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监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19 09:47:22

运营监管论文

运营监管论文篇(1)

素材的删除管理

记者或编辑对素材所作的删除为一级删除,可以手动删除素材,自动删除软件。系统管理员对一级删除的素材所作的删除为二级删除。在删除素材时对所删素材进行引用性自动判断,自动提示有引用关系的节目素材,避免有用节目素材被误操作,进而确保素材的安全。

素材的访问权限管理

通过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管理员逐一就每个用户对素材的访问权限进行严格设置和管理,保证只有授权用户才能处置节目素材。

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数据库的备份

采用冷备份和热备份相互支持的方案。冷备份可使用在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中不同的终端。冷备份可以将数据安全恢复,保证数据安全,热备份对在使用中的数据进行备份,保证使用数据的安全。

安全管理

(1)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网络结构,是确保非编网络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网络结构的安全就是尽量消除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中的单点。长春电视台的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为双网络结构:即基于SAN结构存储千兆光纤网和基于IP技术的千兆以太网。光纤交换机、以太网交换机采用冷备份冗余设计,所有备份交换机的配置文件提前设置,用以保证当交换机出现故障,可以短时间内启动备用设备。而所有服务器全部采用主备方式和冗余设计,有效避免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的单点故障。

(2)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的应用软件应开发设计自动保存功能。数据库文件,包括制作素材文件及相应的时间线信息应定期自动备份,防止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突然瘫痪。

(3)设置了各类操作权限以防止网络系统遭受破坏,同时还隐藏了共享目录,防止用户误操作或恶意破坏删除重要的共享素材。

运营监管论文篇(2)

在高速公路运营的过程中,狠抓廉政建设,促进廉政建设的积极发展,以廉政建设为基础进行的高速公路运营建设将进一步适应我国反腐倡廉建设。从我国目前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廉政建设整体情况来看,还需要进行努力。

一、端正廉政意识

在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其廉政建设首先要体现在廉政意识上,只有在高速公路运营的参与人员中积极地树立廉政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廉政问题,促进我国高速公路运营的廉政建设。在端正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过程中,需要结合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建设。比如说在菏泽市公路局市局中,多次开展了关于端正廉政建设的思想培训,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菏泽市公路局市局的廉政建设。

第一,强化行政培训。所谓强化行政培训就是指在工作人员之中,要举办定期举办相关的培训,根据参与人员所负责的工作岗位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应的培训,这样能更好的进行深入人心的培训,使参与员工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能够积极的进行自我检讨,使得反腐倡廉的意识能够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是对高速公路运营中廉政建设的根本环节,通过深入的培训能更好的带动高速公路运营的廉政管理。

第二,发挥团队力量。对于整个高速公路运营来说,高速工作运营作为一个团队,其由不同的人员组成,这些人员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充当着不同的作用,在廉政建设的过程中积极的发挥团队效用,使团队效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三,强化党员的领导作用。在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积极的发动党员是一种良好的契机。相对来说,党员和企业普通员工在思想觉悟和对党的认识中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廉政建设中,充分发挥党员的领导作用,以党员的廉政意识带动企业员工的廉政意识,促进全体员工廉政意识的提升。

二、强化舆论作用

在高速公路运营的廉政建设过程中,强化舆论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随着我国相关媒体的报道作用的扩大,舆论的影响力也在逐渐的扩大,因此,在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强化舆论的作用,以舆论为契机作为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更好的促进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廉政建设。

第一,从员工层面来说,许多员工并不认为舆论作用会影响到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舆论作用对员工没有丝毫的作用。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廉政建设的过程中,要强化舆论的作用,在员工的思想领域中形成一种舆论的压力,这样就能在员工的思想意识中主动的排斥一些不规范的意识,使反腐倡廉的精神深入到每一个员工心理,从而促进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的廉政建设。

第二,从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领导层来说,每一个领导都有属于自己的管辖范围,由于权力的因素很有可能诱发腐败因素。因此,要强化领导的廉政意识,通过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得领导能够正确的处理和廉政相关的一些问题,这样便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现象的发挥。对于领导人员来说,舆论的作用是十分强大的,最大限度的发挥舆论的作用,使每一位管理者都能够从自身的责任意识出发,从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廉政建设角度出发,进行自我的监督,使管理层成为廉政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可以说,在廉政建设的过程中,舆论作用作为一种外在的压力,将更好促进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的廉政建设。

三、建立“多元化”的监督机制

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廉政建设过程中,仅仅依靠意识的强化和外在的压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积极的调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所涉猎的所有内在组成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形成相互监督和自我监督的氛围,在这种较强的监督氛围中树立良好的风气,带动高速公路管理廉政建设的发展。

第一,平行监督。所谓平行监督,即是指在员工与员工之间,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形成一种监督的氛围。首先,针对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监督来看,员工与员工之间可以自发的进行监督,对一些不利于廉政监督行为予以举报,为了更好的推进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监督,促进这种监督的延续,高速公路运营单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设立相应的奖励措施,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员工与员工之间监督的进行。其次,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监督。在高速公路运营部门中,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是一种双向的监督关系,这种监督是需要在“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推动下产生的,因为每一个管理者的管辖范围不同,不同的管辖范围之间是相互制约的,以这种制约关系为基础进行监督将更有利于监督效果的体现。针对管理层的互相监督来说,仅仅依靠奖励措施是难以达到效果的,在一定的奖励措施的基础上需要建立一定的惩戒机制,以强有力的惩戒机制为基础促进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廉政建设。

第二,交错监督。交错监督是一种上下级之间的监督,也是一种最为根本的监督。廉政问题一经出现,其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两个对象,一个是上级,一个是下级,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过程中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需要针对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应的改革,促进这种交错监督的发展,以便于最大限度的发挥交错监督的作用,使上下级之间形成一种约束和制约的关系,这样就能更好的带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廉政建设。

综上,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廉政建设的过程中,要进行全面战略部署,从思想领域到行为领域进行全面的规范,这样就能更好的促进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廉政建设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随着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的日趋复杂化,需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最大监督的辅助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廉政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郝文忠.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J].领导之友.2011(6)

运营监管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0-0148-01

1 背景

运营监测(控)中心建设是一项重大管理创新,其核心职能是针对企业核心资源的动态利用效率,各项业务活动的合规情况、风险水平和管理效率以及绩效目标偏差展开监测、分析工作,对各类运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风险进行警示,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并通过组织、协调业务部门快速反应,推动企业提高运营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由于员工岗位能力对岗位和部门工作绩效具有直接影响,甚至成为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建立知识体系,指导开发运营监测员工潜力、提高员工技能,是实现这一战略构想的重要管理工具和手段。

2 运营监测业务内容

运营监测(控)中心作为企业核心业务和核心资源的综合管控中心,是掌握情况、分析问题、防范风险的“千里眼、顺风耳、铁算盘、预警机”。其核心业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项。

①全面监测。针对企业核心业务与核心资源在经营过程中的异动和问题进行的动态监测及自动预警,即通过构建监测模型、梳理指标体系、设定指标阈值等方式,监测企业内外部环境、核心资源、业务绩效和流程绩效,在线跟踪运营状态。②运营分析。在全面监测基础上,通过确定核心要素、梳理关联关系、研究分析技术、构建分析模型等方式,针对公司综合绩效、发展能力、竞争能力、风险管控等方面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分析,深度洞察运营中异动或问题发生的原因,所涉及的影响因素,所产生的风险以及未来的趋势,为提升企业总体运营水平提供决策支持。③协调控制。在全面监测、运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已发现的运营管理中存在的异动问题和风险,协调相关部门或单位组织解决。④全景展示。通过可视化技术,实现运营信息的图形图像化,从而清晰直观并以互动的方式实现企业管理的全方位展示。⑤数据资产管理。通过建立海量数据的分级管理策略和业务数据入口质量管理和评价,提升企业运营数据质量,挖掘数据价值,实现企业运营数据资产价值最大化。

3 运营监测知识体系框架

高质高效的人才队伍是推进落实运营监测业务发展的有力保障,与业务条线的员工比较,运营监测人员要有更加专业的能力,根据运营监测的核心业务内容,对其业务能力要求是:

①掌握被监测对象相关业务知识。这是员工开展分析工作的基础,这包括掌握专业业务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专业业务开展流程,明确专业业务管理要求,具备一定管理业务经验。②具备获取业务数据的能力。在掌握专业业务知识上,掌握数据库基本理论,熟练使用业务信息系统获取数据并搭建业务监测和分析模型,掌握数治理方法。③具备分析和业务洞察能力。员工需要理解企业战略对每个业务的要求,掌握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础理论,知道如何运用数据挖掘的软件工具、建立分析模型、对具体业务进行分析。④其他能力。熟悉运营监测业务本身的管理制度,熟练使用信息系统,具备最佳沟通能力,与部门建立融洽的协作关系,并在部门内部实现最佳实践经验分享、分析技能推广。

4 运营监测能力提升策略

①能力建设初期阶段。以熟悉运营监测业务本身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熟练使用信息系统,掌握管理沟通能力为核心内容。②能力建设中期阶段。以掌握被监测对象相关业务知识,具备获取业务数据的能力为核心内容。③能力建设提升阶段。以具备定量分析能力和业务洞察能力为核心内容。

由于业务知识面广,专业业务管理经验较难获取,因此必须建立运营监测专家保障机制,利用其它专业的管理专家,开展专业业务培训,快速熟悉业务知识,分享业务管理经验。

5 结 语

运营监管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212-03

一、研究背景

在加快推进“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以及“三集五大”工作全面开展的大背景下,国家电网公司在总部和省市公司层面开展了三级运营监测(控)中心建设。目标是搭建集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全景展示、运营数据资产管理于一体的综合管控平台,有序高效开展监测、分析、运营数据资产管理、协调控制与全景展示等五项业务,实现对公司主营业务活动、核心资源以及客户服务的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24小时在线监测分析,及时发现异动和问题并协调解决,促进公司资源全面集约与高效利用、业务紧密衔接和高效协同,不断提升公司运营效率与效益。运营监测(控)中心(以下简称运监中心)自2012年底正式投运以来,有效支持了电网企业的管理运营,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是,作为一项管理创新,受现有组织架构、管理机制、数据支撑以及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运监中心在建设和运行中也出现了诸如横向协同能力不足、业务范围有待拓展、数据支撑保障不足、辅助决策作用难以发挥等问题。本文基于协同理论,结合上述现状问题,对运营监测(控)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进行了研究探索,并提出了今后的优化思路。

二、理论基础

1.协同理论

协同管控,即以企业组织结构为基础,打破业务部门的壁垒,发挥生产设计资源和项目管理资源集中化优势,促进企业的经营、生产和管理相联动。协同管控的目标是通过企业内部全责界定和资源配置等方式,作用于组织内部的利益相关者,以此间接引导组织朝战略目标迈进。[1]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波特在1985年发表的《竞争优势》一书中,强调了“协同作用”对企业集团的重要性。企业集团协同效应指企业集团的资源在整体性协同后可以发挥的整体会远远超过各项资源自身的功能之和,具体体现在分工协作的聚合效应、激励效率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用,主要通过协同管控实现。

2.“四协同”理论探索

本文基于波特对“协同作用”阐述,结合当前运监中心定位发展,提出“四协同”管理目标,即通过优化业务发展方向,发挥运监中心在战略协同、业务协同、管理协同和资源协同等方面优势,促进公司向精益化变革方向转变。战略方面,自上而下参与公司决策,塑造公司整体战略发展合力;业务方面,打破传统条线管理,深化“三集五大”横向沟通;管理方面,以流程为抓手,提升流程持续优化;资源方面,最大化资源配置。

为了实现以上协同管控的目标,需要在目标、组织、横纵向链接等方面协同管理。首先,目标是协同管控工作的前提。它要求企业在制订各部门相应的任务和考核指标时,不局限于该部门的职责和利益,而是以企业总体的协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其次,组织是载体。在组织层面,为应对经营环境的实时变化,提升内部运营效率,必须建立一个与协同管控相匹配的组织结构,运监中心的建立就是这样性质的组织。第三,做好纵向和横向协调链接工作,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才能有效提高,企业价值链才能持续优化。运监中心的建立,即旨在通过目标、组织、横纵向链接管理,充分运用协同管控的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公司迈向可持续精益发展轨道。

三、基于“四协同”理论的运营监测体系三层面实践构想

基于“四协同”和组织设计相关理论,考虑当前运监中心发展面临问题,本文提出了运营监测体系三层面实践构想(如图1所示),即总体提升运监中心战略定位,强化战略协同目标,优化业务范围,明晰责权体系,设计与战略定位相匹配的组织模式,加强数据资产管理,做实业务协同、管理协同和资源协同载体。

1.战略层:提升中心定位层级

将运监中心打造为公司级运营协同中心,提升横向协同话语权。专业化管理使得企业在纵向上具有强大管控力度,而专业条线之间横向协同坚如壁垒。[2]因此,战略层面,需将中心定位为公司级运营协同中心,赋予充分的管控权限,其组织设计应处在决策层与管理层之间,从而真正实现增进战略协同。

2.业务层: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优化业务体系,强化“四协同”

基于战略目标出发,自上而下优化业务体系,即以公司战略目标为纲,分析各项业务在执行过程中对既定战略目标和重点工作目标的偏差情况,确保既定战略目标的实现。横向上,中心积极参与公司前端重大运营决策,如综合计划和预算、项目规划建设、资金运作、资产处置、物资招投标采购等重要业务活动,从各环节工作衔接、平衡资源分配等角度提出第三方意见建议,着力发挥“事前引导”的作用;纵向上,明确各级运监中心工作界面划分。基于集团公司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三级定位,明确三级运监中心各自工作重点,实现分层、分级监测。

强化流程监测,以部门内操作价值为基石、跨部门协作价值为方向,自下而上实现企业级合力型价值链。流程监控执行方面,强化企业级跨专业流程各环节监控,发挥“事中纠偏”的作用。流程精益优化方面,运监中心是流程持续优化提升的推动者和组织者。以公司业务过程的执行绩效、合规等为主要目标,运用精益管理工具,深入分析流程瓶颈,实现对现有业务流程的优化,提升工作流程效率和效果。

3.支撑层:变革组织,提升数据资产管理

(1)打造中心升级版,推进运监组织向网络化、柔性化演进。依据组织变迁理论(如图2所示),企业组织架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具备外形扁平化、运作柔性化、结构网络化等多种特点。[3]公司运监中心诞生即是向组织形态灵活化、多样化迈进的重要探索,标志着企业从单一的纵向组织架构向横向型组织转变。但由于当前实体组织缺乏业务实质,导致协同管控无法落地。因此,要提升中心业务运作能力、强化实质性协同管控,需要建立以核心业务部门为支撑、具有横向协调管理职权的网络化、柔性化运营监测体系组织,并赋予与业务部门不同的职责权限。[4]

1)在组织设置上,运监中心应介于决策层与管理层之间,直接对公司决策层负责,辅助决策层开展开展工作,业务部门对运监中心进行业务、资源等支撑;2)在职责定位上,运监中心主要负责重大事项的横向协同,参与重要业务决策,具有相应的横向协同管理权限;3)在人员的构成和工作的组织实施上,运监中心由专职人员和业务部门复合业务人员组成,专职人员主要负责运监工作的组织实施、重大事项的组织协调,监督公司运营目标的实施,确保运监工作按照既定目标、方向有序开展,辅助支撑公司运营目标有效落地;复合业务人员主要负责运监中心的业务支撑,按要求开展运营业务的监测、分析,按需参与重大事项的调研分析等工作,工作上接受运监中心和业务部门的双重管理,以支撑运监工作为主要职责,运监中心对其具有管理和考核权。该模式能够有效克服中心人员与业务相脱离的缺陷,既保障保证中心工作人员与业务的紧密衔接,提升运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又有利于运监中心统一组织、从跨专业角度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运营管理中的横向协同作用。

网络化运监体系组织在执行运作中,要按照“选育用留”四个方面进行人员管理。1)人员选拔方面,坚持择优选拔、一专多能原则,从各专业部室原有综合性较强、业务较广的资深人员选取,以便人员可以全面把握定向业务。2)培育方面,坚持岗位练兵、培训上岗原则,打造一支能够胜任省市两级监测分析联动,专业互补的分析型、复合型团队,以成功塑造一批精通特定电网业务,熟悉其他专业基本知识,精于监测分析、信息技术应用、数据挖掘,了解跨专业、跨部门业务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3)用人方面,打破运监中心内部界限,实行监测分析督办一体化运作,省市两级联动开展工作,在确保部门“内部协同”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外部协同”。建立灵活合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并辅之以科学适当的绩效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晋升方面,坚持专业条线和管理条线双晋升通道,既可横向跨业务部门流动,又可按管理岗级晋升,为人员发展提供相对广阔发展空间,将运监中心打造成为人才培养基地、干部培养摇篮。

(2)深化大数据应用,打造公司级运营数据管理中心(如图3所示)。运营生产数据可以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情况,为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业务分析的开展提供依据,是企业重要的公共资源和资产,对公司业务体系的协同具有支撑作用。

要适应大数据发展趋势,需要建立以各部门业务系统为支撑,适用于公司战略发展和运营优化的公司级运营数据管理中心,赋予运监中心对其归口管理权限。通过构建公司级运营数据中心,将各个业务系统的源数据汇集到运营数据库中,并通过运营监测(控)平台进行全方位挖掘应用。[5]这种方法可以彻底打破现有不同部门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壁垒,真正实现业务数据的共享。业务部门也可以通过运营监测(控)平台,调用本部门之外运营数据,展开运营发展策略制定,生产经营活动分析等方面应用,大大降低信息使用成本,提升部门工作效率。

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业务体系的协同运作。一是业务数据标准化处理,通过制定编码规则,实现数据编码的统一,提高数据管理的规范性;二是业务数据质量检验,按照数据接入要求,对接入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及时性进行日常检验,提升数据应用的效率;三是数据质量及应用评价,定期对数据质量、业务部门数据应用的情况评价,不断完善运监中心作为数据资产管理归口部门的管理职能。

四、预期成效

1.促进公司发展由“价值提升”模式向“价值倍增”转变

通过构建三层面实践构想,使得中心在“四协同”方面话语权更强。通过突破原有组织结构、业务模式、分配方式的局限,深入整合各业务部门和流程,打通业务壁垒,聚合部门优势,发挥协同效应。依托对人员、资源和数据的融合优势,更有助于掌握运营活动全链条各环节状况,及时发现管理真空地带和专业条线管理中的盲点,明确努力方向,最终实现集团运营由“价值提升”向“价值倍增”模式转变。

2.促使企业决策由“定性分析决策”向“定量分析决策”转变

传统的企业管理由于不同资源的管理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业务部门之间的绩效考核目标并非完全一致,分管领导基于本部门的需求和利益做出的决策带有一定的部门主观性。从过于主观的“定性分析决策”向客观理性的“定量分析决策”转变,需要借助业务运营的实际数据以及科学可靠的分析体系。因此立足于运营监控体系,共享整个企业的数据与信息,使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评价工具,有助于领导者实现定量分析、客观决策。

3.促使公司管理由“线下监督”向“线上管控”转变

通过问题追查、审计等“线下监督”进行的管理往往是事后的、被动的。在建立起具有横向监测管理职能的组织体系、系统平台、制度机制的基础上,运营监控中心可以实现对运营业务的全过程监测分析,线上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从而起到防范风险、解决问题、提升管理效率以及辅助决策的作用。展望未来,借助运监平台的海量数据、多元资源和线上分析功能,可以形成公司监测、管理和控制的自动化闭合环路,成为管理层决策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洪光辉.基于协同管控的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及其协同路径研究[J].建筑经济,2012,(3).

[2]赵铁塔.淮北矿业集团管控模式研究与应用[J].煤炭经济研究,

2012,(5).

[3]程志超.基于组织竞争力的三维组织设计模型[J].科技管理创新,2006,(10).

运营监管论文篇(5)

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平能化集团)是2008年12月5日由原平煤集团和神马集团两个中国500强企业联合重组创立的一家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能源化工集团。拥有平煤股份和神马股份两家上市公司。中平能化集团根据重组后产业的上下游关系,依照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原则,重新规划产业布局,确立了煤炭采选、尼龙化工、煤焦化工、煤盐化工4大核心产业和煤电、现代物流、高新技术、建工建材、机电装备5个辅助产业协同发展的“4+5”产业新体系。

经济总量的大幅跃升,发展质量的显著提高,要求企业强力推进组织结构调整、专业化重组,加快提升管理水平,管理体制实现战略转型。目前,中平能化集团已经完成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三级管控体系,但进一步激发体制活力,提高运行效率和质量的任务仍然很重。要深入分析、加强研究,进一步优化整合机关总部、产业群、经营单位的职能定位、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论文网,真正形成资源配置优化、职责权限明确、管理流程科学、执行高效顺畅、对外反应灵敏的体制机制,确保。中平能化集团化优势充分发挥,确保各业务单元经营活力不断增强。要加强产、供、销、人、财、物等基础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对各种资源的配置和运用能力,切实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特别是对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要加强集中管控,实现有效监管。深化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构建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针对管控范围大、要素流动快的实际,运用信息化、自动化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平台,适应做大做强的需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严格决策程序,重点强化对重大经营行为的风险管控,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本文主要探讨一下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内部监控系统的设计,完善的内部监控系统是资本运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资本运营组织保证体系的设计;二是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组织保证体系的设计

(一)资本运营职能分析与分解

所谓资本运营职能分析与分解是指在明确资本运营总职能基础之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其分解成为边界明晰的各项分职能。进行资本运营职能分析与分解是设计资本运营有关机构及其相互权责划分、业务关系的基础。资本运营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资本利用率,实现企业资本最大限度增值,这就是资本运营的总职能。总职能的实现要通过两个层次的资本运营,即基础资本运营和高级资本运营。基础资本运营即是生产经营,也称资本的内部积累,它通过资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循环流动而产生增值。资本循环流动的质量和效率越高,资本增值的速度也就越快。而高级资本运营包含三项子职能,即存量资产重组、筹资经营和投资经营,它通过资本的筹集、资本的兼并、收购、联合、重组来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和企业资产配置的优化,从而增大企业资本规模和资产规模,最终实现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资本运营的职能分解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图1 企业资本运营职能分解图

(二)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组织保证体系设立

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权责关系,以及企业内部各经营管理层的经营权限划分是设计资本运营组织保证体系的重要依据。

下图即是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组织体系示意图(图2):

图2 企业资本运营组织体系示意图

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组织体系各组织机构职责和权限解释如下:

(1)股东会是资本运营某些重大事项的最终决策者。包括公司外兼并、收购、联合、分立、国有产权转让、发行股票、发行公司债券等。

(2)公司董事会是公司资本运营中心论文网,包括制定发展战略规划、进行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资产管理与经营。具体可设下列四个委员会承担上述职能:

①产业发展规划委员会。根据企业集团化、多元化发展战略,结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制定各产业的发展规划,既包括中长期规划,也包括决定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

②投资决策委员会。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统一安排投资项目,决定投资方向、投资规模和具体投资模式选择。

③筹资决策委员会。根据企业的资金需求,在保持资本成本最低和资本结构合理的前提下,对筹资组合、规模等的决策,包括企业利润分配方案的决定。当然,如筹资涉及到出资者的重大利益,还必须经过出资者的最终批准方可执行。

④资产经营和管理委员会。除了负责企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对集团公司、经理层、子公司董事或股权代有等履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监督外,对企业资产的重组方案进行决策。当企业有必要实施兼并、联合等资本运营重大活动时,该委员会有权成立临时兼并联合领导小组对具体方案进行决策。

(3)资产运营部

负责集团公司资产(含股权)处置管理,制定资产处置计划,组织编制和实施资产处置方案。负责产权交易管理,履行产权经纪职责,协调产权交易相关单位的关系,开展相关产权交易行为。负责集团公司兼并与收购管理,组织兼并与收购方案编制、经济分析与评估、实施,股权转让或受让项目综合管理等工作。负责集团公司对外长期投资管理,组织编制投资计划和年度投资预算,组织投资项目的调研、交流、策划、谈判、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估、实施,办理投资项目出资手续等。

(4)财务处(包括内部银行或财务公司)。现代生产经营管理的中心是财务管理,财务处因此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企业筹资经营和投资经营的具体管理执行机构,而且通过制定财务预算、进行营运资金管理和成本费用管理、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为企业高层次资本运营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询。财务处还是基础资本运营(即生产经营)的中枢论文网,通过监控整个资本流过程,降低资本成本,提高流动效率,以达到促使资本最大增值的最终目标。当然,资本运营还需要生产管理、销售管理、技术管理等机构的广泛参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资本运营管理不同于分公司,它只能通过资本纽带关系,通过委派董事长或董事等决策机构人员来间接进行管理,使其资本运营符合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而不是直接干预其日常经营活动。

二、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监控体系的设计

(一)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设计指导思想

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是既能对企业资本运营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又能考核和评价企业资本运营的实际业绩。因此,必须做到全面、科学的有机结合。

实施企业集团化发展战略的企业资本运营具有双重目标,即实现规模扩张、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标和实现利润最大化与资本最大限度增值的目标。因此指标体系中必须首先有反映此两类目标的指标。另外,企业经营管理者资本运营能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相应指标体系中必须有反映资本运营能力的指标。还有,每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下而上都会受到威胁,要发展必须有稳定和安全作保证,所以在指标体系中还必须考虑企业安全性指标。综合起来,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就包括六大类:规模经济实力指标,规模扩张速度指标,投入产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

(二)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1)规模经济实力

企业规模经济实力是企业经营规模实力、市场竞争能力的表现。主要有2项指标:

①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行业销售收入

②利润占有率=利润总额/行业利润总额

这两项指标反映了企业在行业中位置和作用。

(2)规模扩张速度

企业规模扩张速度反映企业的规模增长速度。主要有5项指标:

①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

②资产增长率=期末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

③销售收入增长率=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

④利润增长率=本期利润总额/上期利润总额

⑤对外投资增长率=本期对外投资/上期对外投资

(3)投入产出能力

企业投入产出能力反映了企业资源利用状况。主要有2项指标:

①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②成本费用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

(4)盈利能力

企业盈利能力反映企业最终经营业绩。主要有3项指标:

①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

②净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平均所有者权益

③销售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收净额

(5)营运能力

企业营运能力反映企业资产周转达的快慢,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资产利用效率的体现,也是经营管理者资本运营能力的体现。主要有4项指标:

①应收帐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帐款平均余额

②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③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④总资产周转达率=销售收入净额/资产平均余额

(6)偿债能力

企业偿债能力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高低论文网,又反映企业利用负债从事经营活动能力的强弱。主要有4项指标:

①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②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③营运资金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

运营监管论文篇(6)

 

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平能化集团)是2008年12月5日由原平煤集团和神马集团两个中国500强企业联合重组创立的一家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能源化工集团。拥有平煤股份和神马股份两家上市公司。中平能化集团根据重组后产业的上下游关系,依照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原则,重新规划产业布局,确立了煤炭采选、尼龙化工、煤焦化工、煤盐化工4大核心产业和煤电、现代物流、高新技术、建工建材、机电装备5个辅助产业协同发展的“4+5”产业新体系。

经济总量的大幅跃升,发展质量的显著提高,要求企业强力推进组织结构调整、专业化重组,加快提升管理水平,管理体制实现战略转型。目前,中平能化集团已经完成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三级管控体系,但进一步激发体制活力,提高运行效率和质量的任务仍然很重。要深入分析、加强研究,进一步优化整合机关总部、产业群、经营单位的职能定位、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论文网,真正形成资源配置优化、职责权限明确、管理流程科学、执行高效顺畅、对外反应灵敏的体制机制,确保。中平能化集团化优势充分发挥,确保各业务单元经营活力不断增强。要加强产、供、销、人、财、物等基础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对各种资源的配置和运用能力,切实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特别是对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要加强集中管控,实现有效监管。深化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构建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针对管控范围大、要素流动快的实际,运用信息化、自动化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平台,适应做大做强的需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严格决策程序,重点强化对重大经营行为的风险管控,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本文主要探讨一下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内部监控系统的设计,完善的内部监控系统是资本运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资本运营组织保证体系的设计;二是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组织保证体系的设计

(一)资本运营职能分析与分解

所谓资本运营职能分析与分解是指在明确资本运营总职能基础之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其分解成为边界明晰的各项分职能。进行资本运营职能分析与分解是设计资本运营有关机构及其相互权责划分、业务关系的基础。资本运营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资本利用率,实现企业资本最大限度增值,这就是资本运营的总职能。总职能的实现要通过两个层次的资本运营,即基础资本运营和高级资本运营。基础资本运营即是生产经营,也称资本的内部积累,它通过资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循环流动而产生增值。资本循环流动的质量和效率越高,资本增值的速度也就越快。而高级资本运营包含三项子职能,即存量资产重组、筹资经营和投资经营,它通过资本的筹集、资本的兼并、收购、联合、重组来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和企业资产配置的优化,从而增大企业资本规模和资产规模,最终实现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资本运营的职能分解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图1 企业资本运营职能分解图

(二)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组织保证体系设立

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权责关系,以及企业内部各经营管理层的经营权限划分是设计资本运营组织保证体系的重要依据。

下图即是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组织体系示意图(图2):

图2 企业资本运营组织体系示意图

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组织体系各组织机构职责和权限解释如下:

(1)股东会是资本运营某些重大事项的最终决策者。包括公司外兼并、收购、联合、分立、国有产权转让、发行股票、发行公司债券等。

(2)公司董事会是公司资本运营中心论文网,包括制定发展战略规划、进行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资产管理与经营。具体可设下列四个委员会承担上述职能:

①产业发展规划委员会。根据企业集团化、多元化发展战略,结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制定各产业的发展规划,既包括中长期规划,也包括决定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

②投资决策委员会。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统一安排投资项目,决定投资方向、投资规模和具体投资模式选择。

③筹资决策委员会。根据企业的资金需求,在保持资本成本最低和资本结构合理的前提下,对筹资组合、规模等的决策,包括企业利润分配方案的决定。当然,如筹资涉及到出资者的重大利益,还必须经过出资者的最终批准方可执行。

④资产经营和管理委员会。除了负责企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对集团公司、经理层、子公司董事或股权代有等履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监督外,对企业资产的重组方案进行决策。当企业有必要实施兼并、联合等资本运营重大活动时,该委员会有权成立临时兼并联合领导小组对具体方案进行决策。

(3)资产运营部

负责集团公司资产(含股权)处置管理,制定资产处置计划,组织编制和实施资产处置方案。负责产权交易管理,履行产权经纪职责,协调产权交易相关单位的关系,开展相关产权交易行为。负责集团公司兼并与收购管理,组织兼并与收购方案编制、经济分析与评估、实施,股权转让或受让项目综合管理等工作。负责集团公司对外长期投资管理,组织编制投资计划和年度投资预算,组织投资项目的调研、交流、策划、谈判、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估、实施,办理投资项目出资手续等。

(4)财务处(包括内部银行或财务公司)。现代生产经营管理的中心是财务管理,财务处因此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企业筹资经营和投资经营的具体管理执行机构,而且通过制定财务预算、进行营运资金管理和成本费用管理、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为企业高层次资本运营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询。财务处还是基础资本运营(即生产经营)的中枢论文网,通过监控整个资本流过程,降低资本成本,提高流动效率,以达到促使资本最大增值的最终目标。当然,资本运营还需要生产管理、销售管理、技术管理等机构的广泛参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资本运营管理不同于分公司,它只能通过资本纽带关系,通过委派董事长或董事等决策机构人员来间接进行管理,使其资本运营符合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而不是直接干预其日常经营活动。

二、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监控体系的设计

(一)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设计指导思想

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是既能对企业资本运营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又能考核和评价企业资本运营的实际业绩。因此,必须做到全面、科学的有机结合。

实施企业集团化发展战略的企业资本运营具有双重目标,即实现规模扩张、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标和实现利润最大化与资本最大限度增值的目标。因此指标体系中必须首先有反映此两类目标的指标。另外,企业经营管理者资本运营能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相应指标体系中必须有反映资本运营能力的指标。还有,每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下而上都会受到威胁,要发展必须有稳定和安全作保证,所以在指标体系中还必须考虑企业安全性指标。综合起来,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就包括六大类:规模经济实力指标,规模扩张速度指标,投入产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

(二)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1)规模经济实力

企业规模经济实力是企业经营规模实力、市场竞争能力的表现。主要有2项指标:

①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行业销售收入

②利润占有率=利润总额/行业利润总额

这两项指标反映了企业在行业中位置和作用。

(2)规模扩张速度

企业规模扩张速度反映企业的规模增长速度。主要有5项指标:

①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

②资产增长率=期末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

③销售收入增长率=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

④利润增长率=本期利润总额/上期利润总额

⑤对外投资增长率=本期对外投资/上期对外投资

(3)投入产出能力

企业投入产出能力反映了企业资源利用状况。主要有2项指标:

①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②成本费用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

(4)盈利能力

企业盈利能力反映企业最终经营业绩。主要有3项指标:

①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

②净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平均所有者权益

③销售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收净额

(5)营运能力

企业营运能力反映企业资产周转达的快慢,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资产利用效率的体现,也是经营管理者资本运营能力的体现。主要有4项指标:

①应收帐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帐款平均余额

②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③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④总资产周转达率=销售收入净额/资产平均余额

(6)偿债能力

企业偿债能力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高低论文网,又反映企业利用负债从事经营活动能力的强弱。主要有4项指标:

①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②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③营运资金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

运营监管论文篇(7)

王教授早期学术研究多是与专业教学结合在一起的。他有意识地将专业课程教学作为发现研究课的机会,井对捕捉到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究。1999年,王教授考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导师罗飞教授。他谦虚好学,很快发现了自己学术研究的不足,“就会计论会计”,缺乏系统的理论创新。从此,王教授开始研读经济学、管理学的经典著作,从中寻求思想火花和创新灵感。在此期间,他尝试将会计监督、财务管理等纳入公司治理结构中进行考察,将现代企业制度的研究与会计研究,财务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井取得了初步成果,在《会计研究》等刊物发表了《国家作为出资者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论国家出资者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等关于“国有企业财务与会计监督”的系列论文,该系列论文获得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运营监管论文篇(8)

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将公共产品定义为“那些在消费上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从公共产品理论可以看出,公共体育场馆的产品大都属于非竞争性弱和非排他性强的公共服务,属于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一些具备准公共物品属性的诸如高速公路、桥梁、公共体育场馆等产品,适当地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可以有效地缓解政府的经济压力。这为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尤其是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带来了理论的支持。

民营化是指将国有、公营的公用事业的所有权或经营权转移到民间,引入真正的市场机制。根据e•s•萨瓦斯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即为委托授权、政府撤资和政府淡出。委托授权是公共物品供给民营化最常用的方式,它通常通过合同承包、特许、补贴、法律等形式来实现。WwW.133229.COM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共体育场馆一直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实行统一收支、统一管理,致使其功能单一,使用率低。同时,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无所不包、无所不管,充当着无限政府的角色,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公共体育场馆长时间低效率的运转和无底洞式的消耗成了各级政府的一个沉重包袱。近几年,随着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成功实践,这种改革方式已悄然被引入到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中。当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革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委托经营为代表的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模式已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改变了过去政府或者体育职能部门运营的单一的传统模式,通过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剥离,以市场化途径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改变原有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和管理体制。“政府引导、民资营馆”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化改革可选择的模式。然而,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中遭遇了诸多难题,严重影响了民营化改革的进程。如何找准民营化若干瓶颈问题,如何分析与破解瓶颈问题,已成为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根据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阅读大量的公共经济学、社会学著作,同时通过cnki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以及其他互联网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等文献资料,为论文构架奠定理论基础。

1.2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主要内容,针对省、市体育局等行政部门领导以及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设计了相应的访谈提纲,对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遭遇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为研究提供了原始材料。

1.3实地考察法根据研究内容,选取国内较早采取民营化模式运营的宁波市游泳健身中心、绍兴市游泳健身中心、

金华市义乌梅湖体育中心等公共体育场馆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与场馆运营方的直接交流,了解场馆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为论文的撰写提供详尽的第一手资料。

2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瓶颈问题的剖析

2.1理念滞后的问题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权转让后,政府及相关体育职能部门更多的是扮演服务者、监督者的角色。经营主体的转换以及完全市场化的运作,带来了理念的全新改变。在政府层面上表现为民营化理念、服务为核心理念等相关理念的浅薄,导致了系列问题。

2.1.1民营化理念浅薄公共体育场馆采用民营化机制对于许多政府官员、国内私人投资者以及消费者来说,都是“新生事物”,他们不仅对于民营化机制所涉及的商业、技术、法律和政策各层面的种种复杂问题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而且在理念上也存在不少误区。主要表现为:1)有的地方政府认为公有制是公共体育场馆效率低下的原因,只有引进外资或者民间资本,改变其所有制性质才是真正的改革;有的地方政府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责任认识不清,将公共体育场馆改革当成“政府甩包袱、财政脱负担”的手段,错误地认为把公共体育场馆推向市场后,政府的责任也可以“一推了之”。2)公私双方短期化倾向严重,缺乏长期合作精神。政府方面对当地公共体育场馆往往是一脱手就了之,对公共体育场馆在民营化实施过程中支持、协调和监督的作用认识不足。同时在民营资本方面,投资行为也存在严重短期化的倾向,忽视了公共体育场馆投资与收益长期化的特点。3)对公共体育场馆的产业特殊性以及民营化所涉及的商业、技术、法律、政策等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在具体运用上往往是急功近利、顾此失彼,对各种可能面临的风险评估不足。政府和私人投资者的决策非常草率,缺乏充分论证,一旦出现问题,各方就表现出机会主义倾向。

2.1.2服务为核心的理念浅薄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中,政府依然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拥有高度的调动和配置社会资源的权力,主导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这种过于集中的权力导致政府对社会生产生活的过多控制,从而限制公众的个人行为,使得社会公共服务仍然停留在管理的层面上。美国学者e•s•萨瓦斯在《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的著作中提到“西方政府治理的新理念,在政府角色和职能的定位上,表现为市场价值的回归,表现为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在政府管理的价值选择上,新理念包括市场优位、顾客至上、服务意识……”,提出了“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本质,便是由公共社会管理向公共社会服务转变,不但适用于政府,更适用于具有政府性质的公共组织向社会市场组织的转变,其中就包括了公共体育场馆。

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给企业经营,企业就是政府服务的对象。如何帮助企业,服务企业经营公共体育场馆,并在政策、制度、监管、宣传、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成为政府应扮演的角色。然而,在实践中,政府或出现了“甩包袱”现象,放纵任其自流,或出现了“管卡压”现象,处处严厉管制,这种状况有悖于政府的服务理念。

2.2制度缺损的问题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入,本就不完善的制度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宏观层面上的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微观层面上的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两个方面。

2.2.1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目前,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过程中颁布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条例》、《关于加强市政公用事业监管的意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大厦标准及评分细则》、《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等系列的法律法规,为我国公共事业改革保驾护航。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成为了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过程中的经营、投资等方面,主要的法律依据。但是无论是国家层面颁布的系列法律法规,还是地方行政法规均未直接涉及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相应领域,可以说,与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经营相关的制度及法律法规基本上属于空白。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很大程度上都是借鉴的其他公用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办法,并无明确的关于公共体育场馆的立法,用于平时操作性的文件大多只是以政府性发文为主,在执行依据上尚得不到保证,更不无法确保相应过程中行为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还会在后期监管上带来一个严重后果,使得名正言顺的相关监管行为无法可依,导致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严重受阻。

2.2.2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民营制度选择中风险存在是客观的,然而能否有效地规避,除了过程的管理外,更注重结果管理,而绩效评价问题是衡量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民营制度选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绩效评价不但是检验最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内部管理、企业凝聚力等的有效手段。通过定量分析准确地评定体育场馆设施的工作成绩,是现阶段对我国体育设施实施有效管理的措施之一。对公共体育场馆进行公益和经营的绩效评估非常必要的。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评估,可以直观地体现在相应的收入、利润、税收等方面,比较便于数据的收集与作为以现代企业形式经营的公共体育场馆,必然存在相应的财务报表等,便于经营绩效的评价。与之相比较,公益性质的社会效益由于缺乏相应的评估指标与评估体系,其社会效益评价一直处于被人们忽视的状态。当前,对民营化模式的绩效评价体系学术界也未达成完全的统一。在实践评价中更是缺乏依据与权威,导致了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严重地损害了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进程。

2.3伦理失范的问题市场机制的引入,引发了一系列有关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伦理失范问题,主要集中于受托方的企业经济伦理和以及委托方的政府行政伦理两大领域。

2.3.1企业经济伦理失范经济伦理是指人们在经济制度安排、经济活动中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公共体育场馆提供服务是其获得经济效益的手段和途径,因而它具有明显的利己性。企业必须追求利润,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每一个企业的天然的追求。民营化后的公共体育场馆,委托方政府所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受托方企业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双方所追求的效益与目标函数不一致,从而导致了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后产生了经济伦理失范。其主要表现三个方面:其一、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过分求利现象。民营化的公共体育场馆以市场化为导向,其价格虽然由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调监管,但是由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真实成本难以确定,广大消费者难以知道企业内部确切成本,门票等服务价格的定价相对较高,容易产生企业的过分逐利情况,导致经济伦理的失范;其二、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公平与效率缺失。政府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时,必然以社会效益为根本出发点,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公共体育场馆,即使转换了相应的经营主体的亦不发生目标的改变。对于企业而言,是以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其为了保证充分地获取经济效益,有时会忽视社会效益的获取,破坏了公平与效率。例如,减少规定的开放时间,以降低相应的人员支出与设备的运营费用。其三、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不道德竞争。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管理企业是一种从私利出发,基于对回报的期望的合作,在法律、行政、经济等约束手段还尚未形成的过程中,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竞争机制和合作机制往往出现了违背社会经济伦理的现象。有些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给企业运营没有经过公开竞标,也有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仅有少数几家企业参与竞标,甚至存在不道德竞争。

2.3.2政府行政伦理失范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中,政府行政起着推动与保障作用,但是在改革过程中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却遭遇了若干行政伦理问题,阻碍和减缓了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进程。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行政伦理失范主要表现在政府行政组织伦理的缺失、行政人员行政职业伦理缺失以及公共政策制度伦理缺失。政府行政组织伦理行政活动主体及行为的伦理,而其伦理原则表现在政府行政管理所追求的基本伦理目标——公正、廉洁、高效。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过程中,涉及相关权益的转让或者审批,但是相关事宜的最终决定因素却不是法律法规,而是部分行政职能部门或者行政领导的权利。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领域中,各类腐败问题层出不穷。行政人员责任意识的缺乏,使得在工作中,不以工作为己任,出现工作拖拉,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其缺乏服务理念,使得其工作中与人与事态度傲慢,官本位思想更加根深蒂固;忽视日常的道德自我教育,久而久之使得其行政效率降低,更会产生诸多腐败、滥用职权等不良现象。公共政策伦理是制定良好公共政策的前提,以美国、英国等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就在公共政策伦理的理论支持与实践下,制定了有关产业民营化的系列法规与政策,其内容详尽,切合实际,并且与时俱进,不但符合民营化政策要求,也符合公共政策行政伦理的要求。相比之下,我国政府在法规与政策方面的作用还没凸显出来,具体表现为法规制度供给不足,法规制度的规定过于宽泛,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等,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缺乏专门的法律和法规,导致行政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无从着手,对政策法规制度认识,对现有政策法规有机可乘、投机取巧,影响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

2.4监管缺失的问题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轨时期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取得相应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监管主体单一、监管内容混乱、监管手段缺失等方面,这些问题和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种运营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2.4.1监管主体单一在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相关监管过程中,直接参与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的监管主体还是以政府为主,缺少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多元监管主体,目前的政府还是不能脱离建设者、委托方、监护人的三重角色,并且担负着监管基本上全部的责任,导致监管缺乏全面性、科学性和客观性。目前,对民营化的公共体育场馆进行监管的大部分职能分散在政府部门,尚未建立起职责明确的专门监管机构,而相关政府部门又缺乏监管的专门人才和监管经验,也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管内容与标准,导致监管效率低下、监管成本高等问题。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政府在监管过程中缺乏与中间组织的必要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这是导致扭曲性管理的重要原因。监管作为政府管理委托经营性公共体育场馆的一种手段,其对经营企业所施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监管主体不仅仅是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如在涉及到价格听证的情况下,媒体等也就成为行为主体。大众传媒不仅能够影响政府决策部门的政策制定,而且可以起到政府监管机构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公共体育场馆涉及的在委托经营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涉及到的消费者甚众,仅仅依靠政府部门有限的人力物力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借助市场的力量。其中,大众传媒作为各类行为主体披露和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能够影响和反映广大消费者和整个场馆日常运营的方方面面,因此,提高市场化改革的透明度,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既能够辅助政府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的监管,又能够强化市场化机制的约束作用。此外,大众传媒还可以对监管部门的监管者进行监管,促进监管部门及其监管者依法行使监管权力,防范腐败的产生,还可以反映民意,成为政府监管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2.4.2监管内容混乱在公共体育场馆在民营化过程中监管的主要内容随着民营化的深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限制进入的经济性规制转向社会性规制,相应的监管应该更多的强调了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产品的质量、价格服务水平以及合同的规范程度。目前,我国各级监管主体,缺少对于监管内容的明确认识,相应的监管机构不了解监管的内容,导致了现有的监管内容混乱,主要表现在:第一、忽视安全监管。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前提就是必须确保其正常安全运行,这是政府有效规制的首要内容。公共体育场馆及其产品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影响范围广,影响程度深,并且将直接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因此,安全规制必须放在最为突出位置;第二、忽视价格监管。由于价格规制直接涉及到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因此价格的规制监督是规制内容中的核心部分。工商部门等政府组织缺少通过不同的类型价格监督的选择,使得公共体育产品的价格的监管形同虚设;第三、服务质量监管。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服水平和服务产品质量,促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获得利益最大化,同时使公众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因此服务的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如何,是否达到了品质标准,是否令公众满意,直接关系到对民营化的评价。民营化之后,服务水平公共产品质量不但没有显著进步,反而有所下降,民营化的种种努力就失去了意义,公共体育场馆的民营化也必将遭遇瓶颈;最后,缺少合同监管。合同监管是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模式下的新型的规制模式,通过委托方与受托企业订立合同的方式,将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以及实施过程中相应的事项都进行事前详细的规定,这是一种双方约束机制。目前,合同监管严重缺失,企业合同监管缺少对于进入许可、资格审查以及随时监督和促进合同的履行,缺少切实的合同的条款来规制受托方企业的绩效。

3实现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思考

3.1树立深层次的民营化理念以及公众服务理念在政府层面上,应当深入研究学习民营化的相关理论,并借鉴国内外公共事业领域改革的成功案例,树立系统地、科学地、深层次的民营化理念,认识到民营化不但是一个过程,而且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而言,整个经营活动要求站在公众的角度,以公众的观点和想法来分析考虑其健身休闲、体育运动等消费行为的需求。以公众为主体的理念转变,提升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服务质量,带来更多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益,为其今后进一步民营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支撑,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3.2完善民营化法律制度结构与绩效评价体系在宏观层面上,在不断完善公共事业改革领域内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出台相关的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的专门性法律与法规,为其运营、监管等提供法律支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在微观层面上,应该采取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指标,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为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提供相关评估制度的保障。

3.3规范民营化经济伦理与行政伦理针对受托方的经济伦理,通过树立合作的理念来保障双方的共赢,达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通过对公共服务进行规制,并加强伦理建设,通过社会监督树立诚信的经济伦理;针对委托方行政伦理,通过树立政府的现代公共服务理念,完善政府行政的相关制度与机制,加强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自我修炼,加强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训与教育,实行全面严格的行政人员的准入制度,从行政伦理层面上保障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3.4明确多元监管主体与监管内容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监管应贯穿于其民营化的全过程,从安全、价格、服务质量、合同等全方位地进行监管。同时,引入行业协会、媒体等多元的监管主体,推广第三方参与监管方式,以提高监管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从而提高监管的效果。

4结论

1)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是我国体育领域内公共事业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但遭遇了理念滞后、制度缺损、伦理失范、监管缺失等若干瓶颈问题。

运营监管论文篇(9)

运营监测能够有效地提升电力企业工作效率,降低员工劳动压力,促进企业精细化和集约化发展,是实现电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下面就从运营监测信息系统相关内容加以分析论述,不断寻求电力企业运营监测的优化策略,以适应市场化企业改革发展需求。

1电力企业运营监测信息系统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用电需求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电力企业供电压力较大。国家针对这一情况不断加强供电监管力度,用电客户对供电服务质量也越来越高,许多电力企业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加强企业运营规范化管理。“三集五大”运营体制改革,为电网企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意见和建议,同时也是在提升公司管理水平、管理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一大创新。

2企业运营监测信息系统相关概述

2.1电力企业运营监测信息系统功能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顺应时代进步,必须要提高运营监测信息,提升公司管理水平,促进电力企业安全健康发展。全面监测,对于企业核心资源和核心业务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异动实施自动预警和动态监测,这也就是常说的梳理指标体系、构建监测模型、设定指标阈值等方式,对企业运营状态实施在线跟踪。运营分析,电力企业需要通过研究分析技术、核心要素、构建分析模型等方式,实施有效信息的采集,并做好电力市场实时动态的掌握,对未来发展趋势展开预测分析。协调控制,这一模块主要针对企业运营管理异常设置,它结合了运营分析和全面监测结果的理论依据,综合采用内部协作和横向协同等方法来进行运营异常和运营风险的协调控制。通过可视化技术,可以将企业运营信息以图形图像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它能够帮助企业决策者进行更加清晰直观的全方位企业管理。全景展示主要包括企业优质服务、基本概况、科学发展、科技创新、热点聚焦、经营管理等内容。数据资产管理,就是在建立健全数据分级管理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的业务数据入口质量评价和管理,不断进行企业运营数据质量水平的提升,深入挖掘数据质量,努力实现企业运营数据资源价值最大化。综合管理,该模式就是通过业务需求分析,采取报告管理和综合业务管理,实现全面综合管理。这一模块综合性较强,涉及方面较广,其中就包含:人才管理、企业远景规划设计以及体系构建等内容。

2.2电力行业运营监测系统应用的重要性

电力企业通过运营监测信息系统的利用实现了对固有业务应用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是建设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数据全在线、业务全覆盖运营监测平台与运营数据共享中心的重要举措,实施电力企业主营业务活动与核心资源的全方位、全流程监测和运营分析,是发挥电力运营管理监测、预警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升我国电力企业运营管理水平,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规范企业行为。建立企业运营监测信息系统,是推动我国电力企业治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变革的主要方式、方法,是电力企业实施“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关键。运营监测信息系统能够极大地提升电力企业运营效率、效益,提升电力企业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电力发展需求。

3企业运营监测体系框架

电力企业想要实现运营监测体系建设,人才是基础,只有加强高质高效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够推动电力企业运营监测业务发展,相较于普通业务条线员工,运营监测人员应当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下面根据运营监测核心业务内容要求,将运营监测业务人员能力总结如下。第一,监测人员需要掌握被监测对象有关业务知识。这样才能够进行科学有效的业务分析工作。所谓被监测对象相关业务知识指的是要掌握被监测人员业务基础理论知识、业务开展流程,了解业务管理工作要求,同时还要具有管理业务的经验和水平。第二,运营监测人员还应具有较强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只有在扎实的专业业务理论基础上,才能够熟悉数据库基本理论,了解相关业务信息系统使用操作方法,进一步搭建业务信息系统模型分析和监测平台,有效掌握数治理方法。第三,运营监测人员还应具备业务洞察和分析能力,全面了解企业战略发展要求,掌握基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理论,掌握数据软件操作、使用功能,进行科学合理地业务分析。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态度。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行业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变化,运营监测人员应紧跟时展步伐,大力开展运营监测业务,积极参与公司组织的集体学习,以高度的热情投身于业务知识的学习当中去,不断提升监测业务水平。第四,要对运营监测人员实行综合能力的培养。由于运营监测人员涉及的业务内容较为广泛,只有具备优秀的组织沟通能力才能够使运营监测人员在工作当中应对自如。因此,电力企业应当积极组织运营监测业务相关培训,让运营监测人员不断加深对业务管理制度的了解,能够熟练进行信息系统操作,展开部门内部分析技能和实践经验分享。

4提升运营监测管理人员能力策略

4.1提升运营监测人员管理能力

运营监测人员要在熟悉运营监测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掌握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管理沟通能力,做好能力基础建设。监测人员还应多方面提升自己的业务面,掌握被监测对象业务知识,培养自身业务数据获取能力。积极提升自身业务洞察能力和定量分析能力,做好相应工作准备。

4.2培养运营监测人员能力

正确认识到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极力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职业道德素养和实践经验,具备现代化科技知识、了解电力行业市场经营管理的人才,构建外向型、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努力提高企业运营监测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始终坚持实效性原则,围绕高级管理人才和一线技能人才的核心培养策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运营监测涉及知识面较广,获取专业业务管理经验难度较大。因此,要建立运营监测专家保障机制,充分发挥高级人员作用,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让更多的基础人员掌握业务知识,获得业务管理经验。建立奖惩机制。利用奖惩制度激发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相关业务管理和考核办法,量化业务考核目标,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动作用。完善人员遴选机制。大力发展选人用人“阳光工程”严格把好人才选用技术关和质量关,始终坚持以业绩和能力为根本导向,突破各种不良人员选用界限的约束,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通道,使更多优秀人员能够学有所用。

5结语

电力企业运营监测中心的建设是对党中央建设“一强三优”、深化“两个转变”政策的积极响应,是创建“国际一流企业”和“世界一流电网”、更好地完成“三集五大”工作任务的重要管理创新。为了尽快实现电力企业运营管理与其目标,企业应正视市场化发展变革情况,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实施协同联动和强化责任,积极开展运营监测业务,促进电力行业更快更好发展,加快我国电力行业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苏坤.运营检测(控)在电力行业的应用研究与分析[J].现代电子技术,2013(6):53-55.

运营监管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048-02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同样不容乐观,预计到2014年老龄人口将达到2亿,2026年3亿,2037年超过4亿。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这种严峻形势和全球背景下,发展企业年金制度已经成为世界趋势。2005年8月1日,29家金融机构被赋予企业年金管理资格,标志着中国企业年金业务正式进入市场化运营时期。资本市场中的风险也是无处不在,企业年金基金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众多的风险。

本文将针对企业年金基金运营过程中的一类非常突出的风险――委托风险的管理问题进行论述和分析,从多个角度提出企业年金委托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有助于中国企业年金基金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企业年金委托风险现状

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中各大主体之间形成了多层委托链条。在委托链条中,首先由发起人和受益人委托企业年金理事会管理本企业的企业年金事务;受托人则受企业年金理事会之委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双方是信托关系;受托人委托投资管理人、账户管理人和托管人分别行使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投资管理、账户管理和资产托管职能;以上主体都可能会委托中介机构行使相关职能。在如此复杂的委托关系中,任何一方当事人的道德风险都会直接损害员工利益,而若干当事人合谋则会带来更大问题。

二、企业年金委托风险多角度探析

(一)从多重复杂性角度分析

1.多重复杂性增加了委托风险产生的概率。在企业年金委托关系中涉及众多行为主体,其多重复杂性的委托关系使得企业年金运作的风险控制链加长。企业和职工自愿建立企业年金计划,但其整个计划的整个实施过程需要通过受托人、中介机构、实际管理机构等多重关系才能到达受益人,而各家机构在信息沟通、投资风险策略等方面都很难完全一致,因此加大了风险产生的概率。

2.多重复杂性委托关系使得监管难度增加。除了运营主体外,企业年金运营过程中还有多方机构参与企业年金运作的监管。因为企业年金多重复杂性委托关系使得参与企业年金运作的各个运营主体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的监管,因此其所面临的监管主体也不尽相同。重复杂性委托关系使得对年金的运营监管,需要各个监管部门相互配合,因此,其监管体系的构架要突出其统一性、高效性。

(二)从主客观原因角度分析

1.主观原因。企业年金中的委托关系引致风险问题的主观原因在于企业年金委托各行为主体之间利益目标不一致,企业年金人主观上存在着作出不利于委托人利益的行为选择的倾向。根据“经济人假设”,法定受托人作为具有独立利益的经济人,其最终目标是追求自身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的最大化。由于企业年金在实际市场化运营过程中,受托人又将一些专项工作交由受托人、投资管理人、账户管理人等人负责,使得各人有机会按自身利益出发作出行动选择,因此如果各人在基金运营过程中的行为选择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年金委托人的利益,就会产生损害委托人利益。

2.客观原因。由于各方利益目标不一致,企业年金委托关系主观上存在着人作出不利于委托人利益的行为选择的倾向。

第一,信息不对称。在企业年金的多重委托关系中,委托人由于欠缺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对各方人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委托人难以作出准确判断。作为企业年金人的金融机构则对年金基金的运营状况、自身工作努力程度和金融市场政策与信息的掌握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第二,契约不完全。现实中的企业年金委托契约往往是关系契约,是从宽泛的角度去约束各当事人的权力和义务,只对总的目标、广泛适用的原则、偶然事件出现时的决策程序和准则及解决争议的机制达成协议。

第三,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不匹配。从追求年金最终收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说,剩余控制权应当交给那些拥有信息优势并有较高专业和决策能力的即人一方,而将企业年金的剩余索取权交给企业年金委托人,但在实际掌握企业年金基金剩余控制权又无须承担后果的情况下,企业年金人就有机会在企业年金具体运营决策中追求自身利益,使企业年金委托人的利益受到侵害。

三、企业年金委托风险管理建议

(一)加快立法步伐,完善法律体系

完善的企业年金法律体系是其年金制度得以顺利、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中国没有一部独立企业年金法律、法规出台,只是在其他一些法律、法规中对该业务相关内容的管理有所涉及。政府应逐步提高法律层次、完善法律体系。中国企业年金业务涉及到社保、信托、证券、基金、审计、监察等多个领域,需要建立一个以《企业年金法》为主,以《信托法》、《合同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法律为补充的法律体系,充分发挥对中国企业年金规范有序发展的保障作用。

(二)创建制衡机制,营造竞争市场

中国企业年金发展规模正迅速增长,世界银行预测,至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规模将高达1.8万亿美元,约15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三大企业年金市场。而中国现在通过资格认定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还非常有限,由此形成巨额的企业年金资金追逐少量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的局面。为了适应中国企业年金发展的需要,也为了营造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应加快构建人竞争市场的步伐,使更多优质的专业机构、金融机构等人成为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

同时,企业年金的受托机构、账户管理人、基金托管人以及投资管理人之间必须建立起相互制衡的完善的内控制度,有效管理和控制企业年金运营,考虑引入多种类型的投资管理人,建立不同管理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制度,使它们之间形成竞争机制,使得受托人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三)建立披露机制,完善评鉴标准

目前,中国企业年金市场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为了更好地保障企业年金计划委托人的利益,应当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和市场退出制度,以及建立一套能涵盖到企业年金运营的各个环节的、完备的信息披露与报告制度。

中国的企业年金委托风险管理问题中涉及了诸多行为主体,随之而来的委托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应不断加强不同监管机构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通过对各环节的协同监管,整体上提高企业年金监管体系的监管效率,同时加快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企业年金运营监督评鉴标准,保护企业年金的安全。

(四)规范中介机构,强化监督机制

中国的企业年金中介服务市场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企业年金中介服务市场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整体上制约和阻碍了其总体水平的发展,导致社会公众对中介服务机构信任感缺失。为了防止中国企业年金委托风险的产生,强化企业年金中介服务机构的外部监督机制,我们应当尽快引进和培育高信誉的独立的企业年金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严格的社会中介机构准入机制,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整个行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完善企业年金中介服务市场,强化其在企业年金市场化运营中的社会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邓大松,吴小武.协同论在企业年金基金风险监管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金融,2005,(5).

[2]杨燕绥.企业年金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3]陈国富.委托与机制设计[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4]刘云龙,傅安平.企业年金――模式探索与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何维达.企业委托制的比较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6]殷俊,赵伟.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7]李天成.基于委托理论的企业年金运营研究[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5,(4).

[8]崔少敏.补充养老保险原理、运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9]赵曼.企业年金制度构建及其治理结构[J]理论月刊,2004,(8).

[10]巴曙松,等.企业年金监管协调机制的建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7).

[11]季华璐,王子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的委托关系分析及建议[J].理论月刊,2006,(2).

[12]刘德浩.试论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机制设计[C].两岸四地社会福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上一篇: 商场美食区 下一篇: 实习学习体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