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爆发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16 16:21:31

金融危机的爆发

金融危机的爆发篇(1)

金融危机的产生、爆发及治理,是一个令全世界都头痛的问题。每轮金融危机都有其特殊性和普遍性,如何识别金融危机不仅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更是学术界研究的难点问题。然而,金融危机依然一次又一次的爆发并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为此各国政府便忙于危机后的救市和治理,以避免灾难再次发生。

二、金融危机爆发前特征

从历次大型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到,在泡沫形成的初期各国都出现了经济的空前繁荣。美国经济在战后经济快速增长、日本通过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腾飞、东南亚80年代的经济飞速发展、欧盟政府大规模举债维持高福利等等,吸引了大规模的国际游资的流入流出,汇率波动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异常剧烈,宽松的货币政策使该国的基础信用大幅增加,信贷不断扩张,资产泡沫化越来越严重,最终爆发金融危机。

(一)信贷扩张及资产泡沫化

泡沫的膨胀是信用手段介入虚拟经济领域或者某个资产领域产生金融或资产泡沫的过程。信用扩张为泡沫膨胀提供了必要条件,投资者获得更多的信贷资金进行过度的、盲目的投资,尤其是当信用介入虚拟经济领域后便与资产价格形成相互推动的机制,资产价格上涨后,以此资产作为抵押又从银行贷出更多资金,越来越多的资金便进入金融市场进一步推动股票等价格快速上涨。如此循环,市场进入“疯狂”状态,出现全民炒股全民炒房等现象,这是危机爆发前最早出现的特征。

(二)跨境资本大规模流动

跨境资本的“贪婪”使得其总是选择获利高的市场,也是风险较大的市场,它的流入可以推高资产价格吸引更多投资者加入,还可影响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外汇储备等。由于跨境资本规模大、流速快,并且具有集中性,可以集中投资以影响市场价格,获利后迅速撤离会给金融市场带来巨大震动。最重要的是跨境资本的投资工具丰富,手法凶狠,如果把金融危机比喻为一场“战争”,那跨境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便可视为战前的排兵布阵阶段,意味着金融危机随时可能因此而爆发。

(三)汇率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异常剧烈

跨境资本的大规模流动对一国金融稳定可能产生的破坏监管层并非不能监控,但也正是由于能够监控其动向,国家为稳定汇率便通过央行去干预汇率的波动,此时可视为一国政府为了应对跨境资本对金融经济可能产生的破坏而出台的预防性政策。然而,先知先觉的跨境资本此时也会“惊慌”,很可能会转向大宗商品的现货或期货市场,从而导致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波动。

三、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救市政策

救市政策往往不是单一的政策,而是通过一系列政策的组合实施,而这些政策又是相辅相成的。本文根据救市政策的侧重点,依次将其分为以下四类。

(一)资金面救市

金融危机导致的最直接危机便是“流动性危机”,提供流动性支持,从资金面救市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金融危机爆发时,投资者会不计成本抛出手中的资产以满足陷阱式的流动性需求,这又会对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再次形成冲击,从而使流动性危机进一步蔓延。为了遏制住这种恶性循环,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向市场提供资金支持去缓解,采用的具体有拆借、发行金融债券、抵押融资、借用再贷款等。同时,风险监管、金融市场完善、金融结构变化也是影响流动性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在对流动性的调控时,须对货币政策实施的金融环境变化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流动性危机。

(二)市场信心面救市

金融危机让市场丧失信心,救市关键之一是重建信心。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会引起市场恐慌,恐慌情绪会使投资者继续抛售所持资产从而加速市场价格下跌,投资者便产生更加悲观的情绪,导致金融市场资本的极度短缺,最终还是导致“流动性黑洞”,行为金融学中的“羊群效应”和“前景理论”详细解释了信心缺乏的恶果。重建市场信心救市一般可以通过通畅的信息渠道向投资者传播相关信息、政府等相关机构出手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利用最后贷款人的融资责任、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市场违规成本等。

(三)政策面救市

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的治理政策决定了危机影响程度,从政策面救市能减少危机的冲击。及时出台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流动性问题,还能通过政策向投资者传达信息从而重建市场信心,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通常可以通过修改交易规则约束做空、改变交易成本和交易制度、对应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当然,政府从政策面去救市也可能出现矛盾和失误反倒加重金融危机的影响,因此政策的出台应建立在对危机的性质和程度都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四)经济基本面救市

金融危机的爆发篇(2)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070-02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引发了美国金融市场多米诺骨牌效应,很多金融机构不是宣布破产,就是被收购,或者被美国政府接管,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次贷危机逐渐向国际范围内拓展,向实体经济渗透,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两年多来,世界经济复苏步伐仍然缓慢,基础依然薄弱,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未消除。国际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对未来发展前景的思考,危机爆发原因是什么?此次危机是否验证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这些问题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科学阐释,找到危机爆发原因,有助于政府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一、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不同解释

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是自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影响深远。对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原因,学者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丁冰认为,当前危机主要是由于长时期来新自由主义泛滥所造成的。恪守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华盛顿共识”主张实行全盘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其中包括金融自由化,以进一步加强资本的剥削和掠夺,其结果势必加剧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和贫富两极分化的发展,从而为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1]。大卫・科茨认为,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2]。刘英奎认为,美国寅吃卯粮的中产阶级超前消费方式铸就了危机的社会基础,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了危机的形成,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埋下了危机的祸根[3]。葛奇认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次级房屋贷款发放环节。通过房贷一评级一卖出的证券化过程,次级贷款风险被散播到了全球各类投资者。金融监管机构对此次危机负有不可推却的责任,其传统的最佳标准式的监管理念通过巴塞尔新协议等方式导致了市场行为趋同,从而流动性缺失、系统性风险发生、亲周期问题显现[4]。

这些原因比较客观地描述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也暗示了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具体措施。但是,它们一个共同缺陷是只停留于表象分析,对原因的阐述显得不够深入,没有揭示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如前所述,新自由主义主张全盘私有化、自由化,而美国政府采取的一项应对金融危机的重大策略就是直接接管金融机构,即实行国有化,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西方国家经济普遍衰退,唯有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一枝独秀,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成为引领世界经济走出衰退的希望。西方国家银行等金融机构倒闭、破产,而社会主义中国的金融业却表现不俗,维护了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问题是不能从现象层面或者说技术层面得到说明的,只有运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从社会制度层面作出解释,才能揭示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指导方针,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研究经济危机问题,形成了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思想萌芽。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指出,“由于自然规律的必然性,生产一定要经过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等周而复始的更替。” [5]马克思还探讨了经济危机的渊源,“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灾难丛生的根源”[6]。后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论述了危机产生的必然性,把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联系起来,使经济危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1848―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马克思分析了经济危机与社会革命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在以整个资产阶级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机之后才可能发生。但它正如新的危机一样肯定会来临。”[6]在《1857―1859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作了比较详细论述,使这一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指出,在简单商品流通中就包含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才有可能发生。马克思划时代巨著《资本论》问世,则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最终形成。虽然马克思没有在《资本论》中以专门篇幅来阐述经济危机,但有关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都作了论述,只是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已。经济学家琼・罗宾逊说过:“马克思没有建立关于商业循环或资本主义的长期运动的完整的学说。”[7]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的存在,导致资本和劳动互相分离。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一方面大力增加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生产出大量商品。另一方面资本家总是通过各种手段来加强对劳动者的剥削,压低工人工资,导致无产阶级购买力逐渐下降,表现在宏观层面就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积累到一定程度,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会爆发。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8] 这里所说的“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而是相对的生产过剩,即相对于有购买力的需求来说是过剩了,“资本的生产过剩,从来仅仅是指能够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能够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而这个剥削程度下降到一定点以下,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混乱和停滞、危机、资本的破坏。” [8]“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 [8]

马克思认为,只要资本主义存在,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自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经济危机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如影随形的伴侣。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让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资本主义社会正处于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石油危机爆发、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状态,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逐渐受到质疑。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政府开始全面采用新自由主义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政策,新自由主义开始占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在美国一直被布什、克林顿、小布什采用。新自由主义政策反对对劳动力市场的政府干预,主张减少收入分配调节,导致居民收入增长停滞,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分化,经济增长的大部分流向了富人的口袋。2005 年,美国最富有的1%和1‰的人所拥有的财富都达到了1928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最富有的1‰的人口只有30 万,他们的收入与最穷的50%的人口的总收入是相当的,而最穷的50%的人口有1.5 亿[2]。而且,在新自由主义倡导的“小政府”理念指导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松了监管,不再为工人提供相应的援助计划和政策,工人阶级在与资本家的博弈中更加处于劣势,工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利润增长幅度,结果就是工薪阶层相对收入下降或停滞,造成消费需求不足。为了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美国大力发展消费信贷,鼓励居民大量借债,超前消费。很多低收入者信用等级较低、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也能大举借债,这就增加了放贷机构的风险。银行等贷款机构为了降低风险,把数量众多的次级住房贷款包装成优质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各类投资机构购买;投资机构则利用金融创新技术,再将其打包、分割、组合,派生出一系列脱离其基础价格的、结构异常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出售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结果,起初的贷款就被逐级放大成为几倍甚至数十倍的金融衍生产品,金融风险也随之被急剧放大。这种寅吃卯粮的超前消费模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泡沫,虽然能暂时掩盖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但是长此以往,更大的经济危机在酝酿孕育之中。当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时,经济危机爆发了。所以,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居民消费能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丁冰.新自由主义不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吗?――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丁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4):17-18.

[2]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8,(13):33-34.

[3]刘英奎.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5-36.

[4]葛奇.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8,(1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09.

金融危机的爆发篇(3)

货币危机是指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当面临如经济基本面恶化或遭遇强大投机攻击等被动情况时,调整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而由市场决定的汇率水平远远高于原来维持的官方汇率水平,汇率持续大幅变动难以控制。货币危机理论有代表性的是三代货币危机模型,均从货币危机的引致原因角度进行了分析。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Krugman,1979)认为货币危机的根源在于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冲突: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obsfeld,1994)认为货币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危机的自我促成: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Mckinnon,Krugman。1997)认为货币危机发生是由脆弱的内部经济结构和亲缘政治所致。

银行业危机是指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弗里德曼(Friedman)认为银行业危机的产生是由货币政策失误造成的;明斯基(Minsky)提出“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外来冲击或失误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是引致银行业危机的原因;戴尔蒙德(Diamond)和荻伯威格(Dybvig)认为:银行业危机主要源于存款者对流动性要求的不确定性以及银行资产较之负债缺乏流动性之间的矛盾:麦金农(Mckinnon)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及政府金融监管部门扮演的角色会使银行业产生“道德风险”,从而引致银行业危机。

外债危机是指一国支付系统混乱,无论是债还是私人债均不能按期偿付的危机。费雪(Fisher)认为外债危机产生原因是企业在经济上升时期过度负债:沃尔芬森(Willfen-shen)认为企业过度负债使银行不愿提供贷款只能降价出售资产,资产价格急剧下降使企业债务负担加重,从而增加债务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系统性金融危机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混乱,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同时或相继发生,如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20世纪90年代日本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等。该类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结合了前三种类型危机的引致原因及交叉作用。

2007-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是一场银行业危机引致的全面系统性金融危机,虽然此次危机对于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实际影响不大,但对其爆发深层根本原因的研究仍具有很强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金融危机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还有利于准确预测、防范金融危机或者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程度。

二、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起源于2007年3月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9・11事件后美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2000-2004年连续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1%,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了美国房地产行业的持续繁荣,推动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过度竞争,大量竞争者进入市场争夺份额,设计贷款的标准也越来越低,甚至对一些没有收入证明或抵押品不足的家庭提供“零首付、只付息”的次级抵押贷款。贷款机构在发放抵押贷款之后,将抵押贷款转化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卖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再把它们重新分割包装,转化为次级债务抵押证券(CDO)出售给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等,转移了风险,也为金融危机爆发埋下种子。2004年7月至2007年8月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房地产市场由盛转衰,致使许多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陷入资不抵债的窘境,贷款违约率持续上升,贷款机构纷纷倒闭。受其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也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股指持续下跌,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和萧条。

针对此次危机发生的表层原因,经济学家们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美国金融危机是由美联储的持续加息加重了购房者的债务负担,房地产市场膨胀过后持续降温致使抵押贷款质量下降,美国国内居民储蓄率过低,CDO等衍生品流动性不足以及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扭曲等原因引致的。但这些表层原因分析并未切中要害,并未揭示出危机发生的实质及深层原因。目前对于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深层原因的研究仍存在争议与分歧。Costas Lapavitsas(2008)认为。此次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当今美国社会中的大企业已经很少依赖于银行借贷,而更多的是利用企业留存利润扩大再投资,因此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金融机构只能寻找企业之外的利润来源,积极从事消费和住房信贷的扩张,导致金融相对独立于生产性企业迅速增长,从而制造了严重的金融泡沫;Michael Pettis(2008)认为发达国家大范围的资本流动性收缩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Martin Wolf(2008)认为此次危机的根源在于资金从东亚横跨太平洋转移到了美国,而现在资金则从美国企业那里转移到金融市场中,造成大量现金在寻找出路,从而支持了美国次贷危机;邓翔(2008)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是由于金融监管未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从而导致监管的缺失;王运成(2008)提出国际货币合作的缺陷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我认为。以上分析都还没有揭示出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要想究其根本。从此次危机的源头(即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分析中不难看出,自2000年起美联储屡次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鼓励消费,致使美国国内出现过低的储蓄率、长期的消费热潮、进口不断增加以及长期的经常性收支恶化,而美国之所以可以按照这种形势维持经济的繁荣,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前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和不对等、不均衡、不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尤其是以美元本位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内在的重大缺陷。在该种体制下,美国勿需担心国际结算问题,美元就是最终的国际结算手段,面对各种问题美国只需要开动印钞机印制美元。就可以长期的支配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危机前,美国通过数年大量印制的美元钞票大赚国际铸币税收入,同时也为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危机奠定了基础:危机中后期,美元将大幅持续的贬值,尽管美元的信誉及国际地位可能会动摇,但各国手中大量购买的美元债务也会迅速贬值,美国正在利用不均衡的国际货币体系进一步剥削世界各国的财富。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状态也在支持美国的该种行径,全球的顺差国、新兴市场

国家等动用过多的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债券,进一步支持美国的狂热消费,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爆发。而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状态也是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密不可分的,由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并不能以本币在国际市场上筹资,甚至不能在国内进行长期借贷,而国际主要支付结算又以美元计价,因此这些长期保持贸易顺差的国家只能持有大量的美元及美元资产,于是形成了这种奇怪的全球资金环流,美国消费全世界提供的廉价货物和劳务,而消费资金来自于向全世界各国的举债。即使各国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尽量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减少美元比重,但至今美元仍然是世界重要的储备货币。因此全球经济以美国意志为转移,美国不惧怕通胀,通胀的后果由全世界共同承担,美元不惧怕贬值,贬值可以白白消费世界各国资源之后又可以降低债务水平。可见,2007-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最根本、最深层的原因就是不对称、不均衡的国际货币体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迫切需要改革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和美元金融霸权地位。美国金融危机的受难者不是美国人民。而是待宰的,被玩弄于鼓掌之上的全世界人民。

三、未来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应对措施

针对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及全球蔓延态势,美国已经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如美国政府投放7000亿美元拯救经济,帮助金融机构剥离地产和商业等不良资产,以恢复信贷市场运行:美国政府注资2500亿美元收购花旗集团、摩根大通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优先股股权:美联储针对危机做出的常规与非常规回应,从关注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转向管理资产构成等措施。这些措施可能会减轻危机造成的损失程度,缩短危机发生的时间,尽快恢复美国及全球经济,但并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要想根治此类危机,就必须改革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为各国创造公平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

金融危机的爆发篇(4)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5.5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128-03

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

2007年4月,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为标志,国际金融危机以次贷危机的形式正式爆发。

危机爆发前,美国的储蓄贷款机构(这里以商业银行作为代表)向美国低收入家庭发放了大量的住房抵押贷款,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本属于市场行为无可厚非,但这种行为的背后却是美国政府的积极支持。美国政府通过两家政府赞助的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向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性,其主要的手段就是购买商业银行对外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两房将买来的贷款资产统一放入资产池,通过证券化组合出不同风险的ABS(资产抵押证券),经过评级机构评级后,这些ABS以优先级和次级投向金融市场。基于良好的收益预期,金融市场中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等大量购入ABS品种,其中以投资银行购入最多,且大多为次级ABS。投资银行一部分持有次级ABS品种,而更多的是将购入的次级ABS投放到资产池,进一步地证券化组合出不同风险的CDO(债务担保凭证),同样的,经过评级机构的评级,CDO也以优质级、中间级和权益级的形式出现,通过SPV的隔离,CDO正式进入二级市场,并进一步地被这些金融机构认购,而投资银行又将认购的CDO组成资产池,证券化为CDO平方、三次方等等以此类推。在这个过程中,像AIG这样的保险集团也通过发行CDS(信用违约互换)为ABS、CDO提供担保,从而一方面降低了ABS和CDO品种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向金融市场提供了大量的CDS产品。

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双维度原因

(一)基于美国国内信贷维度

通过对危机爆发前美国金融体系状况的回顾,似乎可以得出结论:美国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及系列金融产品的扩张最终导致了危机。然而,进一步地探究可以发现,其背后所体现的实际上是过量的信贷。因此可以说,金融危机首先是美国国内的信贷危机。

1、信贷危机起源于国内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探究信贷危机的根源可以发现,近年美国国内的收入分配差距逐渐增大,而这最终导致了“居者有其屋”理念指导下的过量信贷。美国普通家庭的收入从1975年以来基本没有明显变化,工资水平排在美国总人口前10%的人,在1975年到2005年间,其工资增长率要比排在后10%的人高出65%。2007年,对冲基金经理鲍尔森的收入为37亿美元,这一收入是美国中等收入家庭的7.4万倍。

2、收入分配差距起源于不公平的教育体制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

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不公平的教育体制,以及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前IMF首席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拉古拉迈・拉詹认为,在美国有这样一种现象,获得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员工的工资要远远高于未获得大学学历的员工,他把这种现象叫做“大学升水效应”。

美国教育体制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中学教育。对于那些没有能力读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基本上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社会也没有足够的职业培训机构培训他们工作的能力,因此,他们往往面临着失业的风险,即使参与工作,也只能获得较低水平的收入。另一方面,相比欧洲,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又很不健全,以失业保险为例,美国的失业救济金只能保证失业者6个月的生活支出,这就意味着对于那些失业长达6月以上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将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他们成了美国社会的低收入群体。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提供了一组数据:美国最近统计的失业率为9.1%,贫困率为15.1%,30岁以下的年轻家庭中1/3都处在贫困线以下。这些数字都凸显了美国社会的一大问题,就是年轻人的贫困化。这就很容易引起他们的不满,而对于美国这样一个选民社会,这就意味着政客们将为此失去大部分选票支持。

3、宽松信贷成为美国政府常用政策手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对宽松信贷这一极具吸引力的政策手段屡试不爽。在克林顿执政时期,联邦政府通过金融领域寻找创新性解决方案帮助大多数无力购房的美国群众实现买房梦。商业银行向低收入群体发放大量的住房贷款,在一个被称作“格林斯潘对策”的低利率时代,商业银行没有必要担心贷款者无力偿还利息,况且其背后还有一个得到美国政府背书的两房的无条件支持。而购房者也无需担心还不上贷款,毕竟在那样一个时代,像房子这样的资产价格仍在不断上涨。然而,当美联储逐渐提升利率时,低收入家庭开始不堪重负,大量的房子被银行拍卖导致房价转向下跌,以抵押贷款衍生的一系列金融产品的初始现金流中断了,ABS、CDO等的违约率节节攀高,次贷危机由此爆发了。

(二)基于国际货币体系维度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美国的信贷危机导致了次贷危机。然而,次贷危机爆发后便迅速蔓延,一发不可收拾,各国的救市政策都无济于事,美国的危机还是不可避免的输出到了全球。这就存在着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即:全球经济失衡,而这种失衡的深层次制度基础则是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1、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矛盾

这样一个美元为中心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有着极大内在的矛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矛盾。为什么说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公共产品?第一,各国虽然在政治上是独立的,但全球化使其在经济上具有极强的依赖性。这就需要一系列规则来协调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活动。这是潜在的规则性。第二,一个统一的货币体系能够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因此,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很强的外部效益,无法排除任何一个国家对于他的使用,这是非排他性;另外,基于同一体系下的政策之间经过一定的协商后互相不妨碍,这是非竞争性。所以说,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公共产品。但是作为国际公共产品,国际货币制度往往同各国的货币存在矛盾和冲突,它的形成本质上讲是一个利益冲突下的公共选择过程。在这个公共选择的过程中,维克塞尔一林达尔的一人一票制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但是在现行牙买加体系下,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美独大,这就使得公共选择的过程成了少数人独立做出的集中决策。集中决策制度中的当权者根据本国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来做决策,这可能牺牲体系中其他国家的利益或者整体利益。另外,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天生就面临供给不足的问题。如果没有明确可信的威胁惩罚措施,货币合作将因为搭便车行为缺乏制约而沦为无效,并使得各国对货币合作失去兴趣。

2、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矛盾为美国带来制度收益

私人产品的美元与公共产品的国际支付货币的错位,其直接体现就是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对等。从成本角度来分析,美国的赤字成本是相当小的,甚至可以带来一定的收益。

第一,对于美国来说,赤字导致的债务增加并不可怕,由于美元的本位地位,美国只需开动印钞机,发行美元就可以偿还债务,从而获得一笔可观的国际铸币税收入。

第二,由于美元的储备地位,美国无需积累外汇储备,也不存在外汇储备不足的问题,反而是其它国家为了增加外汇储备而向美国低价出口,从国际贸易理论我们可以知道,这样的结果是增加了美国消费者的福利。

第三,为了防范危机,各国在没有其他国际货币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只能大量持有美元,使资金流回美国。也就是说,美国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举债,但其偿还却因为美元的贬值而不对等。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美国充分利用了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对立的属性。在利益驱动下,美联储多发货币的冲动就显得理所当然。如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经说过:美联储为刺激经济发展,在注入美元问题上不存在任何界限。因此,如此巨大的货币发行量其结果就是全球过剩的流动性及全球经济失衡,最终使源于美国的信贷危机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及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由于收入分配差距造成的美国宽松的国内信贷导致了金融危机以次贷危机的形式在美国国内爆发;另一方面,现行的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造成的全球经济失衡导致了金融危机在一段相当长时期内从美国蔓延至全球。基于以上分析并全面考虑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1、短期主要国家要一定程度宽松信贷,长期必须转变信贷投放机制

回顾历史,历次金融危机的结果都是强制地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在这一过程中,货币不仅从金融系统中黯然退出,而且也被大规模地从实体经济里抽出。在金融系统存款创造机制形成的乘数效应的作用下,这一过程往往使一国的货币供应量面临大幅度的紧缩,从而严重地危害实体经济的复苏。此次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更是如此。因此,短期内必须恢复因危机骤减的全球流动性,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就是宽松信贷。国家可以建立自己国内的各种创新性金融安排,或者国家之间加强金融合作,从而实现宽松信贷的目标。

但是,信贷是一剂猛药,切不可长期服用,否则此次金融危机的复苏很可能成为又一个“格林斯潘对策”的样板,而成为下一次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因此,重要的是长期必须转变信贷投放机制,建立新的、安全高效的信贷投放机制,使一系列的创新性金融安排不再是金融领域的自娱自乐,打破资金在金融领域的自我循环,使其稳定、有效地流向实体经济,从而真正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2、长期采取一系列财政手段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发达国家的市场更接近于自由竞争市场,自由市场竞争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从而往往使初次分配的结果造成比较明显的贫富差距。因此,政府要更多地依赖再分配手段,调节社会不同群体的收入分配差距。尤其要重视教育。为了避免“大学升水效应”进一步扩展,政府要逐步提高大学受教育比例,另外,利用小规模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多方位、多层次地为没有条件读大学的人提供职业培训机会,使他们在职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最后,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福利国家”制度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撒切尔夫人为社会保障做了最形象的诠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不仅要做到公平,而且也要合理。如果不合理,如欧洲的高福利国家,只能加大社会运行的成本,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经济失去长期发展的动力。

金融危机的爆发篇(5)

1 事件背景

1.1金融危机的发生

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准备。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逼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2007年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

2007年8月2日,德国工业银行宣布盈利预警,后来更估计出现了82亿欧元的亏损,因为旗下的一个规模为127亿欧元为“莱茵兰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德国央行召集全国银行同业商讨拯救德国工业银行的篮子计划。

2007年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日、韩银行已因美国次级房贷风暴产生损失。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级房贷担保证券已超过一万亿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内的5家韩国银行总计投资5.65亿美元的担保债权凭证(CDO)。投资者担心美国次贷问题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强大冲击。不过日本分析师深信日本各银行投资的担保债权凭证绝大多数为最高信用评等,次贷危机影响有限。其后花旗集团也宣布,2007年7月份由次贷引起的损失达7亿美元,不过对于一个年盈利200亿美元的金融集团,这个也只是小数目。

2008年7月13日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救助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提高“两房”信用额度,并承诺必要情况下购入两公司股份。2009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将依据以重建为前提的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保护。这些事件的发生标志着金融危机到来。

1.2事件背景

1.2.1目前各国的反应

美联储再降息75基点至历史最低逼近零利。为阻经济进一步下滑,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历史最低,并将通过一切途径来应对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剑指零利率,瑞士韩国加入降息大军。继加拿大降息之后,韩国和瑞士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100基点和50基点,分别创历史新低和四年低点。

欧盟开会统一成员园救市步伐。昨日,为了统一救市步伐,欧盟各国领导人齐聚布鲁塞尔开始为期两天的峰会,希望寻求携手拯救重创的实体经济。

1.2.2产生的后果

美国金融危机已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华尔街来的这场金融风暴席卷了全球的各个角落,这次危机发展迅猛,影响巨大,美国、欧洲国家和地区失业率激增,美元贬值,工厂大批量倒闭,一些百年企业如悍马也在这次危机中倒下。这场危机目前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第—个层次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的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第二个层次是流动性的危机。很多银行、金融机构破产,不能满足债权人变现的要求。第三个层次是信用危机。人们对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了空前的怀疑。

2 所用理论

2.1费沙的利息理论

费沙的利息理论变量主要是3个:收人、利率、财富。收入由生产力决定,利率由市场决定,财富是被动的,由收入及利率决定(再简化是财富等于长期收入除以利率)。

加进货币,有通胀或通缩的可能,市场对前景的预期于是引进,上述3个变量的关系可能变得深不可测。但是利率往往由政府左右,再不是全由市场决定,人们预期的转变更加复杂。如果再加上交易或讯息费用,市场的借贷或与金融有关的合约就更不安全。

费沙的理论说明财富是由收入与利率决定的复杂因素的引进,财富可以不管收入或利率而暴升或暴跌。这就是楼价或股市的大落大上可使市民哭笑无常的原因。一般而言,这些是政府及央行的责任。

2.2双层合约的理论

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是庞大的合约组织,可分两个层面。其一是产出方面的,包括工商业、服务业与房地产;其二是金融方面的,包括银行、证券经纪行、财务机构及联邦储备局。

各层有自己的合约结构,而层与层之间也有多种合约相连。金融层面要靠产出层面的融资与贸易的需求而获利;产出层面要靠金融层面的协助才能适当地运作。息息相关,一个层面出事,因为有合约的串连,对整体可以是大件事。

3 原因分析

3.1债券资本化

次贷危机的核心问题是,将没有实物财产作担保的债权赁证进入经济流通领域,实际结果可能造成,信用成为财产的一种类型,信用具有实际经济价值。

一般债权赁证不能财产质押对象,但实施后,一般债权赁证可以作为质押赁证,具有财产价值。

持有巨额次级债券的金融机构突然遭遇债券交易中断,相当于中央银行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猛然提高到100%,货币不能流动,就不能再创造货币,金融市场只能崩溃。

资产证券化本身没有错,错的是美国人发明了次级贷,错上错是把次级贷搞成可以无限制放大的次级债。

证券资本化使美国的金融市场蒙上一片浮沙,可以赚钱,但你要懂得怎样避重就轻,在浮沙走动时你要步步为营,一眼关七,不可有半步差池。

下面举例说明,一栋市值100万的房子,按出去借70万,借贷与资产的比率是0.7。房价下跌至80万,安全;房价跌至60万,借者断供,贷者收回房子,亏10万,可以继续追讨。房子100万,按70,跟着再补按或加按(second mortgage)10万,共借80,借贷,资产比率是0.8。房价下降有类同的问题。

金融危机的爆发篇(6)

1事件背景

1.1金融危机的发生

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Century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准备。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逼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CenturyFinancialCorp)在2007年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

2007年8月2日,德国工业银行宣布盈利预警,后来更估计出现了82亿欧元的亏损,因为旗下的一个规模为127亿欧元为“莱茵兰基金”(RhinelandFunding)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德国央行召集全国银行同业商讨拯救德国工业银行的篮子计划。

2007年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日、韩银行已因美国次级房贷风暴产生损失。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级房贷担保证券已超过一万亿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内的5家韩国银行总计投资5.65亿美元的担保债权凭证(CDO)。投资者担心美国次贷问题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强大冲击。不过日本分析师深信日本各银行投资的担保债权凭证绝大多数为最高信用评等,次贷危机影响有限。其后花旗集团也宣布,2007年7月份由次贷引起的损失达7亿美元,不过对于一个年盈利200亿美元的金融集团,这个也只是小数目。

2008年7月13日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救助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提高“两房”信用额度,并承诺必要情况下购入两公司股份。2009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将依据以重建为前提的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保护。这些事件的发生标志着金融危机到来。

1.2事件背景

1.2.1目前各国的反应

美联储再降息75基点至历史最低逼近零利。为阻经济进一步下滑,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历史最低,并将通过一切途径来应对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剑指零利率,瑞士韩国加入降息大军。继加拿大降息之后,韩国和瑞士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100基点和50基点,分别创历史新低和四年低点。

欧盟开会统一成员园救市步伐。昨日,为了统一救市步伐,欧盟各国领导人齐聚布鲁塞尔开始为期两天的峰会,希望寻求携手拯救重创的实体经济。

1.2.2产生的后果

美国金融危机已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华尔街来的这场金融风暴席卷了全球的各个角落,这次危机发展迅猛,影响巨大,美国、欧洲国家和地区失业率激增,美元贬值,工厂大批量倒闭,一些百年企业如悍马也在这次危机中倒下。这场危机目前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第—个层次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的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第二个层次是流动性的危机。很多银行、金融机构破产,不能满足债权人变现的要求。第三个层次是信用危机。人们对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了空前的怀疑。

2所用理论

2.1费沙的利息理论

费沙的利息理论变量主要是3个:收人、利率、财富。收入由生产力决定,利率由市场决定,财富是被动的,由收入及利率决定(再简化是财富等于长期收入除以利率)。

加进货币,有通胀或通缩的可能,市场对前景的预期于是引进,上述3个变量的关系可能变得深不可测。但是利率往往由政府左右,再不是全由市场决定,人们预期的转变更加复杂。如果再加上交易或讯息费用,市场的借贷或与金融有关的合约就更不安全。

费沙的理论说明财富是由收入与利率决定的复杂因素的引进,财富可以不管收入或利率而暴升或暴跌。这就是楼价或股市的大落大上可使市民哭笑无常的原因。一般而言,这些是政府及央行的责任。

2.2双层合约的理论

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是庞大的合约组织,可分两个层面。其一是产出方面的,包括工商业、服务业与房地产;其二是金融方面的,包括银行、证券经纪行、财务机构及联邦储备局。

各层有自己的合约结构,而层与层之间也有多种合约相连。金融层面要靠产出层面的融资与贸易的需求而获利;产出层面要靠金融层面的协助才能适当地运作。息息相关,一个层面出事,因为有合约的串连,对整体可以是大件事。

3原因分析

3.1债券资本化

次贷危机的核心问题是,将没有实物财产作担保的债权赁证进入经济流通领域,实际结果可能造成,信用成为财产的一种类型,信用具有实际经济价值。

一般债权赁证不能财产质押对象,但实施后,一般债权赁证可以作为质押赁证,具有财产价值。

持有巨额次级债券的金融机构突然遭遇债券交易中断,相当于中央银行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猛然提高到100%,货币不能流动,就不能再创造货币,金融市场只能崩溃。

资产证券化本身没有错,错的是美国人发明了次级贷,错上错是把次级贷搞成可以无限制放大的次级债。

证券资本化使美国的金融市场蒙上一片浮沙,可以赚钱,但你要懂得怎样避重就轻,在浮沙走动时你要步步为营,一眼关七,不可有半步差池。

下面举例说明,一栋市值100万的房子,按出去借70万,借贷与资产的比率是0.7。房价下跌至80万,安全;房价跌至60万,借者断供,贷者收回房子,亏10万,可以继续追讨。房子100万,按70,跟着再补按或加按(secondmortgage)10万,共借80,借贷,资产比率是0.8。房价下降有类同的问题。

房价100万,按70,持着借据的人把借据再按出去给第三者,借10万,总贷款是80,借贷,资产比率是0.8,也安全。但如果拿着70万借据的人把借据按出去给第三者,借50,市价百万的房子的总借额是120,借贷,资产比率是1.2,高于一,不安全。如果欠钱的继续付利息,可以持久地相安无事,但一旦风吹草动,贷款者要收回,房子所值不够分,一层追一层就麻烦了。一般而言,以同一房子向几处借贷(即secondandthirdmortgage),其借贷,资产比率是不会高于一的。这是因为贷款的人会先查清楚这房子究竟有多少个债主。问题是一手转一手的借法,不是补按,而是按上按,土地注册上房子只有一个债主,看似安全,但上述的借贷比率可以升得很高,大家供息相安无事,房价下跌只一方断供可以是灾难。

3.2利率波动

美国为了缓解次贷危机从2007年初进行多次利率大副调整。美联储来来回回调整利率致使社会预期出错。比如,一个员工预期工资3000美元,在工资发放前,她按这样的心理预期提前借贷消费,但是,当利率降低最终引起通货膨胀等原因使得实际发放的工资只有1000美元或者更少,这会使她的现金流断掉,该员工会“破产”。

3.3杠杆作用

杠杆的作用导致信用过度扩张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最终出现信用危机,怕就怕在系统性风险上,就是概率统计中的大数定律不再成立,正负风险无法抵消时就危险了,而美国这次的确是这样子的。

杠杆越大,为何风险就越大呢?原因在于信用的本质是靠预期,而预期本身就意味着风险,那么你靠的越多人的预期,风险就越大。

3.4双层合约的理论分析

我们可分两个层面看美国。其一是产出方面的,包括工商业、服务业与房地产。其二是金融方面的,包括银行、证券经纪行、财务机构及联邦储备局。

金融危机的爆发篇(7)

一、新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

美国学者诺姆 乔姆斯基在其著作《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在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强调以市场为导向,是一个包含一系列有关全球秩序和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金融自由化以及私有化等观点的理论和思想体系,1944年,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的出版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创立的标志,也奠定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理论先驱的地位。

二、新自由主义的推行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一)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生产相对过剩

在新自由主义理念的主导下,美国政府通过减税、放松了对劳动市场的管制和削减社会福利支出等措施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率并加剧了贫富分化。利润率的上升必然会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然而贫富分化的加剧却导致了消费需求不足,从而为生产过剩危机埋下伏笔。瓦迪・哈拉比认为:“截止2003年底,美国有36%的生产能力仍然闲置着。事实上自从2000年以来,美国一直无法把闲置生产能力降到低于30%。在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时,闲置的生产能力估计有34%。”

(二)放松金融管制导致泡沫经济和金融衍生品的泛滥

1980年代里根总统执政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想开始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美国政府不断放宽对金融业的限制,大力推进金融自由化政策。1999年颁布实施金融混业经营为核心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彻底废除了已执行了60多年的《美国银行法》中关于分业经营的限制。金融管制的放松和2001年来美国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大量的资金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导致了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生成,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通过财富效应极大的促进了美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在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长期非理性繁荣下.美国的金融机构可向收入水平较低和还款能力较差的借款者发放住房抵押贷款,导致次级贷款规模不断扩大。为增加流动性以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美国的金融机构在次级贷款基础上设计出资产证券化和结构化金融产品,通过次贷资产证券化使信用风险由信贷市场向资本市场转移。1990年代以来,次贷证券化产品迅猛发展,然而金融衍生品的膨胀并未与信息披露制度相配合,以降低信用风险,而是通过在基础证券,甚至是在已经衍生后的金融衍生品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衍生,导致风险被无限放大,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资金链断裂,就会引发金融危机。

三、金融信机爆发后美国的新自由主义政策的调整

(一)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的“两房”改革

2008年9月7日,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宣布政府将接管两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并更换了两家公司的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由美国联邦住房金融管理局负责两家公司的管理。另外,财政部获得授权可以以购买股票的形式分别向房利美和房地美注资1000亿美元。然而美国政府对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接管并不意味若美国国有化进程的重新开始,也不意味着新自由主义的衰落和国家管制资本主义的复兴。美国接管“两房”有其深层考虑,首先在接管前美国的12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中,“两房”持有或担保大约5万亿美元,约占全部住房抵押贷款的42%,更重要的是“两房”事实上是美国政府提供隐性担保的机构,如果任由“两房”倒闭,会导致外国投资者对美国的信心大减。此外,“两房”购买各贷款机构的住房抵押贷款,加快了各贷款机构的资金流动,并降低了贷款机构的风险,购入住房抵押贷款后,“两房”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它们打包成债券,创造了大量的流动性,对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房利美和房地美是连接美国房地产市场、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纽带,对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政府不得不接管“两房”,当然这只是个应急方案。

在美国政府接管“两房”之后,关于“两房”改革的声音此起彼伏,2011年2月11日,美国财政部在向国会提交的美国住房金融市场改革报告中提出籽大幅削减美国政府对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支持,并提出了逐步关闭“两房”的诸多措施,并承诺继续为“两房”提供支持,以确保其能还清所有债务。报告还提出三项改革住房金融系统的长期方案。由此可见,美国政府接管“两房”只是个临时方案,并不意味着新自由主义的衰落和国家管制资本主义的复兴,一旦经济形势好转,美国政府就会逐步退出。

(二)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经济刺激政策

2008年10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小布什政府提出的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随后美国总统小布什签署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这标志着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救市计划启动了。本次救市计划主要在金融领域发挥作用,通过制定问题资产救助计划,政府通过注资的形式向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籽联邦存款保险金额的上限由10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既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有利于恢复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防止出现挤兑风潮。大规模的政府干预与新自由主义主张的自由市场经济背道而驰,这说明了美国政府对其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暂时调整。

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总统签署了总规模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35%的资金用于减税,65%的资金用于公共开支和投资。与小布什政府的救市计划主要针对金融领域不同,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主要作用于实体经济领域。奥巴马的经济刺激方案的重点主要包括减税、基础设施和清洁能源投资以及增加社会福利方面。该方案动用了1900多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医疗补助和向低收入人群发放食品券等社会福利项目,这提高了失业人员的谈判地位,标志着美国政府对其新自由主义政策的进一步调整。

2010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奥巴马总统的减税法案,本次减税法案涉及总金额高达8580亿美元。该法案保留了小布什总统时期的税率,将全民减税政策延长两年。奥巴马的减税法案对绝大部分工人都实施新的所得税减免,将长期失业人员领取失业救济的时间延长了13个月,降低了富裕阶层的遗产税负担,规定500万美元以上的遗产税率为35%,美国的中产阶级由于所得税减免成为减税法案受益最多的群体。奥巴马的减税法案既保护了高收入阶层的利益,也照顾到了中低收入人群的利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对该减税法案十分赞赏,认为这是在现有条件下各方

最好的妥协结果,但这只是国际垄断资本对工人阶级的暂时让步,并不能改变美国贫寓分化不断加剧的趋势。

(三)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

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在次贷危机爆发中的重要作用,次贷危机爆发后,对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批评一直不绝于耳,美国政府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从2009年6月17日奥巴马政府公布的《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开始,美国展开了1930年代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监管改革,到2010年7月21日,奥巴马总统签署了新的金融监管法案。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由于美国采用双线多头的金融监管模式,导致监管机构的职能交叉重叠,监管效率低下还容易导致监管缺失的现象发生,新的金融监管法案成立了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以实现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调监管,从而有效提高了监管机构的监管效率。新的金融监管法案还将美联储的权力进一步扩大,美联储将对金融机构进行全面的监管。次贷危机爆发前,金融衍生品泛滥成灾,而场外衍生品的监管却几乎是空白,这是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新的监管法案将对自营交易及场外衍生品市场进行怖管,要求大部分衍生品进行场内交易。此外,新的临管法案还设立专门机构来保护消费者利益。

新的金融监管法案彻底改变了新自由主义时期美国的金融监管模式,新法案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标准、扩大了金融监管的范围并强化了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监管协调。

2011年1月18日,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采取重要措施以限制银行自营交易和金融机构的规模。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了旨在限制银行自营交易的“沃尔克法则”,该法则建议大型银行关闭其自营交易部门,限制银行的自营交易有助于降低风险,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沃尔克法则”公布后高盛集团和摩根大通等华尔街银行纷纷剥离或削减自营交易业务,以达到沃克尔法则的要求。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建议任一银行的规模都不得超过美国金融体系规模10%,防止金融机构“大到不能倒”,有利于系统性风险的降低。此外,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还对从事衍生品交易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了警告。这标志着美国的金融业发展和金融监管进人了一个新阶段.这是对新自由主义的金融自由化政策的沉重打击。

(四)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成本间差距扩大

根据美国劳工统汁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成本分别增长1.6%和2.4%,2008年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成本的增长率分别为1.0%和2.2%,2007年和2008年每小时补偿金分别增长4.0%和3.3%,远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说明金融危机的爆发暂时削弱了新自由主义的力量,为克服危机,国际垄断资本需要对工人阶级进行一定程度的妥协,2009年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3.7%,单位劳动成本却下降了1.6%,同时2009年美国的失业人口达到1426.5万,比2008年多出534.1万,失业率高达9.3%,国际垄断资本一站稳脚跟就开始向工人阶级反扑,通过提高失业率、增加失业人口来削弱工人的谈判地位、降低工人的实际工资来提高利润率。2010年工人阶级的境况更加糟糕,2010年美国初步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劳动生产率增长3.9%,而每小时实际补偿金仅增长0.7%,比2009年的增长率还要低1.7%,国际垄断资本进一步强化了资本的力量,削弱了工人的地位。

四、结论

金融危机爆发后,新自由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削弱,美国对其新自由主义政策进行了调整。首先,美国政府对其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加强了对金融体系的控制,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并支持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其次,政府加强了对基础设施和新能源的投资,这有利于美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在后危机时代抢占新的制高点。美国政府通过对其新自由主义政策的调整缓和了矛盾,维护了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

参考文献

金融危机的爆发篇(8)

一、金融危机的发展链条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有着很长的发展链条,环环相扣,逐层进阶。2000年随着科技泡沫的破裂,美国结束了“新经济”8年的扩张期,2000年第4季度以来,美国经济急剧降温,并于2001年3月份进入经济衰退,而2001年“9.11”事件的发生,更加加剧了美国经济衰退的程度。这对于刚刚执政的共和党政府无疑是一个挑战,为了尽快地谋求经济发展,布什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扩张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得经济复苏的同时,也使得利率从6.5%降至1%。2002年美国经济逐步走向繁荣,美联储也于2004年6月份开始了紧缩的货币政策,至2006年8月美联储公布停止加息,至此,美国一共加息17次,将基准利率从1%上调至5.25%,伴随而来的是美国房市的低迷,2007年初尤为明显。而次贷危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金融危机的发展链条:最初,由于“新经济”泡沫破裂,布什政府大力发展房地产市场以求促进经济增长,加上后来超低的利率,更加鼓励民众参与投资而非储蓄,进一步促进了房地产泡沫的形成,这样就促使美国很多抵押贷款公司和商业银行放出次贷,两房凭借其特殊的政府背景,低息借债买下次贷转为次债,卖给其他金融机构,继续衍生,房地产泡沫不断变大。可是2004年及后来美国政府开始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致使大量低信用阶层开始违约,其影响力沿着金融危机链条逐步放大,房地产泡沫随之破裂进而诱发金融危机。

二、美元的双重身份

在这一链条中美元的双重身份,即同时充当美国的本币和国际货币,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从表象上看,政府的货币政策在次贷危机的原因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最初是美国政府宽松的货币政策,超低的利率吹大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后来同样是美国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则促使泡沫的破裂。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的政策遭到大量谴责,然而美国政府的财货政策与美元的特殊地位关联很大,在一定程度上身不由己。

第一,虽然在牙买加体系下,特里芬难题得到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元无需付出任何代价就可以维持自己的霸权地位。作为国际货币的发行国,美国至少承担以下责任:美国必须为剩余的世界产品提供市场以及需要和其他国家分享稀缺资源;美国必须保证资本流向可能的借方;在货币金融危机爆发时,美国应该扮演全球最后贷款人;维持全球汇率结构的稳定;协调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美国在2004年的加息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导火索,为什么明知升息将会抑制美国国内的经济,美国政府依然必须采取升息的货币政策?这其中就与美元的国际地位息息相关。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贸易逆差一直呈现出单边上升的态势,截至2004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已经达到GDP的6%,此外美国的对外债务净额也高达GDP的23%。从宏观经济学基本等式c+i+g+x=c+s+t+m(其中G,T相对稳定)可以看出,一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从根本上是由该国国内的储蓄水平低于投资水平造成的,这种情况恰好与上文所述美国在2004年之前的状况相符。因此要从根本上削减经常项目逆差,就需要降低美国国内的消费水平或者投资水平,或增加美国储蓄量。但美国人没有储蓄习惯,只能抑制消费或投资,这意味减缓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如果美元贬值,可以促进出口X的增大,从而治理国际收支逆差。但是在观察过美元汇率变动历史之后,发现近40年的数据显示,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和美元汇率变动基本无关。据美国经济学家Rogoff和Obstfeld(2004)的估算,要将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削减到可持续的水平上来,美元至少需要贬值30%到40%。如果美元真的发生如此大规模的贬值,国际金融市场将会产生极大的动荡,所以美元贬值来改善经常项目的逆差基本没有可能,并且其贬值将对美元的霸权地位造成显著负面影响,而这也是美国政府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美国政府试图通过敦促自己的贸易伙伴国货币升值来达到同一目的。就中国而言,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可事实证明效果十分有限,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除了考虑汇率变动带来的价格变动因素外,还要考虑诸多非价格因素,而中美贸易中非价格因素占了很大的成分。如美国对本国高科技产品严格的出口管制,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美国的出口。而且即使美国消费者放弃从中国进口,并不意味着会转向国内市场,很有可能会从其他国家进口商品,所以,敦促贸易伙伴国货币升值并不是治理逆差的一个好办法。美国面临两大选择:一是实施紧缩的财货政策,以牺牲国内消费和投资为代价;二是大幅度地贬值美元,以牺牲美元的霸主地位为代价。最终,美国选择了前者。在2004年6月开始长达2年的加息历程,美国的国内经济增长受到抑制,而房地产市场也经历了从繁荣到萧条,再到引发危机的历程。美元作为国际货币这一角色,使得美国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承担起相对应的义务,而很多时候这与美国国内经济相矛盾,在这一次美国治理收支逆差时,不得不选择放弃国内经济的繁荣,点燃了金融危机的导火线。

第二,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最根本的原因和美国的消费文化关系密切。确切地说,是由于美国人提前消费的习惯导致的。总所周知,美国储蓄率极低,几近为零。没有钱,可以贷款,可以用信用卡透支,甚至出现以卡养卡的现象。这种消费模式和美元的国际地位有着相生相克的循环关系。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论证这个问题:即为什么和凭什么采用这种消费模式。

个人消费是美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赫尔茨・伊金曾说:“如果美国人开始省钱,内需就会回落。我们就必须增大出口,来维持经济增长。不过,这个问题不用担心,因为人们根本不会省钱。”为什么美国不愿意增大出口呢?增大出口的几种方法里,要么让美国取消或放松其严密的出口管制,或者让美元贬值,这些都是美国不愿意做的。所以美国十分推崇消费作为经济的推动力,培养了即使没有钱照样应该消费的社会心理。由此就得出结论:美国消费模式的目的之一是要维持美元的国际地位。

美国维持美元的霸权地位是因为可以给其带来很多巨大的好处。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元的霸权地位滋养了美国的消费习惯。因为美国可以借此从多方面掠夺别国财富来维系本国的过度消费。美国通过美元霸权获取了国际铸币税、国际通货膨胀税和外币风险规避的成本节约等好处。

首先,美国可以获得国际铸币税。国际铸币税是指美国因美元被他国持有而获得的净收益。这是美元霸权为美国带来最大的好处。由于其他国家的政府和居民持有美元,是以付出真实的商品和服务或是对资本的所有权为代价的,美国也无需为这些美元支付利息,因此国外持有的美元数量乘以利率成为美国的铸币税收入。据估计,这部分美元至少占流通总量的60%,这样美国便可无偿收益120亿美元。不仅如此由于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可以为他国央行等持有的美国国债支付较低的利率,这种利差也可以算作是铸币税的一部分。其次,美国可以获得通货膨胀税。在不影响其国际地位的前提下,美元一定幅度内的贬值,会使得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缩水,相当于对美债权的缩水。由此,美国就可以通过大量发行美元来减轻自身的债务,相当于对其他国家征收了一笔税收,这被称为通货膨胀税。此外,美国由于无需为规避外汇风险而花费成本,相对他国又获得一笔收入。而且由于美元的国际声誉和广泛应用,美国的金融机构和居民都可获益。美国由于美元的霸权地位就可以支付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让他国为国内的过度消费买单。

通过分析看出,美元霸权的维持需要刺激国内消费,而国内超额的消费又需要美元霸权的支撑。导致了美国居民养成了挥霍无度的消费习惯,同时埋下了信用危机风险的伏笔,产生了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危机的发生也证明美元霸权内在的不稳定性,危机过后的美元能否成功分饰两角,我们拭目以待。

金融危机的爆发篇(9)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实质性爆发。作为世界两个最大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在本次危机中也难以独善其身。针对此次危机可以看出中国经济还是存在以下几点弊端:

一、过份依赖国外市场

当前,我国外贸依存度约为67%,而美、日等发达国家仅约25%左右;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于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内需拉动明显不足。经济结构失调的集中表现就是外需市场与内需市场的失调。眼下的严峻现状是:我国有400多种产品的产量世界第一,700多种产品的出口量世界第一,产能过剩已相当严重。这次金融危机因为外需市场萎缩,导致越来越多的产品找不到出口销路,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倒闭,员工失业,我国外贸出口进一步萎缩已不可避免。

二、不少领域被外资介入过深

据统计,在中国约30个主要行业中,被外资深度介入的已达20多个。截至2007年底,美国在华投资企业近6万个,实际投资近600亿美元。2006年,美资企业在中国国内市场销售额约800亿美元,利润总额约100亿美元。据中国美国商会调查,73%的美资企业认为其在华赢利,60%的企业在华利润增加,37%的企业利润率高于其全球利润率。

调查还显示,麦当劳在华开店约800家,平均每天卖掉约120万个汉堡包;肯德基在华开店近2000家,占全球的25%:可口可乐2006年在中国卖了11亿箱可乐,平均4个中国人喝3箱。

三、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

目前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诸多方面,尚未掌握真正核心的国际最前沿的技术。近几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速很快,2007年,占我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接近30%,但在我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由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或由外商掌控核心技术的产品占到80%以上。

四、国内消费缺乏动力

拉动“内需消费”讲了近十年,一直都突破不了,而且国内的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这次中央政府投入4万亿元,有一部分民生工程的启动会给广大民众带来直接利益。但拉动内需的动力仍然不足,有人乐观断言中国将有十亿消费者被“刺激”跃起,恐怕并不现实。

针对这些现状,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从而仅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走上健康稳健的道路。

第一,发展国内经济。目前我国实体经济也遇到了困难,国内经济风险主要包括:一是通胀转向通缩的可能性在增大,二是国内资本流入转为流出的可能性在增强,三是信贷紧缩形势下,国内的非法集资形势比较严峻,四是中国经济不稳定的因素在增加。目前我国的经济中存在的问大多是政府因素造成的。因为中国现在是政府主导的经济,这种环境下,很多民企就希望凭借关系弄个牌照,给块地,弄个贷款什么的,没有把注意力放到创造财富上来。中国的竞争体制不是一个创造财富的竞争体制。真正的竞争应该是谁能盈利、谁能创造品牌,谁有技术。改革就要从这个方面来进行。我们要改变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从审批制转换成登记制,焕发企业本身的活力。

第二,控制外资对本国经济的冲击,发展国内股市。我们可以考虑成立平准基金,把外汇储备换人民币资产,对国内市场注入流动性,以股权换美圆,鼓励中国的上市公司企业通过股市,把资产抵押换成美圆,让中国的公司去全球的股市收购资源类上市公司。只要企业的并购方案行为合理,真实,并非借此让资金流出,那么我们都要鼓励走出去,购买高科技、资源品,一举让我国的科学技术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增强本国企业的创新能力。经济危机对企业是灾难,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企业创新的契机。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时候,企业往往忙于扩大生产能力,经济下行的时候,企业就有可能主动或者被动的进行调整,为渡过难关或者下一轮的发展做准备,从而为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和空间。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自主创新不等于自力更生,更不等于闭门创新,在经济全球化和开放的环境中,我国企业尤其要学会利用世界资源,包括经济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等资源进行开放式的合作的创新。

第四,扩大内需。我国去年财政实现了盈余,政府负债占gdp的比例不到20%,这为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了空间。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增值税转型(降低企业税负)和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减轻个人税负)等措施来刺激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其次,从农村着手通过有效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来刺激农民消费,同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最后是尽快使一批重点大型项目开工启动,例如:铁路建设重点项目等,拉动钢铁、水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我们要冷静分析看待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和监管体系的调整,实事求是地研究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和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认真分析两国的差距和差异,根据我国国情与经济发展的现状采取正确的措施,促使我国经济尽快走出低迷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

[1]茹璧婷.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前沿.2008.18.

[2]尚文涛.美国次级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j].商情.2007.02.

金融危机的爆发篇(10)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052-02

金融危机或恐慌是指突发性的而且几乎涵盖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的恶化。金融危机按其爆发的特点,可以分为货币危机、信用危机、债务危机、资本市场危机、银行业危机、综合性的金融危机。西欧在1551―1866年间大约每10年爆发一次周期性的金融危机[1]。而在1618―2008年间欧美亚洲地区爆发53次较著名的金融危机,大约每7.3年就爆发一次金融风潮[2]。金融危机的爆发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冲击或伤害。

一、近代中国外源性的金融恐慌频仍爆发

在中国近代109年的金融发展史上,爆发的较大的金融危机有23次,平均每4.7年就发生一次。其中受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由国内外因素共同催生的金融恐慌主要有7次,占到总数的30.4%。另外,受其他外来因素影响、由国内外因素共同促成的金融恐慌还有5起,占总数的21.7%。这样,由涉外因素影响而酿成的金融恐慌达到了12次,占到该时期金融危机总数的52.2%。这些外源性的金融恐慌是:

(1)1856―1860年金融恐慌。受第二次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攻占京津的影响,北京、天津、广州、上海等地区的票号撤庄及收缩业务,酿成大规模的金融恐慌。(2)1866―1867年上海金融恐慌。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引发的国际棉业投机和危机波及到上海,上海部分洋行、外商银行、钱庄因从事棉花和外汇投机失败和倒闭,酿成恐慌。(3)1871―1874年上海金融恐慌。1871―1873年间的普法战争、巴黎公社起义、锡兰茶叶和日本生丝对中国丝茶出口的竞争、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危机,导致经营丝、茶出口贸易的华商亏赔倒账。1873年后,世界白银对黄金的比价下跌,中国银两对金本位制国家货币的汇率下降,贸易条件恶化,对外支付压力增大。华商亏损影响钱庄业的安全,外商银行短期内对钱庄收缩信用达到300万银两,以致银根趋紧并酿成金融恐慌。(4)1878―1879年上海金融恐慌。1877年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1878年英国发生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影响华商对欧洲的丝茶出口;1877年上海外商银行库存银根有540万两,而左宗棠西征借款和印度水灾救济款就使得外商银行从上海市面分别汇出了300万和100多万两现银,银根因此紧张;外商银行为投机牟利而控制对钱庄的放款以抬高利率,致使钱庄、商号的资金链断裂,酿成金融恐慌。(5)1883―1884年上海金融风潮。1882―188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中国出口商经营亏损,胡雪岩等华商在与外商争夺生丝贸易价格决定权的斗争中失败并倒闭,引发信用危机;矿局股票的投机从上海货币市场吸走了大约300万两资金,参与股市投机的上海钱庄遭受损失。票号、外资银行、钱庄出于安全考虑纷纷收缩信用;外商银行勾结钱庄联手抬高利率,人为制造银根紧缺;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市面银根更加紧张,终于酿成全国性的金融恐慌。(6)1894―1895年金融恐慌。甲午战争失利,日军侵占东北大片土地,东北地区经济生活受到破坏,京津及关内重要商埠均受战局影响,票号撤庄、收缩信用,致使商业停滞,汉口等地钱庄倒闭,酿成金融恐慌。(7)1900年金融恐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导致东北、华北的银钱业和商号被劫掠,账局、票号撤庄回籍,收缩信用,南北各省主要商埠的工商业停闭,全国陷入金融经济恐慌之中。(8)1903年中国通商银行挤兑风潮。日本人上田等六人在大阪伪造中国通商银行的钞票并将其投入市场流通,败坏中国通商银行的信用,以致部分钱庄拒绝接受该行的银行券,商民挤兑通商银行券。(9)1908―1909年金融恐慌。1907年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发生的货币信用危机阻碍中国出口,日俄战争后外资和外货的卷土重来,国际收支逆差加重,民族工商业陷于沉寂;1908年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继辞世,人心恐慌,市面银根趋紧;天津、上海、汉口、镇江等地的部分华商与钱庄因无力偿还洋行的贷款而破产,酿成1908―1909年的多起金融恐慌。(10)1910年橡皮股票风潮。1910年美国人麦边等不法外商利用“蓝格志公司”进行橡皮股票投机诈骗,致使参加股票投机的钱庄商号遭受重大损失。票号、中外银行因此收缩信用,各地银行发生挤兑,源丰润银号等一批金融机构破产,酿成金融恐慌。(11)1921年信交风潮。1921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得中国的外贸形势逆转,民族工业从繁荣走向衰落,社会游资增多并流入证券行业,国内出现证券物品交易所和信托公司投机热潮。许多参与投机的信托公司、交易所、商号及个人因为投机失败而倒闭或自杀,最终酿成了损失资金多达2亿元的金融风潮。(12)1935年金融风潮。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和美国白银法案的出台,使得实行银本位制的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内爆发严重的通货紧缩并恶化为金融危机。

二、近代中国外源性金融恐慌爆发的原因

近代中国外源性金融恐慌的成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收支长期逆差和币制落后引发债务危机。1816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1873年德国利用普法战争后法国赔付的50亿金法郎的巨额外汇成功地实施了金本位制改革,此后,英国、法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实行金本位制改革。1897年日本利用甲午战争后清朝赔付的2.3150亿两白银(折合英金3 800万镑)的巨额外汇也成功地进行了金本位制改革,各国的金本位制改革使得国际金价不断上升而银价趋于下跌。

国际市场金银比价的变动走向使得1935年以前仍实行银铜复本位制和银本位制的中国货币(海关两)的对外价值即汇率不断下跌,而本币汇率的下跌又加重了中国的外债负担。每到支付外债本息的时候,国内白银就会大量外流并引发国内的通货紧缩,利率上升,工商金融企业因财务负担加重、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倒闭,进而酿成金融恐慌。1871―1874年的上海金融恐慌、1878―1879年的上海金融恐慌、1908―1909年的金融恐慌、1935年大规模的金融恐慌均与币制缺陷有关。

2.外国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导致商业和社会恐慌。1840年后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发动侵华战争。战争期间,商民的生命财产没有保障,投资经营的风险加大,人心慌骇。为避免损失,金融机构纷纷收缩信用,提高利率,致使工商业者融资困难,资金链断裂并酿成金融恐慌。1856―1860年的金融恐慌、1883―1884年的上海金融风潮、1894―1895年的金融恐慌、1900年的金融恐慌就分别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有关。

3.外资银行的投机操纵引发金融恐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外贸逆差、对外赔款、资本外流规模日益扩大,国际收支因此长期逆差。大量白银的净外流或集中到通商口岸的外资银行手中,不仅造成了国内银根的收缩,而且还使得外资银行得以控制中国的银根,进而通过其与钱庄建立的资金拆放关系来控制买办化的钱庄业及中国的货币市场。外资银行经常与钱庄联手操控贷款和哄抬市场利率,人为制造金融恐慌。1871―1874年的上海的金融恐慌、1878―1879年的上海金融恐慌、1883―1884年的上海金融风潮均与外资银行的投机操纵有关。

4.国外爆发的金融危机传染中国。1840年后,中国经济日益开放并逐渐沦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每当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外国资本就通过国际收支渠道向中国转嫁危机,以致中国内外贸易形势恶化,工商业者经营亏损或倒闭,由此引发债务问题和信用收缩,最终酿成金融危机。1866―1867年的上海金融恐慌、1871―1874年的上海金融恐慌、1878―1879年的上海金融恐慌、1883―1884年的上海金融风潮、1908―1909年的金融恐慌、1921年的信交风潮、1935年的金融风潮均与此有关。

5.外部势力恶意的操纵和破坏。外部势力出于私人或国家利益有意操纵、破坏中国的货币与金融,人为制造金融恐慌。这类恐慌主要有1903年中国通商银行挤兑风潮、1921年中国、交通银行第二次银行券停兑风潮,占总数的8.70%。

6.国家沦丧,政府对外资金融业的监管不力。半殖民社会的中国经济与金融不完整,近代中国历届政府无力对享有治外法权保护的外资金融业施加有效的监理,难以遏制外商的金融投机活动并防范金融风潮的爆发。1866―1867年的上海金融恐慌、1871―1874年的上海金融恐慌、1878―1879年的上海金融恐慌、1883―1884年的上海金融风潮、1910年的橡皮股票风潮均与外商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投机操纵以及中国政府的监管不到位有关。

三、启示

综上分析可知,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传染不仅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而且在近代中国这类金融恐慌还为数甚多,危害巨大。目前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都比较高,因而国际金融危机也会通过国际收支和信心等渠道传染中国。

控制外源性金融危机的爆发,首先需要政府在坚持经济对外开放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的经济与金融;对内外资金融机构实行监管上的国民待遇。其次要谨慎开放金融市场,稳妥推进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开放;完善金融风险的监测、预警和控制机制;建立符合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引导和鼓励国内金融机构合并重组,提高国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走内需增长型的发展道路,适当降低中国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阻隔或减少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国际收支渠道对中国的冲击。再次是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为经济和金融发展营造宽松的国际环境;提高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政策有效性,建立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稳定人民币的内外价值,增强民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努力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控制外债规模,优化外债结构,避免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的爆发。最后,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下,中国人民银行还要会同国内外的执法部门严厉打击境内外伪钞集团伪造人民币、扰乱金融秩序的违法活动。

上一篇: 行政单位辞职申请 下一篇: 房屋建筑抗震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