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诗歌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06 22:42:49

红色诗歌

红色诗歌篇(1)

《七律・长征》是在红军长征胜利时写下的一首56字的革命史诗,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饱含了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翻阅之前学过的教材,没有任何与长征有关的故事内容,因此本课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讲,应该说离得比较遥远了。这样的红色经典课文学生较难理解感悟,但是现在的孩子对于网络非常熟悉,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深刻解读了这首红色诗歌。

一、了解背景,长征故事汇报

课后的“资料袋”中虽然介绍了长征的时间、原因等,但是较为简略,学生是无法从中体会长征路上是如何艰苦卓绝的。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收集资料的能力,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去查找长征的背景、长征故事等资料,通过手抄报展示、课堂汇报,让学生了解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遭遇的艰难险阻,为后面理解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奠定基础。

二、查找地名,再现长征历程

短短的四句诗中,共出现五个地理名称:“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按时间地点的顺序,勾勒出一幅“长征路线图”。但学生对这些地区、地名没有空间概念,因此通过网络查找地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长征路线,并对诗中所描述的“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战斗有深刻的理解,进一步了解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再现中国工农红军二五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

三、搜索配画,理解品味诗句

律诗用词精辟凝练,是作者字斟句酌而为,因此理解诗意不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诗是诗人情感的抒发,而感情又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文字表达出来,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在教学中把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事物联系起来,将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以看得到的一幅幅生动直观的图片,那么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初读、解字词、明诗意,借助网络平台,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评议。诗中“逶迤”“磅礴”等词语较难理解,为了不让这些诗句的理解成为孩子的负担,让他们愉快地学习,我放手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与诗句相匹配的图画,形象直观地感受长征艰险壮阔的场面,进一步体会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四、选择配乐,共鸣升华情感

通过为诗句配画,学生已经对诗意有了一定的了解,体悟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如何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呢?在以往的诗词教学中,老师们喜欢通过示范读或播放录音来帮助孩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可不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并表达情感呢?

音乐是开启人类情感的钥匙。在教学中为了把诗中的情感与音乐相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读文入境,感受这首律诗磅礴的气势,我大胆地尝试让学生去网上为《七律・长征》找一个合适的背景音乐,配乐朗读。通过在网上搜索、选择背景音乐,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了朗读兴趣,我只对学生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情感方面进行点拨,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奇特想象、博襟、英雄气魄和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五、课外延伸,自主拓展求知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首气势磅礴,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的律诗,我让学生自主选择以下作业:背诗、画诗、写感受、背诵课外搜集到的的诗词。通过自主作业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并进行对诗人诗作的积累。学生有的选择画一画,给古诗配上了“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精美图画;有的几个人根据诗的大意,扮演当时士气鼓舞的红军将士,把当时的“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情景生动再现;有的搜集到的诗,自学理解并背诵了下来……自主性作业让学生主动地去完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实现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加强了作者相关红色诗歌的积累,培养了课外阅读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实践证明,运用网络平台辅助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亲近红色经典,进一步了解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历程,让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参考文献

红色诗歌篇(2)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组织第一届“红色家书”诗歌朗诵活动。诵读红色家书不仅是讲政治、顾大局的重要体现,更是走进历史、洗涤心灵的红色之旅。当前,全市正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正在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结合起来,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举办这次活动,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刚才,×名同志从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查找差距、剖析根源,读出信仰的力量、读出担当的力量、读出实干的力量,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为接续好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奋斗,完成好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使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近100年的光辉历程。10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艰苦创业,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开创性、历史性飞跃,使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顺应党心民意,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高质量发展崭新局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启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实现不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革命战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辉煌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诵读《红色家书》不仅要在思想上有所触动,更要在实践上有所行动,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以革命先烈为标杆,把红色精神植入灵魂、融入血脉,变成自己的奋斗精神,让自己更有力量;要按照省市委部署要求,深入抓好作风建设工作,既要抓好部机关的作风建设,也要大力弘扬“做事是最好作风”的鲜明用人导向,把作风表现融入干部选用全过程,以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干部,着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环境。为此,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第一,要全面提升各级党组织的组织力。

组织力是党组织生命力的具体体现。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一要强化政治功能。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学深悟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在×落地见效。要以开展“读红色家书”主题活动为契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引导党员干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二要强化服务意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思想,自觉树牢宗旨意识,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进一步完善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保障人民权利、倾听群众呼声、接受基层监督的体制机制。坚持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使其成为党组织发动群众的有力助手,更广泛地凝聚人民群众,更有效地服务人民群众。三要强化组织建设。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等党的组织生活基本制度,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增强组织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使各级党组织功能更加完善、活动更加经常、支部更具活力,真正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

第二,要全面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担当力。

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牢记肩负使命,强化责任担当,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凝聚起推动×改革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一要把担当体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要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围绕中心,紧盯工作重点,特别是在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百里长江最美岸线”和“区域性航运中心”、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开展“三城同创”和“五大组团”建设等重点工作中,要挑重担,走在前,干在先。二要把担当体现在改革创新上。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全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争当改革创新的推动者、实践者。要传承革命精神,增添改革锐气,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要把担当体现在勤政为民上。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扎实抓好各项民生实事,认真解决好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等实际问题。要带头革除“怕、慢、假、庸、散”的作风顽疾,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多到工作困难大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化解矛盾,积极主动为党分忧、为民解愁。

第三,要全面提升广大共产党员的带动力。

红色诗歌篇(3)

一群人

踏着岁月的印记

从江阳西路44号

一路蜿蜒

抵达赤水河畔

奔腾的河水逶迤而上

岸边的绿树静默不语

一段历史,永载史册

一点火种,星火燎原

一种精神,历久弥新

一份传承,矢志不渝

石板和青苔,木门和口号

斑驳的照片,破旧的衣衫

组成起伏跌宕的战争史诗

我逐字、逐句

读四季的风,掠过历史的巷弄穿堂而来

吹开时代的新篇章

读懂了四渡赤水的神机妙算

读懂了红军革命的赤诚初心

读懂了岁月尘埃掩埋不了的长征精神

读懂了青松翠柏间英烈的坚定不移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

巍峨的山峦起伏间托起的那轮红日

见证“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壮志豪情

伫立在二郎滩渡口经年不变的丰碑

记录“四渡赤水出奇兵”的军事奇迹

党的信仰

在风雨飘摇中笃定

你我的初心

在追寻先辈足迹的历程中

愈加明晰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红色诗歌篇(4)

男领:我 不知道谁是最初的 设计者 女领:我们的旗帜是 最鲜艳的红色 男女领:好像一轮 喷薄欲出的 太阳 合:冲破黑暗,激情四射! 男领:但我知道 在旗帜上面 男齐:染红了烈士们的 鲜血 女领:历经几代人的 前仆后继 女齐:你的颜色更加 庄严热烈 男领:是你 男齐:点燃了可以燎原的 星星之火 女领:是你 女齐:见证了那些艰苦卓绝的 辉煌岁月 男女领:在你的带领下 合:我们由小变大 由弱变强 男女领:在你的带领下 合:我们建立了一个崭新的 中国 男领:世界风云 变幻莫测 男齐:大国解体 红星陨落 女领:西方的预言家们注视着中国 女齐:想看看咱鲜红的党旗何时褪色 男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女领:新一代的领导集体 高屋建瓴 大胆决策 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 男女领:确保我们的旗帜 合:永远鲜红 永不褪色 男齐:像 树木不能离开大地 女齐:像 水滴不能离开江河 男齐:像 鱼儿不能离开水 女齐:像 光明不能离开火 男女领:执政党离不开老百姓阿 合:人民的企盼也就是党的选择 男女领:权 为民所用 女齐:利 为民所谋 男齐:情 为民所系 合:这就是共产党的本色! 男领:我们不否认太阳下的阴影 女领:也不否认腐败的毒瘤肆虐 男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早在战争年代就曾经有过疑问 男齐:大浪淘沙 我们砥柱中流稳如泰山 女齐:吐故纳新 我们不断吸收新鲜血液 合:我们的队伍 不断壮大 我们的旗帜 没有褪色 男领:公而忘私的雷锋、鞠躬尽瘁的焦裕禄 还有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 女领:献身西藏的孔繁森、祁爱群 马班邮路上王顺友孤独地唱着山歌 男女领:时代先锋们引领着时尚 合:老黄牛的精神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得 男领:牛玉儒 你是草原的骄子 你象雄鹰翱翔在大漠 女领:仅仅493个日日夜夜 草原上却留下了永恒的传说 男齐:勤政 为民 女齐:激情 本色 男女领:你用生命谱写出 合:新时期的颂歌 女领:任长霞 你抹亮了 嵩岳一片蓝天 女齐:你的业绩 气吞山河 男齐:除暴安良 刚直不阿 女齐:执法如山 情真意切 男女领:你用实际行动 合:为党旗增彩添色 男齐:郑培民 女齐:郑培民 合:郑培民 男女领:你是我们心中 合:永远的楷模 男领:湘西那弯弯曲曲的山路 女领:印着你深深浅浅的脚窝 男齐:访贫问苦 扶危济困 女齐:两袖清风 公仆本色 男齐:土家人的鲜花为你开放 女齐:苗族歌手为你放声高歌 男领:为什么? 女领:为什么? 男女领:到底为什么? 合:老百姓爱你深似海 就因为你的奉献太多!太多! 男领:走进了 男齐:走进了火红的七月 合:心中激荡着一首永恒的歌 男齐:唱起它 合: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 女齐:唱起它 合:我们心中的太阳永远不落 男女领:没有共产党 合:就没有新中国 男领:沐浴着 男齐:沐浴着先进性教育的阳光 合:我们群情激昂 面对挑战 从容不迫 女领:凝视着 女齐:凝视着鲜红的党旗 合:六千多万个声音斩钉截铁 男齐:我们宣誓 女齐:我们宣誓 合:我们宣誓 男女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合:让我们的旗帜 永远鲜红 永不褪色!

红色诗歌篇(5)

中图分类号:G623.2

正文: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品读诗歌,我们可以欣赏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大漠奇景;可以体味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的哀怨情思;可以欣赏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的西湖美景;还可以领略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壮志豪情。唯有诗,表心明志;唯有诗,尽善尽美。

可能是由于自己的喜好问题,我也把这种情愫传递给了学生,也想让他们有机会多接触诗歌,多背诵诗歌,从诗歌中受到美的熏陶,把优秀经典文化的种子埋于心底,当汲取的营养足够时,这朵花会悄然开放于心间。

所以,在孩子们刚上一年级时,我就带领他们背诵《小学生必备古诗70首》,每周一我把选定的古诗写在黑板的一角,“课前一首诗活动”中大声朗诵本诗,那么,每天六节课,同学们会大声朗诵这首诗六遍,一星期下来,不用挨个检查,每个孩子保证会背。当然,这种方法是最保守的背诗进度,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家长会很上心,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提醒家长在家督促孩子背诵。这样,一学期下来,有一大部分孩子七十首全会背了。其余的孩子剩下的诗歌在下学期继续采用保守法,利用“课前一首诗活动”背诵。这样,孩子朗诵诗歌的过程中,认识了许多字,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促进。

当背诵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看到诗歌会有一种朗读与背诵的欲望。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层次,而是有了自己的个性化理解――

课堂情境:

师:同学们,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你喜欢什么颜色呢?

生:红色。

生:绿色。

……

师:同学们喜欢的都是明朗的颜色,看来,同学们都是热爱生活的孩子。同学们,知道吗,在我国古代,有一群伟大的诗人,他们用诗歌来抒发他们的所见所感,他们用诗歌来表达他们心中的色彩。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歌,共同领略诗人心中的色彩。

(出示杜牧的诗歌《山行》)

师:通过诵读,你发现诗中出现了哪种色彩呢?

生:白云的白色。

生:霜叶的红色。

生:二月花的红色。

(教师通过电脑屏幕打出火红的枫树林画面,学生对那片燃烧在半山腰的火红色叹为观止。)

师:杜牧之所以停车观看,原因是DDD

生:是因为枫树的颜色太漂亮了。

生:一大片火红的枫树林多像红色的海洋啊,再配上远处的蓝天白云,多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我想,这是杜牧停下来的原因。

师:说的多好啊,这么美丽的画面的确可以吸引过路的每一个人,想想看,枫叶的红色是怎么形成的?

生:叶子本来是绿色的,经过霜打才变成红色的。

师:是啊,原来这么美丽的色彩是要经历霜的严寒才能呈现,可见,这种红色来之不易。

生:老师,我明白了,杜牧停车观看,不单单是喜欢枫叶的红色,他更喜欢枫叶的坚强。

师:你从哪里看出枫叶坚强呢?

生:因为天一凉,杨树、柳树的叶子就纷纷落下,而枫树的叶子被霜一打不但不落,反而变得更漂亮了,这就说明枫树的叶子有着不怕寒冷的坚强品质。

师:说的多好啊,你简直就是杜牧的知音。

(师上前和这位同学握手,以表示鼓励。)

师:是啊,如此美丽的红色,是枫叶在他的生命结束前留给大地的精华,在经历了霜寒后,枫叶呈现了生命中的最美,获得了众人的夸赞与喜爱。正是枫叶的这种品质打动了杜牧,同时也打动了每一位读者。同学们,大家想一想,杜牧写这首诗,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成功之前可能要经历困难。

生:没有人能随便成功。

生:不经历风雨就看不到彩虹。

生:成功在风雨后。

……

师:这些话听起来很熟悉,我想,这是你从歌曲中节选的一两句,可我却认为引用得很好,基本说明了成功之前经历困难与痛苦是一种正常现象。生活中有困难是正常现象,而且每个人会毫不例外地要经历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这时候要想到枫叶,想到霜寒,这霜寒就是成功前的历练,你要学会忍受,否则,就不会有夺人眼目的色彩,所以,每个人经历困难时,不要选择逃避,而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只有积极面对困难,你的人生才会精彩……

在三年级、四年级阶段,我给同学们进行了专题性的讲座,选择了小学阶段教科书中诗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位作者------李白,他的诗歌情感奔放,从字面上就能感触到诗人跃动的脉搏,也就是说,欣赏时容易进入诗歌所展现的情感世界。

课堂情境:

……

师:下面,老师再讲一个有关李白的故事,想听吗?

生:想听。(孩子们立刻把所有的好奇都堆在了脸上,目光中满含着期待)

师:李白在安徽泾县一带漫游时,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诗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歌唱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意赶来送他,于是,李白就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生:我知道,这首诗是《赠汪伦》。

生:原来李白和汪伦是朋友,这是送给好朋友的诗。

师:李白一生中结交了许多朋友,也写了许多诗送朋友,汪伦只是其中的一个朋友,《赠汪伦》也只是其中的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是一首送友人的诗。

生:我觉得李白是个重视朋友的人。

生:我觉得李白非常喜欢交朋友,我也喜欢交朋友,我的性格是外向型的,所以,我感觉李白也是外向型的性格。

红色诗歌篇(6)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侧重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意与象俱的意象构成过程,即诗人外化内心情愫的过程,无意象不成诗,无意境不成诗。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军情急,狼烟四起烽火腾空,敌情重,乌云压城危城撼动。夕阳下,敌兵的铠甲闪烁粼光,残阳中,攻城的刀枪在晃动。角声振,撕裂长空满天飞扬,怒吼声,伴随秋风阵阵悲壮)

The Red Wheelbarrow 红色手推车

By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so much depends 那么多东西

upon 依靠

a red wheel 一辆红色

barrow 手推车

glazed with rain 晶莹闪亮于

water 雨水中

beside the white 旁边有几只

chickens 白鸡

(雨水带着沁人心脾的清新穿越时空,同人们的心灵深处的一眼清泉相交汇,轻悠诗意,启迪世人体味生活,寻找生活创造的源泉)

1.意象色彩,视觉盛宴

黑云、金鳞、胭脂、紫红、黄金、白玉等,色彩不仅鲜艳而且浓艳,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以色示物、以色感人,每一个物像都有活灵活现的色彩表征。李贺的诗歌总是借助天马行空的想象,为事物涂上新奇浓重的色彩,生动地展现其层次性。例如,用压城的黑云与向日的甲光两相比照,一明一暗,凸显诗人内心的爱恨情仇;正是色彩鲜明的奇异画面才准确地表现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堪称妥帖。

《红色手推车》主要应用了色彩对比的表现手段,描绘了一幅明朗、清新、纯净和高雅的雨后之景。诗人避免了让情感直接宣泄、观念直白流露,而是选取了乡村生活的常见之景,借助意象、色彩、线条体现诗歌的画面效果。红色手推车与白色小鸡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反差,特别经雨水洗礼过后,红色更显热烈、激情;白色更显纯洁天真;雨水更显透彻纯粹。色彩语言(色彩对比、色彩和谐、色彩联想)带给了读者强烈的视觉刺激,触发了读者丰富的遐想和期待。

2.意象并置,审美通感

《雁门太守行》中黑云、甲光、向日、红旗、鼓声等时空意象用对比、夸张、排比、递进的方式连在一起,互相映衬;加之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相互移借、沟通,达到了奇特的艺术效果。乍看是在描绘塞上战争场面,实则处处景象皆言诗人之志。“黑云压城”不再是简单的夜幕降临,更有黑压压的敌军逼近之感,从视觉上升的整体通感;“角声满天”不再是听到的阵阵号角,更有战事的紧张危机之情状,怒吼、咆哮,声声入耳,体现的是军队浴血奋战,同仇敌忾之豪迈与热情。

《红色手推车》简短却不乏意象并置。骤雨初歇是时间意象、红色手推车和白色小鸡是空间意象,该空间意象又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小推车上承载了“太多东西”,诗人并没有花笔墨介绍车上所载之物,读者却能感受到物之多、之重,似乎装载着一个乡村农夫所有的营生和劳动成果,不免感慨生命何其之重。

中西方在意象的选取和功能方面不尽相同:

1.“重意”与“重象”

中西方诗人都认可“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但在具体运用中,中国古诗更看重“意”,即借助某种方式传达出思想感情;相反,西方诗歌重在“象”,即诗人表意的方式和手段,侧重于主观思想对客观世界的直接和直观反映。《雁门太守行》的意象重在渲染一种氛围,描绘塞上战况,而真实目的则是表现战士们为国捐躯、死而后已的决心;《红色手推车》“意”则表现得相对模糊,诗人画了一幅画,有待读者揣测琢磨。

2.“意象”与“意境”

中西方诗歌往往营造出优美的意境,意象往往具有言外之“意”,这是共通的,但中国古诗中意象更加密集,这些意象能从不同角度、层面烘托出强烈的情感氛围,在方位、空间、时间,达到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的艺术效果,意象和意境之间通常休戚与共;西方诗歌更加注重诗人的直观感受,把感觉和意象串联起来,忽视了人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产生的意境,期望读者发挥联想、达到共鸣。

中西方诗学中的“意象”在表达诗歌精髓和灵魂方面意义深远,尽管二者存在差异,但正是差异才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帮助互相学习借鉴。对诗歌的鉴赏应重在感知,作者和写作背景则位居其次,首要任务即从一个个意象当中提炼出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读者与诗人内心的声音。

参考文献:

[1]李创国.英汉诗歌意象比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2).

红色诗歌篇(7)

 

《全唐诗》中,“红裙”这一意象共出现15次,自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文人何以如此爱恋“红裙”?红裙在唐代是哪些社会层面女性的装束?看白居易的“红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时”①、“楼中别曲催离酌,灯下红裙间绿袍”、“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绛焰灯千炷,红裙妓一行”;万楚的“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杜甫的“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韩愈的“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皇甫松的“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元稹的“舞旋红裙急,歌垂碧袖长”“红裙委砖阶,玉爪朱橘”……

通观《全唐诗》中涉及“红裙”的诗作,把诗句放回到原诗中,不难发现,唐诗中涉及“红裙”的多是写妓女或者歌妓的,而只有极少的篇目是描写普通民家少女的——

唐代文人阶层与妓女的交游是很平常的事情,他们的社交似乎总离不开妓乐歌舞、红裙侑觞。如白行简的《李娃传》、蒋房的《霍小玉传》都是士子和妓女恋爱作品的典型代表。审视唐诗中含有“红裙”意象的诗篇,从题目看:万楚的《五日观妓》、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都是直写妓女或者说是歌妓。从诗歌前后语境看:白居易《杂曲歌辞·小曲新词》“霁色鲜宫殿,秋声脆管弦……红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时”写的是歌妓。韩愈的《醉赠张秘书》:“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虽得一饷乐,有如聚飞蚊”写的是与歌女畅饮的场面。元稹的:《晚宴湘亭》“舞旋红裙急,歌垂碧袖长”写的是观歌舞妓跳舞夜饮的场景。其《闺晚》“红裙委砖阶……夜色侵洞房”也不是写闺中少女或少妇之怨,这里的洞房乃是青楼妓馆中妓女接待客人的房间。白居易的《江楼宴别》“楼中别曲催离酌,灯下红裙间绿袍。缥缈楚风罗绮薄,铮鏦越调管弦高”乃是与歌女离别夜宴的场面。白居易的“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吴娘暮雨萧萧曲,自别江南更不闻”乃是追忆与歌妓美好的往昔,其《山石榴花十二韵》“绛焰灯千炷,红裙妓一行。此时逢国色,何处觅天香”是作者将歌舞妓比作石榴花的咏物之作。李郢的《自水口入茶山》“蒨蒨红裙好女儿,相偎相倚看人时。使君马上应含笑,横把金鞭为咏诗”是写与妓女的缠绵悱恻。韦庄《赠姬人》“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请看京与洛,谁在旧香闺?”是写给姬妾的,告诉小妾不要嫌弃自己贫穷,调侃的说出富贵之家大多喜新厌旧的习性。皇甫松的《采莲子二首》“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则是唐诗中极少的用“红裙”写少女的诗篇。

妓女或者歌妓,在现代社会称之为“小姐”,她们真的清一色的都穿红色的裙子么?社会其他阶层的女性就不穿红裙子了么?似乎不是,《红楼梦》中王熙凤初会乡下人刘姥姥时“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②凤姐是荣国府的当家人,自然是贵妇人的装束,可见“红”不仅仅歌妓们的专署。

唐代的经济繁荣,其服饰可谓百花齐放。妓女虽靠出卖色相为生计,却深知服饰的艺术效果,她们在服饰方面更是极尽所能、别具匠心。每个朝代消费时尚流变从妓女的服饰上便可看出,她们的着装常是开一代服饰之先河——是服饰革命的急先锋。所以,她们不可能一色的穿着红色的裙子,那就太雷同、太煞风景了。福建师范大学李连秀在其硕士毕业论文《隋唐五代时期下层妇女的社会生活研究》一文中提及:“白居易《卢侍御小妓乞诗座上留赠》有‘郁金香汗裹歌巾,山石榴花染舞裙’。……由此可见,盛唐妓女流行红裙之盛。”【1】李连秀这种看法是不确切的,正如古代把妓院称之为“青楼”、“怡红院”、“勾栏”、“烟柳之地”,把妓女称为“红裙女儿”,甚至“红颜知己”一样,把妓女称为“红裙”是文人士子对妓女的一种感性表达或委婉称谓。在语言学中,词有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之分,理性意义如:桌子、椅子、茶杯、妓院、妓女,色彩意义如:“子衿”表男青年、“结绿”表美玉、“勾栏”表妓馆……“神女”、“勾栏美人”都指代妓女。“怡红院”、“红颜”、“红裙女儿”……这些带有“红”字的词似乎更多的与妓女有关系(《红楼梦》中贾宝玉命名之“怡红院”,以及唐宋诗词极少的用“红裙”来指代民家女子的不在此列)。而李连秀的理解就有些狭隘、偏颇,甚至把诗歌理解的太过于僵化、死板了。在中国古代,最初把红这个字用在花上,如张籍的“新红旧紫不相宜,看觉从前两月迟”;因为女儿如花,文人又喜欢把红这个字用在女儿身上。如“ 当户理红妆”③、如王勃的“歌屏朝掩翠、妆镜晚窥红”都是指女性……文人士大夫与妓女的交游甚至相恋,大都建立在尊敬的基础上,所以可能不愿意直呼为妓,而更愿意采取较为委婉的称呼,比如“红颜”、“红裙”、“红裙女儿”这样的字眼儿。

结语:

唐诗中的“红裙”意象,它只是唐诗之沧海一粟,然而却折射着士人阶层的生活状况。研究唐诗中的“红裙”意象,有利于我们走进唐朝士人阶层的生活世界,了解他们和妓女的郊游往来,研究妓女的服饰穿着,更能走进唐代的服饰文化悠悠世界,对现代服饰的研究,也有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二八.白居易《杂曲歌辞·小曲新词》,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本文所用唐诗皆出于《全唐诗》,以后援引不再出注。

②【清】曹雪芹《红楼梦》,《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第六回),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③【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木兰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参考文献:

红色诗歌篇(8)

 

《全唐诗》中,“红裙”这一意象共出现15次,自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文人何以如此爱恋“红裙”?红裙在唐代是哪些社会层面女性的装束?看白居易的“红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时”①、“楼中别曲催离酌,灯下红裙间绿袍”、“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绛焰灯千炷,红裙妓一行”;万楚的“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杜甫的“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韩愈的“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皇甫松的“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元稹的“舞旋红裙急,歌垂碧袖长”“红裙委砖阶,玉爪朱橘”……

通观《全唐诗》中涉及“红裙”的诗作,把诗句放回到原诗中,不难发现,唐诗中涉及“红裙”的多是写妓女或者歌妓的,而只有极少的篇目是描写普通民家少女的——

唐代文人阶层与妓女的交游是很平常的事情,他们的社交似乎总离不开妓乐歌舞、红裙侑觞。如白行简的《李娃传》、蒋房的《霍小玉传》都是士子和妓女恋爱作品的典型代表。审视唐诗中含有“红裙”意象的诗篇,从题目看:万楚的《五日观妓》、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都是直写妓女或者说是歌妓。从诗歌前后语境看:白居易《杂曲歌辞·小曲新词》“霁色鲜宫殿,秋声脆管弦……红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时”写的是歌妓。韩愈的《醉赠张秘书》:“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虽得一饷乐,有如聚飞蚊”写的是与歌女畅饮的场面。元稹的:《晚宴湘亭》“舞旋红裙急,歌垂碧袖长”写的是观歌舞妓跳舞夜饮的场景。其《闺晚》“红裙委砖阶……夜色侵洞房”也不是写闺中少女或少妇之怨,这里的洞房乃是青楼妓馆中妓女接待客人的房间。白居易的《江楼宴别》“楼中别曲催离酌,灯下红裙间绿袍。缥缈楚风罗绮薄,铮鏦越调管弦高”乃是与歌女离别夜宴的场面。白居易的“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吴娘暮雨萧萧曲,自别江南更不闻”乃是追忆与歌妓美好的往昔,其《山石榴花十二韵》“绛焰灯千炷,红裙妓一行。此时逢国色,何处觅天香”是作者将歌舞妓比作石榴花的咏物之作。李郢的《自水口入茶山》“蒨蒨红裙好女儿,相偎相倚看人时。使君马上应含笑,横把金鞭为咏诗”是写与妓女的缠绵悱恻。韦庄《赠姬人》“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请看京与洛,谁在旧香闺?”是写给姬妾的,告诉小妾不要嫌弃自己贫穷,调侃的说出富贵之家大多喜新厌旧的习性。皇甫松的《采莲子二首》“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则是唐诗中极少的用“红裙”写少女的诗篇。

妓女或者歌妓,在现代社会称之为“小姐”,她们真的清一色的都穿红色的裙子么?社会其他阶层的女性就不穿红裙子了么?似乎不是,《红楼梦》中王熙凤初会乡下人刘姥姥时“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②凤姐是荣国府的当家人,自然是贵妇人的装束,可见“红”不仅仅歌妓们的专署。

唐代的经济繁荣,其服饰可谓百花齐放。妓女虽靠出卖色相为生计,却深知服饰的艺术效果,她们在服饰方面更是极尽所能、别具匠心。每个朝代消费时尚流变从妓女的服饰上便可看出,她们的着装常是开一代服饰之先河——是服饰革命的急先锋。所以,她们不可能一色的穿着红色的裙子,那就太雷同、太煞风景了。福建师范大学李连秀在其硕士毕业论文《隋唐五代时期下层妇女的社会生活研究》一文中提及:“白居易《卢侍御小妓乞诗座上留赠》有‘郁金香汗裹歌巾,山石榴花染舞裙’。……由此可见,盛唐妓女流行红裙之盛。”【1】李连秀这种看法是不确切的,正如古代把妓院称之为“青楼”、“怡红院”、“勾栏”、“烟柳之地”,把妓女称为“红裙女儿”,甚至“红颜知己”一样,把妓女称为“红裙”是文人士子对妓女的一种感性表达或委婉称谓。在语言学中,词有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之分,理性意义如:桌子、椅子、茶杯、妓院、妓女,色彩意义如:“子衿”表男青年、“结绿”表美玉、“勾栏”表妓馆……“神女”、“勾栏美人”都指代妓女。“怡红院”、“红颜”、“红裙女儿”……这些带有“红”字的词似乎更多的与妓女有关系(《红楼梦》中贾宝玉命名之“怡红院”,以及唐宋诗词极少的用“红裙”来指代民家女子的不在此列)。而李连秀的理解就有些狭隘、偏颇,甚至把诗歌理解的太过于僵化、死板了。在中国古代,最初把红这个字用在花上,如张籍的“新红旧紫不相宜,看觉从前两月迟”;因为女儿如花,文人又喜欢把红这个字用在女儿身上。如“ 当户理红妆”③、如王勃的“歌屏朝掩翠、妆镜晚窥红”都是指女性……文人士大夫与妓女的交游甚至相恋,大都建立在尊敬的基础上,所以可能不愿意直呼为妓,而更愿意采取较为委婉的称呼,比如“红颜”、“红裙”、“红裙女儿”这样的字眼儿。

结语:

唐诗中的“红裙”意象,它只是唐诗之沧海一粟,然而却折射着士人阶层的生活状况。研究唐诗中的“红裙”意象,有利于我们走进唐朝士人阶层的生活世界,了解他们和妓女的郊游往来,研究妓女的服饰穿着,更能走进唐代的服饰文化悠悠世界,对现代服饰的研究,也有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二八.白居易《杂曲歌辞·小曲新词》,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本文所用唐诗皆出于《全唐诗》,以后援引不再出注。

②【清】曹雪芹《红楼梦》,《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第六回),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③【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木兰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参考文献:

红色诗歌篇(9)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190-02

一、颜色词语是特殊的词语

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它不仅要依附于具体的客观事物,而且还要依赖于人的主观世界来感知和感受。颜色一旦作用于人类社会,就会在人们心中产生特定的意义,引起特殊的联想,激发特殊的反应,从而使颜色词语蕴含深厚的民族文化心态和感彩,这就为颜色词语抹上了一层浓浓的人文色彩。

颜色词语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从物理学的角度讲,颜色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一定光波所引起的视觉现象,是人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从社会学角度讲,每一种颜色在装饰、化妆、服装和广告等方面的合理使用可以取得宜人的效果,对人类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从文学定义角度来讲,颜色词语生成的意义有着丰富的情感表现性和文化内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颜色词语是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反映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各个方面体现着人们生活起居、时代精神、文人心理、社会审美习尚等内容。颜色词语也因而成为词汇和文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学中,颜色词语并非独立存在的物体性质,它也涉及表现作者情感和审美的意义上来。可以说,颜色对于我们是一种美感。人们赋予它们丰富的意义,并使之成为表现人的愿望、情感、心理活动的符号,成为人类生活当中的一种特殊语言。颜色词语是人们对美的体验的言语表达。颜色词语不仅代表自然界中的色彩,它们的语义也与古人的世界观、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后来又与政治挂钩,其内涵丰富、意义多元化。

二、颜色词语在唐代诗歌中的艺术效果

诗歌是我国古代抒情达意的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以色主情,以情观色”是古代诗歌创作中遵循的主要原则。唐代诗歌不但保留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语言艺术水平极高,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艺术审美倾向。作为一种文学语言,颜色词语在唐代诗歌中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效果。把颜色词语运用于诗歌之中表现情感、赋予象征意义是唐代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唐代人的价值观、审美观。

颜色词语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甲骨文时代就出现了记录颜色的一些汉字,殷商时期就形成了白、幽、赤、黄、青等颜色词,一直到汉代基本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五色。中国传统的五色体系把黑、赤、青、白、黄视为正色。许嘉璐先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说文解字》的颜色字、词进行了一番梳理研究,指出颜色词语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初步统计《说文解字》中的颜色词经过整理共有240个,基本上也分布在红、青、黑、黄、白五个色系中,也就是所谓的五色。现仅以部分唐诗为蓝本,以五色词为依据,简单综述表示颜色的词语在唐诗中的艺术效果:

(一)红色词语的艺术效果

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它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毫不夸张地说,红是我们中国的代表色,说到红,很多人第一个印象就是中国红,红灯笼,红绸带,中国结,这些无不彰显着中国色彩。

唐诗中包含有红花、红烛、红霞、红日、红炉、指代词红粉、指代词红颜等物象。如诗句:

“花红柳绿间晴空,舞蝶双双影。”魏承班《查生子》(《全唐诗》卷895-2)

“树暖燃红烛,江清展碧油。”李益《送襄阳李尚书》(《全唐诗》卷283-31)

“红霞似绮河如带,白露团珠菊散金。”卢纶《九日奉陪侍郎登白楼》(《全唐诗》卷279-15)

“蓬莱正殿压金鏊,红日初升碧海涛。”王建《宫词一百首》(《全唐诗》卷302-1)

“红炉暖阁佳人睡,隔帘飞雪添寒气。”欧阳炯《菩萨蛮》(《全唐诗》卷896-27)

“红”这个饱含热情的颜色,在诗歌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上是诗人手中对春色的最好的写照。可以说,红色在诗歌中常被用来表现春意盎然,红就是春天生机勃勃的代表,其在唐诗描写春景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如诗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全唐诗》卷522-6)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全唐诗》卷365-11)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全唐诗》卷457-72)

此外,“红”也常常用来表达一些特定的情感或作为特定的象征意象。“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全唐诗》卷128-63),这其中的红色诠释了作者内在的热情,即对一个人的思念,对爱情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二)青色词语的艺术效果

“青”带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早上一个人走在宁静的乡村小道上,畅快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的那种自由感。唐诗中“青”这一颜色词中包含有青山、青云、青石、青草、青枫、青松等物象。如诗句: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思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全唐诗》卷274-57)

“白屋抱关人,青云壮心死。”崔膺《感兴》(《全唐诗》卷275-10)

“薄溜漫青石,横云架碧林。”卢纶《酬李端长安寓居偶咏见寄》(《全唐诗》卷276-75)

“白云阴泽国,青草绕扬州。”李端《送魏广下第归扬州宁亲》(《全唐诗》卷285-35)

“青枫江畔白■州,楚客伤离不待秋。”李益《杨柳送客》(《全唐诗》卷283-76)

“青山”的重峦叠嶂表现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兴》借“青云”表现的是诗人的豪情壮志;后四首诗都是在诗句中用青的物象来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天空,山,江水,这些广大的意象也都用“青”这个颜色词语来表现,给人一种清新自由感。如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全唐诗》卷228-68)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全唐诗》卷180-31)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全唐诗》卷344-64)

其次,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中的“青梅竹马”中的“青”表现的是对儿时青涩时光的怀念,“青”在这里是一种年轻象征,活力的体现。

(三)黑色词语的艺术效果

黑色为天玄,在中国文化里有沉重的神秘之感,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一方面它象征严肃、正义,如民间传说中的黑脸包公,另一方面它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无光给人以阴险、毒辣和恐怖的感觉。唐诗中“黑”这一颜色词包含有黑云、月黑、黑雾、黑天、黑发等物象。这些黑色意象常常给人以是悲叹和哀伤之感。如诗句:

“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白居易《缚戎人-达穷民之情也》(《全唐诗》卷426-20)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全唐诗》卷278-2)

“黄埃满市图书贱,黑雾连山虎豹尊。”卢纶《春日卧病示赵季黄》(《全唐诗》卷278-38)

“是时月黑天,一望青枫林。”李群玉《相和歌词・乌夜啼》(《全唐诗》卷21-38)

“独我鬓间毛,昔黑今垂素。”白居易《曲江感秋二首》(《全唐诗》卷434-46)

按五行说,黑色属冬,古人认为秋收冬至万物凋谢,生命接近尾声和消亡,带给人的是悲叹和哀伤。传说中的阴曹地府也是阴森可怕、暗无天日的地方,而鬼魂也是在夜晚出没。因此,黑色象征不祥与凶恶。在唐诗中,一提到“黑”字,就会联想到那风沙漫天的边关,那残酷的战争场景,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迎面而来。如诗句:

“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相和歌词・雁门太守行》(《全唐诗》卷20-41)

“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李贺《北中寒》(《全唐诗》卷393-16)

“黑山南面更无州,马放平沙夜不收。风送孤城临晚角,一声声入客心愁。”杜牧《边上晚秋》(《全唐诗》卷525-4)

可见,唐诗之中,战争前那不同于寻常的平静,战士们那紧绷的神经,那一触即发的紧张感,也只有黑色才能体现出来。

(四)黄色词语的艺术效果

黄本义指大地的颜色。古人对天、地十分关注,对于种种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时,就把这一切与鬼神联系在一起。大地生万物,山高水远,鸟语花开,因而人们产生了对天地的崇拜。作为土地的颜色,黄色也就得到推崇。在唐代,帝王都穿黄袍,皇宫用金黄色的琉璃瓦。唐诗中“黄”这一颜色词中包含有黄菊、黄叶、黄鹂、黄鹤、黄埃、黄云等物象。如诗句:

“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飕竞鼓声。”李煜《九月十日偶书》(《全唐诗》卷8-5)

“清秋黄叶下,菊散金潭初。”李适《重阳日中外同欢》(《全唐诗》卷4-12)

“春天衣著为君舞,蛱蝶飞来黄鹂语。”杜甫《白丝行》(《全唐诗》卷216-14)

“深悲黄鹤孤舟远,独叹青山别路长。”李世明《饯中书郎来济》(《全唐诗》卷1-73)

“戎行委乔木,马迹尽黄埃。”孙逖《长洲苑》(《全唐诗》卷118-55)

此外,黄色仿佛又是秋天的象征,落叶,枯树,这些秋天的景物都不可避免地带着那哀愁的黄色。黄色作为秋的象征,在诗人的笔下,就是那一缕缕不明的哀愁的最好表现方式。如诗句: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相和歌辞・长信怨》(《全唐诗》卷20-112)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筵》(《全唐诗》卷233-24)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全唐诗》卷198-22)

(五)白色词语的艺术效果

唐诗中“白”这一颜色词中包含有白雪、白雾、白云、白马、白鹤、白■、白发(白头)等的物象,这些物象都显现出一种清新、光明的感觉。如诗句:

“碧云千里暮愁合,白雪一声春思长。”许浑《和浙西从事刘三复送僧南归》(《全唐诗》卷535-32)

“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李隆基《早登太行山中言志》(《全唐诗》卷3-50)

“促轸乘明月,抽弦对白云。”王绩《山夜调琴》(《全唐诗》卷37-33)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李白《相和歌词・豫章行》(《全唐诗》卷20-7)

“白鹤青岩半,幽人有隐居。”孟浩然《寻白鹤岩张子容隐居》(《全唐诗》卷160-95)

“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写出的是太行山傍晚时通透的景象;“白鹤青岩半,幽人有隐居。”中“白鹤”“青岩”“幽人”几个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幽人隐居于世外的意境。

在唐诗之中,白色是天上浮云的颜色,是冬天飘雪的颜色,是江边飞翔的白鹭的颜色,是花色中最静谧的颜色,常常给人一种空幽静谧的感觉。如诗句: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全唐诗》卷130-31)

“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李世民《帝京十篇》(《全唐诗》卷1-1)

“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李白《秋浦歌》其十三(《全唐诗》卷167-1)

“白云千载空悠悠”,空灵的白色,带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给人一种超脱于世外的潇洒,不被金钱和名利所负累,只过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凝白雪”来形容歌声的清澈嘹亮,同时与“朱弦”的乐声相互映衬,表现出一幅歌舞升平的场面。《秋浦歌》中的“绿水”、“白鹭”和其周围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突出了诗人清幽闲淡的情怀和孤寂落寂的情绪,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蕴含,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

总体来说,在唐代诗歌表情达意的同时,不同的颜色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情感意义和象征意义,从而体现出唐诗的特别的审美艺术效果。颜色词语的使用像是一幅印象画,能给人美的想象。诗歌中通过表层的美的颜色词语能从更深层面去描述人物内心的世界和诗歌的审美意义。

参考文献:

[1]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唐诗鉴赏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1.

[5]靳极苍.唐宋词百首详解[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6]约翰内斯.伊顿(瑞士).色彩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红色诗歌篇(10)

本文仅对二十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威廉斯的《红色手推车》和中国元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两首景物诗进行比较,以发现这两者的相似之处,从中探寻这两位诗人的相似点。

一、诗歌形式不同,但节奏同样舒缓

The Red Wheelbarrow(红色手推车)

so much depends

upon

a red wheel

barrow

glazed with rain

water

beside the white

chicken

本诗体制短小,形为多行,实则仅为一个句子、十六个单词。全诗分成四节八行,音节对称,为4/2,3/2,3/2,4/2。经过诗人巧妙的布局,使平凡的一句话顿时变得熠熠生辉。威廉斯在这首诗中一改英诗传统的音步格式,抛弃了英语格律诗的格律形式,诗的每一诗节的第一行都是双音步。诗人独具匠心地把wheel、rain和white几个主要词语排列在醒目的位置,以吸引读者注意。这些单词中的元音都是长元音,如wheel中的[i:]、rain中的[ei]、white中的[ai],这样的延长使得整首诗歌的节奏变得缓慢,读来有余音绕梁之感。

《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这首诗基本上由三个双音顿构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每句诗都留有让人想象的空间,音节舒缓,表达出黄昏时的安静和表现了旅人的思乡之情。

这两首诗歌的相似之处就在于:节奏舒缓,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去回味。

二、主旨迥然不同,但都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和文化背景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为美国近代诗人。他所生活的时代,美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他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是他在生活中随意可见的平凡事物。《红色手推车》就是这样:短短8行,诗人留给我们的是一个色彩鲜明的画:红色的推车、白色的鸡对比强烈,加上淋漓的闪光的雨水,使我们看到一种生命的力量。这种鲜活生动,充满生机的形象和当时美国的时展是相契合的。

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是中国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说,诗人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他终生也因之被注定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这首著名的小曲,勾画出的就是一幅羁旅荒郊图,这与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与心境是呼应的。

三、简约而不简单

威廉斯创作的特点是坚持使用口语,用简明清晰的描述性意象,用松散的短句,反对复杂沉重过于致密的内部结构和晦涩的象征体系。他认为日常生活中粗糙、丑恶、平凡的事物均可入诗。《红色手推车》这首诗就体现了他这一诗歌主张。整首诗从字面上来看,无非就是描写了几个景物:被雨水淋湿的红色手推车、一群白色的小鸡。但仔细探究就会体味这首诗的深意:手推车这一最简单的运输工具,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红色手推车》里含有两个鲜明的对比,一个是最先进的机器技术与仍然发挥作用但已被人们忽视的简单的工具;另一个是诗中所描绘的古老的、司空见惯的画面与诗歌所运用的完全新颖的自由体形式。so much depends upon,这似乎暗示着可能。而且是诗人有意识地创造一个想象的空间,也就是说,所有的可能性都包含在个人的解读之中。

马致远,没有用自己的主观情绪去渲染事物,只做客观的景物描写。这样一来景物与读者的距离就缩短了,读者也自然地要参与体验,使读者产生无限的联想。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和显示主题的,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四、用语言勾勒出和谐的画面

读威廉斯的《红色手推车》犹如看到一幅用语言勾勒出来的优美的静物画。随着语言的铺陈,一点一点地描绘,最终完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首先看到的是鲜艳的红,继而出现红色手推车这一意象,它静静地停在那里。接着语言又给读者以光的意象:经过雨水的滋润,红色手推车变得湿漉漉地,晶莹发光。诗人似乎觉得画面有些许单调,于是加入了一群动态的白色的小鸡,与那辆红色的手推车形成了鲜明的色差,给整幅画面增添了活力。

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凭着自己长期漂泊在异乡的经历和对自然的独特敏感,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自然意象营造出来一幅凄清的画面。这首诗也是动静相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是从静态着手的瘦马和西下的夕阳是从动态着手的。这些景物不是毫无关系地排列在一起的,而是很和谐地存在于一个画面之中。这两首诗都是通过描画出生动、协调的画面,感悟人生哲理。

结语: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相似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威廉斯和马致远都是一个能使诗歌复活,并用想象的力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重新创造生命力的的大师。

参考文献:

[1]杨传纬.美国诗歌选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上一篇: 学习雷锋精神心得体会 下一篇: 助理政工师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