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草地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25 03:53:18

金色的草地教案

金色的草地教案篇(1)

蒙古族是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蒙古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光辉的文化,曾经建立了横跨欧洲、亚洲的大帝国。元朝以前蒙古诸部,分为草原游牧部落和森林狩猎部落,前者称为“毡帐百姓”后者称为“林木中百姓”。

在古代,蒙古有较发达的工业。据史籍记载,蒙古地方多铜、铁、金、银,铜铁铸器皆精好,善织毛锦。蒙古民族本是以狩猎为主,后来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生产方式的影响,继承了“马背文化”,并且丰富和完善了马背文化。蒙古族文化的特点:第一是开放性。善于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并将其融合到本民族的文化中去。第二,是刚毅性。第三,是崇德性。蒙古民族的这些文化特性产生并且受影响于北方民族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与萨满教。

新疆卫拉特蒙古民族是游牧民族,也是骑马民族,他们把自己的武器,如弓、矛、剑、盾、箭筒等都加以装饰,其别注重装饰自己的马鞍具。马是蒙古人得心应手的工具,也是战争中生死与共的战友,日常生活中的伙伴。对马的这种感情完全体现在装饰美化自己的马鞍具上。对成吉思汗时的鞍具,史书上也有记载。一般马鞍的前后鞍鞒喜欢作各种装饰,有绘制艳丽图案的,也有骨雕和贝雕镶嵌的。除鞍鞒之外和鞍软垫、鞍鞒边、鞍、鞍花套不用等等都要用边饰、角混、适合纹饰进行装饰。1988年秋在内蒙古镶黄旗乌兰沟出土一批蒙元时金器。主要是金马鞍饰件。

金马鞍饰件,1组计6件,质地全为纯金。通体用锤法锤满了精致的图案。主体图案为八曲海棠形框内半浮雕卧鹿纹。大角卧鹿体太丰满,神态安详。卧鹿前后间以花草纹,海棠形框之外饰缠枝牡丹花纹。饰件下部双连弧纹为框,内饰忍冬纹。

这组金马鞍饰件纹饰精美、华丽,工艺精湛。蒙古族民间金属工艺精湛及其具有精湛的美艳的装饰。马鞍具在装饰和制作方面在卫拉特蒙古族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马鞍具的图案装饰形式

马鞍具工艺:马在卫拉特蒙古族中是最神圣的牲畜。他们平时把“玛尼宏”旗帜上的九正神马图虔诚的供奉着,并且把马看作他们最亲密友好的伙伴。而马褂、马靴也是蒙古族人民最看重的服饰,在蒙古族民众心目中,认为最纯洁的食品是马奶酒,演奏好听的音乐用马头琴。

古代匈奴时,马的种类就很多,“公元前二零零年冒顿单于以四十万骑兵围刘邦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之时,曾以马的颜色分类编队,西方尽是白马,东方尽是青龙马,北方尽是乌骊(黑色)马,南方尽是骈(赤黄色)马。”

蒙古人自古以来就有爱马的习俗,对自己的马不惜耗资配备一个讲究的鞍。爱马如子,民间精雕细刻马鞍具。

在卫拉特蒙古族的生活中,会看到各种合体的马鞍,是出自于卫拉特蒙古族匠人们灵巧的双手和熟练的技巧。主人骑上这些合体的马鞍会感到舒服,马感到也精神。一般而言,前后鞍鞒作各种精美的抓没那个是都是比较讲究的马鞍。装饰马鞍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绘制图象,骨雕,贝雕镶嵌。像鞍、鞍花、鞍软垫、鞍鞯等都是马鞍上必不可少的配件,作为马鞍的配件,也是需要装饰。在重大节日,蒙古人还会用刺绣的工艺来装饰马的头部。马鞭的编制和马镫的制作都有传统和讲究的方法。有人试验过,一件上好的马鞍在下面垫上一张纸,骑过后纸张没有任何的损失,这样的马鞍算得上是上品,其式样美观,马也感觉到舒适。牧区多讲究,一般用银制鞍与花和鞍,在蒙元时期内蒙古镶黄旗的一批金器中最突出的就是金马鞍,通体用锤法锤满了精致的缠枝牡丹花、浮雕卧鹿纹等,纹饰华丽、精致,工艺精湛,具有突出的草原式风格。在古代具有“天下第一”之称的“契丹鞍”,蒙古族马鞍也享有盛名,闻名于天下。元朝时有金鞍,北元阿勒坦汗时也有“镂刻的金鞍”。蒙古人自古以来十分重视鞍具工艺。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银器最能吸引人的部分,是它古雅的图案装饰。在银器上錾刻出精致的传统的云纹、特纹、龙凤、卷草、八宝纹,以及各种几何形图象。其图案的装饰意向是极其丰富的,既有形式种类上的变化,如额布尔(犄纹)、“哈木尔”(鼻纹)、“乌力吉江嘎”(盘肠纹)等;又有纹饰组合布局上的不同,如圆形、方形、菱形等;也有纹饰构成方式上的差别,如勾连、对称、正反互置等。然而在及其丰富多变的装饰意象中,圆弧意象不但非常普遍,而且是全方位的,在构成方法、纹饰图案、样式风格等方面均有深刻表现;其独特的形式特征表明,圆弧形装饰意象在蒙古族的图案中的意义非同一般。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图案内容及其装饰意向的本质特点

图案,是具有装饰意味的花纹纹理或图形形状,是讲究结构、追求视觉冲击效果的。“图案”一词中的“案”字是方案、布局之意思,已确定了其内涵设计主体的主观意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当这一“设计主体”逐渐成为一种“民族表现”时,“图案”的民族审美特征便显示出来了。在新疆卫拉特蒙古民族语言中,图案统称为“贺乌嘎拉吉”,它源于蒙古民族生活中审美追求的艺术化体会,以“羊”为例,以游牧生活作为主要生活形式的蒙古族,“羊”是这个民族维持生存的食物之源;同时,羊也是无边无际的草原上最难以脱离视线的精神伙伴,这个民族因为羊能满足衣食、能带来丰收之悦而感激它,而欣赏它,在天地一线连无边无际的草原上,欣赏它弯曲好看的犄角,在蒙古民族,一般类似犄角形的卷曲纹样统称为“乌嘎拉吉”,而其它的类型纹样则称为“贺”。随着图案艺术的发展,人们把一切器物的各种纹样和造型设计都称之为图案。图案是一切器物的造型和一切器物上装饰的平面设计图。正确阐释、理解这些图案,是深入理解民族美学、草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图案元素有云纹、盘肠纹、卷草纹、犄纹等,这些图案大多用于蒙古族的家具上。不仅如此,还用于召庙建筑中的宝相花纹样,用于刺绣、马鞍具上的葫芦图案,用于衣服帽子上的兰萨图案等都被蒙古民族广泛地用在了家具的装饰上,处处透现出民族审美之气息。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图案的主要特点,就是它的线性特质。所谓的图形意象,譬如“额布尔”、“哈木尔”抑或者其他,可以说都是一种折现出的元素,它们虽然和形象世界保持着某种联系,但是显现的形式元素的价值却是在纹饰图案的整体性中,且主要是以线性的韵律和节奏为内蕴来参与纹饰图案的组合与变化中,以此来消除和减少形象对于韵律和节奏的表达形成的阻力。

卫拉特蒙古族风格的图案多数取材于民众日常生活中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动植物,如牧草、花树、牲畜、勒勒车等。在表现手法上,基本属于线描中的白描手法,充分体现出了长生天注视下的人与生灵万物、人与天地的和谐共存,从物质到精神的互相依赖,这样的一种生存信仰与自然状态。其图案种类仅从内容上归纳分为民间吉祥图案、民族图腾图案、故事情节图案以及宗教图案。

植物题材的图案纹样,对于生活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的蒙古族来说,草,是人们生存和生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它也是草原生物链上最基础的一环,也是孕育游牧民族纯朴奔放性情的客观环境的构成要素。以花草为基础构成的波曲状的花草纹样是“卷草纹”,细叶弯曲相互穿插。卷草图案婉转多姿,富有连续感和流动感,优美而生动,具有绵绵不断的韵律感,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里面的乾隆年间蒙古族錾花银匣正面的卷草纹,便可见其精美而别致。卷草纹经常与有盘曲连接特点的其他纹样穿插并使用,以突出千古不绝、生生不息、万代绵长的意义。

花卉果实类的纹样,一类是宗教气息比较浓的,如宝相花(朱赤花)、莲花、佛手等;一类是非游牧地区的蒙古族生活环境气息比较浓的,如杏花、桃花、石榴、葫芦等。

“莲纹”据说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家乡盛行种植莲花。莲有多种,颜色有青色、黄色、红色、白色等。佛教主要取于白莲花,赋予莲花以神圣的意义,莲花图案成为佛教里的一种标志。莲纹是以相接的带状莲花瓣为题材。随着蒙古草原上藏传佛教的盛行,莲纹也渐渐的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民族木器的装饰形式,一般在蒙古包的门、箱、柜、桌面及其蒙古包内柱子上随其它纹样间绘制,藏传佛教的装饰艺术中常见的佛手、宝莲等图案,色彩层次丰富而且谐调。富有宗教色彩纹样的还有宝相花纹样,宝相花纹样在蒙古族召庙建筑、家具上比较多见的。“宝相”原来本为佛教词汇,佛家称庄严的佛像为宝相。宝相花是取集众花之美升级而成,在图案的海洋里彰显出其繁华似锦的光彩。一般以莲花、牡丹为主体,中间镶嵌大小粗细有别、形状不同的其他花叶,尤其是以花瓣和花蕊为基部,用圆珠作其规则排列,恰恰相似闪闪发光的宝珠,色彩上又有多层次的退晕色,珠光宝气中透露出富丽华贵,所以此种纹样统称为“宝相花”。这种纹样色彩饱满富丽,线条清晰流畅,整体庄重大方。这些宗教艺术之美被置于生活化的家具之上,可以让生活于无际草原之上的民族坚守内心中的信仰,能够心有所依踏实的生活在旷野之中,家具图案中的美在草原游牧民族而言也便有了神圣感。

动物题材的图案纹样,在自然万物中任何民族的人们都属有有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的高级动物,以自我生存为本位的都是人类的一切活动,在所有条件中满足自我生存的,其它动物是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人类以外的),对于蒙古族而言,与其接触关系最密切、最频繁的当然属牛、羊、马等牲畜,除此之外,生存于沙漠骆驼、草原上的狼等较大的动物以及一些飞行类别的小动物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蒙古族牧民的生活中,某些动物会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如马、牛、羊等,因而产生依赖、甚至爱的情感特点,而对某些动物因为难以征服或者害怕,如狮子、狼等野生动物,因此产生敬畏心理,无论是依赖、喜爱,还是敬畏,都成为了美感生成的基础,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动物普遍存在于蒙古民族生活中被艺术化为的各种装饰图案,当然也包括家具上的各种类别的动物图案。

在卫拉特蒙古族家具图案中,较为常见的为家畜类图案,尤其是五畜图案(马、牛、绵羊、山羊、骆驼),其线条造型上多使用圆曲的线,使得牛羊显得样态饱满、形体肥硕,作为主要的牧民生产生活资源,这种设计正是牧民对于守护之情的体现和生活富足的向往。而在人们的生活中骆驼的精神层面的内涵逐渐被突出出来,在成吉思汗征服西夏后,养殖骆驼的规模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成为运输和征战的得力工具,骆驼耐饥渴,耐寒暑,体大力壮,行走稳健,持久力强,因此在神圣的祭祀礼仪上,往往骆驼是上乘的礼牲,特别是白驼,更是吉祥之物)战胜诸多的困难必须崇尚并具备骆驼的精神。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图案装饰文化深层的形式价值

作为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新疆卫拉特蒙古民族在游于原野之时,他们与大自然中的野生动物形成了较为特殊的关系,他们会依赖动物生活的规律来判断天时、四时,如狼和鹿;蒙古民族还会受到所信仰的宗教影响,对狮子等产生期待吉祥瑞福的崇拜。所以,蒙古民族生活中也普遍存在野兽类的图案纹样。鹿鸣春开,这是原始先民认识物候节令的开始。在原始的初期文明,人们观草木鸟兽而辨别春秋,而在三月的时候,雄鹿头部岁岁更新的菌状角应时而生,在这个时候恰好有一个角状星宿形成于天空,人们称之为“大角”。研究者认为,这只“大角”的命名在东方七星中。

在几何图案纹样,蒙古族常用的几何图案纹样有盘肠纹、如云纹、哈敦绥格、回纹、兰萨图案等,多是几何形体与实物形态完美结合而形成的,它是内心规则与自然状态相融而产生的美的体现。以盘肠纹为例,盘肠本来为佛教中的“八宝”之一(佛教的八宝图案是指盖、轮、花、螺、伞、瓶、肠、鱼等八种图形和器形),按照佛家解释,盘肠为回环贯彻,一切通明,本身含有路路通、事事顺的意思。同时,其中的图案本身为无头无尾,无休无止,盘曲连接,显示出绵延不断的连续感,称为吉祥结,作为长寿和连绵不断的象征。在蒙古族生活中盘肠纹饰的实用性很强,各种变形卷草纹与盘肠纹的结合形成变化多种多样的图案,或为二方连续纹样,或为单独纹样,在家具、蒙古包、召庙建筑上使用比较多。从结构上来说,盘肠纹饰的结构自然有序,既有几何形体的严谨和节奏感,又有原始肠衣的自然形态,再加上盘肠“骨架”灵动装饰在上的花蕾植物和枝叶等,用在家具装饰上,会增加家具稳重、平衡而不失灵动的美感,正如飞鸟飞翔在草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相生,这是一种和谐美丽的草原生态观的体现。孕育游牧人的巨大摇篮是辽阔的蒙古高原,也是游牧人借以创造人类文明的自然依据。作为光辉灿烂的蒙古族图案历史文化传统内容,通过考古学、民俗学和历史文献互相印证、相互结合的方法,深入到草原文化中的本源哲学里的深层领域。蒙古族的民间图案的民俗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是体现蒙古族文化的活化石。草原文化的传统从没有发生过断裂,在原始生态文化中保存了下来,其中的民间图案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民间文化艺术,是蒙古族文化艺术的母乳,是原始社会到至今的原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金色的草地教案篇(2)

一、喀尔喀蒙古部溯源

1. 地理位置

喀尔喀蒙古部是一支历史渊源悠久的蒙古族部落分支的总称,据文献记载,“喀尔喀”这一称呼始于清末明初,是中国清代漠北蒙古族诸部的名称,该词源于著名的喀尔喀河。从地理位置分析,喀尔喀蒙古东接呼伦贝尔,西至阿尔泰山,南临大漠,北与俄罗斯接壤。

2. 历史渊源

分布于喀尔喀河的蒙古诸部落统称为“喀尔喀蒙古部”,喀尔喀蒙古部的形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末叶。15世纪末叶,元太祖15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后,将漠南、漠北原来各不相属的大小领地合并为6个万户,分为左右两翼。喀尔喀万户属左翼,共十二部。内五部居喀尔喀河以东,巴图孟克封授第五子阿尔楚博罗特;外七部居河西,封授幼子格埒森扎・札赉尔珲。巴图孟克死后,内五部逐渐南徙,清初编旗,属内札萨克旗,今中国内蒙古;格埒森扎留居故地,其号所部为喀尔喀,辖地逐渐扩大,据有漠北地区,今蒙古国。

根据上述有关地理位置对蒙古族渊源的描述,内蒙古地区蒙古族部落属于“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部也称为“漠北蒙古”。

3.

鉴于喀尔喀蒙古部的历史渊源,其也保留了较为完整和淳朴的,进而又影响到了喀尔喀蒙古部的民俗民风和生活用具的方方面面。

“佛教”和“萨满教”是喀尔喀蒙古部传统的两大。佛教分为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喀尔喀蒙古部及中国境内内蒙古地区信奉的佛教均为藏传佛教。

蒙古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这也体现在其对各种宗教的广泛接纳。在蒙古族聚居的地区原来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蒙哥汗时期 (公元1209~1259年),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及蒙古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国师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

藏传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是对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却是至深至远的。公元1247 年蒙古皇子阔端台与萨迦派首领萨迦班智达的凉州会晤,标志着蒙古族与藏传佛教正式结缘的开端。在这之后,藏传佛教(主要指格鲁派)逐渐在蒙古草原传播开来,与萨满教共同构成了蒙古族传统的两大主体。

萨满教是喀尔喀蒙古部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蒙古族的先祖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

二、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图案特征

1. 图案的原生态特征

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图案具有很强的原生态特征。“原生态”一词原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及艺术形态,是一种可以称为“非物质文化”的代名词。在这里借用“原生态”一词指代没有被外来其他文化侵袭的,具有喀尔喀蒙古部传统特征的图案及表现形式。

“纹样”是蒙古族传统绘画艺术中一项重要的创作类型,而在喀尔喀蒙古族传统家具中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得尤其具有地域特征。在喀尔喀蒙古部的传统家具彩绘中,多数实物样本中的绘画均采用图案化的特征,具象的图形出现的较少,大量实物样本的调研很好地例证了这一“原生态”特征。

实物样本“双屉朱底金漆彩绘植物纹木桌(图1)”上出现了不同形式的边角纹样、连续纹样和中心纹样,这样的全部采用纹样的组合来装饰家具表面的做法在其他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上均有反映。调研中的有些复杂而精美的图案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彩绘图案用今天的印刷工具甚至都很难完成,而在过去全由工匠手工绘制,由此可见喀尔喀部传统手工匠人的高超技艺(图2)。

白色被蒙古民族视为圣洁的颜色,白云在蒙古族中是吉祥圣洁的寓意,云纹是蒙古部传统家具中应用较多的纹饰图案。在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彩绘图案中,对云纹图案没有进行过多的变形处理,而是用了较为淳朴的绘画方法,将云纹直接沿小木桌的束腰处连续围合绘制,再在云纹中填以金漆,这样的图案及彩绘方法也决定了该木桌作为供奉的明确用途(图3)。

2. 图案色彩的多样化

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图案彩绘用色丰富,具有多样化的色彩特征。这一特征在橱柜类家具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在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传统家具彩绘图案中,色彩搭配采用较接近的色彩,一般不会采用明度、纯度或色相相差太大的配色方案。但是通过对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实物样本的调研,使我对蒙古族传统家具的图案色彩有了重新的认识。在相当数量的样本中,图案色彩采用了色彩相差较远的搭配方法,这不仅没有让图案色彩混乱,反之这样的“非常规”的配色使得家具整体视觉感受变得更加丰富。实物样本“三屉红底单面金漆彩绘盘肠纹木橱”中红色做底,加以金漆彩绘花纹和浅蓝色彩绘边框装饰(图4)。另一件实物样本“五屉红底单面彩绘卷草纹木橱”也采用了类似的色彩搭配方法,这样的色彩搭配案例是在内蒙古的蒙古族传统家具中没有的(图5)。

在蒙古族传统家具的图案用色中,偏好使用红色和金色,黑色较少出现,黑色的使用也是很慎重的。关于蒙古族传统家具图案彩绘中使用黑色的案例,在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传统家具中均未见案例,但在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中,这样的实物样本也使得我对黑色在蒙古族传统家具的图案彩绘中重新审视。实物样本“翻盖红底单面金漆彩绘卷草纹经卷盒”(图6)中间“池子”部分用黑色做底,在其上施以金漆彩绘,加之这件家具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是收纳经卷所用。另一件实物样本“红底单面金漆彩绘植物纹木桌(图7)”也采用相似的彩绘技法,是不可多得的该类家具的精品。

图案色彩的多样化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如同一家具上相同图案采用不同色彩但又采用对角线呼应的彩绘方法,“对开门红底彩绘团花盘肠纹橱柜”就是这样一件精彩实物样本(图8)。其他在同一家具上具有丰富色彩搭配的实物样本均印证了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图案色彩的多样化”这一特征(图9)。

3. 图案的宗教气息

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图案的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表现为具有明显的佛教题材特征。如实物样本“翻盖红底三面彩绘生命树小盒(图10)”中,绘制了佛教有的生命树,其所绘形态同时也可视做或喻为萨满教中的“长生天”。由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八思巴(公元1235~1280年)创建的八思巴文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实物样本的图案彩绘中可见其一斑(图11)。为了表达对美好、善良的追求并寄托蒙古人的精神世界,彩绘时将八思巴文加以美化,升华了图案彩绘,创作了赋予精神追求的、经过美化的八思巴文纹饰(图12)。其他实物样本中均不同反应了浓郁的宗教题材,“红底单面彩绘佛教故事纹经卷盒(图13)”上的图案是佛教八宝纹样和佛教故事纹样的结合,“束腰红底单面金漆彩绘摩尼宝珠纹供桌(图14)”样本中图案为佛教中有美好吉祥寓意的莲花座和摩尼宝珠纹样的结合。

三、结论

通过对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实物样本的调研和初步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宗教对喀尔喀蒙古部家具图案特征的影响巨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图案的原生态特征;2.图案色彩的多样化特征;3.图案题材的宗教化特征。

在宗教对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图案的影响中,又数藏传佛教对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影响最大,主要表现在“绘画”和“雕刻”题材两方面。家具表面彩绘中大量佛教题材的绘画、图案和文字使家具的装饰更好地服务于功能,这样的家具用于供奉、诵经和藏经,家具表面各种关于佛教题材的内容寄托了使用者虔诚的祈祷和企盼。在普通牧民家庭中常见的诵读经文的诵经桌,既有诵经的台面又有储藏经卷的抽屉,这便于虔诚的信仰者在草原上随身携带经卷、随时诵经(图15)。

在喀尔喀蒙古族的传统家具上,装饰题材较多地使用了“佛教”题材。通过调研发现,佛教文化的影响深入到喀尔喀蒙古部传统用具和家具等方方面面,这种在家具上施以宗教题材的彩绘和雕刻更反映了喀尔喀蒙古族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

对于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成果也将逐渐得出,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喀尔喀蒙古部的传统艺术和文化特色,对完善草原文化研究体系也将作出有益的补充。

参考文献:

乌日切夫.《蒙古族家具》.民族出版社,2009

阿木尔巴图.《蒙古族图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

郑宏奎.《蒙古族文化图典――游乐卷》.文物出版社,2008

尚刚.《元代工艺美术史》.辽宁万有图书发行有限公司,1999

郭雨桥.《细说蒙古包》.东方出版社,2010

额博.《蒙古人写真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

韩宝花.《阿拉善蒙古族民俗风情荟萃》.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郑宏奎.蒙古族游乐文化.艺术评论,2008(12)

张欣宏.蒙古族传统家具图案元素分析.家具,2006(01)

张欣宏.艳丽吉祥的蒙古族家具.新居室,2007(01)

张欣宏.蒙古族传统家具研究―分类与审美.艺术评论,2008(12)

王丽.蒙古族传统家具造型特色研究.美与时代,2010(07)

王丽.蒙古族传统箱柜类家具造型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金色的草地教案篇(3)

1 一身及阴部麻木案

患者,女,28岁。2006年5月就诊。患者一身麻木,特别是阴道麻木,并时作痉挛,且四肢有时疼痛。熊教授以补肝汤治之,半月而愈。两年后复发,于2008年4月13日就诊。症状与两年前相同,患者唇色淡白,面色少华,舌红苔薄黄,脉细数。熊教授再用补肝汤合天麻虫藤饮治疗。处方如下:当归10 g,生地10 g,川芎10 g,白芍20 g,枣仁20 g,木瓜20 g,甘草6 g,麦冬15 g,野天麻20 g,全蝎6 g,蜈蚣1条,僵蚕20 g,地龙10 g,鸡血藤15 g,钩藤15 g,海风藤10 g。进十五剂,诸症悉平。按:麻木是气血不运或风邪痹阻,以致经脉闭塞而成。本案患者的特点是阴道麻木痉挛。阴部为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因此熊教授用补肝汤滋阴养肝补血,天麻虫藤饮祛风通络除痹,这样抓住了病变的关键,自然药到病除。

2 指甲沟肌肉萎缩案

金色的草地教案篇(4)

一、黑龙江流域蒙古族的典型壁画

黑龙江流域的蒙古族除黑龙江省内外,还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兴安盟的大部分地区。蒙古族壁画艺术是黑龙江少数民族美术的继续,它在草原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又吸收省内其他民族优秀美术成果,壁画是蒙古族美术的重要艺术形式。

(一)美岱壁画

美岱是北元时期所建的第一座城,城内壁画内容为经变故事,是佛经的故事画,以极丰富的想象力描绘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前景,结合藏式建筑的描绘,激起人们对这种虚幻世界的向往。

从壁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看,受敦煌和鄂尔多斯地区阿尔泰壁画的影响,用色方面黄色较多,它以黄色调压倒优势,在精神上给人以崇高的思想影响。美岱壁画具有传统的构图特点,画中用线部分多用铁线描,笔的起落粗细一样,活泼生动。构图上不讲求透视关系,用大小不同的人物突出主要人物,一般地位高的人物画得大些并画在上部,仆人一般画在下部而且小些,主次分明,避免给人片段、残缺的感觉。绘制方法采用干壁画法,干壁上重彩,视觉效果很好。壁画到处可见五颜六色的装饰图案,其藻井、建筑彩画、莲座、服饰、壁画边饰等都充满佛教色彩,图案多以佛像和各式纹样组合而成,可见与元代佛教艺术的连续性。这些图案看上去和谐而有变化,富丽而古朴。由于建筑年久失修,许多珍贵的建筑壁画、彩画是目前研究蒙古族美术的宝贵真迹,也是北元现存壁画的早期典型实例。

(二)庆缘寺壁画

壁画是在庆缘寺正殿左右两面墙壁上绘制的,每幅壁画长12.6米,宽3.55米。壁画分上下两层,每幅壁画上层绘有7尊不同姿态的菩萨、神像。这些尊像图或骑马,或骑狮,或骑大象,或骑山羊,雄壮威武,尊像基部都有火焰背光与云纹相互连接。壁画的下层绘有丰富多彩的山石林木。壁画中的很多动物都属于祥瑞图,或称为吉祥图案。这些动物与不同的树木山石景色相连接,与上层尊像图融为一体,构成殿内左右两幅巨大的喇嘛教壁画。

在壁画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铁线描,起落无大变化,能把人体从柔软的衣褶中给予很好的表现。这些正是波斯绘画特征,也是北方民族绘画的用线特征。庆缘寺壁画通过佛教艺术吸收了印度与波斯的风格,也继承了北方民族的古老传统。这种用线方法不仅在壁画上多用,在唐卡艺术、现代绘画中也经常使用。这种线描适合表现蒙古族的强壮体魄和健美的造型,塑造勇猛的威严形象和气魄宏大的英雄姿态。这些尊像图形成了连贯的完整形象,其笔墨、色彩、构图都具有雄厚健美的特色。从壁画色彩运用看,古代民间画师有着丰富的色彩知识和熟练的制作技巧,同时对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技法十分熟练。庆缘寺壁画的白色调,与蒙古族尚白的风俗有关。基本上运用白灰涂壁,黑线打稿,线条流畅活泼。从壁画的建筑彩画看,古人喜欢用金、银色彩。在菩萨、四大天王和各种神像的宝冠、项圈、手镯及各种服饰,为求其亮光和立体感,多用立粉堆金的方法。具体方法:一是勾金(泥金),二是贴金,三是扫金,四是拔金。这些方法在蒙古族壁画中普遍使用,壁画、藻井、泥塑、唐卡等都用不同的方法使用金色,使其殿堂富丽堂皇。

美岱壁画和庆缘寺壁画集中体现了草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在制作和艺术表现上也具有很高的水平,至今许多艺术图案的编排和绘制方法还被现代美术所沿用,在北方民族美术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黑龙江流域回族的壁画装饰

我国回族是伴随伊斯兰教的传入而逐步形成的,回民自元代开始进入东北地区,清朝初年开始定居黑龙江。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以信仰真主为宗旨。清真寺是伊斯兰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回族社会活动的中心。黑龙江地区最早的清真寺是依兰清真寺,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齐齐哈尔清真寺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还有宁安、阿城、呼兰清真寺在1840年以前建成。

回族的壁画装饰主要体现在清真寺和陵墓建筑的墙壁装饰上,其建筑及装饰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阿拉伯的建筑风格及装饰特点,同时又融汇多民族建筑艺术的特征,壁画装饰艺术的突出表现就是出现了砖雕的艺术形式。砖雕艺术大体出现在元末明初,主要运用于清真寺和陵墓的壁面上。砖雕即在特别的青砖上用平刀、斜刀等工具刻出花卉、鸟虫以及阿拉伯几何图纹等,民族气息和乡土气息浓厚。整个过程一般要经过烧制、打磨格方、落样、雕刻等工序。砖雕题材一般是以牡丹、石榴等花草为主,同时受汉族习俗的影响,出现了如招财进宝、金玉满堂等图案。

齐齐哈尔清真寺大殿墙上的砖雕是鲤鱼卧莲图案,形象栩栩如生。除砖雕外,在活页门上雕有琴棋书画、四季花草和桃李佛橘等精美花纹。大殿前有宽阔的卷棚室门廊,飞檐翘壁,彩椽相接,上面都刻有各式图案。窗殿为三层方形塔式,正面石雕上刻有“天房捷境”,中间一层通体为砖殿,里面有8个图形砖雕,刻有阿拉伯文的圣主名字和圣形,砖殿周边图案呈柱形、齿形、回纹形,刀法精细、精工细雕,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这些精美的砖雕壁面装饰代表了回族在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中所独有的壁画装饰特色,对其他少数民族的建筑装饰也有深远的影响。

三、黑龙江流域锡伯族典型壁画

黑龙江流域的锡伯族历史悠久,大兴安岭、嫩江北部和嫩江北岸呼伦贝尔草原、松花江流域的扶余是锡伯族祖先的发祥地。锡伯族和其他北方民族一样信奉萨满教,许多艺术样式都有其信仰的特点,其中雕、绘、绣、铸制品都有明显民族特色。

壁画是锡伯族美术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壁画是靖远寺和纳达齐牛录村关帝庙和娘娘庙里的壁画。寺庙墙上壁画一类是描绘大自然景色的花、鸟和其他动物及山水;另一类是描绘历史故事的组画。总体上看,锡伯族壁画的色彩非常协调,画面生动,绘画艺术水平高超,充分体现了锡伯族人的审美意识和聪明才智。

总之,黑龙江流域蒙古族、回族、锡伯族早期壁画装饰手法各不相同,都具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对黑龙江现代城市装饰壁画的制作、文化传承具有积极的影响;对如何发掘黑龙江壁画的地域性文化内涵,促使黑龙江壁画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面上)项目,项目名称:《黑龙江壁画装饰艺术的地域性特征研究》,项目编号:12512111)

参考文献:

[1]陈兆复.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金色的草地教案篇(5)

裕固族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游牧于我国北方草原的"丁零"人,丁零在南北朝时称为高车(敕勒),隋唐时期称为"回纥(鹘)"。公元840年,回鹘汗国灭亡后,部众大略分成三支迁徙,其中迁移到河西走廊的那一支,与早先迁来的部分回纥汇合,在这里生息繁衍,成为当今之裕固族。有人形象地说"裕固族的美术就在她(他)们的身上,裕固族的财富也在她(他)们身上"。

一、裕固族的服饰艺术总体特点

裕固族男、女均穿高领偏襟长袍,束腰带,男子腰带上一般配挂五寸腰刀、火镰、鼻烟壶等,女子腰带上一般配挂荷包针扎等配饰,刺绣精美,衣袍领口、袖口、下摆口、两侧衩口都镶绣有各种精美图案及花边;足穿牛皮"亢沉"或高腰子翘头皮靴及女子的软腰绣花布靴;裕固族成年男子一般戴毡帽,毡帽的后檐和侧檐卷起,帽檐镶黑边,帽顶多在蓝缎上用金线织成圆形或四方如意纹饰;头面是裕固族妇女出嫁时戴的头饰,也可以说是其嫁妆,共有三条,宽约三寸,长约五尺,前胸分左右两条裕固语称为"凯门拜什"或"喀木",背后一条裕固族称之为"董得斯格";已婚妇女头戴喇叭形高顶红缨帽和"头面",红缨帽东部为平顶、西部为尖顶,未婚姑娘戴"沙日达什戈"。

二、裕固族服饰装饰艺术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饰可看出该民族精神、文化发展的轨迹,审美观念的集中、传承和装饰风格,所以,民族服饰的装饰工艺被形象地称为"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穿在身上的历史"。 服饰的装饰艺术包括服饰的装饰工艺或者装饰手段;装饰的内容或者题材;以及装饰的色彩、形式或者说风格。探析裕固族的服饰装饰艺术也将从这几方面入手。

1.装饰手法 

中国传统民间服饰装饰工艺包括刺绣、印染、拼接、镶边、挖补、条带、花饰、盘纽、缀扣等等。统观裕固族的服饰装饰工艺,主要是以刺绣、镶边为最常见装饰手法。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裕固族民间刺绣把中原名绣、十字绣及藏族、蒙古族、古代先民回鹘等民间刺绣相结合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造型、色彩规范和功能形态,创造出既富有装饰趣味又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刺绣品。刺绣技艺虽没有"四大名绣"那么高超,绣品也不及"四大名绣"那么精致,却也独具民族特色。平绣、辫绣、镶绣、结绣、串珠绣、剪贴绣等是裕固族主要的刺绣手法。其中以平绣、串珠绣和拼贴绣最受裕固族妇女喜爱。如已婚妇女头面上的刺绣手法主要运用串珠片绣和镶绣将大量的珊瑚珠、海贝片、玛瑙、绿松石和银器等绣于布片上组成图案。服饰的刺绣主要表现在衣领、衣袖、衣襟、下摆等许多部位。还有帽子、头面、鞋靴、鞋垫、腰带、荷包、香包、针线包、烟袋、手绢、刀鞘套、火镰套、头巾等物品上。镶边工艺是裕固族长袍、坎肩的主要装饰手法,一般用各种事先做好的,以手工刺绣的各种花边对服饰的领圈、袖口、门襟及衣襟开衩处、下摆,帽檐和配饰的边沿进行包裹锁边。衣领和袖口部位往往有多道镶边,层层叠叠,而且处理手法各不相同,色彩、宽窄变化丰富却又不失统一,显得华而不俗,有的袖口内还以水獭皮或狐狸皮镶边,既具保暖的实用性又富有装饰意味。这些部位均属易磨损部位,镶边即可增加这些部位的耐磨程度,又精致巧妙地处理了毛边,增加视觉美感,有其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含义。

2.装饰题材

裕固族服饰的装饰题材既有自然景物如太阳、山川等,又有生产生活中的鹿、骆驼等动物和花草,以及神话传说中的龙凤及十二生肖等,还有工整对称、层次丰富的几何图形。红缨帽上一般绣凤凰等花鸟图案。年轻妇女的衣袖从袖口一直到肘部都镶绣各色花边,花边图案也很丰富,有各种花草纹、羊头变形纹、福寿无头纹等。长袍的下摆则通常镶绣如意云纹花边。挂在衣服上的香包、荷包、针扎等小挂件上也绣有花草、动物、云纹、万字纹等图案和纹样。裕固族妇女的软腰绣花布靴一般在鞋帮上多绣花草目纹、云纹、蝴蝶纹等。男子平时所穿的"素亢沉"(单色布靴),也是蓝色靴帮绣上白色如意云纹。从裕固族刺绣图案中保留下来的相当一部分与宗教有关的图案来看,不仅有与佛教相关的图案,如被称为"佛家八宝"的盘长纹与金鱼、法轮、宝伞、宝瓶、莲花等就大量出现在裕固族的白帐篷等处;还有早期萨满教的遗迹,甚至包括更早的有关原始图腾的崇拜,如在裕固族刺绣图案中比较常见的的一组图案造型,初看上去是由植物的茎、叶及花朵的局部组合成的花卉图案,但仔细观察却发现这些植物的茎叶被非常巧妙地组合成了动物眼睛、鼻子、嘴的的形状,表现了一种原始的图腾崇拜①。

历史上,裕固族的先民信仰过多种宗教,从最初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到萨满教、摩尼教、佛教、喇嘛教。萨满教作为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的一种原始形态的宗教,认为万物有灵。信仰作为人民意识形态的核心,直接体现在他们的刺绣纹样中。所以反映天地、日月、动植物等的一切自然界事物都纳入纹样的范围,将这些事物特征创造成神灵化的形象加以供奉和崇拜。如裕固族妇女衣领边缘象征河流的波浪线,象征彩虹的七彩纹,取材于动物牙齿的三角纹,以及长袍下摆、帐篷上的云字花纹等都是被神灵化了的吉祥符号。另外,裕固族刺绣图案中还有许多是来自本民族世代相传的神话传说中的一些美好的、具有神力的动植物如《珍珠鹿》中的鹿造型,《天鹅琴》中的天鹅造型等概括简化而成的图案造型。同时鹿也是萨满教文化中的鹿文化或鹿人文化的一种表现,而裕固族对天鹅的崇拜,也不乏萨满教的影响。

3.装饰风格

一个民族的装饰风格,既与该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相关,又与该民族的发展历史、民族文化、宗教渊源等密不可分。裕固族刺绣图案简洁纯朴、色彩艳丽、造型夸张、线条粗犷,展现出豪放的草原气质。刺绣图案的组织形式较注重均衡与对称。均衡与对称源自于人们摹拟纹样范本原物所囿定的。首先,无论 动物、人物还是植物花卉,均衡和对称都蕴藏于其中,如云纹单独存在时本身就是对称的,还有重复排列时也是巧妙地以对称形式表现,还有各种动物、花朵也是两两对称,即使单个存在时也是对称形式。其二,纹饰用来装点服饰,人的身体的对称形式,使它不得不作对称装饰的需求,如两衣袖、两襟、两肩、胸背等等都在要求纹饰具有对称性。值得一提的是,裕固族的荷包、针扎等五个配饰的刺绣图案却是两面并不讲究对称,甚至刻意追求不同的图案表现。在问及为何如此处理时,很多刺绣艺人也说不上来,只说是为了好看。大概是因为这些配饰都是挂在腰间的,走起路来会两面交替出现,这样会显得丰富多彩,更能增加装饰的效果吧。另外,图案形象的夸张性,也是裕固族刺绣图案在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无论动物植物、山川河流,在图案构图上多是对所反映的内容从外形、神态上进行夸大、强调、突出,追求神似,这是一种原始的构图法。裕固族妇女正是通过这些看上去"似是而非"的造型向人们展示着其民俗文化传承的深层意蕴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情感,显示出游牧民族图案设计的豪放与洒脱。

色彩在服饰上的运用同样是民族审美心理、民族性格特征的反映。裕固族刺绣中的色彩搭配经过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吸收了周边其他少数民族的用色技巧,依然保留着浓郁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特色和自己独特的审美取向,在努力追求色彩的浓郁及厚重的对比效果中显示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裕固族刺绣图案的色彩如同其造型,除了表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外,同样表达着一种象征性②。源于对彩虹的崇拜从而崇尚七彩的颜色。裕固族妇女戴的红缨帽,其中有一种流传下来的说法认为帽尖上装饰的红色缨穗与帽沿上的黑色镶边分别象征着代表白天的太阳与黑夜,还有说红缨穗是为了纪念传说中的民族女英雄萨尔阿玛珂流的血。以及头面装饰中,以红色珊瑚珠作为底色,以白色或蓝色珠子拼镶图案,后面以白色海贝片镶绣,也是为了遮住萨尔阿玛珂露出的白骨。

裕固族在河西走廊的高寒地区,周边环境大多为戈壁滩。草木和水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裕固族崇拜草木和水,所以裕固族尚绿尚蓝。中国传统习俗结婚的时候要穿红色的衣服,裕固族的姑娘却穿绿色的衣服。③。另外,除和尚和喇嘛外,裕固族男女一般不穿米黄或黄色衣服,这与宗教信仰有关。

三,结语

具有独特风格的裕固族服饰装饰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很有价值的组成部分。裕固族妇女服饰艺术的款型特征、装饰特色,既取决于生长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生产生活方式等客观因素,又取决于本民族历史、风俗礼仪、宗教信仰等不同因素的积淀。正与几千年来中国多元民族文化发展的程式息息相关,裕固族服饰艺术在服饰多元文化的今天,依然散发着璀璨迷人的光彩,中华民族才有如此灿烂的服饰艺术繁荣景象

基金项目:河西学院2011年度科研创新与应用校长基金项目  编号:XZ2011-10

金色的草地教案篇(6)

深化理论武装,筑牢党员思想根基。林草局党支部注重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积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的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不断用理论武装头脑。充分运用“学习强国、龙江先锋、伊春党建”等线上学习平台开展学习教育,确保政治学习不受疫情影响,学习成果入脑入心。并在学习的基础上,围绕视察伊春的指示精神先后开展了2次专题研讨,对照的特指要求深入查找了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刻剖析了问题根源,明确了努力方向。

聚焦提升组织力,夯实支部基础建设。林草局党支部以建设优秀党组织为目标,严格落实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组织生活制度,党支部书记每季度对党支部组织生活开展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杜绝组织生活表面化、形式化、娱乐化、庸俗化等现象。2020年以来,林草局党支部共召开支委会12次、支部党员大会3次、支部书记讲党课4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0次、组织生活会1次、党员集体学习27次,使得党员的党性修养得到进一步锤炼。2020年以来,林草局党支部共党建信息47 条,被区委宣传部、组织部、纪委、党史学习领导办公室采纳发表4条。注重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吸收新鲜血液,2020年以来,共发展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名,其中的3名同志已经于2021年4月被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2020年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支部先进党员12名,向区委组织部推荐2名区级优秀党员。

勇挑重担站立排头,打赢防疫阻击战。林草局党支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自觉把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全局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和现实检验。第一时间成立了本单位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组织机构,制定了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应急预案、防控指南等相关措施,成立了“农业农村、动物疫病防治、野生动物疫病监测”三个工作专班,深入到农贸市场、山特产经销店、畜禽养殖户、农村及林场(所)进行突击检查,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组织50名党员干部,分设三个小组深入到农村防疫卡点实行24小时值守制度,对所有入村人员严格执行“扫码、测温、戴口罩”三项措施,对入村车辆做到“一车一杆”,共检查进村车辆535台次、人员1386人次,劝返入山祭祀活动25起,春节期间发现疫区返乡探亲人员1人,值守人员立即上报区指挥部进行处置。林草局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选派7名工作人员下沉到我区4个行政村,指导农村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建立农村人口基本台账、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管理台账、农村外来人登记台账,严格落实“严七条”管理办法,配合村委会加大疫情防控知识宣传,织密农村疫情防控网。成立临时党支部三个,20名党员干部主动请战,争做疫情防控的宣传“小喇叭”、当好攻坚“排头兵”,用实际行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战疫”一线高高飘扬。

开展专项行动,助力建设文明金林。林草局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的优良传统,主动承担金林区至伊美区公路沿线的垃圾清理工作,共出动党员干部40余名,先后用6个工作日清理伊鹤公路金林区段道路两侧白色垃圾3吨。结合学党史“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林草局共承担17栋楼房卫生清理工作,清理各类生活垃圾6吨、小广告1000余张。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到乐园村开展“美丽乡村”活动,共清理排水沟400米、垃圾5吨、栽植绿化树5300株,为村民营造出干净、整洁、舒适的人居环境,为我区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金色的草地教案篇(7)

还未等到验证结局,由鄂尔多斯企业组织起草的这份互联网金融扶持政策草案便已被否决。“原因有很多,总之市领导觉得时机不成熟,扶持政策暂时不会出台了。”该份草案的推动者之一、原鄂尔多斯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先生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这份草案是在2013年冬天,由杨先生及其同事顶着严寒数次进京,请一些互联网金融专家打造的。几经辗转,上述 《草案》的草稿到了《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手中。

这份《草案》开头提到,“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环保、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增加投资渠道,对推动鄂尔多斯市经济加快发展,转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吸引互联网金融企业落户,《草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优惠政策,包括:互联网金融企业落户当地,给予税收优惠;互联网金融企业贷款,当年政府提供担保和部分贴息;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一定的办公场所;甚至为互联网金融企业高管提供住宅,等等。

相比较其他地方出台的政策,鄂尔多斯酝酿的政策也不逊色。但是为何没有最终出台?

从事P2P行业的翼龙贷董事长王思聪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鄂尔多斯市的有关人士曾经带着这份草案找过他,他也对草案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但是面对落户鄂尔多斯的邀请,翼龙贷最终还是婉拒。

事实上,鄂尔多斯市的相关人士曾经带着这份草案,多次在北京调研,游走在互联网金融企业中,但是频频遇冷。

“做互联网金融需要金融和互联网两个基因。”融360CEO叶大清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如果一个地方缺乏这两个基因,那么用户、流量、无边界创新都没有办法保障。

金色的草地教案篇(8)

关键词:汉绣;汉绣纹样;吉祥图案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14-0145-02

刺绣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四大名绣还是其他地方性绣种,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和变迁轨迹。汉绣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自身独特的发展脉络。经历了缘起、兴盛、流变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以武汉、洪湖和荆沙为中心并覆盖了湖北省长江两岸和江汉平原广大地区的刺绣体系。

民间绣品从刺绣工艺的角度反映了传统图案的精神品格。传统的吉祥图案,普遍运用了象征性的表述方法,将祈福纳祥,驱恶避邪的思想观念,通过谐音、会意、借代、比喻等方法,曲折含蓄的化为图案,并运用丰富多彩的刺绣针法,表现为精美的刺绣纹样。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其图案丰满,装饰性强,因极具楚韵遗风得名“汉绣”。

1 汉绣纹样的内容形式

1.1 花草禽兽类

汉绣承袭楚风,在图样上多喜龙凤鸟兽、花草或两者结合。龙、凤、花草是楚文化中历史悠久,富有特殊感情价值的纹样。我们从出土众多的楚国丝织品中可以窥见一二,除了龙凤、花草以外,还喜欢表现虎、鹿、蛇等其他动物,这些丝织品无不体现着荆楚大地人们充沛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随着岁月的流逝,由这些动物、植物崇拜衍生出“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福禄寿全”、“四季富贵”等吉祥观念,连同那些楚文化遗产在汉绣纹样中仍然鲜活的存在着。

1.2 金线人物类

汉绣中人物绣一般表现宗教人物较多。用汉绣手法来表现宗教中的人物,更显得含蓄、宁静、富贵。汉绣的金线人物类刺绣也是它的一大纹样特色,用金线刺绣人物在很多绣种中都有。但汉绣的金线人物纹样运用在汉绣中时其构图、色彩搭配都和其他绣种迥异,极大的保持了汉绣来自民间的纯朴气质,又不失楚文化的飘逸、汉绣的富贵等艺术特色。

2 汉绣纹样的艺术特色

汉绣纹样从内容上讲是承袭楚地对被赋予一定特殊意义的龙凤、花草纹样的崇拜,而从其纹样的艺术特色上来说,它的艺术特色和内容紧密相关。

2.1 汉绣纹样的造型

我们可以从丰富的楚文化的艺术遗存中看到:楚文化喜爱的纹样造型无不是清秀、韵致俊逸、线条蜿蜒流畅的。而承楚文化脉络而下汉绣龙凤、花草纹样造型同样是这样的特色。

2.2 汉绣纹样的色彩

汉绣以红、黄、绿、白、黑五色中的“上五色”亦即五色中最鲜艳的色调为主,色彩极其丰富、富丽。它的色彩的主要特点是浓墨重彩、对比强烈、绚丽多彩、富丽堂皇。它多用深色做底色,衬托画面主要图案,讲究实绣,使作品完全不褪色,完全靠一针针把它拼起来。正是这些鲜明的特色,使汉绣成为雅俗共赏的绣种。

2.3 汉绣纹样的构图

汉绣喜爱特殊的构图形式。传统的汉绣,色彩、画工和构图都极讲究,绣品充分运用圆格、条纹组合的芦席片、万字锦、冰竹梅、竹龙锦等图案,再结合抽象的条纹、圆格图案来构图,以表现装饰图案的夸张变形,描绘大胆想象中的人物花鸟、瑞兽祥云,从而使绣品呈现饱满匀称、敦厚古朴、浓重热闹的强烈效果。处处体现着汉绣艺术原始、神秘、艳丽、富贵的民间之美。

3 汉绣纹样艺术特色的源头

3.1 汉绣纹样艺术特色的源头是楚文化在民间的基因传承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大量汉绣纹样艺术遗产无不是造型清秀、韵致俊逸、色彩富丽、线条流畅。显示出楚人崇拜太阳,崇拜大火,喜爱亮丽的红色,向往日出的东方;从中可以窥见汉绣纹样传承着这些艺术特色。这是楚文化在楚地民间的基因传承:①楚地人们火辣、大气、浪漫、热烈的性格是其艺术特色得以继承的内因;②楚艺术自身的美和气质及其对中国传统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是其艺术特色传承的外因和动力。这样的基因传承,是很难动摇和改变的。

3.2 汉绣纹样艺术特色的成因是民间祈福、吉祥文化的体现

中国民间的传统社会是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依赖自然环境,以农耕、繁衍为中心,对神奇的自然界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在生活中借现实中的自然物寄予美好的愿望等,在民间艺术中沉淀,形成祈福、吉祥文化。从汉绣的纹样中,可以看到很多象征性的造型,其中大部分的纹样就是驱邪接福、谐音寓意等祈福、吉祥文化的体现,这些装饰图案的形成都受到了中国民间民俗思想的影响,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健康平安、吉祥富贵的向往。成为民间艺术中最富美学价值、学术价值的一部分。更体现了汉民族楚地人民生活中对丰衣足食、驱邪降幅的美好企盼。

3.3 民间艺术生存环境对纹饰的影响

汉绣绣品包括民情民俗产品、舞台文艺用品、宗教文化用品、民间灯会庙会产品四大类,这些类别需求对刺绣纹样有着特殊的要求。而汉绣的日用品过去绣品的消费对象,主要是富绅官宦人等,尤其是封建王朝,文武百官春夏秋冬的官服上,都要绣出与官阶相应的花鸟鱼虫图案来,在他们的家里,也免不了有绣品挂饰,是绣品的主要消费者。汉绣为了适应当时的市场环境、生存环境,发展出了以花鸟鱼虫等图样为主的纹样内容和艳丽、富贵的艺术特色。

4 结束语

汉绣工艺复杂,对于从业人员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我对一些重要的汉绣艺人进行了走访和调查,用最平实的语言记录他们对汉绣的理解和表达,他们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有对汉绣默默坚守的老艺人,有后现代社会催生的对汉绣创造、革新的汉绣艺术家,有发展汉绣产业的实业家,也有靠家人言传身教的后起之秀。他们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为汉绣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的行为和精神是值得我们记载和发扬的。

参考文献:

[1]李友友.民间刺绣[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王连海.民间刺绣图形[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Han Embroidery Patterns Characteristic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金色的草地教案篇(9)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171-02

一、传统图案纹样的演变

1.莲花图案纹样

《大阿弥陀经》认为,一切生活在极乐世界的芸芸众生,无不从莲花中化生。《长阿含经》更把莲花看做是神的象征。莲花的生物特性很特殊,她生于泥土中,却成长于水中,莲花不仅迎风摇曳,而且伴随太阳的起落而生合,四位一体,具有原生命的意义。“莲花”本身集中体现了“空”境界,当然也是净世的本真,受莲花的启迪,佛祖释迦摩尼结伽趺坐于莲花台上,象征化生万物和普度众生。因此,莲即是佛,佛即是莲。也因此在佛教众多寺院及雕塑画像中,以莲花的造型最为丰富多样。如西魏时期莲花大多呈椭圆形,三层结构,突出莲花花蕊和莲蓬;到北周时期的莲花多置于藻井及平棋图案中心,多为伸展似伞,莲瓣有尖、圆、单、复等形状,合成一个大花朵;隋朝莲花广泛应用于藻井、平棋、圆光、背光、桌帏等图案中,经常出现莲花与忍冬、莲花与卷草缠枝等复合图案;唐代莲花的总体特征是膨大变形,具有了团花的形状,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唐气象。

2.忍冬图案纹样

忍冬,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忍冬“似藤生,凌冬而不谢”,《唐本草注》进一步说,“忍冬禀赋冬季凌冽之寒气而成,清热解毒之功尤甚”。从佛教绘画艺术所推崇忍冬也可以看出其品行之高。《本草纲目》对忍冬的植物特征描述道:“忍冬处处有之,附树延蔓,茎微紫色,对节生叶。叶似薛荔、而青,有涩毛。三四月开花,长寸许,一蒂俩花,二瓣,一大一小,如半边状,长蕊。花初开着,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变色,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气甚芬芳。[1]”多数学者认为:“忍冬花来源于古希腊,是当地的特产,当地人民常用其作为装饰”。也有人认为忍冬花进入佛教建筑装饰图案“或许只是当时一种时兴装饰题材,并没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其实,图案始终与我们现实生活密不可分,任何装饰图案都是人脑对自然界或现实生活中某种实物的映射,在这个主观映射的过程中,设计者必然通过抽象和夸张的手法,使之整个图案都是人脑对自然界或现实生活中某种实物的映射,使之整个艺符合设计者内心想要表达或陈述的愿望。如果说“莲花”代表化生,则“忍冬”代表不生不死。“忍冬”自身的流线美十分符合装饰图案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忍冬纹也不断地改进着自己的形式。从古希腊时期的忍冬与棕叶纹到传入到我国新疆克孜尔石窟的忍冬纹,无不呈现着一种韵律美和节奏感,时至北朝时期的莫高窟及唐忍冬纹砖,不难看出忍冬纹总体的演变趋势是中国本土元素越来越多和西方元素的渐少,到唐代以后,忍冬纹逐渐被改造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意象形缠枝纹和卷草纹装饰图案。

忍冬纹主要有三种主要变体:云气忍冬、缠枝忍冬与藤蔓忍冬。北朝的忍冬纹多为云气忍冬,如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的伎乐飞天云气纹最具代表性,有人说“忍冬作为装饰性的花朵,与天体中的花朵、云彩配合,其形式自由随意,促使天体中呈现出动荡飘飞的活泼气氛”[2]。唐代的缠枝忍冬纹比较发达,特别是在金银器方面,西北各地出土的文物可以进一步得出此结论,如陕西临潼庆山寺遗址塔基出土的唐代鎏金缠枝忍冬高足银杯,甘肃泾川大云寺塔基内出土了金棺银椁,其银椁顶部置覆瓦式盖,通体刻缠枝忍冬纹,等等。可见,这些缠枝忍冬纹含有某种灵魂不死和极乐化生的含义。

3.卷草图案纹样发展及其寓意

卷草纹亦称缠枝花纹、穿枝纹、串枝纹,日本人也称之为“唐草”,表明它是唐朝金银器、纺织物及建筑装饰图案常见的纹饰。卷草纹或藤蔓纹从忍冬纹演变而来,呈波浪线排列,其结构多为二方连续图案。花草主要部分处忍冬纹以外,也有大量的牡丹花、、荷花、石榴花、葵花等花叶,整体曲卷圆润,生机勃勃。

从《营造法式》五彩遍装中了解到,它的图案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同时充满了韵律感,图形内容繁复,动静结合,花朵和草蔓姿态万千,形体舒展自然。楼广西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曾道:“卷草纹在早期枝叶较为单薄僵硬,到隋时期忍冬纹变得较为丰满,且彼此之间互有联系。到唐代时期,则应用了传统的技法,将牡丹、莲荷代替忍冬草组织到波浪形的卷草纹中去了。这种卷草纹花梗连绵不断,花叶萦回盘旋,造型丰富,线条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加上色彩的敷设,花纹更加丰满富力,绚烂多姿。这是中国传统的装饰风格和技巧与外来装饰内容的高度融合,创造出了一个新时达的唐风,也使唐代装饰花纹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故而,从构图上,唐卷草纹注重枝蔓的变化,枝蔓与叶片之间的空隙较为明显;结构上,其纹饰犹如凤鸟之尾饰。整体式样变化也耐人寻味,唐偏贵族艺术而宋偏平民生活气息;唐线条肥粗,层次厚重,给人以华贵豪壮之感,而宋线条瘦弱,层次淡化,给人以秀丽纤细之感,其变化也反映了卷草纹在不同时期的应用与变化。宋代卷草纹的凤化现象除了艺术审美需要之外,也是宋代政治生活的反映,即也是这一时代的文化产物。

4.团花图案的寓意

团花,即指形状为圆形的装饰图案。根据其形状特点将其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狭义的“团花”是以植物花卉为内容的装饰图案,而广义的“团花”则是泛指“一切由点、线、面以及色彩所组成的圆形寓意纹样”。圆形或近似圆形是自然界最常见的花朵形式,故圆形属于原生形式,其他形如方形、菱形、椭圆形等则属于派生形式。中国目前发现的内蒙古阴山旧石器时代岩画以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画人面鱼纹图等,均以圆形为岩画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中许多圆形的图案实则已有了“团花”的特征,为中国古代“团花”装饰图案的萌芽。以及马家窑文化、半山彩陶、马厂彩陶文化中的“圆形大涡纹”就是一种广义的团花艺术图案了。秦汉画像砖,特别是丝织锦绣兴起团花图案装饰,它的寓意也越来越明朗化。东汉的伏羲女娲画像砖,左侧伏羲手举日乌,女娲则手举月蟾,象征着团圆、和好与美满,是一种特别“有意味的形式”[3],也是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至首。因而团花在一个圆体内,包容天地万物,无论是实在之物,还是虚幻之物,无论是动植物还是生活事物,都能成为团花的装饰素材,但其主要内容是表达兴旺之气象。因此,历代绣织品,建筑壁画、瓷器装饰等等皆用团花图案来表达一种祥和之意的生活气氛,也给人一种团圆美满,富贵兴旺的联想与意味。

团花在唐代运用到官服上也有严格的等级属性,其种类有小团窠、独窠、四窠等等,按官品大小之分,t袍服上团花纹饰有大团花小团花之分;按题材来说,团花实则是一种从动物图案到植物图案的演变过程。有人把史前岩画上的动物图案看做是团花图案真正的开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现了大量关于团花的剪纸图案,从隋唐的藻井图案题材的广泛,比如说:三兔莲荷纹、连珠纹、葡萄藤纹等。到唐初的藻井图案,卷草纹边饰图案为代表达到了全盛时期,整个趋势表明了单纯的动物形团花和花卉植物纹饰的此消彼长的历程。具有代表性的是莫高窟盛唐第205窟三兔莲花藻井非常典型的体现了敦煌装饰图案的总体特征,即:色彩绚丽、内容丰富饱满。何宴《景福殿赋》云:“不壮不丽,不足以一民而重威灵。不饰不美,不足以训后而永厥成。”说明这样的装饰纹样在中国历展已经被运用了多时,不仅唐代如此,宋代更甚。

二.植物花纹及其装饰意象

1.海石榴纹饰

海石榴,亦称石榴花。整个图案由两部分组成:海石榴花与忍冬草纹。《北齐书》载,安德王纳李祖收女为妃,某日宋氏皇帝到安家赴宴,李妃母亲值此佳节送其两个石榴,意味石榴房中多子。可见,石榴不是一般的果蔬。而是祈子象征的一种意义。唐盛时期,中外贸易日渐频繁,此时海石榴纹作为一种典型的陶瓷器装饰纹样,应用于唐三彩上,以及唐敦煌石窟,西安碑林中唐碑壁画的装饰应用艺术上。其常见纹饰是在盛开的花朵中心露出饱绽的石榴果。宋代时期,在此基础上广泛应用于宫殿建筑、织锦的装饰之中,并与宝箱花、莲花花纹等相配,彰显其独特的魅力。

2.宝牙华纹饰

宝牙华,图案由两部分组成:宝牙花与忍冬卷草纹。从《营造法式》中所描绘的形状和特征来看,宝牙华是由牡丹、莲花、葵花、等花卉组成的一种团花纹饰,其写实图案实则是葵花和牡丹及的整合与重组,它的特点是第一层和第二层花瓣展开呈半旋转状的葵花,从第三层以上花瓣开始,收敛和拢合,呈“合抱状”,给人一种“以我为中心”之感。与宝相华相比,宝相华较为凝聚与收敛,宝牙华图案凸显的是张力,具有大唐风范。“宝牙华”图案以三朵盛开的黄色葵花为主,左右两边的葵花呈正面绽放状态,而中间的一朵葵花则花面朝下,有温柔乖巧之感,这种刚柔并济的画面组合,也体现了《周易》中所强调的:“刚柔者,立本者也”。

3.牡丹花(华)纹饰

牡丹素有“花中之王”的称誉,于我国种植发展也有两千余载的历史。牡丹花整个图案也由两部分组成:牡丹花及用做枝蔓的卷草,二者构成了雍容华贵的“产值牡丹花纹”。从南北朝开始,牡丹就被作为观赏的对象;唐代此花品种繁多,且多重瓣现象。周敦颐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4]。可见,作为一种富贵吉祥的寓意,世人皆爱牡丹。北宋司马光更赞牡丹的卓姿称:“洛阳春日取繁荣,红绿从中下万家,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更是将牡丹花的寓意概括而出,象征着富贵繁荣、幸福美好、吉祥平安之意。宋人墨客描述牡丹,也通过“没骨法”“叠色渍染”等绘画技巧来描绘牡丹的风姿,这也为后来建筑装饰风格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雷圭元.中外图案装饰风格[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金色的草地教案篇(10)

科研引领,让教师享受幸福成长。学校强化教育科研,通过不断努力,被评为省课题研究先进学校。学校共有国家、省、市、县各级课题11个,《日记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研究》国家课题已顺利结题;其余课题全部结题验收。科研引领,教师幸福成长,涌现出各级比赛获奖者和科研新人,有4人在省级比赛中获奖,1人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国家十一五课题研究先进个人”称号。学校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制订实施方案,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成果丰硕,新华社、《中国教师报》记者,省、市专家多次到校采访、调研、指导。

环保之旅,让学生喜尝幸福硕果。创建特色学校,打造环保校园,优化育人环境。我校被确定为“日中友好国际环保教育中小学样板基地”,日本NGO公司向我校援助捐赠环境保护教育设施,双方协定选派环保教育优秀师生互访共建。

校门口前方有块1200平方米的劳动实践基地,开展蔬菜种植和中草药、花卉培植兴趣活动。移植了板兰、红骨草、含羞草、金线连等多种中草药。育有长寿花、玫瑰花、非洲凤香、滴水观音、尚尾葵、扶桑等近20种花卉,既可移植美化校园,又陶冶师生情操。这个农村小学的“QQ农场”,寄宿生的“绿色餐桌”,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喜尝幸福果味。

上一篇: 卫生院中医药工作计划 下一篇: 应付会计实习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