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树教学反思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05 15:36:57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篇(1)

逆向思维,从问题的反方向思考问题,另辟蹊径,有时候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小学数学中的许多定理、概念、性质、运算方式,都具有可逆性,既可以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又可以反过来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可逆性对于数学学习的帮助,就必须使学生逐步树立逆向思维。所谓的逆向思维,就是指在进行思考时,突破一般的思维惯性,从事情的对立面或是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小学阶段培养这种思维,能够让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使学生的思维逐渐从直观向抽象过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开始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

一、培养逆向思维的意义

逆向思维是相对于生活中的正向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属于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它与传统的思维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从已有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克服了人们传统思维的惯性,有利于锻炼和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小学生的思维简单直观,如果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则会使学生的思维固化,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逆向思维培养的方法

1.培养学生思维还原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教学内容的客观规律。逆向思维的培养并不是盲目的,它是有规律可循的。数学应用题往往是通过学生对已有的条件进行层层推导,最终才能够解决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想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同样也需要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时候,能够对整个思维过程有一个较为清晰和完整的认识。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正向思维。

在教学时,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首先就要让学生对正向思维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再根据正向思维引导学生进行逆行思维。例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学校的体育室里有23个篮球,借出去了15个,又新买了12个,这时体育室里还剩多少个篮球?这是一道简单的两步计算题,学生用正向思维也能够解出来。按正向思维来解数量关系为:“原有的-借出+新买的=现有的”。但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还原正向思维的解法,再对这道题目进行转换,可以将其转换为“学校体育室里有一些篮球,借出去了15个,又新买了12个,这时体育室里还有20个,问:体育室里原来有多少个篮球?”转化后的数量关系为:“现有的-新买的+借出的=原有的”这样这个问题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在教学中,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推导,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很容易就能够理解这种逆向思维的转换,这样他们在遇到其他问题时也能够举一反三,快速理解。

2.注重对数学习题的对比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解决应用题时,教师可能会有一种感觉,题型大多数都是一样的,只是“换汤不换药”地做了一些小调整。然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于这种转换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在他们看来自己遇到的许多应用题都十分难解,这也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讲解应用题时,可以做一些调整,将一些看起来一样,有一些共同特征,但是本质上有明显区别的题目放到一起来讲解,让学生进行区分,这样不仅能够快速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数学应用题知识,加深记忆。

如,在学习倍数关系应用题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组:①在植树节当天,同学们去参加植树活动,二年级学生植树8课,三年级植的树是一年级的3倍,二年级植了多少棵树?②在植树节当天,同学们去参加植树活动,三年级学生植树24课,三年级植的树是一年级的4倍,一年级植了多少棵树?这一组题目乍一看条件都是差不多的,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第一个题目的倍数关系是不成立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说出两个题目的区别,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学生理解起倍倒叵档挠τ锰馐本褪分简单了。

总之,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决数学应用题,教师要学会从多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而且逆向思维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毅力、有恒心,不断探索,寻找适合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方法,帮助学生培养逆向思维,开展数学教学。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篇(2)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广大教师形成的共识。它符合“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规律。构建运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充分内化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动”起来,自主地去学习新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作适时地引导和点拨,以实现课堂教学时间有效、高效地运用,从而避免教学的微效劳动和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是当前教师的首要任务。

反思性教学是在新形势下教师自我约束的表现。时展到今天,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已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那种突出教师主体地位,“以教定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和陈腐的教学观念已经严重不适应新时代的学生了,有遭淘汰的危险。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习惯与定势思维,变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为“以学定教”的模式,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不断挑战新领域,克服惰性,突破自我,以新的姿态适应未来的形势和未来的学生,为自身的专业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以学定教”,我们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行为时往往是“以教定学”,“目中无人”,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忽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而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严守教师的神圣权威不受侵犯。比如说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有的教师认为应该教知识,既然是散文,就应该是“形散神不散”,问题是这老生常谈的“形散神不散”,初中老师不知道教了多少遍,学生还会有什么新鲜感呢?再说“形散神不散”并不是所有散文的灵丹妙药,甚至文章的主题性在当今都受到了挑战,也并不是所有选到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散文都做到了“形散神不散”。“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作家的个性不同,他们写出的散文也不同,你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有的老师认为要教语言,问题是语言是不需要教的,它必须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和品读,去感知优秀作家的语言的魅力,而习得成为自己的书面语言,从中受到感染或影响,成为自己人格架构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的反思首先是对观念的反思。我们究竟是以学生为本还是以自己为本,究竟是“以学定教”还是“以教定学”?要“以学定教”就必须关注学生当前的需求和将来的发展。这就要运用到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的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方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要通过学生的预习反馈,及时了解哪些是学生凭现有的经验可以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凭学生现有的经验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关注最近发展区域,确定我们的教学内容,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修改已经确定好的教案。

比如说在教史铁生的《合欢树》时,我告诉同学们,要深入把握《合欢树》的文本内容,必须要回到它所反映的那个时代。史铁生在《合欢树》中所反映的那个时代,不是仅仅史铁生一家窘困,大多数的中国平民,包括北京四合院中生活着的人们都不富裕。我举了与史铁生同时代,也有着相似经历的梁晓声的散文《感激》,他说:“时常,我脚穿的是杨志松的鞋;头上戴的是王嵩山的帽子;棉袄可能是王玉刚的;而裤子,真的,我曾将张云河的一条新棉裤和一条新单裤都穿成旧的了。当年我知道,在某些知青眼里,我也许是个喜欢占便宜的家伙。但我的好同学们明白,我根本不是那样的人。他们格外体恤我舍不得花钱买衣服的真正原因——为了治好哥哥的病,我每月尽量往家里多寄点儿钱……”我也以自己的经历与学生进行交流,这说明那个年代,作为底层的平民,大家都活得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种精神和一种力量支撑。这种精神与力量的象征就是母亲种下的那棵合欢树,开始“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这便是母亲的伟大,她不仅给史铁生以坚强活下去的力量,而且给那个年代的所有人以精神力量。

那个孩子又象征谁呢?象征未来。这便是母爱的第二层含义,不仅给当时的人们以精神力量,也给未来以精神力量,能把中国人民的这种坚忍的精神传续下去。

我们该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呢?这我们要从史铁生的生命本体出发。史铁生是一位残疾作家,从二十岁开始双腿残废,到后来发展成尿毒症等多种疾病,直至突发脑溢血去世,他这一生几乎是在病中度过的,用他自己的话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因此,史铁生笔下的母爱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母爱,而是上升到一种哲学的层次,从哲学的高度来关注母爱,它是“泛爱众”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的悲痛、愧疚和孤单等所有的悲伤感情,都化作一种宽慰,都趋向于人类的终极关怀。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悲伤当然成为一种享受了。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篇(3)

一晃到了开学,我将这学期的研修课定为《去年的树》,我要好好地磨一磨它,找出大赛中课堂的症结所在。在静谧的夜里,我反复研读了自己在大赛中撰写的教学设计,给心灵一个修行的空间,这才恍然发现自己为了在赛课中凸现更多的教学理念,贪多求全了。原来,在激烈的赛场上,我想体现的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听说读写、意言兼得等,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内容——学生。“无生上课”也应关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么多的内容,在一节课中是难以完成的,也不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赛场上的我,心情浮躁了。

于是,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舍”,一开始舍不得,觉得每一处设计都有它的特色,但也知道,堆砌在一起,就成了教学的负累,那还是得舍。反复修改后,我终于暂时定下了研修课《去年的树》的教学设计,在11月5日县教研室来学校开展教学视导时,为全校教师呈现了这节几经磨炼的课。

在第二课时中,我抓住鸟儿与树和树根的两组对话,抓住文中的主线——告别与寻找,展开教学。在研修课结束后,我又进行了反思,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是以下几点。

一、对文本的解读有自己的思想

对文本的挖掘,我想应该尊重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去年的树》这篇课文中,对树的离开,鸟儿和树没有过多的忧伤和抱怨,或许这就是日本这个民族所独有的。新美南吉用温馨的笔触描写死亡,死亡是起点,而非终点。所以,我不忍过度挖掘中国特色的环保主题,让学生感受人间美好的感情,岂不比深究血淋淋的砍伐更温情,更有益?对这篇课文的感悟,作为成人的我们,更多的是珍惜亲人,珍惜同事,珍惜朋友,因为我们终将像树一样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心灵纯洁的孩子们,他们感受到了友谊、诚信,这就足够了,这也是我想在教学中追求的一种清新的人文体验。

二、扎实开展语言文字训练

在这节课上,我的教学容量是适当的,教学线索是清晰的。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我设计了三处练笔。

第一处:教学伊始,复习生字。我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范写、观察、描红、练写等方式,再次仔细复习了容易写错的“伐”字。中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所有的笔画和大部分的偏旁,写字训练的重点应转移到各个部件的组合、搭配上来,将做人的道理蕴含在文字中,学习向背、呼应、避让、穿插等组合规律。在“伐”字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讲字理,学做人。

第二处:在故事的发展处进行填词训练。在鸟和树告别的对话中,我引导学生想象,添加表现鸟儿和树对话时的神情等形容词,让学生感受到树虽有不舍,但它明白鸟儿的离开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所以它们愉悦地道别。填写提示语,是对词语的甄别,是对文本的感悟,也是对心理活动的想象与补白。

第三处:在故事结束处进行写话训练。写话训练有两个选题:

(1)鸟儿会说些什么?

(2)我想对鸟儿说些什么?

两个选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任选其一,这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升华,更侧重于内心的独白。

三处练笔,看似独立,又互相联系,层层递进,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语文学习的循序渐进。

虽然这节课经过了打磨,但课堂还有遗憾。反思之后,我认为不足之处有以下两点。

1.课堂提问可以再精简些

研修课上,兄弟学校的骨干教师丁老师为我进行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记录,丁老师记下我在一节课40分钟里,有32个提问,均为有效提问。我在想,可不可以将问题再进行整合,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

2.中年级关于段的训练还不够突出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篇(4)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中的这段话,表明在教学中“问”的方法,是先易后难。那么,什么是追问呢?“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或深化或纠偏,“穷追不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从根本上改变语文只重感性、轻视理性的缺点。从而更好地优化语文教学。

下面就《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教学,来谈谈我是如何提问、追问,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

一、追问让零散的思维变得有序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响应的变动。”在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刚开始导入时,我想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通过追问,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主动、深入探究课文。我是这样设计问题:课文的描写对象是什么?一个词。这可不是我们常见的、普通的,这是――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其实这是隐藏在文中的一条情感线索。学生在没有读熟课文之前可能发现不了。所以我就降低难度,直接出示文中的那句话,让孩子自由读,其一学生自然能够抓住关键词“舍不得”体会宋庆龄和樟树间的密切关系;其二点名读感受那份特殊的情感。“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呢?”顺理成章,学生就找到文中重点描写樟树的段落。当孩子精读之前,我又提了问题:找出最能反映樟树外形特点的词。学生的思维火花被一个有效的问题点燃了,待充分朗读后,学生回答就很精彩,但也出乎意料。“粗壮”还没等我反应过来,“稠密”也说出了口,看到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我欲言又止。紧接着有人说“四季常青”,也有人回答“蓬蓬勃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在碰撞。如果我不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那么精彩的发言只能是昙花一现,学生的思维也会浅尝辄止。于是我追问:你为什么就认定你的答案,能具体谈谈吗?这样学生一定会潜心会文,继续思考。在他们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继续追问:现在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合适。不言而喻“蓬蓬勃勃”这个词更具有概括性,我预设的答案也就出来了。虽然花了很长时间,但这个过程是妙不可言的。为了表达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作者是抓住樟树的哪些方面又是如何展开叙述的?其实刚才在回答问题时,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那是凌乱的,就让我们按照一定顺序再次走进课文,把自己的那份理解感受通过朗读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从刚才支离破碎回答中走出来,更好的从整体上去把握、感悟文本。

二、追问让隐性的思维变得开阔

追问是一种课堂教学手段,它能反映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机智。在教学“樟树四季长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这句中的重点词语“四季长青”时,我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本来我预设的答案是引出下文“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可一学生说“樟树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都是青色。”“对呀,但是这里作者只说夏天和冬天,为什么呢?”我急中生智。在我的追问下,学生们纷纷举手:“因为夏天和冬天气候恶劣,如果在恶劣的季节 ,樟树还能保持青色,足以说明它的‘蓬蓬勃勃’特点。”“这样抓住关键处进行具体的叙述,可以让樟树的特点更鲜明。”“是的,如果作者这样表述:‘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它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这样就会显得很嗦、无趣。”在学生“头脑风暴”的回答下,我感到特别的欣喜。欣喜中我不得不惊异于这一群四年级的孩子。于是我趁热打铁:“在你们的作文中,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很多呢?为了完成作文,七拼八凑,凑足字数了事。”大部分学生点头,害羞,也有平时写得的确很好的注视着我直摇头。我就把这个机会让给他们。你们说说怎样就能做好这点。“表达的意思要清楚,语言要简洁,把不能够体现中心的碎语杂言全部删去。”在我的示意下,学生才从入神的状态中反映过来,教室里立刻掌声雷动。

三、追问让灵动的思维变得精彩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篇(5)

一、老牛要吃嫩草

中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教师也呈现同一倾向。中老年教师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等已经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这其中有些是与新课改的旋律不相合拍的。由此看来,他们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升、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从根本上来看,教育改革的实效如何,他们最有发言权。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他们形成了自己的课堂定势、知识定位和能力定向,为过去的“知识能力型”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实,对于这一部分教师,关键在于引导,关键在于他们自身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驾驭新课程的能力。也就是要不断地激励自己,敢于并善于挑战新问题,谋划新思路。要拥有新眼光,放眼新世界。切忌倚老卖老,凭着一个“老黄牛”的“看家绝活”吃一辈子的思想千万要不得。这群老黄牛要敢于吃嫩草,要屈尊下顾,不断尝试新事物,发现新问题,消除新代沟,谋求新发展。

二、兔子要吃窝边草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篇(6)

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互相转化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抓“扩展”与“压缩”的训练,所谓“压缩”就是在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去掉事件的叙述,讲出题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再变为文字题叙述出来。例如,我讲一道百分数应用题“三阳去年植树15万棵,今年植树比去年多20%,今年植树多少万棵?”通过分析题意,引导学生抽象出问题的实质并叙述出来:把去年植树15万棵看作单位“1”,求今年植树多少万棵,也就是求去年植树数的(1+20%)是多少,进而叙述为求15的(1+20%)是多少。所谓“扩展”,即把简单的式子题用不同方式叙述成文字题,把简单的文字题再改编为应用题。如把上题再反过来的训练。开始我让学生模仿练习,再逐步让学生自己表述,这样学生不但积极性高,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应用题能力,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让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解题程序。

在数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把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活动:要求学生将24个正方体木块(各表示1立方厘米)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边操作边说出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教师分别板书出来后,引导学生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并比较算式和相应的形体,发现长方体所占的体积单位数正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并让学生完整地叙述出来。

三、让学生用语言有条理的表达思考的过程。

在讲复合应用题“学校举行歌咏比赛,三年级参加24人,比四年级少16人,五年级参加的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多5人,五年级参加多少人?”时,我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这题直接告诉我们哪个年级的人数?(2)要求的是哪个年级的?(3)题目中关键是先求出哪个年级的人数?它与谁有关系?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让全体学生说,先说给同桌听,并互相纠正语言中的毛病,再说给全班同学听,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时要条理清楚。根据这个题目的要求,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答?用这样的方法来拓宽学生思路,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篇(7)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年龄大部分生处于15-17岁之间,正是生理及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时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动机及人生目标模糊,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心理往往存在明显缺陷,与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素质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提高中职生职业素质刻不容缓,而体育作为青少年特别喜欢的课程,可以利用体育课教学的特有环境与方式开展体验式学习,在进行中职全面素质教育中大显身手。体验式教学有特定的教育目标、教学思想和独特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观念、内容、方法的统一整体,它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形式。本文对如何在中职体育课堂上开展体验式学习提出一些看法,希望促进中职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环境

在体验学习模式中,相关的课程设计或课堂教学活动可以针对库伯关于体验学习理论中的四个学习模块的每方面以及要达到的程度进行,并特别要注意营造相应的学习环境。对于体育教学而言,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过程的模拟情景来达到创设体验学习环境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立定跳远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在一个固定的场地上反复练习,刚开始学生还有一定的兴趣,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就容易感到乏味、枯燥,从而产生厌倦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曾有位体育教师创设情景环境的记录可以给我们带来一定启发:他的做法是把学生们请到了郊外。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四周树叶的形状,启发他们用自己的绳子在“池塘”中摆成各种形状的“树叶”,然后老师引入立定跳远课题。要求学生站在“池塘”边,用立定跳远的方法,跳到自己摆放的“树叶”上。学生们在“大自然”的情景中练习,跳得特别起劲,有的跳得很高,有的跳得很远,却不注意轻巧落地。这时,老师把学生们集中起来,启发学生:“树叶”漂在水面上,应该怎样跳,“树”叶才不会沉下去?促使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思考、去体验。果不其然,大家的落地动作显得轻巧了。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身心得到了发展。

二、强调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和谐

中职学生培养的重点最终是要走入社会,快速的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那么在正常的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与环境做到真正的和谐互动。在互动中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由于中职学生尚处于发育阶段,个体对于环境的响应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不能采取同样的对待方式。在体育活动项目设置上要区分好个体的差异性。例如抽象概括能力较好的学生在情感取向学习环境中表现会更佳,运用案例研究、单独思考、理论学习更有利于其能力的提高,但也需要设置情感和行为取向的环境发展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而能力较弱的学生要通过一定的案例指引,帮助他们在环境适应上能给多方位的发展。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体验式学习一定要区分学习者的类型,判断哪种学习环境对其最为合适,努力实现学习者与环境的互动。例如:如果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具体体验能力较好,运动技术学得非常快,那么我们应该在体育课堂上积极地与他分享情感、努力成为他友好的帮助者,同伴反馈、满足自学和自主的需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进行的总结和提炼,是主动探究获得的正确运动技能和情感体验。但是,学习环境与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吻合并不是万能的。我们除了营造适合体育教学的学习环境外,实际上还是需要通过不同环境的刺激来发展学生各种才能,这样才能既有“扬长”,又能“避短”,达到一专多能多的境界。

三、引导学生的反思与总结

创设了体验学习的环境,考虑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差异,实现了学习者与环境的互动,还有关键的一步是促进学习者的反思。反思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反思不仅是对学习进行一般性的回顾或总结,而是深究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反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回顾过去,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通过反思,可以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理解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提炼出概括性的知识,防止知识过于受情境的限制;通过反思学生可以理解如何把具体策略应用到新任务中去;通过反思可以使学生理解使用过的思维和学习策略,并将相关概念、具体技能、策略与当前的问题联系起来,成为知识迁移的重要桥梁。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例如:学生在学习障碍跑时,教师可把器材准备得丰富一些,无需事先摆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和摆放障碍物,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体验,再修改,也可以选择到其他小组进行练习。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所有的人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此外,体育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提示、总结与回顾来引起学生的反思与思考。总之,不通过反思,知识就难以内化,体验就难以生成。通过反思,体验的层次在不断深化,量变积累最后达到质变。

职业学校的教育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体育课教学的改革要抓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理论联系实际,确立并推进新的教学思想,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这是中职体育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而体验式学习正是以独特的教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于体育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在兴趣中锻炼了自身的生存能力和身体素质。中职类学校,学生年龄小,并且面临就业,走向社会。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体育工作。把体验式学习融入到正常的课堂教学中,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是形势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1]王炳伟.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进行有效教学的几点认识[J].中国学校体育.2011(09).

[2]张立杰.谈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少年体育训练.2008(01).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篇(8)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管是过去的“应用题”,还是现在的“问题解决”,对于有的孩子而言,依然是一块阻碍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发展的顽石。由于是一年级起步阶段,打好扎实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二、“问题解决”要达成的目标

1.问题意识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策略意识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策略意识,发展创新意识。

3.合作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4.反思意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三、学生“问题解决”的辅导策略

1.认真读题、审题,圈出关键词――正确表征问题

读题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助于通过语言描述看到问题解决的契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指读”很重要,可以让学生用手指着,或者拿铅笔指着读,逐步养成边读边写边思考,反复读,直至读懂的习惯。进一步,还可以指导他们画出题中已知的数学信息和所求问题,并在句中圈出关键词。从而正确表征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杨树有35棵,柳树有49棵,杨树和柳树一共有多少棵?杨树比柳树少多少棵?

遇到这样的题目,学生首先可以圈出问题中的关键词“一共”和“比”,一圈出后,就会激发孩子去思考,而且这两个题目的意思还不一样,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用画图等方法――形成解题策略

学习心理理论解释“策略”是目标指向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理操作,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和认知技能。它的学习应属于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即属于学习策略及认知策略的学习范畴。那么画图是策略中最常见的方法。“画图策略”指通过画图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搜寻到解题的途径。它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等特点。我们把这种用画图的方法理清思路,展示思维的策略,称为“画图策略”。

例如,小红的前面有4人,后面有7人,那么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对于这个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有点抽象,好多孩子误以为是4+7=11(人),其实不然,我们仔细分析,原来她没有把自己算进去。这样的题目最好的方法是,帮助孩子画图,这样就化抽象为直观了。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符号,帮助孩子把文字语言转化成符号语言。

■■■■■■■

4 1 7

用简单的符合表示人,就很直观形象,孩子就很容易解决了。从而让孩子了解图形与数之间的关系,也渐渐培养了孩子数形结合的意识。

3.合理练习(针对性练习、对比练习)――强化问题理解

课堂练习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自己教学效果及时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具有巩固、强化、反馈、提升、发展等重要作用。在练习中,学生自然会摆出自己经过课堂交流后所形成的个性化的新知识建构内容,学生的思考方法才能在练习中慢慢得到强化,思维能力才能在日积月累中得到提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对比性的练习,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例如,我们书上也有这样的练习:

(1)玲玲养了30条蚕,兵兵又送给她10条,玲玲现在有多少条?

(2)玲玲养了30条蚕,送给兵兵10条,玲玲现在有多少条?

这个题目看似一样,但是仔细读题,分析一下,截然不同。

4.帮助孩子提炼数量关系――深化认识本质

在整个一年级,孩子就学了两种数量关系,一种是部总关系,另一种是相差关系。做题不只是为了做题,而是通过做题这个载体来形成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

例如,(1)男生有20人,女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部 部 总

(2)有11支蜡烛,吹灭了9支,还有几支亮着?

总 部 部

(3)鸡有54只,鸭有23只,鸡比鸭多多少只?

大 小 相差

每次做到这样的题目时,可以让孩子在条件的旁边标上这个是数量关系里面的哪个量?其实也就是孩子分析条件、理解题目的外在显现,能标出是什么量,那么这个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5.掌握问题解决步骤――提升解题能力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对于问题解决有困难的学生而言,他们不知如何去下手解决问题,需要一定的训练来获得一种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按照以下程序去思考:

(1)已知的条件是什么;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3)要求这个问题用什么数量关系,用什么方法;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篇(9)

师出示情景图:一班植树13棵,二班植树9棵,一班比二班多植树多少棵?(学生读题)

师:同学们会列式吗?自己试试看。(生列式为13-9=4,师板书)真棒!那么,式子中的13表示什么?

生:13表示一班植树13棵。

师:9又表示什么呢?

生:9表示二班植树9棵。

师:错了,这里的9不是指二班植树9棵,而是指一班植树9棵。(生诧异)

师(边画图边解释):本题是将一班植树棵数与二班的进行比较,因为一班比二班植树的棵数多,所以我们可以把一班植树的棵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二班植同样多的棵数,另一部分是一班比二班多植的棵数,所以式子中的9并不是二班植树的9棵。谁再来说一遍?(生似懂非懂地复述师刚才的话)

师:要求一班比二班多植树多少棵,就是从一班植的13棵树中减去与二班同样植的9棵树,剩下的就是多植树的棵数。大家明白了吗?(学生点头,但作业时却不会列式了)

……

反思:数学教学,尤其是应用题教学,在分析解题思路时,教师总是试图用专家式的思维方式来规范学生,却忽视了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理性思维是难以理解的。如上述教学片断中,由于教师过分追求9的来历,强调解题思路的严密性,虽说这种分析符合教材的规范、数学的要求,但其实是吃力不讨好——教师不讲学生还会,越讲学生越糊涂。其实,教师的教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更会学。如果学生感到数学越学越难、越学越玄,那还不如让数学回归本真与简单。

教学改进:

师出示主题图:一班植树13棵,二班植树9棵,一班比二班多植树多少棵?(学生读题)

师:同学们会列式吗?自己试试看。(生列式为13-9=4,师板书)你是怎样列出这个算式的?

生1:我用摆小棒的方法。第一行摆13根小棒,表示一班植树13棵;第二行摆9根小棒,表示二班植树9棵,再去掉两个班同样多的9根小棒,就知道一班比二班多植树多少棵了。

生2:我用画圆的方法。先画13个圆,再一个一个地划掉,一共划去9个圆。

生3:我的方法与生2差不多,先画13个圆,再一次圈上9个圆。

……

教学片断二:“乘法和加法的对比”

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练习如下两道习题:“(1)学校花圃里有2行,每行有6棵,共有多少棵?(2)学校花圃里有2行,一行有6棵,一行有5棵,共有多少棵?”结果,全班学生解答的正确率为100%。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道习题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并板书:前一题每行都是6棵,要求总数,实际上就是求2个6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后一题两行棵数不一样,要求总数,就是把两行棵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题中的“2”行是多余条件。课尾,教师布置了两道作业:“(1)天空中飞来2行小鸟,每行5只,共有多少只?(2)天空中飞来2行小鸟,一行5只,另一行7只,共有多少只?”批改作业时,教师发现第(1)题有6位学生列式为“5+2”,第(2)题有5位学生列式为“5×2”,面对此结果,教师一头雾水……

反思:学习“乘法的意义”后,教师加强对乘法和加法运算意义的对比本无可厚非,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属性,优化认知结构,但这种对比、优化的过程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解答实际问题时有自己独特的方式,甚至是一些滑稽可笑的联结方式。当教师将习题进行理性化、模式化的对比后,学生的思维必然会出现一片“盲区”,导致其学习行为的无所适从。

教学改进:

(出示上述两道比较题,要求学生先解答,再相互交流)

师:同学们的算式都列得不错!不过,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呢?老师很想知道大家是怎样想的。

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第(1)题两行都摆5根小棒;第(2)题的第一行摆5根小棒,第二行摆7根小棒。

生2:我是用图片摆的。

生3:第(1)题两行一样多,用乘法;第(2)题两行不一样多,用加法。

……

师:真不愧是我们二(3)班的孩子!你们的方法都很好,以后就按你们喜欢的方法去思考吧!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篇(10)

[作者简介]林勇灵,广西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7-0155-04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即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内容的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教育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的理论,是先进的理论。“所谓先进的理论,就是指这种理论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的主题,是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欲求的人文关怀。”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目的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念信念,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是由理想和信念构建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根本出发点。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要在全党系统地深入地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基本理论的教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突出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武装广大党员”。这就一再强调,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为只有“真正具备了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才能够牢牢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主义理想”。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核心和灵魂,居于首要地位;它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我党、我国发展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性的基础上的理想信念才是真正科学的理想信念。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他们能够牢固地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而帮助他们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有助于他们从宏观上认清事物的发展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给大学生指明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因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是一种教义,也不是一种盲目崇拜,而是一种深刻的理性思考。对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把着眼点放在科学认识人类世界的理论思维方面来;着重激发和引导学生对人民群众的历史命运和社会发展走势进行理性思考。邓小平十分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他反复强调,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并把理想和纪律作为人才素质的两个重要标准及“四有”新人的重要标准。他说:“‘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因此,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大学生可以在通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仅树立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而且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可以让大学生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抛弃狭隘的急功近利的目的,培养淡泊名利的心境,塑造追求真理、心怀人类的高尚精神境界,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观点、政治方向作为自己的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并认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而引导大学生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定位。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占领大学生思想主阵地的需要

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是其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当前,我国正处于国际复杂形势与国内转型特殊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各种文化观念相互交织和激荡。这些变化必然导致大学生对过去较为统一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由认同走向迷惑或质疑。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分散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益至上原则等在社会上大行其道。因此,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正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抑制腐朽思想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要其去占领大学生思想主阵地;唯有如此,才有利于大学生认清国际复杂形势和把握国内特殊环境,也才能保证大学生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方向。

(一)有利于大学生认清国际形势的发展。21世纪是一个世界形势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涨的新时期。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大背景下,当今国际形势的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科学技术进步异常迅猛。在这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我们面临着长期而艰巨的国际压力,渗透与反渗透、遏制与反遏制、分裂与、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将长期存在,并且异常尖锐。而意识形态领域争夺阵地的斗争是关系到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前途、命运的大事和要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全民特别是作为祖国未来、民族希望的高校大学生的“阵地意识”。同志曾指出,思想宣传的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粉碎西方资本主义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就必须坚守社会主义阵地不动摇;坚持和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力度,坚持以“灌输”理论为指导。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占领意识形态的阵地是一项必要而又紧迫的重要的政治任务,这关系到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发展状况。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灌输,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思想体系阵地,从而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完全可以使大学生明辨是非,有选择地吸收外来精华,去除糟粕。

(二)有利于大学生把握国内转型时期的特殊环境。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给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带来客观要求。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相互碰撞、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各种社会矛盾相对集中,同时充满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义等思想相互交织、相互融合;这必将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内心情感带来变化,包括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变化。除此,在市场上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具

体表现为: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虽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总之,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在充满竞争的同时又充满各种诱惑。对于大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困惑,而正确的理想信念就是引导大学生走出困惑的指针。因此,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正确把握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抑制腐朽思想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面灌输。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大学生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基础的需要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基础的工作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教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深层依据;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会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正的科学理论。它是抓住了事物本质的根本的彻底的理论;它能说服人,能掌握群众。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要构筑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就要强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武装,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理论基础;要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教育;就要坚持不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科学精神的教育。从而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信念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正确的理论成为大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思想武器;使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党的信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

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所讲授的基本原理,对于大学生坚定地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都有强化理论功底、固本开源的重要意义。邓小平一贯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教育大学生。他认为,对大学生一定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大学生一定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当然,这种教育不能是刻板式的空泛说教,因为那是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反思探索精神相违背的。他还特别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即学马列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握精髓,解决问题。马克思说,“历史是不能靠公式来创造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们要以基本原理为指南为方法,密切结合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问题;在反思现实中把握规律;在探索规律中认识现实;在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中体会体认规律的力量、理论的真谛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不可动摇性。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教育大学生,一定要同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同回答和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同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发挥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学生的作用。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需要

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的工作方式、行为方式和生存方式。一般来讲,思维的程序是:混浊一清晰―再混浊―更清晰,以至达到一个思维的顶峰。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涌现,思维定势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新老交替。当前,我国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能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符合实际、更能把握客观规律、更能认识事物本质,能够使我们认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因素、各个层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认识把握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关联系与相互作用,并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快速反应,准确判断,科学决策,及时处理。因此,思维方法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

上一篇: 客房部年度工作计划 下一篇: 项目年终总结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