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项目化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08 04:05:58

课程项目化

课程项目化篇(1)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79-02

课程项目化改造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项目化课程作为高职教育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在把握高职教育本质内涵、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提升能力培养效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项目教学法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组织教学活动,特别适合实践性强的课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值得高职院校探索、研究并推广的课程模式。

水轮机及辅助设备运行与检修课程是高职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技术核心课程,也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为了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针对该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拟采用项目化教学对课程进行改革。

一、水轮机及辅助设备运行与检修课程现状

课程传统名称为“水轮机及辅助设备”,经能力本位项目化改造后更名为水轮机及辅助设备运行与检修,是水轮机、水轮机调节、水力机组辅助设备三门课程有机整合并发展完善起来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隶属于“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水轮机检修和维护的岗位能力。同时,考取该门课程对应的“水轮发电机组值班员”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获取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主要是应付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单项训练,训练内容缺乏与职业活动之间的联系,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加上学生的抽象思维欠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创新精神,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缺乏系统性、综合性、专业性训练的状况下,导致训练效果不佳。传统课程仅就单元知识开展教学,相互间没有典型的系统案例,特别是缺乏现代水电站设备运行与检修的案例;教学过程远离生产现场,学生没有实践经验,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教学效果仅能停留在概念层次,无法训练学生的运行维护能力、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将来的岗位工作。因此,有必要对水轮机及辅助设备运行与检修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

二、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思路

(一)确定课程对应的岗位能力

课程体系构建坚持校企合作的原则,使课程教学目标来源于企业又高于企业,把企业的工作过程升华为教育教学过程。为此,课程开发与建设需要建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调研与分析,本课程培养对象的初次就业岗位是水电站水轮机检修工或电力安装公司的水轮机安装工、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值班员,随着能力的提高,可晋升水轮机安装或检修技术员、安装与检修主管等岗位。对应岗位的能力要求是学生能正确使用工量具完成水轮机拆卸、总装,能开机操作并调节水轮机功率,能分析处理水轮机常见故障和事故等。在明确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项目课程开发原则,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设置课程项目与教学内容。

(二)明晰前后课程的关系

水轮机及辅助设备运行与检修课程是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前导是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和电机与电气设备,这四门课程为学习水轮机及其调速器的构造原理和水力机组油、水、气三大系统的工作原理,打下了读图、材料、传动机构、电机驱动和低压电器等常规知识与技能的坚实基础。在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中,水轮机是水力机组安装与检修的主要工作对象;水轮机调速器,特别是微机调速器是水电站自动化的主要控制对象;水力机组油、水、气三大系统是水电站计算机监控主要对象。可见,后续的水力机组安装与检修、水电站自动化、水电站计算机监控三门课程是本课程的深化,本课程为该三门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技术基础。

水轮机是水电站三大主要机电设备之一,水轮机的调节控制是水电站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的核心技术,水轮机的拆装、调试与维护是水电站运行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本课程对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了支撑作用。

(三)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突出能力培养

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归纳出本课程对应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

1.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使用工量具完成水轮机拆卸、总装,能开机操作并调节水轮机功率,能分析处理水轮机常见故障和事故。

2.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水轮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水电站辅助设备系统的组成、原理、作用、运行与维护,熟悉水轮机的拆装流程及工艺,掌握水轮机调节的原理与方法。

3.素质目标。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训练资料搜集和材料撰写能力,锻炼工作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安全施工和工程质量意识。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及成长规律,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将职业能力要求转换为课程内容,突出了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设计教学项目,与工作岗位对接

为使教学与工作对接、专业与行业对接,确保项目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课程开发必须与行业企业合作。为此,本课程结合企业的现有设备,基于“水轮机及辅助设备运行检修”的工作过程,以真实的设备运行、检修为载体,设计了“编写水电站介绍书”、“拆卸水轮机”、“水轮机修复”、“水轮机总装”、“水轮机功率调节”、“处理水电站油系统运行故障”、“处理水电站水系统运行故障”、“处理水电站气系统常见故障”、“分析处理水轮机运行故障”等9个项目,共计18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把原有的课程内容重构于教学项目中,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训练和素质养成融入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

这样的课程开发和设计,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一致性,遵循了“工作任务由单一到综合、工作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学生自主活动由少到多、职业能力由低到高,充分体现了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三、实施课程项目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课程项目化改造的完成仅仅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课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还必须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和项目化教学实施条件建设。否则,项目化教学仅仅是纸上谈兵,无法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1.首先要有适应于项目课程教学的教材。教材内容要与课程项目化设计内容一致,教材选择的项目载体与现有设备相同;在项目化教学刚刚起步,还无法找到合适教材的情况下,教师自编适用于项目课程教学的校本教材成为了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教材中编制有工作任务单、考核表、学习情境、课程项目等内容,以满足项目教学的需要。

2.开发虚拟拆装游戏软件、教学软件。对于水轮机拆卸和安装等项目的学习,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可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让学生直接在实际设备上操作固然是最理想的教学手段,但是,由于水轮机属于大型成套的生产性设备,价格昂贵,设备配置不可能满足教学的要求。为此,通过自主研制水轮机虚拟拆装游戏,不仅满足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教学内容操作练习的需要,提高了教学效率,迎合了高职学生的兴趣特点,还能有效防止由于学生误操作造成的设备损害。同时自主开发设计的三维动画,以形象方式展示设备的结构原理、工艺流程和设备操作过程,可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深化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加强合作,通过技术服务承包项目,特别是结合当前中小型水电站检修及调试外包的机会,寻找真实的生产过程开展项目教学。学校可以为企业职工开展技术培训及职业资格认证,同时也争取更多的企业技术专家和骨干为课程教学服务,达到校企双赢。此外,通过联合企业举办技能大赛来加强对课程改革的引领作用,跟踪行业技术发展,有针对性地更新和选取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并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骨干教师,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

(二)一体化集中教学是项目课程实施的有效教学模式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改造中,以项目载体、任务驱动为原则选取的教学内容,以教、学、做相结合,集教学、实训为一体的现场教学为主,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相关知识、操作过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完全打破传统教学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行动中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但是,由于每个项目的完成都需要较长的时间,不是三、四节课就可以完成的;而且,在校内也很难配备与典型工作任务相一致的教学设备。因此,为了教学的连续、项目的完整和便于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本课程的教学拟在真实的水电站环境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集中教学、分组实施完成。对于水轮机相似理论等对具体工作岗位而言理论性太强的内容尽可能简化,以便于就真实的水电站环境进行该内容的行动导向教学。

实践证明,项目化课程是一种适合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但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在实施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时候,除了要做好课程项目设计外,还要注意项目课程实施的可能性,关注教学资源建设、配套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实施与评价改革等方面的问题。只有系统化地策划整个课程改革工作,才能使教学改革取得预期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刘长春.高职化工单元操作课程项目化改造[J].高教论坛,2010(1)

课程项目化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 Courses Project Design

LU Wenjuan

(Wuhan Railway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reviews the history of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he proposed building is still the main task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fter parsing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several key concepts,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set forth in detail the whole process of project desig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roject design process; professional ability; typical tasks

1 什么是课程项目化设计

1.1 背景

1.1.1 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目前就总体而言,各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基本能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但课题组通过大量的校内外调研发现,专业建设中仍存在教学模式与学生综合培养目标有差距、实践环境的实际利用效果与理想效果有差距、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多样性之间有差距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改革开发与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由此可见,课程开发与建设仍然是高职教育发展到目前阶段中最主要的任务。

1.1.2 课程改革的历程与趋势

回顾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历程,我国高职教育历经了三次意义重大的课程改革:第一次改革——从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向加强实践教学的改良型学科体系课程转变。第二次改革——指向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第三次改革——以职业竞争力(设计和建构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1.2 课程设计中的几个主要概念

产学对接:产业、学校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寻找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合作方式,以高校的人才输出作为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同时也为高校提供研究和人才开发的可利用资源。高校的人才培养能更加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以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来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在人才产出的同时,引进社会专业人才对高校的教师资源库进行充实。

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在一起,通过实践(工作)实现学习。特征:理论学习和时间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工作过程是指职业活动中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应包括: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价反馈)、工作要素的全面性(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活动组织和工作成果)。依据并围绕工作过程,对原来学科体系进行重组并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称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典型工作任务:针对职业而言,来自企业实践的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工作任务,能够反映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不一定是实际生产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岗位工作任务,而是要求较高的综合性任务。

1.3 课程项目化设计定义

课程项目化设计,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行为导向为方法,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训练项目,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得以实现。

2 课程设计与开发流程

2.1 课程设计的前置调研

2.1.1 行业企业调研与职业岗位确定

收集行业企业经济技术发展的基础数据,对该专业的职业工作和职业教育状况进行分析,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教育现状。参与人员应为参与课程开发的专业教师。

2.1.2 职业能力分析与典型工作任务归纳

职业能力分析——对该专业各岗位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以及任职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调查分析,物色下一步参加实践专家研讨会的实践专家。参与人员应为专业教师。

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召开实践专业研讨会,确定本专业的典型工作 任务名称及其基本内涵(工作过程、对象、方法、工具、劳动组织方式、工作要求等)。参与人员应为实践专家、课程开发主持人、专业教师。

2.1.3 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课程设计之前,应对所在专业的授课对象——学生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如图1)。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用等教学外因条件提供依据,从而使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图1 学习者特征分析内容

2.2 课程设计与开发

2.2.1 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

课程目标是预期的课程结果,是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后应达到的状态,包括在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的要求,是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培养目标的描述必须注意能力表述的明确性。课程开发主持人和专业教师应依据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结合国家职业标准,确定课程培养任务和培养目标,并提取和提炼本课程重要知识点和技能点。

2.2.2 教学项目的确定

课程开发主持人和专业教师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遵循学生的知识技能成长规律,依照课程培养目标和知识技能点重新整合、序化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载体(如电子信息类可采用实际电子产品/功能模块为载体),形成教学项目。教学项目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越强,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大,学习任务的质量也较高。低年级课程可设计较多的学习项目,以便教学组织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高年级的课程则可设计综合化程度较高、数量较少的学习项目,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和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2.2.3 教学实施过程设计

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仿照企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在一体化教学场所中来组织教学,设计学习过程活动,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贯彻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设计出发点。可采用的教学方法例如:四阶段教学法(准备阶段、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总结评价)、“头脑风暴”法(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思维导图法(讲相关概念置于方框中,用连线标明概念间的意义关系)、角色扮演法、现代工作岗位培训法等。

2.2.4 教学试验、教学评价及设计调整

根据课程设计开展教学试验,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四个层次:一级评价是学生反馈,二级评价是学习收获,三级评价是行为变化,四级评价是产生的效果。根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对课程设计进行适时调整。

课程项目化篇(3)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7-0020-05

收稿日期:2014-05-05

作者简介:雍照章(1963- ),男,江苏泰兴人,江苏省泰兴市职业教育研究室主任,高级教师。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云学习项目课程建设研究》(编号:B-b/2013/03/001),主持人:雍照章,张福华;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云学习项目课程开发研究》(编号:ZZZ19),主持人:雍照章。

项目课程是以基于典型产品、设备、事件、服务所设计的项目系列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完成工作(学习)任务,并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相关知识内化成能力,加深对职业工作情感体验的课程。开发和实施项目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是项目课程开发的两个重要方面,学习目标是课程的方向、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内容的选择是由学习目标来决定的。因此,学习目标的设置是课程开发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1]。

一、学习目标系统及专业学习目标

基于学情设置的学习目标,主体是学生,是学习预期的状态,社会发展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相结合是中职学习目标的价值取向[2]。

(一)学习目标系统的层级关系

学习目标按层次分为专业学习目标、课程学习目标、单元学习目标,其层级关系见图1。

(二)专业学习目标设置

实践证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注重“做中学、做中教”,理实一体化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训练职业技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专业学习目标可以适度抽象,部分条目可用普遍概括的方式来陈述,适合本专业各种学习情境。如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学习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相应岗位较强的操作技能及其综合职业能力和必备理论知识,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从事数控设备操作与编程、产品质量检验、数控设备维护、数控加工产品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三)学习目标系统的整体性

每门专业课程学习目标具有唯一性,与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目标相协调,必须与专业学目标相一致。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也是唯一的,与本课程其他单元的学习目标相协调,与本课程学习目标保持一致。所以,必须系统化设置中职学习目标。

二、中职项目课程学习目标设置

(一)设置依据

中职某门项目课程学习目标,依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相关要求,结合企业新要求、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和学情设置。

(二)设置维度

中职项目课程学习目标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四个维度设置。

1.能力

职业教育学习目标的能力要素关注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与职业资格相关的技能,属于专业能力;学会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属于方法能力;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与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相关的合作与交流的技术,属于社会能力[3]。整体设计项目课程及其单元,学生在整体化地完成工作任务和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之间的边界并不清晰[4]。因此,学习目标应指向整体化的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本身就是功利性或工具性很强的教育,是指向职业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职业本领和就业质量[5]。《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简称《规划》)中提出,要发挥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是从业的根本,显然,技能型人才是社会急需的,技能目标是中职学生很重要的学习目标,应处于项目课程能力维度的显要位置。

2.知识

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人文支撑、知识奠基[6]。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中职学生必须学习基础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在知识层面与其学历要求相吻合。

与技能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发展相辅相成,这种知识的功底深厚与先进性有助于形成创造性技能。当然,掌握好与综合职业能力相关的知识也有助于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知识和能力往往是不易分割的,掌握知识有再现、重组、迁移、创造四个层次,实际是能力水平的递进。项目课程就是要促进相关知识的内化,进而形成能力。

3.过程

经历“一个过程”,自然有不一样的感受。过程目标,即学习经历就是所需要的学习结果,其“成果”可能是不必要或不重要的,也有可能是无法测量与评价的,而“过程”才是所需要的[7]。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实践导向、行动导向的项目课程,其实践、行动都必然有过程,过程在职业学校学生学习项目时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项目课程学习目标必须有“过程”维度,包括技能(能力)形成过程、探究知识过程、操作流程、学习过程向工作过程转换的过程等。

过程目标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生成的,更符合学习的实际情境,使专业学习具有生活性、生命性、生产性。过程目标具有创造性,其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项目课程。中职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在个性化、多元性的项目学习过程中,在项目课程的种种学习情境中,每一个学生都可能会有奇思妙想,表现出个性化的创造性,创造新产品、新事物。

4.态度

教育的终极价值就是教育的本真价值,人的精神的健全成长,灵魂的提升净化,德性的优秀卓越是教育的终极目的[8]。中等职业教育更应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如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技能、设备设施,不同的态度,生产的家用电器的品质有较大差别。态度包括学习态度、工作态度、生活态度、与人交往的态度,对待人与事物的情感,认识世界的价值观等。

中职项目课程的项目是整合、整体设计的,必须具有相应的态度,才能完成工作任务,以及创造性地做好工作。所以,中职项目课程学习目标(包括单元学习目标)中,必须有“态度”维度,形成对职业、对工作良好的认识,进而净化职业精神、完善人格。

(三)设置方法

能力、知识、过程、态度四维目标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是融为一体的,应不分“维度”整体表述,如图2。

课程学习目标一般比较具体,也可有一些较集中、概括、抽象的目标。适度抽象的目标,有时恰恰有利于教师进行二次开发成具体的、可行的学习目标。如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项目课程学习目标:在系列化数控车削操作与产品加工过程中,探究加工工艺、加工指令运用、编程技巧、相关技术要领,形成一定的研究性学习能力,逐步掌握中等复杂车削类零件数控加工的基本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学习技术与理论的积极性更高,养成安全文明生产的职业习惯,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达到国家职业标准《数控车床操作工(四级)》要求。

三、中职项目课程单元学习目标设置

项目课程单元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本单元预期的状态,是教师设计具体的课程活动和课程实施策略的依据之一,具有导向、控制、评价与激励功能。单元目标设置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乃至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设置依据

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学习项目(课题)、培养方案(实施性教学计划)、职业资格标准、学情、地方经济要求、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先进课程理念、具体学习环境等设置专业课程单元学习目标。

(二)需处理的几个关系

1.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

一般教师是依据教材内容设定学习目标,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一方面,知识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教材内容与现实生产的即时相关性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中职的专业方向很多,教材很多,教材研究与开发力量不足,而项目课程又需要以实践为主线,整合多学科理论,客观上造成许多教材经典性不足。所以,职业教育项目课程要依据学习目标,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与学情,研究调整与增删教材内容,选择、设计学习内容。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学习单元,所以不必有课时学习目标。项目较大时,可以有分任务学习目标。

2.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

检测质量标准一般有5个要点,一要精确界定,二要可以测量,三要可以实现,四要贴近实际,五要有时间界定[9]。但有些目标“成果”是不能预先设定的,如项目课程“过程”维度目标,“成果”隐含在过程中,尤其是创造性目标;有些目标是不可检测的,如“态度”维度的达成度,只有经历过的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意会,这些目标多数是隐性目标。

3.标准性与差异性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时有多种实施方案,学生各人经历的过程及其深度不一,产生的结果也不相同。“过程”维度中的生成性目标、创造性目标,不宜设置统一性标准。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具有个体差异,一般需设置两种目标,一是所有学生都应达到的普遍性目标(基本标准),二是学生自行选择的个性目标,包括拓展性目标,让学生各自发展特长。

4.科学性与可行性

职业教育课程在宏观层面上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符合职业成长规律,微观上的项目课程单元学习目标,既要符合职业资格要求,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又要符合教育科学原理[10];不仅指向学生专业发展,也指向学生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设置单元学习目标,既要全面、完整、明确,突出重点,又要合理、具体,符合学生实际,需严格把握目标内涵和外延的准确性、描述的严密性,避免目标不全、目标要求低和无主要目标。目标条目过多、文字太长,会引起学生反感。如果目标太小、太少,则学习的意义不大,教育的功能不强。如果对某单元的功能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准,目标就会定偏。对重点内容需设置“高要求”学习目标。

5.专业性与基础性

专业目标中应融入素质教育元素,“一技之长”可能入职,综合素质有助职业生涯发展;以需求为导向的目标是永恒的,但需求是变化的,学习目标也是动态的[11]。学习目标的专业性与基础性之间符合“树与树根生长理论”,相生相成。目标中既要有专业性目标,也应有基础性成分,当然基础不能过于宽泛。

6.定性目标与定量目标

尽可能用定量目标,但不可为了定量而对所有目标项进行强行“量化”,有些目标只能定性评价,一般是定量与定性互补。

(三)设置方法

1.中职项目课程单元学习目标设置的基本程序

大致可以分5步来进行:研读专业课程标准,选择单元目标方向;分析学情,限定目标起点;分析社会与学生需求,明确目标终点;选择学习内容主题,确定目标载体;从四个维度分析,整体化阐述学习目标。

2.“四维一体”设置中职项目课程单元学习目标

目标的能力、知识、过程、态度四个维度必须同时考虑,其是同一学习行为引发的,每个目标都是“四维空间”中的一个点,与四维都有关,只是侧重的维度不同。所以不能将四维分割开来,否则“四维空间”就成了“直线”,会造成贴标签式的目标陈述,导致学习行为的繁杂和重叠。有时,将“态度”单独写成一条目标会“有直接教情感之嫌”[12]。

在“四维一体”目标中,过程与态度比能力与知识较难把握。在项目课程单元实施方案中,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有时只是为学生提供活动的场所、主题、设备设施,并不预先规定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若干预设,来适应生成所带来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开放自由的过程设计,更好地学习实践知识、专业程序性知识,适时调整学习的梯度和问题层次,达成一个个更高的目标。通过“结果的留白”,实现结果多样的、个性化的、有创新的目标。态度维度目标具有长远性、隐性特点,无需表面化一一罗列,应融到每个学习环节,尽可能让学生从微观外显的层面来表达道德的感受和体验,自主地进行道德学习,让道德意义在课程中流淌。只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从职业发展出发、从学生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中深入体会,对学生有情感,才能设置好态度维度目标。

学习目标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需求和基础出发设置学习目标应成为逻辑起点。项目课程每个单元的开始,都让学生在相应的学习情境中,明白为什么要做、终点目标是什么,学生会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与自主性,自觉从正面思考问题,自主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3.目标表述

一是目标主体。学生是目标的主体,在表述时可省略。二是活动情境。包括环境、人、设备设施、信息、时间、问题明确性等因素。三是活动过程。概述在规定情境下的某些活动及其方法。四是基本标准。基本标准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是中职项目课程单元学习目标必须表述的。五是可选状态。设置供学生自行选择的发展性目标,激发学生向更高目标迈进。

单元学习目标表述多采用便于操作、评价的行为取向性目标,也采用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只有行为目标、形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三者结合,才能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目标行为动词要得当,偏向能力的往往用“会”、“能”等,偏向知识的往往用“分析”、“探究”、“运用”等,偏向过程的往往用“制作”、“经历”、“参与”、“关注”等,偏向态度的往往用“体会”、“体验”、“感受”等。

4.目标表述样式

一是条目式。以四维为参照,逐条叙写一个单元的全部学习目标。如中职《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课程中的“项目二、加工阶梯轴”单元学习目标为:能识读轴类零件图;探索出轴类零件单件加工工艺;会使用M、S、F、G00、G01指令,能用G60指令编写轴类零件加工程序;按照零件图加工出合格的产品,会分析影响加工质量的因素;体验数控车床操作加工的精细,感受现代制造技术。其中,“能”、“会”等操作性目标中,暗含有“知识”维度目标。在“做”中掌握知识,不掌握相关知识是达不到“做”的目标的。

二是段落式。从四个维度,以一段文字叙述单元学习目标。如中职《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课程中的“项目四、加工特形面零件”单元学习目标:对照零件图探究出特形面零件的加工工艺,会运用G02、G03、G71、G73指令加工出合格的特形面零件;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影响特形面加工质量的因素,掌握提高加工精度的技术要领,从而提高生产质量意识、工作过程技术意识和产品质量。

在课程预设阶段,以目标为方向的逻辑清理,能够为课程的有效推进提供保障。为了让项目学习活动过程更有效,在课程实施方案设计完成后,用学习目标审视各教学环节,在自我审视的基础上进行目标设计和流程设计的双向调整。学习目标的准确性不仅需要目标整体化的技术,而且还需要教师的专业判断。目标陈述是否准确,这不仅影响学生学习,还体现了陈述该目标的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水平[13]。研究与陈述学习目标,也必然带有个人的世界观倾向。

参考文献:

[1][3][9][10]姜大源.职业教育的学习目标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

[2][11]查吉德.职业教育目的的矛盾关系――中外职业教育目的观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3(16):5-10.

[4]张国红.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表述[J].职教论坛,2013(15):76-79.

[5][6][8]张健.职业教育:追寻怎样的终极价值[J].职教通讯,2013(21):1.

[7][12][13]崔允都.追问“学生学会了什么”――兼论三维目标[J].教育研究,2013(7):98-104.

Overall Setting of Learning Objectives for Project Course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NC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pecialty as the Case

YONG Zhao-zhang

课程项目化篇(4)

1引言

课程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其综合办学实力的根本性体现。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理论联系实际是该课程的特点之一,项目化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体现。而课程团队建设,既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又可以共享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设目标与要求

程序设计类课程团队建设要求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以创新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模式,着力建设优质的信息化、项目化程序设计类课程。通过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制定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打破课程原有的学科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建。程序设计类课程要突出能力目标,要将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到课程中;程序设计类课程内容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和任务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项目任务的实施过程要经过精心设计,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施和评价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过程要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建设任务

程序设计类课程团队建设任务主要是从教学理念、整体和单元教学设计、教学团队的合作和共建、过程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网络平台等方面进行讨论。下面逐一进行阐述。首先,树立正确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程序设计类课程从理论思维教学变成以职业能力培养训练为主;把程序设计类课程内容从以教师讲授和课本知识为载体变成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把程序设计类课程从以教师讲授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环境条件为主;把程序设计类课程评价从以“教师讲得好”“老师完成教学进度”为准,变成以学生富有兴趣、职业技能明显提高及毕业能力达成为准。其次,完成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程序设计类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要提炼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具体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程序设计类课程能力训练项目,程序设计类课程能力训练的操作办法,程序设计类课程对学生的能力评价,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的成果等内容,构建全新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第三,完成程序设计类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程序设计类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能力目标,以一个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结合职业岗位的、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为引导,结合工作任务,在项目化教学中导入知识和核心能力,逐步深入,能力训练方法要求具体,知识、能力、素质要有考核。第四,加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师团队的合作和共建。在程序设计类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将根据项目申报的具体分工负责任务推进项目建设。程序设计类课程组要组织有经验的教师上示范课,组织参与项目化程序设计类课程改革的教师以说课或讲课等形式进行学习交流,确保团队整体提高。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改革,逐步适当地采取有明确针对性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程序设计类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要根据程序设计类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与学的效果。第五,强化程序设计类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在程序设计类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各学院程序设计类课程管理小组要组织人员加强项目化程序设计类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的管理,开展阶段性检查和指导,确保任务如期、高质量完成。第六,加强程序设计类课程基本建设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立项程序设计类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程序设计类课程评价标准、教案库、课件库、习题库、试题库、实验指导书、资料库等程序设计类课程基本资源。创建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程序设计类课程专门网站与教学资源库,突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开放性与示范性。各类教学文件、教学资料、文献目录以及教学录像等要网上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校内共享,充分发挥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辐射功能与带动作用。第七,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业考核模式。程序设计类课程要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核为目标,积极开展考试内容改革,不断改革考试、考查的传统模式,探索符合教学内容特点,切合学生学习实际,既有利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发挥考核的反馈功能,又有利于通过考核,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的新办法、新方式,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业绩,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C++语言课程团队建设实例

C++语言是一种使用非常广泛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它支持过程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抽象等多种程序设计风格。程序设计基础部分设计5个项目:工资管理、飞机订票、贪吃蛇、推箱子、成语接龙。通过这些项目的提出与解决,培养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以及程序设计中数据类型、变量、程序的三种控制结构、函数、结构体、指针等知识的运用,为学生打开程序设计的大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部分设计了3个项目:解决突发事件的利器、传送数据的通道、提高开发效率妙招。通过这3个项目的提出与解决,帮助学生掌握类、对象、继承、封装、多态、派生等知识的运用,掌握当今最流行的程序设计思想———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每个项目都应该独立运行,项目的开展包括项目需求分析、涉及知识运用、项目的函数分析与对象分析、项目的解决、知识的拓展等基本步骤。在每个步骤中,都应该设计操作提示和启发式的思考,使学生能够完成程序设计而且懂得为什么这么设计,更重要的是对每个项目提出了改进的要求,这将激发学生做得更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在每一个项目中,还提供与此相关的人文小故事,为学生提供更广的知识空间,增加程序设计的趣味性。主要的特色表现在以任务为驱动的项目教学方式,将每个项目分解为多个任务。讲解软件的基本知识与核心功能,并根据功能的难易程序采用不同的讲解方式。例如,对于一些较难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用小例子的方式进行讲解,从而方便上课时演示;对于一些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则只简单讲解。通过一个或多个案例,让学生练习并能在实践中掌握语言的相关知识。学生可根据讲解,自己动手完成相关案例。在每个任务中都要精心挑选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知识点和案例,从而让学生在完成某个任务后,能马上在实践中应用从该任务中学到的技能。严格控制各任务的难易程度和篇幅,尽量让教师在20分钟之内将任务中的预备知识讲完,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相关案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掌握相关技能。每个项目都要安排有项目的知识目标、项目总结、项目考核和项目实训等内容,从而让学生在学习项目前做到心中有数,学完项目后还能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和考核。

5结论

在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基本知识型,主要是通过程序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种为应用型,通过对项目实践对问题进行分析,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程序设计类课程团队建设中,以项目化为主线,实施教学资源共享,团队教师研讨,课程中心网站共同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对培养工程型人才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张洪业,周欣欣,等.程序设计类课程群建设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5(5).

课程项目化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111-02

在对相关企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AutoCAD教学的实际需要,我院向山东省教育厅申报了“基于工作过程的《AutoCAD》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改革项目,并获批准。

基于工作过程的《AutoCAD》项目化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更多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工作与学习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地设计、绘制机械图样并掌握相应岗位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工作,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验工作过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就是打破传统的先学习命令使用,然后进行绘图应用的教学方法,它以创设企业设计实例情境为授课重点,把学习绘图知识融入具体工作实例中,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可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课程建设思路

为了突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综合的职业能力,保证知识与职业经验、职业技能在结构上系统化,我们在开发课程时,实现了三个理念的转变:(1)将典型任务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而不是具体、简单地分析那些“点状”的、缺乏有机联系的知识点。(2)将创造力作为培养目标的重点,不再单纯地进行技能训练。(3)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

课程目标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AutoCAD》项目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要求掌握AutoCAD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能熟练应用AutoCAD常用的绘图和编辑命令;掌握利用计算机绘制二维图形的能力;了解三维绘图基本命令和绘制三维图形的基本方法。

职业能力目标 掌握企业绘制工程图样的工作流程;具有独立绘制实际工程图样的能力;具有独立审核、修改工程图纸的能力;具有由被动绘图转变为自行设计的能力。

职业素质目标 通过分组完成项目任务,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树立诚信意识,锻炼学生沟通交流、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答辩、汇报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撰写报告和行动方案,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提高拓展学习模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课程是围绕职业劳动中的实际工作任务来展开,课程的内容是经过改造的典型工作任务,课程的教学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实施完成。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实际工作任务筛选,我们根据对应的职业岗位确定了《AutoCAD》课程和4个学习情境,从企业图纸、产品中收集整合出24个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并编写了基于工作过程的《AutoCAD》项目化教材。在课程体系中,不再以讲解命令的使用为主线,而是依托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任务载体,展开《AutoCAD》课程教学。整个学习过程建立在系统的、完整的工作过程体系之上,软件命令的学习和使用在工作过程化的体系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独立设计能力,让他们掌握在实际工作中绘制图样的工作流程。

教学实施及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主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包含教学准备、创设情境并提出任务、学习讨论并制定任务的实施方案、方案的实施、项目完成效果评价、拓展知识学习、课后作业的安排七个步骤,遵循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反馈六步教学法的原则,使每个项目的教学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可以分别采用讲述法、项目法、小组讨论法、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实践操作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表2以项目八的“绘制拨叉”为例,说明了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方法的使用。

课程评价和考核方式

课程过程学习评价方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评价模式采用“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模式,充分融入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注重过程控制,满足了职业岗位的需要,具有“过程性、多元化、双向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在这个评价体系中,评价单元包括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方案设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工作态度、小组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6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综合评定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结合评分标准进行综合评价(见表3)。

课程结业考核方式 课堂项目成绩的考核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了改变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我们加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考核,即在每个项目完成之后,按照课程的评价体系进行考核。只要学生平时的项目完成得好,基本上就可保证这门课能及格。对于课程考核,我们采用的是如下考核计算方式:课程成绩(100%)=平时项目完成成绩(70%)+期末考核成绩(30%)。

教学实践效果

在讲授完《AutoCAD》课程之后,我院就组织学生参加了由中国工程图学会组织的“全国CAD等级考试”中级考试。考试中,约有92%的学生可以顺利考试过关,比改革之前提高了十几个百分点。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了每年举行的ITAT全国CAD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和青岛市职业技能大赛(CAD项目),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施,融合了多个学科的知识,突出了工作过程的特点,课程定位准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把教育的目的、过程和结果与学生的持续学习和发展相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整合设计能力,达到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实现了学校和学生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纪新,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AutoCAD》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0).

[2]李学锋,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李善锋.高职《汽车电子电工技术应用》项目课程设计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7).

[4]胡凤菊,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AutoCAD》教学评价[J].科技创新导报,2011(17).

[5]漆军,等.数控技术专业终身教育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探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6]胡凤菊,等.AutoCAD2009计算机辅助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课程项目化篇(6)

近几年由于高职本科院校的成立与竞争,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竞争加强,高职高专毕业生如何在高职本科院校毕业生脱颖而出获得就业岗位,各高职院校依据国家出台各项政策的基础上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建设以“一带一路”为背景服务社会经济的产教协同特色高职教育体系。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共建专业,开展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改革等办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本文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选取《软件工程》课程为课例,阐述了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项目化教学的意义和项目化教学在高职院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教育部在2016年6月召开的新闻会上,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介绍,近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全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由2010年的1246所上升至2015年的1341所,学生人数占高等教育的41.2%,将近一半的人数也使高职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高职高专专业涵盖了各个产业,培养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一直受到国家教育部的重视,近几年国家加大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2014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中提到教学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课程与产业、职业标准对接[1];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推广项目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2]。每个文件都是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原则,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对接,实现培养毕业生即是职业人的目标。应时代要求培养适应社会企业人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经历了三次改革历程,从基于实践本位到基于能力本位,最后是基于工作过程本位的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也从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过渡到仅突出职业适应力的职业能力培养,最后转变为强调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体现职业适应力和职业迁移力结合的职业能力培养[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必须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构和序化,仿真职业岗位工作环境,设计教学情境,通过角色的扮演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即是工作过程。

二、高职《软件工程》课程介绍与教学现状分析

《软件工程》课程是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的先导课程主要是程序设计课程、数据结构和数据库。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类似于建筑大楼的过程,在建筑的过程中,工程化的方法、工具和过程是顺利盖起大楼的三大要素,缺少其中一个要素都将可能使得工程失败[4]。软件项目也不例外,在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同样要采用工程化的思想来指导解决出现的问题,降低出现软件危机的概率[5]。《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课堂讲解工程化的方法(开发方法)、工具(支持方法的工具)和过程(管理过程),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因缺乏工程实践难以理解和接受。实验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多动手实践,实践的内容大多是教师给软件工程参考资料,学生按照资料照葫芦画瓢地编写一些文档,学生缺乏独立的分析思考,认为软件工程课程仅是完成文档的撰写,没有深入理解软件工程真正的意义,教学效果难以达到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目标[6]。

三、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项目化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将学科知识融入项目中,以选取的项目作为载体,将项目分解为各个任务,教学过程中以任务驱动,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提高团队沟通能力。通过项目化教学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

四、高职《软件工程》课程项目化教学的研究

分析软件工程的教学现状,归根究底学生缺乏软件开发的经验,难以理解与体会到学习该课程的意义。解决方法是制造学生开发项目的环境,模拟企业软件开发工作岗位任务,改变学生的角色,学生按照职业人的要求将课程知识应用于软件项目的开发与维护中,体验岗位工作并完成项目的开发,整个开发的过程也是收获知识、提升职业能力的过程。因此,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首先是选取合适的项目,以软件开发流程为主线,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序化知识点,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实现角色转换,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角色体验过程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体现职业适应力和职业迁移力结合的职业能力培养。下面以高职《软件工程》课程为例开展项目化教学,阐述了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活动设计。(一)课程设计思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养为目标,基于职业岗位任务的项目化教学融合课程内容与企业工作任务,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6]。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课程内容参照企业软件开发流程,任课教师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将课程内容按照项目进行重构与知识点的序化,并设计学习任务。图1描述了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思路(二)项目化教学活动设计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为主线整合课程内容,课程教学选取学生较容易理解的图书管理系统为例,通过分析岗位能力需求确定课程目标,通过知识点序化设计学习任务如表1所示。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教学,以图书管理系统为载体,按照项目开发流程分解为7个不同的学习任务,在每个任务中引进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完成每个任务的同时获得知识与技能,并达到课程设置的能力目标。评价是引导与帮助学生学好课程内容的有效手段。本着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重视发展性和评价主体多元化等多元化的原则,采用CIPP评价模式进行课程教学评价,为项目化教学提供指引,这种评价方式具有全程性、过程性和反馈性三大特性,评价的结果有助于改进和完善教学实施过程[7]。

五、结论

项目化教学在高职《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应用实践表明,该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以及掌握软件项目开发的流程。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摆脱理论灌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使学生从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角色变换,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19号文.

[2]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2015]6号文.

[3]陈彦霖.浅析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历程及发展趋势[J].课程教育研究.2013(13).

课程项目化篇(7)

1项目化教学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背景下,如何开展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一直是教育学者们研究的问题之一。2019年1月国务院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明确指出,到2022年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需要达到总课时一半以上,并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需大幅增加。从国家的宏观政策可以看出,高职院校需要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那么教师团队需要本着突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使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在教学中以国家现行的建设工程标准、规范、规程为依托,根据实际工程项目来进行教学设计[1]。那么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对课程进行“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设计就成为建筑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式之一。“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基于理论指导实践的行动模式导向教学[2]。主要是在教学中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可实施的教学任务,并分别结合实际工程经验,划分教学单元,通过实施项目来完成目标[3]。2016年,在国家推动高职院校项目建设的大背景下,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团队积极响应,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提升工程实际经验,同时在各个专业课中开始进行课程项目化改革。本文以高职建筑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建筑结构》为例,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基于数字及网络平台的数据收集,及调查问卷分析,得到项目化教学后的成果,并针对成果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方向。

2教学设计

《建筑结构》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共4学分,72学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钢筋、混凝土及砌体材料的力学性能,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各种基本构件的受力特点,掌握一般房屋的结构布置、截面选型、基本构件的设计与计算方法以及平法制图的基本方法,能正确解读国家建筑结构的有关规范,处理建筑结构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逐步培养和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为从事一般的结构设计、建筑工程施工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2.1整体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该任务教学内容多,复杂,是整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将所有教学内容任务化、具体化。(2)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掌握任务书要求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还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追求精益求精,养成团结协作的习惯。(3)教学设计思路:整体的教学设计思路,紧跟项目化教学理念,如图1所示,将各个知识点融合在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并进行优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盖设计的教学子项目,确定为6个学习环节,包含4个课上学习任务,任务优化为识任务、练技能、定设计3个学习阶段。(4)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云班课、结构设计软件及APP、Excel办公软件、中望三维软件等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实施

该任务实践性强,难度高,要求学生具有极强的综合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学生基础差,很难掌握繁杂的计算,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不感兴趣,老师往往是在唱“独角戏”,花费时间和精力多效果却很差。但学生喜欢动手,学习新技术能力强,尤其是信息化技术。所以在教学设计时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法,运用讨论法、头脑风暴法、练习法、案例法等参与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基于上述情况,将教学的实施过程分为课前自主学习,课上精讲、讨论,课后提高拓展3大环节。

3.1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通过云班课学习资源、学习任务、课前测验和作业,学生完成任务后上传至云班课。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云班课进行答疑讨论。

3.2课上精讲、讨论

针对学生课前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本次课程任务,以小组讨论等形式,分小组完成任务并将提出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并对难点进行精讲。学生根据教师讲授,完成自己的任务。

3.3课后提高拓展

课后根据“钢筋混凝土楼盖结构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参照“钢筋混凝土楼盖结构设计指导书”和校本教材,完成自己的钢筋混凝土楼盖设计任务。

3.4课程考核

在课程考核中融入表现性评价,通过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态度等,课程考核的要素之一[4]。同时基于产教融合的大教学背景,教学课程以与实际工程施工“零距离”为主导思想,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精益精神、团队合作等基本素质,基本操作技能、质量检测与评定等职业素养。整个课程以及每次任务都以多维度评价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3个主体,准备阶段、实施过程、实施结果为评价指标,融入素质评价与职业素养评价。全方位多角度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4教学实施成果

4.1学生参与度

提高任务均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手段,采用接地气、重参与的教学方法。课后针对学生对改革后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进行对比,通过云平台发放调查问卷并分析得出:学生更喜欢改革后的课堂,自觉知识掌握程度更高,对本专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理论学习没有以前那么抗拒。

4.2“课程思政”效果明显

在云平台上投票问卷显示,学生在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当中,注重了自身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的学习,了解“思政”是自身发展的基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还提到了诚信、敬业、精益等符合社会需求精神品质,理解“工匠精神”对建筑安全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责任心。

4.3教师教学技能提高

为迎合课程要求及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团队需不断补充新的知识与实际工程案例,提高自身施工技术操作手段,学习前沿施工技术。于此同时,需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有效的将实际工程案例与理论相结合,解决项目知识较单一、不全面的问题。

5不足与改进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是以职业适应导向为目的的教学探索[5],在此模式之下,学习目标十分明晰,强调知识应用能力,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和崭新挑战,只有围绕教学多开展反思,才能实现教学预期目标,逐步提升教学水平。

5.1不足

(1)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要求按照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完成任务,教学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2)教学活动的设置、活动时间的把控需要进行微调。(3)未能结合实际操作,做到理实一体化。(4)部分学生课下学习积极性不高,督促评价制度应进一步完善。(5)教学资源信息化水平不够高,比如微课质量、设置的时间以及丰富度等。(6)建筑新技术需要进一步融入课堂,如“BIM技术”“3D打印技术”等等。

课程项目化篇(8)

引言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职业教育司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决定,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职业教育化学课程改革。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向特定的行业和岗位培养合格的生产或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的使命,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是高等职业院校一直在探索的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缺乏自己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理论和动手能力都有,但是缺乏实际岗位的工作经验和能力。为此,我们以环境监测与治理2006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之一,不断探索和研究适合高等职业教学的模式,积极将“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应用到高职教学中来。

1教学实施过程

1.1教学目标

化学检验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一线的化学分析工,其工作任务包括: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制备、保存与分解;样品分析;分析结果处理。课程内容是化学检验岗位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课程通过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分析仪器的基本构造和操作技能,能运用其知识、技能解决样品分析中的实际问题,以及积极进取,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用心做事的工作态度。

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通过连续三年对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行业及企业专家的访谈,以及人才市场的跟踪调研,明确了《化学检验》的技能目标、知识目标以及态度目标。

1.1.1技能目标

能遵守实验室卫生、安全要求,学生在实验室行为达到5S(整理、整顿、清理、清洁、修养)管理要求;分析仪器操作能够达到化学分析工中级工以上的水平;能独立进行样品的采集、制备等;能够对一般分析仪器进行维护,对滴定分析仪器进行校正。

1.1.2知识目标

能讲出定量分析过程中误差的来源及减免方法;能正确讲述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预处理基本知识;能正确讲述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1.1.3素质目标

团结协作能力;查阅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行为能力。

1.2教学组织及教学内容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我们根据工作岗位对专业知识需求及工作态度,重构以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产品检测任务为依托,选择典型分析项目,设计了实验报告的编制、样品的采集与制备、用滴定分析法对物质进行测定、用重量分析法对物质进行测定、用仪器分析法对物质进行测定、按工作过程进行样品分析实训等8个教学项目,在项目的教学实施中,进一步分解成21个学习型工作任务。

以实践教学为先导,实验室作为教学实施场所,展开教学,将理论知识讲解渗透在实践训练过程中,采用“边讲边练,边做边学,边做边讲”,待学生掌握所需的技能后,再进行理论延展。整个教学活动均在实训室完成,实现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

1.3教学方法与手段

《化学检验》内容多、实践性强,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理论密切结合实践,《化学检验》主要解决的是样品的采集、制备、分析方法及操作技能、分析数据处理等问题,而分析检验岗位工作是为了完成分析项目工作任务,是重复劳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模式组织教学,通过具体、真实的分析工作任务讲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先讲后练”,“边讲边练”,“先练后讲”等方法,增加师生互动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开设实验项目的训练,可将学生组成项目学习与训练小组,分工协作,相互帮助,相互监督,按照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分析操作技能要求进行项目活动,提交任务成果。

1.4考核与评价

《化学检验》课程的考核评价按项目进行考核,每个项目分为知识、技能与态度三部分,分别考核,综合评价。课程考核是项目考核的累积。并将“化学分析工”职业技能认证考核成绩与课程考核成绩综合评定为课程总体成绩。

1.4.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按照项目分别考核,课程考核成绩则是项目考核成绩的累计。

课程成绩中每一个项目成绩从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考核,考核依据提交的成果、回答问题、作业、平常表现及小组互评的结果进行,考核方式可采用卷面、计算机模拟和实操。

1.4.2项目考核

以班组为单位对成员进行考核,采用操作与答题的方式进行考核。每个班组由组长负责小组考核,集体答卷,一人操作其他成员评价,然后按答卷贡献大小、操作评价和态度对小组成员进行成绩评定(排序)。

教师根据各组答卷成绩、操作成绩和完成项目过程中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工作评价成绩按A(90分)、B(80分)、C(70分)、D(60分)、E(50分)划分为5个等级。

考核注重应用,紧扣大纲,项目里重点介绍或讲解的知识,就是重点考核的知识;不出偏题、怪题。

2实施效果

项目教学法目的明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评价,说明实行了项目化教学之后,尽管平时的作业上缴、单元实验以及技能训练对有些学生来说是被动的,但是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3经验总结与问题探讨

实行项目化教学是一个改革探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从目前实施的效果来看,《化学检验》项目化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化学检验》项目化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种教学模式是可取的、有实际价值的。

项目化教学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用项目教学法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法,或者在项目教学中不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等机械化操作现象。有时还存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落实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具体环节和详细设置等现象。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我们在今后的项目化教学中不断深化改革加以解决,使项目化教学不断地得到完善提高。

课程项目化篇(9)

[基金项目] 2013年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法律职业教育语境下的法律课堂项目化改造”(项目编号:Qjy125088);海南政法职业学院第二批院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经济法概论课程项目化教学可操作性研究”(项目编号:YJJG201308)。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199-2

课堂教学是法学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大多数时间要在课堂上学习法律知识。经济法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何利用课堂资源,开展项目化教学,对政法类职业学院上好这门课至关重要。

一、传统课堂教学的反思

在法学课堂教学中,长期以来教师们多采用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全程听讲,辅以作业考试等形式检验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成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其注重的是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识量,授课的理论系统是否完善,课堂教授的内容是否尽可能的多,能否最大化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处于附属地位,其注重的是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理论,考试能否通过,至于对法学知识的掌握运用往往不作深入地研究学习。

法学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更注重理论的传授,知识的灌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促进治学的条理性和严肃性也不无裨益。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学以致用,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性不强,锻炼机会缺乏,导致学生法律逻辑思维能力、法律语言规范表达能力、法律动手操作能力相对不高。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法律实务部门,动手实践能力较弱,实际工作能力不强,不仅用人单位不满意,这种状况也必须引起法律院校、法律培训等教育机构的高度关注。

美国等法律职业教育较为先进的国家,在法律职业教育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和主体,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注重学生的法律操作技能的培养,主要教学模式和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当前我国的法律职业教育已经注意到了以上问题,不少法学院校开设了一定的实践教学课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但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实践课堂资源有限,在法律职业教育中,还是要努力挖掘资源、创新教学形式,利用有限的课堂资源开展丰富的项目化教学,提高学生法律素养和法律基本技能。

二、经济法课堂教学创新思路

(一)创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根本主导思想,对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目标的追求起着根本的指导作用。高职院校教育对象既不同于中小学,也不同于本科院校,教学对象层次有其特殊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出发点,把以人为本作为归宿点,把以人为本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要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创新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学生在短暂的学校时间里接受科学的教育,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会发散性思维方式,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勇于创新的精神。具体到每一堂课,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到教室,在教室里热情激烈讨论,走出教室后去探究解决更多的问题,让每一堂课都是精彩的课堂。

(二)创新教学内容。熟能生巧,不少教师长期教授某一门课程,认为自己能够做到信手拈来,不用备课都能上好课。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法律法规常改常新,法学课程教育也要坚持与时俱进,经济法课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永无止境,经济法教学不可能一劳永逸,绝不能一成不变。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要做到理论新、案例新、实践新。理论新就是围绕学科发展的前沿,确保教学内容和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一致,让学生学到最新的学科知识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老旧理论;案例新就是用当前的法律法规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确保教学的实用性,正确解决经济纠纷;实践新就是要给学提供最新的学科理论和实践问题去研究解决,进一步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三)创新教学方法。书本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载体,如何将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创新教学方法要按照教学目标和法律职业要求,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要注重因材施教,既要围绕不同层次的学生这个“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也要围绕课本知识这个“材”运用合适方式让学生学懂学会。教学形式要生动活泼,坚决抛弃一味“满堂灌”的纯讲解方式,要由单向传授向教学互动、教学相长转变,多采取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模式,多使用视频、图片等生动形象的载体。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广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课堂活力,让广大学生踊跃发言、提问、研讨,形成热烈的课堂氛围。

(四)创新教学技术。信息化的发展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现代教育技术,传统的一根粉笔、一张黑板的工具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法律课堂教学尤其是经济法课程与经济社会息息相关,仅靠教师讲解往往显得内容苍白、缺乏吸引力,所以,经济法课堂教学要广泛使用视频、图片、幻灯、投影等多种现代化载体,制作生动丰富的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科学地运用不同的手段,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技术。当然,正确对待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既要看到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的创新发展,也要深刻认识到人的根本作用,把人和物科学结合起来。

三、经济法课堂教学项目化设计

应当正确认识到经济法课堂教学主要目标是知识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法理论和经济法规范。在经济法课堂教学的项目化设计中,必须围绕经济法的知识点,合理选用与知识点相适应的项目化方案。

(一)教师主导模式。传统的教师授课也并非一无是处,很多学生喜爱听教师讲课,尤其是喜欢听名家、大家授课。经济法部门法特征、法律渊源等基本理论还是有必要由讲师进行讲解,并据此设定训练项目,教师主导的项目也不能纯粹“满堂灌”,要指导学生课前查找资料,课上提问讨论,课后深入学习,教师讲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讲解要做到深入浅出,课堂氛围要活跃。

(二)师生互动模式。采取教师布置课题任务,由学生完成作业,课堂上展示,讲师进行点评;或者由学生准备某一方面的问题,课堂上提问,教师讲解。通过师生互动、角色互换,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实现共同提升教和学的水平。师生互动的模式,教师和学生随时要准备提问和回答,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好习惯,还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增进了师生感情。

(三)学生研讨模式。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就某一个学习的知识点,采取辩论赛、咨询会等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在不同的角色中展示经济法知识。如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就结合教学知识,组织课堂法律知识辩论赛,学生参与程度较高,教学效果良好,不少已经毕业的学生反映对该部分知识记忆深刻。

(四)课堂展示模式。经济法的不少知识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可以联系消费者协会,寻找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作为道具,或者在网上查找一些典型视频图片,生动形象的将违反产品质量法的行为展示出来,既是对学生维权意识的教育,也对今后从事法律工作、解决法律纠纷提供参考。

(五)情景剧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其富有创造力,在经济法学习中,通过组织学生将知识内容采取情景剧、小品等形式演示出来,也是课堂教学的生动形式。如组织学生演示公司的发起、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等,或者由学生分组展示设立公司的方式、公司运行模式等,对学好公司法,起到了积极作用。组织学生演示市场经济不正当竞争行为,也比教师纯粹讲解更生动形象,深受学生喜爱。

(六)专家授课模式。经济法离不开实务,在经济法教学中,邀请工商行政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实物部门的专家随堂授课,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处理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实务部门的专家对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经济纠纷更有经验,他们的讲解授课对学生学习处理实际法律问题更有话语权,有利于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课程项目化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21

Abstract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major curriculum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can not adapt to the students future career needs, to software testing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analysis the cognitive law of the career needs and learning, the modular curriculum, the curriculum connection between, form the system of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through the proje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pecific teaching, through knowledge and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Key words curriculum system; project; modularization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时至今日依然存在着这样一个现实: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IT类人才的社会需求不断加大,每年IT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一个庞大的数字,大量的用人单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大量毕业生却不容易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我们迫切需要寻找有效途径,解决庞大的毕业生就业群体与就业岗位之间不对称的问题。

“计算机类专业课程项目化模块化研究”旨在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缩小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的人才之间的差距。学生的职业规划需要从进校开始,贯穿始终,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明确――当前所学课程和所学知识在整个专业体系中的地位。

下面我们以软件测试技术专业为例,从计算机知识体系的分析出发,结合IT职业岗位分析,研究如何将课程体系模块化,如何以项目化的方式组织教学。

1 课程体系模块化

课程体系模块化是指,将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编制成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差异的几种模块,各相近专业可以按照需要选择适用的课程模块,再加上少量自己开发的课程,组合成专业教学计划。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不但能及时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大大增强教学内容的适用性,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不同学习基础、发展需求各异的受教育者的需要。

我校软件测试技术专业,从专业的特征出发,以构建合理的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为目标,以专业知识认知过程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为着眼点,形成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建设思路及课程结构。

1.1 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规格

我校软件测试技术专业主要面向“武汉・中国光谷”核心圈、武汉都市圈、“1+8”城市圈的软件测试和软件开发的企业,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软件测试、软件开发所需的系统基础知识,具备软件测试环境装配、调试、使用、维护及测试工具的操作、测试用例设计动手能力,能从事软件测试、软件测试管理、软件开发、软件产品售前售后服务、技术文档编制和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根据专业领域的要求及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确定了以下的人才培养规格,如表1所示。

根据近五年毕业跟踪调查,软件测试技术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主要为软件测试、软件开发、软件服务三个方向。三个方向的毕业生规格有一定的差异。

1.2 形成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前面得到的人才目标规格,以及专业技术领域的要求,我们拟定出六大课程模块,如图1所示:公共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程序设计与开发、软件测试。课程的模块化有助于教学过程中紧扣目标,各课程之间有效衔接。

2 课程项目化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集知识、体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课程项目,以项目为媒介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课程项目化的教学目标是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综合培养;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主性、师生互动性与成果应用性紧密结合。这样的教学方法将职业体验融入到学习过程中。

以“Java高级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为实现课程目标,该课程设计了两个项目:第一个项目桌面游戏“捕鱼达人”,让学生对Java高级的七个知识点有初步的认识;第二个项目“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强化认知,增强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该课程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模拟软件开发小组(公司),制定相应的公司管理说明,如表2所示;将业绩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评定标准。

通过项目化学习、项目化管理,学生的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习过程中的互助作用,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3 结语

以上我们主要从课程建设方面,以软件测试技术专业为例,对职业教育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旨在提升计算机类职业教育的实效,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职业教育的“实惠”。这样的改革还涉及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姜荣,丛迎,曲桂.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通讯,2013(2).

[2] 杨丽君,辛和金.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构成及提升策略[J].中国市场,2014(17).

上一篇: 中药化学论文 下一篇: 半期家庭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