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06 09:37:58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篇(1)

Abstract:it’s indicated in recent research that 20%-30%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suffering from psychological problems, mainly behaving as terror, anxiety, obsession, melancholia, sense of emotional crisis and neurasthenic etc. Facing the student problems caused by increasingly heavy psychological pressure, educators in high-leve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it.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for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ethods such as inpidual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and help, psychological health lecture, media propaganda are focused on populariz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knowled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 in college students, these traditional methods, limited by their coverage and effectiveness, could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eam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which provides mental assistance and instructions in a team circumstance, are play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in recent years.

Key words:group counseling;college student; mental health;education

一、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社会结构的分化,利益分配的调整,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思潮有冲击,我们的大学生在心理行为等方面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情感危机和神经衰弱等。面对日益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高校教育者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团体心理辅导(group counseling/guidance)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咨商,是相对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而言的,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由领导者根据成员问题的相似性或成员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的优越性在于将团体作为一个微型环境,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成员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在这个宽松的环境中,参与者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团体成员之间能讨论彼此的心得体会,并不断审视改进自己,培养成员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团体心理辅导可用来满足各种特殊群体的需要,是当展最快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形式之一。团体心理辅导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后,高校经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提高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这种形式在我国虽然开展了一段时间,但水平参差不齐。在研究中,辅导人员的活动设计水平也有较大差距。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教师在设计、性质、目标和对象上要全面考虑,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此外,辅导人员的知识水平,是否受过系统训练,都影响活动的设计,最后也会影响到辅导效果。院系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要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目前高校中常用易操作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主要有: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很重要和常用的技术。20世纪20年代,为了培训有效的生产领班,心理学家莫雷诺根据他自创的团体心理治疗技术——心理剧改变提出了角色扮演培训方法,其方法是让团体成员依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达到理解他人、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角色扮演法具有展示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不同技艺和观念、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合作精神、用来研究困难情境中不同行为的可能结果的优点。此法对于大学生增强人际关系尤为有效。

在实施角色扮演法时,受训者扮演分配给他们的角色,并获取有关背景信息(如工作或人际关系的问题)。当然,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学员对他所进行角色的把握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对学员在培训中的要求可能更高。随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角色扮演这一沿用至今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展现出来更多的活力和其培训的实用性。

2.行为训练法: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要求组员按时完成,以达到养成良好行为、克服不良行为的目的。其中行为训练法应遵循从易到难、示范性、及时强化原则。其程序为情景的选择与描述——确定训练目标——团体讨论——提供示范——正式训练——总结与评价。

3.心理剧: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组员扮演。心理剧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它以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参加者通过演出这个角色,体验到一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情感和态度,并达到宣泄情绪、减轻压力的目的。在大学校园当中,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编排一些反映实际情况的校园心理剧,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达到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共鸣,以取得较好的心理辅导作用。

转贴于

4.游戏辅导:此类心理辅导是以“游戏”作为中介,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游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流行,最近几年才进入中国。心理游戏进入高校课堂,更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新尝试。当代大学生因为价值观的多元化,加上社会竞争激烈,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对周围存在的关怀已开始慢慢淡化。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切身参与的乐趣,体验到意外的发现;另一方面也能通心理游戏活动唤起当代大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极大地冲击了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念。

5. 音乐心理调适训练:音乐可以说是最能表现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艺术形式。借助音乐旋律的节奏,可以调节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使之趋于和谐、平衡并逐渐向健康发展。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丰富情感,有利于人格的健康成长。其原理是运用音乐体验的形式,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心理健康,其心理机制是审美反射的生理机制和联想的认知心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起着调节情绪,陶治情操,完善人格等方面的作用。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一)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在于自我观念问题。在团体情境中,成员之间通过个体的自我分享,会意识到原来别人的许多问题与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是相似的,这样就会减轻心理负担,改变不当的自我评价,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此外,团体中每个人为寻求改变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进步,对于其他成员都是一种鼓励,可以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自我潜能。在团体中形成新的自我观念,在团体活动结束后也会促进个体更好地与所在群体的互动和协调。

(二)纠正心理偏差,促进心理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

团体心理辅导的积极目的在于发展的功能,这是咨询心理学遵循发展模式的直接体现。通过团体活动可以改善成员的不成熟的偏差及行为,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尤其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能给予正常学生以启发与引导。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气氛,这种气氛会促使成员自我表露,在团体中将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团体中的分享,可以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组成员的相似境遇使得团体成员不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另类,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压抑感,合理宣泄情感,在互动中成长。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基本形式。人际交往的体验如何,是影响个人社会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心理学家丁瓒曾说,所有心理问题都是由人际关系的不适应造成的。有关资料显示,人际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培养人际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体训练中,成员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决定,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等。通过小组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对团队的理解和洞察,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

(四)增强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

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团体凝聚力的强弱对组织的管理有重要影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在团体中,成员通过分享经验或竞争,彼此之间达成共识,增进理解,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增加成员对团体的认同。

四、团体心理辅导的前景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许多人已经进行了很好的研究,辅导方向上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也由治疗团体开始转向了发展性团体,这些都是积极变化。另外,有研究者把心理辅导从即时影响转向了辅导后的长效影响,这为大学生今后良好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团体心理辅导日益成为我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篇(2)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情绪管理影响

1引言

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大都是受情绪影响的,而大学生处于特殊的成长阶段,既面临着学业压力,还面临着毕业就业压力,情绪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在大学生情绪问题方面,众多高校研究出了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对学生的情绪进行科学的管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控制与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从而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2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形式

2.1集体班会

展开集体的班会活动是大学生心理辅导的重点之一。现在很多大学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但是碍于情面,他们不愿意向同学倾诉,也很少去接触老师寻求帮助,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情绪管理起到了抑制作用。而通过集体班会的开展,很多学生不再纠结于自身的问题,这是面向全体同学的心理团体辅导,所以,这是心理辅导的一种有效开展形式。班会负责人和专业的心理教师可以通过集体班会的形式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活跃、轻松的氛围,让他们放松警惕,能够大胆表现出真实的自己,教师才能发现他们的问题,从而采取科学的调节方法进行管理,如此一来,能够有助于学生情绪的管理,促进他们健康的学习和成长。需要注意的是,每次以情绪管理为目的召开的集体班会都要设定一个明确的主题,从而让大学生能够有方向地吐露自身的情绪,这样能起到更好的情绪管理效果。

2.2素质拓展

作为大学生团体辅导的一种有效形式,素质拓展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更加轻松的环境,能够让师生、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从而为日后心理辅导建立良好的通道。而且,素质拓展最好在室外举行,这样宽松的场地能够给大学生一种自由、无拘无束的感觉,他们与教师的沟通也会更加自如、轻松,当然,他们的情绪表达也会更加的自然,从而能为情绪缓解消除很多的妨碍因素。素质扩展的形式比较多样,比如室外活动、游戏等,在各种活动与游戏中进行交谈,大家可以放松心情,不再拘束地吐露自己的心扉,加强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总之,心理拓展能够很好地加强学生与外界的交流,对大学生的情绪进行有效的管理,促进大学生的快乐成长。

2.3小组访谈

小组访谈与上述两种形式不同,其指的是学生三五成群的组成一个小组互相交谈、与教师进行交流。前两种方式都是集体和大团体形式,而小组访谈的小组一般会选择关系比较好的、互相比较了解的学生组成团体,这样他们在吐露情绪的沟通过程中会更加自在,在教师面前也不会有很大的紧张、恐惧感,能够更好地达成掌握学生情绪的目标,从而为他们解决情绪问题。

3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影响

3.1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学生心理特征的总结、情绪的分析是最主要的任务。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所以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心理情绪都会有差异,对待问题的看法也会各不相同。所以在互相交谈的过程中,学生们都会接触到不同的信息,从而丰富自己的思想,扩宽自己的视野。而大学生多元价值观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进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自身的立足之地,这也正是进行团队辅导一个十分重要的意义。

3.2促进大学生健康生活

大学生都是年龄相仿、性格相似的青年,他们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也是相似相通的,将这个具有相似特点的团体集中在一起进行心理辅导,能够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观察、沟通与学习,根据别人的情况来反思自己,认识自己,接受自己,也能从团体中学习到很多人际关系交往、日常事务处理的好办法,从而减少自己生活中的烦恼。温暖的集体氛围能够放松学生们的情绪,让学生们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并接受自己。如此一来,学生们才能更加团结、互相帮助、互相信任与扶持,在团队中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愉快、有趣的生活环境能够让大学生朝着向上的健康方向发展,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待人接物的能力,从而得到全方面的协调发展。在这其中心理教师和团体活动负责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增强大学生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他们的良性发展。

3.3为大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各种活动中,学生们之间能够得到更多的沟通与交流,大学生能在其中感受到友情的温暖、团体的安全感,从而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同时能为学生的成长、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大学生更能挑战自我、勇于创新。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不仅仅包括硬件设施,还在一定程度上包括大学生的心理环境,所以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环境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学校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所以,需要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比如,集体班会、素质拓展、小组访谈等,来对学生的情绪进行有效的管理,加强他们与外界的沟通,从而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也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这样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张蕾 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篇(3)

大学室友本是最亲密的朋友,但是,从震惊全国的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到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害事件,再到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芦海清被害事件等等,高校接连出现多起“同室操戈”的寝室悲剧,不得不让人在震惊的同时,感叹着“同窗共读,相煎何急!”因此建设一个和谐的寝室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着重探讨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团体心理辅导的运用。

一、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生寝室文化”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首先提出,1997年原国家教委发文予以肯定,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寝室是大学的细胞,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家”,据调查统计,89.5%的大学生平均每天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以上。

1.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寝室一般是由4个及其以上的大学生组成,是大学的细胞。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子系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

寝室是大学生“三点一线”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大学生要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学习,在寝室有足够的休息是最基本的“硬件”,在寝室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则是最重要的“软件”,可以说这二者缺一不可。

3.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不可缺的土壤

寝室是大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保守估计一般大学生平均每天呆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在寝室这样相对封闭和私密的环境中,室友们的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真实地通过寝室室友之间的相处和交往表现出来。和谐的寝室交往氛围可以让室友们拥有良好的内心体验,反之则会让室友们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等。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groupcounseling),又称小组咨询、群体咨询、集体咨询、团体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运用心理学技术为团体成员提供帮助与指导的辅导方式。它通过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的人际交往,促进成员在交往中通过体验、观察和学习,帮助成员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力,培养自助和助人的能力。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已有十几年的实践与经验,它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

1.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感染性强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老师对多个团体成员即以寝室为单位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集中的心理辅导。此方式节约了时间、人力和场地等,极大地提高了心理辅导效率,符合经济原则。一个寝室就像是一个浓缩的微型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些活动,团体能为个体提供一面镜子,得到多方面的回馈。团体心理辅导参与者可以在成员身上观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别人身上的优点,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2.改善情感体验、形成规范

团体心理辅导是将具有不同人格特点的个体以寝室为单位组织到一起进行辅导,参与者之间有一定的共性,有和谐共处的一致愿望。团体成员之间希望获得更多的彼此了解、关怀、支持、鼓励、欣赏、帮助等正向互动,少一些彼此挑剔、指责、讽刺、欺骗、打击等负向互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实现使参与者在团体活动中彼此发现团体成员的优点,产生对团队成员新的正向认识,进而产生亲密感、归属感,安全感,减少参与者的心理防卫,实现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达到增强参与者的自信心,提高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团体成员可以在互动中获得愉快体验,可以形成团体共识,从而形成团体规范,并为团体成员所认可和遵守。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体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待在团体中才能得到满足,即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个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团体给予支持和帮助,因此团体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在团体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有助于更好巩固效果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在实际情景中,通过尝试各种生动有趣活动方式,为团体成员提供与室友更多的交往机会,体验亲密的内心感受,满足室友们社交的需求。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团体成员可以在其他参加者和辅导老师的反馈中获得裨益,也可以给其他参加者提供帮助,团体成员一起尝试新的行为,来改善原有的相处状态,是团体成员获得归属需要的满足,具有给予自己和他人爱的能力。参与者在心理辅导中感受的充满信任和爱的能力,更容易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达到巩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果。

4.有助于发展适应的行为

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与认知有关。片面的、非理性的认知常常是个体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在寝室人际交往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个体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评价,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容易对他人产生片面或不正确的认识,从而对他人缺乏包容、信任、或过分依赖等,难以与寝室室友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良适应,均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得到有效的改善和矫正。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1.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

心理辅导老师准备宣传资料、招募和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将进行的以寝室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尽可能让有需要的大学生了解相关信息,进而自愿报名。此外,即使是主动报名、自愿参加的申请者并不一定都适合成为团体辅导的成员,因此需要在参加报名的大学生中通过面试、心理测验、书面报告等形式进行筛选并和适合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成员签订团体心理辅导协议。签订协议后对团体成员进行深入的了解,收集参与者的个人、家庭等方面的信息,分析每个参与者的情况、问题。心理辅导老师根据掌握的信息和团体成员一起拟定心理辅导计划和心理辅导目标。

2.建立信任的团体心理辅导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信任的团体辅导关系、和谐的团体氛围是团体心理辅导成功的前提和关键。第一次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心理辅导老师需要运用适合团体成员的暖场活动,尽可能让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尊重和配合。为保障团体发挥正常功能,成员之间要遵守团体的相关规则。建立好规则后,团体心理辅导老师运用寻找相似性、鼓励成员相互交谈、用心聆听等方法,充分让成员投入到团体之中,建立充满凝聚力的团体,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3.团体心理辅导实施阶段,促进团体成员自我探索

心理辅导老师先通过各种心理辅导方法如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带领成员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鼓励成员主动探索和感受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和行为等,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学会悦纳自己,在提升自我自信心的同时,学会认识别人,理解和接纳别人。再将团体辅导中的感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和行动中,不断改善自我的适应力。

4.协助团体成员总结团体经验

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采用各种形式有效把握最后一次团体辅导时机,让团体成员在圆满、积极、温馨的氛围中结束团体辅导,有助于成员将在团体辅导中体会和学习到的情感支持、积极心理体验、重建的理性认知、适应行为等得以完整梳理和巩固,为未来没有心理辅导老师和团体成员扶助的生活做好准备。

5.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估

团体心理辅导监督与评估是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全过程进行的辅导效果的质量评估。团体心理辅导老师可以根据团体心理辅导前、中、结束期采取行为计量法、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和问卷法等多种方法对团体心理辅导进行评估,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估进行分析,成功的经验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改进。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期,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在寝室文化建设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有效化解心理困惑与危机,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构建理性的认知,传递正能量,培养其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减少不和谐因素,让大学生拥有自助和助人的能力,为未来快乐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篇(4)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仅仅把问题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不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补救性模式逐渐转向发展性模式。[1]20 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内地,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2]通过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并积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让团体来陪伴成员在人生路上克服种种难题和障碍,积极快乐地踏上成长路,充分发挥潜能,迈向丰盛人生。实践证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普通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增进心理健康。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辅导相比,团辅更符合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更能体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3]总之,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 

 

1、高校中团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高校中自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团体。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必须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提供的发展性团体内容形式多样,并针对不同团体的不同需要。 

2、受教育者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要面对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 

“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问题和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心理辅导员如果把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仅局限于个别辅导的话,他也就限制了自己可以提供服务的范围(gladding,1996)。”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就是为参加者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景。例如生涯决定、认同问题、男女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3、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 

在团辅中,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 

4、 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团体的场合认识老师,或者体验到与老师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过去的疑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开老师。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团体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心理教育效率的需要 

 

1、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交往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一般说来,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个体辅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系)为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4] 

3、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 

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需要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者在对心理健康标准加以界说时,倾向于社会适应标准(或称生存标准)。在大部分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大多只反映了个体良好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5]。生存标准显然强调适应,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基于这一基本的心理健康观,使得学术界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的发展标准,并在界说心理健康标准时,已经在尝试生存标准与发展性标准的结合。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正在成为心理健康的两大基础标准。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具体体现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 

大学生进入大学,经历着重要的人生转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成长、心理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对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都得到实现的冲动。”因此,马斯洛认为,心理工作者要是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一般常态心理者(心理基本健康,无明显的心理冲突,能基本适应环境),而不是严重患者,那么少量的时间就会有更大的收获。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代年,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把为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援助、支持、矫正、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这远远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性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高校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四、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含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层次素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其他素质不可能培养起来。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6]。而团辅正是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工具,在这方面它具有个体心理辅导所无可比拟的功能。因此,开展团辅是高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对帮助学生改变和成长有其独特的效能,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在其所得到的帮助是在个别辅导中不能获得的。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等。所以,我们在大力推进高校开展团辅的同时,还要兼顾个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开展,真正发挥出为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封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模式探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 

[2]苏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悉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篇(5)

一、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

1、高校中团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高校中自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团体。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必须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提供的发展性团体内容形式多样,并针对不同团体的不同需要。

2、受教育者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要面对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

“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问题和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心理辅导员如果把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仅局限于个别辅导的话,他也就限制了自己可以提供服务的范围(Gladding,1996)。”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就是为参加者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景。例如生涯决定、认同问题、男女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3、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

在团辅中,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

4、 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团体的场合认识老师,或者体验到与老师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过去的疑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开老师。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团体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心理教育效率的需要

1、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交往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一般说来,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个体辅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系)为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4]

3、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

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需要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者在对心理健康标准加以界说时,倾向于社会适应标准(或称生存标准)。在大部分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大多只反映了个体良好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5]。生存标准显然强调适应,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基于这一基本的心理健康观,使得学术界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的发展标准,并在界说心理健康标准时,已经在尝试生存标准与发展性标准的结合。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正在成为心理健康的两大基础标准。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具体体现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

大学生进入大学,经历着重要的人生转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成长、心理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对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都得到实现的冲动。”因此,马斯洛认为,心理工作者要是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一般常态心理者(心理基本健康,无明显的心理冲突,能基本适应环境),而不是严重患者,那么少量的时间就会有更大的收获。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代年,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把为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援助、支持、矫正、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这远远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性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高校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篇(6)

随着大学生恋爱现象的低龄化和普遍性,恋爱问题已成为许多大学生困扰之一,有的大学生因为恋爱问题而陷入痛苦之中,因而荒废学业,个别学生甚至采取极端方式结束生命。本研究整合恋爱关系的相关理论,结合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设计团体辅导方案,以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两性关系,提高其异往能力,提高恋爱信心以及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

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恋爱心理学理论、罗杰斯人际关系理论和坎布贝尔爱情发展阶段理论设计,从认知、发生、发展到结束的心理发展过程,设计出两性关系团体辅导方案,依次包括“知己知彼”、“爱的艺术”、“相处之道”、和“爱的成长”组成的大学生两性关系团体辅导方案。

一、恋爱关系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一)方案实施的设计

1.对象:通过招募和面谈,31人参加系统的培训,其中男生16人,女生15人,城镇学生16人,农村学生15人,独生子女18人,非独生子女13人,曾经谈过恋爱19人,未恋爱过12人。

2.方法:本次辅导进行4个单元(每周1单元)的团体辅导,每次辅导按照“热身―活动―反思―分享―总结”的程序进行,15-20小时。为评估辅导的效果,本辅导设计还包括对参与者的前后测。

3.工具

(1)自编团体辅导手册。昆明理工大学心理健康中心的教师与云南师范大学心理系部分研究生组成研究小组,设计了以调节两性关系为主的系列团体辅导方案,共4次方案。建立了“玫瑰之旅――爱的正能量”工作坊。

(2)自编团体辅导活动评估表。由研究小组讨论共同设计和编制了对团体辅导活动的效果评估表,包括客观评分部分和主观评价部分。问题主要涉及对该次团体辅导的满意程度,自己的参与程度,在辅导中的收获,关注点,自己的发展等方面。评估在每次团体辅导后进行。

(3)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Fraley等编制了包含焦虑(担心自己被拒绝和被抛弃-自我模型)和回避(不喜欢与他人亲密,不喜欢依赖他人-他人模型)两个分量表的ECR-R。问卷采用7级评分,取项目的平均分。

(4)程序:量表采用统一的指导语,采取记名前后两次团体测试,每次完成时间大约30分种。所得数据由SPSS18.0进行处理。

二、恋爱关系团体辅导效果

1、被试前测总体情况

在进行团体辅导之前对所有被试进行了前测,使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QR》对被试的情绪状态进行测量,下表是被试在EQR量表各因子上的得分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到,被试的前后测得分,不仅在总分上达到了显著的差异水平,在各分量表上也得到了较为显著的差异性水平。这说明被试在参与团体辅导之前和之后两性关系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变化,在两性关系的消极方面如惧怕维度和冷淡维度上被试的分数都有所降低,可以初步推测本研究的团体辅导对被试的情绪调节是有效的。

三、讨论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得到较为直观的结果,被试在参与团体辅导之前的两性关系认识是各有不同的,并且生源地不同,性别不同都存在着不同因子的差异。而被试在团体辅导结束后,两性关系的认识与参与之前明显有所改善,差异也都达到了比较显著的水平。本研究结果证明以两性关系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对调节大学生的亲密关系是有效的。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来调节大学生对两性关系的认识,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可行的。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篇(7)

1.2 评估方法。对本组52名大学生参与团体心理辅导前后进行以下各项评估。社交回避及苦恼评估表(SAD)包含28项评估项目,其中一半针对社交回避评价,一半针对社交苦恼评价,分数越高,显示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程度越高[1];交往焦虑评估表(IAS) 包含15项评估项目,采用5级评分记分,最低为不符合(1分),最高为符合(5分),分数越高,显示学生交往焦虑程度越高[2];羞怯评估表包含13项评估项目,采用5级评分记分,最低为极不相符(1分),最高为极为相符(5分),分数越高,显示学生羞怯程度越高;自尊评估表(SES)包含10项评估项目,采用4级评分记分,最低为非常符合(1分),最高为极为极不相符(4分),分数越高,显示学生自尊程度越高[3];症状自评评估表(SCL-90),包含90项评估项目,包含10个因子(包括躯体化、人际敏感、强迫、焦虑、抑郁、恐怖、敌对、精神病性、偏执和其他),采用5级评分记分(1~5分),分数越高,显示学生症状越严重[4]。所有评估量表Cronbach α平均值为0.88,2周重测信度为0.85,可信度较高。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记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

2、结果与结论

2.1 结果。本组52名大学生辅导前后各项评定量表的前后评估差异比较结果显示: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大学生社交回避、社交苦恼、交往焦虑及羞怯得分明显低于辅导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

本组52例大学生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主管评估结果显示:大部分成员人际交往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见表2)。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篇(8)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他们一方面拥有极强的自尊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容易产生人际关系问题,导致离群、自卑、自我贬低、自我价值感缺失等心理问题,以及沟通障碍等行为问题。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情感开始变得丰富,成人感发展了,秘密增多了,闭锁成分也随之增多了。他们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承认,自尊心非常强,且易受伤害,更容易形成自卑和闭锁的心理,直接影响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并进而影响人格的发展。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压力源

1.家庭经济的窘迫引发的自卑

对绝大部分贫困生而言,家庭经济的贫困都是他们心理压力的根源。但是不同的学生面对自己家庭贫困的视角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性。有的学生能够正视自己家庭的贫困,并以之为自己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动力,然而大部分贫困生却把家庭的贫困当成自己本身的无能,或是耻辱,回避问题,并因此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即由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

2.环境适应不良引发的焦虑

进入高校以后,贫困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不适应引发的心理不适应逐渐凸显。农村和城市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农村学生对很多现代化的东西,譬如手机、电脑甚至饭卡,都不会用;学习不适应,一些农村学生在当地学校出类拔萃,但到了大学,渐渐失去优势,面临重新定位。农村教育多是“死读书”,而大学强调素质教育,一些贫困生在学习方法上一时难以转变;文化不适应,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文化自我中心论”,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都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造成了很多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焦虑。

3.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引发的冲突

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贫困生由于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顾影自怜,因此,很难与群体中其他成员沟通、交往、合作。

4.社会环境引发的失衡

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这就形成了社会“金钱观”和不适当资助方式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压力源。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惟一目标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大学生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导致心理失衡。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贫困大学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另外,社会上一些出于炒作目的的资助行为和某些出于善意的动机却实施不当的资助行为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或者教育滞后,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心理失衡。

二、培训方案的目标及课程设置

基于贫困大学生以上的心理冲突,着重在团体培训中促进贫困大学生在放松自我防御、建立团队互信的基础上,开展沟通方面的应用型理论实践课程,以一堂课讲授理论,一堂课实践操作的方式,促进学生吸收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信心。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沟通与演讲的基本知识,懂得现代社交礼仪,培养演讲口才,学会沟通技能、技巧,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提高情商,更好地发挥个人内在潜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具体目标:

1.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因为家境贫寒而带来的困扰,克服自卑。

2.引导贫困大学生获得转变,正确认识贫困问题,全面了解自己,客观评价、欣赏自己,自信、自尊、自强,顺利学习、生活和成长。

3.建构牢固的团队凝聚力,促进小组成员相互肯定、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依赖。

4.学习易于操作的沟通技巧及团队合作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信心,正确认识自我。

单元活动和方案如下:

本团体包括八个活动单元,分八周完成,每周六上午一次,单元结构采用完整、渐进的方式,从团体的组合订立规范到结束,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主题。活动形式为游戏、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行为演练、案例分析等,最后以分享感受结束活动。某些活动后布置作业,要求成员在日常的生活中实践学会的新行为,并写出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收获及对以后活动的建议。

为使参加者在活动中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自我成长,指导者除了设计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以外,还要在活动中适当地运用团体心理技巧。常用的技巧有自我肯定、行动契约、行为预演、角色扮演、脑力激荡、同理心及释义、价值澄清、肯定的回馈等。

基于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和探索,运用行为心理学和团体动力学理论,通过一个同质性的封闭团体给贫困大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使他们在团体情景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通过系统科学地学习良好的沟通礼仪方式,建立积极的态度与主动的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自助的过程。这种寓教于乐、理论联系实践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可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一个融洽和谐的氛围,让他们袒露心声,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处境,促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以微笑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胡建文.用系统原理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新思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8):178-179.

[3]康育文等.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相关[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510-512.

[4]杨雪花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7):612-614.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篇(9)

中图分类号:B844.2,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4-0300-04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4.省略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s of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n lov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college students,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 and sexual education in college.Methods:Forty-five college students in Yunnan University were collected and assigned to experiment group(N=25)and control group(N=20).Experiment group was intervened for 9 weeks and control group was not intervened.The subjects were assessed with the Self-Esteem Scale(SES)and 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ASLEC)at baseline and the end of the study.Results:Before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the two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S and ASLEC score(P>0.05).After intervention,the SES score in experi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32.08±1.93)vs.(26.77±3.71),P

【Key words】 love psychological problem;self-esteem;life event;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cross-sectional study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青春期的提前,随着高校招生年龄的放宽和在校生结婚的解禁,恋爱已成为校园的“风景线”。在缺乏家庭和学校性教育的国情下,恋爱中的困惑与失恋成为大学生重要应激源[1-4],由此而来的低自尊和精神疾病,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5-10]。恋爱所致的心理障碍、因“爱”自杀、他杀等恶性事件的增加,成为学生管理和学校心理卫生服务急需解决的问题。将“校园恋”由“堵”转“疏”,成为高校健康促进和性教育急需解决的新课题[11-13]。大学生恋爱心理辅导,无论对其健康人格的培养,还是对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均具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恋爱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性,为高校心理卫生服务和性道德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云南大学通过海报招募本科生收集受试者。入组标准:①招募自评有恋爱心理问题(严重心理冲突、失恋、受困于性心理问题)者;②在募集的45名大学生中随机选择25名为干预组(男12,女13人),其余20名为对照组(男8,女12人),年龄19~22岁,平均(20±1)岁。

1.2 工具

1.2.1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ASLEC)[14]

共27个条目,由人际、学习、受惩罚、丧失、健康5个因子组成。每个条目5级评分(1无影响,2轻度,3中度,4重度,5极重度)。得分与心理应激水平成正比。

1.2.2 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SES)[15]

评价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由10个条目组成,4级评分(1很不符合,2不符合,3符合,4非常符合),得分与自尊水平成正比。

1.2.3 自编“团体辅导观点调查表”

依据台湾黄月霞的团体辅导研究中的调查表修改而成[16],用于对团体活动的评价,有2个维度,分别反馈成员在知识、技能方面改变的主观体验和对活动的满意度。本文针对活动的具体内容修改后,也是2个维度,分别反馈成员在处理情感问题的知识、技能方面改变的主观体验(共4题)和对活动的满意度(共3题)。

1.3 干预方法

干预组接受团体心理辅导(表1),对照组处于常态自然学习,不参加团体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内容:干预组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处于常态的自然学习,不参加团体辅导。通过对干预组成员访谈,并根据相关文献[17-18]和指导者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经验,有针对性地确定9个辅导主题,主要目的是让成员学会两性相处技巧、应对恋爱挫折、处理焦虑,引导其建立健康的婚恋观。在心理咨询中心的团体辅导室,由同一指导者完成9次干预(主要内容见表1)。每周1次,每次3 h,连续进行9周。每次辅导活动用不同的方式引出主题,然后采用价值澄清、游戏、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行为演练等方式,在接纳、支持、开放的团体氛围中,调动成员的参与性和团体的互动性,从而提高辅导效果。每次辅导结束要求成员写感悟日记,在活动中分享,巩固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具体方案见表1。

两组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ASLEC、SES测试,对照组在取得后测数据后进行一次关于“爱需要学习,真爱需要等待”的讲座,以期解决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并使用“团体辅导观点调查表”了解干预组成员对团体辅导的评价。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0.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t检验。

2 结 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评分的组间、组内比较

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ASLEC、SE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SES评分高于对照组,而ASLEC的人际、健康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干预后,干预组的SES得分高于团体辅导前,而ASLEC的人际、健康因子分低于干预前(表2)。

2.2 干预组对团体辅导的评价:

对自编主观问卷“团体辅导观点调查表”的分析显示,干预组成员对本次团体辅导持有积极的评价(表3)。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9次团体心理辅导后干预组的自尊有显著提高,生活事件量表中的人际和健康因子得分降低,心理应激减少,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升。但对ASLEC中的学习、受惩罚、丧失因子未产生显著正性作用,这可能与9次团体辅导结束正值期末考期带来的应激有关。实践表明干预组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着健康状况,团体辅导能促进康复,降低人际关系引发应激量。提示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不仅对两性关系协调,对一般人际关系也有较显著的优化作用。综上,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团体辅导,对提高两往的技巧、正确应对恋爱危机,增强挫折承受力,理智处理爱与性的矛盾,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的原因有:一是满足了学生对两往知识、技能的渴求。大学生性心理发展滞后与性生理发育,因异往问题而寻求心理咨询占较大比例,但大学教育中极少为两往及性心理发展提供指导和学习的机会。此外,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使大学生自我价值和爱情观出现迷茫,增加心理健康的脆性,这需要师生在一个平等尊重的环境中对“真爱”做出澄清和反思。二是知易行难是青年学生的特点,团体辅导提供的人际互动、模仿,为其形成良好行为提供平台[19-20],为认知转化为健康行为提供了可能。正确的认知是心理健康的第一步,改变不合理认知结构,提高两往技能,可增强应对能力,团体辅导中成员健康乐观的言行可感染和带动其他成员[21],使行为与认知形成良性循环。三是团体辅导作为一门科学,必须遵循团体的原则;作为艺术,其活动安排需注重生动、情感与创造性。辅导者要有创造性地发挥个性特长,并与辅导风格和活动形式相结合。在活动的结构上,要注意理论探讨与行为演练相结合,团体活动与个人体会相结合;在活动安排上要张弛有度,从活动初的相识,到自我探索,再到后期交往情境的演练,必须创造条件使每个成员都有参与的机会。在活动的设计中,感悟分享是重要的环节。它既可以检验辅导的效果,又达到同辈教育的目的,使之在“善解”中排解困惑,在“共情”中得到升华成长。

干预对象的收获与评价,证实该辅导对大学生异往、性心理发展、应激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肯定的效果。唯不足之处在于成员对“两往的技巧”、“失恋应对”单元提出时间较紧的意见。建议在完善干预计划时,应适当增加辅导的次数,以便成员在特定的场域和足够的时间内有更多的技巧演练和经验分享,来提升干预效果。本研究为历时9周的干预性研究,因干预时间和样本量偏小,其远期效果有待随访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Murphy MC,Archer J.Stressors on the college campus:a comparison of 1985 and 1993[J].J college Stud Dev,1996,37:21-28.

[2]Armedi S,Gunthert KC,Cohen LH.stressor appraisals,coping,and post-event outcomes:the dimensionality and antecedents of stress-related growth[J].J Soc Clinpsychol,2001,(2):366-395.

[3]冯丽云,王宇中,吴国华,等.生活事件因素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2000,16(1):4-6.

[4]杨心德,蔡李平,张莉.大学生日常生活事件压力指数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6):1403-1405.

[5]Misa R,MCKean M.College student' academic stress and its relation to their anxiety,time managnment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J].Am J Heal Stud,2000,16:41-51.

[6]徐长江,钟晨音.浙江省大学生心理压力总体状况与来源的调查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100-104.

[7]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增1):168-174.

[8]李彦牛,王艳芝,孟海英.河北师范大学学生自我接纳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6):517-519.

[9]张林,车文博,黎兵,等.中国13所大学本科生心理压力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 27(5):387-391.

[10]丛晓波,田录梅,张向葵.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兼谈自尊的教育意境[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44-148.

[11]Green IW,Iverson DC.School Health Education[J].Ann Raw Public Health,1982,(3):321-338.

[12]Oumeish OY,Oumeish munity understanding and prevention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J].Clin Dermatol,2004,22(6):533-536.

[13]刘永良,青少年和生殖健康教育动态和进展[J].中国性科学,2001,(10):7-10.

[14]刘贤臣.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06-108.

[15]季益富,于欣.Rosenberg M.自尊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8-320.

[16]黄月霞.儿童辅导与咨商[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75:157-158.

[17]邢秀茶,曹雪梅.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6):1142-1143.

[18]霍金芝.青少年性心理和发展及表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5):351-352.

[19]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篇(10)

团体心理辅导,区别于个体辅导,是指将一个团体作为辅导对象,用以适当的辅导策略,通过加强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得个体在整体中学习,推动整体来带动个体发展,从而激发出新的学习态度和方法。20世纪90年代,团体心理辅导开始出现,因其感染力强、效率高、辅导效果易巩固等诸多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各大高校。团体心理辅导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辅导、情绪调节辅导、学习改善辅导、生涯规划辅导等多个方面。通过头脑风暴、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技能来帮助团体中的成员交流学习、共享经验。

二、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

时间管理是自我管理的的基础,是对时间高效利用的体现,也是内在管理素质的核心。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社会关注度极高,越来越多的社会调查暴露出大学生对时间无法掌控的缺点。上述缺点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们处理学习时间与课外活动、娱乐等时间的关系比较弱;不善于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好每天、每周的任务;在安排计划、分配时间、设置目标、检验结果等方面更偏向于主观的享受而忽视客观事实的存在;对于时间的价值观念、控制能力以及作用方面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差异性。

上一篇: 民营经济发展情况 下一篇: 劳动教育相关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