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25 10:19:04

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

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篇(1)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一提到学困生,无不摇头叹息,说他们是“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教师们换个角度,放弃门缝里看人的偏见,就会欣喜地发现学困生并非不可救药,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困生的心态,对学困生学习目的、态度、兴趣、爱好、志向、心理变化和生理特点、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作全面调查、深入研究,并采取分类教育的方式,随时比较和修正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克制约束不良心态的滋生发展,用教师美好的灵悟、理智来塑造学生美好纯洁的心灵,使学困生领悟到身边的同学、老师都对“我”的进步寄予很大的希望,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使后进生转变思想,鼓足勇气,直面现实,积极向上,鼓励他们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地培养学困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教师的情感理智融入他们的心田,并能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二、和谐平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自身的职业决定了育人的职责,教师时刻应以组织、教育和管理学生为己任,因此,对学困生在活动中要多留意、多观察、多关心、多鼓励,努力沟通师生情感,搭起相互信任的友爱桥梁,建立起和谐平等、融洽纯真的师生关系。掌握学困生的心态、心理障碍、思想负担、精神压力,以及教育启发的方式,耐心热情地替他们排忧解难,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荣辱牵动着老师的心理,老师的得失同样成为他们脸上“阴晴变化的招牌”,向他们无私地奉献出真挚的爱,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善于发现闪光点,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鼓励他们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树立追求目标、激发学习的兴趣。在人格上与优等生平等相待,发现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要找准切合点,正面启发诱导,耐心说服教育。

三、培养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由学生学习责任性强弱和学习兴趣的浓淡来决定。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它的规律性,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通过外因而发生变化。”学生这个内因只有通过教师这个外因才能发生变化。兴趣是学习的挚友,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营养,提高学习效果,形成兴趣,才能成为开发人的智力的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细细调查、研究、比较,掌握了每个后进生的特点,切中火候,对症下药。

四、加强辅导,铸就自信的天地

教师要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善解人意,除了献给他们一片爱心外,还要替他们排扰解难。学困生之所以学习进步迟缓,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觉得他们最大的心理障碍莫过于基础差,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而丧失学习信心,遇到难题自己难以解决而觉得孤立无援,陷入无可奈何之中。我针对学困生这种心理,作具体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和原因,找准突破口。如举古今中外名人成长的范例。通过这些例子的启发教育,让学困生从思想和心理上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减轻学困生精神上的压力。 教育方式上本着多鼓励表扬、少指责批判的原则,引导学困生向优等生学习,使后进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五、创设情境,教给正确的学习方法

对学困生除了加强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外,教师教学中还应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根据学科特点和作业练习要求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阅读法、思考法、比较归纳法、识记法、回忆重现法、分析法、观察实践法等。 实践证明,学困生与优等生不是一成不变的。给学困生多一点关心,多一点温暖,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都可能使学困生从思想品行到学习技能上与优等生相媲美。

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篇(2)

一、强化矫正fa

有些学生从小组织纪律松懈,自由散漫已成习惯。由于学生自制力差,影响了听课的效果,造成了知识的脱节。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既要诚心又要耐心。在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让他们懂得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并对他们提出切合实际的可行的具体的要求。教师再根据要求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使他们在思想上绷紧遵守纪律这根弦,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不断增强自控能力。如因经常逃课、打架而多次转学后来到我校就读的一部分学生,老师就用强化矫+法规范了他的行为,并让他们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

二、目标激励法

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教师要用切合学生实际的目标激发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激励后进学生不断进取。

比如,一部分学生不但学习不努力,还纪律松散,又没有奋斗目标。班主任老师就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帮他确立奋斗目标,并分阶段给他确立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在培养学习习惯上化力气,在指导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在教师满腔热情地关爱下,这些学生的学习终于有了进步,他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老师及时表扬鼓励,并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在新的目标激励下,这部分学习更刻苦用功了,更遵守纪律了。

三、归因训练法

我们组织教师学习归因理论,学会归因训练方法。采用针对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归因方法训练,使学生也掌握归因训练方法,提高自我归因能力。

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品德状况决非一日形成,也常常不是一个因素造成的。如果我们把学生学习差只归因于稳定的能力因素,就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和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因此,我们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作具体分析,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成绩主要包括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相关因素,并向学生指出不良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危害性,使学生既认识自己的问题,又感到成绩差是可以改变的,这样学生就会出现奋发向上的积极变化。比如,我们五(2)班14名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语、数)进行归因训练。由于过去的多次失败,他们情绪低落,归因于自己智力差,由此帮教教师认真分析他们情况,帮助他们把失败归因于努力、意志、方法等与能力无关的因素,改善他们的情绪,激发他们争取成功的欲望。他们的自信心逐步增强,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到学年结束,12名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对于行为有偏差的学生,我们把它归因于主要是交友不慎,没有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同时肯定他们的本质是好的,只要遵纪守法,认真学习,一定能成为好学生。比如,五(2)班刘光银同学,原行为上有偏差,通过归因训练,他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断绝了往来,能遵纪守法,进步较快。实践证明,归因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

四、心理辅导法

我们根据心理辅导行为治疗法中的厌恶疗法,使用想像一种厌恶性的或惩罚的刺激,帮助学生摆脱某些行为障碍,预防某些问题的发生。每当节假日、双休日之前,我们在法制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违法犯罪的后果、小偷被抓的情景,使他们对这些行为后果产生恐惧,从而预防后进学生在假日里违法犯罪,从而规范他们的行为。我校学生不仅在学校中能遵纪守法,而且在寒暑假中、双休日中也能遵纪守法,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五、榜样展示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后进生的群体中树立榜样更为重要,不仅使后进生看到了希望,而且增强了后进生转化的决心。如在后进生的帮教工作中,我们请原来因严重违反校纪校规而多次处分,但在老师们的帮教下转化过来的学生来讲述自己的成长史,使后进学生懂得人人都是可以转化的。转化不仅要靠老师的帮助,更需要自己的努力和毅力。同时,我们不断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发现点滴进步,及时鼓励,每当后进生听到原来与自己差不多的学生受到表扬,他们的心灵总会受到震动,渴望着自己也能得到表扬。

六、情感教育法

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篇(3)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一提到学困生,无不摇头叹息,说他们是“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教师们换个角度,放弃门缝里看人的偏见,就会欣喜地发现学困生并非不可救药,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困生的心态,对学困生学习目的、态度、兴趣、爱好、志向、心理变化和生理特点、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作全面调查、深入研究,并采取分类教育的方式,随时比较和修正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克制约束不良心态的滋生发展,用教师美好的灵悟、理智来塑造学生美好纯洁的心灵,使学困生领悟到身边的同学、老师都对“我”的进步寄予很大的希望,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使后进生转变思想,鼓足勇气,直面现实,积极向上,鼓励他们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地培养学困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教师的情感理智融入他们的心田,并能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二、和谐平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自身的职业决定了育人的职责,教师时刻应以组织、教育和管理学生为己任,因此,对学困生在活动中要多留意、多观察、多关心、多鼓励,努力沟通师生情感,搭起相互信任的友爱桥梁,建立起和谐平等、融洽纯真的师生关系。掌握学困生的心态、心理障碍、思想负担、精神压力,以及教育启发的方式,耐心热情地替他们排忧解难,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荣辱牵动着老师的心理,老师的得失同样成为他们脸上“阴晴变化的招牌”,向他们无私地奉献出真挚的爱,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善于发现闪光点,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鼓励他们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树立追求目标、激发学习的兴趣。在人格上与优等生平等相待,发现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要找准切合点,正面启发诱导,耐心说服教育。

三、培养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由学生学习责任性强弱和学习兴趣的浓淡来决定。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它的规律性,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通过外因而发生变化。”学生这个内因只有通过教师这个外因才能发生变化。兴趣是学习的挚友,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营养,提高学习效果,形成兴趣,才能成为开发人的智力的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细细调查、研究、比较,掌握了每个后进生的特点,切中火候,对症下药。

四、加强辅导,铸就自信的天地

教师要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善解人意,除了献给他们一片爱心外,还要替他们排扰解难。学困生之所以学习进步迟缓,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觉得他们最大的心理障碍莫过于基础差,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而丧失学习信心,遇到难题自己难以解决而觉得孤立无援,陷入无可奈何之中。我针对学困生这种心理,作具体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和原因,找准突破口。如举古今中外名人成长的范例。通过这些例子的启发教育,让学困生从思想和心理上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减轻学困生精神上的压力。教育方式上本着多鼓励表扬、少指责批判的原则,引导学困生向优等生学习,使后进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五、创设情境,教给正确的学习方法

对学困生除了加强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外,教师教学中还应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根据学科特点和作业练习要求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阅读法、思考法、比较归纳法、识记法、回忆重现法、分析法、观察实践法等。实践证明,学困生与优等生不是一成不变的。给学困生多一点关心,多一点温暖,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都可能使学困生从思想品行到学习技能上与优等生相媲美。

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篇(4)

下面就差生转化工作总结了几点做法:

一、 真情化冰法 爱,对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由于差生往往有一种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对老师时时戒备、处处设防。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老师所有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有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达到心理相容,差生那紧闭的心扉才能向老师敞开,才能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更多的爱,更多的真情,用温暖的爱熔化他们心中的冰山,用挚城的情点燃他们自信和进取的火种,达到“精神所至,金石为开”的奇特效应。

二、 优先提问法

课堂提问是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的重要手段。在实际教学中,让优生“包场”,差生冷落一旁的现象常有发生。久而久之,差生听课的注意力就会分散,身在课堂、心在窗外。我认为教学过程中优先提问差生是使之得到转化的一***个很好途径。由于他们的基础和能力都比较差,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讲究层次性,让差生也能跟着老师的提问而积极思维,做到差生经过思考能回答的问题绝不让优生代劳。充分给予差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每年在每节课上都能体会到成功与收获的喜悦。这样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 优先批改作业法 作业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作业批改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优生的作业书写规范,正确率高,批改起来心情舒畅,差生的作业往往被老师放到最后草草写个“阅”字完事。这样一来就导致老师不认真批阅、差生干脆不做作业的恶性循环。这极不利于差生的转化。我认为,差生的作业应该受到特殊的优待才对。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差生的作业实行专业设计。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设计一些简单的、模仿性的作业。(随着能力的提高而逐步加大难度)。其次是他们的作业尽量当堂批改,随到随改,优先批改。最后是作业的评价,在作业的评价中,只打“√”,不打“×”错误的地方怎么办呢?只画一条横线,提醒学***生红线上面有错误,必须改正。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湖,会做了,就将错误的擦掉,填上正确的,老师看到改对后,在红线的末尾填上一个较长的“/”了一个不太规范的“√”,如果修改后仍是错的,红线不动,直至改对为止。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又养成了有错就改的好习惯,也便于老师监督学生对错题的修改。经过这样反复的时间过程,一个个错题的被改正过来的,成绩一步一步提高了,我门的目的也达到了。

四、 暗示提醒法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与赞美,尤其那些正在转化过程中的差生更是如此。所以我们杜绝在大庭广众面前指名道姓地揭发、批评,甚至恶语伤人,这样对于差生的转化只能适得其反、事半功倍。那么差生的教育转化过程中应该采取一些怎样的方式方法呢?我觉得精心设计安排一些环境和场合,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醒和暗示,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篇(5)

一、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转化后进生的基础

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了解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家庭环境好,不愁吃穿,娇生惯养,父母放任自流或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管教:二是弱能力型的后进生,即接受能力不强,听不懂教师的讲课,难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三是行为习惯不良,表现为惹是生非,搞恶作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动、贪玩,经常拖欠作业,学习自觉性差;四是品德不良,有小偷小摸与破坏公物的行为,常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五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当,与学生的关系不和谐,导致部分后进生越来越差。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说的少、练的少。表现的机会更少。久而久之,后进生就产生一种不敢表现自己和不敢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问题的畏惧心理。有部分后进生还形成了对其他同学的发言不作深层次思考,不去寻求其他答案或解法的从众心理和一切难题依靠教师的崇敬心理,长此以往,后进生更“后进”。所以,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又要留给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想、分析、整理的过程中,积极自主参与、思考、探索,敢于表现自我。教师只有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才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

对待后进生要与对待优等生一样,对他们不歧视、不疏远,要关怀他们、亲近他们,用博大的胸怀去容纳他们,与他们促膝谈心,交流感情。针对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分清其主流和支流,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闪光点都要及时表扬与鼓励,坚定他们的自信心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不断完善自我。对他们的消极因素要掌握时机,因势利导,避免简单、粗暴的训斥。防止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对待后进生要像医生对待患者一样,要倍加关心,尊重、体贴他们。教师应以全面细致的爱护之情,一视同仁的尊重之感,有效地触动后进生的心灵。

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篇(6)

 后进生不是天生的。他们中有的是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的是父母离异,不正常的家庭教育造成的;有的是身心发展中各种消极因素恶性膨胀的结果。由于后进生存在不少的缺点和错误,因此经常受到老师们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们的白眼。他们往往在同学中抬不起头。他们需要的是老师的关心,家庭、集体的温暖。实践证明,要转化后进生,只有使后进生动情。我们只有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他们精神上的污垢,只有消除了后进生对老师、家长、同学的对立情绪,才能开展转化工作。日常生活中,我从各方面去关心他们:在学习上热情地给予指导,遇到困难时给予真诚的帮助,有了点滴进步及时鼓励,犯了错误进行耐心地教育,使他们时时感到老师的爱护与关心,使逐步改正错误和缺点。

 二、了解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转化工作的先决条件。

 要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就得深入了解,全面分析后进生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坚持在了解中教育,在教育中了解。每接一个新的班级,我首先在原班主任那里了解学生情况,特别是后进生的情况:双差生是哪些,家庭教育如何,主要问题是什么?单差生是哪些,家庭教育如何,主要问题是什么?在新的学期开学前,做到心中有数。

 实践证明,只有全面了解后进生的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

 三、对后进生要因势利导,坚持一分为二。

 后进生的缺点较多,也较突出,容易被大家发现。他们也有优点和长处,只不过不太明显和突出,时常被大家忽视。往往这一点就不利于调动后进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我认为,作为一个班主任就应该注意发现后进生的微小进步,坚持一分为二,优点给予充分的肯定,积极引导,有时创造条件让他们施展自己的长处,以自身的长处逐步克服一些短处,从中让他们看到希望,增强进步的信心。上期,我班部分学生,不仅成绩差,纪律、习惯也差,时常扰乱课堂,科任老师意见也大,进行多次教育,常和家长联系,但效果不大。从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后进生受到了老师的爱护、信任,就会有一种受到鼓舞和激励的内心情感,就会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帮助。

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动,财务电算化继续向纵深发展,已由初期的部分核算电算化发展到现阶段的企业资源管理电算化,即ERP或者ERPⅡ阶段。ERP在推动财务结账工作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在结账的方法上与手工账有很大的区别。

一、理解ERP结账的流程

手工账环境下,完整的结账流程是:凭证编制(未审核)凭证审核(反审核)凭证过账(反过账)结账(反结账)。在电算化环境下,常用财务软件(非ERP版本)都是按照这个顺序来开发和控制结账过程的。当然,ERP系统与“常用财务软件”有所区别,但是在结账顺序上是相同的,可以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ERP环境下的各种操作所处的结账阶段。

(一)“凭证编制”上的对比

在“常用财务软件”环境下,凭证编制是在凭证制作界面直接编制会计分录来完成凭证的制作。但是在ERP环境下,为了提高业务处理的效率,依据经济业务的性质和财务处理上的差异分为不同的模块,如应付模块、应收模块、资产模块、库存模块等等,各种业务分别在不同的模块里进行处理。各子模块在系统里面设置了相对应的会计科目,操作人员只需要录入相应的业务单据或是进行借方分配就可以完成凭证的制作,有些界面通过“查看会计方法”来查看生成的会计分录,有些界面只能看到账户别名,要理解业务所生成的会计分录还必须理解账户别名所对应的会计分录。单据录入后传送至总账模块,在总账未过账前,从结账流程上看都只能是完成了凭证的制作。ERP环境下除了子模块生成日记账以外,总账模块可以进行特定的凭证制作。总账模块手工创建的日记账从整个结账流程上看,也都只是完成了凭证的制作,这一点和子模块导入的日记账相同。

(二)“凭证审核”上的对比

凭证编制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凭证审核”,审核后的凭证才可以“凭证过账”,已审核后的凭证要修改还需要进行“反审核”将凭证状态返回到未审核状态。“凭证审核”是财务处理控制上的重要环节。再看我们ERP系统的凭证审核,因为ERP系统没有设置“审核”这一职能对录入系统的单据进行单独审核,所有单据的检查都是录入人员自行检查的,尽管ERP系统在应付模块也有发票验证功能,但是检查方式有限,不可能发现分配科目用错及分配类型与科目之间的一致性问题。一方面因为ERP系统是公司的资源管理系统,单据处理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独立设置单据审核职能会导致成本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大量的审核工作也可能会对效率有所影响。ERP系统为了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而带来的控制弱化,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相形相生。作为补救措施,要求制定自查规范,尽量减少单据录入错误。

(三)“凭证过账”上的对比

凭证过账在手工账环境就是将凭证登记到“丁”字账户和明细账的过程,因为是手工账,所以工作量相当大,要消耗财务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电算化环境下这个过程是由系统来完成的,操作非常简单,速度相当快,这体现了电算化系统相对于手工账系统的优势,也是会计电算化系统在提高财务系统效率方面的一个直接表现。在过账的含义上,ERP和常用财务软件系统没有区别,都是将凭证或日记账登记到明细账和总账“丁”账户的过程。“常用财务软件”在过账以后可以“反过账”将凭证状态返回到未过账状态,而ERP财务系统只能反冲日记账,反冲后需要重做。在反冲日记账方面,这容易导致总账模块与子模块数所不一致,这一点必须引起重视。

(四)结账上的对比

结账操作表示会计周期里的经济业务已经处理完毕后在系统操作上的实现。在ERP系统里叫做关闭会计周期,含义都是一样,结账后方可依据结账后的系统数据编制各类会计报表,并在其后的期间里处理后续的经济业务。ERP财务系统和常用财务软件在结账上的区别在于这些常用财务软件系统在结账以后,如果要打开会计周期,则只能逐期打开。ERP除了资产周期和成本周期关闭后就不能打开外,其余子模块和总账模块的周期都可以单独打开。

二、结账工作总体目标

无论手工账还是电算化环境,会计核算的总体目标就是合法公允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这个总目标在结账工作中又可以分为很多细小的目标,如平各类中转、核对货币资金、核对内部单位往来、待摊和预提各类费用、提取各类资产折旧、分摊各类成本差异、核对总账与明细账、账实一致、结转成本与收入以及其他需要给予关注的要点等。因为会计核算事情较多,最好的办法就是列示一张清单,对每一件事情都明确列示处理的要求及完成时间,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避免遗漏。

三、对整个结账工作要有长远规划,精心安排

不论手工账还是电算化环境,结账工作事情很多,处理难度各有不同,如果不分先后,盲目入手,往往事倍功半。所以结账工作除了结账的目标要明确之外,还要有长远规划,理清头绪,从容易的事情入手,层层剥离,往往水到渠成。

(一)整个会计期都要关注的问题

核算工作中有些问题很重要,解决问题的周期很长,发生的频率较高,处理起来难度也比较大。这就需要在整个会计周期内都予以关注,以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比如在整个会计周期内都要予以关注的:员工的往来科设置错误,其他应收应付设置成了应收应付;预付款的核销,对于长期的预付款含内部员工借款,及时催缴发票或催收借款;各类发票的入账工作,特别是内部往来单位发票的入账一定要及时,因为涉及到内部往来科目对账问题;各种科目余额的反常现象,如负债类科目余额为正数,资产类科目余额为负数,差异类科目余额过大或发生额过大;委外材料科目余额过大,对账和质量风险的揭示;账户别名的使用是否规范;凭证装订是否及时;应付账款、应计负债以及成本科目的清理;各类实物资产的安全完整等等。

(二)比较容易处理的问题

会计核算工作中,有些问题比较独立,往往在期末进行集中处理,如资产类中转科目,包括固定资产中转、长期待摊费用中转、待摊费用中转、在建工程中转、无形资产中转等。这些资产类中转科目对应关系单一,通常先做后做都没有什么影响。总账平资产类中转科目、总账与明细账核对相符以后,资产模块的周期就可以关闭了。另外按集团规定预提的各种费用、工资、涉及总账与子模块之间的调账及反冲事项等。这些问题比较独立,但是不能有遗漏,要逐项检查。

(三)往来中转科目对应关系比较复杂

应该说各类中转科目都是暂记科目,要求在结账时进行平账处理。使用中转科目是ERP的一个创造。首先,ERP分模块处理业务,如应付不处理收款,但收取供应商押金时必须反映供应商的负债,这又要求在应付处理,因此使用应付总账中转科目,通过应付总账中转在应付反映负债的同时在总账反映收款业务。中转科目的使用为模块之间的衔接提供了一个桥梁。其次,通过中转,不同岗位之间能达到交叉稽核的效果,通过总账稽核,可以使中转科目使用的必要性与正确性都得到有效的考虑。常用的往来中转科目有应收应付中转、应收总账中转、应付总账中转等。这几个中转涉及到应收、应付和总账等模块之间的转账事项,涉及的对应关系比较复杂,往往视实际情况而定。通常的对应关系有货币资金、供应商往来、客户往来、费用等。因此,要求各模块操作人员月底时将中转明细表通知总账,以利于总账核对和检查以便及时结平往来中转科目。

(四)核对货币资金余额和内部往来科目余额

将货币资金和内部往来的核对放在平中转科目以后,是因为货币资金和内部往来涉及到的对应科目较多,形式各异。因此在核对货币资金和内部往来时需要处理好其他的对应关系,除了平往来中转科目外还有应付模块的过账问题。通常情况下,这些问题处理好了以后,货币资金就只需要考虑账户之间挂错账的情况了,如果不存在账户之间挂错账的问题,货币资金大都是可以平的。在核对了货币资金、平往来中转科目及核对总账与明细账以后,应付模块的周期就可以关闭了。

(五)最后进行成本差异分摊

如果ERP实行的是标准成本,但公司对损益的反映是以实际成本为准的,因此要求对标准成本进行还原,将标准成本还原为实际成本。进行差异分摊就是要将当月以标准成本结转的成本还原为以实际成本反映的成本。对各类差异的理解也必须以实际成本为基准,否则很难正确理解各类差异。差异分摊需要在存货类科目总账和明细账核对一致、无余额异常、库存周期关闭的情况下进行。差异分摊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标准成本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还原为实际成本。

(六)关闭会计周期的要求

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篇(8)

十报告指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首钢作为实体经济和传统产业,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战略决策,率先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经过8年艰苦奋斗,到2010年钢铁业搬迁调整基本完成,新钢厂建设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并实施跨地区钢铁企业联合重组,产品结构向高端板材和精品长材转变,产业布局拓展到沿海和资源富集地区,非钢产业通过改革改制竞争能力大幅提升,集团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1年进人世界500强第295位。

首钢钢铁业搬迁完成后,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市委市政府对首钢转型发展高度重视,郭金龙书记、王安顺代市长到首钢调研时指出,首钢要成为首都传统产业转型的一面旗帜,承担打开北京西大门的任务,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要成为北京“四个服务”的重要基地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区域。要通过首钢的转型发展,努力打造首都经济新的增长极,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

首钢党委审时度势,提出了“以开放的视野实现首钢伟大的转型”,着力推进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转型。实施“主业做强,多业协同,打造综合服务商”发展战略,突出北京地区的转型发展,建设“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产品结构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包括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二是体制机制转型,适应首钢“多业多地”发展格局新变化,实施集团化、产业化管理;三是思想文化的转型,培育适应首钢转型发展的企业文化。力争到首钢建厂100周年(2019年)时,基本完成这一阶段的转型任务。这符合党的十八精神和北京市要求、符合首钢实际。

下一步首钢钢铁和非钢产业转型,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从钢铁业看,目前全行业遇到了严重困难。由于国际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特别是钢铁业自身产能严重过剩、成本上升的矛盾不断积累,2012年以来全行业处于亏损状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结合首钢实际,要更加突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转型发展为主线,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和降低成本力度,增加高端和领先产品的比例,充分发挥工艺技术装备优势,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健全协同高效的产销研体系,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快扭亏增盈,全面提高钢铁业的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

非钢产业方面,要大力发展矿产资源业、装备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生产业、建筑及房地产业、海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多业协同发展。一要进行现有非钢产业的整合,同类业务要在一个平台上发展,发挥整体竞争优势。二要扩大开放合作,利用地处首都的优势,利用首钢与市科委建立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与市外联办建立的同中央企业对接平台、与石景山区建立的联合招商机制,同有实力大企业合资合作,招商引资,发展新兴产业。三要积极参与首都经济结构调整,与北京相关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发展新兴产业。

要加快新产业园区建设,一是利用主厂区停产后的土地建设“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形成“五区两带”,即总部经济区、综合服务中心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综合配套区、工业主题园、城市公共活动休闲带、滨河综合生态休闲带。2013年要配合政府部门尽快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启动地块的工厂设备和厂中村拆迁,进行部分土地的一级开发,加大招商力度,促进有影响力、带动力的大项目落地。二是利用首钢第二通用机器厂停产后土地建设“中国动漫游戏城”;利用特钢停产后的土地建设“中国绿能港”,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研发产业。这两个园区作为先行试验区,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落地上取得新进展。

二、贯彻十提出的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推进首钢体制机制转型

十报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

结合首钢实际,主要是在集团管理体制改革和内部经营机制改革上下功夫。已提出了总体改革方案,分步实施、逐步过渡,下一步要列出时间表,抓好落实。首钢搬迁调整后,钢铁业由北京一地发展到全国7个省市,由对工厂的管理转变为对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管理,在北京地区转变为对非钢新产业和产业园区的管理。适应这一变化,改革的总体方向是,从工厂式管理向集团化、产业化管理转变。一是完善集团总部管理体制,调整与钢铁生产直接相关的管理部门职能定位,完善北京首钢园区建设和新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二是对新钢厂实施“集中整体、分层能级’管理,统―调控战略资源、平衡资金、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源;对联合重组企业实施“分类管理”,总公司依法行使股东权利并履行义务,对事关集团全局的重大事项统一协调管理;三是对非钢改制企业,按照首钢控股和参股比例,按照与钢铁主业的关联程度,实施分层分类管理;四是对北京新产业园区,建立新体制新机制,理顺管理流程,强化管理力量,为建设新产业平台奠定组织保障。

在内部经营机制改革上,应对当前严峻形势,保证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要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一要处理好总公司与各钢铁企业的关系,企业要牢固树立市场主体意识,总公司要加强协同配合,改进各项服务,充分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处理好局部技术经济指标与整体效益的关系,局部服从整体、指标服从效益;三是处理好降低成本与调整产品结构的关系,使产品开发的增量效益大于降低成本效益;四是处理好产品、工艺和市场的关系,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产品开发和工艺进步;五是处理好各项考核指标的关系,加大效益指标权重,严格考核兑现。六是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把发展规划落实到年度工作中,当期效益与战略性产品开发结合起来,提高高端领先产品的集中度。

三、贯彻十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推进首钢思想文化转型

十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结合首钢实际,适应企业转型发展需要,推进思想文化的转型,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树立首钢核心价值追求,坚定必胜信心。以“首钢服务、首钢品牌、首钢创造”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作为首钢人的核心价值追求,同时要提炼出符合时代要求、体现首钢特点、为广大职工所接受的企业精神。当前要引导职工辩证分析形势,越是困难越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综合竞争力,在困难中激发前进的动力,在应对挑战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我们有责任、有条件、有信心、有举措,一定能够战胜新的困难,完成好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二是加强对企业转型的文化统领。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企业、教育职工、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学习型企业建设,适应转型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职工的学习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文化融合,积极吸纳集团新成员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加强理念、制度、行为的融合,尊重差异、优势互补、丰富内涵、形成体系,进一步培育“总部统领、整体协同、分层定位、各具特色”的集团文化。加强典型宣传,广泛运用各种活动载体,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面对当前钢铁业严峻形势,针对部分干部职工对转型发展的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信心不足的问题,个别单位强调客观、不敢担责、全局意识和主动意识差以及执行力不强等问题,需要总公司和各单位上下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把统一思想与提高执行力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公司党委的各项决策上来。

四是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方针,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千方百计持续改善职工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通过企业发展解决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全体职工共享发展成果。加大维护稳定工作力度,做好矛盾的排查调处,及时化解不安定因素,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四、贯彻十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抓好企业党建工作

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篇(9)

1、对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的分析和判断。

县是典型的西部欠发达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水平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低,是国务院确定的部级贫困县。改革开放以来,县紧紧依靠国家一系列发展优惠政策,依托自身的产业基础、资源状况,在大力发展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加大了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促使经济社会取得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按照“适度调整、把握全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玉米、马铃薯、西(甜)瓜、枸杞为主的特色种植区域格局;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治理水土流失、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通过建设羊绒工业园、太阳山()工业园区,培育民营骨干企业,促进工业经济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可以说奠定了由前工业化向工业化转化的基础。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17亿元,同比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94亿元,同比增长41.2%;税收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150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00万元,同比增长26.1%;农民人均纯收入2914元,同比增长1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92元,同比增长13.1%。

认真分析的县情和所处的历史方位,可以看出,目前的经济发展型态正处在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由此正在催生社会型态的三个大的转变。第一个转变,由前工业化阶段向工业化阶段转变。按照发展阶段划分,工业化主要由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构成,这是由一系列经济指标确定的。一是以人均gdp判断,县人均gdp为5127.1元人民币,约合美元772元,低于工业化初期人均1200美元的最低标准。二是以产业结构判断,县三次产业比例为28.9:35.5:35.6,第一产业比重28.9%,高于工业化时期低水平标准。三是以城市化水平判断,县城镇人口9.9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26%,低于城市化率30%的最低水平。因此,目前还处在前工业化的阶段,农业仍然一统天下。这方面主要表现在没有大工厂、大工业。经过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历届班子的不懈努力,现在正处在由前工业化时期向工业化转变这样一个阶段,而这个转变的速度和程度就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方式,如果能够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科学、合理、高效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县就会成功实现由前工业化阶段向工业化转变的重大历史性突破。第二个转变,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生存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解决温饱问题。发展型社会是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但社会温饱问题总体得到解决,发展的目标开始逐步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成员消费结构等方面均表现为不同的特征。

生存型社会与发展型社会的结构特征

消费结构特征经济结构特征社会结构特征

生存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以温饱为特征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求是整个消费需求的主体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比较高,工业、服务业的比例较低,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低多数社会成员从事农业,社会贫困发生率较高,社会分化不明显

发展型社会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特征的消费需求多样化,基本物质需求比例明显降低农业比例较小,工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较高多数社会成员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由于市场和分工的拓展,社会群体开始分化

按照以上理论分析县经济社会状况,目前,县整个扬黄灌区经过近二十多年到三十年的扬黄灌溉,群众已经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但山区群众的生存现状依然不容乐观。人均gdp仅为770美元,农业比重很大,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基本属于生存型社会发展阶段。但是,经过“十五”和“十一五”两个规划时期发展,在国家开发西部政策、资金的支撑下,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工业经济开始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城镇化率也在逐年提高,尤其是近两年来,我们一直在下大力气解决山区群众的生存问题,随着生态移民工程的顺利推进,8万多群众已经从大山深处搬了出来,生活的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由过去的保稳定、保吃粮、保饮水到现在的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特色产业。因此可以判断,县正在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而这个转变关键也在于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三个转变,由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向现代社会管理模式转变。随着中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必将会由单一的传统型社会管理向现代型社会管理转变。县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国内生产总值稳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社会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但是总体上欠发达的经济社会状态没有根本改变。考察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既要看到这一基本事实,更要注意潜在的已经出现的发展势头。这种势头集中体现在工业经济蓄势待发,特色农业方兴未艾,基础设施正在大力推进等方面。特别是从目前生态移民工程所建的惠安新村、韦州新村来看,卫生室、治安室、小超市、网络通讯等等都具备了,这是几年前根本不敢想象的。由此有理由判断县社会管理模式正在由传统管理模式开始向现代社会管理模式转变。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过程中,靠传统的发展方式,完全跟不上时代的需求,跟不上人民群众建设现代生活的需要。因此,促进这一转变,也必须靠转变发展方式。第四个转变,由跨越式发展的准备阶段向跨越式发展转变。跨越式发展是自治区关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也 县委、政府目前工作的主轴。综合以上分析判断,县正在由跨越式发展的准备阶段向跨越式发展转变。

综上所述,县已经站在了这个新的起点上,具备了这样一个条件,而支撑这四大转变的根本,或者说,这些转变的程度如何、综合效应如何,关键在于大的资金投入,关键在于大的建设项目的带动,关键在于工业、商贸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根本上就在于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说,这些转变既是县科学发展道路上的重大历史机遇,也是“一道坎”,冲得上、拿得下、撑得住,后面就顺利。否则,将错失难得的历史机遇,今后发展的困难将更大,的事业可能功亏一篑。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既是经济任务,也是政治任务。

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唯一的选择

第一是从根本上解决“县穷民贫”问题的选择。近几年县的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速度,但县穷民贫依然是最大的县情。全县除羊绒产业外,工业几乎是空白,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服务业层次不高,自身发展能力十分有限。截止底,全县人口约39万,占宁夏全区的6.3%、吴忠市的29.81%;国土面积4662平方公里,占全区的7.02%、全市的23.1%,而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低于全区、全市平均水平。

县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区、全市平均水平对比情况

指标单位全区占全区

比重(%)全市占全市

比重(%)

人口万人39.34625.26.3130.829.81

面积平方

公里4662.16664007.02203.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20.171334.561.5185.8910.85

地方财政一般

预算收入亿元0.62111.50.612.35.04

农民人均

纯收入元2914.364048724390.766.4

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元9792.0__02569.81264977.4

在全区常规考核的山区八县区()中,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县处于中间状态。,gdp增速排名第二,财政收入增速排名第三,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数排名第六,增速排名第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绝对数排名第八,增速排名第一。

县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与其他县(区)比较(单位:亿元、%)

地区地区生

产总值地方财政一

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

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绝对数

(亿元)增速绝对数

(亿元)增速绝对数(元)增速绝对数(元)增速

全区1334.5611.6111.5017.44048.0010.014025.008.5

盐池县19.6912.41.5323.33288.009.511366.0013.1

县20.1715.00.6226.12914.3611.99792.0013.1

原州区35.3614.70.6618.13005.0014.912900.009.1

西吉县20.9914.40.3318.42943.7013.610693.6410.0

隆德县9.4214.50.2420.12959.0013.610117.0010.8

泾源县6.0711.60.2213.42725.7012.410389.009.7

彭阳县16.0917.20.6064.23046.0014.410372.009.5

海原县17.0414.60.5288.62640.0012.310335.007.6

由于历史背景和自然条件两方面的原因,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建制县范围内不仅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甚大,与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也很明显。人均gdp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农民人均收入占56.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57%。

县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全区、全市平均水平比较(单位:元)

指标全国平均水平全区平均水平全市平均水平

人均gdp5127.1251252134614212

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51.916845.718008.0612510.4

农民人均纯收入2914.3651534048439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92.01171751402512649

如前分析,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特别是“十五”和“十一五”两个规划期的发展,县在经济建设、社会事业诸多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是由于历史的、资源的原因,总体上仍处于落后状态,不仅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落后于全区平均水平,可以说是宁夏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常规式发展很难改变这种落后状态。消除这些巨大的差距,不拖全区、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后腿,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的需求,都必须依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二是完成扩权县任务的选择。底,自治区下发了《关于在吴忠市开展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将确定为全区仅有的两个区直管县改革试点之一。《意见》明确提出,试点县要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确保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主要指标高于全区同类县域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到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要比翻一番以上,为推进宁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按照自治区要求,最近,我们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初步测算和规划了县到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主要是:

——实现经济实力新跨越。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43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五年累计180.1亿元,年均增长25%;工业增加值达到16.5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46.5:30.5,科技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城镇化率提高到40%,优势特色农业、新型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比重大幅提高。

——社会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文化体育事业取得进一步发展。

——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接近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6000元和5000元,年均增长均达到10%以上,城镇失业率不断下降,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实现应保尽保。总人口控制在42万人以内。

——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全县森林覆盖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和污水处理率继续提高,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节能减排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实现这些目标任务,靠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难以实现。因此,必须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既要依托传统优势,更要注重挖掘和发挥后发优势。而后发优势一般有五种类型,资源型后发优势、机遇型后发优势、科技型后发优势、传导型后发优势、干预型后发优势。县发展优势既有资源后发优势,又有机遇后发优势,但是最重要的后发优势是“干预型后发优势”。县脱贫和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和 发挥政府“干预”的后发优势,只有这样,县本身具备的“资源型后发优势”和西部大开发“机遇型后发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自治区把县确定为全区仅有的两个区直管县改革试点之一,在政策使用、行政权力、项目报批、资金支持等方面赋予县充分的权力。这一举措从理论上讲,正是属于政府干预型的后发优势。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完成区直管县改革试点工作任务的有效途径和现实需要。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考虑

综上所述,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论证,我们初步确定,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路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把握扩权强县试点的战略机遇,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自治区《关于在吴忠市开展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精神和总书记来宁夏视察要求,将“发展产业、增强财力、恢复生态”作为第一要务,以强化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为重点,打造绿色产业体系;以主体功能区建设为突破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格局和生态体系;以西部特色城镇化为导向,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以统筹协调和多元化投入为手段,构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实现城乡、区域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发展城乡社会事业;以“苦练内功”与争取外援相结合,构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政策支撑体系。当前,主要是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农业增效为根本,重点加强对现有产业潜力的挖掘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采取绿色生态化生产和捆绑营销模式,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现代旱作农牧业。按照农业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商品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重点发展特色农业、旱作节水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清真牛羊肉产业和马铃薯、红葱等。

二是从地方特色产业向优势产业转变。主要通过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为地方企业构建良好的融资平台,同时加强对外部龙头企业的引进,采取联合经营的合作方式,如羊(牛)绒、皮革、圆枣、清真食品用品制造等。通过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与外部企业建立订单式的采购合同,鼓励县域内企业联合,成立联合体,采取捆绑营销的发展模式。

三是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着力围绕红色革命圣地,浓郁回乡民族风情,从宁夏旅游的大框架内寻求突破口,重点加强红色景区建设、民族生态恢复、民族产品生产等几方面进行切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民俗旅游、西北生态体验旅游。结合回族风情和红色旅游区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中国回乡”正宗回族(清真)饮食品牌。同时,推动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发挥阿语人才集中的优势,大力发展阿语翻译服务产业。

四是从农业大县向新能源产业大县转变。充分发挥风能、太阳能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和风电机组零部件制造、风电整机制造、风电场运营产业。加快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能源乃至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

五是从城乡区别建设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在加快县城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的同时,着力抓好河西、丁塘、王团、韦镇、下马关、预旺等中心集镇建设。特别是结合生态移民工程,全面启动下马关新区建设,切实提升综合服务功能。配合太阳山工业园区开发,大力推进韦州城镇建设,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生态转移和产业转移,使县城镇化水平从现在的25.4%,到2014年达到50%以上。

三、抓好“两大任务”,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市委、政府做出招商引资和上争项目资金“两大任务”的战略部署,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最直接、最有效的抓手。目前,对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紧紧扭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突出抓好上争项目资金和招商引资“两大任务”。

一是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培育工业经济发展新的突破口。紧扣国家和自治区产业发展方向,紧紧依托太阳山()工业园区,充分发挥风能和光热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同时,不断延长以风电机组零部件制造、风电整机制造、风电场运营为主的风能产业链条,争取使这一产业成为工业经济求突破和县域经济大发展的引擎。目前,已编制完成了《县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并与中广核集团签约了总投资5.8亿元的3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与浙江天洁集团、大唐集团、国电集团、华电集团签约了总投资达147.5亿元17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项目。中广核、天洁、大唐等公司已启动科研。

二是着力推动羊绒产业升级增效,使这一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积极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充分发挥“中国国际山羊绒集散城”这一品牌优势,在羊绒工业园区和羊绒企业扩规模、提层次、深加工上下功夫,为做大做强羊绒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下大力气抓好羊绒产品深加工项目引进工作,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综合效益。

三是突出发展旱作节水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切实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紧紧抓住自治区建设“三大示范区”、实施“三个百万亩”高效农业工程的机遇,着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大力推广春秋覆膜、节水补灌、枣薯间作、枣瓜间作等旱作节水农业模式,抓好全区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县工作,建成万亩全膜起垄玉米沟播种植及万亩枣薯枣瓜间作示范基地。引进宁夏伊品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建设伊品玉米筒仓中心。扩大灌区复种面积,引进蔬菜深加工企业,提升农产品综合效益。加快科技进步,提升科技含量,突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方点,不断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和综合效益。

四是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争创全区养牛大县。充分发挥清真品牌和群众肉牛养殖经验丰富、具有一定基础的优势,鼓励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养模式,突出发展黄牛 养殖业。大力推广农作物机播机收、适时收获和玉米秸杆青贮氨化处理,改进饲喂方式。积极协调金融部门,通过土地产权担保、农户联保等方式,构筑银行、政府、农户、合作社“四位一体”的农村信贷风险防范体系,加大对养殖户信贷支持力度,力争年内实现农村人均1头牛,牛饲养总量达到30万头,争创全区养牛大县。年初,研究出台了《关于创建全区肉牛产业大县的意见》。近期,又制定完成了《宁夏良种肉牛繁育基地县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准备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

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篇(10)

但目前深加工结转仍存在监管手段相对落后,不能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缺乏信息互通,企业内部管理难以到位;相关业务操作方式陈旧,管理信息滞后,海关监管被动等问题。

现有深加工结转的基本流程

为适应我国加工贸易持续高速发展,延伸上、下游企业的加工产业链条,促进产品向高附加值发展,2004年海关总署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加工贸易保税货物跨关区深加工结转管理办法》,并已于同年1月19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令第109号(以下简称109号令)对外公布,3月1日正式实施。

目前保税货物深加工结转的基本流程均按照109号令执行,跟以往有关深加工结转管理办法相比,109号令具有流程相对简化,手续较为简便等特点,其基本流程共分为六个步骤:

1、转出企业结转计划报备,即《结转申请表》登记备案;

2、转出企业将经转出地海关审核通过的《结转申请表》送转入企业继续办理报备手续;

3、转入企业自转出地海关备案之日起20日内向转入地海关报备结转计划;

4、转入地海关审核通过后,转出企业与转入企业进行结转送货;

5、收发货后90天内转入企业向转入地海关集中申报结转进口(进口报关);

6、转入企业报关后10天内转出企业向转出地海关集中申报结转出口(出口报关)。

目前保税货物深加工结转的优越性

109号令实现了“一次审批,分别报关,自动结转”的监管办法,对比以往的深加工结转管理办法具有其较明显的优越性。

简化企业结转手续,审核速度明显提高

109号令不再要求企业在办理结转计划报备时提交《手册》复印件,仅递交《申请表》即可;同时《结转申请表》的填表说明中也不再要求转出企业描述结转货物的特征,提供相片;另外109号令允许同一直属关区内的深加工结转,可由各直属海关参照总署令109号的规定简化手续,这些新规定均有效简化了企业的结转手续,使海关审核速度明显提高。

简化操作环节,企业结转便利,灵活性强

109号令实施以来,对于转出企业,只需在货物结转前向其主管海关报备结转计划,于货物结转多次送货后在其主管海关集中办理一次结转报关手续;对于转入企业,也只需在其主管海关办理一次结转计划和一次结转报关手续。同时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因企业在结转双方品名、商品编码、计量单位不一致而无法办理结转等问题。

合理提高结转效率,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以往的深加工结转管理模式规定深加工结转双方企业均应在转入地海关办理结转报关手续,而109号令将此项规定改为企业分别在转出、转入地海关办理结转报关手续,避免了企业在转入转出地海关之间的来回奔跑,加上结转环节减少,手续简便,企业办理结转业务的时间大幅缩短,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物流成本,更好地适应了上述企业的发展需求。

存在的问题

109号令颁布实施后,深加工结转这一新模式在简化企业结转手续、提高结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手段支持和信息化技术保障,海关对企业的服务还不够彻底,未能全面落实好守法便利,高效运作的发展理念,深加工结转管理中仍然存在单货分离、监管难以到位,海关监管仍不能完全适应企业运作等问题,具体表现为:

审批制度改革不彻底,企业结转仍不够便利

入世后的新形势对深加工结转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以IT企业为龙头、产品配套程度较高的企业群。企业的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IT产业普遍实行了“生产零库存,销售负库存,网上下单”等经营模式,企业的物流和资金周转速度大大加快,企业间的配套能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通过深加工结转的方式从国内其他相关的加工贸易企业采购所需的生产原料、零件和配套部件。109号令出台后简化企业办理深加工结转手续,减少了相关操作环节,但由于缺乏科技手段的支持和信息化技术的保障,目前深加工结转的审批手续仍停留在纸本审批作业的管理模式,对于结转量大,上下家结转客户多的企业,仍需要频繁地往返于海关办理结转审批手续,企业结转仍不够便利。

缺乏信息互通,企业内部管理难以到位

目前主管深加工结转海关与从事结转企业,结转企业与结转企业间缺乏数据互通的查询平台。企业内部管理普遍不同程度上存在收发货、报关、仓管、财务在数据上不能一一对应的情况,既不利于海关监管,也不利于企业的自身管理。企业主管人员往往对于各个《申请表》,各本手册,已送货、收货多少,已报关多少,还有多少备案数量可以收发货等情况不甚了解,也难以及时掌握。由于没有建立存储企业收发货信息并可供企业彼此间校对相关数据的查询平台,企业在收发货管理上容易出错,容易造成企业内部管理上的不到位,而导致发生违反海关相关规定的情事。

操作方式陈旧,管理信息滞后,海关监管被动

109号令实施后,海关对深加工结转的管理的操作作业方式相对比较落后,监管信息滞后,管理比较被动,主要体现在下列几点:在深加工结转计划申请备案上,采用企业纸本申请+海关人工审核;在企业送货和收货上,采用企业自行进行纸本登记;在企业办理深加工结转申报上,采用企业收发货事后海关接受集中申报,在接受集中申报时,对报关单与申请表和收发货单登记表,海关采用人工纸面核对。

从上述业务及采用管理方式上分析,一是深加工结转管理仍停留在纸本申请流转、人工审核作业的状态。二是由于企业实际收发货采用自行登记没有及时向海关办理备案登记,而仅在企业分批送货收货后才向海关办理集中申报,客观上使报关单与实际收发货物在时空上出现严重分离,同时造成海关管理上出现盲点和信息空档,即使海关从企业收发货事后向海关集中申报的报关单上分析发现问题或风险,派员下厂核查时往往大部分结转货物早已由结转下游企业加工成其他产品出口,海关已无法核对实际结转货物,无法核对结转的单货是否相符。由于单货分离、监管出现盲点和信息滞后,海关管理常处于被动的局面。

监管人力相对不足,监管有效性亟待提高

目前由于深加工结转业务的监管、审核工作中绝大部分内容仍是纸本单证作业,海关工作人员为了保证单单相符,整日埋头于日常繁复的单证审核作业当中,此外,海关管理“重单证、轻核查”传统监管模式未得到根本转变,海关受监管资源限制,大量人力资源不得不用于单证审核管理,而难以抽出人力实施下厂核查,管理中不同程度存在“重信息流、轻实物流”的情况,风险分析、下厂核查工作仍然比较薄弱,监管有效性亟待提高。

改革的目标

目前深加工结转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单货分离、监管难以到位以及审核作业制度相对落后,企业结转仍不够便利。如何进一步实现深加工结转业务的严密监管和高效运作,是深化加工贸易及保税监管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海关将从多方面入手,创新监管手段,进一步深化深加工结转改革,全面提高深加工结转的便利性和监管的有效性。

简化申请备案环节和手续,使结转更加便捷和高效

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在H2000和电子口岸上开发深加工结转管理系统,通过外部网(电子口岸)与H2000的连接,实现对深加工结转实行网络审批、备案、实时监控等监管手段。系统建立后,企业可直接通过网络向海关办理深加工结转申请,取消纸质《申请表》,同时海关对申请表的审核采用电子辅助人工审核和自动审核备案等方式。既不需企业频繁地往返于海关办理手续,可节约企业运营时间和成本,提高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又减轻海关的单证审核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审核质量,达到双赢的目的。

完善收发货登记和管理,使结转信息能及时共享

在建立深加工结转管理系统中,考虑建立对企业收发货单实行自动登记管理,并与申请表和报关单衔接起来,即企业申请结转什么,才可收发什么,最后方可申报什么,由计算机自动对相关数据进行核对。同时提供数据查询平台,结转下游企业可通过平台,了解上家已经发出来了多少,什么时候发出来的,还有多少没有发出来;结转上游企业可通过平台,了解对方究竟收到多少,什么时候收到的,还需发运多少等等的结转信息资料。海关也可通过平台查询到结转企业间的实际收发货情况、报关情况等结转信息,这并非只是增加了一个简单的查询平台或查询功能,实际上是解决长期以来结转的数据流和物流不能同步的问题和单货分离的问题。通过查询和综合分析,对存在风险和嫌疑的,海关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实际监管。收发货单数据实行自动登记,对企业而言,是改纸质单证登记为通过网络向海关发送录入数据,从操作上并不复杂,没有增加操作环节和操作成本,但能够共享收发货数据,对企业和海关均能带来极大的好处。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监管确保监管到位

根据深加工结转业务的具体业务流程和特点,理顺深加工结转业务和加工贸易其他业务的关系,科学配置和利用人力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非常重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深加工结转系统,可简化手续、取消纸本单证作业,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实行计算机辅助审核,将可减少单证作业的人力资源,对从单证作业减(节省)下来的人力资源,通过进一步的优化配置,可以增加到海关的风险分析岗位,和下厂等实际监管岗位。这对海关进一步加强实际监管,确保监管到位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都具有较大的作用和意义。

上一篇: 公司工会工作计划 下一篇: 工程成本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