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维实训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10 17:07:09

计算机组维实训总结

计算机组维实训总结篇(1)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两门专业基础课,但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社会需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知识。我们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要求,以“能懂、够用、实用”为教学原则,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把这两门课整合在一起,在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这门课。

    一、《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

   1.《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深人和提高。在大学一年级,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系统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课并参加了河北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组成理论知识。

    2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教材选择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的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时代特征鲜明,应选择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织上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能结合具体操作步骤加以讲述、图文并茂的教材。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由教研室组织任课老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了课程讲义作为简易教材。在编写时,我们每年组织教师深人社会、了解市场,调查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所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经过分析和总结,制定出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大纲,最后分解出课程学习单元。课程讲义以学习单元为内容目标,精选相关的教材内容;编写时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代同步;注重教材内容的知识性和新颖性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开发性。

    3.《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时分布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2学时,实训课为40学时,讨论课为20学时,课时比例约为1:4:2。从教学方式来看,先集中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实训课,然后完成计算机网络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网络和综合实训课。这样做既能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足够的实训课时使学生能充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实训安排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训课程后,可完成一些选学的实训内容。

    5.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每次课程开始时,首先提出一个任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这个任务进行设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相关知识充满了好奇,会想尽一切方法去完成它。例如理论课上要求学生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交一份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完成的适合日常办公、图形图像设计、游戏等不同需求的计算机装机配置作业。学生会去了解市场,回来后都说收获很大。实训课上,例如硬件组装模块,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一纠错重做一复述总结。课堂组织以学生小组为中心,内容教学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讨论课上,例如故障检测模块,教学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一预设故障一分组讨论一尝试修复一纠错重试一分析总结。上课前教师提前预设若干个可控制故障,上课开始时分组讨论每个故障产生的原因,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尝试排除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为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等方‘面的综合。

    6.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只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被动受体,而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缺乏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是推进高职教育创新的一个手段。学院现有实验设备组数少,课时紧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知识,教师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可将各种资料(如授课讲义、背景知识、课程信息等)以文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网上,供学生直接网上阅览,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延伸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学院建立了网络实训室,为了充分利用实训设备,也为了学生课下实训方便,实训室开放了网络环境,某些实验可以通过web方式登录到实训室服务器进行操作。

    7.考核方式改革

计算机组维实训总结篇(2)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两门专业基础课,但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社会需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知识。我们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要求,以“能懂、够用、实用”为教学原则,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把这两门课整合在一起,在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这门课。

一、《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

1.《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深人和提高。在大学一年级,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系统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课并参加了河北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组成理论知识。

2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教材选择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的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时代特征鲜明,应选择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织上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能结合具体操作步骤加以讲述、图文并茂的教材。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由教研室组织任课老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了课程讲义作为简易教材。在编写时,我们每年组织教师深人社会、了解市场,调查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所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经过分析和总结,制定出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大纲,最后分解出课程学习单元。课程讲义以学习单元为内容目标,精选相关的教材内容;编写时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代同步;注重教材内容的知识性和新颖性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开发性。

3.《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时分布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2学时,实训课为40学时,讨论课为20学时,课时比例约为1:4:2。从教学方式来看,先集中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实训课,然后完成计算机网络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网络和综合实训课。这样做既能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足够的实训课时使学生能充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实训安排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训课程后,可完成一些选学的实训内容。

5.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每次课程开始时,首先提出一个任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这个任务进行设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相关知识充满了好奇,会想尽一切方法去完成它。例如理论课上要求学生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交一份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完成的适合日常办公、图形图像设计、游戏等不同需求的计算机装机配置作业。学生会去了解市场,回来后都说收获很大。实训课上,例如硬件组装模块,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一纠错重做一复述总结。课堂组织以学生小组为中心,内容教学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讨论课上,例如故障检测模块,教学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一预设故障一分组讨论一尝试修复一纠错重试一分析总结。上课前教师提前预设若干个可控制故障,上课开始时分组讨论每个故障产生的原因,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尝试排除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为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等方‘面的综合。

6.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只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被动受体,而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缺乏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是推进高职教育创新的一个手段。学院现有实验设备组数少,课时紧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知识,教师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可将各种资料(如授课讲义、背景知识、课程信息等)以文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网上,供学生直接网上阅览,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延伸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学院建立了网络实训室,为了充分利用实训设备,也为了学生课下实训方便,实训室开放了网络环境,某些实验可以通过web方式登录到实训室服务器进行操作。

7.考核方式改革

计算机组维实训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9-2158-03

The Computer Assembly and Maintenance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raining Projects

YANG Yu-xing

(Computer and Science Department,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Shiyan 442000,China)

Abstract: Computer Assembly and Maintenance is a specialty training course which has strong property in practice, operation and time effectiveness. According to the goal of the tertiary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feature of the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e propose doing some teaching reform in the course, such as adding or cutting down some contents, changing the old teaching methods, especially bringing circuit producing projects for students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knowledge.

Key words: the computer assembly and maintenance; teaching reform; trainingcourse; skill assessment

1概述

当今社会,高职高专人才的目标是以培养适合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需求的工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根据这个特点,在许多高职高专院校中,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实训课程。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计算机硬件的更新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各式各样的计算机故障也层见叠出,相比之下,传统的专业教育方式就显得陈旧落后,严重的影响了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因此,结合高职高专的具体实际情况,改革探索《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实训课程就显得格外重要,改革以“理论够用、实践为主、重在运用”为指导方针,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要进行改革,对部分纯理论的知识进行减弱,对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进行增强,通过实践性知识来讲授理论知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高素质高能力的计算机系统维护人才。

2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的教学现状

2.1理论性过重,实践环节薄弱

传统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教学环节,而这两个教学环节又相对独立,在许多的学校,理论教学的课时占了总课时的50%,甚至更多。而实践课时少、实践操作练习的不连贯性,就必然会导致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脱节、实战能力差等现象的出现。

2.2滞后的教材内容[1]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发展速度一日千里的计算机硬件,新产品和新技术也屡见不鲜,可是相对应教材的内容却严重滞后,在很多学校里,四五年前出版的教材还在使用,一些已被淘汰的产品和技术在里面随处可见。如果我们将这些陈旧落后、已淘汰或者将要被淘汰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我们的学生,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不能与当前生产建设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2.3陈旧的实践设备

良好的实践条件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并非所有的院校都有充足的资金来满足这门课程的实训设施,基本都是利用陈旧的实践设备来给学生进行指导和拆装,这种情况常常使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出现纸上谈兵,不仅无法满足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无法达到很好的实际效果,大大的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3《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的教学新探索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实训课程在高职高专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严重的妨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这门实训课程所要实现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也难于达到。我们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坚持“理论够用,技能为主”的方针,对实验大纲的编写,实训课程项目的选取、开展课外活动、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与改革。

3.1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合理选取教材

我们知道,整个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材,又因更新周期短、发展速度快是计算机知识最显著的特点,因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对教材的选取。一方面,近两年出版的实训课本是首选的教材,里面要求可以较好介绍最新计算机软硬件产品和最新计算机维修组装技术;另一方面,有能力和条件的学校可以让从事本课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通过自身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深入市场调研,对最新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进行搜集,并邀请相关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来参与编写适合本学校本专业的校本教材。

3.2引入实训项目,突出实践教学的应用性

可以组装计算机,对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熟练掌握,具备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的基本技能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实训课程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针对我校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在理论课程中引入实践项目,通过项目来了解和熟悉计算机的部件、技术、组装、维护方法等,这样既锻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关键是“项目”的选取,项目选取应该做到清晰明确,可操作性强,符合学生的特点,又能够独立操作完成。结合本实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在教学当中设计如下实训项目:

实训1:认识和了解计算机硬件设备

实训2: CPU、内存、主板、硬盘、显示器等计算机硬件部件的选取

实训3:拆装工具的了解

实训4:组装与调试计算机硬件

实训5:设置计算机的CMOS

实训6:设置硬盘初始化

实训7: Windows操作系统安装

实训8:安装硬件驱动程序

实训9:安装和使用常用软件

实训10:病毒防范技术

实训11:硬件日常维护技术

实训12:故障检测与排除方法

实训13:计算机死机、自动重启、蓝屏等常见故障检测与排除

参加完成这些实训项目的同学都觉得对只能在书本上看到的部件和实物,有了直观理性认识了解;在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的实践中,使学生对我们专业也有了一定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计算机专业学科的了解。

我们从学生的反馈中觉得,课程中的试点项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通过计算机零部件的认识、选取、组装和调试,让学生们认识了主板,CPU,内存,显卡,学会了处理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的问题故障,知道了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硬件系统是怎样由原先一个个孤立的部件中组成的了。所以我们打算将项目教学法在其它的课程教学中普及,同时也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改进、改造和扩展实训项目,进而在此基础上成立电脑兴趣小组,充分的结合实践教育与理论知识,以系统教学的方式传授计算机其它学科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3.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由于本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特点,我们除了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各样课外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如计算机义务维修、计算机DIY大赛等等。在各类课外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指导辅助作用,并且把课外实践活动当作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任务来开展。

1)成立“电脑爱好者”等兴趣小组[2]。开展在全校范围内或者学校周边社区计算机义务免费维修检测活动,通过此项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技能。

2)学生最好的课外实践场地是学校实训室和办公电脑。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维护学校实验室和办公电脑,进而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目的。

3)举办“计算机DIY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通过竞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3.4建立科学的实践考查体制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实训课程具有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特点,在实训教学的考查方式与理论教学的考查方式有着很 大的不同。我们要对实践教学考查方式进行积极探索研究,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适应的实训的考查体制,既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通过一套科学完整有效的实践考查体制的建立,全面提高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

3.4.1考查方式的改革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技能水平。其考查方式应以动手实践为主,笔试考试为辅;以技能考查为主,理论考查为辅。所以我们应采取以平时考查成绩为主,期末笔试考试应只占期末总成绩的一小部分的考查方式。要求学生在每个分项实训结束后,都必须要进行考查,且必须考查合格,否则就要重修,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有这样的考查方式才能让此课程的教学大纲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紧紧围绕,才能使学生对计算机组装、维护、调试和维修的实践技术水平得到综合的体现。

3.4.2考查方式的多样化

逐步探索适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践教学的行之可靠的考查方式,例如分组辩论、实训报告、市场调研书、企业实践等,并将平时这些成绩与分项实验考查成绩、期末答卷成绩合并作为这门课最终考试成绩。通过考查方式的多种性,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真正对他们所学内容达到深刻的理解,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巩固了书本理论知识,且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4总结

总之,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探索改革的课程体制,在保证原有基本内容的前提下,适应了信息和时展的需要,调整了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学生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我获取知识和探索未知新知识的技能得到了培养,为真正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组维实训总结篇(4)

计算机技能竞赛能有效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广泛开展。通过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能促使学校领导关心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职业培训工作,为学校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提供师资条件,促使更多的教师踊跃参加职业培训、参加岗位培训和岗位练兵。计算机技能竞赛是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工作岗位应用的装备技术和先进的网络技术来设置竞赛项目的,如数据库应用、网络组建与管理、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等。参赛选手根据计算机竞赛项目的功能及要求,对命题进行分析,并从研究计算机原理、硬件、软件应用、网络、安全和管理等不同知识点,根据竞赛项目进行实际的设计、制作(组装、维修)和安装,撰写总结报告,归纳总结设计思路、制作过程或管理特点等。

一、明确竞赛对参赛选手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在参赛过程中,要求参赛选手不仅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赛出风格、赛出水平,更要注重细节、及时总结。比如,参加多媒体、动画设计与制作竞赛,选手要运用HTML、XHTML、CSS、JavaScript等设计技术,运用素描、色彩、Photoshop、Flash、动画合成与特效制作、三维角色制作、音视频编辑制作、三维动漫设计等,提高师生掌握动漫画设计、创作等知识与技巧,能独立或合作利用软件完成漫画、二维动画作品、三维动画短片、电视栏目包装等工作,成为设计、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加网络组建与管理竞赛的选手利用竞赛组委会提供的软硬件环境,按试题要求和技术规范组建网络,并对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路由器和防火墙进行配置,在虚拟机VMware Server上安装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在保证网络连通的情况下,实现文件上传下载及网络打印等功能。教师组需撰写实验教学设计文档。参加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竞赛项目的选手利用竞赛组委会提供的软硬件环境按试题要求和提供的需求文档,完成网站结构图的绘制,然后根据绘制的网站结构图完成网页设计和网站建设(含前、后台),并在虚拟机上完成网站的、配置与管理。

计算机技能竞赛的知识点不可能包含教学的全部内容,但必须是实用性强的和先进的。例如,“网络组建与管理”竞赛项目的知识点有网络基础、交换技术、路由技术、防火墙技术、局域网安全、广域网安全、系统安装与基本应用、系统服务器配置、系统安全配置与管理等;“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竞赛项目的知识点有网站结构图的设计与绘制、网站页面的艺术设计、网站导航的制作、网站首页信息的动态、网站一二级栏目信息的动态读取、网站互动设计、网站后台管理、虚拟机和操作系统的安装、IIS的配置和管理等。

二、计算机技能竞赛实施方法

教学中必须从专业建设的源头抓起,制定培训方案,参考计算机技能竞赛的特点、要求和作用,确立本专业的职业目标及核心技能项目,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技能性课程练习。让学生在参加各种层次的计算机技能竞赛中,有科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专业综合素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开展计算机技能竞赛形式

1.将计算机技能竞赛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手段,常规实验与技能竞赛相结合的方法,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2.班级竞赛由科任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计算机技能竞赛,教师根据近期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和技能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

3.年级竞赛由教研组组织开展,动员本专业师生参加比赛,在比赛试题、场地、组织、评判标准的确定等认真落实的情况下,进行计算机技能竞赛活动,向上一级竞赛组委会推荐选手。

计算机组维实训总结篇(5)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中等专门人才和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最终目标的职业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广泛就业的需要。这不仅是学生个人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国家进步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以专业为根,以就业为本的教育思想,已经成为职教各界人士的共识。

面对专业与就业高于一切的职业教育,作为与专业课相对应的文化课,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就显得无比尴尬――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要想摆脱这一尴尬的境地,为专业课服务,无疑成为文化课最好的出路之一。随之而来的新问题就是――文化课究竟该如何为专业服务呢?

通过在计算机网络专业三年的语文教学,我以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学习是学好、学精专业课的关键,是将来走上就业岗位的关键,更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深造的关键。具备良好思维能力的职校生,才是社会和国家真正需要的劳动者。思维能力的训练恰恰是语文课的强项之一。

一、关于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认识过程,并且通过这种认识,可以把握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天性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

二、思维与计算机网络

作为一名计算机网络的学生,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其次应该对网络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最后应该能够跟踪世界最先进的网络技术。这些都是计算机网络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课程。

然而,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才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才是学生职业学习中最重要的内容。假如缺少了思维能力的学习,无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如何扎实,对专业技能的操作如何娴熟,他也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却未必能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劳动者。

思维能力的学习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短期的职业教育,还会影响到学生长期的终身教育,甚至与社会、国家对高素质一线工人的迫切需求密不可分。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计算机网络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团队协作,总结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学习,绝对不容忽视。

三、思维与语文教学

新大纲提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扎扎实实地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是一堂课的精髓,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是学生学习的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关系到教与学的成与败。作为职业教育中的文化课,语文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而要开拓视野,勇于创新。因此,能力目标的地位在职业教育文化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计算机网络专业中,思维能力就是语文与专业的桥梁。语文能力目标的确立必须与思维能力的训练紧密相连。语文教学能力目标的确立必须以计算机网络专业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为依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理解、分析、协作、归纳、质疑、创新等能力的训练。

(二)教学过程的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讨论是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通常,语文课堂的讨论可以分为六个步骤,分别训练了学生不同的思维能力。具体如下:

1.分组――协作能力。课堂讨论的第一步,也是准备阶段的任务是将学生分成合理的小组。小组的分配可以由学生自行组合,也可以由教师进行分配,其出发点是在讨论过程中能够方便学生互相沟通、交流。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训练学生的协作能力。

2.设疑――理解能力。讨论不能是盲目的,没有目的的,讨论问题的设置往往决定了讨论的成功与否。教师在设疑时,要给学生创设一些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和争论的空间。学生针对教师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前,必然要清楚问题的指向。

3.讨论――分析能力。课堂讨论的主体,就是学生的分组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一方面表述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听取别人的看法。在交流中深化自己的认识,在沟通中强化自己的分析能力。与此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协调合作的能力。

4.代表――归纳能力。讨论的结果要由各个小组自行总结和归纳,并派出代表在课堂上以口头发言的形式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接受其他小组的评判。小组内部汇总各人观点的过程,就是总结、归纳能力的训练过程。而代表口头发言既是对发言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又是对听的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的锻炼,可谓一举两得。

5.争论――质疑能力。小组代表的发言,并不意味着讨论的结束,而是将讨论由小组扩展到全班。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求异的氛围,让学生不盲从,勇于质疑。其他小组成员要仔细听取代表的发言,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而代表也要针对他人的质疑进行解释。这一步骤主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但实际上是对各种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

6.教师总结。一是总结所讨论的问题,让讨论有的放矢;二是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予以肯定和鼓励,促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主动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效果的呈现

1.课后作业――开放式、合作式。思维能力的训练不能够只停留在课堂讨论阶段。课堂讨论虽然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但课堂时间往往转瞬即逝,思维能力的训练也会一带而过。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具备持久性和实用性的。因此,课后作业成为强化思维训练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结合课堂上的讨论,给学生布置有多种可能的开放式作业,并且由学生仍旧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也在强化训练中逐渐习惯在生活中,在专业课的学习中,自觉运用各项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从而为自己服务。

2.评价标准――多样化、民主化。教师的评价会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方向,学生会依据教师的评价去衡量自己学习的侧重点。要想真正贯彻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作为教师首先就要改变自己的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应该是从各个班不同的情况出发,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民主决定的标准,应该是兼顾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多样化标准。

计算机组维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高职 实训教学

1、引言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之一,这门课程内容多,更新快,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这些特点使得《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与其它计算机课程有着很大的不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运用现有条件,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2、高职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培养学生组装计算机软硬件,以及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环境的维护,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值得注意的现实问题。

2.1 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然而相应教材的内容却严重滞后。原因是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再到征订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这使得学生拿到教材后,其内容已经陈旧,不能与新技术同步。如果这样的教材再用上几年,这样的问题会更为突出,严重挫伤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

2.2 课时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教学采用“2+1”模式,原有的教学内容不变(甚至是增加了),但教学时数相对压缩,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材脉络主线,合理分配学时,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2.3 实训条件相对落后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完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软件的安装和处理各种微机故障,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环节教学去实现。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相对于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普遍滞后,学校不可能跟上发展的潮流,用最新的计算机供学生组装,同时学校经费也不允许这样做;另外,在实训中是学生动手操作计算机硬件,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或是处理不当都会造成计算机组件损坏,因此,学校一般都用淘汰的旧计算机开展本实训课程。

2.4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计算机技术在不断普及,有部分学生很早就接触计算机了,在不断摸索学习中,积累了很多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这部分学生会认为实训内容太简单,实训中感到无事可做。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是门外汉一窍不通,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引导他。

3、 高职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教学优化建议

考虑到实训条件的现状,以及《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实训目的,必须打破常规,优化运用相关的教学手段,以达到良好的实训教学效果。

3.1 利用网络拓展学生知识面

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是将来发展的趋势,借助于互联网,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获得最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互联网就像一个知识宝库,计算机出了问题,我们都会先上网查查,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事实上这种方法最快捷,也最有效。比如:让学生了解最新计算机硬件性能,如何按要求搭配一台计算机,解决计算机软件故障等,都可以借助于互联网,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2 指导学生按规律规范操作

在实训中,我们发现学生思想上有随意性想法,认为只要将计算机组装好能用就行,特别是那些有基础的学生,更是如此。我们指导学生时,必须强调按规律、按规范操作,不仅要做成功,更要做得专业。比如:当计算机内有一个硬盘和一个光驱时,硬盘应作为主设备接到主IDE接口,光驱以从设备接到IDE接口。当然,在计算机组装过程中,我们对过程制定了好多规范要求,比如:操作前放静电要求,规范操作螺丝刀要求,使用螺丝型号要求,数据线插拔规范要求,组装监督检查要求,通电测试规范要求等。

3.3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

通过实训学习,不是让学生学会装实验室内的计算机就可以了,而是让学生学会组装计算机的方法,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不断地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找到规律。比如:将外设连接到计算机主机时,我们要求学生观察所有接口的方向规律,具有防插反设计,指导学生不能将键盘、鼠标的针插弯了;颜色规律,声卡的线路输出是绿色的、线路输入是蓝色的、话筒输入是红色的等。

3.4 以实物图片讲解分析

在实训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动手操作,但也会有一些教师讲解的过程,我们不能手指实物,对学生说在这在那,浪费宝贵的时间。这时,借助实物图片投影,能让学生一目了然,比如:在进行计算机前面板的控制线连接时,由于计算机主板上的指示比较模糊,借助于图片,我们可以用红线圈出电源开关线、重启动线等,看了图之后,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连接方法。

3.5 发挥水平较高学生的作用

实践中发现,总有部分学生基础较好、水平较高,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学生充当自己的“助手”,加强实训过程的分级指导。事实证明,对水平较高学生而言,这样不仅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指导同学的过程中,他们的自身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同时也减轻了教师课堂指导的压力,做到实训过程的和谐开展。

3.6 合理调整教材内容及补充最新资料

由于计算机硬件发展相当迅速,现有教材内容总是滞后于科学技术发展,脱离实际应用,所以,在内容组织上以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另外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最新资料,例如,在教学过程适时增添串口硬盘连接、最新CPU安装等实训内容。

3.7 合理使用虚拟软件

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是旧计算机,再加上学生反复地组装操作,很难再在这样的计算机上进行软件安装了,可以在实训机房指导学生采用VMware Workstation虚拟机软件进行硬盘分区、BIOS设置、操作系统安装等实验。

3.8 切实做好考核评价

由于是实训课程,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熟练的完成计算机硬件组装、系统安装等操作,还可以设计一些硬件故障让学生排除、通过改革考核方法,促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4、 结束语

本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鲜明的岗位针对性和很强的实用性。由于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单纯地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要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计算机组维实训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18-02

《计算机组装与调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程,课时约40节,一般为为期一周的实训,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几个比较突出的矛盾。一是课时紧,任务重,课程开设往往集中在几周内教授,学生动手的多元化与教学内容的单一化,导致理论课讲完很多同学感觉时间不够,难以消化;三是感觉动手能力往往觉得不是提高很多,学习兴趣和动机都严重不足。根据目前就业市场调研分析:计算机组装与调试是电脑卖方市场中最看中的基本能力之一,同时也是其他技术的基础和延展。《计算机组装与调试》这门课往往集理论抽象性﹑实用性于一身,这就需要学生方方面面的经验进行累积,以前那种“光靠上几节理论课,是不可能很快掌握其知识结构体系和要领的”[1]。为此,特提出以下改革方法:

一、以全新的实践教学系统来设计教学,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计算机组装与调试》实训课程的开设是“落实学校“211”人才培养模式中“通过实践性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以及校(课)内外实践训练,以强化专业应用能力进行延伸拓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其目的是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体现厚实基础、突出应用、强化能力、内化专业素质的理念。我们应把实践(训)教学体系贯穿在专业课教学、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在内的各环节进行整体性、系统的设计,使之成为其中有效的一个环节加以明确,使实践能力训练与理论课程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体系,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实训教学课程在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中有突出作用,也能为下一步顺利开展教学改革作铺垫。

二、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强势,加强学习中的互动交流协作

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优点能根据实训教材内容和教法进行灵活变动,直观展现尤其是目前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最新前沿技术和动态,用多方面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应知应会和动手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同时也是21世纪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计算机组装与调试》课程中,运用多媒体制作互动性好,形象活泼的课件,结合投影一体机﹑DCD等先进设备来辅助教学,既能使实训课堂教学内容多彩丰富,增强学生学习动力﹑趣味,又能对当前实训教材图形图像不生动,直观性不强的缺陷进行弥补[2]。通过人机互相交流,可以获得即时的信息反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新特点﹑新思维,便于灵活掌控教学进度,进一步改进教学,让学生领悟相关实践领域的关联度,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精选内容教学,优化调整体系结构

为培养适应全面的新形式下的人才要求,必须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整合课程资源,形成实践(训)课程群,不断充实课程知识的信息含金量,保证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和实用,例如对教材当中微处理器介绍还停留在前几年的现状,我们教研团队及时更新其内容导向,介绍了当前较新的酷睿系列处理器,并对其制造工艺﹑二级缓存等关键技术术语进行简要讲解,使同学们对新知识有新的了解和展望,也激发了同学们对新技术的渴望和追求。教学内容是教与学过程当中进行传递知识的主要途径,我们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授课能力和授课技巧,适当提高教学目标,来满足社会对高校教学的更高要求。《计算机组装与调试》是计算机专业的实训必修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获取本课程基础知识和技能,重点训练能够处理计算机软硬件相关的故障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把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到计算机故障的处理中来,例如高频电路会引发附近信号波形衰减,这就需要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方面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知道这样做的同时,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

四、紧密联系地方发展的实际,实践联合教学

紧密联系地方发展的实际,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我院广泛开展了校地合作活动。近年在通过与襄阳市现代城等多家电脑卖场合作,把这些卖场作为学生进行训练实习的校外基地,聘请当地电脑专家对其进行训练指导,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相关活动当中去,通过这种方式既巩固了自己的动手动脑的业务水平,也使之对当前形势进行了充分了解,为自己将来就业找准了定位[3]。我院也已与多家计算机厂商进行合作,并聘请其部门相关技术人员作为本课程的名誉讲师,其讲授的内容涉及计算机当前发展趋势﹑板卡设计布线﹑电路集成能量分散等前沿技术,这些既是在课本上难以找到的内容,也是当前市场关注的热点。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同学们认识到实训课程的必要性。

五﹑注重教师与“师傅”的一体化培训

在师资培训上注重一体化培训是现在每个学院都十分重视的课题,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每月都有专业教师前往襄阳市电子企业,进行“蹲点”实习,下放“改造”;二是每周安排专业教师到实训室学习,清楚实训器械,熟悉实验环境;三是每年寒暑假专业教师在国内中小型企业实地参观学习,并于年终进行专业技能研讨。[4]

六、改革考试方式方法,学生创新意识得以增强

通过几年来对这门课程的实践,我们在考核方式上也进一步进行了多样化处理,我们对学生成绩评定进行了彻底改革,分层次进行考核。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我们设置情境考核,即给出一台故障电脑,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对其排除故障,完成即合格[5]。而对于动手能力弱的同学,采取理论考核加对实际配件认知的考核,给出某一部件,要求描述其功用,答对知识点给出相应分值。总之,使学生都能发挥其特长,把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中之重,同时开展故障排除大赛,真正把实训课程带入实际教学之中,让学生“玩”中学[6]。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紧紧结合实际,拟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又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褚建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技能实训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徐景彬.中专“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方法浅议[J].职业技术,2009,(1).

[3]余荣发.《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6).

[4]李占宣.浅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的改革[J].教育探索,2011,(8).

计算机组维实训总结篇(8)

技能大赛的举办是职业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是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验,已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评价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推动职业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办出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手段,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明确指

出: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通过“开展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并创新竞赛制度,选拔培养一批技能标兵。”我省财会技能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从最初的一个项目会计实务手工账,后来变成会计实务手工账、点钞、珠算三个内容结合在一起,今年又改成了三个大项,会计电算化(含点钞、翰林提)、手工实务(含点钞、翰林提)、珠算(含手工实务、点钞)。去年开始将中职组会计实务(含会计电算化、翰林提、点钞)又纳入了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比赛从校级、市级到省级再到部级层层选拔、逐级竞赛,已经实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技能大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转变,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转变,真正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新局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江苏省赛手工账务的方案,手工账务竞赛执行的专业技术标准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处理具体原则和方法遵照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分中职组和高职组两个组别。中职组竞赛内容参照2009年财政部颁布的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模拟小型企业一个会计期间的业务,高职组参照财政部2011年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级)大纲,模拟中型企业一个会计期间的业务,两个组别的考核项目均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科目汇总表的编制。

再看一下国赛的比赛方案。国赛中职组只设会计电算化项目比赛,模拟一家制造业企业某年度一个月的经济业务资料,执行财政部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和现行税法,运用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完成30~40笔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竞赛软件启用总账、财务报表、工资、固定资产、进销存模块,业务处理须在相应的模块中完成。基本的操作内容为: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初始设置;根据提供的资料完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审核凭证;记账;对账并结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比赛成绩由软件自动

评定。

在技能大赛作为常态性工作开展的背景下,在各校、各市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作为技能大赛的指导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训练,取得优异的成绩,笔者正在摸索“三维人机并行式”训练模式,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1年江苏省技能大赛我校会计专业学生获得5金1银1铜,金牌总数名列全省第一。2011国赛获1金,为我校赢得历史上第一块会计国赛金牌。2012年省赛再创佳绩,6金4银1铜,国赛获1银,为我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

一、“三维人机并行式”训练模式的构建思路

“三维”是指从单项模块训练到课程训练到最后的综合模拟训练,这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由一个数到多个数的累加,由几分钟到几个小时的演算,逐步加深,减少学生的恐惧感,有助于学生技能的习得。记得学生第一次听说比赛时间中职三个小时,高职三个半小时,觉得时间好长,但随着这种逐步添加的训练,到后来就很自然习惯了,还觉得时间太短,来不及完成。“人机并行”是手工账务处理与软件操作同步进行。

二、“三维人机并行式”训练模式的具体实施

1.由简到繁的三维训练

一维:单项训练。在技能大赛中,有原始凭证填制和登记账簿的单项考核,业务是单独的,不和其他业务相关联。像科目汇总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就是根据一个月的业务来综合完成。这三项的准确率还有赖于经济业务处理的准确率,但编制方法和完成速度很重要。所以一开始可以安排单项训练。针对比赛方案,具体设计如下:《基础会计》中试算平衡表的编制、凭证填制、账簿的登记、科目汇总表的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财务会计》中银行结算方式的核算、存货核算、往来款项的核算、固定资产的核算、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资金的核算、成本费用的核算、财务成果的核算。这些内容的训练主要是熟悉各岗位的核算内容,应以原始凭证为呈现方式,教师需要搜集大量的原始凭证,教学生能读懂原始凭证。《成本会计》中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约当产量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会计电算化》中基础设置、总账模块、固定资产模块、工资模块、购销存模块。

二维:课程训练。课程的训练主要是针对经济业务的处理。中职组参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高职组参照初级职称考试。课程训练非常关键,在比赛中所占分值达52%。因为凭证的填制是否正确直接影响财务成果及科目汇总表和两张报表的编制,因为比赛的要求是要完成一整套处理流程。课程的训练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理论梳理,将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前后有关联的业务注意解题的连带性。如,坏账准备的计提(假设只根据应收账款计提)和前面的很多数据是有关联的,既要算出应收账款的期末余额,又要考虑坏账准备的余额。理论基础扎实后,原始凭证就要跟上了。把一个月经济业务涉及的原始凭证全部呈现给学生。因为在第一层次有过接触,所以原始凭证的解读应该问题不大,主要是把业务串在一起加以熟练。

三维:综合训练。主要是一整套流程的训练。按照技能大赛的方案,从原始凭证的填制、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科目汇总表的编制到最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综合训练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速度,二是准确率。刚开始做综合训练时,多数学生是来不及做完的,但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越来越熟练,时间基本不成问题。通过前面二维的训练,单项练习和业务处理应该问题不大了,但综合到一起,计算的量一下子就变大了,很多错误会发生在计算上。要改善这种情况也只有通过多做得到提高。

2.相互匹配的人机并行

众所周知,电算化能大幅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使用电算化的企业也越来越多,所以学校也都普遍开设电算化这门课程。教这门课程的多数是计算机老师,重点解决如何去操作,很多教材也是计算机老师编写的。在业务处理方面也教得很简单,弄上几笔简单的经济业务,几乎都是文字表述,不涉及原始凭证。电算化的实训资料来自软件公司,手工模拟实习的资料来自相关的实训教材,教手工模拟实习的是会计老师,教电算化的很少有会计老师,多数是计算机老师,所以这两部分的实训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更谈不上相互匹配。但现在技能大赛增加了电算化项目,如果单独弄电算化,不弄手工,不利于夯实基础。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是应该熟悉手工账务。在进行综合训练的时候,应该先手工,然后再上机操作,在上机过程中会发现电算化与手工在处理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能用手工的思维去完成电算。虽然电算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也有它的弊端,一旦出错,修改就很麻烦了,要考虑人员的权限,还要考虑一环紧扣一环的修改步骤,先取消什么,再取消什么,直到修改好。人机并行的优点是方便核对数据,将手工处理的结果到程序里走一遍,不出差错,两种处理结果应该一致,这样就做到了匹配。

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实训资料的缺乏

市场上各种会计实训的教材应该说很多,但符合技能大赛要求的很少,对指导教师来说任务就很艰巨了,也只能大海捞针从一大堆书中挑选一些相对质量较高的书,主要看它提供的原始凭证

是否和实际接轨。如果说要模仿大赛出一套题那难度就更大了,原来手工的还能勉强弄一弄,现在要电算化同步,电算化出题的思路和手工完全不一样,手工只要提供期初余额和经济业务,但电算化要提供的资料就更多了,如供应商档案、客户档案、员工姓名等等。这些对指导教师来说是个挑战。

2.前沿实操的盲点

目前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师基本来自师范院校,从校门到校门,没参加过会计工作,对于实践操作可以说都是纸上谈兵,平时基本只关注教材,教材上多数也都是理论,本身就和实际工作有脱节。每年财政部和税务总局也都有新的政策出台,但作为教师的我们

几乎不会去关注,这就给集训带来一些盲点,因为一笔业务处理不当,导致连带失分。

对于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将其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老师脱产去企业挂职锻炼,但能这样做的学校几乎没有,一是学校不愿意放老师走,二是企业也不愿接收。

“三维人机并行式”集训模式才刚刚起步,但已初见成效,它将会随着技能大赛的逐步完善而进一步完善。它的施行既培养了学生的参赛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将来的就业能力,真正做到让技能大赛促进教学,以教学来提高从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兆芳.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会计之友,2010(1).

[2]金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技能训练模式探索与创新[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7).

[3]刘文武.论高职会计专业会计实践教学[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

计算机组维实训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8-4261-02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计算机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我们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也是一门必修课。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更是计算机专业学生从业所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因为无论我们将来是选择软件工程师,抑或是网络管理员,还是直接担任计算机维护人员,都必须把这门基础课程学好,学扎实,因为只有了解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我们才能更好的使用它和保护它。既然这课那么重要,那么如何能让学生更好的学好这些技能呢,这是我作为这个专业的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功能为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系统各部件的认知,掌握计算机系统安装、调试、优化、病毒防护和常见故障诊断、排除的职业技能,并为其后续专业岗位课程的学习和应用作前期准备。但是,仔细研究现在的教学方案和课本,发现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最主要有两个问题:学生的实训内容从实用角度来看还有差距,很多实验只是纸上谈兵;另一方面是很多学校对组装课程不了解,以为就是计算机课,直接安排在机房,而实际上,组装课应该有自己的专门的实训室。这样两个硬伤存在,就直接导致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教学方法也不能更好的给学生实际的帮助和应用能力的提升。这样的学生毕业出校门,对于他们就业上岗就缺乏竞争力。

针对这两个问题,应如何解决好呢?

首先,要根据现代社会计算机的发展情况开开设适合中职学生的实训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实训主要分成两大部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安装以及计算机的维护与维修。而在教科书中,可能比较侧重硬件软件的知识介绍,但是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如果只是死记书本中的知识,而不能灵活应用到现实中,或者说,不能变成自己的技能,那是没有用的,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技能更是他今后找工作的筹码。为此,我尝试着进行了一个新的实训内容的划分。

实训1:认识硬件。通过拆装计算机,使学生对计算机的主要硬件组成(显示器、主机箱、主板、CPU、内存、硬盘、光驱、显示卡、声卡)有基本的了解,再通过网络进行计算机硬件价格、性能的查询,不同品牌硬件的性价比对,使学生从感性上对计算机组装产生兴趣。

实训2:计算机的选配。在对计算机硬件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提出更高的实训要求,即根据不同的需求,给出符合要求的配置清单。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的功能有更全面的了解。

实训3:计算机组装。这是真正的动手实训,要求学生能把一个个分散的硬件组装成一整的计算机。同时也会将完整的计算机,拆分成单独的硬件。要求明确目标、拆装顺序、拆装过程中的注意点。通过实训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更清楚,同时掌握对硬件的安装与拆卸。

实训4:安装操作系统(WINDOWS XP和WINDOWS 2000 Server)。通过本次实训,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的安装需求,并了解安装过程中如何进行系统分区、硬盘格式化、BIOS的设置、系统的设置。

实训5:实用软件的安装及使用。本实训内容主要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些实用软件的下臷、安装和应用。

1) 系统备份(GHOST软件的安装与使用,可以介绍本机备份,网络备份等)。

2) 系统优化(WINDOWS 优化大师的安装与使用,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注册表的相关知识)。

3) 常用杀毒软件的安装与使用(瑞星、金山毒霸、卡巴斯基等)。

4)其他应用软件的安装(OFFICE软件,播放软件,修图软件等,这类实用性应用软件主要教学生可以重哪里下载和更新)。

实训6:常见故障的分析与维修。现行的计算机维修,主要是板卡级的,一般都是发现换了直接更换那个硬件。我们要让学生掌握如何确定是哪个硬件损坏,那么教学生的方法是替代法,即先由学生通过一些书本上给出的知识,如报警声。来大致判断哪个硬件损坏,然后用好的硬件来替换。在本次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对实训中的常见的一些故障能进行分析、判断,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自己能独立排错,以便解决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本次实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训7:计算机导购。这一实训内容是根据现在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专门增加的。即让学生角色扮演,在课堂上运用专业知识来推销计算机,学生通过体验销售员,顾客这些不同的角色,更好的了解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知识,也让这一学科真正与日常生活结合了。

其次,根据上面的实训内容,可以发现对实训室的功能要求也有所增加,不是单单的有几台旧电脑供学生拆装就能满足学生的这些实训要求,实训室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下面我也来谈谈我对实训室的一些设置。

1)硬件维护实训室的配置

硬件维护实训室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让练习计算机硬件的拆装与维护。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在之前并没有接触硬件拆装等方面的操作,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计算机的损坏是相当严重的,一个组装实训室建立以后,经过一个学期的使用,甚至在更短的时间,大部分计算机已经不能通过开机自检。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试着将这个实训室的计算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不能通过开机自检的计算机,这部分计算机用于初次练习计算机拆装的学生使用,让学生在这部分计算机上能熟练掌握硬件的拆装。另一部分是能通过自检的计算机,学生只有能在第一部分计算机上熟练操作了,才能到这部分计算机上练习,学生在安装完成后,计算机能通过开机自检,如不能通过开机自检,则要学生分析原因,并解决计算机故障。当然这样的实训室的计算机很多都可以使用学校机房淘汰的计算机,甚至有些已经坏了的,因为这些坏的机器可以供学生拆装,还可以用来尝试故障分析,所以这样的实训室在经费上并不需要花费很多。

2)软件维护实训室的配置

软件维护实训室的作用主要有三个。第一,计算机网上模拟选购;第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和维护;第三,计算机硬件故障的模拟及给出解决方案。

整个实训室要求能连接互联网,以便让学生在学习硬件和配置计算机时能在网上进行模拟选配,现在有很多网站是提高实时的硬件信息的,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最新的硬件动态。

同时在软件维护实训室中,每台计算机上安装了操作系统模拟安装软件和计算机故障模拟软件。操作系统模拟安装软件让学生模拟安装操作系统,掌握操作系统的安装;计算机故障模拟软件提供了多种故障产生的现象,让学生了解故障产生的现状,提出解决方案,并在软件中提供了解决故障的参考方案。

互联网是一个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工具。因为现在计算机的发展实在快,书本的知识都比较陈旧,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相关知识,网络是个最便捷的平台。如果学校有条件的话可以专门提供一个供计算机组装课程学习的机房,装上相应的学习软件。当然,一般也可以和平时的公共机房结合使用的,只要安装需要的软件即可。这个看具体需要。

3)综合实训室配置

何为综合实训室,其实我之所以需要这综合实训室,主要为了和之前的做区分,为了突出它的重要性,它主要作用是训练学生的整体能力。也就是适应我前面分析的实训7。我们知道职业学校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掌握技能,为就业服务。经过对苏州此专业人才的需求调研,发现计算机销售,是此专业中职类学生不错的选择。那么在实训方面除了锻炼他们扎实的基本功之外,还特别要训练他们如何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提高自己的销售能力,为就业提高竞争力。这一综合实训室,里面布置类似于电脑销售专柜,有品牌整机,也有各种零散的硬件。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身临其境,更容易掌握技能。

在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已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因此懂得计算机的组装、操作及日常维护显得越来越重要,《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程势必要得到学生的喜欢和重视,为了完善这门课程,使这门课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计算机本身的发展非常的迅速,书本上的知识总是滞后,这给我们教师的教学也带来很多不便,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方法,利用各种资源,使之成为我们教学的工具。以上,是我在多年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给出的一点关于实训内容及实训室方面的建议,可能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

参考文献:

计算机组维实训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6-8345-03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杂志上给出并定义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1] 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信息技术科学从前沿高端到基础普及的转型,改变了关于信息技术“狭义工具论”的观点。[2] 2010年11月,陈国良院士在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上所作的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切入点的倡议。[3]

当前信息技术教学融入计算思维,主要是指教学方法改革。其中,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计算机的问题求解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最主要的两个培养目标。[4] 计算思维从依托程序设计思想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当一个问题有解后,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抽象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思考还有哪些问题可使用相同的思维和方法来解。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启蒙者,对中小学生未来计算思维与信息素养的形成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手段与方法也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主。因此,要使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中具有计算思维,必需先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具有计算思维的意识。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如何建构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型,具有一定的讨论意义。

1 构建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课堂教学模型的理论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学习的内容以信息技术的内容为主,有利于计算思维的开展与应用。另一方面,大部分课程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信息化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建构教学情景,即将学习者置身于真实任务情景中;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具备研究性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经验,这些都有利于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课堂教学。因此,构建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课堂教学模型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一是计算思维理论,二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1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具有设计、构造的特点,以抽象化与自动化为特征。[1] 人类的活动总是受到大脑思维的支配,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思维对人的知识获取、技能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思维活动(即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问题、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思维活动)属于哪种思维类型?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设计构造为指导,思维可分为实证思维、逻辑思维、计算思维三类。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用知识技能的思维活动、以及主要从事的教学研究工作所运用的思维具有设计、构造的特点,同时具有抽象化与自动化的思维特征(即程序设计式的特征)。根据思维的分类与计算思维的含义,这种思维属于计算思维。培养具有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有助于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乃至知识技能,带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变革,将最新的思维方式传授给下一代。

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在更接近实际情境的学习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个人理解的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明确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2 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模型建构

2.1课堂教学模型建构的要素分析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模型需要关注“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引领和丰富学习资源的支持下,通过专题,为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习者的协作、会话提供保障。

以专题为中心组织研究与学习,符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认知能力与实践经验。[5]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专业背景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训学习者有较高的学习需求,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职业能力。这些基本因素,为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协作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知识、技能支持,具备创建教学情境的先决条件。

协作。协作是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协调、配合、协商。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小组学习成员围绕学习专题,以计算思维为意义建构的核心展开研究性学习。反复思考、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问题求解的思维过程与方法;商榷、讨论和辩论,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新的认知与思维的升华。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最基本的方式。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专题学习任务、制定研究计划。同时,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通过会话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的意义是指掌握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学习过程中,将计算思维作为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帮助学习者建构对学习专题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从而形成依托信息技术进行专题研究时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即计算思维。

2.2 课堂教学模型建构的教学策略设计

课堂教学模型建构的总体思路是: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计算思维培养目标,首先教师以专题为切入点为学习者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习者带着问题、任务进入真实的情景。其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通过自身及相互间知识、技能、经验的再重组,运用约简、归纳、抽象等思维方式,抽象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促进思维的升华。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强调学习意义的建构,即计算思维的建构。

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策略设计着重关注以下6方面的问题:①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学习意义建构的核心。②教学关系以学习者为主体,教师为主导。③学习活动具有个性化特点。④学习方式以专题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⑤学习过程以协作、会话、共同建构为主。⑥学习成果具有创造性、创新性、典型性特征。

2.3 课堂教学模型构建

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教师为主导,学习者为主体,计算思维培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主导-主体-思维”课堂教学模型

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主题任务、确定学习活动的时间与进度,随时监督与引导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学习者则在教师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模型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领学习者的学习、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架,并积极参与到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中;学习主体则通过“专题学习选择主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展示交流评价检测修改成果创新提升”的主线展开学习;重视评价反馈。该教学模型,建议每4~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引领下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学习。具体教学过程可通过以下步骤来实施:

①教师以专题的形式,全面讲解,提供学习讨论的主题。教师从理论与实践的全局,阐述研究主题的全貌、最新发展方向、研究热点等,引领学习者的学习,使学习者形成概念并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为学习小组提供可选择研究、讨论主题,供学习小组选择;鼓励学习小组自定研究主题。

②选题。学习小组根据成员的自主意愿,选择1个研究专题。

③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小组依据讨论主题,应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围绕主题查找资料、文献,进行自我探究以及小组内部研讨、合作学习,并形成统一的小组研讨成果(观点、结论、方法、方案)。总结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达到探究学科知识与提高计算思维的目的。

④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展示自己的研讨成果,交流各自的收获与心得,发挥人才资源优势,通过归纳、约简,阐述问题求解的思路、方法、算法设计。使学习者能共享相互之间的研讨成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⑤评价纠错。各小组间相互评价,学习者学会正确评价的方法;共同研讨,肯定正确的方面,改进不足之处;完善成果,抽象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习者在知识、技能、思维等方面得到检验与提高。

⑥创新提升。通过前面的学习,在教师的引领下,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升华,总结经验,理清思路,提高认识,形成此类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并且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思维解决新问题。

该课堂教学模型中,强调学习者计算思维的培养。即在学习的每个环节,重视学习者分离、归纳、递归、约简、抽象等思维方法的运用与提炼。通过具体知识、技能的合理运用,总结出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一般问题的思维模型(算法),提倡思维模型的建构与拓展。其中步骤①、②可以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步骤③、④、⑤为学习者协作、会话提供有利条件;步骤⑥实现最终意义建构。通过该课堂教学模型的六个步骤的教学活动,可以达到计算思维的培养、了解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加强专业技能的应用培养、提高职业素养、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与智盟资源的教学目的。

3 结束语

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模型优化了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计算思维的培养展开,使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与计算思维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同时强调了学习者的计算思维,是一种符合学习者(信息技术在职教师)认知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型。

建构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型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可促进教师教育理念、计算思维的全面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进步,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能力,使教师的计算思维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10(9): 5-9.

[2] 姜永生. 基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型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14):3316-3318.

上一篇: 工程部年度工作总结 下一篇: 人事专员工作职责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