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学习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12 18:47:34

口译学习计划

口译学习计划篇(1)

目前我国优秀口译人员数量匮乏,口译队伍整体业务素质不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已把口译课列为英语基本技能课程之一,并对口译课程作了如下描述:口译课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巧,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由此可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口译课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需要辅以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有限课时设置导致课堂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口译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口译自主学习是口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大部分口译教师仅仅注重课堂教学,忽视口译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学生口译自我实践能力的提高。大部分学生由于惰性则难以做到主动参与口语自主学习和自我实践,而部分对口译感兴趣的学生课下口译自我实践由于缺乏教师的科学指导,也往往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如何科学地指导学生口译自我实践、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高校口译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元认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对教育实践尤其是学生自主学习产生了一定影响。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John Flavell)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元认知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关于自己学习能力的知识,它包括个体变量、任务变量和策略变量;元认知体验是指主体在从事认知活动时所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且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元认知策略大致被分为三种:(1)计划策略:学习者依据自身已经拥有的认知知识,对自己的学习制定一适合的计划;(2)监控策略: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进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随时进行监控,这些学习策略能够促使学习者关注自身理解方面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查找并改正;(3)调节策略:学习者对自身学习进程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学习情况对自己的学习计划、进程采用的策略进行调整。

在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口译的自我实践亦可分为三个步骤:选择材料、练习过程以及测评调整。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口译教师,对执教班级学生的口译自我实践能力进行了有意识的培养,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一、材料准备阶段

“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成功的学生并不只是听课、作笔记和等待教师布置测查的材料,应是一个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者。在计划策略的指导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制定计划、制定目标,提供学习资料并帮助学生“量身定做”学习计划。对于口译自我实践来说,练习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因此,笔者从材料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用于口译练习等方面帮助学生进行口译练习材料的筛选,并定期在公共邮箱里,供学生选择使用。练习材料包括音频材料和文本材料两类,来源包括网络口译资源(奥巴马每周电台演讲、国家领导人中外记者招待会、《经济学人》等)、从不同口译教材中选择的文本或音频资源以及各类口译考试的真题模拟题,用于学生作听译和视译的练习。鉴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对口译练习材料的难易程度进行了三个级别的划分,由学生根据对自己英语水平的评估来自行选择,并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变换和调整。这也从一定的程度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二、自我实践阶段

“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根据元认知策略中的监控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监控自我实践过程,并结合课堂教学对学习方法进行针对性指导,如听力技巧、记忆技巧、口译笔记法技巧、演讲技巧、口译实战技巧等,并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主学习中。笔者是通过如下手段实现学生自我实践阶段的指导和监控的:

(一)听力和记忆练习

一般而言影响译员记忆的因素包括:没有真正听懂原语、注意力不够集中、对话题不熟悉。学生只有了解这三个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自己进行记忆练习。通过听力和记忆课下练习,学生能找到影响口译记忆的原因,从而从听力理解、注意力和知识面等方面来加强口译记忆能力。

口译学习中常用的记忆练习有如下两种:一、形象化记忆。它指译员在头脑里把讲话人所说的内容形象化。此记忆法较适合对某种情形、环境、地理位置等的描述或介绍类口译材料的记忆。二、提纲式记忆。它指译员充分利用语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意义间的联系把源语讲话内容当作提纲或框架来处理。提纲式记忆常用于那些讲话内容相对有条理性、主次意思较清楚的讲话材料,如论证类、介绍类讲话等。对于口译初学者来说,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记忆练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为学生选取的是适合进行记忆练习的逻辑条理性较鲜明的讲话音频,并为学生提供记忆练习的方法和步骤,即原语复述、译入语复述和口译。用以下一段以时间为序的段落为例:

Beijing, the capita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country’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The city’s long history dates back to very early times.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between 475 and 221 BC, it was the capital of the state of Yan. From the 12th century onward, Beijing was the capital of 4 feudal dynasties—the Jin, Yuan, Ming, and Qing. The last dynasty, the Qing, was overthrown during the Revolution of 1911.In the early 1920’s, Beijing became the cradle of China’s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 massive student movement against imperialism and feudalism, began here in 1919. This movement eventually led to the found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1921. It was in Beijing on October1, 1949 that Chairman Mao Zedong proclaimed to the world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此类型段落或文章逻辑层次鲜明,适合口译初学者进行记忆练习。学生在不记笔记的前提下进行听入,第一遍用原语复述,第二遍用译入语复述,第三遍可进行口译。练习初期学生只能复述出少数内容,或者只是内容梗概,但随着此类练习的增多,能复述出的内容会逐渐增多,准确度会提高。记忆练习阶段初期,教师帮助选择材料是有必要的,但在学生记忆练习进行一段时间之后,便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材料进行练习,这也符合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的实质。

(二)笔记法练习

口译笔记是记忆的延伸或补充。对于口译工作者来说,完全依赖人脑的记忆能力是危险的,记笔记便显得十分重要。口译笔记的功能是:第一、具有辅助短时记忆的作用,避免遗忘漏失。第二、透过图像、版面与符号的交错运用,笔记具有语段逻辑分析与保存的功能,能将语篇的段落整理清楚并保存一段时间。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和示范口译笔记的方法、原则、注意事项及介绍常用笔记符号之后,辅以大量的课下口译练习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口译笔记法。笔者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了自己的口译笔记,并向学生推荐武汉大学出版的《英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作为辅导用书。口译笔记中常用的一些符号和缩略语是学生需要掌握和记忆的,笔记符号如表示“上升、增加”,表示“下降、减少”,表示“因为”,表示“所以”,表示“优秀、重要”等,缩略语如CEO(首席执行官)、LCD(液晶显示屏)、FIFA(国际足球联盟)等,这些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不同段落的笔记示范来让学生逐渐掌握。此外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大量的课下笔记练习。

笔者对学生课下练习的要求是每周至少完成15张A4纸的笔记法练习,学生自我督促的同时,教师会于课堂进行不定期抽查和指导。在笔者的抽查中发现,学生在口译笔记练习中出现较多的问题包括:逻辑条理不明(不擅长使用表示逻辑的符号或对语言间的逻辑关系不敏感)、笔记内容过多从而影响脑记(脑记和笔记的比例应为7∶3为宜)、横写笔记(口译笔记宜采用竖写的方式)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课堂上进行了纠正和指导,从而使学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师指导之后,学生便逐渐具备了口译笔记练习的自我监控的能力,能随时对自身的学习进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进行监控,随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当这样笔记练习达到一定的数量的时候,不少学生发现自己的笔记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三)演讲技巧

口译,顾名思义,指的是译员依靠口头表达的方式来达成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因此掌握适当的演讲技巧对于口译员来说显得格外重要。一名成功的译员在很大程度上也必须是一名优秀的演讲者。然而在我国,英语演讲还远未在大学的英语专业教学中得到普及,口译学生的中英文演讲水平还都有待提高。

笔者在课堂上首先会强调演讲技巧对口译工作的重要性,并通过观摩、示范和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演讲技巧,包括对音量、语速、音调的控制,对着装、站姿、眼神、手势的把握。为学生提供口译中常见的且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进行课内和课外的演讲练习,例如“全球化的利与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等,学生准备这类话题的演讲需要查阅大量的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词汇和中英文表达,这又在另一个层面帮助学生练习了口译实战中非常重要的“译前准备”环节;而两人一组的形式,一人演讲一人口译,既练习了演讲技巧又练习了笔记和口译,因此该练习模式可谓一举多得。在实际课堂中,该模式也因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非常受学生的欢迎。

(四)翻译技巧

除了基本的翻译基本功练习之外,口译中的翻译技巧还包括转换技巧、数字口译、名言俗语口译等,这些都是建立在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翻译练习基础上的。

以数字口译的课下练习为例。笔者为学生提供的练习方法之一是两人一组,一人随机写下10个数字(数字的位数从多到少不等,可到10数位),用中文或英文念出,对方在记下后用相反的语言译出,完成后自行核对答案打出分数。

由于口译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应将有限的时间用在对口译方法的讲授上和指导上,而市面上的口译课本则是以大篇幅的练习为主,并不适合完全用作口译的课堂讲授。但课本上口译练习题材和内容都非常丰富,包括了大量的对话口译、段落口译和篇章口译练习,并附有音频和参考答案。这些利用短暂的课堂时间是无法全部覆盖的,非常适合作为学生课下进行自学的材料,既能练习口译技巧,更能提高翻译技能。笔者为学生布置的是一周一个单元的练习任务,课堂会用部分时间进行抽查,直接放音频让学生做口译,并将其表现列入平时考核分数当中,从而有效地督促了学生的课下练习,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三、评估调节阶段

针对调节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自我评估,并可采用定期答疑、定期问卷、模拟口译现场、推荐口译实习等方式帮助学生评估自主学习效果,并根据学习效果评估指导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进程和策略进行调整,矫正自己的学习行为,进一步完善学习效果。

口译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在口译现场真正充当一名口译员的角色,学生只有将自己置身于口译实战现场,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据此做出不断地调整,否则再多的练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然而缺乏真正的口译实战演习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口译课堂存在的弊端,其原因有很多:学校和教师缺乏与口译市场的沟通渠道,学生的口译水平有限难以应付真正的口译实战等。笔者所在的学校开设了《口译实习》这门实践课,旨在作为《口译基础》课程的辅助,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译实践能力。作为口译教师,一方面笔者在口译实习课中会通过模拟谈判、模拟口译现场、口译现场观摩的方式让学生对口译工作有所接触和体会,另一方面充分调动自身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口译实习机会;此外,学生自己主动联系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两周的口译实习,并提交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虽然并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置身于口译现场进行口译实战,但这些都能让学生对口译工作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和体验,从而了解到自身的不足,能更进一步地调整口译的自我实践,以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口译教学不同于其他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教学很难培养出真正的口译人才。高校口译教师必须改变思路,由传统意义上较为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尽快转变为学生口译学习的领路人,口译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在由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口译自我实践中,教师在计划、监控和调节这三个阶段均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帮助学生口译自我实践更加高效地进行。口译教师在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技巧之外,更应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例如因特网、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教学软件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最大限度地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对资源进行有效地筛选、整合和传递,帮助学生进行课外口译自我实践。口译教师还应充分调动自身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口译实习机会。口译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探索出传统口译课堂教学、学生课下自我实践与课外口译实习相结合的有特色的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美)弗拉维尔. 认知发展[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梅德明. 英语高级口译资格证书考试口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口译学习计划篇(2)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250-01

一、英语口译课堂现状分析

在英语口译课的授课过程中,很多方式还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教师在口译课堂上灌输大量知识,使学生产生“被填鸭”式的听课感受。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不少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口译的兴趣,影响了他们口译成绩的提高。具体来说,英语口译课堂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少创新性

在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仅限于角色扮演、情景对话以及专题演讲等形式,教学的话题和主题也总是固定不变,往往都是国际关系、经济外贸、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内容。这就使得口译课的教学模式过于程序化和机械化,内容也难免显得枯燥乏味。

(二)无互动性

在现有的口译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授与灌输,很少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并未通过科学而合理地设计口译课堂活动,从而引导和组织学生从事口译实践。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口译课学习时的表现得不到正确、合理的评价,甚至会出现误导。

(三)缺少计划性

口译是一项集听、视、读、写、说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通常情况下,口译能力的提高需要对听、视、读、写、说等各方面的技巧和能力、文化背景以及语言知识有熟练地掌握,因此,教师需要认真设计教学方案,由浅入深地展开口译教学内容。然而,在多数教学中,教师往往缺少前瞻性和计划性,对教学方法和策略研究的不够,未能设计和安排更加丰富的教学活动。

(四)缺乏实践性

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然而,在实际的口译教学过程中,即便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相应的主题,但在有限的教室内,情景也只能通过学生的想象构造出来,无法在真正意义上置身其中。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宽度和反应速度无疑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基础无法获得有效的锻炼和发挥,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的培养。

二、“课前口译展示”在英语口译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

根据口译课程及口译活动的特殊性,即实际操作重于理论知识这个特点,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课前口译展示”这一教学活动,通过这种口译练习活动,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口译水平的提高不是依靠观看和欣赏别人的口译过程而实现的,必须通过不断刻苦练习,甚至是不断的失败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具体做法如下所述:

(一)前期准备

教师为学生准备30个热点话题,分别围绕社会生活与商务知识两个方面,这些话题包括“剩女”、幸福、信仰、减肥、梦想、节约、腐败等大众话题,还包括礼仪祝词、商务谈判、商务访谈、商务会议、品牌与营销、团队合作、新品推介、商务礼仪、新闻、现代物流、商务旅行、广告宣传、信息技术产业、商务策略、人力管理。每位学生任选一个主题,经过构思与调研后,自命题目,准备800-1000字的英文文字材料,要求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内容完整,鼓励用亲身经历表达观点,要确保行文无英文语法及表达错误。学生不仅要对自己所写文章有所掌握,同时要对与该主题相关的内容有深入地了解,以便能够用英文回答教师或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所有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主题文章的撰写,将材料的电子版共享,方便其他学生提前熟悉内容并准备在课上进行即席口译,教师也会根据文章内容准备问题。

(二)口译过程

课堂上由教师随机抽取1-2名学生进行1-2个话题的概要介绍,并回答教师所提问题,再随机抽取1-2名学生进行现场即席口译。要求“发言人”首先对自己的主题文章进行1分钟以内的概要介绍,然后由教师进行与主题相关的提问2-3个,学生回答问题时思路要清晰,声音要洪亮,表达内容要完整。“发言人”在讲话时切忌一句一停,要把一个意思表达完整再停顿,并示意“译员”进行口译;

“译员”在进行口译时要牢记传意不传字,遇到困难切忌停顿,要根据主题推测大意,使得口译过程顺利完成。

(三)口译评价

口译学习计划篇(3)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我国口译教学进入了新时期。不可否认,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口译人才,但也面临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挑战。进入信息化社会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已成为辅助学习和教学的有效手段和工具,也给英语口译课堂教学创造了无限生机。如何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口译课堂教学模式,既保留传统口译课堂教学的优点,又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传统口译课堂教学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提高口译教学质量和效果,关键在于优化英语口译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论

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把各教学要素看作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关于教学设计的定义,加涅曾在《教学设计原理》中界定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以解决怎样教和教什么的问题。

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口译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口译教学注重人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口译教学创造了较理想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创建了以“人机结合、开方式、协作式、虚拟社区”为特点的教学模式[1]。基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译教学模式如下:常规模式:教师媒体学生辅助模式:媒体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与其他媒体设备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载体,通过它们传播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教学内容;反馈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学习程度。同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种口译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口译教学软件、多媒体设备等教育技术,能充分激发学习者口译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能及时记录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过程。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教学内容的优劣是整个教学过程是否有效的前提和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内容,而要将教材中固定的内容灵活化,进而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其次,教学内容要注重实用性和可行性。因此,可以将口译教学分成三个阶段,共三个学期。第一阶段是口译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和使用口译的常用技能(包括笔记技巧、数字口译技巧等),通过本阶段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口译技能的知识。第二阶段是口译学习的应用阶段,教学内容主要以日常话题为主,主题包括机场接待、求职招聘、风俗礼仪等,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双语互译能力。第三阶段口译实战阶段,教学内容以商务职场中的口译话题为主,包括商务接待、商务谈判、企业介绍等,主要为了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熟悉商务活动中的口译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三个阶段的学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与学生的就业岗位紧密联系。

(三)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高职院校口译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状况、工作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基于对高职院校学生学情和就业状况的分析,高职院校口译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口译技能和感知口译经历,“尤其是让他们了解口译过程中双语思维的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切换频率和速度,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有可能遇到的口译场合尽可能做好铺垫”[2]。同时,结合口译课程开设经验,将口译课程的目标分为一级目标、二级目标和三级目标,共开设三个学期。一级目标主要以讲解和训练学生的常用口译技能为目标。二级目标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双语使用能力和行业知识为目标。三级目标主要以商务主题为主线,以训练学生在商务职场环境下的口译实践能力为目标。三个目标相互联系,逐渐递进,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符合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

(四)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案设计是一个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的,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组织、计划、实施与评价的操作程序。教学方案设计的目的是实现口译教学过程最优化。口译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包括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和口译技能训练项目设计三个主要方面。高职院校英语口译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本着实用为主的原则,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以培养学生的双语交际能力为目标。本课程共延续三个学期,从高职二年级开始一直延续到三年级,共144学时。课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口译理论讲解和口译技巧讲解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精讲多练、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原则,运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向学生讲解常见的口译理论和口译技巧,结合部分日常情景中的专题,帮助学生学以致用。第二阶段主要以教师口译技巧讲解、口译技巧训练和学生口译实操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口译技巧的细化讲解并加以示范,加大力度训练学生的口译技巧,然后进行专题口译实战训练。第三阶段是商务工作环境下英语仿真口译阶段,此阶段遵循“教、学、做”为一体的原则,注重训练学生在商务环境下的职业口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口译技巧的学习和各相关专题的口译实训,帮助学生对口译技巧形成系统的认识,掌握各工作场景下交际性口译的实用表达。高职院校的英语口译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在职场中的英语交际能力,教学中融“教、学、做”为一体。因此,在教学方法方面原有的讲授法不再适用于英语口译教学,教师必须选择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方法。结合高职学生的学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听说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迎来送往的商务专题时,基于商务接待的工作场景,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和商务接待视频向学生展示实际工作中的商务接待流程,采用情景教学法和听说法,借助话筒、口译实训软件等设备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商务接待的现场模拟训练。口译技能训练项目设计主要包括听辨技能训练、记忆技能训练和表达技能训练。听是口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译员的听力理解能力,是口译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一名译员的综合语言和知识水平的反映。英语是世界性的大语种,口音五花八门。要听懂各种不同的口音,译员必须在平时注意多听一些英语的口音、方言及变体,注意总结其特点和规律,泛听大量不同题材和多种口音的原声材料,逐步提高自身的听力水平和口音辨别能力。因此,必须鼓励学生通过听力软件、网络资源等各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加强自身的听力训练。同时,为出色完成口译任务,译员需要有非凡的记忆力。译员要把讲话人所讲的内容准确、详尽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必须有相当好的记忆力。译员为提高自己的记忆力,必须通过“魔鬼训练”和“影子训练”,养成随听、随记、随译的习惯,学生只有课后借助多种现代教育技术自主进行大量实践,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记忆能力。合格的译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听辨能力和记忆能力,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表达技能训练是口译的中心环节,译员能否在有限时间内将听到的信息准确流利地由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是决定口译成败的关键。为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录音笔、录音软件、口译软件等各种设备,由易到难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通过朗读、跟读、主题演讲、辩论、模拟口译等多种形式进行大量的口头表达训练。

(五)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课程考核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本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内容包括口译知识、口译技巧、专题口译能力、交际能力、学习态度、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考核方式包括听译、情景模拟口译、视译、小组模拟口译等多种形式。期末测试包括笔试和模拟口译实战两部分,借助现代多媒体设备、录音软件等对学生的口译能力进行测评。最后通过电脑对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课外口译实践、技能测试、口译实践和期末口译考核进行综合评定。

三、总结

教学设计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既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强大冲击,也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必要措施,并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口译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口译网络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口译训练环境,提供大量的口译实训机会,不断提高口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口译学习计划篇(4)

一、自我分析

根据人才测评报告以及自评分析方法,我对自己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的分析。

1.职业兴趣——喜欢干什么;

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中,职业兴趣前三项是管理型(7分)、社会型(6分)和常规型(5分)。我的具体情况是:乐观主动,好发表意见,有管理才能,为人热情,擅长于与人沟通,人际关系佳,忠实可靠,情绪稳定,缺乏创造力,遵守秩序。我从小就是特别喜欢当干部,进入大学也先后在社团及团组织担任职务,时刻要比别人奉献的多是我学到的东西,希望我以后从事的职业也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别人创造好的生活条件。

2.职业能力——能够干什么;

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结果显示,信息分析能力得分较高(8分),人文素质得分较低(5分)。我的具体情况是:我一直认为我如果是个男生肯定会成为擅长侦破案件的警察。

3.个人特质——适合干什么;

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结果显示支配稳健服从型,通常善于辞令,尤其适合做推销工作和领导工作。通常精力充沛、热情洋溢、富于冒险精神、自信、支配欲强。喜欢与人争辩,总是力求使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缺乏从事精细工作的耐心,不喜欢那些需要长期智力劳动的工作。通常追求权力、财富、地位。我的具体情况是:我一直是个很随和的孩子,喜欢听父母的话老师的话,但我并不是没有主见的人。

4.职业价值观——最看重什么;

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结果显示前三项是支配取向(7分)、经营取向(6分)和志愿取向(6分)。我的具体情况是:控制欲强,喜欢支配他人;善于决断;工作作风凌厉;做事有担当;独立性强;主动行动;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富有同情心;喜欢帮助他人;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

5.胜任能力——优劣势是什么。

我的优势能力我的弱势能力

处理事实与复杂系统

重视效果及效率

愿意等待

务实理性

较不考量情绪问题

不多谈私事或个人想法

环境艰难则独断性强

压力缓和则态度开明

不重视交际

被动接收他人的批评建议

必要时主动提供意见

比较情绪化

易受他人或环境影响

考虑问题不够全面

较主观

协作性可能不够

可能比较固执

自我分析小结:

根据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以及家人老师同学的建议我对自己进行了综合分析。我在性格上乐观好动,自信,独立性强,有时情绪化,在作风上比较保守、被动。在特长上擅长英语口语和演讲;专业知识扎实,勤学好问。智商和情商属中等偏上水平,活动能力强,有一个健康的身心。

二、职业分析

参考人才素质测评报告建议以及家人老师同学的意见等途径方法,我对影响职业选择的相关外部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1.家庭环境分析(经济状况、家人期望、家族文化等以及对我的影响)

我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收入比较稳定,还不需要我过早工作养家。在姥姥家这边我是最小的孩子,几个姐姐都没有上过大学,所以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三叔是家里学历最高的人研究生毕业现为一所医学院的教授,他一直就是我学习的榜样。所以家里的人都希望我能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为自己的以后打好基础。在学业上他们会100%的支持我,在事业上他们也会尊重我的选择。

2.学校环境分析(学校特色、专业学习、实践经验等)

我现在所在的这所学校只是一所普通专科学校,我学习的英语专业是学校里最好的专业之一,将来从事的职业方向是小学英语教育。

3. 社会环境分析(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竞争对手等)

目前的就业形势对专科生十分不利,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2006年达到413万,比去年增加了75万,增长率为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实际就业减少22%。这意味着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

4.职业环境分析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为中国翻译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有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而翻译从业人员保守估计需50万人。 来自中国翻译协会的数字则显示,目前全球翻译产业年产值已经超过130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占30%,中国市场约为127亿元人民币。

三、职业定位

综合第一部分(自我分析)及第二部分(职业分析)的主要内容得出本人职业定位的SWOT分析:

内部环境因素优势因素(S)弱势因素(W)

家人的大力支持

自己对英语的兴趣学历起点太低

受家庭影响大

外部环境因素机会因素(O)威胁因素(T)

目前国家缺少专门的外语人才学历起点比较低,发展空间小

结论:

职业目标将来从事英语口译工作

职业发展策略举例:攻读研究生向口译方向发展(到上海发展)

职业发展路径举例:走英语口译路线

具体路径举例:本科毕业——研究生——高级口译

四、计划实施

计划实施一览表

计划名称时间跨度总目标分目标计划内容策略和措施备注

短期计划(大学计划)

2009年~2010年

大学毕业时拿到专业四级证,和专升本大一大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大三专心准备专四考试和专升本

专业学习、

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提升、职业实践计划等大一以适应大学生活为主,大二以专业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为主,大三为了实现专升本目标我要努力学学生职业规划的重点

中期计划(毕业后五年计划)

2011年~2016年

专科毕业后要读本科,争取考取研究生毕业后第一二年读本科学位,拿到教师资格证和导游证。第三年考取研究生职场适应、三脉积累(知脉、人脉、钱脉)五年内多进行社会实践为自己的将来定好切实的方向本科两年压力最大需要拿到教师资格证和导游证,和专业八级证书。努力考研究生。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点

长期计划(毕业后十年或以上计划)

2016年~2026年

争取拿到英语高级口译,从事这方面的翻译工作毕业后第十年要尽自己最大能力发挥特长争取事业上有所发展;第二十年要全身心投入到家庭中去

事业发展,工作、生活关系,健康,心灵成长,子女教育,慈善等找一份工作,成家,孝敬父母和姥姥姥爷,为自己的下一代打好基础方向性规划

详细执行计划如下:

具体计划实施。分为短期中期长期和远期计划。

短期计划,专科第三年(2009-2010)经过了大一大二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大三我的主要计划就是专升本。结合自己平时的成绩以及近年来专升本的趋势我给自己定下了两所院校,信阳师院和洛阳师院。我将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为实现专升本奋斗。

中期计划,毕业后的五年(2011-2016)如果专升本考上了信阳师院,根据信阳师院浓厚的学习风气和考研比例,本科期间我就以学习专业知识,全力考研为主,为成为同声传译努力。在此期间要考取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和教师资格证。如果考上了洛阳师院,目标仍然是考研。在此期间除了要考取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和教师资格证,还要考取英语导游证书。研究生期间要进行大量的同声传译训练,考取英语高级口语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社会经验。

长期计划,(2016-2026)这个时间跨度比较大。根据自身条件到上海找一家翻译公司就业。在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力争到国家的外事部门从事翻译工作。

远期计划(2026以后),同声传译这个特殊行业要求人必须时刻高度集中精力,要有超强的记忆力。到了40岁我无法不面对一个女性在40岁要面临的问题——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和身体精神压力。我想那时也该是自己休息的时候了。我会做一名自由的笔译工作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庭。等到50岁后,子女可以独立生活我会回到我的家乡做一名英语教师,陪父母安渡晚年。

五、评估调整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实施结果的情况以及因应变化进行及时的评估与修正。

1.评估的内容:

N 职业目标评估(是否需要重新选择职业?)假如本科毕业我没有考上研究生,那么我将先做一名教师和兼职的英语导游,待生活稳定后继续向研究生奋斗。

N 职业路径评估(是否需要调整发展方向?)当出现自己得理想与现实有太大差异的时候,我会根据自己得真正实力做适合得工作。

N 实施策略评估(是否需要改变行动策略?)如果自己不适合翻译行业,我就选择当一名教师。

N 其它因素评估(身体、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机遇、意外情况的及时评估)如果中间家庭出现什么变故,不排除我放弃学业找工作的情况。但成为翻译是我最终的追求。

2.评估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我定期(半年或一年)评估规划;

口译学习计划篇(5)

“行动导向教学”既不是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又不是某几种教学方法的简单汇集。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为主体,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地计划、独立地实施与独立地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运用能力和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2]。

“行动导向教学”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二、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传统口译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基于行动导向教学,对传统高职口译课程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发现该课程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实践操作应用能力不强。

高职应用英语类专业开设口译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口译中的译前积累(含翻译工具使用)、听入解码、短时记忆、编码输出、任务协调、译后评估等知识和技能,能独立承担商务考察、商务会展、商务会议等活动的英汉、汉英口译工作,为毕业后从事商务翻译和商务助理等工作奠定职业基础。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通过学习,确实掌握了一定的口译理论与商务英文表达,但是缺乏口译实践操作应用能力,更无法处理译员在口译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压力和突发状况,面临具体的口译任务和工作时,学生往往手足无措。

(二)教学方法、手段单一陈旧。

口译教学中,教学方法还是以教师的灌输式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单一、陈旧和落后的教学方法,完全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主导,教师满堂灌,这种被动的知识接受方式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思维空间及操练时间,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受到抑制,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同时,由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不牢,而口译学习对双语基本功提出较高的要求,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甚至会加剧学生厌学心理。

(三)考核、评价学生的方式单一。

目前,国内高职口译课程的教学评估方式仍然比较传统,多数高校仍采取将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按照一定比例折算成学生最终课程成绩的方式,且期末成绩通常比重较大。测试与评估大多采用口头朗诵或录音的形式,让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进行两种语言互译,教师或根据学生口译直接打分,或根据学生口译录音评分。这种口译教学形成性评估,概括起来存在以下五个问题:

1.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缺乏统一评分标准;

2.评估主体单一,教师是唯一评价者;

3.侧重终结性评价,轻视过程性评估;

4.重视对译语输出的考核,忽视学生非语言能力的考核;

5.教学评价主观性较大,缺乏公平性。

由于口译测试材料缺乏系统科学性,无法涵盖口译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各个方面,且录音评价与真实的口译环境脱节,与现场口译工作有很大差别,无法反映学生对口译学习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和现场口译能力等。因此必须进一步研究和规范高职口译课程的教学评估方式,摒弃这种倾向于以“一次测试论英雄”的传统口译评价方式。

三、行动导向教学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现场口译》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一)以行动导向为主线,对口译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要以一定的课程体系为基础。行动导向教学的特点是将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与职业行动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职业行动要求的业务“行动”结合起来,让学生独立计划、实施、检查、修正和评价自己的行动[4]。基于以上特点,构建适合行动导向教学需要的高职口译课程体系尤为重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务现场口译》课程教学内容根据专业教学计划需求和其他课程内容适当增减和修改,进行相应的调整,整合相关章节,把关联度比较强的内容整合成一个模块。课程基于行动导向将《商务现场口译》教学内容分为四大学习情境,即商务考察、商务会展、商务会议及商务新闻现场口译。

这四个学习情境遵循从简到繁的特征,充分符合学习认知的基本规律。每个学习情境下又分别设置两个子情境,这些子情境同样是从简单到复杂,目的是使学生在循环往复的口译模拟实训中稳步提高,逐渐掌握商务口译技能。此外,所有情境载体都是浙江尤其是金华地区的知名企业的真实或模拟真实商务活动,这些典型的商务口译情境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其中,青年汽车集团和义乌国际小商品展览有限公司等企业是校企合作单位,选择这些企业作为教学载体,可以更容易地取得教学资源共享、口译成果共享的双赢局面。

(二)运用行动导向教学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

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必须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创新教学手段方面,主要围绕以下四点进行:

1.创建仿真商务现场口译环境。

通过搜集并筛选真实的商务现场口译动画、视频、音频及文字资料,由课程组多位具备丰富口译实践经验的专兼教师创设情境,利用校内同声传译实训室的专业设备,为学生创建一个仿真的商务现场口译环境。虽然课堂口译实践是虚拟的,但相关素材、情境和案例均来自真实的口译工作一线,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使学生全面接触各类商务口译词汇、句式及商务知识等,因此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译技和译能。此外,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同声传译实训室中的设备,在一定压力下完成口译实践,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记忆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

2.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资源。

本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与行业领导和企业主管一起进行了课程开发和设计。专兼职教师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口译工作经验和课程资源,全方位进行课程开发。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教学内容的选取、学习情境的创设、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教学过程的组织等,并不断完善。此外,每年组织大批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参加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等国际展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口译实践平台,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的口译水平。

3.开放网络教学资源。

通过开放的教学网站和资源库,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我们把课程标准、电子教案、课件、课程案例、学生作品、试题库等上传至课程网站,学生可以根据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培养可持续的学习能力。

4.专家指导创办学生翻译社。

我们聘请市翻译协会领导作为外聘专家指导专业和课程建设,同时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拟创办学生翻译社团,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而且可以积极承接部分社会翻译工作,努力实现工学结合及产学研一体化。

在教学方法方面,本课程以项目为载体,以商务现场专题为主线,以口译技能训练为中心,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的多种教学方法都被运用于教学中。

(三)结合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多元化评估考核。

口译学习计划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106-02

一、综述

口译学习计划篇(7)

1.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口译人才尤其是商务口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口译不能被狭义理解为仅仅是一种语言技能,更应该被看成一种发展迅速,对人类工作、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职业。国内学者对口译及口译职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李波[1]指出翻译的职业化对译员的语言能力、专业知识翻译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明确的规范。杨焱[2]认为口译人才选拔及培训中须对非智力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赵恒、高忻[3]认为口译人员的中外语言水平、反应能力,现场情景和气氛的把握能力等非常重要。胡振东[4]认为口译人员在临场翻译之前要尽可能做一些语言上、技术上和心理上的准备。张捷、宋立明[5]认为笔译与口译存在着不同的标准、模式。吴佳[6]认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任何外语教学中都不能忽视的重要教学内容。李紫凌[7]认为一名优秀的口译员必须具备基本的译员素质、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功、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感、保密意识、合作精神等。韩红[8]认为合格的口译员应该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敏锐的听力能力、明确的表达能力、宽广的知识面、娴熟的口译技巧、良好的心理素质、综合记忆能力。高怡松[9]分析了外事翻译所应具备的素质和技巧,包括外事翻译的标准和要求、互联网在翻译方面的应用等问题。杨焱[10]指出性格也是口译潜能的影响因素。张海霞[11]指出同传意愿应该具备敏捷的思维、出色的记忆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健的身体、敏捷的应变能力。任文[12]指出译员都很难在交际过程中保持一贯的中立立场。国内学者对口译分类、口译标准、口译译员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口译职业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多属于定性研究,缺乏统计数据。为了丰富口译职业研究,有必要对翻译公司进行深入调查,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口译服务领域、薪资水平、译员岗位能力,以及素质要求。

2.网上调研

为了切实提高商务英语口译教学质量,真正培养能够娴熟运用英汉两种语言、具备良好职业素质、在商务工作领域中顺利完成口译任务的应用型英语人才,我于2011年6月至9月对本课题组成员在众多翻译公司网站中随机选取了120家翻译公司并进行了调查,其中上海40家、北京35家、广州21家、南京24家。这些公司包括上海语翼英语翻译公司、上海宇译翻译有限公司、上海欧得宝翻译公司、北京奥体汇友翻译公司、北京信德雅同声翻译、广州全意翻译公司、广州粤神翻译有限公司、南京雅博翻译公司、南京新世界翻译公司等。

3.调查结果及分析

3.1口译服务领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更好地服务翻译客户,翻译公司往往都在网站上单独开辟“翻译服务领域”这一栏目。口译是翻译的一类,是口头形式的翻译,因此翻译服务领域与口译服务领域完全吻合。一般来说,翻译服务领域主要包括以下12类。第一,商贸类,主要包括商业信函、合同、企划、邀请函、简报、公司简介、产品目录、产品手册、营销资料。第二,科技类,主要包括科技文献、技术规范、安装手册、网站及网页翻译。第三,法律类,主要法律法规、条例、判决书、政府公文、管理规定、章程。第四,理工类,主要包括机械、通信、电子、电机等。第五,社会文学类,主要包括著作剧本、影视对白、新闻、散文、诗歌、广告、小说、音乐、录像带、录音带、教育。第六,城市建筑类,主要包括建筑、交通、土木工程、用地及都市规划。第七,财经类,主要包括金融、保险、财务报告、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投融资协议、上市公司年报等。第八,工业工程,主要包括工程标书、技术标书、商业标书、行业标准、技术标准、产品说明书。第九,生化类,主要包括环保、医药、食品营养、农业、染整等。第十,学术类,主要包括论文、参考文献、评论。第十一,个人资料,包括个人简历、入学申请、求职申请、户口本、推荐信、委托书。第十二,证件、证书类,包括学历证明、结婚证、营业执照、出生证明、身份证、执照。在广泛搜集翻译网站中关于翻译服务领域介绍的基础上,我进行了统计,具体情况如下表。

商务类口译可以从两个层次上进行理解。商务类口译狭义上指商贸类口译,包括商业信函、合同、企划、邀请函、简报、公司简介、产品目录、产品手册、营销资料等。广义上指泛商务类口译,包括商务活动中涉及的各种材料类型,主要涵盖商贸、科技、法律、理工、社会文学、城市建筑、财经、工业工程、生化类等领域。一般来说,口译译员面对的材料题材广泛,如果在平时教学和训练中局限于商贸类口译实践,译员一旦遇到其他领域的材料时就会束手无策。基于上表数据,我认为在商务英语口译教材的编写和口译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泛商务类材料的口译练习,通过长期的训练培养学生上述各领域的口译实践能力。

3.2口译种类及译员薪资水平

3.2.1口译种类

翻译主要包括口译与笔译。我们根据所调查的网站中大部分网站的分类方法,把口译分为英汉口译、同声传译(简称同传),以及本地化翻译。英汉口译包括陪同口译(一般活动口译)及交替传译。交替传译包括技术交流(商务谈判)、中型会议口译、大型国际会议口译。交替传译,又称连续翻译、连续传译,简称交传,即讲话的人讲几句话停顿一下,译员开始翻译,译员翻译完了之后再继续讲。同声传译也叫同步翻译、即时翻译,指口译员利用专门的同声传译设备,坐在隔音的同传翻译间里,一面通过耳机收听源语发言人的讲话,一面几乎同步地把讲话人所表达的信息准确、完整地传译成目的语,通过传译设备送出。本地化翻译包括软件本地化、多语桌面排版DTP、网站本地化翻译、音频视频翻译。

3.2.2口译译员薪资水平

我对标明英汉口译价格的59家翻译公司价格进行了统计,发现陪同口译(一般活动口译)的价格为747元/人/天,技术交流(商务谈判)口译的价格为1154元/人/天,中型会议口译价格为1696元/人/天,大型国际会议口译价格为2887元/人/天。以上数据足以证明英汉口译为高薪职业。我对明确标明同传价格的52家翻译公司价格进行了统计,英汉同传价格为8763元/人/天,极高的薪酬反映出同传的工作难度,口译业内视同传为“金字塔”的塔尖,同声传译也常常被称为英语专业的最高境界。

3.3商务口译译员能力与素质要求

41家在译员招聘广告中明确提出了对商务口译人员的要求。我对翻译公司针对译员语言技能、行业知识、工作经验、口译职业资格证书、责任心、兴趣、心理素质、沟通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翻译(82.93%)公司要求口译人员具备一定的翻译工作经验。由此可见口译是技能型较强的一种职业,口译的熟练程度与质量与译员的实践经验密切相关。口译技能的提高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在高职口译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技能训练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学生的练习,切不可把重点放在理论分析上。除了课堂上帮助学生进行正规训练外,口译教师还应该建立口译测试库、试题库,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材料,一起制订学习计划,口译不应被狭义地理解为一门课程,而应该被看成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终生技能和一种职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应成为口译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53.65%的翻译公司认为口译人员须具备相关的行业知识。要想成为合格的口译员,就必须对其服务领域,如:商贸、科技、法律、理工、社会文学、城市建筑、财经等有所了解。另外,一些翻译公司对译员双语的驾驭能力、口译职业资格证书、责任心、兴趣、心理素质、沟通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

4.结语

本文对商务英语口译岗位的服务领域、口译译员的薪资水平、商务英语口译译员的能力,以及素质要求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商务英语口译主要涉及商贸、科技、法律、理工、社会文学、城市建筑、财经、工业工程、生化类等服务领域。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皆为高薪岗位。合格的口译译员必须精通来源语和目标语、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口译工作经验。此外,译员对口译工作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浓厚的兴趣。为了出色地完成口译任务,口译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很强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此次调研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口译行业及商务英语口译岗位的认识,为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标准、整体设计,编写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口译教材,改革和创新口译教学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波.翻译的职业化与职业道德[J].上海科技翻译,2004,(3).

[2]杨焱.关于口译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6).

[3]赵恒,高忻.简论译员的素质[J].中州大学学报,2002,(4).

[4]胡振东.口译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岳阳职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5]张捷,宋立明.口译与笔译机制差异[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

[6]吴佳静.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在口译中的重要作用[J].科教文汇,2008,(9).

[7]李紫凌,刘淑倩,陈洁.论口译员必备的基本素质[J].科教文汇,2002,(1).

[8]韩红.论英语口译员的素质要求与口译技巧[J].经济与教育,2011,(24).

[9]高怡松.外事翻译素质及技巧浅谈[J].东南亚纵横,2010,(7).

[10]杨焱.性格与口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1).

口译学习计划篇(8)

一、引言

口译课程出现于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英语学科的成长让口译课程得以发展。市场对口译人才的大量需求为口译课程奠定了其在英语专业学科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很多高校都会在第三和第四学年开设口译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部分院校甚至希望通过口译课程培养口译人才,为市场输送口译员。但是大部分院校的口译课程教学质量很一般,即使是修习了口译课程,学生的口译能力也远没有达到合格口译员的要求。口译教师也苦于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如学生能力薄弱、教学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且缺乏系统性等。

越来越多的院校希望通过课程设置和最新的教学接轨、市场接轨。但是在没有弄明白何为口译的情况下开设口译课程,只会随波逐流,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质量。所以,开设口译课程之前,要先明白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何为口译教学?

二、本科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何为口译教学?要回答这个问题,不仅要知道口译教学的含义,更要清楚口译教学内容、课程规划、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法等重要因素。刘和平(2005)认为,口译教学应该是利用学生已经获得的语言交际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双语思维的转换和交流技能。所以,口译教学不应该是“高级口语”的延续,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动嘴说英文的机会;也不应该是语法口译,重点纠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语法错误,而这正是很多院校口译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所以,对口译教学的理念认识不清,是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这是本科口译教学中最突出而又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1.口译教学定位不明确。

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口译教学都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门课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样的传统想法其实是违背口译教学的本质的。正如詹成(2011)所说:“口译教学不同于语言训练,前者是一种技能训练,而后者是语言强化;从教学构成来看,口译教学也不同于单语的技能训练,因为前者所涉及的能力是将别人的思想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后用另一语言表达给自己听众的能力,而后者仅仅是一种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然而,很多院校的口译课程教师还是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语言知识、帮助学生修改翻译中的语法错误、练习口语等,将口译课变成语言训练课。口译教学的重点在于技能培养,而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口译人才为教学目标,在口译教学过程中却又采用语言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这无疑是互相矛盾的。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和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先明确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定位是什么。

鲍川运(2004)认为,高校的任务是培养市场需要的合格的翻译人才,这是正确的但又很笼统的说法。口译作为本科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一般在高年级开设,对学生的语言水平要求比较高。但受限于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和课时量,这样的课程往往不可能在两三个学期内取得很好的成效,学生能够接触的只是口译的基础知识和口译技巧,是一个了解口译和自己能力的过程,不可能让学生切实提升其口译技能。而且教师在课堂上的训练无法像翻译专业的口译课程那样,把大量时间放在技能训练上。事实上只能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目标,实行辅助外语教学的教学翻译。而学生课后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则使“培养市场需要的合格的翻译人才”这样的目标变得更难实现。既然这样的教学目标在本科教学阶段是难以实现的,就应当重新审视本科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其定位应该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还是让学生了解口译课程的基础内容和口译这个行业?

2.口译教学设置不合理。

很多院校其实没有搞清楚本科英语专业中口译教学的定位和目的,只是根据高校自身面临的社会需求而设定了口译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的翻译人才”这样宏伟的目标无疑会使得教学团队在设置口译课程时偏向过高的定位,使教学目标脱离团队自身的能力和学生的素质,更脱离学校的特色和地方的需求。在口译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教学设置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课程目标和课时量之间的矛盾。大学本科英语专业的课程通常在第三学年开始,大部分学校开设一年的课程,也有部分学校会开设三个学期甚至两年。以18周为一个学期,每周两个课时,一个学期36课时,一年就是72个课时,3个学期则为108课时,两年为144课时。这些课时是无法满足口译训练的要求的。口译技能的提升不仅需要系统的教学,还需要足够的训练。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就要求学员两年内至少做2000个“磁带小时”的练习。这虽然是对口译专业学生的要求,但本科英语专业(非口译)的学生真的要达到满足市场期望的水平,一年至少要做400个“磁带小时”的练习,但是大多数高校的英语专业口译课程都无法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

3.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系统性。

本科口译课堂上的教学通常是教师先解释相应的技能,然后学生进行技能练习,再让学生进行口译,将学生的口译练习集体录下,然后再挑个别学生的录音进行点评。练习的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在刚听取了教师对某项技能的讲解之后就立刻进行练习,这短暂的过程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理解。而练习通常都是蜻蜓点水般的,让学生有所体验就好,并不注重学生对技能练习的反馈,教师也缺乏深层次的分析。

口译练习的内容多以专题为主,训练所用的材料多来自现成教科书或者网络,有的教科书的材料早已过时,来自网络的材料其内容和难度并不一定适用于教学。这些专题多包括礼仪祝辞、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国际关系、环境保护等话题,虽然都是热门话题,但很少是教师自己所实践过的材料,真实口译材料比较少。而且有的学校在教授这些专题的口译时会不知不觉就变成文化知识课。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口译教学比较突出的知名大学相比,大多数高校的口译教学都无法提供模拟教学,真实的现场口译观摩更是不可能。而各个口译教师之间的同级教学和跨年级教学并没有形成系统性,只是遵循专题训练的方式一直往下走,没有注意形成自己的口译教学系统和教学模式。缺乏系统的口译教学大纲也体现了这一点。

三、本科口译教学的改进措施

刘和平在她的讲座和著作中多次提到,高校的口译教学应该和当地的市场接轨,应该满足当地的需求,根据地区市场的需求决定自己的特色,在口译教学中体现这样的特色。所以,本科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应该首先明确自己的教学定位。

1.制定合乎实际的口译教学目标。

鲍川运在2004年的暑期全国翻译师资培训之后就提到:“大学本科口译课的性质是教学翻译,是外语教学的一个有益的手段。但是大学本科口译课也可以为翻译培养作出贡献,作为一门口译入门课,口译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介绍口译的基本概念、口译的策略和技巧,也可以对口译进行尝试,进行一些口译基本功的训练,为将来真正意义的口译训练打好基础。”他的这一论述指明了本科口译教学应该走的方向,只有遵循口译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尊重本科英语专业教学的总体目标,才能使口译教学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制定过高的教学目标,但师资队伍和学生能力都无法实现目标却仍旧好高骛远,则只会浪费口译课程在本科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明确口译教学的定位,才能制定出合乎教学规律和教学目标的口译教学计划,做到合理设置课程,系统教学。

2.合理规划口译教学。

明确了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目标和定位,即口译课程作为口译的入门课程,偏重口译基本概念、技巧和策略的介绍,同时结合学生的素质进行适当的口译训练尝试,让学生清楚自身的能力缺陷,为以后的口译训练打好基础,就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口译课程的课时量。如果口译课程是以概念、技巧和策略等入门知识为主,让学生了解何为口译,借此培养学生对口译的兴趣,一学年的课程量足以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如果要进行更深入的口译实训,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口译技巧,为学生以后的口译学习打下基础,可以适当地将课程量增加至3个学期或两个学年,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教师也增加对学生练习的反馈,促进学生口译技能的提升。只要明确了自己的口译教学定位,课程量的多与少都不是最主要的,合乎自己的教学方案和规划即可。但总体还是要“按照口译工作规律和口译教学的特殊性进行设计,循序渐进,练技巧,传知识,抓实践,重效果”(王斌华,仲伟合:2004)。

3.制定系统的教学大纲和内容,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大纲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导性纲领,体现了一门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口译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有科学、系统的大纲设计,这样才能使口译教学循序渐进,增强每个学期之间的课程衔接性。口译教学内容也可以丰富多样化,可以专题训练的形式进行讲课,但要尽量采用最新的口译材料,善于开拓新途径,增加模拟口译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真实的现场口译观摩。这些方式既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又能增强他们对口译学习的体会。

在口译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文化知识的讲授,又要避免以文化知识为主。口译训练所用的材料应该是完整的篇章,具备清晰的背景,不要将缺乏背景的零散段落用于练习。教学材料还可以将书面材料和音像视频材料相结合。书面材料能给学生提供稳定、常用的信息和知识,而音像视频材料则带来更多最新动态,声音和图像更有真实感,给学生以足够的口译紧张感。

在口译教学中应该适当地给学生以反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练习,教师都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课堂上及时给学生反馈,让学生即刻明白自己的缺陷和长处,课后练习也给出反馈,这样学生自主练习有了更明确的指引,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口译教学中的另一大问题是师资队伍的问题。目前我国本科院校的英语口译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不尽如人意,关键在于教师团队对口译教学的理解并不全面,很多缺乏系统的口译教学方法、理念和方法都偏向于传统语言教学。而且大部分口译教师没有或缺乏口译实践经验,口译教师离译员的标准还很远。或者教师有口译实践经验,但是没有能够形成教学和科研相辅的团队。这些都是本科院校英语口译教学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要重点解决的方面。根本的途径在于增加教师自身的口译实践,掌握相关的口译理论知识,通过具体实践和进行课程等提高自己的能力,逐渐建立起产学研相结合、相辅助的教学团队。实现这些目标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值得期待的。

四、结语

切实提高本科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质量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也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需要高校倾注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强化自己的师资队伍,完善自己的口译教学体系。而实现这些的前提是先明确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定位,抓住自身的英语办学特色,找出和地方市场接轨的交叉点,这样才能让本科英语口译教学真正服务于市场。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

口译学习计划篇(9)

1. 研究背景 口译中的自我修正现象,是话语修正现象在跨语言意义传递活动中的体现。它与口译输出中的不流利性问题高度相关,在技能上升的瓶颈阶段尤为突出。对口译自我修正现象的分析,有利于充分把握译员学习的基本状况,分析译员在口译活动中面临问题的类型和分布,改进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话语自我修正指的是说话者在同一话轮之内自发纠正自己话语的行为( Pillai,2006)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话语修正与自我修正现象得到了广泛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都只着眼于一种语言( 母语或二语) 内的修正,没有将涉及语际间意义转换过程中的修正情况纳入考虑。作为一种特殊而重要的语际转换活动,口译的自我修正现象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较之一般话语修正,口译自我修正现象更容易进行理论化、系统化考察。在口译研究中,译员意识活动中的概念成分很大程度上无法通过外显的方式予以考察,于是“在自我纠错和起步失误中显现出来的输出规划和监控等产出过程引起了心理语言学家和口译研究者的浓厚兴趣”( P?chhacker,2009: 125) 。口译活动的特点也决定了其自我修正现象的研究较之一般话语修正研究有更强的操作性和适用性。译员的输出大部分基于源语信息,研究者可根据源语大致确定译员话语规划的前语言信息,通过与最终产出的对比更加客观地判断译员的自我修正类型。此外,对我国大部分口译工作者而言,A 语等于母语,而 B 语多为在学校习得的外语,只有极少数译员的 B 语近似等于目标语母语使用者的语言水平( 鲍刚,2005) 。大部分译员的 B 语输出属于中介语范畴,但口译活动的时间与环境压力使之成为有别于一般二语言说的特殊中介语,这种特殊性也体现在他们的修正模式中。P?chhacker( 2009: 11) 将口译定义为“基于源语一次性表达而向其他语言所作的一次性翻译。”一般说话者可以频繁地修改输出,但对译员而言,不到非改不可的地步,不会牺牲流利度以及职业形象更改输出。那么当译员从 A 语译向 B 语时,在语言自动化程度不太高、监控机制无法像母语使用时那么高效的情况下,会将有限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语言形式还是内容层面上? 监控到有误时,会在哪种情况下不惜牺牲流利度执行修正? 反映了怎样的流利度观念和口译教学侧重?本文拟借鉴话语自我修正的研究成果,探讨适合口译研究的自我修正分类模式,并以该模式为框架分析口译语料,尝试将之用于口译研究中。将语料限定在全国性口译赛事上学生译员的连续传译表现,主要是考虑到: ( 1) 参加此类赛事的学生译员处于技能上升期,可排除语言基础薄弱所产生的一般问题,而使双语转换能力问题更为突出; ( 2) 同声传译有其专门性,学习者通常为经过高水准选拔的少数学生,相比之下,连续传译更具代表性; ( 3) 能够体现全国范围内的整体情况,排除地域和院校的限制; ( 4) 此类赛事设置了会议口译与对话口译环节,有利于考查不同任务要求对自我修正模式的影响。 2. 话语自我修正和口译自我修正研究 2. 1 话语自我修正研究 自 20 世纪 70 年代 Sacks 等人讨论修正现象以来,众多学者从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角度对话语修正进行了深入探讨( 王宇,2005) ,不仅区分了修正与自我修正、修正与纠错等关键概念,还分别对母语和二语的修正模式进行了研究。Levelt( 1983) 建立了母语自我修正框架并探讨了背后的认知机制; Kormos( 1999) 等人则完善了 Levelt 的框架,将自我修正研究扩大到二语学习和研究中。Kormos( 1999) 认为自我修正是话语监控机制的外在表现。而在研究者构建的众多话语产出和监控模式中,Levelt的言语产生三阶段模式接受最为广泛,也最具有影响力( P?chhacker,2009) ,主要内容是: “概念生成器( generator) ”生成“前语言表达信息”,该阶段负责监控信息是否恰当,即产生的信息是否与话语规划一致; 前语言信息接着进入“系统阐述器( fomulator) ”,它在语音、词形以及语法上将信息编码成内部话语,该阶段监控发声前的信息,也称隐性或前语言监控; 最后由“发声器( articulator) ”产出我们听到的话语,话语产出会接受最后一道监控。在此基础上,Levelt( 1983)将自我修正分为五类,即不同信息修正( different informationrepairs) 、恰当性修正( appropriateness-repairs) 、错误修正( er-ror-repairs) 、隐性修正 ( covert repairs) 以及其余修正 ( rest ofrepairs) 。该分类比较全面,不仅包括语言( 形式) 层面的自我修正,也将与内容相关的自我修正现象纳入考察。 2. 2 口译自我修正研究 口译自我修正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相关研究大都重在考复、停顿等不流利现象。如徐海铭曾对 5 名受训译员的口译产出样本做停顿分析,试图总结出停顿类型及原因,结果显示译员“因为寻找表达内容问题导致了主要停顿”( 徐海铭,2010: 70) 。该研究采取了动态的实证研究方法,但未进一步探讨更深层原因。译员产出过程中因重复、错误启动、犹豫、改述和替代而导致的停顿只不过是其自我修正的外在体现,要更深入地了解口译产出中内隐的认知状态,必须深入研究口译自我修正模式,超越对音节延长和停顿等外显现象的关注。Petite( 2005) 首次研究了口译中的自我修正现象,她收集了 8 份由英语译为母语( 法语或德语) 的同传口译样本来分析译员的自我修正类型。她提出 Levelt( 1983) 的分类可结合口译的特点加以改进,引用到口译自我修正研究中。她重点探讨译者采取修正的交际理论依据( Petite,2005) ,认为译者倾向采取适宜性或错误修正,是因为语义欠准确、语言形式与内容有误会破坏交际准则,影响与听众的沟通交流。文章最后进行了辅的定量研究,初步统计了各修正类型所占的比例,但未展开讨论。该研究初步肯定了 Levelt 的框架在口译自我修正研究上的运用,但没有进一步探讨译员具体的修正模式。 3. 适合口译研究的自我修正分类体系 本文依据的分类体系借鉴了 Levelt( 1983) 和 Kormos( 2000) 的话语自我修正类型框架,但结合口译产出的特点进行了改造。Levelt( 1983) 和 Kormos( 2000) 的分类适用于一种语言( 母语或二语) 内的修正,对于各修正类型的涵盖度和区分度较好,但口译涉及语际间意义转换,源语是译员规划言语时前语言信息的依据与来源,有必要在分类系统中引入。这样不仅兼顾了口译话语产出的特点,也有助研究者在分类时作出客观判断。如不同信息修正,在 Levelt( 1983) 的分类框架中指说话者在输出的过程中,监控到当前产出与前语言规划有异,决定重新编码不同信息而造成的修正,而前语言规划无法外显观察。改进的分类系统假定原文是译员进行话语信息规划的依据,理想状态下成功的话语产出即译员在输出时实现了对原文内容的准确再现。如果发现口译修正源于输出信息与原文相比有误、为原文所无或有遗漏,即可判断进行了不同信息修正。表 1 的口译自我修正分类保留了 Levelt( 1983) 分类系统的框架,但对不同修正类型进行了重新定义: 该分类没有包括隐性修正。在 Levelt 的分类系统中,隐性修正指重复、延长和长时间停顿等现象。由于缺少显性的修正标记,很难界定隐性修正究竟于何时、何处开始,区分正常停顿与隐性修正中指的长时间停顿也是个难题,需要另有专门的研究。#p#分页标题#e# 4. 连传口译中的学生译员自我修正现象分析 4. 1 研究问题 在上述分类体系基础上,通过对所选语料的分析,笔者初步探讨下列几个问题: ( 1) 学生译员在汉译英连传口译中,自我修正类型和分布如何? 他们的语言监控机制对何种类型偏误最为敏感? ( 2) 不同口译任务类型对学生译员的自我修正模式有何影响? 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 3) 对当前的口译教学有哪些启示? 4. 2 数据收集与转写 数据来自第一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和第一届全国口译大赛,参赛者均为英语专业的大四学生或研究生。此类赛事能最大限度模拟现场口译的氛围和压力,使学生译员的思维处于高度警觉的监控状态,自我修正现象表现得十分充分,有利于观察和分析。收集到的大赛录像资料包括7 段对话口译视频及6 段会议口译视频。每段对话口译视频约 8 分钟长,每段会议口译视频约 7 分钟长,都根据 Jefferson ( 2004) 的符号转写系统转写成文字资料。视频材料共 1 小时 52 分 33 秒,语料转写文本共 6,827 个英语单词。 4. 3 数据统计及分析 根据录像资料和转写文字,通过对照原文、查找字典与语法工具书、请教外教等方式对学生译员在口译输出中所犯的各类偏误进行归类统计。对应表 1 的分类,将偏误也分为三大类,即内容偏误( 信息添加、信息遗漏以及信息有误) ,恰当性偏误( 提供内容欠精确具体或容易造成歧义) 和形式偏误( 又分为语法偏误、词汇偏误和语音偏误) 。再根据表 1 的分类系统对文本中的自我修正现象进行标注,得出不同修正类型的频数和偏误修正率。任何不确定的或存在分歧的分类由两名研究人员共同讨论决定,个别无法达到一致判断的数据将被剔除。所有分类确定后,再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4. 4 分析结果与讨论 4. 4. 1 学生译员汉译英连传输出的自我修正模式及分布 表 2 显示,学生译员在 110 多分钟的汉译英连传输出中内容偏误数为 137 次,执行修正 46 次,修正率为 34%; 恰当性偏误数为 78 次,修正频数为 29,修正率 37%,为各修正类型中最高; 形式偏误数为 415 次,修正频数为 75,修正率18% ,为各修正类型中最低。在三种错误修正中,语法错误修正率( 28%) 高于词汇错误修正率( 23%) ,语音错误修正率( 6%) 最低。由于条件所限,在学生译员自身对于偏误的觉察率和修正率的关系方面,仍有待专门的回顾性研究加以探讨。Krashen( 1981) 曾在监控假设中提出,学习者要对自己的话语输出进行监控,必须具备两大前提: 一是看重语言准确性,有强烈的避免语言偏误的意愿; 二是了解相关语言规则。 李朝渊( 2011: 81) 在尝试阐释学生译员交替传译中修复策略的使用时也指出: “在交替传译过程中,由于译员监督机制的作用,译语的最初版本由于某种不足激起译员的修复意愿,而是否对其进行修复则取决于译员的修复意愿和修复能力的强弱。”在汉译英连传输出中,学生译员错误修正率( 18%)远低于内容偏误修正率( 34%) 与恰当性偏误修正率( 37%) ,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相比执行错误修正,他们进行内容方面修正的意愿更加强烈; 二是他们的 B 语能力有所欠缺,对相关语言规则掌握得不够熟练。执行错误修正的意愿不强烈,与口译教学侧重以及口译活动本身对译员的要求有关。在口译过程中,要同时进行听辨、理解、记忆、输出等活动,由于注意力有限,往往难以同时兼顾原文的信息传递以及语言形式。不管在口译教学设计还是职业口译质量评价体系中,内容的传达都占有很大的分量。蔡小红和方凡泉( 2003) 指出,古今中外涉及口译质量评估的 6 大基本指标中,最重要的是信息的“可信度”,即译文的信息转达是否完整、准确并忠实于原文内容。职业评估标准、教学侧重和客户对口译服务的期待,常常会影响学生译员努力的方向,故进行内容方面修正的意愿很强烈。相比之下,频繁进行错误修正,不仅对流利度有影响,还有可能给听众造成“专犯低级错误”之嫌,影响交际效果。形式修正率偏低与学生 B 语( 英语) 熟练程度不高也有关系。譬如分析发现,学生译员在输出时语音石化现象十分突出。石化指“外语学习者中介语中的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 Selinker,1972: 215) 。有的选手将 the 中的/?/发成/d/,对之未进行一次修正,证明对该读音的认知已经石化。 在总共 150 处修正中,词汇错误修正为 18 处,语法错误修正为 47 处,词汇错误修正占修正总数的比例( 12%) 远低于语法错误修正( 31%) 所占的比例,这与二语会话中自我修正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Kormos( 1999) 曾列举多位研究者的结论,表明在一般言说中,词汇错误修正不管是在母语还是第二语言言语输出中出现频率都远高于语法与语音错误修正。造成差异的可能原因有:( 1) 有些词汇发声前被发现并得到修正。由于本次暂不考察隐性修正,有可能影响了词汇修正占总修正总数的百分比。( 2) 学生译员注意到词汇错误但决定不予修正。译员倾向认为语法错误对理解障碍较大,给听众留下印象差,故对语法修正更为重视,而词汇方面的非关键错误不致影响理解,也易被听众忽略。为保持语流,译员会刻意忽略一些词汇错误。( 3) 学生译员对自己在词汇层面的语码转换能力比较自信。当前口译教学非常重视提高学生在词汇层面的语码转换能力,并安排大量的双语对照反应训练,鼓励储存套语。 Jones( 2008: 114) 在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Explained 中指出:“所有译员都应该储存套语,以不费任何脑力就能使用”。所以,处于该学习阶段的译员能比较自如地进行词语层面的转换,并对自己的输出相对自信,导致放松对这类套语词汇的监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较少的词汇修正并不必然意味着更好的语言能力,译员第一反应并立即运用的词,往往未根据语境需要和搭配习惯来选择,如:例 1: 美国经济明年可以有正的增长。The US economy will regain positiv e increase f ~ —start-ing from next year.译员将“增长”直译为“increase”,从单个词语来看完全对应,但 忽 略 了 与“economy”搭 配 时,“增 长”宜 翻 为“growth”。在高压环境下,学生译员来不及兼顾语境,而条件反射般将平时储存的套语抛出来,既体现出他们语言自动化程度不高,无法合理分配注意力关注语境问题,也凸显出过度重视套语练习的弊端。学生译员的语法错误修正率为 28%,他们能监控并修正近 1/3 的语法偏误,其中大部分为句法问题造成的语法偏误,证明他们对语法规则有一定的掌握,也比较重视对语法的监控。但是频繁的语法修正也体现了他们对语法、尤其是句法知识的内化还不够。#p#分页标题#e# 如例 2: 所以这个一揽子计划的实施,我相信对于今年保8% 可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Therefore,the ( . ) introduction of this package plan—with—with this introduction,I believe that er we can reach thegoal of 8 percent GDP growth rate.译员以“introduction of this package plan”为主语开始句子,但无法完成,于是改变原有句子结构,以介词短语重启句子。如果该译员已经完成对相关句法知识的内化,他便能遵循顺句驱动的原则,顺利完成句子而不做语法修正,如“therefore,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package plan will surely play adecisive role in helping us to reach the goal of 8 percent GDPgrowth rate. ” 4. 4. 2 不同口译任务类型对学生译员自我修正模式的影响 表 3 显示,在内容修正方面,学生译员在会议口译中的修正率为35%,高于对话口译中的33%; 在恰当性修正方面,译员在会议口译中的修正率为 33%,低于对话口译中的40% ; 在错误修正方面,译员在会议口译的修正率为 12% ,同样低于对话口译的 22%。会议口译与对话口译对口译员有不同的任务要求。会议口译要求译员“尽可能精确、忠实地再现原讲话”( Jones,2008: 4) 。张威( 2011) 对会议口译质量的评估调查显示,在各类会议口译中,内容受重视的程度都远高于口译形式。纵向看表 3 也可观察到,学生译员在会议口译中对内容修正最为敏感,常常不惜牺牲流利度,放弃错误的内容输出,重新规划语言,力求准确传达源语信息。而对话口译译员的角色更为灵活,修正模式也有所不同。Gentile 等( 1996) 将对话口译定义为“译员在两个语言方向间进行传译的口译模式”。尽管为了比赛需求,语料中的译员只操一种工作语言,但他们的口译活动还是具有对话口译最为独特的特点,即强调不同参与方的互动。译员通常与各参与方面对面交流,肢体语言也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完全忠实传达源语内容的负担相对较轻,有更多精力考虑如何实现说话者与听众的顺利交际,更关心输出信息的语用方面,比如表达是否明确,是否便于听众理解而不会造成歧义,因而对恰当性偏误最为敏感。又因为语言使用是否准确、恰当也会影响各方交际的顺利进行,对话口译员对形式偏误也比会议口译员敏感,修正率也更高。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尝试在会话自我修正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适合口译研究的自我修正分类体系,并将之用于学生译员连传口译中的自我修正研究。研究发现( 1) 在汉译英口译输出中,学生译员在内容方面的修正率高于形式修正率。( 2) 学生监控和修正形式偏误的能力稍显不足,对相关语法尤其是句法规则内化不够,词汇错误修正出现频率低于语法错误修正,可能是平时过分强调套语练习造成学生放松词汇层面监控所致。( 3) 不同口译任务类型影响学生译员自我修正的模式,对话口译中学生译员偏重恰当性偏误修正,而在会议口译中则更注重内容偏误修正。口译自我修正现象研究对于更科学、精确描述口译现象及其规律有着重要作用,也能为口译教学提供诸多借鉴。本文的语料分析虽然仅仅是初步的、有限的,但也有一些启示作用。首先,学生监控和修正形式偏误的能力相对不足,表明即便在这些代表着全国水平的优秀学生译员身上,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仍然是制约口译表现的瓶颈。Jones( 2008: 37)曾指出“再怎么强调译员目标语语言技能都不为过”。口译教学中无论对技巧的强调多么详尽,也不能忽略对语言能力本身的重视。在口译专业培养的整体框架下,可以进一步思考语言基础课程如何与口译方向的特点结合,促进语言基础向口译技能的转化。其次,应加强学生对句法知识的吸收与内化,增强针对口译的句法训练,譬如: 给出一系列的中文句法结构,要求学生给出尽可能多的对应英文翻译,以使学生掌握多种英语句法结构,在口译中灵活运用; 给学生完整的中文句子,并给出特定的词语或短语,要求他们以该成分为句首完成翻译,以提高学生使用不同句式的能力。此外,不宜过分依赖套语练习,而应该鼓励学生在输出时“脱离原语词语外壳”,摆脱原文形式的束缚,准确体验原话语的核心意义并流利传达。最后,在培养学生流利输出能力时,可针对不同口译形式不同的修正模式给与相应指导。 6. 不足与建议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因条件限制带来的不足:首先,由于隐性修正没有包括在此项研究之内,一些和隐性修正相关的不流利现象( 如重复和停顿) 没有得到考察。其次,是对既有的代表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分析,而未能采用回顾性调查。回顾性调查有助于研究者在更深层次上探讨说话者倾向选择某种修正模式的原因。最后,学生译员和专业译员语言能力不同。研究者可对比研究他们各自的自我修正模式,进一步研究从学生译员到专业译员乃至资深译员的转变过程。

口译学习计划篇(10)

[DOI] 10.13939/ki.zgsc.2016.28.216

1 高职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然而,由于高职门槛的降低,使得商务和国贸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课程改革进程缓慢的问题凸显,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与各个行业相关岗位的要求并不十分匹配,而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结构体系的整体构建还不成熟,所培养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特定岗位的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的局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向型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英语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中,学生的翻译能力往往最难获得,因此,加强“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目前,“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建设比较落后,究其原因,有主观、客观两个方面。①在主观层面,一些高职院校对该课程存在认识误区。在英语教学界内部,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高职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时间有限,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不能达到作为一名翻译的水平,也很少有人会以翻译为职业,因此,在商务英语专业中没有必要开设该课程。②在客观层面,“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建设与改革难度较大。由于该课程不如工科类课程那样,能够具体地与企业相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育教学理念也难以实现,而涉及的知识面与能力又更加复杂,因此,造成该课程改革进展缓慢。同时,高职类学生相比本科学生而言,缺乏社会实践平台和机会,以及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训练,导致学习内容与企业业务实际操作脱节。

2 问题的解决措施和对策

2.1 课堂教学的职业化

在英语翻译教学的实际中,对话教学方式是教师们经常会用到的一种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拉近教师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最大程度上辅助学生掌握好英语学习的关键内容,培养他们相互交流的意识,促进他们的沟通进程。通过将普通生活中利用到的英语交流内容转化为专业的职业英语表达,目前的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书本上所包含的学习内容主要分为企业组织机构介绍、产品说明书、广告、商务信函、合同,等等,所涉及的内容比较职业化。虽然其中涉及一些广泛使用的商业用语,但是这些完全不能够适应学生将来工作的所需,涵盖内容还是不够广泛。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教师们可以通过专门性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来对学生们进行培训,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岗位提供专业对口的专门性人才。

2.2 学习内容的职业化

针对涉外企业相关岗位所涉及的翻译任务,全面确定教学内容。

(1) 对国际贸易工作流程的相关岗位翻译职业能力和翻译任务进行分析。国际贸易工作中对翻译能力有需求的主要是策划人员、行政助理以及业务助理岗位,翻译任务包括笔译和口译两个方面,策划人员的翻译任务包括公司名翻译、企宣资料翻译(包括企业网站翻译、企业简介翻译、产品说明书翻译、广告翻译);行政助理的翻译任务包括名片翻译、会议口译和陪同翻译;业务助理翻译任务包括商务信函翻译、商务单证翻译、商务合同翻译、陪同谈判。

(2)通过分析胜任上述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翻译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形成相应的课程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应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解决传统学科体系中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不匹配、课程理论与实践梯度不合理以及整合程度不足等问题。高职教育要以实用、够用为原则确定课程教学量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基础和培养目标出发,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确定课程教学量。[1]高职院校培养的不是职业翻译人员,而是具有对特定情况下的特定内容进行信息传达和翻译能力的商务从业人员,应根据具体的岗位把握确定教学内容,不能过于追求知识的全面性。翻译等领域并不是高职商务英语的主要目标,要以实用够用的原则建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2.3 “互联网+”背景下学习方式交互协作化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互联网+”这一概念。总理指出,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在此虽没有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产业,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是首次提出,并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发展等都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可以预见,未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将更快地与传统产业相融、相生,“互联网+”是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改造的结果则是新行业形态的出现。“互联网+教育”是未来教育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选择。在现阶段大量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利用“互联网+教育”如何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将慕课与“一屏多显”技术相融合,建设基于“互联网+”的云教室,在未来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上是大势所趋。

由于互联网资源的不断发展,英语教学模式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变得更为多样化: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体、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不论是从理论基础还是从实际的运用上看,力求找准利用互联网英语资源与学生创新学习的结合点,充分利用互联网英语资源,创造性地探索和开发构建起更加有效、完善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把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与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或互联网移动技术整合起来,建立互联网英语学习平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互动,了解彼此的动态及相关信息。同时建立课外自主学习与课内互动学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混合教学模式,实现课内正式学习方式与课外非正式学习方式相结合,课内教师讲授式教学与学生自主式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教与学过程中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教学内容上实现英语语言知识与英语翻译技能相结合,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英语学习更加高效化,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教科书,而是开放式的、自由式的、便捷式的学习。这种双向互动形式多种多样,有文字流、音频式交流、视频式交流等,将教师、同学、教学资源、教学设施四种因素构建成一个整体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彼此之间都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协作、互相竞争。[2]

3 结 论

因此,课堂改革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现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充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让学生既具有英语翻译课程知识系统的,又了解翻译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前沿性要求,成为一名有一定职业素养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

上一篇: 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下一篇: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