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反思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24 12:18:36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篇(1)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98-02

看图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文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画图时为了帮助学的理解课文,反之理解课文有加深了观察能力,把看图和学文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作者是怎样把看到的事物如实、生动地记述下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看图学文"是由图和短文组成的,图是教学的重要凭借之一,不同于其他课文的插图。教学这些看图学文,要处理好形象的图画和抽象的文学之间的关系,体现图文紧密结合的特点,而且要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回反复,做到由图入手,图文结合,才能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在教学中,可以按如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细看,精读,多想,勤学"有机的相结合,下面结合我教学看图学文《桂林山水》谈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

1.细看

从图入手,指导学生认真细致观察图画,对图上的景物有个整体的感知,看懂图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兴趣。当我揭示了课题《桂林山水》一文要观察的是一幅图画,画的是壮美迷人的山水,指导看图时要注意观察顺序,可让学生作动向观察,先看水,再看山,最后是山水交融观察的顺序。体现了对景物识记的顺序,观察不是单纯的知觉,里面有思维和感性的因素。因此,观察的有序,体现了思维的有序。也设计了三个问题: (1)图上主要画了什么?(2)你看到的景物是怎样的?(3)画中的主要事物是什么?在讨论后,要求学生对这些感知的事物用恰当的语言进行分析、概括,老师小结:"山和水是图画的主体,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水:平静清澈,竹筏,小船是行走的,鱼鹰正被渔人赶下水,有游山玩水的游人,绿树红花,山间云雾。"最后把图中山和水联系起来,体会山环绕着水,水倒映着山的意境。这样,通过边观察边思考,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对这一幅桂林山水图画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激发了兴趣,为下一步阅读课文打下基础。由形象到抽象,理解内容。看完图画再阅读课文,学生由形象感知进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2.精读

图文对照,体会文的含义对照图的内容,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看图,深入观察画图时对照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从中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领略课文的内容布局结构,品味精美的语句,图文的巧妙结合,相互印证,本文以(总-分-总)的顺序描写,着重在分述桂林的山水。2.1 初读课文,通过朗读理解,读课文第一节可以概括了解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读第二节,第三节可以具体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读课文第四节可以理解为总起来描写桂林山水。

2.2 精读课文,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重点语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像......像......像......;桂林的山真险啊......),这样,桂林山水的特点:(水:静、清、绿,山;奇,秀、险)明显突出,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排比句的感情,比喻的恰当,用词的准确,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优美简练的写作方法,体会桂林山水的美,这种美感使学生在品味语句的过程中受到深深的感染。

2.3 细读课文,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提问:"桂林的山和别的名胜山、水有什么不同?"这个思考题,学生踊跃根据课文回答,培养了学生观察的精细,思维的灵活,有学生问:"作者为什么拿漓江的水和大海,西湖的水来比?"细读课文,引导思考;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其动,有奇特的美,这是对比产生效果,这是作者写作目的,还有"我们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这一句,作者是先从水的感受上,再观看到山的境景中,从"水"到"山"的观察顺序,使学生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突出重点、难点,用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很容易接受知识,细读课文,揣摩重点句段,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多想

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多想,着重体会作者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再用准确优美的语句表达出来,抓住课文中有关的词、句、段。开拓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例如;第四节"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人觉得游赏以后回味无穷。老师提问;"假如你到了桂林,划着小船游赏着这奇特的山水景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使读者看着图画以身临其境,好像感受到那轻轻的水,奇特的山,体会到了祖国河山的美好。这空中、山间、江上、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这美的空间,在学生想象中如遇仙境,在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山清水秀的人间天堂,图文所表现的美感,使学生回味无穷,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勤写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篇(2)

片段一: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眼见为实,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看屏幕,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

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说说“翡翠、无瑕”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

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

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

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

生:读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

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幻灯: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

[评析]:

老师在指导此段的阅读理解时,做得最好的是,读的辅导非常到位,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的作用,这能更好地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感情;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片段二:自由读第三段,交流朗读方法

师:大家自由读这一部分,要读出作者怎样写出山的特点。(先指名读)

师:读这一段,指出你喜欢哪些语句?小组交流这一段与前面的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评读、诵读、挑战读)

师:(引读、配乐读。)交流一下对以上这一段话感受最深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生:这一段写得很好,如写山“各不相连、形态各异……”说明山很多,形态多种多样。

……

生:(汇报)写了山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师:(出示桂林山水图片)同学们边看图边想象桂林山水之美,并说说与文中所述之美有何异同?

评析:这一片段的教学,老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读中体验,学习中以文本为载体指导修辞手法,提高习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前后两段写法,先总结出学法,再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我想象,自我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通过创设情境、图片展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使学生急于表现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从而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享受到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快乐。同时,本片段也重视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或模仿文中的句式、或自由表达,都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实现了积累、理解、转化、应用的语言实践过程,为学生今后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篇(3)

                          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看着课件,读着课文,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旖旎。越读越有味。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        (放课文录音,同步演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片) 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 生:静    生:清     生:绿    生:秀     师:用一个词说。 生:水平如镜 生:清澈见底 生:绿如翡翠 生:波平浪静 生:晶莹透亮 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呢? 生:奇       生:秀      生:险     生:怪 生:形态各异 生:连绵不断 生:怪石嶙峋 生:危峰兀立 生:形态万千 生:绚丽多姿 生:奇峰夹岸 生:峰峦叠嶂 生:桂林的山看上去像是神秘的仙境。 生:桂林的山奇丽独特。 生:桂林的山鬼斧神工,令人称奇。 生:桂林的山峰峦叠嶂,引人入胜。 生:桂林的山,一时孤峰直树,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峰林,时而平畴旷野。 (评:通过听课文朗读,欣赏风光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领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有关的心理活动也随之活跃。) (二)、潜心品读,品味生活,体验情感。 师:同学们,作者荡舟漓江,领略了秀丽的山水,旖旎的风光后,发出了一句赞叹。打开书找一找,然后读一读。  师:谁想读就站起来读。 (三名学生读,教师与学生一同评价)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航行,人好象在画中游览一样。 生:小船在碧绿的漓江上滑行,人就好象在画中游览。 师:促使作者产生赞叹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句子说明。 生:是因为作者看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这样的山”是指怎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指怎样的水?找出句子。            (学生分别找句子,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读。)   (评:紧紧抓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带动全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品味着作者的意趣,从而得到美的体验,感到课文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屏幕上的这些句子,把前后意思关联的话连起来。课件:桂林的山真奇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的山真秀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桂林的山真险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生盯着屏幕,轻声读着,想着。陆续举起了手。) 师:(指定一名学生)请你来跟老师对读,我读前半句,你接上意思相连的后半句。(师生合作,顺利完成了任务。) 师:他读对了吗?(对了)看来同学们对句子的意思都领会了。请同桌同学分前后半句对读。 (同桌对读句子,兴致勃勃,还自觉地交换读,课堂气氛极为热烈。)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刚才发现同桌搞糊涂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看来大家把句子的意思搞清楚了。要是读这段话,能把每句话写出的特点都读出来吗?试试看。 (生自由练读。教师给了3分钟的读书时间,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去体会、思考。) 师:谁来读第一个分句?(学生都争着举手) 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读出了感情,但三个“像”还没读出变化。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觉得“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令人感到山峰奇特,那山峰的形态奇在哪儿呢?谁把他读出来。 (生用不同的语气读了“像……”:“像老人”声音微粗,稍稍压低音量;“像巨象”声音上扬,音量放高了些;“像骆驼”巧用轻声,读得慢些,读出了更奇特的语气。) 师:你们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感到山有不同的形态了吗? 生:我感觉到了,像巨象的山峰最大,像老人的山矮小,像骆驼的山有起伏。 师:让我们为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你的想象力真强!让我们都来读出这些奇特的山峰的不同姿态。 (生读书表情各异,都在琢磨着怎么读好。) 师:第二个分句谁来读?(一生用轻快的语气读完了第二个分句) 生:我觉得“翠绿”、“新生”还要突出一点,因为翠绿是很好看的颜色,新生的竹笋颜色也很鲜嫩,如果老竹笋颜色就不好看了。 师:是呀!新鲜的绿色的确是很“秀”的,请你来读读这两个词组——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 (生尝试读了,但声音不好听) 师:谁再来读读这两个词,让人感觉到秀美?(指一女生) (该生不但感情好。而且音色纯美,如透明的一般) 师:听了她的朗读,你感觉到“秀”了吗?(同学们都佩服地点点头)那请她把这句话读完吧。(该女生把“色彩明丽,倒映水中”都读出了感情。) 师:大家都用自己觉得最美的声音来读这个句子。(学生练读) 师:这最后一句请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读,大家听一听,谁读的最有“险”的感觉。(生逐一轮流读) 师:请大家评评吧,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生:李红读的最好,她把“栽倒下来”读得让人有点害怕。 生:王强好,他读“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语气让人感到危险。 ……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他们几个各有长处,但也有缺点。我们可以把这些同学的优点学过来啊!试试看。(学生各自投入到自己的朗读活动中,教师巡视、倾听、指导。学生们都读得晃起了脑袋,脸色表情也在变化着。待学生练读完后)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想读,让我们一起来读,老师来欣赏。(学生一起声情并茂地读起来) 师:读得真美啊!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了,我读前半句,大家读后半句,我们都不看书行吗? (生师合作,有感情地诵读这段话) 评析:一个优美生动的排比句,通过一次又一次饶有趣味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味来,并熟读成诵。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真正体现了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 师: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作文“游``````”。一位到过桂林的同学写了“游桂林”。文章交上来,我批改时发现这位同学在描写漓江的水时写道:“漓江的水很清很静很绿”。于是,我把这句话改成书上那句话,我应该告诉这位同学这样改的理由是什么呢?大家帮我说说。 生:习作中的句子不具体,没写出水静清绿的程度。 生:书上的句子写出了作者对漓江水的惊叹和愉悦的心情。 生:书上的句子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写得有韵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生:书上的句子排在一起,形成一种连珠炮似的气势。 生:我觉得书上的句子“真”字用得非常妙。既写出了漓江水让人一目三叹,又写出了作者观赏后心旷神怡的感受。 生:我也觉得“真”字写出了漓江水的举世无双的美,还写出了作者永远不会忘记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师:理解得不错。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评:对表达句式和“真”字的一番细致咀嚼、推敲,让学生体会到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中蕴涵的形式之美。) (三)、抒情表达,想象生活,丰富情感。 师:你能不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写写桂林的山或漓江的水。 (屏显画面,学生观察,然后分小组讨论,各组派代表汇报) 生:桂林的山真是千姿百态啊,有的象金丝帷幔,有的象圆顶蚊帐,有的象瓜菜蘑菇,有的 象人参当归。 生:桂林的山真是奇特优美,耐人寻味啊,有的平地一峰突起,有的峰顶有峰 ,有的山峦欲倾,触目惊心。  生:桂林的山真是鬼斧神工啊,有的浑圆,象芋头,象海螺,象馒头,有的尖挺,象玉笋,挺拔秀丽。 生:桂林的山真形象啊,象大象,长鼻深入江中吸水,“象鼻”和“象腿”之间形成的小月洞和江中倒影,恰似一轮明月,漂浮水中。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碧水潆洄,犹如一条罗带,轻轻飘过。 师:是啊!山水相映,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点缀,江上竹筏小舟,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动态的景。让我们再来荡舟漓江,观赏这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桂林山水吧!       (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师:此时此刻,面对此景,你不想抒发一下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吗? 生:桂林山水真是风光如画 生:桂林山水是一颗灿烂的明珠 生:桂林山水山清水秀 生:桂林山水真是甲天下 生:桂林山水为中国这只雄鸡增添了一片绚丽的羽毛 生;桂林山水让我刻骨铭心 生:桂林山水真是百看不厌 生:桂林山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真象是一幅长卷水墨画啊! 生:桂林山水真让我浮想联翩,梦魂萦绕。 生:桂林山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让我永不忘怀。 生:桂林山水山水一体,水天一色。 生:桂林山水奇峰夹岸,碧水潆洄,犹如一条彩带,轻轻地飘过。 师:除了这种抒发感受的方法外,你还有其它方法吗?小组讨论。 (讨论出的方法有诗配画、写诗歌、画画、模拟旅游解说、唱宋祖英的《雨中桂林》) 师:各小组进行展示。 (学生纷纷上台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评:静态的语言文字,用生命、用激情去读,就会在学生心中跳动起来。加之带着生活体验去读,话于是就变成了画、诗、歌、解说词,这不仅是生活的感受,更是生命的体验。) 师:让我们再次去读课文,你又会有一番别样的感受。      (生自由读课文,指名读,齐读,配乐读) (评:把封闭的课堂教学变成开放的教学,把语言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传达、表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发展了学生语言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拓展延伸,创造生活,积淀情感。 师:我有一个朋友,创办了“宁波天一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现在要开辟“宁波——桂林”的游览线路,请你写一个广告词。    (学生写广告词,教师巡视指点) 生:今年过节哪里游,桂林山水是首选。 生:今年过节不 旅游,今年过节不旅游的,要游就到桂林游。 生:这里好,那里好,不如桂林山水好。 生:桂林山水,人间仙境! 生:今年过节去哪里? 桂林山水必游行 山清水秀又美丽 怪石嶙峋危峰兀 奇峰罗列拔地起 能不去桂林?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风光独特美如画。 师:同学们的广告词已经把我撩拨得心动了,我一定去桂林! (评: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把学习语言文字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使语文学习展现生命活力。) 总评: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一理念在本课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自始至终把学生置入生活的情境中,诱人的山水画面中,互动的激励中,想象的放飞中,看、读、品、悟、说、创,既使学生得到了读的甜蜜,情的激荡,美的陶冶,更使学生享受到了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我想进一步说明的是:1。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感到“有趣”,要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因此,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才能唤起学生的全部热情,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敞开,情感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张扬。2。语文教学要“有用”。有利于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努力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理解、积累、转化、运用的语言实践过程。                    该文发表在《教学月刊》2003年第五期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篇(4)

如在《桂林山水》一文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就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有个正确的引导。

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词句的含义。如“我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两句,拿大海、西湖与漓江作比较,拿泰山、香山与桂林的山相比较。比什么呢?比它们各自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是说大海、西湖不如漓江的水美,泰山、香山不如桂林的山美,而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也不同于西湖;桂林的山既不同于泰山,也不同于香山,它拥有一种独特的美。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篇(5)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1 视听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中学语文教材主要是由音、形、义、象结合而成的书面语言文字作品,这些作品文质兼美,内容丰富,意蕴深刻。然而,作品所反映和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情景(如人物、故事、画面等)以及思想感情意蕴(如人的思想、情趣、意志等),都可以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借助声、光等第一信号系统还原为生活,再现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事物和描绘的情境。这样,无声的文字就变成了有声的音像和生动的视像,向学生提供了闻所未闻,见所难见的情境,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时,给学生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使学生在雄浑奔放的旋律中感受到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教学曹操的《观沧海》,通过现代教学媒体既向学生展示苍茫无际、波涛澎湃的壮阔画面,又给学生播放海浪拍打岩石和洪波涌起时惊涛裂岸的声音,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欣赏与体会诗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博襟。

2 图文并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能使教学内容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这与传统教学教师的板书、口授要生动形象得多,它能使教学内容与它所反映的事物相互联系和映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意识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学《白毛女》、《泰坦尼克号》、《土地的誓言》等课文时,向学生播放有关影片,显然有助于学生对这些课文进行直观的、生动的、立体的感知,又可以更加准确的、深刻的、细致的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看云识大气》、《中国石拱桥》、《万紫千红的花》等说明文时,可以通过教学片的展示,化抽象为上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二、跨越时空,缩短学时,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的限制,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信息原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原先看不到和听不到的事物,可以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展示得以看到和听到;教师难于讲解的内容和难于讲清的事物,也可以通过现代教学媒体演示出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显然有利于缩短学时,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一般授课三个课时,而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幻灯、录音配合教学后,只需一个课时就能讲解和评议了,而且教学效果相同;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播放有关探索月球的形象画面,这样就缩短了学生与遥远月空的距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也就缩短了学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配合学习比单纯依靠视觉或听觉的学习效果要好。而现代教学媒体能够使各种信号同时传递,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配合学习的平台,激发学习兴趣,缩短学时,提高教学效率。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篇(6)

从梦想之门跨进黑暗通道

2006年10月20日,桂林理工大学教授张桂林带着他的学生,在广西灌阳县做野外地质勘探实习,因误喝了不洁的生水引起腹泻,医院的检查结果令在场的人大吃一惊:他患上了爆发性肝炎,并引起肝硬化,需要紧急转往大医院治疗。

张桂林赶紧打电话将病情告诉了妻子周芳。周芳连夜开车赶到灌阳,医院当即发出了病危通知书。医院紧急启动了“人工肝”治疗方案,但经过一夜的努力抢救,“人工肝”治疗失败!第二天,医生检测发现张桂林85%的肝细胞坏死。结果出来时,张桂林已陷入深度昏迷状态。

救治,刻不容缓!张桂林被抬上飞机,转往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医生经过会诊得出结论:只有换肝才有一生机!听说换肝需要几十万元治疗费,而且换肝后每月要吃上万元的抗排异药,周芳态度坚决:“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救他。”医生全力联系肝源,张桂林的朋友、同学还有并不富裕的学生,也为挽救他的生命伸出了援助之手。万幸的是,进院两天后,张桂林顺利地进行了换肝手术。

20天后,张桂林才被转至普通病房。由于种种原因,张桂林的手术不算成功,不仅有排异反应,胆道也出了问题,他随时可能被并发症夺走生命。看着妻子忙碌的身影,张桂林想坐起来,甚至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减少妻子的劳碌。可他稍一动弹,胸口和背部就如针刺般疼痛。由于抗排异期间不能喝水,实在渴极了,张桂林才能用小棉签醮点水润润嗓子。更让人难受的是由于脱水,手臂上的皮肤大块脱落,看着自己几乎成了一个废人,张桂林痛苦万分,往事历历涌上心头……

1964年,张桂林出生于江苏句容一户农民家庭。家中兄弟5人中,只有他一人考上了大学。由于酷爱地质勘探,他考入桂林冶金技术学院(现桂林理工大学)。毕业后,他在英国留学两年,回国后,他进入新疆一家公司工作,不久被召回母校桂林冶金技术学院任教。他的妻子周芳来自湖南湘潭,是比他小三届的大学学妹,两人在做实习教师时相识,相恋。结婚时,张桂林是工资微薄的讲师,周芳在一家土木公司上班,工资也不高。他们的婚房布置在一个集体宿舍,甚至都没举办婚礼。为此,张桂林曾愧疚地对妻子说:“等我们结婚20周年时,我一定去国外给你补办一场婚礼。”

为了兑现这句诺言,张桂林加班加点地工作。2000年,张桂林边工作边攻读中南大学博士学位,并晋升为副教授。勤奋刻苦的张桂林,成为学校的励志榜样,被称为“最励志教授”。2003年,他们的儿子昊昊出世了。为了事业,张桂林根本顾不上儿子。有一段时间,经常忙工作忙到很晚回家的他,被年幼的昊昊拒绝进入周芳的房间,说他是一个“陌生的大男人”。

2004年,张桂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第一个人生目标:取得博士学位,晋升为教授。他本来以为推开梦想之门迎接他的是温暖和光明,岂料,仅仅过了两年,才发觉自己打开的却是一扇充满绝望的黑暗通道,几乎看不到生命的光亮。

地质专家的固执,

在野外倒下还要在野外站起

换肝手术后,张桂林的胆道问题也愈发严重。出院前,他很想知道自己的生存期大概能有多长,但医生的答复总是闪烁其辞。后来,他上网查询得知,美国记录生存时间最长的换肝人有20年的生存期,而国内超过10年生存期的廖廖无几!

如此短暂的生存期让张桂林惶恐不安。回家后,张桂林每天都要服用抗排异药。病情的困扰加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让张桂林始终觉得拖累了妻子,精神状态很差。有一段时期,他想到了若干种自杀的办法,卧轨,撞车……他一心想了却自己痛苦不堪的生命。那段时间,周芳放下了手头的工作,专心照顾丈夫。每当丈夫情绪不振时,她就将儿子抱到张桂林面前,“强逼”张桂林给儿子讲故事,跟儿子一起做游戏。儿子在她的调教下,遇到张桂林不想说话时,他会对爸爸说:“爸爸,妈妈跟我讲了一个故事,可有趣了,我现在讲给你听。”看着年幼却懂事的儿子,张桂林逐渐忘却了病痛的折磨,体验到了以前从没有过的天伦之乐。他决定好好治病,争取活下来。

半年后,张桂林从网上得知,天津肝移植中心的朱志军教授,是肝移植方面的顶尖专家,就在周芳的陪伴下,去天津找朱教授。朱教授检查后,遗憾地说:“你胆道弥漫性扩张,目前没有医治办法。”西医不行,再找中医。张桂林又慕名找到北京同仁堂的一个知名老中医。可老中医也对他的病情束手无策。走投无路之下,张桂林索性横下一条心――自救!于是,他每天都上移植网,跟一些肝移植患者互换经验。一次,一位同样做了肝移植且健康存活了数年的医学博士对张桂林说:“除了求医看病外,更重要的是自己出来走走,看看风景,放松心情继续生活。”

这句话,一下子触碰了张桂林的心弦。作为地质专家,在生病前,他最喜欢的就是到野外搞地质勘查。在大自然中,那种呼吸的感觉使他身心放松。自从患病后,他几乎与野外划了一条隔绝线。于是,张桂林向妻子提出:“我想去趟北京,再次爬上长城。”20年前,还是单身汉的他就爬过一次长城。周芳极力反对,可她拗不过丈夫,只得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同意了。

没想到,到达八达岭后,平时无精打彩的张桂林却脚下生风,攀爬长城的速度比健康人还快。当他终于爬上长城之巅时,他对着山谷欢呼:“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我又来了!”

从北京归来后,张桂林又到医院做了一次检查,结果显示他恢复得非常好,几个重要的肝功能指标接近正常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迎着妻子惊喜的眼神,张桂林也觉得不可思议:“我是在野外发病跌倒的,也许,我还会在野外重新站起来!”

找到了自信的张桂林像换了一个人,他不再整天待在家中。每天一大早,他会到漓江岸边散步两个小时,回来吃了早餐后,按时服药休息。午饭后,他会牵着儿子的手,到楼下的小区散步锻炼。晚餐过后,他又从家中散步到七星公园。这种规律性的生活,彻底打开了张桂林封闭的心灵,散步途中遇到一些熟人朋友,他都会主动上前打招呼聊上几句。

后来,张桂林不满足于平地散步,又去爬山。桂林市区400米高的屏风山成为练手的首选。为防不测,在张桂林爬山前,周芳做了精心的准备,并挎着一大包药跟着他去爬山。那天下午,由于张桂林体力不支,他们爬一会就歇上一阵。等爬上山顶,已是夜幕降临,张桂林感慨地说:“站在高处,才能看到平地上永远看不到的风景啊。”

看着丈夫的眼神里闪烁着生命之光,周芳依偎在张桂林的怀里,喃喃地说:“今生,我要看着你攀上你想要攀上的每一座山峰。”

活出生命的高度,

有鄣牡胤骄褪鞘和远方

由于坚持锻炼和爬山,张桂林的身体越来越好。换肝两年后,他回到了教学岗位上,并经常带着学生到野外做地质勘察。每到双休日,他会与妻儿一起去攀爬桂林的大小山峰。放长假时,他还自驾到远方去爬山。张桂林先后攀爬过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张桂林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祖国的名山。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将这些山全部征服!

渐渐地,张桂林已经不满足于攀登那些游人如织的山峰了,他瞄准了那些无人区。2013年10月,张桂林和3个驴友自驾去青藏高原。在穿越唐古拉山口时,张桂林独自一人爬上了一座冰山后,迷了路。山上满是冰棱,稍有不慎就会滑倒在地。天色已晚,他只得在山顶上扎营。山上的温度接近零下30度,彻骨的寒冷让他无法入眠,他索性坐起来,仰望天空。那一刻,洁净的夜空,像碧蓝的绒布,闪烁的星星像镶嵌的宝石,张桂林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那种纯净让他震撼流泪。此情此景让他想到自己的人生――如果只是低头看着命运,就会永远禁锢于生命的;绝境中抬起头,才有生命的痕迹。凌晨两点,他把拍的几张照片通过微信发给了妻子,周芳回复:“天空很美,你要注意安全。”短短几个字,瞬间温暖了几乎冻僵了的张桂林。那天晚上,他借着星辉和北极星的指引,穿越了空旷荒凉的冰山,成功地找到了下山的路。

2015年4月,张桂林和几个驴友重装横穿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反走长征路。穿越大坳的盘山路有60多个大拐弯,且都是在毛竹林海中穿过,虽然张桂林是个换了肝的人,可坚强的信念支撑着他,他同别的驴友一样顽强前行,后来,他的双脚磨出了水泡,可还是咬牙坚持。张桂林和驴友都非常感慨:“吃得千辛万苦,觅得人间仙境,非常值得。”张桂林兴奋地给妻子发微信:“再高的山,人可以站在它上面;再远的路,人可以走到它的尽头!”

随后,张桂林又挑战自我,穿越了秦岭的主峰太白山。在海拔3767米的仙台,他在“大爷海”海边支起帐篷。吃完海水煮的饭菜后,给妻子打电话报平安,周芳问他:“海水煮的饭好吃吗?”张桂林说:“好吃,一生难忘!”妻子会心一笑,她再次庆幸丈夫在野外得到重生。

就这样,张桂林不断刷新着自己登山的记录。奇迹出现了,从2015年起,他的身体主要指标全部趋于正常,他非但没有被执行“死刑”,反而更加健康。2015年11月3日,在周芳49岁生日那天,张桂林特地花1000元给她买了一双长筒靴。他动情地对妻子说:“如果没有你,我根本活不到现在,我想带你拍婚纱照,去国外度蜜月,谢谢你这些年的付出。”妻子却说:“不用了,你活着,就是给我最好的礼物……”

由于坚持爬山,张桂林的身体恢复得非常好。对于张桂林的生命奇迹,有医学专家认为:换肝人适量的运动,可放松身心,对身体机能的恢复,有着比医学治疗更为有效的效果。但该专家也指出:“张桂林是地质专家,有着专业的野外生存训练,不是所有的换肝人都能借助这一方法来治疗,还是要根据个体的情况量力而行。”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篇(7)

桂林市“坚持走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之路”的战略决策,获到了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其

中“农业稳市”和“工业强市”,早已成为全市社会各界人们的共识。然而,一些热心人对于“文化立市,旅游兴市”提法的准确性,尚有疑虑。如,有人认为:“桂林打得响的只有旅游,旅游是桂林之本,是立市之本”,“这是桂林经过好几十年,好多任市委政府反复研究形成的共识”;“桂林文化没有桂林旅游名气大”,“桂林文化与北京、西安等地的文化”不能相比,“桂林可以发展文化产业,但把它作为立市之本”,恐怕难以承担这样的重任。

在重大战略调整面前,人们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值得鼓励,积极发表不同看法是对公共事件负责的表现。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讨论,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贯彻落实市委政府的决策。

笔者认为,“文化立市、旅游兴市”战略,明确了桂林文化与旅游的科学定位,破解了桂林旅游发展中的诸多难题,体现了市委政府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同时也是桂林在发展观上的根本性转变。我们每个市民都有责任予以关注并身体力行加以贯彻落实。

“文化立市”不仅仅是“发展文化产业”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和核心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

什么是“以人为本”?从发展观看,人、神、君、物,人最根本。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根本”,尊重人权、珍视生命。以人为本是现代文明的要义,是时代精神的升华,是发展理念的飞跃。西方哲学上的“人”,是与神或物相对应的概念。西方早期的人本观念是相对于神本观念的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人的权利放到首位。西方人本思想中的“人”,是有名有姓的每个具体人,其体制能有效地遏制“官本”思想的形成和泛滥。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是相对于君或物的概念,主要强调民贵君轻、人贵于物。《管子•霸业》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列子•天瑞第一•孔子游于太山》:“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论语•乡党》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意思是:马厩失火,孔子下朝回来,问:“伤着人了吗?”家人回答:“没伤。”这时孔子才问:“马怎么样?”显然,在孔子眼里,人重于马。《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众最重要,其次是土地神和谷神,国君最轻)。”但是,我国古代人本思想中的“人”,主要是整体的、抽象的人,重民的目的维护君权。因此导致了浓厚的“君本”及“官本”文化氛围,至今仍在严重阻碍我国现代化进程。在今天,无论是西方或中国,从发展观看,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言的,是为了消解和抵御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精神颓废、道德沦丧等污泥浊水的侵蚀。

“以人为本”早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基本共识。然而,我们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共桂林市委三届六次全议和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明确回答是:做好“文化立市”这篇大文章。

“文化立市”,首先是“文化立人”(让人真正成为人)。什么是文化?文化即“人文教化”。梁漱溟曾说:“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生活上抽象的样法是文化。”文化学者张荣寰2008年3月提出一个新界定,认为:“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它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意识形态性质部分),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非意识形态部分)等。文化的本质在“人化”。语言、文字、科技、传媒、艺术、建筑等文化载体,其内涵都是人化的结果,由人赋予,被人掌控。世间一切文化成果(物质、制度、思想理论),都是人创造的。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唯物史观,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进步的动力;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依靠人的力量发展经济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又在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提升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以所有人的福祉为依归。它以人为核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权。文化以人为目的,其根本是解放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且是解放、塑造和发展实实在在的每个具体人,关注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合法权利。“文化立人”是“文化立市”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目的和结果。桂林要增强“城市软实力”,必须着力打造现代城市,而现代城市如果没有现代文明素养的人作为基石是根本无从实现的。

现代文明素养,即掌握现代知识,具有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法制观念、价值观念、艺术修养、审美情趣,以及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素养。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理想、心理素质,决定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桂林作为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人的现代文明素养必须与时俱进,与之适应。

“文化立市”的“立”,本义是站立,引申为挺立、树立、自立、独立等。“文化本身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解决问题时决不能‘枝枝节节零碎来看’。”(梁漱溟)“文化立市”正是要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建设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文化的作用,系统提升本市现代文明素养,夯实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的基础,使桂林人和桂林都能够以其应有的品格巍然屹立于世界。“改造社会即是变换一种人生,文化的改变也即一种新的人生态度的转变。”(梁漱溟)

因此,“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虽是文化立市极其重要的应有之义,但文化立市的内涵,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做强做大文化产业”,而是要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正确解决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导向性、根本性问题,确保桂林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正如梁漱溟所说:“文化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本”。“文化问题从来比政治问题更深刻。对文化问题缺乏根本了解,政治主张就没有根基。”清醒地认识这些问题,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桂林文化必须承担起“立市”这一时代重任。

“文化立市”没有贬低旅游产业

“文化立市”要解决的是导向性、根本性问题,把“满足群众文化消费需求,让群众分享文化发展成果,享受文化权利”,作为战略出发点,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让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和每个成员的健康和谐的发展。

“旅游兴市”的“兴”,本义是抬起,引申为起来、兴起、兴盛、兴旺等。“旅游兴市”就是要依靠旅游这个产业支柱、产业主体使桂林繁荣兴旺起来,而文化则是旅游发展的动力、导向和灵魂。因此,提出“旅游兴市”,不仅没有贬低旅游产业,而且更明确了旅游产业的支柱性、主体性地位;不仅科学地界定了文化与旅游的关系,而且厘清了文化产业与农业、工业、旅游业等各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破解我市多年来旅游发展的诸多困惑和症结提供了思路,为旅游业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指明了方向。

桂林这个特殊的旅游城市,理应对文化发展有特殊的要求。桂林是农业大市,农业是桂林的传统产业,是桂林至今依然保持秀丽的自然山水、宁静的田园生活、清淳的乡风民俗、古朴的土著民居的基础。如何既保存最能打动游人的悠闲、平和与宁静的田园生活,又能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呢?为保护旅游城市的生态环境,工业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是桂林发展的短板,如何既不污染环境又能使桂林走上工业化道路呢?桂林旅游业的财政收入与桂林旅游资源不成正比,是市委政府早就期望解决的一些棘手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从而大幅提高旅游业的财政贡献率呢?

“文化立市”战略给我们指引的方向是:发展“文化经济”。

什么是文化经济?农业经济以自然资源为核心要素,工业经济以货币资本为核心要素,知识经济以知识技术为核心要素,而文化经济则是以人文科技等为核心要素的新型经济。以人文为核心要素,实质就是要突出“以人为本”,不仅要坚持以经济为手段推动文化发展、以文化为内核提升经济价值,而且要重视在经济活动中提升每个人的人生价值,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利。发展“文化经济”,以文化为核心,将农业、工业与旅游结合起来,许多难题便可迎刃而解。比如,桂林如果更广泛地将传统农业发展成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传统农业博物旅游、田园风光休闲旅游、高端花卉基地、高端农产品基地等旅游农业,不断满足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要,桂林农业的品牌效益必定倍增。又如,桂林的游客少于苏杭,主要源于商务旅游落后;商务旅游落后,又主要由于工农业规模化生产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商贸物流量少。如果桂林善于借助“桂林”自身这个无形资产的国际品牌效应,走经济文化结合的道路,大力提高工农业生产的文化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繁荣会展、物流,桂林与苏杭的差距就肯定不会那么悬殊。

由此可见,实行“旅游兴市”战略,就是强调旅游发展要以“兴市”为目标,促进旅游与文化结合,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典型的文化经济,提升旅游业的质量和效益。所以,提出“旅游兴市”,不是否定旅游地位,而是对旅游业的期望和要求比过去更高了。这同时也说明,只有从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深刻理解“文化立市”战略,我们才能体会到市委政府决策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文化立市”必将促进“旅游兴市”

诚然,表面上看,“桂林文化没有桂林旅游名气大,不能与北京、西安等地的文化相比”。这的确是桂林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但据笔者调查,来桂游人大多是因为读过书刊上气韵非凡的诗文,欣赏了魅力无穷的电影(《刘三姐》),或朋友之间口口相传、赞誉推介,才知道桂林的。山水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的自然山水,不见神韵,苍白浅薄,就像少女失去水灵灵的眼睛、佛寺没有得道高僧和晨钟暮鼓一样,难以名闻遐迩。桂林山水因人文积淀而有灵性,桂林旅游因文化传播而声名远扬。“阳朔山水甲桂林”早有传闻,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西方一本被背包旅行者奉为“圣经”的旅游指南《孤独行星》介绍了阳朔西街独特的风情后,这里才渐渐成了“背包老外”(欧美背包型散客,自助旅游者)的聚集地。随之,阳朔英语教学被拉动,成为全国独特的外语教学基地。然而,在2003年《印象•刘三姐》试演之前,阳朔旅游一直不火,未能形成大的气候。游客只是从市区坐船游江到阳朔,然后上岸坐车回城(市区)。阳朔人埋怨:“游客在阳朔‘连尿都没撒一泡’”。直到2000年前后,县城宾馆仍不足1000张床位。随着《印象•刘三姐》序幕的拉开(该项目1999年9月确立,2001年6月启动,2003年10月试演,2004年3月公演),2004年观众为35万人,2005年55万人,2006年80万人,2007年逾90万人,2008年超过1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2003年推介阳朔为“最佳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阳朔乡村旅游迅速升温。2005年,世界旅游组织把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第一个旅游观测点放在阳朔,同年7月25~28日世界“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国家研讨会”在阳朔召开,发表《阳朔宣言》。阳朔入住游客2000年12.1万人次(其中入境过夜游客5.6万人次),2007年达到116.26万(入境过夜游客26.44万)。2007年阳朔接待中外游客总共516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86.5万人次)。如今数万张床位,外加大批民居旅店,依然供不应求。可见,不断传承创新的文化产业威力巨大,其拉动效应不可谓不“牛”。

桂林文化历史悠久、积淀厚重而且独具特色。与天津码头文化、北京皇家文化、西安古都文化、苏杭苑林文化、绍兴水乡文化、上海外埠文化、云南民俗文化,活佛文化、新疆边塞文化、内蒙草原文化相比,清新自然、充满田园诗意的桂林山水文化,自古就特别令人心驰神往。置身桂林让人有远离尘世、心旷神怡、如入仙境的感觉。古今中外大量诗文记载,游人无论来自何处,也无论他们原来是何种文化,到了桂林无不流连忘返、乐不思蜀。这里山青水秀、宜居宜游,令人永不厌倦。据考古发现,3.7万年前,桂林现在的核心城区宝积山南麓的宝积岩就已有人类居住。因自然和人为破坏,桂林的许多古人类遗迹虽已不复存在,但据文物部门调查,桂林岩溶地区已发现的适合原始人类居住的3000多个洞穴中,尚依稀可见原始人类遗存的洞穴有100个,保存较完整的仍有10多个(漆招进 周海主编《寻访万年前的桂林人》广西科技出版社,2007年5月。p98),其中保存最好、最有价值的是甑皮岩遗址。从12000年前到距今7000年,长达5000年时间这里都有人居住。其文化可分为五期,保存了大量母系氏族社会古人类遗迹,是上世纪新旧石器时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桂林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洞穴遗址最丰富和集中的地区,是“研究华南史和中国洞穴考古的中心”(《寻访万年前的桂林人》p 29)。远古时代,自然环境优越的湘江、漓江、灌江、资江流域,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中国陶器起源地之一。桂林宝积岩(距今3.7万年~2.7万年)、临桂二塘大岩(距今2万年~0.7万年)、甲山轿子岩(距今2万年~1.2万年)、雁山庙岩(距今1.5万年~1.2万年)、凯风路甑皮岩(距今1.2万年~0.7万年)、市北门观音阁、穿山东岩 、马岭水岩东洞、平乐桂江畔大发四冲村、资源延东晓锦村、灌阳水车五马山、全州建江两岸、兴安漠川两岸等近百处已发现的先民遗址大量出土文物证实(吕余生 主编《桂北文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在距今7200年以前,桂林远古先民的体型、习性具有明显的本土特征。他们至迟在尧舜时代已与中原有了联系。古代中原许多典籍都有相关记载,如,《尚书•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在交趾建驻所)。”《墨子•节用(中)》:“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大戴礼记•少间篇》:“虞舜以天德嗣尧”,“南抚交趾”。《史记•五帝本纪》:虞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淮南子•修务训》:尧“北抚幽都,南道交趾”,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唐代莫休符《桂林风土记》:桂州城东有尧山“隔大江与舜祠相望”。桂林有虞舜南巡游过的澄潭、韶音洞、虞山,娥皇、女英殉夫葬于城北半云山的“双女冢”,以及汉代舜祠、唐代舜碑等古迹,也正好印证了这些记载。这说明处在湘桂走廊上的桂林在先秦时期甚至更早,就与中原文化有了频繁的交往。桂林文化是一种开放型的多元文化,一向能够宽容对待南来北往的文化融合。所以秦代开凿灵渠以后,秦在桂林不像在云南、贵州那样设立“属邦制”,而是推行郡县制。秦汉以后,桂林土著民族(西欧部落),受中原势力的挤压或退处山林或逐步南迁,但秦以后的中央集权管理和大量中原移民到来,加速了桂林与中原的文化融合,因而桂林文化儒释道繁荣。

尤其1998年以来,桂林自觉践行可持续发展思想,规范城市建设,大做“水文章”,建设“两江四湖”,恢复唐宋时期环城水系,凸显山水文化特色,使桂林的史前文化、灵渠文化、石刻文化、藩王文化、宗教文化、桂系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湘江战役等)系列历史文化日益彰显。桂林民族民间文化(傩、桂剧、彩调、干栏建筑、龙脊梯田等)和深厚的传统文明(廉政文化、科举教育等)特色鲜明。其中秦汉以来逐步形成的三大文化中心(以虞山为核心的西南儒家文化中心,以西山为核心的南方佛教文化中心,以南溪山为核心的刘仙道教文化中心,它们分别曾是中国古代南方儒释道圣地)等潜力巨大的文化旅游资源,内涵丰富,个性独特,曾经都是文化圣地。它不仅对于桂林人性格和城市精神的熏陶塑造作用巨大,而且对国内外游客的陶冶影响效果也十分明显。从古至今世代桂林先民以及史禄,两汉时的两位伏波将军,南朝太守颜延之,唐初李靖、李渤,鉴真大师,唐末黄巢,宋代范成大、黄庭坚,明末石涛,清代大儒陈宏谋,两广总督岑椿萱,以及领袖先贤孙中山、马君武、蔡松坡,李宗仁、梁漱溟、徐悲鸿等,给桂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桂林文化有如此厚重的底蕴和今后全新的政策环境,完全有能力承担“立市”的重任。

当然,桂林文化建设任务艰巨。如,传承弘扬地方或民族精神财富,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利民目标;建设和完善满足人民群众尤其基层百姓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群众文化权利;发展文化产业,惠及全体人民;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城乡留住文化脉络,特别是体现桂林城市文脉,既不割断传统又不脱离世界。为此,桂林文化建设有许多工作亟待加强。

主要参考文献:

[1] 旅游兴市红豆社区rbtlh桂林要文化立市[EB/OL].域名: 、.cn.

[2] 学习贯彻“文化立市”会议精神系列访谈(二)访广州市社科联主席李明华研究员 .cn 2004年03月05日05:31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3] 让文化成为深圳“标识” 深圳实施文化立市战略 2004-02-28 09.深圳特区.

[EB/OL]./news/gdnews/areapaper,2004-02-28.

[4] 郇恒赛.孙成龙.文化立市以民为本[EB/OL]. .cn 2007-07-05。光明网.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篇(8)

所谓的“精”就是内容精,突出重点和难点,充分体现语文课的教学要求和目标。所谓的“明”就是内容明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一目了然。例如《桂林山水》一文的板书设计:

通过这幅板书设计,让学生观察桂林的山围绕桂林的水――静、清、绿,桂林的水倒映桂林的山――奇、秀、险。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这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重要原因。还要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头脑中浮现出语言文字所描绘出的画面,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板书形成要“新颖”,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板书,就其内容来说,它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完善教学的提纲。深入浅出,直观形象,鲜明醒目,具有系统化、条理化,富有美感和表现力是其关键。所以说板书设计不能缺少形式色彩的变化,要敢于标新立异。要利用板书新颖的力度,给学生一极大感染力,使学生对所学的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板书设计要追求造型美、结构美和图画美,力求从形式上给人艺术的享受。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板书设计就给学生一个美好的回忆、甜甜的享受。内容和形式完善统一,整体看是总分式,突出桂林山水景色之美;“山”和“水”的特点描写又是总分式;而“山”和“水”各自的几个特点又是并列式;“水”和“山”之间又含有一个“双向式”。突出桂林山水交融一体,表达了文章的中心内容。通过这样的板书,使学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当写作时使会模仿这个思路,久而久之定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板书要“美观大方”,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组织纪律性的加强。

板书整洁、行距匀称、疏密适当、色彩相宜,看上去美观大方。教师的板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养成美观整洁的书写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学生的影子,学生的欣赏模仿能力很强。给学生做榜样,板书时必须文字规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有良好的美观感和整洁感,提高书写的质量,达成稳准、老练的人,甚至还能加强本人组织纪律观念培养,从而规范自己,

四、板书语言要“精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既要讲究文学的少而精,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要注意内容――层次的条理性。例如《将相和》一文时的板书设计:

将相和

(一)完璧归赵 智

(二)渑池会上 勇

(三)负荆请罪 让

短短十五个字就概括了蔺相如的智、勇、让的高贵品质。蔺相如大智大勇、顾全大局,为国家的利益着想,团结一致、同心协力把国家的事情办好。从而教育学生学习蔺相如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勇敢、不计个人恩怨的高贵品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样黑板上的字虽然写得不多,但内容却很完整,体现了一个“全”字。

五、板书时注意“前后呼应”,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要抓住课文中的主线,再深入分析文中写了几件事、说明了什么问题、每件事的主要环节是什么,然后归纳出每一件事要表达的中心内容,得出结论。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的板书: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难――被探――被捕――被审――被害

前后照应

这样前后照应的写法,使学生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如文章开头讲:“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因为是爸爸的被害日。文中记叙了三件事后,结尾又具体写了昨天是爸爸的被害日。这样把文中的关键词、句提出来板书,一眼能看出文章是通过四个部分、运用前后照应的方法记叙的。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篇(9)

阅读以了解所读的文篇书籍为起码标准。所谓了解,就是明白作者的意思情感,不误会,不缺漏,作者表达些什么,就完全领会他那什么。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的兴趣

现代的教育观,要求教师把民主带进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使学生打消怕读错的顾虑,消除紧张的情绪,变得敢于读书,乐于读书。所以,学生开始读书时,教师可以微笑着,亲切地说,“请小朋友把这一句(段)读一读,看谁读得最认真”。学生读的时候,不督促不打断,耐心听。学生读得不好,加字丢字或读错字时,不批评,而是用肯定加建议的方式说,“你读得真棒。能不能再看清楚一点,把这句话(这个字)再读一遍,好吗?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如教材《识字1》“百鸟争鸣”中“争”(zheng)这个字不容易读准,朗读时,有的学生把“争”读成“zeng”,有的读成“zen ”,还有的读成“zhen”。面对读错音的学生,我不斥责,而是不厌其烦的鼓励学生一遍又一便地纠正,学生呢,则一个个大胆地读,直到读正确为止。

二、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课文里的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使语文阅读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教《桂林山水》(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一课),教师先要掌握作者的思路:文章先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述桂林水和山的特点,后总结桂林山水特点和游人感慨。明确教学内容和文章脉络,就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明确教学重点,理清教学思路。本文两教时,第一教时应先认真观察插图、通读全文、熟悉课文内容,再按总分总的构篇方式分好段。教学方法是:充分利用插图、灯片、录音等多种教学媒体,指导学生看、听、读,然后进行口头表达训练――描绘桂林美景。形态逼真的图片,优美动听的录音朗读,能激发兴趣,引人入境,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畅所欲言。第二教时,在熟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漓江水的“静、清、绿”三大特点,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抓住“翡翠”等词语来突出这一特点的写法。接着让学生根据上述分析方法,去分析桂林山的“奇、秀、险”三大特点,并仿照老师的板书找出板书的词语。最后区别总起段和总结段:即总起段是总赞桂林山水美,总结段在进一步赞美桂林山水特点时,融进了游人的情感和感慨。其教法采取精讲多练,以读为主,读写结合。比如:为突出漓江水的特点,可采用师生连读。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师:“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清得……”。师:“漓江的水真绿啊!”生:“绿得……”。师:“漓江的水三大特点是――”生:“静、清、绿”。这样,反复多读几次,学生对漓江水的特点,作者的表达方法就能心领神会。又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作者怎样用排比句抓住事物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然后举一二例练习。像写“商店新貌”可抓住“商店货多、服务热情、文明经商”等特点写具体。如“水池”可从“假山别致、喷泉活泼、池水清澈”等方面具体描述。这样,熔听说读写为一炉,既完成了阅读教学,又提高了写作能力。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师生情感交融,定会喜学乐教。

三、让学生在阅读中融入情感

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所以,我们在文本中所关注的情感宣泄处,教师首先要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还要通过语言的描绘,促发学生情不自禁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其次,更要

引导学生把敏锐的心灵和内心的经验情感调动起来,激荡起来,通过朗读充分地宣泄出来。

四、加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联系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指导学生如何去选择课外读物及阅读的形式,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及时接受学生课外阅读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认真探索阅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建构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既能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又能培养学生运用语文技能技巧,适应社会交际交流能力成长的阅读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阅读教学三步曲.[J].2008-11.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篇(10)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了解了山水之美,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看屏幕,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

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

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

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 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生读)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 )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

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幻灯: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

【反思】: 我在指导此段的阅读理解时,注重读的辅导,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作用,这能更好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感情;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生朗读缺乏个性,写漓江水特点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对每一分句的前后半句之间的关系应加以点拨,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

片段二:

自由读第三段,交流朗读方法 师:大家自由读这一部分,要读出作者怎样写出山的特点。(指名读) 师:读这一段,指出你喜欢哪些语句?小组交流这一段与前面的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评读、诵读)

师:(引读、配乐读)交流一下对以上这一段话感受最深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生:这一段写得很好,如写山“各不相连、形态各异……”说明山很多,形态多种多样。 生:“像骆驼,像巨象……奇峰罗列”说明山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

师:这也是说山很多,形态各异。你们还能想象出山像什么呢?

生:像宝塔;像大佛;像巨轮…… 师:(出示课件:诗配画一首)大家读这首诗,想想从这首诗中可以知道什么?

【诗一首】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山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如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如水芙蓉 ……

生:(汇报)写出了山各种各样的形态。

上一篇: 精准计划 下一篇: 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