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15 12:40:56

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

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篇(1)

一、挖掘海盐文化资源,打造城市文化第一张名片

城市既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和结晶,又是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和创造者。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城市,必须立足这座城市文化之根。**地处淮河下游的东海之滨,有着富饶的海水资源,在这块“环城皆盐场”因盐置县的广袤盐区,有着两千多年的产盐历史,**是“两淮盐税甲天下”的重要源区。聪慧勤奋、自强不息的**人“煮海为盐”,更创造了粗犷朴实、灿烂辉煌的海盐文化。散落在盐阜大地上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海盐历史文化遗存,充分证明了**这个地域、这座城市的文化之根,就是历千年而韵存、熠熠生辉的海盐文化。

**市地方志办公室立足方志资料资源,不断发掘和研究地域文化资料,在打造海盐文化这个**城市文化第一块“金”字招牌方面,做了积极而有益的尝试。该办研究人员撰写的“海盐文化与**”等专题调研报告,引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市政府分管领导专门听取研究人员关于海盐文化课题研究的汇报。为扩大海盐文化在全市社会各界的影响,该办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召集专家学者开展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举办“海盐文化苑”专题展览,配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拍摄《走遍中国·**》大型专题片并接受专题采访。为了扩大海盐文化的社会知名度,动员全社会关注海盐文化,该办与市海盐文化研究会积极配合,组织举办“银宝杯”**市海盐文化知识电视大奖赛,与关工委等部门联合编撰出版了《**旅游文化丛书》,并单独编著了其中的单行本《东方盐文化》,社会反响很好。今年年初,**市志办作为协办单位,积极参与筹备市海盐文化研究会策划的、5月上旬在**召开的“中国海盐文化与汉唐社会经济”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邀请国内盐史盐文化研究领域著名专家学者以及省内外知名学者集聚**,共同研讨中国海盐文化及其对历史变革时期产生的影响。对于指导正在建设中的气势恢宏的中国海盐文化博物馆馆藏陈列设计方案,综合各方资源,进一步扩大海盐文化与**在国内外的影响,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依托新四军革命文物资源,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抗日战争时期,**是开展华中敌后抗战、积聚人民革命力量的战略要地,也是敌、顽必争之地。苏北抗日根据地开辟后,中共中央中原局、华中局、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中央军委华中分会等华中我党我军高级领导机关相继迁驻或建立于**。特别是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力挽狂澜,争锋相对,军令,在**重建新四军军部,**一度成为瞩目的地方,并在全国形成相当影响,时有“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之说。新四军的“铁军精神”以及丰富多彩的根据地文化,共同融合而成**所独有的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它不仅包括一大批标志性纪念设施,如全国规模最大、资料最全、最具代表性的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新四军与八路军两军会师纪念碑、新四军抗日阵亡烈士纪念塔、华中鲁艺殉难烈士纪念碑等,更积淀了深厚的老区精神,她与**历史悠久的以海盐文化为内涵的“白色文化”共同凝聚成二十一世纪新时代的“艰苦奋斗,创新创业,团结拼搏,进位争先”的“**精神”,成为激励当代**人加快新**建设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市地方志办公室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资料资源优势,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的目标,积极开展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围绕红色根据地的地域特点,该办发掘整理编辑出版了《永存的英名》、《苏北有个**》、《**人民抗击日寇英雄事迹》、《红色狂飚——左联实录》、《营救美国兵——敌后抗日军民营救美国飞行员纪实》、《董其明与盐阜抗战文艺》等一系列的“红色文化”专著,为纪念刘少奇、、黄克诚、张爱萍等领导人在盐阜区战斗工作的经过,该办还出版了《刘少奇与新四军重建军部》、《在**》、《跃马挥戈——抗战时期的黄克诚》、《剑指江淮——抗战时期的张爱萍》等纪念性著述。

为了弘扬“铁军精神”,打响“红色文化”品牌,**市志办依托史志资料资源,积极投身文化**建设,主动配合中央、省、市电视台拍摄反映抗日根据地以及新四军将领在**等方面的电视剧和纪念性专题片的拍摄和创作活动,接受央视《红色丰碑》、《呼唤和平》、《罗生特》等红色文化纪实专题片采访;配合广播电视局、盐阜大众报社联合策划组织评选《老区丰碑——**抗战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历史事件》,并获市委“十佳创新工作”表彰;为市第一小学创建“红领巾新四军研究院”,对少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整合全市新四军史和红色文化研究资源,建立新四军研究基地,与**师范学院社会学院联合创办新四军研究所,一批研究人员兼职该所研究工作,积极参与市建军路红色文化一条街专家认证活动以及新四军纪念馆东扩陈列改版活动,为做大**红色文化特色品牌献计献策,倾力投入,得到市委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三、充分利用湿地水绿文化资源,倾心打造水绿湿地文化品牌

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篇(2)

四川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与丰富的价值资源,四川是红军长征的文化圣地,共和国将帅之乡,它集中体现了四川人民不怕牺牲、敢于担当的革命精神,蕴涵着强劲的精神动力和丰富的价值资源。

1 长征丰碑:红军长征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圣地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2]二万五千里的红军长征,在四川就有一万五千里。在长征中,红一、二、四方面军在四川多个县市留下了革命的足迹,四川境内60%以上的地方都播下了红色文化的种子,给四川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其中包括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1936年,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西康甘孜会合,两次大会师的成功实现为红军长征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长征中,还有数百次战役在四川境内激烈上演,如四渡赤水、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许多经典战役和伟大战迹。在长征期间的四川,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了会理会议、毛儿盖会议、巴西会议等重要会议,先后通过了《关于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议》《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定》等文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等都在四川写下了许多光辉的篇章。如今,屹立在川西北的“红军长征纪念碑”向世人展示了四川及四川人民在长征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四川是红军长征记忆的历史宝库,是长征文化的圣地,在四川的大部分地方存有长征时期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传奇的革命故事。

2 将帅故里: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与崇高精神

四川是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如邓小平、、、罗瑞卿、张爱萍等,同时也是、赵一曼、张思德等革命英雄和革命先烈的故乡。在1955年9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授予了、、、、等10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其中,四川籍元帅就有、、、聂荣臻四位,占十大元帅的40%。而在1955~1956年间,四川籍人物中被授予中国人民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的共有99位。因此,四川又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帅之乡。同时,在革命战争时期,四川还涌现了无数个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烈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成长经历、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成为四川乃至全国的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四川人民为建设幸福生活而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3 川陕苏区: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实践与经验总结

四川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开始建设苏维埃政权,先后有4个省委、3个省苏维埃政权、近20个县委和近40个县的苏维埃革命政权在四川建立,使四川成为了当时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从1932年12月18日到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进入通江两河口,再到红军强渡嘉陵江西征,最后于4月8日撤离南江的两年多时间里,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坚持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敢于担当的豪迈气概和革命精神,形成了川陕苏区红色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品格。川陕苏区红色文化从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上主要包括川陕苏区时期各类战场遗址、英雄和革命烈士等的故居及遗物、各种会议举行的地点、军队的行军路线等,以及在这些纪念物上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川陕苏区的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川陕苏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国家政权建设经验,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曾对川陕苏区的实践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3]今天,川陕苏区红色文化仍然是四川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 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对纲要课程教学的意义

1 充实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吸引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纲要课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就会更加关注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质量也就会随之提高。教育心理学显示,“学生对身边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更深厚的兴趣,人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切合人们实际的,对之略有所知却又不完全了解的东西”[4]。四川在革命战争年代所留下的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是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因此能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纲要课的课程吸引力。如:讲红军长征的胜利,把的“七律・长征”放在屏幕上,再依次结合金沙江、大渡河、岷江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进行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红军长征中经历的艰难险阻。四川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人物精神崇高,革命故事生动感人,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能够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更生动、直观地理解教材相关内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心

纲要课的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懂得珍惜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这也是高校纲要课与历史专业课程教学目的的区别之一,纲要课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仰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充分发挥纲要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就必须使该门课程真正地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个性,贴近学生情感。而充分利用当地具有特色的地方性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讲到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时,可以结合“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上陵园”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建于1934年7月,原名“红四方面军王坪烈士墓”,分12个墓区,共安葬红军烈士12000余人。此外,在四川通江县境内还有50人以上的烈士墓区40余处,共安葬红军烈士20000余人。这些都表明了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人民为了新中国敢于奉献、不怕牺牲、为崇高理想顽强拼搏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通过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讲解,激发出根植在每个大学生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把这种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学习、生活的动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 利用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增强纲要课程吸引力的路径探索

1 创设恰当的历史情境,正确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在纲要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恰当的历史情境,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突出重点,避免盲目使用地方红色历史资源。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地组织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运用四川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时,要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并把它放到国家、国际的大背景下,使教学环节有充实的活动内容,环环相扣。同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点,恰当引入地方红色文化,提出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运用历史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历史经验,体悟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员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动脑想、开口讲,由于四川高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四川,这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大都源自学生的家乡,有些村庄或乡镇就是当时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在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安排、引导学生来讲述它,通过他们自身的参与,感染其他同学,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纲要课的学习中。

2 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目前,由于在高校纲要课的教学中,很多高校实行大班教学,人数众多,在实际执行中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同时,在进行纲要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外出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涉及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很多教师及学校领导都不愿意开展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浪费了地方教育资源,而且也使纲要课的教学效果显得苍白无力。因此,高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对增强纲要课程吸引力的重要性,为开展纲要课社会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资金支持和队伍建设。纲要课程组教师要广泛开展各方面的调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活动计划,各方面通力配合,增强纲要课的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各高校还可以把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暑期各社团的“三下乡”活动相结合,并且利用学生资源,到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学生所在的地方,让他们充当向导,作好力所能及的前期工作。

3 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打造富有感染力的交流平台

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聘请对当地地方红色历史文化有研究的专家、学者,或者在革命战争年代亲身经历过某事件的亲历者、仍健在的老红军等来学校做报告、专题讲座或交流。通过与这些人面对面地交流,使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闻,而且也能把历史与现实更好地统一起来,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感受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

4 深入基层广泛调研,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结合纲要课的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写出实践报告、心得或是研究论文。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多是教师直接告诉问题和结论,而学生的自我社会实践可以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获得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未来人生成长的经验。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开展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应充分挖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充分利用各地丰富的地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对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提高纲要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各地历史文化资源对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只是一种辅助方式,我们还应该探索更多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好纲要课的教学工作,让纲要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篇(3)

报告文学与小说题材的要求截然不同:小说是“三分题材七分写”,而报告文学则是“七分题材三分写”。所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选择题材在报告文学创作中有着很突出的作用。”①新世纪以来报告文学题材全面拓展,笔触广泛地伸向言说、批判的,而薛媛媛则满怀激情去寻觅留在茂密橡胶南国的青春足迹,填补“三湘儿女直达西南边陲 ,圆中国百年橡胶梦”在历史、文学中的缺席局面,从而大大开拓了报告文学的题材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继“知青文学热”后,纪实文学中的“支边题材”也悄然兴起。如田翠芝的《河南支边青年在的岁月》《一个老支边青年的回忆》,杨眉的《兵团儿女》以及卢一萍的《八千湘女上天山》等相继问世,揭开了边疆建设尘封的记忆,再现了各地支边人的情感历程与坎坷人生。其中有关云南支边的题材也有人涉及,如曾键的《风雨支边四十年》,沈志明的《上山下乡我在云南》以及由张家福口述、朱强整理的《醴陵人在南疆》等,都再现了支边人在云南的生存状态等。然而,却几乎没有“种植橡胶神话”的专述。即使徐迟在《生命之树常绿》中写了中国橡胶的种植与发展,但也只是反映了科学家蔡希陶对植物学事业的探索与贡献,而对湖南支边人对中国橡胶事业的贡献却未提及。杨文杰在《风雨历程中的橡胶树》中虽高度赞扬了湖南支边人对橡胶事业的贡献,但篇幅短小,人物事件涉及有限。因此,薛媛媛多次远赴云南边陲,深入调查采访后写成的30多万字的长篇《红色记忆》,则不仅真正填补了此题材创作的空白,而且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与《八千湘女上天山》和《生命之树常绿》等相比,《红色记忆》在视角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卢一萍有意识地将视点聚焦到“八千湘女”中“将军的女儿”“大贾巨富的千金”“大学高材生”以及日后的“艺术家”身上,采用“口述实录”的形式,以典型的“她们”来浓缩三千湘女的命运。而徐迟则忽视三湘支边人对橡胶种植业的努力,只对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科学家蔡希陶等进行抒写。相比之下,《红色记忆》则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关心每个普通个体,通过对支边湘人的集体回忆,结合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文化与民族风俗等,对“支边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立体反思与追诉。可以说,它是一部“云南橡胶开垦”的百科全史。

正是如此,作品就具有资料挖掘的深度与内容的厚度。本来,薛媛媛的创作一直保有关注现实、反思传统的特点。如《湘秀女》写出了现实的深重苦难,能真诚地直面生活的血泪和冷酷;《珍珠》描绘了超生家庭中孩子的成长故事,对国家的计生政策进行了深刻思考,揭示“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六三班的成长报告》等,对教育的反思更给人以全新启迪。而《红色记忆》由于题材的特殊性和纪实文学的“非虚构性”,作者必须“穿越”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去真实感受半个多世纪前的时代精神。因此,她俨然一位诚挚的科考者,耐心细致地寻觅,屏声静气地发掘,在“前后七个多月的采访中”,选取了“勐腊农场”“景洪农场”“勐捧农场”等“红河3000多公里边境线上的19个农场,34个分场,80多个生产队”②,对一个个湖南支边老人进行跟踪采访,从而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因而作品真实、可靠地还原了半个世纪前云南支边湘人的农垦生活,且呈现出新的审美特质。如在作品中,作者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对“关于热区资源开发与保护”为焦点的争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理性思考。她站在“辩证法的立场上”,承认“当森林只有一种树一种绿色生长茂盛时,就是让万种树万种绿色消失”,“就是严重违背自然规律”,让“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不可避免的成为历史”。③尤其是作者结合《勐捧模式研究》的科研成果以及经济学家马世骏的学术观点,将西双版纳“刀耕火种”的生存方式,“生态系统平衡”的机制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等知识汇为一体,进行深刻、睿智而令人警醒的分析,并结合大量可靠数据,提出了“生态建设寓于经济建设之中”的观点。此外,还有如何认识知青返乡与边境问题等,作者也运用扎实资料和数据,立足新的历史与时代高度,重新给予了思考与探索。总之,较之其小说创作,薛媛媛在题材上继续向历史的深度掘进,其信息密度之大,涉及领域之广,探讨问题之多,充分说明了其创作的新发展与新成就。

二 、英雄的新叙事

新时期以来,人们在清算“高、大、全”模式的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走向了“世俗化”,或用“非英雄”规避“英雄”的方式讽刺“假正经”,从而付出了“矫枉过正”的代价。实际上,在当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建崇高与寻找英雄,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而《红色记忆》正是这样,它肩负起了重建崇高的庄严使命。它将众多普通支边种胶人置于时代与历史风云,从弘扬时代和民族精神的维度,彰显了普通人的“英雄本色”。这一点,又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个体意识与爱国主义的有机统一。即作品中的英雄主义既有浓厚的历史印记又体现了人性的本能,或者说,歌颂时代英雄与关怀个体人性是作品并存的价值指向。作品中的“支边湘人”从个体来说是“草根人物”,是到云南又拿起锄头的农民工――农场职工。在奔赴西双版纳的艰难行程中,他们靠着“马上就能摘香蕉,捡菠萝,抓花生”的原始欲念顽强坚持。而在面对“蛮夷之地”“瘴疠之区”的恶劣环境时,他们深感失望,甚至尝试逃跑。然而,正是这种个人与国家、“小我”与“大我”的情理冲突和考验,才再现了真实的历史时代与群体英雄,也才深刻凸现了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亲情和家庭的暖流贯穿作品,不但不使人觉得世俗而有损形象,反而使英雄更可亲可信。三湘支边人在长达几十年的艰难生涯中,以湖南人特有的“蛮劲”与毅力,终于以实际行动赢得历史的承认,圆了“中国名列世界一流产胶大国”的梦,从而使作品既高扬了时代与民族精神,又使人不得不承认:“正是这些默默嚼碎了如许深重辛酸苦辣的人,才支撑起我们共和国的大厦。”④

其次,是传奇性与生活化叙事的有机结合。传统的英雄叙事在本质上是传奇叙事。在这种叙事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多通过事件来表现,特别是在面对生死存亡的重大事件时,往往依靠英雄所表现的不同于常人的壮举来完成。而《红色记忆》不同,它对英雄的描写,始终以冷静、客观的笔调,并大量采用回忆者的直接对话,主要通过日常生活中极普通的事件和言行来实现。具体来说,一是以原生态的方式记录了“湖南支边人”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的衣食住行。如写他们“吃在山,住在山”“一手握锄头,一手拿枪”,他们“天当被,地当床”“白天治坡,晚上治窝”;除了开垦种胶,还有婚姻、家庭生活等。二是对人物生命体验的真实传达。即作品中的人物虽然命运各不相同,但都有着类似的生命体验――对支边开垦的无限激情,对残酷环境的无奈与失落,最后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开垦荒地,种植胶林,“献完青春献子孙”,骄傲地成为“的家乡人”。他们在象、虎、狼、熊等野兽面前的恐惧,忍饥挨饿的艰辛,橡树遇灾时的沉痛,割胶时的欣喜,等等,作者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将人物的真实体验与心理感受娓娓道来,其柔情万种,常令人肝肠寸断。

总之,《红色记忆》的叙事突破了传统的英雄模式,在开掘思想深度中解开了桎梏英雄的政治枷锁。它从日常生活中揭示人物的美好人性与崇高品格,在民族精神的弘扬中拓展了平民英雄的审美魅力。

三、 形式的新探索

茅盾认为,“好的‘报告’须具备小说所有的艺术上的条件”,此言不虚。薛媛媛本以小说创作见长,故《红色记忆》也借鉴了小说等艺术形式,并将其与“理性”有机融合,从而对报告文学的“文学性”进行了卓有成就的探索。这一点,又主要表现在文体和语言上。

首先,它虽然没有现代小说之主体故事与中心人物,但仍然重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着重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以“三湘儿女奔赴云南种橡胶”为视中心,铺叙了“湖南支边人”半个世纪的风云历史,再现了几代支边人的传奇故事。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似传统小说《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之短片连缀,故事衔接紧密,结构严谨。如“少数民族帮农场盖房子”的故事、“支边人与v尼人过‘嘎汤帕节’”以及与“少数民族通婚”等故事,都是相对完整独立的事件,作者将其有机融合在“民族融合”的主题之下。同时吸收古典小说营养,将各种故事写得有声有色、曲折有致。同时,作品还注重文化风情、自然地理等,穿插神话与传说,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支边生活的丰富、复杂与人物的真实可信。

其次是叙事视角。作品不仅用了第一人称,也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口吻。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人称时而是“作者”,时而交替成故事“叙述者”。作者交错运用内视角与外视角,达到了一种自由叙述的综合效果。

作品中的“我”以作家身份,通过采访,引领人物回忆个人的命运变迁与时代真实。如对“谭明庆”“陈彰武”等老人的采访牵出支边湘人的婚姻实况;对“曾凡益”“李开弓”“贺熙仕”等人的采访,重现“支边湘人”种胶时所体现的“困不住累不垮、气吞山河的力量”。与《八千湘女上天山》的客观记录“支疆湘女”的口述实录不同,薛媛媛虽然以第一人称“我”为叙事视角,但常以局外人身份对问题加以思索与评判,从而保证了叙事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同时,作者又让众多支边老人自己倾诉他们的喜怒哀乐,呈现他们的隐秘情感。此时,“我”以外的第三者又转换为第一人称“我”,使过去的“支边人”与今日的“支边人”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叙述更具亲切感和沧桑感。可以说,作者“我”充当了音乐伴奏,而故事人物“我”则发挥了讲故事的功能,叙述视角的运用服从了故事主体表达的需要,更替自如,以“一唱一和”的歌咏式进行诉说,形成了作品悠扬的音乐化叙事风格。这样,作品既体现了作家叙事策略的灵活,也表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最后,在文体风格上,作家综合各家优长,吸收诗歌、散文等文体的语言,努力营造诗与美文的意境。特别是作家主体真诚的投入以及炙热情感的灌输,使作品在人物书写与人生感叹等方面更加细腻真实。

作者以抒情的散文笔调,以一位女作家特有的柔情去感受“支边人”,以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去体验“湖南支边人”的艰辛创业。加上作为湖南本土的作家,薛媛媛诉说“湖南支边人”的故事时,常常“被湖南人在异乡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所感动”,情到深处时不自觉的运用方言进行情景交融的诗意描写,从而为“三湘支边人”、为“国家橡胶史”谱写了一阕感人至深的赞歌。

总之,《红色记忆》使薛媛媛的创作跃上新的台阶,为她在纪实文学作创作方面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当代中国报告文学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宝贵经验。我们期待她在这方面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注释:

①李炳银:《中国报告文学的世纪景观》,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页。

②③薛媛媛:《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第63-64页。

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篇(4)

关键词红色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利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增强实效性。”①在这方面,深入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内外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用先进的红色文化去感染大学生,正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有效途径。

1 将红色文化引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虽几经调整,可仍未完全摆脱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大学生普遍对此热情不高,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课堂,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中,是当代大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感的主要渠道和来源。”②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课堂,不仅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和时效性,而且教师可以通过理论讲授、专题报告、课堂讨论、播放影视资料等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课堂,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红色文化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参与、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③同时还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辅导读物,开设相关的素质课和选修课,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的历史,并从中吸取精神的力量。

2 把红色文化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高校要努力把红色文化请进大学校园,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在大学生中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教育活动,在学校营造浓厚的“红色氛围”,让红色文化润物无声般地潜入大学生的头脑。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革命)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④高校可以邀请纪念馆、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校举办专题展览和专题活动;邀请一些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红军、老战士走进校园举办报告会;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寻访革命战争亲历者;举办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展、书画作品展、文艺演出等。这一系列的“红色活动”以其健康向上的“红色”基调,能将历史与现实、革命英雄主义的激情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全校师生奉献一道精神大餐。

3 深入挖掘校史中的红色文化内容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轫于一百多年前的民族危难存亡时期,百年来不少高校与民族共荣辱,与国家同兴衰,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从某种层面来说,高校发展的历史既是一部民族荣辱史,又是一部革命斗争史。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史中丰富的爱国爱校内容,对学生进行极有感染力、极具针对性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纵观华中师范大学的百年校史,虽然日新月异的发展改变了学校旧时的模样,然而百年的风雨仍然抹不去对今日学校的影响。杰出校友、我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恽代英就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的中华大学。学校的中心广场被命名为“恽代英广场”,并树立了恽代英的汉白玉雕像供师生瞻仰。同时,为了深入学习恽代英为中国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学校还不断深化对恽代英及其革命精神的研究,2005年召开了“纪念恽代英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了《恽代英年谱》等学术专著。

4 用红色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不仅要从红色文化的内容上进行创新,更要从传播红色文化的载体上进行创新。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原有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机制,更好地把握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化,主动抢占网络制高点,特别是要牢牢把握校园网的主动权,密切关注校园BBS、门户网站等学生关注度高的平台,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开发建设具有思想性、知识性、时代性、服务性的红色文化网站,以专版、专栏、专题等各种方式,构建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红色网络文化,抵制那些宣扬色情暴力的腐朽堕落的“黄色文化”和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侵蚀,使红色文化所传承的文化和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心中。

5 让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

高校应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亲历红色圣地,选派学生赴相关地区学习考察,深化和拓展“红色教育”的内涵。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不仅要使大学生成为红色文化的参观者和学习者,还要成为“红色精神”的发扬者和传播者。同时,高校应该和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共建实习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努力与相关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个坚实的平台。让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是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身临其境式的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让大学生在教育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教育,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北京:人民日报,2004-10-14.

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篇(5)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增强实效性。”①在这方面,深入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内外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用先进的红色文化去感染大学生,正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有效途径。

1 将红色文化引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虽几经调整,可仍未完全摆脱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大学生普遍对此热情不高,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课堂,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中,是当代大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感的主要渠道和来源。”②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课堂,不仅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和时效性,而且教师可以通过理论讲授、专题报告、课堂讨论、播放影视资料等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课堂,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红色文化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参与、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③同时还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辅导读物,开设相关的素质课和选修课,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的历史,并从中吸取精神的力量。

2 把红色文化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高校要努力把红色文化请进大学校园,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在大学生中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教育活动,在学校营造浓厚的“红色氛围”,让红色文化润物无声般地潜入大学生的头脑。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革命)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④高校可以邀请纪念馆、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校举办专题展览和专题活动;邀请一些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红军、老战士走进校园举办报告会;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寻访革命战争亲历者;举办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展、书画作品展、文艺演出等。这一系列的“红色活动”以其健康向上的“红色”基调,能将历史与现实、革命英雄主义的激情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全校师生奉献一道精神大餐。

3 深入挖掘校史中的红色文化内容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轫于一百多年前的民族危难存亡时期,百年来不少高校与民族共荣辱,与国家同兴衰,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从某种层面来说,高校发展的历史既是一部民族荣辱史,又是一部革命斗争史。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史中丰富的爱国爱校内容,对学生进行极有感染力、极具针对性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纵观华中师范大学的百年校史,虽然日新月异的发展改变了学校旧时的模样,然而百年的风雨仍然抹不去对今日学校的影响。杰出校友、我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恽代英就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的中华大学。学校的中心广场被命名为“恽代英广场”,并树立了恽代英的汉白玉雕像供师生瞻仰。同时,为了深入学习恽代英为中国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学校还不断深化对恽代英及其革命精神的研究,2005年召开了“纪念恽代英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了《恽代英年谱》等学术专著。

4 用红色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不仅要从红色文化的内容上进行创新,更要从传播红色文化的载体上进行创新。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原有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机制,更好地把握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化,主动抢占网络制高点,特别是要牢牢把握校园网的主动权,密切关注校园bbs、门户网站等学生关注度高的平台,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开发建设具有思想性、知识性、时代性、服务性的红色文化网站,以专版、专栏、专题等各种方式,构建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红色网络文化,抵制那些宣扬色情暴力的腐朽堕落的“黄色文化”和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侵蚀,使红色文化所传承的文化和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心中。

5 让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

高校应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亲历红色圣地,选派学生赴相关地区学习考察,深化和拓展“红色教育”的内涵。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不仅要使大学生成为红色文化的参观者和学习者,还要成为“红色精神”的发扬者和传播者。同时,高校应该和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共建实习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努力与相关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个坚实的平台。让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是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身临其境式的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让大学生在教育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教育,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北京:人民日报,2004-10-14.

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篇(6)

红色资源蕴涵着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凝聚着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集体智慧,是新时期干部党性教育的优质资源。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可以丰富教育内容,拓展和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教育实效。引红色资源之“源”,活党性教育之“水”。

关于红色资源的定义,学术界主要有三种界定方式:谭冬发、吴小斌将红色资源定义为“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痕迹和精神魂宝。”这一定义过于狭窄,涵盖不了所有的红色资源。李实认为,红色资源既包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无产阶级政治理论”,也包括“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崇高精神及其物质载体”这一定义又过于宽泛,忽略了红色资源的中国特色。赖华林、曹开华认为,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该定义从主体、内容、性质、时间段等方面全面简洁地概括了红色资源的基本特性,是迄今为止得到普遍认可的、较为科学的界定,遗憾的是未揭示出红色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的渊缘关系。本文认为,红色资源是发生在中国的独特文化现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和物质结晶,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因此,本文将红色资源定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伟大精神及其物质载体。

1红色资源是优质党性教育资源

1.1红色资源是扎根于中国本土,反映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物质载体

早期的“红色资源”概念又称之为“红色旅游资源”。上世纪90年中期,江西等地挖掘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由此带动了全国红色旅游经济的发展。2004年,李康平在 “论中国三大红色资源联合开发的政治文化价值”一文中提出了红色资源的资政育人功能,红色资源一词逐渐从红色旅游中独立出来。党的十以后,红色资源开始广泛地应用于党建研究领域。2014年八一前夕,在看望慰问驻福建部队官兵时的讲话中指出:“把福建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对红色资源的党性教育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1.2红色资源的主要功能是资政育人,是优质党性教育资源

红色资源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更具有极高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红色资源的最主要功能是资政育人,与党性教育的目的和任务高度契合。红色资源的物质形态,如:革命遗址遗迹、历史文物、革命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纪念堂等等,可以直接作为党性教育的课堂。红色资源的精神形态,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积淀了中国共产党90 多年的奋斗历程和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天然地具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折射出先辈们的政治文化、主流价值和理想信念,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改造和治国理政经验。”是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

红色资源进课堂,是增强党性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要途径。党性教育是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将红色资源运用于党性教育课堂,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信念和思想理论水平。有助于总结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使党员干部在经验的启示、错误的镜鉴中进一步了解国情党史。有助于丰富党员干部的精神生活,陶冶党员干部的道德情操,锤炼党员干部的革命意志和执政能力,培养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1.3党性教育是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方式和重要途径,深化了红色资源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党性教育是以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为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党的十报告指出:“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辩明大是大非。”这就是说,党性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牢固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党性教育的本质要求为红色资源充分发挥资政育人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红色资源进课堂,是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方式和基本途径。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独特的政治优势,将红色资源运用于党性教育课堂,有助于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90年辉煌壮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就,营造红色精神学习宣传阵地。有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感召力、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总之,红色资源进课堂,有助于促进党性教育和红色资源的交流互鉴,共同谱写红色精神新篇章。

2红色资源转化为党性教育资源的路径

2.1建立红色资源教学基地

要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建立本地红色资源教学基地。经过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我国各地普遍地拥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本地红色资源,建立本地红色资源教学基地,可以就地取材、因材施教,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干部对本地红色资源有亲切感,容易接受,传承自觉性强,更能增强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各地红色资源教学基地要互相联网,资源共享,形成全国范围的红色资源教学网络。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远程教学、视频教学,保证偏远地区的学员也可以享受到全国最优质的党性教育课程。

2.2编写红色资源教学教材

要M织各方力量编写内容翔实、体系科学的高质量红色资源教学教材。可以组织地方党校、党史研究室、政协、地方志办公室等部门的专家学者,通过广泛深入的实地调研,在全面了解本地红色资源现状基础上,广泛全面地搜集整理本地红色史料,对红色遗址遗迹进行复原和修整,对红色事迹的亲历者及其亲属进行调查、采访,在此基础上,编写制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材教案。从内容上看,可以是革命史、口述史、回忆录,事迹展,等等。从形式上看,可以是专著、论文、诗集、画册、等纸质形式,也可以是画作、音乐、地方剧等艺术形式,还可以是声、光、电兼具的现代数码高科技形式。

2.3创新红色资源教学方法

要遵循教学规律,结合学员的思维特点,不断创新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常规的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分析等教学形式基础上,结合本地红色资源的独特优势,创新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根据焦裕禄的事迹设计出“焦裕禄在今天能否吃得开”辩题,在学员中进行辩论式研讨;以雷锋事迹为案例,按照学习行动法的操作要求,组织学员到公共场所为群众服务,回来后大家交流体验收获,探讨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指定一个研讨专题,各地区的学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互联网开展小组讨论,由指导老师担任网络管理员,组织大组交流;为学员指定一个调研选题,在指导老师带领下赴革命老区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回来后以专题汇报的形式进行研讨;在组织部门、学员所在单位的协调下,组织学员赴革命老区实习锻炼,承担一些实质性的基层工作,回来后交流汇报。等等。

2.4发展红色资源课程研发

要遵循教学专题的周期规律,结合形势的需要和教学任务的安排,不断研发教学新专题,及时进行新老专题的更替。每年要制订课程研发规划,多方组织力量,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课程研发活动,建立党性教育专题库。可以建立项目研发小组,老、中、青结合,各学科交叉,发挥团队的力量集体攻关;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教学比赛、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活动,使优秀教学专题脱颖而出;还可以面向社会专题招标活动,将高校、科研机构、其他培训机构的优秀教学专题和先进教学方式方法引进党性教育培训之中。等等。

2.5建设红色资源师资队伍

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本领过硬、勇于担当、又红又专的红色资源师资队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法,调动一切人才资源,为党性教育服务。对于本校的专职教师采取“走出去”战略,制定师资培训规划,有计划地、分批地输送教师赴革命老区、干部教育学院、高校、科研机构等学习培训;对于革命老区建设者、红色精神亲历者或见证者、经验丰富的基层工作者、执政有方的领导干部等,采取“请进来”战略,有组织地邀请他们为学员讲课,聘请他们为党性教育客座教授,建立稳定长期合作关系。制定师资培训和目标管理方案,有计划地对党性教育教师进行轮训;两支师资队伍互相学习借鉴,加强合作交流,建立起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党性教育智库。

2.6开展红色资源课题研究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科研是教学之源。党性教育要长期保持活力,必须建立在丰硕的科研成果之上。要加强对红色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以科研之源拓教学之流,建设研究型教学团队,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可以与革命老区签订合作开发协议,共同研究发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可以面向社会招标课题,吸引高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人才加盟,共同为红色资源的研究贡献智慧。有条件的党校可设置硕士、博士点,在开展研究的同时培养师资人才。

作者简介:台红(1960-)女,安徽淮南人,中共淮南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研室主任,教授。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基层党建研究。

参考文献

[1] 谭冬发,吴小斌.“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J].老区建设,2002(7).

[2] 李实.准确认识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J].政工学刊,2005(12).

[3] 赖华林,曹开华.“红色资源”开发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N].光明日报,2004-09-22.

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篇(7)

【中图分类号】K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8-0069-04

特色专业建设是实施国家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将通史与区域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是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的一条重要路径。在历史学本科教学中,如何在强调通史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突显区域史教学的内容,是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区域史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如何将通史教学和区域史教学有机结合?通史教学和区域史教学中课程体系如何设置?现有的师资队伍如何朝通史与区域史教学相结合的方向优化组合?如何开发既有通史内容又有区域史特色的系列教材?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中如何体现通史与区域史教学相结合的特色?等等。这些均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依托历史学国家特色专业、中国古代史部级教学团队、《敦煌学》国家精品课程,积极从事教学改革与实践,根据地域特色和传统优势,走出一条以西北区域史教学为突破口,推动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新路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对今后进一步推进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出西北区域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特点

历史学是西北师大的传统优势学科。在多年的学科发展中,我们一直强调科研和教学并重以及科研和教学的协调发展。百余年来,西北师大的史学工作者充分利用便利的地域优势,将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与西北区域史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主动适应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在西北边疆史地、西北民族史、敦煌学、简牍学、丝绸之路文明史等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将西北史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本科教学活动之中,是西北师大历史学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本科生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教学作为本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与此同时,将通史与西北区域史教学紧密结合,开设与西北区域历史文化紧密相关的课程。在中国通史与西北区域史教学相结合方面,开设有《敦煌学》《简牍学》《西北文化史》《西北经济史》等。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在拥有扎实的中国通史知识基础上,对西北历史有较深入的掌握和全面的了解;在世界通史与西北区域史的结合中,侧重于丝路文明史、中亚史、西北跨国民族史、伊斯兰教史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将世界通史的掌握与西北区域史的学习较好地结合起来。

立足西北区域特色,大力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课程,是西北师大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切入点。在课程设置方面,坚持通史课程与西北区域史课程的有机结合,自2000年以来,通过多期教改工程,持续强化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进一步突现西北师大历史学的课程特色。在强化《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等通史主要课程的同时,加强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建设,优化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将《敦煌学》《简牍学》《丝路文明史》列入必修课,将《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西北经济史》《西北边疆考古概论》《西北民族史》列人选修课。同时淘汰《甘肃经济史》《甘肃史》等课程。其中《敦煌学》《简牍学》《丝路文明史》是最具西北区域文化特色的课程。《敦煌学》立足于甘肃敦煌文物大省这一资源优势,作为历史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和骨干课,既是一门颇富特色、具有地缘优势的重要的专业知识课,又是从事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生动的思想教育课。现该课程已经建设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足以代表西北师大历史学特色和优势的国家精品品牌课程。甘肃是简牍的故乡,开设《简牍学》既宣传甘肃简牍文化遗产,又培养本科生基础的简牍学专业知识。甘肃地处丝绸之路黄金地段,境内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丰富,《丝路文明史》课程的开设,就是在向本科生传授丝绸之路的历史知识,传播丝绸之路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等。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强调教师在进行通史教学的同时,还必须进行西北区域史的教学。教学团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只有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确保特色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一方面,我们要求教师从事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的基础教学,每位教师至少要讲好一门中国通史课或世界史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从事西北区域史相关课程的教学,每位教师要讲好一门西北区域史课程,从而形成一课两人或多人承担,改变了因人设课或一人一课的局面,以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运行。

二、编写填补空白的西北区域史教材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指出:“教材建设要反映教学内容改革的成果,积极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建设,选用高质量教材,编写新教材。”为了体现西北师大历史学特色专业的特点,我们在教材建设中,并没有像一些高校那样重复编写教材,而是定位于填补空白的教材建设,开发新教材,走出一条特色教材建设之路,我们先后编写的特色教材有:《敦煌学教程》、《史学论文写作教程》、《历史学本科专业学习指南》、《甘宁青考古八讲》、《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简牍学教程》、《西北边疆考古教程》等。其中《敦煌学教程》为国家精品课教材建设的重要成果,内容主要围绕敦煌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国内外敦煌学主要研究动态;敦煌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敦煌历史及敦煌与丝绸之路的关系;敦煌文物的发现、流散、收藏和有关追讨、回归等问题;敦煌学与隋唐五代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研究;敦煌学与民族史和古代民俗研究;敦煌学与中国古代教育、科技研究;敦煌学与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学研究;敦煌学与佛教、道教等宗教研究;敦煌文学;敦煌艺术等。《简牍学教程》对简牍及简牍学、我国简牍的出土历史简牍文字流变、简牍中的政治法律、简牍中的经济文书、简牍中的军事活动、简牍中的民族关系、简牍中的典籍与思想文化、简牍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作了较为明晰之阐述,并附简牍图版多幅,图文并茂。本教程的编撰,将有助于促进本校简牍学的教学,并希望带动国内高校相关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甘宁

青考古八讲》分别为甘宁青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存、新石器时代遗存、商周遗存、秦汉遗存、三国两晋南北朝遗存、隋唐遗存、宋元明遗存等,系统阐述了每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分布、发掘状况、文化类型、文化内涵、研究现状,理论贯穿于材料之中。《西北边疆考古教程》主要论述西北边疆地区百年来考古发现和研究状况。西北边疆考古涉及的地理范围,主要是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划分,包括陕西北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西部,教程在内容安排上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三个部分。在各章节,分别叙述了考古发现和发掘情况,特别是对一些重要发现作重点介绍,对于不同观点和学术争论也加以梳理;教程配备插图,以便于直观地掌握遗址和遗物。

目前,我们正在编撰的西北区域史教材还有《丝路文明史教程》《西北民族史教程》《西北历史文化遗产教程》《简牍学文献导读》《敦煌文献导读》等。

西北师大历史学特色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除《史学论文写作教程》《历史学本科专业学习指南》弥补基础课教材建设的不足之外,《敦煌学教程》《简牍学教程》《西北边疆考古教程》《甘宁青考古八讲》等均为首次编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三、高度重视西北区域史的教学研究

国家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要求“将优质教学与研究资源用于本科教学,鼓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一直是西北师大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第2期刊发西北师大历史学本科系列教学研究论文4篇:《通史与区域史教学相结合,推动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特色课程需要不断精心打造――以部级精品课课程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课程建设为例”》《特色课程需要强化特色――简牍学课程建设刍议》《特色课程需要推陈出新――关于开设中国北方民族史课程的思考》。《通史与区域史教学相结合,推动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总体论述通史与西北区域史相结合的理论意义、教学方法、实践价值等重大问题。敦煌学是国际显学,在西北师大开设“敦煌学”课程具有较长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在已有国家精品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好“敦煌学”,努力扩大课程受益面,《特色课程需要不断精心打造――以部级精品课课程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课程建设为例”》从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树立精品意识等方面提出,要把“敦煌学”课程建设成为既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又有西部特色的国家精品课程。西北师大对简牍学的研究起步较早,且在学界有较大影响。目前,简牍学研究已开始进入黄金阶段,开设“简牍学”课程,既是通史教学的深化,也是充分利用西北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以扩大学生知识面的重要途径。《特色课程需要强化特色――简牍学课程建设议刍》中就简牍的出土、简牍的内容及价值、简牍学课程大纲设计及教学经验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我国西北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民族关系是西北地区古史的中心内容,也是影响当今西北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西北民族史内容丰富,既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现实紧密交织在一起。《特色课程需要推陈出新――关于开设北方民族史课程的思考》就开设北方民族史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课程内容设置等展开讨论,进而提出必须予以重视和加强民族史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年第3期刊发西北师大历史学本科系列教学研究论文3篇:《居丝绸之路古道,开“丝绸之路学”课程一关于西北师范大学开设“丝绸之路学”课程的几点认识》《(西北边疆考古通论)课程建设初探》《西北历史地理的课程建设与教学》。西北师大位居丝绸之路重镇兰州,较早开设了“丝绸之路文明史”的课程,特色鲜明。《居丝绸之路古道,开“丝绸之路学”课程――关于西北师范大学开设“丝绸之路学”课程的几点认识》认为,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应重视课堂教学和实地考察的结合、重视新材料的运用和学科建设、重视思想性和国际学术交流,以此推动“丝绸之路学”课程建设。西北边疆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在我国考古学界具有重要地位,《(西北边疆考古通论)教学初探》认为,开设“西北边疆考古通论”课程,对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西北边疆地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尊重客观的考古资料进行历史学习,要结合适当的课外考古实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中国西北历史地理的研究与教学,西北师大起步较早,且薪火相传,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西北历史地理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就如何将西北历史地理研究与教学相结合,推动“西北历史地理”课程建设展开了具有建设性的讨论。

以上教学研究成果,足以说明西北师大历史学教学团队对本科教学研究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反映了长期以来西北师大对西北区域史研究和教学高度结合所取得的显著成绩。

四、强化通史与西北区域史相结合的学生实践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指出:“积极开展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利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种形式,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根据西北师大历史学学科特色,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实践,包括开设《史学论文写作》课程;要求三年级撰写学年论文,优秀论文必须答辩,答辩后获优秀成绩者,在推免研究生专业成绩计算时加权计人;四年级撰写毕业论文,全部参加答辩;编辑学生学术刊物《文史管窥》等。《史学论文写作》课程从史学论文的选题人手,按照论文的构成要素,对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进行详细的讲述,就如何写作规范的论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讲解,并从丰富、翔实的案例来具体说明“如何写”,所讲的方法大都是从这些案例中推导出来的,清晰明白,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西北师大文史学院青年文史学社创建于1986年,在教师指导下社团以“营造学术氛围,展现学子风采”为宗旨,社刊《文史管窥》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为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学术水平的平台和学术交流的机会。

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篇(8)

一、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

“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这是毛泽东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有博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意志,不但不惧怕挫折,反而把它作为锤炼自己的机会。伟大的革命领袖、卓越的政治家,就是这样产生的。

大家知道,1935年的遵义会议,才最终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在此之前的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所受的挫折之多、所受的排挤打压之重,在我党无出其右者。1928年3月,在井冈山根据地初创和发展时期,因没有执行中央的“左”倾错误路线,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被开除(期间有一个多月因误传被开除党籍而成为“党外民主人士”),被撤销前委书记职务;1929年6月红四军七次代表大会上,受党内错误思潮的影响,落选前敌委员会书记,被迫离开部队;1931年11月赣南会议上,身为苏区中央局书记和中央苏区军委书记的他,又被剥夺了党和军队的领导权;1932年10月宁都会议上,毛泽东到了政治生涯的低谷,重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他,再次被剥夺了军权,仅仅留任没有什么实权的苏维埃共和国主席一职,后来这一职务也被博古安排张闻天在实际上取代,而成为有名无实的领导人。

一个人受到这么多打击和挫折,恐怕早就心如死灰了,可是毛泽东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忍耐力,终于等来了遵义会议的曙光。1956年9月10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大预备会上谈到自己当年遭受严重挫折时说:“我想同志们中间可能也有多多少少受过冤枉受过委屈的。对于那些冤枉和委屈,对于那些不适当的处罚和错误的处置(如把自己打成什么‘机会主义’、撤销职务、调离职务等等),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从此消极,很气愤,很不满意;另一种态度是把它看作一种有益的教育,当作一种锻炼。”毛泽东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领导干部,在受到冤枉、委屈和挫折的时候,不能消极、气愤,而要“把它看作一种有益的教育,当作一种锻炼”。

陈毅作为“元帅诗人”和杰出的外交家,曾经和饶漱石共事。1943年10月,时任中共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的饶漱石,与新四军军长和华中局副书记陈毅发生意见分歧。饶漱石和几名领导联名向中央发去一份电报,把一般的意见分歧上升到政治高度,添油加醋,想逼走陈毅。陈毅也同时向中央报告了事情经过,并主动检讨了自己。

毛泽东很快给陈毅回电报,要他来延安参加党的七大会议。1944年3月,陈毅来到延安,先参加整风学习。这期间,他十分想对毛泽东诉说自己受到饶漱石排挤的委屈。毛泽东已经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就对他说,如果你要谈华中抗战的经验,我可以召集个会议,让你谈三天三夜。如果你要谈与饶漱石的问题,我看还是一句话不要提。4月9日,毛泽东又写信开导陈毅:“凡事忍耐,多想自己缺点,增益其所不能,照顾大局,只要不妨碍大的原则,多多原谅人家。忍耐最难,但作为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陈毅听从了毛泽东的劝告,抛弃了个人恩怨,继续团结华中局领导把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同志是我们党重视调查研究的杰出代表。早在青年学生时代,他就开始调查研究。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毛泽东开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调查研究。其中1925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1927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就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文献。1926年,他通过调查研究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撰写的调查报告《中国佃农生活举例》,被作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生动的教材。

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毛泽东反复强调调查研究问题。井冈山时期,他先后进行了宁冈、寻乌、兴国等8次较大的调查研究。其中,他在1930年5月撰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和1931年4月起草的调查通知中,相继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延安时期,为了使全党充分认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毛泽东先后撰写和起草了《关于农村调查》《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等系列文章和文件。其中,他在1941年3、4月为《农村调查》所写的序言和跋中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心环节,调查第一是眼睛向下,第二是开调查会;同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又提出:“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随后,他逐步把调查研究活动推到全党范围内实行,并广泛应用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实践中。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多年间,毛泽东仍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大小调研上百次。1952年10月,毛泽东在河南考察人民胜利渠时,正碰上牧民尚景富赶着羊群迎面走来,尚景富一见小车,就准备赶羊群下堤让车。毛泽东立即指示停车让道,并步行上前同他拉家常,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尚景富想不到国家主席会到路边跟自己说话,还让“官车”给自己和羊群让道,这让他非常激动、终生难忘。

毛泽东还形象地把调查研究形容为“察言观色”,他不仅亲身深入到群众中去“察言观色”,还要求和指导领导干部都这样去做。

毛泽东和江华谈“察言观色”。1943年冬,鲁中区党委书记江华回到延安,进入中央党校学习。毛泽东见到他后,询问起山东和沿途见到的群众和生产情况。江华汇报说,一路走马观花,没有深入了解,只看到一些表面现象。鲁西北、冀鲁豫、太行等地群众生活都比较苦,最苦的是太行山区,老百姓面黄肌瘦,衣衫破烂。听了江华的汇报,毛泽东教导说,我们的干部,每到一个地方,要察言观色。察言观色,就是看老百姓吃得怎么样,穿得怎么样,脸色怎么样,情绪怎么样,通过这些现象的观察,就了解到了群众生活的基本情况。当然,这还是不够的,但了解群众的第一步,应当是察言观色。江华晚年说,毛主席的这番教导使他受益终身。

毛泽东要求“将军大使”调查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定从部队中挑选一批优秀干部出任外交官。1950年3月10日,毛泽东接见了耿飚、王幼平、黄镇、姬鹏飞、韩念龙等14人。他们经过参加外交部首批驻外大使学习班的学习,即将出国赴任。毛泽东希望“将军大使”不辱使命,并教导他们:“你们到国外当大使仍要发扬在部队的长处,也要开展调查研究。”要“学点驻在国的语言文字,只有懂得外语,才能阅读当地报纸,才能和别人交谈,也才能做好调查研究”。毛泽东还提醒他们:“对于通过调查而了解到的情况,必须加以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研究很重要,只有通过研究,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接受了毛泽东的教导,耿飚等人后来均成为新中国出色的外交官。

三、领导干部都要读点文学、读点历史

毛泽东一生嗜书如命,他读书之广博、见解之深刻、应用之纯熟,为全党读书学习作出了榜样。他多次强调:“文武官员都要读点文学”。他善于从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学习鲜活的知识,也善于从古今中外书籍中汲取有益的营养,进而创造了“毛式领导风格”。他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帮助和促进领导干部提升思想素养和领导水平。

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篇(9)

3.荀子:早期儒学中的一个理性主义美德伦理学典范邯郸学院学报 王楷,WANGKai

4.试论邯郸古城的历史变迁乔登云,QIAODeng-yun

5.赵文化研究与邯郸城市特色的构建郝良真

6.溯历史文化根脉构邯郸文化大系——评董海林、李广主编的《邯郸文化脉系》周振国

7.论三教并立的形成与中国哲学的新开展宋志明,SONGZhi-ming

8.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对历史之谜的解答祝利民,ZHULi-min

9.技术是否能控制矿难频发?——关于技术控制主义及技术可控性的思考柴潇

10.秦始皇"焚书坑儒"和儒生保卫文化的斗争臧嵘,ZANGRong

11.明清鲁中地区民间信仰特色及成因探析赵树国,ZHAOShu-guo

12.女真族与蒙古族的汉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比较杨媚,YANGMei

13.一则重要引文的标点问题钱毅,QIANYi

14.沉埋全死地,流落半生涯——从柳宗元的心声看其悲剧的主观原因宫红英

15.人民网舆论引导策略研究刘倩,LIUQian

16.晚年胡乔木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贡献鲁书月,LUShu-yue

17.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基于邯郸市的调查研究葛宏冰,苏红霞

18.和谐视角下农村社会矛盾演化特点、规律及对策分析邢保良,苗菊芳

19.影响河北省在经济转型时期政治社会化的因素张丽,申建英,史玉萍,ZHANGLi,SHENJian-ying,SHIYu-ping

20.邯郸学院学报 邯郸市社会事业"十二五"规划的发展思路顾海燕,王丽萍

21.学科评估结果在大学排名中的二次利用研究周克荣,ZHOUKe-rong

22.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及其转化——从大学与中学思想政治教材内容重复现象谈起包双叶,陈锡喜,BAOShuang-ye,CHENXi-xi

23.以专业学科支撑推动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李忆,黄翔峰,贺贝贝,LIYi,HUANGXiang-feng,HEBei-bei

24.学优生和学困生短时记忆特征的对比研究郭海英,李培胜,GUOHai-ying,LIPei-sheng

25.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模式如何适应市场发展王晓芬,苑鹏军

26.大学英语分级模式教学下第二课堂课程的构成要素魏丽娟,蔡其伦

27.理工科院校人文精神教育缺失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消极影响李静,杜凤秋

1.再访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康香阁,KANGXiang-ge

2.娲皇:中华民族文化之母周汝昌,ZHOURu-chang

3.关于赵文化研究的思考——读《赵文化与华夏文明》有感赵国华,ZHAOGuo-hua

4.论荀子道德修养观中的"慎独"赵清文,ZHAOQing-wen

5.荀子思想形成的基因刘志轩

6.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成因郭秀芬,邢保良

7.邯郸成语典故的表现形式李广,贾晓敏

8.邯郸成语典故的特点及意义邢保良,任丽红

9.略论磁州窑白地黑绘装饰的文人参与庞洪奇

10.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论争赵志浩,ZHAOZhi-hao

11.学术信息

12.共和国雏形——华北人民政府的历史审视刘建民,LIUJian-min

13.为发展凝聚共识——《北京日报·理论周刊》爱国主义宣传的着力点黄月平,HUANGYue-ping

14.魏晋论说文句法修辞析论王京州,WANGJing-zhou

15.杜甫《赠花卿》诗微言辩释——与杨义先生商榷张超,ZHANGChao

16.试论近代河北植棉的迅速发展刘洁,LIUJie

17.赵国杰古诗词二首

18.西晋时期孙吴旧地士人入洛活动及其结果翁频,WENGPin

19.邯郸市区域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曹贵宝

20.制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刘明生,张路安,LIUMing-sheng,ZHANGLu-an

21.创新"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新模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李忆,黄翔峰,安娜,陆志波HttP://

22.商务英语学生口译水平调查报告魏晓红,张丽平

23.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刘聪颖,孙鹏,LIUCong-ying,SUNPeng

24.大学生复原力与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谢巧玲,王秀希,王博,高玉红,任云,XIEQiao-ling,WANGXiu-xi,WANGBo,GAOYu-hong,RENYun

1.著名科学史家席泽宗院士访谈录康香阁

2.学者声名垂宇宙——席泽宗院士其人其事邯郸学院学报 江晓原

3.超迈前贤津梁后学——席泽宗院士的科学史研究钮卫星,NIUWei-xing

4.第四代弟子眼中的席泽宗院士李辉

5.新人文与新启蒙——访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院士张丰乾,ZHANGFeng-qian

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篇(10)

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同志在全国公安教育训练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培训,教育引导广大公安民警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不能丢,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公安现役院校是党绝对领导下的培养公安现役部队各类人才的重要基地,公安现役院校学员是公安事业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公安事业的希望和未来。加强和改进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公安事业接班人是摆在公安现役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地扬弃中外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以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特色文化。由于其丰富的内涵,多种多样的形式以及蕴含的巨大价值,红色文化在公安现役院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

1、理想信念的教育价值

在公安现役院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最根本的是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而红色文化因其蕴含的丰富的革命信念、革命精神和革命历史文化,天然地具有理想信念的导向功能。邓小平同志说过:“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正是有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才激励着革命者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因此,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鼓舞学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2、爱国奉献的教育价值

爱国奉献是指在人们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凝聚起来的对祖国的深厚热爱之情及为之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崇高情感。爱国,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奉献,就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竭忠奉献。爱国奉献,具体体现在忠于党、忠于祖国和人民的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顾全大局、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的高贵品质等等。作为只有爱国奉献,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爱国奉献,才能满腔热血,热忱服务;只有爱国奉献,才能恪尽职守,开拓创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方永刚、丁晓兵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爱国与奉献的感人乐章,是一笔笔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讲解这些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激发学员的爱国奉献精神,强化他们的爱岗意识,鼓舞他们苦练报国本领,献身公安事业。

3、艰苦奋斗的教育价值

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视察时告诫全党:“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和政治本色,是推进我们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红色文化中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都是艰苦奋斗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动体现,闪烁着艰苦奋斗的光芒。以红色文化中的艰苦奋斗精神对学员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他们自觉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诱惑和侵蚀,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道德防线。

4、清廉意识的教育价值

清廉即清正、廉洁,是指人的行为品行正派,清正无私,克己奉公,不贪污腐化、奢侈浪费,也不、贪赃枉法。这既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品质,也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廉洁奉公、为人民谋永福的光辉典范。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高官厚禄面前毫不动摇,牺牲前写下了这样的话:“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西餐大菜,宁愿口吞刺口苞粟和菜根;不稀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巢似的住所。”通过对红色文化中的清廉意识的宣传和弘扬,解决学员在思想上对反腐倡廉的模糊认识,提高其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使其走上公安工作岗位之后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公安现役院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策略

1、坚持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想理论政治课理论教学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公安现役院校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员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坚持红色文化教育与公安现役院校思想理论政治课理论教学相结合,这就要求把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公安现役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将之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渗透红色文化内容,或者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或者安排红色文化教育的专题教学。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开展以“革命圣地选介”、“党史人物点评”等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课前演讲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掘和巧妙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如图片、经典文献、影视片段等,以增强教育效果。还可以精心选择一些纪录片,如《孙中山》、《》、《复兴之路》等,组织学员观看和讨论,使学员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两个了解、三个选择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其他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军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也可以做这样的处理。公安现役院校还可以根据学校和教师个人实际开设红色文化教育的选修课,并对学员提出相应的学习任务要求,最大限度地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为教学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相关教师要提高对红色文化进课堂工作的认识,增强实施红色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2、坚持红色文化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公安现役院校对学员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学员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有助于学员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公安现役院校可以结合院校实际,开展以红色文化教育为主题内容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员利用革命历史纪念日、节假日外出调研“红色革命实践”等活动,使学员体验生活,了解国情民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组织学员参观本地及周边省市的伟人故居、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革命圣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发学员的爱国情怀,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结合假期社会实践、学年见习、毕业实习,深入农村、企业、厂矿、街道等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撰写调查报告,使学员一方面亲身体验到改革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使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了解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军民共建活动,与地方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结成共建单位,向他们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办消防知识讲座,开展爱心助学、扶贫帮困、义务劳动等爱民便民活动,打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素养。

3、坚持红色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因其广泛的群众性、强大的渗透性、突出的参与性和自娱自教等特点,对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对于促进学员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使其形成牢固的道德观念、崇高的思想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让它成为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公安现役院校要大力加强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充分依托红色资源,在学员中开展广泛的教育活动。可以邀请展览馆、博物馆单位来校举办专题活动,如展览会、展示会、说明会;邀请老红军、老党员走进校园举办报告会、座谈会;开辟红色文化讲坛、红色论坛;利用学校的校报、学报、广播等媒体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广泛宣传和教育;结合建党、建国周年纪念活动及党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举办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展、书画作品展览、党史知识竞赛、专场文艺演出、红色歌会等。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在校园网开设“红色网站”或相关专栏、专题, 构建红色文化教育的网络平台,通过充实红色文化内容、增强网站可读性、缩短更新周期等方式,吸引学员的注意力,使学员全面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让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还可以开展生动活泼的网上活动,如有奖征文、知识竞赛,以增强红色网站的趣味性。注重对校园建筑、文化设施等硬件的建设、美化工作,在校园中树立革命历史人物的雕像、塑像,设立文化长廊、文化墙,开辟红色文化专题,通过环境的营造影响学生价值观构建。

公安现役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院校党委、机关各部门、教师、学员队干部、学员的通力配合,只有上下一心、齐抓共管,才能真正出实效、出成果,铸造忠诚警魂,把学员培养成合格的预备役警官。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政研会2011年课题“红色文化提高青年军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研究”(HBSZKT-2011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班长年终总结 下一篇: 小班上期班务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