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组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13 22:10:50

新经济组织

新经济组织篇(1)

第二条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组织是党在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执行《》规定的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是职工群众和各项工作的政治核心,对新型经济社会组织的发展起着帮助、促进、监督和协调作用。

第三条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组织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促进新型经济社会组织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着力点,坚持围绕生产、经营、管理开展党的工作,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四条新型经济组织是指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新型社会组织是指社会团体、社会力量举办学校、民办非企业和中介组织。

第二章党组织设置

第五条凡是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新型经济社会组织,都要根据《中国共产程》的规定及时建立党组织。

第六条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生产经营比较稳定的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应独立建立党组织。其中,党员人数3人以上、50人以下的,应建立党支部或支部委员会;党员人数超过50人、不足100人的,应建立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党员人数超过100人的,报经区委同意,可建立党的基层委员会。

第七条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可采取联合组建、归口管理等办法建立党组织。对仅有个别党员或没有党员的,上级党组织可通过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把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以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的党员推荐到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中工作,也可按照区委组织部《关于建立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的意见》,向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新型经济社会组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指导员可以一人一企、也可以一人数企;可以是专职的,也可以是兼职的,帮助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先行建立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众组织,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在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后,党建工作指导员可按规定程序担任党组织负责人,也可撤回,具体由上级党组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八条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建立要严格按照程序审批。党组织的组建、撤消、变更必须报上一级党组织批准;原国家、集体所有的企业转制之后,党组织应与企业转制同步续建;社团、民办非企业、社会力量办学、中介组织等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由区民间组织管理局、区教育体育局和主管部门党组织具体负责抓好落实。

第九条个体、私营企业中的独立党组织、联合党组织由其经营所在地的街道党工委下属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总支统一领导,实行属地化管理;暂时未纳入个体、私营企业党组织管理的党员,其组织关系可挂靠在街道政工科联合党支部,也可挂靠在所在社区党组织。外商独资企业中的党组织,由区外经局党工委负责管理;暂时未纳入外商独资企业党组织管理的党员,其组织关系可挂靠在外经局党工委下设的党支部。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的党组织,由中方投资单位党组织负责管理;暂时未纳入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党组织管理的党员,其组织关系可挂靠在中方投资单位党组织。原国家、集体所有的企业、学校和民间组织转制后,其党组织隶属关系暂时不变。民间组织党组织的管理要以条为主、条管与块管相结合。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由区民间组织管理局负责。社会力量举办学校党组织由区教育体育局负责管理,并领导其工作。

第三章党组织的职责

第十条新型经济组织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监督新型经济组织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

(二)对新型经济组织改革发展和经营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关心、支持和促进新型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三)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做好新型经济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职工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

(五)协调新型经济组织内部关系,坚持原则,化解矛盾,依法维护国家、新型经济组织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搞好合作共事。

(六)领导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支持它们按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积极开展工作。

(七)完成上级党组织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十一条新型社会组织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上级党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决定。

(二)支持新型社会组织及其负责人按照有关章程规定的宗旨、任务开展工作。

(三)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积极探索符合新型社会组织特点的党组织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做好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工作,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四)自觉接受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和所在地党组织的领导,定期汇报工作,重大问题及时请示汇报。

第四章党组织书记

第十二条按照《》和上级有关规定,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从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员中推选产生;也可由上级党委视情况先行任命,待条件成熟后,再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

第十三条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的基本条件是:具有较强的党性观念和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一定的党务工作经验和组织协调能力;身体健康,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第十四条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负责党(总)支部的日常工作,负责召集党(总)支部委员会议和党员大会,保证上级党组织的决定、党员大会和党(总)支部决议在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中的贯彻执行。

第五章党员队伍

第十五条党组织教育管理的对象是:

(一)党组织关系已转入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中的党员。

(二)党组织关系尚未转入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但持有党员关系介绍信或《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

第十六条党员教育管理。党支部要建好党员活动室和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点,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组织党员学习政治理论、科技文化和业务知识,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技能,教育党员在各自岗位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第十七条加强对党员组织关系的管理。在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工作半年以上的外来党员,应将组织关系转移到所在单位党组织。不能转移正式关系的,包括从事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的党员,应持《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党员证明信,参加所在单位党组织活动。

第十八条发展党员工作。要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把发展党员的重点放在企业生产经营、科技骨干和一线优秀工人上,对有50名以上职工而没有党员的新型经济社会组织,要加强指导,重点帮助,采取由上级党委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等办法,有计划地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

发展党员必须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的要求,坚持标准,严格程序,把好质量关。要立足于培养教育,把培训入党积极分子与加强职工教育结合起来。要指导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做好推荐优秀职工、优秀团员作为发展对象的工作,扩大入党积极分子的来源。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组织发展党员,必须由上级党委审批。对外地员工要求入党的,一般应连续工作两年以上,并征求其原籍所在地党组织的意见。

发展党员工作要实行公示制,公示期限为7天。发展党支部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或党委)委员的直系亲属入党,应报上级党委预审,然后根据预审结果,办理有关手续。预审不合格者,不得发展入党。

发展党员工作要实行考试制。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中发展的新党员,必须参加由区委组织部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成绩不合格者,不得发展入党。

第十九条党组织活动。党组织要严格按照《》和有关规定,在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中开展“五促五带”活动(即通过发挥党组织作用,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职工素质的提高,促进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依法经营,促进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引导党员带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做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完成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任务;带头学习科技文化)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活动。在活动形式上要体现自身特点,坚持“业余、小型、灵活、实效”的原则,把党组织的活动与生产经营结合起来;在活动时间上,坚持班上与班下相结合,除了必须集中的重要活动外,尽可能少占或不占生产经营时间,多利用空隙时间、节假日和企业停工停产时间开展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坚持与生产经营相结合,要把党内学习教育活动与文化活动、管理活动和党员牵头组织的技术攻关、产品销售等活动结合起来。

第二十条加强对党费的收缴和管理。新入党的党员,应在党委批准为预备党员后,从支部大会通过其为预备党员之日起开始缴纳党费。党员交纳党费,具体按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的规定》执行。党费收缴以党支部为单位,党支部要按规定将党费上交上级党组织。

第六章党组织工作制度

第二十一条“”制度。

支部党员大会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可同党日活动结合进行。支部党员大会由书记或副书记召集主持,有表决权的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党员人数的半数时,会议才能召开。支部大会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指示,制定本支部的工作计划和措施,向全体党员报告工作,研究确定本支部的重大问题。

支部委员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如遇紧急事情需要研究,可随时召开。支委会由书记或副书记召集并主持。有半数以上成员出席时,会议才能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贯彻上级党组织和支部党员大会决议的意见,提出和确定本支部的工作及有关事项等。

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开好党小组会要注意抓住四个环节:一是会前要与党支部沟通,确定内容、方法,通知党员做好准备;二是抓住中心内容讨论,力求统一思想;三是明确责任,及时督促、检查议定内容;四是做好记录,向支部汇报。

党课一般每年不少于两次。主要内容是学习党的基本知识,也可根据形势的需要和党员的思想实际确定,党课的方式可灵活多样。

第二十二条党内选举制度。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支部每届任期两年。如有特殊情况,确需推迟或提前进行换届选举的,要报上级党组织批准。延长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换届选举时,开党员大会,由上届支部委员会主持。有选举权的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有选举权党员人数的4/5时,会议有效。支部换届选举采取差额选举的办法进行,选举时应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的有关程序进行,选举结果须报上级党委审查批准。

第二十三条党员民主评议制度。以支部为单位每年开展一次党员民主评议活动,时间可放在每年年底或次年年初。评议采取党内外结合的方式,在党内民主测评与党外职工代表测评的基础上,再进行党内评议。评议时,首先由每个党员进行自评,然后党员之间进行互评。

支委会根据评议结果,对每个党员进行定格,确定等次。评议结果分合格、不合格二个档次,对评议为不合格的党员,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谈话教育、限期改正、劝退、除名等组织处理意见。

第二十四条党员联系职工制度。党支部要开展党员联系职工活动,使每一位党员都有1—2个联系对象。联系的重点对象为:入党积极分子、困难职工、帮教对象等。联系的内容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联系对象解决好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向党组织反馈联系职工的意见和要求。

第七章对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

第二十五条区委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的建设联席会议定期听取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汇报,研究和部署全区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各主管单位、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责,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和推广工作经验。

第二十六条各街道党工委要建立街道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的建设联席会议分会例会制度,把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创造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促进新型经济社会组织经济的发展。

新经济组织篇(2)

我镇共有各种协会、专业合作社共计10多个,网络农户8000多人,共有党员200多名。目前,除柑桔打蜡协会、养蜂专业合作社建立党支部外,其余的协会和合作社均未建立党组织。从全镇情况来看,各种专业的合作社和协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在引导农民勤劳致富、发展产业经济、兴办村级公益事业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有些协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以超出镇域范畴,如养蜂专业合作社,已网络周边四个乡镇、1000多个农户,合作社的社员代表就达200多人。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大力推行,农村税费改革的施行、农业税的停止征收,使很大一部分农民改变单一的种植模式,开始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而随之兴起的种种专业化合作社、协会成为他们发展专业经济的有力支撑,与之相反,农民对传统的村委会、村支部的依附越来越小。适应新形势,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已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已客不容缓。

年,我镇率先在盛源养蜂专业合作社中成立了党支部。之所以选中盛源养蜂专业合作社,一是因为它规模大、网络农户多,党员人数也较多。二是因为它运作比较规范。规章制度比较健全,协会会员和协会内部的收益分配都有一套比较完整、比较先进的运作模式。三是因为协会内部党员的作用发挥较充分。合作社内的很多党员都是骨干力量,成立一年多来,事实证明,支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合作社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今年,我们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又在柑桔打蜡协会建立了联合支部。我镇共有柑桔打蜡厂14家,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造成地域分散、各自为政。一些打蜡厂以次充好、弄虚作假,把还未成熟的柑桔催红,销往外地,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致使我镇柑桔的口碑下降,给我镇的柑桔销售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如何规范柑桔打蜡行业,使其正当、良性发展,有秩竞争,成了摆在镇委、镇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今年,我们狠抓“两新”组织中党的建设,通过调查摸底,我镇14家柑桔打蜡厂共有党员20多名,已具备建立党组织的条件,在充分调查论证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柑桔打蜡行业联合支部。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支部在规范打蜡行业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存在问题

“两新组织”党支部的建立,为我镇经济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也暴露出很多的问题。

(一)支部与协会或合作社机构分设,各自为政,基本上是“两张皮”,作用发挥不明显。支部对协会或合作社内部的会员或社员没有利益约束,造成凝聚力和战斗力减弱,在社内或协会内部威信小,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支部开展活动困难,经费严重不足。由于协会或合作社内的党员居住分散,而协会或合作社除收取会费外无其他收入来源,故支部开展活动无经费保障,活动阵地也十分窄小,无法正常开展活动。

(三)协会或专业合作社运作不规范,制约支部的建立和发展。我镇虽有10多家专业合作社和协会,但规范运作的只有两三家,大部分协会或合作社都是名存实亡。如镇内的养猪协会、养羊协会、禽业协会等,没有收取会费,无收入来源、无规章制度、协会会员对协会无依赖性,造成支部设置困难。

三、对策和建议

征对以上问题,我们拟提出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新经济组织篇(3)

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下简称“两新”组织)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到底,区已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22803户,从业人员51443人;已登记注册私营企业1804户,从业人员25780人。“两新”组织日益成为我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两新”组织的发展,既丰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的内涵,拓宽了党建工作的领域,同时也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执政党,如何占领这块阵地,确保其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发展?这是党建工作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课题。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基本情况

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在“两新”组织中坚持“党工共建”: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带促互动双赢发展,在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党员教育管理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工会建设先行一步

《工会法》和《重庆市工会条例》的颁布施行,给“两新”组织工会组织的组建和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法律武器。在“两新”组织特别是外资(外资控股)企业,建工会组织易,建党组织难。因为,工会组织拥有法律保障的优势。区委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十分重视并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先行一步抓好“两新”组织工会建设:

——革新管理体制。先后在27个镇(街、风景区管委会)和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建立了工会工作委员会,各工会工委接受同级党委和区总工会的双重领导,主任由同级党政副职领导兼任。

——分类指导建会。按照“先搭台,后充实,再完善,逐步规范”的建会工作思路,根据“两新组织”的不同规模、分布情况,坚持宜分则分、宜合则合,或区域、或行业、或联合、或单独,对零星个体工商户建立街道社区联合会,用三年时间实现了“两新”组织大面积建会的工作目标。

——突出依法维权。全面建立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指导基层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成立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健全工会法律援助机制,坚持“五必访”并大力实施送温暖工程。

——丰富活动载体。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岗位练兵、技能大赛、“双爱双评”活动,广泛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职能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到末,区共建984个“两新”组织工会组织,覆盖15693个单位,占“两新”组织总数的80%,发展会员61601名,职工入会率达到85.4%。

2、党建工作扎实推进

区“两新”组织工会组织建设——“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灵活多样的设置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党建工作得到扎实推进。到末,101户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两新”组织,71个共建立了基层党组织:

——构建党组织管理体制。区设立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作为区委派出机构负责全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采取属地化管理,相应建立德感、双福、珞磺工业园区片区党的基层组织;采取行业管理,相应建立区残联企业总支和民区政局机关党委管理本系统基层党组织;对一部分规模、影响较大,党建工作基础较好的新经济组织,进行直管。从而形成了覆盖全区、上下贯通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管理体系。

——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按照“有利于党的领导、有利于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有利于‘两新’组织发展和壮大”的原则,区根据“两新”组织党建基础、党员数量和分布情况的差异,采取“建、联、挂、派”等方式灵活设置党组织,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巩固一个。“建”,即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单独建立党组织;“联”,即对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本着便于联系和管理的原则,与同行业或地域邻近的企业联合建立党支部;“挂”,即对仅有个别党员的,采取挂靠的方式,编入企业 主管部门或属地的某个支部;“派”,即对固定职工人数50人以上,仅有个别党员,或固定职工50人以下,但发展较快、效益较好的非公经济组织,选派党建工作联络员,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

——改进党组织活动方式。按照“两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律,区组织开展“共产党员示范岗”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无职党员设岗定职活动和“结对共建”活动,为“两个作用”的发挥搭建平台。按照“业余、小型、分散、务实”的原则,创新工作载体,探索企业需要、业主认同、职工拥护、党员欢迎的党建活动形式,形成了社会化的党务工作者配备方式、网络化的党务工作方式和“小型、业余、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并与工会组织的劳动竞赛、“双爱双评”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党建工作的时效性和吸引力。

——灵活党组织管理方法。按照“党员受教育,企业增效益,群众得利益”的原则,区建立健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责任制、领导分别联系企业党建工作制度和“党员先锋指数”评价体系,不断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企业的发展,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努力提高党员的素质,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带促互动双赢发展

按照“党工共建”的工作路数,区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把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列入党的基层组织固本强基工程重要内容,统一布置,统一检查,统一考核,形成了带促互动双赢发展的生动局面:

——增强了党工组织的工作活力。党组织和工会组织联合开展为企业所需、为经营者认同、受党员欢迎、得到职工拥护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利华贸易有限公司党支部开展“一个系统一个主题实践活动”,川江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党委开展党员“三带头”活动实施“凝聚力工程”,推进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区个私协会党总支开展“共产党员经营门市(摊位)”公开挂牌活动,亮出党员身份,接受社会监督,树立信誉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益。区“两新”组织中广泛深入开展的合理化建议、劳动竞赛、群众经济技术创新、“双爱双评”、创建“党员示范岗”、“在职党员进社区”等主题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工作活力。

——提高了党工组织的活动能力。大多数“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广泛开展工作和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党工工作联动发展。有的党支部办公室和工会办公室合署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和职工活动室合并安排,党组织活动经费和工会会员活动经费合理使用,使“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做到有牌子,有办公场所,有活动阵地,有活动经费。未建立党组织的工人医院等“两新”组织,积极依托工会组织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把职工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建立党组织的禾丰化工有限公司等“两新”组织,则依托工会广泛开展党的工作,提高党在职工群众中的影响力。

——促进了“两新”组织的和谐发展。多数党组织和工会组织能认真履行职责,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为职工排忧解难,营造向上的企业文化和和谐的劳资关系。工会组织坚持“五必访”,广泛开展为困难职工“送温暖”活动,为职工办实事好事,体现“职工之家”的温暖。金桥房地产公司党支部和工会努力解决职工的“四难”问题,抓好职工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签订,保障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设立了助学基金资助困难职工子女上大学,让职工感受到了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的关怀,拉近了企业主与职工的距离。海伦地毯有限公司发挥党委和工会优势,及时妥善调处劳资纠纷,化解企业内部矛盾,促进企业的和谐和发展。

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两新”组织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形成,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绝大多数没有上级主管单位,甚至没有“挂靠”单位。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和各地一样,存在着一系列带有共性的困难和问题。概括起来有“四难”:

1、思想认识难统一

——“老板”思想认识问题。普遍对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心存疑虑,一是担心党组织建立后,对业主的威信造成损害,削弱他们的权力;二是担心党组织活动过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给管理带来麻烦。

——党务干部思想认识问题。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不少党务工作者对如何搞好“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显得束手无策。于是有人呼吁制定《“两新”组织党组织工作条例》,把“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有人主张强化职能部门对“两新”组织的监管力度并与党建工作“一体化”,避免“两张皮”;有人认为“两新”组织是独立的经济组织,性质特殊,情况复杂,开展党建工作难度大,有畏难情绪。

——党员思想认识问题。“两新”组织中的党员多数是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再就业人员和各单位退休人员,同时流动性、分散性和差异性大。加上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两新组织”管理体制的影响,有的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偏差,党员意识有所淡化。

2、地位职责难界定

党在“两新”组织中到底是什么地位?应尽哪些职责?目前尚无一个确切的定位。但可以肯定地说,“两新”组织党组织不同于镇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不同于机关党组织的“保证监督”,更不同于国有企业的“政治核心”。如何定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看,“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大都依附于行政,很多时候“不能说”、“不可做”,几乎形同虚设。调查显示,区“两新”组织党组织真正做到参与决策的不到20%,绝大多数参与流于形式,10%左右的党组织根本参与不了决策。

3、组织建设难到位

——党组织组建难。多数“两新”组织由于规模较小、从业人员中党员人数少、流动性大等原因,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的条件;还有一些“两新”组织虽然具备条件,但业主不支持,党组 织组建不起来。

——党务人才选拔难。“两新”组织中党务人才缺乏,多数没有落实党务干部待遇,导致优秀党务人才难以留住。党务干部必须有长期专业的从业知识和经验,并且有十足的热心、耐心,必须是个多面手,有着全面的知识和良好的调节能力,能正确处理党建工作和企业经营之间的关系,但是这样的人才在“两新”组织中甚少。

——党组织开展活动难。有的党组织活动难以取得业主的理解和支持,而且员工的工作、休息时间难以统一,致使党组织开展活动时常出现无时间、无场地的情况。有的企业人员分散,党员很难召集,安排组织活动非常困难。活动经费缺乏,也是影响党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对党务经费来源未作明确规定,更没有其它有力的法规制度支持,无钱办事一直是“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难题。由于经费难以落实,一些“两新”组织党组织活动只能停留在组织党员开开会、读读报,少搞或不搞活动;有的业主借口经营困难,不仅分文不拨,活动业余安排,经费个人自筹,甚至要求党组织不能公开挂牌。

——党组织发挥作用难。“两新”组织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大多数工作凭业主的意志来决定,在经营活动的重大问题上,党组织无权参与决策;党员和业主的雇佣关系,使得党员不敢监督,监督职能无法有效地发挥。大多数党组织没有专职的党务干部,在工作中常常顾此失彼,疲于应付,缺少了与上级党组织和职工群众的沟通联系,使得党组织不能很好地在单位、员工、政府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协调作用难以发挥。不少党组织的活动与单位的经营发展结合不紧密,难以充分调动党员、职工的积极性,为单位的发展建言献策;一些党员感到受雇于人必受制于人,个人目标同党的宗旨不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

4、党员教育管理难开展

——组织生活开展不正常。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热情不高,参加组织生活不主动,党员学习往往被业务知识学习取代。党员多为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经常出差,导致党员分散,活动时间难保证。党组织生活的形式单一,活动的时间、方法、内容上与本单位和党员的工作实际结合不够紧,同时缺乏有力的督促考核激励机制。

——组织关系转接不正常。不少党员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感到组织关系转接比较麻烦,不愿转;有的党员怕参加了党的组织活动,耽误自己的工作时间,影响自己的收入,被老板炒鱿鱼,不想转;个别党组织甚至认为党员管理难,不愿接。导致有的党员党组织关系长期滞留原单位,长期不缴党费、不过党组织生活,成为“挂名党员”;有的党员因为业主不支持党建,隐瞒自己党员身份,成为“口袋党员”。

——党员发展工作不正常。党务干部多为兼职,工作时间和经费难以保证,对发展党员工作不重视,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考察等工作出现空档;“两新”组织用工制度灵活,人员流动快,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不稳定;工学时间上的冲突,一般很难保证申请入党积极分子集中培训的时间。

——党费收缴不正常。有的党组织对党费收缴办法不了解、不熟悉,不知道怎么收;大部分“两新”组织员工收入不稳定,有的企业特别是外资(外资控股)企业的员工工资是保密的,无法确定准确的党费收缴标准;个别党员缺乏经常的党性锻炼,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存在党费漏缴现象。

——党员发挥作用不正常。有的党员的党性意识弱化,不愿意接受党组织的监督和约束;有些党员认为党员和其他员工同是企业主的“打工仔”,谈不上发挥什么带头作用,或者发挥作用的方式也仅限于做点好事、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同时,党组织在党员管理方式上存在跟不上、不灵活等问题,没有形成真正的制约激励机制。

三、“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对策思考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两新”组织中的党的建设能不能得到加强,根本上讲并不取决于对党的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是否明确,也不取决于是不是把党组织在“两新”组织中的地位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而取决于能不能把党的工作积极融入经济工作中,把党的工作与“两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两新”组织发展的臂膀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真正做好了“积极融入”和“有机结合”两篇文章,“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就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抓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增强忧患意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中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假如我们不能及时在各类“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工作,错过了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时机,势必削弱党对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从而削弱党的执政地位。

——打破思维惯性。要敢于突破传统党建工作格局的影响,克服计划经济和行政命令体制下传统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的影响,提高对市场经济以及党建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着力于党建理念与工作思路的创新,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做到工作思想和工作方法的与时俱进。

——创新领导体制。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纳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之中,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之中,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方面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格局,尽快改变“两新”组织党的工作薄弱的状况。

2、准确把握内涵,科学界定“两新”组织中党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定位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两新”组织党组织不同于镇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不同于机关党组织的“保证监督”,更不同于国有企业的“政治核心”。因此,“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应当尊重、了解、把握和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把党的工作积极融入经济工作中,把党的工作与“两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和经济监管,加强党同群众的联系,团结带领“两新”组织员工努力工作,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成为该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和职工群众的政治核心,对生产经营和发展具有支持、促进和监督、协调作用。

——明确党组织的职责和任务。现代企业制度下,法人治理结构并不能完全担负起的协调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利益、解决企业内部矛盾、塑造企业精神、凝聚人心等职责。“两新”组织党的工作就应以此为主攻方向,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鼓励、引导“两新”组织依法进行活动,使其健康发展;抓好党组织的自身建设,积极开展党的活动,加强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协助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两新”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内部劳资关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领导工青妇组织,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3、改进设置形式,健全夯实“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组织基础

——合理设置组织。坚持从企业规模、党员人数、构成差别的实际出发,在要求、模式、进程和方法上不搞“一刀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做到“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健全一个、巩固一个”。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应先建立工青妇等群众组织。改制企业可在原有党组织的基础上作相应调整和完善,经济组织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的,可进行调整或重新组建。暂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新建组织,可采取建联合支部、委派党建指导员等形式开展党建工作,并积极按条件发展吸纳新党员,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

——理顺隶属关系。遵循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统一指导、分级管理,建立树形管理模式,在区委统一领导下,实行直接管理和分级管理。“两新”组织中经济发展较快、党建基础较好、党员相对集中的,由“两新”组织党工委直接管理;业务隶属关系明确的,按照其行政隶属关系进行归口管理;相对集中的(如工业园区),建立区域性的基层党组织;分散各地的,按照属地关系进行属地化管理,接受“两新”组织党工委的业务指导。

——健全机构配强班子。大力推动党委建制的“两新”组织设立党务工作部门,同时配备相应的专兼职党务干部。坚持从管理层熟悉政工业务、思想作风正派、组织能力较强、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员中选拔党组织负责人,并按规定和必要的程序予以产生。组织部门可采取组织推荐、双向选择的办法从外单位选配或组织推荐下派的办法,落实暂无合适人选的“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并重点在“两新”组织内外培养一批党务工作骨干,避免“两新”组织党建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

4、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运行提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质量

——建立健全工作指导制度。积极思考探索针对性强、约束力大的可行措施,进一步建立完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制度和党建指导员工作制度,逐步建立起“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党务干部的教育培训制度、选派党务工作者制度、党员发展联系制度、党建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制度,着力党组织负责人难选配、党员难发展、工作无人抓等问题。指导基层党组织采用“小型、业余、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开展为“两新”组织所需要、为党员所欢迎、为职工所拥护、为经营者所理解和支持的活动。指导“两新”组织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发展党员、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等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确保其党建工作的有效性。

——建立健全学习教育制度。建立学习培训制度,根据“两新”组织实际情况,创新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手段,建立起学分积累制、结对送学制、竞赛学习制等,抓好“两新”组织党员学习培训工作,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建立完善“”、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使党员学习教育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党性休养。建立党费收缴管理制度,坚持标准,灵活方法,对收缴和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核查,督促党员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分类别、分层次建立起以业绩为重点,以品德、知识、能力等为基本要素构成的“两新”组织党员评价体系。坚持党内外群众评议结合、职工参评、业主点评、组织鉴评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评议党员的办法,对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情况进行考核。建立党组织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分类制定党组织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达标标准,结合党员考核情况和“两新”组织的三个文明建设情况开展检查评比,对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情况进行考核。

5、改进领导方法,推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建立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筹划、组织、协调、督查和考评等工作,实行定期研究、定期通报、定期会办、定期督查。制定政策措施,在企业入驻前的谈判时,明确要求将“党组织及其工作机构公开挂牌,公开活动;人员纳入编制,经费纳入预算”写入公司章程;把“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情况,列入党委政府对有关单位的年度工作考核范围。

新经济组织篇(4)

一、《资本论》中有关三农问题

纵观所有研究三农问题的文献,似乎研究中国三农问题与马克思《资本论》没有什么关联度,实际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三农问题有大量精辟的论述,本文试图有针对性的正面阐述马克思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也许能为大家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理论空间。马克思认为农村有三个经济特征:

第一,农村运行逻辑:结构牢固、恪守传统、力求稳定、按照社会威望确定等级、按照世代交替节奏缓慢进化。“这种公社的简单的生产机体,为揭示下面这个秘密提供了一把钥匙:亚洲各国不断瓦解,不断重建和经常改朝换代,与此截然相反,亚洲的社会却没有变化。这种社会的基本经济要素的结构,不为政治领域的风暴所触动”。

第二,农村是一个同质化了的互识的自治整体。以血缘、亲缘、地缘、宗族、民间信仰等深层社会网络联结的农村是一个同质化了的互识的自治整体。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很小,这样就造成整个农村人们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同质化,进而造成农村社会关系的人格化、非功能性化和可分割化。

第三,农村日益被孤立化和边缘化。“由于农业和工业的分离,由于大的生产中心的形成,而农村反而相对孤立化。”(《资本论》第3卷第733页)“分工已经比较发达。城乡之间的对立已经产生,国家之间的对立也相继出现。这些国家当中有一些代表城市利益,另一些则代表乡村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6页)。

二、我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时期、之后的化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时期。

农业合作化一一传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时期。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起,组织和领导贫苦农民合作就己经成为我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大规模的互助合作则是在建国后,尤其是在基本完成后才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到1956年底,96.3%的农户成为合作社社员,农业合作的形式由互助组,到初级社,迅速发展到高级社;

人民公杜化――传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极端化时期。1958年以后到改革前,中国农村普遍实行体制。合作组织失去了合作的性质而演变成为政府组织或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违背了合作社原则,侵犯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体制严重束缚了我国的生产力,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建立与发展阶段。1978年开始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恢复了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地位,也促进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把农业生产推到商品生产的层次,而农村市场中市场中介组织的缺位,把农民置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三、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问题

制度创新成本障碍。创新成本包括制度变革成本和制度运行成本。农村大多处于贫困地区且人均收入远远达不到国家的平均水平,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户,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上对专业化组织的认识不足,对市场、规模和效益的观念淡薄。

产品创新成本障碍。由于农民素质低,基础设施落后,科技水平低,市场信息不畅通,劳动力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的行业组织内部的产品创新乃至营销创新的成本生产的机会成本更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比较利益降低,企业和农户对合作组织的积极性不高。

我国农民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合作意识淡薄。在漫长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民形成了一种以农耕为基础的封闭、守旧、安于现状的小农意识:自给自足。这种意识、这种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把家庭经济的发展局限在家庭成员的努力劳作上,合作往往是暂时的。”

四、政策建议

在创新和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加快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为了提高政府和各经营主体的效率,政府在为加快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

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运行机制。出台相关法律,为规范农村经济组织发展提供法律上的保障。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应当坚持边发展边规范,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原则,逐步规范其发展。今后要坚持发展和创新性的原则,逐步引导现有的农村经济组织由松散型向紧密型、由服务型向实体型、由产品联合向资本联合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专业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加大政策投入。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与此同时,政府要继续为农村经济组织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环境,相关部门应当大力引进外部资金及涉农企业的投资,落实国家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为农村经济组织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为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组织领导保障。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各级都要成立领导小组,吸收专业部门参加,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要抓好示范。要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路作用。各地要培育、抓好各类代表性强、示范作用大的典型,并在面上加以推广。

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村专业经济组织的覆盖面,引导农户加入到专业经济组织中,逐步与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积极构建“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解决好分散农户与龙头企业难以对接的矛盾。逐步由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向农产品加工、生产资料购买等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延伸,使农户能够最大限度地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

新经济组织篇(5)

新经济区别于传统工业经济是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新经济形态,它是随着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而涌现的全新经济形态。在内容、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模式以及运行机制、交易规则、商业惯例等方面都有其新的特点,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以知识智能为核心的人力资本,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动力系统,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发展环境,而创新则是其灵魂。

新经济依托信息和高科技产业为动力改变了传统经济的运行方式,也构建了全球化的经济分工格局,其对资源配置、经济结构、分配原则、市场规律乃至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作为经济社会最活跃个体的企业尤其会感受到变化的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全方位冲击和挑战。

一、新经济与企业变革

新经济要求企业改变其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经营思想、技术、产品、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因为它使企业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化、国际化、高速度、高效率和高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中,企业必须积极开展变革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1.建立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优势

新经济时代给企业战略管理带来了新的视角,企业竞争上升为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知识在创造价值和利润中的作用已上升到决定性的地位。与经济相关的知识可归为三类:技术诀窍,如新工艺、新设备,它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信息,好比企业经营过程的血液,能提升整体运营质量和速度;管理经验,它是最难效仿的竞争资产,在企业战略成败中享有重要地位。传统经济下的规模化成本优势将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转变,因为后者不但能快速地对客户的需求作出反应,还能积极勾画出未来产品与服务的模样。

一些成功的企业通过对以消费为导向的产品新技术开发的投人,奠定了其知识源泉的优势地位。如微软公司将有效的团队工作当作改进产品性能的方式,通过在公司内部信息共享来培养专门技术人才,从而将新技术迅速地应用于诸如光缆电视、广播、旅游以及金融服务等行业的新业务中。

2.反应迅速的扁平型组织

组织结构是影响企业效能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决策高度统一、分工细致明确的臃肿的组织结构只能适应消费需求变动缓慢、市场格局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新经济时代企业面对科技高速发展、市场复杂多变、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要建立能充分发挥企业整体优势、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变化、有效利用组织学习创新能力的组织结构。跨部门职能团队、扁平型网络组织等柔性结构以高效的决策速度和对知识优势的利用成为新时代企业组织形式的主流。

3.人本化的管理与激励制度

随着企业中人力资本地位的上升,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新经济作为一种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全新经济形态,是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智力为支撑的社会经济,它对人力资本的经营与效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与激励更为注重。

在激励制度创新方面要注重个体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的自我激励,同时奖励分配应有利于推动整个组织的协调改革、公司协作学习、整体创新等方面。如把按部门业绩决定奖励转变为部门绩效考核与整个公司业绩挂钩的绩效制度,在评判经理业绩时纳人各单位帮助其他单位努力程度的评判等,将学习与报酬建立起关系。

4.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

网络化是新经济的一大特点,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大大改善了企业原有的信息基础环境,一项新的信息技术往往会要求企业在组织结构、经营过程、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根本性的全新设计和改造,这也使组织的管理呈现动态性的特点。

5.创建推崇学习、反应灵活的组织文化

新经济时代对知识资本的依赖,要求企业设计一种制度来推动整个公司的知识创造与信息共享,一种推崇学习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变革的旗帜。企业文化的改革要在短期内完成是十分困难的,一些有效的做法,如改变决策过程使其更加注重全局观念,通过学习与奖励挂钩鼓励组织学习等通常能加快文化变革的速度。

推崇学习的组织文化会激励管理者们对持续不断改进组织整体绩效的追求,也会增强公司的灵活性与反应能力,在变化迅速、发展迅速的环境中,快速反应能力往往是有效竞争的关键。

6.战略联盟的流行

新经济条件下,随着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单独的企业要想独自控制技术知识,要想在产品生产价值链的所有环节上都保持优势已越来越不可能。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相互合作来实现优势互补,因此实行正确的战略联盟也成为企业提高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选择。因为,一旦一个企业通过联盟和合作协议获得了单靠自己得不到的宝贵资源和能力,它的竞争优势就大大增强了。

新经济要求企业变革,尤其要求企业在组织方式上开展创新,因为组织效能是企业迎接新挑战的关键所在。概括地说,新经济要求一种动态的、过程化、网络化的组织;一种反应迅速、能够快速学习与创新的组织;一种具有协作共享及共同愿景文化的组织;一种与外界建立相互信赖伙伴关系的组织。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组织创新的新思路

在企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仍按照传统惯例坚持企业组织设计是从属于战略的这一观点,显然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今天的市场更加无常,行业界线模糊要求企业制度更为灵活,技术空间的发展和竞争空前的加剧要求我们树立独特的组织能力能为竞争优势不断提供持久动力的观点。在这种观念下,我们要逐步摆脱对战略结构的静态评价,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组织设计中广泛地开展创新。

1.追求价值最大化

传统的组织设计往往围绕交易成本与何种结构能使成本最小化来展开分析。但交易费用经济学在解释组织与竞争力关系时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它的人类模型动机基础,它将“信任缺乏”看作“交易费用的最本质原因”。二是它的分析是静态的。

因此,作为在一般均衡条件下评价各种制度安排相对效率的分析框架,它的成本最小化度量标准日益变得脆弱。在今天大多数组织面临动态的非均衡条件下,价值最大化逐渐成为组织设计更恰当而广泛的标准。

这一制度安排要求我们关注信任在组织效率中的作用。日本一位研究信任在经济和组织分析中作用的学者曾指出“一国的福利以及它的竞争能力都受到一个独特的、深蕴其中的文化特征的限制,即社会内在信任度的限制”。社会信任为社会资本概念的形成打开了机遇之门,使今天组织间广泛的联盟与联合及组织内部的合作成为可能。譬如组织与供应商间的关系模式的变化,由过去开发多种供给渠道以降低风险转变为足够信任下的与少数供应商共享信息和保持长期联系,这种关系模式的变化使合作的潜在经济效益得到了充分的休现。这一新的关系模式被称为供给合作制同盟,它使企业在价值创造中可利用一批老练供应商的核心竞争力,并在广泛接触这种关系提供的知识和新观点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它将充分利用外部供应商的资金、革新和特殊的专业能力为顾客服务,从而创造了比在传统高度集中、组织中所能产生的更为综合性的学习和革新。可见在动态环境下,最重要的效益来自于不断提高的学习能力及在组织产品和经营发展中的反应速度,而价值最大化设计的根本力量在于它提高了社会关系和智力上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而不是降低了交易费用。

2.从和谐一致到创新张力

传统战略组织理论强调协调与整体一致性,认为效率取决于一系列组织要素的互助配合和内部的协调一致。组织中的这种和谐一致模型通常要通过不断调整而逐渐形成,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制度刚性,成为相对稳定环境下效率的有力来源。但这种内部完整性也会成为抵制变革的主要力量。在变幻无常的动态环境的条件下,往往需要更加频繁的组织革新,和谐一致的模型就会变得愈来愈不合适。

协作可以形成一致,而过分强调它就可能产生过分适应现状的危险。在动态环境中,革新、学习和战略更新能力成为组织效率的源泉,这使鼓励一定程度的创新张力和不和谐及不一致成为组织设计的新的方向。考察许多曾经成功的公司走向衰败的经历,我们认识到管理者所面临的最难的境地是“短期内他们必须不断提高战略、制度、文化的适应性和一致性”,而长期内又不得不去“破坏使其组织获得成功的那种一致性”。因此,为了平衡过分适应现状的风险,组织需要容纳各种互相冲突的结构、程序和文化,毕竟创造力的主要源泉就是‘“不满”。组织资源和目标间的差距可使战略制定的重点由互相配合转移到灵活伸缩上,而这种创新张力和目标危机往往成为动荡环境下组织自我更新的首要动力。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鼓励创新张力和不一致融人自身的企业文化当中,英特尔公司安迪·格鲁夫强调‘“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建设性对抗氛围,宝洁公司曾制定促进公司内部品牌竞争的机制,可口可乐公司的罗博特·伍德卢夫和保罗·奥斯丁说“世界属于永不满足的人”,“一定程度的紧张和摩擦是激励人们发挥最大潜力的必备条件”。未来的组织是通过对’.形式的一致和力量的矛盾”的动态管理来获得效率。

3.从结构方案到哲学观念

战略矩阵和矩阵结构的发展一度曾使人相信: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可以管理任何业务,业务的任意多样化组合都可以在适当的战略框架和组织设计下得以有效管理,但具体的实施却始终面临众多挑战。将矩阵式组织看作是处理不同业务单位间相互关系的制度方式的看法已经被实践连连质疑,越来越多的多元化跨国企业管理中的根本摩擦与矛盾要求人们摆脱静态结构方案的限制。

视矩阵管理为一种观念框架的联合模式应运而生,它用于管理多元化跨国企业。这种模式和传统模式间最根本的区别表现在战略责任和职权的移交方式上。例如abb公司为解决区域经理既向全球业务方面总经理报告又向所在国总经理报告而带来了责任模糊,它采取不把公司实体细分为几个单独分支,由上层进行指挥和谐调,而是建立了‘“总体要求下的独立性和便于管理的业务单位”的管理概念,从而使组织内部竞争协作达到更好的平衡;而且业务单位自治有助于引起更多的学习和变革,对“双重身份”的接受又保证了以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可以实现共享和传播。同样,施乐公司也要求分区经理们处理好自主和协作间的矛盾,而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则一直在努力创造一个既可以利用全球化规模和多样化带来的效益,同时又避免官僚式统治和等级职权的死气沉沉的企业。他们跨国管理成功的共同关键在于把矩阵模式当作一种揉合管理技巧及文化的制度哲学,而不仅是一个单纯结构方案来采用。这也是未来解决多样化跨国经营公司内组织与竞争力关系方面矛盾的一个崭新观点。

4.创建有机系统

把组织看作是战略付诸实施手段的观点,可归为战略管理的“设计学派”,这种服从战略的定义及对一致和协作的认识,其实都是牢固建立在机械论观点上的,它与我们前述对价值最大化、创新张力和联合哲学的强调是存在极大分歧的。今天知识资本成为财富的首要推动力,战略管理的重点已放在企业内部更广泛的战略形成、革新和职权的责任移交上。与传统机械模式截然不同的是认为战略形成从根本上是一个动态学习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计划过程的观点。这是从精确手段到有机系统的转变。

新经济组织篇(6)

不同管理技术之间的整合以及在管理职能的不同阶段上信息技术的运用、整合的问题都要求我们对组织进行重新评价和设计,而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必须作为影响组织创新的一个独立的变量来加以研究,而不仅仅是把它看成一种工具和手段。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Leavitt和Whistler于20世纪五十年代首先提出信息技术与组织创新的关系这一问题。几十年来,国外众多学者和管理者对二者的关系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美国学者Elise.W和David.A.N在对西方社会一些现代化企业组织研究后得出:“将诸多因素单独考虑的话,也许信息技术的革新是影响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的最重要因素”。他们认为,在组织创新的多种影响因素中,信息技术是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从20世纪五十年代的EDP(电子数据处理),六十年代的MRP(物资需求计划),七十年代的MIS(管理信息系统),八十年代的MRPⅡ(制造资源计划)、DSS(决策支持系统)、ES(专家系统)、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到九十年代的ERP(企业资源计划)、IRP(职能资源计划)、BPR(业务流程重组)、VCM(价值链管理)等,无一不是应用信息技术的结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组织运行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平台功能,沟通企业组织各组成部分的信息,企业组织的每一步调整,都离不开信息技术。Williamson也认为信息技术对信息流动、组织结构和管理者驾驭组织创新的能力等有广泛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与组织创新的关系研究中,信息技术对组织创新的双重影响多年来一直是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Attewell和Rull专注于信息技术对组织规模和控制权的影响,他们通过大量案例研究发现,组织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决策权的分配和组织规模的影响都具有两面性,即:信息技术既可以促进组织集权化也可以促进分权化,即可增加组织规模也可缩减组织规模;同时他们还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中层管理者的影响是权变的,取决于其在组织中的作用以及是否控制组织的信息资源。Davies、Mitchell、Orlikowski等人也认为信息技术对组织创新存在双重影响,而Ola Henfridsson更是通过对瑞典服务行业的大量案例研究,分析了组织在采用信息技术过程中的一些障碍和恶性循环,Argyris称之为“组织抵触”。

关于信息技术对组织创新的影响程度和效果问题,国外学者运用一些模型和理论方法也进行了尝试。近几年,国外许多学者分析、测度了信息技术对组织内部及与外部的沟通和信息共享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对于组织创新的衡量维度,国外一些学者也进行了研究。Todd Dewett和Gareth R.Jones从组织结构、规模、组织学习、文化和组织间关系等维度分析了信息技术的影响,并提出了评价测度信息技术对组织影响的框架模型。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学者运用开放系统理论和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等开发用以分析有效组织的框架,如分析信息技术驱动的组织创新的理论框架。该框架从变革的动因与环境、组织创新的分析维度、创新的效果等方面提出了衡量标准和维度,提出了衡量组织变革的四个维度:技术系统、人、结构、管理系统。该框架对定量测量信息技术对组织创新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不足之处是静态的,且无法准确把握组织各维度变革的先后顺序等。后来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二代动态的研究框架,反映出动因、决策、变革顺序、变革机制等之间的关系。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信息技术与组织创新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尚欠深入。2O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才有一些分析信息技术对组织变革的影响的文章出现,而且集中在对国外现有理论的介绍和分析上。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就信息技术与组织创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如贾德奎指出了现代企业组织创新的方向:组织形式从有形到无形、易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便于同其他企业进行有效协作、具有节约交易费用的效应、能使组织成员与组织共同发展、利于实现客户效益最大化以及组织创新活动本身具有可持续性等,并介绍了几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组织形式:原子式组织、项目小组、整合型组织、虚拟组织、跨网络组织等。彭赓等探讨了信息技术对组织决策结构和信息让渡成本的影响。

三、对研究现状的评述

总的来说,当前国内外关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对组织创新影响的研究既有成绩也有不足。成绩显而易见,研究涉及面很广,国内外众多学者从组织设计理论、企业发展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权变理论、系统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不同角度对信息技术包括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新经济对组织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同时静态与动态研究也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而不足之处也有很多,最主要的有四点:①缺少在组织创新中信息技术绩效的分析,这方面的实证模型也非常少;②缺少对信息技术影响组织网络化和流程再造的内在机理的深入研究,包括动因、作用条件、作用的阶段性和过程、信息技术与组织影响因素等;③缺少信息技术对组织网络化和流程再造影响效果的定量评价;④缺少统计意义上的有说服力的定量和实证研究。现有的研究大都为定性的理论研究,缺少在适当理论指导下的定量、半定量的研究,包括模型与方法论等,具有局限性。

新经济组织篇(7)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的组织运行方式

组织健全是党组织建设的基本要素,是衡量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成熟与否的尺度,也是其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尽管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数量还不多,但从其产生、存在和运行方式来看,却是现实存在的,且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从实践考察来看,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因其依托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起方式、成立时间长短、规模大小、地区和行业之间的差别而表现出与现有村党组织不尽相同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1.产生和存在的方式。通过对现有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因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发起人和规模大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产生路径和组织形式。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两个组织、一套人马”形式,即村党支部和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党支部成员均为同一套班子。这种形式一般是由村组织发起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兼任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因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党支部、党员与村组织党支部及党员存在着重叠交叉的关系。以湖南省永顺县高坪乡红提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村支书和合作社负责人均由同一人担任,党支部成员和专业合作社主要成员也基本相同。二是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单独成立党支部的形式。它一般是由农村种养大户或经济能人发起组织的合作经济组织,其规模较大,社员党员人数较多,具备了单独成立党支部的条件。如湖北省巴东县大支农养殖合作社的发展比较成熟、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社员人数1834人,带动农户3110人,因此,它就有条件单独成立党支部,以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为着力点开展活动,并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三是“产业建党”形式。它一般是在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人数少,党员人数更少的农村,由于难以单独建立党支部,就以行业为背景成立党支部。如在养殖业和水产业成立党支部,在党员不足3人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立党小组。四是村党支部负责人与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形式。这是非村组织发起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因其负责人参与乡村政治、竞选村干部,或村干部参加合作经济组织,从而出现了两个党支部的党员干部交叉任职的情况。2.党支部的组织和运行。首先,从现有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的构成、运行来考察,一般以党支部的形式出现,党支部书记由党支部委员推举产生,少数是由合作经济组织领导人兼任,极少数由上级党委任命。有些地方也出现了部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党支部书记和村干部交叉任职的情况。其次,在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在发展党员时,能够遵照,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并以“为大家做实事,带领村民致富”作为发展党员的重要标准。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党支部重视对党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作风上的教育和培养。再次,在党组织活动方面,大部分党支部能够因地制宜,灵活而务实地开展工作。如组织党员进行专题学习,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开展文艺娱乐活动等。支部大会、民主生活会大多保持在一个月一次的频率以上,党支部在征询和采纳意见、建议方面也发扬了民主作风,在调查中,有64.1%的党员认为自己的意见、建议会被重视或者被采纳。3.党组织建设制约因素。尽管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建设在农村发展中显露端倪,甚至在有的地方发展迅速,但较之村党组织则显得相对滞后。究其原因,有多种制约因素,其中经费和人才问题是两大瓶颈因素。一方面,由于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的性质和实力弱的特点,已有的党组织几乎没有专门建设经费,经费短缺严重影响了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的正常活动。受此影响,多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支部活动无法实现常态化,大多是偶尔开开会,有的一年开一次,有的甚至没有开过会。在调查的388人中,无论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一般社员还是党员社员,有45%的人认为党组织活动经费不足影响了党组织的建设,而认为党组织威信不够和信息闭塞而影响了党组织建设的分别只有10%和5%。另一方面,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党组织建设缺乏人才。农村地区人才缺乏是普遍现象,人才缺乏直接制约了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党组织的发展壮大。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教育欠发达、生产生活条件差、收入不高,因此大量的年轻人和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民都外出务工,剩下的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因此,导致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存在党员少、流动性大、文化程度低、年龄老化等问题。以湖北省巴东县大支坪村为例,该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比较多,发展年轻的新党员很难,整个村党员年龄多在40岁到50岁,这也使得党组织工作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全村党员的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居多,这影响了他们对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也制约了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2]。针对上述问题,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建设应重视扩大规模和结构优化。一是加强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大力培养和发展新党员,增强党员发展生产经营的能力。二是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培训,提升党员干部的素质。对党员干部进行政策和法律知识的教育培训,学习党建知识、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培养一批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党员人才。三是上级党组织和政府还应该加大对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设立党建工作专项经费,帮助其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组织活动,丰富党员生活,从而使党组织能够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如以长阳县磨市镇为例,该镇拨付近15万元党建工作经费并抽调两名工作人员充实党建工作队伍,解决了合作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四是发挥党组织及党员的传帮带作用,以此增强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的威信,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的影响力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的建立,既是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需要,又是党组织自身威信和魅力所在。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的影响力,直接表现为对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推动力,间接地表现为对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的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广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及农户对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的接受、认可和满意程度,也反映在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对村党组织的影响等方面。1.对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的态度。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的影响力,首先表现在社员(村民)对其接受和认可方面。在调查中发现,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党组织数量虽少,但在村各项事务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带领社员及村民致富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无论是从政府的角度还是从社员及村民的角度,多数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的作用都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见表2)问卷数据显示,对“您认为在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是否很有必要成立党支部”的问题,有64%的人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支部能在帮助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引导农民致富、维护社员权益、加强村务监督等方面发挥积极且重要的作用。但也有26%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建立党支部,他们认为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只是经济组织,和党的建设没有关系,不需要党支部的干预。2.对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员素质和作用的评价。党员的素质是党组织战斗力的反映,也是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得以正常运行和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对党员素质的评价是衡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是否坚强有力的重要尺度。调查数据显示,53.9%的人认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员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对他们的素质持高度认可的态度;19.1%的人认为党员有知识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24%的人认为党员有干劲,但文化教育程度低、专业知识缺乏;仅有3%的人认为党员没有知识、能力。(见表3)党员是一面旗帜,党员的作用是党组织的力量和魅力所在。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及其党员在乡村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是对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社会影响力的评判标准。在对“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及党员的作用”评价时,受访者认为五个方面的作用最为重要,它们依次是:“传达最新的市场信息和政策法规”(86.5%)、“对社员给予业务帮助”(50.5%)、“宣传民主法治思想”(44.3%)、“为村民争取各种社会、经济资源”(43.2%)、“提倡、落实乡风文明”(41.2%)。(见表4)由表4可知,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其作用不局限于单一的经济功能,还有促进所在地的政治、社会发展的功能,而且这种功能和作用得到了社员及村民的肯定。3.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对村党组织的影响。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的产生,使在一个行政村这样的空间内同时存在着两个党组织,因党员对象、活动领域、代表利益群体、法定地位属性等的差别,其间势必存在着复杂的合作与冲突关系,其基本表现为: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对村党组织造成冲击和挑战[3]。一方面,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对村党组织威信的挑战。“两个党支部”之间存在的利益取向、党员组织所属、活动空间等方面的差别,导致了村民对二者产生比较性、选择性的评价。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依托的是群众组织,而村党组织则是农村法定的政治组织。前者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基本职能是通过党组织的凝聚力实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发展和力量壮大;而村党组织活动的范围是整个行政村,其职能虽包括发展经济,但主要表现在政治和社会管理方面。这些差别势必导致二者在党员归属、在群众中的威信、在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矛盾冲突。事实上,在对“两个党支部”的影响力进行比较时,被调查者普遍认为,与村党支部相比,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党支部在“同具体业务联系”、“思维活跃、做事有活力”、“组织紧密”等方面更具优势,更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另一方面,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动摇了村党组织在农民心目中的定位,模糊了村组织党员的隶属关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的成立,形成了在一个村有“两个党支部”并存的局面,这就容易使人们对这“两个党支部”、党员隶属关系、党员管理等方面的认识产生混乱。另外,“两个党支部”之间也存在着联系,这种联系又导致对村党组织定位认识的模糊和混乱。从对党组织的相关规定上来看,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与村党组织的关系应该是两个平行的组织,同属于上级党委的领导。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人对二者的联系和区别认识不清。在问及“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党支部和村党支部之间的关系”时,在受调查的388人中,有52.6%的人认为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支部是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在党员隶属关系上,出现了重叠交叉的现象。在规模较小、党员人数少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党组织往往只是挂牌,党员实际上归村党组织管理;而规模大、党员人数多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则与村党组织是平行关系,并且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吸引力,使得村党组织的党员流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从而导致村党组织的弱化。家庭承包经营的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弱化,致使村党组织的威信和影响力下降,而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却以经济利益为纽带联结了众多的社员和农户,从而在农民中的威信和影响力呈上升趋势。鉴于此,在实践中应该建立“两个党支部”之间的协调机制,既要发挥村党组织对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作用,又要发挥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对村党组织在经济领导方面的补充作用。具体地讲,一是明确“两个党支部”之间的关系和定位,厘员的隶属关系。独立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党支部,隶属于乡镇党委;规模小、党员数量少,成员来自所在村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小组,则隶属于村党支部;挂靠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党支部隶属于所挂靠的党支部;跨界发展、辐射范围大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应隶属于共同的上级党委[4]。二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的制度机制,从党组织关系的接转制度、党组织活动制度、党员培养和发展机制等方面保证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党组织的健康发展。三是明确“两个党支部”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分工,建立协作机制,使之相互支持、相互协调、避免摩擦、共同发展。

本文作者:阎占定王镇工作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新经济组织篇(8)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196-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经济生活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以非公有制为所有制基础的新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为了保障新经济组织沿健康方向发展,夯实、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在新经济组织中广泛建立基层党组织,发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就显得尤为必要。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就已基本实现党组织全覆盖。目前,新经济组织党组织数量进一步提高,影响力也日渐增强,成为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坚强战斗堡垒。但也有些新经济组织中的管理者和职工群众对党建工作怀有抵触情绪。因此,根据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目前存在的困境,以社会资本视角构建社会资本积累与企业共赢模式,就成为在新经济组织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非常重要的理论诉求和实践需要。

一、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困境分析

新经济组织是指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统称,包括外商投资企业,个体企业、私营企业,非国家、集体控股的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经济组织,等等。新世纪新阶段,新经济组织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作为我党执政的重要群众基础,新经济组织所接纳的日趋庞大的就业群体,其从业人员阶层构成的复杂性、利益取向的多样性和思想观念的多变性,表明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目前不可避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加之新经济组织党建是一种新生事物,思想观念上价值认同的普遍缺乏、基层党建体系历史积淀的缺失以及直接经济效益和本身角色定位的的模糊,使当前新经济组织党建的开展面临着诸多困境。第一,价值认同的差异。在新经济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首先要求价值认同上有明确认知和自觉意识,在思想观念上能真正从内心接纳它。但从实际情况看,新经济组织中的利益各方普遍对此存在价值认同的差异。一些企业主对设置党组织和开展党建工作充满了敌意,认为在企业中开展党建工作是给自己套上枷锁,是共产党要插手企业的生产经营,所以采取不接纳、不认可、不支持、不配合的态度。而新经济组织中的党员因为既是党员又是企业雇工的双重身份,所以更看重职业生涯和工作业绩而不是政治发展和政治前途。职工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观念淡薄、政治热情不高、政治参与不强,对党组织工作接受程度低的问题。第二,党组织基础的薄弱。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新经济组织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高度开放和灵活的企业用工直接导致党员流动的常态化,由于党员构成复杂、数量少、居住分散、流动性大,无形当中增加了党组织管理的难度。加之新经济组织中的党务干部几乎都是兼职,由于要把工作重心和大部分时间用到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中,他们很难有多余时间和精力去抓党务工作,因此新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的难度可想而知。第三,日常工作的边缘化。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以开展活动和发挥作用为前提,但新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或者将发挥作用简单地理解为搞好党组织设置和多发展党员,而不去专心探索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在职工群众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机制方法,不专心去教育引导党员在职工群众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服务生产经营;或者将发挥作用与生产经营对立起来,在生产经营之外谈党组织活动和保持党员先进性,使党建工作无法融入生产经营中,甚至还有一些新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发挥作用时不是以“调停人”身份出现,而是出于各种目的去“拉偏架”,挑动职工群众与私营业主的矛盾纠纷,甚至公开站出来与私营业主直接对抗。

二、社会资本与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耦合

从传统视角分析,现实条件下党建工作在新经济组织中的开展确实存在诸多困境;但从社会资本视角看,新经济组织党组织又具备其他社会团体无法具备的比较优势。

(一)新经济组织的社会资本分析

“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最早出自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1980年他把“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组成的持久网络或制度化关系所形成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称做“社会资本”。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作为解释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等社会发展现象的关键因素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共鸣,并迅速成为研究社会现象的新切入点。

显然,社会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一种无形资源形式,它以社会关系中的信任、规范和网络为载体,既包括社会关系中的制度、规范和网络化等组织结构特征,又包括公民所拥有的信任、威望、社会声誉等人格网络特征。正是通过对人际关系的协调、互动能力与合作潜力的开发,社会资本能发挥提高社会效率,增加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收益的功能。

作为与经济领域各方面发生联系网络的一个纽节,企业不是孤立的行动个体,如何通过这些联系而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对于企业而言即是社会资本[1]。企业正是通过构建广泛的社会网络结构来实现资源摄取,进而促进其自身成长。从社会资本视角看,企业的社会资本包括三类,即企业与上级领导机关、当地政府部门以及下属企业、部门发生的纵向联系,企业与其他企业发生的横向联系,还有企业经营者与社会发生交往的社会联系。这些联系的主旨只有一个,即实现社会资源摄取。企业获取资源的内容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信息、人员、资金、服务、建议、知识、机会等。按范围划分可参见表1[2]。

不难看出,作为一个整体网络体系,企业社会资是通过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获取稀缺资源,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一方面,企业社会资本有助于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企业的社会网络建立在信任与合作基础之上,网络间成员通过培育起来的良好伙伴关系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特殊资源,企业社会资本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所需的各种市场资源,如从网络成员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或者建立重要联系等帮助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经营绩效。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外部还是内部,我国新经济组织对社会资本的需求都是非常急迫的。从企业外部社会资本角度来看,我国新经济组织的成长带有极强的机会色彩。新经济组织尤其是民营企业,原始资本积累时期主要是基于血缘、亲戚和朋友间信任所构成的社会资本来加以维系和发展。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与社会变迁,原有企业社会资本日益不足,通过扩充社会网络使之更适合企业发展需求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有学者做过统计,中国民营企业每年新生15万个,但同时有10万个死亡,60%的企业会在5年内破产,10年内85%的企业将死亡[3]。激烈市场竞争所造成的社会资本匮乏是导致新经济组织衰亡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培育和增进企业社会资本成为新经济组织存续乃至发展壮大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从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看,除正式层级结构、正式工作关系与信息流动机制外,企业内部通过咨询、友谊、信息传递渠道等形成的结构不同的非正式关系网络,对于提高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是非常有效的,便于增强企业竞争力,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二)新经济组织中企业社会资本党建工作的耦合路径

对新经济组织来说,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是要构建起有效的社会网络,基层党组织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社会资本优势,成为新经济组织积累企业社会资本,构建社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由于基层党组织与基层政权及上级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新经济组织通过基层党组织可以将基层政权及更高层级的党组织纳入自己的社会网络,从而可获得更加充足的资源保障,为新经济组织积累企业社会资本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在此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充当中介者的角色,将企业诉求纳入到政府决策范围。

其次,基层党组织通过将企业与所在社区资源进行整合,为企业提供更加广阔的社会联系,通过企业与社区的互动,建立起良性的社会网络,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

再次,基层党组织与群团组织的联系能够为企业将这些社会主体纳入自己的社会网络提供有效的帮助。在我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代表、反映和维护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参与社会协商和平衡的“缓冲器”。党组织与这些组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企业通过基层党组织可以将群团组织纳入自己的社会网络。

最后,基层党组织通过自身组织架构及不同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在不同企业之间建立起广泛联系。以基层党组织为媒介是新经济组织获取社会资本的有效形式。

三、党建工作在新经济组织中企业社会资本积累的实现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出现了经济成分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随着新经济组织的大量出现,传统单位制基层党建发挥作用的空间和途径日益减少,但是,党的政治属性要求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发挥自己的政治职能,履行自己的应有使命。这种情况下,在新经济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在为新经济组织积累了企业社会资本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党组织的各项目标诉求。

(一)新经济组织中党建工作政治领导目标的实现

新经济组织中的基层党组织通过直接面向新经济组织中的广大人民群众,结合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向群众宣传先进的价值观念和合理的行为方式,并使之直接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行为之中,以这种方式可以进行共同理想教育,建立良好的社会精神和社会风尚,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建立良好的环境,为党的政治领导的实现提供保障。

与此同时,新经济组织中的党建工作通过理顺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协调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的利益关系,在企业中树立了威信,确保了新经济组织中的党建工作的开展并且为基层党组织积累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在当今日益多样化的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差异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在新经济组织中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因此,在平衡利益关系、化解利益矛盾和冲突方面,具有联系广、覆盖面大、平衡力强优势的基层党组织就具有重要的作用。基层党组织通过其组织关系和党员关系,沟通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促进了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也为党积累着开展工作的社会基础,实现政治领导提供条件。

最后,通过将党建活动与企业经营相结合,一方面为企业创造了利润,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赢得了企业主的信任,使基层党组织能够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与决策中,让党组织的意见与建议能够影响企业的决策,确保企业朝正确的方向发展。由于新经济组织的根本属性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因此在处理党组织与新经济组织关系上,新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必须明确自身定位,通过沟通交换意见,配合好经营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营,从而获得企业的认可和支持。要以“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为指导思想,把以企业生产经营为中心作为党组织工作的切入点和着眼点,才能取得了新经济组织的信任,使党组织能够参与企业决策,通过对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方式来确保企业的发展方向。

(二)新经济组织中党建工作引导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在资源配置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的前提下,党组织的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也相应的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分配、强制命令式转变为引导方式,尤其对于新经济组织而言,党建工作首先表现在对新经济组织引导上的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方面。基层党组织通过为企业的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方式保证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方向就是紧密结合党的基本路线,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此原则反映在新经济组织中就表现为把握新经济组织经济运行发展方向,使其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新经济组织中的基层党组织通过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做自己的政治任务,将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来作为最终检验党建工作的成效的重要标准。这样就将基层党组织引导经济发展的目标与促进企业经营关联起来。在保证、监督和促进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科学管理、实现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中引导新经济组织经济的发展方向,将发展的目标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

(三)新经济组织中党建工作协调社会利益目标的实现

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和建立是社会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利益分化导致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表达形式的多样化,但是同时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并未形成共识,也未形成有效的调节机制,由此造成利益冲突危害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新经济组织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日益成为利益冲突的一个聚集地。新经济组织中的党建工作首先可以通过在企业与社区间开展的“社企结对共建”活动,在促进新经济组织企业社会资本积累的同时,也协调了新经济组组织与所在社区的利益冲突。这样的利益整合不但促进了双方党建活动的开展,而且通过活动促成了企业与社区的资源优势互补,使两者能够协调发展。其次,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通过发挥与基层群众联系密切的优势,及时了解存在的矛盾,并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找到各方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协调好各方利益,缓和矛盾,最终实现企业与职工“双赢”的局面。

显然,实现社会资本积累是新时期在新经济组织中探索党建工作,构建党建工作与企业共赢的一种良性模式。

参考文献:

[1] 边燕杰,氏海雄.企业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2):88.

新经济组织篇(9)

(1)从新经济党组织自身作用的发挥看,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新经济党建工作没有传统企、事业单位所有的自上而下严密的党组织管理体系的支撑,也没有传统组织设置方式所形成的有力的行政依托,这使新经济党组织部分或相当部分地失去了自主开展党建工作的资源基础。

(2)从上级党组织对新经济党组织提供的资源支撑看,计划经济条件下,党组织可以直接调配各类党建资源,目前适应新的资源调配方式的有效平台和载体还比较缺少,制度性的安排也还不够,如在新经济组织体内、外培养、选拔合适的党务干部方面还有待建立起长效机制,这些状况都不能与新形势下的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需要相适应。

(3)从新经济组织自身可提供的资源支撑看,许多新经济组织中的人士对党建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的发展、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共同努力,没有充分认识到建立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对于新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由此影响了新经济组织自身党建资源的充分运用。

作为执政党,我们拥有许多可供支配和整合的资源,要充分发挥好这种政治优势,努力构建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资源支撑体系,为积极探索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新路子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思考构建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资源支撑体系

(1)开发党建人力资源,为新经济组织党建提供人力支撑。

借鉴人力资源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在党建工作人才的来源、培养、使用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

(2)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为新经济组织党建提供财力支撑。

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党费返还或新经济组织负责人的支持,还应进一步探索制度性保障的新思路、新办法。

(3)探索资源整合形式,为新经济组织党建提供载体支撑。

要不断探索和培育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载体,为各类载体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供更多的平台。

a.发挥“中心”的辐射效应,加强党内服务载体的建设。

党员服务中心要立足区党员服务中心这个基地,逐步构建覆盖全区的区党员服务中心——街道(镇)、园区党员服务分中心——楼宇、居民区服务点的三级党员服务网络。

b.依托社区的资源平台,整合服务新经济组织的载体。

社区是区域性的共同体,具有综合性的资源优势,拥有各类服务类、文化类载体。

c.利用现有的组织网络,培育调动各方资源的载体。

d.借助现代的网络平台,创新党内信息交流的载体。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工作手段,可以使各级党组织之间保持联系沟通,简化事务性工作,增强工作时效性和互动性,同时也为流动党员管理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途径。

(4)加强工作基础建设,为新经济组织党建提供制度支撑。

随着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管理体制逐步向“以块的属地管理为主、以条的属业管理为辅”过渡,要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制度,推进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区域化、社会化发展。

a.建立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区县各级抓新经济组织党建的领导制度,更好地发挥区县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小组的积极作用,逐步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纪检、组织、宣传等部门各负其责,发动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和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格局。

新经济组织篇(10)

一、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新模式的基本框架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和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社区不仅在社会管理方面,而且在党的建设方面,综合管理的重要作用不断得到体现,适应这一新趋势,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定位应该充分体现出两大特征:一是组织管理上的地域性。即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隶属社区党建工作,归街道党委管理;二是政治功能上的思想性。即以党员自我教育和思想影响为主导,通过政治引导和依法监督来发挥党组织的作用。

根据这种特点,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新模式设计的基本框架是:建立以街道党组织为主导、由社区其他企事业党组织共同参与、覆盖所有非公经济组织的工作体制。这里讲的“以街道党组织为主导”,就是在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中,街道党委担当领导和全权管理的职责;“由社区其他企事业党组织共同参与”,就是让社区其他企事业党组织共同参与非公经济组织的党组织的建设,利用这些党组织的优势和资源,促进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发展;“覆盖所有非公经济组织”,就是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不但要解决目前非公经济组织“有党员无党组织、有党组织无组织生活、有组织生活无实效”的问题,而且还要把党建工作的触角伸到那些没有党员的非公经济组织中去,发展和培育党的力量。

我们认为,这种新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一方面符合党员属地化管理的趋势和要求,另一方面社区以服务为导向的管理方式与非公经济组织之间可以形成特有的亲和力,避免因行业和工商管理部门管辖而导致的心理上的威慑力,有利于调动非公经济组织在党建工作中的积极性,推动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发展。

二、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新模式的结构特点

为了全面、有效地推动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适应各种类型、各种层次非公经济组织的需要,在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新模式的框架下,非公经济党的组织形式可以有三种结构模式:

第一种是单体独立型。就是在有条件的非公经济组织(即有3名以上党员的单位)直接设置独立党支部,以支部为单位开展工作。一方面,独立党支部在组织关系上隶属街道党委,在街道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全面推动党支部的工作。另一方面,街道党委通过街道经济科党支部,直接对独立党支部进行以政治思想引导为主的管理。

第二种是多元联合型。就是将几个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员联合起来建立共同党支部。联合党支部在组织关系等方面同样隶属街道党委,并在街道经济科党支部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

第三种是对口依托型。就是依据非公经济组织企业产业的性质依托相对口的国企,让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员直接参加国企党组织的活动。这类党员除了组织关系挂靠在街道经济科外,其他一切都听从国企党支部的领导和管理,并享有其同样的权利。

上述三种结构模式的设置,其基本目的都是为了尽快地把分散在不同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员组织起来,同时也能满足不同非公经济组织的需要。但要指出的是,构建这三种结构模式有更深层的意义,就是积极探索未来非公经济党的组织建设特点,寻求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最佳切人点,开创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和社区党建工作的新局面。我们以为,这三种结构模式的根本差别在于它们的组合方式,而正是这种组合上的不同直接导致它们工作方式上的不同和工作重心的不同。单体独立型,由于党员来自于同一个组织,相同的话题以及相同的氛围使其工作重心偏向于组织内部,所以独立党支部在关心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时候必须保持“务虚不务实”的尺度,不参与更不干预管理,自始至终坚守自我教育、为民做主、依法监督的职责。多元联合型,由于其党员来自于不同的非公经济组织,多元的话题和不同的环境使其工作重心偏向于组织外部,即社会和社区,这使联合党支部及其党员自觉或不自觉地游离于自己所属的组织和企业,而集中于党支部本身的建设和社区事务。对口依托型,这种模式特点在于党员以个体的身份加人到国企党组织中去,利用国企党组织的优势使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员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也使国企与非公经济组织在联络中实现互补。

三、构建新模式必须处理好几大关系

新模式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处理好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建立是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新模式的前提条件。这些关系主要有:就街道党组织与非公经济党组织和党员关系来讲,必须处理好组织领导与政治引导的关系:街道党组织要肩负起对非公经济组织党支部和党员直接领导和管理的职责,但决不能沿用行政式和命令式的管理方式,而要重点加强对其政治上的引导和教育,把握好方向。同时要协同主管部门,加强思想教育,全面提高非公经济组织的整体素质。非公经济组织党支部和党员要在街道党组织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根据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主动性,使党支部成为党的坚强战斗堡垒。

就街道党组织与非公经济组织的关系来讲,必须处理好信息服务与思想渗透的关系:街道党组织要加强与非公经济组织的信息沟通,提供各种服务,形成亲和力,并在服务与沟通中宣传党的路线,提高非公经济组织的素质,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非公经济组织党支部和党员要在保持组织的独立性、不干预管理的条件下,用党的思想和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去影响非公经济组织的广大成员。

就非公经济组织党支部和党员与非公经济组织的关系来讲,必须处理好党组织生活与生产工作的关系:非公经济组织党支部和党员要以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组织生活来教育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不仅应防止组织生活冲击企业的生产与工作,而且要把高尚的思想境界转化为劳动热情,敬业爱岗,与企业的发展同存共荣。

四、构建新模式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应的管理制度

要把构建上述新模式的设想转化为现实的成果,必须建立一套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它们包括:

(一)联络员制度。在街道经济科和组织科配备专门的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联络员,直接负责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员的管理,并定期地对其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及时地传递信息。联络员必须是具有丰富党务工作经验和较强沟通能力的党员干部。

(二)会议汇报制度。非公经济党组织必须通过建立正常的组织生活会议制度,加强党员之间的思想沟通与交流;通过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加强上下、同级之间的联系。

(三)社区党建联席(扩大)会议制度。一方面使社区党建联席会议成为社区党组织之间进行横向联络与交流的长效制度,另一方面又使社区党建联席会议成为社区党建的摇篮,吸引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社区党建联席(扩大)会议,并通过这种制度把党的工作渗透到非公经济组织中去。

(四)党员身份证制度。建立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方便党员流动和管理以及参与社区建设活动。党员可以凭借党员身份证在非公经济组织变动的情况下进行有序的流动,也可以用党员身份证与社区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参与社区各项活动。

五、构建新模式需要致力于活动载体的建设

运用活动载体提高非公经济党组织活动的质量是我们推进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非公经济党组织进行组织生活,要充分体现“丰富多采、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要求,不拘泥于形式,而要讲究实效。其活动载体可采取的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信息例会。信息交流已经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内在需求和重要沟通形式,信息例会应该成为非公经济党的组织生活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信息交流中,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相互交流。同时,也可以培养党员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和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上一篇: 书法教学论文 下一篇: 计算机前沿技术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