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业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 32-1214/S 国内刊号
  • 1002-1302 国际刊号
  • 0.7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江苏农业科学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3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江苏农业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论、作物栽培与育种、农业产业化、植物保护、园艺、畜牧兽医、特种种养、水产养殖、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江苏农业科学 2017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专论与综述
玉米抗茎腐病研究进展及其鉴定与育种方法探讨1-4

摘要:对玉米茎腐病的病原、发病机理、发病条件与病害鉴定及其抗性机制与遗传、抗性鉴定方法与抗性种质特征 以及茎腐病综合防治策略等方面,结合作者抗性育种、种质鉴定与利用实践,进行概述与讨论总结,提出了玉米茎腐病 发病条件诱发抗性鉴定的实用方法.对抗性育种策略与技术体系进行了探讨,为玉米茎腐病抗性育种与生产提供了 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

气象驱动生态修复技术探讨5-9

摘要:气象因子是植被生长决定性因子,也是决定生态修复成败的关键,违背气象因子及其变化规律的生态修复 必将增加生态退化程度,因此明确生态修复过程气象制约因子,并通过借气象因子之力促进植被恢复,对提高生态修 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气象因子与生态修复的关系,提出气象驱动修复是指在人为对气象因子正向干扰下, 使生态系统发生正向演替,快速提高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修复过程,要点包括气象驱动修复的理论基础、关注焦点以 及主要手段3个方面.并给出当前存在的气象因子调控下的植被生长模式与方法,从加强气象观测、气象预报模式研 究、物种调查以及后续管护等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并对气象驱动修复的未来研究趋向进行了展望.

我国刺鳅生物学研究进展9-12

摘要:刺鳅是一类小型经济鱼类.对大刺鳅和中华刺鳅的分类学、生理生态学、繁殖学、营养学、分子遗传学等进 行了综述,以期为2种刺鳅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系统的基础资料.

离子液体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研究进展13-17

摘要: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溶剂,以其低挥发性、溶解性好、性质稳定等特点而得到较多的研究,并已应 用到化学、生物、环境和化工等各个领域.然而,由于其水中溶解度高、难降解等特点,离子液体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潜 在毒性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离子液体对水生生物影响研究的相关报道,归纳离子液体对淡水与海水两大 水体中微生物、藻类、动物的毒性影响,分析其毒性作用机制,探讨现有研究在方法创新、内容拓展以及机制分析等方 面存在的局限与不足,并展望离子液体对水生生物影响研究的发展方向.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生物技术
苏云金芽孢杆菌及vip基因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分布情况的比较18-22

摘要:营养期杀虫蛋白(vegetative insecticidal protein,简称 VIP)是苏云金芽孢杆菌( SaciMiw 在营养期表达的一类新型杀虫毒蛋白,该蛋白的发现使得Bt 杀虫剂在杀虫活性、杀虫范围方面得到很大突破.首次比较 我国不同气候类型(热带:海南省,亚热带:广西壮族自治区,温带:黑龙江省)的Bt 菌株和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 表明,从海南省841份土样中分离出156株价菌(18. 55%),从广西地区1420份土样中分离出356株菌 (25. 07% ),从黑龙江省1 010份土样中分离出167株&菌(16.53% );从海南省的156株&菌中鉴定出22个却基 因(占14.1% ),从广西地区的356株&菌中鉴定出2个 h p基因(占5. 62 % ),然而,从黑龙江省的156株Bt菌中没有鉴定出却基因(0%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方法成功克隆出1个vip3Aa的全 长基因并获得登录号KT792883,将该基因插人到表达载体PET -21b 中,转化菌株Rosetta (DE3 ) ,在低温条件下表达 88 ku的蛋白,将该蛋白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该蛋白对甜菜夜蛾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 LC5.为5. 124 ng/mg,对棉铃虫(/fcKo认b armigera)活性较低, LC5.为870. 1ng/mg.研究结果显菌株和却基因的分布有地域性差异,在温度较高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有比较丰富的菌株和基因资源.研究将有利于充分利用 土壤中的菌株,分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应用价值的新型抗虫基因,这将会为研究新型杀虫蛋白、延缓害 虫抗性问题提供有益帮助.

芒果ANR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22-25

摘要:花青素还原酶(anthocyanidin reductase,简称ANR)基因是植物产生原花青素的关键基因,对于研究原花青素的代谢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已经报道的ANR基因的序列设计兼并引物,采用3′cDNA末端快速扩增(3′RACE)、5′cDNA末端快速扩增(5′RACE)方法,从芒果果实内克隆到1个ANR基因,其全长cDNA序列为1 201 bp。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 008 bp,编码335个氨基酸,等电点为5.41,分子量为36.33 ku。对基因组扩增得到了1 810 bp长度的片段,分析发现,该基因含有5个内含子,内含子位置分别为130~646 bp、733~814 bp、1 017~1 080 bp、1 259~1 349 bp、1 563~1 651 bp。通过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可可、葡萄等果树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对不同芒果品种中ANR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该基因在绿色的桂七品种中表达量较高,而在红色的贵妃品种中表达量较低。

黄瓜耐低氮相关基因CsAOC3的克隆及表达分析黄瓜耐低氮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26-29

摘要:从黄瓜叶片中分离获得1个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基因,命名为CsAOC3。该基因cDNA全长为753 bp,编码250个氨基酸,与甜瓜的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AOC)序列同源性最高。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发现,CsAOC3在低氮胁迫条件下只有在耐低氮黄瓜品系D0328中的表达量明显上调,在耐低氮能力弱的黄瓜品系D0422中的表达量并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可为黄瓜耐低氮的基因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蓝莓组培苗瓶外扦插生根的研究30-32

摘要:以蓝莓品种美登的组培苗为试验材料,对生根剂的浓度与种类、扦插基质、温度、插穗部位对组培苗扦插生根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探索蓝莓组培苗瓶外扦插生根的最佳条件,为蓝莓的繁育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美登蓝莓组培苗扦插以1 500 mg/L IBA速蘸茎段基部2 s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达75%,平均生根数达4.23条,平均根长达 3.18 cm;以苔藓作为基质的扦插生根效果最佳,生根率达78%;美登蓝莓组培苗瓶外扦插生根的最适温度为23~26 ℃,以美登蓝莓组培苗的中部、下部茎段作为材料生根效果较好。

铁皮石斛总R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33-35

摘要:针对铁皮石斛富含多糖、多酚等次生代谢物质的特点,以铁皮石斛叶片为材料,比较改良CTAB-LiCl法、SDS法以及试剂盒法提取总RNA的质量,利用电泳检测、核酸蛋白仪浓度测定、RT-PCR等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能提取铁皮石斛叶片中总RNA,但提取效果存在差异。改良CTAB-LiCl法提取总RNA的28S和18S条带清晰、D600 nm/D280 nm与D260 nm/D230 nm分别为1.96和2.03,RNA完整性好、纯度高,RNA浓度在3种方法中最高,达到560.6 mg/L,RT-PCR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条带最明显,适用于后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蝴蝶兰小麻雀的组培快繁技术35-38

摘要:以蝴蝶兰小麻雀花梗为外植体培养成的原球茎为材料,研究不同培养基、生长调节剂和外源添加物对其增殖、分化和壮苗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原球茎增殖的最佳配方为1/2 MS+8.0 mg/L 6-BA+0.5 mg/L蛋白胨+25 g/L 蔗糖+5.2 g/L琼脂,增殖系数最高(2.62);原球茎分化的最佳配方为2.0 g/L花宝1号+0.2 mg/L 6-BA+01 mg/LNAA+100 mL/L椰汁+25 g/L蔗糖+5.2 g/L琼脂,分化率100%,平均叶片数为3.54张/株,平均株高 4.04 cm;最适合蝴蝶兰根诱导的培养基配方为2.0 g/L花宝1号+1.5 mg/L 6-BA+0.05 mg/L NAA+100 mg/L香蕉+25 g/L蔗糖+5.2 g/L琼脂,在该培养基上生根率100%,生根数最多(3.52条),平均根长最长(35.37 mm)。

1种简单有效的根际土壤微生物DNA提取方法39-40

摘要:研究了1种快速简便地提取高质量根际土壤DNA的改良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法,应用该方法能简便快速地去除腐殖酸等干扰物质,从而获得高质量的根际土壤DNA。所得DNA的D260 nm/D230 nm值为1.477±0121,以此DNA为模板,可以获得带条清晰、重复性高的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PCR(SRAP-PCR)扩增结果。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遗传育种与耕作栽培
秸秆腐解剂对麦秸腐解速率及水稻产量的影响41-44

摘要:设麦秸不还田(CK1)、麦秸全量还田(CK2)、麦秸还田且施用4种秸秆腐解剂(T1~T4)6个处理,研究秸秆腐解剂对麦秸秆腐解动态和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麦秸还田24 d后,施用腐解剂能够提高小麦秸秆的腐解率,并且在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施用秸秆腐解剂能够显著促进小麦秸秆中氮的释放;在插秧30 d后,腐解剂能够显著促进磷的释放,但降低了水稻有效穗数、结实率、水稻产量,减产幅度达1.8%~7.1%;麦秸全量还田处理(CK2)能提高水稻的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质量、水稻产量。

盐碱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抗逆和抗瘟性相关酶的影响44-46

摘要:为研究盐碱胁迫对不同品种水稻抗逆和抗瘟性的影响,在生理水平上,以抗性品种龙粳31和感病品种空育131为材料,检测它们在盐碱胁迫下苗期叶片内抗性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盐碱胁迫下,水稻光合能力降低;在盐碱和病害共同作用下的水稻叶片中抗逆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高于正常土壤下生长的水稻,抗病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则相反。可以看出,盐碱胁迫能显著削弱这2个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能力。

籼稻复交F1花药培养力的提高技术47-49

摘要:以MS培养基为对照,研究分析M8和N6等2种培养基在不同激素浓度条件下,籼稻复交F1花药的培养力。结果表明,在只添加2 mg/L 2,4-D的诱导培养基上,M8培养基可以使籼稻复交F1花药出愈率达23.97%~38.28%,而N6培养基只有10.77%~19.61%;在M8诱导培养基上,激素配比为2 mg/L 6-BA、0.5 mg/L KT、2 mg/L ABA,花药出愈率最高可达55.57%,在M8分化培养基上,激素配比为2 mg/L 6-BA、1 mg/L NAA、1 mg/L IAA的培养基能使籼稻复交F1的分化率达到44.97%,因此不同激素配比下的M8培养基更适应于籼稻F1花药培养,这为建立高效的籼稻F1花药培养技术体系提供了依据。

干旱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抗逆性和抗瘟性相关酶的影响49-51

摘要:采用聚乙二醇6000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对水稻品种空育131和龙粳31幼苗进行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处理,接种稻瘟病菌后,通过分析比较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变化,探讨干旱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抗逆和抗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强度干旱胁迫可增强水稻抗稻瘟病能力,而高强度干旱会降低其抗病能力;空育131抗旱能力较强,但抗病能力较弱,而龙粳31则相反;在干旱胁迫条件下,PPO和PAL在抗病上发挥作用更明显,而SOD和CAT则在抗旱上发挥作用更明显。

6个适合广西种植的水稻品种对镉的累积差异52-55

摘要:水稻对镉的富集存在显著的品种差异。在土壤镉高背景值区,如果盲目种植容易引起健康风险。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广西常见的6个水稻品种(丰源优219、深优957、宜香305、桂丝粘、中广香1号、百香139)对镉的累积差异。结果表明,在高镉(0.43 mg/kg)背景值土壤中,6个品种的水稻糙米镉累积水平差异显著,糙米镉浓度大小依次为中广香1号〈深优957〈丰源优219〈百香139〈桂丝粘〈宜香305。其中,桂丝粘、宜香305糙米镉浓度是国家食品标准临界值的2.35、2.50倍,存在较大的健康风险。中广香1号糙米对镉的累积最低,为(0.16±0.03)mg/kg,且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按推算该品种糙米镉浓度满足食品安全要求不影响人体身体健康。由于中广香1号与其他5个品种比较,产量无显著差异,糙米对土壤镉的富集系数最低。可见,中广香1号是比较适合广西镉高背景值区种植的低累积品种。

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大豆产量的影响分析55-58

摘要:利用河南省林州和泛区1993—2013年以及正阳1993—2008年大豆生育期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回归分析、线性倾向估计和积分回归等方法,分析河南省气候变化与大豆产量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当地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保障大豆安全生产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省大豆实际产量整体上呈增加态势;大豆趋势产量除泛区近似直线增长外,其他地区都有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大豆气象产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降水量对河南北部、中部地区大豆的气象产量影响较显著;降水量增加对北部地区大豆产量有利。日照时数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较小,仅中部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平均气温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不明显;气温升高对南部和中部地区的大豆产量有利,对北部地区不利;积温增加对大豆实际产量的增加作用较为明显,但对中部地区的气象产量有一定减少作用。大豆气象产量对降水量、平均气温单位变化的敏感性相对较大。

不同类型高粱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59-63

摘要:选用300份不同基因型高粱为材料,在新疆、内蒙古、天津3个地区不同生态条件下,研究不同类型高粱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三者中,对表型的贡献率依次为基因型>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环境,变异幅度分别为45.10%~78.18%、19.55%~51.56%、0.14%~22.47%。对甜高粱、粒用高粱、苏丹草与BMR材料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结果表明,表型贡献率符合基因型>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环境的规律。综合相关分析结果,茎粗与日均温度、有效积温呈正相关,与日照时数、昼夜温差、pH值呈负相关;株高与日照时数、昼夜温差呈正相关,与日均温度、有效积温呈负相关;穗长与各环境因子均无相关性。按甜高粱、粒用高粱、草型高粱分类,分别分析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在某些性状上表现出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