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会计经验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23 02:57:26

中级会计经验总结

中级会计经验总结篇(1)

统计结果显示,招聘单位对不同层次会计人员最低学历的要求是:初级:中专、高中以上21%,大专52%,本科24%,硕士、博士3%;中级:中专、高中以上12%,大专59%,本科16%,硕士、博士2%,未明确要求11%;财务经理:大专39%,本科55%,未明确要求6%;财务总监:大专13%,本科82%,硕士、博士5%。从上述比例看,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学历的要求并不高,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寥寥无几,而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的单位主要是国有企业、知名股份制企业、知名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这与目前大批会计类毕业生盲目考研、幻想拿到研究生学历以后再进入企业工作,以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值得会计从业者和有关方面思考和注意。会计是一项更加重视实践的工作。在很多单位看来,“简单的企业会计工作不需要研究生学历,甚至专科生就能胜任。”这与我国目前90%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的基本现状密不可分。这些企业在招聘初、中级会计人员时,大多并不看重较高的学历,更看重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是初、中级职位要求大专及以下学历占比例较高的原因。

二、会计是一个需要高职称/资格的职业

统计结果显示,招聘单位对应聘者职称、资格的要求是:对初级职位:持有会计证36%,未明确要求64%;对中级(会计师等)职位:持有会计证33%,持有初级会计证书15%,持有会计师证书15%,未明确要求37%;对财务经理:持有初级会计证书7%,持有会计师证书53%,持有高级会计师证书5%,未明确要求35%;对财务经理的资格要求是:CPA或CPA优先24%,注税或注税优先7%;对财务总监:持有会计师证书43%,持有高级会计师证书18%,未明确要求39%;对财务总监的资格要求是:CPA或CPA优先66%,注税或注税优先8%。以上结果清楚地告诉人们,对应聘财务经理者的高级职称、CPA资格要求分别是5%、24%,而对应聘财务总监者的高级职称、CPA资格要求分别达到18%、66%,职位越高,对会计职称、资格的要求越高,会计人员要想走上中、高级财务管理职位,高职称或高资格基本上是必须要取得的,是晋级会计精英人才所必然要跨过的门槛。

三、会计职业最宝贵的是相同行业的从业年限

中级会计经验总结篇(2)

1变云与数据

产业结构升级指标以往学者在研究中采取了不同的指标以描述产业结构变动,主要有:一是Clark所定义的产业结构调整系数S,,即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二是国内学者在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中经常使用的是结构调整系数S2,即第一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是产业结构变动值,其中:K为产业结构变动值;为第1产业报告期所占比重;9.。为第产业基期比重。四是Moore指标,该指标运用空间向量测定法,以向量空间夹角为基础,将产业共分为n个部门,构成一组n维向量,把两个时期间两组向量间的夹角,作为表征产业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该指标称为Moore结构变化值。其计算公式:M,=,式中,M,表示Moore结构变化值,表示t期第1产业所占比重,,表示t+1期第产业所占比重。五是产业结构层次系数,该指标用来反映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设某区域有n个产业,将这些产业由高层次到低层次加以排列,所得的比重分别记为9o,则该区域产业结构层次系数为:该式实际上是对三次产的比重进行加权求和,按三次产业的层次高低依次赋权。式中,W越大,该区域结构层次系数越大,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越高。

第一、二两种指标值越小,说明结构调整的速度越快,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但是它们并没有反映出第二、三产业之间相对结构的变化,二、三产业之间结构变化也蕴含着产业结构升级的信息。特别是如果不同地区实施不同的产业结构发展战略,其缺点更加明显。因而这两种指标是不全面的,用它来研究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关系可能会导致错误结论,例如陈华(2005)及刘建平(2006)均使用这两种指标来研究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

第三、四两种指标,仅反映产业结构变动的情况,指标值大,说明产业结构变动快,而不反映产业结构升级的信息。

第五种指标考虑到三次产业之间相对结构的变化,因而较前两项指标更为全面,且反映了产业结构升级的信息。结构层次系数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反映某区域某年份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绝对水平,而主要在于进行不同区域之间和不同时间之间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比较和结构高级化变动状况的考察”(靖学青2005)。

由于安徽省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同时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强省的目标,结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层次的合理排序应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本文采用三次产业的结构层次系数指标来反映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的状况,即三次产业按二、三、一顺序排列,按照结构层次系数公式,对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加权求和以得到结构层次系数。由于是比重关系,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以当年价计算,未剔除物价因素,不影响分析目的。

经济增长指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反映安徽省经济增长,为了消除物价水平的影响,用安徽省历年生产总值指数对GDP进行调整.得到按可比价计算的生产总值.计算公式如下:实际GDP,=GDP9,8 xI100其中,GDP,:表示1978年按当年价计算的生产总值,I,为历年以1978年为100的生产总值指数。

数据样本期为19782005年为了消除异方差性,我们对变量数据作对数处理,处理后的变量序列分别记为:LGDP和LW。

2实证分析

在进行Granger检验之前,必须先明确两点:一是各个变量应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如果不是,至少应该是同阶单整序列,否则很可能出现虚假相关和虚假(伪)回归,因此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二是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也即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否则也谈不上它们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为此,本文利用Eviews5.0计量软件,先检验两个变量的平稳性和协整性,其后再进行Granger检验,结果如下:

平稳检验:使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变量LGDP和LW的平稳性,检验时,根据每个序列的时序图确定检验类型,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变量LGDP和LW都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可以判定LGDP和LW都为一阶单整序列。

协整关系检验:由上面的平稳性检验可知,两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这是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的前提。建立LGDP和LW之间的带常数项的回归方程:

LGDP=一1.504864679+10.49420365*LW+s,

(-2.4161)(12.2202 )

Rz=0.8517,拟合优度较高,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对残差的估计值s进行ADF检验,结果如表2:

由于检验统计量-2.2313小于显著性水平为0.05时的临界值一1.95,因此可以认为残差序列平稳,表明回归方程各项统计检验通过,序列LGDP和LW具有协整关系。因此,LGDP和LW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

Granger因果检验:本文检验的滞后期数分别为1年、2年、3年.结果如表3:

3结论

(1)由判断上面的结果看,在滞后1,2,3期,对原假设"LW不是LGDP格兰杰原因”的相伴概率分别为0.011,0.029,0.047,在5%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原假设,特别是当滞后1期时,非常显著,相伴概率仅为0.011而对“LGDP不是LW格兰杰原因”,相伴概率为0.10,0.531,0.277,接受原假设,因此仅从Granger因果检验的角度看,序列LGDP与LW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即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经济增长不是产业结构升级的Granger原因。并且,从协整方程看,安徽省结构层次系数每增加1%,GDP增长10.49%,可见,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显著的。

中级会计经验总结篇(3)

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下发《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以来,安徽省各级工会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全省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省各级工会正在按照要求按质按量完成了规范化建设任务。 一、认真开展自查,迎接检查验收 全国总工会财务部下发《关于开展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检查的通知》后,安徽省总工会财务部结合我省实际,认真开展自查。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协调自查工作。省总工会本级成立了由分管主席任组长,财务部、办公室、事业部、保障部、经济部、机关服务中心等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自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总财务部。二是按照规范要求,逐条进行评分。根据全总《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和省总工会《安徽省实施〈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办法》(试行)、《安徽省工会财会管理规范化建设考核标准和评分办法》的规定,对本级工会开展工会财会管理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自查评分。三是主动发现不足,及时认真整改。在自查中,我们发现省总工会本级有些财会制度执行时间过长,没有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修订,省总工会本级资产管理相对薄弱,清查不够及时等。对此,省总工会相关部门及时制订或修改了有关制度,更好地适应了规范管理的需要。四是总结工作经验,加强对下指导。省总工会在自查的基础上,及时下发《关于开展工会财会管理规范化建设检查的通知》,要求各市、县(市、区)、省直、省产业、大企业工会认真按照要求开展自查和抽查。省总工会财务部还专门召开了各市总工会财务部长座谈会,听取各市总工会开展工会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工作进展情况、部署全省开展工会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工作自查和上级考评要求、讨论省总工会拟定的开展工会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工作有关制度。通过认真自查,有效推动了全省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进程。 二、采取有效措施,扎实稳步推进 (一)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为落实全总关于用三年时间在全国各级工会全面开展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要求,省总工会财务部统一思想认识,制定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及时制定了全省工会实施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方案下发至全省各级工会。并专门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各市、县工会结合本地实际,利用财务工作会议、对下财务检查、开展调查研究和专门审计等场合对所属县级和基层工会的财会规范化建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和检查、指导。芜湖、黄山、宿州、宣城等市总工会还专门成立了以党组书记或分管主席为组长的财会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淮北市总工会主席钱丹婴还亲自召集财务部、办公室、资产管理办公室等有关部门人员,专门研究部署财会规范化建设工作,并成立了自查整改及迎检小组。由于各级工会的高度重视,目前我省工会财会规范化建设工作正在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推进。 (二)认真学习文件,统一思想认识。由于领导重视,全省各级工会及时组织深入学习,并采取多种形式举办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分别进行培训,并组织省辖市、省直、省产业、大企业、县(市、区)、基层工会分别研究落实措施。通过培训和学习,大家统一了认识,增强了做好工会财会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了实现工会财会规范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为我省各级工会落实财会规范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业务基础。 (三)制定实施办法,细化规范化内容。为增强规范化建设的可打操作性,在认真总结我省多年来开展财务工作竞赛经验的基础上,省总工会财务部结合实际,经过多次修改和反复征求各级工会意见,印发了《安徽省实施〈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办法》(试行)。该办法共十章五十九条,对开展全省工会财会管理规范化建设提出了更加具体而又便于操作的要求。从而确保了到2011年底,全省县以上地方总工会和省直、省产业、大企业工会全部达到财会管理规范化;到2012年底,全省各级工会财务会计管理普遍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 (四)明确具体措施,推进规范化建设。为使我省工会财会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落实到实处,各级工会结合自身实际,本着“夯实基础、加强管理、规范秩序、提升水平”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建立约束机制。把财会管理规范化建设纳入工会工作综合考评或财务竞赛的重要内容,对规范化建设成效突出的单位在财务竞赛评比中适当加分,对没有达标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并减少对其经费补助,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推动一级的局面。 二是严格自查自纠。对照规范化建设内容和标准,各级工会逐条检查达标情况,对账务处理不当、报销手续不完备、会计手续不健全等较易解决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一些市县工会还针对实物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开展了全面的财产清查,使实物财产达到了账、卡、物相符。 三是加强督促检查。结合年度财务检查,上级工会重点对下级工会贯彻落实财会管理规范化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并直接与所在单位领导交换意见,督促后进单位尽快采取措施认真整改,确保按时按质完成规范化建设任务。 四是制定考核办法。为使我省工会财会管理规范化建设考核评比工作更具有操作性,省总工会专门制定了《安徽省工会财会管理规范化建设考核标准和评分办法》,规定了各级工会财会规范化建设标准总分为100分,经考核验收,总得分必须在80分以上的才能成为达标单位。 五是健全财务制度。各级工会针对自查中发现的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等问题,主动按照有关法律政策和规范化建设要求进行了整改。目前,省总工会及各市级工会有关工会财会规范化建设的14项财会制度已基本建立起来,具体包括《岗位责任制度》、《收支预决算制度》、《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财务收支管理制度》、《补助下级经费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经费定额(包干)管理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会分析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p#分页标题#e# 六是严格考核验收。2011年第四季度,省总工会依据工会财会管理规范化建设考核标准,分层次组织对各级工会落实工会财会管理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评分和考核验收,对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的单位,以省总工会名义向其颁发“安徽省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合格铜牌”,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暂未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的,省总工会除派员上门进行重点辅导外,还责令其作出承诺,限期整改,否则,在当年全省工会财会工作竞赛评比中,不得评为先进单位,如在承诺期内仍然没有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该单位连续三年将不得评为全省工会财会工作先进单位,并建议有关领导调整单位财务机构负责人和有关财会人员。 2011年底,省总工会在表彰全省工会财务工作先进集体的同时,对荣获“安徽省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合格铜牌”的单位,单独授予单项奖,并组织首批荣获合格铜牌的单位代表到外省学习取经,回来后传经送宝,以此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带动全省各级工会全面推进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

中级会计经验总结篇(4)

1.统一领导,分工合作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统一的集中领导是对财务验收工作的一种约束,也是指引财务验收通过的重要保障。针对课题承担单位较多,且分布在多个城市的状况,财务验收工作的统一领导更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财务验收工作的总负责单位,项目总体单位应及时地根据上级项目主管部门财务验收的具体要求,提前部署成立验收工作组,统一组织项目及各课题财务验收工作。具体而言,应安排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包括财务验收资料、财务凭证、验收会场、各课题联系等工作,并对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进行详细安排。如财务凭证负责人应事前审核财务凭证资料,并要保证很快提供给专家所需的财务凭证。同时,验收工作组的每个人均应明确熟知自己的工作职责,并保证按时保质完成工作任务,遇到突发的紧急事件,及时向领导汇报,共同协商解决措施。

2.有效沟通,及时协调

沟通协调能力在各行各业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沟通协调素质的高低往往会决定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作为多个课题的项目总体单位,统一负责财务验收工作,无论是验收前的周密准备,还是验收中的有序安排,协调沟通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项目总体单位应积极主动与上级项目主管部门密切沟通,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和理解财务验收工作的具体要求,包括验收文档、验收议程、验收材料、会议事宜等,从而精心周密、从严从细做好各项工作。另一方面,项目总体单位还应密切与各课题单位协调沟通,不仅及时将上级项目主管部门的各项要求准确传达给各课题单位,而且在内容的准确性、资料的完备性、上交的时间性等方面对各课题单位进行严格的规定,以确保财务验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此基础上,对于各课题单位存在的有些可能影响验收通过的小细节、小问题,如项目延期、预算变更批复等,项目总体单位应及时地与有关各方进行协商解决,做到事先沟通,并最终达成有效共识。

3.注重准备,有备无患

俗话说“不打无把握之仗”,只有足够地估计困难,充分地准备克服困难,有备无患,才能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面对多个课题单位分布各地、审计要求严、验收标准高的现状,项目总体单位在验收前应做充分的准备工作。

具体而言,一是,在日常工作中,项目总体单位应根据项目及各课题研发工作安排,及时组织各课题单位申请延期调整,并与上级项目主管部门积极沟通,以取得调整批复。同时,要求各课题在延期调整周期内,必须重视经费支出的合规性、合理性,确保预算执行进度,并督促各课题财务相关负责人收集预算执行中的点滴,且有效解决、处理,做到心里有数,便于财务审计、财务验收资料准备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在事务所财务审计中,项目总体单位应组织各课题单位提前准备详细的经费支出财务凭证材料,并与审计人员就课题经费执行的方方面面进行充分沟通,合理归集会计科目至预算科目,进一步加强财务审计认定;三是,在财务验收准备中,项目总体单位应再次组织各课题对所承担课题的经费支出进行全面严格自检,对所有支出财务凭证全面、系统地进行自查,特别针对设备、材料等经费支出合同、票据、验收、出入库等财务凭证的完备性,进行逐一检查;四是,在验收会前1-2天,项目总体单位应提前检查各课题单位准备的财务资料,相关责任人负责检查、落实、确认已经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查看准备资料份数是否齐全,验收材料课题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是否签字,是否盖公章等工作。

4.财务验收,沉着应对

精心部署、有序备战,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确保项目及各课题顺利通过财务验收。而召开验收会议是整个财务验收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能否顺利通过验收在此一搏,因此更要十二分地重视。

在财务验收会议中,项目总体单位及各课题单位应注意听取会议主持人(一般为财务专家组长)的讲话,按照时间要求和顺序,各课题财务负责人自信、沉着、冷静地进行总结汇报、接受、记录专家提问并严谨答复,如有严格时间限制,需要适时调整汇报内容和时间。 同时,对于专家指出的一些问题,汇报人可尽量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对于因技术专业性较强,与财务专家沟通不畅时,可要求兼具技术与财务知识的相关专家予以解释。

另外,由于经费支出是围绕技术研发展开的,任何一项经费支出都是基于技术研发工作的需要,因此,若时间允许,项目总体单位及各课题单位应尽可能安排财务专家前往实验现场进行实地视察,并安排专人,运用通俗科学的语言为财务专家讲解技术研发内容,这样更便于与财务专家沟通经费支出的方方面面。

5.重视细节,提升亮点

精密统筹、艰苦细致的准备工作很重要,但还需在细节上下功夫,提升“亮点”。鉴于财务验收安排时间紧、课题承担单位多,现场验收资料多、财务检查较严格的现状,项目总体单位应对各课题单位财务验收材料提出较高要求。

首先,项目总体单位应编制财务验收资料模板,及时组织各课题单位规范编制、复印、装订财务验收资料,如统一规定各课题单位验收PPT模板、目录编排、装订格式、字体字号等。其次,项目总体单位应要求各课题上交材料条理清晰,按顺序装订文档,并整理文档汇总清单,方便现场验收专家的翻看审阅。

6.汲取经验,完善后续执行

中级会计经验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2016年国家在宏观经济领域提出供给侧改革,那么作为人才培养供给侧的高校也应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各级各类人才。成本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各项技能要求极高,一般高校毕业生要经过较长的培养周期才可以胜任。所以我们有必要针对成本会计实验课程教学的种种不足,提出改革思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实现短期内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促使高校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就就业,就业就胜任[1]。

一、成本会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材质量不高

目前,可供我国高校会计学本科学生使用的成本会计理论教材异彩纷呈,但相应的高质量的实验教材却难觅芳踪。究其原因,主要是教材的编写者――高校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众所周知,成本会计岗位工作内容十分复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联系紧密。而大多数的成本会计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高校现有的以科研为导向的职称评定机制又无法激励教师参与到企业实践中,所以广大教师无法为编写高水平的实验教材积累必要的从业经验和业务资料。

2.实验内容系统性不强

受制于成本会计实验教材本身的缺陷,成本会计实验内容涉及缺乏系统性。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有的高校只有每一单元教学任务结束后的分项实验,而且分项实验的设计不细致,仅仅是理论教材课后的习题再现。实验过程中缺乏原始数据的采集、生成环境,学生无法清楚成本数据的来龙去脉;第二,有的高校虽然安排了成本会计课程的综合实验,但实验中缺乏生产车间、采购部门等相关的业务部门支撑,有时业务仅有语言提示而无实际单据印证,学生无法了解实验原始单据的传递路径,亦无法全面了解经济事项。实验过程中,学生犹如做大练习题,缺乏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第三,几乎所有高校都不开展关于成本分析、预测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模拟实验。

3.实验方式比较原始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几乎形成了无校不会计的局面。由于快速扩招,大多数高校的与专业相匹配的软硬件建设相对滞后,造成会计实验条件简陋,直接导致成本会计实验方式原始。具体表现有:第一,成本的计算以手工计算为主。有些高校尚未购置财务软件,或虽购置财务软件,但由于生产企业成本核算涉及到大量的公式,而且许多公式是企业根据其生产特点自行设定的,导致外购的通用财务软件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成本核算功能;第二,实验的仿真程度差。大多数高校的成本会计实验基本都是在校内的教室或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而且实验中一般不分组,无法体现会计的岗位分工,以及单据的传递流程。

4.部分学生实验态度敷衍

由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成本会计实验课程只选用同一套实验资料,无论是否分组实验,总有些学生浑水摸鱼,部分或全部抄袭别人的实验成果。如果实验教师无法识别这种作弊现象,势必会造成实验成绩评定结果失真,而且还会助长消极学风和涣散作风在班级蔓延,进而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二、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圆满实现成本会计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我们有必要从实验内容设计、实验过程控制和实验评价机制等方面对成本会计实验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对成本会计实验内容进行分级设计

成本会计实验课程应该有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初级成本会计实验课程为分项实验,安排在工业企业要素费用的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制造费用的核算、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等成本会计课程各单元内容学习完成后,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学习的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中级成本会计实验课程为综合实验,安排在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定额法、成本报表等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学习完成后,以某一同时采用几种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的工业企业为模拟实验企业,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实际应用技巧和各种成本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2.对成本会计实验过程进行分组控制

各级成本会计实验均采用分组实验方式,实验教师参与小组内报告,实现对实验过程的控制,并对实验进行讲评总结。初级成本会计实验由组内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并向小组报告实验结果,经协商一致后,向教师提交最终的实验报告。中级成本会计实验在校外实训基地或校内实验室进行,由组内学生协商进行岗位分工,分别承担材料核算、职工薪酬核算、其他费用核算和成本核算等岗位的工作。为了方便组员熟悉其他岗位的工作内容,实验结束前组内所有成员进行本职岗位工作内容报告,互相交流实验经验和心得体会。

3.对成本会计实验采用二级评价机制

实验成绩采用学生组内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二级评价方式,各级评分权重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组内学生对组员的实验自主性、参与度等指标进行“背靠背”评分作为学生级评价成绩,教师对小组发言、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进行评分作为教师级评价成绩。最终的实验成绩为二者加权后的计算结果。

三、实验教学改革中的注意事项

1.要强调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会计是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所以自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立刻给予解决,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在网络资源丰富的当今社会,借助百度、谷歌等强大的搜索引擎,让学生自己去伪存真,自己尝试解Q。

2.要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在实验前,教师要设置恰当的实验教学目标和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虽遇挫折,但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为他们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在实验总结时,对学生的细微进步,都要大加赞许。教师的表扬促使学生自信,促使其成绩不断提高。

3.要强调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当今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个人的力量日渐微不足道。只有通过其他人的配合,个人才能才得以发挥。这足见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同一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有助于大家对某一问题达成共识,保证优质高效完成实验内容。

中级会计经验总结篇(6)

2016年国家在宏观经济领域提出供给侧改革,那么作为人才培养供给侧的高校也应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各级各类人才。成本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各项技能要求极高,一般高校毕业生要经过较长的培养周期才可以胜任。所以我们有必要针对成本会计实验课程教学的种种不足,提出改革思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实现短期内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促使高校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就就业,就业就胜任[1]。

一、成本会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材质量不高

目前,可供我国高校会计学本科学生使用的成本会计理论教材异彩纷呈,但相应的高质量的实验教材却难觅芳踪。究其原因,主要是教材的编写者——高校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众所周知,成本会计岗位工作内容十分复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联系紧密。而大多数的成本会计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高校现有的以科研为导向的职称评定机制又无法激励教师参与到企业实践中,所以广大教师无法为编写高水平的实验教材积累必要的从业经验和业务资料。

2.实验内容系统性不强

受制于成本会计实验教材本身的缺陷,成本会计实验内容涉及缺乏系统性。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有的高校只有每一单元教学任务结束后的分项实验,而且分项实验的设计不细致,仅仅是理论教材课后的习题再现。实验过程中缺乏原始数据的采集、生成环境,学生无法清楚成本数据的来龙去脉;第二,有的高校虽然安排了成本会计课程的综合实验,但实验中缺乏生产车间、采购部门等相关的业务部门支撑,有时业务仅有语言提示而无实际单据印证,学生无法了解实验原始单据的传递路径,亦无法全面了解经济事项。实验过程中,学生犹如做大练习题,缺乏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第三,几乎所有高校都不开展关于成本分析、预测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模拟实验。

3.实验方式比较原始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几乎形成了无校不会计的局面。由于快速扩招,大多数高校的与专业相匹配的软硬件建设相对滞后,造成会计实验条件简陋,直接导致成本会计实验方式原始。具体表现有:第一,成本的计算以手工计算为主。有些高校尚未购置财务软件,或虽购置财务软件,但由于生产企业成本核算涉及到大量的公式,而且许多公式是企业根据其生产特点自行设定的,导致外购的通用财务软件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成本核算功能;第二,实验的仿真程度差。大多数高校的成本会计实验基本都是在校内的教室或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而且实验中一般不分组,无法体现会计的岗位分工,以及单据的传递流程。

4.部分学生实验态度敷衍

由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成本会计实验课程只选用同一套实验资料,无论是否分组实验,总有些学生浑水摸鱼,部分或全部抄袭别人的实验成果。如果实验教师无法识别这种作弊现象,势必会造成实验成绩评定结果失真,而且还会助长消极学风和涣散作风在班级蔓延,进而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二、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圆满实现成本会计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我们有必要从实验内容设计、实验过程控制和实验评价机制等方面对成本会计实验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对成本会计实验内容进行分级设计

成本会计实验课程应该有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初级成本会计实验课程为分项实验,安排在工业企业要素费用的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制造费用的核算、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等成本会计课程各单元内容学习完成后,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学习的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中级成本会计实验课程为综合实验,安排在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定额法、成本报表等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学习完成后,以某一同时采用几种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的工业企业为模拟实验企业,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实际应用技巧和各种成本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2.对成本会计实验过程进行分组控制

各级成本会计实验均采用分组实验方式,实验教师参与小组内报告,实现对实验过程的控制,并对实验进行讲评总结。初级成本会计实验由组内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并向小组报告实验结果,经协商一致后,向教师提交最终的实验报告。中级成本会计实验在校外实训基地或校内实验室进行,由组内学生协商进行岗位分工,分别承担材料核算、职工薪酬核算、其他费用核算和成本核算等岗位的工作。为了方便组员熟悉其他岗位的工作内容,实验结束前组内所有成员进行本职岗位工作内容报告,互相交流实验经验和心得体会。

3.对成本会计实验采用二级评价机制

实验成绩采用学生组内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二级评价方式,各级评分权重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组内学生对组员的实验自主性、参与度等指标进行“背靠背”评分作为学生级评价成绩,教师对小组发言、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进行评分作为教师级评价成绩。最终的实验成绩为二者加权后的计算结果。

三、实验教学改革中的注意事项

1.要强调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会计是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所以自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立刻给予解决,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在网络资源丰富的当今社会,借助百度、谷歌等强大的搜索引擎,让学生自己去伪存真,自己尝试解决。

2.要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在实验前,教师要设置恰当的实验教学目标和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虽遇挫折,但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为他们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在实验总结时,对学生的细微进步,都要大加赞许。教师的表扬促使学生自信,促使其成绩不断提高。

3.要强调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当今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个人的力量日渐微不足道。只有通过其他人的配合,个人才能才得以发挥。这足见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同一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有助于大家对某一问题达成共识,保证优质高效完成实验内容。

中级会计经验总结篇(7)

【摘 要】目的:探讨比较教学法在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教学中的应用,并总结教学经验。方法:本研究从我校2011 级临床本科班中,随机抽取必修传出神经系统药理课程的4 个班级,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传统教学。观察组采用比较教学法。评价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教学方法教学后的总有效率,评价比较教学法在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教学中的应用。结果:实验组学生期末成绩80 分以上者所占比例为35.12%, 成绩≤ 60 ≤ 80 分所占比例为34.78%,教学总有效率为87.2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比较教学法在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教学中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降低了传出神经系统药理的难懂性和复杂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认知度,值得教学推广应用。

关键词 比较教学法;传出神经系统药理;药理学;教学应用

药理学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同时又是医学和药学的桥梁。[1] 由此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是教学的难点,学生普遍反映抽象难懂。[2] 本研究从我校2011 级临床本科班中,随机抽取必修传出神经系统药理课程的4 个班级,探讨比较教学法在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教学中的应用,并总结教学经验。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我校2011 级临床本科班中,随机抽取必修传出神经系统药理课程的4个班级。其中男性学生共38 例,女性学生共42 例。学生年龄分布范围为18~20 岁,平均年龄为(21.5±1.023)岁。[4] 根据统计学分析,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不具有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传统教学。观察组采用比较教学法。评价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教学方法教学后的总有效率,评价比较教学法在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教学法的实施:

1.2.1 制定教学目标

根据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教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定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教学的教学目标。

1.2.2 选择比较对象

处于不同层次或不同阶段的事物,相类似易混淆的概念,具有共同属性存在相互关联关系的对象。如传出神经药物和各类受体。

(3)确定比较内容。包括各对象的共同属性、特殊属性、属性值的差异等。(4)实施比较教学。

(5)评价和总结。[3]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学生此门课程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期末的考试成绩80 分以上者所占比例。有效:学生此门课程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期末的考试成绩≤ 60 ≤ 80 分。无效:学生此门课程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期末的考试成绩≤ 60 分。总有效率等于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的检测统计学数据采均用 spss18. 0 软件进行处理,结果采用均数± 标准差( x±s) 进行表示,数据均经由SPSS18. 0 软件进行t 检验。 P<0. 05 表示数据具有差异性以及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 代表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比较两组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下的教学有效率。结果如表1 所示。实验组学生期末成绩80 分以上者所占比例为35.12%, 成绩≤ 60 ≤ 80 分所占比例为34.78%,教学总有效率为87.2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教学研究表明,药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的“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内容不仅抽象难记,而且容易混淆。学生领会和掌握相关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寻找到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有重要的意义。[4] 本研究从我校2011 级临床本科班中,随机抽取必修传出神经系统药理课程的4 个班级,评价比较教学法在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教学中的应用。经过比较教学法进行教学的班级,学生期末成绩80 分以上者所占比例为35.12%, 成绩≤ 60 ≤ 80分所占比例为34.78%,教学总有效率为87.26%(表1),可见比较教学法应用于传出神经系统药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显著。综上所述,比较教学法在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教学中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降低了传出神经系统药理的难懂性和复杂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认知度,值得教学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亓莱滨, 冯希叶, 江海燕, 杜林. 比较教学法在Delphi 多态性难点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9(02).

[2] 尚军明. 案例教学法在我校药理学教学中的探索应用与体会[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5).

[3] 李玲, 阮耀.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CAI课件的制作及体会[J]. 卫生职业教育,2007(18).

中级会计经验总结篇(8)

二、建设内容

(一)机构、人员及条件

为保障县级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县级统计机构要依法独立设置,并配备与统计工作需要相适应的统计人员,配置与正常行政管理和业务工作所需的基本工作条件,完善各项工作管理制度,强化统计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二)统计调查

县级统计机构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和经批准的地方统计调查制度,严格按统计业务工作流程开展统计调查,保证数据质量,实现统计调查全流程质量控制。

(三)统计服务

规范和完善统计资料工作,充分利用统计内外网公开统计政务,统计数据,宣传统计工作,强化统计分析研究,为各级党政领导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优质统计服务。

(四)统计信息化建设

不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中的应用,县级统计机构要根据统计工作发展的需要,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数据处理计算机化、数据传输网络化、数据储存电子化和办公自动化。

(五)统计法制建设

强化普法宣传教育、统计执法检查、统计执法监督,努力提升依法行政、依法统计的能力和水平。

(六)统计管理

不断建立健全和规范完善县级部门统计管理、乡镇街道统计管理、调查对象管理、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管理、统计调查项目管理和统计资料管理。

三、工作职责

县级统计机构工作规范建设由各县(市、区)统计局分别结合本地实际制订规范建设工作计划,并具体负责贯彻实施。

市统计局负责督促各县(市、区)统计机构工作规范建设的推进,及时做好相关指导与服务,做好市级核查和向省统计局进行集中验收申报。集中完成验收申报后,按省局考核验收工作要求,做好省统计局组织开展的对我市县级统计机构工作规范建设的现场考核验收。

四、时间安排

全市县级统计机构工作规范建设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

市统计局召开动员会,启动全市县级统计机构工作规范建设;各县(市、区)统计局对照本方案,分别制定工作计划,成立相应领导小组,进行规范建设的全面发动。

(二)全面建设阶段

各地区全面开展县级统计工作规范建设,通过逐项对照、建章立制、自查自纠等形式,全面提升本地区统计工作规范化水平,各地区于2012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所有规范建设工作市局将于2012年下半年结合各地工作进度,推荐首批规范建设完成地区报省局进行考核验收)。

(三)整改提高阶段

市统计局对规范建设暂达不到要求的地区,进行重点督促指导,并提出相关工作意见,确保全面完成规范建设工作。

(四)总结提高阶段

市统计局于2013年组织召开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总结表彰大会,总结全市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工作成效,表彰先进地区及先进个人。2014年集中做好第二批报省进行规范化考核验收,全面完成我市县级统计机构工作规范建设工作任务。

五、工作要求

开展县级统计机构工作规范建设是依据国家和省有关精神要求,强化统计基础管理,提升统计综合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统筹推进国家“四大工程”建设、确保“三个提高”的重要抓手。各地区要按照本方案的统一要求,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领导,规范操作

各县(市、区)统计局要抓紧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岗位工作职责,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范建设要求,全面做好本地区统计工作规范建设的启动及后期的各项具体工作。县(市、区)统计局在做好本级规范建设工作同时,应加强对乡(镇、街道)以及“三上”企业规范建设的工作领导,全力营造整体有序推进的工作氛围。

(二)严格标准、统筹推进

中级会计经验总结篇(9)

一、模型表现衰减的原因

从业界实践看,评级模型在上线之初,都具有较好的准确性、稳定性与审慎性。但绝大多数评级模型在上线运行一段时期后,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衰减,各类指标如AR值和KS值都有所下降。除了指标值的表现之外,还有一些出现违约的客户,在违约之前评级级别很高,出现所谓的“评级悬崖”,从侧面反映了模型较差的表现。还有一些重新优化后的模型,由于结果变化较大,造成评级分布的较大迁徙,导致监管资本计算与配置、绩效考核等都出现较大波动,引起业务部门的较大反弹。模型衰减的背后原因很多,如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应用等等。综合起来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已明显改变。大型商业银行普遍在2012年之前完成了内部评级模型的开发,但与模型开发时的经济环境相比,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已发生了较大变化,某些资产组合的整体信用状况及风险特征已发生了较大改变。二是数据输入质量有待提高。一方面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较差,另一方面还存在一些客户经理处于某种考虑故意调高甚至更改客户的部分数据,尤其是在定性指标方面,一些银行的定性评分成为客户经理操纵评级结果的工具。模型构建建立在数据真实的基础之上,虚假数据混淆了模型表现,降低了模型预测效果。三是评级管理不规范。一方面一些银行评级流程设计不科学,导致大量的“业务驱动型评级”现象,大量的级别集中在准入级或其他与信贷政策挂钩的级别,完全没有反映客户的真实风险状况;另一方面一些银行评级工作较为随意,不评级或不及时评级的现象较为突出。通常情况下,当客户信用质量发生恶化时,客户经理倾向于把问题掩盖到最后,不会及时更新评级,使得评级具有较大的滞后性,难以反映客户风险状况的变化。

二、模型验证思路

在一定程度上,模型验证不应被仅仅视为是为了新资本协议达标。与模型开发一样,模型验证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模型准确性出现各种问题,背后的原因不一定是模型自身的问题,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因此验证应结合模型表现,找到模型衰减的背后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模型验证思路对找出模型衰减的原因以及后期的模型优化至关重要。验证应有合适的比较基准,从国内银行实践看比较基准一般参照巴塞尔内部评级法,但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仅仅是满足了合规要求,并不一定满足内部管理需要或最佳实践要求,因此银行在验证工作中还应结合自身业务情况对标业界最佳标准。从验证内容上看,首先应考察模型文档维护情况,包括开发及应用文档的完备性,开发文档的可追溯性等;其次要评估模型开发流程,包括开发流程的规范性,关键定义的合理性等等;同时,还要考察开发样本的适用性,包括其风险预测能力、资产组合分布和周期敏感性等内容;此外,还应分析模型校准情况,包括主标尺、违约中心趋势、得分与等级映射关系等内容;最后,应重点评估评级流程与后督机制,如治理架构、评级流程完整性、评级应用、内控和审计、验证、差距弥补机制等。在每一个子模块都对标监管要求或业界最佳标准,得到验证结论。验证结论有两种,一种是定性的评价,如文档不完备或开发过程不合规等;另一种是通过各类指标定量表现的验证结论。对于定量评价结论,总体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具有较好表现的模型。模型的AR值较高(AR值达到50%以上),审慎性及稳定性都通过了给定置信水平下的检验,实际违约率也呈指数上升趋势。二是整体偏移的模型。虽然模型的区分能力较好,如AR值均较高(AR值达到40%以上),但难以通过二项检验及卡方检验,模型的准确性和审慎性较差,但实际违约率仍呈指数上升趋势,说明模型出现了整体性偏移,或对应的资产组合出现了整体性的信用状况恶化。三是部分级别准确性较差。模型总体AR值达到一个较好水平,如30%,但个别等级没有通过二项检验,这些级别的准确性较低。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业务驱动评级导致的评级过度集中。四是完全无效的模型。此种情况下,模型总体的AR值较低,很多级别也难以通过二项式检验,总的稳定性也较差。

三、模型优化思路

验证结论较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必须进行模型优化。因为无论验证方法多么先进,很多情况下验证结果是非结论性的。一是在大部分情况下,违约案例有限造成方差过大而无法得到有意义的结论。二是正如前文所述,模型结果准确性和模型应用紧密相连,很多时候是因为模型率过高或幅度过大造成了评级结果与实际情况的较大偏差。另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影响到模型应用,进而影响到模型准确性与稳定性,如银行的目标客户群变化、授信标准变化、某些地区或行业的系统性违约,这些是任何模型都无法预测的。深入地分析模型准确性背后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如,是不是因为经济周期上行阶段,违约数量积累较少,授信政策或银行的业务发展战略是否发生了较大变化,数据录入是否过于随意,要综合考虑究竟是模型设计存在问题还是模型使用不当造成了模型的准确性降低。对于定性评价结论,如数据代表性不足或建模过程不合规等,应及时进行补充完善;对于整体偏移的模型,模型自身的指标体系及权重不需优化,只需进行校准调整,修正模型结果单方向偏离的状况;对于整体表现较好,部分级别准确性较低的模型,也无须进行重新建模,要深入分析背后原因。背后原因可能是评级级别切分不当,也可能是业务驱动评级导致“评级悬崖”造成准入级别准确性较差,如果是后一种原因,则应加强和规范评级管理;对于基本失效的模型,需要进一步分析是否需要重构模型或是仅需调整个别指标和权重,很多情况下,这类模型都需要重新开发,全面优化。图2模型优化思路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总之,对于不同的问题,采用针对性的优化策略。第一种优化策略是强化评级管理,此种策略针对业务驱动导致的评级不合理集中。可以在评级流程中增加刚性控制手段或安排更多的培训,或从数据输入端提高数据输入质量,或提高定性指标的客观程度等等;第二种优化策略是微调模型,如针对区分能力较好,准确性和审慎性快速衰减的模型,进行校准调整,在兼顾计量结果和业务实际的前提下把握模型准确性和业务应用的平衡,或针对某类模型,在不改变模型结构和主要模型指标的情形下,更新指标权重;第三种优化策略是显著调整模型,如重新划分模型敞口,或重新设定指标标准值等;第四种优化策略是进行模型重建,即舍弃现有模型,利用新的样本,重新开发模型。从业界实践看,通常情况下银行大部分采用第一种至第三种策略优化模型,第四种策略仅针对那些严重衰减的模型,并且采用第四种策略应注意新的模型和原有模型结果差异较大对信贷授信准入、定价、资本管理等方面造成的冲击与波动。

四、总结

中级会计经验总结篇(10)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2010年7月,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谈到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不管是教育部16号文还是国务院的规划纲要,其核心观点都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近年来,教育界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讨论很多,其中一体化教学模式被广泛接受,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教、学、做一体化,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解决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反过来,再利用积累的专业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的工作问题,即所谓的“做中学,学中做”。

一、实验设计背景

成本核算与管理是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共设有90个学时。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下,以材料费用核算为例,其教学实施过程一般是:首先由教师讲解材料费用的分配方法,然后学生模仿例题做练习,最后由教师评讲。结果是学生连领料单是什么都没见到,只会做练习,并不能解决工作中材料费用的核算问题。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式后,我们首先对材料费用核算涉及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分析(见表1),接下来针对表1分解的知识与能力重新组织教学过程,基本过程如下:学生(分组分岗)熟悉虚拟企业经营环境(来自实训教材或教学软件)、生产工艺流程、成本核算制度、对单据进行归类、编制发料汇总表(假设企业采用一次加权平均法对发出材料进行计价)、编制材料费用分配表、编制记账凭证、登记相关账簿;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的办法,或者老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面对众多的领料单怎么办?要不要一张张处理?怎样设计合适的发料汇总表?为什么要编制分配表?怎样设计合适的分配表?用什么方法分配公共材料费用?依据是什么?处理材料费用的原则是什么?明细账在材料费用核算中起什么作用?不要行不行?设计明细账的依据是什么?老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要管控好课堂,做一个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高度体现“知行合一”,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成本核算与管理课程考核形式也由传统的“考勤+练习+期末考试”的形式改变为形成性考核方式,具体如表2所示,侧重考察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设计

在高职教育中,一体化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说明

(1)自变量:本实验中自变量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2)处理:被试采用该教学方法则是实验的“处理”。

(3)因变量:本实验中因变量是学生学习效果(用总评成绩来表示),可以由学习态度、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三个指标来衡量。由表2可知成本核算与管理课程的考核由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团队作业、期末考试三个方面构成。平时成绩主要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可以用平时成绩作为学习态度的测量;团队作业反映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含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因此可以用团队作业成绩作为综合能力的测量;期末考试试题主要是按课程标准要求,从题库中抽取试题并做适当调整,因此可以用期末考试成绩作为专业知识学习效果的测量。

(4)测试对象:本实验的测试对象是会计电算化专业2012级会计1班和2班学生,其中1班学生人数为45人,2班学生人数为43人。

2、实验设计方案说明

本研究拟采取事后对照组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以2012会计1班作为控制组,该控制组采取传统的教学,未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2012会计2班作为实验组,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该实验方案中的处理X,表示是否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于该变量与班级完全对应,所以可以直接以班级变量作为分组因素变量。R表示随机抽样,从诸多项目式教学课程中随机抽取到成本核算与管理课程作为实验。实验观察结果O1表示的是2012会计2班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用平时成绩O11、团队作业成绩O12、期末考试成绩O13、总评成绩O14四个变量来衡量;O2表示的是2012会计1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学习效果,用平时成绩O21、团队作业成绩O22、期末考试成绩O23、总评成绩O24四个变量来衡量。除了独立样本T检验外,本实验还将采用方差分析,纳入分析的分组变量包括班级和性别。

(1)独立样本T检验的假设如下

H01:O11=O21,假设两个班平时成绩无差异,即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习态度无影响。

H02:O12=O22,假设两个班团队作业成绩无差异,即一体化教学模式对综合能力的提升无影响。

H03:O13=O23,假设两个班期末考试成绩无差异,即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无影响。

H04:O14=O24,假设两个班总评成绩无差异,即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习效果无影响。

(2)一元方差分析检验的假设如下

H05~H08:假设一体化教学模式分别对两个班的学习态度、综合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和学习效果无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

H09~H12:假设性别分别对两个班的学习态度、综合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和学习效果无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

H13~H16:假设一体化教学模式、性别对两个班的学习态度、综合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和学习效果无影响(双因素方差分析)。

3、外生变量的控制

在本实验中通过以下途径来控制外生变量的影响。

(1)课程都安排在第3学期,所学课程一样,两个班的学生人数、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都差不多。

(2)没有同学重修该课程,所以没有学生接受重复测试,这样也就不会产生因重复测试而对实验产生影响。

(3)两个班都是同一个老师负责上课和考核,课程考核方式也完全相同,所以对应的测量手段是一致的。

(4)在数据预处理时可以通过分析软件剔除掉极端值。

(5)采取随机抽样方式消除选择偏差。

三、实验结果及评价

1、数据的预处理

数据的探索分析结果的描述性统计摘要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2012会计2班的平时成绩、团队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总评成绩,无论是算术平均值还是中位数,都比2012会计1班高。两个班成绩的标准差规律性不明显。由于T检验和方差分析都假设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性和独立(对两个班级成本核算与管理成绩的测量是独立进行的,满足样本的独立性),所以在数据预处理阶段要做正态分布检验、方差齐性检验。从数据预处理的结果来看,只有2012会计1班的期末考试成绩和总评成绩符合正态分布要求(见表4,KS检验对应的P值分别为0.140、0.200,大于0.05的显著性水平,接受服从正态分布的零假设),但样本数大于30,近似大样本,是否正态分布对后续分析影响不大;而方差齐性的Levene统计检验的结果(见表5)表明,除团队作业成绩的P值接近0.05,其余的P值都远大于0.05,接受方差齐性的零假设。从数据的探索性分析结果来看,本次实验数据可以做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

2、独立样本T检验的实验结果

从表6可知,平时成绩、团队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总评成绩四个变量T检验的P值都小于0.05,拒绝原假设,有95%的把握认为两个班平时成绩、团队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总评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在控制好其他外生变量的基础上,两个班级在成本核算与管理学习方面唯一的区别就是是否实施一体化教学,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态度、综合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学习效果四个方面都会产生明显影响。

从表7可知,平时成绩、团队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总评成绩四个变量T检验的P值都大于0.05,接受原假设,即有95%的把握认为学生在平时成绩、团队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总评成绩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3、方差分析的实验结果

(1)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与T检验一致,此处不再表述。

(2)双因素方差分析

该分析主要是考虑班级和性别两个因素对各项成绩的影响。根据班级与性别的交叉表(见表8),2012会计1班的男女比例和2012会计2班的男女比例刚好颠倒过来,虽然从上面的T检验知道性别对成绩没有影响,但性别与班级的交互效应是否显著并没有得到证实。从表9班级与性别变量相关性的卡方检验结果来看,班级与性别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从表10至表13各项成绩的双因素分析表来看,所用方差分析模型检验的P值都小于0.05,所用模型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用该模型来判断变量系数的统计学意义。与T检验的结果一致,班级变量对四项成绩的影响显著,而性别变量对四项成绩均无影响,班级与性别的交互效应对四项成绩影响不显著。

四、结论

从以上研究我们发现,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了显著影响:采取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班级的总评成绩明显高于采取传统教学方法的班级。而且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提高衡量学习效果的三个方面指标:学习态度、综合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均有显著效果。这为我们在其他专业课程中推广一体化教学模式提供了经验指导。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实验过程中尚需完善的地方如下:一是选取的教学课程太少,可以抽取更多课程作为研究案例。二是选取的研究班级太少,只选取本人所教的2个班级进行测试,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和其他任课老师合作,均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这样可以选择更多的班级做研究,比较适合做对比实验。

上一篇: 餐桌安全总结 下一篇: 学生会干部培训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