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的原因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05 14:35:45
少子化的原因篇(1)

日本少子化现象的产生原因

由于当今日本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年轻人的失业率很高,而物价上涨速度快,经济的房展却不如人意,导致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十分大,工作十分艰辛。年轻热在适婚年龄却一直在忙于自己的工作与事业,无暇估计自己的婚姻问题,所以导致了日本年轻一代晚婚的现象极为普遍,年轻人结婚的年龄越来越大,许多年轻男女都不希望自己在20-30岁的适婚年龄段结婚,而是选择一拖再拖,大多数日本年轻人拖到30岁出头才想起自己结婚的事情,晚婚逐渐成为了日本年轻男女的共识,反倒成为了在日本年轻人中的主流意识观。由于日本当代经济不景气,就业的压力大,年轻人也随时面临着失业的风险,所以出现了许多年轻人不但晚婚,并且在婚后也不打算生子,有些人担心生子后会影响自己今后的事业前程,而有的人则担心生下小孩后会大大增加自己的经济负担,自己承受不起新生儿大量的生活与教育的开销。有少数极端者甚至会走上不婚的道路,因为有的人决心将自己的一身放在自己的事业工作上,也有部分人怕结婚后大乱自己平日的生活。总之,不同于日本老一代的人,日本当今的年轻人受社会思想的开放,他们的个人想法也越发丰富而自由,不再是想他们的前辈那样注重一些传统的约定成俗的事,而是不断地追求自我的幸福与个性发展。

很多年轻人即使结婚了,也非常不愿意生育下一代,因为生育下一代的花费成本极其高,孩子的各种生活费,医疗费,教育费使得刚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完全不能承受这样重的经济压力。其次,不同于以往日本“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分工模式,现在日本家庭很少会有全职家庭主妇,大多数妇女都会从事社会上的工作,这不仅是由于经济不景气带来的无奈选择,也是年轻一代的日本女性追求自我幸福与自我理想追求的一个进步。然而,打破了日本原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分工模式后,也出现了显而易见的种种弊端,丈夫与妻子全部在企业公司就职,那么如果他们选择生育下一代,那么他们的孩子就没有人来抚养带领了,刚出生的婴儿一定要有人照料看管的,而现在的日本家庭也与从前的有很大的不同,年轻人一旦结婚成家后,就会选择与他们的父母分开居住,他们会与自己的配偶独自居住,所以他们的下一代又无法一直让他们的父母来抚养。虽然社会上有保育园的专门机构,可以帮助在外面工作的父母照顾小孩,但是保育园对孩子的照顾完全得不到日本民众的认可与满意,由于是让他人照料自己家的孩子,为人父母的也必定会很担心。近年来,日本的媒体不断曝光有许多保育园对儿童进行惨无人道的虐待,所以保育园的名声在日本一直不太好,家长们对保育园的可信度非常低,大多数家长都不会放心将自己的孩子托给保育园来照顾。不仅是保育园不断地有虐待儿童的事件发生,甚至还有亲生父母虐待儿童的事情常常被媒体曝光。儿童在小时候非常顽皮,常常使家长不放心,惹家长烦心,而他们的家长又要忙于工作,他们在工作中可能已经累得精疲力竭了,当他们遇到自己闹心的孩子时自然是十分气愤,于是便将自己面临的生活与工作的压力全部撒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对儿童进行了暴力虐待等不良行为。

受着日本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日本的丈夫很少会从事对子女的教育,他们会将对后代的教育责任全部推给他们的妻子。然而,与从前传统的日本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当代的年轻日本女性拥有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她们受的教育越广阔,事业与想法就越自由越开放,她们不再愿意像她们的前辈那样听从丈夫的一切安排,安于当一名贤妻良母,她们更加愿意从事社会的工作,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目标。然而,如果她们一旦选择了生儿育女,那么她们就一定得尽到一位母亲的责任,对她们的子女进行抚养与教育,这样一来她们就不得不辞去现有的工作,做一位全职太太来照料她的孩子与丈夫。但是,当她们的孩子渐渐长大,可以完成基本的生活自我料理时,她们的再就业就成了一个难题,一方面是由于她们的年龄变大,很多企业公司宁愿要那些年轻的应届毕业学生或者是一直在工作中,对工作有丰富经验的人,而不愿接受这些中年妇女的就职申请。其次,她们即使能够再次成功地踏上工作岗位,她们也很难适应原有的工作环境,也很难受到领导的重视与提拔,工资也不会有她们从前的工资高。如今日本一些年轻的知识女性她们有着丰厚的薪水报酬与美好的事业前途,她们不愿意因为生儿育女而耽误了自己美好的人生前景,不希望因为要抚养下一代而断绝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希望,所以这些女性就会毅然选择婚后不育,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意志坚定。

少子化现象对日本造成的不良影响

少子化的原因篇(2)

一般认为能力可分为:

其中,抽象逻辑思维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指实现由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飞跃的思维。在化学中,从观察和实验中取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之后,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以抽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认识化学现象的内在联系(如化学概念的形成)。逻辑思维能力指概念的判断、推理、论证等基本的思维形式和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等常用的思维方法。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按照由感性—理性—感性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

在初中化学介绍原子的概念时,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将橙红色的氧化汞进行加热,在试管壁上出现具有金属光泽、银白色的物质,聚集后成为液体,同时还产生能使木条余烬复燃的气体。前者是汞(水银)、后者是氧气。记录如下:

其次,进行分析与讨论:

(1)氧化汞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它有什么特征?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氧化汞分子保持着氧化汞的化学性质。氧化汞分子之间有间隔且在不停地运动着。)

(2)受热后氧化汞生成两种物质,汞和氧气。说明氧化汞分子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汞微粒和氧微粒所构成。)

(3)汞微粒和氧微粒称为原子,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有什么特点?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

(4)根据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特点总结出什么叫原子?

(原子是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

(5)此时,介绍每个氧化汞分子分解成一个汞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后,汞原子组合成金属汞;每两个氧原子组合成一个氧分子而形成氧气。

(6)图解。

第三,引导学生运用原子、分子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1)从以上分析、讨论得出原子的概念,再通过有关化学史的介绍,概括出原子-分子论。进一步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原子、分子的认识已越来越深入。为介绍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作好了准备。

(2)提问: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如何用原子-分子观点进行解释呢?

(硫是由硫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在加热的条件下,它们的分子破裂,其原子进行重新组合,每一个硫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生成一个二氧化硫的分子。)

(3)概括: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何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认识这类化学反应的实质?

(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的新分子。)

(二)按照逻辑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

下面以初中化学“化合价”一节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提问回忆]

(1)用电子式表示 NaCl和CaCl2的生成过程。

(2)用电子式表示HCl(气)和H2O的生成过程。

(以上两题不作考查要求,为形成概念作好准备)

(3)叙述Na、Mg、Al、Si、P、S、Cl、C、O、F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各是多少?

(4)什么叫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以上问题的目的,既是复习巩固前一节的基础知识又是为学习化合价的概念及确定作好知识的准备。

[讨论推断]

(l)为什么一个Na原子和一个Cl原子互相结合?(因为Na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 Cl原子最外层有七个电子,所以一个Na原子和一个Cl原子可通过失、得一个电子,而使它们分别达到稳定结构。)

(2)为什么一个Ca原子和二个Cl原子互相结合?(因为Ca原子最外层有二个电子;Cl原子最外层有七个电子,所以每一个Ca原子和二个Cl原子通过失、得两个电子,而使Ca原子和每个Cl原子达到稳定结构。)

(3)为什么一个H原子和一个Cl原子互相结合?(因为H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Cl原子最外层有七个电子,所以一个H原子和一个Cl原子通过共用一对电子,可使H原子和Cl原子均达到稳定结构。共用电子对偏向Cl原子。)

(4)为什么一个O原子和二个 H原子互相结合?(因为一个O原子最外层有六个电子;一个H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所以一个O原子和两个H原子,通过共用两对电子(偏向O原子)使O原子和每个H原子均达到稳定结构。)

[比较分析]

通过上面讨论、引导、点拨得到解答后,提出,上面四个问题的解答中原子在互相结合时,不管通过什么方式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此时,可充分让学生讨论。适时,可由学生或教师总结、概括。原子互相结合时,不论通过什么方式,总是要达到稳定的结构,由于每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固定的,它们得失或共用的电子对数目也是固定的。所以,原子互相结合时,必然会有一定的数目,这个性质叫元素的化合价。什么叫元素的化合价?

[总结概括]

此时,首先让学生看本节课本第一段,然后由学生默述定义。

[质疑应用]

问: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数值是如何确定的?

举例:一个 Na原子失去—个电子为+ 1价;一个 Cl原子结合一个电子为-1价。

回答:

(1)Mg和Cl结合时的化合价数值各是多少?为什么?结合时原子个数各是多少?

(一个Mg原子化合价为+2价,因为结合时它失去两个电子;一个Cl原子化合价为-1价,因为结合时它得到一个电子。结合时是一个Mg原子和两个Cl原子。)

(2) Al和F结合时的化合价数值各是多少?为什么?结合时原子个数各是多少?

(3) Na和S结合时的化合价数值各是多少?为什么?结合时原子个数各是多少?

(4) Al和O结合时的化合价数值各是多少?为什么?结合时原子个数各是多少?

(2—4题的答题思路与1题相同。)

通过应用既可巩固概念,又可为引出新的概念作好事实准备。

转贴于 [分析综合]

在上面的实例中,金属原子的化合价如何确定?非金属原子的化合价如何确定?

(一个金属原子失去几个电子,就是正几价;一个非金属原子结合几个电子,就是负几价。)

在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包括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如何确定?请进行分析总结。其中元素化合价的数值,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抽象概括]

经过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最后得出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数值的确定及化合价的法则。

按照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数值确定的教学程序,进行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数值确定的教学。下面只介绍教学中所提的问题。

(1) H和F结合时,化合价各是多少?为什么?结合时原子个数各是多少?

(2) H和S结合时,化合价各是多少?为什么?结合时原子个数各是多少?

(3) H和N结合时,化合价各是多少?为什么?结合时原子个数各是多少?

(4) C和O结合时化合价各是多少?为什么?结合时原子个数各是多少?

在让学生回答之前仍要举例说明:

如:H和Cl结合时共用一对电子,所以一个H原子和一个Cl原子的化合价均为1价。由于共用电子对偏向Cl原子,所以,一个H原子为+1价;一个 Cl原子为-1价。

关于化合价的应用这里就不介绍了。

(三)进行综合启发式教学

现以“原电池”概念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引言]

原电池从字意来看是产生电流的装置。电流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原电池的原理是什么?原电池形成的条件是什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仍然遵照认识源于实践的道理,首先进行实验。

[实验]和[分析]

(1)将锌片和铜丝分别放入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进行观察。(可以边讲边试;也可用投影仪观察实验现象)

(锌片上产生气泡且不断溶解,铜丝上无变化。)

让学生回答原因后,叙述离子方程式及电子转移方向和总数。

(2)将上述两个试管中的锌片和铜丝用导线相连接后,观察有什么现象?

(和前面的实验现象相同。)

(3)将锌片和铜丝放在盛有稀硫酸的同一烧杯中,并用导线将锌片和铜丝连接后,进行观察。

(铜丝上产生气泡,锌片不断溶解而损耗。)

让学生进行解释原因后,写出产生变化的离子方程式。

质疑:既然锌原子将2个电子转移到铜,2个氢离子自铜上结合2个电子形成氢分子。那么在锌和铜之间一定有电流产生。这种判断正确吗?

(4)装置和(3)相同,只是在锌和铜之间串接一个电流计,让学生观察现象。

(电流计指针偏转)

有电流产生。电流的方向如何?

(5)取一干电池。用电流计的正极接碳棒;负极接锌皮(第4个实验用电流计正极接铜;负极接锌片。)接通后让学生观察。

(电流计指针偏转且方向与铜锌原电池偏转的方向相同。)

小结:由于干电池的碳棒是正极,所以铜锌原电池中的铜也是正极。由于干电池的锌皮是负极,所以铜锌原电池的锌为负极。电流方向由铜到锌,电子流方向由锌到铜。

此时,写出电极方程式:

Zn(负极) Zn-2e=Zn2+(氧化)——阳极

Cu(正极)2H++2e=H2(还原)——阴极

质疑:锌、铜两种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相连接可以产生电流。其它金属等导体在相同的条件下是否也能产生电流呢?

(6)分别用铁、铜;铁、石墨碳棒,在稀硫酸中相连接,中间串以电流计进行观察。

(电流计指针偏转,并进一步确定电流方向和电极的极别。)

小结: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相连接,有电流产生。

[讨论]

(1)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也就是发生原电池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2)原电池的原理是什么?也就是原电池为什么能产生电流?

(3)原电池的能量变化是什么?此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后进行回答。学生在回答时进行疏导和指导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总结为:

(1)两块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等导体在电解质溶液中相联接,则发生原电池反应,有电流产生。

(2)原电池的原理是阳、阴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失、得电子的同时,外电路有电子作定向移动而产生电流。

(3)原电池是由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四)按照自然科学方法论的途径和步骤进行教学

所谓在教学中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论的途径和步骤,就是引导学生依照下面的程序进行学习。

不过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情况灵活运用上述过程。现初中化学“水”的一节教学为例介绍如下。

质疑:如何认识水的分子组成?

(1)首先要做好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得出:

阴极产生氢气;阳极产生氧气,其体积之比为2∶1。

(2)按下面的程序进行分析和研究

科学方法 认识过程

(3)具体的教学过程

①在演示、观察现象、写出化学反应式后,提问:通过实验说明水这种物质是由什么元素所组成?接问:水,氢气,氧气各属哪类物质?为什么?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原因。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所组成。水是化合物,氢气、氧气是单质。原因是:水分子是由不同种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所组成,氢气分子、氧气分子分别由两个氢原子、两个氧原子所组成。)

②写出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后,问:其质量比是多少?

(2×0.09∶1×1.43=1∶8)

接问: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为什么?

(也是1∶8,因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这样,由生成物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转换成水的宏观组成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③讨论:一个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比是多少?为什么?

(也是1∶8,由于水是由同种分子所组成。)这样,由水的宏观组成转换成水的微观组成。

④讨论:一个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是多少?

此时,进行启发。如果已知水的分子式为H2O,其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2∶1。那么,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比为:

2×1(H的原子量)∶1×16(0的原子量)

= 2 ∶ 16

= 1 ∶ 8

根据以上过程,怎样由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比求其个数比呢?得出:

氢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等于它们所占质量份数分别除以原子量后,这样,由氢、氧原子的原子质量比转换成原子个数比。

少子化的原因篇(3)

    青少年犯罪是指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就现实的危害程度而言,这种犯罪行为虽然不及成人犯罪,但所产生的危害性却不容忽视。因其犯罪主体的年龄较小,加上当今社会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因而不仅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周期较长,所牵涉的社会层面也较为广泛。此外,从当前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特点来看,不仅渐具成人化的倾向,且犯罪的手段也更加残忍。因此,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世界各国的有关人士及部门对此均极为重视,有人甚至将未成年人的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为世界三大社会公害。

第一部分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青少年犯罪总数呈上升趋势

近几年,青少年犯罪无论从人数和作案数都明显呈上升趋势。以我们焦作为例,2000年全市查获青少年犯罪人数3633人,2001年全市查获青少年犯罪人数4739人,2002年全市查获青少年犯罪人数4789人,这些数据说明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人数及比例都呈上升趋势。①

2、犯罪年龄趋于低龄化

青少年犯罪成员从年龄上看日益低龄化。从焦作市2000年至2002年查获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来分析,2000年查获的3633人中,17岁以下的有249人,占总数的7%,2001年查获的4739人中,17岁以下的有402人,占总数的8%,2002年查获的4789人中,17岁以下的有718人,占总数的15%。②

3、犯罪类型多样化

目前,青少年犯罪已几乎涉及整个犯罪领域。从焦作市近年来破获的青少年案件来看,犯罪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寻衅滋事等方面,但凶杀、强奸、伤害、敲诈、吸贩毒案件的比例都有所上升,如焦作市解放公安分局破获的以韩保红为首的团伙中,主要以青少年为主,犯罪涉及抢劫、绑架、强奸、寻衅滋事、伤害、贩毒等。③

4、犯罪形态团伙化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团伙化越来越明显,且团伙作案日益增多。以焦作市为例,2000年全市打掉青少年刑事犯罪团伙283个,这些青少年犯罪团伙以一定的方式和社会联系为纽带结成,有的以同学关系组成,有的以居住地结成,以成年犯为主少年犯参与,少则三、五人,多则二十余人,进行抢劫、强奸、盗窃等团伙犯罪活动。

5、犯罪突发义愤化,手段残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复杂时期,此时生理发育趋于成熟,精力旺盛,血气方刚,但缺乏社会经验,且普遍存在很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自控能力差,有时往往在外界的影响和刺激下,突发犯罪,不记后果,其盲目性给社会、家庭,包括青少年本身都造成了极大危害。

第二部分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一个普遍引起关注的问题,犯罪学界从各个方面进行了不同的探讨。只有真正明确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良好对策,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原因则成了青少年犯罪研究中的重中之重。④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心理发育未得到相应的引导,存在强烈的自我注意感,盲目自信,缺乏社会经验,而且逆反心理极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冲动,一旦遭受挫折或者某些合理的正当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本能的产生愤恨、仇视反叛心理,情绪易波动,且又难以自我控制,甚至一件小事也容易使他们产生激情,稍有诱发原因,就会触之即发,产生突发性犯罪。

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造成犯罪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同样,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也不是单一的,它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司法实践来看,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所面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和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影响。

    一、教育方法失当

少子化的原因篇(4)

犯罪

政治原因

经济原因

主观原因

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已经日益成为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的严重社会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一九五O年至一九五九年,青少年犯罪只占整个刑事犯罪的百分之二十。但是,一九七九年以来,不断上升,保持在百分之七十左右,一九八六年青少年犯罪占同龄人口比例的百分之十二点五,占刑事犯罪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二点五,一九八七年则达到百分之七十六点八。一九九O年全国青少年犯罪总人数为八十二万,二OOO年至今青少年犯罪人数更是一路攀升。这些触目惊心得数据,向责无旁贷的我国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研究课题。对此,我国学术界众说纷纭,著述甚丰。在此,笔者仅就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谈谈自己的窥管之见。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有自己的原因。我国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样,也有自己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在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多元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社会原因,又有个人原因;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阶级原因,又有经济原因。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宗教、道德、家庭等诸方面,而又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在一起。我们认为,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政治原因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犯罪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世长存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私有财产的产生而产生,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而且它最终也必将随着阶级、国家的消亡而消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国内阶级结构的根本变化,不仅不会产生犯罪,而且为我国预防、减少乃至最终消灭犯罪提供了根本保证。当前,在我国存在青少年犯罪是有其社会政治原因的。

1、国内剥削阶级残余及其思想的存在和影响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但是剥削阶级的残余分子和“特殊的阶级斗争”仍然存在,他们不甘心自己失去的“天堂”,除自己伺机直接进行犯罪活动外,还采取各种卑劣的伎俩,腐蚀、教唆青少年进行犯罪活动,与我们争夺青少年,以李洪志为首的“法轮功”分子,披着宗教的外衣,造谣惑众,迷惑人心,聚众围攻中南海和天安门广场自焚,企图推翻人民共和国,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是新的历史时期阶级斗争的具体表现。对此,我们必须时刻高度重视和提高警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落后于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而,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残余,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中,它还会长期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并且毒害我们”。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的残余思想还有一定的土壤和广阔的市场,它会长时期继续毒害和腐蚀我国青少年的灵魂,拉拢、引诱他们进行犯罪活动。当前,资产阶级惟利是图、损人利己、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泛滥,是我国青少年产生抢劫、盗窃、诈骗、流氓、强奸等财产型犯罪和性犯罪的直接原因。

2、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社会上种种消极丑恶现象的存在和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国际交往、经贸往来、文化艺术交流的发展,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扩大,西方资产阶级的种种消极丑恶现象同时也纷至沓来,这对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很坏的影响。当前,社会上存在的种种消极丑恶现象无疑是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又一催化剂。

十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影视事业在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是有些官办和民办影视厅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经常贴出一些诸如“香港风流刺激动作片”“当代性科学教育”等广告,引诱广大青少年,放映一些低级下流甚至淫秽的影片,加之录像机、影碟机进入现代家庭,家庭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一些淫秽影片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这样,有些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灵魂被腐蚀,从追求、寻求色情刺激,乱搞男女关系,发展到走上犯罪的道路。

前些年,我国文化市场的混乱,文学的苍白,各类非法出版物充溢市场,这对我国青少年的毒害更深。有的青少年对文化知识不感兴趣,头脑空虚,却对非法出版物爱不释手,传阅、抄录淫秽书刊,并仿效“试验”;有的青少年对武侠、艳史之类带有封建主义、格调低下的街头文学和厕所文学很感兴趣,整日游荡社会,结伙逞凶、抢劫、盗窃,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并且进入了家庭,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互联网的出现,把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地球村”,人们之间的交流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与此同时,网吧、游戏厅的纷纷建立,网上聊天和信息的交流,使青少年思想更加活跃,尤其充斥其中的色情、暴力影片和游戏,鱼目混杂,在“禁止中小学生入内”的幌子下,受经济利益驱使,惟利是图,向广大社会青少年昼夜开放,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有些青少年在网上盲目交友,相互间宣泄心中的苦闷与困惑,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国际帝国主义及其反动势力的存在,是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国际政治原因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阶级斗争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由于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影响,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还会存在,甚至在某个时期有激化的可能。前些年,在北京发生的“法轮功”分子,聚众围攻中南海和天安门广场自焚事件,就是以李洪志为首的“法轮功”分子与海外反动势力互相勾结,利用青少年的善良和热情,上演的一幕闹剧,是一次有计划、有预谋的企图推翻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严肃政治斗争,这是新的历史时期“阶级斗争的特殊表现”,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这是国际的大气候和中国自己的小气候所决定的,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②这充分说明,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今天,帝国主义及其反动势力,并没有放弃变中国为其附庸的美梦,总是千方百计拉拢、诱惑我国青少年,为其在中国建立殖民统治培养奴才,使我国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人民的罪人。这是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国际政治原因。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社会经济原因

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受社会诸因素的决定和影响。恩格斯说过:“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的发展”,因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③所以,我们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必须把探询的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经济领域之中。当今,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社会经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领域中的各种矛盾和弊端刺激人们的“物质欲望”,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党的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领域中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形式同时并存,脑体倒挂,分配不公、超前消费等矛盾和弊端,刺激了人们的物质欲望。在这种强烈的物质欲望的刺激下,一方面一些集体、个体和私营企业不顾国家的三令五申大量雇佣童工;另一方面有些家长急功近利,迫使子女做工、经商、帮助家庭劳动,加之近年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抬头和泛滥,使不少青少年及早弃学就业。据一九九八年统计,全国中小学生流失人数为八百一十五万人;据二OO一年全国范围的青少年犯罪调查,在十五岁以下未成年违法犯罪少年中,百分之九十二是从学校流失的学生。由于这些青少年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过早流入社会,在物质引诱和坏人的教唆下很容易走向邪路,所以,他们不仅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而且是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温床和一支“后备军”。

2、 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社会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等的发展,分配不公,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剧增,是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又一重要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引起了深刻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同时,社会的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等在近二十多年也得到了很快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的增大,城市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等问题。据估计,目前全国约有1000万~3000万城市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有一亿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尽管党和政府在再就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多种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由于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因素制约,这个系统工程的完成还需时日。无疑,城市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构成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据二OO一年全国范围的青少年犯罪调查,十六岁以上青少年犯罪中,有百分之五十三是下岗失业者或临时工。对此,我们必须加大工作力度,防患于未然。

3、学校教育的弊端和教育方法的僵化,也是当今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的倾向,在一些地方仍很严重。在一些中小学中,重点学校办分校、非重点学校搞重点班,忽视对“双差生”的教育和辅导,盲目追求升学率。结果使这些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由厌学下坠为弃学,长期流散到社会,形成危险的“流失群”。这些青少年一旦失足,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外,有些学校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的全面发展,没有把理想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道德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致使一些学生缺乏理想,胸无大志。尤其是学校对法制教育不重视或方法不当,使不少青少年成为法盲,犯了罪,不仅不知道犯罪,而且视为儿戏。对此,社会、学校必须高度重视。

转贴于 4、家庭教育的缺陷和家长对子女的不良影响,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青少年成长教育的摇篮,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品质需要从小培养,不良的习惯和品格也是从少年时发端的。所以,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影响,对青少年犯罪意识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直接地影响了对子女的教育状况。当前,我国家庭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双亲家庭:二是单亲家庭:三是多亲家庭。其中父母加独生子女的双亲家庭是家庭结构的主体。这类家庭中的父母由于受十年动乱的影响,多数自身文化素质水平不尽理想。加之双职工家庭,父母忙于工作和赚钱,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教育子女,并且有的家庭对“小皇帝”围着转,百依百顺,满足其物质要求,在教育上放任自流,以致使子女从小就形成任性、自私、贪婪和霸道的性格,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受的坏习惯。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入老龄化,多亲家庭不断增多,其成员复杂,一般是三世同堂,间或有四世同堂,在这类家庭中,受封建的“隔代亲”思想影响,教育方式不协调,很容易出现对子女一方放纵溺爱,另一方简单粗暴。溺爱的“亲情过剩”教育方式,久而久之,会使青少年养成骄横、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惯,一旦恶性膨胀,遭遇外界不良诱因,就会专横自私、胡作非为,导致走向违法犯罪。粗暴的“恨铁不成钢”式的教育方式,使青少年产生恐惧心理,身心遭到严重创伤,增大与父母之间的隔阂,性格渐渐变得孤僻、冷漠、脾气暴躁、情绪自卑、行为自私,极易到社会上去寻找同情和温暖,从而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家庭教育的不一致,使青少年形成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性格扭曲化,这也是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八O年婚姻法的颁布和二OO一年的修改,我国出现的第二次离婚高峰据高不下。据有关统计资料记载,我国的离婚率在增加,全国离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一九九O年为0.59%,一九九八年为0.89%,二OO二年为1.8%,在大城市北京、上海等地,每年登记结婚的和办手续离婚的比例已接近50%,因此,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这样,青少年的身心不能得到健康平衡发展,易形成情绪低落、自我封闭,易走极端等自闭失衡心理。有的单亲家庭重新组成一个带有继父或继母的家庭,随之而出现的感情间隙,加之有的孩子父母忽视言传身教,文化素质、道德水准低下,行为不检点、不文明或具有不良嗜好,甚至有违法犯罪记录,这就必然给子女带来不良的影响,诱发子女不良行为的产生,甚至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所以,家庭的影响也是造成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5、我国青少年的切身利益问题未能得到合理解决,导致内部矛盾激化,这也是当今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有十二亿六千万人口,其中青少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以上,也就是说我国有四亿青少年。广大青少年的存在,就需要解决他们的升学、就业、住房等问题,但是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力、财力相对还不够雄厚,党和政府虽然重视,但是暂时还不能完全解决关系青少年切身利益的问题,对此,有的青少年不能谅解,加之处理这些问题的部门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的存在,置《未成年人保护法》于不顾,不时发生损害青少年切身利益的事件,就导致了青少年的不满。这就使一些青少年悲观、失望,以至铤而走险发泄自己的私愤,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内在原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当今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除社会政治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外,就青少年个人而言,还有更重要的主观内在原因。

1、 生理上的特征和心理上的多种矛盾。

青少年是旭日东升的朝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后备力量,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生理特征的突现和心理上多种矛盾的并存,在外界诸因素的影响下,容易诱发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生理上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身高和体重猛增,体能增强。其次,肌体能量代谢快,感情易于激动,肌肉活动增强。再次,性激素的分泌,性机能的迅速发展,生理冲动的出现。虽然生理上的变化不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但它是当前抢劫、强奸等暴力性犯罪和性犯罪的生理基础。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随着青少年生理上的变化,在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心理上也表现为诸矛盾并存的局面,这体现在:首先,物质欲望的不断增长与满足相对减少的矛盾;其次,依附关系与自立要求的矛盾;再次,性生活的要求与道德、法制等的矛盾;最后,活动能量与认识水平的矛盾。若不能很好的正确对待和解决这些矛盾,青少年很容易受外界大环境因素的影响和诱惑,不冷静思考,凭一时激情而行为冲动,去实施被禁止的行为,进而触犯法律。

2、 腐朽颓废,吃喝玩乐的“幸福观”。

在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虽然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但是,由于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所以,封建的、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还仍然残存在人们的头脑中,污染和毒害人们的思想,加之十年动乱的影响,使这一残余思想愈演愈烈,在我国青少年中形成一定的市场,成为诱导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对青少年犯的走访中,知道他们的信条是:“人活着就是尽情地吃喝玩乐”,“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满足自己的私欲”,“吃饱喝足,死了不屈”等等。正是这些腐朽颓废、吃喝玩乐的剥削阶级人生哲学,把他们引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上的。可见,腐朽颓废,吃喝玩乐的幸福观,是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内在主观原因之一。

3、 封建的“哥们义气”的友谊观。

“哥们义气”是封建“行帮”的思想表现,我国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从根本上废除了产生这种思想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但是,由于旧的思想残余的影响,目前,在我国青少年中这种思想还有一定程度存在,甚至在某些青少年的思想中还占着主导的地位。他们在“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为朋友两肋插刀”以及“多个朋友多条路”等封建思想的支配下,山盟海誓,拉帮结伙,为所欲为,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带有黑社会性质青少年犯罪团伙倪端的初现,就说明了这一点。可见封建的“行帮”、“哥们意气”的友谊观,严重地腐蚀着青少年的灵魂,是当前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又一主观内在原因。

4、 绝对自由的资产阶级自由观。

自由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阶级特权的斗争中,提出的人权口号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历史上曾经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自由是一个历史的、阶级的概念,从来都没有超阶级的绝对自由,绝对的自由就是无政府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十年动乱期间,林、江反革命集团为达到他们篡党夺权的目的,曾一度把这个概念搞得混乱不堪。这样,就使我国一代青少年深受毒害,盲目的追求“民主”、“自由”、“个性解放”无视一切道德,纪律和法律,反对任何约束,在极少数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的挑唆下,他们极容易被迷惑,铤而走险,成为人民的敌人。河南省开封市刘思莹等同学在“法轮功”分子的蒙骗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自焚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绝对自由的资产阶级自由化,也是当今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5、 拜金主义的资产阶级物质观。

拜金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它是资产阶级普遍奉行的道德准则和人生信条。在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对外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同时,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消极影响也将随之而来,腐蚀我国青少年的灵魂,滋生“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对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极易诱发其不择手段,获取物质财富,走上抢劫、盗窃等财产性违法犯罪道路。所以,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⑨的讲话,切实做好新时期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集》第517页。

②《邓小平同志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讲话》《法制日报》1989年6月28日。

③ 杨家亭:《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发展论坛》1996年第9期。

④ 宗秋荣:《谈家庭教育功能的转变》,《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

⑤ 孙寿忠:《关于农村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与建议》,《济南共青团》2001年第8期。

少子化的原因篇(5)

手脚冰凉

冬季气温比较低,暴露在外的皮肤都会比较凉。另外,末梢部分散热快,气温低时毛细血管收缩,表面皮肤就会较凉。这是为了保持人体的热量。否则在寒冷的空气中,散热太快,人的核心体温就很难保持。

老人一直说“身上无衣怨天寒”。年轻人在冬季为了美,穿得比较少,又不活动,自然会手脚冰凉。

解决手脚凉的方法是穿衣、保暖、多活动。

痛经

痛经是另一个非常常见的被说成宫寒的症状。痛经的原因是什么?严重的痛经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或者子宫腺肌症引起的。当然也有可能,一部分人随着年龄增长、怀孕和分娩而症状改善。对于越来越严重的痛经,一方面要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另一方面也可以吃止痛药止痛。服用短效口服避孕药也是一个治疗办法。

月经不调、闭经

月经失调的原因很多,比如闭经,可能是脑部的下丘脑、垂体的问题,也可能是卵巢子宫的问题,需要进行激素测定、超声检查来判断原因。如果月经周期长,可能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或者围绝经期。总而言之,不是一个宫寒能概括的。

月经过少

月经量少的原因很多。首先要确定你是不是真的少,有一种月经量少是你自己觉得少。月经量少的原因之一是内分泌出了问题,卵巢功能减退了。这个需要检查卵巢功能。如果是卵泡刺激素增高,说明卵巢衰退,需要进行激素替代治疗。另一个常见的原因是子宫内膜损伤,常常由人工流a引起。表现是子宫内膜薄,尤其是月经前一周子宫内膜仍然不能增厚。这种情况不影响健康只影响生育,如果你没有生育要求,不需要治疗。除此之外的月经量偏少,是不需要治疗的,对于卵巢功能正常者月经量少比多好。

月经过多

月经过多不是宫寒也不是宫热引起的。引起月经过多的原因更多了,可能是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因为月经过多的背后可能是这些疾病,所以月经过多要进行详细的检查,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月经过多也会引起贫血甚至休克。长期月经过多导致贫血,对心脏健康也产生影响。

小腹部冰凉

人体表面的温度,比内脏温度低。而体表的温度在各个部位也是不一样的。四肢末梢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有很大的变化,头部、上腹部由于靠近血供丰富的大脑和产热的肝脏而温度比较恒定,腋下、散热少,温度也恒定。小腹部脂肪厚,大血管少,内脏的温度不易传导到皮肤,因此如果穿衣较少时温度就略低。如果你小腹部皮肤比手还凉,要看看是不是穿衣太少。小腹部凉不是宫寒的问题。

月经有血块

我们的血液一旦离开血管,会发生凝结。月经量较大时,在宫腔或者阴道内积聚后就会发生凝结。另外,月经还有一种成分是子宫内膜,也会呈小块状。我们更应该重视月经总量的多少,而不是是否有血块。

经血呈黑色

血液一旦离开身体,暴露在空气中,就会被氧化。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铁蛋白被氧化后成为暗红色。当月经量少时,月经垫上的血就会成为暗红色、褐色、咖啡色。一般情况下经血颜色深说明月经量不多。

不孕症

不孕症的原因非常多,最常见的不孕不育原因有男方少弱无精、女方排卵障碍和输卵管不通畅。当然也有子宫性的原因如子宫内膜损伤、子宫黏膜下肌瘤和子宫腺肌症等,还有一些少见的原因如先天性无子宫等。当发生不孕的时候,必须寻找不孕的原因,绝对不能笼统地概括为宫寒,更不能吃什么暖宫丸、孕子丸等药物。不排卵的要促排卵,输卵管不通畅的要做腹腔镜、试管婴儿。无精症只能通过库接受捐精。

反复流产

少子化的原因篇(6)

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未来长远的发展,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因素,也存在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原因。该如何有效的预防、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

(一)主观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是青少年的“个人原因”,青少年个人素质决定其是否参与违法犯罪活动的关键。由于少部分青少年自身素质较低,自控能力差。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游手好闲的不良品行和嗜好,自身性格孤僻,心理障碍,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加上法制意识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和影响,极容易落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二)客观原因

1、家庭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教室”。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子女形成不良性格的根源,这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父母自身的不良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子女;二是父母对子女的信心丧失,放任自由,随波逐流;三是子女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子女管理会更加困难;四是父母离异后,孩子疏于看管,使其过早流入社会;五是父母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不会教育,不够耐心。

2、学校原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第二“摇篮”。学校教育方法出现问题是导致部分青少年流向社会、落入犯罪深渊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 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受到褒奖和青睐,学习差的学生则受到歧视和排挤,结果无形中就形成巨大反差,造成的局面就是成绩差的学生自暴自弃辍学后流入社会,极易受到社会的不良因素诱惑,以至于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教育处分过于草率,缺乏处分后的继续教育引导。对违犯校规校纪的学生进行处分,是教育、挽救学生的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起到教育警示作用,也会使受处分的学生产生悲观、消极情绪,从此自暴自弃,在歪道上越走越远,落入犯罪的深渊。

3、社会原因。青少年受到的不良影响其中社会的影响不可小视。青少年受到的社会影响包括有对低俗文化的影响;受到社会腐朽思想的侵蚀;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不良分子教唆;不健康娱乐场所的诱惑等等。

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当今社会犯罪组成的一部分。在充分考虑青少年犯罪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对待青少年犯罪,要以教育、感化、挽救为主、惩戒为辅。《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以法律的形成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特定环境,针对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作出规范性的诠释。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也对未成年的刑事责任年龄作出规定。只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努力消除青少年犯罪产生的条件,通过扎实有效的社会帮教工作,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让他们远离违法犯罪,早日成长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人。

(一)从内因解决问题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子女最早的、也是时间最长的老师。因此,家长应切实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育义务。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习惯,教育子女遵守法律和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从小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以健康的思想和品行带动、影响他们。

(二)从外因制定对策

1、加强学校教育。学校是未成年人教育的决定性环节,是衔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学校应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思想,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根据实际情况,聘请辖区民警担任法制辅助员,定期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

2、加强社会预防措施。净化社会环境,强调综合治理,使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日常化、体系化。以一种积极的、疏导性保护性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少年的学习、就业、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的需要。具体地说,青少年正处于学习的最佳年龄,我们要切实加强基础教育,普及十二年制义务教育,降低学生较早流入社会的比例,让所有的青少年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促使他们丰富知识,提高思想,加强品德修养。

3、政法机关要充分发挥打击犯罪、预防犯罪和矫治犯罪的职能作用。防治对策是多方面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未成年人本身。未成年人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是说在未成年人犯罪上,未成年人自身存在的缺陷是其犯罪的决定性因素,而客^因素只是其犯罪的诱发因素。

三、结语

总之,青少年犯罪预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社会各部门都应积极参与,并根据转型时期的社会实际,新旧制度的冲突以及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融合,不断探索和研究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新思路、新办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少子化的原因篇(7)

关键词 日本“少子化”;人口抑制;新常态;劳动力供给;资源约束

【作者简介】薛光明,中共广州市黄埔区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新型城镇化、宏观经济、能源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从理论研究看,劳动力供给、经济长期均衡增长、资源稀缺等是经济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实践来看,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增长极限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是中国改革发展所面临的主要议题。日本作为中国邻国中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经验都被中国加以研究、借鉴和运用。日本“少子化”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少子化”的概念也源于日本1992年发布的《国民生活白皮书》,意即“人口的出生率低下,孩子的数量减少”。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7~2012年间日本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5.39%降至13.11%,详见图1。与此同时,由于日本人均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97年的15.5%升至2012年的24.4%,远超联合国设定老龄化国家7%的标准,进入高度老龄化国家。

应当看到,“少子化”问题以及与之如影随形的“老龄化”问题给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和不良影响,很多学者包括日本政府都认为,“少子化”和“老龄化”是日本经济从上世纪90年开始陷入持续低迷的深层次原因。现阶段,中国已经踏入老龄化社会,“少子化”现象萌生并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中国经济经过多年高速发展,产业转型压力巨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因此,从经济学角度深入研究日本“少子化”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国内对日本“少子化”问题的研究综述

(一) 已有文献的总体情况

日本“少子化”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自日本政府提出“少子化”概念之后就受到了中国学界的关注。就研究的关注度来看,根据CNKI(中国知网) 相关文献数量的检索结果,上世纪90 年代至2000 年是初始阶段,研究文献数量很少,只有8篇,2000~2007年是稳步增长阶段,这期间关注度加大,共有文献90篇,2008年之后的研究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共有文献265篇(图2)。选择2008年作为分隔年份是因为始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在2008年全面爆发,成为触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加速的重要外力,国内学术界对于经济增长“人口红利”窗口期、老龄化加速等问题给予了更多关注,这一点也在本文所统计的文献数量上有所体现。

(二) 已有文献的研究角度和内容

从已掌握的文献资料看,早期即2000 年之前,国内对日本“少子化”问题的研究多从教育学的角度入手分析“少子化”所带来的影响,如刘丽(1994)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以少子化现象为切入点对中日母亲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进行了比较;陈俊英(1996) 在研究战后日本的私学振兴与政府资助时,提出随着日本“少子化”现象的出现,大学的“寒冬时代”即将到来;也有探究“少子化”问题成因、影响和对策的,如关春影(1998),但原因分析仅限于导致少子化的表面原因即女性生育本身,对策还局限于教育政策。2000~2007年间的研究大多仍属于教育学的范畴,但已经开始有学者关注少子化以及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如曹建南(2001) 编译介绍了日本学者吉田隆彦的观点,提出日本人口减少与少子化、老龄化发展齐头并进,将引起经济发展停滞、医疗成本增加、养老金压力加大等问题,认为在人口减少的情况下,只要能维持经济的零增长就可以了。2008年后,国内对日本少子化的关注和研究明显增多,概括起来大体有两个方面,一类是就少子化问题自身的原因和对策建议展开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钱前(2008) 认为少子化是日本政府面临的严峻问题,在分析少子化出现原因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基础上,对日本政府应对少子化政策的效果进行了评述,施锦芳(2010) 分析了日本少子化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重点探讨了日本政府应对少子化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另一类是将少子化问题作为大的经济社会背景或重要因素来对广泛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探讨,如逯新红(2011) 在研究中日经贸发展存在问题时,认为少子化导致的劳动力缺乏和内需不足是日本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李璇(2009) 以少子化为背景,研究了女性两立问题等。

(三) 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整体评述

总体来看,国内对日本“少子化”问题研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和不足。一是已有研究侧重日本少子化问题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如教育和养老,对经济影响探讨不够深入;二是对日本少子化问题原因考究过于强调表面原因,如生育观念、育龄妇女数量下降以及日本应对政策的失效性,大多没有触及造成少子化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三是研究日本少子化问题的视角多集中在教育、人口和伦理等学科,以经济学理论和观点剖析日本少子化问题的文献数量不多。

三、日本“少子化”问题的经济学解析

(一) 资源稀缺约束下的岛国心态

资源的相对稀缺性是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基本假设和逻辑起点。现实经济实践中出现的诸如“资源约束”“资源瓶颈”和“资源制约”等,既是对资源相对稀缺性假设的实践支撑也可以认为是经济学理论观点对经济发展实践的解读。日本作为东太平洋地区的一个岛国,其经济发展资源相对有限,特别是在19世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工业化的大生产不仅使得日本国内的生产资源捉襟见肘,其相对有限的国内市场需求也难以消化被大量生产出来的产品,向外寻求生产资源和产品市场成为必然。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日本国内逐渐出现了对资源稀缺约束担心和焦虑的岛国心态,占有更多资源和市场实现向外扩张发展成为缓解这种岛国心态的现实选项。中日甲午战争后签署《马关条约》, 争夺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 以建设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发动的侵华和侵略东南亚诸国的战争等,都是日本为缓解资源稀缺约束的岛国心态在当时弱肉强食的不公平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下的具体表现。

由于二战战败,资源约束的基本国情没有得到改变,这种岛国心态也一直延续至今,只是在二战后所建立相对文明的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下,出现了其他的表现形式,其中最主要的一项举措就是带有自律性质的控制人口规模政策。面对战后婴儿潮所带来的人口快速增长,日本政府推行了旨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家族计划”政策。政策效果在上世纪50 年代和60 年代逐步显现,日本0~14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52 年的35.3%持续下降到1970年的23.93%,之后整个70年代这一比例基本维持在24%左右,处于相对稳定阶段①,但是进入80年代后又进入了连续下降的阶段,直到90年代初期日本政府发现少子化问题出现,并采取了积极的干预措施,具体情况详见图3。

(二) 劳动力供给的特殊性被忽视

作为基础性的生产要素,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特别是经济实践中,由于失业现象的长期存在,劳动力市场基本处于总量供大于求的状态,为实现劳动力市场尽量出清,理论研究和政府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增加劳动力需求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保证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二是如何改良劳动力供给结构以适应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如重视科学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因此,从马尔萨斯的自然人口过剩理论到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再到现在对失业或就业问题的普遍关注,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被认为是一种常态,成为分析研究相关问题的基本前提,劳动力供给本身的一些特性没有受到更多的关注。笔者认为,劳动力供给包含了劳动力基数增长和劳动力素质养成两个层面,劳动力基数增长是劳动力供给的前提条件,劳动力素质养成是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内容。如上所述,长期以来,劳动力基数增长被认为是一种常态,直到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的韩国、新加坡等逐步出现少子化现象后,这一所谓“常态”才被现实所打破,因为,从根本上看,劳动力基数的增长源于人口基数的增长,在马尔萨斯看来,在不发生战争和自然灾害的正常情况下,人口基数的增长是自然和必然的,但显然马尔萨斯没有考虑到生育技术、政策控制和生育观念等因素对人类自然生产所产生的影响。

日本战后实施的“家族计划”政策在客观上抑制了人口基数的增长,在主观上也使得与之配套的优生优育、少生不生等生育观念深入人心,而随着人口基数增长停滞甚至减少,劳动力的减少便不可避免,劳动力供给不足必然致使经济增长停滞甚至萎缩,经济增长停滞和萎缩又使得日本普通家庭的育儿成本相对增加,不生或少生成为主要选项,如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致使日本少子化现象出现并在短期内难以逆转。

(三) 抑制人口的双刃剑经济效应

生产和消费是经济系统的两端,一个运转良好的经济系统必须实现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既要避免消费不足带来的生产过剩,也应防止生产不足带来的物资匮乏,而这个平衡最终取决于人自身,因为人既是生产的主体也是消费的主体。从长期来看,在不突破资源约束的情况下,人口数量增加带来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的同时增加,经济系统的规模也随之扩大;相反,人口数量减少意味着生产和消费主体的同时减少,经济系统规模也将出现萎缩。战后日本控制人口增长是为了实现对国内资源消耗的整体抑制,以保证不因人口规模扩大而突破日本自身脆弱的资源承载极限,表面上看实现了对国内消费的抑制,但由于抑制了人口增长客观上限制了日本国内的生产能力,这就是抑制人口对经济发展所必然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也正是日本少子化、老龄化问题与经济发展停滞同时出现的深层次原因。至于日本国内如吉田隆彦所谓人口减少是正常现象,以及在人口减少的社会只要维持经济零增长就可以实现人均GDP的提高等观点,实际是对日本现阶段国情的无奈之说。

为应对持续低迷的经济,日本政府近年来出台了各种政策,但只能取得短期刺激效应,而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经济发展长期停滞的颓势。如近年来安倍政府极力推行的“安倍经济学”,也只是在政策推出的初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在政策乏力下,为了解决国内劳动力资源匮乏的局面,安倍政府于近期抛出了要鼓励家庭妇女就业的政策主张,但是这与日本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相悖,其最终效果也难以乐观,更为关键的是政策本身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少子化问题。

四、日本“少子化”问题对中国的启示

(一) 科学判断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与劳动力供给趋势

日本少子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不足是导致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深层原因。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放缓迹象,少子化和老龄化导致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被认为将是掣肘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重要因素。对此,笔者认为应该更加科学理性地加以判断。

1.正确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总书记所强调要积极适应的“新常态”,201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产业组织方式、资源环境约束、投资需求、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经济风险、出口和国际收支、市场竞争特点和资源配置模式9 个方面对“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进行了定位②。笔者认为,还应当从三大背景去理解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一是经济总量达到较大规模的现实背景,总量较大时经济增长速度必然趋缓,现在1个百分点的增长率所代表的绝对量增加是原先2 个甚至3 个百分点所代表的绝对量增加。二是国内全面深化改革以释放市场活力的国内背景,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入推进改革的号角,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进而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三是世界经济格局发生较大变动的国际背景,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秩序重新洗牌的速度加快,“一路一带”发展战略和自由贸易示范区建设表明了中国将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新经济秩序的构建。

2.理性认识中国的劳动力供给趋势。“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劳动力供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即认为“人口红利”窗口期行将关闭。笔者利用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数据对此进行了分析,详见表1。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总量由改革开放初期不到10 亿增加到现在的13 亿多,并将在2030年后达到顶峰,此后会进入人口规模的萎缩阶段。与此同时,15~39岁年龄阶段的青壮年劳动力和40~59岁年龄阶段的中年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发生了较大变动,就表1给出的1980~2050年这几个整数年份的数据来看,15~39岁年龄段的占比在1990年达到顶峰、40~59岁年龄段的占比将在2030 年达到顶峰,此后都会逐步下降,将两者合并即把15~59年龄段作为劳动力年龄段来看,劳动力占比的顶峰出现在2010年(详见图4),随后会逐步降低,如果把低于60%作为“人口红利”消失的标准的话,那么中国的“人口红利”窗口期将会在2030年后关闭,正好与人口总量规模的逆转同步。因此,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数据,我们至少还有15年以上的“人口红利”期,但在2030 年后中国的劳动力供给会出现拐点。

(二) 积极培育老龄产业并适时调整人口政策

日本的经验表明,少子化和老龄化如影随形。无论是中国的现实数据(1980~2010年) 还是预测数据(2020~2050年) 都可以印证这一观点,详见图5所示。对此,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积极培育老龄产业以应对老龄化。按照国际通行的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即可以认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在2000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了,根据预测数据,老龄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老龄化的到来意味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这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毋庸置疑,在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口的增加和寿命延长会增加家庭的养老负担,但需要指出的是,依附于农业文明和小农经济家庭的旧的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工业化基本完成、市场经济初步确立、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发展形势,农村的“留守老人”和城市的“空巢老人”都是不适应的具体表现。因此,要倡导社会养老模式,积极培育老龄产业,当下重点是要大量增加社会养老机构和场所,从培育产业的角度出发应积极创造条件引进民间资本进入,创新建设运营思路,如把经营效益不佳的酒店改造为养老机构等,同时要积极培育老年人专供的食、穿、行、日用、医疗等产业。

2.适时调整人口政策以扭转少子化。中国的少子化趋势与“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同步,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少子化趋势明显,0~14岁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80年的35.4%下降到了2010 年的18.14%,已经与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相近。从日本应对少子化的经验看,虽然其在上世纪90年代就积极采取了鼓励性的生育政策,但是并没有因此扭转少子化的趋势。因此,中国已经进入要扭转少子化的政策调整期,从政策调整的机遇期来看,2030年前后是中国人口增长的拐点,按少子化0~14岁的年龄段划分,现在到2030 年刚好15 年,意即当下是扭转少子化趋势的最后期限;从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而言,一对夫妇一生养育2个孩子即“普遍二孩”是实现代际自然更迭、维持人口规模的最佳选择,以此看,我们应当在已经实现放松的“单独二孩”政策的基础上,尽快推出“普遍二孩”政策以扭转少子化。

(三) 开源节流,破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

日本抑制人口的“家族计划”政策源自对经济发展资源刚性约束的认识和假设,但是,从三次产业革命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波浪型推进来看,经济发展资源刚性约束无疑具有相对的阶段性特征。因此,中国不能走日本的老路,在相关政策制定上过分强调资源约束的刚性,而应以前瞻性的举措破解土地、能源和水等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具体应当从开源即相对增加供给和节流即相对降低消费两个方面推进。

1.“总扩内优”和“创新增类”以开源。技术革命是突破资源约束的主要动力,对资源利用的技术创新是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第一次产业革命扩大了煤和铁的使用,第二次产业革命增加了石油、电力和化工产品等的使用,第三次产业革命出现了核能、太阳能、风能等能源资源的大规模使用以及效率更高的电子信息化产品的广泛运用。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水平下,一是要寻求总量扩充和内部优化即“总扩内优”,水、能源等可以流动流通的资源实现总量扩充和内部优化相对容易,总量扩充方面,水资源可以通过水利建设、生态改善和海水淡化等加以实现,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资源可以通过加强国内勘测开发力度或国外进口等加以实现;内部优化主要是解决区域间的资源不平衡问题,可以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加以解决,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对于土地资源而言,中国的土地总量规模够大但适宜人类生产生活开发的土地资源总量不足,土地资源的总量扩充可以通过生态改良中西部土地和以市场手段租用国外土地两个渠道加以解决,内部优化主要是协调解决好城镇化和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但相对水和能源资源而言总体难度较大。二是要通过创新增加可使用资源的种类,主要集中于新能源、新材料的发现和使用,如近几年新发现可开采蕴藏量丰富的页岩气资源、能替代钢材的各种新型材料、核能领域新原料的发现和使用等。

2.“产业升级”和“节能增效”以节流。在现阶段,人类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消耗的主体是以生产实体产品的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下,面对资源约束,实现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和节能增效既是产业发展规律的客观使然也是人类积极或被动应对的主观选择。近几年,中国的产业升级转型和“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进度仍不尽人意,关键问题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的动力不足、阻力很大,动力不足源于技术创新不够和实际应用困难,阻力很大源于发展思维定势和既得利益牵绊,因此,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该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同时理顺技术创新成果向实际生产应用的体制机制,应该在引导倡导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破除发展思维定势的同时通过深化改革协调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注释

①从人口学的角度看,上世纪70 年代的稳定阶段是战后第一波婴儿潮在20 年后所自然带来的第二波婴儿潮,按此规律日本应在上世纪90 年代出现第三波婴儿潮,实际证明第三波婴儿潮并未如期来临。

② 源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阐释“新常态”九大趋势性变化》,解码正能量(第60 期),新华网。

参考文献

[1]关春影.论日本的“少子化”及对策[J].外国问题研究,1998,(2).[2]刘丽.中日母亲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比较[J].父母必读,1994,(1).

[3]陈俊英.战后日本的私学振兴与政府资助[J].日本问题研究,1996,(4).

[4]吉田隆彦,曹建南.人口下降的日本将如何发展[J].社会,2001,(7).

[5]钱前.日本人口少子化趋势及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6]施锦芳.对日本少子化问题的新思考[J].日本问题研究,2010,(3).

[7]逯新红.中日经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物价,2011,(10).

[8]李璇.日本战后少子化背景下女性两立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9]赵玉贵.日本计划生育见闻[J].人口与经济,1981,(3).

少子化的原因篇(8)

doi:10.3969/j.issn.1006-1010.2016.12.002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6)12-0009-06

引用格式:叶冠武. 基站簇优化改善CDMA软切换因子方案探讨[J]. 移动通信, 2016,40(12): 9-14.

1 引言

软切换是CDMA系统使用的一种切换技术,它是指当移动台处于小区覆盖边缘时,会同时收到来自附近不同基站或扇区的信号,移动台的分集接收机同时接收和解调这些信号,并切换到强于当前使用的、稳定的信号上。整个切换过程先接后断,在不影响用户感知的情况下,完成服务小区的过渡,保证了通话过程和通话质量。

CDMA系统支持3~6路软切换。如当移动台通过软切换同时与4个基站的信号保持通信时,将占用4个基站的资源,包括信道、链路功率、基站与BSC间的信息量等。因此软切换可以很明显地给上下行的覆盖带来明显的增益,而且掉话率比硬切换要低得多,但是软切换链路在所有链路中比例过大,尤其是下行,会带来额外的干扰。这样反过来影响覆盖和容量,同时占用大量基带处理单元,使基带的处理效率降低,造成资源的紧张和浪费。

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的任务之一就是保持软切换的开销低于要求的阈值,并且在上下行链路提供足够的分集。通过权衡网络质量和软切换这对矛盾体,寻找最佳平衡点。故通常使用软切换因子(或因子)这个指标来评估实际需求。本文主要对基站簇优化改善CDMA软切换因子进行探讨。

2 软切换因子优化的思路

软切换的因子的定义为:(含切换的话务量-不含切换的话务量)/不含切换的话务量。其实这只是一项对切换的统计,统计项很简单。含切换的话务量比不含切换的话务量高的原因在于手机通话时处于软切换模式比其它模式占用了更多的信道,可作粗略估计。

含切换的话务量=(不含切换的话务量中)非切换话务量×1+(不含切换的话务量中)2way切换话务量×2+(不含切换的话务量中)3way切换话务量×3+(不含切换的话务量中)3way切换话务量×4等。

网络中有多少话务量是非切换模式、有多少话务量是切换模式对应于软切换区域的大小及该区域的话务密度。假设话务密度是均匀的,假设网络中非软切换区域为55%,2way切换区域是30%,3way切换区域是10%,4way切换区域是5%,那么软切换因子将是:(1×55%+2×30%+3×10%+4×5%-1×100%)/100%=65%。

软切换因子越大说明软切换区域的比例越大、切换路数越多、软切换区域话务密度越大,因此浪费的系统资源也越多。但软切换因子也不是越低越好,因为需要保证一定的切换区域,而且在通话困难的区域多路软切换是有益的。优化软切换因子应从控制软切换比例的角度出发。

控制软切换比例常用的方法有射频优化法和系统参数调整法等。

(1)射频优化通常通过基站天线的调整进行优化,这是所有方法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通过基站天线的优化,可以直接简单地控制基站的覆盖范围,调整优化内容,包括天线方位角、俯仰角、天线型号(天线的水平波瓣宽度、垂直波瓣宽度、增益)、天线的挂高等。

(2)参数调整通常通过优化与软切换相关的参数来改善软切换因子,常用的调整参数有T_Add、T_Drop、T_Comp等。在郊区或山区有时会调整搜索窗参数Srch-win-A、Srch-win-N、Srch-win-R来辅助优化软切换因子。还可以通过降低功率,减少软切换路径数等方法改善软切换因子。

因软切换跟语音质量和掉话率密切相关,所以软切换因子也不是越低越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调整。保证原先的覆盖,不能造成新的盲区;结合掉话率统计调整,调整后掉话率应该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结合路测RXPower、Ec/Io值调整,调整后RXPower、Ec/Io值不能恶化。

3 簇优化改善软切换因子的实施

根据某市现网运行状况,该市区软切换因子优化采用了射频优化和参数调整(主要调整了T_Add、T_Drop值)两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优化。下文将介绍该方案的实现过程和实施前后的效果分析。

3.1 射频优化

射频优化是整个网络优化的基础,也是优化软切换因子最实用、最直接的方法。射频优化应结合路测信息,对BSC后台统计的小区话务量和软切换因子信息进行相应优化。射频优化的目标是减少基站的过覆盖现象、减少小区间的重叠覆盖、降低导频污染程度、合理分配基站小区的覆盖范围等。

(1)优化前期准备

1)根据ZTE网管统计取出BSC6近期软切换因子

提取了2015年4月7日至2015年4月13日晚忙时(19:00-20:00)的话务量(1X语音呼叫话务量、1X语音软切换话务量、1X语音更软切换话务量),换算成软切换因子后从指标看,BSC6的软切换因子都在83%以上,如表1所示。这远远超出软切换市区建议值65%的上限,对系统资源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因此该BSC所下挂基站覆盖区域非常有必要做软切换因子优化。

2)根据ZTE网管统计取出BSC6近期各小区的软切换因子并做分析

话务量大于10 Erl,软切换因子(含更软切换)大于170%,(1X语音软切换话务量+1X语音更软切换话务量)/(1X语音呼叫话务量)的基站共有23个。从这些站点分布可以明显看出,在津泰路以北、五四路和六一路中间区域占了一半以上,具体如图1所示:

提高取数标准,观察忙时话务量高于20 Erl基站的软切换因子(含更软切换)分布。这些站点仅6个,全部分布在上诉区域中。而在六一北、火车站区域就占了4个,分别是电建二公司、顺达大厦、银河花园和武警一支队基站。鉴于这种情况,针对该区域进行区域性基站簇优化,具体如图2所示。

3)确定优化区域后,对该区域进行全面路测

通过对路测数据单PN覆盖进行检查,发现部分基站的小区重叠覆盖严重,部分基站本身各小区间重叠覆盖严重,某些路段接收场强良好,但是Ec/Io差,导频污染严重,部分基站过覆盖严重。以上问题均需要通过天馈方位角和俯仰角的优化调整来进行处理。

4)统计调整前BSC6的掉话率

调整前BSC6的掉话率平均为0.22%,可以为调整后的指标做参考。

(2)优化调整过程

1)高软切换因子小区的排查

第一步先排查更软切换因子高的小区,这些小区主要是由于扇区过度重叠所致,进而造成软切换因子偏高。优先上站核查,通过调整这些站点小区的方位角来减少小区重叠覆盖。通过ZTE网管对更软切换因子高的小区做了筛选,筛选结果如表2所示。

第二步则对余下的高软切换因子小区做上站检查,调整该站和周边站点的天馈参数。

2)天馈调整原则和方法

天馈调整以保证原覆盖为前提,以突出主覆盖小区信号,减少重复覆盖区域为原则进行。

对覆盖重复区域,选择主覆盖小区,调整其他小区的方位角,错开其他小区。

对过覆盖的小区,下压天线方位角的方法进行优化。若是高站,降低其天线高度,机械倾角天线更换成有电调内置倾角的天线。

对导频污染严重的区域,突出主信号覆盖,调整其余小区天馈方位角。

对小区夹角小于90°的基站,做方位角调整,减少扇区间重叠覆盖,降低更软切换因子;通过删减一个小区,分裂另一个小区的信号进行覆盖。

对天线正对着高楼的,调整方位角避开大楼,减少反射;对天线正对着街道的,调整方位角与街道形成一定夹角,减少波导效应防止越区覆盖;对天线正对着湖面的,调整方位角,减少湖面反射,防止越区。

天线的机械下倾角不大于15°,防止天线波形变形,针对下倾角大于15°的情况,可通过内置倾角来调整。

市区内天线的选择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水平波束宽度选择65°为宜;垂直波束宽度选择7°~9°为宜;前后比25 dB为宜;应选择带上旁瓣抑制的天线;应选择带内置电调的天线。

3)调整前后各基站小区方位角对比

根据以上原则,调整了六一北路区域具备现场调整条件的11个基站共23个小区的天馈参数,调整参数如表3所示。

(3)射频优化调整结果

1)调整前后话务统计对比

调整前后该基站簇话务统计软切换因子曲线如图3所示:

2)调整前后路测结果对比

调整前该基站簇覆盖情况如图4所示。

调整后该基站簇覆盖情况如图5所示。

通过上述射频优化,该基站簇天线分布更为合理,改善了原导频污染区接收质量;软切换因子有所降低且变得比较平缓,周平均软切换因子从原来的0.9156降低到0.8845。从结果来看,通过射频优化,该区域的软切换因子得到了改善,同时也为进一步调整软切换参数并保持系统其它指标平稳过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 切换参数优化

通过射频优化的结果来看,软切换因子已得到一定改善,下面进一步通过软切换参数优化,以期降低软切换因子。

(1)软切换参数优化

T_Add、T_Drop参数的优化调整及抬高其门限。该方法也有其弊端,可能影响到覆盖质量,Ec/Io受其他未进入邻区导频的干扰而变差,在覆盖较弱的地方可能导致掉话。因此T_Add、T_Drop参数的调整遵循从小到大,循序渐进的原则,与掉话指标和路测结果配合调整。

将BSC6的T_Add由28改为26,T_Drop由32改为30即T_Add为-13dB、T_Drop为-15dB,其余参数不做改动。

(2)软切换参数优化调整结果

分别截取调整前后一周的数据进行对比,得到调整前后该基站簇软切换因子曲线如图6所示:

调整后软切换因子变化累计了射频优化调整结果,通过上述射频优化及软切换参数优化,周平均软切换因子从原来的0.9156降低到0.8093。BSC6的平均掉话率由原来的0.22%变为现在的0.19%。可见软切换因子有明显降低,掉话率没有发生恶化。

4 结束语

通过基站簇的射频优化和软切换参数优化,软切换因子得到较大改善,掉话率没有发生恶化,该方案整体效果良好。通过基站簇优化,上述两种优化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可适用于其他基站簇,使整个BSC的软切换因子进一步下降,从而保证了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后期业务规模扩大造成拥塞等其他问题。

参考文献:

[1] 邓春梅,孙毅. 中兴通讯WCDMA系统高性能的软切换技术[J]. 世界电信, 2005(3): 55-56.

[2] 刁兆坤. 软切换对CDMA无线子系统的影响及控制[J]. 世界电信, 2003(1): 45-49.

[3] 李燕,王峰. 基于参数控制的WCDMA软切换的优化策略[A]. 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7.

[4] 方启星. cdma2000高铁无线覆盖规划[J]. 中国新通信, 2010(13): 10-13.

[5] 刘宗仁. CDMA网络高软切换因子优化探讨[J]. 中国新通信, 2014(16): 111-112.

[6] 张慈秀. 降低软切换因子提升CDMA系统容量的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2): 18-19.

[7] 于兰,何峰. CDMA网络软切换因子研究[J]. 中国电子商务, 2014(4): 96-98.

[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CDMA密集城区A3A7软切换及呼叫迁移技术文档[Z]. 2009.

[9] 朱志强,郭俊强,姜惠. 基于链路平衡的宽带CDMA系统软切换性能分析[J]. 中国电子商务, 2007(24): 146-148.

少子化的原因篇(9)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素质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决定着未来的走势。因此,全社会都要把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当作重要的事情来抓,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救救孩子”的呼声已喊了很多年了,但未成年人犯罪却日趋严重,犯罪的特点继续向团伙化、低龄化、残忍化、智能化等方面发展。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1、暴力犯罪增长明显。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虽仍以盗窃等居多,但杀人抢劫等暴力犯罪明显增多,因盗窃抢劫等犯罪而杀人灭迹的混合型案件时有发生。

2、犯罪团伙化倾向加剧。据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统计,去年审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共同犯罪案件占犯罪总数的一半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团伙犯罪极易发展成为黑恶势力,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将是巨大的。

3、犯罪低龄化特点突出。犯罪低龄化趋势日渐明显,初犯年龄越来越小。过去,未成年人犯罪年龄大多在15岁到18岁之间,而现在一些12岁至16岁的孩子也胆大妄为去实施犯罪。

4、作案手段智能化。随着利用高科技和先进作案工具作案的增多,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逐渐向智能化发展,具体表现在犯罪嫌疑人伪造证件、信用卡,利用高科技手段破译和盗用他人密码窃取钱财。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有着深刻的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

1、自身素质差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原因。从未成年人自身看,正处于成长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是非观念不清,哥儿们义气思想严重。通过大量调查分析,未成年人罪犯大多都是因自身素质差最终导致走上犯罪道路的。

2、缺乏家庭关爱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家庭的和谐程度,会对未成年人成长产生重大影响。缺乏必要的家庭温暖或家庭不幸福,极有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阴影,发生性格扭曲,走上犯罪道路。

3、学校教育不妥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首先,很多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只重视应考科目,对法律知识、思想品德重视不够;其次,学校监管力度不够,学生课外的事不过问,对学生的监管存在真空。再次,校园文化滞后,有些学生受不健康思想的影响,很容易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潭。

4、不良社会影响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极易使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如现实中不少经营者违反法律规定,为赢利而向未成年人兜售黄色书刊、录像、光盘文化垃圾等等。

三、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征兆

未成年人犯罪有一个发展过程。特别是初犯之前,总有一些明显的外部表现,也就是犯罪的征兆。如果能明察秋毫及时进行教育,就有可能防患于未然。

未成年人犯罪有哪些征兆呢? 1、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下滑。2、经常迟到、旷课,厌恶学校生活。3、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染上了一些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抽烟喝酒等。

四、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加强以下工作:

1、提高未成年人自身素质是关键。培养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帮助青少年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掌握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技巧,对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意义重大。

2、提高家庭精神生活质量是重点。努力提高家庭精神生活质量,从自身做起,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子女当好表率;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发扬家庭民主,反对家庭暴力;掌握子女的思想动态,做好疏导工作。

3、加强学校素质教育是根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增加法律知识、思想品德课程的比例;针对学生心理不成熟、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等特点,因人施教,全面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尝试通过聘请“法制校长”、开展法制教育报告会等形式,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

4、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坚决打击各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活动场所;加强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不仅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而且是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和未来的大事。因此,动员全社会力量都来关心、教育、保护未成年人,都来参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少子化的原因篇(10)

我女儿2岁多了,她一直比较瘦,从小吃得就少,好像对食物没什么兴趣似的。带她在小区里玩,和别的孩子在一起时,看人家的宝宝都圆乎乎的,就她不长肉,我心里很不好受。

女儿开始添加辅食时,我听人说不能只吃烂面条、吃粥,不然宝宝会虚胖,于是我就给她先加肉泥和菜泥,最后才加的米粉。可是她对米粉不感兴趣,不爱吃,每次只吃一点点。

现在孩子对主食不感兴趣,不管是米饭还是面食,吃得都很少,肉和菜吃得还可以,但孩子就是很瘦,身高中等,体重偏低。

请《父母必读》的贴身医生帮我看看,我女儿的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是不是因为添加辅食的顺序不对造成的?需要吃中药调理吗?平时在家里怎么给她调理?

医生的分析和建议

对孩子情况的分析

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和添加辅食时的顺序关系不大。结合孩子的表现,如吃得少、偏瘦,考虑还是脾胃失调的问题。

孩子消瘦,有很多原因,严重的就是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足,包括因为各种原因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系统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因生长迅速或疾病而导致需要量增加。

根据你孩子的情况分析,应该和摄入量少有关,同时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可能也较差,就是说,虽然有些摄入,但吸收较少,所以比较消瘦。

吃饭少的原因

引起孩子吃饭少的原因有多种,最常见的是脾胃失调,另外,微量元素异常也可能影响孩子的食欲。如果孩子没有缺锌、缺铁或铅含量高,就要采用调理脾胃的方法纠正。如果有微量元素异常,则应在补锌、补铁、祛铅的同时加用调理脾胃的中药,能同时起到促进调理脾胃和调整微量元素的作用。

脾胃失调会引起厌食、吃饭不香、食欲减退,从而导致进食量减少,各种有益的微量元素摄入、吸收也会减少,甚至有害的铅会蓄积。采取调理脾胃的方法,使孩子的脾胃功能恢复正常,就能正常运化食物,使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从而濡养全身。也就是说,脾胃功能增强,意味着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各种营养物质就会被充分吸收。

贴身医生提醒你

调理脾胃主要采用中医的方法:

口服中成药或汤药

中成药有小儿健脾化积口服液、醒脾养儿颗粒、儿康宁等。汤药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

捏脊、推拿疗法

这种疗法操作简单,疗效好,没有口服药物的副作用,而且孩子也容易接受,是非常值得尝试的一种治疗方法。

敷脐

上一篇: 沙漠绿化工程 下一篇: 大学生安全健康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