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企业管理制度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01 11:01:59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篇(1)

(二)私企财务管理的必要性。私企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筹资方案的选择、投资项目的评估、利润分配决策,营运资金管理更是贯穿私企经营管理的始终。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私企要想增强自身竞争实力,降低财务风险,必须管控好企业资金运动,科学合理地进行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管理、财务专题管理、营运资金管理,这一系列管理活动均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不难看出,私企积极进行财务管理进而维系好资金链对自身经营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私企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基础环境薄弱。当前我国私企大多均已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然而一些私企的财务管理制度与企业实际财务管理情况存在一定的脱节,形同虚设,并未被得以有效的贯彻与实施;与西方私企单独设立财务管理部门的做法不同,我国私企并未严格区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职能部门,笼统的设立财务部,缺乏专门的财务管理职能部门;我国私企财务管理工作主要由会计人员担任,由于会计人员忙于纷繁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精力有限,加之自身财务管理知识的相对缺乏,因此私企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并不能得以有效保证,另外,小型私企为了降低用人成本,招录的财务人员专业素养欠佳,这均降低了私企财务管理的效果。

(二)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且低效。我国私企大多由家族式企业演变而来,因此家族式企业管理理念在我国私企根深蒂固,这一点在小型私企表现更为明显。受家族式企业管理理念的影响,我国私企多采用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决策权主要集中于私企的所有者集团,职业财务管理人员只是起到辅助以及简单执行作用。由于私企所有者个人财务管理能力的有限性以及个人思维的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增大了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僵化了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局面,不利于激发私企财务管理的活力。

(三)融资能力不足。通常,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银行信贷融资等。我国证监会对主版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在公司治理结构、股本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限定条件较多,这对于众多私企来说门槛较高,银行信贷融资成为我国私企主要的融资渠道。伴随金融环境的日益严峻,我国银行机构为了降低自身信贷风险,更倾向于向具有国家信用担保优势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放贷,而选择性地向私企放贷,这增大了私企融资的难度,加大了私企资金的缺口程度。我国私企融资能力的不足成为了制约其做大做强的瓶颈问题。

(四)财务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国私企持有一种财务管理是非增值业务的偏见,认为财务管理是财务部门必做的一项辅助性质的工作,因此,私企并未建立起有效地财务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财务管理工作职、权、利的不对等不利于激发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与创新性,也不利于防范与惩戒不当或消极财务管理行为。实际上,私企财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效地激励与约束机制作为良好运行的保障,这样才能将私企的人、财、物有效的结合起来,最终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三、改善私企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夯实财务管理基础。我国私企理应自上而下树立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以及行业特点制定行之有效地财务管理制度并付诸实施,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为提高财务管理的专业化质量,我国私企应成立独立的财务管理职能部门,配备相应的专业化财务管理人员,加强财务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引进,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以及时更新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与理念,并制定严格的部门规章制度,为财务管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夯实私企财务管理的基础。

(二)引入科学民主的财务管理模式。私企应当打破原有的集权式的财务管理僵局,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引入科学民主的财务管理体系,将财务管理权限下放到专门的财务管理职能部门,并同时建立重大财务管理事项报批制度。企业日常的财务管理决策以及执行工作主要由财务管理职能部门负责,企业重大财务管理决策事项需要经由财务管理职能部门负责人上报企业董事会或最高决策层批准后方可付诸实施。科学民主的财务管理模式可以调动财务人员全员参与财务管理决策的积极性,集思广益,活跃决策氛围,提高决策效率;另一方面,重大财务决策报批制度可以增大私企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与管控,降低财务风险。

(三)创新融资渠道与方式。面对融资难的问题,一方面,私企应当积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争取银行信贷融资;另一方面,私企应当积极创新自身融资渠道,尝试建立资金池、内部银行、集团财务公司等集团资金管控模式,提高内部资金使用与管理的效率,降低资本成本与财务风险。资产证券化、固定资产售后回租、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私企对短期资金的需求,缩小资金缺口。

另外,私企还应当充分享受政府有关中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的优惠政策,严格按“新三版”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合法规范经营,争取在“新三版”上市,挂牌后可享政府在资金上的补贴,可实施定向增发股份,提高公司信用等级,帮助企业更快融资,上市企业及股东的股票可以在资本市场中以较高的价格进行流通,实现资产增值,带来财富效益,股东股份可以合法转让,流通套现,提高股权流动性,提高企业知名度,促进公司较快的发展。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篇(2)

近2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我国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已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力量。但在其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我国私营企业许多自身固有的先天不足,如低水平重复投资;经营上急功近利,缺乏长远发展规划;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短期利益等等,导致发展后劲缺乏。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在企业制度方面私营企业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那就是采用家族制严重地阻碍了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要使私营企业逐步走向成熟,就必须摒弃家族制,进行企业制度创新。笔者认为,制度创新固然是私营企业发展最终的必由之路,在私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一定的阶段时,必须推动私营企业进行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创新。但是对于我国大多数中小型私营企业来说,现阶段还不应急于摒弃家族制,家族制还有其存在的必要。

一、我国现阶段中小型私营企业家族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目前我国中小型私营企业仍然适宜实行家族制,是由我国中小型私营企业目前的规模、发展阶段、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家族制企业的固有优势决定的。

1.家族制适应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和发展阶段

首先,今天我国绝大多数私营企业规模仍然很小。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字,截止到2007年6月底,全国私营企业515万户,从业人员6586.3万人,每个企业平均不到13人。这种企业规模,管理相对比较简单,与其实行规范的科层制管理,还不如老板一竿子插到底更为简捷高效。

其次,目前我国的中小型私营企业,在发展的阶梯上仍然处于业主制和合伙制时期。进入股份制阶段的只是少数大型私营企业,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私营企业,有70%以上实际上仍然是一人独资的业主制或合伙制企业。所以从发展阶段上看仍然是属于初创阶段和原始积累阶段,这一时期经营管理机制必须灵活多变,而采用家族制这一制度形式最合适。

2.家族制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初步建立,市场经济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市场在功能和结构上还不够健全,还不能很好地为私营企业提供必要的社会化的市场服务,譬如,我国的经理市场就还没有建立起来,企业很难找到可用的管理者,而家族制作为一种企业制度比较好地适应了这种不完善性。在市场调节能力不强、规划不健全及信息不完备时,以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家族制私营企业,其内部结构简单,管理层次较少,运作灵活,效率较高,容易适应市场变化。

我国长期以来的社会信用受到极大的破坏,人们彼此间的信任度减低,缺乏经济合作的基础。在合作、信任更多地局限于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情况下,家族制也往往较之非家族制具有更大的结构上的稳定性。同时,受我国的家族文化的影响,人们在选择合作对象时,首选对象往往是家族成员,这样,选择以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合作方式就远比建立在社会信用基础上的现代公司制要可靠得多。

3.家族制有其本身的固有优势

家族制私营企业有界定清晰的产权(产权在家庭之间或朋友之间界定清晰),这对经营者(也是所有者)的激励力最为强劲。在家族制私营企业里,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行为目标与所有者目标高度重合。企业的组织结构简单,管理机制统一地集中在所有者手中,管理者与一般从业人员之间的距离较短,组织、指挥、协调、监督的过程较为迅速,费用开支较少。以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制私营企业,成员间具有较高的信任与合作能力,可以更多地享受成员之间相互“忠诚”所带来的便利,享受成员相互间的“信任”所带来的低廉的监督成本,使企业具有较高的效率,较高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私营企业发展的初期,采用家族制能够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本,调动家族成员的积极性,减少内部摩擦,增强企业内聚力,节约成本,减少交易费用,加速资本积累。

从世界范围来看,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是采用家族制这一制度形式。无论是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法国、意大利等,还是亚洲新兴的工业国家或地区台湾、香港等,9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制企业。在私营企业创业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家族制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有效的。相反,如果在这一阶段生硬模仿大公司的企业制度和组织形式,则如削足适履,效果适得其反。我国中小型私营企业目前的规模、发展阶段和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了采用家族制仍然是最佳的选择。

二、私营企业发展最终的必由之路是制度创新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家族制是私营企业创业、发展初期的最佳的企业制度模式。但当私营企业发展到具有一定的规模,市场竞争加剧,家族制的弊端将逐渐显露出来,所以,私营企业发展最终的必由之路仍然是制度创新。

1.家族制企业制度的缺陷

在产权制度方面,产权结构的一元化,使企业很难达到规模经济效应;投资上的封闭性,阻碍了企业融资信誉和能力的提升;虽然产权在家庭之间、朋友之间界定清晰,但在家庭成员与家庭成员之间并无严格的界定;增量资产部分的产权不清晰;一些以集体或合资名义注册的家族制私营企业在法律形式上和经济事实上对产权认定的不清晰,这些都给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产权不清的隐患。

在组织制度方面,一是没有健全和规范的组织结构。大多数私营企业组织结构简单化,内部管理职能没有进行专业分工,往往是所有者身兼数职,生产技术、市场营销、人事财务均需直接过问或亲自承担。在所有者精力或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也只进行一定程度的职能分化;二是在组织管理制度方面,没有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形成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程序,权力高度集中,重大决策往往由“家长”个人说了算;在财务管理上缺乏健全的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些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私营企业实行的实际上仍然是家族制,即使是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这种结构也是徒有虚名,仍然是由董事长(家长)个人说了算,搞的实际上仍然是“业主制”。组织制度上的这些弊端束缚了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管理制度方面,随着私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内部家族式管理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第一是高度集中。在大多数私营企业中,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是不分的,所有者同时又是企业经营者,企业大小事物都由老板过问决定。而企业规模越大,具体管理越复杂、越专业化,对决策的要求也越高,这种主要依靠经验的专断决策,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不断拓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经营者受自身知识、掌握的信息等多方面的局限,不容易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加大了企业的风险程度。第二,家族制企业重视的是亲情,企业的管理人员以亲友为主,中高层管理岗位,主要由亲戚、家人、朋友控制。这种特点限制了多渠道吸收人才,不利于技术专业化与管理专业化的形成;弱化了家族以外成员对于企业的凝聚力,影响企业内部团结,妨碍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也不能对经营者的权力进行制约。

所以,在私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必须推动私营企业进行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创新。

2.家族制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

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其他制度的基础。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首先要明晰产权。从我国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实践来看,凡是产权明晰的,企业发展就顺利;凡是产权模糊不清的,企业发展就障碍重重。无论是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中小企业,还是股份合作制企业,都需要明确产权。家族制私营企业的产权对外边界是清晰的。在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时,产权问题主要在于由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家族财产在企业做大之后存在着内部争权夺利的隐患,所以对家族制私营企业来说,明晰产权主要是在家庭成员之间明晰产权。另外,那些以集体或合资名义注册的私营企业也要还自己一个真面目,明晰企业的产权归属。其次应使私营企业的股权逐步分散化。从当前私营企业的股权结构来看,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突出。无论什么类型的私企,企业主个人投资都占据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在内,即便有多位股东共同投资,但企业主在大多数企业中都是“一股独大”的。股份集中在一人手里,再好的制衡机制也发挥不了作用。股权必须逐步分散化,应允许经理阶层及骨干员工持有本公司股份。再次要实行私营企业产权的社会化。要变单一投资主体为多元化投资主体,突破独资经营的局限,发展混合经济。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合理的产权结构。私营企业的组织制度创新。要建立健全规范合理的组织制度。根据企业规模及企业发展的需要和效率效益原则,对内部管理职能进行专业分工,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私营企业家在自已的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时候,应当大胆地进行公司制改革,实现由业主制向公司制的转变,以利于企业更好地、长远地发展。建立健全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规范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管理的专业化和制衡化。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过程中,私营企业的所有者要特别注意建立监督管理者的机制,把道德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要让股东、债权人、经营者、一般雇员共同参与企业的治理。要积极吸收企业高级管理者、技术人员入股,通过让高级管理者、技术人员持股,唤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参与企业高级决策层,为企业的发展出谋献策,避免因个人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私营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私营企业在条件成熟时要积极推进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不仅有个人财产所有权,也有法人财产所有权。企业主一定要转变观念,果断地从管理岗位上退出来,使管理由家族化转向专业化,使管理人员由亲属化转为专家化,真正把经营权交给职业经理人,实现专家管理。要多渠道广泛吸收人才,不断增强企业的生命力。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以现代的“人本管理”、“知识管理”替代落后过时的“家长式管理”。要改变私营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随意性做法,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的管理制度,做到管理制度化。要尽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管理工作从无序状态转为有序状态。

政府应在推动上规模私营企业制度创新方面有所作为,要为私营企业制度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职业经理人制度是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和基础,而目前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发育滞后,职业经理人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法规不健全,聘用纠纷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政府要积极培育并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并制定相应的法规,加强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中国文化传统中长期缺乏契约精神,社会信用缺乏。政府要积极推动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土地市场的发展也相对滞后,制约着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政府也要努力加强这各类市场的建设,以推动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吕洪霞: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2]王志文王大超:制度创新与民营企业竞争力[J].改革与战略,2008,(01)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篇(3)

近2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我国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已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力量。但在其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我国私营企业许多自身固有的先天不足,如低水平重复投资;经营上急功近利,缺乏长远发展规划;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短期利益等等,导致发展后劲缺乏。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在企业制度方面私营企业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那就是采用家族制严重地阻碍了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要使私营企业逐步走向成熟,就必须摒弃家族制,进行企业制度创新。笔者认为,制度创新固然是私营企业发展最终的必由之路,在私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一定的阶段时,必须推动私营企业进行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创新。但是对于我国大多数中小型私营企业来说,现阶段还不应急于摒弃家族制,家族制还有其存在的必要。

一、我国现阶段中小型私营企业家族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目前我国中小型私营企业仍然适宜实行家族制,是由我国中小型私营企业目前的规模、发展阶段、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家族制企业的固有优势决定的。

1.家族制适应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和发展阶段

首先,今天我国绝大多数私营企业规模仍然很小。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字,截止到2007年6月底,全国私营企业515万户,从业人员6586.3万人,每个企业平均不到13人。这种企业规模,管理相对比较简单,与其实行规范的科层制管理,还不如老板一竿子插到底更为简捷高效。

其次,目前我国的中小型私营企业,在发展的阶梯上仍然处于业主制和合伙制时期。进入股份制阶段的只是少数大型私营企业,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私营企业,有70%以上实际上仍然是一人独资的业主制或合伙制企业。所以从发展阶段上看仍然是属于初创阶段和原始积累阶段,这一时期经营管理机制必须灵活多变,而采用家族制这一制度形式最合适。

2.家族制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初步建立,市场经济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市场在功能和结构上还不够健全,还不能很好地为私营企业提供必要的社会化的市场服务,譬如,我国的经理市场就还没有建立起来,企业很难找到可用的管理者,而家族制作为一种企业制度比较好地适应了这种不完善性。在市场调节能力不强、规划不健全及信息不完备时,以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家族制私营企业,其内部结构简单,管理层次较少,运作灵活,效率较高,容易适应市场变化。

我国长期以来的社会信用受到极大的破坏,人们彼此间的信任度减低,缺乏经济合作的基础。在合作、信任更多地局限于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情况下,家族制也往往较之非家族制具有更大的结构上的稳定性。同时,受我国的家族文化的影响,人们在选择合作对象时,首选对象往往是家族成员,这样,选择以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合作方式就远比建立在社会信用基础上的现代公司制要可靠得多。

3.家族制有其本身的固有优势

家族制私营企业有界定清晰的产权(产权在家庭之间或朋友之间界定清晰),这对经营者(也是所有者)的激励力最为强劲。在家族制私营企业里,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行为目标与所有者目标高度重合。企业的组织结构简单,管理机制统一地集中在所有者手中,管理者与一般从业人员之间的距离较短,组织、指挥、协调、监督的过程较为迅速,费用开支较少。以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制私营企业,成员间具有较高的信任与合作能力,可以更多地享受成员之间相互“忠诚”所带来的便利,享受成员相互间的“信任”所带来的低廉的监督成本,使企业具有较高的效率,较高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私营企业发展的初期,采用家族制能够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本,调动家族成员的积极性,减少内部摩擦,增强企业内聚力,节约成本,减少交易费用,加速资本积累。

从世界范围来看,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是采用家族制这一制度形式。无论是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法国、意大利等,还是亚洲新兴的工业国家或地区台湾、香港等,9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制企业。在私营企业创业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家族制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有效的。相反,如果在这一阶段生硬模仿大公司的企业制度和组织形式,则如削足适履,效果适得其反。我国中小型私营企业目前的规模、发展阶段和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了采用家族制仍然是最佳的选择。

二、私营企业发展最终的必由之路是制度创新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家族制是私营企业创业、发展初期的最佳的企业制度模式。但当私营企业发展到具有一定的规模,市场竞争加剧,家族制的弊端将逐渐显露出来,所以,私营企业发展最终的必由之路仍然是制度创新。

1.家族制企业制度的缺陷

在产权制度方面,产权结构的一元化,使企业很难达到规模经济效应;投资上的封闭性,阻碍了企业融资信誉和能力的提升;虽然产权在家庭之间、朋友之间界定清晰,但在家庭成员与家庭成员之间并无严格的界定;增量资产部分的产权不清晰;一些以集体或合资名义注册的家族制私营企业在法律形式上和经济事实上对产权认定的不清晰,这些都给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产权不清的隐患。

在组织制度方面,一是没有健全和规范的组织结构。大多数私营企业组织结构简单化,内部管理职能没有进行专业分工,往往是所有者身兼数职,生产技术、市场营销、人事财务均需直接过问或亲自承担。在所有者精力或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也只进行一定程度的职能分化;二是在组织管理制度方面,没有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形成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程序,权力高度集中,重大决策往往由“家长”个人说了算;在财务管理上缺乏健全的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些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私营企业实行的实际上仍然是家族制,即使是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这种结构也是徒有虚名,仍然是由董事长(家长)个人说了算,搞的实际上仍然是“业主制”。组织制度上的这些弊端束缚了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管理制度方面,随着私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内部家族式管理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第一是高度集中。在大多数私营企业中,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是不分的,所有者同时又是企业经营者,企业大小事物都由老板过问决定。而企业规模越大,具体管理越复杂、越专业化,对决策的要求也越高,这种主要依靠经验的专断决策,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不断拓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经营者受自身知识、掌握的信息等多方面的局限,不容易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加大了企业的风险程度。第二,家族制企业重视的是亲情,企业的管理人员以亲友为主,中高层管理岗位,主要由亲戚、家人、朋友控制。这种特点限制了多渠道吸收人才,不利于技术专业化与管理专业化的形成;弱化了家族以外成员对于企业的凝聚力,影响企业内部团结,妨碍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也不能对经营者的权力进行制约。

所以,在私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必须推动私营企业进行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创新。

2.家族制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

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其他制度的基础。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首先要明晰产权。从我国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实践来看,凡是产权明晰的,企业发展就顺利;凡是产权模糊不清的,企业发展就障碍重重。无论是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中小企业,还是股份合作制企业,都需要明确产权。家族制私营企业的产权对外边界是清晰的。在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时,产权问题主要在于由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家族财产在企业做大之后存在着内部争权夺利的隐患,所以对家族制私营企业来说,明晰产权主要是在家庭成员之间明晰产权。另外,那些以集体或合资名义注册的私营企业也要还自己一个真面目,明晰企业的产权归属。其次应使私营企业的股权逐步分散化。从当前私营企业的股权结构来看,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突出。无论什么类型的私企,企业主个人投资都占据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在内,即便有多位股东共同投资,但企业主在大多数企业中都是“一股独大”的。股份集中在一人手里,再好的制衡机制也发挥不了作用。股权必须逐步分散化,应允许经理阶层及骨干员工持有本公司股份。再次要实行私营企业产权的社会化。要变单一投资主体为多元化投资主体,突破独资经营的局限,发展混合经济。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合理的产权结构。

私营企业的组织制度创新。要建立健全规范合理的组织制度。根据企业规模及企业发展的需要和效率效益原则,对内部管理职能进行专业分工,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私营企业家在自已的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时候,应当大胆地进行公司制改革,实现由业主制向公司制的转变,以利于企业更好地、长远地发展。建立健全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规范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管理的专业化和制衡化。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过程中,私营企业的所有者要特别注意建立监督管理者的机制,把道德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要让股东、债权人、经营者、一般雇员共同参与企业的治理。要积极吸收企业高级管理者、技术人员入股,通过让高级管理者、技术人员持股,唤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参与企业高级决策层,为企业的发展出谋献策,避免因个人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私营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私营企业在条件成熟时要积极推进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不仅有个人财产所有权,也有法人财产所有权。企业主一定要转变观念,果断地从管理岗位上退出来,使管理由家族化转向专业化,使管理人员由亲属化转为专家化,真正把经营权交给职业经理人,实现专家管理。要多渠道广泛吸收人才,不断增强企业的生命力。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以现代的“人本管理”、“知识管理”替代落后过时的“家长式管理”。要改变私营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随意性做法,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的管理制度,做到管理制度化。要尽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管理工作从无序状态转为有序状态。

政府应在推动上规模私营企业制度创新方面有所作为,要为私营企业制度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职业经理人制度是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和基础,而目前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发育滞后,职业经理人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法规不健全,聘用纠纷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政府要积极培育并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并制定相应的法规,加强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中国文化传统中长期缺乏契约精神,社会信用缺乏。政府要积极推动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土地市场的发展也相对滞后,制约着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政府也要努力加强这各类市场的建设,以推动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吕洪霞: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2]王志文 王大超:制度创新与民营企业竞争力[J].改革与战略, 2008, (01)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篇(4)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成熟,私人投资创办企业的积极性空前提升,近年来,私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私营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只有极为少数企业的能够发展为规模宏大、管理到位、资金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

一、我国私营企业财务管理中面临的共同困境

1.财务管理完全流于形式

现在,许多私营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制,任何事务都是由企业主一人说了算。部分企业负责人认为:企业是我自己的,挣钱多少归我自己所有,财务管理只是个形式而已。由于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不够,导致许多制度十分简单,可以说是流于形式。少数企业主或是嫌麻烦而不愿意建账,或是因为怕多缴税而不敢建账。财务会计知识极为缺乏,导致财务管理处于一种混乱状态,不仅给国家税收造成了损失,而且也为自身发展埋下了隐患。

2.财务人员素质较低

为了符合企业主的要求,财会人员往往变更较快。由于变更之后的人员很多没有经过正规的财务专业训练,因而缺少必备的财务知识,甚至无证上岗,造成财务操作中出现诸多错误。一些私营企业的会计就是企业主的亲戚,完全根据业主的意图行事,其中部分会计为应付税务检查而多计提费用,并乱调成本,完全缺乏财务管理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3.资金管理不够完善

不少私营企业为了逃避银行的监督而多头开户。大部分业务不通过银行进行结算,超限额与超范围地支取现金现象严重。在货款坏账管理、存货资金成本管理以及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等问题中存在问题,因而人为地占用了大量资金,降低了资金的使用率。为节约支出,只记银行账,而现金账则根据需要随意调整。报销手续不完备与不合规定的票据大量存在,白条做账之现象随处可见。

4.融资较为困难

对于多数私营企业而言,资金短缺、规模较小与融资渠道不畅是制约其发展的共同要素。据统计,每年都有7%的私营企业因为缺乏资金而破产。我国目前私营企业贷款的比重很低,再加之我国目前的信贷制度规定,私营企业本身就十分缺乏资金,即使有好的项目也无法筹集到规定要求的资本金,导致很多项目贷款难以落实。在这样的情况下,私营企业的资金主要源自于自我融资、非正规渠道融资。

二、破解私营企业财务管理困境的有效策略

1.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私营企业应当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效益,而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必然要求财务人员认真学习财务工作的新知识、新政策,不断充实与提高自身素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与发展,应当说,财务人员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财务人员要在管好与用好资金上下苦功夫。由于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合理筹措和有效使用。一方面,企业因忙于扩大再生产而面临着资金紧张的危险,而另一方面,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游资。这就要求私营企业财务人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资本市场上尽可能用最低成本与最小风险为企业筹集最大量的资金。因而财务人员要多参加财务知识学习,不断地充实新知识与新经验,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效益。当前,私营企业的财务基础较为薄弱,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并且受制于业主,难以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同时,业主的法制观念十分淡薄,忽视财务制度与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强制性。要加强财会人员的素质教育,首先就应当从业主做起,不断地提高私营企业的全员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惟有依靠企业全体员工的努力,才有可能真正地改善企业的管理状况,强化财务管理,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加强企业资产管理

要积极处理企业的沉淀资金,盘活存量资产,并加大资金的流动性。私营企业的存货资金闲置现象十分普遍,企业一方面负债重,另一方面却存在着大量闲置的材料和设备,资金运用上存在问题。怎样才能将这部分闲置资金灵活地运用起来,是目前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私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资产管制度理,确立规范的物资管理程序,从而堵住漏洞,对财产管理形成有力的内部管理机制与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的运行机制。与此同时,财务部门对物资设备等部门储备资金占用大,积压物资严重问题,要开展调查摸底,列出积压清单,办理报废手续,或变卖成为货币资金。

3.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

因为私营企业普遍规模相对较小,银行往往都把贷款的重点放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上,使私营企业的资金来源受到较多限制。笔者认为,私营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与健康的发展态势是其融资问题的前提条件。一是私营企业应当分析自身赢利能力与偿债能力,考虑到自身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融资应当进行规划,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应当采取不同的融资渠道与方式。二是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扶植私营企业发展,并给予必要的贷款额度。笔者觉得,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十分必要。近年来,我国纷纷建立起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这些机构有政府单独出资组建的,有自然人以有限责任形式出资建立的,还有由政府、企业法人、社会团体及自然人等共同组建的。但是,因为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刚刚建立,尚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摸索适应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担保机制,加强对担保基金的管理与监督,从而更加有效地支持私营企业的发展。三是金融机构应当根据私营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供各种相关的金融服务。在拓展服务领域的基础上,还应提高服务的质量。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篇(5)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人投资办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私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私营企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社会供给,繁荣了市场,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市场竞争,强化了市场调节作用,促进了市场发育和多元经济的形成,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在市场竞争中以管理效率、实干精神求得了生存和发展,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然而,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种种缺陷,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缺乏内部制度,企业财务管理比较混乱、财务会计制度形同虚设、财务管理职责混乱、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融资困难、成本管理水平低,财务风险巨大,严重制约和阻碍企业的发展。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是私营企业巫待解决的问题。

2.私营企业财务管理

2.1 私营企业财务管理概述

私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型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中小型私营企业在增加税收、提供就业等方面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中小型私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发现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原始积累,发展为资本雄厚、管理规范、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规模企业,而很大一部分中小型私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或徘徊不前或过早夭折。导致该种后果产生的因素很多,其中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水平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才促进私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案例分析

2012年6月份,我到水南五金有限公司深入调查了一段时间,发现其财务室里的员工大部分都是老板的亲戚,完全按老板的意图行事,还发现其财务管理职责混乱、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变更频繁、成本管理水平低等现象。其原因都是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缺少必要的财经知识,无证上岗,导致操作中出现许多错误,使其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更要面临着快倒闭的迹象。

3.私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3.1 凭经验决策,缺乏科学性

私营企业在经营决策方面有着高效率的优势,但决策程序较粗糙,决策所需信息中,相当程度仍使用以供销人员为主体的偶遇式的市场信息收集方式,信息的收集处理利用并无规范的规则,财务人员参与收集分析信息极小,决策信息准确度较差,决策的可靠度低。这主要是由于业主独断决策,片面的凭经验决策,不重视财务人员的工作,这种缺乏科学性的决策模式为企业带来风险。

3.2 管理模式落后

现时,私营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私营企业主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现象普遍,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尤其表现出任人唯亲、效率低下,私营企业缺乏严格的选拔和考核制度,人员配置不合理,某些重要岗位被所谓的自已人长期霸占,阻碍真正有用的人才进人,随着企业利润分割份额的增大,产权不清导致家族之间、企业经营者之间形成利益冲突,内部关系复杂化、庸俗化,形成企业内非生产性的耗费,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不能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指挥,致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仅限于财务控制。

3.3 缺乏内部制度,企业财务管理比较混乱,会计核算不规范

私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全,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难以约束管制,导致员工散漫,工作氛围不具活力,随意性较大。这样散漫的内部管理,是企业生存的一大隐患,各个环节容易脱节,导致严重差错,无形中威胁着企业的生存。私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很大问题上需要改善,管理者没有起到带头作用,上班时间不规范,员工潜意识里认为,没人管,便放纵自由,或迟到早退,或上班时间不在岗位上。通过深入调查水南五金有限公司的财务管理运作,我非常清楚的了解,在水南五金有限公司当会计,那真的是记账员,日常工作中跟会计相关的工作还是比较简单,记录进货销货明细,日常费用开支,应收应付明细,月末对账,做简单报表。都是最基本的会计工作,没有凭证,没有明细账账簿,没有财务软件,没有财务分析,没有财务管理,会计就是记账员。这种状况既损害私营业主自身的根本利益,造成企业资产流失、浪费严重、经营管理混乱,给国家的税收造成损失,也为自身的发展埋下隐患。

3.4 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变更频繁

为了符合业主的要求,财务人员变更较快。变更后的人员,由于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缺少必要的财经知识,无证上岗,导致操作中出现许多错误。有些私营企业的会计就是老板的亲戚,完全按老板的意图行事,为了应付税务检查,多计提费用,乱调成本,人为制造“厂长成本”、“经理利润”的现象。例如水南五金有限公司,虽然不是什么大厂,但为了偷税漏税和节余成本,其财务方面的人员全是老板的亲戚且都不专业,有的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完全没有财务管理方面的素质及其能力。

3.5 融资困难

对大多数私营企业来说,资金短缺,规模偏小,融资渠道不畅是其发展的通病。每年有7%的私营企业,由于缺乏资金而破产。据国家金融统计报表反映:我国对小规模私营企业贷款的比重还不足贷款总数的1%。再加之我国现行的信贷制度,私营企业本身就缺乏资金,即使有了好的项目也难以筹集到规定比例的资本金,使很多项目的贷款难以落实。在这种情况下,私营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我融资和非正规渠道融资。

3.6 成本管理水平低

现时,多数私营企业,采用精打细算,减少浪费等措施控制成本绝对额,如压缩差旅费、水电费、节约办公费用等等一些有利的措施。然而,有些企业走向极端,过分追求产品成本绝对额的降低,甚至不惜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来达到目的,以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结果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差,严重损害了企业的信誉。从长远来看,势必降低企业利润。另一方面大部分的私营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于管理知识薄弱,难以确定企业生产的盈亏平衡点,在相对成本的控制方面缺乏经验和措施,不能根据企业实际状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成本核算方面也十分粗放。有的企业把几种甚至十几种主要产品成本笼统地汇总核算,一旦企业出现亏损或盈利,管理层却不知道哪种产品盈利多,哪一种产品盈利少,这对安排产品品种、调整生产结构十分不利。

3.7 资金主要来源于投资者,资金管理不善

私营企业融资较困难,规模不大的私营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合伙投资人,这样的小规模企业要发展起来,其投资人一般只能是亲戚朋友,家族企业的模式因而诞生,也使得投资者之间独断决策,质疑外来员工,高层主管没有带头意识,员工之间没有很好的磨合,工作氛围不够融洽,间接的造成人才的流失。

3.8 家族企业,员工老板同一家族,管理上较不严格,规范

家族企业普遍存在的通病,管理不规范,普遍采用以血缘、地域关系维系的劳动用工形式。即使私营业主重视人才的引进,但企业的核心职位都被内部人员占据了,这使外来人才感到缺乏用武之地,从而萌生去意。此外,这种任人唯亲的用工形式还容易在企业内形成“家天下”,导致人才对企业缺乏认同感,从而离开企业。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与主要投资人都是亲戚或亲密朋友,甚至员工也大部分是亲戚,这样的企业难以融入,需为其输入新鲜血液,提高竞争意识。

4.解决私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方法,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4.1 创新财务管理观念,拒绝独断决策

目前,不少私营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等等。万豪鑫也犯着用样的错,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为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首先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学习做到:人本化理财观念、动态管理观念、风险理财观念、信息理财观念。

4.2 加强财务分析,重视财务工作,并贯彻落实到各个环节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明确,财务管理受到重视,所有制度结构决定了私营企业的经营以追逐利润为目标。在这一总体目标的指导下,企业的各个部门包括财务管理部门都努力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私营企业资产达到一定规模后,企业生产和经营各个环节都是面向市场的,财务工作也处处体现了市场对于企业资金的筹集和运用的深远影响。企业正是通过财务管理的统筹安排和统一协调将内部形式上相互隔离但内容上紧密相关的各项决策过程结合起来,以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在这种巨大的外在压力作用下,私营业主及高层管理者不得不重视财务专业人才的作用,不少大型私营企业专设的财务管理机构并赋予应有的权力和手段,实现合理筹集资金有效运用资金,加强财务分析与监督的目的。

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要层层落实,共同为企业资金的管理做出贡献。

因此,水南五金有限公司在完善财务管理方面可以做到: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定期检查盘点财产,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完善制度,有效监督内部人员,尤其业务人员费用报销制度,减少不必要开支。

4.3 完善管理制度,稳健发展

在企业统一筹划、监控之下,对所属分公司、部门的财务活动实施有效的管理,并通过健全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堵塞漏洞,保证资金安全有效使用。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在私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统筹规划,集中有效财力开发产品、搞大项目,占领市场,促进资本原始积累,制止资金浪费,确保其资产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相适应,企业财务控制和分析职能得到了强化,财务管理部门制定控制标准,分解落实财务责任,实施追踪控制,及时调整误差,分析产生的差异,为考核评价财务活动提供信息。同时,公司财务人员参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对企业的决策和运行实行动态管理和制约,促使企业经营获得高速稳健的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得到有效配合。比如决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以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比如应收账款什么时候可收回,什么时候可进货等,后续的跟单工作如何有效运行,如何搭建好供应商与购货商之间的桥梁,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最后,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有效配合。

4.4 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

私营企业的领导人要认真学习新《会计法》、《税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增强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法制观念,要真正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选聘高素质的财务部门工作人员通过财务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这就要求私营企业主要淡化家族观念以灵活的人才聘用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独特的企业文化吸引和稳定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才,以进一步规范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4.5 解决融资困难

由于私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银行只把贷款重点放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使私营企业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私营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发展态势是其顺畅融资的先决条件。不同的企业获取资金和使用资金的能力是不同的。私营企业要分析自己的赢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考虑自己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融资要有规划,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境。要采取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植私营企业的发展给以必要的贷款额度。银行可根据私营企业的信用度和经营实力考虑给其贷款数量。私营企业还应考虑上市、发行股票债券等来筹集资金,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资金问题解决了私营企业才能在良好的管理方式下健康发展。提高信用度:一是提高私营企业整体素质。通过改善其管理水平,帮助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建立针对私营企业的信用等级制度。建设诚信的企业文化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企业的美誉度。二是加强私营企业与金融界的沟通,以改变银行界对私营企业的一些偏见,给予私营企业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同等待遇,消除企业融资的所有制歧视,减少私营企业向银行融资过程中非利率成本的“恶性”增加。

4.6 利用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当前,国家经济处于转型期,为了促进经济转型,国家和地方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和条款,企业应当抓住机会,采取合理合法的方式,充分利用优惠政策,采取节税措施,降低企业税负,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现在,各种经济类法律、法规更新很快,企业应当注意收集、研究各项政策规定,充分利用政策赋予企业的权利,并指导具体核算的人员进行日常工作,避免因政策理解错误导致的企业损失。另外企业应积极推行合理化建议活动,充分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调动全体职工参加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使财务管理能够长期有效的进行。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所认同,相信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必会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扩大企业盈利。

4.7 加强资金管理,合理使用资金,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的控制

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私营企业应注意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私营企业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从而分散投资风险,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8 重视人才,摒弃家族式经营

企业应灵活运用激励机制,不断创新财务管理工作。在如今相当一部分优秀私营企业中,财务人才在财务管理职位上受到重视。企业业主认识到,企业所需要的不再仅仅是“记账”的人,而需要理财能人加上私营企业在资产达到一定规模后,受到更大的外部压力而需淡化家族色彩,以适应严厉的法律,政策环境和社会舆论。抛弃“上阵亲兄弟,打虎父子兵”的陈腐观念,超越了家族式经营的原始积累阶段,并以其灵活的人才聘用机制,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了先机。为吸引和稳定高水平人才,私营企业在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建设上下功夫。一些大型、高科技私营企业以“绩效股”、“认股权证”、“年薪”、“津贴”等褒奖企业有功之臣的激励机制,有效地推动了管理人员在管理方面不断创新,开拓进取。财务能人不再仅仅是“听老板的话,记好帐,守好财”那类人,而是精于管理,善于开创,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能为企业发展出力的专业人才。

5.小结

俗私营企业要发展,就需要取得金融机构、投资者的支持,需要良好的财务会计记录和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应转变用人观念,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在财务人员的聘任中,舍弃任人唯亲的思想,靠科学的用人制度建立管理队伍,与此同时应加强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法制教育。树立规避风险意识,通过日常财务管理,为企业做好日常保健,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减少决策失误。树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规范企业经营者和各级管理人员的行为,也有利于对会计机构内部起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惠铃.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张萍.浅谈如何加强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6).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篇(6)

当前我国私企大多均已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然而一些私企的财务管理制度与企业实际财务管理情况存在一定的脱节,形同虚设,并未被得以有效的贯彻与实施;与西方私企单独设立财务管理部门的做法不同,我国私企并未严格区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职能部门,笼统的设立财务部,缺乏专门的财务管理职能部门;我国私企财务管理工作主要由会计人员担任,由于会计人员忙于纷繁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精力有限,加之自身财务管理知识的相对缺乏,因此私企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并不能得以有效保证,另外,小型私企为了降低用人成本,招录的财务人员专业素养欠佳,这均降低了私企财务管理的效果。

(二)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且低效

我国私企大多由家族式企业演变而来,因此家族式企业管理理念在我国私企根深蒂固,这一点在小型私企表现更为明显。受家族式企业管理理念的影响,我国私企多采用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决策权主要集中于私企的所有者集团,职业财务管理人员只是起到辅助以及简单执行作用。由于私企所有者个人财务管理能力的有限性以及个人思维的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增大了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僵化了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局面,不利于激发私企财务管理的活力。

(三)融资能力不足

通常,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银行信贷融资等。我国证监会对主版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在公司治理结构、股本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限定条件较多,这对于众多私企来说门槛较高,银行信贷融资成为我国私企主要的融资渠道。伴随金融环境的日益严峻,我国银行机构为了降低自身信贷风险,更倾向于向具有国家信用担保优势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放贷,而选择性地向私企放贷,这增大了私企融资的难度,加大了私企资金的缺口程度。我国私企融资能力的不足成为了制约其做大做强的瓶颈问题。

(四)财务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私企持有一种财务管理是非增值业务的偏见,认为财务管理是财务部门必做的一项辅质的工作,因此,私企并未建立起有效地财务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财务管理工作职、权、利的不对等不利于激发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与创新性,也不利于防范与惩戒不当或消极财务管理行为。实际上,私企财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效地激励与约束机制作为良好运行的保障,这样才能将私企的人、财、物有效的结合起来,最终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二、改善私企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夯实财务管理基础

我国私企理应自上而下树立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以及行业特点制定行之有效地财务管理制度并付诸实施,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为提高财务管理的专业化质量,我国私企应成立独立的财务管理职能部门,配备相应的专业化财务管理人员,加强财务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引进,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以及时更新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与理念,并制定严格的部门规章制度,为财务管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夯实私企财务管理的基础。

(二)引入科学民主的财务管理模式

私企应当打破原有的集权式的财务管理僵局,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引入科学民主的财务管理体系,将财务管理权限下放到专门的财务管理职能部门,并同时建立重大财务管理事项报批制度。企业日常的财务管理决策以及执行工作主要由财务管理职能部门负责,企业重大财务管理决策事项需要经由财务管理职能部门负责人上报企业董事会或最高决策层批准后方可付诸实施。科学民主的财务管理模式可以调动财务人员全员参与财务管理决策的积极性,集思广益,活跃决策氛围,提高决策效率;另一方面,重大财务决策报批制度可以增大私企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与管控,降低财务风险。

(三)创新融资渠道与方式

面对融资难的问题,一方面,私企应当积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争取银行信贷融资;另一方面,私企应当积极创新自身融资渠道,尝试建立资金池、内部银行、集团财务公司等集团资金管控模式,提高内部资金使用与管理的效率,降低资本成本与财务风险。资产证券化、固定资产售后回租、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私企对短期资金的需求,缩小资金缺口。另外,私企还应当充分享受政府有关中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的优惠政策,严格按“新三版”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合法规范经营,争取在“新三版”上市,挂牌后可享政府在资金上的补贴,可实施定向增发股份,提高公司信用等级,帮助企业更快融资,上市企业及股东的股票可以在资本市场中以较高的价格进行流通,实现资产增值,带来财富效益,股东股份可以合法转让,流通套现,提高股权流动性,提高企业知名度,促进公司较快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

我国私企应将财务管理工作与财务管理人员个人利益相挂钩,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将财务管理工作模块化、事项化、进度化,落实财务管理事项事前报批、事中监督、事后反馈制度,并依据一定的考评标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将作为对财务管理人员奖惩、选拔与淘汰的重要参考依据,这将有利于提升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篇(7)

我国私营企业经过近30年发展,其数量相当庞大,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发展质量上看,则非常不理想。表现在:其一,我国私营企业多数仍止于低质量的生存发展状态,企业寿命短,西方国家私营企业平均寿命为23年左右,而我国私营企业平均寿命则要短得多,据全国工商联的2005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统计结果,全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为2.9年。其中寿命不足5年的占60%,不超过10年的占85%,做强做大的不多;其二,劳资矛盾突出,劳资冲突频发,劳动纠纷案件数高居不下,据调查,日益尖锐的劳资矛盾已与权力腐败、贫富差距并列成为引发社会冲突的三大动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私营企业普遍存在的一种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专制式管理。主要表现在企业主凭借手中的权力进行“见物不见人”管理。他们沉醉于高度集权的惬意之中,在决策过程较少全面考虑企业内外客观实际,往往凭主观臆断行事,以家长式的命令主义来解决一切问题。他们不肯向下授权,也容不得下级表达意见,尤其是反对意见,把职工视为纯粹的“经济人”,是“会说话的机器”,甚至随意辱骂、殴打。他们以损害员工利益,以比其他企业更长的劳动时间、更高的劳动强度、更差的劳动条件和劳保措施作为盈利的主要手段。这些行为极大地挫伤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分化了企业的凝聚力,增加了企业的内耗,带来了一系列恶果,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也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拟就这种管理方式的成因和对策进行探讨。

1 私营企业专制管理形成的原因

(1)私营企业性质是形成专制式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私营企业是在我国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一种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经济形式,因而不能不带有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性。尽管私营企业在我国经济中不处于主导地位和主体地位,但私营企业作为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经济形式,资本尽最大可能获取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本质属性没有变化,这是必须正视,不应回避的。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指出:“生产剩余价值,赚钱发财,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这同样适用于我国的私营企业,只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与现代西方资本主义企业有所差别。西方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过长期发展,经济形式相当成熟,现主要靠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协调内部分工、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手段来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即相对剩余价值是他们盈利的主要来源。而我国目前私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产生和成长起来,历史短,原始积累不足,多数私营企业走的是另一条道路,即老式资本道路,以获取绝对剩余价值为主要目标,从而依赖专制式管理。

(2)我国私营企业规模较小,组织结构过于简单。我国私营企业主体是中小私营企业。根据2002年全国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显示,私营企业员工数50人以下的占90%,500人以下的企业占99%;从资本规模来看,100万元以下的占82.40%。不论从就业人数还是注册资本看,中小企业都已构成私营企业的主体。由于企业员工数不多,内部组织结构简单,分工很粗,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大多数企业主集创业者、所有者、决策者和执行者为一身,职业经理人未发挥作用,调查显示90%私营企业主兼任企业总裁、(总)经理,内部缺乏约束机制,施展权利的空间过大。企业主几乎可以越过任何中间层次,对每一层下属进行直接的干预和挑剔,甚至越俎代庖,进而形成一人独揽大权的局面。

(3)私营企业主的个人素质较低。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构成是多元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许多没有接受过现代企业管理的教育培训,其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管理能力差,又不重视学习与培训。对劳动法律、法规不重视,不依法办事;没有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过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不择手段追求利润最大化。重指挥轻沟通,他们只相信自己,对下属总是信不过,多疑、偏执、内心矛盾。当遇到能力比自己强的下属时,常常因担心自己“丢丑”而不愿与之沟通和商讨企业的重大问题,从而本能地扼杀了作为企业领导者应有的民主意识和作风,导致企业失去活力,缺乏后劲,同时也造成员工的抵触情绪,加剧劳资矛盾冲突。

(4)私营企业员工素质较低也助长了企业主的专制式管理。我国私营企业员工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部分城镇待业青年。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分析,截至2006年5月,仅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数就约达1.5亿人,有关专家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如果政策不发生大的变化,农民工的数量仍会以年均500万人左右的规模持续增加,外出务工人员不管他们是否进入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是进入私营企业打工。他们在受教育程度、智力水平、专业技能、社会经验和家庭条件等方面均无优势可言,从而极大地限制了他们与企业讨价还价和再就业的机会,加上我国资本稀缺和劳动力过剩而形成的劳动力市场和私营企业中“强资本”、“弱劳动”局面,使他们特别看重好不容易才得到的那份工作,能忍即忍,能让即让,不轻易跳槽,也惧怕被解雇,加上教育和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不强,使他们变得逆来顺受、懦弱和无主见,这自然助长了企业主的专制行为。

(5)私营企业家族治理制度陷入“家族文化陷阱”。我国众多私营企业采用家族治理制度。家族式管理有它的优势,但家族式管理制度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受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影响,中国家族式管理制度往往陷入“家族文化陷阱”之中而难以自拔。现代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的马克斯·韦伯曾分析中西文化对企业组织影响的差异,认为家族传统影响下的中国的经济组织,明显缺乏理性的客观化和绝对的人际目的的联合性,反之,西方的清教将所有这一切都客观化了,转变为理性的企业和纯粹客观的经营关系,并利用理性的法律和契约代替了中国那种原则上万能的传统、地方习惯以及任人唯亲。这种差异也是现阶段中国私营企业和西方私营企业的差异。中国的家族文化,传统讲究家族利益高于一切,家族事业、家族利益“子承父业”,外人通常无资格分享;讲究“内外有别”,按照与所有者亲缘关系把员工分为“自己人”和“外人”,在利益分配、信任程度、奖惩等诸多方面采用不同的标准;讲究“家长制”的管理作风,把企业视为一个大家庭,而企业主就是大家庭的家长,在企业管理中体现为企业主对员工的不民主,企业主个人控制一切,企业主说的话就是规定,管理缺乏科学性,具有很强的随意性;重人治轻法治,许多私营企业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就是有制度也往往是流于形式,企业主通常根据以往的经验、个人的好恶来处理企业事务,用人上“任人唯亲,任人唯顺”。这种文化观念冲击着理性的法律和契约精神,使企业主难以摆脱专制式管理方式。

(6)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调节机制存在不足。我国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调整主要是微观层面上采用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即通过企业与员工在书面契约和心理契约两方面达成一致确定劳动关系。这种劳动关系调整模式首先是假定企业主能够遵照相关法律法规,能够尊重员工的权益,具体操作过程则由企业主单边控制。私营企业主往往只抓住单边控制,而并不按假定办事。其无视相关法律法规,不尊重员工权益,我行我素,随意加班加点、延长劳动时间,随意克扣、拖欠工资,随意打骂、解雇员工,往往不会受到劳动监察部门的干涉和处理,即使有干涉和处理也是很轻的,其违法违规成本很低。在企业内部又缺少代表员工自己利益的组织—工会与之抗衡。这也是促使许多私营企业主对专制式管理十分迷恋,乐此不疲的原因之一。

(7)地方政府过分追求经济增长目标助长了私营企业的专制式管理。长期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往往把“招商引资”、追求经济增长指标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目标,因而在对待私营企业侵害员工权益这一问题上存在误区。地方政府担心管理私营企业的侵权行为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甚至有人认为,私营企业员工权益受侵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代价,担心加强对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监管,会导致私营企业主资本转移、异地投资,影响本地的GDP、税收和出口等增长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其政绩考核结果。由于这种利益目标的驱动,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对私营企业的侵权行为采取不作为或作为不足,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多方庇护,这也使不少企业主的专制式管理有恃无恐,变本加厉。

2 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1)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用法律制度限制各种专制式管理方式的形成和发展。2007年我国相继颁布了《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就业促进法》等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对私营企业也应和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样要求其严格遵守。同时还应颁布实施一些重要的单行法如《劳动关系法》、《劳动标准法》、《集体合同法》、《工资法》、《工伤事故赔偿法》和《疾病与残疾保障法》等,以形成完整的劳动关系调整法律体系。要改变“重原则、轻操作”的状况,在条款内容上尽可能具体,且有可操作性。由于各地专制式管理的严重性及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各个地方应根据各地私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地方法律法规,实现劳资关系调整上真正的有法可依。

(2)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各级政府要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指标的观念,摒弃依靠廉价劳动力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有关部门在考察本地经济发展状况时,着眼点应放在质量上而不是数量多少。对私营企业也应该有“精品”意识,鼓励质量好的私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引导其走现代企业制度的道路,通过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实现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对无视法律法规,热衷于专制式管理而侵害员工权益的质量差的私营企业,则应采用相应措施限制其发展,在审批发照、年审、资金融通等方面严格把关。要改革公务员政绩评价标准,树立改善劳资关系是改善投资环境,降低社会成本,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新思维,强调私营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加大对私营企业劳动监察的力量和力度。在劳动关系处理方面,现阶段尤其要强调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劳动保障监察是我国政府干预劳资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途径,是保障相关劳动法律得到实施的重要手段。国际上一般按5000--10000职工配备一个劳动监察员,我国配备明显不足,尤其在地方基层。各地可根据本地私营企业发展情况,增加劳动监察力量,增强劳动监察力度,也可建立兼职的巡查员队伍,定期对私营企业劳动关系日常管理监督,对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该处罚的应坚决予以处罚。完善劳动监察制度,提高劳动监督效率,是目前解决劳动关系失衡,制约专制式管理方式发展,加大政府作为的重要手段。

(4)健全私营企业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企业三方协调机制,指在政府劳动部门指导和监督下,由企业行政和企业工会就劳动者的权益、劳动条件、企业发展、预防和调解劳动争议等问题进行协商,并最终达成协议——集体合同的签订,以此来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双方利益。在三方协调机制中,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私营企业工会主体缺失,其一表现在工会组建率低。2005年全国注册私营企业430万户,私营企业工会39.5万个,组建率不到9.2%;其二表现为已组建的工会组织缺失独立性。私营企业工会领导成员往往由企业主“圈定”,形成企业主控制或操纵工会现象,失去工会应有的作用。由于许多私营企业规模小,政府相关部门首先要积极探索新的组织形式,发展跨企业的区域工会、行业工会、联合工会等多种形式,其次要以推进私营企业工会直接选举为突破口,培育工会的独立性、集体谈判能力和工会干部素质,同时推进集体谈判制度和集体合同的实施。

(5)应重视私营企业以及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帮助私营企业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关部门和相关培训机构在制定各种教育培训计划时,要把私营企业做为重要部分考虑在内;要发挥工商联、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经济管理培训院校等联系或熟悉私营企业的优势,动员、鼓励私营企业管理者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同时也要鼓励、支持民办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市场化的企业管理培训。国家也可直接采取财政补贴或行政命令的方式对私营企业管理者进行管理能力的培训,如正在实施的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同时也应拨出一部分资金,采取优惠措施鼓励、支持求职者尤其是广大农民工参加各类教育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法律意识,促进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宏洛.论我国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0.

[2] 乔治.T.米尔科维,约翰.W.希德罗.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 周学军,李黎青.基于“和谐”视角下的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特点分析[J].企业经济,2008,08.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篇(8)

一、我国私营企业实施人本管理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1.法律不健全,缺乏对私营经济产权的有效保护。为保障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界定、规范私营经济中经济当事人的各种权利关系,如私营企业最基本的财产权关系(财产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让渡权等)、知识产权关系、劳资关系(如雇工最低工资、劳动保护、福利)以及私营企业中合伙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等。这些都是保障私营企业规范发展,减少经济纠纷,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作效率所必须的法律规范。而目前对私营企业的这些规范尚未建立健全起来,致使经济当事人无法明确产权关系,容易产生经济纠纷;产生纠纷后,又无法定的行为准则来予以调和,即无法可依。

2.劳动人事制度落后,给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设置了障碍。我国私营企业没有管理员工档案的权力,员工的工作经历、表现不能如实记入档案,给员工的晋级、职称评定等带来诸多困难;同时,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大中专学生毕业,原则上户口要拨回生源地,这给异地就业设置了障碍;而且我国未制订对私营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的鼓励政策,对私营企业而言,缴纳保险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因此企业缴纳保险的积极性不高。这些人事制度的弊端给私营企业引进人才、管理人才制造了众多障碍,造成私营企业人才难进也难留。

3.劳动力的买方市场抑制了业主激励员工的积极性。由于就业竞争激烈,员工不得不妥协于只满足企业单方面利益的协议,甚至无协议可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业主会主观地认为“激励”是多余的。

(二)企业内部环境因素

1.管理制度落后制约了激励机制的形成。(1)权力过于集中,员工参与程度低。2002年的私营企业调查表明,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资本高度集中于企业主本人,老板“决定一切”是一种普遍现象。(2)家族企业的天然封闭性,使管理者与员工间沟通困难,缺乏凝聚力。私营企业内,企业即家业,老板即家长。企业管理核心是由一个或少数几个近亲组成,形成了一个天然封闭的屏障,外人难以介入。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仅仅是通过契约关系联系在一起,缺乏感情交流,员工“打短工”意识浓厚。(3)用人机制落后。家族式管理使私营企业很难超越简单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任人唯亲;由于家长式的权威,“人治”取代“法制”,机构设置如同摆设;用人没有长远规划,只使用不培训,使企业人才匮乏,员工的素质和技能难以提高。

2.业主、员工素质低。近年来,私营企业主的文化水平具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正在越来越多地加入私营企业行列。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文化层次较低,素质较差,观念落后,管理能力有限。调查表明,当前在我国私营企业主群体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仅占10%强,近7%为小学以下文化。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他们往往把员工视为机器的附属物,不尊重员工,员工的个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即使工资较高,也难留住人才。同时,私营企业中有近80%的员工没有接受过职业训练。这些人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企盼也低。打工挣钱,追求物资享受是他们的最大乐趣和满足。在企业中,业主和员工之间是互动关系,有了业主的诱发,才有员工的积极参与;有了员工的强烈动机,才有业主的积极支持。如果二者都没有这方面的动机,人本管理就无从谈起。这是私营企业导入人本管理的直接制约因素。

二、我国私营企业导入人本管理模式的思考

(一)外部环境改善模式

外部环境改善模式,也可以称为“政府引导辅助模式”。即政府要转变观念、转变职能,彻底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羁绊,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通过政策引导及法律规范,合理解决私营企业的自利性难题;通过教育优先发展的方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总体素质;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切实解决就业难题。从而在舆论上、政策上、行动上给以扶助,为私营企业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1.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政府人事管理部门的职能要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转变,为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出谋划策,提供服务。一是废除人为的身份等级制,建立以能为本的用人机制。打破工人、农民、干部的身份界限,通过建立完善的评聘考核制度使能者上、庸者下。二是加快人事部门的职能转变,尽快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中介机构,实施对人力资源的培训、评价、流动、就业指导、人才交流、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等的管理。三是加快培育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建立企业经营者人才库,将企业家的经历、得失、品行等资料贮存起来,使私营企业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聘任经营者,同时也使企业家队伍得以发展壮大。

转贴于

2.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功能。“人本管理”理念在我国是一种新生事物,它要求业主不要过多考虑近期利益,以获得远期利益为目的,需要媒体的广泛宣传和诱导以获得业主的认可。因而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通过追踪报道成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树立企业品牌,使其产生利益驱动作用,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导航。同时政府对于率先推行人本管理的企业要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或物资奖励,补偿其前期的开支,利用私营业主自利性的特点来实施人本管理。

3.实施雇主培训工程。政府应采取措施,对私营企业主进行职业培训,并将其纳入各地区、各级政府的培训计划。使业主由被市场牵着走的经营变为懂法律、知规则、有管理能力的主动经营;使重信誉、守契约变成企业主的自觉行动。从而使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由一时的冲劲变成永久的后劲,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4.完善法律等社会规则体系。一是制订《私营企业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是“法制经济”、“政策经济”。当前,私营经济得以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改善执法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针对当前我国对私营经济的产权界定保护主体不明确等现状,建议抓紧制定“私营企业法”,以建立健全私营经济的财产法律制度、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行为法律制度、市场保障法律制度。二是修改《公司法》。目前我国《公司法》存在只对公司的整体行为有约束而对主要的利益主体没有约束的缺陷。同时职业经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也应该有相应的条款来保护和约束其行为,对人力资本进行立法已经成为一项很紧迫的任务。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教育是立国之本,通过教育优先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当前我国要真正把科教兴国落到实处,应从国情出发,要求社会各界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各种投入。一是继续增加科研与教育经费投入,解决教育与科研后劲不足的问题;二是建立一套在职人员轮回受训体系,使在职人员的主动受训与被动受训结合起来;三是建立全员参与培训、支持培训的激励机制,如建立义务培训专家队伍,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培训资源等。

6.建立创业基金,扶助创业者。国家及大中专学校应采取鼓励措施,通过资金扶持等手段积极引导有一技之长的人创业,扭转我国就业难的局面。

(二)企业内部治理模式

1.健全企业组织结构及管理制度。一是调整人力资源部门的机构设置。建立人力资源开发部门,配备专业人才,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缺乏独立性的附庸地位,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为实施人本管理打下基础。二是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如产品质量管理制度、民主建设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奖励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完善评聘、考核、晋升、激励制度,设立制度实施保证体系,善于分权授权,从根本上改变“人治”的局面。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篇(9)

一、我国私营企业实施人本管理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1.法律不健全,缺乏对私营经济产权的有效保护。为保障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界定、规范私营经济中经济当事人的各种权利关系,如私营企业最基本的财产权关系(财产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让渡权等)、知识产权关系、劳资关系(如雇工最低工资、劳动保护、福利)以及私营企业中合伙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等。这些都是保障私营企业规范发展,减少经济纠纷,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作效率所必须的法律规范。而目前对私营企业的这些规范尚未建立健全起来,致使经济当事人无法明确产权关系,容易产生经济纠纷;产生纠纷后,又无法定的行为准则来予以调和,即无法可依。

2.劳动人事制度落后,给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设置了障碍。我国私营企业没有管理员工档案的权力,员工的工作经历、表现不能如实记入档案,给员工的晋级、职称评定等带来诸多困难;同时,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大中专学生毕业,原则上户口要拨回生源地,这给异地就业设置了障碍;而且我国未制订对私营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的鼓励政策,对私营企业而言,缴纳保险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因此企业缴纳保险的积极性不高。这些人事制度的弊端给私营企业引进人才、管理人才制造了众多障碍,造成私营企业人才难进也难留。

3.劳动力的买方市场抑制了业主激励员工的积极性。由于就业竞争激烈,员工不得不妥协于只满足企业单方面利益的协议,甚至无协议可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业主会主观地认为“激励”是多余的。

(二)企业内部环境因素

1.管理制度落后制约了激励机制的形成。(1)权力过于集中,员工参与程度低。2002年的私营企业调查表明,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资本高度集中于企业主本人,老板“决定一切”是一种普遍现象。(2)家族企业的天然封闭性,使管理者与员工间沟通困难,缺乏凝聚力。私营企业内,企业即家业,老板即家长。企业管理核心是由一个或少数几个近亲组成,形成了一个天然封闭的屏障,外人难以介入。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仅仅是通过契约关系联系在一起,缺乏感情交流,员工“打短工”意识浓厚。(3)用人机制落后。家族式管理使私营企业很难超越简单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任人唯亲;由于家长式的权威,“人治”取代“法制”,机构设置如同摆设;用人没有长远规划,只使用不培训,使企业人才匮乏,员工的素质和技能难以提高。

2.业主、员工素质低。近年来,私营企业主的文化水平具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正在越来越多地加入私营企业行列。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文化层次较低,素质较差,观念落后,管理能力有限。调查表明,当前在我国私营企业主群体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仅占10%强,近7%为小学以下文化。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他们往往把员工视为机器的附属物,不尊重员工,员工的个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即使工资较高,也难留住人才。同时,私营企业中有近80%的员工没有接受过职业训练。这些人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企盼也低。打工挣钱,追求物资享受是他们的最大乐趣和满足。在企业中,业主和员工之间是互动关系,有了业主的诱发,才有员工的积极参与;有了员工的强烈动机,才有业主的积极支持。如果二者都没有这方面的动机,人本管理就无从谈起。这是私营企业导入人本管理的直接制约因素。

二、我国私营企业导入人本管理模式的思考

(一)外部环境改善模式

外部环境改善模式,也可以称为“政府引导辅助模式”。即政府要转变观念、转变职能,彻底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羁绊,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通过政策引导及法律规范,合理解决私营企业的自利性难题;通过教育优先发展的方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总体素质;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切实解决就业难题。从而在舆论上、政策上、行动上给以扶助,为私营企业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1.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政府人事管理部门的职能要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转变,为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出谋划策,提供服务。一是废除人为的身份等级制,建立以能为本的用人机制。打破工人、农民、干部的身份界限,通过建立完善的评聘考核制度使能者上、庸者下。二是加快人事部门的职能转变,尽快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中介机构,实施对人力资源的培训、评价、流动、就业指导、人才交流、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等的管理。三是加快培育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建立企业经营者人才库,将企业家的经历、得失、品行等资料贮存起来,使私营企业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聘任经营者,同时也使企业家队伍得以发展壮大。

2.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功能。“人本管理”理念在我国是一种新生事物,它要求业主不要过多考虑近期利益,以获得远期利益为目的,需要媒体的广泛宣传和诱导以获得业主的认可。因而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通过追踪报道成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树立企业品牌,使其产生利益驱动作用,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导航。同时政府对于率先推行人本管理的企业要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或物资奖励,补偿其前期的开支,利用私营业主自利性的特点来实施人本管理。

3.实施雇主培训工程。政府应采取措施,对私营企业主进行职业培训,并将其纳入各地区、各级政府的培训计划。使业主由被市场牵着走的经营变为懂法律、知规则、有管理能力的主动经营;使重信誉、守契约变成企业主的自觉行动。从而使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由一时的冲劲变成永久的后劲,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4.完善法律等社会规则体系。一是制订《私营企业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是“法制经济”、“政策经济”。当前,私营经济得以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改善执法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针对当前我国对私营经济的产权界定保护主体不明确等现状,建议抓紧制定“私营企业法”,以建立健全私营经济的财产法律制度、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行为法律制度、市场保障法律制度。二是修改《公司法》。目前我国《公司法》存在只对公司的整体行为有约束而对主要的利益主体没有约束的缺陷。同时职业经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也应该有相应的条款来保护和约束其行为,对人力资本进行立法已经成为一项很紧迫的任务。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教育是立国之本,通过教育优先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当前我国要真正把科教兴国落到实处,应从国情出发,要求社会各界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各种投入。一是继续增加科研与教育经费投入,解决教育与科研后劲不足的问题;二是建立一套在职人员轮回受训体系,使在职人员的主动受训与被动受训结合起来;三是建立全员参与培训、支持培训的激励机制,如建立义务培训专家队伍,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培训资源等。

6.建立创业基金,扶助创业者。国家及大中专学校应采取鼓励措施,通过资金扶持等手段积极引导有一技之长的人创业,扭转我国就业难的局面。

(二)企业内部治理模式

1.健全企业组织结构及管理制度。一是调整人力资源部门的机构设置。建立人力资源开发部门,配备专业人才,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缺乏独立性的附庸地位,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为实施人本管理打下基础。二是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如产品质量管理制度、民主建设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奖励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完善评聘、考核、晋升、激励制度,设立制度实施保证体系,善于分权授权,从根本上改变“人治”的局面。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篇(10)

个私经济即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个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另外一种解释是:个私经济是一种由私人经营的经济方式,不涉及所有制问题。私人经济直接涉及所有制的问题,很明确就是私人所有制的经济。严格地说,私人经营并不一定就是私人所有,如早几年比较流行的承包制、租赁制,以及集体所有制中的私人经营。但是,私人经营不等于私营经济,私营经济就是私人所有制经济,即私有经济。

(二)个私经济的作用

在我国当前经济体制下,完全意义上的个私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以下主要作用:(1)活跃城乡市场、增加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2)在体制转型和结构调整的现阶段,扩大劳动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3)从多方面聚集资金,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促进社会产品供给的增加。(4)具有灵活的经营模式,弥补旧经济结构中的不足,尤其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工业化和商品化。(5)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6)有利于促进改革,造就一批勇于开拓、进取的个体私营企业家,培养、锻炼一支有技术、懂经济、会管理的工人队伍。

二、浙江个私经济的发展现状

个私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也是我省经济的活力所在。个私经济在我省整个经济中占据了“半壁江山”,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80%。2007年1―9月浙江私营企业出口增长率为48.19%,在出口比重比上年同期的33.73%。截至2009年,我省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指标位居全国第一,被誉为“个私经济大省”。

个私经济的大发展,支持了我省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完善,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个私经济作为我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活跃城乡市场、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速度迅猛

据浙江省工商局统计, 截止2009年12月底,个私经济增长速度迅速,全省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量净增980.95亿元,上半年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增加了7421家,目前全省私营企业的户均注册资金已达216万元/户,比年初增加了15.46万元/户。

(二)从业人员增加

个私经济对社会、经济有很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1)个私企业成为安置就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的主要通道。2008年6月,全省个体工商户总量达到184万户,半年猛增4万户,从业人员404.29万人。(2)个私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个私经济的资产情况和运行质量好于全社会平均水平,使个私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高。

(三)品牌意识提高

随着“品牌大省”建设的进一步深入,私营企业的品牌建设成效日益显著。截至2009年12月底,全省私营企业拥有驰名商标303件,省著名商标862件,注册商标(含个人)7.3万只。同时,取得国际认证的私营企业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分别有1980家私营企业通过了欧洲CE认证、5880家私营企业通过了ISO9000体系认证。

(四)产业结构优化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已成为浙江社会各界的共识,特别是通过政府引导、宣传,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激发了个私业主对制造业的投资热情。截至2007年底,我省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数达380.78万人,远远超出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同时,个私经济块状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特色经济的强化,全省工业园区中,有八成以上企业为个私企业,这些企业行业相关性打,富有区域特色,形成了一个个以市场配置相关联的企业群,具有集约资源、降低管理成本的优势,形成了浙江独特的企业生产配套优势。

三、浙江个私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私营企业资金筹集存在困难

当前,困扰个私经济大发展的一个最紧迫的问题就是资金严重短缺。个私经济在发展初期,一般规模小,工艺简单,手工操作多,因而所需的资金少,可以通过自筹加以解决。随着个私经济的发展,其自有资金已难以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银行贷款成为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虽然通过近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我国政府明显减少了对银行贷款的干预,但事实上地方政府多通过各种方式鼓励银行向国有企业贷款,而私营企业却享受不到同等待遇。因此,银行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贷款行为使得私营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除此之外,由于私营企业存在的产权不清、财务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以及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形成了银行不愿为私营企业融资。决定了其融资困难。

(二)社会认同度导致私营企业生存环境恶化

社会舆论对私营企业的态度并不客观。媒体、舆论往往将一些企业为追求暴利,在竞争中采取不正当手段的行为扩大化,夸大某些私营企业主摆阔斗富的不良行径,把民营企业家与“贪”、“黑”、生活腐化联系在一起,助长了社会上某些人的“仇富”心理,这不仅使私营企业主对社会公平失去信心,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有的政府干部对中小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存有偏见,往往将他们与“假冒伪劣”、“偷税漏税”、“脏乱差”等联系起来。

同时,中小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未能享受“国民待遇”。在各级政府千方百计的吸收外资的过程中,政府的扶持政策往往偏向于大企业、大项目和外资企业,而中小企业在土地使用、立项、纳税、水电气供应、科技成果鉴定和转让、从业人员待遇、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结合、参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等方面还未与国有、集体和三资企业一视同仁。

(三)技术水平低下,自主创新能力不够

浙江个私经济发展基本上走得都是低成本扩张的道路,而且个私企业所进入的绝大多数领域都是资金门槛、技术门槛都比较低的领域。这就直接影响到个私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影响到整个劳动力队伍素质的提高,影响到企业和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难以形成持久的核心竞争力。除此之外,浙江个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够强,产品主要以模仿,来料加工的比重较大,原创性、自主性产品较少。

四、浙江个私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创新意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缺乏可信技术、缺乏知识产权、缺乏创新能力,企业将没有发展潜力。

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知识产权是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从事智力活动而创造的财富,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

另外,要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要想成为创新的主体,就必须认识到在产品和服务的研究、开发、管理的整个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都可以创新的事实,要善于把问题转化为机会,以积极的态度全方位的创新。

(二)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私营企业要想摆脱改变私企自身的产权、管理和用人制度,就要首先对其自身进行改造和转变。因此,应该对其产权形式进行改造,转变成为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是一种产权组织形式,它的优点在于:能加速社会资本的集中;有利于减轻投资者的风险,使社会生产的管理职能与资本所有者相分离,实现管理的专门化。并且,转变成股份合作制后,可以拓宽私企的融资渠道,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实现更大的效益。股份制的经济形式,是快速发展生产的强有力的手段、方法和工具。从某种程度上说,股份合作制是现代化大生产对资本运营的必然要求。其次,要敢于把经营管理的权力下放,私企应认清自己在管理上的劣势,让管理专才来带领企业进入新的高度,只有这样,私企才能保持它的活力。

(三)进行合理的管理模式的转变

目前,企业管理模式已成为个私经济跃上新台阶的一大阻力。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单一管理模式的弊端日趋明显。

对于正处于由创业型向规范型转变的私营企业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打破“一人包打天下”的家庭式管理,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根据自身实际的情况,建立决策层、经营层和管理层三权分立的治理结构,建立起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同时还要强化人才观念,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要打破家族的狭隘眼界,面向社会招聘和选用人才,充实管理和技术岗位;并要在共同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另外,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报酬和他们的能力水平与实际贡献相挂钩,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可以将企业的股权作为报酬的一种形式,根据各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贡献大小分配,将企业的利益同技术管理人员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营造一个适宜个私经济发展的法制政策环境、社会环境

首先,政府应改善舆论环境,引导社会正确看待私有财产,认识到只要是合法经营所得的私有财产都应得到保护,私营企业主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

上一篇: 八年级工作计划 下一篇: 护士长季度工作安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