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实训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22 19:59: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地质实训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地质实训总结

篇(1)

论文摘 要:以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及管理为案例,从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管理体制和校企合作三个方面阐述了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探究与体会。同时对实训基地的外在因素做了概要,管理规范所须力量,建设好实训基地不是一朝两夕的事。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电工电子专业实训课是中职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中起着基础的作用。下面结合我校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以下简称“实训基地”)与管理的具体案例,谈谈几点体会。

我校建立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为了适应当前实训教学具有综合性、现场性、开放性和双主体性四个主要特征,最终能实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实训教学任务。在实训教学中,为体现柔性教学的灵活性,往往在实训模块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设计了基础实训(验证性)、提高型实训(综合性实训、应用性实训)和创新型实训等三种类型的实训项目,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我校实训基地承担近十门专业基础课的实训教学。从培养适应现代电子制造业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的特点,把电工基础、电子组装工艺、电子测量实训教学目标定位为“验证性实训+电子专业基本技能培养”;把“模电、数电、PLC技术”实训目标定位在“验证性实训+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把“电子创新实训、电力电子技术”实训功能定位为在“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培养”。

实训课程具体主要是这样安排的: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子创新都在电工电子基础实训室完成;电力拖动控制、电机与变压器在电机控制线路实训室进行;PLC技术、变频器与触摸屏技术在PLC自动化实训室完成;电力电子技术与传感器技术在现代控制系统实训室完成实训教学任务,单片机技术在单片机调试实训室配套相应的软件完成教学。由于实训课程的多变,留有机动调整的余地。

为了加强实训室建设和管理,保障学院的实训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办学效益。提高实训基地的课程开出率及改善实训有序开展的工作条件,在“引领技术,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中,在管理体制方面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训基地及相关设备设施

以专业工种为基本单位,设立基地负责人制度,专门负责建设和场地管理。人选从具体从事专业实训工作的教师中产生,要求有较强专业技能,了解专业发展方向,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经验和教科研水平。(亦可从学部理论教师中产生兼任实训基地专业管理人员)

2 耗材及易损件采购及管理

采购由专业工种负责人上报需购清单于实训开放中心,统一由专业负责人协助资产管理中心进行采购。有关材料的管理设一总的管理员,所有的账目,钥匙统一保管,出库入库完整记录。中心通过基地项目负责人完成场地调整,资产清理、登帐等工作。

3 实训教学管理

由实训中心统一管理,主要是日常场地设备安排,对与实训相关人员,由中心制定相应管理制度进行约束。教学人员理论实训交叉的,须遵守实训场地使用管理规定,全部或大部分课在实训室的,由实训中心负责管理。中心对项目发展建设把握思路,提出建设性建议。

4 基地负责人职责

a.根据学校教学大纲的规定,承担实训教学任务。各项实训教学任务必须要有实训教材、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实训项目记录,保证完成实训教学任务。b.实训室应积极承担科研任务,努力提高实训技术水平。c.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检修等工作,并按规定进行定期校验,使仪器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d.组织各类与实训相关的活动5.其他:考虑到实训工作较为繁重,为明确各工种功能职责给予一定的补贴待遇。

为全方位地行使实验基地的各项职能,我们采取了几点措施: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我校电子电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浙江工业及周边地区先进电子制造业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要达到培训目标就必须保证实验室设备配备先进合理,而靠学校投入是很难实现的,如我校实验基地电子组装工艺实验室是由日东电缆衢州公司共建而成。我们主要从“定向班培养”模式方面实现共建。

日常事物管理——集成化管理理念就是体现节约、高效、实用的管理。节约是实训基地建设中的一条主线,我们采用人力资源合理的日常管理模式,由实训中心主任、实训室负责人和优秀学生构成管理团队,各专业课程负责教师担任实训室负责人,要求教师具有“双师”资格,这样能做到及时维护设备和及时修改实验项目,实现高效、实用的管理。全员参与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是实训基地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的做法:①实训基地按学期由实训中心主任召集各专业负责人对实验教学目标体系、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并制定改进和完善计划;②各专业课程负责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并鼓励开展实验教学的新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并负责教学的监督和考核。

中职实训基地建设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笔者认为不能将基地建设单纯看作是设备的建设,更不能单纯看作是本校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组织专业教师针对性培训,提高技术力量,尽量争取各类基地经费的划拨,尽快适应及熟练运用所配置的培训设备,以保证基地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及实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中职实训基地建设不是一朝两夕的事情,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要管理好实训基地,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实训基地管理方案,要全体使用基地人员和谐构建。笔者也是借助学校的现状,与实训室建设与管理人员资源共享,以便交流。

参考文献

[1]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中国期刊网

篇(2)

1.1.1岩石矿物鉴定、构造地质识图实践教学。岩石矿物鉴定和构造地质识图是本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是当前职业技能大赛的主要项目内容,具有明显的专业技能特质。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培养目标创造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典型工作过程”,以行动导向、基于工作过程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始终,采用情境引领;任务驱动;晶体模型引导法;真实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与职业技能大赛核心内容有效对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常见矿物的鉴定和描述、独立完成常见岩石的鉴定和描述、独立读懂地质图信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实践过程与参与技能大赛结果并重的方法考核和评价学生的实习实训成绩。

1.1.2原始地质编录实践教学。原始地质编录是本专业最常见的野外地质工作内容,是衡量一个地质工作者最基本工作能力的标志,也是对接职业技能大赛的重点内容之一。强化和规范原始地质编录工作是培养学生实际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基本手段。建立健全相关的实践教学工作程序,实施钻孔原始地质编录规范化、探槽原始地质编录规范化,不但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而且还能提高社会地质用人单位的认可度。以学生现场操作过程与完成结果并重评价实习实训成绩。

1.1.3地质填图实践教学。地质填图是本专业野外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也是职业技能大赛必备的内容。地质填图是先由专业教师到野外进行实地勘察,选择典型环境,再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填图实践。要求学生按照地质填图的规范和程序,完成规定的填图任务,着重培养学生在真实的地质环境下,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采用职业技能大赛的形式考查学生实践教学成绩。

1.1.4地质信息处理与地质制图实践教学。地质信息处理与地质制图是职业技能大赛的典型项目之一,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该实践教学以当前职业技能大赛地质信息处理与地质制图的规格为目的要求,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运用自主学习与能力导向教学模式将野外获得的专业信息输入到计算机里,进行信息化处理,最后以电子图文展示。总之,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当前职业技能大赛为导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分层递进、分阶段实施,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技能要进行不间断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全方位能力。

1.2实践教学资源库建设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实践教学资源的支撑。实践教学资源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根据职业技能大赛赛项内容,将行业、企业生产实际中的典型专业工作过程,进行总结、归纳,将相关的技术文件、作业程序、工作成果、实物资料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应用于实践教学。建立岩矿鉴定实践教学资源库、钻孔地质编录实践教学资源库、探槽地质编录实践教学资源库、实测地层剖面实践教学资源库、地质填图实践教学资源库等。

1.3夯实实验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头戏,是理论联系实践,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适应职业技能大赛的重要环境,还是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目标的重要保证。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建构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实践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故校行企合作理事会将建设实验实训基地作为重要课题研讨。根据职业技能大赛引入的行业的新技术、新设备,企业全程参与竞赛项目设计、标准制定、技术支持、设备和材料的提供以及培训等[5]。在已有的实验实训教学基础上,认真分析人才培养目标,认真分析人才技能规格和新设备,特别是职业技能大赛所展现的当前急需的技能规格。对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做了认真梳理,对新老实验实训项目进行了统筹规划和设计,对基础性的实训、综合性实训和生产性实训进行整合配套,建设了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实验实训基地。将原有的岩石类型比较单一、自然地理及环境条件较差的巢湖实训基地进行整合,重新开辟岩石类型丰富的、现代地质作用类型较多的肥东四顶山实习基地,较好地满足了地质认知实习要求。同时还驱动创新了地质构造与制图实训室、岩石矿物鉴定室等,保证了该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同时还加大了校行企合作步伐,校行企共建融实践教学、职业资格认证、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校、行、企三方联动下还建立了以安徽省地质矿产勘察局(简称省地勘局)下属生产单位为主的校外实训基地,即在省地勘局安徽地质调查院建立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实训基地,在省地勘局327地质队建立矿产勘察实训基地,在省地勘局321地质队建立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分别成立由校、行、企三方组成的实训领导小组。实训内容按照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内容,有计划的进行调整。实训期间成立实训指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在实训指导小组下,设立实训管理部、技研部、学习部等,形成校、行、企共建的产学研一体化,为本专业搭建了坚实的实践教学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指导老师不断地向学生传递各级职业技能大赛的典型项目内容,传递当前行业、企业、社会发展的前沿和趋势,传递本行业、企业科技开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新技能、新成果。这是一个激发学生不断创新正能量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充满自信,散发热情,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得到了全面提升。

篇(3)

实训教学是煤矿地质与矿图教学中重要的应用性环节,经过煤矿地质与矿图的一体化教学,首先让学生奠定理论基础,接受这个教学研讨的启发过程,然后再运用实训教学,使枯燥的地质概念可以清晰地植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增加深刻的印象。这种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突破了学科式教师“自导自演”的课程教学方式,教师从单向讲授者的角色转变成为课堂教学的教练员和思维启发者,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一、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在煤矿地质与矿图课程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教师用传统的讲授方法不容易讲清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中,我们将教学挂图、模型、录像与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互相弥补,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按照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制作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课件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实物照片、视频、音频等大容量的信息和丰富多彩的形象描述于一体,可有效地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教学更形象、更生动,课堂内容更丰富多彩,从而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另外,我们通过建立网上答疑平台,实现立体化教学,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出问题,教师的回答可以为多个学生从信息共享中受益,同时这也为地质实习奠定了基础,增强教学效果。

二、课堂实训是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

煤矿地质与矿图课实践性较强,只有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活学活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大量的观察,积累实际资料,才能进行归纳、分析,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再指导实践。如果教师离开实践教学,仅靠课堂上的抽象“讲授”,学生是很难接受和理解的,而且更谈不上掌握了。

例如,在讲矿物、岩石时我们是在课堂讲解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去学院实验室进行矿物、岩石识别、分类方法的项目综合训练。

1.让学生明确训练目标

通过项目综合训练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一是了解矿物岩石的概念,二是掌握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法,三是了解岩石的识别、分类方法。

2.安排好训练时间

列出综合项目训练课题时间分配表。

3.准备工作

准备好项目训练用的工具与材料,同时还要列出训练用工具与材料表。

4.把握好训练方法和步骤

(1)做好三个准备。一是实训用工具材料的准备,二是训练场景的准备(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别安排在学院矿物、岩石标本实验室里进行 ),三是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准备。

(2)提出课题,分组讨论训练方案。根据训练方案绘制记录表格。

(3)各组按照实训方案进行训练:一是工具使用操作训练,二是矿物、岩石观察训练。

(4)小组汇报。

(5)训练点评。

(6)小组讨论。学生对训练结果进行讨论,相互交流训练结果和操作经验,探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解决和改进的办法。

(7)训练效果检验。一是提问,二是演示,三是讨论,四是学生写出书面总结。

(8)训练效果评价。一是学生在训练中的表现,二是学生在训练中取得的成果,三是训练中存在的缺陷,四是学生训练报告完成情况,五是指导教师综合评价分数(百分制)。例如,在矿图部分中,煤矿三大地质图件的绘制与各种地质图件之间的转化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如根据一些实际资料和数据编制底板等高线图,绘图过程复杂、绘图步骤繁多,学生接受起来十分困难。要解决这些难题,教师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堂实训,设计针对性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技术要领和绘图技巧,通过反复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煤矿三大基本图件之间的相互转化与图件绘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全程参与,教师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获得的感性材料丰富、深刻,因此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篇(4)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高职院校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水文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主要研究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以上4个专业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参与地下水的观测、进行地下涌水的处理等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搞好这门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云南省有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专业。笔者所在的学校自2005级开始在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中招收高职全日制脱产和函授大专学生,到2010年已有三届毕业生、三届在校生。先后有10个教学班开设了《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笔者一直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对《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在高职教育中,资源与测绘大类的专业少,开设《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专业更少,学习本门课程的人数少,课程在专业以外的认知度低。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时,《水文地质学基础》应作为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主干课,曾在相关教师中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终根据教育部教育司2005年版的《高职高专专业概览》才尘埃落定。 

使用的教材多为高等学校教材,与高职教育的要求不相匹配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工作适应性,强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要“素质高,上手快,技能强”。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是不同的。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但是,在高职实际教学中,《水文地质学基础》主要选用的大多是高等院校的教材,学科理论介绍多,实际应用介绍少。 

适合课堂教学的电子课件少,教师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专业性强,尽管近年来多媒体电子课件在网络上随处可见,但关于《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课件少之又少。要做好一件成熟的实用的电子课件,需要大量的资料和图片,但由于专业性较强,这方面的资料往往有一定的保密要求,一般人很难找到相关资料,再加上水文地质工作目前主要是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施,高职教师参与很少,导致现在的课件以罗列教材中的内容为主,质量不高,适用性和吸引力不强。 

教师大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在实际教学中,《水文地质学基础》的任课教师大多采取单一的讲授形式,教学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室里完成。学生没有机会到实地考察,将理论与生产实际对应,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上,学习围绕课本和考试,沿袭着“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传统学习方式。讲授方式单一,课程缺少吸引力,导致本门课程枯燥无味;学习方式单一,学得快,忘得快,导致课程学与不学一个样;再加上有些学生本身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清,更是降低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体会 

笔者从2006年开始讲授《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到2010年,已经完成了10个教学班的教学工作。经过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教学目标高职院校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水文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的学生学习《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水文地质专家或专门从事水文地质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而是让他们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将水文地质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其今后的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业务,又掌握水文地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技能型人才。对这些专业的学生进行水文地质教育,应该面向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水文地质与勘查、金属矿开采、矿山地质等工程领域的应用,以掌握基本理论、突出实践应用为目的。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讲清《水文地质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点抓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笔者所在学校属于企业办学,隶属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学生实习实训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院兼职讲课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结合集团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重新编写了高职《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尝试进行课程改革。首先是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在2006、2007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讲授中,尝试性地引入讨论式教学和现场教学。在讲授“岩石中孔隙”时,先讲清基本理论,然后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相关书籍查阅砂岩、泥岩、泥质灰岩中孔隙的异同,最后让学生结合《普通地质学》、《岩石学》等课程展开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对2007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动员时,笔者结合实训基地的情况,向学生介绍了即将实习的工作区的水文地质情况,并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收集实习矿区的水文地质资料。这一尝试在学生一年后的毕业论文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笔者参与评阅的12份毕业论文中,有多达11份介绍了实习矿区的水文地质情况,有的还提出了矿山巷道涌水的处理方案。在给2008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学生讲授“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时,恰逢降雨,笔者便直接将学生带到一个建筑施工工地,通过地表的一个新鲜垂直剖面给学生介绍此部分内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是积极与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沟通,建议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学生进行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的过程中注意介绍水文地质的内容,包括地下水量的计算、地下涌水的处理、矿山巷道水的处理等,增加课程对实际工作的参与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方式的改变和调整,大大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制作ppt演示文稿,增加课程讲授的直观性和吸引力从2008年开始,笔者将教学讲义的部分章节做成ppt演示文稿,利用多媒体将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出来,大大提高了课程讲授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必须向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转变和发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强调实用性和技能性,这就要求在高职课程建设中充分考虑课程的实践性环节。 

应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开设《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学习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应用。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根据现在和将来的实际应用及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近年来,各种地质灾害频发,不断地提醒人们必须加强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才能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水文地质学基础》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类课程,有责任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进程中对其研究领域的知识进行普及和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其学科性质和内容,因此,在教学目标中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至关重要。 

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相违背,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在《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必须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地展示出来,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水文地质的具体教学内容、(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岩石中的孔隙与水分、地下水的赋存、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与环境)学习目标及学生特点等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流网时,可引入如何判断矿区的潜水含水层和地表水的补给关系的内容,利用动画模拟地下水的流动方向,从而判断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这些直观的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流网的认识,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器官的功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用有限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若能结合专业特点以及课程内容设计一些课件,会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篇(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12701

《工程地质与土质》主要学习道桥工程建设中需要的地质基本知识和技能,包含地质资料阅读,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施工和营运过程中地质问题处理,土工试验操作等。为了突出高职高专教学特点,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介绍一下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改革的摸索。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道路工程建设的具体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分析,确定本课程的的实际工作内容,以道路建设为载体,按照道路勘测、设计、施工和养护等各阶段地质知识应用的顺序来进行课程内容的安排。将所有的工作内容按照教育的规律对其进行合并、归类,并本着任务引领的设计思想,提炼出相应的教学任务,创设学习情境。

根据道路工程建设与发展需要,遵循职业能力培养规律,以道路工程建设项目为导向,道路工程建设任务为驱动进行了课程系统化设计。以从岩土性质的判定地质资料识读地质问题处理为主线,按教学任务构建了教学内容,创设了最佳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描述如下表1。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们构建了“以工作任务为目标,以行动过程为导向,学为主体、导为主线,教学做合理衔接”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六步教学、案例分析、互动等多种方法,首先由教师进行案例导入,接下来进行相关知识的引导,根据知识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训练,在训练结束以后,让学生进行相互点评,最后由指导教师点评和归纳总结,根据归纳总结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我们来进行知识拓展,这个过程遵循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基本步骤(如图1所示),强调学生的主体,进而实现了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职业技能,理解职业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加强了学生对每个学习情境的考核,包括素质、工单、实操和期末考评,体现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具体要求如下。

素质考评(10%):到课率/师生互动/分组讨论/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增强自信,团结协作能力。

篇(6)

审计课程的教学一直是会计专业的一个难点,会计与出纳一直是学生就业的首选,学生在学习期间主要以考会计上岗证为主、初级会计职称为辅,综合以上原因,审计这门课程在会计专业受到冷遇也不是什么秘密,但是审计这门课程进行实训教学的话,可以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能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一、审计实训与理论同等重要

(一)重理论轻实训

主要是理论知识懂了,实践操作很容易这样的论调一直以来是审计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而且相对来说审计理论课也比审计实训课操做起来更方便,所以教师不愿意进行实训教学。审计实训课程需要大量的准备过程,需要完整的会计资料,比如:总账、明细账、库存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报表附注等,以上资料是审计实训课程必须的资料,这也为审计实训教学增加了难度。

(二)做实训也是理论的补充,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审计课程在开设的过程中,主要是以讲解为主,实训为辅,在前几年的教学中,一直是理论课,没有实践课,最近几年由于社会的需求,有审计实训这门课了,但是一般来说还是理论课安排的时间多,实训只安排很少的时间,是理论课的补充。其实这样是不对的,理论与实践课应当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理论学得再多如果不能消化及收,不等于白学了吗,有什么用处,所以审计实训教学应当提到日程上来,进行审计这训能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并能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真正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三)审计实训时间太少,流于形式

审计这门课是每周4节,共68课时,一般上课10周,实训7周。其实就是68课时实训时间也不多,实训的过程中首先是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过程很复杂,有风险模型,有公式,只有在风险评估为中低的时候,才可以进行审计,接着要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实质性审计程序,实质性审计程序又分为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而且根据会计科目不同,细节测试的方式也不同,实质性分析程序则贯穿于审计的整个过程中,所以审计过程是很费时费力的,如果用很少的时间要进行全面的审计是不可行的,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学习、消化、吸收的过程,所以增加审计实训的时间是形势所趋。

二、审计实训要利用专门的时间、场所进行

(一)审计边上理论课边实训在操作上是不可行的

因为一次课有二节,上一节课实训一节课的话,时间根本不够用,因为查账的时候一个会计科目,首先查询的是资产负债表上的科目余额与总账上的科目余额是否相符,如果相符的话再查询总账的科目余额与明细账的科目余额额汇总是否相符,如果相符再查询明细账相应科目的原始凭证,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不一致的现象,还要找到不一致的原因,同时调整相应的会计科目及金额等等。正因为审计实训耗时比较多,要找专门的时间与场所进行。

(二)审计实训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宠大的工程

如果仅仅用40分钟的课程去实训的话,很可能一个会计科目都查询不完就下课了,有始无终,不能给学生一个总体的认知。而且审计实训时需用大量的资料,给学生上课带来负担,所以还是用专门的实训室比较好。所有审计资料都放在指定位置,而且需要的资料也齐全,节约人力物力,学生上课是直接在实训室不用带资料,课本,胶水、直尽、剪刀、计算器、原始凭证填封面及账薄等一应俱全,为全生实训做足了准备。

(三)实训室比教室更有利于交流

审计实训室的座位设计是圆形的桌子,而且有电脑和网络,每个学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打印所需用的资料,当有的问题不明白时除了问老师也可以自己在电脑上查询,这样更方便学生学习,有问题可以直接解决,避免浪费时间,审计实训室为审计实训做了硬件与软件的保证。

三、审计实训的演练与操作

(一)以任务为导向的审计实训教学

在2011级学生审计实训的过程中,因为每个班分四个组,共有三个班,一共是12组,在实训过程中,学生空前热情高涨。每个小组都在一名组长的带领下分配到了任务,每个人都有事做,审计实训先从整理会计资料开始的,从原始凭证的粘贴到记账凭证的整理,每个学生都亲力亲为,开始做的很快,因为这些会计实训在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实训中都已经做过,是旧的知识的复习,所以做得又快又好,在接下来做审计实训的过程中就相对慢一些,因为这是新的知识,学生以前没有遇到过,所以学生遇到的问题比较多,当这一时期过去后,学生基本上走上正轨,清楚审计是做什么的了。

(二)审计实训与审计理论的融合

通过审计实训的教学让学生们了解审计要解决的问题,但这还不够,要让学生理论与实训二者都要抓,二手都要硬,这是我们审计这门课程的最终目标。通过进一步的审计实训同学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第一步审计业务书的签订,那么学生马上打开书本看第二章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回头温习学过的内容,才真正理解审计业务约定书为什么有这样的内容,才真正理解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意义所在,这时候审计实训教学的目的才达到了。

(三)审计实训教学贵在实践操作

审计实训的过程中,不仅是让学生理解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让学生能够利用已学的知识去应用、去实践。一直以来会计电算化专业审计教学就是一个薄弱点,把审计理论与实践连接起来,可以把以前的会计实训与审计实训一起做,即温习了会计知识又学习了审计知识,双管齐下,可以事半功倍。

(四)审计实训培养了学生的思考与操作能力

在进行审计实训的过程中,同学们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比如应收账款账户,在审计应收账款时一定期考虑坏账准备的记提,计提金额是否合规等等,这是一脉相承的工作,通过不停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审计流程,意识到审计是做什么的、审计有什么用。只有学生认识到审计的作用,那么在这实训的过程中才会愿意去做、也才能做好审计实训。

四、审计实训工作底稿的整理与反思

(一)审计实训工作底稿的整理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是实施审计程序获得审计证据并得出审计结论的记录。审计实训做完后要及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为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及时的依据。审计实训资料的整理与装订,每页位置放在哪里,审计工作底稿上的索引号要按顺序摆放,封面的设计,这些后续工作都要及时完成,同时把审计工作底稿归档保存,为下一年级审计实训做模板,在下次做实训时直接给同学们看一下,让学生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也可以借鉴。

(二)审计实训后的反思

一般来说做到上一步审计实训就已经结束了,但是审计实训后的反思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总结一些经验教训,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为下一轮的审计实训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学反思是教学的一部分,审计实训教学也是教学的一部分,当然也需要教学反思,在本次的实训过程中,我总结出的教训是第一实训时间太少了。第二审计实训资料准备不足,存货的模型也没有做,外鄞工作没有模拟。第三是没有设计一些审计陷阱,每个小组的审计资料是一样的。通过总结经验下一次审计实训在这几个方面都要改善和提高,力争做得越来越好。

五、结论

审计实训教学对学生无疑是一个好的方法,可以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实训的过程中加强了对理论的理解,同时在实训过程中又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同时又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准备,这不正是审计实训教学的目标所在吗?

参考文献

[1]汪燕芳.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2]叶江虹.案例教学在审计课程中的创新实践[J].会计之友,2011(3).

[3]何芹.审计实践教学及其管理模式——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8).

[4]田岗.审计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6).

[5]张雪梅.浅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A].改革与探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集[C].地质出版社,2005,9.

基金项目:本文系“会计电算化审计实训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YB201219)。

作者简介: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23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Research,building the practice base with factor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the serv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or example of the building materials testing company and practical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Zhejiang Tongj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and necessity, analyzes the multifunctional advantages relating to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e training of the students′professional skills,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team, the cultivating of the core occupational competencies and the working field for building the the practice base with factory in the school.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factory in the schoo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0 前言

高职院校既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又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其主要特征就是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①高职院校的特色和生命力就在于其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建立校中厂、产教合作,则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提高专业服务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经学院有关部门和人员积极联系,学院拟与宁波源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校企共建一个土工建材检测生产性实训基地。具体合作方式为:学院提供500m2的场地和部分仪器设备、部分技术力量(企业锻炼的教师和实习的学生),宁波源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提供资金、大部分仪器设备、主要技术力量,双方以各持有一定比例股份的形式,申请成立监测检测中心,作为学院的一个生产性实训基地。监测检测中心成立的资质申请、业务来源和经营管理均由对方负责,中心运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按双方持有的股份比例分成。

1 建立实训基地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更好地发挥和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深入开展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建设,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土工、建材生产性检测能力培训,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实现校企“互惠双赢”,促进共同发展。

2 “校中厂”实训基地产教合作的多功能平台

2.1 可有力推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真实有效的实际工程项目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力法宝。②“工程地质与土力学”、“建筑材料与检测”等课程是水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材料检测能力以及检测指标的分析运用能力,是该类课程的重点培养目标之一。目前,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中,大多数是模拟的工程项目,学生接触到的土体也是试验室制备的土样,学生无法感知实际工程土体、分析不同类型土体的工程性状,因而对此类项目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实际工程项目具有真实性,因而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神秘性、挑战性及征服性等特征,所以学生对实际工程项目积极性很高,比较容易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因此,可根据建材检测公司的实际工程项目,依据工作过程的基本步骤:认识项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系列步骤对课程作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从而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例如,“工程地质与土力学”、“建筑材料与检测”等课程均可将课堂安排在“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实训基地即为教学课堂,检测人员即为实训教师,实际项目即为实训项目。在“校中厂”实训基地,检测人员首先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项目,然后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自主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此时教师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现场授课,嵌入本单元相关知识点,学生根据相关理论知识,分组进行讨论、汇报,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总结,最终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即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学到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获得了以后工作过程中切实需要的岗位实际操作技能与技术。

2.2 可提高学生工作技能和方法能力

建材检测公司合作落实后,会承接各类工程项目,企业工程师、我院部分教师和学生将共同完成项目的检测和数据整理,提供监测成果资料,出具监测成果报告,以此共同完成工程项目。因此,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工作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 同时,企业工程师也为同学们传授了真实生产的工作经验:整个过程中,企业工程师、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际工程项目检测, 在项目工作过程锻炼学生的工作技能和方法能力。所以,以校内实训为切入点, 依托项目化课程的实训环节,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内与校外相融合、教室与“校中厂” 相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学习和实训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学生工作技能和方法能力也会在多次循环中螺旋上升。

2.3 可促进“双师”素质建设,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是教师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所不可或缺的素材和基础。教师只有参与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去,才能切实培养学生企业需要的技能,实现由高职院校“培养”到企业“就业”的无缝接轨。③

建材检测公司合作落实后,校内教师到实训基地兼任生产技术人员,直接接触实际工程项目,在真实工作岗位上实践提高自身的业务工作能力,反哺教学,从而促进“双师”素质建设。以“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课程为例,教师在检测公司以“质检员”的真实身份参与实际工程的土工检测项目,熟悉土体各项检测指标的工艺流程、检测要点,遵从检测公司的从业职责、管理制度、操作规范等,学习一线生产单位应用的新知识、新工艺,同时最关键的一点,能深入了解单位的用人标准。而这些信息对于整合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后续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双角色”的不断锻炼中,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以及实战工作经验均得到有力提升,可有效推动学院“双师”素质建设。同时,我们也可以聘请公司的一线工程师兼任兼职教师,定期开展教学任务、生产讲座等,传授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优秀的技术服务成果。专兼结合,促进教学团队建设。

另外,学院每年对专职教师都有下企业锻炼的要求,而很多企业对教师的接收都缺乏积极性,这就给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建材检测公司的成立可为我们教师搭建一个条件便利的企业平台,教师不出校门就能下企业,不出课堂就能练技能,理论联系实践更加方便。因此,建材检测公司的成立,对教师提升技术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发挥着有力的促进作用。

2.4 营造企业环境,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目前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既能,更强调的是其在工作中吃苦耐劳、沟通合作、信息处理、可持续发展等职业核心能力。将实训基地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手段应用于学生的管理中,可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养)的整体质量。

学生在建材检测公司学习和实训的是真实的工程项目,所以每一位参与人员都要以一个合格的职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刻苦耐劳、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产质量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

2.5 用活资源,促进顶岗,提高学生就业率

目前,校内实训和为期一年的校外顶岗实习是我院主要的专业实训模式。校内实训主要是让学生以虚设的工作场景在校内建设的实训室进行训练,通常以“做试验”的形式进行;校外顶岗是在“3+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第6学期去企业顶岗实习,培养职业能力。因此,与企业单位签订大批顶岗实习基地是学生校外顶岗的前提。所以学院要通过各种渠道,与合作企业洽谈合作条件,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而从目前该模式的运行现状来看,该种方法由于需要大批学生入驻顶岗企业实习,增加了企业管理难度,所以目前不论是大多数的行业企业,还是基层水利单位或水利工程生产建设一线都缺乏积极性。因此,学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挖掘校内实训基地的优势和潜力,活用资源,促进学生顶岗。④建材检测公司成立后,由于有具体企业的依托,学生在校内即可参加顶岗。在加强学生岗位技能训练,培养职业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实习时间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可带来诸多便利。而且,对各项条件比较突出的学生可签订就业协议,提高学生就业率。因此,活用资源,建设兼具生产、教学、实习及就业四位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是非常有意义的。

3 结束语

产教合作,与企业共建“校中厂”是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校企合作模式联合成立建材检测公司,不仅能提升我院教师专业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理论实践相交融的实际课堂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同时还能为企业方面接纳并培养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提供一个平台。因此,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共建 “校中厂”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益尝试。

注释

① 董刚,杨理连.高职教育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9):91-94.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16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Preven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Building Based on Work Process Systematization

CHENG Xianfeng[1], HE Ping[2]

([1]Yunnan Land and Resources Vocational College, Kunming, Yunnan 652501;

[2]Kunming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14)

Abstract Unlike mainly students 'motor skills" based professional, vocational resource exploration is the main professional training class students' mental skill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work on a systematic curriculum more difficult. Taking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Technology, for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market demand for talent research, analysis by occupational status, typical tasks and work process analysis, building on the work of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atic process, designed to high specialty grade resource exploration "based on work process systematization"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concept of reference.

Key words curriculum; work process systematization;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Prevention Technology; resource exploration majors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课程理念与设计方法由德国菲利克斯・劳耐尔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2003年我国教育部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目前,在加工制造类、建筑类甚至农业类、服务类专业中,已经较好地体现和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不同于主要以培养学生“动作技能”为主的专业,高职资源勘查类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心智技能”,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时困难较多。

1 专业概况及课程体系构建背景

我国地质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而我国正处于向工业化和城镇化转型发展时期,基础建设和资源开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国土资源调查、矿产勘探开发等项目开展初期和进行中都必须进行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水资源、地质灾害条件的评价和调查工作。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工程建设引起地质环境条件的强烈改变,对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在各类基础工程建设、资源及自然环境评价等工程的开展过程中,懂专业、会管理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也有了更大的需求,特别是生产第一线的各类工程技术人员、施工管理人员普遍不足。

但是我们也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一方面,勘察行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量较大;另一方面却是大量高职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就业困难,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嫌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上手慢、基本技能掌握不够。造成社会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差距是多方面的,其中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合理是最根本的原因,其具体表现有:(1)以往专业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有效培养高等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具备“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的“双师”能力;(2)以往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这就要求时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开发课程;(3)以往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的机械分段排列之间越来越缺乏内在的有机衔接与灵活配合,这就要求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应“理论实践一体化”。

2 课题体系开发流程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开发流程可以用图1表示:

图1 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流程图

3 职业岗位分析

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职业(群)从事的是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勘察与防治、地质环境评价、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报等方面工作。

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入职岗位有工程地质技术员、水文地质技术员和灾害地质技术员。

工程地质技术员岗位:从事工程地质编录、采样,岩土体参数统计分析、工程地质资料整理、工程地质图件编绘和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写等业务。

水文地质技术员岗位:从事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观测与编录,水文地质资料整理,水文地质图编绘,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编制等业务。

灾害地质技术员岗位:从事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监测,地质灾害勘察及防治施工监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业务。

通过上述岗位分析可知,该专业是以地质学与灾害学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培养具有地质灾害调查、勘察与评价等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能适应21世纪工程建设发展需要,爱岗敬业,能在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评价、基础设施勘查设计等单位从事地质灾害调查、勘察与评价、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报防等方面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高职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应以上述职业岗位作为课程开发的平台,其中,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技术员岗位业务是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地质灾害技术员岗位业务是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

4 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

各职业(群)岗位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及总结出的工作过程见表1。

5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为行动领域

行动领域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基础,是与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行动领域可归纳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编制、区域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报告编制、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报告编制、地质灾害专项勘察报告编制等六大行动领域。

表1 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

6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

与多家企业联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岗位群特征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将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由两类三块构成:两类即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三块即专业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

以“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思路,构建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地质灾害勘察)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该体系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符合该专业职业岗位要求具备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的课程体系。

6.1 首先开发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通过调研,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共同论证,确定职业岗位,分析各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总结完成相应典型工作任务必备的职业能力,将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提炼为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开发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共计14门课程。

专业学习领域包括理实一体课程、仿真实训、野外实习、校外顶岗实习。

理实一体课程(7门):(1)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2)地质灾害勘察;(3)地质灾害治理;(4)地质灾害监测;(5)地质灾害灾情评估;(6)地基勘察与基础选型;(7)水文地质勘察与评价。

仿真实训(4门):(8)岩土工程勘察;(9)地质灾害勘察;(10)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野外实习课程(2门):(12)地质认识实习;(13)综合地质填图实习。

校外顶岗实习(1门):(14)校外顶岗实习。

6.2 其次开发基础学习领域课程

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直接面向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该领域课程的实施需要基础学习领域等课程的支撑。根据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学习的需要,来开发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包括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文化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和思想政治学习领域课程,共计19门。其中,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是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而开发的、学生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课程,计9门;文化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根据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和知识开发,培养的是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计5门;思想政治学习领域课程严格按国家教育部和云南省教育厅的精神和相关规定,结合学院实际情况设置,计5门。

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程(9门):(1)地质学基础;(2)测量与地图;(3)矿物岩石肉眼鉴定;(4)地质构造识别与分析;(5)地貌与第四系识别;(6)地质信息处理;(7)工程岩土鉴别与评价;(8)工程地质分析与应用;(9)水文地质分析与计算。

文化基础学习领域课程(5门):(10)交流与表达;(11)高职英语;(12)高等应用数学;(13)计算机文化基础;(14)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思想政治学习领域课程(5门):(15)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7)形势与政策;(18)入学教育;(19)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

6.3 最后开发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根据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主要是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要求和职业目标的实现需具备的能力。最后开发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共计4门,设为选修课。

选修课(4门):(1)工程建筑概论;(2)工程力学;(3)遥感地质解译;(4)气象与水文。

另外,通过选修课、专题课、讲座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设置体育课、三生教育、地质安全规程等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见图2。

7 结语

本文以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为例,尝试构建该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期为高职资源勘查类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篇(9)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信息管理也利用信息系统转变为利用相关信息技术进行敏捷化、智能化、柔性化、一体化和社会化的商业模式创新[1-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在知识储备以及实践能力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专业建设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式以及课程体系来主动迎合社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3]。

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作为一门由管理学基础理论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一门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的学科[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践能力主要是运用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进行信息的设计开发,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解决相关问题。因此,所培养的学生除了具有信息开发的能力,还需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其中,数据分析能力主要是对信息系统数据加以挖掘和分析,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5],对学生未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不少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始推动课程群建设,明确专业定位,减少不同课程的内容重复,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地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6-7]。由于专业的特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要求更为迫切,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既对课程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也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8-9]。

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往届毕业生以及相应实习企业的调研,发现部分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弱,面对实际业务中出现的问题或者需求,往往是“纸上谈兵”,而无法独立自主解决。因此,本文依托信管专业课程群和实验软件平台建设项目,在整合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专业课程群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该平台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为目标,整合了教学团队,软件平台和企业等资源,分别形成了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实践课程资源平台、专业实验室平台、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四大实践平台,帮助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2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群和实验软件平台建设项目出发,项目组一方面调查了2011年-2015年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了解学生的主要就业行业、岗位、能力需求等,同时对我院现有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另一方面,项目组调研了国内外高校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情况,了解其他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进展与成效。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系统调研,项目组充分意识到我院现有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迫切需要加强建设,以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我们比较分析了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第一,师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少数师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存在着“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他们认为实践教学环节仅仅是课堂理论教学中可有可无的辅助。所以,在教学工程中出现了以下现象:一是学生认为实验课程相比课堂理论知识无关紧要,造成了实验课的缺勤较多;二是实验课在考核中占的比例相对较少,造成学生对实验教学的不够重视;三是教师相对于理论课对实验课的要求不高,造成实验课课堂纪律涣散。这些现象导致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很好地支撑理论教学,不仅造成理论知识掌握不牢,而且实践操作能力也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第二,软件平台对理论课程教学的支撑不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较多,而且要求的软件也种類繁杂,而该专业所拥有的软件不足,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定位未能与课程密切联系而造成的软件平台对专业课程教学缺少强有力的支撑,而且实践环节的课程设计未能与其专业理论课程完全对应,造成理论课程与实践内容结合度不够。

第三,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新颖性不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层次不高,硬件设施相对落后,难以满足学生自主、多元、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同时,有很多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还是原来的方式,未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更新。例如:关于数据挖掘的实践教学还是学生在学习各种数据挖掘及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和给定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等实践的练习。实践内容不够新颖,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不够前沿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造成了所培养的人才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第四,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融合度不高。根据毕业生的反馈调查反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60%以上的毕业生从事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维护、系统实施、市场开拓、产品研发等岗位,这些工作均需要学生掌握最新的IT技术应用和管理知识。同时,学生普遍反映数据处理能力和系统实现能力需要加强。因此,迫切需要通过“产教协同”的实习基地的建设将基础教学与企业实践相融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3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体系

为了优化教学内容,理顺课程之间的内容与联系,我们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衔接设计和集成,进一步划分为相互支撑的三个课程群:信息系统设计实现、数据分析与优化决策与电子商务运营。“信息系统设计实现”核心课程群定位于信息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等基础知识的培养,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ERP原理与应用》四门专业课以及《专业教学实习》;“电子商务运营”核心课程群定位于管理决策在商业管理应用方面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战略与管理》、《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四门专业课;“数据分析与决策”核心课程群定位于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方面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商务智能》、《R语言与数据分析》和《python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五门专业课以及《数据分析实训》。

通过对已有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依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我们构建了“课程主导、软件协同、配套完善、实战训练、需求驱动、综合应用”的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三部分:“课程主导、软件协同”的课程教学软件平台,“配套完善”的实践课程资源平台,“实战训练”的专业实验室平台,“需求驱动、综合应用”的校外实习基地平台。

3.1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建设

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建设是在课程群建设和已有软件的基础上,完善课程教学软件建设,形成满足课程群教学的软件平台。首先要保证信管专业教学各个课程群的软件配备。其次是为教学提供合理配套的最新软件工具,避免使用过时的教学软件,使用最新最为实用的软件,培养学生与社会接轨,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方案里面确定了三项实训科目:《建模与系统应用实训》《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实训》和《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实训》。通过这三项实训内容,并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将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训中检验,看自身是否已经掌握,并且在实训中补充自己课程知识中忽略的知识点。通过专业课程对应的实训,来提升学生系统建立、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在实训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論知识的学习。

3.2实践课程资源平台建设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在构建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基础上,我们完善实践课程与资源建设,发挥软件实验室的作用,更好支撑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首先,我们完成了“信息系统设计实现”课程群的课程案例集“决策支持系统案例集”和“电子商务运营”课程群的课程案例库“社交商务案例集”,以及“数据分析与决策”课程群的大数据分析数据集“大数据分析数据集”。这些案例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应用,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修改完善。

其次,我们完成了《数据清洗与可视化实验手册》、《GAMS软件实践应用手册》等实践教学指导书。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完善教学指导体系。

3.3专业实验室平台建设

专业实验室平台主要是为信管专业学生构建科研实训平台与实战环境,这主要是弥补传统的专业实验课内容设计较为单一、功能定位不够清晰且较为脱离企业实际需求的不足[10]。

因此,为了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形成数据分析思维,我们指导学生如何从数据采集、清洗到数据挖掘多个方面来锻炼,从而让他们可以具备足够的能力满足大数据环境下知识管理与智能决策的需要。首先,我们建设了大数据实践教学软件实验室,构建大数据实训科研平台,从企业引进先进的软硬件平台,以及相关数据和项目案例,为学生搭建起接近企业真实应用的大数据实战环境,让学生有机会理解企业业务需求和数据分析,通过实战训练,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服务于教学与科研。其次,我们结合实践课程资源,指导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团队合作,完成相关的实验项目。最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与学院的实验教师一起组建实验指导教师队伍,每门课都有相应的实验指导老师负责进行上课,同时借助企业的力量来培训实验指导老师,并以客座教授来引入企业导师加强实验指导的师资力量。

3.4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企业和高校沟通的桥梁。通过合作,企业可以共享高校的人才和相关的研究设备,高校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中,并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和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能够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上海汉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武汉鹏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九派(武汉)全媒体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了实习基地,在校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中,不仅了解了企业的环境和项目情况,而且在参与项目的工程中熟悉了项目规划、设计到研发实施的整个流程。学生通过在实习训练基地实习,学习了实际工作中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并通过在校学习弥补与实际工作中的差距,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成为一个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双过硬”的人才。同时,在学生的实训过程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也加强了与企业相关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升教学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性人才。

4所取得的成效

我们形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放、共享、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满足了专业实训的需要。该平台良好地支撑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力地促进了该专业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四个方面体现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

(1)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学生对于信息系统实现完整程度有了明显的进步,数据分析的能力也有显著提升。在毕业设计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更多学生以数据分析作为论文选题,论文质量很高,多篇论文获得校级、湖北省优秀论文。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积极申请各类别的大学生科研计划、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等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获得了丰硕成果。例如在数学模型竞赛和数据分析竞赛中学生参与度和获奖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2018年仅有3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在这两个方面获得省部级奖项,在2019年有20余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的奖项,其中3项国际级获奖。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得他们在实习单位更好地走进企业内部,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而进一步增强自身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技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中的任务。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无论是就业的质量和数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学术领航”活动,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科研能力,从理论与科研结合方面来更好地提升了实践能力。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一直保持良好的保研情况,基本上报送到985高校继续深造。

篇(10)

职业院校采煤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专业技能实训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通过采煤工艺模型实训,学生能掌握采煤工作面布置、主要技术装备及采煤工艺过程,各道工序的工作方式及其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配合关系等内容。

一、采煤工艺模型实训

1.实训教学内容及模型配备

采煤工艺模型实训,配备的实训教学模型主要有:(1)爆破采煤工作面布置模型,普通械化采煤工作面布置模型,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布置模型。(2)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工作面布置模型,滚筒采煤机工作方式模型。(3)可弯曲刮板输送机运行方式模型,各种整体液压支架模型。(4)单体液压支柱工作原理模型,采煤工作面单体支架布置方式模型。(5)采煤工作面采空区处理方式模型。

2.实训教学过程

(1)按每小组10~15名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安排一组实训模型。(2)介绍模型实训目的、方法、要求和注意事项。(3)各个小组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采用观摩、讨论、绘图等方式进行实训教学。(4)指导教师对实训开展情况进行指导和检查。(5)实训结束前,实训教师对实训情况进行总结。

3.实训要求

实训教学的重点是熟悉采煤工艺的工艺过程及主要设备工作方式。具体要求:一是把握炮采、普采、综采的主要工序进行方式及其相互配合关系;二是把握采煤工作面主要机电设备及其工作方式;三是分析并可以合理布置采煤工作面支护方式;四是了解工作面端头、切顶线、机道等地方的特种支护方式;五是合理确定采煤工作面工作空间的横向尺寸,如最大、最小控顶距。

4.实训应注意的问题

(1)实训教师要维护好实训教学秩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地进行实训教学;(2)实训过程中要爱护模型设施,以免损坏;(3)分组进行观摩时,要避免各组之间的相互干扰;(4)实验结束后,指导教师要对实训教学进行总结和评价。

5.实训考核

实训考核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考核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的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二是考核学生的实训教学报告书。实训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与不及格,由实训教师考核评定。

6.实训作业

画出普采或综采工作面的平面布置示意图。用文字描述炮采、普采或综采工作面主要机电设备的型号、数量及位置;描述各种采煤工艺的工作面工艺过程、运煤系统、通风系统和喷雾降尘系统等;尤其要描述采煤工作面支护方式和端头支护方式、平巷超前支护方式。

二、采煤工作面工艺实习指导

1.实习时间安排

按教学需要,计划实习安排四周,安排在2~3个具有一定特点的矿井进行,各学校要按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具体安排如下:一是实习矿井的概况,二是采煤工作面岗位实习。

2.实训主要内容及要求

(1)爆破采煤工作面工艺实习。实习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炮采工作面工艺过程,掌握各个工序的具体操作,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并加以处理。炮采工作面工艺过程包括钻眼、爆破落煤和装煤、人工装煤、刮板输送机运煤、移置输送机、人工支护和回柱放顶等主要工序。

(2)普通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工艺实习。实习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普采工作面工艺流程,掌握采煤机的工作方式以及进刀方式普采工作面工艺过程包括采煤机割煤、装煤、运煤、支护以及回柱放顶等工序,具体要求同炮采工作面。一是普采工作面单滚筒采煤机工作方式,二是普采工作面双滚筒采煤机的工作方式

(3)综采、综放工作面工艺实习。实习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综采、综放工作面工艺流程,协调采煤机与液压支架相互配合关系、掌握液压支架的工作方式、工作面过特殊地质构造的工艺和技术措施,以及综采放顶煤工艺,掌握放煤步距和放煤方式的确定。综采工作面工艺过程一般为:采煤机落煤装煤―输送机运煤―自移式支架前移,同时推输送机到新的位置,后方顶板自动冒落。采煤机割煤以及装煤运煤同普采工作面,主要区别在液压支架的使用。①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的移架方式。目前采用较多的有以下几种:单架依次顺序式即单架连续式,分组间隔交错式,成组整体依次顺序式。我国采用较多的分段式移架属于依次顺序式,记录并分析移架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②综采工作面工序配合方式。综采工作面割煤、移架、推移输送机三种主要工序,根据不同顺序有及时支护方式和滞后支护方式。③综采工作面端头作业。

(4)综采工作面的安装和拆迁。一是拆除期间的顶板控制。二是综采设备的拆除方法和拆除顺序。三是开切眼断面的扩大及支护形式。四是综采工作面设备组装方式。五是综采设备运进工作面的方法。六是综采工作面的安装顺序。

(5)端头放煤。按照提高工作面顶煤回收率的需要和端头支架改进的需要,一般综采放顶煤工作面采用端头放顶煤支架放落工作面两端的顶煤。

3.实训考核办法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上一篇: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下一篇: 公司竞聘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期刊推荐 润色服务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