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04 05:22:33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篇(1)

G633.2

2001年开始的高考改革实行综合考试,文综较历史、地理、政治的单科考试试题数量少、分值大、重点突出、覆w面小、题目灵活、学科内的综合性更强,学科间的综合也在逐步加强,近90%的题目都体现了“点、线、面、体”结合、各种知识横纵交错的特点,基本上抛弃了死记硬背的题目,既避免了“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也较好地避免了部分学校的猜题、押题。这一切都提醒我们在指导学生备考时一定要适应这种变化,并从中找到“规律性东西”来指导学习。为达此目的,我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坚持 “点、线、面、体”四方面有机结合,做到“具体、系统、全面、综合”四维度有机统一,才能完整、深入、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考试成绩与提升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点”就是高考考点或曰学习的重点。分析、研究和把握考试中心公布的高考说明,明确掌握当年的高考考点的同时,还要认真分析与研究近几年来各地的尤其是我省采用的全国统一卷高考试题,对各个考点的实际考查情况有一个清楚地认识;之后,要把考点细化为必考考点(重点)、常考考点(热点)和未考考点(即冷点)与不考考点(即盲点)。对于“重点”和“热点”,我们在学习、备考过程中必须重点地、全面地把握;其中个别的“非常重要”的考点更是一个也不能放过,必须完整、准确、系统地掌握好,并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对于那些“冷点”和“盲点”也绝不能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在可能的条件下,要给予关注和把握,以防止被“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打个措手不及和“诸葛亮大意失荆州”的局面。

“线”就是以某一个知识点为线索的一系列知识的系统化。学习时只要抓住了这一条线,就能够把相关知识“串”起来,形成环环相扣的系统、完整的知识树,达到由此及彼的效果。比如,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就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引出“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还能引出“我国的社会性质与基本国情决定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进而引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国的分配制度”,并由此决定了“我国人民的交换和消费”,并进而影响到国际贸易。

“面”即所学知识的“平面体系”。从内容上看,有一框一节一课的知识体系,也有专题知识体系,还有全书知识体系,最后是整个学科体系;从结构上看有纵向体系,也有横向体系。例如,必修二《生活与哲学》中的“哲学两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十分复杂,初学者在短时间内很难把握清楚。可是要能把它整理成相互联结的平面知识体系就容易得多了。为此,我根据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并借鉴其他老师的经验,于2001年设计出了如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图示,对学生很好地掌握此知识帮助很大。(见下图):

“体”就是像立体的知识树一样的、纵横交错的“立体型”的知识体系。不管你从哪方面看,它都是全方位、立体型、活生生地展现在你面前的,尽管远、近、高、低各不同,但却是真实地、全面的,能给你以真实感;只要你能深入到此“体”中就能识其“庐山真面目”。

我们知道,任何知识都是死的,考点也是“死”的,他们都无法“活”起来;但人――知识的拥有者――师生是“活”的。只要我们学会“点、线、面”相结合,通过把“点”嵌入“线”中,将“线”融于“面”里,最后由“面”升到“体”,才能在动态中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才能做到将所学知识运用自如。为此,我们在复习迎考过程中,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要对重要考点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地反复诵读,多动脑筋理解记忆,做到对每一个考点都能了如指掌、心知肚明。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篇(2)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38-01

一、引言

经历过高中教学的老师都有体会,高三教学效果关系到学校的生命线和学生的前途命运,压力可想而知。我们一直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备考能力,教师们会存在无从下手,到底从何下手,根据本人教学实践总结。

二、老师把握课本原理,理清知识体系

课本是文科教育的理论基础,是考试的核心,如何把握课本知识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必答题。我们的教师常常根据课标和考纲对重难点进行复习,这样的话,不管花费多少的精力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高三的复习是知识体系的构建,要做到综合运用和知识体系的渗透,才体现知识结构的牢固性。钻研考纲和全面解读教材,突出主干知识体系,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构建教材内容系统网络,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

三、深刻研究高考题目寻找知识规律

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手段,是对教学目标的解读,是教学过程的指向标,高考真题是考试大纲规范目标,模拟是以高考真题为模版进行改编的题目,真正理解高考真题,就掌握高考知识的要求和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认真研究几年的高考真题,找出高考题之间的联系和对知识运用的要求,回归课本,用课本原理来解读考题,重点研究知识的运用方法;把历年来的高考真题联起来探究出考点的核心点;对近五年高考题比较找出变化的趋势;得出对高考知识把握的方法。近几年的地理全国卷试题强调地理学科基础,学科能力素质。因此,对基础的复习就成为备考中最根本的环节。掌握同一个知识点下的题目规律方法,所有的题目都围绕知识原理来展开,掌握知识原理的深刻理解。

四、带领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完善知识网络

第一轮复习结束学生对课本单个知识和地理图形一般方法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做题方法还不行,基本上老师讲到哪里学生都可以跟上思路,但是做题,学生便无从下手,问题在于学生没有掌握,需要老师带领学生梳理整个知识体系。只有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并加以运用,才会体现老师教学的效果。从知识点-知识面-知识体系-知识空间的构建,把知识描绘成一幅地图,从地图里面可以理清地理要素,只有像这样知识之间相互渗透,原理的理解才深刻,运用到整个综合考试中去,才可能提高单科成绩到整个文科综合成绩。学生要在此基础上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图。第二轮复习中教师注重“系统”,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系统,把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原理知识放到区域地理地图上去解读区域地理的原理和区域要素变化带来的影响,提高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能力,锻炼运用的基本技能。

五、把握考试动向及变化的策略

两纲"即教育部新课程规范的地理教学大纲和国家考试中心颁布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考试要求部分,地理学高考是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教材知识原理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出题依据,以新课标的发展改革思路为指导方向,考题以知识背景原理为切入点,时代自然环境、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经济文化交流、社会、科学、生产力等以图形的方式为立足点,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共生理念。

我们平时上课以曾经的考题为教学的指导,时间长了也会变为一种定式思维,高考题目每年力求在知识核心体系的基础上创新,方法、思路、运用上的创新,还结合了当今时代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原理解读时代经济、社会、文化、资源城市、交通,环境的变化,需要教师上课把时代的需求和发展的材料呈现给学生,训练学生把课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长期坚持,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会大大提升。高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变化中有离不开知识原理,理解时代回归本质就是老师需要努力的方向,赋予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深刻理解知识原理的价值。

总之,地理学的复习需要掌握知识原理并运用到地图上去解读,掌握越充分,解读题目的信息量越丰富,做题正确率才会上升,体现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篇(3)

一、 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强调各单元知识结构,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

地理教学涉及8本书的内容,知识点多且分散,因而第一轮复习是学生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培养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到面,逐步到位,加深理解,加强记忆,有利于困难生夯实基础,有利于优生深化。有了地理基本知识后,就能以此为知识的生长点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就能够运用这些共性的原理去解决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就能够进行创造。地理课本中的文字系统、图像系统、练习系统三者是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成为该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一些同学在复习课本时,只重文字,忽视图像,不看课后练习,而高考以能力立意,往往又与图像、课后练习有关联,这样就会出现知识弱点和盲区,在不该失分的地方失分。因此复习,不可忽视图像和练习部分,更应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复习课本时,一定要建立起知识网络。例如,复习"气候"时,我们可以从气候的四大因子: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展开联想。使高、初中地理结合起来,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可能拓展其外延,尽量将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这样,知识才能转化成能力。

二、进行专题训练,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复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也更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专题复习有多种专题划分方法,但我本人更倾向于把地理教材内容概括为四大系统。

专题一,物质与能量迁移专题。包括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体的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的运动,地理事物时空变化。本专题内容分属于教材不同的单元,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就是物质与能量在转化,因此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地球运动能否引起大气运动、水体运动。这就要求学生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去分析问题,从而推理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规律,也可以从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和分布推理出成因。让学生掌握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让他们遇到某一事物的时候会自己分析,自己找规律,做到举一反三。

专题二,人地关系系统。包括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复习人口问题时,传统型和过渡型选修新老教材有明显的矛盾,新教材表达更为合理、科学,因此在复习时应以新教材为准。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贯穿在教材很多单元,我们要把它们从教材中提取出来,分析其成因、规律以及对策。

专题三,区域地理系统。它包括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等,有人说区域地理是地理科试题的瓶颈,这么认为也不过分,因为区域地理是综合考试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因此,学生必须有清晰的区域位置概念,才能有极强的应变能力。

专题四,地理图表系统。包括日照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计算。图表分析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高考中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理想手段,图表的阅读分析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在高考中的表现,在专题复习中,要求学生达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能对图表综合归纳读出各种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应设计一些变式图让学生训练,也可以让他们自己画变式图。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注重综合复习

能力目标是通过教学中的学法来完成的,复习要注意指导学生的复习方法,指导他们自己整理出基础知识,总结出知识规律,构建知识网络。在专题复习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复习,因为综合复习具有逻辑性强、复习的知识面广、学生思维训练多等特点。在综合复习方面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寻找资料和素材,引导学生思考,诱导学生分析解答问题。可以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综合分析,也可以对区域地理中的某一个热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某一个区域时,一般包括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工业。对一个问题一个区域是否分析得完整,可对照以上几方面检查,并引导学生寻找思维线索,设计出综合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具备积极有效的思维。进而学会思考,学会运用知识,逐步形成综合能力。

四、精选习题,加强模拟训练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篇(4)

1.一定要仔细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明确高考的命题方向与能力要求,用其来指导课堂教学。

2.尽量将最基础的东西讲深、讲透,同时注意减少不必要的课外知识的补充,减轻学生的负担。

3.应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对难点知识的设计问题和解决,将知识的发生、形成、探索过程体现出来,为学生对知识作深层次的理解和思维方法的借鉴打下良好的基础。

4.要下功夫挖掘基本知识的内涵,使学生掌握其实质,可以举一反三,真正达到“源于书本,高于书本”。

二、优化教学内容

1.突出学科重点,搞好地理四大主题复习,重在形成知识网络

(1)地理事物运动系统。包括地球运动子系统、大气运动子系统、水体运动子系统、地壳和地表物质运动子系统,及由此发生的地理事物时空变化规律子系统。对于这些地理知识更要能把握其内在规律,弄清各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突出地理原理的领会与应用。

(2)人地关系系统。包括各大产业的发展问题(含农业、工业、交通、旅游)、资源(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五大问题。对于人文地理知识要力抓人地关系这条主线,构建知识框架,指导学生记忆。

(3)区域地理系统。区域是有层次的,首先它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其次还包括自然区域、经济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文化区域等。对于区域地理知识一般可从区域的位置入手,注重分析各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4)图像图表系统。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试题中的一些信息主要来自于地理学科独特的图像图表,通过多种形式的图像图表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读图与绘图能力、地理数据的读取与分析能力、计算能力等。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图像图表的教学,力求典型试题为样例,一方面归纳不同图像的阅读分析方法,另一方面不断提升对图像图表信息的处理能力。

2.加强学科内综合,突出地理四大能力,提高整体应试水平

(1)思维关。高考考试案例,要求教师平时上课时要注意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重视地理过程的呈现与考查。

(2)识图关。图名的阅读、图例识别、各种信息的挖掘都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利用高考试题和一些典型习题,对学生进行图形强化训练,培养学生从材料和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应用关。地理高考命题的材料大都来自课外,图表可能来自近几年所做的研究工作,也可能来自国家的统计年鉴。通过精选习题多方位进行模拟训练,让学生在解题中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及思路,研究题目类型,指导解题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题规律,不断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表达关。地理问答题可以说是高考中的新题型,所占的分值也较大,学生往往对此有所畏惧,因此高考答题中的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3.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加强学习指导

热点问题不必集中教学,一切应回归课本,不要被太多的时政热点搞乱。不能为热点而热点,要将热点与教材基础知识有机结合并加以题型化处理。综合分析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题,热点问题也没有特别的时间性和地域性,有些问题是永恒的热点,应特别加以注意。如国内的区域发展问题(含三大城市带、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问题(含人口问题、生态问题、能源问题)、重大工程问题(含南水北调、长江三峡工程、航天)、农业和农民增收问题;国际主要有中东和平、南北问题、区域合作等。

三、优化教学方法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篇(5)

考生失误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基础知识掌握久牢固、准确。

在37道选择题中,考查“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的试题占近1/3。在这些题目中难度低于0.45(含0.45)的共有4题,依次是第2(0.42)、6(0.42)、12(0.28)、18(0.45)题。识记性题目考查出现高难度的原因并不是试题命制偏颇,而是由于考生对历史知识记忆页“牢固”、“准确”的缘故。如第2(韩、赵、魏三国的都城)第6(女真族换铁的用途)、和12(袁世凯借款的目的)、第18(《中国土地法大纲》的规定)小题考查的内容,都在教材中有直接而又清楚的表述。第41题是考查考生概括归纳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表达能力,考生失误的主要表现是:第一,遗漏史实。如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唐玄宗重视官员选用考核,完善科举制;第二是史实混淆。如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倒置,安史之乱写成七国之乱、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政策的混淆不清等。第42题中的“积极作用”,标准答案虽基本照搬教材内容,但考生的答案仍遗漏了很多知识点。第43题形成图一的原因分析,因对凡尔赛和约的规定记忆不清,造成大量失分。

二、缺乏将再现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技能技巧转化为正确的解题能力。

在选择题中,因考生比较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异同的能力低下,使这类题成为选择题中难度最高的题型。如第29(巴黎工人六月起义与巴黎公社起义的异同)、第33(俄国十月革命与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共同点)、第36(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共同点)题,难度依次是0.44、0.14、0.39。在材料题中,考生的比较判断、归纳演绎、定量定性分析能力欠缺。如第39题没有对西汉、东晋、唐代、北宋三个时期的情况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第40题对背景和措施的回答不能充分运用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演绎归纳,造成答案要点缺漏,整顿背景中没有提及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整顿措施概括不全,遗漏了许多要点。在问答题中,考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低下。如第43题,一部分考生把握不住三幅图的基本特征,也没有抓住“德国自身及欧洲大国政策对德国政策的变化”的两条主线来分析原因和归纳概括出答案。

三、缺乏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在材料解析题的第40题中,对意义的回答多数考生只答了对当时经济恢复的作用,答案没能作延伸和创新,指出整顿的深远意义——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在问答题第42题中,一些考生不能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洋务运动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而是拘泥于洋务运动的内容作答,不能通过这些内容深刻、辨证地分析积极和消极作用,更难得出创造性的结论——“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在第43题中,很多考生难以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要表现是:第一,不能利用三幅图形成历史空间概念。第二,不能从宏观上审视和抽象概括欧美在此历史空间范围的对德政策。第三,对欧美大国的理解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欧美大国即欧美资本主义大国,不包括苏联社会主义国家。

从总体上看,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考生不能运用主体知识才取正确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能做到在新情境中独运用知识,获得创新能力。

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和现实性、具体性和规律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多样性和统一性、时间性和空间性等十大特性”,高考历史学科能力考查要求的“四项十条”实际上主要是针对这些特性规定的。历史知识的特性和“四项十条”要求决定着备考者的复习方向,从目前考生答卷存在的问题上看,要想取得高考理想的成绩除针对历史知识特性和学科能力考查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复习外,还应吸取考生答卷的经验教训,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复习方略。

一、要切实注重历史主体知识的掌握。

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历史主体知识,对历史主体知识掌握的质量和运用的程度能够反映其历史学科能力的高低。为此,在学习中应提高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做到牢固、准确、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深化巩固教学内容是掌握历史主体知识的重要途径。学会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备考者成绩的优劣,关键是是否学会了学习。高考命题依托的是高中教材,围绕历史知识特性研究教材构成,设计掌握学习的模式就显的尤为重要。

第一, 以系统理论为指导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复习。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系统论对历史知识进行感知、领会、记忆、再现、运用和创新。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客体既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又是构成系统的一个要素。同时任何一个客体即是一个大的系统,这个大系统又可分为子系统,而子系统又有小系统构成,中学历史学科系统是由单元构成;单元由章节构成;章节由正文、补充文、绪论文、史科文等要素构成。我们复习的过程实际上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过程,也是利用系统的观点形成知识网络的过程。形成知识网络是十分重要的,一是有利于知识的保存,较长时间不能被遗忘;二是系统化的知识网络结构,有利于知识被准确、快速提取和迁移;三是这种知识间有机联系和网络结构,在解决问题时,只要触及一点,就能迅速的反映联想,组成一个相关的知识群,有利于问题的分析解决。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备考者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之间的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的理解把握上。复习的目的是在于复习者头脑中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其结构网络的形成应立足于章节,着眼于单元和教科书整体,通过结构网络模型确认知识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 从不同跨度和不同角度确认专题知识内容。

在高考命题的各类题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专题知识的考查。历史复习教学中往往重视大专题(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国际关系、国别)的知识罗列,忽视小专题的确认和把握,小专题应从不同跨度和不同角度中随时确立。对专题知识内容的复习也应运用系统的方法形成网络结构,并确认重要知识的坐标。掌握专题内容首先应确认构成专题内容的知识要素,其次是揭示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实质,明确知识坐标的基本特征,最终在头脑中固定高质量的知识。

第三, 增强对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的比较学习的意识。

分析比较题在高考中占有一定比例,并且散见于各类题型中,是提高命题难度的重要题型。在复习中应对网络结构系统中的相同、相近和相反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特别是对专题阶段性知识内容和专题阶段性特征的比较,提高对历史概念掌握的层次和质量,增强辨别能力,达到对历史概念深刻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第四, 重视历史地图的学习与运用,直观准确的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强化空间思维能力。

高考命题对历史地图的考察呈日趋增加的趋势,但由于考生忽视历史地图的学习及学习方法不当,出现得分偏低的现象。高考命题的主要考查角度是位置、形势和路线,考查空间历史知识的确认和思维创新能力。在复习时应研究历史地图,挖掘隐性知识,研究图例,记清重要位置,重要名称;比较不同时期的地图发现隐性知识;还应特别重视地理因素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这样依托教材的重要内容,再造历史地图就显的尤为重要。总之,历史地图含盖的知识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在学习中努力挖掘力争全面准确牢固地掌握每一幅地图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并且再造历史地图,达到迁移历史知识的目的。

一、进行强化训练,使知识、技能、技巧转化为具有心理定势的能力。

有人认为:“学科能力的提高和训练数量的关系是一个类似正态函数关系”,但这里只是强调训练数量的重要性,但要提高形成能力的质量还必须注重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 明确各类题型中的命题题型、命题角度。

目前高考命题采用三大题型。选择题题型主要有最佳选择、材料选择、组合选择、排序选择、填图识图选择、逆向选择等;其命题的考查角度主要是对主体历史知识的背景、原因、条件、经过、性质、特点、影响和结果的考查,其次是考查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认证历史的能力。如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材料解析题从设问的不同形式上可分为传统型、开放型两类,其材料选取多为原始资料、数据图表、前人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述材料等。两类题型作答虽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实质上考查的能力角度基本相同,无非是分析认证、概括提炼、抽象延伸和理论升华。问答题的命题题型较多,命题角度多样,但近几年来高考命题的主要题型是概括说明、分析比较、观点评述与论证等。分析、概括、评价成为主要题型。深入研究各类题型的特点,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方法,探寻答题规律,使知识、技能、技巧转化为能力。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篇(6)

第一,巩固基础知识,构建系统网络框架.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知识点的冗杂繁多,但是在这些看似冗乱的知识点中还是存在一定规律的.因此,提高学生对氧化还原相关基础知识的重视程度,以及对氧化还原反应核心知识的掌握能力,就能构建一个系统的氧化还原知识网络框架,将各种零星散落的知识点有效地串联起来,在宏观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究分析,进而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组织起来进行系统的习题复习,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各种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梳理,进而了解此类知识的主干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知识点.教师也可以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以及相关判断依据为“电子得失或者偏移”“元素化合价升高以及降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概念为氧化剂概念、还原剂概念、氧化产物概念、还原产物概念、氧化反应概念、还原反应概念等.通过教师的梳理,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网络框架,进而为相关知识的应用奠定基础.

第二,强化学科观念与方法.在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时,最重要的就是相关概念原理及其认知价值.基于此,才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新课程改革相关理念,重视教学观念,其中常见的化学教学观念包含化学元素观、化学微粒观、化学变化观、化学实验观、化学分类观以及化学价值观等.在化W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主要分为感性认知、理性认知方以及认知实践三大种类;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明确考纲重点,强化训练

第一,明确课标考纲,掌握命题重点.基于新课程标准考纲重点展开复习,要对高考考纲进行系统的探究,明确具体的命题说明,对于各种高考动向进行系统的掌握,明确复习的方向以及重点,为学生备战高考明确方向;为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以及复习提供参考.在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讲解以及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紧扣课程标准,明确整体的趋势与要求,有热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做到复习方向明确、重点突出.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篇(7)

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能力文理综合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学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立足本学科教学时,应注重夯实学生的“双基”。考试虽然明显地反映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但是在复习教学中千万不能因此而忽视基础知识,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真正弄懂、吃透。该拓宽的要拓宽,该加深的要加深。要形成地理知识的系统网络,纲举目张,只有系统了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

二、重点复习系统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文理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他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地理学习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三、加强地图教学,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考地理必定要考“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是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因此,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所以,在地理复习中,必须要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如各种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区域图、柱状图、地理模式图等讲解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教会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方法,如等值线图,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震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等,首先要看清数值大小的递变方向,然后再根据等值线的凸出方向判读高低。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图文转换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如经常引导学生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新闻事件落实在地图上,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四、立足单科, 关注学科间的综合,强化综合意识,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我们在地理复习中,应该立足本学科,强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适当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立足本学科,就是要按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考试的知识范围,抓紧好本学科的教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高考的万变。另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固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教师可挑一些典型的综合题作分析,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综合的切入点,以提高对知识由横向联系渗透向纵向深度发展的网络思维能力。

五、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篇(8)

新的时代,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适应新形势发展的人才,必须首先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来实施,为此,国家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改赋予了课堂教育教学新的内涵,对于处于一线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世界,知识更新之快,信息发展之迅速,都是前所未有的。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渗透愈加紧密。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而是一个由自然、社会等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这就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国家政策等等方面的知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教育教学感到有些困惑,笔者就地理课程中的教育教学策略问题有如下体会。

一、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才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知识的考查已不是过去的死记硬背,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立足于教材的基础知识,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其系统化,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教育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基本内容为本,建立以单元为基本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网络化的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立足本学科教学时,应注重夯实学生的"双基"。 考试虽然明显地反映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但是在地理教育教学中不能因此而忽视基础知识,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真正弄懂、吃透,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

二、扎实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能力,其题型往往以“问题立意”,要求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地图教学,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是命题中不变的主题。因此,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好坏。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如各种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区域图、柱状图、地理模式图等讲解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教会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方法,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如经常引导学生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新闻事件落实在地图上,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提高读图能力。

四、立足本学科, 善于学科间的联系,强化学生的综合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应该立足本学科,强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适当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立足本学科,就是要按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范围,抓好本学科的教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万变。经过调查发现,由于学生长期受“分科教学,单科考试”的传统习惯影响,一开始时对综合考试不适应,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从一个学科跳跃到另一学科,脑子一下子转不过弯来,综合思维能力差。这些说明了学生对跨学科综合思维不习惯,习惯于传统的思维,而横向联系渗透的思维能力低下,学科知识干扰明显,学科跳跃思维不适应,增大了综合考试的难度,降低了综合考试的成绩。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改变划学科为牢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搞好本学科内综合的基础上,应淡化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鸿沟,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结合点,使学生具有掌握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典型的综合题作分析,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综合的切入点,以提高对知识由横向联系渗透向纵向深度发展的网络思维能力。

五.收集教育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篇(9)

一、强调基础性,进行专题梳理法。需要梳理的内容如下:1、地理计算 2、地球运动 3、地理循环 4、地形气候 5、季节判断 6、地理区域 7、区位分析 8、人地关系 9、地理图表10、地理选修。以后高考试题的考察方向是:淡化地球运动,增加区域地理 ,自然地理比重下降,人文地理比重上升。地理区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总论部分,同时要突出中国区域。注重对必修3的案例分析,不能死记答案,要注意原理的运用。(一纲多本)。注重必修1的基本原理在必修3中运用。个人的复习建议: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出发,探究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

二、注重系统性,提倡列表对比归纳法。例如可以对季风环流、我国河流五种补给形式的比较、背斜和向斜的区分、潜水和承压水的比较、大陆漂移说与板块构造说的差异、中国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的比较等。通过归纳对比,泾渭分明,便于掌握。

三、理清层次性,构建知识要点网络法。可以对诸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全球定位系统、大气的热力状况、南亚知识要点网络等知识要点进行构建,理清其中层次与关联,形成自己知识体系。

四、遵循事物规律性,勤于地理分布规律的寻找法。具体如下:1、经纬度的排列规律2、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随纬度、季节)4、气候的分布规律5、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6、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7、大气环流的分布规律8、洋流的分布规律9、自然带的分布规律10、产业转移的规律。乐于搜寻,善于发现,学习会乐在其中。

五、强调思维逻辑性,因果关系图示法。针对框架图(因果关系图)的实例,要弄清哪些选项是“因”,哪些选项是“果”;由因及果,由果索因,顺着箭头,逆着箭头,正推反推,多方面尝试,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例如环境问题成因框架图(说明图中各字母的含义)、沙尘暴对农业危害框架图、我国东北工业生产部门协作框架图等。

六、讲究方法性,加强基本技能指导法。例如对1、气候的形成因子2、太阳光作图的动感探究3、圆柱投影光照图的基本特征与解题技巧等知识剖析,要注重讲解过程,由浅入深,加强基本技能指导。

七、目标的针对性,运用典型案例导析法。地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地理知识与生产相联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案例、开展探究式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提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讲求“生活中的地理,地理中的生活”,留心处处皆学问。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篇(10)

一、钻研《高考说明》和《课程标准》,确定复习教学目标

高三政治复习课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主要任务是:根据《高考说明》对学生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拓宽、查漏补缺,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知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以备高考。

通过这个阶段的复习,要使学生能清楚、透彻地理解和掌握《高考说明》中规定的每个必考的知识点,以及对它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达到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还要求学生能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把握所学知识,提高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思想认识和觉悟水平得到提高,达到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因此,我们在这一阶段复习中认真钻研《高考说明》,认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具体的复习教学目标,加强针对性,避免随意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二、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落实,全面复习教材知识

高考试题可以千变万化,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不变,基础知识仍然是文科综合能力形成的根基。我们应当根据这些考点在综合训练的同时,回归课本,弄清高考的基础点、能力点,挖掘提高点和突破点,要有层次、有针对地复习,防止遗漏知识点,杜绝出现知识盲点。另外,在全面复习的同时又要重视和突出主干知识,这些年文综命题都在考查学科主干知识。

在第一轮复习阶段,一定要定位在“低起点考查基础知识”,真正做到夯实基础、降低难度。教育和引导学生本着谦虚谨慎的精神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理解透彻,宁可多花时间,也要保证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扎实。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

1.要“准”,是指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事实的理解和记忆要准确,不能“大概”“差不多”,必须对相似、相关、错误的概念、观点等进行比较和辨析。另外,政治学科的时代性也要求考生及时更新知识,保证准确性。在近年的高考政治学科试题中,主观试题的答案要点贴近教学内容,文字表述精炼,基本源于教材,充分显示出试题贴近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学习什么,准备什么,就考什么。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理解和把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尤为重要。

2.要“全”,是指凡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点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事实都要阅读、分析、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教师与考生都不能随意增删知识点,“增”会给学生添负担,“删”则可能会造成高考中的丢分。

三、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知识面是由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和知识线有机联系而形成的知识层面,即在点线复习的基础上,做到“纵横”延伸和辐射。从纵向来说,首先要把经济常识的八课内容,哲学常识的四大块内容和政治常识的五课内容分别融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复习经济常识时要及时辐射到哲学常识知识和政治常识知识,做到既深入知识,又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横向来说,关心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热点,也不要放弃冷点,并要擅于运用有关理论知识综合认识和评价现实问题,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把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认真对待政治复习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基础知识复习课上,我们主要采取如下步骤:

1.回顾知识,发给学生教学案,要学生根据教学案,对复习内容系统地阅读自学一遍。

2.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构建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讲清易错、易混点,并联系热点事例使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思考讨论探究,使学生对复习内容的重点、难点有深刻印象。

4.回顾课本,要求学生对复习内容精确掌握,指导学生将复习内容编成网络式知识系统图表。

5.巩固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及时讲评,使学生对复习内容进行再现和巩固。

6.拓展提升,及时结合社会热点,即党、国家、政府、公民的大事出试题,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教师适时地点拨提高能力。

在“热点专题课”上要取得好的成绩,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要“去粗取精”,精选并把握热点,指导学生既会用课本知识分析时事热点,又会用体现在时事中的党和政府的新理论、新观点去充实深化对热点问题的原有认识。

上一篇: 调研申请报告 下一篇: 人力资源部财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