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汇总十篇

时间:2024-05-15 16:26:18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篇(1)

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家卡尔・罗杰斯认为,“人人都有学习的动力,都有学习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需要。”据此,罗杰斯提出“非指导性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运用“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掘学生的体育运动潜能,将体育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引发学习需求,创设“非指导性情境”

罗杰斯的“非指导”并不等于“不指А保所谓“非指导”是指在教学中不是采用直接的、简单命令式的形式,而是采用一种间接的、非命令式的形式。罗杰斯认为,“学生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环境中的诸多元素能够诱发学生的学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情境,吸引、诱发学生主动投入、卷入到体育学习中去。体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师的口头讲解而且需要直观演示,通过体育运动行为语言、口头语言以及情感语言等给学生以启迪。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需要移情,需要得到教师的真诚关注。

例如教学《障碍跑》,单纯的设置障碍不仅让学生觉得枯燥,更让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创设了“输送粮草”的教学情境:抗日战争时期,红军经常面临缺少粮食和弹药的困境,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抗日组织。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粮草、弹药,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有着这样的生动的情境,学生仿佛自己就是一名“抗日团员”,他们积极主动地穿越教师设置的障碍区,跨“战壕”、爬“电网”、跳“矮墙”、绕“雷区”、送“粮草”、返回“根据地”等。情境化的练习,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即发展了体能,又提升了技能,还增添了兴趣,学生进而得以快速、有效的学习。

二、创新学习模式,引领“非指导性学习”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时代的发展,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开掘学生的潜能,彰显学生的个性,引领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自能学习已经成为初中体育教学的自觉追求。“非指导性教学”将学生从管教束缚中解放出,引导学生自我组织、自我揣摩、自我建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教学中,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运动特点,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如教学《乒乓球正手杀球动作》,教师应当赋予学生充足的时空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揣摩,形成最适合自身的动作技术。应该说,乒乓球正手杀球动作是一项难度较高的动作,如“正手杀直线球”具体包括“屈膝下心”、“侧身起跳”、“摆臂”、“凌空转体收腹”、“闪腕发力杀球”等系列动作,其核心动作技术要求是“手腕的爆发力集中到击球点上”。由于每一个学生的身高、体形、身体灵活度等的不同,因此教学中不可能采用大一统的教学范式,而应当让学生选择最有效、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角度等掌握动作技术。可见,“非指导性学习”不同于“自由式教学”、“放羊式教学”,而是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合理安排学生展开“自组织学习”,让学生将自身的体育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进而让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走向优质高效。

三、聚焦学习过程,展开“非指导性评价”

“非指导性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生能够展开自主评价,只有当学习者能够自己决定评价准则、学习目的以及对达成目的负起责任来,学生才是真正学会学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聚焦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体育学习进行“非指导性评价”。在“非指导性评价”中,学生能够发现自我的不足,进而增强自我学习的责任感、创造性以及好奇心、独立性等,进而形成自我学习概念。

篇(2)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他从两个维度对学习作了区分:“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生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1]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有意义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系统。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就是在理解学习材料的性质和内在规律、认清与其他知识关系的基础上,用新知识对原有知识进行同化的过程。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主要思想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反对那种脱离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理念,紧紧围绕着课堂教学活动,深刻地反映课堂教学的特点和教育的特殊意义。二是在奥苏贝尔看来,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教学就是通过教师或教科书将已有的知识呈现给学生,这肯定了教育的主体性,同时又有利于体现教育公平。三是有意义接受学习过程主要是新旧知识的冲突与同化,最终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继而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发展。

奥苏贝尔认为,教师应把严密组织好的、有顺序的、或多或少带有结论性的材料提供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接受最有用的材料[2]。从本质上说,有意义接受学习还是一种以教师权威主导作用和学生弱势主体地位结合的模式,仍然没有脱离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育模式的窠臼,在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它仍然是传授科学知识、教导学生的主要手段,这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与其本身的有效性相结合的必然结果。然而,对于长远的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培养健康人才来说,还需要借鉴其他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优势,以不断适应新教学实践的发展。

二、有意义接受理论视角下的非指导性教学及其实践途径

1.非指导性教学的内涵

非指导性教学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家卡尔·罗杰斯在自己心理咨询实践经验基础之上,将心理治疗的思想应用到教育领域,开创了“非指导性教学”的理念与模式。对于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要正确理解其内涵,“非指导性教学”中的“非指导”(nondirective)是相对于“指导”(directive)而言的,directive是指教学中带有的“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的特点,而nondirective是强调教学中带有的“间接性、非命令性、不明示性”等特点。因此,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并不是去指导化,并不是主张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特指其他形式,其他方面的指导,并通过这种指导使学生更加为自己负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持久有效地学习。教师在非指导性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什么以及所学东西的真正意义,并建立和维持一个真诚、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和师生关系,目的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发现和创造的潜力。因此,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作为心理治疗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其本质上与心理咨询相似,是一个通过构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和真诚、信任和理解的人际关系,进而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以自我评价的方式实现自我观察、自我反省、自我实现的过程。

2.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背景下非指导性教学的特点

(1)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

罗杰斯认为,教学的精髓是给学生安全感。这是针对有意义接受学习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经常采取非正常甚至暴力手段强迫学生学习等弊端提出的。人本主义的创建者罗杰斯认为教学中必须坚决排除阻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各种绊脚石,而他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构建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教学氛围时,确有其独到之处:一是真诚,是指教师真实可信地置身于与学生的关系之中,使得学生以真实的自我和教师交流,敢于坦露自己的喜好和意见,构建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如同心理咨询师一样坚持中立的价值观,对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无条件地接受,对学生的困难进行积极关怀。三是移情,即教师要学会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些主张无疑引起了众多学生的共鸣。

(2)明确教师的教学任务

无论是有意义接受理论还是传统的教学理论,重点都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管理过程中也是极力主张提高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却反对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灌输性和机械性的“填鸭式”教育,认为这种忽视学生的水平差异、兴趣需要的教学模式只能把学生变成“接受的容器”和“知识袋”。在罗杰斯看来,“人类天生具有学习的潜能,在任何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2]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什么、如何教以及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等都不是由教师决定的,而是由学生的意向、经验、需要兴趣决定的,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坚持树立“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的意识,并通过非指导性应答促使学生走向“自我指导”,最终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未知的潜力。

(3)开展有效的自我评价

罗杰斯在《自由与学习》一书中提到的有关自我评价的原则:“当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最重要、而别人的评价是次要的时候,独立性、创造性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就容易培养和发展”。[3]因此,罗杰斯主张学生要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为自己量身制定学习目标,而对目标是否完成以及完成得好坏也只有自己才能作出最恰当的评价。一旦自我评价机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学生对于学习目标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便会形成一种内在动力激发学生更加积极、有效、持久地学习。这种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重在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激发学习动力的教学模式,相对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中过分依赖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的做法具有进步意义。

3.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视域下非指导性教学的困境

(1)指导思想的主观化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思想是以存在主义的思想为指导,存在主义片面强调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非指导性教学同样认为人的感知觉、创造力、自我意识等一切潜能都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进而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自我选择、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意识最终还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这种否定科学决定论原则,忽视现实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主要依赖于自我思想的“自我实现”,不可能培养出全面的人才和完善的人格,其主观主义色彩是十分明显和强烈的,缺乏实践的可操作性。

(2)环境意义的夸大化

真诚、理解、信任是和谐师生关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更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加速器。他曾在《学习的自由》(Freedom to Learn)一书中指出,“我们知道促进这种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能,不在于他采用的程序教学,不在于他的讲授和演示,不在于图书的丰富,虽然其中某一方面可能在某一时刻可以被用来作为教学的资源,但是它们不是促进教学的关键所在。促进意义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的某些态度品质。”[4]由此可见,非指导性教学显然片面夸大了教师态度、师生关系以及教学环境对于学生接受学习和个人发展的影响,轻视了教师本身的授课技巧、知识结构、教学水平等能力素质对于教学的重要作用。这种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学生完全理性自觉的基础之上的,不仅不会丰富学生的知识水平,反而可能会降低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3)学习知识的碎片化

罗杰斯曾认为,教育“能够教给另一个人的,相对地总是无用的。”因此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兴趣和情感,但学习内容和方向由学生自己选择,教师只是一个环境的缔造者和学习的推动者。如果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去自我选择、自我设计,绝大部分学生学到的知识将会是片面的、碎片化的,而对于枯燥的、深奥但重要的知识也可能会无人问津。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目的是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牢固掌握知识并锻炼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锻炼更是以有计划、有逻辑的长期接受学习为基础,并无重要不重要、有用无用之分,对于自制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学生仅仅按照自己的兴趣情感来学习无疑会打破这种模式,同时又没有建立有效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新模式,不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4)教学目标的片面化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核心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片面重视学生内在的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自由发展的潜能,忽视了纪律的约束和教师的督促作用,尤其是对学生自我评价的推崇,这种完全为学生着想的态度和环境易导致学生滋生个人中心主义和泛自由主义的思想行为。除此之外,过分强调教学过程之中“接受”和“治疗”的意义,存在用心理辅导的模式替代接受教育模式的倾向,这就忽视了学校教育教学的特殊性,似乎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健全的人格,忽视了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教学应该是一个健全人格、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全面发展过程,而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也是既具有健全人格又有知识能力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4.基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非指导性教学的实现途径

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教学思想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理论或者实践的不足。想要实现教学的不断完善,需要在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吸收非指导性教学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提高。

(1)促使教师角色向传授者和服务者相结合转变

在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下,现代教育制度赋予了教师权威主导地位,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5]。可见,由于教育的特殊意义,在未来的教育实践当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仍然会长时间继续保持。因此,教育的改革过程中教师角色需要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向传授者和服务者结合的角色转变。变革传统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递知识的辐散式教学模式,建立起以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学习为中心,注重教师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样即充分发挥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中教师在知识结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上对学生的指引作用,保证了教学的方向和意义,同时又利于吸收借鉴非指导性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真诚、理解、融洽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2)实现学生学习观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正确认识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学生善于发现学习乐趣、领悟学习技巧、创新学习方法。学生学习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要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学习目标的设定需要与学生兴趣、自身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其次,要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学生自信心。教师创立设定问题情境,通过分层设计探索性问题,启发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未知,对于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在心理上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对自己潜能开发的强烈的自信心。最后,要借鉴非指导性教学思想,深入开展自我评价。自我评价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设立合理、有效、可行的评价标准,万不可放任自流。通过鼓励学生客观地观察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辩证的自我剖析和自我反省,然后参照教师的评价结论和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判,并对自己未来的学习发展状况作出判断和调整。

(3)“先行组织者”策略与非指导性教学的结合

所谓“先行组织者”就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策略是教师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激发和引导,是能促进有意义接受学习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学生要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体系最有效的基本途径并不是仅仅依靠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体系,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去主动探索新的知识系统。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关键是通过构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目的是让学生在自我观察、自我反省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构建和人格的完善。如果说非指导性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动性,那么对于“先行组织者”策略的使用则可以为非指导性教学续上最后的动力,即在教师的启发、指引下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无限潜力,并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动力。非指导性教学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先行组织者”策略则是通过教师的指引帮助学生爬上巨人肩膀的阶梯。无论多么先进的教学模式,如果把重点放在教师或者学生任何一方都无法达到最理想结果,必须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使二者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在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背景下,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观念对于我们反思现行教育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等都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所应该去培养的。不过想要教育事业获得更长远的发展,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不断努力去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 苗英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2] 刘衍玲,吴明霞.接受学习与课堂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篇(3)

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R.Rogers 1902-1987)创造性地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这套理论以“停止教授、开始出击”为口号,独辟蹊径、别具一格,有着相当浓厚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

一、“非指导性”的含义

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在英语中是nondirective,前缀non-表示“非”,与表示完全否定的其他前缀不尽相同。directive的含义是指导、指示、详细说明、命令等,nondirective相对directive而言,其含义应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暗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非指导”是罗杰斯用来表示与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详细指示等传统“指导”思想和方法相区别的新概念,不是“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观念中的教师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威权形象:教师是耳提面命的长者,是发号施令的上司。罗杰斯对此强烈抨击,他竭力反对教师以“教导者”“训练者”的面孔出现,而力主用“Faci1itator”(辅导者、方便学习的人)称谓“教师”。罗杰斯形象地将教师扮演的角色比喻为“音叉”,意指应学生之呼声而共鸣。教师不再起到组织、训导、批示和评价的作用,只以平等的姿态,以学习活动咨询者、合作者,学生情感接受者、反应者的身份,作为普通一员融入学生之中。

国际汉语教师向外国留学生讲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由于母语天然优势,容易逐渐演变为“一言堂”。与其他学科不同,实现无差别无障碍的沟通与交流本身即语言教学的目的所在,那些试图使学生熟练掌握某些艰深复杂的理论体系或枯燥繁冗的条文规则的做法实属本末倒置。教师应放开手脚,解除学生背负的心理包袱,让出更多的话语空间,使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讨论,切实从教师“讲”转变为学生“说”。

三、良好关系的建立

罗杰斯主张,教师要尽可能在情感领域同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朋友”关系,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内驱力。因而,在处理师生关系中坚持真诚、尊重和理解三大原则尤为重要。真诚是指开诚布公,不加伪饰。尊重,是指教师将学生视为有价值的独立个体,宽容不足、赞许优点,维护人格尊严。理解,是指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推心置腹、肝胆相照。

1.真诚。汉语博大精深,在诸多问题上并没有定于统一的标准答案。教师不可专横霸道、唯我独尊、垄断真理,不分青红皂白将学生提出的其他可选项一律斥为错误加以否定。甚至还有一些教师为保持“一贯正确”的“英明形象”不受损害,明知犯错也要固执己见、一错到底,或者巧言令色、强词夺理。这样做,不仅会适得其反地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准和育人品格产生怀疑;而且也会让对这些知识点本身就不甚了解的学生更加不明所以。教师即便达不到闻过则喜的程度,至少应该知错能改、有错必纠。

2.尊重。尽管同处一间教室,但由于先天(语言天赋)或后天(用功程度)等种种因素,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往往参差不齐。在每节课朗读生词和课文的环节中,有的学生一气呵成、顺畅通读;有的学生更是成竹在胸、倒背如流。而有的学生磨磨蹭蹭,一字一顿;有的结结巴巴,含混不清;有的索性“沉默是金”,三缄其口。这时,教师就需要接受每位学生的客观水平,认可他们哪怕是一星半点的努力,多加褒扬、鼓励。而不要打棒子、泼冷水,挫伤其积极性。同时,也要尊重学生提出的无论多么“幼稚可笑”的问题,耐心予以解答。

3.理解。学生来自五洲四海,有着迥然相异的文化背景和个性特征。一般情况下,汉语教师对东亚文化圈(日本、韩国)的学生更为欣赏,他们尊师重道、循规蹈矩,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而在西方文化浸淫濡染中成长的欧美学生则不拘小节、风趣幽默,爱开无伤大雅的玩笑,在课堂上时常打断教师、岔开话题,偶尔还有些小动作。相较规行矩步的日韩学生,自由散漫的欧美学生难免使我们产生接受障碍。教师不一定认同,但应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和气魄,理解、包容这种文化差异。

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人的价值得到体现,潜能得到发挥,学生愉快学习,充满自信,不断涌现新思想。以教授语言知识、传扬中华文化为己任的国际汉语教师,应从中汲取宝贵养分,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建构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国际汉语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曹树真.论罗杰斯的师生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0,(12).

[2]傅海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刍议[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3).

篇(4)

(一)课程针对性不强,忽视了专业的差异性

众所周知,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在专业性质、培养目标、就业需求等方面都和师范类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非师范专业就业指导课程要在把握好总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适当调整。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高校往往忽视这种差异性,往往沿袭师范生的模式进行教学,在教材的选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和师范生并无区别,导致就业教育的雷同化。

(二)内容局限性强,缺少实践性

目前,部分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学内容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脱离社会实际,不能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及就业形势的变化来调整授课内容。再加上师范院校建立的实习基地大多是针对师范生的,非师范生几乎无法在实践中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从而导致其实践能力的缺乏,并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职场经验

当前,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就业指导课教师都是非本专业的辅导员,专业理论知识和就业经验欠缺,讲课大多是照本宣科,不能对本专业的就业形势进行合理的分析,致使学生对就业岗位缺乏足够的了解,不清楚自己要做的职位,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一片茫然。

(四)教学形式单一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参与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对课堂的互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而大多数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仍是以讲授式为主,教师不能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指导,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改革路径

(一)建立保障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建立、健全针对非师范生的就业指导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强化教学考核和监督。其次,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聘请本专业的专家、校企共同编写就业指导教材,并把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保证课时的合理分配。再次,大力加强针对非师范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逐步完善就业指导教学设施。最后,引入职业素质测评机制,建立、健全学生职业素质测评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二)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

首先,高校应着力加强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教学理论研究,转变教育思路,采取针对非师范生的就业指导教学模式。其次,教师应根据本专业就业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新的就业信息、案例、情景假设等,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最后,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确保教学实效。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首先,通过开展知识讲解、课堂讨论、典型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课堂游戏等活动,把学生的就业能力素质培养融入到教学之中,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能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再次,积极开展针对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指导活动,如模拟招聘会、创新训练计划等,提高学生就业技能。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就业实践,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得到锻炼。

(四)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指导能力

首先,对现有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本专业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素养。其次,邀请能准确把握就业市场、政策,有丰富用人经验的本专业企业高管及技术人员开展讲座,并提供条件让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学习锻炼,丰富教师本专业的实践经验。最后,各院系建立本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通过举办就业指导课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提高就业指导教学水平。

(五)强化心理疏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与沟通,使学生摆正心态,认清自己的职业优势和劣势,逐步降低就业期望值。同时,进一步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巩岩.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难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2010(07).

篇(5)

浙江江山中学的郑逸农老师深受以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的影响,凭借其自身的语文教学经验,摸索出一个崭新的语文理念――“非指示性”。“非指示性”教学理念远离传统的语文教育轨道,它不仅关注语文的工具性,更注重语文的人文性,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

一、“非指示性”的基本内容

“‘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的核心命题是‘把人当做人’。这个命题蕴含三层含义:师生平等;真诚对话;自主成长。”[1]就语文学科而言,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主要表现为:彼此尊重,彼此影响,彼此尊重语文素养的内化与发展。师生之间应该真诚对话,相互教育。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不仅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在接受教师的教导的同时影响教师,双方向着更高的层次共同成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体现在自主学习上。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题、学习方式等都由学生自由选择,在经过不断尝试、练习之后,他们会掌握相应的学习规律,并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对学习、生活都充满热情和活力。

“‘非指示性’教育以‘二不’‘四自’为标志:不明确指示学习目标,不明确指示问题答案;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2]“二不”针对的是教师。在具体语文教学中,教师将教学目标作为隐性的内容,不对学生作明确的阐述,由他们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学习目标,从自己的学习特点和课文的特征出发确定学习的侧重点,独立思考与团体讨论相结合,自主完成课文的学习。语文是感性成分很强的一门学科,课堂中所讨论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对这些问题不明确指示答案,鼓励学生多思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提升空间,拓宽思维。“四自”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应该得到尊重,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空间中更深层次地挖掘课文的意蕴,并由此形成自己的学习逻辑。语文的字、词、段、章、篇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生成整体的感知。

“非指示性”不仅包括教学原理层面,也蕴含具体的教学方案的制定。“郑逸农老师开始提出的‘六步’(自读-定向-研读-讨论-引导-反省),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开展,这个教学程序后来又有所变化。”[3]完整性、简约型的常式教学形式以及各种变式教学形式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只能作为参考,不能照搬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依据课堂的需要,灵活地变换方式,找到最佳契合点。

二、“非指示性”对师生提出的要求

“非指示性”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指导。由此可见,“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相对传统教育方式来说更多的要求。

“非指示性”教育理念下的教师作为一名指引者需要提高语文素养,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带动他们的思维。教师需要精心研读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应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即一方面要考虑学生层次的不同,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所处环境的不同,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教师要明确自己所要教的内容并对其产生自觉意识,要反复揣摩课文,预测课文的学习点和学生可能选择的学习点,比如教授《琵琶行》一课,就应该考虑该诗的音乐艺术、思想情感等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用充满激情与睿智的导入语引导学生进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温和的表情和语气有效地组织课堂秩序,不吝啬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与学生交流。在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要褒贬得当,积极引导,及时纠正一些模糊的认知,让学生对文本掌握更深刻。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总结、评价、反思,扬长避短,要有所为。

学生的“学”才是教师“授业解惑”的目的。学生要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课堂上积极参与自由讨论,有感即发,学会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见,不随波逐流,敢于提问,全方位考虑问题,增强自主探究能力。对课文的理解不拘泥于整体感知,从细微处――字、词、句着眼,掌握课文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比如在诗歌学习中,学会通过朗读、背诵来加深自己的体会,最终形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三、“非指示性”的问题及建议

“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打破了以往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完全由教师决定的特点,也打破了教学内容唯教参论的禁锢,不刻意追求课堂环节的完整,强调课堂教学的质量,平等的教育观念使得教师与学生有了更多的交流,在师生对话、生生撞碰中展开教学,符合新课改精神,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尝试并完善。“非指示性”的整体构架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具体的操作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非指示性”的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师让他们自选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虽然这种设想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语文学科可学习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学生对可供选择的内容会难以取舍,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与难度。对于学习目标的制定,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提示,而不是一味地放任自由,要因课而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有创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鼓励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学生的理解受其阅历、知识面和文本本身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面面俱到,难以理解文本的精髓,有的理解很可能确实是错误的。有的学生在思考《陈奂生上城》这篇课文中“陈奂生付出五元钱后表现出的低俗的精神境界”这个问题时,竟然肯定陈奂生的低俗行为并加以赞扬,对于学生偏离文本的理解以及思想、价值观的偏差,教师应该立即进行有效地教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固然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并发表不同意见,但也不能放任学生自由发挥,需要积极引导、启发、提示和点拨,在恰当的范围内讨论学习问题并进行拓展,要时刻关注课堂的进展,置身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并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对他们作出点评。

总之,“非指示性”教育理念为语文课程改革指引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应该得到普遍推广,但要从根本上将语文教育从“指示”转变为“非指示性”还需要长期的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将理念逐步完善并指导实践更需要各级教师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1.“非指导性教学”概念

“非指导性教学”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该理论是在对心理患者多年治疗过程中总结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它的原则是移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是一种可以移植到教学中的教育方式。该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即把学生作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老师在其学习过程中不加干涉,与学生处在一种相对平等关系的位置上,注重于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以此为目的,罗杰斯提出了与传统相违背的教学观、学生观和教育观。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作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情投入程度、投入方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①

2.初中健美操的教学特点

初中体育教学阶段的自身特点,主要表现在孩子学习能力强,理解能力差;学生模仿能力强,创新能力差。具体表现为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与好动欲,适合运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初中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教学重心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上,一反传统教学的基本思路,突出学生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突出情感作用和价值观等重要问题。在教学目的上,健美操教学主张以情感为依托和手段,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学习健美操的兴趣,体验练习健美操的乐趣。在教学内容上,健美操教学内容多样化,只要掌握基本步伐,可根据学习的材料应对学生个体具有的意义,可以创编出不同的组合与练习方式。在教学方法上,主张给予学生在健美操学习中的自和自由权。健美操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础,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自由选择,确定学习方向,去探索发现健美操的审美特点、思考和解决在健美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非指导性教学”在初中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

3.1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

罗杰斯所倡导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主张其特征在于形成一种不寻常的或者独辟蹊径的环境,便于学生的各种潜能得到开发,便于学生的“意义学习”得以产生,最终达到学生学会学习及完善个性的目的。在健美操体育教学中运用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及自由学习理论,就是要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例如在课上,让学生主动参与健美操体育课的组织工作,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在自觉地学习知识,进行练习。笔者曾今在教学时发觉有个班级学生对所上的健美操课很感兴趣,捕捉到这个信息,笔者便引导这个班级的学生讨论、设计了“走进健美操”这一活动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学生从互联网、图书馆、书店和报纸上去了解健美操。另外,笔者再适时地指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分成几个研究小组,对“体育与名人”、“体育与艺术”等展开调查,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也始终是自主性学习的。最终这个班级明显比别的班级体育课积极性要高,更有好几名学生被选入了校健美操队。

3.2重视自我实现

以人为中心体育教学理论的实质就是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追求“自由创造”、“自我实现”,这样,教育目的远远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的培养。在健美操教学中,体育教师更要注中对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笔者刚工作不久,全国曾推广过校园舞,教师在课堂上一般采用传授式教学法和学生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笔者个人认为在教法上我们可以改用非指导性教学法进行教学尝试,体育教师应由衷地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在能力。笔者是这样做的:课前,很投入地跳一遍给充满期待的学生欣赏,激发学生自己去模仿,然后,布置一个“比比谁先学的多”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组合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一方面,引导学生练习,另一方面,让学起来慢的同学自己去向学得快的同学请教。每当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笔者都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你的手臂伸的很值,动作很优美。”“不错,刚刚做的动作非常舒展!”“恩,刚刚那个动作很有力度”……如果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笔者会提醒学生“好像看着有点别扭诶!你们再想想?”“比刚刚好了点,观察一下别人,怎么做才能更好?”这样,学生就能感觉到老师经常在关注他,对他抱有一定的期望,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②就很容易产生。

3.3重视情感交流在健美操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交流区别于单纯的知识灌输和技能灌输,它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沟通的重要作用。健美操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健美操知识与健美操技能,更看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把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等都融合在一起。健美操教学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提倡情感交流具有特别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健美操不仅充满热情、富有激情,而且充满自信、富有想象。体育教师还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关系,思想上与学生沟通,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其潜能,发现他们对社会、个人等问题的看法,缩小了彼此之间的年龄“代沟”,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的情况下,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潜能进行学习。笔者课前经常早早的到达指定集合地点,观察学生入场,与先到的学生进行交流,很容易发现学生身上有一些在课堂上见不到的东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调动学生学习氛围,学生的潜能很容易就激发出来。

4.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非指导性教学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这就要求从事教育一线的广大体育教师,应该重视非指导性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通过非指导性教学的方式,加强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实现自我价值。切实的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报,2003,(1)

[2] 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0

[3] 张人天.面对素质教育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报,2002,(2)69-70

[4]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 许向军.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体育教育,1998,10

[6] 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育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4

篇(7)

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众说纷纭,亦无定论,国外亦是百家争鸣,各有各论;而最早将模式引入并系统研究的人当属美国的B.Joyce 和M.Weill;并在其《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实际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计划往往显得太具体,太具操作性,从而失去了理论色彩。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理论中,是想以此来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

一、非指导性教学——“主体”角色的转变

罗杰斯从教学的主体性进行分析,即教学的主体——教师角色的变化;学习的主体——学生地位的转变;进行构建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到两个主体的角色意义。

1、学习“主体”转变

(1)从其人性观角度来看,罗杰斯认为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够推动人的成长, 其意义表明其坚持认为学习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和建构的, 学习者是主动地根据以往认知结构, 关注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 创建当前意义, 通过活动表现自我并发展自我的个性、潜能、资质和素养的。

(2)从学生情感视角来看,罗杰斯认为:学生在情感上困难常常表现在知识的学习上。而在具体的知识学习当中,学生由于完全处于学的地位,就相应的对学的地位的强化,不利于学习主体地位有效转变,反而会成为主体的障碍,不利于知识的学习,学习主体地位难于转变。

2、教学“主体”转变

(1)从教师的视角看,教师角色变化,有以往的传授者转化为教育学习的指导者与促进者;教师摈弃了传统的支配者的角色,转而扮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指导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促进者,以学生为教学参考依据,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核心,指导与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麻烦。更强调高效率的、有助于长远发展的学习风格和受到良好指导的个人学习品质的提升与发展,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教师要尊重学生自行确定问题并选择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通过积极的、善意的评价,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澄清自己的学习意识。

(2)从教室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成为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充当帮助学生探究生活、学业以及与他人关系的协调者,从而创造师生相互学习、坦诚交流的和谐的伙伴关系,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学生自主的探究式的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共同实现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二、非指导性教学——“主体”情感的关切

1、情感的理解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一个理论性基础为心理治疗方面的理论及经验,其中蕴含其创立的疗法,是“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实践理论运用的现实依据。罗杰斯依据他的人性假设创立了精神治疗中的“非指导性治疗”(亦称“患者治疗法”),强调如向患者提供适当条件,患者就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2、情感的互动

罗杰斯把这些理念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并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模式。卡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直接源于“非指导性治疗”,罗杰斯把学生等同于病人,教育当作治疗手段,教学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缺陷。但是,他以极端的学生中心形式强调指导的另一个侧面,给了我们很有益的启示。

三、“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策略

1、关注学生个体的情感

学生的情感是学习效果有效性的保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绪变化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积极的、愉悦的心情将有利于教学,学习效率较高;反之,效率较低;学生的情感变化也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情感,也会有相应的影响。

2、关注教师个体的情感

教师的情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的保障。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举一动无不都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当教师的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有异样的变化,学生的情绪也随之变化,不能切实的关注教师的情感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会有所变动。

参考文献:

[1][美]Carl R. Rogers,卡尔·兰塞姆·罗杰斯(1902-1987)个人形成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美]Bruce Joyce,Marsha Well, Emily Calhoum 著.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译.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

篇(8)

人本主义者坚信人类学习乃是一种自然现象,人天生就有一种学习的动机。教学的关键在于创造学生感到心理自由和安全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受束缚,可自由讨论和探索。这就要求师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接受学生的个人经验、情感或意见;同时,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2非指导性教学的组织策略

2.1小组合作探索式学习

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都强调,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近似真实的学习环境,解决问题的工具要隐含在情景中。学生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易激发起学习的内部动机,自然而然地就有了一种求知欲和探索欲。由于情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学生的独立探索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索。“叶、花和果实”内容需要适应季节,教学时选择合适的时机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和探索真正的叶、花和果实的形态。

具体组织程序如下:

⑴在上课的前一周召开学习小组长会议,讲明学习的地点、任务、实施办法、课时、考核办法,并发给每一小组长一个放大镜(观察花蕊类型)以及学生自编的植物园植物简介,并特别强调要爱护植物园内的花草树木。

⑵小组长与小组成员协商制定探索计划并实施分工。

⑶合作探索。各小组成员以组长为中心,按照分工分别探索叶、花和果实的形态并作记录。笔者在各小组间巡回指导。植物一般都有名牌,学生可查阅植物简介。第二课时,小组成员分别把自己的探索结果向其他同伴讲解。课下,小组之间也可互相交流探索结果。

⑷各小组根据探索结果,参照课本内容讨论并记笔记。

⑸考核即第四课时。各小组抽签决定一人代表小组考接受核。随机选取10种叶、花和果实的形态让学生现场识别,答对一个可得1分,优胜组将获得奖励。

2.2以目标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学习

小组讨论式学习方式依据构建主义教育理论的学习观。该理论认为学生是以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来理解客观事物,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对事物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学生只有合作,交换各自的见解,才能达到对事物的全面和正确理解。因此,构建主义极力推崇合作式讨论学习。

小组讨论式学习是生物教学中一种主要的学习形式,大部分课程教学采取这种方式。小组成员围桌而坐,教师为每一小组提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如挂图、模型、标本及投影等。具体程序如下:

(1)确定学习内容及目标。

(2)学生自主学习。

(3)记下重点和难点。

(4)评价。教学根据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展开讨论。在讨论期间,教师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轮流参与小组的讨论。小组成员可坦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经过争论达成一致观点。评价时候,可以先自我评价,然后他人评价。

2.3合作式实验探索

生物本身就是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学生实验中合作探索,可以学会一般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合作探索的基本步骤是:

(1)确定探索的课题。

(2)准备材料。

(3)合作探索发现。小组内部首先讨论实验的步骤、所需材料、仪器及注意事项,并分工进行准备。

(4)讨论交流。小组长组织成员对实验现象与结果进行讨论。

(5)做出结论。成员在充分讨论和对照的基础上做出结论,并请教师和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鉴定。

(6)评价。小组先做自我评价,再听取其他小组的评价。教师根据观察结果和评价确定优胜组,并给予奖励。

篇(9)

一、以生为本,构建课堂“新生态”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构建拥有和谐氛围、促进学生心智成长的“新生态”课堂。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优化主体学习环境

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要少直接、多间接;少明示、多暗示;少命令、多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下进行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从话题设计,到问题的提出,再到论证,最后到结论,师生都应平等交流、共同研讨、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凝聚学生的智慧和思想,而不是唯师是从,只顾师道尊严。例如:在《政治生活》“三个代表”教学中,我先播放中央电视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部分片段,创设教学情境,然后鼓励学生从我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到自己生活中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谈起。在讨论中,有学生列举了一些党内的腐败现象,导致部分同学在讨论过程中出现认识偏差。我并没有以“师道尊严”和教材的权威性来强迫学生接受教材观点,而是在肯定这位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跟学生平等交流,积极引导学生对目前党存在的正反两种现象进行比较讨论。通过师生、生生平等交流讨论,学生不但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理解,也M一步认识到了加强党的建设、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的紧迫性。

(二)尊重主体认知,促进主体心智成长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受现实生活不良因素的影响,难免产生困惑,甚至是不正确的价值判断。有些学生分不清现象与本质,会把非主流、非本质的现象当做社会的主流和本质,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往往过于偏激,这在政治课堂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金钱高于一切,没有钱就寸步难行”。讲到拿到假币怎么办,学生就说赶紧用出去;讲到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学生就说要有个好爸爸;讲到政府依法行政,学生就说城管打死瓜农;讲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生就说腐败;讲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学生就嗤笑。这些表现,正反映出学生心智的不成熟。作为政治老师,我当然可以批驳这些观点,可学生内心深处能接受吗?教师跟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在学习中应担当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等角色。对于学生的上述表现,我没有高高在上进行空洞的说教,更没有否定和批评学生。我首先做到“真实”,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向学生敞开;“接受”,把学生视为具有其自身价值的独立个体而给予充分的、无条件的尊重;“理解”,带有浓厚感彩的移情理解。罗杰斯认为,移情理解与常见的评价理解极不相同,后者所采取的态度是“我理解你错在何处”,而移情理解则是“非判断性的”,指的是教师不对学生的观点、行为作定性评价,而只是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然后,我真诚地表达内心感受,告诉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也常常觉得金钱很重要,拿到假币发现后非常气愤也尝试过用出去,对腐败也深恶痛绝。”最后,在师生形成了“共鸣”的课堂氛围下,我再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有一位最偏激的学生曾对我说,政治课不仅让他学到了知识,更让他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成长。

二、以自主学习为本,实现主体目标

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提倡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使他们不仅乐于学习,而且善于学习,从而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提升综合素质,实现人生远大目标。

篇(10)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传统的明示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在现代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学的方式从最开始的灌输式转变到现如今的自主式。现代教育更看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指导性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中发挥了其明显的优势。

一、非指导性教学的内涵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罗杰斯提出,他强调在教育中要讲究指导的间接性和启发性,他认为学习的动力是与生俱来的,教学的目的是给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以达到释放其创造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给学生提供教学方法的,不是教学生学什么,在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充当顾问的角色。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什么、怎样学,教师只是在学生有需求的时候参与相关的讨论,而不是做课堂的操作者。

非指导性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为发展目标

非指导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学的目的也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以提出问题为出发点,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愿望,自己讨论出想要学习的内容。

2.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模式只是说教式,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听讲记笔记,完全是被动的。非指导性的教学方法,提出者罗杰斯把良好的心理气氛视为比学习技能更加重要的教学因素,在学习氛围的营造中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氛围,这种愉快的氛围不只是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心理氛围上同样轻松、愉悦。

3.教师角色的变化

在非指导性教学中,罗杰斯提出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不是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学习,为学生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

非指导性教学提倡的是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反对传统教学中的“无意义学习”,即向学生灌输教材上的知识,没有涉及感情或者是个人的意义。罗杰斯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全身心、全方位的发展性学习,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有意义的学习宗旨是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要学会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各种经验,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非指导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复杂过程,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并且总是以命令式的方式领导着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但是非指导性教学正好与之相反,是在其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自主的学习,而不是用直接告诉或者是命令式的方式领导学生。非指导性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发现自身的优点,看到自己力量的发挥,从而获得美的体验。

非指导性教学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让学生逐渐把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事情,把教师希望的教学结果当作是自己在学习中的追求。

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依赖性比较强,总是过分依赖教师,非指导性教学有助于减少学生的依赖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学生的主体地位愈巩固,自身的主体性发展就愈强,同时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愈强,它的主体地位也就愈加巩固。

非指导性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良好的心理氛围,提出者罗杰斯认为,良好的心理气氛比教学技能更加重要,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学生的情绪与情感能够完全释放出来,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能够进行自由表达,并且能够发现潜藏在自身巨大的学习能力。

三、小学语文的特点及非指导性教学的应用

小学语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具核心地位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成长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而非指导性教学能够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教学新理念。

案例:在沈阳市某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在进行讨论,这节课要学习的是《爬山虎的脚》,学生在上课前已经做好了相关的资料调查,如,对作者叶圣陶的相关了解以及对爬山虎这种植物的观察。在课堂开始之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进行轮流讲解,教师在讲台下面听,对学生讲的内容进行相关的补充与说明。这种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到语文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在课外通过非常多的途径进行学习,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社会性。现如今各种读物的大量出现,使学生有更多的途径可以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独立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要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旁边进行适当的指点。这种非指导性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把读书完全当成自己的事情,学生在遇到生字的时候,不会依赖教师进行正音,而是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自行解决。

小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通过自身的语言实践与独立思考,把语文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教师要改变明示的教学方法,运用非指导性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体验,主动提出质疑,把书本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财富。

非指导性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把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启发学生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大胆地提出质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语文是缩写在教科书上的生活,它是对生活中的多种存在进行的细致描述。小学语文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用开朗与客观的态度面对学生,不是让学生去认同所谓的“标准答案”。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些,这种教学手段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与运用。

上一篇: 地震演练心得体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