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19 16:14:36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篇(1)

中图分类号:TN711

火灾的发展一共分为四个阶段,主要是火灾发生的初始阶段、发展阶段、迅猛阶段和熄灭阶段。火灾发展的初始阶段一般发生在起火后的十几分钟之内,这个阶段的火焰不高,因为可燃物质的燃烧面积较小,火势的发展比较缓慢,因此在这个阶段进行灭火工作是最佳时机。如果火灾的发现及时,处理火灾的方法合理,将会使用简单的灭火器灭火即可。随着当今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灭火技术和设备,下面将主要的探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微电子技术、探测传感技术的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 自动化技术在消防工程中的应用

1.1 自动化消防控制系统

火灾的自动化消防系统主要包括自动灭火系统和火灾报警控制器两个部分,还包括防烟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控制设备和空调通风系统的控制装置,还有防火卷帘的控制装置、常开防火门,以及电梯的回降控制装置、火灾警报装置、火灾应急广播、火灾应急照明、消防通信设备和疏散指示标志的控制设备等总共十类控制装置中的全部或者部分装置。

1.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火灾的自动报警系统主要包含火灾报警装置、触发装置、火灾警报装置和其他的辅助功能装置。其具有很多的功能,可以在火灾发生的初始阶段,把燃烧产生的热量、火焰和烟雾等一些物理量,使用火灾的探测仪器将其变成信号,之后传送到火灾报警的控制器中,同时显示出火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帮助人们及时的发现火灾,同时启动消防联动机制和连锁的减灾系统装置,用来驱动各种减灾设备和灭火设备,帮助消灭初始的火灾,减少损失。

1.2.1 触发装置

火灾的自动报警系统触发装置的组成包含有手动火灾报警的按钮和火灾探测器。手动的火灾报警按钮是安装在经常有人出入的便于操作的公共场所里面。如果有人发现有火灾发生,直接按下手动的按钮,用报警器传递报警的信号。火灾的探测器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核心的部分之一,是通过研究探测物质燃烧过程中出现的物理现象作为依据的,属于一种自动的检测触发装置,能够不间断的进行探测保护和坚实区域内的火灾信号。可以根据火灾探测器探测的火灾的参数的不同,将其分为感温式、感烟式、可燃气体探测式、感官式和复合式等几种类型,下面主要讨论其中的几种火灾的探测装置,进行合理的选用。

首先是感烟式火灾探测装置,它是一种能够进行检测燃烧或者热解而产生的液体或者固体微粒的一种火灾探测器。感烟式的火灾探测器主要应用以火灾发生的前期、早期进行报警的装置,对于发现火灾是很有效的。一般在火灾损失较小的重要的地点,火灾发生的初始阶段有阴燃的阶段,能够产生少量的热和大量的烟,对于没有火焰辐射的火灾很适合使用。其次是感温式火灾探测器,这是一种能够响应异常温度的,能够探测到温差和温升的速率的一种火灾探测仪器。这种感温式的探测器常用的有差温式、定温式和差定温式这三种,其中的定温式探测器主要是用于当环境的温度超过或者达到预定值的响应的时候;差温式的探测器是在环境的温度上升的速率查过原定的预定值时候进行响应;差定温式的探测器具有定温和差温两种主要的功能。对于其他的探测器不一一进行探讨,都是能够发现火灾的重要仪器。

2 信息化技术在消防工程中的应用

2.1 物联网的概念

对于消防技术中的信息化主要是需要对物联网的技术进行探讨,物联网是通过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机关扫面器和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化的设备,根据约定的合同,将任意一种物品和互联网相互连接,进行相关的信息的通信和交换,能够实现智能化的定位、识别、监控、跟踪和管理的一种信息化网络。它的设计使用的技术原理是在互联网使用的基础之上,使用数据通信技术和RFID共同组成一个能够覆盖诸多事物的综合性的网络系统,最终实现整个网络系统的信息共享、物品自动识别和彼此之间的“交流”。物联网在消防信息化中的应用,可以从整体上划分为三层结构,主要有传输层、感知层和应用层。其中的传输层主要是进行读写设备的采集的数据,之后通过使用无线的网络进行传输;感知层是通过使用读写器等来读取电子标签中的信息;应用层主要是通过其中的中间件,将数据导入消防栓、消防车辆、消防装备和消防档案等消防工作的管理系统中,进行有效的应用。

2.2 物联网在消防工程中的应用

物联网有很广泛的应用,它的应用范围广到能够遍布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其中物联网在消防部队中的应用主要有:首先物联网在消防侦查装备中的应用。在火灾的现场进行侦查是制定消防工作计划的前提,因此需要在火灾现场随即的安置传感器,充分的对火灾现场的每个点的烟雾浓度、温度等环境的数据进行勘察,监控火灾发展的趋势,之后与现场的指挥平台进行集成,再运用GIS插件的技术,充分的检测火灾现场的环境,为现场的指挥员提供准确的、实时的信息,能够充分的提高整体的火灾救援水平。其次是物联网在消防设施中的应用。使用物联网技术,将各类建筑中的消防设施的实时状况,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消防监控中心,主要包括数据压缩、数据打包、数据解析、数据传输、指令的发送和数据的安全加密等等,可以充分的实现消防监控中心对全市内所有建筑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最后物联网还能够管理消防装备。使用无联网可以实现消防装备物资的出库、使用、入库、维修和报损,对其中每个环节的控制,减少因为人工的登记造成的失误,大大的提高了整个消防中心的物资管理的效率。物联网在消防工程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整个消防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火灾一旦发生必定会造成很大的人员的伤亡和经济的损失,因此要有效的控制火灾的发生,将火灾控制在产生的初始阶段,维护社会的安定。这就需要在信息化和自动化方面充分的加强对消防工作的改进,其中自动化技术在消防工作中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消防报警系统、消防的灭火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还有物联网在消防信息化中的应用,也大大的提高了整个消防部队的整体战斗能力,将火灾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荆胜南,周文高.自动化技术在消防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篇(2)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将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存贮并通过网络提供即时服务的信息系统,因而信息资源数字化是实现数字图书馆的根本条件,也是数字图书馆正常运转的关键步骤。但目前高校信息数字化中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许多问题,如重复建设、知识产权、技术应用和标准与规范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在实施信息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更新观念、统筹建设,还要规范标准、加强立法、提高馆员素质,更要加强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创新。

一、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数字化

(一)信息数字化的内涵

从社会信息化环境来说,数字图书馆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对不同载体和类型的信息资源进行搜集、选择和规范化处理,使之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建立分布式的馆藏信息资源库和虚拟信息资源库,并通过网络向世界各地用户提供无时空限制服务的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搜集、保存和传递数字化信息,可以称之为数字化信息的存储和传递中心,因而信息数字化建设无论从质量还是从数量上都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信息数字化的关键技术

信息数字化技术包括数字化信息的生成技术、存储技术和压缩技术等,其关键技术是数字化信息的生成技术和存储技术。1.数字化信息的生成技术包括有键盘录入和非键盘录入两种方式,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第二种方式。键盘录入是一种手工转换的文本模式;非键盘录入包括手写识别技术、印刷文稿扫描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在信息数字化实际工作中,高校许多数字图书馆都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来规避键盘录入的较高错误率和扫描方式对硬件的较高要求。2.数字化信息的存储技术包括直接存储技术和网络存储技术。直接存储技术是目前大多数数字图书馆的数据存贮技术,主要包括光盘塔技术、磁盘阵列技术和磁带库技术;网络存储技术包括直接附加存储(DAS)、网络附加存储(NAS)、存储区域网络(SAN)、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ISCSI)技术和内容寻址存储(CAS)[1](P.20-21)。

二、信息数字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信息数字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观念和技术的落后,信息数字化建设整体上呈现出数字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严重、版权保护立法不健全、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标准和规范化建设滞后等问题[2](P.13-14)。

(一)重复建设问题

由于国内各地区、各系统以及各馆之间无一个权威的协调机构,也无规划布局和分工实施计划,数字图书馆建设缺乏全局性的统一规划和政府权威部门的协调,相当多的所谓数字图书馆建设仍处于各自为政、贪大求全和相对分散的无序状态,信息资源重复现象的问题严重。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各级各类数字图书馆都在进行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甚至引进CNKI等数据库,这种现象在各大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数字化中也非常普遍,在相当广的范围内存在着潜在的数字信息资源重复建设问题。

(二)知识产权问题

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开通,数据库的利用将越来越广泛,由此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就不可避免,其中争论的焦点是关于网络作品的制作、传播和使用的版权保护问题,让一些数字图书馆在实践中遭遇法律尴尬。著作权人公开指责图书馆界滥用权利,严重损害了著作权人的利益;出版界也有人认为文献信息的数字化是复制出版界的出版物,在网上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复制本、使出版界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而图书馆界则认为信息获取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版权人手里,这样会严重地影响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因而制定网上数字化文献的著作权法律法规已成当务之急。

(三)技术应用问题

随着电子出版物的收藏和网络数字化资源的采集,图书馆越来越多的信息一入馆就是数字化的,而传统馆藏,进行数字化转化所使用的技术主要是光学字符识别(OCR)扫描录入方式。一般的OCR录入系统能够实现对各种现代书籍、简繁体书籍、报刊杂志、公文档案的录入识别,且识别率高,还能实现各种校对,然而,对于传统馆藏文献的数字化,特别对含有繁体手写汉字的古籍文献、简繁混排的中文文献、专业性强的中文文献以及难于机检的汉字文献,OCR技术目前还存在很大的误识率和拒识率,为此,需要对OCR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改进,提高其应用的全面性,并要引入中文校对、录入。

(四)标准与规范问题

目前主要有:1.缺乏对标准规范重要性的认识;2.缺乏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的关键标准规范;3.缺乏对标准规范建设的系统化把握;4.缺乏对标准规范的开放描述和开放应用;5.缺乏开放、联合、共享的标准规范建设与应用机制。例如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软件系统差异很大,如ILAS系统、图书馆集成系统等,其标准和格式都不一致,导致开发的数据库不能兼容,检索界面不一,检索途径也不同,检索语言也无统一的规范控制,无法在网上实现资源共享。

三、信息数字化发展对策

(一)加强特色数字馆藏建设

只有具有特色的数据才能赢得较高的网络访问频率,才具有资源共享的价值,也是各大数字图书馆以最小投入换取最大效益的文献信息共享模式。因此,在进行本馆的信息数字化建设时,除了需要全面考虑文献价值、用户需求、载体形态、技术可行性和著作版权等一般因素外,还需要科学而系统地考虑馆藏内容、馆藏特色,尤其是馆藏结构和馆藏级别。馆藏级别一般可以划分为永久保存级、服务级、镜像级和链接级4个基本层次。永久保存级馆藏是指具有确定的保存价值和用途,并具有惟一性的特色文献;服务级馆藏是指十分有用和必须的虚拟馆藏;镜像级馆藏是指其他数字图书馆馆藏的拷贝,与永久保存级相同的是它们都是现实馆藏,与之不同的是它缺乏惟一性;链接级馆藏则是贮存于其他数字图书馆中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其内容较为广泛,与服务级馆藏相比,它与用户的相关性要低一些。只有通过这些特色数字馆藏的建设,才能真正优化馆藏文献的结构,加快馆藏信息利用,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建设,从而提高整个社会文献资源的保障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二)从信息源头加快信息数字化建设

文献信息资源的源头在出版社和出版商,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文献资源被出版系统数字化,这个资源如能加以利用,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据2001年统计,全国530家出版社的图书总量是154 526种[3](P.32-33),一年的文献资源总量就相当于一个中型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全部馆藏总量,而且还在逐年递增。如果把信息数字化的生产重任交给出版商,将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可以大量减少信息资源重复数字化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另一方面,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者可以通过与出版社合作取得授权来解决信息资源建设、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既能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又能照顾到出版商利益,同时还能让各类文化、科技的文明成果纳入数字图书馆,使其能为更多的人服务,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三)开发和利用先进技术

无论是从数字图书馆建设,还是从文献信息数字化技术来说,技术问题仍然是制约着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问题。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立项研究开发新的应用技术,而且还需要各种高新技术成果的及时转化和应用。目前,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关键技术在发达国家已趋于成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加强技术研发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从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的实际出发,组织专人对信息数字化关键技术进行跟踪、研究、攻关;2.借鉴引进适合国情的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产品;3.集成和采用以国家“863”计划为代表的国内已有的科技成果;4.开发适合我们自己的先进技术,如电子信息处理技术、指引库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及信息媒介技术,同时规范有关技术标准[4](P.55-56)。

(四)促进信息数字化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信息数字化涉及文献描述、组织和检索多个方面,各个数字图书馆之间想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就必须统一标准。因此,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要走资源共享的道路,必须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各图书馆文献分类编目不统一,对资源共享造成很大的障碍,在书目数据方面,数据不标准就不能保证用户从各个角度迅速、准确地检索资料。因此必须有一个数字图书馆全国中心,建立和健全全国数字图书馆使用的各种标准规范,协调规范资源库建设,解决信息数字化建设的标准化问题。根据标准,再由地区内、地区间各馆合作建库或由地区文献信息中心统一建库,各馆录用,最终达到全国的标准化。

(五)提高馆员的信息处理技术与研究人员的素质

随着信息资源概念的发展,文献信息数量和类型的增加,信息工作方式和手段的改进,图书馆的工作对象已不再局限于对传统纸质文献和某些缩微资料或视听资料的一般性收集、整理、组织、管理等工作,数字图书馆面临更多的信息载体和信息服务方式。例如,各种电子图书、网络信息资源、CD-ROM和其他电子资料已成为数字图书馆采访和处理的主要对象,这对于长期熟悉纸质文献的传统图书馆员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数字图书馆还会带来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如知识产权归属品种和复本的比例、购书经费的分配等。在书刊分类和编目工作上,馆员的技术性处理工作会迅速减少,但会被赋予需要更多知识的技能才能完成的新任务。也就是说,他们可能参与更多的信息技术工作、文献信息研究和用户研究工作。总之,现在图书馆工作者应当是信息专家和信息工程师,是信息系统的设计者,也是信息用户的导航者。鉴于此,在提升数字图书馆馆员的素质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吸收一批计算机、通讯、外语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充实图书馆人员队伍;另一方面应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计算机、英语和专业综合技能与素质,及时调整和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柯明.谈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存储技术应用 发展[J].图书馆界,2004,(6).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篇(3)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丰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能够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储量丰富、内容多样的教学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品质提升方面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更新速度也是比较快的,仅有的教材内容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改善这一点,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不受时间、地点的影响,能够随时随地的被应用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阶段,并且能够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巨大的储备空间,在学生信息技术和知识能力水平提升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措施和方法

1、确定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范围和类型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首要步骤就是要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难点等确定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范围和类型。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就要根据教学计划对需要使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范围进行明确,缩小资源搜集的范围,选择针对性强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另外,除了确定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范围以外,还要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分类,确定选用资源的类型。例如有的资源是涉及到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有的资源是涉及到基础信息技术知识点的等等,教师要根据自身教学计划的安排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类划分。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利用方面,教师也要做到灵活多变,例如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学习方面,教师可以选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将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学习Office软件操作的时候,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演示操作视频,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软件的应用。

2、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收集

确定好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范围和类型之后,教师就要着手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收集。互联网以及相关的教育资源数据库等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重要来源,教师要将这些教学资源库进行充分的利用,在其中找到符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兴趣特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现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无法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要,或者是无法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将传统的教学资源类型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教师的能力整理和设计出符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特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教材和参考书上的相关内容进行扫描,制成相关的教学视频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篇(4)

随着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测绘领域的不断渗透、融合,以“3S”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我国的测绘技术体系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实现了由传统测绘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体系的转化和超越[1]。在现代化测绘技术的支持下,我国空间数据采集、获取和分析处理技术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建立了多平台、多角度、多传感器构成的高分辨率、高精度、多时相、多光谱的地理空间信息获取技术,实现了网格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地学知识的自动、半自动提取和综合分析,为实现信息化测绘提供了技术支撑。

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航道测绘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数字航道”的建设,对航道测绘的信息化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航道维护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也依赖于航道测绘的信息化服务,建立长江航道的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是实现信息化测绘和“数字航道”的基础和保障。

一、数字航道基本概念

“数字航道”是航道在数字化、信息化发展中,对航运提供信息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数字航道”是指以航道为对象,以地理坐标为依据,将干流航道及相关的附属设施以多维(立体的和动态的)、多尺度、多分辨率的信息进行描述,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遥感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进行真实航道的虚拟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规划、设计、建设、养护、管理和综合应用。

“数字航道”系统主要由平台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和专题业务数据基础设施)、服务层(航道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应用层(专题业务应用系统、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和保障层(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规范)等组成[2](如图1所示)。其中平台层是系统的基础,是信息和数据传输的通道;数据层是系统的核心,是系统应用和服务的主要内容;服务层是系统的关键,是系统应用与系统数据之间连接的纽带;应用层是系统的根本目标,是对各级管理部门和社会大众提供信息服务的窗口;保障层是保障系统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的依据。

图1 数字航道构成框架

从图1可以看出,“数字航道”工程是集计算机硬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基础数据库、应用系统和相关政策法规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航道测绘是构建“数字航道”系统中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为数字航道提供及时、准确的航道空间信息参考。航道测绘的信息化发展,将更好地服务于长江数字航道,维护航道基础空间数据的快速测量、更新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二、航道信息化测绘的核心内容

为了提高测绘成果的服务能力,现代测绘需要加快向信息化测绘的发展和转变,提升数据采集、处理和应用能力及其信息化水平,提高数据服务的实时性和服务渠道。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层次结构主要是由技术层、数据层、管理层、服务层和应用层5个层次及技术的创新、支撑与保障体系,数据的获取、建库与更新体系,信息的整合、集成与导航体系,产业化和社会化信息应用服务体系4个体系组成。信息化测绘的本质特点在于地理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在信息化测绘体系建立后,将能够实现测绘生产自动化、测绘成果数字化和多样化、测绘服务网络化、测绘产品社会化,提升测绘数据的获取能力和测绘成果的服务水平,真正发挥测绘成果的社会效益。

航道测绘的信息化发展和建设,必须以信息技术和现代测绘技术为支撑,要加快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基础工作:(1)加快构建航道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即建立高效的现代化航道测绘基准体系(如CORS系统),建立航道连续性实时监测系统,并构建起服务体系;(2)建立航道基础地理信息获取与更新体系,利用常规测量手段,配合多波束测量、航空遥感等先进测绘技术,建立航道基础地理信息的获取和更新体系;(3)加强航道的信息化测绘服务体系建设,以电子航道图和航道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建立面向航运的航道信息公共服务体系,提升航道测绘的应急保障服务能力;(4)提升航道测绘装备水平,配备面向信息化测绘服务的快速高精度测量设备,建立信息化测绘装备体系;(5)建立航道的信息化测绘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航道测绘的管理,提升航道测绘的标准化处理能力。

三、“数字航道”与信息化测绘的关系思考

1.两者的关系思考

“数字航道”是连接各级管理单位、采集各种航道信息、面向社会提供高效实时信息服务的综合应用系统,是管理内部业务、支持领导决策、服务社会公众的综合平台。“数字航道”要有准确的航道基础空间数据作支撑,同时也是信息化测绘在航道的具体应用,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1)数字航道的建设,将促进信息化测绘在某航道的发展。“数字航道”将构建一套连接干线的高效通信网络,以及重要的航道空间基础信息、维护管理信息等信息基础平台,并通过与沿江其他通信网络的有效衔接,向航运的用户及沿江地方政府等,提供全面的航道信息服务。

(2)信息化测绘在长江航道的构建,将提升数字航道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信息是数字航道的基础和核心。在数字航道体系中,信息可以分为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其中空间信息是业务管理和对外服务的重要基础,是实现船舶导航定位、某航道畅通安全管理与决策的核心。

2.航道构建信息化测绘

在某航道构建信息化测绘的主要任务面向“数字航道”构建信息化测绘,要以航道测绘的业务需求和管理实际为基础,以实现航道空间数据基础信息的自动采集和综合服务为目标,开展有关技术标准体系的制定,确定信息化测绘的主要内容和建设体系。当前,我们认为在航道构建航道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关键在于:

数据采集的信息化,即实现全天候、高精度、快速实时的水上水下航道信息采集,并实现即时、高效、准确的数据传输;

(2)数据管理的信息化,即建立干线统一的测绘数据处理和管理平台,实现全线测量数据的集中化处理、存储、管理和维护;

(3)信息服务的集中化,特别是某航道测绘数据服务,将由数据中心提供基于Web GIS、桌面地图、船舶导航、电子海图等多种形式的空间数据服务,实现各种应用和服务的集中管理,增强数据时效性,全面实现航道测绘成果的社会化应用。

四、结语

信息化测绘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测绘行业的科技进步,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在某航道的构建,将促进“数字航道”的建设和发展,并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航道信息服务形式,真正实现实时、高效、准确的航道信息,实现某航道测绘由“生产”走向“服务”,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网络”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篇(5)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02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013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各行各业中都采用了信息技术现代化,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学校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也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在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来挖掘数字化资源,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专业能力,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使信息技术课程在运用数字化资源的过程中取得实效。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让他们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查阅资源。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让他们掌握丰富的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充分运用数字化资源能实现教学的趣味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让他们具备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能给学生提供自由、宽广的学习空间,让他们通过人机智能交流来掌握所学的知识,使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充满探究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主动性。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并能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学习,提高他们收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在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具备以下能力: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能熟练地进行文字的录入;掌握文件的创建、编辑和保存;学会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查询,获取数字化的知识。在运用数字化资源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使信息技术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三、中小学数字化资源建设策略

(一)注重信息技术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不重视,经常出现信息技术课程少、教师占课等情况。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和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深入,学校要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并鼓励教师充分运用数字化的资源,给学生构建丰富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和教师的互动中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并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运用数字化的资源,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在加强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的学习情境,使课堂教学实现数字化、现代化、开放性的教学,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对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要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数字化资源对教学的重要作用,并结合数字化资源进行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课堂。在积极运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意识,并学会运用数字化信息解决各种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要结合丰富的实践教学来让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运用,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综合素质。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时,学校要不断加强计算机的软硬件设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利条件,使信息技术教学顺利进行。

(三)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不是专业教师,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不高。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学校需要组建一支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并定时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专业素质,让教师能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篇(6)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2-033-03

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各国信息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由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虚拟世界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中的一种重要存在,即数字化生存。根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年6月8日发表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和2010年7月15日在北京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美国互联网普及率为74%,日本为75%,而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增至31.8%。据统计,中国网民数达到4.2亿人,其中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已经达到2.33亿,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时至今日,随着世界各国信息化战略的实施,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信息化环境的不断改善,在人类日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已经趋于融合,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全部实践活动的环境。只有那些既能够立足现实世界,又能善于虚拟世界的活动,能够游走于两个世界的人,即具备数字化生存能力的人,才是合格的信息时代公民,才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生存能力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应该在原有信息技能与信息素养的层次提升为数字化生存能力,明确把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生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

一 数字化生存

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1995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的。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化生存的概念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

1.数字化生存是一种生存方式

数字化生存是人类应用数字技术进行生产、生活的方式,是在数字空间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全新生存方式。按照尼葛洛庞帝的解释,数字化生存是基于0-1数字系统建立起来的无数电脑通过局域网站并以互联的形式,使分散在不同地域的人们链接起来所形成的既独立又串联,既接收又传输信息的网络生存方式。同时,尼葛洛庞帝宣称,信息技术的革命将把受制于显示器和键盘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人类能够交流、能够抚摸甚至能够穿戴的对象。这些无疑是人类生存方式的重大变革,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它是人类基于信息技术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生存方式。

2.数字化生存是一种社会存在状态(Being Digital)

数字化生存是有别于传统的思想与行为模式的人们的存在状态,是应用数字技术构建起来的、以数字化形式显现的存在状态。从哲学的视域解读,“数字化”已经打破旧的时空观念,使人类活动不再局限于某时、某地,而是超越物理时空局限,拓展出人类实践活动的全新领域,是建立在数字化平台上的新的存在状态。

数字化生存既是人类应用数字技术进行生产、生活的生存方式,又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社会存在状态。人类在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存在,即虚拟社会、网络社会。

二 数字化生存能力的涵义

“生存能力”是指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作用能力,包括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数字化时代,对公民有了新的生存能力要求。为了能够在虚拟世界中高效地生产、高质量的生活,公民必须具备一套全新的能力,即“数字化生存能力”。它是指数字化条件下人类适应数字化世界以及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具体地说,是指人们在虚拟社会中,运用数字技术进行生产、生活的能力。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未来的社会数字化程度会越来越高,人们的数字化活动也会越来越多,数字化生存能力势必会成为人们适应数字化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因此,可以把数字化生存能力理解为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能力和在虚拟社会中生存的基本能力。

现代人为了充分参与社会活动,高质量地生活、工作和学习,需要同时具备两种公民身份:第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公民:第二种则是在虚拟世界中的数字公民角色(DigitalCitizens)。所谓数字公民通常是指应用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人口数字化生存能力是数字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信息化社会对公民提出的一种基本能力,它势必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 数字化生存能力教育

数字化生存能力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字技术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参与数字社会各种事务的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数字化生存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体系,主要由三个不同层次能力构成,各个层次之间彼此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数字化生存能力结构,如图1所示。

1.技术知晓

“技术知晓”是指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了解以及对信息技术最新发展情况的关注,是支撑数字化生存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为“技术应用”和“技术文化”层面奠定了基础,属于感知能力层面。具备“技术知晓”能力的人,能够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应用的基本情况,能够了解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功能,能够持续地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

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步入全新的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于公民而言,了解常用技术的特点和功能、关注新技术的发展是其基本素养。它主要包含两个要素:(1)知道信息技术在当前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情况;(2)知道当前信息技术与产品的最新发展情况。

要素1:知道信息技术在当前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了解数字化时代常用的技术与产品特点,知道信息技术在当前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既有利于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所需选择合适的技术与产品,又可以不断增加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要素2:知道当前信息技术与产品的最新发展情况

在信息社会中,由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生存其中的人们只有知道当前信息技术与产品的最新发展情况、把握时展脉搏、了解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将最新技术运用到日常工作、生活与学习中,才能符合时展的需要、成为合格的数字公民。

2.技术应用

“技术应用”是指能够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从事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是数字公民适应数字化时代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技术知晓”的进一步提升,属于解决问题能力层面。具备“技术应用”能力的人,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电子购物、电子办公、网络休闲、在线学习等活动。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的方式,电子购物、电子办公、电子学习等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可见,仅仅

“知晓”技术还不能使人很好地参与到社会的生产和实际活动中,还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运用技术,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技术应用是数字化生存能力的重要层面,该层面涵盖了两个方面的要素,即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日常生活事务的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要素1: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日常生活事务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而且还丰富了生活的内容。例如,人们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足不出户购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欣赏到世界各地美丽的风光,也可以进行网络娱乐与休闲、网络交流与交友等各种活动。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因此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处理日常生活事务是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

要素2: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工作和学习

工作和学习是现代人基本的社会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方式,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的质量与效率。人们通过电子化办公系统、网络协作平台可以提供工作效率和效果;人们通过网络实现随时、随地地开展远程学习。因此,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人必须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支持工作和学习。

3.技术文化

“技术文化”是数字化生存的最高层面,它是指人们在数字世界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行为习惯、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属于意识层面,是在“技术知晓”和“技术应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文化,原始社会的文化是渔猎文化,农业社会的文化是农业文化,工业社会的文化是工业文化,信息社会的文化是技术文化,也称信息文化。信息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它是由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只有具备“技术文化”的人才能成为虚拟世界真正的主人,才是数字世界的居民。

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活动的同时,也在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全新的社会,即虚拟世界、虚拟社会。在虚拟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与现实社会不同的行为规范与礼仪、道德与法律、意识与观念等文化。因此,为了在虚拟社会中实现“自我”,必须掌握和养成技术文化,成为真正的“数字公民”。2007年,美国的学者(MikeRibble)在其著作《学校中的数字公民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数字公民的6项基本要求(能力结构),用以规范数字公民的基本行为。即:有效地数字化沟通交流方式(Digital Communication);具有数字化礼节(Digitrl Etiquette);遵守数字化法律(DigitalLaw);承担数字化权利和责任(Distal Rights&Responsibilities)具有数字化健康意识(Digital Health andWellness);保障数字化安全(Distal Security)。

要素1:具有数字公民的行为模式

行为模式是社会成员在日常交往和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被大部分社会成员接受的行为方式和习惯。数字公民的行为模式是虚拟社会中活动的主要方式。为了更好地生活、高质量地工作和学习,数字公民应该具有符合虚拟社会发展要求的行为模式。例如,电子购物、电子政务、电子办公、电子商务、电子化学习等都是数字公民的行为模式。

要素2;具备数字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社会成员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认同,主要表现为参与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等几个方面,是公民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为维护社会的稳定运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虚拟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守虚拟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等。例如,数字公民应该主动地利用网络创建网络空间和共享知识与智慧,组织与参与网络活动,自觉遵守与维护网络世界中的行为规范和法律。

技术知晓、技术应用和技术文化三个层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下一层能力是上一层能力的基础,而上一层又反过来影响下一层能力,掌握下一层的能力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土一层能力,上一层能力掌握后又有利于明晰下一层能力的重要性。数字化生存能力正是在这三个层面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的。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篇(7)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是将传统的模拟信号传递转化为数字信号传递,传统的模拟信号传递,在传输的容量和质量方面相对来说不稳定,容易造成画面变色和噪音等现象,严重影响到传输信号的质量,而数字化信号传递,将原始的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通过网络技术传输,有效地提高了信息的传输质量和传输效率。随着人们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要求,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以自己独特的优势必然取代传统的模拟信号传输,当前,我国网络数字化广播技术正处于发展阶段,有着良好的应用优势和发展前景。

1、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特点

(1)数字化发展。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信号数字化特点,它通过对传统的模拟信号进行加工,转变为数字信号,对于有杂波和易产生失真的外部环境和电路条件来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广播电视信息数字化传播的质量和效果都是毋庸置疑的,它减少了周围环境和外界信号对广播电视信号传播的干扰,所以,要想为人们传播更清晰、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的广播电视节目,就必须采用先进的广播电视数字化技术。

(2)网络化发展。当今时代是网络信息化时代,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就可以足不出户知天下,人们在日常生活对网络的需求和依赖也越来越大,在网络世界中遨游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充实感。在日常生活中,广播电视节目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网络又有快速、稳定、多样化的特点,广播电视节目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可以更好的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和娱乐信息。将网络技术充分运用到广播电视技术,不仅可以扩大广播电视的收视范围,同时还提供了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平台,促进人们的信息交流,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2、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优势

(1)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广播电视网络数字信号实质上是对传统的模拟信号进行了加工处理,将传播的信号数字化,便于工作人员对其有效的控制。每个电视节目呈现在人们面前都是经过网络化和数字化处理的,首先利用网络化技术对信息进行获取,进行整理优化,之后利用数字技术把声像转化为数字代码,从而确保所需编辑信息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提高视频质量,保证视频品质。利用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可以使大量的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便于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和利用,从而从多方面满足了人们信息要求。

(2)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首先,通过运用网络数字化电视技术,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收集大量的最新信息,通过网络信息传播到电视机中,这就便于人们对信息的高效获取和利用。其次,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将信息集中起来进行筛选和分类,将信息进行有效的共享,提高人们对信息的识别率和利用率。

3、网络数宇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实现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主要有网络技术和数字化处理两个部分构成。首先,要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一个网络平台,设置网络站点并建立广播电视服务器,确保广播电视在进行网络数字化操作时可以有效的提高传输质量。同时还要通过远程控制设置一些应用菜单,对各个需求的应用建立有效的链接,通俗的说就是要建立一个反应机制,当用户编辑命令时,通过数字化处理将文字转化为数字信息,服务器能通过网络技术智能筛选反找出正确且对应的资源。[4]其次,当用户进行选择时,用户可以实现智能化数字电视业务,除了依靠电视缺损有效控制数字广播电视的智能方法。越来越多的用户也可以利用网络应用程序选择的优势,通过广播电视设备,数字化的有效连接的网络,它可以确保网络信息可以更好地转移到数字广播电视。由用户选择后,该预先设定的广播系统的需求,广播系统服务器作为智能响应技术,满足用户的需求,是基于网络的,进行过数字化操作,实现数字广播电视网络技术。

4、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前景

在当今信息时代,我国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相对其他发达国家来说还处于一个落后水平,以网络化和数字化为发展方向的广播电视技术在我国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因此,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机遇和挑战是相对的,我国要想加快广播电视技术在向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的速度,就必须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经验和管理理念,把现代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和广播电视系统数字化系统相结合,同时,还要立足创新扩展新的业务,例如,电视购物、移动电视、手机电视、和付费电视等,打造立全方位、多样化、互动性的广播电视节目,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结语

总之,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显著的优势,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发展前景也是可观的,它既能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又能促进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要想不断的缩小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要不断优化与创新,从而使得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光;探析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年

[2]魏家军;网络技术在电视广播信号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通信;2014年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篇(8)

随着国民经济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特别是信息及知识的获取途径方面,这方面在各大高校的图书馆中尤为显著。如今,传统图书馆已经无法适应这个信息化时代,因此,如何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将高校图书馆中的资料、档案及图书等进行数字化利用及管理势在必行。不少国家纷纷开始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及研究。我国在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因此,有必要针对此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推动我国数字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1、数字图书馆同传统图书馆二者间的比较

对于数字图书馆而言,其同传统图书馆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区别。从组织机构方面来看,数字图书馆较占有物理空间的传统图书馆不同,其并不具有特别大的空间,所拥有的信息资源也不像传统图书馆那样根据所占空间的大学来进行图书馆规模的衡量;从资源建设方面而言,传统图书馆拥有众多可在多媒体上进行记载的信息,而此类资源可以看见、可以听见、也可以触摸,而数字图书馆所有的信息资源均为数字化及电子化信息,并且需要还原方可为人所感知;数字图书馆仍具有传统图书馆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保存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基本功能;数字图书馆借助于计算机按照可处理的数字化形式进行信息的存贮,这同图书馆多载体文献的形式不同;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收藏无论在内容广泛程度方面,还是深度方面均远远地超过了传统图书馆,其不仅进行本馆馆藏的收集,还将全球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了收集、筛选和处理,其进行信息的加工过程中并不仅仅局限于信息本身,而是深入到信息的内容方面;数字图书馆能够进行更为广泛、便利、迅速且多种形式信息服务的提供,其以Internet为依托,采用先进有效的信息处理技术及高端设备为全球用户进行了远程服务的提供;数字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进行了补充。

2、数字图书馆相关信息技术分析

2.1相关术语技术

此技术为数字图书馆中最为常用的新型信息技术之一,其主要是以文献集合体中的词语及术语使用频率作为基础,此频率代表该术语及其相关概念在文献出版时的重要程度。若两个术语频繁出现在相同句子中,则其相互关联,且同时出现的频率越高,表明二者间的联系也越紧密。通过对同时出现频率进行分析,更为有效的搜索引擎即可在数字图书馆进行实施。

2.2用户识别技术

由于每位用户所检索的信息量极为有限,因此可借助于用户识别技术将数字图书馆信息可获取性进行提高,以便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此技术常被用在网络服务性行业中。

2.3图像中获取文字信息技术

通过数字图像来对文本内容进行检索即为一种以图像为基础的文本检索技术,尽管其常在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中被运用,若通过此技术获取的文本正是想要从图像页面中获取的资料,则此文本即为所需的检索结果。此技术是由文件分析及计算机视觉研究领域所衍生出来的,其也包括排版及自动分析。

3、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1进一步引进和吸收关键技术

未来,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将着重放在中文文献信息的处理方面,因此,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将成为确保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不受制于人的核心及关键。但由于数字图书馆最早是由欧美等国家提出的,因此,发达国家所实施的各种类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将为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应采取拿来主义方针,不断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并推陈出新,最后实现后来者居上的目的。

3.2解决海量数据存储方面的问题

随着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文献资源数据量的大幅增加,对于存储空间方面的需求也逐步增大,只有借助于更为成熟的类似全息技术的数据加工技术及数据压缩技术,方可确保海量数据存储方面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从而为数字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3更加标准化及规范化

为了确保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实现,必须推动数据的规范化及标准化发展。如今,世界各国均在加紧进行相关技术标准的制订,以便更好地获取信息的控制权。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也应当注意此方面的问题。例如,数字图书馆元数据同CNMARC之间的双向兼容性、数字图书馆同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之间的双向兼容性、智能化检索、知识管理的标准化建设等。

3.4更为宽广的全方位合作

由于数字图书馆所涉及的信息技术十分广泛,因此,仅仅依靠某一单位或者个人力量根本无法完成,因此,合作相当关键。对数字图书馆进行建设时必须考虑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技术、人才、设施及资源等多个方面的协作,并以统筹规划为原则,确保数字图书馆的顺利发展,确保相关信息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5实现各种资源之间的全球共享性及深度融合性

对于数字图书馆而言,目前主要资源种类多数仍以数字化书及报刊等资源为主,未来将会朝着声像制品以及网络资源等方面拓展,此类资源并非简单进行堆积,而是需要进行深度融合,最为简单的融合即读者进行一个检索词的输入,就可以将各种资源都检索出来,有关阅读器则是可以对各种资源进行浏览和播放的超级阅读器,能够轻松地实现文献资源的全球共享性。

3.6使用更为便捷简单

无论是知识管理信息技术、全文检索技术、智能检索技术,还是书内目录导航技术、跨平台技术及推送技术等,其发展及广泛应用均可以促使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使其能够更加贴近读者和用户。

3.7提供更为丰富的政务、生活及综合类服务信息

随着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为数字图书馆提供更多更为丰富的政务、生活及综合类服务信息,例如,更具有商业化、金融化、教育网络化、娱乐化、学习类型化等。

4、结语

随着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数字图书馆在未来必然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国文化部未来五年内将积极推进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届时将会打造一个全民共享的“数字图书馆”。相信我国数字图书馆必然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岭.数字环境下基于用户需求个性化与图书馆交互式信息服务的发展研究[J].现代情报,2012, 32(4):88-90.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篇(9)

现今人们能够跨空间、时间无障碍沟通交流,得益于通信网络与数字电子技术的结合[1]。现阶段人们生活如购物、出行、工作等各方面的效率明显升高。在沟通交流无障碍下,人们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加上信息全球化的趋势,人们更容易获取世界中的很多信息。总而言之,人们的生活方式、效率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原因主要是数字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运用和发展。笔者针对通信网络中的数字电子技术运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1数字电子技术的重要性

 

数字电子技术的运用可以发挥其数字化的优势,使通信完全数字化。数字化的通信可以达到高效传播信息的效果[2]。极大提高通信的速率,以满足大量信息快速传输的需要。数字信号本身具有多种不可比拟的优点。在传输的过程中,数字化信息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避免信号偏差或丢失[3]。因此,能够实现长距离、高速等传输信号。在信息的存储方面,数字化的信号转化的操作相对简单,存储十分方便。由于信号传输途径中,会存在一些信息泄露的危险。这对于需要保密的信息传输十分不利。数字化信号是一种能够进行加密安全的信号,安全性较高。在信号解密方面的操作也较为简单。因此数字信号的运用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中,对需要加密、保密的信号十分适用。而保密的工作在数字化信号的运用后,主要采用数字逻辑运算的方法进行保密,工作难度明显降低。数字电子技术所使用的设备是集成化的设备,集中性高,便于管理。另外,数字化电子技术还可以进行综合数字化。总而言之,其具有多种优势,为通信网络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助力。一般而言,计算机采用的信号类型与数字通信信号基本相同,都是二进制代码类型。因此,数字信号可以应用在计算机中,而计算机可以接收数字信号,从而两者相互联网。通过运用计算机的平台,对获取的数字信号进行转化、处理,从而可以实现信号通信。另外,计算机运用数字信号后,能够实现网络管理自动化、智能化。可见,现阶段数字电子技术的优势众多,在通信网络中应用广泛,两者密不可分。

 

2网络通信特点

 

网络的准入几乎没有门槛,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平台。在网络中,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传递。网络信息对时效性有很高的要求,即要求信息更新的及时和快速。网络信息的更新与信息传输速度有关。一般而言,人们在用网时,希望信息能够实时更新。例如在访问网页时,如果网页有新动态,即可进行刷新获取新的信息。因此,网络的信息传递要快速,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高度开放的平台也意味着包含有庞大的信息量。大量的信息传输需要一个大容量的传输途径和传输方法。在大量的网络信息中,信息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图片、视频、文字等等。总的来说,网络通信需要进行大量信息的高效传输、存储。从而使人们能够及时传递信息,实现信息共享。除此以外,网络通信可以提供一个交流无障碍、无延迟的条件。从而使人们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取信息。这些网络的优势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撑。数字电子技术的产生和运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网络信息的传输。

 

3通信网络中数字电子技术的运用分析

 

3.1信号的转化

 

信号的转化主要有两个环节,将模拟信号最终转化为数字信号。在信号的转化方面,数字电子技术的优势是公认的。其转化信号过程快速、准确,功能十分强大。由于模拟信号本身传输的途径少,一般是与数字信号混合传输。加上计算机、网络绝大部分使用二进制的数字信号。因此,模拟信号要进行转化处理,方能变成可以传输和广泛使用的数字信号。模拟信号转变成为数字信号时,使用的是PCM脉码调制[4]。数字信号在数字电路中,又可以转化成为模拟信号。这一信号转变的环节主要使用对载波进行移相方法[5]。可见,在信号的转化中,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可以通过某种方法相互转换。在信号的转化方面,数字电子技术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3.2网络中的信号处理

 

一般而言,数字信号中的幅度值是有限定的范围。数字信号中的幅度设置一般是离散的。二进制码与数字信号的特点是相同的,因此两者有共同的性质。因此,数字信号与二进制码一样,几乎不受噪声影响,传输的稳定性高。且信号容易转化,信号处理相对简便。另外,数字信号有容易加密,传输中较为安全。加上存储、交换等方面的优势,在通信网络中得到普遍应用。除此以外,数字信号的各种配备的设备是微型、集成化的。占用空间小,功能强大,十分容易组合形成具有综合性质的业务数字网络。数字信号所占用的信道频带相对宽,可以提高信道使用率。从而提高单个信道中的传输容量。

 

3.3信号的数字化

 

数字电子技术可以对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一般而言,处理的流程主要是抽样、量化、编码[6]。在需要处理的信号序列中,以等量时间间隔进行取值。将获取的信号样值序列段取代原位置的信号,从而使信号离散。在某个时间段上的信号进行抽样处理后,形成离散的模拟信号。量化过程主要是将连续的幅度值改成为多个等间隔的离散值。一般而言,模拟信号是连续的幅度。在量化处理时,就是使用近似的幅度值来代替。编码的过程一般是有规律可循的。在量化信号以后,将信号使用二进制来表示。对这些量化信号使用编码方法,从而转变成为数字信号流。经过数字化的信号可以在电缆、卫星等途径进行传输。

 

3.4高效处理和传输网络信息

 

数字电子技术处理信号使其成为数字信号后,可以使信息得到高效传输。数字信号作为一种网络信息传递的载体,其传输方式实际上属于数字通信。数字信号的传输是大容量、高速度的。因而由数字信号传输的信息流成为信息高速公路。而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实际上是由各种电子产品、计算机等构成的信息网。在处理网络信息方面,主要由多种先进的设备实现。通常会使用高性能的计算机以及服务器进行处理。网络信息的处理环节包括模拟信息与数字信息的相互转化、输出、输入以及存储过程。而这一过程主要由数字化电子技术来控制和实现。

 

总结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篇(10)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9-0000-00

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新兴学科,数字媒体将现代艺术作为指导,把数字技术和信息科学放在主导地位,并以大众传播为理论依据,在文艺、教育、商业等领域广泛应用,它是艺术与科学融合交叉的综合学科。数字媒体形式多样,通常分为表示媒体(Presentation)、感觉媒体(Perception)、存储媒体(Storage)、传输媒体(Transmission)和显示媒体(Display)等。

1 数字媒体技术概述

数字媒体指的是以现代计算机网络为主要媒介,依赖相对完善的数字媒体服务体系,将数字化的作品发送到终端或用户来消费的整个过程。作为一种现代信息传播新技术,数字媒体主要依托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因此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为传播载体,其整个过程中的信息的加工、信息传播以及消费都是利用网络完成的。具体地说,数字媒体利用数字化的收录终端采集最新信息,并利用数字化媒体编辑系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再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时的传播信息,以供消费者在网络终端消费,因此数字媒体本身可以说是一种基于现代计算机网络的“无纸化”传播方式。

2 数字媒体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

数字媒体作为各领域前沿技术的结合体,各领域所有同音频、视频及图像处理有关的技术都是数字媒体技术研究内容的组成部分。

(1)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生成、绘制和显示图形的数字媒体技术。由于图形在计算机中是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因此不同于纸质图形的绘制,计算机图形的绘制就可以不考虑光照角度、透光度以及线型等问题,便于大规模的进行图形的既准确规范又快速的制作。(2)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作为新兴数媒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是借助于目前数码DV、手机以及数码相机等数码产品,通过采集原始图像的信号,并进行量化和重新编码,从而实现图像电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化,实现了将大容量视频信息存储体积的有效压缩,便于视频信息的快速传输和高清晰度传输。因此,数字图像技术是数字媒体目前进行抽象信息快速传输的重要技术。(3)数字媒体信息获取与输出技术。数字媒体信息的有效获取是进行数字媒体信息处理的前提,其涉及的关键技术有图像、声音等信息的获取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等。而输出技术则是实现将数字媒体信息转化为人们所能进行感知的信息的技术,其应用目的主要是利用更人性化、更丰富甚至可交互的界面将数字媒体的内容进行展示。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声音系统技术、显示技术、硬拷贝技术及三维显示技术等技术。(4)数字媒体数据库技术及信息检索与安全技术。数据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辅助管理的计算机技术,主要涉及怎样有效的获取和处理数据,以及怎样实现数据的有效组织和存储。数字媒体数据库是数据库技术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型数据库。数字媒体数据库技术主要是实现对数媒数据的编码、组织、分类、存储及检索维护等有效管理。信息安全技术与信息检索技术则是实现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及对数据进行高效查询、存取和管理的关键性技术。

3数字媒体技术主要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不断提要,数字媒体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无法忽略的重要技术手段。下面我们主要从它的主要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3.1 主要应用领域

“数字游戏”(Digital Game)凭借数字技术为设计开发手段,利用计算机等数字化设施为游戏平台,为消费大众提供声光娱乐。数字游戏在游戏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包括手机游戏、电视游戏、PC 单机游戏以及网络游戏等。由于数字游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同时参与方便,因此可以利用它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

数字影视虽然刚起步不久,但它覆盖领域较广,涵盖了网络流媒体视频技术、数字电影、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等。目前,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影视制作、传播等多个环节,使影视宣传更加便捷、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也更加丰富。由此可见,数字技术在影视领域的发展已成为大潮流。

进入数字化时代,传统广播已被淘汰,数字广播正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数字广播利用数字技术将音频信号等其它数据信号数字化,并对它们进行编码、传递、再编码等处理。在数字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便携式接收终端、手机等多种设备收看多种形式的节目。

3.2 未来发展趋势

计算机方面的专家一致认为,数字媒体在当代社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以后的经济结构中,数字媒体行业有望成为支柱性的产业,其中,数字技术将成为重中之重。目前数字媒体等信息产业在我国发展极其迅速,再加上国家 863 计划的大力支持,我国的数字媒体技术研发也取得重大进展。数字技术在多媒体行业的应用,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必当正确处理信息产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加强技术的研发,促进 TV 、IT 产业的分工与结合、推动数字媒体产业发展。

4 结语

本文主要就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和本质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数字媒体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最后对数字媒体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马进宝.数字媒体技术及其相关应用探讨[J].海峡科学,2010,02:81-84.

上一篇: 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下一篇: 消防工程应急预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