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昆虫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Natural Enemies of Insects

  • 44-1640/Q 国内刊号
  • 1674-0858 国际刊号
  • 0.6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环境昆虫学报是广东省昆虫学会;中国昆虫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环境昆虫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综述与专论

环境昆虫学报 2011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昆虫杆状病毒流行病模拟模型及Java模拟软件283-301

摘要:研究昆虫杆状病毒流行病模拟模型,对确定基因工程改造杆状病毒的主攻方向,明确病毒病田间流行的机制与关键因素,以及制定生物防治策略,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研制了用于昆虫杆状病毒流行病模拟的数学模型和Java模拟软件,该模型包括描述种群动态的一个微分方程组,描述气温变化、作物生长及病毒动态的若干模型等。模拟软件用工具包JDK和JavaScfipt开发,由主计算类、图形类、结果显示类、参数输入界面类、警告信息类、主页、用户指南页、版权页、计数页等组成。在参数文件中编入有关作物、病毒、害虫等方面的参数,输入初始的各龄健康、染病虫量、叶面积、病毒密度等,运行后可输出各龄健康、染病及病死的虫量,作物损失,病毒积累等动态,以及图形等等。该模型适用于各种杆状病毒,各种有叶作物,各种食叶性的全变态昆虫。 应用该模拟模型,对温度、病毒施用虫龄、病毒施用时间、病毒施用剂量等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得到了一些重要结论。

紫薇梨象的危害与紫薇生长发育的关系302-307

摘要:紫薇Lagerstroemiaindia是园林观赏树种,也是紫薇梨象Pseudorobitisgibbus的寄主植物。紫薇梨象具有扩散快、数量多、危害时间长等特点,该虫危害紫薇的整个发育期,对其观赏价值和生长繁育构成很大威胁。本文通过林间调查、室内饲养试验,观察并总结了该虫对寄主取食危害及其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生物学特性。紫薇梨象在泰安1年发生1代,以幼虫或成虫在被害果实内休眠越冬。越冬幼虫在翌年5月前后化蛹,5月中下旬羽化,6月上中旬进入成虫盛发期,产卵集中在7月下旬~8月中旬,并且虫态交错现象严重。利用荧光显微镜对该虫从卵到成虫的不同发育阶段进行观察表明,成虫在春末夏初开始取食紫薇的嫩梢、嫩叶;随着紫薇的生长,相继危害花芽、花蕾,对紫薇花期和花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夏末,紫薇梨象产卵于幼果中,初孵幼虫主要在果实的种子外发育;2龄幼虫在果苞内取食种子,直至发育为老熟幼虫,最终果苞内的种子几乎全部被取食。根据紫薇梨象对紫薇各物候期的危害特点,防治成虫的最佳时间是6月中旬至7月初,幼虫在果实脱落前即11月前防治效果最佳。

申家店林区不同生境蝶类多样性调查308-314

摘要:申家店林区植物种类多,植被保存非常完好。作者在近3年内,选择蝶类活动活跃的时间对申家店林区不同生境设点进行蝶类多样性调查,共采集和观察到蝶类67属103种共1964头。通过调查,掌握了申家店林区蝶类种群分布情况,其中灌丛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农田的均匀度指数最高,农田的优势度指数最高。同时分析了蝶类与寄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朱砂叶螨对不同蔬菜寄主的取食选择性315-320

摘要: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寄主范围广泛,其对不同蔬菜寄主的取食选择性研究很少。本研究采用离体叶碟法和活体寄主法研究了朱砂叶螨在菜豆、茄子、番茄、黄瓜和甜椒等5种蔬菜寄主上的成螨数量、产卵数量、由卵发育至成若螨期的比例及活体寄主上叶螨数量的增长速度。结果表明,朱砂叶螨对供试的不同蔬菜寄主均可取食为害,但其对不同寄主存在取食偏好性。供试的5种寄主植物同时存在时,朱砂叶螨最喜食菜豆,在该寄主上种群发展速度最快,其次是茄子、番茄和黄瓜,在这3种寄主上的取食选择性差异不大,甜椒是该螨相对不喜食的寄主植物,但同样能够使叶螨成功完成其发育历期。离体试验和活体试验结果趋势一致。

蛹虫草TTC-脱氢酶测定方法的优化321-328

摘要:TFC-脱氢酶还原法可用于检测和鉴别优良及退化蛹虫草菌株。这一方法的应用依赖测定参数的优化。本文优化了蛹虫草TTC-脱氢酶的测定方法,结果显示:测定蛹虫草TTC一脱氢酶活性时,培养6d的蛹虫草菌液先以生理盐水洗涤4次后配成0.15g/mL的待用菌液;反应缓冲液为Tris-HCl,最适pH值为8.4;最适反应温度为37℃、最适反应时间为3h。酶促反应完成后无需加终止剂,立即将样品放置冰上,4℃离心再以无菌水洗2次,用无水乙醇萃取便可测定吸光度得到脱氢酶活性。本文优化的蛹虫草TTC-脱氢酶活性检测方法具有测定结果稳定可靠、重现性好、准确度高、操作方便等优点。

双钩巢粉虱产卵分泌物的化学成分329-334

摘要:双钩巢粉虱Paraleyrodes pseudonaranjaeMartin原产于南美洲,现已分布于美国的佛罗里达、夏威夷和中国的香港、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这种粉虱的产卵方式与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es Russell等相似,卵粒以白色的分泌物覆盖。本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双钩巢粉虱产卵分泌物的化学成分。以甲酯化和未甲酯化两种处理方法测定表明,该粉虱产卵蜡泌物主要由一系列烃类、酯类及脂肪酸构成,同时还含有少量的酮类、酚类及醇类。主要成分是1,2-苯二羧酸二异辛酯、15-甲基一十六酸、邻苯二羧酸单(2-乙基己基)酯、3,8-二甲基十一烷、1-乙酰基-1,2-环氧戊烷等。还将该虫产卵分泌物的化学成分与螺旋粉虱作了对比,讨论了产卵蜡泌物在分类及防治中的意义。

高效氯氰菊酯对小菜蛾阿维菌素抗性、敏感种群的亚致死效应335-341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高效氯氰菊酯亚致死剂量LC10(43.44mg/L)(小菜蛾阿维菌素抗性种群)和LC10(12.61mg/L)(敏感种群)对小菜蛾阿维菌素抗性(AV—R)、敏感(AV—S)种群的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亚致死剂量12.61mg/L处理小菜蛾阿维菌素敏感、抗性种群3龄幼虫后,处理组AV—S(SLC10)和AV—R(SLC10)的化蛹率、羽化率显著低于AV—S(ek)对照组,与AV—R(ck)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用高效氯氰菊酯亚致死剂量43.44mg/L处理抗性种群3龄幼虫后,其处理组AV—R(RLC10)的化蛹率、蛹重、羽化率都显著低于对照组。AV—S(SLC10)组的单雌产卵量为176.45±36.11粒,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处理的抗性种群,AV—R(SLC10)和AV—R(RLC10)组的单雌产卵量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AV—S(SLC10)和AV—R(RLC10)组的产卵期明显缩短。AV—S(SLC10)组的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和净增殖率(K),显著高于对照和处理的抗性种群。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亚致死剂量对小菜蛾阿维菌素敏感种群具有一定的刺激增殖作用。

热水浸泡对红火蚁的致死效果研究342-345

摘要:以红火蚁Solenopsisinvicta Buren为杀灭对象,测定了热水浸泡对其的灭杀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41.5、40.5、39.5、39、38.5和38℃时分别处理5、10、15、40、45和50min,可将红火蚁全部杀灭。建立了热水温度X1、处理时间X2和红火蚁死亡率Y之间的模型方程为Y=-373.468+11.342X1+0.837X2并给出了在不同温度下红火蚁死亡率达100%时的处理时间。

微小花蝽的发生及其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346-350

摘要:本文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月季上微小花蝽种群的发生特点及其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在昆明月季种植区,微小花蝽每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是4—5月份和8~9月份,其中,以4~5月份种群发生量最高;露地月季田块上的微小花蝽种群密度明显高于温室大棚;微小花蝽在不同月季品种上的种群密度也有所差异,月季艳粉品种上的蓟马种群密度高于超级品种。微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Na=1.2330N/(1+0.02333N),1天内1头微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16.9头和7.7头..

不同温度下吡虫啉对B型烟粉虱毒杀活性的研究351-356

摘要:分别采用浸卵法、浸渍法和浸叶法测定了22、25、28、31和34℃下吡虫啉对B型烟粉虱BemisiatabaciB—biotype不同虫态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吡虫啉对B型烟粉虱不同虫态的控制效果也逐渐上升,当温度上升至34℃时,60mg/L浓度药液处理下卵、低龄若虫、高龄若虫及成虫死亡率分别较22%时升高了20.89%、33.52%、33.37%及17.86%。因此,温度提高对吡虫啉防治B型烟粉虱起到了正面效应。

两种肿腿蜂对锈色粒肩天牛虫粪及其寄主植物气味的学习行为357-363

摘要:经研究,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et Yao与哈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harmandi(Buysson)均可寄生锈色粒肩天牛却rionaswainsoni(Hope)的低龄幼虫,可用于该害虫的生物防治。为了探讨其学习行为,采用Y-型嗅觉仪、培养皿两种方法,测定了锈色粒肩天牛虫粪及其寄主植物——国槐韧皮部的气味刺激对交配后的白蜡吉丁肿腿蜂和哈氏肿腿蜂的雌蜂嗅觉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肿腿蜂在羽化后经过对上述两种气味源48h接触后,有学习经历的雌蜂对两种气味源的选择性比没有学习经历的雌蜂对气味源的选择性相比显著提高。在对气味源的搜寻判断上,有学习经历的雌蜂所用时间显著少于没有学习经历的雌蜂。培养皿试验表明,有学习经历的雌蜂对锈色粒肩天牛虫粪及国槐树枝韧皮部水提物或正丁烷提取物的趋向率要高于没有学习经历的雌蜂,但二者差异不显著。两种寄生蜂的嗅觉记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当其脱离学习环境一定时间后,对气味源仍有较强的趋向性。

广东省几种野外赤眼蜂的采集及鉴定364-371

摘要:通过野外直接采卵(寄生昆虫卵)和野外挂卵(米蛾杀胚卵)诱集的方法,开展了广东省本地赤眼蜂野外采集工作。利用雄虫的外生殖器特征及ITS2序列聚类分析方法对采获的赤眼蜂种类进行鉴定,目前已鉴定出7个不同的赤眼蜂种类,其中小灰蝶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hypsiylae Nagaraja为中国新记录种,广赤眼蜂nichogrammaevanescense Westwood,食胚赤眼蜂Trichogramma embryophyagum (Harting)及暗黑赤眼蜂Trichogrammapintoi Voegele为广东省内首次采获。采集鉴定结果表明,广东省本地具有丰富的赤眼蜂优质种质资源,可为害虫生物防治提供更大的筛选利用空间。

茶足柄瘤蚜茧蜂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372-377

摘要:茶足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testaceipes Cresson是寄生于苜蓿蚜却概craccivora Koch等蚜虫的一种重要寄生蜂。通过田间自然种群的调查,并在室内观察其发育历期的形态特征。在25℃恒温,16h光照,8h黑暗,相对湿度60%~70%的条件下,茶足柄瘤蚜茧蜂的发育历期为卵期:1~2d,幼虫期:5~7d,蛹期:4~5d。同时观察了交尾和产卵行为。茶足柄瘤蚜茧蜂成虫寿命受温度和营养条件影响很大,其中25℃条件下,补充20%蜂蜜可显著延长成虫寿命。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专论与综述
鳞翅目昆虫氨肽酶N与Bt毒素的结合及其与Bt抗性的关系378-387

摘要:随着BtCry作物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和推广,靶标害虫对其抗性风险已成为BtCry作物生态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氨肽酶N(Aminopeptidase N,APN)是位于昆虫中肠刷状缘膜囊泡(BrushBorder Membrane Vesicles,BBMV)上BtCry毒素重要的受体蛋白之一,它与BtCry毒素的结合能力决定了BtCry毒素的杀虫活性及昆虫对Bt抗性的产生。本文从APN的结构特征与分类、APN与BtCry毒素的结合特异性、结合位点、结合过程中的分子互作机制及APN变异导致昆虫抗性产生几方面系统综述了鳞翅目昆虫中肠BtCry受体蛋白-氨肽酶N与BtCry毒素的结合及其与Bt抗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果蝇Toll和IMD信号通路中的功能结构域388-395

摘要:功能结构域在蛋白相互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细胞信号通路中,上、下游信号分子结构域问的相互作用,传递着信号。赖氨酸型肽聚糖(Lys—typePGN)(来自革兰氏阳性菌)和β-1,3葡聚糖(β-1,3glucan)(来自真菌)激活果蝇Toll信号通路;二氨基庚二酸型肽聚糖(DAP—typePGN)和脂多糖粗多糖(LPS)(来自革兰氏阴性菌)激活果蝇IMD信号通路。本文以信号通路为线索,完整地展示各信号分子功能结构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阐述两个信号通路分别降解细胞质中的Cactus和Relish,释放出NF-κB蛋白进入到细胞核的全过程。

林木白蚁的生物防治和生物源农药防治研究进展396-404

摘要:林木白蚁在我国南方林区危害严重。目前,林木白蚁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化学农药残毒严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已构成极大威胁。利用生物防治以及生物源农药对林木白蚁进行防治具有高效、低毒,与环境兼容的特性,极具发展潜力。本文综述了生物防治以及生物源农药防治林木白蚁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并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松毛虫赤眼蜂体外培育中人工卵营养液的改进报道404-404

摘要:赤眼蜂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昆虫寄主卵的供不应求及成本的日趋增加成为赤眼蜂大量繁殖和利用的一个突出问题。赤眼蜂人工卵的研究是我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现阶段很在必要改良现有的人工卵配方以解决生产上大量繁蜂对昆虫寄主卵的需求、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大规模化生产的问题。

西花蓟马分类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405-408

摘要: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是一种危险性外来入侵害虫,虫体小,鉴定困难。本文总结了国内外西花蓟马分类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形态学鉴别、分子生物学方法以及基于表皮碳氢化合物分析的生化分类方法,并讨论了各种分类方法的优势和弊端,最后对西花蓟马的分类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