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树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25 18:23:06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篇(1)

过程与方法——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掌握把课文读通、读懂、读中悟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二、教学准备

大树和小鸟图片,搜集树木带给人类的好处;投影仪。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师:(出示多媒体画面)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树木茂盛,空气清新,一只可爱的小鸟站在大树上正用清脆婉转的嗓子为一棵大树唱歌呢。大树呢,摇曳着她那茂盛的枝条,入迷地聆听着,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那么今天,我们也把小鸟和大树请到了课堂上,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个美丽而伤感的故事。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你想说点什么?

3 品读课文,倾心对话。让我们走进课文,继续深入地读书。也许你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你的感受,还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课文中是怎样形容大树和小鸟的关系?(好朋友)出现了几次?你能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吗?

说一说在生活中你有这样的好朋友吗?好到什么程度?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形影不离、如胶似漆,形同姐妹、亲如兄弟),有这样的朋友,让人感觉幸福,那么如果你们要是分别时,你会怎么样?(难过、舍不得、盼望再见面、想念、伤心、难舍难分)

小结:正因为大树和小鸟天天在一起,所以分手时难舍难分,因此它们有一个美丽的约定——明年春天再相聚。

4 朗读课文,体会情感。漫长的冬天终于过去了,万紫千红的春天又来了,鸟儿兴冲冲地回来,它这样急匆匆地回来干什么呢?(找好朋友大树)它找到了吗?春天又来了,鸟的确又回来了,可是它只看到了孤零零的树根,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小鸟寻找大树的有关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一)读中感悟,体会鸟的真情

1 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把握第一次对话依依惜别、难舍难分及小鸟保证时的坚决与肯定)师:第二年,小鸟终于回来了,但小鸟却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读出惊讶的语气。出示:春天又来了。鸟儿又飞回树林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师:假如你是此时此刻的小鸟,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急切寻找大树,想知道大树的下落)

2 指导读第二次对话。第一次寻找没有结果,小鸟继续寻找。

3 指导朗读第三次对话。树不见了,小鸟到处寻找。(出示三次对话。学生找伙伴读一读)指名读——师生评议——想象小鸟寻找过程中的心情——再读(小鸟寻找大树时的三次说话应是一次比一次更焦急。而树根、大门、小姑娘的语言因为身份不同,朗读时应有所区别,树根是同情、伤感的,大门对这样的事情司空见惯了,语气比较平淡,小姑娘的声音应是稚嫩的)。

(二)拓展想象,体会树的真情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朗读表演中,我们更多地感受到的是小鸟对大树的关心,小鸟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飞越千山万水,找寻着大树,但大树这时已永远无法看到小鸟了。那么大树在他被伐木人无情地砍倒之前是否也在思念着小鸟呢?(学生畅所欲言,从中体会大树的情感,体会二者的友情)

通过体验、演读,更有助于全面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因为友情的建立是需要双方共同付出的。

(三)升华情感,体会朋友间的真情

1 师:同学们,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她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了人世间最宝贵的诚信。读完这个感人的故事,同学们一定又加深了对故事的体会。用一两句话写下自己最深的感受。

(在充分朗读、体验的基础上,提炼自己的感受,允许学生有多元的理解。)

大树和小鸟的友情如此深厚。为了曾经的诺言。小鸟历尽千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大树的毁灭呢?是人类的乱砍滥伐还是人们的环保意识太差?教师应及时评价,进一步引导。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篇(2)

(一)数心设计、强化德育。

教师对应用题的设计,是融思想教育于其中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以上题为例,如果教师这样设计:“公园里有5只熊猫,送给日本友人1只,还剩几只?”不仅不会产生上述尴尬局面,而且也使学生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又如,教分数应用题时,可设计以下例题:“我国地大物博。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相距的1011。东西相距约多少千米?”这样一设计,就对学生进行了国情教育。总之,教师只要有了德育意识,就能将应用题包容进多种思想教育因素。

(二)结合实际,启发引导。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篇(3)

由此,使我想起“数学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实在难”的说法,当然,较之于语文课,数学课多是数字和符号,没有什么感人的场景和情节,但并非难以渗透思想教育,这里仅以应用题教学为例谈谈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做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数学中的应用题,是情节加数量关系的一种思维训练,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教学中的关键在于:

教师对应用题的设计,是融思想教育于其中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以上题为例,如果教师这样设计:“公园里有5只熊猫,送给日本友人1只,还剩几只?”不仅不会产生上述尴尬局面,而且也使学生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又如,教分数应用题时,可设计以下例题:“我国地大物博。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相距的1011。东西相距约多少千米?”这样一设计,就对学生进行了国情教育。总之,教师只要有了德育意识,就能将应用题包容进多种思想教育因素。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篇(4)

一晃到了开学,我将这学期的研修课定为《去年的树》,我要好好地磨一磨它,找出大赛中课堂的症结所在。在静谧的夜里,我反复研读了自己在大赛中撰写的教学设计,给心灵一个修行的空间,这才恍然发现自己为了在赛课中凸现更多的教学理念,贪多求全了。原来,在激烈的赛场上,我想体现的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听说读写、意言兼得等,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内容——学生。“无生上课”也应关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么多的内容,在一节课中是难以完成的,也不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赛场上的我,心情浮躁了。

于是,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舍”,一开始舍不得,觉得每一处设计都有它的特色,但也知道,堆砌在一起,就成了教学的负累,那还是得舍。反复修改后,我终于暂时定下了研修课《去年的树》的教学设计,在11月5日县教研室来学校开展教学视导时,为全校教师呈现了这节几经磨炼的课。

在第二课时中,我抓住鸟儿与树和树根的两组对话,抓住文中的主线——告别与寻找,展开教学。在研修课结束后,我又进行了反思,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是以下几点。

一、对文本的解读有自己的思想

对文本的挖掘,我想应该尊重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去年的树》这篇课文中,对树的离开,鸟儿和树没有过多的忧伤和抱怨,或许这就是日本这个民族所独有的。新美南吉用温馨的笔触描写死亡,死亡是起点,而非终点。所以,我不忍过度挖掘中国特色的环保主题,让学生感受人间美好的感情,岂不比深究血淋淋的砍伐更温情,更有益?对这篇课文的感悟,作为成人的我们,更多的是珍惜亲人,珍惜同事,珍惜朋友,因为我们终将像树一样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心灵纯洁的孩子们,他们感受到了友谊、诚信,这就足够了,这也是我想在教学中追求的一种清新的人文体验。

二、扎实开展语言文字训练

在这节课上,我的教学容量是适当的,教学线索是清晰的。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我设计了三处练笔。

第一处:教学伊始,复习生字。我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范写、观察、描红、练写等方式,再次仔细复习了容易写错的“伐”字。中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所有的笔画和大部分的偏旁,写字训练的重点应转移到各个部件的组合、搭配上来,将做人的道理蕴含在文字中,学习向背、呼应、避让、穿插等组合规律。在“伐”字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讲字理,学做人。

第二处:在故事的发展处进行填词训练。在鸟和树告别的对话中,我引导学生想象,添加表现鸟儿和树对话时的神情等形容词,让学生感受到树虽有不舍,但它明白鸟儿的离开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所以它们愉悦地道别。填写提示语,是对词语的甄别,是对文本的感悟,也是对心理活动的想象与补白。

第三处:在故事结束处进行写话训练。写话训练有两个选题:

(1)鸟儿会说些什么?

(2)我想对鸟儿说些什么?

两个选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任选其一,这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升华,更侧重于内心的独白。

三处练笔,看似独立,又互相联系,层层递进,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语文学习的循序渐进。

虽然这节课经过了打磨,但课堂还有遗憾。反思之后,我认为不足之处有以下两点。

1.课堂提问可以再精简些

研修课上,兄弟学校的骨干教师丁老师为我进行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记录,丁老师记下我在一节课40分钟里,有32个提问,均为有效提问。我在想,可不可以将问题再进行整合,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

2.中年级关于段的训练还不够突出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篇(5)

如,学校倡导书香满校园活动,我让学生设计和制作了书签、书卡等,并做成展板,供大家学习;“六一”儿童节,我让学生一起设计制作卡片,并在卡片上给最好的朋友写一句祝福的话来庆祝自己的节日;“植树节”我带领学生设计制作各类保护树木的标语,挂在校园的植物上,提醒大家爱护树木,热爱校园,从身边做起。“三八妇女节”和“教师节”,我教学生制作贺卡和各种纸花献给老师和妈妈等。学生在此类的活动中,有效地巩固和实践了纸编技术,并进行了有效的创新设计。

二、班级环境布置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

抓住班级环境布置,以及每月一次出黑板报的机会,以劳技作品为框架、各科知识为内容进行设计创作。这样的布置既美观,有立体效果、层次感强,又有知识内涵。比如,设计以书签为主题的板块。结合劳技课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制作各种形态不一的精美的书签,在书签上写上小诗、好词好句、格言、名人名言、科学小知识和数学智慧题等。整个内部设计好后,再用彩带或皱纹纸做成小花或者其他图形镶嵌在外框上,形成一版书签特刊。在制作和设计过程中,老师在旁边适当教学生剪、折、贴等手工技能。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中队角、学习园地等栏目,把劳技课中纸工、编织、手工等等劳动技能融入设计中去。这样既可以激励优秀的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营造一种爱动手的氛围,创造一个交流、展示劳技活动成果的舞台。

三、学校劳技室开辟创新作品展示

学校成立劳技教室,给学生一个展示作品的平台。把学生各类创新作品进行展示,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往往作品得到展示的学生会产生一种成功的,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创新,乐于制作。同时也给参观的学生一种学习的机会、创作的灵感。

四、争当“护绿小天使”

通过开展争当“环保护绿小天使”系列活动,让队员在争当小天使的过程中学习劳动种植方面的知识,知道植物对人类的作用及受到热爱劳动的教育。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调查学校植物的种类、名称,并认领一棵树,培养热爱校园的情感。学生定期做到:

1.认识树木,测量树径、高度,收集资料,填写校园树木调查表。

2.分小组认养树木,每周定期浇水,并随时关心,使树木不遭受人为破坏。

3.观察树木生长情况,记好植物观察日记。

学生在争当“护绿小天使”的过程中,使所学的林木、花卉的种植知识有效地得到巩固和应用。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篇(6)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并转化成为技能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可忽视。练习是否有效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关系着每节课的教学质量。

但是,目前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上存在许多不足:对数学练习设计的目的不明确,缺乏练习的针对性;对数学练习设计的形式单一,缺乏练习的层次性;对数学练习设计的容量大,缺乏练习的变化性。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如何科学的、规范的、有效的进行数学练习设计,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们应担当起义不容辞的责任。

1.重点突出,要有目标性

课堂练习的主要功能是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必须的技能;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令学生产生情感的动力。所以可以认为课堂练习是由只关注知识到既关注知识又关注思维的过程。老师在设计练习时一定要突出重点,要有目的性。老师们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自己已经反反复复向学生强调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要用对应的底乘底边对应的高,可是学生还是会出现底和高不对应的情况,而这正是本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书上有这样一道练习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6cm,高是5cm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在反复推敲之后,将练习改为:分别测量平行四边的两组底和高,得到16cm、10cm、8cm、5cm四个数据,你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如下图)

学生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思考哪两组数据的乘积会相等,从而判断出平行四边形相对应的底和高,再通过填写图中的数据进一步明白老师所讲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要用对应的底乘对应的高”这句话的含义,变式练习的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这样目标多元化的练习设计与以往只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套用公式进行常规练习相比更能突破知识难点,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还能在让学生学会合情的推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

2.精而有效,要有针对性

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新课程改革之前,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上学生只是重复地进行着大量的机械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抑郁和反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们应努力做到练习设计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1]。以往我们设计的应用题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学生只满足于把一个答案找出来,不再进一步思考分析,探索解题规律和方法,而答案的不惟一,则可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开放的解题策略。如学生学习完相遇应用题后,可设计一道练习:东西两站相距450米,甲乙两人同时从两站出发,甲每分钟走55米,乙每分钟走6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距多少米?学生学完相遇问题后按照思维定势,往往会把它作为相遇问题进行考虑,实际上此题要区分四种不同的情况,同向而行和相向而行及相背而行。相向而行即为相遇问题解答应为450-(55+60)×3;背向而行考虑解答应为450+(55+60)×3;同向而行考虑解答应为450-(60-55)×3; 450+(60-55)×3.这道题的解决采取的策略显然是不一样的,学生对所获得的信息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不光巩固了所学的新授知识,还有机地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每个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和多样化和灵活性,形成了开放的解题策略。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篇(7)

新课标在对低年级的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对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的目标。写话是作文的基础,我们可以把“写话”理解为低年级的作文。那么应如何进行低年级写的起步训练呢?我认为:尽管教材是从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开始安排看图写话,要求学生“看图写几句话”此时才明确提出要求,但我们绝不能从这才开始训练学生写话,而应把新课标对写话的要求落实到每一课、每一个“语文园地”,由易到难,由写一句话到写两句话、由写两句话到写三句话……如果平时前面“写一句话”都不去训练,那么到“语文园地四”怎么会写几句话呢?我们要充分利用人教版教材极其重视“积累”这一显著特点,为写话服务。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积累,在积累语言中进行语言实践,下面结合人教版二年级教材,介绍几种如何进行写话的起步训练。

一、从课文插图入手,引导学生写话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来看,直观生动形象的东西比较容易激发他们写话的欲望。因此,写话起步阶段可以从图入手,人教版教科书图文并茂,教师完全可以挖掘图中的写话资源,为学生所用。如教师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让学生选一幅或一幅图中选其中部分内容写一写,至于写什么,怎么写,写多少,大可不必提要求,这样降低难度、纯粹凭个人兴趣、爱好和感受去写话,不受任何约束,学生就愿写、乐写、爱写,写出的内容也颇具个性。如上完《秋天的图画》就可设计“把你从图中看到的最喜欢的景色写下来(一句、二句都可以)。又如《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有两幅图可选其中一幅,既可写充满绿意、婀娜婆娑小柳树,也可写挂满累累果实的红枣树。可以说每篇课文的插图都是我们进行读写结合的最佳资源和有效途径。只是我们是否想用和怎样用心设计的问题。

二、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让每个学生成为小诗人、小作家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模仿是儿童的心理需求,是学习写话的必要手段。如教学《假如》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再写一段或几段(例句见教材)。“小诗人,你们学着课文的样儿把下面的诗补充完整吧!

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

我要……

又如,《植物妈妈有办法》就可这样设计“你还知道植物妈妈还有什么办法送出自己的孩子吗?如果不知道,可以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再按书中样子说一说、写一写。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写好了,你就是个大诗人了。”

三、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每个学生放飞想象

学生正处于做梦的年龄,喜欢幻想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充分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和语言表达相结合。自由想象、自由表达,会大大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降低写话难度。如教学《黄山奇石》可设计让学生仔细观察“猴子观海”,想象并描写猴子观海时的顽皮动作等。又如,《拔苗助长》可设计“种田人看到禾苗都死了,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说一说,再写下来”,许多课文结束后,都设置了类似这样的极富思考性的拓展题,要求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问题都用黄颜色涂上圈,以此提醒学生的注意)。因此,我们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作为读写结合训练点。

四、充分利用节假日资源,拓展写话空间,形成系列

我国是一个传统节日较多的国家,在各个节日中人们总是会有一些传统的活动。结合节日 的活动,让学生们更多地感受祖国传统节日的巨大魅力,感受生活本身的丰富内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项课程资源。如“教师节”这天就可设计“教师节,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六一儿童节”你玩的愉快吗?请用几句话把他写下来。“植树节”给小树写警示语。环保日可设计:观察你家周围的环境怎样,有什么想法?把他写下来。母亲节可设计:“给妈妈写句悄悄话”或“母亲节你想为妈妈做些什么?”端午节可让学生写一写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这些活动如果能积极发动家长参与,教学效益将事半功倍。

五、关注新闻,留心生活

在这个信息的时代,时时处处有新闻。报纸、电视、宽带网,社会现象……新闻是小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永不枯竭的资源。我自任教低年级以来,就要求学生每周都要摘抄1~2条新闻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每周一各小组选代表在班上与同学们交流,这样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思想品德高尚了,识字多了,错别字少了,写的兴趣浓了,习作的能力提高了。

六、走进自然,训练写话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自然万物,气象万千,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源泉。春天百花齐放、争香斗艳;夏日骄阳似火、树木葱茏;秋季大地金黄、瓜果飘香;冬时寒风刺骨、白雪飘飘,均可成为学生的写话内容。只要我们事先去安排,精心去设计,引导学生细心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学生自然有兴趣去写、有东西可写。如在上完二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后设计了:《春天的发现》并要求学生利用休息的日子由家长带领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春天并把观察到的景色用一段话写下来。上完《雷雨》一课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了观察天气并指导学生写出了观察日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篇(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重要的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因此,我们搞研究性学习,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研究背景材料,这样学生才会乐于研究、忙于研究,成为研究的主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研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时间单位时、分、秒,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有关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教学时,我开门见山就问:“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知道了哪些?”让学生发表意见后,再让他们拿出准备好的年历卡,找一找,看看还能发现什么秘密.又如,教学记忆大月和小月的方法时,教师没有介绍怎么记,而是创设这样的情境:“怎样更好地记住哪月是大月,哪月是小月呢?请大家想想办法,出出主意.”这时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投入探索研究之中,最后,得出了一些记忆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获取知识,还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索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多变情境,开拓研究的范围

创设多变的情境,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综合运用,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研究背景.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在六年级教学了统计图表后,布置了一个研究性课题:用学过的“统计”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题材不限,一周内完成.学生们忙碌起来,每个学习小组(班级内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三四人为一组,兼顾学习层次)开始分工.先集体讨论,确立统计主题.由于没有布置指定内容的作业,学生的统计题材较为广泛,如有一组学生统计班级学生在课间消费的情况,选出其中排在前几位的商品,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从图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学生消费的商品种类、消费数量和最受他们欢迎的商品名称,这样就为商家提供了科学经营的依据.当学生把这样的统计图送给商家时,他们心里有一种成就感.

另一组学生统计班级一周内违章违纪的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这样的统计图给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了最直接的数据.教师从中可了解到学生的行为规律,对加强班级管理,完善规章制度是极有好处的.学生统计的面很广,内容丰富多彩.他们在完成这样的作业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是教师事先没有想到的,仔细思考之后,发觉这里面所体现的恰恰是研究性学习的内涵: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工作与生活息息相关,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完成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当最后选出典型作业时,学生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对数学的热爱和长久的兴趣也将因此形成.研究性学习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完成这次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有浴⑻剿餍院褪导能力都得以发挥,而蕴含其中的团体合作精神更显珍贵.

三、创设实践情境,提供研究的素材

许多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我们课堂上完成的只是纯粹的计算或抽象的理论,即使有应用题,也缺少应用味.因此,数学教师更要注意引导,注重课外实践的延伸.比如,我在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后,就安排了这么一个研究性的活动:树的重要性体现在树可以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一棵树释放氧气量的多少取决于这棵树全部树叶的面积,围绕树、树叶和氧气,你能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在学校或别的地方找一棵阔叶树,估计这棵树大约有多少片树叶,并搜集这棵树的5片叶子,想办法计算这几片树叶的面积,并由此算出这棵树每片树叶的平均面积;算算这棵树上树叶的总面积;再算出一棵树所释放的氧气.结果全班98%的学生全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甚至有的组还邀请了家长一同帮忙,不到一星期的时间,学生的分析、建议资料拿来了一大堆.这次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指明路径,让学生会研究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一定要在研究之前,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并多加示范.

(一)比较异同,评价鉴赏

教师在课内或课外向学生提供内容上互相关联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对比相同点、不同点展开研究性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展开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可大胆地品头论足、评价鉴赏,在研讨探究、辩驳中闪烁出许多可贵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二)焦点争论,质疑问难

教师或学生提出焦点问题、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大家讨论解决.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篇(9)

对世界的认识,孩子们的观察大部分是依靠眼睛,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这是创造美的基石。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盯着不放。针对这一大特点,笔者在教学中非常注重让他们用双眼去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如在教学《绿化家园》一课时,笔者利用午后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带孩子们观察了校园里的树,向他们介绍树的结构主要由树干和树冠两大部分组成,并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树皮,了解有树皮的表面是光滑的,有的树皮表面比较粗糙。通过细心的观察,他们还发现了树叶有着丰富多彩的颜色,树还有着的“近似的半圆形、三角形、扇形、椭圆形”等形状各异的外形。有了细致观察后建立的表象,让孩子们用纸做自己喜欢的树,他们就显得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了……渐渐地,孩子们自然就能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当然,作为教师也要有目的、有计划、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地加以指导,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观察方法,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发现生活中处处皆有美,为他们的创造、表现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挖掘生活资源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前提和条件是创设情境,旨在让学生体验生活与美术的水融,从而调动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笔者以为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活情境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实际、认知特征;二要有机结合课程内容;三是课堂氛围要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设计要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四是情境资源要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去开发和挖掘。创设生活情境常用的方法“讲故事、做游戏、唱儿歌、表演、变魔术”等等。通过这些教学手段,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在玩中学的乐趣。如在学校六一期间,乘着各班都在为庆祝准备节目之际,笔者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会,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在活动过程中人物的动态与场景。学生们通过亲自实践,与生活的距离被拉近了,不再脱节,在活动中他们也体会到了自己或同伴为班级出了一份力之后的快乐。之后,笔者把命题的权利完全放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出题。笔者发现,孩子们完全有能力拟出新颖的、合适的题目来。用他们喜爱的,能运用的绘画语言作传达的内容进行着创作,当时的场景跃然纸上,有的作品让人拍案叫绝。在亲身的体验下,学生的作品自然能生动,作品中有表现演员倾情演出的,有表现观众欢呼呐喊的……热爱校园、热爱生活的情感油然而生。

三、体验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

艺术源于生活,人类的一切都是大自然赋予的,人类也因为大自然才拥有了灵感和创作的热情。因此,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和生产中的美术素材,体验美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将美术问题引出来。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经常把文本中的美术知识与学生热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点,诱导学他们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如雕塑艺术这个概念对于农村孩子而言是相当陌生的,于是在上《立纸浮雕》一课时,笔者将一张普通的长方形卡纸随意地折、剪、挖,变出了多种造型。一件纸雕塑作品在许多的造型自由组合、堆砌摆放,并在穿插、组合等不同表现手法加以固定展示下出炉了。为此,学生在惊叹中产生的创作欲望是强烈的,他们迫不及待地对手中的卡纸进行了折叠、切割、挤压,小组成员进行了自由组合、固定展示、并讨论交流有创意的名字,亲历了创作的过程,富有个性的想象在充分的发挥着,一个个俨然成了小艺术家,浓厚的兴趣也在这些体验中慢慢的增长。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篇(10)

一. 结合教材特点渗透环境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对环境教育巧用匠心,从插图到例题,尤其是应用题等都蕴涵着教育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内容.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第一册“ 准备课”,整洁的校园、红旗、绿树、鲜花、与小朋友的各项健康的活动和谐地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其实就是让学生从进校第一天的第一堂数学课就开始接受良好的环境教育,让学生懂得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必须珍惜、爱护,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从小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数学教材中编入了大量以环境保护为内容的应用题,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接受环境保护知识.例如:

1. 动物园里有4只金丝猴,长臂猿的只数是金丝猴的2倍,有多少只长臂猿?长臂猿比金丝猴多几只?(六年制第三册)

2. 一个城市去年设人工鸟巢216个,等于前年的2倍,前年设人工鸟巢多少个?今年设的人工鸟巢是去年的2倍,今年设人工鸟巢多少个?(六年制第五册 )

3. 护林队计划用115天为全市1035棵古树建立保护栏.平均每天要为多少棵古树建立保护栏?(六年制第七册册)

4、我国鸟类种数繁多,约有1166种.全世界鸟类约有8590种.我国鸟类种数约占全世界鸟类种数的百分之几?(六年制第十一册 )

二. 抓住教育时机渗透环境教育

由于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比较分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抓住瞬间即逝的时机,抓住典型,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1986年某个国家因吸烟引起的死亡约有34240人,是机动车造成死亡人数的16倍.吸烟引起的死亡比机动车造成的死亡人数多多少人?(六年制第七 册 )教师要可以及时渗透“吸烟有害健康,而且还危害他人健康”的思想,教育青少年不要吸烟.而在教学植树造林为内容的应用题时,可以及时向学生渗透植树造林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在教学节约用水为 内容的应用题时,则可以及时向学生渗透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要节约用水的知识.

三. 利用课外活动渗透环境教育

上一篇: 先进职工之家申报材料 下一篇: 开班典礼主持词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