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进员工管理制度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15 06:49:28

新进员工管理制度

新进员工管理制度篇(1)

员工的技能和水平不仅需要在工作中得到锻炼,还应该受到系统的培训,也别对经济管理人员,身负经济管理的重任,更应该受到培训,但很多企业只重视经济效益的提高,没有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得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低下。企业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不仅能对员工进行鼓励和资金奖励,还能起到约束员工行为作用,科学的激励机制能够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于企业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使企业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强化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当今市场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因此,企业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传授管理的经验和技能,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根据员工的特长安排合适的岗位,提高经济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并针对员工的特点制定职业规划,让员工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一展宏图,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素质,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还能够让员工对企业产生依赖感,对于精心培养自己的企业,员工是不会轻易离职的,这就为企业留住了人才。

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保证激励机制的公平合理性,对员工赏罚分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新管理观念,构建企业文化。企业经济管理者要及时更换观念,认识到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树立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只有管理者转变了观念,才能采取措施促进经济管理工作的创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构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同的管理理念,它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对员工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企业文化的构建能够把企业经济管理思想传递到管理者和员工的意识里,使员工具有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以价值理念感染员工,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长远的发展。强化创新管理制度。企业的经济管理离不开管理制度的约束,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保证管理制度的落实到位。企业管理制度的确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虽然管理制度能够带给人约束和限制,但是如果只对员工采取强制措施,无疑会打击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在约束、限制员工行为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和疏通。管理制度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实际条件,关心员工,管理者要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于了解员工的需求,对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进。如果管理制度能够体现大多数员工的利益,不但利于企业的发展,也利于员工的发展,这样的制度落实的可能性就大。管理制度要明确权利、责任、义务的分工,落实责任制,保证公平公正的原则,落实业绩考核,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企业内部管理结构。

建立健全了公司法人管理结构,但是法人管理结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职责不够明确,工作制度不合理、不科学,使法人管理结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给企业管理带了太大的效益。因此,法人管理结构应该进行规范和整改,企业应该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通过内部的权利、决策、监督、执行等机构的相互约束、相互制衡、相互激励,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使企业经营者、企业所有者和生产者之间的权责分明、相互制约、共同得到利益,既保障了企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又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使三方达到和谐的状态,得到共同发展。

作者:阿依吐拉·买提肉孜 单位:新疆对外贸易学校

新进员工管理制度篇(2)

1新会计制度推行的重要性

国家制定新会计制度是为了建立完善的会计人员行业准则,使会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章可循。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的会计人员均承担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职责,一旦操作出现重大失误,则会使社会公共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所以,严格规范会计人员的操作行为,使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正确操作,可防止出现财务风险,保证企业财产安全。制定新会计制度表明国家高度关注会计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每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均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点,不但要接受国家法律政策的约束,而且也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行为标准,因此,不管推出哪一项政策都要考虑不同企业的发展特点。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也需兼顾不同企业中会计行为的不同特点,可以利用制定“契约”来进行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包括各种各样的“契约”,如企业中的、社会中的契约等,在这些“契约”的约束下提高企业的管理监督工作水平,才能保证新会计制度的稳定运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将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会计操作也会逐步趋于相同或相似,但同时还需认识到,我国的会计准则是政府部门制定的,政府承担着会计准则的制定职责,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冲突与矛盾,尤其是非上市公司。只有认识到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的不同,才能正确理解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

2新会计制度的理论内容

2.1新会计制度的主要表现

国家制定新会计制度是为了使其与时展相协调,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表现我国在会计制度制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代表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与原有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制度具有更加完善的体系,其内容更加丰富。新会计制度在逐步与国际会计制度相融合的同时,还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新会计制度中包括大量与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条款。其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接近国际会计制度方面作出大量努力,是保证中国会计制度健康发展的积极尝试,新会计制度体系的制定兼顾了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国际会计制度的发展。

2.2新会计制度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新会计制度实行过程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方面当属企业中的财务管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中的财务管理、各个企业中的财务管理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引入新会计制度,可以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财务管理工作要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将投资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国家和个人均可能成为投资者。新会计制度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其在企业改革升级、金融创新中发挥着指导性作用。利用大力推行新会计制度还可以实现国家提出的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引进发达国家先进设备的战略目标,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大我国改革开放力度。总之,制定新会计制度表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会计准则是与我国实际国情与会计发展需求相适应的。

2.3新会计制度的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开始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同时对未上市企业引入新会计准则的给予一定的支持与帮助。所以,以金融企业为代表的大多企业均在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中引入了新会计准则。

3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

新会计制度与原有会计制度不同,其对财务报表与财务报告的要求更加详细与明确,对会计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规定均对我国整体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开展财务信息研究时需要深入发掘其中的高价值信息,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及时转变财务管理思想。再有,新会计制度还对工作人员的待遇作了明确规定,财务管理人员付出较高的脑力劳动,应该享受较高的工资待遇,而企业发展离不开高素质、高能力人才,只有提高会计人员的薪资水平才能保证人才不流失,才能进一步吸引高质量人才加入。

4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4.1会计人员专业技能不高

在过去较长时期内,考察企业会计工作质量时会计核算工作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这是因为企业会计人员不具有较高的判断能力与分析能力造成的。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要求拥有大量高素质会计人才,但高级会计人才数量不足,由于会计行业竞争不激烈,导致大量会计人员进入企业后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对自己放松了要求,不能积极学习会计新知识和新技能,不能主动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导致当前会计人员能力不高。

4.2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影响企业利润

新会计制度在一定时期会导致企业利润减少,生产经营能力不足。在现代企业当中推行新会计制度,保证其生产经营各种信息都是公开的,投资者能够随时掌握企业资产的运行情况,从而作出正确投资决策,防止企业出现不良资产,但这种运行模式会导致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获利能力下滑,利润减少,有的中小企业由于不能妥善应对这一问题,自身经营会出现一定的困难。

5新会计制度下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策略

5.1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技能

国家在新会计准则推行过程中必然还会不断加强研究,对其不断完善,保证新会计准则具有更高的实用性,新会计准则与原有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推行新会计制度过程中肯定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企业要在原有会计制度的支持下,明确二者的差异,吸收二者中作用突出的部分,但新会计制度的推行需要一定的时间,一味加快推动速度会导致与企业实际情况的分离,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好当前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今后的顺利发展。在当前大多中小企业当中,财务管理人员均属于领导人员的亲属,但这些会计工作人员大多没有参加过系统性学习,不懂得财务管理知识,不掌握财务管理技能,因此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引起企业员工情绪上的波动。企业要及时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财务管理工作加强监督,为财务管理人员学习创造各种机会,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当前财务管理工作。

5.2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1)培养高质量企业会计人才。国家推出新会计制度以后,企业要及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会计人员的管理技能,防止高级会计人才流失。为了提高会计人员工作技能,企业可以利用人才招聘的做法引进高素质会计人才,在招聘人才过程中,企业要全面考核应聘人员的专业技能,并对其开展教育培训,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再有,企业还需利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做法,考核现有会计人员,使其掌握当前最新会计管理知识与技能。还需为现有会计工作人员培训学习创造大量机会,做好企业各部门的协调工作,保证各个部门积极支持财务管理部门的操作,要保证新会计制度的贯彻落实,还需加强新会计制度的宣传,提高企业各部门的思想认识,才能使其共同在企业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2)端正企业财务管理态度。新会计制度结构更加合理,企业要在深入学习新会计制度的前提下,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还要督促财务管理人员认真学习新会计制度,利用新会计制度解决当前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企业领导者首先要正确认识新会计制度的地位,在宣传新会计制度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引导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利用新会计制度知识处理新问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提高思想认识,积极领会上级领导者的管理意图,在企业领导者高度关注财务管理工作的同时,企业各部门才能紧密团结在企业周围,共同支持新会计制度的贯彻落实,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实施新会计制度必然会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可以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方向的正确性,为企业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要在新会计制度的指导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绩效管理水平,保证企业的持续性发展。(3)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企业还要积极引入信息技术,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利用引进信息技术能够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防止出现财务风险。(4)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监督的作用。只有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定运行才能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内审制度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企业还需高度关注内审制度的建设工作,将内部监督落到实处。

6结语

总之,我国新会计制度的实行必然会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定运行,提高企业财产的安全性。在新会计制度的推动过程中,其影响范围将会不断加大,财务管理工作一定会得到企业领导者的高度关注,各个企业均会利用人才培养与人才招聘的做法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企业发展将呈现前所未有的动力。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正确对待财务管理中出现的困难,利用新会计制度妥善应对,保证企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还需得到其他部门的大力支持,新会计制度才能落到实处,使其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功能,激发企业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苑小花,杜唱.试论基于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模式[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11).

[2]刘晓霞.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3]庄巧萍.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34).

新进员工管理制度篇(3)

1.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部分事业单位存在着管理制度缺陷问题,不仅对单位档案管理水平提升形成了影响,同时也对档案资源利用与挖掘造成了阻碍,对单位经营决策优化形成一定限制,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是因为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根据调查,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中,只有少部分的单位会专门针对档案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制度,而在这少部分制定了制度的单位也并没有将这些制度落实到位,导致这些制度只是流于形式。比如,许多事业单位在形成档案以后,只会将其简单的放置在档案室,没有对其进行规范的分类、整理等,档案管理意识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档案很容易丢失,或者造成档案信息不准确,还会影响到信息的收集,从而对事业单位未来工作的进行造成阻碍。同时,由于事业单位没有制定严格的档案借阅制度,档案借阅程序不完善,导致有些借阅出去的档案没有及时归还,或者归还回来的档案不完整,从而增加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不利于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在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改革过程中,相应管理制度也需要进一步进行完善。

2.管理观念落后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影响,现阶段,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单位领导并未对此项工作予以重视,对其呈现可有可无态度,再加上管理人员对于工作的懈怠,最终造成档案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将主要重心放在业务服务方面,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有所忽略,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在档案管理方面存在错误理解,即档案管理工作仅需保管和抄写,只需要确保档案不会出现泄漏与丢失即可,并不明确该项工作重要意义以及重点工作方向,因此,领导会直接忽略档案管理,从而无法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并且呈现工作停滞不前的状态。

3.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素质问题也是档案管理的大问题。基于信息化的逐渐深入,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方面提出较高要求,即在拥有较强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还应该与时俱进,实现服务理念的及时创新。然而我国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认为档案管理只是简单保存、归类、管理各类文档,错误的认为相关人员的相关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不重要,委派给专业水平低,工作能力低下的员工。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与专业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管理人员知识水平方面不足,加之档案资料收集缺少完整性,且格式无法统一等,对档案管理的创新造成直接影响。还有就是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够,从主观上不重视自己的工作,工作过程没有激情、十分机械。

二、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措施

1.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

为了确保每项工作均可以有序进行,还应先构建相应规章制度,而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同样如此。针对档案管理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在进行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纪律检查工作,引导管理人员正确掌握档案法,通过此项措施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予以约束,同时对档案管理给予高度重视,使工作人员能够真正认识到本职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对其工作归属感以及认同感进行增强,确保其能够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意识。除此之外,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还应该做好档案管理的监督工作,通过对奖惩制度的完善,针对优秀员工予以激励,使其可以积极参与创新工作,并从另一方面对表现较差员工予以警示,使其成为规范工作人员自身行为的主要保障。;另一方面要以单位档案管理实际需求为切入点,构建起动态化档案管理制度,确保能够结合时展变化,及时对档案管理制度进行优化与完善,以达到切实提升档案管理工作和档案管理实际工作需求相契合的目标,以对档案管理制度有效性进行保证。同时要实施配套化制度落实保障机制,要对制度执行人员各项行为进行监管与规范,以对制度落实质量进行保证。

2.档案管理理念的创新

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高速发展下,其工作量持续增加,档案的使用率也大大提升,这对档案管理的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为了更好的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需要对其进行创新与改革,这就需要摒弃原有档案管理理念。由于管理观念会对管理工作开展以及改革形成直接影响,因此在进行档案管理创新与改革之前,单位领导层需要帮助档案管理人员更新自身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意识。在具体更新过程中,领导者要起到带头作用,改变以往形式主义工作模式,认真落实各项改革工作,保证各项实际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同时还要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档案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确保他们能够与领导达成共识,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之中。

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新进员工管理制度篇(4)

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与创新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就必须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建立起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而为工学结合的持续有效实施提供制度保障、人力支持和发展动力。

一、基于工学结合的人事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意义

1.是贯彻落实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要求职业院校将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加强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的聘用(任)制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教师队伍。”由此可见,开展基于工学结合的人事制度改革与创新是贯彻落实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需要。

2.是改革职业院校人事制度弊端的需要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制度还是采用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还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聘用机制不灵活、考核体系不完善、激励效果不明显、培训机制不适应等问题。人事管理制度还停留在档案管理、身份管理等旧的人事管理阶段,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身份聘用和编制管理轻合同聘用和岗位管理,重结果考核轻过程考核,重视校内人员管理忽视校外人员管理,重视教学人员管理忽视教辅人员管理,重视校内教师管理忽视企业兼职老师管理、重平均分配忽视优劳优酬,重教师理论培训忽视实践能力培训等现象,迫切需要开展基于工学结合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

3.是加强职业院校双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双师队伍的建设是基于工学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核心。工学结合需要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良的双师教师队伍和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等构成的专兼结合的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这是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大胆改革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按照工学结合的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特征,建立灵活的人事聘用制度、人才引进政策,教师培训机制和员工激励机制,最大可能地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最大可能地吸纳更多的能适用工学结合教学的优秀人才投身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来。

4.是促进工学结合模式有效推进的需要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既涉及到校内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又涉及到校外的实习实训指导人员与管理人员;既涉及到校内教学管理人员,学生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又涉及到校外合作企业的实习实训指导人员和管理人员。此外还涉及到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工学结合委员会、学生就业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及具体到各系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方面的各方面的行业与企业专家,企业一线生产与管理的技术骨干等。需要高职院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聘用制度、薪酬制度、考核制度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工学结合各个层面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有效实施。

二、基于工学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1.政策性原则

在基于工学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中,要通过认真学习《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准确把握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人员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核心,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加强岗位设置管理,完善人事聘用、考核、激励和培训机制。

2.导向性原则

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机制的构建中,要以工学结合工作为导向,建立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聘用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分配制度和培训制度等,并向工学结合方面进行适度倾斜,鼓励校内外教学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自觉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进行教学、管理和服务。

3.灵活性原则

工学结合一方面涉及到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学主体,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等不同的教学人员,另一方面,涉及到不同企业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岗位工作内容、不同的教学和实习实训时间等,具有非常鲜明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中必须针对工学结合的特征,建立开放灵活的制度与机制。

4.公平性原则

要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全员聘用,不管固定编制还是临聘编制,都一视同仁,做到同工同酬,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三、基于工学结合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与创新的举措

1.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动态管理新机制

要按照“淡化身份,强化岗位,按需设岗,竞争上岗,合同管理”的原则,进行人事聘用制度改革。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工学结合的实际情况,改传统的编制管理为合同管理,改以往重职称、重学历、重资历,轻能力、轻业绩的倾向为既重知识、学历和资历,也重技术、技能、职业素质和工作业绩,实现人事聘用由“资格评审机制”向“岗位聘任机制”转变;要改传统的“伯乐相马”制为“赛马”制,实现由论资排辈向自主择岗,竞争上岗,按岗付酬机制的转变;要优先保证与工学结合有关的岗位或因工学结合而新增的岗位,如校企合作工作人员、工学结合办公室人员、工学结合质量监控人员、各系实训管理人员和学生思想政治辅导人员等;特别是要积极探索与实践校企互聘共用、共同考核、共同培养、动态优化的新思路,通过正式引进、柔性引进、与企业共引共享等形式,及时聘用行业和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不断加强基于工学结合的人力资源建设。

2.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多元考评新机制

高职院校要针对工学结合实际需要,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全面、系统、科学的工作绩效考核与评价新机制。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只重视教师或学校单方评价的传统做法,采取由校企双方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服务人员以及学生共同参与工学结合全过程与整体效果考核的办法,做到考核主体多元化。特别是要充分发动行业、政府与社会力量参与工学结合质量与效果的考核与评价,要重视吸纳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实现质量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在考核对象的选择上,要改变只考核校内教师的办法,做到既考核校内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服务人员,也考核企业实习实训指导老师,工学结合管理人员和相关的工勤服务人员,做到考核对象的多元化。特别是要把是否有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职能部门、系部及主要负责人考核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并与其工作报酬、职称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挂钩。在考核内容上,要打破传统的只重视理论教学考核和固定任务考核的形式,做到教师理论教学水平、实践教学教学能力、企业服务能力,职业综合素养和学生管理能力的同步考核,特别是要将教师教学做一体化实施的能力与效果作为考核的重心,做到考核内容的多元化。在考核形式上,要改变以往只看学生成绩和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结果考核形式,做到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单项任务考核和综合项目考核相结合,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相结合,实现考核形式的多元化。

3.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有效激励新机制

在工学结合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主体以及两个不同主体中的不同的人员,这就要求建立兼顾校内校外不同层面的工学结合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既重视物质激励,如工资、津贴、奖金等,又重视精神激励,如评优评先、选派出国学习等,更重视发展性激励,如评聘为校内专职教师、职称晋升、职务提升等。要坚持分配与岗位职责和工作实效挂钩和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原则,做到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绩酬一致。要提高工学结合课程的报酬,提高工学结合一线人员的津贴,特别是对合作企业的实践指导教师要发放相应的劳动报酬,将工学结合中的各类工作人员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劳动适当量化,保证他们劳有所得,提高他们工学结合工作的积极性。要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项资金,用于给校内校外工学结合各个方面工作人员发放报酬或津贴,尽最大努力激发校内校外工学结合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全力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有效实施。

4.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人员培训新机制

工学结合需要教学实施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要能及时将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新工艺、新方法等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来,这就需要我们制定科学、规范的培训政策,建立专业教师轮流培训和轮流下企业锻炼制度的长效机制,设立人力资源开发专项基金,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需要我们从工学结合的实施需要出发,制定全面、系统的培养培训规划,确保所有工学结合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有学习培训和提高发展的机会。特别是要制定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安排专业带头人、核心课程负责人、实习实训负责人等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需要我们针对不同教学经验和教育背景的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以及工学结合管理人员设计不同内容的培训项目,尤其是要针对当前校内专业教师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企业实训指导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高的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全面提高工学结合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服务人员的素质,全面提高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院校的和谐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建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增强高职院校办学活力[J].江苏社会科学,2006.

新进员工管理制度篇(5)

引言:

新时期每个企业竞争的主要因素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整个企业在竞争中的主力,只有员工的整体实力得到提升,才能够使公司的综合实力得到提高,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一个企业或公司的人员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公司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科学的管理。这样就能够使公司的人力资源得到良好的分配,并且使人力资源创造的利益扩大化。在公司或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进行员工的管理,能够使管理人员的阻力减小,方便公司内部的管理,为公司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进行人员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为了适应竞争的市场,企业也必须随着发展,对公司的管理做出相应的调整,并对公司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使公司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通过研究发现,公司管理的重点就是员工的管理,管理者要重视员工管理的工作,并且需要重视员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任何一个企业不能忽视员工管理的作用。其次,陈旧的员工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用现行人才管理的需要,所以为了满足员工管理的需要,就需要我们结合时代的发展对整个企业或公司员工管理的方法进行创新。最后,一个公司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工作人员,进行与员工管理能够使公司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在进行员工管理的时候,可以通过人才招聘、内部培训等方式,为公司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二、创新招聘策略引进人才

员工管理的源头就是人才招聘阶段,所以人才招聘就是员工管理的一个重点。我们在进行人员招聘的时候,对需要招聘岗位的要求明确提出来。还有就是必须纠正以往的人才招聘的误区,以往在人才招聘的时候,招聘只注重应聘的学历,这样就会使那些工作能力强,却因为学历低的人没有被录取。学历较高的人招进来后,存在着骄傲的心,不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工作岗位。还有就是公司不能够对这些学历高的人安排合适的工作,并不能使员工有效的发挥作用。所以,在进行人员招聘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单方面,要结合公司内部的实际情况,充分的了解应聘人员的要求,给应聘人员安排合适的工作。还有就是需要,公司及时的纠正招聘的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更新人才招聘的制度,以求招聘制度符合公司发展的需要。

三、开展培训,使员工充分满足企业及岗位要求

进行员工的培训包括两种类型的员工培训:其一,就是新员工的培训,新员工在通过招聘之后被录取到了新的公司,由于这些新员工对工作的环境不够熟悉,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不能够及时的处理突发状况,为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那么我们进行新员工培训的时候,要把培训的重点放在新员工对公司环境熟悉和基本的工作处理上,这样就能够使新员工在最短时间内适应新岗位。通过对新员工的培训,能够使新员工加快自身的成长,对员工进行自我丰满和自我补充提供良好的环境。其二、就是已经招进来的员工。这些员工大部分的特征就是没有相应的工作经验以及应该具备的职业资格证书。我们进行旧有员工的培训是为了使他们能够更好的为公司进行工作,培训过后应该进行严格的审查,最后,按照考核的成绩对这些员工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通过考核的公司继续留用;没有通过考核的,严重的予以解聘。对于还有提升空间的,应该继续进行培训。最重要的是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的教育,员工对企业文化进行充分的了解,能够更好的融入整个公司中,能够提高员工与企业的凝聚力。

四、畅通员工晋升渠道,助推员工个人发展

现阶段,每个公司的员工在公司的发展愿望是升职加薪。每个公司应该按照每个员工的职位,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为员工提供丰富的升职空间。还有就是做好与每个员工的交流,实时掌握每个员工的工作情况。那么另一方面就是,公司需要加强人才选拔制度的建设,对于公司内部的员工升职的选择,不能只顾员工的学历,应该按照员工的综合实力进行选择,这样就能够是职位的安排变得更加合理。通过制定严格的选拔制度,能够激起员工的升职的欲望,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五、制定公平合理的工资制度、结合绩效考核进行员工的管理

一个公司的公平与否,在工资方面就能够得到良好的体现。工资制度应该本着公平、“多干多得,少干少得”的方式去实行。公平、公正的公司制度有利于员工纠正自己在工作中的误区,减少出现不劳而获的现象。还有就是绩效制度,绩效制度就是对员工进行奖励的制度,这项制度任何一个公司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公司为了长远发展,就需要有关员工奖励方面下功夫,不断地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我们需要结合绩效制度结合计算机的应用,使员工的管理制度变得科学合理。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企业在进行员工管理的时候,对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总结发现的问题采用相同的管理措施,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借鉴一定的经验进行员工管理。使管理的过程变得更加合理,能够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推动公司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新进员工管理制度篇(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水利建筑工程的整体复杂度越来越高,其建筑的规模和水平也在不断的扩大和提高,因此,如何加强水利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成为了水利建筑工程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在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管理模式落后、质量监管不力,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等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以期提高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

一、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模式落后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也受到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重视和关注。管理模式是水利建筑工程施工中管理人员针对所在工程施工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指导和约束的方法保障,更关系着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工作人员的安全情况,并且影响着工程的施工成本。但是反观当前我国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落后是制约其长远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与国外水利建筑行业相比,国内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制约了对管理模式的进一步探讨和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管理的方法不得当,对相关工作人员未能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不能有效的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以及创新能力,管理人员的思路比较陈旧,观念比较落后,不利于水利建筑业的发展。

(二)质量监管不力

加强对水利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影响着工程的长远使用功能。然而,目前在我国的水利建筑行业中,质量监管不力是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中所存在的重要问题,更是整个国内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管理人员管理方法不得当,不能根据施工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比较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部分施工人员以及工程监理等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工作责任心不强,出现玩忽职守、偷工减料以及工程监理监督不力等影响工程质量的情况,最终导致整个工程质量相对较差,影响着我国水利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缺乏制度保障

就目前我国的水利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缺乏相关的制度性保障,是制约水利建筑行业发展的另一大瓶颈。主要表现在在整个项目工程建设中,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水利管理体系来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在质量管理方面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监督体制,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手段比较单一;在工程进度控制方面不够科学合理,安全方面的管理也存在着不少漏洞,安全事故频发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反映出水利建筑行业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中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相关人员对这方面的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如何改善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一)改变管理模式

加强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水利建筑行业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关系着整个水利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以及整体发展质量的提高。相关工作人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管理模式。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加强管理理念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水利建筑行业整体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没有创新的管理理念,就不能形成一个比较创新的管理模式,因而相关的水利建筑企业要注重对员工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多多创新,及时更新理念,提高创新能力。其次,要加强对国内外现金管理方式的引进和学习。及时紧跟水利建筑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把握好水利建筑行业管理方面的发展方向及其热点,及时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的人才管理模式,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企业的发展特点,加强管理方式的改革,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

(二)加强质量监管

水利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是本行业所要解决的大问题,也是整个建筑行业的核心问题,影响质量监管的因素有很多,不仅有管理制度、管理模式方面的因素,更与管理者自身的素质以及管理能力息息相关。在实际工作中,加强管理工作,提高质量监管能力是提高我国水利建筑行业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第一,要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的成本控制。工程施工不仅要注重工程质量的监管,更重要的是要盈利,既要重质量,又不能忽视效益,两者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在进行工程监管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程质量监管,是兼顾工程质量与效益的根本。管理者在对成本进行控制时,要采取动态的成本控制手段,实时检测工程的成本去向,工程的施工进度,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施工成本控制。第二,也要注重管理者自身管理素质的提高。管理人员是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主体,更是把握工程施工大局的重要载体,只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才能够在处理工程施工突发情况时有条不紊,并且能在工程监管方面方法得当,提高效率。因而,企业在派遣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时要注意对管理者管理能力的考察。

(三)完善管理制度

水利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不仅需要所有管理人员的全力配合,更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进行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比较有利的约束和管理机制。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离不开管理制度的保障。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要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从提高管理水平着手,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的工程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关系着水利建筑企业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更是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的总体水平的重要措施。水利建筑企业要建立一个比较有创新意识的团队,加强对管理制度的研究,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此外还要及时引进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一个制度保障平台,从工作环境、工作效率、员工工作业绩考核模式、奖惩措施以及生产责任制等方面优化管理体系,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

三、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水利建筑行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注重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及工程监管水平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要及时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从创新能力、工作思路等方面加强对管理制度的完善,推动我国水利建筑业的规模、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我国水利建筑业的长足进步做出强有力的保障。

新进员工管理制度篇(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水利建筑工程的整体复杂度越来越高,其建筑的规模和水平也在不断的扩大和提高,因此,如何加强水利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成为了水利建筑工程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在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管理模式落后、质量监管不力,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等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以期提高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

一、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模式落后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也受到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重视和关注。管理模式是水利建筑工程施工中管理人员针对所在工程施工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指导和约束的方法保障,更关系着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工作人员的安全情况,并且影响着工程的施工成本。但是反观当前我国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落后是制约其长远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与国外水利建筑行业相比,国内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制约了对管理模式的进一步探讨和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管理的方法不得当,对相关工作人员未能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不能有效的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以及创新能力,管理人员的思路比较陈旧,观念比较落后,不利于水利建筑业的发展。

(二)质量监管不力

加强对水利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影响着工程的长远使用功能。然而,目前在我国的水利建筑行业中,质量监管不力是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中所存在的重要问题,更是整个国内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管理人员管理方法不得当,不能根据施工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比较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部分施工人员以及工程监理等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工作责任心不强,出现、偷工减料以及工程监理监督不力等影响工程质量的情况,最终导致整个工程质量相对较差,影响着我国水利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缺乏制度保障

就目前我国的水利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缺乏相关的制度性保障,是制约水利建筑行业发展的另一大瓶颈。主要表现在在整个项目工程建设中,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水利管理体系来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在质量管理方面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监督体制,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手段比较单一;在工程进度控制方面不够科学合理,安全方面的管理也存在着不少漏洞,安全事故频发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反映出水利建筑行业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中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相关人员对这方面的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如何改善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一)改变管理模式

加强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水利建筑行业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关系着整个水利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以及整体发展质量的提高。相关工作人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管理模式。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加强管理理念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水利建筑行业整体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没有创新的管理理念,就不能形成一个比较创新的管理模式,因而相关的水利建筑企业要注重对员工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多多创新,及时更新理念,提高创新能力。其次,要加强对国内外现金管理方式的引进和学习。及时紧跟水利建筑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把握好水利建筑行业管理方面的发展方向及其热点,及时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的人才管理模式,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企业的发展特点,加强管理方式的改革,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

(二)加强质量监管

水利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是本行业所要解决的大问题,也是整个建筑行业的核心问题,影响质量监管的因素有很多,不仅有管理制度、管理模式方面的因素,更与管理者自身的素质以及管理能力息息相关。在实际工作中,加强管理工作,提高质量监管能力是提高我国水利建筑行业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第一,要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的成本控制。工程施工不仅要注重工程质量的监管,更重要的是要盈利,既要重质量,又不能忽视效益,两者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在进行工程监管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程质量监管,是兼顾工程质量与效益的根本。管理者在对成本进行控制时,要采取动态的成本控制手段,实时检测工程的成本去向,工程的施工进度,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施工成本控制。第二,也要注重管理者自身管理素质的提高。管理人员是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主体,更是把握工程施工大局的重要载体,只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才能够在处理工程施工突况时有条不紊,并且能在工程监管方面方法得当,提高效率。因而,企业在派遣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时要注意对管理者管理能力的考察。

(三)完善管理制度

水利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不仅需要所有管理人员的全力配合,更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进行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比较有利的约束和管理机制。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离不开管理制度的保障。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要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从提高管理水平着手,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的工程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关系着水利建筑企业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更是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的总体水平的重要措施。水利建筑企业要建立一个比较有创新意识的团队,加强对管理制度的研究,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此外还要及时引进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一个制度保障平台,从工作环境、工作效率、员工工作业绩考核模式、奖惩措施以及生产责任制等方面优化管理体系,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

三、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水利建筑行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注重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及工程监管水平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要及时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从创新能力、工作思路等方面加强对管理制度的完善,推动我国水利建筑业的规模、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我国水利建筑业的长足进步做出强有力的保障。

新进员工管理制度篇(8)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人事档案管理间的关系分析

档案以历史资料的形式进行记录,其历史性较为明显,档案管理作为档案作用充分发挥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医院有序发展。现如今,大多数医院对档案管理尚未形成规范认识,并且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责任意识较弱,导致档案管理工作一直处于无序的发展状态,因此,急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者加强学习思想政治知识。

医院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进行人事档案管理时,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对管理人员进行新知识和优秀文化传授。与此同时,创新管理模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提高管理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养,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持。

二、人事档案管理中渗透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健全医院领导机制。要想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渗透,首先要健全医院领导机制,以党的正确思想为工作指导思想,以党政工作为基本的工作依据,日益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重视党政工作者的岗位选拔,完善选拔机制、规范选拔流程、健全考核制度。扩大宣传范围,以此提高医院员工对人事档案管理的关注度以及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上,健全领导机制,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给予有力保障。

(二)完善规章制度。完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是建立健全领导机制的前提和保障。规章制度颁布后,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有章可循,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出现无序的工作现象。此外,当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者发生思想变化时,要视情况进行工作调整,这不仅能够加强制度的全面性,而且还能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规范运行。医院完善规章制度以后,人事档案管理中渗透思想政治工作会减少阻碍,并且员工能够依据制度规范工作行为,优化工作质量,此外,员工会增加对医院的认同感,为医院发展积极贡献才智。

(三)创新工作理念。医院内部开展思政工作时,档案管理者要坚持人本理念,充分、全面了解工作者的思想变化以及实际情况,当工作者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遇到现实困难时,管理者要积极主动地给予关心和帮助,及时解决工作者的困惑,这不仅能够增进双方友谊,而且还能促进工作者端正工作态度。在传统工作理念要求下,管理者与工作人员间要明确上下级关系,各部门间独立运行现象显著,缺乏系统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严重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创新工作理念,注重观察员工的思想变化,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这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还能促进管理工作可持续开展。

(四)丰富培训形式。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要想提高管理水平、优化管理结果,务必丰富培训形式,以此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渗透、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首先,可以通过聘请专业人士来本院进行思想政治引导,使档案管理人员形成规范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认识。其次,医院为档案管理人员组织系统性思想政治培训,鼓励思想政治意识和行为端正的老员工对新员工进行培训,这不仅能够减少新员工和老员工的距离感,还能优化培训效果。然后,定期举行讲座,为管理人员提供充足的交流空间和学习时间,从而能够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并且员工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积极借鉴和学习先进的思想政治经验。最后,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及时进行实践检验和指导,这不仅能够为员工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能增加员工的工作经验,促进档案管理价值充分发挥。

新进员工管理制度篇(9)

【论文摘要】本文基于工作经验,分析了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指出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着重介绍了改变管理模式,加强质量监管,完善管理制度等多种解决方案及其具体运用。希望给相关人员一些启迪和思考,在这方面深入探索和研究,已解决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水利建筑工程的整体复杂度越来越高,其建筑的规模和水平也在不断的扩大和提高,因此,如何加强水利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成为了水利建筑工程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在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管理模式落后、质量监管不力,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等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以期提高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

一、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模式落后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也受到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重视和关注。管理模式是水利建筑工程施工中管理人员针对所在工程施工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指导和约束的方法保障,更关系着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工作人员的安全情况,并且影响着工程的施工成本。但是反观当前我国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落后是制约其长远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与国外水利建筑行业相比,国内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制约了对管理模式的进一步探讨和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管理的方法不得当,对相关工作人员未能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不能有效的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以及创新能力,管理人员的思路比较陈旧,观念比较落后,不利于水利建筑业的发展。

(二)质量监管不力

加强对水利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影响着工程的长远使用功能。然而,目前在我国的水利建筑行业中,质量监管不力是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中所存在的重要问题,更是整个国内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管理人员管理方法不得当,不能根据施工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比较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部分施工人员以及工程监理等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工作责任心不强,出现玩忽职守、偷工减料以及工程监理监督不力等影响工程质量的情况,最终导致整个工程质量相对较差,影响着我国水利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缺乏制度保障

就目前我国的水利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缺乏相关的制度性保障,是制约水利建筑行业发展的另一大瓶颈。主要表现在在整个项目工程建设中,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水利管理体系来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在质量管理方面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监督体制,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手段比较单一;在工程进度控制方面不够科学合理,安全方面的管理也存在着不少漏洞,安全事故频发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反映出水利建筑行业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中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相关人员对这方面的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如何改善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一)改变管理模式

加强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水利建筑行业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关系着整个水利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以及整体发展质量的提高。相关工作人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管理模式。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加强管理理念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水利建筑行业整体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没有创新的管理理念,就不能形成一个比较创新的管理模式,因而相关的水利建筑企业要注重对员工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多多创新,及时更新理念,提高创新能力。其次,要加强对国内外现金管理方式的引进和学习。及时紧跟水利建筑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把握好水利建筑行业管理方面的发展方向及其热点,及时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的人才管理模式,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企业的发展特点,加强管理方式的改革,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

(二)加强质量监管

水利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是本行业所要解决的大问题,也是整个建筑行业的核心问题,影响质量监管的因素有很多,不仅有管理制度、管理模式方面的因素,更与管理者自身的素质以及管理能力息息相关。在实际工作中,加强管理工作,提高质量监管能力是提高我国水利建筑行业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第一,要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的成本控制。工程施工不仅要注重工程质量的监管,更重要的是要盈利,既要重质量,又不能忽视效益,两者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在进行工程监管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程质量监管,是兼顾工程质量与效益的根本。管理者在对成本进行控制时,要采取动态的成本控制手段,实时检测工程的成本去向,工程的施工进度,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施工成本控制。第二,也要注重管理者自身管理素质的提高。管理人员是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主体,更是把握工程施工大局的重要载体,只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才能够在处理工程施工突发情况时有条不紊,并且能在工程监管方面方法得当,提高效率。因而,企业在派遣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时要注意对管理者管理能力的考察。

(三)完善管理制度

新进员工管理制度篇(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94-03

一、加强高校学生自律委员会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在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的过程中提高的。它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作用具有持久性和自觉性。因此,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一种内在行为,反映了学校学生管理功能的内在机制。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自律委员会是传递信息的桥梁和纽带

高校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学生信息员队伍。自律组织成员就是学生本身,特别是按照“具有较高想政治觉悟,有较强正义感,学业成绩好,作风正派。积极奉献,有良好组织协调能力”的标准选拔的综合素质优良的、可信任的学生干部,使之成为学生信息员。他们来源于学生,掌握着广大学生最基层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情况,是学生动态的最直接、最可靠的信息来源。实践表明,用好学生信息员,是学生工作部门快捷发现隐患、及时处理事务、有效解决问题、维护校园稳定的关键。

(二)设立高校自律委员会是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高等院校都在大规模“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学生管理人员却难以增加,这从客观上要求改革学生管理工作,要有新的思路和举措,更好地通过全新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信息网络时代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了多元化、多变化趋势,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原来高校实行的封闭型管理已不适应需要。因此,挖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和建立学生自律队伍,已成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高校学生自律委员会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1.有利于分析判断能力的提高。随着自律组织工作的开展,学生自律组织成员会面对很多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们首先要分析、判断问题,然后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样,有助于他们分析、判断问题能力的提高。

2.有利于团体合作精神的培养。学生自律组织的工作,能使同学们在学习、认识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学会与人相处、沟通的技巧,培养集体精神,提高与他人的交际合作能力,无形中也提高了自身素质。

3.有利于创造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学生自律组织,给同学们创造了条件,逐步放手引导和加强其自我管理,独当一面,让他们克服依赖心理,树立独立意识,在自我管理实践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挑重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二、学生自律委员建设初探

首先,自律委员会是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一个自治组织,它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新时代的自律委员会是“学生之家、师生之桥、干部之校”。自律委员会作为一个由学生自治的社会组织,其内部建设至关重要。而自律委员会内部建设的关键,是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因此,切实加强自律委员会内部建设,就得从学生干部队伍入手,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承担领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且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活动的责任,才可为自律委员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组织保证。

(一)加强自律委员会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加强自律委员会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包括:自律委员全体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及和谐人际关系,内部成员友爱互助;自律委员会体制建设完善,做事有法可依,公平公正;自律委员会各种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都基本建立和明确,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辅助进行工作,工作效力和工作效率能得到提高;自律委员会整体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能够更加有效地引领创新型校园文化的建设;自律委员会服务体系更加完备,自律工作得到有效开展,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在校园里基本树立起自律委员会服务优良和作风优良的良好形象;自律委员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工作秩序更趋良好,努力形成各部门协调一致,全体成员都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自律委员会建设要做到以下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广大同学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内部管理的人性化,加强人文关怀,尊重个性,发挥个性,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性。

2.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自律委员会民主建设和制度建设,发展民主,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实施依法治理的方略,建设法治下的自律委员会,推进自律委员会各项工作的民主化、规范化,逐步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

3.必须坚持精简节约。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在资金、物资、人力方面始终坚持精简节约的原则,大力发扬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带头为创建节约型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4.必须坚持始终正确处理内外关系。外部建设和内部建设要齐头并进,建设的力度和速度要符合自律委员会和周围环境发展的规律,维护系内的安定团结,以内部建设促进外部建设,确保自律委员会发展的内外环境不断优化。

5.必须坚持团总支、自律委员会主席团对自律委员会整体的全面协调。坚持主席团对自律委员会整体的领导和指导,发挥主席团的核心作用,坚持科学、民主、合法地领导和指导自律委员会整体的工作,全面协调自律委员会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促进内部团结,坚持可持续协调发展

自律委员会内部团结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坚实基础,进一步加强自律委员会建设,必须积极促进自律委员会内部的团结一致,明确目标,齐心协力,走可持续的协调发展之路。

1.牢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自律委员会工作目标,促进整体共同发展。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自律委员会各项工作的开展当中,贯穿自律委员会建设各方面。用建设一个团结、法治、高效、创新、亲和、和谐的自律委员会的目标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集体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对全面建设自律委员会这一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使自律委员会团结一致,全面发展。

2.明确部门定位,平衡部门与整体目标,加强部门合作,完善内部交流机制,建立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定位,有效分工,充分合作,全面协调。有效协调自律委员会整体目标与各部门目标的关系,以全局带部分,以部分促全局,切实平衡部门与整体的关系。继续推行人员轮调换岗机制,有效促进内部人员交流。畅通沟通渠道,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建立有效合作机制。

3.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排除自律委员会内部妨碍团结的障碍。适应自律委员会整体结构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上下沟通机制、平行沟通机制、斜向沟通机制、统筹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和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把完善自律委员会服务职能作为正确处理问题和矛盾的平衡点。综合运用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坚持依法办事,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自律委员会内部问题和矛盾,保障自律委员会的安定团结。

4.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夯实自律委员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进一步建设自律委员会要求我们要造就一支有良好综合素质,结构设置合理的自律委员会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管理、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业务规范和标准,量化考核,加强专业培训,提高自律委员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四)加强制度建设,夯实法治基础,坚持依法治理

制度是自律委员会一切工作开展的依据和保障,必须加紧建设对自律委员会建设具有重大作用的但是尚未制定的制度,循序渐进地制定其他相关制度,同时切实有效地执行制度,保证自律委员会在制度的体系下健康有序地运行、发展。

1.不失时机地推进自律委员会民主建设,巩固自律委员会工作开展的基础。坚持党的领导和团的指导,不失时机地推进自律委员会民主建设,依法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稳妥地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自律委员会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2.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夯实自律委员会工作的法治基础。维护自律委员会制度的统一和尊严,树立自律委员会制度权威。加快自律委员会各方面制度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理,严格按照既定制度履行职责、开展工作,健全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在内部深入开展制度化宣传和教育,形成自律委员会全体人员自觉学习制度、遵守制度的良好氛围。

3.切实执行自律委员会现有的各项制度,加强执行力度。坚持执法为公、公正执法,推进执法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自律委员会制度执行机制,发挥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对于既定制度进行深入探讨和细分,提高制度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切实加强执行力度、规范执行方法,尽量避免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情况产生,保障各项工作的合法顺利开展。

4.进一步完善自律委员会人事制度、考评机制,选好学生干部、用好学生干部。加强自律委员会人事工作,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配好各级领导班子,注重培养具有特长的优秀人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量化考核,认真实施科学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把领导自律委员会各项工作的绩效列为考核内容。从上抓起,首先加强主席团的考评考核,进而推进部长的考评考核,以增强自律委员会干部的工作能力、提高自律委员会干部遵纪守法的意识为目的加强建设考评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用人机制、人才选拔机制,选好自律委员会干部、用好自律委员会干部。

(五)激发创新活力,营造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

创新既是今天经济发展的动力,又是未来知识经济的核心。激发创新活力,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改善创新环境,将自律委员会建设成为无处不创新,无人不创新的鲜活集体。

1.激发创新活力,使创新精神成为自律委员会的显著特征。转变观念,激发活力,使解放思想、勇于开拓、与时俱进成为自律委员会思想文化的显著特征,鼓励、引导和支持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活动创新,形成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的生动景象。

2.调动积极性,使实践创新成为自律委员会贯彻始终的工作思路。创新是终点的超越,平衡的打破,动态的延伸,高度的提升。树立和弘扬创新精神,就是要进一步调动积极性,使自律委员会全体实践创新,将创新的思维变为实际的成果,使一切有利于建设一个团结、法治、高效、创新、亲和、和谐的自律委员会的思路得到实践,活动得到支持,成果得到肯定,为自律委员会全面建设开活力之源。

3.努力营造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通过思路引导、制度保障、舆论促进等途径,坚持冲破一切妨碍创新的思想束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创新的体制障碍,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创新的陈规陋习。尊重和保护一切有利于自律委员会建设的创新成果。不失时机地推进制度改革,释放自律委员会全体成员的创造潜能。制定完善配套的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宣传的作用,大力宣传创新成果,在自律委员会内部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新、尊重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

4.加速培养工作能力、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学习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失时机地全面改进工作方法,创造性地运用或开发科学的管理工具辅助开展各项工作。始终坚持清廉节俭的原则,有效利用和配置各项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效率。促进自律委员会各部门之间工作的经验交流,相互扬长补短,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自律委员会创新工作的全面进步。

(六)构建和谐文化,塑造诚恳亲和的良好形象

构建自律委员会内部和谐的文化氛围,维护内部稳定有序,是服务校园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规范校园服务工作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积极倡导学生自律,塑造自律委员会诚恳亲和的良好形象。

1.创建内部和谐环境,维护公平公正,维持工作秩序,全体工作人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着眼于增强自律委员会全体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把和谐创建活动同创建校园文化环境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学生参与,推动形成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注重促进自律委员会成员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自律委员会成员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有效协调各部门工作、部门内分工,使自律委员会全体成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特长,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2.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塑造自律委员会诚恳亲和的公仆形象。为学生服务是自律委员会的职责。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优化机构设置,更加注重履行服务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增强自律委员会公信力。

3.进一步加强维权、自律工作,切实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积极倡导学生自律。创新开展维权工作,拓展维权范围,加快网上维权系统的建设,推进维权信息化、迅速化、全面化,为学生积极参与维权活动创造便利条件。有效把握学生主流思想,挖掘学生关注焦点,积极引导学生文化发展,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道德建设,创新、及时地开展倡导学生自律的工作。

结论

学生自律管理理念的树立无疑是学生民主探索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新的契机和发展空间,为学生的民主和自我管理开创了管理模式的先河。针对学生自律管理的利弊问题分析,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学生自律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首先要肯定这种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自律管理是值得研究与推广的。我们必须加强对该理论的研究与实验,以期能更好、更全面、更科学的将这种理念推广于学生当中,使之能够参与到对其的日常管理中来,最终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鲁明泓,陈传民,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刘雷.高职校学生管理工作分析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6,13.

上一篇: 中班安全总结 下一篇: 护士科室个人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