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1 17:21:51

新经济分析

新经济分析篇(1)

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历程,大同市的各项事业发展也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每一点变迁,每一个经济事件的发生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心理、心态与价值观念,因而,作为新闻报道,一定要正确地引导舆论,应当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在这种新形势下,笔者认为,对经济领域内的新闻采取分析性报道这种形式十分有益。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一场关系到国家和城市命运的极其深刻全面的社会变革。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平面动态式的报道,已远远反映不出当今改革开放大潮的波澜壮阔和多姿多彩。多出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分析性新闻,这是新时代的需要。

所谓分析性新闻,就是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其在活跃人们思维、拓宽人们思路方面有着其他新闻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相较于其他新闻表现方式,分析性新闻更侧重于通过运用综合分析、解释、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对事物给以立体性报道,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又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向,使人从总体联系上把握事物。它既有新闻述评的透彻犀利,又兼新闻综述的全景式勾勒,也具思辨性新闻的深度,而又不失其客观性。

一、解读:表达媒体思考

正确解读经济事件是做好分析性新闻报道的基础。

通常每一项经济政策出台,每一个经济事件发生,每一种经济现象流行,媒体就此作些背景或者条文解读,分析一下事情的成因或来龙去脉,以让公众获得更详细、更清晰的信息。但笔者认为,让公众“知道”仅是解读的第一层面,仅仅是一般信息提供层面。真正成功的解读,必须有第二个层面,即在解读中,更多地体现媒体的思考,并表达这种思考,进而让受众自己进行“思考”。通过这种自我思考,提升受众对经济事件、现象、政策的判断和认知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各种经济政策、经济现象,形成共鸣和合力,同时也达到了分析性新闻的初衷。

2006年三四月份,配合税收宣传月活动,大同县国税局联合大同日报共同开展了“农民税负调查新视角”主题策划活动,聚焦大同县农业、农村、农民的减负状况,倾听农民及基层干部对税费改革后有关问题的反映和思索。那段时间,笔者一直在大同县农村进行农民税负调查,了解到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益处,但同时也得以较长时段地观察税费改革给农村建设带来的挑战及当前农村基层管理所面临的困境。之后,笔者以《农民税负调查新视角——大同县国税局税收宣传月主题策划报道》为题,对大同县自2004年进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的农村变化作了一个初步总结和思考。文章以税费改革对“三农”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层层剖析后指出惠农政策确实让农民受到了实惠,但同时也理性地分析了减税对农民增收影响不大,特别是在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增的背景下,税费改革政策可以说政治效果大于经济效果。此外,文章详尽分析了当前农村基层管理所面临的诸如农村基层政权濒于瘫痪、教育欠账、乡村公用建设缺乏资源等困境,并在结尾处指出,“无论是为农民减负,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发展生产。”转

二、理性: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新的形势下,“理性”正在成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报道的思想方法。坦率地讲,做经济新闻报道时常会面对很多诱惑,坚守理性意味着经常要舍弃浮夸的噱头,远离无聊的炒作,能从纷繁芜杂的新闻事件表象中找到内在脉络,更看重的是长远的社会的利益而不是只顾眼前,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而对新闻的原则态度和客观公正的立场就是坚持理性的基点。

在工作实践中,笔者以为要想使新闻报道充满理性而非凭感性认知,大量占有原始材料和第一手资料至关重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被媒体形容为2008年度经济金融界的一次“海啸”。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势必会对地方经济产生影响,那么其对大同的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一时间关心经济金融的人士众说纷纭,不少企业界尤其是中小企业主看到南方不少厂家破产,心内也充满狐疑。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及时采写了《全球金融动荡对我市经济影响有限》一文,文章始终坚持以数字说话、以事实说话的新闻准则,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上层层分析,通过对2008年前3季度大同市主要经济指标、主要行业价格运行指数、外贸进出口总额、金融形势等考核经济的主要数据的举证和剖析,最后指明,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对大同市煤炭、钢材、冶金等行业都受到一定影响,但总的来说影响不大。不过随着金融风暴向实体经济蔓延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必然会对已全面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内经济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必然会对大同市经济金融产生一定影响。面对当前经济波动、投资下滑、外需下降等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央及时提出了以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宏观调控目标逐步转向,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通过减免税费等适当宽松的财政政策为企业减负等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将陆续推出,大同市要在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各项政策的同时,未雨绸缪,及早防范,避免金融动荡对我市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篇报道在《大同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发后,引起很大的反响,也显示了分析性报道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各领域的日渐深入,经济报道的外延愈来愈广,超越经济做经济报道正是现时经济报道的内涵所在。现在的经济活动已不再狭隘地局限于工业、商贸或者是农业活动,而已成为一种包含各种经济因素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像文化可称为经济,教育也可称为产业,分析性经济报道已不能只采用纯粹经济的视角,而是要综合运用人文的、法律的、社会学等多种视角加以阐述,需具一种大经济观,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分析性经济报道为区域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服务的意义。

【参考文献】

新经济分析篇(2)

引言

自互联网兴起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形态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科技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以往市场经济的认识,信息化的过程使虚拟空间的网络性逐步浸入到实体空间中,知识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使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在迅速改变。生产周期长和资金投入大是传统房地产行业的基本特点。在新经济时代中,资金的运作和流动更多地采用数字化和虚拟化的方式,同时体现了迅速化的特点。这种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的时代核心势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房地产行业。那么,合理地对新经济时代的房地产经济做出分析, 就能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也能够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 新经济时代房地产的特征

1.1 多部门、多行业参与

在新经济时代下,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需要建材、五金、机械、森工等许多生产部门和服务行业的配合。同时,房地产行业也会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推动我国的就业,从而提升国民生产总值。据统计,住宅建设每增加十个百分点,就可带动两百人就业,同时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一个百分点。

1.2 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新经济时代下,城市化的建设正如火如荼。房地产业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首先是房地产业带动了城市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市道路、供水、供暖、景观环境、电力通信等综合服务的功能;最后,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完善又解决了房地产业的资金来源问题,支持和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1.3 不动产投资新渠道

在新经济时代下,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了全新的投资理念,也成为了国民财富增加的一条重要途径,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除此之外,房地产业还吸引到了众多的外商投资,外资的参与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2 新经济时代的房地产业中的问题

2.1 非理

在新经济时代下,房地产业的非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市场的不够成熟导致地价的不合理。土地在新经济时代的价格是由投资收益率决定的,以往的收益还原法、成本法等方法是建立在地产市场成熟的基础上的。目前,我国地产市场还不够成熟,没有市场统计数据做参数,这样会导致盲目的土地投资,带来不正当的竞争行为,造成地租的流失,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阻碍。

2.2 供求脱离市场化进程

在新经济时代下,土地使用权是应该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城市化的进程是市场化的结果,政府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确定城市规划的规模和建设地址。但是,如果不顾投资者的经营方向,单纯根据价格批租,政府职能就会影响新经济时代的市场导向;如果不尊重投资者的市场取向,片面追求产业结构的高层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会与供求关系不符合,从而使供求脱离市场化的导向,进而影响市场化进程。

2.3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在投资、运营和利润分配等过程中因各种因素而导致的对产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不利影响。在新经济时代下,房地产业的财务风险包括偿债风险、融资风险和利率风险等方面。房地产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也是多方面的,因为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在运行过程中,往往涉及资金数目大、资金运营周期长。如果这时候缺乏合理的财务预算,那么就会形成财务风险;在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使企业强大,但盲目的扩大规模,如果资金管理水平不能匹配就会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最后,房地产业的项目运行必须具备足额的资金,但资金具体如何分配才能够发挥合理的效用,这就需要对成本费用进行严格控制,资金结构的不合理、成本费用的升高也是财务风险的重要诱因。

3 新经济时代房地产业经济问题的解决方法

3.1 建设稳定机制

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新经济时代下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房地产业中出现的众多非理严重影响着房地产业的良好发展。要克服房地产经济中出现的非理,稳定机制的建立是不可缺少的。从经济层次分析,研究房地产业的发展是否健康,通常是考虑房地产价格的增长是否与经济发展相符合,房地产来的供求情况是否保持了长期的均衡。那么,为实现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就需要建立健全稳定的房地产业发展机制。2010年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这在当时被业内解读为,双轨制的运行将有助于楼市调控长效机制的构建。之后的全国两会上,长效机制也被频频提及。 所以,稳定机制的建立是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3.2 强化政府经济职能

我国的房地产业目前还处于繁荣时期,而从市场方向看,房市的买方市场还未完全形成,还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调整期。在未来的发展中,市场发展会归于更加理性,因为房地产是经济的先导性产业,是消费者的长期使用物品,盲目性太大会给消费者和市场带来很大危害。因此,在新经济时代下,政府要发挥较强的经济调控职能,利用规划、法律、行政和经济等调控手段,适当调整房地产市场,建立完善公租房等公共保障性住房,在解决不同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同时,使地产价格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进而引导房地产业的市场繁荣和市场稳定,为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3 多途径防范房地产业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形成因素较多,可以根据不同的形成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来防范房地产业的财务风险。在房地产业中,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融资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充分评估,然后再根据不同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严格的筹资管理规则并严格遵守,以此来防范融资风险;第二,为有效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必须依照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对投资项目进行认真的可行性分析,另外,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风险控制预案。在风险控制预案中制定完善的后备措施,如设定预算应急费等,对项目费用估计提高精确性,事先准备好应急资金。第三,努力减小日常资金运营风险,编制现金流量预算表,采用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第四,日常运营过程中,保持运营现金流的稳定。在企业现金流量的各项指标中,最基本的就是运营性现金流指标。如果房地产业没有经营性现金流,就相当于缺少了长期稳定的现金流供应。所以,经营性现金流的控制是现金流控制管理的关键,也是减少财务风险的关键。

4 结语

新经济时代下,房地产业产品具有不可流动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而资本的运作更多地采用数字化和虚拟化的方式,又存在着一定的投机性和区域性。再加上我国土地市场的不成熟、价格形成的不稳定化,这些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的特点势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房地产行业。那么,合理地对新经济时代的房地产经济做出分析, 就能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因此,分析新经济时代下房地产业的特征以及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法,这不仅对房地产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林俊杰.谈新经济时代我国房地产经济分析[J].四川建材.2011(12)

[2]周海波.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2009(5)

[3]张晓东.房地产经济中的非理及调整对策[J].经济与社会.2011(1)

新经济分析篇(3)

一、对内生增长理论的回顾与反思

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内生增长埋论,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理论发展的角度分析,内生增长理论主要的贡献在于将“知识”或“技术”在模型中内生化。正如琼斯(Jones,1999)所言,内生增长模型对于洞察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有许多深刻的见解,其理论精髓——内生增长特征是很“迷人”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既是经济增长之源,又是“知识”内生积累的结果。这样,经济增长就取决于经济系统本身,而不是像新古典增长理论那样是外生的。正因如此,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方法,仍然被近期理论分析所采用。从实践意义和影响看,内生增长理论主要是为政府的政策运用找到了新的空间和领域,并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对他人、社会有溢出效应,生产知识的个人又不能内化这种效应,因而知识产出不足,这就为政府干预从短期需求向长期供给的转变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在此之前,在理论上,政府的作用仅仅被局限在调节总需求方面,而对供给方面如技术进步等,则无能为力。

但是,内生增长理论的结论中,却出现了正的规模效应。所谓规模效应,即长期经济增长率与经济规模(一般用人口规模或人力资本数量代表)成正比。这一结论不符合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琼斯(Jones,1995)通过对经济合作发展组织(0ECD)国家经济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并将其国内从事R&D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目作为“经济规模”的测量标准,结果发现,尽管“规模”在过去几十年中增长了好几十倍,但总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却是不变或下降的,正的规模效应并不存在。那么,在内生增长理论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规模效应呢?

从产生规模效应的内生增长模型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罗默(Romer,1986,1987,1990,1991)为代表的模型,一类是以格罗斯曼和赫普曼(GrossmanandHelpman,1991)、阿格汗和哈威特(AghionandHowitt,1992;1997)等新熊彼特主义为代表的模型。罗默的模型以Dixit-Stiglitz(1977)函数形式(简称D-S形式)为假定前提,这种函数形式具有加性可分特征,其实质是各种产品之间不具有任何替代性,换言之,任何个人的产品创新活动不会对他人造成负的影响;在此条件下,罗默给出了一个关键的假定:知识或技术存量对其自身增长具有不变规模收益。正是这一极特殊的假定条件,导致了正的规模效应产生。与罗默模型不同,新熊彼特主义者考虑了一种能够抵消规模效应的因素——“偷生意效应”。它是熊彼特“创造性毁灭”过程中取走原有产品垄断利益的效应,或者说,对原来的知识创造者是一种负效应。但是,在格罗斯曼和赫普曼、阿格汗和哈威特的模型中,由于一方面排除了多个公司生产同一类产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假定这种“偷生意效应”不够强,因此,模型分析的结论中仍然存在正的规模效应。

因此,正的规模效应之所以存在,关键在于忽视或低估了个人的产品创新活动对他人的负影响。如果将这种影响加以重视,很可能会消除规模效应,甚至改变原来的结论。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进展及其评价

近期经济增长理论正是顺着既要能消除规模效应又能保留内生增长理论“精髓”的方向发展的。大致来看,有两条思路。

一条思路是琼斯(Jones,1995;1999)、艾钦和托洛夫斯基(EicherandTurnovsky,1999)的思路,主要是对模型进行一般化处理。他们的分析保留了内生增长理论中最终产出部门和“知识”生产部门的两部门模型框架,从而保留了“知识跨时扩散”的本质特征,但放弃了内生可积累要素具有不变规模收益的强假定条件,从而得出了无规模效应结论。

在琼斯的两部门模型中,知识存量的产出弹性不再像罗默的模型那样设定为1,而是假定为一个比1小的数。这一假定本身强烈地暗示了,人口或知识存量对其自身积累的贡献远不如R&D内生增长模型所设想的那样大。假定条件的修改,使琼斯的一般化模型成功地消除了经济增长中的规模效应,在那里,均衡经济增长率取决于知识生产部门内生要素的产出弹性而不是人口或人力资本规模。

艾钦和托洛夫斯基则更进一步认为,琼斯的无规模效应模型仍然是一种特殊情形。他们构筑了一个更为一般的两部门无规模效应模型,并将琼斯、罗默等模型全部涵括其中。他们的结论是,假定全部内生要素在知识生产部门和最终产出部门的总产出弹性不同,那么,经济长期增长率将遵循“短边”原则,由总产出弹性最小的那个部门来决定,而与经济规模无关。

琼斯、艾钦和托洛夫斯基的模型虽然从形式上消除了规模效应,但是,他们却并不能说明为什么不会存在规模效应。琼斯不能说明知识存量对自身积累的产出弹性为什么小于1;艾钦和托洛夫斯基也不能说明,究竟哪一种情况下,一个部门的总产出弹性会大于或小于另一个部门。而且,在他们的模型结论中,政府政策对长期经济增长率并不具有相关性。因此,他们的模型分析只具有纯理论上的意义。

另一条思路则主要是由一批新熊彼特主义经济学家开辟的,他们从特定的研究视角来分析规模效应问题。阿尔文.扬(Young,1998)、阿格汗和哈威特(AghionandHowitt,1998)、贝里特(Peretto,1998)等为代表的增长模型,集中于对“偷生意效应”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消除规模效应的新方法。

以阿尔文.扬的模型为例。在他的模型中,他人可以从两个方向——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创新活动而“偷去”创新者的创新利润流,即不仅通过产品的质量创新而且通过产品模仿来分割创新的垄断利益,这样,“偷生意效应”就大大加强。扬的分析得出了一个与以往内生增长理论相反的结论:经济规模愈大,参与分割创新收益的人就愈多,“偷生意效应”就越强;而且,如果“偷生意效应”主要通过生产模仿产品来分割原有垄断利益时,将出现负的规模效应。由于扬的模型中经济规模对长期增长可能具有正、负或无规模效应,而且他的模型是从特定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因此,其理论结论具有明确的政策含义。按照扬的分析,如果政府的政策只是简单地对所有研究部门实行“遍地开花”式的资助,那么,很可能只是激励产品的模仿,从而只影响收入水平,而不能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率;相反,如果政策立足于激励产品的质量创新,并根据R&D的研究深度实行重点资助或配额资助,那么,就可以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率。因此,阿尔文.扬的政策含义是:政策资助应该向创新难度大的人员或项目倾斜。

约法诺维克(Jovanovic,1997)则通过加入一个“学习成本”的假定条件来减弱或消除规模效应。约法诺维克认为,在罗默的两部门模型中,实际上暗含了“知识”可以无成本地进入最终产出函数的强假定,然而实际上,工人必须学习怎样使用“知识”,也就是说,需要支付“学习成本”或“知识消化成本”。如果将这一条件考虑进罗默模型,最终产出部门的成本将增加,规模收益也将有一个绝对的上界,从而使得规模效应减弱甚至消除。按照约法诺维克的观点,假定工人在生产中需要“学习成本”,那么,公司可能更愿意采用次先进技术而不是最先进技术,从而更倾向于生产模仿产品而不是创新产品,这就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阿尔文.扬的“偷生意效应”假定。

从实质上看,在阿尔文.扬和约法诺维克的模型中,存在一个共同的暗含假定,这就是:模仿产品或次先进产品虽然成本低于创新产品,但一定存在市场需求约束:正是这种产品约束导致了对生产人口或人力资本的需求约束。因此,内生增长理论的规模效应将因这种约束大大减弱、消除甚至为负。

到目前为止,近期增长理论并没有完全解决经济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一方面,近期增长理论中的长期经济增长率虽不依赖于经济规模,但仍严重地依赖于外生人口增长率;另一方面,所有的模型均还没有得到有利的经验支持。尽管如此,近期增长理论在理论上还是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体现在:第一,发现了无规模效应的均衡增长路径并论证了其存在性。在这些模型中,长期经济增长率要么取决于生产函数的产出弹性,要么取决于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实质上二者均取决于生产函数的结构参数。第二,经济增长模型被进一步一般化。以往的内生增长模型之所以产生规模效应,实际上暗含了人口或人力资本稀缺而物质资本不稀缺的假定,这种假定充其量只能符合发达国家的情形,不具有普遍性。近期增长理论实际上则放弃了这种强假定,代之以个更一般的情形,这样,就出现了规模效应为正、为零或为负的多种结果。第二,与以往的内生增长理论相比,近期增长理论的政策含义更具有针对性。在以往的内生增长模型中,由于简单地假定技术或“知识”的外部效应不能被个人内化,因而任何用于技术或“知识”部门的政策都将影响长期经济增长;而近期增长理论则表明,只有范围更窄的重点资助政策才对长期经济增长有正的影响。

三、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进展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进展对于中国来说是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的。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究竟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中国经济究竟又面临着怎样的矛盾?我们认为,集中到一点,就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需求约束”经济时代。或者说,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期效应时代已经基本结束,今后的经济增长,将越来越依赖于长期因素。

中国经济的需求约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业产品需求;一是劳动力或人力资本的市场需求。

第一,工业产品的需求约束已变得越来越严重。集中表现为:工业品供过于求的矛盾进一步突出,工业企业生产能力闲置过剩,产品大规模积压。根据2000年国内贸易局商业中心对国内市场上609种主要商品的调查,供过于求的比例高达79.6%,比1998年增长了47.8个百分点;根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900多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中,生产能力闲置20~33%的,占27.2%,闲置50%以上的,占18.9%;在产品积压方面,根据统计显示,近年我国工业产品每增产10%,就有1%的产品积压(王万山,2002)。

第二,劳动力或人力资本的市场需求面临严重约束。1997年全国失业工业数为1200万左右,2000年这一数字上升到2173万。即使是本来稀缺的人力资本,也同样面临市场需求约束。2000年全国本专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仅为80%,其中,专科毕业生的市场需求量不到30%(胡永远、李少斌,2001)。特别是2003年夏季以后,随着高校扩招后首届毕业生走上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的市场需求更加不容乐观。

进一步分析发现,受到严重需求约束的,主要是低档次工业产品和低档次人才。与之相反,高档次产品和人才却面临短缺。例如,我国已连续三年居世界产钢量第一,但一些高质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品种,供给能力不足,石油用管的市场占有率只有60%,冷轧硅钢片、镀锌板仅占30%,不锈钢板仅占20%;精密机床、远洋船舶等产品的50%还依赖进口。在人才需求方面,许多大城市如上海、深圳,对硕士以上人才敞开大门“欢迎”;一流大学毕业生还是供不应求。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低档次产品和人才过剩,而高档次产品和人才短缺?主要还得从供给行为找原因。从产品生产者来说,生产低档次产品有几个明显的好处:模仿成本远远低于技术创新成本;市场经营、开发的风险小;能很快填补市场需求空白,等等。从而,即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也只是“小改造”,在花样上做“文章”。其后果,只是利用模仿,抢夺了原来创新者的市场利润,并不能对经济的长期增长做出贡献。例如,改革开放后中国加大了引进外资与技术力度,但企业引进技术的目的只是为了生产使用,而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的企业仅占18.75%,而且,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投入也远远不够。以1994年为例,国有大中型企业用于技术引进的支出为275亿元,而同期用于这些技术消化吸收的支出只有9亿元(李以学,1999)。同样地,如果个人投资教育的目的,只是获得一张高等教育文凭,那么,个人就会走文凭捷径,热衷于职业教育或技能教育,因为这类教育的收益是立竿见影的。以非全日制的本科自考为例,1998年参加本科自考的实考人数为102万,是1983年的1000倍(胡永远,2001),其中虽有因普通教育招生计划的约束问题,但至少可以从非普通教育的持续“火爆”看出个人投资技能教育的热情。因此,从中国的经济实际看,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由于产品或知识创新的相对成本太高,企业、个人更愿意模仿,而不愿创新。

而且,在中国过去的二十几年中,宏观环境尤其是政府的行为,对这种局面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产权不明导致企业行为短期化,不愿进行有利于长期增长的技术创新;财税分权改革助长了地方政府支持本地的重复建设,导致全国市场产品过剩;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创新的收益被大量的模仿产品所“肢解”,从而大大削弱了企业创新的激励。尤其是政府长期充当着技术创新、教育投资的主体,有限的财力却“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项目都难以到位(李启明,1999)。

总之,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已经告别了产品的“短缺经济”时代,同时又承受着巨大的过剩人口压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可以利用世界市场需求缓解一部分需求约束,但中国是一个大国,低档次产品的过度出口将恶化中国的国际贸易条件,不是长久之计。中国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缺乏的是高质量的创新产品和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因此,按照近期增长理论的政策含义,政府的政策要求更有针对性,更有重点。换言之,政府的政策应该放弃对一般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国内“模仿产品”项目的支持,而应对新知识、新产品的创造与国外引进,加大支持力度。正可谓“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具体来说,政府的政策应该集中解决普遍存在的“短视症”问题。“短视症”的根源在于落后。落后怕“挨打”,所以总想“多快好省”,快出产品,快出“知识”,快出人才。这种良好的愿望有利于奋进,但也极易导致浮夸和行为短视。政府如果热衷于“赶超战略”,就会形成一个导向。整个社会都会跟随。一个政府,一个企业,如果过分关注自己任期内的“短期业绩”,就会损害长期的增长与发展。因为,重大的科技创新或技术创新,都难以在短期内显出明效。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中国改革开放20余年,生产大大发展了,科技水平大大提高了,人才数量大大上升了,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事实,但根据世界权威机构——瑞士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网站的《世界竞争力年鉴》,1998年中国的世界竞争力排名为第24位,1999年下降到第29位,2002年排名在31位;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排名,1999年中国竞争力排在32位,比1998年下降4位。个中原因就在于,中国在重大科技创新与产品创新方面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落后了,按照新增长理论的说法,就是:产品、劳动力数量对整个经济来说,只有“水平效应”,没有长期增长效应。因此,今后的政策措施,应该重点围绕纠正“短视症”而展开。

新经济分析篇(4)

中图分类号:C9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075-02

新经济社会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两者都关注经济行动中交易组织和制度,并对此展开了大量研究,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的蓬勃发展将交易组织和制度的研究推向了新高度。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对这一领域研究在基本假设、方法论主张等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所区别。本文旨在对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和主张进行简要梳理和比较。

一、经济学和社会学交叉研究的回顾

从学术发展史来看,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交叉研究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熊彼特、韦伯等人都使用了“经济社会学”和“社会经济学”的概念。但这一时期的学科界限还不明确,学者身份往往带有综合性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学家开始认识到数理化定量研究方法对认识一些经济现象的局限,并开始对这一方法进行反思,结果是经济学发展方向有了新的一些趋势,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经济学研究出现了社会学的新取向。

经济学对社会学问题的关注,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贝克尔。他重新定义了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及范围,将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拓展到个人、家庭等范围,使经济学的研究突破了单一的物质生产领域,把经济学研究的视角延伸到社会学领域。经济学家的这种学科“入侵”,引起了社会学家的高度警惕,一些社会学者也尝试用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经济问题。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哈里森・怀特首先尝试使用社会学观点解释市场的产生。他认为,社会网络是经济交易发生的基础,市场是一种社会网络,它体现了社会关系。怀特的研究极具开创性,这标志着社会学者开始关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这种学科交叉,在经济学领域以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为代表,在社会学领域则表现为新经济社会学这一重要分支。

二、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体系

(一)科斯、威廉姆森等人的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交易中有关经济权利和义务的界定,以及基于交易成本分析的交易组织的规模变动和边界确定,交易制度和结构的最优选择等(Coase,1937,1969;Williamson,1975;North,1990)。从而围绕其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构建起整个理论体系。对于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分析,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阐述了对财产权利进行界定的经济意义,从而说明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Coase,1960)。威廉姆森在科斯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围绕交易成本和治理结构核心概念构建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框架(Williamson,1975)。诺斯(North,1981)的研究关注交易成本理论在制度变迁问题中的运用。这些论述都是强调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应该包括个体的经济活动和制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假设

通过对科斯、威廉姆森、诺斯等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代表人物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仍然继承和发展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假设,但这些假设相对于古典经济学又有所不同,主要假设主要有以下几个:(1)“经济人”假设。相对于新古典经济学家不关注制度或松散地对制度进行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家运用新古典的分析方法集中研究制度的产生及变迁问题。围绕“交易成本”这一核心概念,新制度学派具体采用边际分析、均衡分析以及“成本――收益”等方法。本质上仍是“经济人”假设下的效益最大化问题。(2)“有限理性”假设。新制度经济学主张“有限理性”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理性”。科斯认为“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做这样的假设,即人的行为都是基于当前信息做出的理性预判后发生的行为(Coase,1994)。(3)“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假设。与新古典经济学中暗含的“确定性”和“简单性”假设相对,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环境中充满不可预期性和各种变化,因此交易双方都力图将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纳入契约之中,契约的达成在交易过程中增加了交易成本。

三、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体系

(一)嵌入性: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嵌入性”(embeddedness)概念最早由波兰尼提出的,他在《大转折》一书中写道:“人类经济嵌入并缠结于经济与非经济的制度之中,将非经济的制度包括在内是极其重要的”,“经济作为一个制度过程,是嵌入在经济和非经济制度之中的”(Polanyi,1944)。1985年,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在《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一文中对波兰尼的“嵌入性”概念进行了重新阐释,提出了“企业的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的著名观点(Granovetter,1985)。格兰诺维特的“嵌入性”主张,确立了经济社会学中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新经济社会学也因此得名。新经济社会学是建立在对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反思和批评的基础上的。

新经济社会学家认为,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包括新制度经济学),在理论上都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即关于个人的原子化假定,他们认为社会个体决策是自主的、孤立的,然而事实并不如此,个人的社会行动和经济行动都是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的,其中的一个最明显表现就是社会的网络关系特征,因此研究社会关系网络是十分必要的。新经济社会学者们普遍认为,“经济行动嵌入于社会结构”是一项更为接近实际的理论假设。新经济社会学提出了一个新的社会学研究视角,即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关注经济行动、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并对此进行广泛研究。

(二)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假设

格兰诺维特和斯威德伯格(Granovetterand,Swedberg,1992)共同把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核心归结为三个命题:即经济行动是社会行动的一种特定类型;经济行动具有社会性的定位;经济制度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从新经济社会学的上述基本命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经济社会学研究的几个基本假设:(1)“社会人”假设。新经济社会学家认为经济行动只是社会行动的一种形式,经济行动者有多重动机。格兰诺维特认为“尽管重要,经济行为也仅仅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类型。”(Granovetter,1992)。(2)“嵌入性”假设。新经济社会学认为经济行动具有“嵌入性”,经济行为被“嵌入在具体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之中”(Granovetter,1985),而不能“仅仅用个体的动机来解释”。(3)“社会建构”假设。20世纪90年代初期,格兰诺维特阐述了“嵌入”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关系性嵌入,另一种是结构性嵌入,新经济社会学的关注焦点也由关系性嵌入转向了结构性嵌入,其核心在于揭示经济制度何以被社会建构。格兰诺维特将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归纳为两个社会命题:经济行为总是社会性定位的,它不可能仅仅用个人动机来解释;社会制度不可能以某种必然的形式自动地产生,而只能通过“社会建构”来形成。

四、结论和讨论

在行为模型研究上,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有不同的假设。新制度经济学中基于个体理性(完全或有限),而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则是建立在经济行为的复杂性基础上,特别是强调“嵌入性”,即经济行动嵌入于特定的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中。从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已有的研究和基础和假设来看,我们可以粗略地看到两种理论的不同取向,这种不同也根源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不同方法论差异。因此,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从本质上来讲仍然没有突破经济学的方法论的单一性局限。而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方式方法则是多层次多方向的,不仅限于某一单一领域。一个显著的表现在于具体的研究工具和分析方法上,新制度经济学以“交易成本”为概念工具,更偏重于规范分析,而新经济社会学的“嵌入性”则更像一种研究视角,在研究方法上相对地忽视规范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以组织和制度分析为共同切入点,为我们重新定义经济行动打开了新的一扇门,引领了新学科的交叉。同时,两种理论的发展,也为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两门重要分支学科的进一步交叉和融合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罗纳德・科斯.社会成本问题[J].法律与经济学杂志,1960(3).

[2]罗纳德・科斯.企业、市场和法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3]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4]罗纳德・科斯.企业的性质[G]//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6]奥利弗・威廉姆森.治理机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8]兰建平,苗文斌.嵌入性理论研究综述[J].技术经济,2009(1).

新经济分析篇(5)

《财务经济分析论纲》是樊行健教授多年来对财务经济分析学科深入思考的心血结晶,是其多年来对财务经济学科潜心研究的集大成作品。在这一本书中,樊行健教授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外研究成果,通过在新形势下研究财务报表分析和经济活动分析的内在联系,将财务报表分析和经济活动分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财务经济分析新学科。

《财务经济分析国际比较研究》是樊行健教授与其2003级博士研究生共同承担的科研课题,他们通过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理论联系实际,试图通过对各个国家财务经济分析的概念与模式、目标与信息、组织与程序、方法与技术、内容与指标等进行比较与述评,了解财务分析学科的发展趋势,获得财务分析学科完善有益的启示,客观上为财务经济分析学科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作了进一步的注解与阐述。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理论和实证》是樊行健教授与其2004级博士研究生共同承担的科研课题,他们通过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结合中国资本市场实际,试图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经济分析理论与实务内容框架的搭建,探讨上市公司与一般企业财务经济分析的共同特征与区别之处,达到深化现行财务经济分析广度与深度的目的,以适应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这一课题成果的形成实际上是体现了财务经济分析基本原理在上市公司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限于篇幅,无法对这三本著作一一做深入点评,在此以系列丛书中奠基之作――《财务经济分析论纲》为代表,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财务分析的本质内涵辨析 :财务经济分析概念的创新

财务分析的概念究竟如何界定?财务分析等同于财务报表分析或者财务报告分析?如果不是,这三者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区别?这不仅是财务分析学科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从一般意义而言,人们并不在意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及财务报告分析的区别,如目前出版的关于这方面的书名就是这样五花八门,说明上述概念的本质是相同或相近的。然而仔细斟酌,它们又有所区别:财务报表分析的对象是财务报表;财务报告分析的对象是财务报告;财务分析的对象是财务活动。显然,财务报表与财务报告的区别是清楚的,因此,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报告分析的内涵是明确的。但是,财务报表、财务报告和财务活动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区别财务分析与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报告分析的复杂性。可见,对财务分析概念进行辨析是财务分析学科建立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樊行健教授通过回顾我国财务分析学科的发展历程,比较财务分析西方模式和东方模式的异同,融合经济活动分析和财务报表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财务经济分析概念,使人们对于财务分析的本质内涵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

追本溯源,我国的财务分析学科发展最早源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课程,这一课程是沿袭前苏联财务分析模式建立起来的,这一模式也可称之为东方财务分析模式。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曾经是我国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由于其传统的理论与实务已不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存在着内容陈旧过时、分析方法单调弊病,因此成为了改革的热点所在。在这一过程中,有人提出了“取消论”和“替代论”。 理所当然这两种模式都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作为折中,许多高等院校在暂停开设经济活动分析课程的同时,大都以“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取而代之。众所周知,财务报表分析起源于美国,传播于西方,因此可称之为西方财务分析模式。问题在于,财务报表分析就是财务分析的全部吗?

在樊行健教授看来,无论是经济活动分析还是财务报表分析,无论是东方财务分析模式还是西方财务分析模式,都是各有利弊,不能以偏概全;更重要的是,这两门课程或者其分别反映的两种分析模式存在相互弥补的特性,完全可以实现相互融合。传统的经济活动分析包括生产分析、成本分析和财务分析两部分(这里的财务分析主要是针对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核算资料展开分析)。它所代表的东方财务分析模式的优点是“内容全面,能对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展开分析”;其缺点是“各部分互相孤立,彼此分离,是一种重点不突出的板块式结构”。财务报表分析所代表的西方财务分析模式是以财务报表及会计核算资料为依据,以财务状况分析和财务成果分析为主要内容,其优点是“突出了财务能力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其不足之处是“没有与生产经营过程相联系,不能对财务指标做因素分析”。因此,这两种模式完全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交融的。

基于此,樊行健教授提出了财务经济分析这一全新概念。一方面,以财务分析为主;另一方面,把生产分析和成本分析作为影响财务指标变动的原因来展开分析。这样,形式上保留了经济活动分析的内容,实质上则是变板块式结构为渗透式结构,突出了财务分析的重要地位。为了突出以财务分析为中心,并体现财务活动与整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紧密联系,樊行健教授将两者合并称为财务经济分析,并指出它是以经济核算信息为起点,以财务资金分析和财务能力分析为中心,并运用专门方法和指标体系评价生产经营过程诸要素对财务活动的影响,借以考核企业过去的业绩,评估目前财务状况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无论是经济活动分析还是财务报表分析,都无法反映财务分析的本质与全部内涵;无论是东方财务分析模式还是西方财务分析模式,都无法完全适应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财务经济分析”概念的提出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其理论意义在于探讨财务分析学科内容与方法上的继续和发展的关系,既吸收了经济活动分析的长处,又发展了财务报表分析的内涵;既反映了经济活动分析与财务报表分析的融合,又促进东方财务分析模式与西方财务分析模式的协调。

二、财务分析的学科地位界定:财务经济分析学科的创立

关于财务分析的学科定位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人将其划归会计学,有人将其划为财务管理,还有人将其划为金融学、统计学等。财务分析之所以定位较难是因为它是一个与上述学科都相关的一个边缘性学科,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财务分析应该外在于上述学科而独立存在。樊行健教授根据学科发展的沿革,指出经济活动分析与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其他学科存在区别,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否则难以建立本学科的理论框架。樊行健教授认为财务经济分析的研究对象与会计学、财务学等学科存在根本区别。根据财务经济分析的本质内涵,其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诸因素影响下的财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所谓财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集中表现为企业财务状况。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本身好坏的任务直接由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完成,而揭示财务状况好坏的原因则由财务经济分析来进行。因此财务经济分析的研究对象强调的并不是财务活动本身,而是各种因素(主要是生产经营因素)影响财务活动形成过程及其结果。

作为一名财务分析理论工作者,我是认同将财务分析学科作为一门独立性、边缘性的学科的。这一判断还可以从研究财务分析学科与会计学、财务学等其他学科的关系得出。实际上,在研究会计学与财务学等学科的关系中,涉及到会计学的发展如何满足关财务学科发展的信息需求;财务学科发展如何有效利用会计信息的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毕竟会计学并不是单纯满足某一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因此,会计提供的信息往往需要分析与转换而成为信息需求者的有用信息;另一方面,财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复杂性也不能要求会计学者完全或直接掌握其会计信息的需求,对相关学科决策需求的分析,转换为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是会计学发展所需要的。在会计学与相关学科关系的信息转换中,财务分析起着重要的作用。财务分析就是根据相关学科或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标准的会计信息分析转换为决策与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同时,财务分析又根据相关学科理论与实务所需求的信息,分析转换为会计应该提供的信息。可见,财务分析在会计学与财务学关系发展中体现的是一种桥梁的地位,发挥的是中介的作用。这说明财务分析学科具有独立性、综合性与边缘性特征。

从财务分析在会计学与相关学科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看,随着会计学科地位的提升,随着相关学科对会计学信息需求范围、数量与质量要求的提高,财务分析学将在分析主体、分析对象、分析内容和学科地位上有进一步的扩展与提升。财务分析不仅要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需求者的需要,而且要满足管理者、员工等内部信息需求者的需要;不仅要满足管理学理论与实务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满足经济学理论与实务发展的需要;财务分析不仅是一门独立的边缘性学科,而且将成为一个独立于会计学和财务学等的专业方向。

樊行健教授在著作中还指出,由于经济活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都与会计学、财务学等学科具有深刻的渊源和密切的关系,因此由经济活动分析与财务报表分析交融结合起来的财务经济分析应该同时属于会计学和财务学两个学科体系。这是符合财务经济分析的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财务经济分析的现实情况的。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会计学科地位的提升,随着相关学科对会计学信息需求范围、数量与质量要求的提高,财务分析将在分析主体、分析对象、分析内容和学科地位上有进一步地扩展与提升。财务分析不仅要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需求者的需要,而且要满足管理者、员工等内部信息需求者的需要;不仅要满足管理学理论与实务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满足经济学理论与实务发展的需要;财务分析不仅是一门独立的边缘性学科,而且将成为一个独立于会计学和财务学等的专业方向。

三、财务分析的内容框架建立:经济活动分析与财务报表分析的整合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具有自身的内容框架体系。这是学科的核心所在。樊行健教授在其著作中对财务经济分析这一新学科的内容框架进行了探讨。樊行健教授指出财务经济分析内容框架可以分为原理、实务和拓展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依次递进。原理主要介绍财务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内容;财务经济分析的实务主要是指财务经济分析的分析内容与分析方法;拓展实际上是针对财务分析殊业务或特殊情况所进行的分析,如通货膨胀情况下的财务分析和基于合并报表的财务分析。

从财务经济分析的本质内涵出发,由于财务经济分析是基于经济活动分析与财务报表分析的整合,因此在探讨其实务部分的内容框架时,需要将上述两门课程取长补短,相互结合。一方面以财务分析为主,另一方面把生产分析和成本分析作为影响财务指标的原因来展开分析。这样,在形式上保留了经济活动分析的三大部分内容,但实质上是变原来的板块结构为现在的渗透结构,突出了财务分析的主角地位。

进一步地讲,财务经济分析实务内容框架应该建立在对传统经济活动分析与财务报表分析扬弃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应该“展其二者之长,去其二者之短”。财务经济分析突出财务分析,强调对财务报表和财务能力的分析与评价,无疑从研究深度对经济活动分析进行了挖掘;与此同时,财务经济分析要求联系生产经营指标和经济活动过程展开分析,并要求对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因素分析,实际上是从研究广度上对财务分析进行了拓宽。

遵循这一思路,樊行健教授的财务经济分析实务的内容框架大致如下:以经济核算信息为起点,主要是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为分析依据;其次进行的是财务报表分析,包括财务状况分析和财务成果分析,前者着重通过资产负债表分析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强弱,后者通过利润表分析表明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而要分析影响财务状况及其结果变动的深层次原因,需要单独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在以上对外对内分析的基础上,最后应形成财务经济分析的综合评价部分,即充分运用财务比率指标体系,并通过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明财务状况与生产经营活动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以体现财务经济分析的整体性。可见,樊行健教授所建立的财务经济分析内容框架还是具有鲜明的逻辑性,将经济活动分析和财务报表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而没有简单的拼凑和叠加。

财务分析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及由此产生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我国的财务分析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演变而来,在近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财务分析的理论、实践及学科建设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可喜的是,我们看到财务分析始终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完善。任何一个方向、专业或学科都要经历从无到有、由弱而强的发展过程,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过程都需要人们的不懈努力。樊行健教授的新著为财务分析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应当指出,财务分析学科或专业方向的建立还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关于是否需要用财务经济分析这一概念取代财务分析,财务分析能否包含财务报表分析和经济活动分析,财务分析实务是将财务报表分析与经济活动分析融合为一体,还是将为外部财务报告使用者服务的财务分析和为内部管理者服务的财务分析分开,财务分析学科应归属于会计学科、财务学科还是其他学科等等,这些都需要热衷于财务分析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新经济分析篇(6)

1我国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1旧的管理理念根深蒂固

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中,管理理念还是比较落后,虽然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在进行一些改变,但是落后的管理理念还是对企业有很深的影响。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计划经济使很多的国有支柱型企业的管理上存在很严重的计划经济特点,使很多新型的、科学的经济管理理念很难进行实施,使电力企业的利益和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达不到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形成许多电力企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不能得到协调。

1.2管理人员质量存在问题

在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实施方面,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和个人素质都会对管理效果有很大影响。电力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忽视了人力资源在管理人员选拔中的重要作用,使人力资源部门没有明确的关于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要求,在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人员选拔时,在招聘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规范的考核标准,使管理人员的专业程度或者特长优势与岗位需求不符,并且在进行实际管理之前,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使管理人员的整体质量不高,影响电力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效果。

1.3没有严格的制度

在企业的经济管理方面没有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使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得不到约束,工作态度也不够端正,形成经济管理的执行和贯彻的强度不够。在管理工作中没有对个人进行明确的任务划分,在出现管理方面问题的时候,各管理人员之间互相踢皮球的现象也经常发生,使管理只做到了表面,无法将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有效的改善。

1.4管理设施利用不充分

在企业的管理组织中,一般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差,对互联网以及办公设备的了解较少,因此在管理人员的管理设备和互联网设备的配备上要求不高,出现计算机或者其他电气管理设备配备不齐全的情况,影响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2电力企业市场体制下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2.1加强经济管理团队的质量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对管理人员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的了解,在进行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选拔时,应该制定严格的用人标准,提高选拔门槛,使团队中有更多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人。在进行实际管理前,需要对新的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企业可以增加企业管理培训的机会,定期为企业的经济管理人员的思想和管理能力进行提高学习,使整个经济管理团队的整体质量得到提高。

2.2加强办公设备配备

互联网是当今企业办公中必不可少的,很多设备的使用也需要借助互联网功能。在电力企业中,电气自动化设备被广泛应用,需要计算机来进行操作和监控。加强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重视年龄偏大的管理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学习,为管理人员提供先进的管理设备,使管理人员能够高效直观的进行电气设备的维护和监控,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2.3加强管理理念的和安全理念

在市场体制的影响下,为了满足时代需求,适应经济发展的速度,企业的经济管理的理念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学习。首先,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树立科学的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进一步实现经济管理方式的创新,使企业不断满足客户的最大利益,加大对社会的贡献,为电力企业进行持久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在发展现代管理理念的同时,也要继续保持传统管理中好的内容,比如在企业管理中强抓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加强企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2.4完善企业制度和监督体系

完善企业经济管理的制度和监督体系。在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落实中,加强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和鞭策效果,减少管理工作中出现态度消极的情况,杜绝出现管理人员思想传达和实际行动不到位的现象。在企业中加强监督意识,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自我管理能力,对懈怠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罚措施,增强企业制度的处罚影响力,增强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自觉性。在基层的电力企业服务和供电部门,建立意见登记和回馈表格,将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贯彻到基层。

2.5提高生产技术和营销手段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下,电力企业之间的人才和技术竞争逐渐加剧。技术作为电力企业发展的核心和根本,决定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益和未来发展水平。想要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力,最有效的就是提高生产技术。因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技术创新提供人才基础,加快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增强电力企业的竞争力。在营销手段方面,首先需要树立电力企业的品牌和口碑,增强消费者电气产品消费的安全感,根据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产品价格,使产品和营销手段具有市场化优势。

3结束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力发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电力企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电力竞争力还是不足。在市场体制的环境下,电力企业需要在经济管理方面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使电力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机制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通过加强管理团队的质量,完善管理团队的管理设备,使经济管理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加强电力企业的安全意识,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技术,使电力企业效益得到不断上涨,配合符合当下社会水平的营销手段,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新经济分析篇(7)

二、创新经济管理的有效方案

1.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的管理理念。企业要在社会发展观的角度上看问题,把以人为本的这一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当中,才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只有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只有把员工的利益重视起来,才能促进员工的职能发挥,才能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管理人员要对每一位员工进行深度的了解,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了解他们对工作的意见和公司管理的看法,让他们有一种主人翁的心态。但是企业还必须重视在对其进行人文关怀的同时,也要明确公司的规范制度,不能一味的感情管理,也要进行理性的分析。除此之外,企业在管理中要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文化水平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让员工具有统一的企业精神,用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打动员工,提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性的工作团队,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所以,企业在管理中必须重视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加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2.制定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在经济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制度的创新是基础。在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创新相应的管理制度,这才是新时展的要求。针对社会的市场体系,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使企业形成强大的经济团体。从制度上创新,改革各项管理体系,满足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创新的经济制度调整企业内部所有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使企业产品得到优化。另外,不难发现,制定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有利于建立健全市场内部的组织结构,同时有利于产品的开发利用。所谓的创新策略是以全体成员参与的全面监督体制为基础,不断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当然,制定制度时要考虑到其适应性,只有制度得到广大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快速适应,才产生其所存在的经济效益。3.加强企业的内部监控工作。(1)加强对企业各部门的调控。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经济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以财务为依靠的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相应地,需要对财务部门做出改变,使财务管理向着全面化的发展趋势发展下去。(2)完善企业监督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一定的财务内部监控工作,对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建立对财会控制为核心,实行内控机制,提高财务等各部门的认真、负责的态度,避免各种不合规章制度的行为发生。4.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其所有环节都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不断来提高生产管理与经营服务的高效和发展,以此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信息化技术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保证,是当代社会化生产高速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建设能有效降低成本和加快技术的革新,帮组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以及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来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前企业信息化实现的标志之一就是对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其是企业检验整个企业工率和其产业链在市场的竞争力的重要浮标。实现企业信息化,既是社会改革的需求也是企业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企业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的改革不断地深入,绝大部分企业管理范式正在向创新管理方面迈进。为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站稳脚步,企业必须变革管理方式,加强管理信息化创新方面的建设是未来必然的选择和出路。

新经济分析篇(8)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新时期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企业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把握时展脉搏,实现经济管理的发展与创新,进而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企业还要以自身实力为依托,加强对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的研究,并且找出其中薄弱环节加以完善和改进,完善而建立经济管理新制度和新体系,提高自身竞争力,进而实现稳定以及健康的发展。

一、经济新常态下创新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1.适应经济新局势需要

新时期下,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持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我国经济逐渐呈现平缓化发展。当前,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依然存在些许不足,缺乏完善有效的法律体系,管理模式依然采用粗放式模式,而创新经济管理可以满足新局势需求,促进企业实现现代化发展,提高其运作效率和管理效率,进而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创新经济管理不仅能够改变管理和经营效率,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实现企业既定经济目标,完善制度建设,同时,创新经济管理还能够帮助企业明确自身定位,科学组织各项经济活动,并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优化配置现有资源,为企业发展增添活动,保证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

3.促进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都通过粗放式模式开展经营管理,进而出现资源浪费、管理混乱以及效益低下的情况,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创新经济管理能够保证企业满足市场需求,构建集约型、人本型以及效益型管理新模式,改进管理和生产模式,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新常态下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对策

1.理念创新

在企业日常经济管理中,企业的管理理念以及思想意识起到重要的先导作用,而导致经济管理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企业管理者的理念落后,缺乏主动的学习意识,没有结合形式和任务对理念进行创新。因此,经济新常态下,由于经济环境发生了转变,企业一定要积极实现理念创新,借鉴和吸收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思想,实现与时俱进,并且通过全新的视角和思维开展各项管理活动,提高企业人员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进而为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提供理论基础,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制度创新

制度是开展各项经济活动和管理活拥幕础和前提,因此,企业一定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新局势,实现经济管理制度创新,综合考虑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合理而科学的管理制度,并且强调制度的稳定性和柔性。第一,企业要顺应时展,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创新管理机制的过程中体现制度的人性化,例如制定科学的奖罚制度和考核制度,为员工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调动内部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第二,企业要创新监督和决策机制,并且鼓励所有员工主动参与,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将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结合在一起,为企业提供创新的活力和生机。

3.战略创新

由于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环境出现了一定转变,企业的管理和经济环境也出现了相应转变,企业需要结合环境转变,制定可行而科学的发展战略,进而应对新时期出现的挑战和机遇,调整自身战略发展目标,判断经济发展的形式和任务,加强战略的前瞻性和全局性,通过市场宣传和品牌优势体现战略的实效性。同时,在制定发展战略过程中,企业要充分结合自身经营水平和实际情况,突出体现企业特色,进而符合既定的利润目标。企业在实施和构建经济管理战略的过程中,要结合市场经济实际状况,对市场经济以及行业发展进行评价,保证既定战略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

4.人力创新

创新人力资源是创新经济管理的关键内容,企业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尝试人力资源创新。在人力资源创新过程中,企业要从企业文化角度为出发点,通过文化建设和思想教育,加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向心力,让员工认同和接受企业文化,进而愿意为企业发展繁荣贡献力量。同时,企业还要创新与完善人员晋升机制和招聘机制,并且针对人员招聘和员工晋升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创新策略,通过科学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方式,确保人员招聘和晋升的高效性、公正性以及规范性,进一步完善人力管理。

5.组织创新

当前,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因此,企业一定要积极实现组织创新,科学缩减职能部门,发挥组织效用,提高经济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企业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企业还要构建多层垂直的管理结构,重新构建内部组织,进而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确保信息传递方便及时,为企业高层提供最新的管理和经济信息,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企业还要积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调整管理经营政策,促进管理实现信息化和数字化,保证各项管理和经济活动有序开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经济新常态下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想要谋求更好的发展,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组织、人力、战略、制度以及理念方面进行创新,保证各项管理和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栾海波.探讨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以某零售企业为例[J]. 现代商业,2014,32:165-166.

新经济分析篇(9)

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历程,大同市的各项事业发展也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每一点变迁,每一个经济事件的发生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心理、心态与价值观念,因而,作为新闻报道,一定要正确地引导舆论,应当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在这种新形势下,笔者认为,对经济领域内的新闻采取分析性报道这种形式十分有益。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一场关系到国家和城市命运的极其深刻全面的社会变革。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平面动态式的报道,已远远反映不出当今改革开放大潮的波澜壮阔和多姿多彩。多出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分析性新闻,这是新时代的需要。

所谓分析性新闻,就是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其在活跃人们思维、拓宽人们思路方面有着其他新闻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相较于其他新闻表现方式,分析性新闻更侧重于通过运用综合分析、解释、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对事物给以立体性报道,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又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向,使人从总体联系上把握事物。它既有新闻述评的透彻犀利,又兼新闻综述的全景式勾勒,也具思辨性新闻的深度,而又不失其客观性。

一、解读:表达媒体思考

正确解读经济事件是做好分析性新闻报道的基础。

通常每一项经济政策出台,每一个经济事件发生,每一种经济现象流行,媒体就此作些背景或者条文解读,分析一下事情的成因或来龙去脉,以让公众获得更详细、更清晰的信息。但笔者认为,让公众“知道”仅是解读的第一层面,仅仅是一般信息提供层面。真正成功的解读,必须有第二个层面,即在解读中,更多地体现媒体的思考,并表达这种思考,进而让受众自己进行“思考”。通过这种自我思考,提升受众对经济事件、现象、政策的判断和认知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各种经济政策、经济现象,形成共鸣和合力,同时也达到了分析性新闻的初衷。

2006年三四月份,配合税收宣传月活动,大同县国税局联合大同日报共同开展了“农民税负调查新视角”主题策划活动,聚焦大同县农业、农村、农民的减负状况,倾听农民及基层干部对税费改革后有关问题的反映和思索。那段时间,笔者一直在大同县农村进行农民税负调查,了解到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益处,但同时也得以较长时段地观察税费改革给农村建设带来的挑战及当前农村基层管理所面临的困境。之后,笔者以《农民税负调查新视角——大同县国税局税收宣传月主题策划报道》为题,对大同县自2004年进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的农村变化作了一个初步总结和思考。文章以税费改革对“三农”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层层剖析后指出惠农政策确实让农民受到了实惠,但同时也理性地分析了减税对农民增收影响不大,特别是在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增的背景下,税费改革政策可以说政治效果大于经济效果。此外,文章详尽分析了当前农村基层管理所面临的诸如农村基层政权濒于瘫痪、教育欠账、乡村公用建设缺乏资源等困境,并在结尾处指出,“无论是为农民减负,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发展生产。”

二、理性: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新的形势下,“理性”正在成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报道的思想方法。坦率地讲,做经济新闻报道时常会面对很多诱惑,坚守理性意味着经常要舍弃浮夸的噱头,远离无聊的炒作,能从纷繁芜杂的新闻事件表象中找到内在脉络,更看重的是长远的社会的利益而不是只顾眼前,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而对新闻的原则态度和客观公正的立场就是坚持理性的基点。

在工作实践中,笔者以为要想使新闻报道充满理性而非凭感性认知,大量占有原始材料和第一手资料至关重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被媒体形容为2008年度经济金融界的一次“海啸”。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势必会对地方经济产生影响,那么其对大同的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一时间关心经济金融的人士众说纷纭,不少企业界尤其是中小企业主看到南方不少厂家破产,心内也充满狐疑。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及时采写了《全球金融动荡对我市经济影响有限》一文,文章始终坚持以数字说话、以事实说话的新闻准则,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上层层分析,通过对2008年前3季度大同市主要经济指标、主要行业价格运行指数、外贸进出口总额、金融形势等考核经济的主要数据的举证和剖析,最后指明,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对大同市煤炭、钢材、冶金等行业都受到一定影响,但总的来说影响不大。不过随着金融风暴向实体经济蔓延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必然会对已全面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内经济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必然会对大同市经济金融产生一定影响。面对当前经济波动、投资下滑、外需下降等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央及时提出了以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宏观调控目标逐步转向,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通过减免税费等适当宽松的财政政策为企业减负等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将陆续推出,大同市要在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各项政策的同时,未雨绸缪,及早防范,避免金融动荡对我市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篇报道在《大同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发后,引起很大的反响,也显示了分析性报道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各领域的日渐深入,经济报道的外延愈来愈广,超越经济做经济报道正是现时经济报道的内涵所在。现在的经济活动已不再狭隘地局限于工业、商贸或者是农业活动,而已成为一种包含各种经济因素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像文化可称为经济,教育也可称为产业,分析性经济报道已不能只采用纯粹经济的视角,而是要综合运用人文的、法律的、社会学等多种视角加以阐述,需具一种大经济观,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分析性经济报道为区域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服务的意义。

参考文献

新经济分析篇(10)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02

引言

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企业逐步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中国企业在面对机遇的时候也面临挑战,很多企业在竞争中没有优势,导致企业效率下降,经营业绩滑坡,员工离职率升高。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企业要在管理上下功夫,尤其是经济管理,改变传统老旧的模式,进行大力度创新,这样才能发挥经济管理的核心作用,辐射企业各部门,带动企业整体发展,实现资源有效利用,企业长足发展。

一、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企业要达成定下的经营目标,就需要采取行动,制定一些有利于经营发展的制度体系,这个过程即为管理。为了能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保证企业在日常工作中获取经济利益,让企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创新经济管理。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企业的竞争对象不只是国内企业,还包括了国外企业,企业要想抓住这次经济大发展的机遇,在竞争中越挫越勇,那么创新经济管理势在必行。

不同的企业身处行业不同,因此在管理体系上可能有所差别,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它们所处的大环境是相同的:即经济一体化的势日益加强,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互联网与金融相融合的态势加强。在这几类因素的影响下,企业面临的是一个更加现代化,竞争更激烈,更加注重创新的整体行业环境,为此,企业要对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即经济管理进行创新,以创新管理来引领企业实现一次快速有持久的发展。

二、企业经济管理的特征

首先,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是综合性的。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不同于政府部门或家庭之中的经济管理,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经济管理模式,其中既包含了资本的管理又包含了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经济管理在现代企业中主要是指运用价值模式的思维来管理企业,通过实行一定的制度或者执行一定的方案对策,来影响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从而获取经济利益增强企业实力的一种管理方式。

其次,企业中的经济管理与企业其他方面的管理联系比较紧密。一个企业的经济管理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企业其他的事项管理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实际上,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其与资本现金有关的管理工作都与其他管理有密切联系,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忽视资金而单独进行日常管理。因此,企业中的所有部门与事物都与经济管理挂钩,要想做好经济管理,就势必要将企业中方方面面都做好,这是一个基本要求。

最后,企业的经济管理情况可以通过财务信息表现出来。企业的经济管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现出来的,而这个媒介就是财务信息。一家企业的财务信息能体现这家企业的经营状况,体现决策的合理性、正确性与否。企业只有经济管理模式适当,产品质量较好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管理模式不但要有独立性,还应该在科学的经济管理之下进行。

三、企业实行创新经济管理的意义

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互联网与金融相融合的态势加强,这样的环境就要求企业能不断进行创新,在管理中加入高新科技与信息网络技术,优化经济管理,提高信息传播与输送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新形势,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是企业永葆活力的源泉。

四、企业传统经济管理的不足之处

1.经济管理理念落后

经济管理理念落后是目前多数企业在经济管理中遇到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也是一家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创新时面临的最大障碍,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一家企业在新形势下,管理理念还是陈旧的,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意识不到危机的存在,不能对自家公司进行一个合理的定位,进而在管理模式与理念上也无从下手,最后只是坚持了传统的管理理念,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的营业目标,忽视了在企业中进行经济管理,而且管理层在面对市场竞争时,不懂的将经济管理纳入到企业竞争力中,只是一味的追求在利润上赶超竞争对手,而没有考虑长久的发展。

2.制度不健全

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是多数企业都会出现的问题,这影响了经济管理的实施效果,一些制度只是流于外在形式,而在具体内容上要么过于简单,不能对企业经济管理起指导作用,要么内容不切合企业当前情况下的发展态势,也不具有指导意义,这两者均不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是很多企业所存在的问题。还有一部分企业根本没有建立经济管理制度,认为没有该项制度也无可厚非,这是经济管理难以发展创新的制度根源。

3.内部控制机制薄弱

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是企业防范风险的有力保障,这是实现企业一切发展的前提,只有对企业进行掌控与风险防范,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一家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现在很多企业都出现一种情况,就是普遍不重视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很多管理层人员认为企业最应该实现的业务上的进步,只要利润够多,别的都不重要,这是一种非常不科学的理念,还有一部分管理人员即使是建立了内部控制机制,也并不完善,或者并不符合企业的发展情况,内容不具有操作性,或者机制太过简单笼统甚至会出现与公司内其他准则制度相冲突的情况。在新形势下,企业应该革除这种旧观念,对内部控制重视起来,企业不可能一直发展很顺利,只有防范风险,及时处理风险,企业才不会在风险中灭亡。

4.经济管理不规范不科学

企业中经济管理的工作主要是指财务工作的管理,在财务工作中,会计原始凭证是最基础的一项,任何之后的会计目录编制或者财务报表的制都离不开它,它包含着经济上的责任,使企业项目往来和一切经济活动的重要根据,必须要求准确、规范,进行科学管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够在涉及原始凭证时做到准确规范,原始凭证的管理不规范会在潜移默化之中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除了进行业务办理拿到原始凭证的人以外,会计是第一个接触到原始凭证的人员,他们需要根据原始凭证的记载将经济事项通过会计目录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初次记录时一定要准确规范,这样才不会对后续各种报表的编制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很多企业中在这一方的管理并不科学规范,为企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5.人力资源管理不科学

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后,并不能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帮助员工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在薪酬体系和激励制度方面做得不到位,会出现员工付出与收入不对等,表现优异的员工与表现一般的员工薪资水平差不多的情况,这会严重打击员工的上进心和积极性,最后造成很高的离职率,导致人才流失。另外,企业中的经营者很可能并不重视企业文化,缺乏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尊重爱护,导致很多企业内部员工幸福感并不高,这样大环境下的员工做事也缺乏积极性,对企业没有归属感和荣誉感,不能对企业的发展贡献很多力量,持续下去,企业的发展动力会不足,最终导致企业走向落后甚至衰败。

五、新形势下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措施

1.增强意识和理念,重视创新经济管理

进行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是一家企业实现创新经济管理的关键一步,企业应该由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创新开始,对企业内部的多方面统筹兼顾,进行危机创新,才能推动创新经济管理。在理念创新的过程中,只有管理层不断破除旧的观念,革故鼎新,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纳入到实际管理过程中,才能够正确科学的指导日常的经济管理,管理层发挥引导作用,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理念创新的氛围,在大环境下多下功夫,带领员工形成一股自上而下的强大的理念创新动力。

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要做好统筹兼顾和进行危机创新,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轨迹和目标,从全局的高度来制定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让企业在竞争中迎难而上,在恶劣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企业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不进则是退,不创新不强大就要被市场淘汰,为此,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会存在潜在的危机和挑战,企业管理层以及所有员工必须树立好风险意识,在这种危机理念下不断进行自身的优化,实现产品以及管理的双重向好,实现企业的大发展。

2.进行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在新形势下,经济管理在企业管理乃至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内,企业可以在日常活动中通过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吸收好的管理模式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但是进行这些决策的一个前提保障是进行制度的建立和创新,管理制度是一家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只有根基稳,才能枝繁叶茂,成为一颗常青树。企业应该立足于自己的发展情况,对自身存在缺陷的地方,进行补足和健全,最终形成一套运作良好、灵活可靠的管理制度,针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创新,要注意不能太过苛刻和死板,要融入人性化的理念,同时这一制度不能太笼统或者并不适合现在企业的发展情况,导致不具有操作性,应该在有相对高度的情况下,又切合实际,适合现在企业的发展态势。

对外,企业在制度制定和完善时要时刻注意市场动态,以市场为风向标来把握制度的发展方向,这一制度应该能对企业起到一个保障和激励的作用,企业可以研究国内外优秀的企业制度制定原则和细节,进行合理吸收运用,最好是同时结合资深企业发展特点,生成最适合企业的具有特色的制度。

3.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企业建立风险防范体系是保障企业能够长久发展的防护网。企业在做风险防范时首先不要对一个项目期望太高,投入太多,投资学中常用的一句话“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同样也适合企业的风险防范,企业投资一个项目时,不要将资金全部投入进去,这样会导致风险过于集中,一旦出现事故,很难进行分散或者对冲,致使企业利益受损。其次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有重点和次重点,不要分不清主次,忽视发展的核心目标。

4.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

进行资源整合,首先要做的是将新旧经济管理理念相融合,企业旧的经济管理理念难以适应发展现状,新的经济管理理念可能会偏离企业实际发展情况,这就需要将新旧经济管理理念相结合,运用扬弃的方式对融合后的理念加以改造。其次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调整。科技是现代所有企业竞争的核心动力,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一种手段,企业应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将整个企业的经济管理纳入到工作系统中,对经济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

5.实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的薪酬制度和激励制度,二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新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发展好,必须要有人才的支撑和智力的支持。企业应该以建立更加合理科学的薪酬制度和激励制度来为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保驾护航。首先要树立以人文本的理念,关心员工,爱护员工,改善薪酬制度走向合理化,让多劳的员工多得。其次,对员工进行适当的激励,奖罚分明,提升员工的积极性,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氛围。最后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在这样的企业文化下能够畅所欲言,提升主动性,在自由的环境中迸发出灵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六、结语

本文从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开始分析,结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特点来阐述企业进行创新经济管理的意义,并且指出现代企业中传统的经济管理方法存在的不足,如经济管理理念落后、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机制薄弱、经济管理不规范不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等问题,在文末给出笔者关于解决这些不足之处的措施建议:增强意识和理念,重视创新经济管理、进行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建立风险防范体系、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实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等。

参考文献:

[1]曹健.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6(10):177.

[2]宋云刚,彬,赵品旺.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创新措施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16(11):76-77.

[3]郑柳泉.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措施的有效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3,17(1):75-76.

[4]过烨.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3,18(2):81.

[5]宋世松.浅析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12(1):1-2.

[6]崔凌.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分析[J].知识经济,2017,1(2):98+100.

[7]尹秀峰.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中国商贸,2014,34(4):49-51.

上一篇: 航空航天概论 下一篇: 机械结构设计基础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