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市场改革的意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12 08:47:27

电力市场改革的意义

电力市场改革的意义篇(1)

1 电力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管理的基本概况

1.1 电力市场营销改革工作的具体内容

电力市场中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的日常支出来自电网输配电价差,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的有关工作人员主要对电力市场的所有资金进行管理与支配,这对电力市场的正常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的有关工作人员会将国家播放的资金进行分类管理,用于电力基建及电力运输通道的建设。电力基建及电力运输通道建设的的开支是一项重要的资金内容,这所涉及的资金量很大,所有资金的发放都要交由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的有关工作人员人员来进行。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的有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十分重大,所以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的有关工作人员对工作态度的认真与严谨性直接关系到了我国电力市场的正常运转。在正常的工作当中电力市场的所有资金消耗进行汇总后都要交由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的有关工作人员来进行处理,严格认真的对所有部门进行资金的确认以及报销工作,将所有有关于资金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处理,使电力市场的资金运转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电力市场中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的有关工作人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想要使电力市场能够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就要首先将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进行完善与改进。

1.2 电力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的基本现状

目前我国电力市场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开展的并不是很成功,一些正常的基本工作中存在者较为严重的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使得我国电力市场在未来的发展中没有较为优势的发展地位。现阶段电力市场中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主要存在有对市场需求研究分析不够,以及更严重的营销观念不对等严重的现象。在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中,电力市场的体制结构是造成现行电力市场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优化市场的体制结构是现在电力市场销售关注的重点。但是目前在很多电力市场中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的有关工作人员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市场体制结构的影响,因此造成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将进一步的引发严重的后果。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与很多因素都有关系,一种一直存在的问题是对原电网的投资滞后,导致网架不合理,电力的运输成本得不到降低。这种问题的出现对电力市场发展的影响是十分不利的,电路运输网架的不合理会在电力的传输过程中造成更多的浪费。成本无法降低导致电力的价格无法降低,以至于使在电力市场营销改革竞争丧失竞争力。除去电力的原投资滞后的问题,销售人员的服务和管理也有很大的问题。是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的有关工作人员不在乎用电顾客的感受,只顾将电力卖出而不提供后续良好的服务,这严重的使我国电力市场的利益受到损害,并为国家的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

1.3 加强对电力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管理的必要性

电力市场是我国重要的单位,电力市场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所以国家对电力市场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加强了重视。在电力市场的正常工作中就是对国家提出的要求以及部署的工作任务进行执行,这些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是保证国家经济繁荣发展的前提,国家开展的各项工作都要有电力的支持,所以电力市场的重要程度是国家其他部门所不能比拟的。加强电力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的有关工作人员管理工作是现阶段我国发展过程中必要的环节,只有将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进行必要的完善,避免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引发的一些风险才可以使电力市场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对电力市场的正常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这样才能够使电力市场的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加强对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的管理会提高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的有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能够进行的更为有效认真,进而我国电力市场也能够有较好的工作效率。

2 电力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管理方式

2.1 提高营销服务水平

电力市场对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的有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管理体制存在一些问题,管理体制中对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的有关工作人员的服务要求程度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这就是对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的有关工作人员进行服务时有所懈怠。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管理制度中具体的对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进行了要求,严格的对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的有关工作人员日常工作进行约束,所以现阶段我国电力市场就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将原有管理制度中没有提到的必要要求进行补充与添加,是每个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的有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时都有一个标准目标。这样就会使所有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的有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时注意自己的工作态度以及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能够有效地使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的有关工作人员提高自我的工作素质。对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管理体制的加强是现阶段对所有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的有关工作人员师进行工作素质提高的必要措施,这对我国行政事业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的有关工作人员风险的降低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2.2 建立具有市场竞争的营销制度

在电力市场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的进行中,由于对市场的分析不到位,会使市场营销改革竞争营销充满单调性与复杂性。在电力市场营销中加强电力市场的分析可以帮助决定电力产品的潜在销售量,了解电力市场的大小与性质。我国的电力市场主要有农村、城市和工业三个方面。农村的用电量小,人口相对城市也比较分散,但农村是我国电力发展过程中最有潜力的市场。因此在农村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城市的用电量大,相对集中,而且用电量稳定,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此应该提供更良好的售后服务以赢得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留住顾客。大型的工厂是用电的主要来源,因此应该特别重视。

2.3 提高企业管理应变能力

电力市场改革的意义篇(2)

由于具有垄断的地位。所以,这三家公司没有什么动力去降低生产成本。如果成本上升的话,他们可以轻易地把大部分上升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于是,加州的电力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加州行政当局希望通过市场化改革来改变这种状况,提高电力生产的效率。1996年,当时的州长皮特・威尔逊签署了放松电力供给市场管制的法案。对于改革方案,他评价说:“我们又拔除了一个早已过时的垄断,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竞争的新时代。”

遗憾的是,2001年。面对电力危机的加州州长格雷・戴维斯不得不宣布说。电力市场化改革遭到了“惨痛而危险的失败”。

2001年,按照1996年改革方案构造的电力市场建立起来以后,加州却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严重的电力危机。由于电力严重短缺,州长戴维斯于1月17日宣布全州进入紧急状态。继17日实行强制分段停电后,加州18日再次在该州中北部地区采取同样措施以维持全州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转。这是自二战以来加州首次电力供应中断。大约100多万人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几乎从来没有停电经验的美国人这次算是深刻体验了电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所有交通标志、电梯、自动柜员机等全部罢工,城市近乎瘫痪。

在1996年电力市场化改革以前。加州虽然电价较高,但一直保持了电力的稳定供应。市场化改革以后,却出现了这场前所未有的电力危机。也许,电力这样特殊的商品并不适用于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应该继续保持原有的政府主导的垄断格局。在这种格局之下,消费者固然要承受高昂的电价,但至少可以得到稳定的电力供应。高电价总比停电要好得多。

这种观点正是危机过后总结经验教训时一部分人所持的意见。而与之对立的另一些人的观点则是:造成危机的原因不是由于市场化改革,而是由于改革的不彻底性。他们指出,当初设计的改革方案是一个半拉子的市场化方案,电力危机正是来自于这种不彻底的市场化。如果当初实行的是彻底的自由市场改革。就不会出现电力危机了。

“市场派”的观点有相当的说服力。看一下当初设计的改革方案,就会发现其中确实有严重的问题。

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实现厂网分开。也就是把发电和送电由原来的一体经营改为由不同企业经营。原来的三家私营电力公司都是厂网合一的企业,根据改革方案,他们要将自己的发电部分出售给独立的发电厂,他们只负责送电,变成了电厂与消费者之间的中间人。或者说。电力公司的作用是从独立的发电厂那里批发购电,然后再零售给最终用户。同时,任何满足标准的发电厂都可以把自己生产的电力经由电网批发销售。

二、设立电力交易所,利用计算机技术。实行按小时计价的交易方式。

三、零售电价固定在1996年的水平,执行4年。这4年的过渡期用于三家私营电力公司收回因竞价销售而形成的沉淀成本。

这三条主要方案都包含着违反市场基本原则的内容。

按照第一条的规定,实际上实现了电厂向电网批发电价的市场化,但第三条却固定了零售价格。显然,如果批发价格出现上涨。原有的三家公司就要承受高价购进、低价出售的局面。在制定改革方案时。电力公司认为电力批发与零售价之间有差价可赚。因而不但愿意满足政府提出的要求。还承诺直到2002年都维持电费不变。可是实际上。2001年出现了多种导致电力需求大幅上涨的因素。包括前一年夏季的炎热和冬季的寒冷导致用电量激增。以及作为发电能源的天然气的价格上升,于是,电力供需缺口扩大。批发价大幅上涨。但零售价却固定不动。电力公司很快就陷入经济困境。在加州拥有2400万用户的爱迪生公司和太平洋天然气电力公司表示,自2000年5月份以来。它们一直“高价进、低价出”亏损经营,亏损额已高达110亿美元,濒临破产边缘。

第二条规定设置的原因在于,政府担心电力公司通过与电厂签订长期合同的办法继续维持高电价,所以故意要求电力公司只能进行现货交易。试图以这种方法促进竞争。但是,这样做是根本违背电力市场的经济规律的。电力生产的特点是无法大量储存。同时需求却有可能出现严重的波动。而且,供给方面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调整――建立新电厂至少要用好几年的时间。由于具有这些特点。在电力领域。如果只存在现货交易,就会在电力需求上升的情况下给电厂提供趁机索要高价的机会。甚至。电厂会故意保持电力的供应不足状态以索要高价。而签订长期的合同,利用期货的形式,可以使电力购买方有效地规避这方面的风险。但是,由于政府禁止了电力期货交易,于是在2001年电力需求突然上涨的情况下。电力的批发价也就一路飙升了,甚至达到原来价格的10倍。

改革者希望通过“厂网分离”的市场化来促进发电厂的投资,以增加电力的总体供给。但这个目的并没有达到。过去10年来,加州没有兴建一座大型发电厂。投资者对于投资周期长、资金回收慢的电厂项目并没有特殊的兴趣。而且。面对现货交易市场。故意保持某种程度的供应不足也符合现有电厂的利益。同时,环保主义者在阻止新电厂的兴建上也功不可没。也许,加州的大停电在最终实现了他们向往的自然主义的生活方式。

可见。自由市场主义者对于改革方案不彻底的批评是很有道理的。可以认为。这种不彻底性要为电力危机承担很大的责任。那么,是不是可以如一些自由市场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只要继续坚持市场自由化的改革,把改革的方案修改得更加彻底。就可以解决电力的问题呢?

电力市场改革的意义篇(3)

引言

中国市场化改革从 1979 年开始算起,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其中电力改革已经推进了十八年。如果说,到现在改革还一点都未曾触动既得利益是不切实际的。有个观点是这样说的,增量改革理论就是在不伤害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增加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在垄断行业的改革上,铁路行业是网运分离,电力改革已经完成了网厂分离,下一步的改革重点就在于后两段,其中一段必然会触动到既得利益,@是不可避免的,而另外一段是触动和不触动的兼顾。我提过不能简单地拆分电网,也不能简单地输配分开。

电网企业无疑是改革的对象之一,但亦是改革的参与者,如果将电网企业推向改革的对立面,不啻于画地为牢,反而不利于电力改革的深化和最终电力改革取得预期成效。打破电网垄断,将售电与输电职能分开,成立电力交易中心及售电公司。增加购售电主体、提高售电市场的竞争程度,进而将电网的经营模式从“统购统销”改为“输电商”,是电力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与新起点。

售电市场放开之后,市场主体如何形成与发展成为焦点,大用户直购电是培育市场售电主体的第一步。

从欧洲与美国放松管制市场的情况来看,趸售电力市场已经充分的放开。电力大用户相比一般用户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采用通过签订长期双边合同、现货市场竞价交易、购买期货合同对冲价格波动风险等形式满足自身的电力需求。

大用户直购应该是一种机制,属于供用双方直接见面,通过类似“双向拍卖”的方式确定双方均可以接受的电力价格的交易行为。限制高耗能产业,应该属于政策限制,属于手段的范畴。最起码,不能因为高耗能可能获得较低的电价,就认为大用户直购电是不对的。

如果限制高耗能被认为是正当的目的,需要通过抬高其面临的电价限制其发展,那么加税抬高其能源成本属于局部政策手段。不应该因为高耗能直购电可能享受更低的电价,从而“投鼠忌器”,就限制一般性的整体经济机制安排发挥作用。

更进一步,根本上讲,对于高耗能的限制理由应该在于其环境的负外部性,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环境标准的提高与执行的刚性。高耗能并不具有“原罪”,其用电行为并不存在负的外部性影响。

总体而已,大用户直购机制作为电力体制改革的起点,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培养售电市场主体的第一步。

第一,可以一定程度上破除电网垄断性经营,还原电力公共事业的真意。大用户将是售电市场的第一批批发商与用电主体。

第二,通过直接交易,减少中间交易成本、解决价格的内生性问题、发现行政定价距离“最优价格”的差距。

过去的行政定价存在着对价格体系的扭曲,比如相对于电力的价值,有些地区电价水平过高(比如东部地区,可以利用进口的廉价煤炭,市场需求也旺盛),有些地区电力价格水平过低(比如煤炭产区附近的电厂,其节省的运输成本在煤炭市场化后极其有限),这些问题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交易成本的变化,是基本的市场价格变化与经营环境变化,与国有“资产”无甚瓜葛。

第三,对于进一步电力体制改革具有程序性与能力建设的意义。

这一改革措施,无疑将提高总体电力运行的效率,“做大蛋糕”,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与最终电价与产品成本,提高发电、输电与用户的“福利总水平”。如果这一改革对整体的意义重大,非常必要,那么必须冲破受损利益群体的阻挠。改革的整体“必要性”(提高整体效率)的经济问题与改革的分布式影响可能阻碍改革“可行性”(部分利益群体受损)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新的购电主体如何起步与发展?

拆分电网公司,将售电与输电职能分开,应该是比较自然的快速培养市场主体的途径。其基本的商业模式,是从发电商购电,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与规模效应,销售给其他电力用户,实现批发价格与零售间价差形成的盈利。通过电力的购买时间点与区域的可能差异,有可能赚取更大的收益。物理的电力市场与金融的期货期权市场的日益融合将提供更大的机会。

面向智能电网的售电模式的未来

智能电网的发展已经充分拓展了包括未来学家、能源学家以及电力工作者的想象空间。以通信与自动化技术的进步为基础,以分布式能源与电网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为载体,以实时的电力价格为行为引导信号,未来电力系统供给与需求的双向互动有可能使得电力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界限日益模糊。在一定意义上,所有人都是生产者与消费者,这就是未来学家展现出的未来。

具体技术层面,电动汽车的潜在发展以及与电网电力(V2G)的互动,有可能使车主成为新型的消费者,它通过观察价格信号与自身的需求来决定自己生产和消费的数量与时间;而分布式的屋顶光伏,也使得家庭用户成为售电商变得可能。未来,一些跟互联网更紧密联系的技术与商业模式可能会得到更大的拓展。在这方面,任何的想象可能也不会过分。

建立电力市场与开放电网是售电“蓝海”的前提

短期来看,目前中国电力系统存在的过度冗余问题,将是售电侧健康发展的一个障碍。因为可以预见,随着大量的机组从备用转为参与售电侧竞争(因为压缩的上网市场价格与输电商收益),市场的终端价格将跌落,降低整个售电行业的租金与利润水平。这对于一个新的市场未必是一个好消息。因为电力产品具有高度均一性。人们因为特斯拉[微博]酷会购买特斯拉,但是电力市场完全是价格竞争。

长期来看,只有建立了实时的价格市场,并开放电网基础设施,消费者的需求响应与行为改变才能发挥作用,电力系统才能成为一个日益交互的系统,售电侧的商业模式才能够更加成熟,并极大的激发降低用电成本创新的活力。售电侧也能够像互联网产业一样,成为一片竞争的“蓝海”,我国才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如果的确存在)中跟上世界的步伐。

回顾“电改 5 号文”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鉴于多种利益集团、利益因素、利益理由的相互纠葛,除了在厂网分开、推进全国联网领域等方面实现了改革以外,其所倡导的竞价上网部分则处于徘徊不前的状况。“电改 9 号文”的,燃起了大家对电力改革的热情,但是 6 个配套实施文件的下发,相信又让大家从狂热中重新静下来思考,结果是多么的似曾相识。一切都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对于电力垄断行业来说,永远是那句:“唯我所利者,皆用之,唯我所损者,皆缓之”,当然,一切也没有想象的那么悲观,因为“这是最坏的时代,这也是最好的时代,这是失望之冬,这也是希望之春”。

电力市场改革的意义篇(4)

英国第3次电力市场改革是在已经运行的电力市场基础上的改进。目前英国电力市场总体是稳健、高效的,但是市场形势已有改变,气候变化成为未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当前的电力市场无法满足未来能源形势的变化,因此电力市场改革势在必行。英国电力市场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电能市场(发电厂、售电公司和大用户交易电能的场所):其中,批发市场进行中、长期双边交易和现货交易;为了实施平衡电力供求,有30min的实时竞价市场,由独立调度实时安排平衡电力市场。发电厂之间的竞争是为了激励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及投资风险。目前,影响发电厂投资风险的因素有:技术水平、开发和建设风险、投资时机选择、经营风险、燃料价格风险、碳价格风险、电价格风险以及监管风险。2)输配电网络:英国国家电网公司下属的输电公司负责输电网的建设与发展,而配电网络运营商负责运营各自区域内的配电网。各输配电公司有义务发展和维持一个协调、高效和经济的输配电网络。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电力市场已完全实现配售分开。3)零售市场(售电公司卖电给家庭和企业用户)。零售市场上,售电商之间的竞争和鼓励用户选择提高了售电商的服务质量,同时使政府压力变小且得到更高的税收收入。随着市场形势的改变,气候变化成为未来工作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政府鼓励推进可再生能源政策和脱碳目标陆续出现,主要激励措施和法规如下。1)欧盟排放交易系统:2005年开始,制定全欧洲的碳价格,推动各个方面的脱碳工作。2)可再生能源义务:2002年开始,对售电商要求增加一项提供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或支付相应费用的义务。3)气候变化税:2001年开始,与政府签订气候变化协议的企业可减免该税的80%,可再生能源发电、发热厂免征该税。4)继续对发展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的电厂投资。5)对小规模发电实行固定电价制度:2010年4月开始鼓励5MW以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政府鼓励社区拥有可再生能源计划。6)激励企业和公共部门以提高能源效益为目标的减排承诺能源效益计划,很快也将包括家庭和非住宅的绿色新政计划。政府也支持欧盟电力市场的进一步整合以增加供电可靠性并为用户提供低碳经济的电能。改革方案也将充分考虑欧盟市场一体化的趋势。

1.2电力市场改革的必要性及关键因素

目前,英国能源行业处于更新换代的关键时期,未来10年,大概有1/5的英国发电设施将被陆续关闭,其中包括大量的老旧核电站和造成严重污染的燃煤发电站。由于电站的关闭和电力基础设施的更换升级,在10年间英国需要1100亿英镑投资。同时由于电气化发展,预计未来的电力需求将大幅增长(到2050年电力需求预计增加30%到60%,峰荷时可能需要现有发电容量的2倍)。因此需要改革来吸引投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英国将增加很多低碳发电容量,它们一般装机成本较高,且要么间歇性强(风电),要么调度灵活性差(核电),因此在技术和经济性上会出现很多问题。低碳发电装置的这些特点意味着电力系统需要更多灵活的备用容量,满足各时刻的电力平衡。在目前的电力系统,投资信号还不足以强到能提供满足日趋严重的间歇性能源的备用容量。若不改革,备用容量在10年后会低于10%。英国已设定了2020年前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34%、在2050年前减排80%的目标。如果在现有市场设置和政府干预下,没有额外措施,到2020年电厂碳排放可减少20%,但这个下降速度不足以达到英国2050年的减排目标。因为英国40%的碳排放来自能源行业,所以为顺利完成减排目标英国必须向低碳电力转型,据政府估计,要达到减排目标,需要在2030年使电力生产完全脱碳。按照当前的市场条件,预测到2030年平均每户每年的电费开支将增加200英镑,每年大概为500英镑左右。最新的影响评估报告预计2016年到2030年相比现行政策,实行第3次电力改革后每户每年用电开支将减少38~53英镑。因此政府认为,只有改革才能确保长期安全、优质和价格适宜的低碳电力,同时电力市场改革可以使英国保持在投资低碳电力领域的领导地位。

2电力市场改革的预期效果

英国电力市场改革的目标是推动低碳电源发展、确保能源安全和抑制电价过快上涨,而这次改革预期会达到以下效果。1)推动英国经济发展英国电力市场改革吸引大量投资来重建电力设施,将刺激经济发展和改善就业形势。这是因为在电力改革中需要全国大量的专业人员来设计、规划、加工、建设和运行许多项目。2)帮助实现碳减排目标为实现法定碳减排目标(2020年前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34%、在2050年前减排80%的目标),电力工业在本世纪30年代必须减少碳排放。电力市场改革将激励各类低碳技术发展,使得低碳电力的比例提高。同时容量市场激励减少用电需求,同样有助于碳减排目标的实现。3)确保英国的电力供应安全英国电力市场曾经长期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和合适的备用容量。但是DECC和OFGEM已经通过研究发现,如果继续下去而不改革,备用容量将会无法保证可靠的电力供应。建立容量市场,可以保证投资者的收益,使发电商提供合适可靠的备用容量。通过扶持各类低碳发电,电力改革将使电力供应多样化,这样会改善英国能源的安全性和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4)维持电价在较低水平无论电力市场改革与否,家庭用电价格都会上涨。分析表明电力市场改革后家庭用电价格短期内会稍微上涨,但是到20年后家庭用电价格会比未经改革的用电价格要低。这是因为更多的低碳电力将会降低电力批发价格、提供更好的备用比例。

3英国第3次电力市场改革的主要内容

为达到上述预期效果,英国电力市场进行了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机制、容量市场机制、碳价格支持机制和碳排放标准等内容的改革。英国采取的改革措施各有其针对性,同时又相辅相成。根据措施的针对性,可将改革内容分为以下3个方面,其中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机制属于低碳发电与安全运行2个方面。1)低碳发电推动电源低碳化,主要采取以下3项措施。①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机制:为了促进对低碳发电的投资,实行针对低碳电源入网的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机制。②碳价格支持机制:为减少投资者的顾虑,保证碳的价格公正合理,激励投资者投资于低碳发电,设立碳交易价格下限。③碳排放标准:为了推动电源低碳化,限制高碳电源的发展,对新建机组建立碳排放性能标准。2)安全运行保证电力供应安全主要采取以下2项措施。①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机制:为了使得电力企业有发展电力和低碳电源的资金,实行针对低碳电源的上网电价和差价合约相结合的机制。在促进发电商大力发展低碳电力的同时可以确保电力供应充足。②容量市场机制:为了应对老电厂关闭和新建电厂的间歇性、随机性等问题,建立容量市场。3)政策制度要想确保电力改革的顺利进行,使电力改革达到设定的目标,需要与之配套的政策制度改革。已公布的4个主要改革措施如下。①资产监管:由监管机构提供承诺,设定价格上限,将与垄断相关的投资回收。②市场准入:为增加电力市场的流动性,确保独立的新能源电力公司能够获得长期合同,英国电力市场改革制订了电力购买协议。③利益冲突及应急处理:英国政府委任英国国家电网公司的调度中心来负责管理容量市场和差价合约。④过渡期处理:投资合约保证差价合约生效前的早期投资;可再生能源义务政策在过渡期仍然有效。下面介绍英国第3次电力市场改革主要内容。

3.1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

3.1.1上网电价

上网电价是由政府和低碳发电厂签订的长期合同确定的电价,可保证电价在未来15至20年不变,有3种主要形式。①奖金式上网电价:发电厂在批发市场卖出电后可以额外得到一笔固定奖金,西班牙电力市场使用此模式;②强制上网电价:发电厂在任何市场卖出电后都能得到一笔固定奖金,德国使用此模式;③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这是一个双向的长期合同,保证发电厂可以在不同卖电价时得到固定的价格,荷兰采用这种模式(也称为“滑动溢价”),丹麦在海上风电上使用这种模式。1)成本效益讨论这种上网电价将有效保障低碳发电厂的效益,同时只要政府持续关注批发市场的边际成本,上网电价是可持久的。奖金式上网电价是最容易实现的。奖金式上网电价与碳价格结合后给低碳发电很好地价格支持,也直接激励了投资。它的优点是长期稳定地实现脱碳目标和可再生能源目标;其缺点是一旦投资过热,成本较高,电价相对过高。上网电价中成本效益最高的是强制上网电价和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因为它们有相对较低的公共投资成本,也就降低了投资风险,从而减少了为增强低碳发电竞争力的财政压力。强制上网电价和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能吸引更多的投资群,尤其是小规模的独立发电厂商和公共机构投资方。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可以减轻超额奖励低碳发电的风险,与碳价格机制更有相容性。2)国家财政讨论短期内向低碳化过渡需要大量的投资支持,但是从中长期看,过渡期费用的性价比是很高的。因此低碳减排是未来政府能源工作上的重心。奖金式上网电价可预测且易于管理,而强制上网电价和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易于变化,难以预测或管理。但政府相信相对复杂的机制在成本、效益和持久性上的作用是更重要的,同时公众对强制上网电价和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支持较多。总之,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结合了奖金式上网电价的优点(补助成本低,因而投资成本低;提高售电商信心,吸引新的市场竞争者)和强制上网电价的优点(保留市场信号,也影响市场信号),另外它有很好的成本效益和持久性。但是政府还要研究如何做好市场改革的平稳过渡,避免对可再生能源投资的间断。英国第3次电力市场改革推荐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机制。

3.1.2差价合约

为了确保低碳电力生产商的积极性,促进低碳发电投资,实行针对低碳电源的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成立由政府管理的专门机构与低碳发电企业签订长期差价合约。其中,参考电价是基于市场批发电价得到的,基荷发电(包括核电、部分生物质能发电和装有碳捕捉的火电等)的参考电价时间周期稍长,目前为提前一季度确定(条件成熟后可以定为一年);间歇式发电(包括太阳能发电、风电和潮汐发电等)的参考电价时间稍短,为提前一天。当参考电价低于合同所规定的合约电价时,由政府补贴差价,当参考电价高于合约价格时,高出部分返回政府。也就是电力竞争性市场的价格波动只对用户侧发生作用,对于发电侧则实行相对固定的电价,使发电商能够看得到合理的回报,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的财务激励。

1)差价合约核心内容合约价格是差价合约的核心内容之一。现在已经了不同低碳能源初步的合约价格,也规定了每年在低碳能源方面的总费用(包括差价合约、可再生能源义务和小规模上网电价)。国家电网负责分析不同合约电价对政府的目标(低碳、安全和价格合适)的影响,一个技术专家组负责对国家电网的分析进行审查,最后DECC根据审查结果决定合约电价。合约价格的设定原则是与可再生能源义务、低碳能源的扶持力度一致,保证对新能源工业的持续投资。从可再生能源义务的支持力度转换到差价合约的合约价格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包括对批发电价的预测、15年或者20年的支持力度、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变化、电力购买协议的期限、开发商的有效税率和由于采用差价合约而降低的资本成本。随着低碳技术的发展,低碳成本会降低,合约价格也会随着降低,消费者到时就可以减少电费支出。合同期是差价合约的另一核心内容。合同时间长度已经标准化,但是也可根据技术因素灵活调整。目前标准化的合同期有:新能源项目的合同期为15年,生物质能发电所有合同到2027年都结束(不论合同开始时间)等。

2)差价合约发放过程只有符合标准的电源才能申请差价合约,合格的标准如下:①低碳能源;②新能源容量要大于规定的最小值;③工程拥有有效的建筑许可和并网许可(最低标准),对于某些技术(尤其生物质能)将有一些额外的要求;④如果已有的混合火力电站(同时燃烧生物质和化石燃料)已经接受可再生能源义务,它们可以接受一个差价合约转变为生物质能火力电站;⑤大的工程要求提供给交付机构一个政府认可的符合标准的供应链计划,申请者需要提供工程名称、规模、地点、预期投产时间和是否分期交付。差价合约发放原则最初是先到先得,当发放预算的50%之后,交付机构就会查看政府征收控制框架下是否还有余量继续先到先得的发放方式。如果余量不足,交付机构会启动回合发放法。一旦开始回合发放,交付机构每年将组织2次发放,到时申请者可以密封投标提交一个可以接受的合约电价。最初的回合发放会提供给所有合格的申请者差价合约,当到一定阶段时,交付机构同样会查看政府更宽泛的征收控制框架下是否还有余量继续该发放方式。如果余量不足,就会按照差价合约的合约电价排序,优先发放价格低的合同。如果开发商觉得交付机构没有正确执行规则,可以上诉。上诉过程分两步:第一,在申请失败者的要求下,交付机构需要检查他们的决定是否正确;第二,如果申请失败者仍然认为交付机构没有正确执行规则,可以上诉到OFGEM来检查他们的决定。在上诉没有得到解决前,将不发放差价合约,从而保护申请者利益。

3.2碳价格支持机制

2013年财政预算中将采取碳价格支持机制,与其他改革方案一起,建立连贯的一揽子计划。碳价格支持机制有助于提高碳投资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对低碳发电的投资兴趣。它通过增加电力批发价格,影响传统能源价格竞争力。低碳发电不必支付碳排放费用,经济竞争力增加,因此鼓励了对低碳发电的投资。因为低碳发电投资周期长,投资者要确定低碳发电未来的收益,也就是要求碳价格的确定性。目前欧盟现行的碳交易系统的碳交易价格比较低,在英国无法激励投资商投资低碳能源。为减少投资者的顾虑,保证碳的价格公正合理,更有力地激励投资者投资于低碳发电,英国政府设立了碳交易价格下限。规定CO2在2013年、2020年和2030年的碳价格下限分别为16,30,70英镑/t。当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成交价格低于政府规定的价格下限时,由政府补偿其差价部分。“碳价格支持机制”的正式实施时间为2013年4月1日,当天英国为碳交易设定16英镑/t的底价。但这个机制还无法完全实现2020年欧盟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20%的目标,因此需要与其他机制配合。如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从而同时满足脱碳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20%的目标。碳价格属于税收政策而不是财政支出。它的变化是与欧盟协议相关的,内容包括:增加环境税的税收比重;使税收制度更具竞争力,更简单、公平。

3.3碳排放标准

为了使英国能达到其碳减排目标,限制高碳电源的发展,对在英国建立的任何新电厂,都要限制碳排放量,明确禁止新建碳排放超过450g/(kW•h)的煤电厂。2009年英国发电机组的碳排放量平均为573g/(kW•h),其中燃煤机组的碳排放量平均为882g/(kW•h),燃气机组的碳排放量平均为376g/(kW•h)。这个排放标准只要求新建机组必须满足,对过去已建成的机组并不追溯。新的碳排放标准意味着未来所有新建燃煤机组必须安装碳捕捉与封存装置。3.4容量市场为了应对旧电厂关闭和新建电厂的间歇性和灵活性较差的问题,电力市场不能只有电量市场,还需要建立容量市场的机制,以吸引发电设施建设的投资和需求侧参与市场。容量市场是在现有的电量市场外单独设置的,可以由供应侧和需求侧2个方面来参与。电力生产者可同时在这2个市场操作,提供的容量和发电量都可收费。容量市场机制由政府指定机构或售电商作为购买方,交易方式为集中竞价或双边交易,并可采用物理交易或金融性的容量期货权交易。2014年英国政府将为2018年或者2019年冬天以后的备用容量组织第1次容量市场的拍卖。容量市场包含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但是暂时不包含北爱尔兰。

1)备用容量:根据调度中心对满足电网长期可靠性标准所需的备用容量分析,DECC决定容量市场中拍卖的备用容量合同量。

2)竞标:大部分已有的和新形式的容量都可以参与容量市场的拍卖,只有一部分容量无法参与容量市场,包括差价合约支持的容量、有小规模上网电价或者可再生能源义务的容量等。需求侧响应的容量有竞标的资格,长期减少用电需求的项目也可以参与容量市场。在调度中心的组织下,容量供应者给出可提供的备用容量,合格的容量将竞争4年后或者1年后交付的备用容量。已有的发电站默认可得到1年后交付的容量合同,新改造的电站可以得到为期3年的容量合同,而更长的容量合同主要给新电站。

3)二次交易市场:在竞标年和交付年之间及交付年里,参与者可以进行二次交易。

4)交付:竞标成功的容量提供者将在交付年得到相应的报酬,同时需要履行交付年在需要时提供能量的义务,否则就要面临与停电损失相关的罚款。5)费用:容量合同的费用将根据市场份额由售电商提供。费用由售电商经结算机构交给容量提供者,如果容量提供者面临罚款,它们的罚款也会经结算机构交给售电商。为备用容量预付的费用期望通过减少批发电价的方式得到。调度中心在容量市场中的职责包括为容量市场拍卖容量的大小提供建议、执行拍卖和授予容量合同。一个技术专家组将对调度中心的建议进行独立的审查研究。OFGEM负责管理第1次拍卖后容量市场中技术性的规则,并管理调度中心和执行容量市场中的规则。政府有意向指定Elexon公司为容量市场的结算。

4英国第3次电力市场改革的其他问题

除了上节介绍的英国第3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外,还有一些改革的监管政策制度及过渡期处理的安排等内容,本节简要叙述如下。

4.1资产监管基础

资产监管基础通过由监管机构提供的可信承诺,回收与垄断相关的投资。在电力方面,资产监管基础已用于开发和维护输配电网络。网络权持有人有权提高价格,但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由OFGEM批准网络权持有人的价格,并计算出相关成本,然后设定网络经营商可收取的价格上限。这也就意味着将风险从开发商转移给售电商。该风险包括购电风险、电价风险(短期和长期),以及不同的上网电价、建设风险、施工风险。对低碳投资来说则大大降低了风险。资产监管基础可以降低低碳发电的容量成本,从而满足英国的低碳目标,就这点来说有监管的企业的成本比没有监管的企业更低。但是,由此发电厂没有了市场风险的信号,政府预计,缺失市场激励信号造成的损失可能大于投资成本下降带来的收益。因此,资产监管基础是需要和其他低碳鼓励政策联合施行的。

4.2市场准入

英国电力市场改革制订了电力购买协议,来确保独立的新能源电力公司能够获得长期合同并增加电力市场的流动性。保证市场高流动性是电力市场改革能够高效率、低费用运行的关键。OFGEM目前在研究提案来增加电力市场的流动性,但是政府也在法案中寻求法律依据,希望当电力工业和OFGEM没能按时完成目标时政府可以介入。

4.3利益冲突和应急处理

为确保改革方案的机构是合适的,英国政府委任英国国家电网公司的调度中心来负责管理和英国电力市场改革中的容量市场和差价合约。由于调度中心是一个私企,同时是电力市场改革的利益相关者,因此政府有权在特定条件下重新任命一个新的机构来代替国家电网的调度中心。

4.4过渡期处理

1)投资合约在过渡期,以签订长期合同的方式来保证差价合约开始生效前的早期投资。在差价合约生效前,管理部门和相关开发商启动早期形式的差价合约———投资合约。对投资合约的处理如下:①确保投资合约转让给差价合约交易对手,或者由专门的交易对手机构来处理投资合约;②管理部门应该被授权为投资合约提供资金(如果投资合约没有转让给交易对手),应确保制定相关规则来要求售电商为投资合约提供资金(无论投资合约转让与否);③需要将投资合约提交议会,他们的付款责任将在法案制定中视情况而定。2)新能源过渡在可再生能源义务政策下过渡期投资安排是至关重要的。英国可再生能源义务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该政策机制设计复杂,不确定性较大。为降低市场不确定性,政府计划以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政策逐步替代可再生能源义务政策,预期到2017年全面结束配额制对新上项目的实施。在过渡期(2014年4月到2017年3月),新建新能源发电厂可以在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政策和可再生能源义务政策之间任选一个政策。

5英国电力市场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英国电力市场改革进程对于中国建立适当的电力市场机制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1)英国第3次电力市场改革是为提供安全、低碳和价格合适的电力而进行的,充分考虑了英国的电力行业基础和未来的能源发展趋势。对于中国电力市场改革而言,虽然不能完全照搬英国的电力市场模式,但是可以参考英国电力市场改革的目标,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力体制。

2)英国原来的可再生能源义务政策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的配额制,其政策机制设计比较复杂,导致政府监管难度大,存在诸多漏洞,后来不断增加修补条款,更增加了监管难度,在第3次电力市场改革中将逐渐由基于差价合约的上网电价机制代替原来的琐碎的修补条款。中国在制定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时,设计应简单明确,保障政策效率和可操作性。

3)英国为确保供电安全,建立了容量市场机制。中国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的扩大,将来同样需要更多的容量来保障供电安全,可以参考容量市场机制,引入市场因素来刺激容量投资建设。

4)英国进行各次电力市场改革前都进行了详细地咨询调查,坚持先立法再改革,一套完整的法制体系是保障英国电力市场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而中国则在相应的电力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上停滞不前,要想顺利进行电力改革,亟须完善法制体系。

5)英国前2次电力市场改革希望将电力看成商品交由市场管理,而第3次电力市场改革又认识到在新形势下一定的行政干预是必需的。参照英国的经验,在电力改革中应该同时考虑市场和行政手段。而中国目前过于依赖行政手段,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

电力市场改革的意义篇(5)

(一):从国外电力改革中学什么

电力市场化改革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各国多样化的改革实践引发了人们的深入思考。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去年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官员都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些新鲜名词像“拆分”、“破碎”、“横切”、“纵切”、“电量现货交易”、“电量期货交易”、“电力库”等纷纷出笼。

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电力改革也应遵循这样的指导思想,其最终目标是促进电力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力的需求。

中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方案怎样设计,才是代表电力工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如何对待国外改革的经验方面,大家讨论的焦点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是全盘照搬,还是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有选择地借鉴;从国外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中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怎样把电力工业本身的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与市场经济的原则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力体制改革,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电力市场化改革有什么区别;如何处理好打破垄断与发展民族工业,实现规模经济的关系等等。

近年曾有许多单位对国外电力改革进行过考察,本报从今天起刊发一组文章《世界电力市场化改革对我们的启示》。这是根据今年早些时候的一份考察报告整理而成的。希望对关心电力改革的人们有所启发,我们也欢迎大家就这个问题发表意见。

今年2月和4月,为了解西方主要国家电力市场化改革进展情况,以及改革后电力立法和电价机制情况,我们先后去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比利时和欧盟总部作了一些调查。综观世界各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既有降低电价、提高服务质量的成功经验,也有像美国加州电力危机这样的教训。那么,我们应该从这些国家电力改革的实践中学些什么呢?

结合本国政治经济的实际情况确定改革目标

在改革的潮流面前,各国都结合本国实际,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符合本国在国际市场中战略定位的改革目标,并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措施,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英国电力富余,用电增长缓慢,对电力发展需求不大,电力改革是以私有化、引入竞争、降低电价为主要目标。将国有电力局分解成12个地区配电公司、3家发电公司和一家高压输电公司,以后逐步私有化,开放发电市场,引入竞争机制,输配电继续实行垄断经营,加强监管。对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则结合实际,对原有电力公司进行功能性分离。

美国的电力企业以私营为主,电力改革目标是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打破垄断、降低电价。大企业用户是推动改革的原动力。美国电力工业以州管理为主,联邦能源委员会只提出厂网分开、发电引入竞争机制的要求,具体改革方案由各州结合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改革模式多样化,有PJM电网的成功经验,也有加州失败的教训。

欧盟也只是对各国电力改革提出原则要求,改革模式、进度由各国结合本国国情自行确定。法国的电力改革是在欧盟指令的框架内,以保持整体实力和竞争优势,扩大在欧盟内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因此,法国电力公司仍然是国有化公司,保持一体化的体制,只是在功能上将发、输电业务分开,以满足欧盟指令的要求。这是以电价的低廉和用户满意为基础的,也是法国政府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保存实力、向外扩张的思想体现。

日本的电力改革虽然也以自由化为目标,但坚持谨慎原则,在保证有稳定的投资,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前提下,进行自由化改革。这是适合日本资源依赖进口、九大区域电网之间不存在资源优化配置的特点的。

各国在改革中一般都以现有电网管理体制为基础,提出改革方案,并采用渐进的改革方法,从改革到基本完成一般都要十年左右时间。

电力改革要实现多重目标的平衡

实施电力改革、建立竞争性电力市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主要原因是改革有多重目标,而且相互之间有矛盾。这些目标包括:

---用户希望低电价、高服务质量和安全稳定供电。

---股东希望得到较高的投资回报。

---电力公司希望公司获得发展和采用新技术。

---员工希望工作有保障和高工资。

:请记住我站域名政府希望实施全国性的能源政策和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电力发展方针。

---环境保护组织希望减少污染。

---监管者希望能够通过竞争实现最优选择,通过监管实现价值最大化。

---燃料供应商希望保护其市场和投资。

电力改革必须使上述目标相互平衡,要实现这种平衡,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电力发展的不同水平,确立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

不同发展阶段的电力市场,改革的着眼点和目标不同

根据各国的经验,成熟的电力市场的标志是:电价水平一般反映了成本和投资回报率;用电客户有较高的电价承受能力;有限的用电需求增长;有限的筹措资金的需求。

而发展中电力市场的标志是:在电价方面交叉补贴现象较为普遍;用电客户对电价上调的承受能力有限;对建设和扩充电力设施所需的资本具有很大的要求。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电力市场,改革的焦点和首要目标是不同的。对于成熟的电力市场,改革的焦点是降低电价,改革的首要目标是:降低电价,提高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充足的发电容量,基础设施扩建和升级,吸引投资成为改革的次要目标。

对于发展

中的电力市场,改革的焦点是电力设施的扩建,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吸引电力投资,建设充足的发电容量,基础设施扩建和升级,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降低电价,提高效率和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则成为改革的次要目标。

电力市场化改革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

电力市场改革的意义篇(6)

综合改革试点的方向

作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首要任务,构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就是要抓住改革试点历史机遇,促进义乌小商品国际贸易便利化、监管规范化、作用长效化,实现义乌市场持续繁荣发展,为全省扩大出口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实现贸易便利化是构建义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基础。实现贸易便利化,是解决好事关义乌市场对外贸易突出矛盾的客观需要,也是适应国际贸易格局重大变化的迫切要求。一是努力冲破制度障碍。长期以来,国内没有针对小商品出口的贸易便利化政策措施。小商品贸易便利化水平是衡量义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志。建立市场采购贸易便利化体制机制,实现小商品出口“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可以成为义乌市场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支撑,为全省乃至全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二是积极释放有效需求。实现贸易便利化,改善外贸环境,就是要通过简化程序、增强透明、统一标准、完善规范、减少限制等措施,进一步向义乌市场放权,取消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规定,免收出口商品法检费用,清理不合理收费,减轻企业负担,使义乌市场的出口潜能进一步释放出来。三是有效增强发展动力。从一定程度上讲,试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是释放改革红利和平衡改革风险的一项制度创新。通过义乌先行先试改革,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分享制度红利,可以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发挥好义乌改革对全省经济的示范带动作用。

实现监管规范化是构建义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保障。建立完善纵向联动、横向合作的监管体制是义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重要任务。一是切实规范监管。近几年来,法检商品的目录有所扩大,检验检疫尤其是法定检验收费对义乌出口企业来讲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实现市场采购贸易监管创新,切实落实免收出口商品检验检疫费等改革举措,涉及义乌市场各方现实利益诉求,需要在改革实践中进一步规范。二是合理配置资源。现行的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主要针对生产企业制定,对来自不同厂家与销售商、不同品名的法检商品必须分批检验收费,有的商品还要送实验室甚至外地实验室检验。目前,还没有针对市场采购贸易的法律法规。探索针对市场采购贸易的监管法规,需要统筹兼顾,合理进行顶层设计,完善监管流程,科学分配行政资源。三是科学控制风险。先行先试监管制度有效降低了义乌改革的风险。小商品监管改革试点如果成功了,其经验可在全省和全国范围推广,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如果失败了,可将小商品出口的风险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之内,以避免对整体市场贸易产生冲击和影响。

实现市场持续繁荣是构建义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核心。义乌市场30多年所积累的物流、商品流、信息流等优势,是其他地方短时间无法取代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义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本质是为小商品对外贸易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政策洼地,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实现义乌市场持续繁荣发展。一是坚持有形市场为本。义乌市场的健康发展是探索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前提。构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需要与推进义乌市场商品质量、发展形态、商业模式等方面转型升级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商品竞争力提升推动外贸的发展。二是坚持电子商务为先。跨境电子商务指的是生产和贸易企业或者个人通过电子商务的手段,将传统贸易中的展示、洽谈和成交环节数字化、电子化,实现产品进出口的新型贸易方式。跨境电子商务为义乌小商品出口提供更为顺畅和便捷的渠道,对于实现我省外贸转型升级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三是坚持改善环境为重。适应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相关配套政策和监管措施的确立,为义乌小商品对外贸易提供了要素支撑,将改善企业交易、支付、物流等贸易环境,降低企业在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等方面交易成本,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上实现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跨越。

坚持贸易便利化改革中

形成有义乌特色的贸易促进体系

实现市场采购贸易便利化,概括地说,就是构建低成本高效率对外贸易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对外贸易发展内生动力。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实现小商品出口环节的便利化、出口效益的最大化。

落实好国家已出台的贸易便利化政策措施。去年10月至年底,国家有关部委已出台过免收出入境检验检疫费等的贸易便利化政策。据国家质检总局统计,仅去年免收政策就惠及进出口企业近40万家。当前我国经贸环境复杂严峻,进出口增速均明显放缓,今年7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制定便利通关办法,暂免出口商品法定检验费用,减少法检商品种类,发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等,意在通过制度创新,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扩大一般工业制成口出口,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义乌应努力抓住国家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的有利契机,用好政策红利,着力在转方式、调结构上下功夫,加快推动义乌外贸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小商品国际竞争力。

积极探索适应小商品出口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在充分吸收海关旅游购物便利措施的基础上,义乌应通过制度创新,提高市场贸易便利化水平,增强小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如先行先试企业报关信息在海关、检验检疫两家管理部门之间实现共享,抓紧在义乌实施海关与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合作试点实行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便利通关模式。所谓“一次申报”,即对依法须报检报关的货物,企业可在企业端一次性录入申报数据,分别完成报检和报关。“一次查验”,即关、检双方对同一批货物均需查验时,通过公共信息平台,按照“一次到场、一次开箱”的原则,依照各自规定共同进行查验作业。“一次放行”,即在“一次申报,一次查验”的基础上,由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发送核放信息,企业办理货物提离手续,真正使“义乌港”成为综合功能完善的“始发港”和“目的港”。

坚持监管规范化改革中确立与

国际接轨的小商品监管体制

从义乌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快确立试行义乌小商品对外贸易的“多品种、小批量、多主体拼箱组货”监管办法,探索建立符合义乌市场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监管措施,构建适应于小商品对外贸易、覆盖从源头到出口全过程的监管格局,实现“源头可溯、风险可控、责任可究”。

定位要准。围绕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这个中心,在服务发展中找准定位,积极推进监管创新,最大程度减少对小商品出口的限制。通过提供必要的监管服务,发挥监管部门的人才、设备、计量、标准等优势,建立和用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提供科技支撑,不断提升“浙江制造”水平,使浙江相关产业成为浙江经济的新引擎。

措施要实。去年以来,受国际大环境影响,我省外贸形势严峻,保增长压力加大。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积极落实调整出口法检费用和目录,逐步减免出口商品法检费用,支持监管部门积极应对玩具出口等重点产品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用好原产地优惠政策,加强诚信管理、分类管理和风险管理,推行差别化监管和动态升降级管理。

实施要严。严格监管是义乌市场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监管部门职能转变的重要抓手。围绕小商品出口质量安全突出问题,落实监管责任,整合检验检测机构,加强监管机构管理,规范监管行为,完善市场管理,整治违法行为,履行好我国对相关国际条约的承诺。

坚持全面落实市场采购贸易政策

与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并举

电力市场改革的意义篇(7)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存活下来就必须要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改革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就一直在进行,经过了由浅到深的过程。现在正处于电力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如何解决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科学性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进行有关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将从介绍我国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入手,分析我国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电力企业改革背景下应采用的市场营销策略。

1我国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而增加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人们对电能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这就使得电力企业不得不进行改革,以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顺应时展的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力企业进入了改革时期。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逐渐意识到市场营销策略对企业的影响,加大了对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视程度。其实,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行各业都开始意识到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性,市场营销策略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现阶段,电力企业越来越独立,在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也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性支持。在新的市场形势下,电力企业也意识到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增加企业效益。而增加企业效益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进行合理的市场营销。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促进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2我国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电力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第一,就是电力市场分布不均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用电量不断增加,从而使得很多地区都出现了用电高峰期,进而出现了供电不足的现象,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电力企业必须要加大供应量。但是,电力企业主要解决的是发达地区的用电荒问题,对于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供电不足的现象仍旧较为严重,经常会出现停电、断电现象。而电力企业并没有对这些不发达地区的用电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电力市场分布不均匀不仅影响了一些地区人们正常的生活,同时也影响了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就是电力企业内部管理缺少规范性。电力企业情况较为特殊,电力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财务进行管理。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同时还有利于提高企业决策的准确性。但是现在很多电力企业都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不仅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同时也难以对市场进行准确地判断,进而影响了电力企业的投资决策;第三,电力价格与市场存在较大偏差。目前,很多电力企业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完善电力网络系统上,从而忽视了电力价格等比较实际问题。现在,我国电力企业的定价方案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市场的了解不够,定价不合理。另一方面是没有认识到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定价不准确。电力企业定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影响了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使得市场营销策略变得更加不合理。

3电力企业改革下应采用的市场营销策略

鉴于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存在较大的问题,必须要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首先,应制定符合电力企业实际情况的营销战略。电力企业的营销战略是其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参考标准,将直接决定市场营销策略的合理性。电力企业应依据制定的营销战略逐层确定市场营销部门的任务。第一,是决策层。决策层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市场营销战略,并对相关职能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确保企业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同时,还应加强企业与外部市场之间的联系,以便能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第二,是相关职能部门。各个职能部门在企业中处于中间阶层,所承担的任务比较重。一方面要和决策层进行沟通,以便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营销战略。另一方面还要和基层员工进行沟通交流,关注用户的需求变化情况;第三,是营销人员。营销人员是企业营销战略的直接执行者,其专业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最终营销战略实施的情况。因此,必须要提高营销人员的专业水平。完成上述工作相当于是对电力企业内部的营销管理系统进行了重新的梳理,使其变得更加规范化。其次,应加强和客户的沟通,了解客户的需要。市场营销的主要对象就是客户,只有全面了解客户的需求才能制定出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营销策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电力企业和客户之间的沟通比较少,从而影响了电力企业对市场的判断,进而影响了电力企业的相关决策。因此,必须要加强和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例如,可以组织客户会议,面对面地了解客户的需要。最后,应完善全国电力市场。不同地区对电力的需求是不同的,电力企业在关注发达地区的用电需求时也应关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用电需求。为了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电力企业可以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将客户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并采用不同的供电策略。同时,还可以根据地区差异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4结论

总之,在电力企业改革的背景下,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对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电力企业应加强对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视,制定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使电力企业能更好的发展。

作者:齐大鹏 单位: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黑河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电力市场改革的意义篇(8)

1.问题的背景

供电企业是由高度计划经济而迈入市场经济的,电力的自然属性使其必须垄断经营。正是其垄断经营也给供电企业市场发展带来诛多问题:供电企业市场发展热情不高;经营机制不活;人员创新意识不强;计划经济企业的味太浓等很多问题困扰着供电企业。

2.GU供电公司的环境分析

2.1 外部环境分析

(1)宏观经济发展总趋势

2008年我国经济经受了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通过精心有效的宏观调控,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格局,预计GDP增长10%左右,CPI上涨6.3%左右。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我国经济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预计2009年GDP增长9%左右,CPI上涨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6%,贸易顺差2350亿美元,同比减少约9%。建议宏观调控将“保增长、促转型”作为基本取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政治环境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而确立的执政新理念,是我国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现期”并存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发展目标。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古崇尚“和谐”。孔子曰“礼之用,和之贵”,荀子认为“万物各得其以和为生”,如今,国家电网公司也倡导“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企业文化,刘振亚总经理提出供电企业要努力创造“和蔼、和谐、和睦”的良好氛围,建设“一强三优”现化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均体现了建设和谐企业的趋势。供电企业构建和谐企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2.2 行业环境分析

企业发展战略的建立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必须对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进行分析。电力行业中供电企业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长期以来,供电企业是当然的垄断企业,但电力体制改革和农电体制改革后供电企业面临着市场经济的考验。根据国务院[2002]5号文件的规定,供电企业在输配分离的条件下,它是一个从事电力配售的配网企业,是由省级电力公司控股或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3.GU供电公司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目前电网企业管理现状的总体状况是一般。

贵企业管理现状的总体评价是较差。近年来电网企业的社会形象变化趋势有改善。电力市场化改革中,已经明显感觉到压力。当前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企业管理手段落后,经营效率低。贵企业经营效益好坏依次取决于国家政策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企业所在地域等环境因素。电力企业应该优先考虑利用市场化手段,用电价引导电力消费,降低电力需求的波动性以适应宏观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变化。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进展速度太慢。我国目前两家电网公司和五家发电公司为主的电力市场格局不合理。对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发展前景有一定信心。对现在的区域电力市场规划,规则,运行情况满意程度为一般。目前区域电力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电网输配没有分开。将电网输配,配售分离对贵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将变好 。将电网输配,配售分离对电网安全状况将变好。认为对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的态度: 有必要改革,支持。您对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的进程判断:需更长的时间。认为主辅分离对电网企业经营管理有何影响:利大于弊。贵企业近期有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意向。如果需进行融资,会优先选择何种融资方式:发行企业债券。认为目前的大规模电源建设是: 符合目前电力需求状况。认为目前电网和电源规划的协同性如何:问题很严重。认为近几年电力紧缺的主要原因是:前几年电源建设投入少 ,经济发展过热。如果贵电网电力紧缺,估计什么时候会缓解:两年后。认为电力紧缺时电网企业最好的对策是: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改善用电特性。认为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电网企业应该建立怎样的股权治理结构:国有控股,但国有股可少于50%。

4.GU供电公司发展战略

为了实现公司今后10-15年的发展战略目标,针对当前体制改革和电业以及非电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战略任务、具体目标与措施:

4.1 锐意改革进取,实现体制创新

GU供电公司体制改革的总体任务是,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国家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和管制业务与非管制业务分开的改革趋势,落实公司改革的三大任务,即市场化改革和公司制改组,理顺内部运营和管理体制。

4.2 积极拓展市场,推进营销革新

GU供电公司在产业发展和市场中定位于电网经营,首要的任务就应该是强化电力营销管理,积极开拓电力市场,以优质服务促进电力消费。特别是在我国电力经营由计划经济逐步转为市场经济和电力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新形势下,开拓市场,促进消费,是实施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根据前面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预测,今后一段时期内重庆市渝中区较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以及工商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电力需求将呈增长的趋势,电力市场是广阔的,关键是要积极开拓,搞好营销,以优质服务促进消费。

4.3 夯实发展基础,优化电网结构

GU供电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经营重庆市渝中区电网,加快发展电网,优化电网结构,是其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为了改变目前重庆市渝中区电网网架结构不合理的局面,迎接三峡电站建成后大规模输送电力的需要,满足西部龙头重庆市渝中区对电力的需要,建成具有运行灵活可靠、经济安全的现代化电网,要抓住国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为期三年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工程的重大机遇,加快步伐,分阶段实现电网结构的完善化、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

4.4 促进电价形成机制改革,保障业主合理收益

电价是电力企业的生命线,现行电价体系极不合理,对GU供电公司的短期经营和长期发展,都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为此,公司必须有自己的电价战略,以能动地协助和影响政府推进电价形成机制的改革,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司主业的合理收益。

4.5 产业多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GU供电公司经营重庆市渝中区电网,是市场经营的主体,必须按照市场经济法则,追求资产保值增值,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基本目标,在国家法律和产业政策的允许下,自我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制定发展战略和决定投资方向。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电业为核心,推进产业多元化,应该列为是GU供电公司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也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的有效途径,是适应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实现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开、减人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必然要求。

5.建议

面对新形势下GU供电公司要做好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公司员工要强化使命感、责任感、荣辱感,把勤勉尽责作为职业追求,把维护公共利益作为最高准则,让每位公司员工在业务报告上的签名,成为诚信的标志、诚信的品牌、诚信的形象。同时,公司可以推动建立一套包括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制度遵守诚信评价体系制度,并定期公布,以加强社会监督,公司诚信建设的健康发展。

加强GU供电公司内部管理,实现业务质量的有效控制,是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只有高水平的执业质量,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维护GU供电公司独立、客观、公正的形象,才能树立起信得过、打得响的优势品牌。以人为本,加强对GU供电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

面对企业发展规模化、市场需求多元化、服务国际化,加强内部治理,推动做强,是实施GU供电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目前GU供电公司的规模、知识储备、风险和质量控制体系、员工素质已不能适应大型国企的发展步伐,有必要推动强强联合,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拓新的业务,创造自己的品牌。阻滞GU供电公司做大做强的不合适宜的规定终将逐步消除,GU供电公司将迎来发展上的全新阶段。

GU供电公司要真正做大做强,不能简单地把几个企业合并在一起,而应该采取实体吸收合并的形式,做到资产合并、人员统一调配、业务统筹安排、市场资源共享,实行业务标准、质量控制、市场发展、技术培训、内部管理统一的动作模式。这样才能真正降低管理、人力、信息、财务等成本,通过规模优势提升竞争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管理和技术,知识和人才,有什么不是可以流动的要素?

参考文献:

电力市场改革的意义篇(9)

误区之一:将多种产业改革受挫、徘徊归咎于电力体制改革

2002年国务院下发的5号文件,宏观上确立了主辅分离、三产改制的目标要求,旨在最终建立起规范、公正和高效的市场体系。但是几年下来,仅局限在基本规则与制度框架上改革,执行效果并不明显,也引发了许多问题。一是许多老企业,尤其是欠发达和落后地区的多种产业,由于长期得不到政策性扶持,大多数多经企业掌握的资金少、质量差、实力弱,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独立生存能力,是调整重组工作首先遇到的最大困难。二是这些地区三产基础薄弱,负担重,改制难度大,过高的国有集体资本比例和负债水平,以及相对低的资产质量、人员素质等,难以吸引新的资本注入,企业要改制困难重重。三是发达地区的多种产业,虽然各方面基础要好得多,但一些企业为抢占先机,走边缘政策,采取“球”战术,短时间内大规模扩张,引起各方关注而被紧急叫停,很多正在进行的改革不得不改弦更张,这种“硬着落”式的改革其实是一种倒退,无疑增加了改革的成本,也不免使得许多从事电力多种产业的同志失去了发展企业的信心。一些长期从事多种产业的经营者认为,搞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却陷入了困境,响应了改革,却担心会走弯路。

应该承认,几经反复出台的电力改革方案,有其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多种产业改革的进程,但这不应该成为抹煞改革成果的理由,改革本身就是要探索一条没有走过的发展道路,必须要摸着石头过河,从宏观到微观需要有个过程,而绝不是一步到位或是一蹴而就的,但仅仅归罪于政策本身是偏面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主客观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打乱了改革进程,由于改革主导者事先对困难估计不足,不得不从初始的重点推进之后,到大幅度回归渐进模式,进而渐渐地不进而退;从强制力的改革,到渐进采用内部人自我改革模式,改革每向前走一步,都因新旧问题的凸显而不得不调整步伐,导致改革徘徊反复。二是政策与操作层面缺乏有序衔接,由于涉及多种产业的改革缺乏可操作性,尤其是调整和配套策略跟进滞后,整体推进犹豫,让企业决策者感到顾虑重重,造成改革长期处在一种拉锯状态,一直没能找到有效突破口,各项改革工作时断时续,一些企业经营者也因改革创新受挫,对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决心发生动摇,失去了发展多种产业的信心。三是一些经营者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分析研究多种产业改革的意义,造成改革徘徊的许多问题其实由来已久,如企业的发展政策、资产质量、竞争实力、人员素质和历史包袱等等,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出现,而许多问题也只是随着改革深入,才逐步浮出水面,改革得立足点就是要在逐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实现体制与机制的转变,有些人在思想上受传统价值理论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很深,往往跟不上形势的变化,遇到问题往往做出意识形态的极端判断,把问题归罪于改革,而在行为上偏离改革方向,采取自由主义行为,或是采取了一些被动观望、消极等待的保守主义做法。

既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反思中国电力改革,对原有改革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是必要的,但意识形态的冷静更是当前所亟需的,无论碰到何种困难,都要有一个理性的思考,而不是因噎废食,停止改革的脚步,更不能轻易否定既定的方针政策,改变即定改革方向,这其实是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不应当有丝毫动摇。

>误区之二:认为电力体制改革将电力多种产业推向了市场,也推入了绝境

改革之槌落下,必然伤筋动骨,电力体制改革的继续推进与业内许多结构性问题产生的碰撞也是必然的,这也是任何一个产业市场化改革所必须经历的痛苦历程,但它只是暂时的,现在有些人常常用个案来否定改革全局,认为多种产业不改革没有出路,改革是寻找

死路的观点,是不负责任的悲观态度。

其实电力多种产业不乏改革的例证,回顾发展历程,多种产业从来也就没有停止过改革的脚步。以浙江省电力系统为例,90年代初是公司化改造阶段,解决了多种产业法人地位问题,也初步形成了主辅分离并轨运行格局,由于企业具备了法人地位,人财物权获得回归,企业获得了一定的创业自由与经营自由,企业经营者的改革激情得到极大释放,多种市场化经营手段得到合理运用,许多企业是在这一时期通过集资、发行债券、借贷等负债经营手段,得到快速起步,并创建了自己的生产发展基地,这种改革虽然在当时不被认同,但在后来的发展中被证明这一步改革对于多种产业的后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90年代中期推行的股份制改造,让企业资产实现了资本化,多种产业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概念的同时,也引入了市场竞争和风险意识,多种经营企业内部首次建立起了董事会、监事会制度,两权分离使法人治理结构得到完善,多种产业的机制创新开始活跃。“十五”时期的民营化改造,资本性质发生了变化,所有者发生了变化,许多多种经营企业也由此从国有或集体控股转变成了民营企业,这是质的转变,不仅在资本、经营管理、分配收益等方面实现了与主业的彻底脱钩,也将企业真正推向了市场。现在回顾每一次的变革,都是为了适应当时形势的发展、市场的变化而进行的产业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但多种产业并未因此停止了发展的脚步,反而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和生产力,企业实力不断壮大、竞争力得到增强,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时至今日,从改革中一步步走出来的浙江电力多种产业,早已摆脱了80年代单纯的“电力服务公司”的模式,不少企业不仅跳出了“电力”,也走出了国门,一跃成为产业和行业的领头羊,成为地方的一支经济支柱。从93年到2000年,系统直属单位多种经营总收入增长了5倍,利润增长了5.5倍,总资产增长7.2倍。而同期2000年中电联统计显示,全国电力多经企业的年销售收入总额相当于全国20个工业主要行业的第9位;利润相当于第12位。电力多种经营企业向国家缴纳的税金2000年为123.2亿元,自1989年电力多经建立统计以来向国家缴纳税金总额己达854.54亿元。

事实证明,改革是发展的主动力,“十年磨一剑”,90年代持续的改革,多种产业一步步走向市场,也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得到锻炼,走向成熟,企业不仅没有沦入绝境,反而释放出了巨大的活力,经济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最显著的一点是总量持续高速增长。这种增长,部分是靠国家扩大内需而实施的两网改造资源的高投入,另一部分则源于企业的改革与创新。如果当初惧怕改革、抵触改革,电力多种产业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但在成绩的背后,我们还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多种产业依旧面临着继续发展的挑战,由于当初很多改革是自下而上自发性的,改革并不彻底,部分领域依旧停留在转轨的中间状态,许多问题不断积累,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选择是继续推进多种产业的改革。

误区之三:认为电力多种产业离开主业就会丧失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一方面是依存度高,几十年来,多种产业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坚持以电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却没有发生改变,造成了整个行业的资源高度集中于电力相关产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资源结构以及人才结构的布局在多种产业领域严重倾斜,资金的投入方向,收入利润的来源渠道、经营业务范围、人才素质要求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各方面无不是围绕着“电力”在做文章,而相对于外向型产业拓展投入严重不足,根据历年来的统计结果显示,浙江省电力多种产业的收入,来自于主业市场的比例基本维持在70的高位,来自于与电有关的业务收入比例高达90,部分企业的收入来源几乎100来自于主办单位,这种投资的单一性和产业结构的失衡最终反映在多种产业收入结构的唯一性,这构成了电力多种产业市场化改革最大的风险,也是许多人担心和后怕之所在。

另一方面,如果说以前的改革主要是体现在产业体制领域的话,那么,“主辅分离”的改革则是要在多种产业的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上实现突破,不管今后的局势如何发展,主辅之间的交融关系必定会淡化,利益共同体会逐步被产业链较为紧密的而又相互独立市场共同体取而代之,并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培植一个公平、公正、规范高效有序的市场新体系,逐步将竞争引入条块分割的封闭市场,因此,可以预见未来利益格局的调整将不可避免,这种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不仅会对多种产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价格产生巨大的调节力量,也增加了未来多种产业发展风险因素,同样也是许多人心中的忧患。

电力市场改革的意义篇(10)

文化领域内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是电视行业。在改革大潮中,中国的电视制度也在不断地变化,电视行业的性质由改革开放之前的党和政府的喉舌演变为今天党和政府的喉舌、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公共话语空间”等几种性质融为一体的行业;定位也由改革开放之前的文化事业单位到后来的文化产业部门再到今天的创意产业部门。如何解释电视制度的变革就成为一个具有现实关怀意义下的学术问题。许多学者从事了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的研究,相关的著作也很多,研究的视角和趣味也各不相同。由于研究者的视角和趣味各不相同,造成了对同一个问题的研究难以形成对话。关于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的研究,散布在不同的研究范围内,有些学者以新闻改革的题目在研究它,有些学者以媒介体制变革的题目研究它,也有部分学者直接以电视制度变迁的题目来研究,这种局面使得收集相关的资料要花费比较大的力气。本文试图从学科分类的角度出发对这一研究进行整理,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新闻传播学对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的研究

新闻传播学一直以中国的传媒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所以新闻传播学的学者一直对中国传媒体制的一举一动进行着观察。关于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的文章也是新闻传播学者著述最多。但是新闻传播学者对中国电视制度的研究差异性不大,也就是说争论不多,大家的意见比较接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良荣、吴信训等学者,他们对中国的传媒体制包括电视体制的变革不断地进行着观察和总结。李良荣的《十五年来新闻改革的回顾与展望》、《21世纪前10年中国新闻媒介走向》、《垄断・自由竞争・垄断竞争――当代中国新闻媒介集团化趋向透析》、《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等一系列文章对中国传媒体制的变化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我国新闻改革的总状况是:在维持新闻体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由观念的变革来拉动新闻媒介的改革。媒介产业的体制特征是行政壁垒下的四级建制即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媒介网络。从1992年前后至20世纪90年代末,突出表现是媒介产业化步伐加快,一大批面向市场。注重经济效益的通俗化媒体获得较大发展。各个媒体的内部都进行了非常大的变革来应对市场竞争。吴信训也从传媒经济发展的角度对中国传媒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到1992年是广开财源、提高经济效益的探索阶段,1992年以后是市场经济观下的媒介产业化、集团化阶段。但是他们的研究主要是对发生了的变化进行解释和说明,没有深入地解释中国传媒体制变革的原因和动力问题。

林晖认为新闻业改革的最大成就是两度引入信息概念。第一次引入信息概念改变了中国传媒单一的宣传功能,媒介以传播信息为主的功能得到了认定;第二次引人信息概念确立了信息产业的性质。使得传媒确立了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媒介经济蓬勃而起。从而使得传媒业的结构从单一发展为多元;经营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市场方面受众崛起,竞争展开;管理走向法制化,理念也有所更新。他对中国传媒改革的基本动力的归纳是认同了李良荣的观点: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社会生态环境变化是推动媒介变革的深层动力,外国学术观念引进带来的观念革新是外部的推动力。

对于中国传媒是否形成市场机制,目前新闻传播学界还没有统一认识,强月新的博士论文《我国传媒市场运行机制研究》认为中国的传媒市场已经形成,传媒业已经进入市场经济。而李良荣等学者认为中国传媒业还没有进入市场配置资源的阶段,不能认为传媒业已经进入市场经济。

新闻传播学对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是回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迁这个问题,即对变迁的过程进行了很好的记录和分析,对于变迁的机制、逻辑、技术进行了一定的讨论。

三、政治学对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的研究

政治学对中国电视制度变迁进行研究的文章比较重要的有钱蔚的博士论文《政治、市场与电视制度》,她认为中国的传媒制度变迁主要由政治、市场与公共领域三方博弈形成。她认为政治与市场的互动影响着中国电视制度变迁,她把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的动力解释为市场的发展,认为市场的发展是电视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政治顺应了市场的要求,以自觉和务实的方式来对媒体进行控制。她认为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的性质是一个电视从政治权利领域走向“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的过程。

对于电视制度变迁的历程,她认为制度的变迁首先源于观念的变化,继之以传播内容的正本清源和传播媒介功能的重新定位,然后才触及传媒自身的生存状态――产业经营的发展。产业经营的发展已成为电视制度变迁的核心,它又反过来影响了电视管理体制的变革,并为这种变革提供了内在动力。

张朝阳的博士论文《90年代以来中国传媒变革研究》指出了中国传媒的变革是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的“增量变革”。这场变革所催生的增量和积累的存量,已对既有传媒体制形成了日益膨胀的博弈张力和变革压力,使其面临着一种深刻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危机。这种危机也把中国传媒体制逼入了必须进行“突破性改革”的“深水区”。

两位研究者都认为市场是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但是他们没有详细分析市场是如何推动中国电视制度改革的。同时他们认为政治会自觉地顺应市场变化进行媒体体制改革,过于简单和理想化。现实的情况是,在电视领域内,开放哪些市场,哪些内容不进人市场仍然是一个政治性的决定而不是一个市场性的决定。对此。新闻传播学的学者多有评述,比如邓忻忻就认为这种改革只是现存行政主导的广播体系的物理延展而非改制,是原

有体制的内向延伸而不是“增量改革”,他的观点与张朝阳的观点就形成了紧张的对话。

四、新制度经济学对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的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引入中国以后.积极对中国制度的变迁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有解释力的模型和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从“成本和效益”出发对一些制度变迁做出了非常有力的解释。它的解释逻辑主要是“效率机制”。上世纪90年代,新制度学派在各个学科的影响非常大,有许多著作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电视制度的变迁。

陈怀林使用了“制度创新理论”来研究中国传媒的渐进式变革。他把中国的传媒制度分为三个层面:传媒的宏观管理制度、采编运作制度和经营分配制度。他认为改革的成本决定了制度各个层面的变革顺序;预期收益决定了各地传媒的改革动力;制度创新的路径是自下而上的合谋;创新的方式是连续的边际调整。

邓认为,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中国的大众传媒属于“政治性企业”,是政府规制的对象。从表面上看,国家通过它的政策和政治作用影响传媒效益的生产和分配,尤其是通过执政党和利益集团的行动影响资源的分配,影响经济作用的成本和利润分配。那么,反过来传媒市场和经济力量又决定着执政党和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决定着权力和利益在各方面如何分配。双向的政治收益和经济效率取决于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如产权的所有制、经济主体的投资状态和其他界定交换领域和范围的博弈规则。而一种形式的制度变迁要花费多少成本才为社会所接受,取决于既得现实社会的权力结构。他认为,1983年颁布的中共中央37号文件最大的意义是向广播、电视行业内引入了商业经营元素或成分。这一突破性变化在当时又集中地表现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力博弈的结果。它所确定的规则是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对地方各级政府兴办广播、电视的绝对审批权,在行政管控系统内部实行“权力下放”,以换取地方投入的积极性。由此形成地方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但是,这种制度安排没有向非公有制经济开放,也没有向其他公有制行业和机构开放,只是向省市以下的广电行政管理部门放开和扩大了对广播电视业发展的一定自,因此这种改革只是现存行政主导的广播体系的物理延展而非改制,是原有体制的内向延伸而不是“增量改革”。这使得广播系统由原来的纯行政或者纯事业性质的系统运转,变为“行政、事业、营利”型的三位一体。

五、社会学对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的研究

传媒行业不是传统的社会学研究范畴,但是由于传媒行业在文化和意识形态行业中的重要性,有少数社会学者对传媒业进行研究。

作为上海SMG集团的党委书记,宗明尝试着以组织社会学的方法对SMG集团进行了分析,她以“秩序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为思考的出发点,在分析的过程中部分地吸呐了制度学派、理性选择制度学派等理论流派所关注的“公共意义、制度绩效、稀缺性资源”的分析要素,再加入“制度的自我支持机制”这个分析要素,来对SMG进行案例分析,对当前电视台的实际运作进行了很好的分析。她的研究对理解电视业微观层面的变化非常有帮助。

潘忠党认为我国新闻改革的核心是“体制改造”,它不同于“和平演进”,也有别于“体制转轨”。他认为我国新闻改革的三大特点是:(1)现行新闻体制的基本原则不变。(2)缺乏目标体制的完整设计。(3)新闻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对新闻改革的行动主体――新闻工作者来说,这些特点的综合构筑了不确定程度很高的改革大环境。为处理这不确定性,也为体现改革空间之限定的正当性,改革的主体采取上、下“合作”的途径,以经营方式为驱动,以“临场发挥”为基本行为特征,创造性地运用改革话语中市场经济与党的新闻事业的语汇,改造新闻生产中的社会关系,重构现存体制的内在活动空间。这一改革的运行方向,至少从目前来看,并不在于“创造”新的体制.而是使现存体制能容纳相对多元的“非常规”活动,并使之具有更制度化、更可预测的特点。

上一篇: 节能减碳宣传 下一篇: 景区营销宣传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