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09 19:05:23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篇(1)

在高三化学总复习期间,教师应对照化学学科《考试说明》的内容和课本的重点知识,正确处理好《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即考纲)与课本之间的关系。《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高考化学命题的基本依据。现行课本是依据大纲编写出来的教科书。因此,引导学生搞清“纲”与“本”的关系,对搞好高三总复习尤为重要。高考总复习要重视课本,但又不应依赖于课本。在总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大纲》和考纲,对照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和课本上的重点知识,找出知识点和考点,把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深化和提高。教师应抓重点、抓规律,抓知识的归纳小结,抓知识点和考点的联系,不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内容,合理分散教材的难点,强化知识的重点,对知识点的处理应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教师要明确考试的目的、能力要求和考查内容,力求抓住五点:①知识点;②考试点;③能力点;④德育点(爱国主义、科学史);⑤实际点(联系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环保知识的实际)。近几年高考化学的命题思路是“守纲不守本”,即知识守纲、守本、不超出课本的范围,而能力不守本,可以大大超越课本。因此,教师不要随意拓宽知识范围。

二、立足教材,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本学科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考化学内容可大体归结成以下六块。学生在复习时应按“块”复习训练,适当选些题做,特别对当时做错或不会做的题,认真分析一下,查漏补缺,会有很好的效果。

1.基本概念“块”。

这一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线、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

2.基础理论“块”。

这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

3.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块”。

这一块是化学的基石,可划分为金属线和非金属线,统一在周期系中。

4.有机物“块”。

这一块的核心是烃及其衍生物线,重点是结构和化学性质,而结构又是官能团和与官能团直接相关的化学键。

5.计算“块”。

这一块纵贯化学各部分,学生要掌握基本类型、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6.基本实验“块”。

这一块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它含仪器、基本操作、制备、鉴别(定)、提纯、定量实验、试剂存放、事故处理等。

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学生在复习时应以教材为主体,使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三、经常联想,善于总结,使教材知识网络化。

经过高一高二阶段化学的学习,有些学生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高考考场得分,学会仅是一方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有人说:“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了。”这话不全对。实际上,学好化学的关键在于怎样记。例如对无机化学来说,学生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实在是微不足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地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只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学生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讲究方法,归纳技巧,把握重点,消除盲点,勇于号脉高考。

1.多选做中等难度的题。

学生应以考纲为基本框架,以课本为“血液”,以教师的讲解和点拨为“营养”,对课本知识进行扫描式清点,多选做一些中等难度的题,尤其要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

2.复习先考虑主干重点知识。

复习到最后阶段,学生在全面系统地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应该做到重点突出,尽可能与高考试题接轨。猜题、押题是不可行的,但分析重点、琢磨重点、强化重点、变通重点却是完全必要的。学生一定要避免盲目地追赶时髦、花较多时间去找热点材料和热点题目的做法。

特别提醒的是,学生除了要留心变化的内容外,更要关注不变的内容,不变的内容才是基础,应该将其列为复习的重点。对于考试内容的覆盖面,学生首先要考虑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然后考虑其它。

3.关注常考的热点知识。

在一轮复习时,学生要全面浏览教材章节,熟悉教材内容,在二轮复习时学生要按专题构建复习体系,形成“考纲、考点、教材、知识点”的网络。

近三年高考常考的热点知识如下:(1)阿伏伽德罗常数;(2)氧化还原;(3)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4)溶液、离子浓度及其转变;(5)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原子结构和性质、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电子式;(6)化学键、晶体类型及性质特点;(7)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8)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9)盐类水解、离子浓度关系(大小的比较);(10)离子共存;(11)溶液的pH值及计算;(12)阴阳离子的鉴定、鉴别;(13)原电池、电解池;(14)有机化学思想、官能团的确定、同分异构体、同系物;(15)四大反应;(16)有机聚合体和单体的相互转化及计算;(17)实验仪器的洗涤、实验装置、基本操作;(18)混合物的计算;(19)化学史、环境保护、能源材料;(20)新信息、新情景题的模仿思想。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篇(2)

本文作者:李建华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袁桥镇初级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我通过活动单导学优化习题课课堂教学,通过专题训练总结解题方法,通过开放型习题优化学生思维.让学生动脑想、动耳听、动眼看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解题.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方面,无不有数学的贡献”.可见数学是义务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但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关键在于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因此,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上好习题课,就显得尤其重要.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习题课点滴经验,具体如下.

一、通过“活动单导学”优化课堂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而传统课堂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变动接受,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这样的习题课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根本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这种模式下的习题课,和传统习题课最大的区别是,在活动过程中设计以下两个活动.活动一:以题理知,先独立完成题目,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再全班交流:这些题目用到了哪些知识点、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这个活动开展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对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来讲,即使讲错了也是很好的资源,让学生知道错在哪儿,为什么错,这种错误有没有普遍性,总之尽一切可能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想方设法提高中等生和后进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水平.活动二:用知得法,运用活动一得到的知识方法完成活动二的题目,小组合作探究后,把解题过程呈现在小黑板上,或进行实物投影,然后展示交流,展示时人人参与,机会平等,教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最后自我完善.这样的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想、动耳听、动眼看,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解题.

二、通过专题训练总结解题方法为了让学生迅速准确地解答各类习题,在教学中我把习题归类,进行专题训练,引导学生对本专题所涉及的重要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规律,概括主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比如:二次函数解析式是研究函数性质的基础,其解析式的求法也综合了代数、几何的相关知识及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则是中考必考内容之一,这类题通常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如何迅速准确地求出解析式呢?我通过习题课,进行专题训练.二次函数解析式只有三种类型:第一,一般式y=ax2+bx+c(a≠0);第二,顶点式y=a(x-h)2+k(a≠0),(h,k)为顶点坐标,直线x=h为对称轴;第三,两点式y=a(x-x1)(x-x2)(a≠0),x1、x2是函数图像与x轴两交点的横坐标.在具体求解过程中如何选择所求二次函数的待定形式,却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一般式适用范围最广,但是多用于已知二次函数图像上的三点坐标这类题目.例如: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过三点A(1,3)、B(-2,4)、C(3,8),求函数的解析式.这时可设一般式,再列方程求解.(2)已知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对称轴、最值等条件,一般设它的顶点式.例如:抛物线y=ax2顶点坐标为(-3,1),且过点(0,-2),试求抛物线的解析式.这时设顶点式计算量小,最好.(3)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两个交点坐标,一般设两点式.例如,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交于两点A(-2,0)和B(4,0),且经过点(2,3),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这时设两点式最为简便.当然上述几例都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解,但应要求学生学会选择简便的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速度.一些重要知识点、重要题型学生掌握的不够好,就可以通过习题课进行专题训练,揭示规律,找到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方法,做到解决一题就会解一类题,即触类旁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通过开放型习题优化学生思维数学习题课有别与新授课,习题课的目的是通过练习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要精心选题,习题的选择要切合教学实际,让学生学有所得.比如我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习题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型问题作为活动二.如图1,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三个点A(1,0)、B(-3,0)、C(0,-3),请你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一个合理的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活动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汇总问题,后在全班交流)这种结论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很少遇到,感到很新鲜,因此在小组交流时能积极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全班交流后各小组能踊跃发言,汇总了如下问题:①求抛物线的解析式.②求三角形ABC的面积.③在抛物线上找一个点P,使得三角形PAB的面积最小,并求出这个点的坐标.④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⑤当-2<x<3时,求x的取值范围.⑥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个点P,使得三角形PAB的面积等于6,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⑦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个点P,使得三角形PAB的面积等于3倍三角形ABC的面积,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⑧当x>-1时,抛物线增减性如何?⑨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个点P,使得四边形ACBD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这些问题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涉及到了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等知识点,并综合了二次函数与几何的相关知识.问题结论的开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提的问题数量比预设的多,角度比预设的广.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都解答时间不允许,我就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选出具有典型性且容易出错的三个问题①、⑤、⑦,这三个问题难易适度,有层次性,每组完成最喜欢的一题,然后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些小组完成得既快又好,展示环节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小组的方法,问题①的解法出现三种,我就引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法的优劣,找出最简思路,问题⑤总结出数形结合的思想,问题⑦总结出方程思想.在这个环节通过一题多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总结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总之通过开放型习题优化了学生思维.近年来,本人在习题课教学过程中,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锐意创新,使学生在多思多变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习题课教学我只是初步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实践上刚刚起步,教学方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篇(3)

二次函数要确立学习目标,求出函数解析式,会画函数图像,理解图像性质,会平移图像及一般式配方成顶点式。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次函数,我采用了下面的教学研究方法。

一、二次函数概念

一般地,我们把形如y=ax2+bx+c(其中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其中a称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求函数解析式的最普遍的方法是待定系数法,还可采取多种方法,如果能够综合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灵活运用总结的规律,可以有效解决问题,节省计算时间和步骤,从而加深对二次函数的理解与灵活运用。

二、教学设想

在不同班级学生的性格不尽相同,有的班级学生普遍活泼好动,而有的班级的学生则普遍相对比较文静踏实,针对这一现象,对于那些活泼的学生于是采取了“实践与探究”方法,而相对的那些成绩好并且内向的学生采取了“讲授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来传授知识。

三、教学过程

对于讲述抛物线这一节课时,可以对比较文静踏实的班级讲解抛物线的定义,画出抛物线的图像后说明抛物线的性质,开口方向,对称轴,以及增减性。再列举一些生活上的例子去加以理解。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抛物线的效果。同时,对于活泼好动的班级学生应采取联想式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去讨论抛物线这一名词的含义,并以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解释,比如说学生认为“从高处向低处扔物品,就会产生抛物线是正确的”,其实这是错误的,它产生的只是抛物线的一部分。通过这些探讨得出结论,归纳抛物线的特点,并对学生进行提问,抛物线与二次函数有哪些联系呢?从而引出所讲内容。

四、结果分析

教学实验促进了学生学次函数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次实验的结果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在传授有些知识的定义时,应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采取“讲授法”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对于运用知识时,要采取“实践与探索”相结合的方法来使学生学习新知识。

以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讲解,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方面它表现在学生自主总结规律,学生总结出当对称轴在x轴负半轴时,a、b同号,相反,当对称轴在x轴下半轴是a、b异号。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提出问题,比如说,有学生提出抛物线能够开口向左或者向右吗?这些都反映出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从而,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相比之下,传统的教学方式成绩增长较为缓慢,这表明新式的教学方法更易于接受和吸收。学生对于学次函数所产生的畏惧感如何去克服呢?首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上课期间,多加提问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潜力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根据新教材、学生的特点以及新的教学理念,从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以及学生间的和睦相处,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升学生的成绩,有益于思维能力的拓展,同时对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也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篇(4)

初中生物纳入会考多年,已日趋完善,因此复习课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的复习主要以老师的讲为主,没有掌握有效复习方法, 学生往往是记得快,忘得也快。面对现实,怎样复习,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顺利通过初中生物会考,这是广大师生目前密切关心的话题之一。本人认为现代的初中生物复习课中应该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体系,开展“点、线、面”的复习方法来使学生更熟练地整理知识,掌握知识,让复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 生物复习课中开展“点、线、面”复习的条件

(1)教师在上复习课时要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树立自信心,端正学习态度。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开拓进取、向上奋进的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因此,在思想上促使学生对复习课的重要作用给予重视,是复习成功的基础。复习课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课型,它对学生掌握知识、整合知识体系、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起着巨大作用。

(2)在教学生物复习课时,先要学习研究《生物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可以明确考试指导思想和命题方向,领会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范围。知识网络的构建可在每课、每单元、半期、期末及总复习中使用。从每课的总结,到每单元知识网络的构建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能力就会提高,有利于学生在总复习时更熟练地整理知识,掌握知识。

(3)在生物复习课的教学中不能是老师的简单重复,必须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原则。不要直接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向学生提出相应的目标,再组织学生个人或小组自行进行探索总结,构建知识网络,实现知识的飞跃。

二、 生物复习课中开展“点、线、面”复习的实施方法

(1)从大处着手构建骨架是进行点、线、面知识构建的前提。“学习最好的方法是有理有据的学习、有规律成体系地学习。”在初二生物会考复习时,根据《考试大纲》往往把知识分为几个模块。先让学生以大处着手,对整体知识有个清晰的轮廓,对所要考查的内容了然于胸。把构建对象分解成几大部分,所谓的知识体系其实就像大树一样,先找这棵大树的几个主干部位,帮助学生居高临下地记忆重点内容。比如:根据考纲,初中生物会考的内容分为十个主题,让学生在了解整体考查知识的基础上,再在每个主题里先找出主干知识。

(2)以主干知识为枢纽,以线索为网络,形成独特的知识框架。把构建好的知识主干分别再进行分解,特别是围绕一些重要的主干知识进行展开和延伸,使其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广挖井,不要深挖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复习过程中要加强对每一个章节有多少个重难点、考点知识的总结罗列,这已不再要求面面俱到,重要的是抓主要的线,以线为线索把重点知识带出来,从而达到梳理知识、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目的。

(3)特殊知识点的标志和相关知识点的整理是重点。学生对“点”已较为熟悉,但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因此做好相关知识的前后联系是很关键的。在建立好“主干和树枝”的基础上,要联系知识的“前世今生”将所学知识融会到知识网络中去。生物各模块知识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不可截然分开,把分散在各章节的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体现知识间的本质因果关系和整体性,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并且要注重把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应考结合起来。如:“病毒、细菌与真菌、动植物细胞”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不同和联系等。

三、 生物复习课开展“点、线、面”复习的实施过程

(1)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此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回顾梳理、归纳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切忌教师一讲到底,初二学生年龄段的特点是好动、注意力不长。根据学生特点,不宜采用连续过长时间。因此,在让学生了解整体轮廓知识的基础上,每次只布置一个小模块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针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将以前所学的散乱的知识点,连成线,线连成面,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比如:在复习“主题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小模块――植物的种子”时,让学生列出相关知识点,也就是“主干和树枝”,再由线扩展到点。本设计以植物种子的“结构――功能――萌发条件”为主线,然后对主线上各点进行衍射,把其余的知识点放在主线上各点所引出的支线(树枝)上,最后形成网络,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个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得到的知识既扎实又实用。学生对知识进行构建和整合的能力提高,解题能力增强,并享受到了学习乐趣,增强了信心,激发了兴趣。

(2)组内补充、扩展。在学生独立构建好知识网络的基础上,教师可把学生进行分组,如上下桌四人之间相互讨论每个人的知识网络,并进行补充。教师不是旁观者,也可以把自己当做小组的一个成员参加到某个小组中去,教会学生如何的补充知识,监督和组织好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兴趣,找出自身的不足,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培养了合作能力。

(3)教师引导,找出联系,进行标注。师生共同对构建的主题内容进行反思,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对学生不对或不完整的地方,教师给予更正、补充。注意保护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做到只教学生不会的地方,学生已会的坚决不重复。在反思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寻找内在的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从所构建的知识中找出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并且对于学生极易混淆的概念,如“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等,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进行标注,使各个知识点之间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比如:由种子联系到植物这种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通过比较,找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不同;种子的形成又与后面部分的知识“花的结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由种子联系到植物的器官……最后,还要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提升,要结合相应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得到深化提高。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同样的知识内容,可从不同角度分析。如人与生物圈部分的知识,我们既可以用树形法构建成知识网络,也可以用热点归纳法构建生态农业知识网络。要形成构建知识网络的良好习惯,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构建出各种可以运用的知识网络。

总之,在生物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复习时自主构建知识网络,把已学知识进行归纳,列要点,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线扩展到点,以点带面,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拓展思维空间,获得知识,巩固知识。

参考文献: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篇(5)

如一件衣服,我们要看看它的样子,先得从领子那拿起也是一个道理。我们画一颗树,总要先画树的主干,再画支干树叶,树的样子就在眼前了。上课也一样,每节课我们设立一个目标并明确的告诉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去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而高中物理有十分完美的知识结构体系,有一条十分清晰的主线,即为“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高中物理包括力、热、光、电磁学原子物理。其中力学和电磁学占80%,之中“力和运动的关系”这条主线十分清楚、明朗。我们在学习高中物理时紧紧抓住这根主线,许多困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可在高一新生一开始学习物理时,就点明这条主线,使学生学有所依,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然学了许久都不知道在干什么,即可将探究的总体目标告诉学生。

然后分层研究弄清“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高中物理几乎在高一高二漫长的两年都在研究这一主题,并逐渐显露出解决这一主体的三种方法:

方法一:“加速度”是联系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座桥梁。主要在高一学习中,通过第一、二章“力”,“直线运动”做铺垫,推出了第三章的“牛顿运动定律”,尤其是第二定律F=ma将物体的受力与匀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学习方法是:清楚地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定义,特点,训练好受力分析;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描述方法及公式的变换等等,在此基础上推出“牛顿运动定律”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也就过了高中物理基础学习的第一关。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篇(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我通过活动单导学优化习题课课堂教学,通过专题训练总结解题方法,通过开放型习题优化学生思维.让学生动脑想、动耳听、动眼看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解题.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方面,无不有数学的贡献”.可见数学是义务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但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关键在于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因此,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上好习题课,就显得尤其重要.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习题课点滴经验,具体如下.

一、通过“活动单导学”优化课堂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而传统课堂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变动接受,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这样的习题课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根本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这种模式下的习题课,和传统习题课最大的区别是,在活动过程中设计以下两个活动.活动一:以题理知,先独立完成题目,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再全班交流:这些题目用到了哪些知识点、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这个活动开展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对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来讲,即使讲错了也是很好的资源,让学生知道错在哪儿,为什么错,这种错误有没有普遍性,总之尽一切可能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想方设法提高中等生和后进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水平.活动二:用知得法,运用活动一得到的知识方法完成活动二的题目,小组合作探究后,把解题过程呈现在小黑板上,或进行实物投影,然后展示交流,展示时人人参与,机会平等,教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最后自我完善.这样的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想、动耳听、动眼看,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解题.

二、通过专题训练总结解题方法为了让学生迅速准确地解答各类习题,在教学中我把习题归类,进行专题训练,引导学生对本专题所涉及的重要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规律,概括主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比如:二次函数解析式是研究函数性质的基础,其解析式的求法也综合了代数、几何的相关知识及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则是中考必考内容之一,这类题通常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如何迅速准确地求出解析式呢?我通过习题课,进行专题训练.二次函数解析式只有三种类型:第一,一般式y=ax2+bx+c(a≠0);第二,顶点式y=a(x-h)2+k(a≠0),(h,k)为顶点坐标,直线x=h为对称轴;第三,两点式y=a(x-x1)(x-x2)(a≠0),x1、x2是函数图像与x轴两交点的横坐标.在具体求解过程中如何选择所求二次函数的待定形式,却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一般式适用范围最广,但是多用于已知二次函数图像上的三点坐标这类题目.例如: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过三点A(1,3)、B(-2,4)、C(3,8),求函数的解析式.这时可设一般式,再列方程求解.(2)已知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对称轴、最值等条件,一般设它的顶点式.例如:抛物线y=ax2顶点坐标为(-3,1),且过点(0,-2),试求抛物线的解析式.这时设顶点式计算量小,最好.(3)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两个交点坐标,一般设两点式.例如,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交于两点A(-2,0)和B(4,0),且经过点(2,3),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这时设两点式最为简便.当然上述几例都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解,但应要求学生学会选择简便的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速度.一些重要知识点、重要题型学生掌握的不够好,就可以通过习题课进行专题训练,揭示规律,找到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方法,做到解决一题就会解一类题,即触类旁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通过开放型习题优化学生思维数学习题课有别与新授课,习题课的目的是通过练习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要精心选题,习题的选择要切合教学实际,让学生学有所得.比如我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习题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型问题作为活动二.如图1,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三个点A(1,0)、B(-3,0)、C(0,-3),请你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一个合理的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活动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汇总问题,后在全班交流)这种结论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很少遇到,感到很新鲜,因此在小组交流时能积极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全班交流后各小组能踊跃发言,汇总了如下问题:①求抛物线的解析式.②求三角形ABC的面积.③在抛物线上找一个点P,使得三角形PAB的面积最小,并求出这个点的坐标.④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⑤当-2-1时,抛物线增减性如何?⑨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个点P,使得四边形ACBD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这些问题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涉及到了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等知识点,并综合了二次函数与几何的相关知识.问题结论的开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提的问题数量比预设的多,角度比预设的广.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都解答时间不允许,我就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选出具有典型性且容易出错的三个问题①、⑤、⑦,这三个问题难易适度,有层次性,每组完成最喜欢的一题,然后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些小组完成得既快又好,展示环节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小组的方法,问题①的解法出现三种,我就引导学生 比较三种方法的优劣,找出最简思路,问题⑤总结出数形结合的思想,问题⑦总结出方程思想.在这个环节通过一题多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总结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总之通过开放型习题优化了学生思维.近年来,本人在习题课教学过程中,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锐意创新,使学生在多思多变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习题课教学我只是初步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实践上刚刚起步,教学方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篇(7)

高三第二学期时间相当短暂,这些天完成的任务是(1)一轮复习的尾声——《传感器》以及选修3-4、选修3-5。(2)二轮复习(3)专项训练及综合性训练。在复习中我个人也曾经尽心尽力采取了一些方法、策略,也曾经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得有失,需要总结反思,以期取得较大的进步。

一、 一轮复习的尾声-----《传感器》、《选修3-4》、《选修3-5》

1.一轮后期复习选修部分容易拿分,见效快,引起了本人足够的重视。

几次大型考试的二卷成绩和总成绩是让人痛心的,我们班级中半数以上的学生二卷成绩要靠选修部分支撑,失去这个支撑,学生的成绩是不可想象的。舍得花时间去给学生在这个地方复习,也就确保了班级的平均分,确保了班级的过C、B的基础。现在看,再适当加强也是可以的。

2.由于这几块知识难度较低,讲讲练练无疑是非常好的复习方法。

复习时按照课本的顺序能够引起学生对课本的重视,练习题从课本和学生的复习资料中选取可以减轻学生选修学习负担,以便有更多的精力学习语数外。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1)复习时不常考的内容还可以再简洁一些,没有必要过分耽误时间。如:《传感器》可以缩短为一节课,加2节课练习。有些内容常考学生常错要适当增加课时。如: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计算、原子核能量的计算等。这些问题,只要稍稍注意,学生就有可能突破这个瓶颈。

(2)有些知识仅仅让学生记忆效果是不大的。如:相对论、动量等。

(3)复习时教师把知识点复习到位了学生该不会还是不会,这让当老师的非常尴尬。我想,让学生动起来效果可能会更好。

3.复习完这部分之后,我采取了专项练习的方法,效果很好。具体做法是:按高考的形式编排12套综合练习,一节课两套,让学生在25分钟内做完,及时给出答案并讲评。不足之处是:

(1)应该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去总结反思,这样学生在方面会进步得快些。

(2)练习跟踪及时,效果才能更加显现。

二、二轮复习

1.时间受限决定了二轮复习的不完整性。

一轮复习结束已经到了4月份,所以二轮复习任务很紧。把二轮复习中的知识点、习题与高考联系不紧密的统统简化去除,这是很重要的方法,有舍才有得。

2.二轮复习更应该重视物理方法、解题的规范性。

这一方面我做得还是比较好的。如:xxx高考9题,b球摆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重力对小球的功率变化。我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功率的定义推出重力功率的表示式,然后运用不等式使学生明白重力的功率为什么先增大后减小。

3.二轮复习与专项训练的结合更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成绩。

事实证明,空洞地把物理知识的结构展现给学生,学生已经听不下去了,学生需要的是成绩的大幅度提高。二轮复习与专项训练的结合更容易使学生成绩快速提升。我在操作中的不足是:

(1)选择题、实验题各做了12套,实验题没有啥说的,这是必须要做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完全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但选择题6、7套以后学生准确率下降。应该酌情减少选择题的份数。

(2)计算题没有专项练习。计算题在高考中分数多、难度大,不容易拿分,但前两题还是可以拿到的,最后一题也可以拿到部分分。应该设置强化训练加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三、综合训练及收尾复习

1.到综合训练时间已经很短,所以我们也没有做多少练习,以后在时间安排上要适当增加。时间从何而来?那就是二轮复习与专项训练的结合匀出一部分。

2.综合训练中的不足:改完之后,没有认真总结、分析学生错在何处。只是大概看了看,稀里糊涂就讲了。徐州市三检阅卷分析 给了我很好的启迪,按那里面的方法实施执行是可以的。

3.考前的概念、知识点回顾以讲义的形式印发给了学生,但是太多,学生不容易看完。

高三物理下册教学工作总结二一、领会综合理科的要旨

理科应该如何进行综合,应充分注意在理科综合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理科的修养和这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包括理科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定量描述自然科学发展现象和定律,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能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能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实验结论,能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3.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包括能理解图、表的主要内容及特征,能读懂一般性科普类文章,并能根据有关资料得出相关的结论。

4.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包括用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解释和说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能够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对有关见解、实验方案、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二、设计综合题,促学科间融合

理科综合包括文理学科的大综合、理科之间的大综合和各学科中各分学科的小综合。至于物理学科教学如何体现在理科综合课程中,一方面应当重视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还要重视物理学科本身各分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综合理科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各种物理问题,以及多学科综合问题所涉及的物理问题,可以促进各学科的融合。

为了更好地适应理科综合的教学,高中课程虽然是分科教学,为了适应高考的综合类题目,教师应当寻找相关科目的那些学科交叉点进行探讨,学生考试时可适当增加一门综合理科考试,这样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角度,真正做到逐步培养学生由掌握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化的作用。其实,在初中阶段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了;这样做一方面是为进入高中的综合作准备,另一方面,现在高考的综合理科试题有不少是初中知识就可以解决的了。

三、根据理科综合的特点,调整物理教学思路

理科综合关于综合命题的原则和内容很多,但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很大变化的前提下,命题应该遵循客观事实,有一个逐步深入,加大学科渗透和综合的过程。综合首先是学科内的小综合,其次是理科之间的综合,最后,是文理科之间的大综合。在教学中须防止把学科间交叉、综合放到过高的倾向,各科教师用过多精力去处理别的学科的知识,或者过于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问题上,这样将会造成各学科知识教学效果明显下降的后果。学生耗费过量的精力陷入新一轮综合试题的题海中去。

这样一来,学生各学科的修养跟不上,更谈不上有很好的综合能力了。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综合理科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效果有一个程度问题,把握好这个程度,将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在高中阶段,传统教学方式讲究学生如何能够掌握好各门学科的知识。现在,还要求如何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这是考好理科综合题的的关键所在。作为学科教学的物理教师,应立足于本学科,重视本学科知识的传授和专门能力的培养,并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我们作为中学物理教师的应当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重视物理基础教育

中学物理内容丰富,它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中的基本概念和定理、定律,还包括许多实验,教学中既要扎实地掌握各个部分的基本知识,又应注意各部分知识的渗透和综合,高三复习时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同时覆盖的知识为重点,必须引导学生从客观上把握知识结构,抓住主线,理清线索,把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地复习,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的概念、定理、定律和基本方法。

在基础复习过关后,进行科学第二阶段的复习,这阶段要以学科内的综合为主,把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有讲有练,讲、练结合的专题复习。小综合复习。

综合测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测试,一道试题跨越了两三个(或更多)学科,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分析、说明,从宏观上去推敲考察,这种能力,决不可能在短期时间内突出出来,而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教师在上新课时,要讲清物理知识点的内涵,章节复习时,应较全面地论述其外延;总复习时,应与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挂钩,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实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综合,由浅入深,有易及难,若能持之以恒,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知识得以升华。

2.与相关学科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以及与自然、社会问题进行大综合。

首先,要找出物理与其它学科的知识交汇点,“综合试题”多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试题,这些试题要求学生注重对事物整体结构、功能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如下例中的光发动机问题,这种交汇点在理、化、生知识网络中是大量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做这些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在物理赞赏中更准确地进行跨学科之间的综合。

其次,综合试题多以现实中的问题立意命题,这些试题大多综合社会的热点、焦点以及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以强调人与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如上例中的生物光源问题,这类试题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关心国家、社会和全人类的自下而上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到社会中去学习,增设一些科普性的专题讲座,如“科技发展史与科技前沿”,“空间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环境与人类的自下而上和发展”等等,以拓宽学生视野。

3.进一步深化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理科综合的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由“以知识立意为主”向“以能力立意为主”转变,注重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点燃学生探求知识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则不断地“诱导、激励、点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高三物理下册教学工作总结三转眼间,短暂的一学期时光又即将过去。本学期我执教高三1班物理课和高三4个班的物理综合课,本人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试卷、讲评试卷,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以后能在工作中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成绩,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努力完成教学进度。

二、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考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物理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时间较灵活。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商讨综合科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知识点和练习。二是针对物理课上的教学问题展开研讨,制定和及时调整对策,强调统一行动。另外,到外校取经,借鉴外校老师的经验,听取他们对高考备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力求效果明显。三是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学习他们的课堂组织学习他们的教学思路,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三、对尖子生时时关注,不断鼓励。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给一点热爱、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微笑。

四、经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远离学习上的困扰,轻松迎战高考。

五、构建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把握各部分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

物理学科知识主要分力、电、光、热、原子物理五大部分。

力学是基础,电学与热学中的许多复杂问题都是与力学相结合的,因此一定要熟练掌握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以便在复杂问题中灵活应用。力学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振动和波。

静力学的核心是质点平衡,只要选择恰当的物体,认真分析物体受力,再用合成或正交分解的方法来解决即可。

运动学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几种特殊运动。基本概念中,要区分位移与路程,速度与速率,速度、速度变化与加速度。几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可直接解决;稍复杂的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只要将运动正交分解为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再运用匀变速公式即可。对于匀速圆周运动,要知道,它既不是匀速运动(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也不是匀变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不断变化),解决它要用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

力学中最为复杂的是动力学部分,但是只要清楚动力学的3对主要矛盾:力与加速度、冲量与动量变化和功与能量变化,并在解决问题时选择恰当途径,许多问题可比较快捷地解决。

振动和波是选考内容,这一部分是建立在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之上的,只不过加入了振动与波的一些特性,例如运动的周期性(解题时要注意通解,即符合要求的答案有多个),再如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等等。

电学是物理学中的另一大部分,可分为:静电、恒定电流、电与磁、交流电和电磁振荡、电磁波5部分。

静电部分包括库仑定律、电场、场中物以及电容。电场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是电荷在电场中受力和能量变化是比较具体的,因此,引入电场强度(从电荷受力角度)和电势(从能量角度)描写电场,这样电场就可以和力学中的重力场(引力场)来类比学习了。但大家要注意,质点间是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而点电荷间有吸引力也有排斥力;关于电势能完全可以与重力势能对比:电场力做多少正功电势能就减少多少。为了使电场更加形象化,还人为加入了描述电场的图线---电场线和等势面,如果能熟练掌握这两种图线的性质,可以帮助你形象理解电场的性质。

场中物包括在电场中运动的带电粒子和在电场中静电平衡的导体。对于前者,可以完全按力学方法来处理,只是在粒子所受的各种机械力之外加上电场力罢了。对于后者要掌握两个有效的方法:画电场线和判断电势。

恒定电流部分的核心是5个基本概念(电动势、电流、电压、电阻与功率)和各种电路的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串并联关系。特别强调的是,基本概念中要着重理解电动势,知道它是描述电源做功能力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以通俗理解为电源中的非静电力将一库仑正电荷从电源的负极推至正极所做的功。对于功率一定要区分热功率与电功率,二者只有在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时才相等。欧姆定律的理解来源于功能关系,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适用条件。

电与磁的核心是三件事:电生磁、磁生电和电磁生力,只要掌握这三件事的产生条件、大小、方向,这一部分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这一部分的难点在于因果变化是互动的,甲物理量的变化会引起乙物理量的变化,而乙反过来又影响甲,这一变化了的甲继续影响乙……这样周而复始。

交流电这一部分要特别注意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电功率的因果关系,对于已经制作好的变压器,原线圈的电压决定副线圈的电压(电压在允许范围内变化),而副线圈的电流和功率决定原线圈的电流和功率。

电磁振荡、电磁波部分的难点在于l c振荡回路中的各物理量变化,只要弄清电感线圈和电容的性质,明确物理过程,掌握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问题就不难解决。

在物理学科内,电学与力学结合最紧密、最复杂的题目往往是力电综合题,但运用的基本规律主要是力学部分的,只是在物体所受的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外,还有电场力、磁场力(安培力或洛仑兹力),大家要特别注意磁场力,它会随物体运动情况的改变而变化的。

六、高三复习策略

1、全面复习,打好基础,降低难度,以不变应万变。

高三复习要设法落实每一知识点,强化学科双基,只有强化双基才谈得上能力,谈得上多元目标。由于时间紧,带领学生复习应重在概念、理论的剖析上,侧重在核心和主干知识的基础上,落实每一个知识点。

2、指导学生,学会复习,提高能力。

学生应自觉编织知识网络,自己总结,强化用已学知识解决未学问题,再进一步提高到用新学知识解决未学问题。理综物理考试虽然考查得比较基础,但题目比较新,基本上是没有做过的原题,故学生应该掌握总结、检索、迁移、演绎、推理和归纳等学习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创新、质疑,强调联系实际,强化实验。

建议在高三复习阶段重做高中阶段已做过的重要实验,开放实验室,但不要简单重复。要求学生用新视角重新观察已做过的实验,要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同时要求在实验中做到一个了解、五个会。即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原理;会控制条件(控制变量)、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会解释结果得出相应结论,并会根据原理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带复习,设计新的实验。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篇(8)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好向导,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所获。去年我上了一节八年级数学“中心对称图形(一)”的复习课,头天晚上备课时一直很纠结,这节课应该怎么备?以往在复习这节课的时候,总是先罗列知识点,从平行四边形到矩形、菱形、正方形,最后复习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等所有的知识点都复习完,大半节课过去了,老师讲得枯燥乏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复习效果可想而知。复习不是简单地重复,应该怎么处理复习内容才能让学生既感觉有新意不厌倦,又能达到复习提高的效果?怎么设计教学才能上好这节复习课呢?经过反复推敲,一个全新的备课思路在我脑海里逐渐清晰:以三角形的中位线为切入点,设计一节与中点四边形有关的复习课。用中点四边形引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打破了以往“先复习性质再复习判定”的传统复习方法,证明时用到了前面复习的三角形的中位线知识,一环紧扣一环,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让三角形的中位线知识得到了巩固。接着通过设置4个简单的小题,从对称性、边、角、对角线4个方面不重复、不遗漏地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为下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复习提供了模板,指明了方向,渗透了分类的数学思想。复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与平行四边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继续沿用中点四边形的模型,只不过增加了对角线的若干条件,所用的知识还是已复习过的三角形的中位线知识,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专题复习需要载体引领

所谓专题复习,就是按照知识点的划分来复习,按照知识专题进行强化,针对性强,能帮助学生短期内提高。我听过一节《探究二次函数图象中的面积问题》的专题复习,印象深刻。教师以一道题作为背景,在各个模块反复出现,以它为载体,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问题1 已知一个二次函数 y= x2-2x-3.

(1)该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A( ),B( )(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的交点坐标C( ),顶点坐标D( );

(2)AB= ,OC= ,点D到x轴的距离为 ,到y轴的距离为 ,SOCD .

在回顾了这些简单的知识点以后,教师接连设置了四个问题,每个问题下又有若干小题:

问题2 在问题1的背景中,设E为该抛物线上的一动点.(1)若E(4,5),SOCE= .(2)若E(x,y)为抛物线上一动点,试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SOCE= .(3)若SOCE=3,试求点E的坐标.(4)若SOCE=m(m>0),你能找到几个符合条件的点?

问题3 在问题1的背景中,(1)SABC= ,SABD= .(2)若E(x,y)为抛物线上一动点,试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SABE= .(3)若SABE=8,试求点E的坐标。(4)你有什么发现?

问题4 在问题1的背景中,(1)S四边形OCDB= ,SBCD= .(2)设点E是该抛物线上位于C、B之间的一动点,求SBCE的最大值及此时点E的坐标。(3)设点E是该抛物线上的一动点,若SBCE= ,试求点E的坐标.这堂专题复习课注重了知识的系统引领,以二次函数 y= x2-2x-3作为载体贯穿始终,五个问题的设置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充分挖掘所有信息,融合了二次函数中经常接触的问题,把学到的有关二次函数的知识点整合在一道题目上;该题融入了运动的观点,培养学生用运动的观点看待事物。通过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培养探索精神。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篇(9)

所有的复杂问题都可细分为若干个小问题,每个细小的问题都可采用简单的线段图来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所以,从简单问题入手,培养学生的画图意识,既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又可以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教学画线段图的真正原因源于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想寻求突破时,当学生对获得的结果心存疑虑想进行验证时都是好时机,对学生来说是自己需要而画,由“要我画”变成“我要画”,而于教师则是学生需要而教,“生需故我需”。

二、从简单题型入手来培养学生画线段图方法

线段图教学要从低年级抓起,从简单题型入手、从意识习惯渗透、从画简易图出发,从小养成画图意识,形成技能技巧,到高年级才能运用自如。

1.题意到实物图,初步渗透线段图。低段学生年龄小,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教师先用简单的实物或几何图形代替文字或有各种干扰因素的繁杂画面来分析基本数量关系,以激发兴趣、体会妙用,逐步认识实物与线段图的关系。

2.实物图到线段图,明确线段图特点。线段图是把实物图中的多少体现到线段的长短中,并把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形象地体现在图中。

(1)由实物图慢慢地过渡到线段图。让学生从画情节,到不画情节只画数量关系,进而会画线段图,要经历:实物图――读题后,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实物并分析相应的数量关系;替代图――用、、代替题中的实物情节;线段图――在教师引导下,逐渐在实物下画线段,并标上大括号和数量,从本质上把握数量关系。

(2)填写或选择线段图。根据已知题目,将线段图画好,具体数据让学生填写;或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线段图,以搞清数量关系,熟悉线段图。

(3)据图说意或编题列式。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段图说出表示的实际意思,并进行编题训练,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发展联想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编题后列式,从而更快、更准确地解答应用题,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从教师引导示范来指导学生画线段图之重

培养小学生画线段图能力的关键是教师耐心的指导、细心的示范。指导画线段图中,要明白根据题中重点句来画,过程的指导要“循序渐进”“千方百计”,帮助学生获得画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1.看着画。在典型的问题中,教师示范画。学生刚学习画线段图时,教师可一边说出自己画该图道理和产生思考的过程,一边画出表示题目里数量关系的线段图。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感悟画图的过程和道理。画好后,让学生看着图,跟着教师边说边重复一遍,从中让学生逐步掌握作图的基本要领。

2.跟着画。教师引领学生,和学生一起画。二三年级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一笔一笔跟着教师来尝试与体验,边画边分析问题。学生进入操作模仿、操作整合及策略初步运用的阶段,在活动中获得画图辅助解题的初步活动经验。

3.说着画。学生独立尝试,教师随时指导画。这一阶段可以是教师画出线段图,学生看线段图说出线段图所表示的意义,或让学生读题后说说怎么画线段图。学生说,教师或学生画。

4.放手画。学生脱离教师完全独立画。当学生获得经验后就可以独立运用画线段图辅助解题,当然此时教师也要给予适时的点拨,注意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么画”,积累画线段图辅助解题的经验。

四、从找准数量关系来把握学生画线段图重点

找准数量关系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也是画好线段图的重点。随着年级的升高,解决问题的情境越来越复杂,除要抓住关键句、全面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外,还要注意图中线段的长短要和数值的大小基本一致,逐步注重图的美观、大方、结构合理,具有艺术性。而对于双线段并列图和多线段并列图一定要分清先后的顺序,找准数量间的对应关系。用线段图来表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大类。

1.部份数与总数的关系。部份数+部份数=总数;总数-部份数=部份数,首次渗透在一年级就可呈现。

2.相差关系。较小数+相差数=较大数;较大数-较小数=相差数;较大数-相差数=较小数。第二册求相关数时可呈现,二年级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时继续了解。

3.份总关系。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第四册用乘法口诀求商时可运用,了解份总关系基本模型。

4.倍数关系。倍数÷因数= x倍;因数× x =倍数;因数÷1/ x =倍数;倍数÷ x =因数;倍数×1/ x =因数。第五册刚学倍数时可用,当五年级学习因数倍数后要通过线段图帮助理解两者间关系,学分数应用题时应充分加强。

线段图便于判断及确定计算方法,便于一清二楚从整体上显示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同时有利于将隐含的中间问题显露出来,架起了条件及问题间的桥梁。

五、从拓展迁移知识来推广学生用线段图

解决问题时可以应用线段图帮助分析题意,还可以迁移到其他类型的问题,让线段图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或者利用线段图对比找规律。

如,“倍数”应用题,对中段学生而言,知识容易混淆。采取画线段图的方法讲解,对比讲清概念,寻找规律,效果较好。到高段分数应用题中,更需要利用线段图来寻找单位“1”,寻找“量”“率”对应关系。类似“整体与部分”题型的解题,联系线段图来帮助解题是很好的方法,通过这一形式也解决了一类题的解题方法。

六、从形成教学体系来分段寻找用线段图的时机

线段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寻找机会充分利用。尽管教材对用线段图的编排零散,没有承上启下做好衔接,但通过结合具体内容的有机渗透,形成安排有效的、较为系统的线段图学习板块。

一二年级的学习中,线段图应用以形象展示为主,帮助学生获得画线段图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指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并会利用线段图寻找解题思路。三四年级的学习中,线段图应用以辅助探究为主,画线段图应由教师主导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引导并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经验出发画线段图,提高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运用线段图帮助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五六年级的学习中,线段图应用以直观验证为主,这时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时会跃过线段图这一桥梁,直接通过抽象的分析、推理来解决问题。这时线段图主要用在对解决问题的结果心存疑虑时,借助线段图的直观功能来进行验证。

掌握一种解题方法,比做一百道题更重要。在尊重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敢于超出教材,以理智的“扬弃”态度,去挖掘传统应用题教学中的精华,在低段创造性地开展线段图渗透教学,中高段合理选择并使用线段图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篇(10)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观察和实验,因此,高考十分注重对实验能力的考查。笔者对近五年高考全国大纲卷物理实验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对2014年高考物理实验的复习备考工作有所帮助。

一、《考试大纲》对实验考查的要求

(1)能独立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2)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二、近五年高考物理实验题的特点

(一)实验题所占的分值比例较稳定

近五年高考物理实验题的分值除了2012年是17分外,其余年份均是18分,占物理总分的15%。均为一小一大(题目分值与知识容量设置大小)的格局,其中第22题除了2009年是8分外,其余年份都是6分,属于“小实验”,2009、2012和2013年考的都是电学实验,2010年考的是力学实验,2011年考的是热学实验。第23题2009年是10分,2012年是11分,其余年份均是12分,属于“大实验”,2009、2012和2013年考的都是力学实验,2010和2011年考的都是电学实验。从命题规律来分析,2014年高考将沿袭往年力、电实验的搭配,且第22题考查力学实验,第23题考查电学实验的几率相对较大。

(二)注重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

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所以高考几乎年年考查基本仪器的使用,特别是对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多用电表的正确读数高考经常考。如2009年考查了游标卡尺的读数;2010年考查了电流表的读数;2011年考查了多用电表、电流表和电阻箱的读数;2012年考查了米尺的读数。

(三)重视实验操作步骤的考查

高考有些实验题直接出自课本实验,考查实验的操作步骤,如2011年的“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给出了五个实验步骤,要求写出正确的顺序;2012年的“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和2012年的“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间的关系”,则要求完成实验步骤中的填空。有些实验题则是源于教材,如2009年的“用多用电表检查电路故障”要完成实验步骤中的填空,还要写出用多用表检测小灯泡是否有故障的具体步骤。

(四)注重实验电路的连接和设计

近五年,每年都有一道电学实验题,多数考查到了实物连线。如2010年的“测量电流表的实际量程”,给出了电路图,要求在实物图上画出连线;2013年的“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则没有给出电路图,要求用实线将实验器材正确连接。而2012年高考的电学实验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设计电路图,画出黑箱中的电阻连接方式,得分率很低。

(五)注重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对实验数据的处理用得较多的是图像法,因为其比较直观、形象、误差小,由图线能够快捷地得出实验结果。一般情况下,这类实验题会得出一次函数关系式y=kx+b,图线画出后,可以用图线与坐标轴上的截距、图线的斜率或者用图线围成的面积求出相应物理量。如2012年“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间的关系”的实验,如果以加速度a为纵坐标,质量m为横坐标,连接各数据点后得到一条曲线,就不好下结论了;但如果以1/m为横坐标,则可以化曲为直,画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从而根据图线上的斜率k、截距b求出小车的质量和受到的拉力。

(六)注重实验的创新

目前高考中的物理实验题,与我们课本上实验一模一样的其实很少,但大都是源于教材,只是稍有变化,或者根本就不是课本中的特定实验,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尚未接触过的要通过解读物理原理的新颖实验。因为只有创新,试题才有魅力;也只有变化,才能永葆实验考核的活力。对于这些实验题,好多同学解题时感觉无从下手,其最主要的原因往往与没有真正理解实验的原理有关。如2013年的“测量小物块与平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这个实验显然经过了命题专家精心设计,是一道很优秀的力学实验题。该题用到的知识和方法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机械能守恒定律、平抛运动的分解、滑动摩擦定律和动能定理等,原理清晰,过程也不复杂,难度其实不大。

三、2014年高考物理实验复习策略

(一)第一轮复习时就要落实好实验复习

从每年学生高考的实际来看,实验题的得分率一般都不高,不少老师干脆把实验安排在二轮复习时再讲解。实际上,物理实验与其相关的知识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在第一轮复习时,就应该穿插实验,做到实验复习与相关知识同步进行,这样才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这一阶段要加强对基本仪器的复习。要求掌握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秤、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学生必须了解基本仪器的构造,熟悉基本仪器主要部分的名称、明确其工作原理、掌握其操作方法,以达到熟练地、正确地对测量结果进行读数。

对考纲要求的每一个实验,复习时应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逐一落实,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实验结论、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误差分析等详细复习。对典型的演示实验和课后小实验也应了解其实验目的、原理、装置、现象和结论,因为高考实验题会向演示实验和小实验拓展延伸。

(二)第二轮复习时要做好实验专题复习

该阶段应进行实验的系统总结和归类。总结时,可以将物理实验按实验仪器相似的、实验方法相似的、数据处理方法相似的等等来整理分类。例如,通过打点计时器,利用纸带可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探究动能定理、测定动摩擦因数、测量速度和加速度等。又比如,在教材中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有平均值法(如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法(如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比较法(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列表法(如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描迹法(如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等。同一个实验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如“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可以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利用电流表和电阻箱测量、利用电压表和电阻箱测量等方法。只有通过实验总结,才能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才有助于形成全面的实验技能。

(三)重视实验操作,高考前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做一做

许多老师认为“做实验不如看实验(视频),看实验(视频)不如讲实验”,很少做实验,以至于大多数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学生必须亲自去做,才能够体会到该“如何做”。目前的高考,实验题虽然想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但局限于笔试,也只能出一些与实际操作相近的题目。因此,在高考前一个月,最好开放实验室,把各个实验的仪器摆放出来,让学生再做一做课本中的基础实验,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行为,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要强调的是,对待实验仅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是不行的。必须理解实验原理,活化实验练习,才能提高学生物理实验能力。

上一篇: 资产清查工作方案 下一篇: 后勤个人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