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业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 32-1214/S 国内刊号
  • 1002-1302 国际刊号
  • 0.7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江苏农业科学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3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江苏农业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论、作物栽培与育种、农业产业化、植物保护、园艺、畜牧兽医、特种种养、水产养殖、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江苏农业科学 2017年第1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专座与综述
我国生物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1-4

摘要: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生物农业发展总体呈现出积极推进、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不同类型的生物农业发展层次、竞争实力和推广应用效果不一。因此,在当前全社会高度关注生物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应立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发挥农业特色和比较优势,针对处于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生物农业,在培育优良品种、强化产学研结合、推进产品多样化、拓展市场需求、深化资源整合等方面探索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油菜素内酯在植物抗逆中的作用及信号传导机制综述4-7

摘要: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几年,研究人员结合遗传学、基因与蛋白质组学、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方法和手段,使油菜素内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介绍油菜素内酯在植物的抗逆性(干旱、高盐、高温、低温、重金属)过程中的作用及信号转导机制等,以期为植物分子育种提供借鉴。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生物技术
芒果C4H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8-12

摘要:肉桂酸-4-羟基化酶(C4H)是植物苯丙烷合成途径的关键酶之一,其蛋白质活性和转录丰度直接影响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量。根据已经报道的C4H基因的序列设计兼并引物,采用3'RACE、5'RACE方法,克隆得到芒果果实C4H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为1 680 bp。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 518 bp,编码50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8.08 ku。蛋白等电点为9.52,分析发现该基因主要定位在线粒体中。通过软件预测得到3种三级蛋白结构图;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橄榄、可可等植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对不同着色的芒果品种的C4H基因表达进行分析发现,红色的贵妃品种中表达量最高,而绿色的桂七品种中表达量最低。

组蛋白八聚体的装配及荧光标记检测体外组装核小体的效率12-16

摘要:基于影响核小体定位的DNA序列TA 10-bp周期性和R5Y5序列模体,设计6条对组蛋白亲和性不同的DNA序列,将其克隆到重组质粒中,分别命名为CS1-CS6。通过PCR扩增的方法,在引物上标记Cy3荧光信号分子,获得大量标有Cy3的目的序列;同时,从大肠杆菌中表达纯化了H2A、H2B、H3、H4共4种组蛋白,经复性装配成组蛋白八聚体,利用盐透析法将目的 DNA序列与组蛋白八聚体组装成核小体结构;经荧光信号检测,分析6条目的序列形成核小体的能力。结果发现,CS2、CS3形成核小体的能力较强,该结果与Trifonov EN提出的核小体在该模体上的精确定位基本吻合,该试验方法的建立对核小体结构及相关表观遗传学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土壤中茄科雷尔氏菌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应用17-20

摘要:根据茄科雷尔氏菌eg1基因,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并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并对土壤中的茄科雷尔氏菌进行检测和评估。对采自云南省文山州5个县的100份青枯病带菌土壤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00份土壤样品中,广南县15、22、24号,丘北县31、35、43号,麻栗坡县62、67、68号,马关县70、74、78、79、80、83、84号,共16份土壤样品中茄科雷尔氏菌含量大于105CFU/m L,预测细菌性青枯病发病风险较高;广南县12、20、21、23、26、27、29号,丘北县30、33、34、37、38、39、46、48号,麻栗坡县50、52、54、58、59、60、61、63、64、65、66、69号,马关县71、72、73、75、76、77、81、82、85、86号,砚山县1、2、4、5、7、9号,共43份土壤样品检测出的茄科雷尔氏菌含量在104-105CFU/m L之间,预测细菌性青枯病发病风险中等;其他土壤样品检测出的茄科雷尔氏菌含量均小于103CFU/m L,预测细菌性青枯病发病风险低,其中砚山县3、10、87、88、89、90号,广南县14、19、25、28、91、92、93号,丘北县32、36、44、49、94、95、96号,麻栗坡县51、57、97、98、99、100号,共26份土壤样品中未检测出茄科雷尔氏菌。

番茄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cab-1a的克隆与定位20-23

摘要:在进行酵母双杂交试验时发现,马铃薯Y病毒HC - Pro蛋白与番茄未知蛋白发生相互作用,经测序、 Bias 比对,确认其为番茄叶绿素a/b 结合蛋白Cab-1A, Genebank 序列号为XM010318610. 1.为初步验证这一发现,设计引物, 然后以番茄cDNA文库为模板, 克隆出798bp的cab-1a全长序列, 并构建了cab-1a基因的亚细胞定位载体pSPGFP - Cab - 1A, 并运用叶盘法将其转化到烟草表皮细胞中, 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其定位情况.结果表明, cab- ia 基因编码的Cab - 1A - like蛋白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为与马铃薯Y病毒( potato virus Y ,PVY)蛋白 HC - Pro( helper component proteinase)相互作用的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烟草新驱动蛋白基因NtTKR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诱导表达及蛋白纯化24-26

摘要:通过对烟草驱动蛋白家族新成员Nt Tkr尾部的酵母双杂交筛选,得到多个与Nt Tkr互作的候选蛋白。为进一步验证NtTkr与候选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以p GBKT7-Nt Tkr质粒为模板,PCR扩增烟草NtTKR全长,将其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MXB10,重组质粒pMXB10-NtTkr-3582经生物公司测序,结果正确。将其转化为BL21(DE3),IPTG诱导其表达目的蛋白,经几丁质法纯化及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笔者得到了高纯度的目的蛋白。该试验为进一步运用Pull Down确定Nt Tkr与候选蛋白之间的体外互作及深入研究该蛋白的其他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苦豆子愈伤组织诱导及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27-31

摘要:以苦豆子子叶和胚轴为材料,对苦豆子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增殖的最佳培养条件进行研究,旨在建立苦豆子悬浮细胞体系。结果发现,子叶和胚轴为愈伤组织生成的最佳外植体,愈伤组织最佳诱导培养基是MS+0.5 mg/L2,4-D+1.0 mg/L 6-BA+0.5 mg/L NAA;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是MS+1.0 mg/L NAA+4.0 mg/L 6-BA+1.0 mg/L2,4-D。以胚轴诱导的愈伤组织是细胞悬浮培养的理想材料,初始接种量10%-20%,添加3%蔗糖,有利于悬浮细胞体系的生成。

蓝莓茎尖脱毒繁育技术的建立31-33

摘要:分别采用细菌16S rRNA、真菌rDNA-ITS通用引物对蓝莓茎尖脱毒苗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结果表明,细菌16S rRNA、真菌rDNA-ITS序列扩增结果均为阴性;Trizol提取蓝莓茎尖脱毒苗RNA用于病毒衣壳蛋白基因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茎尖脱毒蓝莓经离体快繁,增殖系数可达5。

金边虎尾兰组织培养的研究34-36

摘要:以金边虎尾兰(Sansevieria trifasciata var.laurenttii)肉质叶片作为外植体材料,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结果发现,金边虎尾兰叶龄与叶片部位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有影响,其中采用一年生叶片中部的组织诱导率最高;诱导叶片愈伤组织最适培养基为MS+2.0 mg/L 2,4-D+0.5 mg/L 6-BA+0.5 mg/L NAA+0.7%琼脂+4%蔗糖;诱导芽分化最适培养基为MS+2.0 mg/L 6-BA+0.5 mg/L NAA+0.7%琼脂+4%蔗糖;诱导试管苗生根最适培养基为1/2MS+1.0 mg/L NAA+0.7%琼脂+4%蔗糖。

多肉植物白牡丹(Graptoveria ‘Titubans’)组培快繁技术36-38

摘要:以白牡丹叶片及幼嫩茎段为外植体,建立无菌快繁体系,在此基础上筛选适合白牡丹组培快繁不同生长阶段的最适培养基。结果表明:最适宜的外植体材料为叶片,灭菌方法为75%乙醇处理15 s、0.1%Hg Cl2处理12 min;最佳的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MS+2 mg/L 6-BA+0.2 mg/L NAA,芽诱导量可达10.8个/张;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0.2 mg/L NAA+2 mg/L 6-BA+1 mg/L KT,增殖倍数可达11.57;使用切根苗于干燥基质上进行生根炼苗可取得较好效果,炼苗成活率可达95%。

洋桔梗小孢子培养胚性愈伤组织诱导39-42

摘要:研究了影响洋桔梗小孢子培养中胚性愈伤组织形成的主要因素,旨在建立其高频胚性愈伤组织体系。结果发现,基因型是影响洋桔梗小孢子发生胚性愈伤组织的关键因素,不同基因型间诱导率不同,供试材料中3份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其中香槟601出愈率最高,达到4.86个/朵;4℃低温处理1-3 d均能显著提高胚性愈伤组织的出愈率,最佳处理时间是1 d。32℃热激处理对于提高胚性愈伤组织出愈率有一定的影响,但较低温处理不明显。适合多个洋桔梗基因型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1.0 mg/L 6-BA+1.0 mg/L KT+2.0 mg/L 2,4-D+0.2 mg/L NAA。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遗传育种与耕作栽培
水氮对根箱种植冬小麦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42-45

摘要:根箱种植条件下,探讨不同水氮施用量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质量密度在拔节期表现为N2最高,较N0、N1处理分别提高37.95%、5.74%;在抽穗期表现为N1〉N0〉N2;灌浆期根质量密度表现为充分灌水处理(W1)大于水分亏缺处理(W0),其中充分灌水处理下,N1处理根质量密度显著高于N0、N2。根质量密度主要分布在0-10 cm的土壤中。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根质量密度逐渐降低,根箱条件下,部分处理在30-40 cm有小幅回升。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根冠比逐渐下降,并在灌浆期达到最低。根冠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灌浆期N1、N2处理下,充分灌水(W1)根冠比较水分亏缺(W0)分别增加1.62%、13.87%。在同一水分处理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充分灌水(W1)高于水分亏缺(W0),以N1W1处理的产量最高。因此,适量的增施氮肥以及充分的灌水能够增加冬小麦的根质量密度,增加地上部的光合产物,从而提高产量。

多功能土壤微生物菌剂在冬小麦上的应用效果46-49

摘要:为明确土壤微生物添加剂对冬小麦土传病害、土壤养分、玉米秸秆腐解、产量及经济效益的田间示范效果,于2014—2015年小麦季,采用大田栽培方式,分别在河北省辛集市、献县和保定市进行试验。研究表明:在辛集市、献县和保定3地,施用以枯草芽孢杆菌B1514为功能菌的微生物菌剂,小麦的麦田纹枯病、根腐病和全蚀病的平均防效分别可达68.82%、81.42%和70.05%,土壤玉米秸秆累积腐解率3地平均提高19.26%,且在不增加总体作业工序的条件下,施用微生物菌剂可平均提高收入360元/hm2。此外,在枯草芽孢杆菌B1514大量分解玉米秸秆的过程中,也显著影响了土壤养分,3地土壤中碱解氮、速效钾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平均提高13.81%、13.85%和7.78%。综上所述,本微生物菌剂具备在河北省及相似生态类型区冬小麦生产中推广的潜力。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国麦301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49-53

摘要:为加快冬小麦国麦301的推广应用,以国麦301为试验材料,采用D-饱和最优设计,研究播期播量对国麦301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叶面指数随着播期的推移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随着播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逐渐升高;播期播量对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基本一致,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播期在10月10日、播量在1.78×10-6株/hm^2时,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都最大,分别为15 569.14、15 476.43 kg/hm^2;播期播量对成穗数和产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说明成穗数是影响产量大小的主效因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随着播期的延迟均呈先略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着播量的增加呈先降后略升的趋势,而与播期播量对成穗数的变化趋势相反,可见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与成穗数间呈负相关;保证国麦301高产的适宜播期为10月8日—10月19日,播种密度范围为2.0×10-6-3.43×10-6株/hm^2,早播适宜低密度,播期推迟,密度适当增加。

不同小麦品种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分析54-58

摘要:研究不同小麦品种的种子萌发期抗旱性,利用100 g/L的PEG-6000作为渗透介质进行室内模拟干旱胁迫,测定了30个小麦品种种子萌发期间贮藏物质转运率、初生根数、主胚根长、芽长、发芽势、萌发指数、发芽率等生理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7个单项指标转换为2个新的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小麦品种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30个小麦品种可以分为5类,A类为5个抗旱性强的品种,分别为豫农4023、河农6331、藁优2018、石家庄8号、中麦175;B类为8个抗旱性较强的品种,分别为衡136、运旱20401、运旱618、新麦21、河农6119、邯麦12号、邯5316、石新828;C类为5个抗旱性中等的品种,分别为邯6172、沧麦6005、长6154、河农6049、轮选987;D类为10个抗旱性较弱的品种,分别为长6359、河农826、洛麦21、邯4589、藁优9908、河农825、西农928、沧麦119、长4640、石麦15;E类为2个抗旱性弱的品种,分别为晋麦47、陕农757。

种用化控剂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58-61

摘要:以4种植物生长延缓剂或生长抑制剂为材料,采用种子包衣的方式,分析种用化控剂对不同品种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种用化控剂明显延缓玉米幼苗地上部的生长发育,明显降低幼苗干质量、株高、胚芽鞘长度,其中对后2种指标的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可显著促进根系的生长与发育,提高根表面积和根长度,进而提高根冠比;品种之间对不同药剂的反应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采用化控剂包衣的方式有可能成为玉米化控的一种新途径。但化控剂包衣后对种子的萌发特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包衣后立即播种,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种子活力会明显降低。有关包衣化控剂的安全有效浓度、包衣后的安全播种时间及其作用持续期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玉米与秸秆种还分离栽培对土壤腐殖化特征和产量的影响62-65

摘要:通过将3垄2行的种植方式与秸秆还田相结合,形成种还分离模式,研究其对土壤腐殖化特征和玉米产量 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还分离模式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和腐殖质各组分碳含量,且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增加趋 势.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以及蔗糖酶活性同未秸秆还田处理相比显著增加.种还分离模式下R1 和 R2处理的玉米 根系体积、根干质量相较未秸秆还田处理分别增加了 10.98%、11.95%和27. 24%、25.47%,与常规种植相比, CK、 R1、 R2处理玉米产量分别增加了 6. 36%、4.90%、3. 07% ,说明种还分离模式在-定程度上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发育,其产 量并未受到不利影响.结果表明,种还分离模式通过将秸秆还田区域和玉米种植区域分离, 既可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 土壤环境, 又可减少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相对提高玉米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