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昆虫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Natural Enemies of Insects

  • 44-1640/Q 国内刊号
  • 1674-0858 国际刊号
  • 0.6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环境昆虫学报是广东省昆虫学会;中国昆虫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环境昆虫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综述与专论

环境昆虫学报 201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水稻害虫专栏
绿僵菌及其与dsRNA混合使用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1071-1077

摘要: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是我国重要的迁飞性水稻害虫,本文研究了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及其与dsRNA混合使用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绿僵菌悬浮液1.6×108孢子/m L至8×106孢子/m L对褐飞虱2龄、4龄和成虫进行喷药,发现1.6×107孢子/m L对各个虫态虫龄均有良好致死效果,并且成虫和4龄若虫均好于2龄若虫。在交配行为上来看,绿僵菌处理过的褐飞虱成虫活跃度非常低,从配对开始一直到交配结束的各个阶段都受到明显影响,处理组3 h的交配率只有3.70%,而对照组的交配率为24.44%。还把褐飞虱几丁质合成酶基因A的dsRNA与绿僵菌混合使用防治褐飞虱2龄和4龄若虫,结果表明0.5μg/μL ds CHSA与绿僵菌混合使用的防治效果最好,2龄若虫的死亡率为89.63%,4龄若虫的死亡率达到93.94%。而0.2μg/μL ds CHSA与绿僵菌的混合,对2龄和4龄若虫的致死率为65.56%-76.52%。研究结果为褐飞虱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水稻防御信号NO对褐飞虱产卵刺激的响应1078-1083

摘要:植物对昆虫产卵刺激产生的防御反应不仅可以直接抑制卵的发育,还可以为防御下一步若虫/幼虫带来的危害做准备。对褐飞虱产卵处理后水稻植株内一氧化氮(NO)合成的关键酶-硝酸还原酶基因的表达量和NO含量进行测定,对比褐飞虱取食和机械损伤处理,结果显示褐飞虱产卵能够诱导水稻硝酸还原酶基因的表达和NO的生成。处理后12 h,水稻硝酸还原酶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取食和和机械损伤处理;12-24 h产卵诱导的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和机械损伤组水稻。褐飞虱产卵诱导水稻启动NO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和物质合成表明,与取食危害类似,水稻同样会对褐飞虱产卵刺激产生响应,诱导NO升高,启动相应的植物防御体系。

不同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取食和产卵选择性的影响1084-1089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抗虫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性机制,运用标准苗期群体鉴定法、蜜露测定法等方法,研究了8个不同抗性水平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取食和产卵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品种IR54751-2-34-10-6-2、MR1532、Rathu Heenati表现为高抗;IR54742-1-18-12-11-2、IR71604-4-1-4-10-8-5-3-1表现中抗;IR72表现为中感;BG367-7、TN1表现为高感。白背飞虱对MR1532、IR54751-2-34-10-6-2和Rathu Heenati上的取食趋性较弱,这几个品种对白背飞虱取食量的影响最大;MR1532、Rathu Heenati和IR54751-2-34-10-6-2上的卵量显著少于产在对照品种TNI的卵量,IR54742-1-18-12-11-2、IR71604-4-1-4-10-8-5-3-1、IR72上的卵量与产在对照品种TNI上的卵量差异不显著。白背飞虱在抗虫品种上并非完全不取食,只是抗性越强取食量越少;抗性表现为抗的品种对白背飞虱成虫产卵选择性有明显影响。

不同取样方式在稻田节肢动物采集中的效率评估1090-1098

摘要: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每年都会因虫害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为了挽回害虫造成的损失,必须对害虫进行防治。田间节肢动物群落调查是评价害虫防治效果的重要依据,取样方式对节肢动物群落调查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另外,对转基因作物对稻田生物多样性安全性进行评价时,取样方式对多样性评价的准确性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吸虫器法、盆拍法和马氏网诱集法3种取样方式进行稻田节肢动物调查,并评估不同取样方式的采集效率。得到的结果有:1.采集到的节肢动物物种数:马氏网诱集法>吸虫器法>盆拍法;2.采集的节肢动物数量:盆拍法>吸虫器法>马氏网诱集法;3.吸虫器取样法在调查叶蝉科、秆蝇科、茧蜂科、姬蜂科、金小蜂科、缘腹细蜂科、蕈蚋科时,取样效率较高;4.盆拍取样法在调查叶蝉科、瘿蚊科、微蛛亚科、跳蛛科、狼蛛科、猫蛛科、弹尾虫目、飞虱科时,取样效率较高;5.马氏网诱集法在调查缟蝇科和毛蠓科时取样效率较高。马氏网诱集法善于采集具有飞行能力的节肢动物;吸虫器法对不同习性的节肢动物采集效果均较高;盆拍法适合采集活动于水稻基部的节肢动物。

不同温度下毒死蜱和噻嗪酮对褐飞虱的毒力作用1099-1105

摘要:为了明确温度对杀虫剂毒杀作用的影响,本文研究了5个温度梯度(22℃、25℃、28℃、31℃和34℃)下毒死蜱和噻嗪酮对褐飞虱的毒杀作用。结果表明毒死蜱在不同温度下对褐飞虱的毒力变化与噻嗪酮有所不同。处理时间相同时毒死蜱的LC50随温度升高而逐渐下降。毒死蜱处理24 h、72 h、120 h时,毒死蜱对褐飞虱的LC50在22℃下分别的50.15、16.15和15.33 mg/L,而在34℃下分别降低为6.70、4.16和1.92 mg/L。在实验的5个温度下,噻嗪酮对褐飞虱的LC50没有显著差异。同一温度下,噻嗪酮的LC50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但没有显著差异。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明确温度对毒死蜱和噻嗪酮的毒力影响状况,对于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简讯
热带南亚热带昆虫资源与害虫防治学术研讨会在海口召开1105-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水稻害虫专栏
扬州地区水稻二化螟寄生蜂种类及主要寄生蜂发生动态1106-1113

摘要:本文报道了江苏扬州地区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寄生蜂主要有10种,即中华钝唇姬蜂Eriborus sinicus(Holmgren)、二化螟盘绒茧蜂Cotesia chilonis(Munakata)、稻螟小腹茧蜂Microgaster russata Haliday、螟甲腹茧蜂Chelonus munakatae Munakata、中华茧蜂Amyosoma chinensis(Szepligeti)、螟黄足盘绒茧蜂Cotesia flavipes(Cameron)、夹色姬蜂Auberteterus alternecoloratus(Cushman)、桑蟥聚瘤姬蜂Iseropus(Gregopimpla)kuwanae(Viereck)、螟蛉瘤姬蜂Itoplectis naranyae(Ashmead)以及二化螟盘绒茧蜂的重寄生蜂绒茧灿金小蜂Trichomalopsis apanteloctena(Crawford)。田间系统调查表明:扬州地区7-9月水稻二化螟寄生蜂的主要种类为二化螟盘绒茧蜂、中华钝唇姬蜂、螟甲腹茧蜂、稻螟小腹茧蜂、螟蛉瘤姬蜂、桑蟥聚瘤姬蜂,但这些寄生蜂对一代水稻二化螟幼虫的寄生率较低,对二代水稻二化螟幼虫的寄生率高。水稻二化螟越冬期的系统调查表明:扬州地区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蜂主要有3种,即二化螟盘绒茧蜂、中华钝唇姬蜂和稻螟小腹茧蜂,其中二化螟盘绒茧蜂和中华钝唇姬蜂是寄生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的优势种。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率调查表明,扬州地区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率在不同年份间有一定的波动,但一般都在15%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9.88%,因此寄生蜂对二化螟越冬幼虫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能有效压低来年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越冬基数。此外,3种寄生蜂出茧时间在1月和2月之间达到最长,分别达到19.79 d、17.26 d和27.00 d,该结果表明,在扬州地区这3种寄生蜂可能都存在滞育现象。

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基因组ddRADseq文库的构建1114-1120

摘要:本文介绍了构建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双酶切限制性酶切位点关联DNA测序'(Double digest restrictionsite associated DNA sequencing,ddRADseq)文库的方法。利用安捷伦2100生物分析仪对4种单酶切及2种双酶切的酶切产物片段大小及分布范围进行分析,筛选出Mlu C I和Nla III两种限制性内切酶组合对螟虫基因组DNA进行酶切。酶切后的DN段两端连接上特定的P1、P2接头后,用Pippin Prep回收大小为285-435 bp的DN段。通过PCR扩增进行文库的富集并引入index序列。构建好的ddRADseq文库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生物分析仪进行质量检测。本方法所构建的文库DN段长度、分布和摩尔浓度能够达到Illumina平台测序的技术要求。本研究证实了利用Mlu C I和Nla III组合酶切构建水稻螟虫基因组ddRADseq文库的可行性,为在水稻螟虫中利用ddRADseq技术开展生物地理学、种群遗传学和系统发育重建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对抗褐飞虱水稻品种主要防御酶活性的影响1121-1133

摘要:为探明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对水稻主要防御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抗褐飞虱的关系,分别就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等因子对不同抗褐飞虱水稻品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IR56、Ptb33和570011对褐飞虱生物型II的抗性与PAL和PPO活性密切相关,RHT对II型的抗性与PAL、PPO和POD活性密切相关,RP1976-18-6-4-2对II型的抗性与PAL活性密切相关,570011对II型的抗性与PAL和PPO活性密切相关;IR56对褐飞虱孟加拉型的抗性与PAL、PPO和POD活性密切相关,Rathu Heenati(RHT)和RP1976-18-6-4-2对孟加拉型的抗性与与PPO密切相关,570011对孟加拉型的抗性与POD活性密切相关。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的单独作用或交互作用对不同水稻中防御酶活性有明显影响,但品种不同,其影响程度也不同。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单独或是交互作用显著影响IR56中PAL和PPO、RHT和RP1976-18-6-4-2中PPO、Ptb33中POD及570011中PAL和POD的活性,苗龄显著影响IR56和RP1976-18-6-4-2中POD的活性,光照强度和施氮量单独或交互作用显著影响RHT和RP1976-18-6-4-2中PAL的活性,施氮量显著影响RHT中POD的活性,光照强度显著影响Ptb33中PAL的活性;苗龄和光照强度单独或交互作用显著影响570011中PPO的活性。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研究报告_环境与昆虫
台湾和日本拟步甲在纬度分布上的比较研究1134-1144

摘要:台湾和日本处在不同的地理纬度上,同属岛屿海洋性气候,前者地域面积远小于后者,拟步甲的物种多样性却大于后者。为弄清楚这些科学问题,作者采用G-F指数对从台湾到日本不同纬度梯度上的拟步甲多样性分布格局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如下初步结论:(1)G-F指数从大到小依次是:台湾(21°N-25°N)(0.826)>日本(24°N-45°N)(0.824)>日本Ⅱ纬度区(30°N-35°N)(0.792)>日本Ⅰ纬度区(24°N-30°N)(0.765)>日本Ⅲ纬度区(35°N-40°N)(0.761)>日本Ⅳ纬度区(40°N-45°N)(0.603);(2)台湾拟步甲属的多样性(DG)、族的多样性(DF)和G-F指数(DG-F)均最高,分别是4.263、24.464和0.826;(3)各纬度上拟步甲的物种分布情况:台湾(21°N-25°N)(541种)>日本(24°N-45°N)(489种)>日本Ⅰ纬度区(24°N-30°N)(257种)>日本Ⅱ纬度区(30°N-35°N)(231种)>日本Ⅲ纬度区(35°N-40°N)(172种)>日本Ⅳ纬度区(40°N-45°N)(60种)。研究数据显示,G-F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台湾和日本各地拟步甲族、属的多样性。其物种多样性在纬度上的分布表现为从南向北递减的趋势,并对其基本原因进行分析。作者首次基于台湾和日本两个岛屿拟步甲物种多样性的比较分析,对现有岛屿生物多样性的有关理论提出个人看法,认为岛屿生物地理学的'物种-面积关系理论'中的'岛屿面积越大,物种数量就越多'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一定能客观地反映种类众多的现生岛屿昆虫物种多样性的实际情况。

通辽市草地蝗虫物种多样性及分布研究1145-1153

摘要:为蝗虫预测与综合防治提供参考,应用五点取样法、昆虫分类学和相关动物地理学方法对通辽各地蝗虫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进行研究。通辽共分布蝗总科7科12亚科37种,以斑翅蝗科Oedipodidae物种最多(14种),其次为网翅蝗科Arcypteridae(10种)。多样性分析表明扎鲁特旗具有最高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但均匀度最低;开鲁县具有最低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从科的分布范围看,剑角蝗科Acrididae、斑腿蝗科Catantopidae和斑翅蝗科在通辽各地均有分布;而癞蝗科Pamphagidae仅在扎鲁特旗有分布。从物种分布看,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 Saussure和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Ikonnikov分布最广,其次为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Bienko。从分布地区看,扎鲁特旗为物种最丰富(34种)。研究结果显示通辽市蝗虫物种多样性及分布特点与各地的草地面积和类型密切相关。

贺兰山天牛科昆虫区系组成及垂直分布1154-1162

摘要:2013-2015年对贺兰山不同海拔和垂直植被带的天牛科昆虫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贺兰山共有天牛科昆虫6亚科31属45种,其中,沟胫天牛亚科属、种数最多,有14属21种,其种数占总种数46.67%,天牛亚科有9属12种,幽天牛亚科有4属5种,花天牛亚科有2属4种,锯天牛亚科2属2种,膜花天牛亚科仅有1属1种。区系组成上,古北界有17种,占总种数的37.78%,其中中亚成分占35.29%,广布型28种,占总种数的62.22%。在我国昆虫地理区划中的分布共有13个分布类型,全国广布型最多,占总种数的20%。以蒙新区种类为主体,并与东北区和华北区关系密切联系。在垂直分布上,以山前阔叶林带采集到的天牛种类最多,有22种,占总数的48.89%;从低海拔的山前荒漠半荒漠带到高海拔的山地针叶林带,天牛物种数量逐渐增加;除山地草原带外,随海拔增高,古北界种类逐渐增多。通过聚类分析显示,山地针叶林带和针阔混交林带天牛种类组成相似性较高;山地灌丛带、山地疏林带和山前阔叶林带相似性较高;山前荒漠半荒漠带、山地草地带与其他植被带天牛组成差异较大。

两种不同种植方式对龙葵叶片虫食状的影响研究1163-1169

摘要:昆虫与植被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持机理。本文通过对集中种植和分块种植下两种不同种植方式龙葵叶片虫食状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对龙葵的栽培和养护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龙葵叶片中共识别出11种虫食状类型,其中,集中种植方式有10种,分块种植方式有11种,各种虫食状类型出现频率在0.4%-24.7%;集中种植样地的龙葵叶片虫食状种类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低于分块种植;分块种植的龙葵叶片受到植食性昆虫的伤害频率较高,但是集中种植的龙葵叶片受到的伤害程度却明显高于分块种植方式。因此,种植龙葵应尽量避免大规模集中种植方式,不同生态系统边界之间边缘效应的尺度和强弱的关系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核心问题。

立地条件和人为干扰对杜仲梦尼夜蛾种群数量的影响1170-1177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研究报告_生理与生化
中国腹刺斑螟生物学和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初步记述(鳞翅目:螟蛾科:斑螟亚科)(英文)1178-1184

摘要:首次发现中国腹刺斑螟幼虫取食板栗叶片,描述了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拍摄了幼虫和蛹的生活特征图和外形等结构特征图,初步描记了其在湖北省罗田县栗园的生活习性;对幼虫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提取、扩增、测序和分析,其5’端629 bp的DNA序列可以作为中国腹刺斑螟鉴定的分子标记。

二斑叶螨危害对棉花应激防御酶活性的影响1185-1191

应用等温环介导扩增方法检测蜜蜂残翅病毒的研究1192-1198

摘要:本文的目的在于建立用于临床检测残翅病病毒(Deformed wing virus,DWV)的等温环介导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为该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在DWV基因保守序列设计4条引物,探究LAMP扩增的最优条件,并与常规的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建立的LAMP方法检测下限为0.89 pg,灵敏度比PCR高100倍而且特异性好。临床检测显示建立的LAMP方法可行、准确、方便、灵敏。针对DWV的LAMP建立的检测方法为养蜂生产第一线检测和预防DWV提供了技术支持,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两种火蚁与黑头酸臭蚁上颚形态及其超微结构观察1199-1204

摘要:应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热带火蚁Solenopsis geminata Fabricius和黑头酸臭蚁Tapinoma melanocephalum Fabricius的上颚类型及形态特征。头宽和上颚长度测量结果表明:两种火蚁的头宽和上颚大小具有连续性特征,黑头酸臭蚁工蚁仅1个类型,3种蚂蚁中黑头酸臭蚁的上颚最小,其前端具4个锋利切齿叶,后部有一排小而钝的臼齿叶,上颚内缘较光滑。在形态上,红火蚁的大、中、小型工蚁与热带火蚁工蚁的上颚区别不大,表面纹理光滑,都具4个锋利小齿,上颚内缘也比较光滑;热带火蚁兵蚁上颚仅3个小齿且较钝,其上颚内缘凹面比两种火蚁工蚁的深且纹理粗糙,推测红火蚁工蚁不仅用于筑巢,还用于防御,而热带火蚁兵蚁的强壮上颚可能主要用于磨碎食物,而非保卫蚁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