为例,具体计算了单个零部件总成及系统总成的拆解方便性指标值,验证了拆解方便性评价的可行性。
60-62
机械杂志零部件分析与设计

基于ANSYS分析的齿轮设计

摘要:采用ANSYS有限元方法对减速器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进行分析计算。利用三维软件Solid Works建立齿轮的实体模型,并将简化后的模型导入ANSYS中,选用Solid 45作为齿轮的单元,得到齿轮的有限元模型。然后对齿轮进行模态分析,分别对大齿轮和啮合齿轮进行仿真分析,计算出了齿根弯曲应力和齿面接触应力。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齿轮满足设计要求。
63-65

当量轮系法分析含有差动轮系的传动系统传动比

摘要:复杂行星轮系是由简单的轮系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计算其传动比时,需要列出方程组进行求解,方法较为繁琐,而且对轮系传动的分析也较为复杂,不容易理解。当量轮系方法从分解传动的思路出发,将含有差动轮系的传动系统分解成两个当量分路传动,每个当量分路又可以看成是由若干个简单行星轮系或定轴轮系串联而成,便于传动比的计算和传动分析。最后通过一定的合成方法将两个当量分路传动比进行合成,从而得到整个系统的传动比。该方法分析复杂行星轮系传动,思路清晰,易于理解。
66-69
机械杂志制造业信息化

数控车床切削效率与稳定性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数控车床高效稳定切削机理,建立了刀具侧颤振动力学模型,应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有限元分析技术和仿真结果指导下的实验对比,分析了车削系统重叠系数、单位切削宽度上的切削刚度系数、主振系统阻尼比对稳定性瓣图的影响,用实验验证由仿真技术研究的颤振稳定性瓣图的有效性。实验证明:选择颤振稳定性瓣图的稳定区域的切削速度,可以大幅度增加切削宽度,实现高效切削。
70-73

VVER连接柄铣削工艺分析

摘要:VVER连接柄是控制组件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属于整体结构型的复杂零件,要求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对径向翼进行加工。在考虑工件受力以及加工应力变形的基础上,对加工中心铣削工艺进行了优化,设计了装夹定位方式,细化了加工工艺步骤,制定了中间工艺尺寸,加工出了合格的连接柄产品,顺利实现了VVER连接柄国产化。重点对加工难度最大的连接柄的CNC铣削工艺和镗孔工艺进行了分析。
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