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知识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16 02:26:14

七年级数学知识总结

七年级数学知识总结篇(1)

(3分)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

正整数又叫自然数。

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点,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o等(这类在初三会出现)

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若|a|=a,则a≥0;若|a|=-a,则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考点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1、平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跟)。

一个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正数a的平方根记做“”。

2、算术平方根

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0)

;注意的双重非负性:

-(

3、立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a

的三次方根)。

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考点四、科学记数法和近似数

1、有效数字

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它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右边精确的数位止的所有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数写做的形式,其中,n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考点五、实数大小的比较

1、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1)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

(3)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

(4)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

(5)平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

考点六、实数的运算

(做题的基础,分值相当大)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6、实数混合运算时,对于运算顺序有什么规定?

实数混合运算时,将运算分为三级,加减为一级运算,乘除为二级运算,乘方为三级运算。同级运算时,从左到右依次进行;不是同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方,再算乘除,而后才算加减;运算中如有括号时,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的顺序进行。

7、有理数除法运算法则就什么?

有理数除法运算法则可用两种方式来表述:第一,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第二,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零除以任何一个不为零的数,商都是零。

8、什么叫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

相同因数相乘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相同因数的个数叫指数,这个因数叫底数。记作:

an

9、有理数乘方运算的法则是什么?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零的任何正整数幂都是零。

10、加括号和去括号时各项的符号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去(加)括号时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加)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的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加)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反。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知识点归纳

一、不等式的概念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集: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任何一个适合这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都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

3.不等式的解集: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解不等式: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5.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说明:

①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不像等式那样,等号是不变的,是随着加或乘的运算改变。

②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以的数就不等为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例:

1.已知不等式3x-a≤0的正整数解恰是1,2,3,则a的取值范围是

2.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无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

3.不等式组的整数解为

4.如果关于x的不等式(a-1)x

5.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的解集为,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6.当

时,代数式的值不大于零

7.若

0(用“>”“=”或“”号填空)

8.不等式>1,的正整数解是

9. 不等式>的解集为

10.若>>,则不等式组的解集是

11.若不等式组的解集是-1

12.有解集2

(写出一个即可)

13.一罐饮料净重约为300g,罐上注有“蛋白质含量”其中蛋白质

的含量为

_____

g

14.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3,则的取值范围是

三、一元一次不等式(重点)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一般地,不等式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不等式的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

(4)合并同类项

(5)将x项的系数化为1

例: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6分)

1、a>b,得a+m>b+m

2、由a>3,得a>

3、x

=

2是不等式x+3>4的解

4、由->-1,得->-a

5、如果a>b,c<0,则ac2>bc2

6、如果a<b<0,则<1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34分)

1、若a<b,用“>”号或“<”号填空:a-5

b-5;

-;-1+2a

-1+2b;6-a

6-b;

2、x与3的和不小于-6,用不等式表示为

3、当x

时,代数式2x-3的值是正数;

4、代数式+2x的不大于8-的值,那么x的正整数解是

5、如果x-7<-5,则x

;如果->0,那么x

6、不等式ax>b的解集是x<,则a的取值范围是

7、一个长方形的长为x米,宽为50米,如果它的周长不小于280米,那么x应满足的不等式为

8、点A(-5,y1)、B(-2,y2)都在直线y

=

-2x上,则y1与y2的关系是

9、如果一次函数y

=(2-m)x+m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

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难点)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它们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4、当任何数x都不能使不等式同时成立,我们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其解为空集。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例:

一、选择题

1.下列不等式组中,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是(

A.

B.

C.

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等式组的解集是5

B.的解集是-3

C.的解集是x=2

D.的解集是x≠3

3.不等式组的最小整数解为(

A.-1

B.0

C.1

D.4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2x-6,x-5)在第四象限,则x的取值范围是(

A.3

B.-3

C.-5

D.-5

5.不等式组的解集是(

A.x>2

B.x

C.2

D.无解

二、填空题

6.若不等式组有解,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7.已知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为2,3和a,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

8.将一筐橘子分给若干个儿童,如果每人分4个橘子,则剩下9个橘子;如果每人分6个橘子,则最后一个儿童分得的橘子数将少于3个,由以上可推出,共有_____个儿童,分_____个橘子.

9.若不等式组的解集是-1

三、解答题

10.解不等式组

11.若不等式组无解,求m的取值范围.

12.为节约用电,某学校于本学期初制定了详细的用电计划.如果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用2度电,那么本学期用电量将会超过2530度;如果实际每天比计划节约了2度电,那么本学期用电量将会不超过2200度.若本学期的在校时间按110天计算,那么学校每天计划用电量在什么范围内?

易错点分析:

易错点1:误认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公共部分”就是两个数之间的部分.

例1

解不等式组

错解:由①,得x>1,由②,得x<-2,所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2<x<1.

错因剖析: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是先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再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此题错在对“公共部分”的理解上,误认为两个数之间的部分为“公共部分”(即解集).实际上,这两部分没有“公共部分”,也就是说此不等式组无解,而所谓“公共部分”的解是指“两线重叠”的部分.此外,有些同学可能会受到解题顺序的影响,把解集表示成1<x<-2或-2<x>1等,这些都是错误的.

正解:由①,得x>1.由②,得x<-2,所以此不等式组无解.

易错点2:误认为“同向解集哪个表示范围大就取哪个”.

例2解不等式组

错解:解不等式①,得x>-.解不等式②,得x>5.由于x>-的范围较大,所以不

等式组的解集为x>-.

错因剖析:本例错解中,由于对不等式组的解集理解得不深刻,在根据两个解集的范围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形成错误的认识.其实在求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可归纳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设a<b),

利用数可确定它们的解集分别为

①x>b,②x<a,③a<x<b,④空集.也可以用下面的口诀来帮助记忆,“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取,大大小小取不了(空集)”.

正解:解不等式①,得x>-.解不等式②,得x>5.

所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5.

易错点3:混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

例3

解不等式组

错解:由①+②,得2x≤14,即x≤7,所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7.

错因剖析:本例错在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混淆,误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加减消元法用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产生此类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正确区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不同点,(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两个方程不是单独存在的;(2)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可归纳为“独立解,集中到”,即独立地解不等式组中的每一个不等式组中的每一个不等式,在解的过程中,各不等式彼此不发生关系,“组”的作用在最后,即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都要求出来后,再利用数轴从“公共部分”的角度去求“组”的解集.

正解:由不等式①,得x≥-17,即x≥-.

由不等式②,得x≤-3,即

x≤-.

所以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

易错点4:在去分母时,漏乘常数项.

例4

解不等式组

错解:由①,得x<2.在x-21+2≥-x的两边同乘2,得x-1+2≥-2x.于是有x≥-,所以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2>x≥-.

错因剖析: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需要先求出每一个不等式的解,最后找出它们的公共部分.对不等式进行变形时,一定要使用同解变形,不然就容易出错.本例的解答过程中没有掌握不等式的运算性质,在去分母时漏乘了中间的一项.此外,还要注意在表示“大小小大中间取”这类不等式的解集时应按一般顺序,把小的那个数放在前面,大的那个数放在后面,用“<”连接.

正解:由①,得x<2.在+2≥-x的两边同乘2,得x-1+4≥-2x.于是有x≥-1,所以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x<2.

易错点5:忽视不等式两边同乘(或除以)的数的符号,导致不等式方向出错.

例5

解关于x的不等式(-a)x>1-2a.

错解:去分母,得(1-2a)x>2(1-2a).将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1-2a),得x>2.

错因剖析:在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时,如果不等式两边同乘(或除以)的数是含字母的式子,应注意讨论含字母的式子的符号.本例中不等式两边同乘(或除以)的(1-2a),在不确定取值符号的情况下进行约分,所以出错.

正解:将不等式变形,得(1-2a)x>2(1-2a).

(1)当1-2a>0时,即a<时,x>2;

(2)当1-2a=0时,即a=时,不等式无解;

(3)当1-2a<0时,即a>时,x<2.

例6

如果关于x的不等式(2a-b)x+a-5b>0的解集是x<,则关于x的不等式ax>b的解集是_________.

错解:因为不等式(2a-b)x+a-5b>0的解集是x<,所以=,则有

解得从而知ax>b的解集是x>.

错因剖析:本题错因有两个,一是忽视了原不等式的不等号方向与解集的不等号方向正好相反;二是对含有字母系数的不等式没有根据解集的情况确定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所以在解题时错误得出解得从而错误得到ax>b的解集是x>.

正解:由不等式(2a-b)x+a-5b>0的解集是x<,得解得所以ax>b的解集是x<.

易错点6:寻找待定字母的取值范围时易漏特殊情况.

例7

若关于x的不等式组无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错解:由得又因为不等式组无解,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a>3.

错因剖析:由已知不等式的解集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可按“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取,大大小小取不了”的基本规律求解,但当已知不等式组的解集而求不等式的解集中待定字母取值范围时则不能完全套用此规律,还应考虑特例,即a=3,有x≤3及

x>3,而此时不等式组也是无解的.因此,本题错在没有考虑待定字母的取值范围的特殊情况.

正解:由得又因为不等式组无解,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a≥3.

例8

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的整数解共有5个,则

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错解:由解得又因为原不等式组的整数解共有5个,所以a≤x<2,这

5个整数解为-3,-2,-1,0,1,从而有a≤-3(或a=-3).

错因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是否会运用逆向思维解决含有待定字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特解.上述解法错在忽视a≤x<2中有5个整数解时,a虽不唯一,但也有一定的限制,a的取值范围在-3与-4之间,其中包括-3,但不应包括-4,所以错解在确定

a的取值范围时扩大了解的范围.

正解:由解得又因为原不等式组的整数解共有5个,所以a≤x<2.又知这5个整数解为-3,-2,-1,0,1.故a的取值范围是-4<a≤-3.

总之,对于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问题,我们要深刻领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基础知识,熟悉这6个易错点,牢固地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和步骤,从而远离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错误深渊.

中考考点解读:

1.

(2012山东滨州3分)不等式的解集是【

A.

B.

C.

D.空集

【答案】A。

【考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分析】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先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再利用口诀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无解)。因此,

解得,解得。按同大取大,得不等式组的解集是:.故选A。

2.

(2012山东滨州3分)李明同学早上骑自行车上学,中途因道路施工步行一段路,到学校共用时15分钟.他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250米/分钟,步行的平均速度是80米/分钟.他家离学校的距离是2900米.如

果他骑车和步行的时间分别为分钟,列出的方程是【

A.

B.

C.

D.

【答案】D。

【考点】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分析】李明同学骑车和步行的时间分别为分钟,由题意得:

李明同学到学校共用时15分钟,所以得方程:。

李明同学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250米/分钟,分钟骑了250米;步行的平均速度是80米/分钟,分钟走了80米。他家离学校的距离是2900米,所以得方程:。

故选D。

3.

(2012山东德州3分)已知,则a+b等于【

A.3

B.

C.2

D.1

【答案】A。

【考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分析】两式相加即可得出4a+4b=12,方程的两边都除以4即可得出答案:a+b=3。故选A。

4.

(2012山东东营3分)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

A.

k≥1

B.

k≤1

C.

k>1

D.

k

【答案】D。

【考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和根的判别式。

【分析】当k=1时,原方程不成立,故k≠1,

当k≠1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此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解得:k≤1。

综上k的取值范围是k<1。故选D。

5.

(2012山东菏泽3分)已知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则的算术平方根为【

A.±2

B.

C.2

D.

4

【答案】C。

【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求代数式的值,算术平方根。

【分析】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解得。

。即的算术平方根为2。故选C。

6.

(2012山东莱芜3分)对于非零的实数a、b,规定ab=-.若2(2x-1)=1,则x=【

A.

B.

C.

D.-

【答案】A。

【考点】新定义,解分式方程。

【分析】ab=-,2(2x-1)=1,2(2x-1)=。

检验,合适。故选A。

7.

(2012山东莱芜3分)已知m、n是方程x2+2x+1=0的两根,则代数式的值为【

A.9

B.±3

C.3

D.5

【答案】C。

【考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代数式的值。

【分析】m、n是方程x2+2x+1=0的两根,m+n=,mn=1。

。故选C。

8.

(2012山东临沂3分)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此方程可变形为【

A.

B.

C.

D.

【答案】D。

【考点】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故选D。

9.

(2012山东临沂3分)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考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分析】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先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再利用口诀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无解)。因此,。

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的方法:把每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向右画;<,≤向左画),数轴上的点把数轴分成若干段,如果数轴的某一段上面表示解集的线的条数与不等式的个数一样,那么这段就是不等式组的解集.有几个就要几个。在表示解集时“≥”,“≤”要用实心圆点表示;“<”,“>”要用空心圆点表示。因此,在数轴上表示为:

故选A。

10.

(2012山东临沂3分)关于x、y的方程组的解是

,则的值是【

A.5

B.3

C.2

D.1

【答案】D。

【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求代数式的值。

【分析】方程组的解是,。

。故选D。

11.

(2012山东日照4分)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2)2x2+(2k+1)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A)

k>且k≠2

(B)k≥且k≠2

(C)

k

>且k≠2

(D)k≥且k≠2

【答案】C。

【考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分析】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k-2≠0,即k≠2。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0,

(2k+1)2-4(k-2)2>0,即(2k+1-2k+4)(2k+1+2k-4)>0,

5(4k-3)>0,k>。

k的取值范围是k>且k≠2。故选C。

12.

(2012山东日照4分)某校学生志愿服务小组在“学雷锋”活动中购买了一批牛奶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如果分给每位老人4盒牛奶,那么剩下28盒牛奶;如果分给每位老人5盒牛奶,那么最后一位老人分得的牛奶不足4盒,但至少1盒.则这个敬老院的老人最少有【

(A)29人

(B)30人

(C)31人

(D)32人

【答案】B。

【考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分析】设这个敬老院的老人有x人,则有牛奶(4x+28)盒,根据关键语句“如果分给每位老人5盒牛奶,那么最后一位老人分得的牛奶不足4盒,但至少1盒”可得不等式组:

解得:29<x≤32。

x为整数,x最少为30。故选B。

13.

(2012山东泰安3分)将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考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分析】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先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再利用口诀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无解)。因此,

,由①得,>3;由②得,≤4。

其解集为:3<≤4。

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的方法:把每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向右画;<,≤向左画),数轴上的点把数轴分成若干段,如果数轴的某一段上面表示解集的线的条数与不等式的个数一样,那么这段就是不等式组的解集.有几个就要几个。在表示解集时“≥”,“≤”要用实心圆点表示;“<”,“>”要用空心圆点表示。因此,

3<≤4在数轴上表示为:

故选C。

14.

(2012山东潍坊3分)不等式组的解等于【

】.

A.

1

B.

x>1

C.

x

D.

x2

【答案】A。

【考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分析】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先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再利用口诀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无解)。因此,

解2x+3>5得,x>1;解3x-2<4得,x<2,此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x<2。故选A。

15.

(2012山东潍坊3分)下图是某月的日历表,在此日历表上可以用一个矩形圈出3×3个位置相邻的9个数(如6,7,8,l3,14,l5,20,21,22).若圈出的9个数中,最大数与最小数的积为192,则这9个数的和为【

】.

A.32

B.126

C.135

D.144

【答案】D。

【考点】分类归纳(数字的变化类),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分析】由日历表可知,圈出的9个数中,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差总为16,又已知最大数与最小数的积为192,所以设最大数为x,则最小数为x-16。

x(x-16)=192,解得x=24或x=-8(负数舍去)。

最大数为24,最小数为8。

圈出的9个数为8,9,10,15,16,17,22,23,24。和为144。故选D。

第8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整式的乘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

am

·

an

=

a

m

+

n(m、n都是正整数)

幂的乘方:

(am)n

=

a

m

n(m、n都是正整数)

积的乘方:(ab)n

=

a

n

b

n(n为正整数)

同底数幂的除法:

a

m

÷

a

n

=

a

m

-

n(a

,m、n都是正整数,并且m>n)

零指数幂:a0

=

1(a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利用运算律和上面的运算性质解答)

乘法公式

平方差公式:(a+b)(a-b)=

a2

-

b2

完全平方公式:(a+b)2

=

a2

+

2ab

+

b2

(a-b)2

=

a2

-

2ab

+

b2

添括号法则:a+b+c

=

a+(b+c)

a-b-c

=

a

-

(b+c)

举例:a-b+c

=

a

-

(b-c)

因式分解(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

式子的变形:这个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

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1、提公因式法(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

2、公式法(3个乘法公式左右互换)

3、十字相乘法(补充)

分式

9.1

分式:A/B。(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B

0分式才有意义。)

分式的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约分、最简分式、通分、最简公分母。

9.2

分式的运算

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的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整数指数幂:正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a-n

=

1/an

,

a≠0)。

归结:

am

·

an

=

a

m

+

n(m、n是整数)

(am)n

=

a

m

n(m、n是整数)

(ab)n

=

a

n

b

n(n是整数)

备注: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通常先分解因式,再约分。

9.3

分式方程

概念: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

最简公分母不为0是分式方程的解;

步骤:分式方程

整式方程

X

=

a

最简公分母为0

不是分式方程的解。

去分母

解整式方程

检验

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精讲

1.

相交线

同一平面中,两条直线的位置有两种情况:

相交:如图所示,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其中以O为顶点共有4个角:

1,2,3,4;

邻补角:其中1和2有一条公共边,且他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像1和2这样的角我们称他们互为邻补角;

对顶角:1和3有一个公共的顶点O,并且1的两边分别是3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1和2互补,2和3互补,因为同角的补角相等,所以1=3。

所以,对顶角相等

例题:

1.如图,31=23,求1,2,3,4的度数。

2.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O,且,,则_______,__________。

垂直: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如图所示,图中ABCD,垂足为O。垂直的两条直线共形成四个直角,每个直角都是90。

例题:

如图,ABCD,垂足为O,EF经过点O,1=26,求EOD,2,3的度数。

垂线相关的基本性质:

(1)

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2)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3)

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题:假设你在游泳池中的P点游泳,AC是泳池的岸,如果此时你的腿抽筋了,你会选择那条路线游向岸边?为什么?

2.平行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线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

如上图,直线a与直线b平行,记作a//b

3.同一个平面中的三条直线关系:

三条直线在一个平面中的位置关系有4中情况:有一个交点,有两个交点,有三个交点,没有交点。

(1)有一个交点:三条直线相交于同一个点,如图所示,以交点为顶点形成各个角,可以用角的相关知识解决;

例题:

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O点,DOB是它的余角的两倍,AOE=2DOF,且有OGOA,求EOG的度数。

(2)有两个交点:(这种情况必然是两条直线平行,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图所示,直线AB,CD平行,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这三条直线形成了两个顶点,围绕两个顶点的8个角之间有三种特殊关系:

*同位角: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它们在直线AB,CD的同侧,在第三条直线EF的同旁(即位置相同),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它们在直线AB,CD之间,在第三条直线EF的两旁(即位置交错),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它们在直线AB,CD之间,在第三条直线EF的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指出上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两条直线平行,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如下关系:

两直线平行,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如上图,指出相等的各角和互补的角。

例题:

1.如图,已知1+2=180,3=180,求4的度数。

2.如图所示,AB//CD,A=135,E=80。求CDE的度数。

平行线判定定理:

两条直线平行,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角有如上所说的性质;那么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是否能证明这两条直线平行呢?答案是可以的。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以下几种情况可以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

平行线判定定理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如图所示,只要满足1=2(或者3=4;5=7;6=8),就可以说AB//CD

平行线判定定理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如图所示,只要满足6=2(或者5=4),就可以说AB//CD

平行线判定定理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如图所示,只要满足5+2=180(或者6+4=180),就可以说AB//CD

平行线判定定理4: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第三条直线,两条直线平行

这是两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时的一种特殊情况,由上图中1=2=90就可以得到。

平行线判定定理5:两条直线同时平行于第三条直线,两条直线平行

例题:

1.已知:AB//CD,BD平分,DB平分,求证:DA//BC

2.已知:AF、BD、CE都为直线,B在直线AC上,E在直线DF上,且,,求证:。

(3)有三个交点

当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时,共形成三个交点,12个角,这是三条直线相交的一般情况。如下图所示:

你能指出其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吗?

三个交点可以看成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个交点直线的线段可以看成是三角形的三条边。

(4)没有交点:

这种情况下,三条直线都平行,如下图所示:

即a//b//c。这也是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位置关系的一种特殊情况。

例题:

如图,CD∥AB,∠DCB=70°,∠CBF=20°,∠EFB=130°,问直线EF与C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一.选择题:

1.

如图,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

是同位角

B.

是内错角

C.

是同旁内角

D.

是内错角

2.

如图,图中同旁内角的对数是(

A.

2对

B.

3对

C.

4对

D.

5对

3.

如图,能与构成同位角的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4.

如图,图中的内错角的对数是(

A.

2对

B.

3对

C.

4对

D.

5对

5.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而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4倍少,那么这两个角是(

A.

B.

都是

C.

D.

以上都不对

二.填空

1.

已知:如图,。求证:。

证明:(

2.

已知:如图,COD是直线,。求证:A、O、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证明:COD是一条直线(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如图,已知:AB//CD,求证:B+D+BED=(至少用三种方法)

2.已知:如图,E、F分别是AB和CD上的点,DE、AF分别交BC于G、H,A=D,1=2,求证:B=C。

3.已知:如图,,且B、C、D在一条直线求证:

4.已知:如图,,DE平分,BF平分,且。

求证:

5.已知:如图,。

求证:

6.已知:如图,。

求证:

相交线与平行线

10.1

相交线

邻补角、对顶角

对顶角相等

直线与直线互相垂直,记作。

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垂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10.2

平行线及其判定

10.2.1

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当直线与直线不相交时,我们就说直线与直线互相平行,记作.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即如果,,那么.

10.2.2

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方法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0.3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0.4

平移

线

平行公理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两条直线

相交

垂线及其性质

邻补角、

对顶角

点到直线的距离

对顶角相等

平移

判定

性质

七年级数学知识总结篇(2)

一、做好中小学数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平稳过渡

学习数学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应当是获得适应中学数学学习的能力,以缩短小学学习向中学学习的过渡期。

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中小学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有理数、三角形等,到初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小学成立的结论到初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容易出错易容混淆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以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初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不仅体现在学生学法的衔接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教师教法的衔接上;不仅体现在初中与小学的衔接上,也体现在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上。如何引导他们尽快熟悉初中教法,增强自学与自制能力,顺利渡过衔接关,要认真分析研究有关问题,切实加强中小学之间的数学教研,为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和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让我们成为帮助学生平稳过渡的良师益友。

二、教学中注重几何兴趣的培养,强化几何基本技能训练

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理论几何。作为教师应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于是在学习正课之前,首先上两节预备课,主要谈几何的作用,从古希腊的测地术到今日的高楼大厦,从工农业生产到日常生活,到处都可以看到几何踪影,到处都可以看到数学家的功绩,几何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更是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新起点,然后介绍几何的发展史,提出一些有趣的几何问题,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动思维,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有时课堂上要讲析比较复杂的证明题,要分析、画图、证明时间紧,这时可着重引导学生口述分析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述能力,也就是用几何语言表达应该书写的全过程。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几何技能得到强化训练。

三、为培养学生的理解、归纳和总结能力,教学中应重视变式教学

七年级数学知识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260-01

就七年级学生来说,从小学步入初中,完全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学习课程增多,知识结构发生变化,以及教学内容和思维方式的要求发生了改变。这些都使得七年级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基础教学,做好从小学到初中的过度,并结合学生实际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七年级数学教学的体会:

一、上好每节课,取得学生的信任

七年级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害怕的心态,认为进入初中后数学的知识将会变的非常复杂,从而产生担心、甚至恐惧的心理。而教师就要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态。所以我在第一节课安排的是“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活动中我模拟生活、结合生活,赋予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变单调乏味的数学学习为一种体验、一种享受,去关注学生的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七年级的新生的兴趣很大程度受老师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凭借教师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承上启下,抓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

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抽象、从单一到综合的这一过程。整个认识过程是不能割裂,更不能随意地跳跃的,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一认识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生,要立于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主动地在学中问、问中学,同时抓好六七年级数学知识和衔接,搭好桥梁是让学生能较为容易完成这一认识过程的好方法。因此最初的数学教学不是急于讲授新课,而总是花一周左右的时间去了解学生们在小学阶段里对数学知识掌握的基本情况,接着才开始向学生传授新内容。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非负有理娄的认识经历了六年多的时间,而到了中学经过五六个星期的课程就把数的概念扩充到有理数域,同时还得完成相应的五则运算,所以教师得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由旧知识引入新内容,在学生自己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上,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学生把新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过程中,为以后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奠定牢固的基础。

三、放慢教学进度,关注适应性不佳的学生

不同的学生由于悟性不同,基础各异,在面对新的数学内容时适应能力自然有强有弱,有的学生在这种新的内容和授课方式的转变中适应得快,自然数学成绩就比较的好,有的学生适应能力不强,数学成绩就落后得多,其实对于七年级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学生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原来的基础好坏并不起决定性作用,更关键的是要看谁能在新内容和新授课方式下,适应性更强。这时我的策略就是放慢教学进度,等待那些一时半会适应不过来的学生。但是可能有一个问题出现,就是教学任务完不成,其实只要学生能很好的适应初中数学内容和新的授课方式,后半期适当加快教学进度也是可行的。如我在七年级入学一个半月只安排学习第一章有理数的内容,到了后面学生进入状态后适当加快。

四、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意义

在方程引入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际问题,在学习方程的整个阶段,都应该关注应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方程教学中,教师要是引用一些学生相对熟悉、直观的事例来作对比和示范,可起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比如有这样例题:你坐过出租车吗?请你帮小明算一算,连云港市出租车收费标准是:起步价(3千米以内)5元,超过3千米的部分每千米1.5元,小明乘坐了x(x>3)千米的路程。请写出他应该支付费用的代数表达式,经过简单思考显然学生很快可以得出:1.5(x-3)+5=1.5x+0.5。接下来,老师拓展问题:若他支付的费用是23元,你能算出他乘坐的路程吗?然后学生列出方程等式进行解题,1.5x+0.5=23,得出x=15。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学生理解方程等式的意义。

五、加强作业讲评,巩固学生学习效果

作业讲评是课堂教学反馈的基本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作为批改作业的后续工作,进行高质量的数学作业讲评,对七年级教师的事前准备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好批改记录、设计讲评步骤以及注明详讲、略讲与不讲范围,力求透彻分析典型的错误和方程这一章节的代表性题目。简而言之,对于存在共性或知识性的错误必须进行详讲,而属于个别或习惯性的错误可以略讲或个别指正。因此,在讲评作业过程中,不能仅仅机械地给出标准答案,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寻求解题的方法。对于存在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畅所欲言,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和归纳总结。特别有的习题的集体方法多种多样,并且综合应用许多知识点,通过讨论让学生加深对方程章节知识点的认识,进行各个知识的串联分析,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数学知识总结篇(4)

1.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我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是这样做的:上好第一课,请学生用心阅读主编的话和本册导引,然后每人说一句对七年级数学的心里话。再加上我精心挑选的三到五个学习数学的有趣故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同桌一组互相制作,同学们积极的认真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2.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2.1 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愤悱状态。

2.2 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3.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3.1 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 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3.2 培养预习习惯。七年级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3 培养专心听讲习惯。要想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好习惯,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七年级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3.4 培养小结或总结的习惯。往年教学中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七年级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结。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另外,还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质疑的形式、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形式引入教学,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畅然的开课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5 培养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的习惯。七年级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七年级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七年级数学知识总结篇(5)

关键词 数学;学习兴趣;建议;学习习惯

1.前言

成为七年级的学生,代表着自己开始脱离父母全方位的呵护模式,踏上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旅程。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学前教育和小学的磨砺,具备了一定对事物的分析判断的能力,对新接触的事物很敏感,而对于七年级的各科课程,更是兴趣盎然,满怀期待。七年级的课程是对小学阶段课程的全面升级,此时开始进入科学性与趣味性兼备的过渡时期。数学作为逻辑思维敏感的学科,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数学科目本身的难度不可忽视,往年一些学生起初对数学很感兴趣,后因方法不合适等原因,导致丧失对数学课的兴趣,甚至排斥数学课的例子有许多,因此,作为数学老师,要尽可能利用好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科目本身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科目学习的兴趣,以便为学生以后学习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几项措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老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只有让学生主动学习,才能使他们真正学到东西。下面笔者将提出以下几条建议,希望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有所帮助:

2.1把握教学初始阶段,奠定学习基础

在七年级学生本身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促使下,面对新教材,他们内心往往会萌生一定要好好学习的积极思想,这对于此阶段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作为数学老师,面对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一定要在教学初始阶段狠下功夫,多花心思,使学生对数学课留下积极的深刻的印象。由于七年级数学教材本身与生活联系很紧密, 又兼具趣味性,老师可以通过组织相应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数学科目与生活的联系,还可以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验证教材所说结果是否正确。这样在不断动手参与的过程中,相信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应注意的是,在这些活动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变化,一旦发现有学生出现害怕、失望、不自信的情绪,要立即进行鼓励、安慰,让学生重拾信心,避免因受打击而丧失兴趣的情况出现。

2.2课堂的趣味性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

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直接作用,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的好坏,因此,各位数学老师要加大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确保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新奇,以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一、运用引入思想,丰富课堂表现形式。为增加课堂趣味性,老师可以采用表演、动手比赛的形式,进行开发思维,调动课堂学习氛围;还可以进行集体讨论,分组探究问题的答案,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求真知。七年级数学教材上有很多实践性课题,身为老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些课题,让同学分成实践小组,对不同的课题进行实践证明。在实践前,老师要针对不同的课题给同学们留一些问题,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自己找出答案,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在实践结束后,要让他们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帮他们养成总结思考的习惯。当然,老师应该在实践过程中,对同学们进行指导,还要注意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帮助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取得进步。

2.3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没有学习方法的学习,就好像无头苍蝇乱转,很难寻找出路,也是对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要注意对学习方法的培养。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一个人终生受益。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尤其是在七年级这个各种思想正处于塑形时期的阶段,更要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教材中,本身就有许多发散思维的题目,就是为了适应新时期教改的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老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及时出示阅读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答案,注重题目内容含义;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审视能力,让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观察,尤其是对因果变换的观察,应该成为日后同学们观察图形、观察实验的基本感知;要培养学生的讨论和总结习惯,通过引导性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同学们通过讨论,进入相应的教学课程的学习,这样的途径,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要学的理论知识。总之是推动同学们不断进步的巨大动力,在每次实验或讨论等活动过后,应让同学们及时进行总结,可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让同学们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3.结语

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无比渴求的时期,对大千世界的事物,他们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数学作为思维缜密的学科,既有无限的奥秘,又有相当的难度,作为老师,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既要让同学们感知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又让他们不至于因为受打击而丧失兴趣,甚至于放弃学习。只有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尝试和努力,才能让学生对数学更感兴趣,才能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苟怀德.七年级数学兴趣教学法初探.《教育界》.2013年31期

七年级数学知识总结篇(6)

搞好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是落实孩子"小升初"后学好数学,中学教师教好数学的关键。这一衔接问题很早就为一些专家和中学一线数学教师所关注,作为一名学校区级重点课题《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资源优化整合研究》的主研人员,在学科衔接的研究上作了一些思考。

我校因区划调整两镇合一后于2008年9月由过去的三圣中学、石坝中学、三圣镇中心校、石坝镇中心校四校合并而成,现为重庆市北碚区三圣学校。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原三圣中学和三圣中心校合并为一个校区,原石坝中学和石坝中心校合并为一个校区,是北碚区现有的唯一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试点学校。利用这一优势和特点,我们大胆进行了针对农村中小学学科衔接的研究。以教师、学生和课程为研究着力点,以六七年级为研究突破口的"农村九年一贯制中小学数学衔接策略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调查分析,落实衔接着力点。

1.教师

(1)教师选任 :"九年一贯"前,原中小学各自为营,教师无流动,无交叉任教。未出台特殊选任要求,更是出于方便对教师考核或出于照顾教师不愿中途接班等原因,原中小学的六七年级数学教师大多是从一年级直接教上来的或从九年级退下来的数学老师,学校无衔接要求,教师无衔接意识和行动,大多也缺乏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理论素养。

(2)教师课堂:正如传统的中小课堂一样,原中小学课堂是孤立的,缺乏相互沟通与交流,各自的特色呈现十分明显。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少,内容简单,题型单一,教学课时充裕,课堂容量小,教学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有充足的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有足够的时间反复练习。课堂教学中孩子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较多,做游戏、讲故事、竞赛等是常见的教学方式。到七年级后,教学内容多,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快。教师很少给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探究,习题难度增大、类型多样、解法多变,教师课堂处理与学生学习方式出现明显差异。

2.学生

(1)基本技能。六年级学生较差的数学基本技能滞抑了七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一是部份孩子运算能力较差:计算粗心,看似不细心,实为不熟练;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整除、简便运算、找规律等整数运算不熟练;分数运算错误多,部份学生甚至不知道约分。学生缺乏数感而想不到解题的方法。二是部份孩子理解、分析能力较差:解决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寻找数量关系;不会画线段图、列表等辅助方法;不知道相遇、销售、百分率、倍数、面积等等基本题型中的数量关系。导致列不出代数式,从而列不出方程。三是部份孩子缺乏应的生活常识,不会审题,不会理解题意。

(2)学习方式。在小学,教师讲得细,学生练得熟。考试测验时,学生只要熟记概念、公式及教师平时所归纳的习题类型,大都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即便到六年级的孩子都十分依赖教师,主动学习意识薄弱,以单一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到了七年级,这种被动式的学习就被主动自觉的学习所取代,所学的知识内容增多,范围扩大,要求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然而很多小升初的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继续使用小学那一套,学习吃力。

(3)心理变化.到七年级后,孩子的心理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心理上说,七年级都在13岁左右,由儿童期进入少年期,同时正处于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时期;从学习环境上说,面对新校园、新教师、新同学、新课本……一个全新的环境,学生需要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心理适应过程。

3.课程

六、七年级分属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的两个学段,众所周知这两个学段之间存在一定事实上的较大跨度,对于我们这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来说,这种跨度的体会在最初很明显,也很直接。从新课标可以看出,孩子到七年级后的学习内容比小学多了很多,而且难度、深度和广度都大大提高。由算术数到有理数、由数到式、由列算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不论在知识的抽象性还是严密性上都是一个飞跃。这样小学的教学内容就显得"浅、少、易",同时内容的叙述方式也比较简单、直观、富有趣味性且容易记忆;七年级数学概念逐步抽象,逻辑思维和几何想象提高,练习类型和解法多变,计算复杂。

二、分析研究,落实衔接策略。

(一)教师

1.教师选任:鉴于七年级老师要具有小学教师的童真与童趣,具备大爱胸怀,减轻"小升初"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其尽快融入初中生活。六年级教师要预想到孩子升初后会遇到或面临的知识层面、学习方式或学习行为层面的困难,提前预设,加以正确引导。"九年一贯"后,结合学科衔接要求,力求衔接的实效性,我们在六、七年级教师的选任上做了仔细研究,大多为该学科原中小学区、校级骨干教师。他们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能有效且积极配合研究要求,自觉而主动地参与学科教学研究;有较强的、扎实的个人数学学科基本功素养,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上,还是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素养上都是学校该学科的姣姣者;有一定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能较好落实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的,突显研究成果;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选任的教师原中小学各占一半,六七年级拉通教学,有效解决研究主体。即任六、七年级的教师原中小学各选一半,同时每位教师从六年级教到七年级,实现跨学段教学。

2.教学方法:(1)逐渐过渡,给适应期。六七年级教师以互学借鉴为主,给未教过七年级(中学)和未教过六年级(小学)的中小学老师一定适应期,做到逐渐过渡,逐步适应新岗位的教学与研究。我们将选任的六七年级数学教师分在一个备课组,一个教研组,要求每周听不同学段教师的一节课,互学、互研、互进。以期学习和了解小学或中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处理方式与讲导学风格,取长补短,学以致用。如我们七年级教师研究提倡以实施"分层-慢速-多练"的教学方法来应对学生在小学已经习惯了的"保姆式"教学方法,效果就十分明显。(2)以旧引新,建构体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相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才能得到改造,新知识才能获得实际意义。集体备课,六七年级教师要以此为出发点,注重知识体系建构。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并区别新旧知识的异同,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例如:有理数的乘法,中小学的乘法区别仅在积的符号。所以小学讲时加强符号介入,中学讲课时从小学的乘法运算入手,重点放在符号法则上,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计算,感知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与小学的乘法法则的联系与区别,重新构建乘法运算的知识系统。(3)注重过程,培养能力。在六七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不停留在向学生讲结论、教学生生搬硬套上,要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结合学校开展的"中小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要求教师在学生学法指导上要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这"三自主"为核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更好的适应中学学习而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态度。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的探索过程,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

1.重视自学能力培养,加强学法指导:鉴于六年级孩子大多已十二、三岁,自我控制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明显增强。因此,我们要求六年级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以适应升初后中学教师所提出的这"五环节"学习。怎样理解与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数学阅读;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怎样做好总结与归纳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逐步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引导参与数学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为适应七年级学习方式与方法的转变,六年级教师可适当提高要求,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对采取分解的方法解决的问题要培养和训练孩子综合解决,对七年级的相关知识要提前渗透。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合作,从而掌握知识和领会学习方法。

3.培养良好的复习方法:六年级学生往往存在一些错误的复习方法:不复习;粗略复习;先做作业,后复习;一次性完成课外复习任务;单打一的复习方式。面对这些错误的做法,教师要针对性启发和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复习、科学复习,为上七年级后能自主复习与学习作准备。

4.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俗语说:态度决定一切,习惯成就人生。我们知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小学生年龄小依赖性强,在进入初中后管理上教师变"蹲"为"带",部分学生不适应,失去依靠、失去整天管着自己的人就无所适从。根据数学学习的特点,除泛学科的学习习惯之外,六年级教师把培养学生"检验、预习、独立作业、复习、反思小结"等习惯要作为重点。

(三)课程

七年级数学知识总结篇(7)

1.立足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次教学。七年级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负数、几何证明等,对七年级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七年级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做必要的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做必要的总结及举例说明。

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中小学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有理数、三角形等,到初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小学成立的结论到初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容易出错易容混淆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以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3.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初中数学较小学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彻,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这就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4.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初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

5.重视专题教学。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加强学法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

七年级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况。(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做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可以采用每节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可以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①听好每节课的学习要求;②听好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③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④听懂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⑤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填鸭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①多思、勤思,边听边思考;②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③善思,由听到的和观察到的去联想、猜想、归纳;④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3.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七年级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七年级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七年级数学知识总结篇(8)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到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学生对数学是比较喜欢的,但具有不稳定性。刚开始学习时,出于好奇,兴趣较浓,在上第一节课时,学生们一般都抱着见一见“庐山真面目”的心理,期待着能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得到上课的乐趣。如果这一节课处理得不理想,就会使学生大失所望,因此,教师对第一节课不能掉以轻心,不加重视,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感情。而应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感情。

二、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

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数学,爱学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用数学本身的美去感染学生以提高兴趣,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让每一位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是一种劳动,学习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并不能满足于课堂教学形式的活泼多样,应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认真、努力的学习,变“苦”为“乐”,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尤其对学习较为吃力的学生,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使他们感到,经过自己的努力是会获得成功的。

三、力求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还抓住了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1、注重课堂教学的引入。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

2、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尽可能安排学生动手进行实践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分别从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小结等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七年级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做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在听课方法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可以说“听”是“思”的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七年级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听”、“思”、“记”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教学达到完美的境界。

七年级数学知识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085-01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八年级的难点最多,九年级的考点最多。相对而言,七年级数学知识点虽然很多,但都比较简单。教学中实践中,有一部分新同学就是对七年级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八年级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希望参加我们的辅导班来弥补的。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七年级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

一、理清七年级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七年级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八年级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七年级数学基础,八年级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二、力争解决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呢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我们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2.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八年级、九年级以后,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我们的建议是:“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我建议: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4.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我建议:“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

三、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

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课下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考试心态不不好,容易紧张;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心态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调整,但同时也需要经历大型考试来锻炼。每次考试,大家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适应考试节奏。做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做题中解决。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我建议:把“做作业”当成考试,把“考试”当成做作业。加强训练才是解决问题和建立数学基础的很好办法。

但有一点要强调的是,任何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效,在学习中千万要避免形式化,要追求实效。任何考试都是考人的头脑,决不是考大家的笔记记的是否清楚,计划制定的是否周全。

因此,通过上述办法我们就一定能够解决好七年级数学经常出现的问题,并营造和能建立好七年级数学基础。

七年级数学知识总结篇(10)

下面就七年级学生数学解题的错误作一简要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两方面:一是小学数学惯性思维的影响,在七年级一开始,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时形成的某些认识会妨碍他们学习代数初步知识,使其产生解题错误. 二是七年级数学前后知识的影响.随着初中知识的展开,初中数学知识本身也会前后相互干扰。

1正视七年级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

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害怕学生出现解题错误,对错误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是常见的。在这种惧怕心理支配下,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忽视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害怕因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长此以往,学生虽片面接受了正确的知识,但对错误的出现缺乏心理准备,看不出错误或看出错误但改不对,甚而弄不清错误的缘由。持这种态度的教师只关心学生用对知识而忽视学生会用知识。这种对待错误的态度会对教学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1.1小学数学惯性思维的影响: 在初中一开始,学生对小学数学形成的某些认识会妨碍他们学习代数初步知识,而产生解题错误。

例如,在小学运算中,都是非负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结果也是非负数。但到了七年级运算中就会出现正数,负数和零。比如作业中经常出现:;正确答案是2和0,部分学生就错误写出-2和10。原因是没有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另外还有运算顺序的错误现象,如1÷×9,结果是81,但部分学生结果是1,错误的原因在于违背了运算顺序,乘除法为同级运算,应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依次进行。

总之,初中是开始阶段,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常可追溯到小学数学知识对其新学知识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让学生认识新知识而且还要理解(如用字母表示数)、范围(正数、0、负数)、方法(代数和、代数方法)与旧知识(具体数字、非负数、加减运算、算术方法)的不同,有助于克服干扰,减少错误。

1.2七年级数学前后知识的影响: 随着初中知识的展开,初中数学知识本身也会前后相互干扰。

例如,在学习乘方运算时,教师反复强调(-2)4与-24不同,(-2)4表示-2的4次方而-24表示2的4次方的相反数。因此学生犯了不看括号只看到4次方,认为负数的偶次幂结果为正的运算错误。

2寻求减少七年级学生解题错误的对策

教师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要有良好的宽容态度。因为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不断地提出假设,修正假设,使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水平不断复杂化,甚而趋于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不过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做的某种尝试,它只能反映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某个阶段的水平,而不能代表其最终的实际水平。为此,要抓好课前、课内、课后三个环节,并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2.1课前准备要有预见性: 预防错误的发生,是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主要方法。讲课之前,教师应预测到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产生的错误,就能够在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1.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2.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5××其中, , 没有加括号,-2没有乘10,说明学生对等式的性质掌握欠佳,因而出现错误。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法。

2.2课内讲解要有针对性: 在课内讲解时,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作为教师不能讲的太多,主动权应该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情况会更好。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2.3课后讲评要有总结性: 要认真分析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总结出典型错误,加以评述。通过讲评,进行适当的复习与总结,也使学生再经历一次尝试与修正的过程,增强识别、改正错误的能力。

上一篇: 公路工程概预算论文 下一篇: 创业策划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