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科技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20 16:20:00

工程科技论文

工程科技论文篇(1)

2技术预测与学科建设

2.1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基础,学科建设水平决定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决定着高校知识创新能力、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重点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的选择及建设、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科研项目的申请及完成等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作为学科人才的科研工作者在开展科研工作时,申请科研项目是科研的基础,科技创新是科研的关键。目前,高校在进行学科重点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的选择时,一般是采用召集学科专家进行讨论的方法,也即德尔菲法。科研工作者在进行科研项目申报和科技创新时,往往是通过个人的学术知识理解和运用及专业思考来开展的。显然,这些进行研究方向选择、项目申报、科技创新等所采用的方法带有较大的主观性,缺乏对当前研究现状的全面了解,也比较缺乏判断和决策的客观性,同时也存在着重分析轻预测的缺陷。工程类学科知识直接涉及相关的工程技术,因此工程类学科的建设更加需要紧密结合当下的最新工程技术现状,紧跟本学科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来协调推进学科的发展。因此,高校或科研工作者在开展学科(重点)研究方向选择、科研项目申报、科技创新等工程类学科建设工作时,很有必要通过分析与预测本学科领域的技术来全面、客观了解某一个学科领域内的科技现状及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以此增加进行学科(重点)研究方向选择时判断和决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提高项目申报和科研创新的针对性和成功率。而这些工作的开展都将大大地促进学科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2.2技术预测应用于学科建设的现状

有关将技术预测直接应用于学科建设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尚少见。但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间接采用技术预测方法及成果的案例却不少,这主要体现在世界各国各级政府部门所制定的科技发展规划上。如前所述,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技术预测和关键技术选择等前瞻性研究,而其研究成果主要就是用于帮助政府部门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或指引科研导向的指导性纲领;同时,高校的学科建设往往是紧密结合政府部门的这些规划或指导性文件来进行的。因此,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是间接采用技术预测方法及成果。但必须注意的是,政府部门所开展的技术预测活动往往是比较宏观的,也即技术预见;而具体到高校学科建设的层面,相对而言是比较具体的,再到科研工作者个人的层面,就更加具体和细化。因此,即便有了政府部门的指导性文件,高校在进行学科建设时也很有必要开展更为具体的技术预测,以协助和指导学科的发展。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试图采用一些客观分析或预测的方法来协助学科建设。如赵坤等提出通过科学预测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来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但并未见有具体的应用;张婷对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前沿进行了可视化的梳理和描述,试图演示科学传播领域研究前沿的动态变化过程与发展趋势,为技术预测和学科发展提供借鉴;侯剑华对中国工商管理学科的文献数据进行了可视化图谱分析,梳理出中国工商管理学科的7个研究热点和15个具体的前沿研究方向,构建了中国工商管理学科体系,并将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进行国内外比较,预测出中国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黄晓颖和张文超以高校学科建设为背景,先后提出了基于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的决策支持系统解决方案,研究与实现了基于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的高校学科建设决策支持系统;于江运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对我国基础学科领域发展状况作了分析,揭示学科发展状态、识别研究热点、发现学科交叉,为学科发展趋势的预测提供参考,从而指导科研人员选题,帮助有关部门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尹仁芳采用文献研究法、文献计量学、SWOT分析法及专家访谈法,明确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发展思路、发展目标、未来重点研究领域、主要任务、具体保障措施及实施计划。

3技术预测应用于工程类学科建设的构思

通过以上对于技术预测及其在学科建设中的有关应用现状的介绍和分析,可见将技术预测应用于高校工程类学科建设中具有可操作性,是切实可行的。围绕学科建设的几个主要方面,利用技术预测的方法和结果,用于学科发展和建设决策的基本思路和途径。具体而言,可从学科信息分析、学科技术预测、学科建设决策3个方面递进进行。

3.1学科信息分析

对于高校工程类学科而言,其学科信息主要与本学科所涉及的科学与技术领域知识有关,科学知识主要记载在科技图书和论文中,技术知识主要记载在专利文献中。学科的建设需要紧跟实际,而图书记载的往往是比较成熟的知识体系,无法反映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因此,在学科信息的选择上,往往选择能够比较快地披露最新科技信息的论文和专利作为信息源。进行学科信息分析,主要就是结合分析本科学领域的科技论文和专利文献。在分析的方法上,可采用目前比较先进的信息可视化方法,运用知识图谱方法对科技论文信息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展示,运用专利地图方法对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展示;最后将两种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和归并,形成最终的学科领域科技分析结果。

3.2学科技术预测

在对学科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后,便可在其基础上进行学科技术预测。预测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学科信息分析的结果,通过知识图谱和专利地图,掌握学科领域的技术现状,进而预测技术发展趋势。具体而言,学科技术预测可从3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分析学科领域的科技总体和区域发展状况、主要科研机构和人员研发动向等,预测学科领域的技术活跃程度;二是通过分析学科领域的研发周期和技术生命周期等,预测学科领域的技术将进入哪一个具体的生命周期阶段;三是通过分析学科领域的科技研究重点、核心、热点、前沿、空白区域等,预测学科领域的技术发展重心、演化趋势、潜在机会等。

3.3学科建设决策

在进行客观的学科技术预测后,便可利用有关技术预测结果进行学科发展和建设决策。围绕学科建设的几个主要方面,利用学科技术预测的相关结果,分别有针对性地协助进行科学、客观的决策。具体而言,在学科(重点)研究方向的选择上,可借鉴学科领域技术活跃程度和技术生命周期的预测,初步确定学科领域比较有发展前景的若干研究方向;再结合学科领域技术发展重心(研究重点、核心)和演化趋势的预测(研究热点、前沿),进一步确定学科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在学科研究项目的申报和科技创新上,同样可以借鉴学科领域技术演化趋势(研究热点、前沿)和潜在机会(技术空白区域)的预测,申报关于学科领域热点和前沿问题的研究项目,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完成有关科研项目,提升学科水平。

工程科技论文篇(2)

1.MATLAB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动态实践教学的探索

3.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探索

4.水污染控制工程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5.控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6.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小流域控制工程设计标准研究

7.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8.培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思考

9.“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中课程体系的制定研究

10.控制工程虚拟实验平台的研究与开发

11.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的方法与实践

1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课程建设探讨

13.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

14.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发展与应用探讨

15.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建议

16.基于建筑设备节能优化的控制工程研究

17.试论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18.《控制工程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机应用方法

19.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定位以及发展方向的探讨

20.长江口北支咸潮倒灌控制工程水动力数值模拟

21.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过程工程

22.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发展与应用

23.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讨

24.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5.控制工程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应用

26.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

27.浅谈设计阶段如何控制工程造价

28.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引领下的控制工程课程实验改革

29.基于卓越计划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认证探索

30.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析

31.自适应理论在控制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概况

32.《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

33.浅析MATLAB在《控制工程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34.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35.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实践探索

36.浅谈工程造价咨询对控制工程造价的影响

37.Matlab仿真在《控制工程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38.控制工程立体化教材建设

39.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

40.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41.控制工程数学基础”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研究

42.MATLAB软件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3.《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44.控制工程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应用

45.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发展与应用

46.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引入计算机模拟方法教学的研究

47.沈阳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改革

48.金融工程视角下B-S模型与金融期货价格研究

49.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改革实践

50.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51.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52.基于LabVIEW和Simulink的过程控制工程虚拟实验平台开发

53.基于MATLAB/GUI的《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数字仿真系统研究

54.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55.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背景的认识

56.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57.基于环保设备工程专业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初探

58.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探索与实践

59.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60.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61.我国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62.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建设

63.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64.CDIO指导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65.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发展与应用

66.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3+4”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67.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68.关于“指挥与控制工程”学科的初步探讨

69.苏支河实施控制工程后对湖北省洞庭湖区荆南四河生态影响分析

70.控制工程技术及MCAI的设计

71.探析控制工程理论及工程应用

72.控制工程数学基础”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73.电磁流体控制工程中的电磁环境特性研究

74.现代控制工程基础虚拟实验系统的研究

75.Flash技术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76.紧贴行业需求,校企协同培养控制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77.基于LABVIEW软件开发的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软件的研究

78.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思考与探索

79.“控制工程数学基础”教学中Matlab仿真的辅助应用

80.应用型本科“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81.机械工程类“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82.我国机械加工技术与控制工程概述

83.探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发展与应用

84.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与特色的探索

85.《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86.鄱阳湖控制工程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87.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初探

88.材料成型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

89.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

90.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思考

91.典型案例仿真技术在《控制工程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92.广西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就业与定位分析

93.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94.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立体化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95.过程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96.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CAE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

97.关于机械制造与控制工程之间的联系

工程科技论文篇(3)

有些具有专业技术性的毕业论文写作,的确具有困难性,对于一些工程学科的学生而言,该毕业论文应当是结合设计进行的。

例如,计算机应用或者软件工程学科,就需要进行相关的系统设计,并且完成、能够成功运行才能够符合他们的毕业论文的标准。这样的毕业论文由于要基于真正的系统实现,意味着从一开始的系统框架的搭建以及数据的链接都要非常明了如何实现,才能够不断推动整体设计的进行。所以有很多工科学生因为无法独立完成这样的论文以及毕业设计内容,而尝试用多种方式进行转移。便会去寻找一些愿意有偿代做系统设计,且愿意提供毕业(设计)论文的人,这样做既可以帮助自己完成学业拿到相应的学分得以毕业,还能够学习更多的其他知识丰富人生。

但是在进行该类设计很多知识的工科毕业设计工作中,例如涉及数学小论文的知识内容、通信类相关技术论文等等,就需写作人员在开始构思整个系统的实现之前,进行必要的技术掌握,才能避免在实际研发过程中出现问题及错误。例如,在进行数据挖掘技术相关的系统设计或者模型分析的论文中,在材料准备阶段,就应当结合数据挖掘原理及技术应用的相关理论内容,探讨该类已经在期刊中所提到的相应的预警规则,针对网络安全方面的安全预警模型进行多维度的介绍。【提供】

工程科技论文篇(4)

2.企业的服务手段不发达。当前,尽管很多工程施工企业的档案管理都已经应用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以及扫面仪等,但是,很多时候却没有被充分的而利用起来,尤其在我国建筑企业档案管理方面,很多时候管理人员仅仅编制一些科技档案案卷目录以及专题目录,无法有效的应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等,对建筑企业档案进行科技成果转让与信息的交流,给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带来了严重的消极的影响。

3.企业科技档案管理服务方式缺少主动因素。很多时候,在工程施工企业中,企业的档案部门服务都严重的缺少主动因素,往往都是被动的、按照规定进行服务,服务内容与范围等都比较狭窄,并且这种不够主动的服务方式也比较单一,不够多样化,同时,服务的对象也会存有一定的局限性。更多的时候是为企业内部提供一些借阅以及复制等方面的服务,很少都会与外界沟通与交流,这对企业管理而言是很大的缺失。

4.企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短缺。当前,由于企业的竞争力都不断的增加,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企业都开始步入内部改革的路程,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企业档案管理部门通常够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很多企业内部的档案管理人员随着改革会越来越少,甚至有的企业在企业档案管理上仅仅有一名工作人员,一身多职,为此,该员工只能在日常工作当中主要收集资料与整理资料等,其他工作根本没有办法顾及,那么对于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就很难再次进行加工管理。

5.企业科技档案交档不及时、不齐全。目前,建筑承包企业施工项目多,分散广泛,项目人员归档责任意识不强,项目完工后迟迟不交资料,经多次督促,交来的资料大多不齐全、不规范。

二、工程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创新分析

在新的形势之下,企业档案管理必须要进行创新管理,改变以往的思想观念,创新服务方式与手段等,只有在这样,企业科技档案管理才能够更加的有效。工程施工企业之所以要建立有效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其目的在于,能够为施工企业生产经营以及后期发展中所存在的缺陷等实施修复服务。

1.创新档案管理的思想观念。要创新管理,首先就要在档案管理方面给予高度的重视,为此,企业的领导人员必须要支持企业科技档案发展,用科技手段管理档案信息,并且要将制定好的档案科技管理规划纳入企业总体规划当中,并且要把档案工作与其他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做到全面覆盖。同时,企业档案部门要从思想上解放,转变档案管理的观念,确保做到有组织、有计划以及有安排的进行。

2.创新企业档案管理组织机构。企业在档案机构的建设上,要设置专门的综合档案室,确保档案的规放有序性与安全性。同时,在档案室内,还要配备一些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管理,建立企业档案规章制度、各类档案实施细则及各类档案分类方案,确保能够将企业科技档案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确保管理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除此之外,企业在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上要加大管理力度,引进大量的相关专业管理人才,尤其是要接收档案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来充实企业所属单位的档案管理创新能力,与时俱进;加强对企业内部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工作,开展计算机工作培训,确保每一名档案管理人员都具备操作计算机的基本能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能力,确保企业科技档案管理能够真正的实现信息化、技术化。

3.创新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制度上,要落实好总经理负责、总工程师分管以及档案部门等多个部门管理制度。在企业档案管理方式上,要确保其规范化、表转化以及科学化的管理,加强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充分的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处理档案管理中的信息资源以及实施更好的档案管理服务,实现企业科技档案管理模式由传统的档案管理实体保管转变为现代化的档案实体数字化、信息化等管理,以保证各企业档案管理更加的科学合理。制订完善实用的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办法,与所属各项目签订交档承诺书及需交档案资料明白纸,项目经理、总工程师及兼职档案员必须全部签字,并将项目交档情况纳入项目考核范畴。除此之外,要加大开发力度,要“放活”档案。在建筑企业当中,有很多的档案存储都只重视保密以及储藏等,忽视了档案的利用,也存在着偶尔被动使用的现象。如果要保证建筑企业档案能够发挥其价值,就需要将“死档案”变成“活资源”,把“档案库”变成“科技库”,充分的将其利用起来。

4.创新档案科技管理方法。在如今企业科档案管理当中,尽管已经应用信息手段进行管理,但是,由于建筑企业档案管理方面应用信息手段管理的时间较短,在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为此,需要不断的完善与发展。首先就要选用与建筑企业相适应的档案管理软件,并在体系结构、系统功能以及适用网络结构等方面要与当前的档案建设信息管理要求相符和。其次,要做好科技档案案卷收集、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及文档的录入工作等,有效的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以及信息化。

5.创新企业档案管理服务。要创新企业档案管理服务,首先就要通过局域网为本单位的各个部门提供科技档案查询服务等。那么需要在企业内部信息网上设置“企业档案信息网”为主页,然后由组织机构、档案法规以及业务建设等构成栏目的设置,确保企业科技档案服务多样化,合理化。

工程科技论文篇(5)

2现代林业工程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的林产化学加工已经发展为综合性学科其所研究的领域涉及到植物纤维原料水解、树木提取物、木材制浆、木材热解和林产生物化学等专业,下面分别对这五个研究领域进行简要分析。

2.1植物纤维原料水解

植物纤维原料水解是指将原料、盐酸、催化剂硫酸、酶等融合一起加热,将其中所包含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通过加水分解生成单糖。通过生物化学加工后单糖可制作出木糖醇、酒精、糖醛和饲料酵母等产品通过水解后所残留下的残渣还可以加工制作出活性炭和木素衍生物河将其应用到橡胶工业和塑料工业的填料中还可以直接作为肥料和燃料运用生物技术进而生产开发出单细胞蛋白生产技术和糖质饲料生产技术。

2.2树木提取物

树木提取物是指通过提取法在树木的果实、根、果壳、叶、枝中提取得到的产物其中包括天然香精香料、多酚类物质植物和天然树脂等。加强高产脂树种的选择和培育并建立松脂工业原料基地,我国的采脂树种有油松、马尾松、南亚松、思茅松和云南松等等其中引种国外的采脂树种有加勒比松、火炬松和湿地松。要加强完善采脂技术并提高劳动生产率就需要加大力度研究开发松节油、松香再加工产品进而开发出香料工业、塑料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和材料工业所需的新产品,将松节油和松香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我国木材制浆工业的不断发展浮油松香的发展势必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国在发展脂松香外还要发展浮油松香生产我国与很多国家相同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拷胶这种产品。

2.3木材制浆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制浆造纸工业作为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肩负着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职能。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就是这个国家中纸和纸板消费水平的高低。我国制浆造纸原料从非木材纤维原料已经逐渐的转变为木材纤维原料并培育出速生优质树种逐步的发展为造纸丰产林基地对市场中的企业规模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加大型企业比重提高和完善制浆造纸企业中的技术装备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有效提高加大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力度,有效的将制浆造纸工业环境污染问题彻底解决。

2.4木材热解

将农林副产物作为原料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使天然多分子化合物通过分解和二次缩合途径制取出多种林产化工产品的过程被称之为木材热解方法。活性炭需要研究大量的课题例如化学药品活化法生产活性炭工艺和设备完善其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将生过程中液相和气相污染彻底消除;价格低廉的活性炭生产和开发,恰巧迎合了人们废弃治理和保护环境的需要;另外在国内外活性炭新品种和新用途的研发都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重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海年将产出大量的农副产品将树皮、棉籽壳、秸秆、稻壳的粉碎物经过机器加工挤压出颗粒和棒状的成型燃料河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燃烧性能从而提高利用价值还可进行碳化处理并获得成型的碳化燃料炸为木质能源的新型利用形态具有很大的发展前亏邑李万灵。

2.5林产生物化学

林产生物化学将维资源、植物纤、农林废料作为原料通过生物技术制取出酒精、有机酸、单细胞蛋白、香料化合物、酶制剂、功能性食品等附加值产品;还可以将食品工业、制浆造纸工业和粮食加工的废渣和废水作为原料运用生物技术制取单细胞蛋白和酒精等产品从而实现由废变宝达到综合利用的最终目标。

工程科技论文篇(6)

早在商周时期,我们国家就已经开始了工业炉的生产工作,那时主要是通过加热来提炼铜器。铸铁工艺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此同时熔炼铸铁相关高炉出现于十八世纪九十年代,且马丁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有机改造同气体燃料相关的那些加热平炉。此时的热能项目在锅炉中应用中获取了一些成绩,不过还是有不利点。热能与动力工程中工业炉的应用发展分析对于工业生产来讲,工业炉的地位非常关键。在早些时候,工业炉一般是经由燃烧材料的方法来提供热能。在这种过程中,人们发现此种方法虽然能够带来热能,但是也会对我们的环境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工业炉来实现电和热的有效转化。目前热能相关的研究工作在不断开展,而且锅炉的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目前已经可以使用电脑控制锅炉,这就在无形中将能量的利用率显著的提升了。当前锅炉有两大类型,分别是推钢型的和步进型。这两者的差别是它们的输送材料方法不一样。

2.热能项目中风机面对的问题

锅炉设计风机的目的是为了压缩并且运输气体,也就是说把机械能合理的变化为动能。当设备运行的时候,风机能够将有关的气体运输到特定的设备中,它的功效比较显著。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获取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人们对于能源也更为需求,有关能源生产单位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发展,实现效益最大化,就应该切实的提升锅炉的工作总量。正是因为不断的增加其活动量导致风机因为长久的运转而发生破损,一旦破坏就会影响到设备的正常运行。所以必须变换风机的工作模式。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事项,叶轮本身结构非常复杂,在其测量温度的时候外在要素会对它的工作产生一定干扰。对于这个问题当前还没有合理的解决方法。虽然如此,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为采取热能与动力工程已研发出的相关软件可从多种方向对风机叶片燃烧的速度进行有效测定,且可对数值进行二维模型的模拟,通过此创建来对网格进行有效划分,之后采取求解器对网格输出、所需结果进行有效求取,最终获取较为准确的一些模拟结果。

二、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广泛运用了所取得的科技创新

1.燃烧控制

对于设备的燃烧控制来讲,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怎样调节能量。我们国家的设备大多数使用的是人力模式,通过手工将燃料放到炉中,这样能够保证运转稳定,不过非常的耗费人力。最近几年大部分的单位都开始使用自动化模式。当前的燃烧方式有以下类型:第一是持续控制体系,它是由控制器和有关分析部件组合得到的,利用热电来测定数值,进而使用电脑分析存在的偏差数值,只有这种方法可以确保结果是精确的,进而对设备燃烧合理控制。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发现上述这种设备在开工时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需要进行合理的研究以此来保证数值的精确性。交叉式燃烧控制系统。锅炉由燃烧的控制器、烧嘴、流量阀、热电偶等相关部分构成,其对所需测量的温度进行转换是经过温度进行计算测量,分析设备能否和设定好的数值保持一致,进而起到控制燃烧的意义。这种燃烧方法的优点非常多,不但能够节省零件,还能够更为精准的控制温度,所以在当前的工业生产中被大范围的应用。

工程科技论文篇(7)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是由所办负责科技学术论文、著作的收集、管理、归档工作,主要是通过每年举办1~2次国内空间环境工程等专业学术会议,出版会议论文集。科技论文年均两百篇左右;每年本所参加国际声和振动、空间环境材料、空间碎片等相关专业国际会议十项;在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年均20余篇,均围绕该领域及相关专业的研究和发展。由于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逐年增多,为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持,提高了所的整体学术地位和技术水平;同时由于学术水平显著提高,导致对空间环境及相关科技信息需求也不断增加,但在科技论文齐全归档和有效利用的管理工作方面,笔者认为还存在一些问题。

1.档案管理不到位。虽然目前对科技论文的归档范围已有明确要求,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并未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疏于严格管理。使科技论文归档的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档案人员不能主动收集科技论文,致使部分科技论文作者将论文存在自己手中。

2.审查不严格。航天科技有严格的保密审查和技术审查规定,但有部分作者为了图方便和省事,未经审查就直接将科技论文投在国内外的刊物上发表,造成科技论文归档不受控。

3.档案意识不强。部分科技人员不能自觉地将所发表的论文主动归档,特别是被EI、SCI等国际主要检查收集的优秀论文,甚至将论文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未能意识到科技论文是航天科技的宝贵财富,是促进科技快速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技术支持。

解决科技论文归档与利用的途径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档案意识。在各项紧张繁忙的科研型号任务管理工作中往往对档案工作的不够重视,导致科技学术论文的归档和利用价值被忽视。

为了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增强科技人员的档案意识:一是在所网页“学术交流”专栏,增设“论文归档”栏目,大力宣传科技论文归档的要求及其重要性;二是利用每年举办的学术交流会活动,在征文通知中明确提出论文归档的要求;三是采用职务晋升方式,将是否归档作为一项硬指标,作为晋升的加减分项,把归档工作纳入科技人员的职责范围;四是通过各种载体的有效宣传,树立科技论文归档意识,将档案意识融入到相关的工作中,将科技论文归档工作纳入所的档案工作计划中。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共享科研成果。我国《档案法》第三章第十条明确规定:“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者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是国家的工作人员,任何个人或团队在科研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科技成果都是属于国家的,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不能据为已有,要做到学术科研成果资源共享。

3.健全完善规章,做到有法可依。在已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科技人员的需求,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规定,从制度上进行管控、不留死角,使科技学术论文归档工作制度化、程序化。保证科技学术论文归档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4.严格审查手续,保证受控。为了彻底堵塞未经审查就发表科技论文的漏洞,确保发表的科技论文归档。应在严格执行所有关保密管理办法及学术交流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由所办负责学术交流的管理工作和科技论文的归档工作,做好一出一归的闭环管理。

首先,要逐级审查待发表的科技学术论文。通过《国内会议及刊物的审批表》进行审查管控,采用处室、专家两级审查制度,经单位保密部门审核后出具《保密审查证明》后,方可对外提供和发表。从根本上杜绝了未经审查就的问题。

其次,所办将全部发表的论文及论文审查表均按照归档要求进行存档,分类整理立卷,并编制检索目录供大家查询利用。

5.实行奖励政策,鼓励。本所自2008年起开始实施科技奖励制度,鼓励科技人员积极撰写,极大地提高了学术交流水平,数量逐年上升,论文归档数量也逐年增加。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学术交流工作,2011年对论文奖励制度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明确规定被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美国《工程索引》(Elsevier EI)、英国《科学文摘》(SA)、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JST)收录的论文及在国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给与物质奖励,对于及时归档的论文作者,于每年年终特别发放现金奖励。调动了科技人员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同时极大地推动科技学术论文归档工作,收效显著。

6.与晋升考核挂钩,刺激归档热情。为了促进科技学术论文的归档工作,保护知识产权,要求申报者和科技学术论文归档主管部门分别递交清单,将主管部门提供的发表清单作为依据,每年参照论文归档情况进行评比。评比数据与员工的职称评定、晋升考核挂钩。将科技学术论文的归档工作与员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连。此方法能够更加有效地刺激论文作者主动归档的积极性,由被动归档变为主动归档,更加有利地确保科技学术论文归档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了科技论文归档的齐全完整。

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科技成果共享

工程科技论文篇(8)

[1]李慧琼.浅析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2).

[2]邓月秀.论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及措施[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2).

[3]朱玉红,郭小叶.浅议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对工程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

[4]徐建梅.浅析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现状与发展[J].城市建筑,2014,(6).

[5]蒋方兵.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工作在施工中的重要性分析[J].四川水泥,2016,(1).

[6]赵月明.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9).

[7]吴玉峰,张华峰,王文辉.浅析试验检测对公路工程质量的重要性

[8].科技信息,2009(17).

[9]王向阳.加强试验检测提高公路工程质量[J].科技创新导报,2008(51).

公路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曹旭红.公路工程施工试验检测有关问题研究[J].民营科技,2012(07)

[2]王铭,陈金链.公路工程施工试验检测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水运(理论版),2013(05)

[3]张晓伟.浅析公路工程管理的试验检测技术[J].中国科技财富,2013(08)

[4]王向阳.加强试验检测提高公路工程质量[J].科技创新导报,2013(31)

[5]尉翠兰,汪河山,陈伟.公路工程管理的试验检测技术[J].中国水运(理论版),2013(06)

[6]韦灵美.公路工程施工试验检测[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2(07)

公路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韩娣静.分析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必要性及提高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水平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5:252.

[2]李伟,郭鹏,汪颍涛.浅析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必要性及如何提高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水平[J].科技信息,2010,30:733.

[3]任杰.探析提高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管理水平[J].科技视界,2014,27:319.

[4]李广,尚二永.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要素及公路工程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3):4.

[5]张守梅,隗元喜,石广森.浅析现代公路建设的施工管理[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18):131-132.

6]陈飞.刍议通过强化试验检测提高道路工程质量的措施[J].江西建材,2015,02:128.

工程科技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9) 02―0033―03

由于教育技术学的定位及与其他教育学科的分界面模糊不清,使教育技术研究走向两个极端,一端是泛化研究对象,如“新型教育”说,又如挤占课程与教学论的地盘,由于根深蒂固的“码头意识”,导致了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和其他教育学科之间关系的紧张;另一端则仅仅定位于媒体技术,不仅自己于心不甘,而且还常常忍受“技不如人”的诟病。这些让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学术界忧心忡忡,也让本专业的从业者感到迷茫,他们都迫切希望找准教育技术的学科与专业定位,并为此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2,3,4,5,6,7,8,9,10,11]本文尝试运用我国著名工程哲学家李伯聪先生创导的“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探讨教育技术学在教育学科的定位,分析本专业的工程特性及其工程能力培养的措施与方法。

一 工程及其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提要

工程,作为一种早已存在的社会活动,经历了从军事的艺术到造福人类的艺术的历史演变,目前公认为比较权威的是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E)的定义:一种把科学和数学原理、经验、判断、和常识运用到造福人类的产品制造中的艺术,是生产某种技术产品或系统以满足特定需要的过程。然而,在科学技术的传统语境中,科学、技术构成二元关系,并没有工程的位置。长期以来,工程要么被看成技术的一个分支,要么被混为一谈。直到最近工程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的活动形态与实践方式,加上国内外尤其是西方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才导致工程与工程哲学的凸显,并最终从技术与技术哲学中分离出来,从而“将工程概念研究置于规范理论框架内”。[12]2002年,李伯聪先生创导“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并提出了“我造物故我在”的工程哲学命题[13];这一提法得到了包括中科院路甬祥院长及众多院士在内的权威肯定,何祚庥院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四元论;沈珠江院士虽然认为三者并非三元并立,但也同意它们是三种不同的社会活动[14]。

从活动的内容与本质来看,科学是对未知世界的发现、理解和认识,它以发现为核心,追求真理;技术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各种可能的方法、技巧和工具,它以发明创新为核心,追求构思与诀窍;工程是按照社会需要设计造物、运行管理,它以综合集成为核心,讲求价值,追求一定边界条件下的集成优化和综合优化,它不只是应用科学与技术的活动,也是经济、文化、环境等综合作用的社会性活动。工程活动的典型特征是创造一个世界上原本不曾存在的物,所以它的本质特征是超越存在和创造存在的。相对于这一点,科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反映存在的,技术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探寻变革存在的具体方法。[15]简单地说,科学关心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关心的是“可以怎样做”、“能怎样做”的问题,而工程关心的是“可以做什么”、“应不应该做”和“应怎么做”的问题。

从思维方法来看,传统的科学思维与技术思维都是“理论理性”,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客观性与真理性,与此相反的是,工程思维是“实践理性”,更强调思维的整体性、人文性和实践性,思考的方法可能是逻辑的,也可能是非逻辑的,即顿悟的、形象的,甚至是经验性的。值得指出的是,当前的技术思维也已开始了经验与实践的转向,也正是这一转向,催生了工程哲学这一新的哲学分支。从“没有无技术的工程”这一判断可以看出工程与技术的密切联系,但绝不可以因此就把技术与工程混为一谈。首先,工程关心的是“制定出有效的,如何达到更好目标的规则,它把这些规则连接到有争议的结构中去;它并不制造技术,但它却要求开发新技术,并指导人们如何开发新技术。[16]其次,在工程活动中不但有技术要素,而且有管理、经济、制度、社会、伦理等要素。技术要素和成分毫无疑问是重要的,可是其他的成分和要素――尤其是经济要素和管理要素的重要性常常绝不在技术的重要性之“下”。在许多情况下,“非技术性”的内容和成分,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等,往往成为该项工程本质的、决定性的内容和成分。

二 教育技术的定位及其工程特性

根据“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来考察教育学科领域,那么,其科学活动主要涉及教育的基本现象、原理与规律的理解与发现,其活动主体为教育理论家;而其技术活动主要涉及实现与变革教育的方法、技能与工具的研究与发明,其活动主体如课程论、教学论专家、现代教育技术(即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技术)专家等;而其工程活动主要涉及为实现教育活动的优化而综合运用科学原理、技术方法并结合具体的经济、文化背景,规划设计、构建开发、运行管理各种教育系统(包括资源与过程)的研究与实践,其活动主体为教育工程师。

当前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无疑具有更多的工程活动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从教育技术的定义来看,无论是AECT94定义还是AECT2005定义都具有很强的工程特性,特别是AECT2005定义以“研究”(Study)取代“理论”(Theory)和在“实践”之前加上“符合伦理道德的”修饰语,更是反映了“教育技术”哲学基础之一的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和“工程哲学”的出现对美国教育技术界的影响。这不仅不是一种“倒退”,而恰恰是一种进步。西方技术哲学研究的“经验转向”主要表现为:一是走向经验,走向技术认识论研究;二是走向跨学科的开放的技术研究;三是寻求理论与经验之间、技术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之间的更有效的互动。[17]因此,哲学开始关注工程实践、介入工程实践,并在21世纪之初,由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在大体相同的时期正式创立“工程哲学”这一新的哲学分支,并开始有了初步的学术和社会影响。[18]

就国内而言,南国农教授关于电化教育的定义颇具代表性,从85定义、98定义到04定义,都是“做什么”、“应怎么做”等工程层面的问题。以04定义为例,南教授将“电化教育”改名为“信息化教育”,定义认为“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19]。而何克抗教授给教育技术的最新定义是:“教育技术就是运用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的理论与实践。”。[20]可见何教授与南教授对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理解在活动层面上是一致的,都是对教育、教学活动和过程的关注,应用技术手段是为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即研究的核心是优化教育、教学活动和过程,而不是技术、手段本身,这显然属于工程层面的活动。

此外,从当前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从业者的实际工作与社会实践来看,许多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者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或根据国家与地方的需要,开展各种层次的教育工程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工程的研究、规划与开发,或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和资源建设,或自己动手或帮助其他教师开发各种课程和教学资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多数活动也是工程层面的活动。

综上所述,当前的教育技术活动既有技术活动也有工程活动,不仅需要教育哲学、技术哲学的指导,也需要工程哲学的指导,不仅需要科学理论、技术方法,也需要工程思维与工程能力。针对当前各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结构要么偏理论,要么偏技术,独没有“工程”的现实,有必要将课程结构向工程学方向拓展与改造,强化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工程能力(核心是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培养名符其实的各种类型的“教育工程师”,如规划设计型、技术开发型、实施管理型和教育咨询型等等。

三 强化教育技术学专业工程能力培养的意义与方法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育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而教育实践的变革却步履维艰,表面原因是教育理论、技术与教育实践的貌合神离与沟通困难,其实质是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缺乏可操作的机制与方法,即缺乏工程这一桥梁与中介。在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除日常教育活动事务以外,若干重大教育工程的实施引起了全社会的特别关注,更有教育信息化主题下的诸多工程如“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等,然而这些教育工程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工程”实施对象混乱和“工程”实施过程盲目等问题。[21]出现这些问题,除了政策方面的原因外,规划实施者的工程意识、工程思维与工程能力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大至部级的教育工程,小到学校课程改革,都迫切需要具有较强工程意识、工程思维与工程能力的“教育工程师”参与。

当然,不是每一个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都能成为胜任工程实践所有环节的“全能型”教育工程师,也不是每一个学校都能培养“全能型”和所有类型的“教育工程师”。因此,不同学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建设首先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满足基本的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工程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重点定位于教育工程活动中某一类型或几个类型人才的培养,并据此设计课程结构、规划培养方案,这无疑也是一项教育工程。

为了强化教育技术学专业工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和教学改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强调工程知识情境性与整体性,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

工程知识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包括意会知识与言传知识两部分。教育工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社会系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这并不是狭窄的技术知识背景能够胜任的。教育工程师承担的是一种构建整体的任务,他必须具有集成的知识结构。因此,教育工程问题的解决实际上要求工程师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把被学科割裂开来的工程再还原为一个整体。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以利于教育工程问题的解决。

2 重视工程思维的培养和不同工程方法的学习

工程思维是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实践、理性与非理性、特殊性与一般性的统一,它要求把工程当作一个整体,根据理论,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与约束,优化选择各种技术(包括方法、工具等),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相关过程与资源,实现项目的最优化,因此,工程方法的基本特征是“综合优化、系统集成”。当前教育技术学将工程方法简单地等同于系统方法,实际上常用的工程方法除了系统方法(硬系统方法、软系统方法)外,还有许多成功有效的方法,如国内比较有名的就还有“物理-事理-人理方法(WSR)”、“人机结合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CWME)”等等,他们在处理不同问题时具有各自的优势,如“WSR”特别强调人际沟通与关系协调,而“CWME”则强调以人为主,人机结合。让学生了解、学习不同的工程方法将更有助于学生工程思维与工程能力的培养。

3 加强实际项目类的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今时代,学科型的教育己经不能适应工程发展的实际。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提高实验与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这作为对每一个学生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通过更为灵活和多样的项目课程,让学生参与各种实际的教育工程项目,来培养学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实践能力。实践最好是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指导下,进行真实项目的研究及开发,让学生相对独立地完成项目中的部分工作,主动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其专业技能得到综合的训练与提高,以发展与提高实践能力。

4 要结合教育工程实际开展人文、艺术的教育

工程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也是不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艺术素养。但又不能为了学人文、艺术学科而学习,要按照教育技术与教育工程的要求把人文、艺术知识加以选择、进行有机组合,它需要参与的教师既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又有精湛的教育工程专业知识,而且最好由搞教育技术学的人自己来做。这方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的“视觉文化”教学与研究取得很好的效果,非常值得推广。此外,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将知识和现实关联起来,将言传知识和意会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接触诸如风险、回报、伦理、责任、环境等实际问题,给学生以从别人的成功和失败中进行学习的机会。

5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工程师的任务是创造人工系统或人造物,而教育工程师要创造的人工系统本身就是一个有生命力、富于创造性的社会系统,因此创新能力是教育工程师的生命,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个性与主观能力性,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红.对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几点看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6,(9):12-15.

[2] [20]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 3-17.

[3]南国农.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国道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6,(1):6-9.

[4]张祖忻.教育技术是一项解决教育问题的系统技术[J].现代教育技术,2006,(2):5-10.

[5]李康.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4.

[6]冯秀琪.对当前教育技术研究中一些问题的刍议[J].中国电化教育,2005,(12),:15-18.

[7]何克抗.也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1,(4):3-10.

[8]赵宏,杨开城.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3,(4):18-23.

[9]刘美凤.教育科学群中的教育技术学[J].中国电化教育,2003,(7):5-9.

[10]杨开城.对我国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发展现状的反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4):39-44.

[11]李龙.教育技术领域•学科•专业[J].中国电化教育,2005,(12):5-10.

[12]张铃,陈凡.西方“工程”概念的历史演变[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5),48-52.

[13]李伯聪.努力向工程哲学领域开拓[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7):36-39.

[14]沈珠江.论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的关系[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6) .

[15]张光斗、王冀生主编:中国高等工程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16]孔明安.工程科学与技术哲学:从工程科学的特征看技术哲学德国哲学家H1波塞尔专访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7).9-13

[17]王大洲.在工程与哲学之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7):38-41.

工程科技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005-02

普通高等教育是在高中教育基础上、以基础科学或技术科学为其主要学科基础的专业教育,是各类专门人才的主要来源,负有直接推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发展的重大使命,其办学模式和质量将会影响一个国家整个教育和未来。高等工程教育是以技术科学作为主要学科基础,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程师为目标的专业教育。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对高等工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从而更加明确了科学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并重、一体化的现代工程教育观。

一、高等工程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和人的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就是要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对自身的要求与已有基础之间的基本矛盾。高等工程教育作为技术教育的一部分,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以技术科学为主要学科基础,以应用技术为主要专业内容;其二,以培养工程师为人才目标,以工程应用为服务对象。技术科学基础与工程应用对象之间的特殊矛盾是高等工程教育区别于其他科类高等教育的显著标志。[1]为了深刻理解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明确其内涵,在此需要重温工程和技术的要义。“工程”有两个含义:(1)是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部门中去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如土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冶金工程、机电工程、化学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这些学科是应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在科学试验及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主要内容有:对于工程基地的勘测、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设备和产品的设计制造,工艺和施工方法的研究等。(2)指具体的基本建设项目。工程的目的是利用和改造自然来为人类服务。“技术”的含义也有两个:一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二是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2]工程伴随人类的诞生、生存而产生,非科学或技术的衍生物,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的院士们已经提出并论证了“工程本体论”的工程哲学观点。[3]但是从现代工程的发展看,技术是工程的基础,技术知识、技术方法、技术手段和技术设备是工程活动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工程是技术的集成体,工程和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人们常常称为“工程技术”。“高等工程教育”概念中的“技术科学”的内涵是指针对工程技术中带普遍性的问题,即普遍存在于几门工程技术专业中的问题统一处理而形成的,如工程力学、工程制图学、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工程控制论等等,是介于数学、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之间的一种科学,是二者之间的桥梁。因而,在学科门类结构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对高等工程教育而言是重中之重的内容。

二、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

高等工程教育是培养工程师或者说工程师的毛坯,这已经被科学、工程技术界、教育界所认可和统一。现代工程师所从事的工作是以技术和管理为手段,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勘察设计、制造施工、运行、维护、营销活动中,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以创造和提供目的在于使用的、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工程产品或技术服务。

基于工程师的工作特点,在教育上培养现代工程师时,其知识、能力和品德素养应该包括:一是有良好的数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个人品德修养知识和技术经济、工业(企业)管理知识。这里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不是一般的“纯”人文社会科学,而是根据工程和科学的社会责任需要来选择、组织的,是适合现代工程师在从事技术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制造活动所必需的内容。二是掌握比较扎实的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工程技术科学基础理论、比较宽的与专业服务面向关系密切的工程技术专业理论与知识(包括原理、设计、设备、工艺和测试等)以及本专业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新发展。三是受到必须的、基本的工程实践训练(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创新意识训练),获得基本的工程技术技能(主要包括必须的现代工程制图学与CAD技术、实验、量测、计算机运用与计算以及一定的工艺操作技能等)和能力(主要包括工程设计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知识学习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要求[4]),树立强烈的工程意识。四是加强校企合作,坚持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三结合,通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真实环境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技术和非技术因素(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培养内容设置和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是一致的,符合国际化的要求。

在培养现代工程师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之间的关系。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不能直接实现的,而是要以技能为桥梁。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工作任务的行动方式,形成技能就是将某种行动方式固定下来。多种行动方式形成并固定下来,就能够形成多种技能。能力是加工认识材料或调控行动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经常性、稳定性和概括化的特征,能力要在学习知识和通过实践掌握技能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要使工程师创造出符合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的具有独特性和革新性的产品,就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能力。

三、高等工程教育的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的含义有二:一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理性认识。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正确反映;它是在同错误理论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二是讲理,辩论是非。“实际”的含义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真实的情况;也指人们的行动,即实践。而“实践”的内涵即社会实践。人类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主要包括生产实践、社会交往活动、科学实验、文化生活等等。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动态的,是一个过程。[2]

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工程是人类综合应用科学的理论(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技术的手段,改造客观世界、创造财富的实践活动。一般是创造新实体或者对旧的实体进行改造,使之具有新的功能和价值。因此,工程内容包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研究开发等活动,也包括他们的前期工作,如规划、战略、设计等活动。简单来说,工程是对客观现实的实践活动。从“实际”概念的含义来看,它既是工程的对象,也是工程本身。因此,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实际相结合,本质上就是理论实践相结合。从高等工程教育的角度来看,就是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科学理论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不直接服务于生产或其他社会实践,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当科学原理通过研发转化为技术并运用于生产时,就转变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工程活动是高等工程教育所特有而其他高等教育所没有的一种活动。从高等工程教育的显著特点和现代工程师的素质要求、培养过程来看,既要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坚持科学教育与工程训练并重、一体化的现代工程教育观。将这一教育观念贯穿于高等工程教育的全部过程。所谓的“一体化”,是指“使各自独立运作的个体,组成一个紧密衔接、相互配合的整体,强调协同整合。”就整个工程教育而言,就是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之间、在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之间、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实现协同整合;就工程实践而言,就是在校内实践和企业实践之间、在验证性实践与综合性实践之间、在设计性实践之间实现协同整合;就理论学习而言,就是在专业性知识与通识性知识之间、在结论性知识与方法性知识之间实现协调整合。[5,6]同时必须牢记,理论知识和工程训练的内容总是随时间变化的,科学前沿的扩展使得新知识、能力成为必要。当技术革新的前沿移动时,原来的知识和能力可能已经变成了标准的工作程序、技术标准、标准部件、标准设计理念,并已经由计算机工具所取代。因此,科学知识和工程训练的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高等工程教育中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通常难于直接联系工程实际。课程中的基础理论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为了深入理解基础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做作业、实验,也就是进行实践活动。训练实验技能、培养创新精神,为从事研究和开发打好基础。技术科学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是运用基础科学理论探讨技术机制、可行性和共同规律,直接服务于生产或其他社会实践,具有直接生产实践性。其理论联系实际是必然的和自然的,除做作业、进行基于模型的实验(试验)、观察和测试外,还要结合工程案例讲授工程技术知识如何应用于工程实际、怎样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工程实际。其中的课程设计实践训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和途径。实习、实训环节是直接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活动,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学习先进的工程技术、生产工艺、组织管理和企业文化,形成比较完整的工程经验。工科的毕业设计是作为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较全面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完成毕业设计要求。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是根据工程和科学的社会责任需要来选择、组织的,适合现代工程师在从事技术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制造活动所必需的内容。这里的理论联系实际有两层含义:一是这些内容本身与人生活、学习、交流和成长的实际紧密联系;二是这些内容与工程教育的实际紧密联系。思想品德教育与修养课程更加需要理论联系实际,需要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否则就变成空头的教化,失去应有的本意。

四、结语

高等工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过程所要求和体现的重要现代工程教育观就是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就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实践相结合,科学教育与工程实践一体化。工程师仅仅在高等工程院校中通过学校课堂教学是培养不出来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光斗,王冀生.中国高等工程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

[2]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3]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工程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上一篇: 转正考核鉴定表 下一篇: 优化营商环境汇报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