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的前景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27 16:07:44

数据分析的前景

数据分析的前景篇(1)

一、国外教育系统应用大数据的现状分析

大数据应用到教育系统中,能够对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各个时期的学习行为、考试成绩以及职业规划进行详细的关联分析和研究。在国外很多这样的数据信息已经被国外政府机构完好的保存起来,用于今后的统计和分析。现阶段,大数据分析已经被应用到发达国家像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公共教育系统中,其成为了促进本国教育系统改革的重要信息基础。为了顺应时展的步伐,美国政府部门在2012年投入一项花费2亿美元的公共教育大数据计划,通过这个项目美国政府希望能够对美国的教育体系进行完善和改革。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美国的教育系统中,逐渐兴起了一股在线教育的潮流,通过这种教育哈弗和麻省理工大学可以收集大量的数据,从而更好的研究世界各地各个国家的教学模式和学习行为,从而打造出适合不同国家学生学习的在线教育平台。通过记录学习者鼠标的点击数量,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轨迹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对不同知识点的反应情况,用多少时间去学习,哪些知识点需要重复讲解或者强调,哪些学习工具和学习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追踪个人学习数据时,虽然是杂乱无序的,但是当很多人的数据收集到一定程度之后,群体行为就会在数据中呈现出一种规律,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的内在联系性,在未来在线教育平台建设过程中才能弥补没有教师面对面交流指导存在的不足,提高知识传播的针对性,比如知识对受教者的投放强度、进度、反馈等。

二、大数据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前景分析

1.利用大数据研究学生行为和变化内在的联系性

通过目前各类已广泛使用的教育信息系统途径,学生的行为会被各种数据所自动保留,例如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按时上课的情况、课堂听讲是否积极主动。在应用过程中以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等综合技术为基础,在对学生管理过程中,从数据库中寻找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经过全过程性和综合性分析,找到学生与知识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性,分析背后隐藏的逻辑关系,并做出合适的教学决策。在学校中积极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智能通信设备保障了学生和家庭、学生和教师、学生和社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大数据背景下,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表现都可以用数据形式真真切切的反应出来。其能够表现当下学生的行为表现。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行为变化发现内在的联系性。一方面,大数据时代可以显示学生的历史行为,各种数据表单都能够记录下来。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特长爱好等因素。另一方面,大数据可以通过云计算反应学生的变化趋势。学生的变化通常情况下都是不是很明显,只有当学生出现问题之后,才能发现,而数据从开始到结束是有时间差的,这样就可以通过数据提早发现学生的变化,避免产生不良的结果。

2.利用大数据挖掘学生内在特征

数据分析的前景篇(2)

多传感器融合系统由于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鲁棒性,较宽的时间和空间的观测范围,较强的数据可信度和分辨能力,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农业、航天、交通管制、机器人、海洋监视和管理、目标跟踪和惯性导航等领域。笔者在分析数据融合技术概念和内容的基础上,对该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及前景进行了综述。

一、数据融合

1.1概念的提出

1973年,数据融合技术在美国国防部资助开发的声纳信号理解系统中得到了最早的体现。70年代末,在公开的技术文献中开始出现基于多系统的信息整合意义的融合技术。1984年美国国防部数据融合小组(DFS)定义数据融合为:“对多源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多方的关联、相关和综合处理,以更好地进行定位与估计,并完全能对态势及带来的威胁进行实时评估”。

1998年1月,Buchroithner和Wald重新定义了数据融合:“数据融合是一种规范框架,这个框架里人们阐明如何使用特定的手段和工具来整合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以获得实际需要的信息”。

Wald定义的数据融合的概念原理中,强调以质量作为数据融合的明确目标,这正是很多关于数据融合的文献中忽略但又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这里的“质量”指经过数据融合后获得的信息对用户而言较融合前具有更高的满意度,如可改善分类精度,获得更有效、更相关的信息,甚至可更好地用于开发项目的资金、人力资源等。

1.2基本内容

信息融合是生物系统所具备的一个基本功能,人类本能地将各感官获得的信息与先验知识进行综合,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事件做出估计和判断。当运用各种现代信息处理方法,通过计算机实现这一功能时,就形成了数据融合技术。

数据融合就是充分利用多传感器资源,通过对这些多传感器及观测信息的合理支配和使用,把多传感器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冗余或互补信息依据某些准则进行组合,以获得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或描述。数据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

(1)数据关联。确定来自多传感器的数据反映的是否是同源目标。

(2)多传感器ID/轨迹估计。假设多传感器的报告反映的是同源目标,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改进对该目标的估计,或对整个当前或未来情况的估计。

(3)采集管理。给定传感器环境的一种认识状态,通过分配多个信息捕获和处理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性能,从而使其操作成本降到最低。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功能主要包括多传感器的目标探测、数据关联、跟踪与识别、情况评估和预测。

根据融合系统所处理的信息层次,目前常将信息融合系统划分为3个层次:

(l)数据层融合。直接将各传感器的原始数据进行关联后,送入融合中心,完成对被测对象的综合评价。其优点是保持了尽可能多的原始信号信息,但是该种融合处理的信息量大、速度慢、实时性差,通常只用于数据之间配准精度较高的图像处理。

(2)特征层融合。从原始数据中提取特征,进行数据关联和归一化等处理后,送入融合中心进行分析与综合,完成对被测对象的综合评价。这种融合既保留了足够数量的原始信息,又实现了一定的数据压缩,有利于实时处理,而且由于在特征提取方面有许多成果可以借鉴,所以特征层融合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技术。但是该技术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健性和系统的容错性与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改善。

(3)决策层融合。首先每一传感器分别独立地完成特征提取和决策等任务,然后进行关联,再送入融合中心处理。这种方法的实质是根据一定的准则和每个决策的可信度做出最优的决策。其优点是数据通讯量小、实时性好,可以处理非同步信息,能有效地融合不同类型的信息。而且在一个或几个传感器失效时,系统仍能继续工作,具有良好的容错性,系统可靠性高,因此是目前信息融合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这种技术也有不足,如原始信息的损失、被测对象的时变特征、先验知识的获取困难,以及知识库的巨量特性等。

1.3处理模型

美国数据融合工作小组提出的数据融合处理模型,当时仅应用于军事方面,但该模型对人们理解数据融合的基本概念有重要意义。模型每个模块的基本功能如下:

数据源。包括传感器及其相关数据(数据库和人的先验知识等)。

源数据预处理。进行数据的预筛选和数据分配,以减轻融合中心的计算负担,有时需要为融合中心提供最重要的数据。目标评估。融合目标的位置、速度、身份等参数,以达到对这些参数的精确表达。主要包括数据配准、跟踪和数据关联、辨识。

态势评估。根据当前的环境推断出检测目标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以判断检测目标的意图。威胁评估。结合当前的态势判断对方的威胁程度和敌我双方的攻击能力等,这一过程应同时考虑当前的政治环境和对敌策略等因素,所以较为困难。

处理过程评估。监视系统的性能,辨识改善性能所需的数据,进行传感器资源的合理配置。人机接口。提供人与计算机间的交互功能,如人工操作员的指导和评价、多媒体功能等。

二、多传感器在林业中的应用

2.1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

在用MODIS(ModerateResolutionImagingSpectroradiometer)数据测定森林火点时的20、22、23波段的传感器辐射值已达饱和状态,用一般图像增强处理方法探测燃烧区火点的结果不理想。余启刚运用数据融合技术,在空间分辨率为1000m的热辐射通道的数据外加入空间分辨率为250m的可见光通道的数据,较好地进行了不同空间分辨率信息的数据融合,大大提高了对火点位置的判断准确度。为进一步提高卫星光谱图像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利用原有森林防火用的林区红外探测器网,将其与卫星光谱图像数据融合,可以使计算机获得GPS接收机输出的有关信息通过与RS实现高效互补性融合,从而弥补卫星图谱不理想的缺失区数据信息,大大提高燃烧区火点信息准确度和敏感性。

2.2森林蓄积特征的估计

HampusHolmstrom等在瑞典南部的试验区将SPOT-4×S卫星数据和CARABAS-IIVHFSAR传感器的雷达数据进行了融合,采用KNN(knearestneighbor)方法对森林的蓄积特征(林分蓄积、树种组成与年龄)进行了估计。

KNN方法就是采用目标样地邻近k个(k=10)最近样地的加权来估计目标样地的森林特征。研究者应用卫星光谱数据、雷达数据融合技术对试验区的不同林分的蓄积特征进行估计,并对三种不同的数据方法进行误差分析。试验表明,融合后的数据作出的估计比单一的卫星数据或雷达数据的精度高且稳定性好。

2.3用非垂直航空摄像数据融合GIS信息更新调查数据

森林资源调查是掌握森林资源现状与变化的调查方法,一般以地面调查的方法为主,我国5年复查一次。由于森林资源调查的工作量巨大,且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探索航空、航天的遥感调查与估计方法。

TrevorJDavis等2002年提出采用非垂直的航空摄影数据融合对应的GIS数据信息实现森林调查数据的快速更新,认为对森林资源整体而言,仅某些特殊地区的资源数据需要更新。在直升飞机侧面装上可视的数字摄像装置,利用GPS对测点进行定位,对特殊地区的摄像进行拍摄,同时与对应的GIS数据进行融合,做出资源变化的估计或影像的修正。

试验表明,融合后的数据可以同高分辨率矫正图像相比,该方法花费少,精度高,能充分利用影像的可视性,应用于偏远、地形复杂、不易操作、成本高的区域,同时可避免遥感图像受云层遮盖。

三、数据融合在林业中的应用展望

3.1在木材检测中的应用

3.1.1木材缺陷及其影响

木材是天然生长的有机体,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尖削度、弯曲度、节子等生长缺陷,这些缺陷极大地影响了木材及其制品的优良特性,以及木材的使用率、强度、外观质量,并限制了其应用领域。在传统木制品生产过程中,主要依靠人的肉眼来识别木材缺陷,而木材板材表面缺陷在大小、形状和色泽上都有较大的差异,且受木材纹理的影响,识别起来非常困难,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同时由于熟练程度、标准掌握等人为因素,可能造成较大的误差。另外在集成材加工中,板材缺陷的非双面识别严重影响了生产线的生产节拍。因此必须开发一种能够对板材双面缺陷进行在线识别和自动剔除技术,以解决集成材加工中节子人工识别误差大、难以实现双面识别、剔除机械调整时间长等问题。

3.1.2单一传感器在木材检测中的应用

对木材及人造板进行无损检测的方法很多,如超声波、微波、射线、机械应力、震动、冲击应力波、快速傅立叶变换分析等检测方法。超声技术在木材工业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声波与木材种类、木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木材结构及缺陷分析、胶的固化过程分析等。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将视觉传感器应用于木材检测中。新西兰科学家用视频传感器研究和测量了纸浆中的纤维横切面的宽度、厚度、壁面积、壁厚度、腔比率、壁比率等,同时准确地测量单个纤维和全部纤维的几何尺寸及其变化趋势,能够区分不同纸浆类型,测定木材纤维材料加固结合力,并动态地观察木材纤维在材料中的结合机理。

新西兰的基于视觉传感器的板材缺陷识别的软件已经产业化,该软件利用数码相机或激光扫描仪采集板材的图像,自动识别板材节子和缺陷的位置,控制板材的加工。该软件还具有进行原木三维模型真实再现的计算机视觉识别功能,利用激光扫描仪自动采集原木的三维几何数据。

美国林产品实验室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木材刨花的尺寸大小进行分级,确定各种刨花在板中的比例和刨花的排列方向;日本京都大学基于视觉传感器进行了定向刨花板内刨花定向程度的检测,从而可以通过调整定向铺装设备优化刨花的排列方向来提高定向刨花板的强度。在制材加工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线实时检测原木的形状及尺寸,选择最佳下锯方法,提高原木的出材率。同时可对锯材的质量进行分级,实现木材的优化使用;在胶合板的生产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线实时检测单板上的各种缺陷,实现单板的智能和自动剪切,并可测量在剪切过程中的单板破损率,对单板进行分等分级,实现自动化生产过程。Wengert等在综合了大量的板材分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板材分级分类的计算机视觉专家系统。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较少,王金满等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刨花板施胶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

X射线对木材及木质复合材料的性能检测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对木材密度、含水率、纤维素相对结晶度和结晶区大小、纤维的化学结构和性质等进行检测,并对木材内部的各种缺陷进行检测。

3.1.3数据融合在木材检测中的应用展望

单一传感器在木材工业中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各种单项技术在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视觉传感器不能检测到有些与木材具有相同颜色的节子,有时会把木板上的脏物或油脂当成节子,造成误判,有时也会受到木材的种类或粗糙度和湿度的影响,此外,这种技术只能检测部分表面缺陷,而无法检测到内部缺陷;超声、微波、核磁共振和X射线技术均能测量密度及内部特征,但是它们不能测定木材的颜色和瑕疵,因为这些缺陷的密度往往同木板相同。因此,一个理想的检测系统应该集成各种传感技术,才能准确、可靠地检测到木材的缺陷。

基于多传感器(机器视觉及X射线等)数据融合技术的木材及木制品表面缺陷检测,可以集成多个传统单项技术,更可靠、准确地实时检测出木材表面的各种缺陷,为实现木材分级自动化、智能化奠定基础,同时为集裁除锯、自动调整、自动裁除节子等为一身的新型视频识别集成材双面节子数控自动剔除成套设备提供技术支持。

3.2在精确林业中的应用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开展了树形自动分析、林业作业规划等研究工作;Auburn大学的生物系统工程系和USDA南方林业实验站与有关公司合作开展用GPS和其他传感器研究林业机器系统的性能和生产效率。

目前单项的GPS、RS、GIS正从“自动化孤岛”形式应用于林业生产向集成技术转变。林业生产系统作为一个多组分的复杂系统,是由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流动所推动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的复合体,各组分间的关系和结合方式影响系统整体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应该在计算机集成系统框架下,有效地融合GPS、GIS、RS等数据,解决这些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质的差异及空间数据类型的多样性,如地理统计数据、栅格数据、点数据等。利用智能DSS(决策支持系统)以及VRT(可变量技术)等,使林业生产成为一个高效、柔性和开放的体系,从而实现林业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开放性,建立基于信息流融合的精确林业系统。

南京林业大学提出了“精确林业工程系统”。研究包括精确林业工程系统的领域体系结构、随时空变化的数据采集处理与融合技术、精确控制林业生产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可变量控制技术等,实现基于自然界生物及其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的时空变异性的客观现实,以最小资源投入、最小环境危害和最大产出效益为目标,建立关于林业管理系统战略思想的精确林业微观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高翔,王勇.数据融合技术综述[J].计算机控制与测量,2002,10(11):706-709.

[2]龚元明,萧德云,王俊杰.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上)[J].冶金自动化,2002(4):4-7.

[3]钱永兰,杨邦杰,雷廷武.数据融合及其在农情遥感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4):286-290.

数据分析的前景篇(3)

当前社会对数字化生活的依赖度不断提高,移动娱乐、移动医疗、移动教育、移动金融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化服务需求旺盛,将成为新一轮的消费热点。因此运营商开始研究以网格区域内人群位置数据为核心、用户数据为辅助的大数据基础能力研究,实现网格覆盖区域内的流量监控分析、人口特征洞察、位置轨迹分析、综合价值评估等基础功能,并支持通过组合、复用等方式,支撑旅游、交通、金融、咨询服务等行业应用。运营商处在大数据业务的中心位置,在掌握用户行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基于此,本文接下来将对运营商大数据在旅游行业的应用进行探索研究,总结其拥有的优势以及具体的应用场景。

2 运营商大数据在行业信息化的优势

与互联网公司相比,运营商手中的数据更具有普遍性,甚至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社会个体,尤其是运营商针对社会人群的精准数据,更是一座现成的金矿。目前运营商要做的事情并非“发展客户增加收入的阶段”,而是将客户的精准数据分析、位置数据和用户规模结合起来,再利用大数据技术服务于运营商的转型业务,用于自身业务的精确营销、交通部门的道路规划、商圈的选址及旅游行业,突破原先业务的束缚,在大数据运营的蓝海里寻找一片新的天地。

运营商的大数据来源:

(1)用户资料:这些是用户的个人隐私数据,有些信息可以用于用户趋势性数据分析(用户区域信息),主要包括如下主要信息:用户的归属信息(用户的归属省份信息、地市信息、县市信息)、性别信息(男/女)、年龄、单位性质等信息,这些数据只使用于趋势性分析、地域分析,不能用于个性用户的数据分析。

(2)用户的订购关系数据:用户在运营商订购的业务、套餐信息。

(3)用户行为分析数据:用户的上网行为分析数据、用户的消费信息(通话的通话清单、短信清单、流量消费信息),这些数据是用户的敏感隐私数据,在使用时必须进行脱敏处理。

(4)用户的位置信息:用户在HLR(Home Location Register,归属位置寄存器)登记的位置信息、基于A接口或Mc接口的位置更新信息(Location Update)、漫游切换信息、位置附着信息(Attach)、MT、Mo过程信息及SMS短信过程信息,这些数据都是实时数据,准确地记录了用户行驶轨迹,准确性非常高。

运营商的大数据在旅游行业的优势:

(1)数据准确性

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文,从2015年1月1日起,所有运营商注册的用户必须实行实名登记,这样确保了用户基础数据的准确可靠。其中位置信息、互联网访问信息都记录了用户实际到访位置及上网行为,再结合用户属性数据、订购业务、详单信息等,和客户的行为、喜好直接相关,有很高的准确性。

(2)权威性

移动运营商的用户规模大,约占70%的市场份额的移动数据更具有权威性,采样数据比较全面,在趋势性分析领域更具权威性。通过用户的行为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结合企业数据中心用户行为特征,为集团客户提供精确营销开辟了新途径,为今后的大数据分析提供数据分析源。用户所有在互联网络的操作行为、到访信息,运营商都可以记录,并经数据脱敏,就可以为旅游、交通、政府的业务规模提供趋势性分析数据。

(3)实时性

移动运营商拥有丰富的网络信令数据,用户发生位置移动、发送短信、上网等操作都会在网络的Mc接口(4G网络)或A接口(传统的2G网络)触发信令数据产生。通过这些信令数据的上下文,可以通过基站描点勾勒出用户的活动轨迹,而且这些数据都是实时的,和用户的实际过程相匹配。

除此之外,还有用户的主动位置更新(更新LAI)和定期的位置更新(一般为2小时以内),也会记录用户的位置信息,再利用运营商在旅游景区的基站信息同景区进行有效的结合。

实时客流监控、景区客流分析、游客特征分析就是利用运营商在旅游景区的基站信息,利用实时采集A接口、Mc接口数据的信令数据,实时分析景区的用户轨迹数据,对景区客流信息实行实时监控分析,改变景区只能事后统计用户量的情况,提升实时反映能力,进而加强服务和管控能力,并为推动旅游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有效信息数据支撑。

3 运营商大数据在旅游行业的应用分析

以游客为中心,服务游客,满足游客需求,运营商可获取相关静态数据:游客人群来源地(用户的归属信息)、性别;再结合用户的动态信息:位置信息、来访时间、在各景点的驻留时间,进行旅游客源分析统计,并对景区客流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与分析,将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与响应能力,为景区应急调度与管理提供依据。同时,如图2所示,通过对游客客源归属地的分析统计及对客户行为、特征的全面分析,为景区信息化建设及市场推广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1)客流分析

通过对景区包含的基站信令接口数据分析,统计出基站当前实时人数,同时参考运营商用户占比模型,计算当前景区(或景区内某一区域)的实际游客数量,实时反馈给景区系统,以趋势图或数字方式呈现。

根据提供景区人流量及归属地的实时统计与分析数据,再结合用户的归属信息,分析出各省市的游客旅游热度分析、游客特征分析、游客驻留时长分析、历史客流比对分析(按周、按月等)、重点节假日游客分析,支持实时客流量GIS地图展示,支持各类分析数据的报表展示。

基于网格管理实现景区网格的人流量可视化,实现实时监控预警、分析预测、深度洞察、信息,为旅游行业在流量情况掌握、应急预案准备、公众信息等方面提供参考和支撑。根据景区的容纳游客人数,同景区实时游客进行比较,达到上限时进行告警,提高景区管理职能和服务能力,及安全保障措施。

客流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

(2)客源特征分析

根据客流分析的用户数据,再根据运营商的用户归属信息,把手机网络信令数据和用户数据结合,为旅游景区提供游客特征分析、游客消费分析、游客精确营销分析,满足景区的游客洞察与营销需求,改善景区管理水平。

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分析到访景区的当前用户构成,细分到省、地市、县市,并可以按照用户数访问的时段进行归属信息统计,将景区内游客显示在电子地图上,同时对区域进行流量监控。

基于用户的归属信息,根据入园游客年龄分布统计、入园游客性别分布统计、入园游客到访频次统计、游客对景点类型的喜好度、入园游客的消费能力分析以及客户运营商产品订购行为的分析,进行360°游客画像,建立客户的归属地、年龄分布、性别比例、喜好景点类型、消费档次分布数据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精准匹配。在用户到达相关景区时,实时推送景点相关信息,在推送渠道、推送时机、推送方式上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全程精准营销。图3为客源特征分析图。

(3)景区欢迎度分析

在了解游客归属地情况下,可以进一步统计各个省市用户到达旅游景区的热度排名,再分别通过当天、周、月、季、年的方式展现各个旅游景区人数排名、分时段人数排名,并提供景区热度排行,包括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以及节假日的特殊统计分析;确定城市中哪些景区为热门景区,为管理部门制定预案或者提升景区服务能力提供参考;提供外地游客来城市首先访问的景点,或者景点访问顺序,提供给旅游服务企业或者旅游监管部门有关景点的分析,或者访问路径优化等。

提供按时间段(最小统计单位天)景区内各个景点的用户滞留时长数据,时间段可以灵活设定。热点分析包括:热点客流分析、热点客源分析、热点景点分析,通过对客流来源、热点时期每天客流统计以及热点时间段内客源在景区内各个景点的分布情况综合分析,使得景区管理员更充分地了解到热点时期游客游玩景区的行为习惯和分布比例,为景区实施营销策划和资源调配提供有力数据保障。

(4)客流趋势分析、历史对比分析

根据往年的历史数据,可以从横向和纵向时间的维度对流量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方便景区管理员掌握景区各维度客流情况。通过对热点景区的专题分析,可通过对节假日的分析了解游客在不同节假日的来源、流量高峰及喜好等特征,进行相关时间段的游客趋势分析,为景区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为节假日景区游客提前进行疏导准备工作。

如图4所示,景区内各景点区域实时游客人数地图显示,人员密度根据游客舒适度情况进行颜色标注,在系统顶部以消息滚动条形式实时播报景区内游客总量和拥挤及较拥挤的区域信息。同时手机客户端将推送拥堵信息给景区管理员,提醒景区管理人员做好游客疏导工作。

(5)旅游行业后向广告

结合用户的归属信息、到达景区的时间、在景区的滞留时间,整合旅游景点商家信息,基于游客群体的特征分析,提供后向广告功能,为旅游景点、城市旅游宣传、旅行社热点宣传提供专业的移动渠道广告业务。如用户旅游结束后,在景点出口出可以实时给游客推荐附近的以下信息:

1)住宿设施:酒店、旅店、招待所、家庭旅馆等);服务性设施:餐饮场所、娱乐场所、购物场所、商店;

2)旅游交通线路:高速公路休息站、城市所有的公交站点、长途汽车站点、机场、火车站、交通售票点(航空、铁路)、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租车公司、旅游线路、景区内的通行车线路等;

3)辅助设施:公共厕所、公共停车场、加油加汽站、收费站、车辆维修点;

4)商铺信息:景点的特色服务信息、商家的促销信息可以结合用户的位置信息实时发送到达景点的游客。

数据分析的前景篇(4)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终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普及,对相关的应用储存以及视频监控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种快速增长模式,大量的数据都能够展现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但是当前我国企业管理过程中没有将大数据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有效的社会价值以及经济利益等,因此,企业应该与时俱进,在当前大数据的背景下积极主动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管理过程和流程的创新和完善,最终能够有效实现企业自身经济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增长。

一、大数据背景下企业面临的挑战

(一)数据实时分析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内部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需要处理的数据和信息越来越多。并且加上数据数量的不断增加,企业在正确处理的过程当中实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当前大数据的背景下,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是当前大数据背景下企业面临的挑战[1]。

(二)数据安全

在企业管理当中存在很多的企业以及客户的信息,并且中间还存在很多的个人信息。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应该保护好这些信息。在比较混乱的网络环境当中,企业想要更好的面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挑战就应该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处理好数据的安全问题,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三)数据多样化整合

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传统渠道收集之外,还遇见了社交网络环境以及电子商务环境等对信息进行处理,比如图片或者是视频等形式。在很多的信息当中,企业应该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对其进行整理,但是对于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非结构性的数据信息来说,企业很难对其进行处理,因此,数据多样化的整合就是大数据背景下企业面临的挑战。

二、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数据分析管理人才

在当前大数据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当中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工作不仅仅是将传统企业经营管理当总的数据信息做简单的数据判断和处理,大数据对信息的整合已经超越了企业传统管理当中的市场营销以及信息化范畴,因此,就需要具备较强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整合。但是就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形势来看,企业当前所拥有的人才都是传统模式下的,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内部大量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因此,综上所述,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中导致数据处理和分析人才的匮乏。

(二)企业忽视了大数据的应用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当中,很多领导者根本就没有将大数据对企业管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重视起来,其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大数据时代到来的重要作用,能够为企业所带来的价值,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对大数据的作用忽视掉了,认为大数据实际上就是在工作当中对一些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归纳这样根本就不能够为企业带来作用和价值,这些传统的领导者认为企业盈亏以及财务报表等一些宏观上的数据,而这些比那些虚无的数据更加有用得多。但是在当期大数据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就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作用和优势,等待大数据到来所提供的机会,让企业能够更加良好的发展。

(三)企业数据处理的不够及时

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以及信息的数量和传播速度等成本逐渐失去了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制约程度,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当中,也就是说,企业当前应该面对的已经不再是停留在简单信息利用方面是否对称那么简单了。企业在管理当中需要更多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应该应用相应的数据对企业近期的经营状况等进行详细的了解,在处理市场上经济当中所产生的不同问题过程当中,企业的领导者应该明确自身的选择,在当前信息化水平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都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企业如果在发展当中不积极主动的面对这种状态,就会在未来的发展和竞争当中消失。在当前大数据的背景之下,很多企业都面临着企业内部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量越来越大。

(四)企业的智能化和商业化程度不高

企业的智能化和商业化程度不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商业化和智能化并没有为大数据的到来做出贡献,没有适应大数据的发展,也就是说商业化和智能化并没有在企业的管理当中获得更加普遍的使用。这样就会让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当中不能够良好的面对大数据时代到来所带来的冲击,不能够很好的将危机转化为挑战和机遇,更有的企业因此而逐渐走向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寒冬”。

三、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一)培养具有较强数据分析专业的人才

在当前大数据的背景下,想要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就应该培养具有较强数据专业分析专业的人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人才培养以及需求都不是相同的。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上的创新是需要能够具备较强企业经营管理、数据分析、整合数据以及相关市场营销理论知识高素质的综合性专业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能够分析和整合数据、运用数据以及重视数据人才,将企业的数据当成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也可以从分析数据的角度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和进步设计重要的管理决策,促使企业在整个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发展占有极为重要意义和作用[2]。

(二)重视大数据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在当前大数据的背景下,想要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就应该重视大数据在企业管理当中的作用。想要彻底的转变当前模式下的传统企业管理模式,转变企业领导者的意识,企业领导者应该主动积极的寻求转变,不能够再按照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了,不然就会在当前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时代下被落后,而导致无法获得正常的发展[3]。因此,企业的领导者应该重视大数据时代所具有的商业价值,应该将企业的管理决策与实际需求等及时的与企业的领导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企业落实智能化和商业化的过程当中通常就会与各种各样的管理者进行分析和沟通,促使企业的领导者应该真正的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大数据对企业自身管理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当传统的就数据分析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那么大规模的企业信息数据分析的系统化建设就能够顺利的开展。

(三)及时处理好企业的数据,对企业的对策进行分析

在当前大数据的背景下,想要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就应该及时的处理好被禁在当前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的背景下,企业想要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当中一直保持良好的经营状态,一定要加快处理由于大量数据,并且能够对其加以有效的、适当的分析,能够在快速掌握企业经营状况以及相应的应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市场形势。应该对企业的数据应该做出比较全面、深入的收集和挖掘,并且能够将其作为游侠的基础,对企业的大数据展开有效的研究和分析,从而能够更进一步的帮助企业做好企业管理的决策和运营[4]。因此,应该需要企业重视数据工作的处理和分析工作,因为这些数据自身所具备的即时性都能够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增强企业的智能化和商业化程度

在当前大数据的背景下,想要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就应该增强企业的智能化和商业化程度。本文认为,应该先左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但是这里所说的信息化管理并不是仅仅是企业内部管理当中实现无纸化以及自动化管理,这样的信息化管理只是表面上的,比较形式化的东西,实际上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应该是培养企业的员工能够具备数据质量意识和信息意识,让不同的信息用户都能够反手数据之间的不同,感受数据就是系统和企业的生命。数据本身所具有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都是企业当中一个信息系统成功的重点[5]。另外,还应该重视人在的引进和自身的培养,同时还应该重视企业自身的管理知识水平,通过知识等方面的共享以及获取企业智能化和商业化发展的解决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大数据的背景下,为各个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现代企业的管理和创新会出现比较大的变革。在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大数据将会发挥出其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企业的管理来说是一种完全新型的管理模式。基于此,企业应该在当前大数据的背景下,培养具有较强数据分析专业的人才,重视大数据再说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及时处理好企业的数据,对企业的对策进行分析,增强企业的智能化和商业化程度,以此来促进企业未来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时钟平,柯铁军,薛传佳,冯立颖,郝晓冰.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基于燕山大学“燕园在线”网络综合服务平台的思考[J].学理论,2016,(07):181-182.

[2]查先进,杨海娟.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北高校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6,(02):21-29.

[3]鲁珊,张曼.大数据背景下酒店现状及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长沙市星级酒店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6,(02):95+97.

数据分析的前景篇(5)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4-06-2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景观空间格局、生态过程、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1]。景观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概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2]。近年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包括在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森林和牧场经营管理、环境和自然保护、旅游设计等方面[3]。本文采用目前相对成熟的景观格局指数对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前郭县)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分析,以期为前郭县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前郭县地处松辽平原的东端、松嫩沙地的边缘,属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区,是我国环境演化的一级敏感地带。在地质构造上处于第三纪东北陆台的中心部分,地层以第四纪沉积物为主。全县地势南、西部高,北、东、中部低,呈马鞍状,第二松花江、嫩江分别流经该县的东部和北部。前郭县地貌类型复杂,包括沿江泛滥平原、冲积湖积平原、古河道洼地、阶地平原、高台地和沙垄与丘间洼地。该县地带性土壤为黑钙土,自然植被为草甸草原。前郭县是以农为主,农牧并举的县份,随着农作物布局的不断调整,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以2009年土地利用类型图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等作为基本数据源,并结合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景观空间格局分析软件包Patch Analyst对各景观指数进行分析研究。为能综合反映其整体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本研究按照国家土地分类标准,将研究区景观类型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沟渠、城市、建制镇、村庄、采矿用地、风景名胜特殊用地、未利用地等13个类型。

2.2 研究方法

相关景观指标的计算主要采用景观生态学一些常用的方法,主要采用的空间格局指数名称、计算公式和说明见表1。在 ArcGIS 环境下获取需要分析的地物类型的矢量数据作为实验数据,并结合Patch Analyst 5 空间格局分析模块,对各类景观指数进行分析研究(表2)。

3 结果与分析

3.1 景观斑块数量及面积特征

如表2所示,在斑块数量上,各景观类型依次为:林地>耕地>采矿用地>草地>村庄>水域>未利用地>园地>交通用地>沟渠>风景名胜特殊用地>建制镇>城市。在景观面积上,各景观类型面积大小依次为耕地>草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村庄>沟渠>交通用地>采矿用地>建制镇>风景名胜特殊用地>城市。耕地、草地、林地面积较大,形成了以农用地为主的景观结构。另外,村庄用地景观类型在整个区域中也占有一定比重。水域景观主要是县域内密集分布的河泡,其中包括面积达500平方公里的查干湖。

3.2 景观斑块密度及差异特征

从斑块密度上看,从高到低依次为采矿用地>风景名胜特殊用地>园地>交通用地>村庄>林地>城市>建制镇>未利用地>沟渠>草地>水域>耕地。采矿用地斑块密度远远高于其他景观斑块,采矿用地主要是由于原油开采密集分布,由于本次分析采用的是1∶1万土地利用图,这些小面积的斑块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均归类为采矿用地,使得这一景观斑块密度最大。在利用矢量数据分析景观格局特征时,相邻同类型斑块在分析时要进行合并,耕地景观斑块密度最小,这与前郭县耕地多已连片有关。从平均面积上看,各景观类型的大小顺序与斑块密度正好相反,耕地景观平均斑块面积最大,采矿用地平均斑块面积最小。从斑块面积标准差上看,前郭县的土地利用景观面积差异性较大,斑块面积变异系数对比明显。

3.3 景观多样性、均匀度特征

多样性指数是基于信息论基础之上,用来度量系统结构组成复杂程度的一些指数。从各景观Shannon多样性指数上看,各景观从高到低依次为采矿用地>村庄>林地>耕地>园地>草地>未利用地>风景名胜特殊用地>交通用地>城市>建制镇>沟渠>>水域。耕地(水田、旱地)作为占前郭县面积最大的人工干扰景观,其单一的多样性不利于总体景观的生态平衡,反而增加了景观的干扰性和不稳定性,必然也降低景观的自我调节能力。从Shannon均匀度指数上看,高到低依次为城市>园地>村庄>采矿用地>风景名胜特殊用地>耕地>林地>建制镇>未利用地>交通用地>草地>沟渠>水域。除了水域、沟渠外,其他景观均呈现较高的斑块分布均匀性。

4 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前郭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具有以下特点:(1)土地利用景观的主体是耕地,其次为草地和林地,城乡建设用地则分布较为分散,其格局与耕地的分布格局密切相关。(2)前郭县整体景观多样性较低,景观分布均匀性较强,东部景观类型较单一。国土等相关部门,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应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以及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现有的土地资源。

参考文献

数据分析的前景篇(6)

1 前言

1.1 各景区节假日期间持续爆满

2012年9月30日-10月7日中秋、国庆节长假期间,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点共接待游客3424.56万人次,同比增长20.96%;旅游收入17.65亿元,同比增长24.96%。9月29日至10月6日,民航全国累计共发送55926班次,运送旅客人数760.71万人次;铁路全国累计共发送旅客6095万人次,同比增长9.4%。各地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超过最佳接待量1倍以上。其中,南京中山陵为最佳接待量10倍,厦门鼓浪屿、敦煌莫高窟为最佳接待量8倍,北京故宫、山西平遥古城为最佳接待量5倍,宁波溪口景区、湖南衡山为最佳接待量4倍。

自驾车旅游异常火爆。2012年的中秋、国庆假期,是国务院出台小型客车免收高速公路费政策执行的第一个长假,自驾游成为今年黄金周一大亮点,很多地方甚至呈现井喷之势。上海主要高速公路道口进、出沪客车数分别为83.59万辆次、116.56万辆次,分别同比增长41.27%、71.41%;辽宁自驾游车辆比去年同期增长80%左右;贵州自驾车游客占接待总人数的55%,其中4A级以上景区自驾车游客比重均超过70%。

国内热点景区持续爆满,纷纷迎来史上最热“黄金周”。 故宫博物院仅10月2日一天就接待游客数超18万人次,创造了历年接待游客最高值;四川省九寨沟、黄龙等21个传统景区(点)共接待游客234.4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增长17.95 %;湖北各旅游景区10月2日-4日先后迎来旅游接待最高峰。

1.2 政策导向

2012年8月27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旅游法草案对旅游安全作出一系列相关规定,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负责旅游安全工作,景区实行旅游者流量控制制度。草案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将旅游应急管理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制订应急预案,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采取措施开展救援,并协助旅游者返回出发地或者旅游者指定的合理地点。而景区实行旅游者流量控制制度,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接待旅游者。旅游者可能达到或者超过最大承载量时,景区应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景区和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旅游者应当予以配合。

草案同时规定,旅游经营者应当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资质,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安全技术规范以及消防的有关规定,制定旅游者安全保护制度和应急预案。

《旅游法(草案)》进行二次审议中全国人大法律委、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建议增加规定: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并可以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对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

2 系统建设思路

2.1 基础数据源

通过实施采集运营核心交换机上的用户话单数据,包括通话话单、短信话单、VLR话单,尽可能高频次的获取用户位置信息,提高游客采样的精准度。

2.2 分析处理

对清洗后的基础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了解游客的行为特征,为旅游局提供多方面的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

2.3 提前预防

为景区提供游客人流量预警阀值,一旦人流量超出阀值,自动触发分流短信,为游客提供景区的实况信息,确保旅游活动质量;同时也为景区提供应急短信发送功能,避免景区发生安全事故后出现拥挤踩踏事件发生。

3 业务功能分析设计

3.1 功能架构图

如图1所示。

3.2 业务功能设计

3.2.1 游客行为分析

(1)景区概况总揽。提供本地所有景区的实况预览,包括游客数量和景区人流量情况(通过地图上的景区范围的颜色表示)。

(2)所有景区接待统计。提供本地所有景区的游客数量统计,可按照本地游客、外地游客、所有游客统计,也按照年、月、日统计;提供多样化的展示方式如柱状图、饼状图、曲线图、数据列表。

(3)单个景区接待统计。统计各个景区某段时间内的游客数量,可按年、季度、月、天统计,游客可按全部游客、外地游客、本地游客分别统计,可同比显示去年同期的统计。

(4)景区平均逗留时间统计。统计本地所有景区的游客平均逗留时间,可按年、季度、月、天统计,游客可按全部游客、外地游客、本地游客分别统计。

(5)游客旅游天数统计。统计所有外地游客的旅游天数,可按年、季度、月、天统计,具体包括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四日游、多日游,可同比显示去年同期的统计。

(6)游客来源地统计。针对本地所有外地游客,按照来源地进行统计游客数量,可按年、季度月统计。

(7)景区游客排行统计。根据本地所有景区的游客数量进行统计排行。

(8)景区游客来源地统计。针对各个景区,按照来源地进行统计游客数量,可按年、季度、月、天统计。

(9)景区新增游客统计。统计各个景区在每个小时内新增的游客数量,可选择经典和日期查询。游客可按全部游客、外地游客、本地游客分别统计,可同比显示去年同期的统计。

(10)景区实时流量统计。统计显示各个景区在整点时间的实时在园游客数量,可选择经典和日期查询,可同比显示去年同期的统计。

3.2.2 数据维护

数据维护功能包括:小区信息配置、景区信息配置、景区范围绘制等。

3.2.3 景区短信发送

该功能包括预警短信发送、应急短信发送。

4 系统详细设计

4.1 系统架构说明

游客采样分析系统主要用于支撑旅游主管部门的旅游资源状况分析、游客属性和行为分析及应急预警等业务需求。从总体架构来看,整个系统分为两个层面,底层是电信网络数据采集层,使用电信业务的游客,在发生通信行为时,系统将采集用户的位置信息,并存储在移动网络数据库中。系统的另一层面是移动数据分析层和展示层,游客采样分析系统,对移动网络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将分析结果存储在分析结果数据库中,最终用户通过B/S结构的web系统,登陆访问,获取最终的展示结果。

4.2 系统运行环境说明

系统架构在基于Java EE规范之上,采用Java语言开发。为了减低投入运营的成本后台应用服务器的系统框架采用Redhat Linux+JDK6 + Apache2.0 + Tomcat6 ;用户端采用基于web访问的方式进行管理和配置。

(1)操作系统:RHEL 6。

(2)遵循标准:HTTP、SOAP、REST、Socket 7。

(3)数据协议:JSON、BJSON、XML。

(4)Web服务器及中间件:Nginx 、Apache Tomcat。

(5)缓存:采用memcached分布式缓存系统。

(6)数据库:Oracle 11g。

(7)开发工具:Eclipse IDE、Power Designer、PL/SQL Developer。

(8)系统结构:多层分布式B/S架构。

(9)表示层:使用Struts2 MVC框架。

(10)业务逻辑层:使用Spring3管理业务逻辑,实现依赖注入和面向切面编程。

(11)持久层:采用Hibernate 3、JPA等持久化框架。

(12)Ajax:采用jQuery等JS库优化用户体验。

4.3 系统组网方案

为保证大网话单数据安全,系统通过三道防火墙,不同服务器部署在不同网络上,物理上进行隔离,确保数据安全:

(1)大网话单数据经加密处理后,通过第一道防火墙,提供给系统的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服务器,采集服务器进行接收处理后,保存到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中;

(2)数据库服务器通过第二道防火墙提供给系统的WEB应用服务器访问;

(3)WEB应用服务器通过第三道防火墙(出口),统一给短信网关、 合作伙伴等提供各类服务。

5 系统接口设计

5.1 提供给外系统接口

5.1.1 游客行为分析对外接口

将游客采样分析的统计结果按照汇聚平台提供的“接口规范”提供给汇聚平台。

5.1.2 短信发送数量统计接口

将平台短信发送数量结果按照汇聚平台提供的“接口规范”提供给汇聚平台。

5.1.3 短信行业网关接口

实现系统的短信发送接口联调。

5.2 与周边系统的接口

移动网络数据获取接口,实现从大网网络话单数据中心实时获取话单数据。

5.2.1 动态数据需求

(1)基础数据要求。提供运营核心交换机的用户话单数据,包括如下:

a. 通话话单:用户号码(Msisdn)、用户当前位置(lac+cell)、通话时间

b. 短信话单:用户号码(Msisdn)、用户当前位置(lac+cell)、短信时间;

c. VLR话单:用户号码(servedMSISDN)、更新前用户位置(oldLocation)、更新后用户位置(newLocation)、更新时间(updateTime)

(2)频度需求。根据核心交换机确定,建议一分钟发送一次话单。

(3)接口方式。接口说明:该接口是指运营商将用户话单数据传输至我们系统的采集服务器。

考虑每次传输的数量相当大,接口方式建议:ftp server,核心交换机网管中心定时发送话单文件。

系统也可定制开发接口主动获取数据。

5.2.2 静态数据需求

(1)基站信息:基站名称、基站cell id、基站位置(可选)。

(2)号段信息:号码前缀、号段对应地区。

(3)导入方式:Excel表格导入。

6 结束语

本系统旨在为景区管理者提供实时流量监控、客流预警、客源地分析等功能,以满足旅游管理需求,为旅游运营管理的措施、政策等提供决策支持定量分析,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系统的实施对未来在全省乃至全国大规模的建设可以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汪纯孝,温碧燕,姜彩芬.服务质量、消费价值、旅客满意感与行为意向[J].南开管理评论,2001(06).

[2]汪纯孝,温碧燕,姜彩芬.顾客的服务消费经历与行为意向的实证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3]何玉荣,张鑫.体验旅游时代导游服务效果的实证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1(01).

[4]许丽君,江可申.基于合同与感知导游服务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1).

作者简介

数据分析的前景篇(7)

中图分类号:TM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022-02

输电架空线路设计规划的前期主要任务就是线路路径的优化和杆塔模型的选型工作。在以前的工程设计过程中,路径的优化工作主要靠人工决策,杆塔的选型主要根据以往线路的选型经验,在相应的统计分析基础上进行。这样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从宏观上考虑输电架空线路工程的设计;不能很好地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直观地进行选线方案的比选;地图资料陈旧,与实际现场差异很大,不能很好地进行全数字化表达;不能充分地考虑微地形等因素;针对这些现象,以三维全景可视化技术作为基础,快速模拟三维线路走廊的地形,同时以高精度的影像数据作为基础,结合电网矢量数据和高程模型,对规划重点的地形如河流、房屋、农田、道路进行三维立体表达。通过三维全景可视化输电架空线路选线平台可以更加直观真实地处理越来越复杂的三维空间数据,提高线路规划的准确性。同时,在我国电力行业率先建立三维全景可视化输电架空线路平台,将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并且可以与国外的相关技术相抗衡。因此建立全景三维可视化输电架空线路平台是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发展技术的新途径。输电架空线路规划设计可以采用图1的实现机制。

1 三维线路路径初选

基于输电架空线路的基本构建,需要结合可视化场景的相关数据构建,注重影像相关数据的合理分析,结合高程数据的应用,做好输电架空线路实际专业性的分析。关于影像数据的基本分析,结合航空摄影的基本应用,卫星影像全面实现。关于高程数据的相关应用和分析,需要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实现矢量数据的有效性分析和应用,注重地理信息数据的根本分析。

三维全景可视化平台采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技术特点,利用高精度的DOM和DEM数据,构造成真实的三维场景。操作者可以在三维的空间中管理已经生成的输电电线路、设计新的输电线路,并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和优化线路路径选线执行方案,快捷地提取路径断面供设计进行预排位,同时提供对三维输电电设备模型的信息查询、交叉跨越分析等功能,使线路路径的走向更加经济合理化,其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点。

(1)三维全景可视化场景下的放大、缩小、漫游、飞行浏览等基本操作,对可视范围内的地物、输电设备进行可视三维化。并且生成杆塔定位图、断面图。

(2)基于三维全景可视化场景下的地形、地貌以及线路的走向,进行线路路径优化设计。其主要表现在:追加新线路、在现有线路上增加杆塔、移动转角塔、删除转角塔、直线塔与转角塔互换。

(3)在三维场景中加入点、线、面等标识符号,这样便于在线路优化选择上进行标记。便于对输电线路路径选择进行综合考虑。

2 气象资料的分析选取

输电架空线路优化设计过程中对气象资料的分析选取,一般受限于以下几个因素。

(1)设计可靠性标准。

(2)气象原始资料的选取与分析。

(3)资料概率的统计方法。

(4)线路所经过地区的气象灾害调查结果。

(5)气象环境的分析,主要针对线路所经过区域的气象环境的计算,结合这些数据对线路设计进行判定,给出工程可用的气象信息与路径规划。

3 杆塔排位优化

在得到每条线路的断面数据后进行杆塔的排位优化。

杆塔规划:进行杆塔的排位设计时,要根据水平档距、垂直档距、高程、塔基高度以及杆塔模型等数据情况进行排位设计,同时还要考虑对地安全距离以及各种跨越情况对排位设计的影响。

造价分析:对不同的地形、地质条件、线路占地、土方量、工程造价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实施此条线路的工程费用,并与造价进行比较,从而选出经济合理的输电架空线路。

4 参数影响分析

除了地理条件和跨越物对线路设计优化的影响外,还要综合考虑到导线参数和外界环境对弧垂的影响。

导线分为架空线和地线两种,主要的参数包括导线材质、拉断力、导线直径、导线单位长度下的重量、导线弹性系数、膨胀系数、运行应力。

外界因素包括天气环境、温度、湿度、覆冰情况、大风条件等。

根据每段耐张段的设计参数对伽马头的排位影响进行排位与优化。

5 桩位成果输出

通过在断面图上的杆塔预排位及其排位优化,在三维场景中自动生成排位后杆塔的位置。利用三维的高度真实性,用户可以从不同位置和不同视角观测杆塔位置和设计后的线路走向,以便对杆塔排位进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根据排位结果,工程勘测员可以在现场对断面、杆塔位置进行确认、修正和补测。对杆塔排位进一步优化,最终线路设计结果以桩位成果表输出。

6 弧垂分析以及成果输出

对于弧垂的分析过程,主要是结合杆塔中间点的相关线路下垂情况,做好有效性的模拟,在电力线路距离地面高度逐渐小于下垂高度的同时,线路直接触碰地面,往往需要及时调整杆塔的位置,对杆塔密度进行及时的调整,通过合理控制电力线的下垂高度,分析弧垂的功能,结合野外勘测工作,并尽可能降低工作量。输出数据的同时,就要结合杆塔数据基本坐标形式,实现信息的有效输出,并注重属性数据的合理应用,做好数据的保存工作,进而实F实地勘测的应用。

7 结语

该文根据输电架空线路的设计要求,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和影像数据,采用高分辨率的影像做为基础数据源,辅以现状输电电网矢量数据。结合二维GIS和三维GIS的突出特点,实现对输电架空线路的线路走廊规划和区域优化,为提高输电线路设计的可行性以及辅助线路设计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基于三维全景可视化输电线路路径选择平台能够将部分路径优化工作提前到规划科研阶段进行,能够使路径走向更加合理,缩短线路路径,降低投资。高分辨率影像图对房屋判读能力良好,配合GPS在外业现场作业,对房屋的避让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效果。项目的实施能够减少房屋拆迁量,减少后续勘测设计返工现象,减少了工程建设对人民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林地砍伐减少,保护环境,加快设计进度,能够比传统作业提前工期。系统实施能够大大减少设计、施工阶段的困难,加快工程进度,为线路顺利投产运营打下了基础。

数据分析的前景篇(8)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世界旅游业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趋势,而中国在加入WTO以来旅游业进一步与世界各国接轨,旅游业要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面对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当今的世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旅游业也不例外。旅游者需要足够的旅游信息才能做出出游的决策,旅游规划与开发者需要足够的旅游地的各种时间、空间上的信息才能进行开发建设,因此在信息技术时代里旅游业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必然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发展旅游业,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拥有分析处理海量地理空间数据的优势而被引进旅游业。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在旅游业得到广泛关注和迅猛发展。未来几十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旅游者出游依赖网络的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必然需要更加健全的信息服务系统。但作为强大的GIS,人们目前大部分局限在提供信息查询服务的开发上,不少学者也是针对这一方面做了部分研究工作,但对于GIS技术来说在旅游业中却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在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理论研究上,如旅游流、旅游者行为研究等。本文主要根据GIS技术的特点探讨旅游业中应用GIS的领域,以期构建更大的旅游信息空间。(图1)

二、旅游业中GIS应用的研究概况

近几年在信息查询服务方面应用GIS的研究有:严寒冰、刘迎春(2000)以旅游者为使用对象在《基于GIS的旅游导游服务系统设计》中详细地分析并构建了一套导游服务系统设计的理论说明。王永燕等(2002)在《基于GIS的旅游景区信息系统研究》中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空间数据分析方面的应用,结合景区的旅游资源,对GIS技术下景区旅游信息系统的实现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实现方案和技术路线。王晓峰、马耀峰(2003)在《GIS在生态旅游区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基于GIS的特点和功能,结合福地湖旅游度假区旅游资源信息管理的特点,分析了GIS在其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了处理;建立了GIS在福地湖旅游度假区中的应用模型等。

在旅游开发规划方面应用GIS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的分析评价,如蒋勇军等(2004)在《基于GIS的重庆市旅游资源评价、分析与规划研究》中利用GIS在处理地图数据的优势上分析了潜在旅游资源分布的空间结构特征。宋力、王宏、余焕(2002)在《GIS在国外环境及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一文中介绍了国外关于GIS与环境规划的理论研究,并介绍了GIS在环境资源规划分析与评估中的应用。周晓(2005)在其《GIS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中详细阐述了GIS技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比较典型的应用环节与类型以及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等。

在旅游地规划方面应用GIS分析旅游地发展条件的实践研究,如陈小华、张利权(2005)在《基于GIS的厦门市沿海岸线景观生态规划》中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GIS技术与因子加权叠加法,对厦门市沿海岸线进行了多目标的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并依据城市发展规划对沿海岸线及近岸海域的发展要求,提出厦门市沿海岸线及近岸海域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案。张红贤(2002)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详细地论述了旅游开发规划中如何应用GIS,较详细地分析了GIS与规划思路的切入点,并且系统地构建了规划过程中的资源调查、评价以及各项规划数据的查询、编制图库的过程。黄非亚、王晓东在其《GIS技术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初探》中分析了旅游规划过程中应用GIS的特点以及规划的过程。

三、GIS在旅游业中的应用领域分析

(一)旅游信息查询功能。旅游业具有和地理位置极其密切的关系,如旅游景点的分布、旅游服务设施的位置、道路信息等在地图上都有相应的地理坐标。而GIS可以提供非常全面的地理区位信息,采用GIS的管理空间数据的功能,能在一张电子地图上集成极其丰富的空间、非空间信息,用信息管理软件统一管理,从宏观上对旅游信息进行检测。

目前,利用GIS技术开发旅游信息查询系统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网络上借助于信息管理软件进行管理的旅游信息网站不胜枚举,内容包括具体的景点景区方位、交通最优路径的选择、旅游目的地环境、人口密度,等等。

将来随着GIS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信息也将与个人数字手持设备(简称PDA)相结合,即旅游通掌上电脑,为旅游者提供实时、快速、方便的移动数字旅游概念。旅游通掌上电脑是针对旅游行业,整合旅游资源,采用现代PDA技术、GIS地理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建立庞大、专业的旅游资源数据库,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全时域空间位置信息和旅游资源信息,并能在电子地图上标定显示用户所在的任一旅游景点地理位置,同时显示所在地的相关行业信息及前进方向、交通状况等信息,使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本地旅游资源的情况,实时确定所处位置,了解周边区域的地理信息,实现电子信息导航。

(二)旅游开发与规划中的应用。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创新包括规划技术方法的创新,因为新的内容、新的目标需要新的技术支持,萌发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GIS技术为景观界揭开了规划设计的新篇章。GIS技术有助于解决规划开发、设计建设有史以来悬而未决的三大基本难题:第一,对于规划设计现状环境,进行系统、量化、准确快速的数据信息表达;第二,对于规划设计现状环境及方案,实行理性化、定量化、系统化的分析评价;第三,在建设施工之前,模拟根据规划设计方案建成之后可能出现的情形进行评估预防。通过获取的旅游资源空间数据,应用GIS进行:

1、旅游资源空间分析。目前,GIS技术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较多集中于旅游资源空间分析方面的研究实践。通过建立旅游资源空间信息数据库,录入旅游地地理信息数据,设计资源评估模型,应用GIS软件在原有的地图编制上直观地对资源进行评估。如在蒋勇军的文章中有较详细的个案研究。

2、旅游地发展条件分析。旅游地发展条件分析首要的是可以应用GIS技术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它是景观规划及场地设计中一项重要的前提工组,主要是通过层次分析法选取影响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主要因素应用GIS软件进行定量的图形数据分析,然后叠加各种数据的图层,从而在了解当地情况、现有政策、经济现状、环境科学的合理性基础上,对土地适于不同开发利用方案进行评估。其次是旅游地旅游灾害类型和风险分析,主要通过构建旅游地灾害风险指标、效益损失测度指标以及旅游灾害预防体系,再结合监测到变化中的地理环境数据应用GIS软件分析、成图,直观地把各类威胁反映到管理部门,以求提早预防与改善旅游地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旅游客源市场分析。旅游规划过程中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预测是不可或缺的,旅游地很大一部分设计都是根据目标旅游者的爱好、兴趣、特征等因素来进行的,缺少了对目标旅游群体的研究,就会使规划险入迷茫,脱离实际。应用GIS进行市场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旅游地人口分布、吸引力影响因素及目标群体分布等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空间分析,考虑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的因素,分析出目标市场的地域范围,对分析出的不同目标市场进行客源属性分析,最终提供给规划管理者对于实现不同营销策略的参考方案。

4、旅游环境的空间分析。旅游环境的空间分析主要是旅游廊道的划分,环境廊道概念由美国景观规划大师提出,即将水体湿地、地形坡度、植被分布等环境决定因素分别绘制成图,然后叠加起来,划分出环境廊道,方法如下:(1)建立水体层。使用缓冲区分析功能建立环境廊道,比如可以产生一个距河流100m的缓冲区,以控制建筑项目保持水土、保护植被;(2)建立湿地层。使现有的数字化的湿地系统图与其他主题图层相吻合,包括投影方式、坐标系统、单位、精确度等;(3)建立陡坡层。建立该区域的地表模型,并将这一地表模型转化成光栅文件,然后计算出坡度,利用坡度图,可以建立新的栅格网络来表示具有某一坡度范围的区域;(4)建立环境廊道。将三个主题图层叠加到一起,重叠部分就构成了特征多样并且鲜明的线形环境廊道,利用这个环境廊道图,就可以规划优先保护地区。

5、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的静态与动态空间配置分析。应用GIS可以进行景观视线、视域分析,景观服务设施配置等的分析,景观视线、视域分析对地理空间信息的准确度要求较高,而GIS软件可以依据地图数据的采样精度同等准确地表达出景观区域的地理空间信息,对于各种要求的视域、视线设计分析能达到很高的精度,也同时方便于宏观与微观设计。对于服务设施配置问题的分析主要是根据游客游览时间与人的生理功能等特征来布置园林小品、洗手间、休息亭,在GIS上表现为较普遍的简单宏观布置问题。

旅游流量流向分析,GIS软件提供了很好的动态监测旅游地旅游流向的技术,用时空刻度表达出的旅游地流向流量问题直观体现出来,更易于管理者从宏观角度及时采取应对补救措施。主要通过各个监测点动态获取的数据表达在GIS地图上,提供给管理者直观的旅游流量流向管理问题,有益于景区的设施布置与分流,从而更人性化的管理与设计。

旅游业发展对旅游地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主要应用GIS软件对各影响因素在地理空间图层中的体现进行叠加,分析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积极与不利的方面在旅游地空间上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以便进行布局管理,优化发展战略的制定。

(三)旅游专题制图。自从数字地图在GIS技术支持下成为可能以后,较之传统的纸质地图有了相当大的突破,从传统的只能二维表达地理地图信息转变成可以从三维甚至四维来进行地表要素描述,地图的可视化与精度都比传统的纸质地图上了一个大台阶。不过数字地图同样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对比例尺的淡化,目前数据地图有过多的人工干预痕迹等。

在旅游规划中应用GIS软件制图正方兴未艾,因为GIS具有很强的图形和文本编辑功能,数据维护也非常便捷,可大大降低出图成本,避免传统制图的繁琐工序。G1S中图形数据库是分层存储的,它不仅可以为用户输出全要素图,而且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分层或叠加输出各种专题图。如将景点分布图、道路交通图、服务设施分布图和地形图叠加,可以为游客提供一幅详细的导游图。

四、GIS在旅游业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首先,根据目前关于GIS与旅游业应用问题的研究实践成果可以看出旅游业内人士并没大力推进旅游业中GIS的广泛应用。这种认识问题也是必须首先得到解决的。而另一项根据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对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现状作的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发展存在的普遍问题,反映经费不足的占39.2%、涉及体制方面原因的占17.6%,其他还有市场不规范的占17.1%、队伍不稳定的占12.1%和政策环境不健全的占11.6%等。这个排列也表明,地理空间的技术是一项高新技术,它所涉及的领域是一项技术密集性产业,无论是对硬件、软件设备的购置,还是对数据生产与更新的投入,都不是一个小数字,投入与产出反差很大,这是影响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其次,数据建设共享、数据的标准化一直是业内人士一致呼吁、且一直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数字地图是个庞大的系统,但对于基础数据源的建设是有很多共性的,解决某些基本数据的来源,从而降低整个规划设计的数据输入费用,对于大面积的用地范围而言,景观规划往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从规划开始就要考虑到数据的更新和维护,要有相应的机制,使数据采集工作逐步地变为日常性事务,这是持续运行的必备条件。

再次,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数据来源、输入与更新是最大的障碍。信息收集,整理输入是耗资最大、周期最长的任务。而GIS软件在处理地理空间信息时的逻辑判断、推理、演绎方面则较为欠缺,这就需要进一步开发出更好的GIS软件来支持规划中不断提出的更高要求。

五、GIS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展望

GIS技术必将成为信息化的主流,旅游业必须顺应信息化的潮流,积极探讨应用广泛3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或5S(前面3S加上数字摄影测量系统DPS、专家系统ES)的集成,使得测绘、遥感、制图、地理、管理和决策科学相互融合,成为快速而实时的旅游地空间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工具。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边馥苓.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

[2]严寒冰,刘迎春.基于GIS的旅游导游服务系统设计[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0.17.

[3]王永燕等.基于GIS的旅游景区信息系统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2002.16.

[4]王晓峰,马耀峰.GIS在生态旅游区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西北大学学报,2003.33.

[5]刘颂,许世远.GIS在旅游管理和开发中的应用[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0.26.

[6]蒋勇军等.基于GIS的重庆市旅游资源评价、分析与规划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

[7]宋力,王宏,余焕.GIS在国外环境及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2.6.

[8]周晓.GIS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咨询,2005.27.

[9]夏既胜,张静,谈树成.基于组件式GIS的云南省易门县旅游资源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

[10]陈小华,张利权.基于GIS的厦门市沿海岸线景观生态规划[J].海洋环境科学,2005.

数据分析的前景篇(9)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237-01

1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作为一种通用技术,在国内外旅游领域的应用呈不断扩展的趋势[1]。旅游业是与地理信息相关性极强的行业,GIS中的诸多要素如图件、区域景观资源、交通路线等与旅游密不可分。借助于GIS的空间数据的检索功能,不仅可以从系统中查出所需的属性信息,而且可以直观地以图形方式看到信息实体的分布,为管理和决策人员掌握旅游资源空间分配、实时动态变化、最佳线路设计以及最佳景点组合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2]。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制开发了国家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王铮等在论著中用较大篇幅阐述了旅游GIS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部级管理旅游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旅游空间分析等方面的旅游GIS应用与研究[3]。

在河南省利用GIS技术进行区域旅游与环境的网络分析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取河南省省市界,河南省高速路和国道道路网,河南省著名旅游景点,为环焦作云台山旅游业提供更为直观的基础空间数据。二是依据区域地势特征与道路特征分析旅游最佳路线,及服务区覆盖范围。

2网络分析的前期准备

2.1 主要内容

进行网络分析建模,首先应明确操作对象。网络分析建模的核心内容是对河南省的道路网络进行矢量化提取,建立拓扑,生成网络数据集。旅游景点也是网络分析的主要对象,依据河南省旅游专题地图对景点进行矢量化。

2.2 设计流程

根据主要研究内容,选取遥感影像、DEM、等高线、行政区划图等原始数据,利用ArcGIS、MapInfo、Global Mapper等工具实现旅游信息可视化。

2.3 数据处理及软件的选择

(1)数据来源。本研究基础地理数据取自1比25万数字地图。(2)软件选择。由于原始数据格式不统一,首先通过ArcGIS、MapInfo、Global Mapper等相关工具进行转换,最终统一生成ArcGIS的“.shp”文件。

3河南省旅游道路网络数据集的生成

3.1河南省旅游景点数据库的建立

本研究是基于GeoDataBase空间数据库理论建立以河南省为对象的旅游信息空间数据库。共包括三个数据集,六个要素类,课题研究以河南省旅游景点为对象,以河南省国道和高速路及其它主干道所形成的道路网络为途径,河南省行政区划为范围,进行景区网络分析。

3.2 河南省行政区划图,主干道路网络,主要景点的获取

(1)投影变换。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广泛采用各种不同的地图资料。这些地图资料数据进入GIS数据库时,首先必须进行转换,以统一在同一个地理定位框架之内,用共同的地理坐标系统和网络坐标系统作为参照系来记录存储各种信息要素的地理位置和属性,从而保证同一GIS系统内,甚至不同的GIS系统之间的信息数据能够实现交换、配准和共享。

(2)在已给的数据基础上提取河南省的行政区划图面要素类并提取河南省的著名旅游景点、交通站点要素类。用追踪工具(tracking)对给定的数据进行图面要素类的重新矢量化,再依据河南省的旅游景点分布图和河南省的交通专题地图,进行配准后矢量化,提取相应点要素。

(3)提取河南省的道路线要素类。依据河南省交通图,对给定的道路线要素图层进行配准提取出国道,高速公路和通往景区的主要道路,并且给主要等级道路都在属性字段加入通行时间,通行交通费用,用于网络分析。

3.3 河南省主干道路网络拓扑的建立

创建拓扑关系流程图,如图1所示。

3.4 河南省旅游道路网络数据集的建立

现实世界中,人员的流动、货物的流通、信息的传递、能量的传输等等,都是通过可确定的网络系统来进行的。本课题要建立的网络数据集权重参数包括长度、时间,通行费(Length,Hours,Spend)用于进行多种网络分析。

3.5 河南省旅游道路网络分析

(1)河南省旅游景点服务区分析分析。以云台山、少林寺、龙门石窟、殷墟、清明上河园、宝天曼、鸡公山为例进行100km,200km的服务区分析。(2)河南省旅游景点最短路径分析。以云台山、少林寺、殷墟、清明上河园、龙门石窟等为例进行最短距离路径分析。(3)河南省旅游景点最近设施分析。以郑州为例搜索距离郑州最近的5个旅游景点。

4应用前景

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云台山景区是河南省唯一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等七个部级称号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借助于GIS的网络分析功能,不仅可以从系统中查出所需的属性信息,而且可以直观地以图形方式看到信息实体的分布,为管理和决策人员掌握旅游资源空间分配、实时动态变化、最佳线路设计以及最佳景点组合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2],更有利于日益兴起的自助旅游。

5结语

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旅游信息网络分析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对完全实现数字旅游具有一定的意义:(1)针对与旅游信息相关的不同数据格式、不同数据结构、不同坐标域的空间数据进行了大量的数据组织、数据组织工作,最终实现基于GeoDataBase空间数据库,建立道路、区划、景点站点等多个要素类,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数据处理经验。(2)基于ArcMap、ArcCatalog、ArcScene、ENVI、Global Mapper等相关系统工具进行GIS的空间分析,主要实现了旅游信息的、旅游最佳路线选择、旅游景点邻近区分析等主要功能。(3)以网络分析为基础,灵活、机动地帮助用户选择最优自主旅游路线。基于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旅游景点在给定服务范围的邻近区分析。

旅游信息的可视化研究以及真正实现“数字旅游”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涉及众多相关知识及众多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本研究仅涉及“数字旅游”的基础部分,仍有许多方面需要深入研究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数据分析的前景篇(10)

一、前言

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当前数据也在飞速增长中,全球逐渐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中。处在市场竞争的社会环境之中,企业需要积极开展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升经济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数据和信息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企业对于数据资产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提升。现代企业通过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和处理,能够为企业开展各项工作提供良好的决策支持。处在大数据的背景之下,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积极有效的方式和策略,加强自身财务管理的变革工作。

二、大数据背景概述

(一)大数据的内涵

大数据主要是指需要采取新的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人们主要是通过云计算实现的,同时还需要积极使用关系分析法,完成对于各项事物的智慧型预测工作,并提供相关价值服务。现阶段,大数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明显的价值化、多样化、大量化以及快速化的特征表现。众所周知,大数据作为互联网经济时代的一项重要技术产物,可谓一种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可影响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处在大数据背景之下,企业的传统管理思维均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可最大限度确保企业所做出决策的正确性,同时还可显著提升其决策的实现效果。

(二)大数据背景的优势和不足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处在大数据背景之下,企业需要针对数据信息所反映的本质进行全面认识,不断挖掘数据本身所涵盖的信息,充分认识大数据蕴含的能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之中,需要积极面对各项经济信息、市场变化信息等,在综合多项数据信息的基础之上,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时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针对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和处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作用,能够帮助企业从数据信息所反映出的情况出发,综合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发展趋势,正确做出良好的经I方案和决策。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大数据背景在实际运行过程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体现在企业在收集各项信息和数据的时候,容易涉及到客户的一些隐私信息,如何有效减少伤害客户隐私的现象出现,是企业做好数据分析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信息的收集过程之中,还会出现一些表面信息,甚至虚假信息,这时候就需要将其中的虚假信息进行有效控制和筛选,这就对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大数据背景对于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一)大数据背景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处在大数据背景之下,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将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市场经济环境变化更加迅速,这时候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财务信息,以往情况中,企业自身的财务会计报表提供了重要的财务管理信息,而在当前环境下,企业需要更加全面收集更多的信息和数据,积极利用数据技术,针对各项数据和财务信息进行充分挖掘,主要包括客户数据、企业经营发展状况、企业各个部门的内部情况以及市场变化信息等方面。其次,大数据时代还会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决策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处在大数据背景的环境之下,企业需要在充分考虑到海量数据的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企业能够综合到的信息越多越全面,产生的失误概率也就越少。积极应用大数据的各项信息处理技术,能够有效减少财务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再者,大数据背景还会对现代企业自身财务管理信息人员产生重要影响。当前社会之中,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需要能够掌握更高的整合数据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能够全面分析出信息和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决策依据。

(二)大数据背景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积极意义

上一篇: 企业网络营销 下一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